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板式换热器设计及其选用

板式换热器设计及其选用

板式换热器设计及其选用
板式换热器设计及其选用

题目:板式换热器设计及其选用

目录

一、说明书 (2)

二、设计方案 (3)

三、初步选定 (4)

(1)已知两流体的工艺参数

(2)确定两流体的物性数据

(3)计算热负荷和两流体的质量流速

(4)计算两流体的平均传热温差

(5)初选换热器型号

四、验证 (6)

(1)算两流体的流速u

(2)算雷诺数Re

(3)计算努塞尔特数Nu

(4)求两流体的传热系数α

(5)求污垢热阻R

(6)求总传热系数K,并核算

五、核算 (7)

(1)压强降△P核算

(2)换热器的换热量核算

六、结论 (7)

七、设计结果 (8)

八、附录 (9)

表1:板式换热器的污垢热阻

图1:多程流程组合的对数平均温差修正系数

九、参考文献 (9)

一、说明书

现有一块建筑用地,建筑面积为12500 m2,采用高温水在板式换热器中加热暖气循环水。高温水进入板式换热器的温度为100℃,出口的温度为75℃;循环水进入板式换热器的温度为65℃,出口的温度为90℃。供暖面积热强度为293 kJ/(m2·h)。要求高温水和循环水经过板式换热器的压强降均不大于100 kPa。请选择一台型号合适的板式换热器。(假设板壁热阻和热损失可以忽略)

已知的工艺参数:

二、设计方案

(1) 根据热量平衡的关系,求出未知的换热量和质量流量,同时算出两流体的平均温度差;

(2) 参考有关资料、数据,设定总传热系数K,求出换热面积S,根据已知数据初选换热器的型号;

(3) 运用有关关联式验证所选换热器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4) 参考有关资料、数据,查出流体的污垢热阻; (5) 根据式???

? ??++++=

2211111

αλδαR R K O O 求得流体的总传热系数,该值应不

小于初设的总传热系数,否则改换其他型号的换热器,由(3)开始重新计算;

(6) 如果大于初设值,则再进一步核算两流体的压强降和换热量,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否则改换其他型号的换热器,由(3)开始重新计算; (7) 当所选换热器均满足设计要求时,该换热器才是合适的。

三 、初步选定

(1) 已知两流体的工艺参数

高温水

t 1′= 100℃

t 1〞= 75℃ △P 1≤100 kPa

循环水 t 2′= 65℃

t 2〞= 90℃ △P 2≤100 kPa

(2) 确定两流体的物性数据

高温水的定性温度为:C t ?=+=

5.87275

1001

循环水的定性温度为:C t ?=+=

5.772

90

652

根据定性温度,分别查取两流体的有关物性数据:

① 热的一侧(高温水)在87.5℃下的有关数据如下:

密度 ρ 1 = 970.17 kg /m 3

定压比热容 c p 1 = 4.196 kJ /(kg ·℃)

导热系数 λ1 = 0.67425 W /(m ·℃) 流体运动黏度 ν1 = 0.355×10-6 m 2

/s

普兰特数 Pr 1 = 2.145

② 冷的一侧(循环水)在77.5℃下的有关数据如下:

密度 ρ 2 = 976.3 kg /m 3

定压比热容 c p 2 = 4.18 kJ /(kg ·℃)

导热系数 λ2 = 0.669 W /(m ·℃) 流体运动黏度 ν2 = 0.4205×10-6 m 2

/s

普兰特数 Pr 2 = 2.465

(3)计算热负荷和两流体的质量流速

热负荷: )(1.1017361366250012500293W h kJ qA Q ==?== 高温水质量流速: ()())(34914196

.4751003662500

1111

h k g c t t Q w p =?-=''-'=

循环水质量流速: ()())(34972189

.465903662500

22

2

2

h k g c t t Q w p =?-='-''=

(4)计算两流体的平均传热温差

对数平均温度差: ()()C t t

t m

?=-+-=

?+?='?102

6575901002min max

循环水的传热单元数:110

65

75mi n mi n

=-='??=

m t t NTU

由<图1>查得,取:Ф = 0.942,

则平均传热温差: C t t m

m ?=?='?=?42.910942.0φ (5)初选换热器型号

根据两流体情况,假设K ′=3100 W /(m 2

·℃),故: 传热面积:28.341

.1017361m Q S ===

'

由换热器系列标准中初选BR0.3型板式换热器,有关工艺参数如下:

换热面积 S o = 35 m 2

流程组合 ()逆流24

2242??

单板换热面积 A o = 0.368 m 2

单流道截面积 A ε = 0.0013392 m

2

当量直径 d e = 0.0072 m

板片厚度 δo = 0.0008 ( 材料为18.8不锈钢 )

传热和压降计算关联式如下:)4.03.0(64.0Pr Re 349.0或=Nu

886

.0695.0Re

44329Re 107744::--==Eu Eu 扩张流道压缩流道

若采用此换热器,则要求过程的总传热系数K ≥3100 W /(m 2·℃)。

四、验 证

(1)算两流体的流速u :

高温水流速:s m A n w u 311.00013392.024360017

.9703491436002111

=??==

ερ

循环水流速:s m A n w u 31.00013392

.02436003

.9763497236002222

=??==

ερ

(2)算雷诺数Re :

5545

104025.031

.00072.0Re 630710

355.0311

.00072.0Re 6

2

26

1

1

12

=??=

=

=??==--ν

ν

u d u d e e

(3)计算努塞尔特数Nu :

7

.125465

.25545

349.0Pr Re 349.06.119145.26307349.0Pr Re 349.04

.0641

.04

.02641

.02

23.0641.03.01641.011=??===??==Nu Nu

(4)求两流体的传热系数α

高温水传热系数:()C m W d Nu

e

??=?

==211

1

112000072

.067425

.06.119λ

α

循环水传热系数:()C m W d Nu

??=?

==22

2

2

116790072

.0669

.07.125λ

α

(5)求污垢热阻R :

参考<表二>选取两流体的污垢热阻为:

()W C m R R ???==-24211045.0

(6)求总传热系数K ,并核算:

在板壁热阻和热损失可以忽略时,总传热系数为:

()

C m W R R K O O ??=??

?

??+?++?+=

???? ??++++=

--2442211

7.31841167911045.03.160008.01045.011200

1

1111

αλδα

计算表明,K 大于选择该型号换热器的初设值K ′= 3100 W /(m 2

·℃),故初

选的BR0.3型板式换热器是合适的,满足设计要求。

五、核 算

(1)压强降△P 核算:

热侧流道为流体压缩流道,冷侧流道为流体扩张流道

5.2165545449329Re 4493293.2466307107744Re 10774488

6.0886.02

2695.0695

.011=?===?==----Eu Eu

高温水压强降:

1

2

21

11116.46223311.017.9703.2462P Pa u Eu m P ?<=???=='?ρ

循环水压强降:

2

2

2222221.4062531.03.9765.2162P Pa u Eu m P ?<=???=='?ρ

计算表明,高温水和冷却水的压强降均满足设计要求。

(2)换热器的换热量核算:

W

t KS Q m 6.104999542.9357.3184=??=?='

而实际设计要求的热负荷量为:Q = 1017361.1 W

即: Q′ > Q

故,换热器的换热量满足设计要求。

六、结 论

通过计算表明,所选的BRO.3型换热器满足该住宅地用于高温水加热暖气循环水的设计要求。(板壁热阻和热损失可以忽略的情况下)。

七、设计结果

八、附录

<表1>板式换热器的污垢热阻(m2·℃)/ W

<图1>多程流程组合的对数平均温差修正系数

九、参考文献

(1) 《板式换热器工程设计手册》(重排本)杨崇麟主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2) 《板式换热器的设计与应用》[J] 刘相宜.山东能源,1989年(4):1—5。

(3) 《换热器设计手册》(第三卷)[M]E.U.施林德尔 . 马庆芳等译 .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

社,1988;

(4) 《换热器设计手册》钱颂文等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5) 《热交换器设计手册》(下册)[M]尾花英朗[日].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1;

(6) 《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史美中、王中铮.东南大学出版社,1996.11;

(7) 《换热器原理及计算》[M]朱聘冠.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

(8)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巩云鹏.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12.

(9) 《传热学》[M]杨世铭.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0)《换热器》(中册)[M]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主编.北京:烃加工出版社,1988;

换热器

中文名称:

换热器

英文名称:

heat exchanger

其他名称:

热交换器

定义:

将热量从一种载热介质传递给另一种载热介质的装置。

应用学科:

航空科技(一级学科);航空安全、生命保障系统与航空医学(二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换热器

换热器(英语翻译:heat exchanger),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换热器是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及其它许多工业部门的通用设备,在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化工生产中换热器可作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等,应用更加广泛。换热器种类很多,但根据冷、热流体热量交换的原理和方式基本上可分三大类即:间壁式、混合式和蓄热式。在三类换热器中,间壁式换热器应用最多。

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使流体温度达到工艺流程规定的指标的热量交换设备,又称热交换器。换热器作为传热设备被广泛用于锅炉暖通领域,随着节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换热器的种类越来越多。

分类

适用于不同介质、不同工况、不同温度、不同压力的换热器,结构型式也不同,换热器的具体分类如下:

一、换热器按传热原理分类

1、表面式换热器

表面式换热器是温度不同的两种流体在被壁面分开的空间里流动,通过壁面的导热和流体在壁表面对流,两种流体之间进行换热。表面式换热器有管壳式、套管式和其他型式的换热器。

2、蓄热式换热器

蓄热式换热器通过固体物质构成的蓄热体,把热量从高温流体传递给低温流体,热介质先通过加热固体物质达到一定温度后,冷介质再通过固体物质被加热,使之达到热量传递的目的。蓄热式换热器有旋转式、阀门切换式等。

流体连接间接式换热器,是把两个表面式换热器由在其中循环的热载体连接起来的换热器,热载体在高温流体换热器和低温流体之间循环,在高温流体接受热量,在低温流体换热器把热量释放给低温流体。

4、直接接触式换热器

直接接触式换热器是两种流体直接接触进行换热的设备,例如,冷水塔、气体冷凝器等。

二、换热器按用途分类

1、加热器

加热器是把流体加热到必要的温度,但加热流体没有发生相的变化。

2、预热器

预热器预先加热流体,为工序操作提供标准的工艺参数。

3、过热器

过热器用于把流体(工艺气或蒸汽)加热到过热状态。

4、蒸发器

蒸发器用于加热流体,达到沸点以上温度,使其流体蒸发,一般有相的变化。

三、按换热器的结构分类

可分为:浮头式换热器、固定管板式换热器、U形管板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等。

注意事项

1、保持管网的清洁,无论是在工作前还是工作完成后,我们都必须对管网中进行清洁处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发生换热器堵塞的现象。还要注意及时对除污器以及过滤器的清洗,让整个工作顺利完成。

2、严重把关软化水,对于任何一种水质把关,这一点是相当重要,在进行对软化水水质处理的前提下,首先要认真检查系统中的水和软化罐水质问题,如果确定合格就可以进行注入处理。

3、新系统检验,对于一些新系统来说,不能马上与换热器进行交替使用,首先需把新的系统在指定的时间段运行,让它有了一个运行模式后,此时方可以把换热器并入系统中使用,这样做的目的完全是为了避免管网中的杂质破坏换热器设备。

行业状况

概述

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换热器是实现化工生产过程中热量交换和传递不可缺少的设备。在石油、化工、轻工、制药、能源等工业生产中,常常用作把低温流体加热或者把高温流体冷却,把液体汽化成蒸汽或者把蒸汽冷凝成液体。换热器既可是一种单元设备,如加热器、冷却器和凝汽器等;也可是某一工艺设备的组成部分,如氨合成塔内的换热器。换热器是化工生产中重要的单元设备,根据统计,热交换器的吨位约占整个工艺设备的20%有的甚至高达30%,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管壳式

管壳式换热器是一个量大而品种繁多的产品,迫切需要新的耐磨损、耐腐蚀、高强度材料。我国在发展不锈钢铜合金复合材料、铝镁合金及碳化硅等非金属材料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其中尤以钛材发展较快。钛对海水、氯碱、醋酸等有较好的抗腐蚀能力,如再强化传热,效果将更好,一些制造单位已较好的掌握了钛材的加工制造技术。对材料的喷涂,我国已从国外引进生产线。铝镁合金具有较高的抗腐蚀性和导热性,价格比钛材便宜,应予注意。国内在节能增效等方面改进换热器性能,提高传热效率,减少传热面积降低压降,提高装置热强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换热器的大量使用有效的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使企业成本降低,效益提高。

市场前景

2016年换热器行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2020年实现由换热器生产大国迈入世界换热器强国的行列的奋斗目标,为加快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做出贡献。产品精度、性能、寿命和可靠性达到同期国外大公司同类产品水平,重大装备配套换热器实现国产化:设计和制造技术达到同期圈外大公司水平,有一批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有3-5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行业生产和销售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有2-3家内资控股企业进入世界换热器销售额前10名;行业生产集中度达到80以上。这些都将为换热器行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国内市场需求将呈现以下特点:对产品质量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环保、节能型产品将是今后发展的重点;要求产品性价比提高;对产品的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趋势强烈;逐渐注意品牌产品的选用;大工程项目青睐大企业或企业集团产品。

金属换热

间壁式

夹套式换热器这种换热器是在容器外壁安装夹套制成,结构简单;但其加热面受容器壁面限制,传热系数也不高.为提高传热系数且使釜内液体受热均匀,可在釜内安装搅拌器.当夹套中通入冷却水或无相变的加热剂时,亦可在夹套中设置螺旋隔板或其它增加湍动的措施,以提高夹套一侧的给热系数.为补充传热面的不足,也可在釜内部安装蛇管. 夹套式换热器广泛用于反应过程的加热和冷却。

沉浸式蛇管换热器这种换热器是将金属管弯绕成各种与容器相适应的形状,并沉浸在容器内的液体中.蛇管换热器的优点是结构简单,能承受高压,可用耐腐蚀材料制造;其缺点是容器内液体湍动程度低,管外给热系数小.为提高传热系数,容器内可安装搅拌器。

喷淋式换热器这种换热器是将换热管成排地固定在钢架上,热流体在管内流动,冷却水从上方喷淋装置均匀淋下,故也称喷淋式冷却器.喷淋式换热器的管外是一层湍动程度较高的液膜,管外给热系数较沉浸式增大很多.另外,这种换热器大多放置在空气流通之处,冷却水的蒸发亦带走一部分热量,可起到降低冷却水温度,增大传热推动力的作用.因此,和沉浸式相比,喷淋式换热器的传热效果大有改善。

套管式换热器套管式换热器是由直径不同的直管制成的同心套管,并由U形弯头连接而成.在这种换热器中,一种流体走管内,另一种流体走环隙,两者皆可得到较高的流速,故传热系数较大.另外,在套管换热器中,两种流体可为纯逆流,对数平均推动力较大。套管换热器结构简单,能承受高压,应用亦方便(可根据需要增减管段数目). 特别是由于套管换热器同时具备传热系数大,传热推动力大及能够承受高压强的优点。

板式换热器:

板式换热器高清图

最典型的间壁式换热器,它在工业上的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至今仍在所有换热器中占据主导地位。主体结构由换热板片以及板间的胶条组成。长期在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其体积大,换热效率低,更换胶条价格昂贵(胶条的更换费用大约占整个过程的1/3-1/2).主要应用于液体-液体之间的换热,行业内常称为水水换热,其换热效率在5000w/m2.K。

为提高管外流体给热系数,通常在壳体内安装一定数量的横向折流档板。折流档板不仅可防止流体短路,增加流体速度,还迫使流体按规定路径多次错流通过管束,使湍动程度大为增加。常用的档板有圆缺形和圆盘形两种,前者应用更为广泛.。

由于中国新版GMP的推出,板式换热将逐渐退出食品,饮料,制药等卫生级别高的行业。

管壳式换热器

管壳式换热器图解

管壳式(又称列管式) 换热器是管壳式换热器主要有壳体、管束、管板和封头等部分组成,壳体多呈圆形,内部装有平行管束或者螺旋管,管束两端固定于管板上。在管壳换热器内进行换热的两种流体,一种在管内流动,其行程称为管程;一种在管外流动,其行程称为壳程。管束的壁面即为传热面。管子的型号不一,过程一般为直径16mm 20mm或者25mm三个型号,管壁厚度一般为1mm,1.5mm,2mm以及2.5mm。进口换热器,直径最低可以到8mm,壁厚仅为0.6mm。大大提高了换热效率,2012年来也在国内市场逐渐推广开来。管壳式换热器,螺旋管束设计,可以最大限度的增加湍流效果,加大换热效率。内部壳层和管层的不对称设计,最大可以达到4.6倍。这种不对称设计,决定其在汽-水换热领域的广泛应用。最大换热效率可以达到14000w/m2.k,大大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

同时,由于管壳式换热器多为金属结构,随着中国新版GMP的推出,不锈钢316L为主体的换热器,将成为饮料,食品,以及制药行业的必选。

双管板换热器也称P型换热器,是在管壳式换热器的两头各加一个管板,可以有效防止泄漏造成的污染。市场上国产品牌较少,价格昂贵,一般在10万元以上,进口可以到几十万。符合新版GMP规定,虽价格昂贵,但决定其市场广阔。

混合式热交换器是依靠冷、热流体直接接触而进行传热的,这种传热方式避免了传热间壁及其两侧的污垢热阻,只要流体间的接触情况良好,就有较大的传热速率。故凡允许流体相互混合的场合,都可以采用混合式热交换器,例如气体的洗涤与冷却、循环水的冷却、汽-水之间的混合加热、蒸汽的冷凝等等。它的应用遍及化工和冶金企业、动力工程、空气调节工程以及其它许多生产部门中。

按照用途的不同,可将混合式热交换器分成以下几种不同的类型:

(1)冷却塔(或称冷水塔)

在这种设备中,用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的方法,将生产中已经提高了温度的水进行冷却降温之后循环使用,以提高系统的经济效益。例如热力发电厂或核电站的循环水、合成氨生产中的冷却水等,经过水冷却塔降温之后再循环使用,这种方法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2)气体洗涤塔(或称洗涤塔)

在工业上用这种设备来洗涤气体有各种目的,例如用液体吸收气体混合物中的某些组分,除净气体中的灰尘,气体的增湿或干燥等。但其最广泛的用途是冷却气体,而冷却所用的液体以水居多。空调工程中广泛使用的喷淋室,可以认为是它的一种特殊形式。喷淋室不但可以像气体洗涤塔一样对空气进行冷却,而且还可对其进行加热处理。但是,它也有对水质要求高、占地面积大、水泵耗能多等缺点:所以,在一般建筑中,喷淋室已不常使用或仅作为加湿设备使用。但是,在以调节湿度为主要目的的纺织厂、卷烟厂等仍大量使用!

(3)喷射式热交换器

在这种设备中,使压力较高的流体由喷管喷出,形成很高的速度,低压流体被引入混合室与射流直接接触进行传热,并一同进入扩散管,在扩散管的出口达到同一压力和温度后送给用户。

(4)混合式冷凝器

这种设备一般是用水与蒸汽直接接触的方法使蒸汽冷凝。

蓄热式

蓄热式换热器用于进行蓄热式换热的设备。内装固体填充物,用以贮蓄热量。一般用耐火砖等砌成火格子(有时用金属波形带等)。换热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热气体通过火格子,将热量传给火格子而贮蓄起来。第二阶段,冷气体通过火格子,接受火格子所储蓄的热量而被加热。这两个阶段交替进行。通常用两个蓄热器交替使用,即当热气体进入一器时,冷气体进入另一器。常用于冶金工业,如炼钢平炉的蓄热室。也用于化学工业,如煤气炉中的空气预热器或燃烧室,人造石油厂中的蓄热式裂化炉。

蓄热式换热器一般用于对介质混合要求比较低的场合。

陶瓷

陶瓷换热器是一种新型的列管式高温热能回收装置,主要成份为碳化硅,可以广泛用于冶金、机械、建材、化工等行业,直接回收各种工业窑炉排放的850-1400℃高温烟气余热,以获得高温助燃空气或工艺气体。

陶瓷换热器

研制成的这种装置的换热元件材料系一种新型碳化硅工程陶瓷,它具有耐高温和抗热冲击的优异性能,从1000 ℃风冷至室温,反复50 次以上不出现裂纹;导热系数与不锈钢等同;在氧化性和酸性介质中具有良好的耐蚀性。在结构上成功地解决了热补偿和较好地解决了气体密封问题。该装置传热效率高,节能效果显著,用以预热助燃空气或加热某些过程的工艺气体,可节约一次能源,燃料节约率可达30 %-55%,并可强化工艺过程,显著提高生产能力。

陶瓷换热器的生产工艺与窑具的生产工艺基本相同,导热性与抗氧化性能是材料的主要应用性能。它的原理是把陶瓷换热器放置在烟道出口较近,温度较高的地方,不需要掺冷风及高温保护,当窑炉温度1250-1450℃时,烟道出口的温度应是1000-1300℃,陶瓷换热器回收余热可达到450-750℃,将回收到的的热空气送进窑炉与燃气形成混合气进行燃烧,这样直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陶瓷换热器在金属换热器的使用局限下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因为它较好地解决了耐腐蚀,耐高温等课题。它的主要优点是:导热性能好,高温强度高,抗氧化、抗热震性能好。寿命长,维修量小,性能可靠稳定,操作简便。

浮头式

设计要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不同型式和种类的换热器发展很快,新结构、新材料的换热器不断涌现。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中国对某些种类的换热器已经建立了标准,形成了系列。完善的换热器在设计或选型时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合理地实现所规定的工艺条件;

(2)结构安全可靠;

(3)便于制造、安装、操作和维修;

(4)经济上合理。

浮头式换热器的一端管板与壳体固定,而另一端的管板可在壳体内自由浮动,壳体和管束对膨胀是自由的,故当两张介质的温差较大时,管束和壳体之间不产生温差应力。浮头端设计成可拆结构,使管束能容易的插入或抽出壳体。(也可设计成不可拆的)。这样为检修、清洗提供了方便。但该换热器结构较复杂,而且浮动端小盖在操作时无法知道泄露情况。因此在安装时要特别注意其密封。

浮头换热器的浮头部分结构,按不同的要求可设计成各种形式,除必须考虑管束能在设备内自由移动外,还必须考虑到浮头部分的检修、安装和清洗的方便。

在设计时必须考虑浮头管板的外径Do。该外径应小于壳体内径Di,一般推荐浮头管板与壳体内壁的间隙b1=3~5mm。这样,当浮头出的钩圈拆除后,即可将管束从壳体内抽出。以便于进

行检修、清洗。浮头盖在管束装入后才能进行装配,所以在设计中应考虑保证浮头盖在装配时的必要空间。

钩圈对保证浮头端的密封、防止介质间的串漏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幞头式换热器的设计、制造技术的发展,以及长期以来使用经验的积累,钩圈的结构形式也得到了不段的改进和完善。钩圈一般都为对开式结构,要求密封可靠,结构简单、紧凑、便于制造和拆装方便。

浮头式换热器以其高度的可靠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尽管受到不断涌现的新型换热器的挑战,但反过来也不断促进了自身的发展。故迄今为止在各种换热器中扔占主导地位。

优缺点

优点:

(1)管束可以抽出,以方便清洗管、壳程;

(2)介质间温差不受限制;

(3)可在高温、高压下工作,一般温度小于等于450度,压力小于等于6.4兆帕;

(4)可用于结垢比较严重的场合;

(5)可用于管程易腐蚀场合。

缺点:

(1)小浮头易发生内漏;

(2)金属材料耗量大,成本高20%;

(3)结构复杂

制造工艺

选取换热设备的制造材料及牌号,进行材料的化学成分检验,机械性能合格后,对钢板进行矫形,方法包括手工矫形,机械矫形及火焰矫形。

备料--划线--切割--边缘加工(探伤)--成型--组对--焊接--焊接质量检验--组装焊接--压力试验

质量检验

化工设备不仅在制造之前对原材料进行检验,而且在制造过程中要随时进行检查。

涡流热膜换热器

概述

涡流热膜换热器采用最新的涡流热膜传热技术,通过改变流体运动状态来增加传热效果,当介质经过涡流管表面时,强力冲刷管子表面,从而提高换热效率。最高可达10000W/m2℃。据【换热设备推广中心】介绍这种结构实现了耐腐蚀、耐高温、耐高压、防结垢功能。其它类型的换热器的流体通道为固定方向流形式,在换热管表面形成绕流,对流换热系数降低。涡流热膜换热器的最大特点在于经济性和安全性统一。由于考虑了换热管之间,换热管和壳体之间流动关系,不再使用折流板强行阻挡的方式逼出湍流,而是靠换热管之间自然诱导形成交替漩涡流,并在保证换热管不互相摩擦的前提下保持应有的颤动力度。换热管的刚性和柔性配置良好,不会彼此碰撞,既克服了浮动盘管换热器之间相互碰撞造成损伤的问题,又避免了普通管壳式换热器易结垢的问题。

性能特点

1.高效节能,该换热器传热系数为6000-8000W/m

2.0C。

2.全不锈钢制作,使用寿命长,可达20年以上。

3.改层流为湍流,提高了换热效率,降低了热阻。

4.换热速度快,耐高温(400℃),耐高压(2.5Mpa)。

5.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重量轻,安装方便,节约土建投资。

6.设计灵活,规格齐全,实用针对性强,节约资金。

7.应用条件广泛,适用较大的压力、温度范围和多种介质热交换。

8.维护费用低,易操作,清垢周期长,清洗方便。

9.采用纳米热膜技术,显著增大传热系数。

10.应用领域广阔,可广泛用于热电、厂矿、石油化工、城市集中供热、食品医药、能源电子、机械轻工等领域。

质检内容

设备制造过程中的检验,包括原材料的检验、工序间的检验及压力试验,具体内容如下:(1)原材料和设备零件尺寸和几何形状的检验;

(2)原材料和焊缝的化学成分分析、力学性能分析试验、金相组织检验,总称为破坏试验;(3)原材料和焊缝内部缺陷的检验,其检验方法是无损检测,它包括:射线检测、超声波检测、磁粉检测、渗透检测等;

(4)设备试压,包括:水压试验、介质试验、气密试验等。

耐压试验和气密性试验:

制造完工的换热器应对换热器管板的连接接头,管程和壳程进行耐压试验或增加气密性试验,耐压试验包括水压试验和气压试验。换热器一般进行水压试验,但由于结构或支撑原因,不能充灌液体或运行条件不允许残留试验液体时,可采用气压试验。

如果介质毒性为极度,高度危害或管、壳程之间不允许有微量泄漏时,必须增加气密性试验。

质检方法

换热器压力试验的顺序如下:

固定管板换热器先进行壳程试压,同时检查换热管与管板连接接头,然后进行管程试压;

U形管式换热器、釜式重沸器(U形管束)及填料函式换热器先用试验压环进行壳程试压,同时检查接头,然后进行管程试压;

浮头式换热器、釜式重沸器(浮头式管束)先用试验压环和浮头专用工具进行管头试压,对于釜式重沸器尚应配备管头试压专用壳体,然后进行管程试压,最后进行壳程试压;

重叠换热器接头试压可单台进行,当各台换热器程间连通时,管程和壳程试压应在重叠组装后进行。

安装方法

安装换热器的基础必须满足以使换热器不发生下沉,或使管道把过大的变形传到传热器的接管上。基础一般分为两种:一种为砖砌的鞍形基础,换热器上没有鞍式支座而直接放在鞍形基础上,换热器与基础不加固定,可以随着热膨胀的需要自由移动。另一种为混凝土基础,换热器通过鞍式支座由地脚螺栓将其与基础牢固的连接起来。

在安装换热器之前应严格的进行基础质量的检查和验收工作,主要项目如下:基础表面概况;基础标高,平面位置,形状和主要尺寸以及预留孔是否符合实际要求;地脚螺栓的位置是否正确,螺纹情况是否良好,螺帽和垫圈是否齐全;放置垫铁的基础表面是否平整等。

基础验收完毕后,在安装换热器之前在基础上放垫铁,安放垫铁处的基础表面必须铲平,使两者能很好的接触。垫铁厚度可以调整,使换热器能达到设计的水平高度。垫铁放置后可增加换热器在基础上的稳定性,并将其重量通过垫铁均匀地传递到基础上去。垫铁可分为平垫铁、斜垫铁和开口垫铁。其中,斜垫铁必须成对使用。地脚螺栓两侧均应有垫铁,垫铁的安装不应妨碍换热器的热膨胀。

换热器就位后需用水平仪对换热器找平,这样可使各接管都能在不受力的情况下连接管道。找平后,斜垫铁可与支座焊牢,但不得与下面的平垫铁或滑板焊死。当两个以上重叠式换热器安装时,应在下部换热器找正完毕,并且地脚螺栓充分固定后,再安装上部换热器。可抽

管束换热器安装前应抽芯检查,清扫,抽管束时应注意保护密封面和折流板。移动和起吊管束时应将管束放置在专用的支承结构上,以避免损伤换热管。

根据换热器的形式,应在换热器的两端留有足够的空间来满足条件(操作)清洗、维修的需要。浮头式换热器的固定头盖端应留有足够的空间以便能从壳体内抽出管束,外头盖端必须也留出一米以上的位置以便装拆外头盖和浮头盖。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两端应留出足够的空间以便能抽出和更换管子。并且,用机械法清洗管内时。两端都可以对管子进行刷洗操作。U形管式换热器的固定头盖应留出足够的空间以便抽出管束,也可在其相对的一端留出足够的空间以便能拆卸壳体。

换热器不得在超过铭牌规定的条件下运行。应经常对管,壳程介质的温度及压降进行监督,分析换热管的泄漏和结垢情况。管壳式换热器就是利用管子使其内外的物料进行热交换、冷却、冷凝、加热及蒸发等过程,与其他设备相比较,其余腐蚀介质接触的表面积就显得非常大,发生腐蚀穿孔结合处松弛泄漏的危险性很高,因此对换热器的防腐蚀和防泄漏的方法也比其他设备要多加考虑,当换热器用蒸汽来加热或用水来冷却时,水中的溶解物在加热后,大部分溶解度都会有所提高,而硫酸钙类型的物质则几乎没有变化。冷却水经常循环使用,由于水的蒸发,使盐类浓缩,产生沉积或污垢。又因水中含有腐蚀性溶解气体及氯离子等引起设备腐蚀,腐蚀与结垢交替进行,激化了钢材的腐蚀。因此必须经过清洗来改善换热器的性能。由于清洗的困难程度是随着垢层厚度或沉积的增加而迅速增大的,所以清洗间隔时间不宜过长,应根据生产装置的特点,换热介质的性质,腐蚀速度及运行周期等情况定期进行检查,修理及清洗。

换热器既可是一种单独的设备,如加热器、冷却器和凝汽器等;也可是某一工艺设备的组成部分,如氨合成塔内的热交换器。

由于制造工艺和科学水平的限制,早期的换热器只能采用简单的结构,而且传热面积小、体积大和笨重,如蛇管式换热器等。随着制造工艺的发展,逐步形成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它不仅单位体积具有较大的传热面积,而且传热效果也较好,长期以来在工业生产中成为一种典型的换热器。

发展历史

二十世纪20年代出现板式换热器,并应用于食品工业。以板代管制成的换热器,结构紧凑,传热效果好,因此陆续发展为多种形式。30年代初,瑞典首次制成螺旋板换热器。接着英国用钎焊法制造出一种由铜及其合金材料制成的板翅式换热器,用于飞机发动机的散热。30年代末,瑞典又制造出第一台板壳式换热器,用于纸浆工厂。在此期间,为了解决强腐蚀性介质的换热问题,人们对新型材料制成的换热器开始注意。

60年代左右,由于空间技术和尖端科学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各种高效能紧凑型的换热器,再加上冲压、钎焊和密封等技术的发展,换热器制造工艺得到进一步完善,从而推动了紧凑型板面式换热器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此外,自60年代开始,为了适应高温和高压条件下的换热和节能的需要,典型的管壳式换热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70年代中期,为了强化传热,在研究和发展热管的基础上又创制出热管式换热器。

换热器中流体的相对流向一般有顺流和逆流两种。顺流时,入口处两流体的温差最大,并沿传热表面逐渐减小,至出口处温差为最小。逆流时,沿传热表面两流体的温差分布较均匀。在冷、热流体的进出口温度一定的条件下,当两种流体都无相变时,以逆

在完成同样传热量的条件下,采用逆流可使平均温差增大,换热器的传热面积减小;若传热面积不变,采用逆流时可使加热或冷却流体的消耗量降低。前者可节省设备费,后者可节省操作费,故在设计或生产使用中应尽量采用逆流换热。

当冷、热流体两者或其中一种有物相变化(沸腾或冷凝)时,由于相变时只放出或吸收汽化潜热,流体本身的温度并无变化,因此流体的进出口温度相等,这时两流体的温差就与流体的流向选择无关了。除顺流和逆流这两种流向外,还有错流和折流等流向。

在传热过程中,降低间壁式换热器中的热阻,以提高传热系数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热阻主要来源于间壁两侧粘滞于传热面上的流体薄层(称为边界层),和换热器使用中在壁两侧形成的污垢层,金属壁的热阻相对较小。

增加流体的流速和扰动性,可减薄边界层,降低热阻提高给热系数。但增加流体流速会使能量消耗增加,故设计时应在减小热阻和降低能耗之间作合理的协调。为了降低污垢的热阻,可设法延缓污垢的形成,并定期清洗传热面。

一般换热器都用金属材料制成,其中碳素钢和低合金钢大多用于制造中、低压换热器;不锈钢除主要用于不同的耐腐蚀条件外,奥氏体不锈钢还可作为耐高、低温的材料;铜、铝及其合金多用于制造低温换热器;镍合金则用于高温条件下;非金属材料除制作垫片零件外,有些已开始用于制作非金属材料的耐蚀换热器,如石墨换热器、氟塑料换热器和玻璃换热器等。机组构造

换热机组是一次热网与用户之间的直接桥梁,从一次热网得到热量,自动连续地转换为用户需要的生活用水及采暖用水,适用于空调(供暖供冷),采暖,生活用水(洗浴)或其他换热回路(如地板供热,工艺水冷却等)。换热机组由板式换热器、循环水泵、补水泵、过滤器、阀门、机组底座、热计量表、配电箱、电子仪表及自控系统等组成。热源的蒸汽或高温水从机组的一次侧供水口进入板式换热器,二次侧的低温回水经过过滤器除污,通过循环泵也进入板式过滤器,两种不同温度的水经过热交换,二次侧将热量输送给热用户。

常见问题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换热器管板受水分冲刷、气蚀和微量化学介质的腐蚀,管板焊缝处经常出现渗漏,导致

换热器防腐保护

水和化工材料出现混合,生产工艺温度难以控制,致使生成其它产品,严重影响产品质量,降低产品等级。冷凝器管板焊缝渗漏后,企业通常利用传统补焊的方法进行修复,管板内部易产生内应力,且难以消除,致使其它换热器出现渗漏,企业通过打压,检验设备修复情况,

反复补焊、实验,2~4人需要几天时间才能修复完成,使用几个月后管板焊缝再次出现腐蚀,给企业带来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生产成本的增加。通过福世蓝高分子复合材料的耐腐蚀性和抗冲刷性,通过提前对新换热器的保护,这样不仅有效治理了新换热器存在的焊缝和砂眼问题,更避免了使用后化学物质腐蚀换热器金属表面和焊接点,在以后的定期维修时,也可以涂抹福世蓝高分子复合材料来保护裸露的金属;即使使用后出现了渗漏现象,也可以通过福世蓝技术及时修复,避免了长时间的堆焊维修影响生产。正是由于此种精细化的管理,才使得换热器渗漏问题出现的概率大大降低,不仅降低了换热器的设备采购成本,更保证了产品质量、生产时间,提高了产品竞争力。

新型

气动喷涂

俄罗斯提出了一种先进方法,即气动喷涂法,来提高翅片化表面的性能。其实质是采用高速的冷的或稍微加温的含微粒的流体给翅片表面喷镀粉末粒子。用该方法不仅可喷涂金属还能喷涂合金和陶瓷(金属陶瓷混合物),从而得到各种不同性能的表面。通常在实践中翅片底面的接触阻力是限制管子加装翅片的因素之一。为了评估翅片管换热器元件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是采用在翅片表面喷涂ac-铝,并添加了24a白色电炉氧化铝。将试验所得数据加以整理,便可评估翅片底面的接触阻力。将研究的翅片的效率与计算数据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是:气动喷涂翅片的底面的接触阻力对效率无实质性影响。为了证实这一点,又对基部(管子)与表面(翅片)的过渡区进行了金相结构分析。

对过渡区试片的分析表明,连接边界的整个长度上无不严密性的微裂纹。所以,气动喷涂法促进表面与基本相互作用的分支边界的形成,能促进粉末粒子向基体的渗透,这就说明了附着强度高,有物理接触和金属链形成。因而气动喷涂法不但可用于成型,还可用来将按普通方法制造的翅片固定在换热器管子的表面上,也可用来对普通翅片的底面进行补充加固。可以预计,气动喷涂法在紧凑高效换热器的生产中,将会得到广泛应用。

螺旋折流

在管壳式换热器中,壳程通常是一个薄弱环节。通常普通的弓形折流板能造成曲折的流道系统(z字形流道),这样会导致较大的死角和相对高的返混。而这些死角又能造成壳程结垢加剧,对传热效率不利。返混也能使平均温差失真和缩小。其后果是,与活塞流相比,弓形折流板会降低净传热。优越弓形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很难满足高热效率的要求,故常为其他型式的换热器所取代(如紧凑型板式换热器)。对普通折流板几何形状的改进,是发展壳程的第一步。虽然引进了密封条和附加诸如偏转折流板及采取其他措施来改进换热器的性能,但普通折流板设计的主要缺点依然存在。

为此,美国提出了一种新方案,即建议采用螺旋状折流板。这种设计的先进性已为流体动力学研究和传热试验结果所证实,此设计已获得专利权。此种结构克服了普通折流板的主要缺点。螺旋折流板的设计原理很简单:将圆截面的特制板安装在“拟螺旋折流系统”中,每块折流板占换热器壳程中横剖面的四分之一,其倾角朝向换热器的轴线,即与换热器轴线保持一倾斜度。相邻折流板的周边相接,与外圆处成连续螺旋状。折流板的轴向重叠,如欲缩小支持管子的跨度,也可得到双螺旋设计。螺旋折流板结构可满足相对宽的工艺条件。此种设计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针对不同操作条件,选取最佳的螺旋角;可分别情况选用重叠折流板或是双螺旋折流板结构。

麻花管

瑞典alares公司开发了一种扁管换热器,通常称为麻花管换热器。美国休斯顿的布朗公司做了改进。螺旋扁管的制造过程包括了“压扁”与“热扭”两个工序。改进后的麻花管换热器同传统的

板式换热器选型参数表

选择板式换热器要注意以下三个事项 1、板式换热器板型的选择板片型式或波纹式应根据换热场合的实际需要而定。对流量大允许压降小的情况,应选用阻力小的板型,反之选用阻力大的板型。根据流体压力和温度的情况,确定选择可拆卸式,还是钎焊式。确定板型时不宜选择单板面积太小的板片,以免板片数量过多,板间流速偏小,传热系数过低,对较大的换热器更应注意这个问题。艾瑞德每种规格的板片,均具有至少两个板型,采用热混合技术,可以综合换热器的传热和压降,使其运行在最佳工作点。内旁通,双流道技术和不等流通截面积装配为两侧介质流量相差较大的工况提供了完美的解决方案。ARD艾瑞德板式换热器(江阴)有限公司板式换热器有AB系列、AM系列、AL系列、AP系列、AS系列等几大系列百余种板型。各种型号都有深波纹、浅波纹、大角度、小角度等,完全确保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特殊工况可按用户需要专门设计制造。 2、流程和流道的选择流程指板式换热器内一种介质同一流动方向的一组并联流道,而流道指板式换热器内,相邻两板片组成的介质流动通道。一般情况下,将若干个流道按并联或串联的费那个是连接起来,以形成冷、热介质通道的不同组合。流程组合形式应根据换热和流体阻力计算,在满足工艺条件要求下确定。尽量使冷、热水流道内的对流换热系数相等或接近,从而得到最佳的传热效果。因为在传热表面两侧对流换热系数相等或接近时传热系数获得较大值。虽然板式换热器各板间流速不等,但在换热和流体阻力计算时,仍以平均流速进行计算。由于“U”形单流程的接管都固定在压紧板上,拆装方便。 3、压降校核在板式换热器的设计选型使,一般对压降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应对其进行校核。如果校核压降超过允许压降,需重新进行设计选型计算,直到满足工艺要求为止。 艾瑞德板式换热器(江阴)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可拆式板式换热器(PHE)、换热器密封垫(PHE GASKET)、换热器板片(PHE PLATE)并提供板式

板式换热器选型计算书

目录 1、目录 1 2、选型公式 2 3、选型实例一(水-水) 3 4、选型实例二(汽-水) 4 5、选型实例三(油-水) 5 6、选型实例四(麦芽汁-水) 6 7、附表一(空调采暖,水-水)7 8、附表二(空调采暖,汽-水)8 9、附表三(卫生热水,水-水)9 10、附表四(卫生热水,汽-水)10 11、附表五(散热片采暖,水-水)11 12、附表六(散热片采暖,汽-水)12

板式换热器选型计算 1、选型公式 a 、热负荷计算公式:Q=cm Δt 其中:Q=热负荷(kcal/h )、c —介质比热(Kcal/ Kg.℃)、m —介质质量流量(Kg/h )、Δt —介质进出口温差(℃)(注:m 、Δt 、c 为同侧参数) ※水的比热为1.0 Kcal/ Kg.℃ b 、换热面积计算公式:A=Q/K.Δt m 其中:A —换热面积(m 2)、K —传热系数(Kcal/ m 2.℃) Δt m —对数平均温差 注:K值按经验取值(流速越大,K值越大。水侧板间流速一般在0.2~0.8m/s 时可按上表取值,汽侧 板间流速一般在15m/s 以时可按上表取值) Δt max - Δt min T1 Δt max Δt min Δt max 为(T1-T2’)和(T1’-T2)之较大值 Δt min 为(T1-T2’)和(T1’-T2)之较小值 T T1’ c 、板间流速计算公式: T2 其中V —板间流速(m/s )、q----体积流量(注意单位转换,m 3/h – m 3/s )、 A S —单通道截面积(具体见下表)、n —流道数 2、板式换热器整机技术参数表: 计压力1.0Mpa 、垫片材质EPDM 、总换热面积为9 m 2 板式换热器。 注:以上选型计算方法适用于本公司生产的板式换热器。 选型实例一(卫生热水用:水-水) Ln Δt m =

板式换热器原理图

板式换热器原理图 液体换热通用型板式换热器 用于液体之间热交换,平均温度差大于2℃的工况。 主要型号:BR10、BR20、BR30、BR31、BR35、BR50、BR64、BR80、BR100、BR140等。 空调系统专用型板式换热器 空调系统专用型的板式换热器才能实现。 主要型号:BR70C、BR170C等。

颗粒纤维介质专用型板式换热器 在酒精酿造,造纸,纺织,及其他含颗粒或纤维介质的热交换中必须采用专用大间隙无阻碍的板式换热器。 主要型号:BPF40、BPF100、BPF170等。 低阻降冷凝专用型板式换热器 适用于各种工业气体的冷凝工艺需要,冷凝阻力非常小,又要有很高的传热系数,一般的板式换热器不能实现。 专用冷凝换热器有:BL80、BZL140。

各国替代板片及垫片 太平洋公司按照用户的要求开发了各国板片及垫片。可以满足各种规格进口板式换热器,板片,及垫片的替代要求。 实验室适用型板式换热器 BR3,BR6等型号小型板式换热器适用于小流量的场合使用。例如:实验室,药品生产,机器润滑配套冷却等。

箱形半焊板式换热器系列 适用于高温,高压,真空及要求无泄漏的场合。主要有冷凝型、自由流型、普通换热型

1. 板式换热器简介 板式换热器是由一系列具有一定波纹形状的金属片叠装而成的一种新型高效换热器。各种板片之间形成薄矩形通道,通过半片进行热量交换。它与常规的管壳式换热器相比,在相同的流动阻力和泵功率消耗情况下,其传热系数要高出很多,在适用的范围内有取代管壳式换热器的趋势。 板式换热器的型式主要有框架式(可拆卸式)和钎焊式两大类,板片形式主要有人字形波纹板、水平平直波纹板和瘤形板片三种。 1.1板式换热器的基本结构 板式换热器主要由框架和板片两大部分组成。 板片由各种材料的制成的薄板用各种不同形式的磨具压成形状各异的波纹,并在板片的四个角上开有角孔,用于介质的流道。板片的周边及角孔处用橡胶垫片加以密封。 框架由固定压紧板、活动压紧板、上下导杆和夹紧螺栓等构

板式换热器选型设计原则及方法

板式换热器选型设计原则及方法 单板面积的选择一般板式换热器选择首先是按流速确定角孔直径,角孔处流速一般控制在6m/s,当板片角孔确定后,板片的系列就能确定了。角孔直接一定的情况下,不同的制造商有不同板型,有的就一~种,有些较多。我知道的有一公司,在100mm角孔直接下,有多达7种板片。面积大小有3个规格,流道宽度有2个。至于单片面积的大下,我的经验是在满足工艺要求的情况下,应从价格上考虑。从单片面积的造价比,越大越便宜,但是整机价格得考虑框架的价格,所以而个应综合考虑。单片面积小,框架价格低,但是板片单价高。并且单片面积太下,处除了占地大,一般也难达到单流程的板片布置。(2)板间流速的选取基本同意楼主的观点,一般0.2m/s是下限,但是上限0.8m/s好象稍低了。不过这得看制造商的板片波纹。(3)流程的确定补充楼主观点:板式换热器流程在工业上一般都布置成单流程,这样在检修时可不用拆处接管。在卫生和食品上,多流程的应用较多。因为换热器一般都比较小。(4)流向的选取一般的板式换热器都是取纯逆流布置的。 可拆式板式换热器在换热站的应用情况 加热载体为 1.1MPa、230℃的蒸汽;供暖载体为热水,供水温度为92℃,回水温度为70℃,供水压力为0.5MPa、回水压力为0.14MPa。因原管壳式换热器设备陈旧,维修量大,并且蒸汽的消耗量有逐年递增的趋势。于是在2006年大修期间,将原管壳式换热器改造成板式换热器。1、板式换热器 板式换热器(plateheatexchangers,简称PHE)是一种新型高效换热器。其发明始于1872年,最初主要用于食品工业,后来逐渐扩大至造纸、医药、冶金、矿山、机械制造、电力、船舶、采暖及石油化工等其它工业领域。目前世界较知名的板式换热器生产厂家有瑞典的Alfa-laval(阿法拉伐)、SWEP(舒瑞普)、德国的GEA公司、英国的APV、日本的Hisaka(日版制作所)等。板式换热器由一系列具有一定波纹形状的金属片叠装而成,由于其特殊结构,使得板式换热器具有以下优点。 1.1 、总传热系数高,设备占地面积小 板式换热器的板片一般制成槽形或波纹形,介质在流道内的流动呈复杂的三维流动结构,其流动方向及流动速度均不断变化,造成很大的扰动,在低雷诺数(一般Re=50~200)下即可诱发湍流(而列管式换热器则要求雷诺数达到2000以上)。由于大的扰动减薄了液膜的厚度,可防止杂质在传热面上沉积粘附,从而减小污垢热阻,加之板片厚度仅0.6~0.8mm,热阻较小,另外在板式换热器中,冷热流体分别从板片的两侧通过,流体流道较小,不会出现象管壳式换热器那样的旁路流,故总传热系数较高。若以水/水为传热介质,板式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可达8360~25080kJ/m2•;h•;℃为管壳式换热器传热系数的3~5倍,但其设备体积仅为管壳式换热器的30%左右。 1.2 、传热效率高。板式换热器的传热效率非常高,国际上已有多家公司能提供最小对数平均温差△Tm=1℃的板式换热器产品。但冷热物流最小对数平均温差过小将导致换热器的换热面积很大,从工程应用角度而言并不经济。 1.3 、对数平均温差大。提高传热对数平均温差是强化传热效果的重要手段。流体的流动方向和方式都会影响对数平均温差。板式换热器内流体的流动总体上呈并流或逆流的方式,其传热平均温差的修正系数通常为0.95左右。而在管壳式换热器中,两种流体分别在壳程和管程内流动,总体上是错流的流动方式,即在壳程为混合流动,在管程为多股流动,所以传热平均温差的修正系数一般较小(约0.8左右)。 1.4 、组装灵活,操作弹性大。使用维修方便板式换热器由若干张板片组装而成,只需增、减板片的数量即可方便地调节换热面积的大小,因此使用非常灵活,操作弹性大,并且不象管壳式那样,需要预留出很大的空间用来拉出管束检修。而板式换热器只需要松开夹紧螺杆,即可在原空间范围内100%地接触倒换热板的表面,维修方便。 2 、板式换热器的适用条件及应用于换热站的实施方案 板式换热器虽然具有以上优点,但它并不能完全取代管壳式换热器。一方面是因为板式换热器对介质的洁净程度要求较高,它要求介质中杂质颗粒直径小于 1.5~2mm;另一方面是因为早期的板框式换热器(俗称可拆式板式换热器)只能适用于工作压力小于 1.6MPa、工作温度介于120~165℃之间的工况。 因换热站热源采用的是 1.1MPa;230℃的过热蒸汽,受密封垫片的耐温限制(普通EPDM垫片耐温150℃,耐高温的EPDM垫片耐温

板式换热器选型计算

板式换热器选型计算 板式换热器是一种高效紧凑型热交换设备,它具有传热效率高、阻力损失小、结构紧凑、拆装方便、操作灵活等优点,目前广泛应用于冶金、机械、电力、石油、化工、制药、纺织、造纸、食品、城镇小区集中供热等各个行业和领域,因此掌握板式换热器的选型计算对每个工程设计人员都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板式换热器的选型计算一般分为手工简易算法、手工标准算法及计算机算法三种,以下就三种算法的特点进行简要的说明。 一、手工简易算法 计算公式:F=Wq/(K*△T) 式中F —换热面积m2 Wq—换热量W K —传热系数W/m2·℃ △T—平均对数温差℃ 根据选定换热系统的有关参数,计算换热量、平均对数温差,设定传热系数,求出换热面积。选定厂家及换热器型号,计算板间流速,通过厂家样本提供的传热特性曲线及流阻特性曲线,查出实际传热系数及压降。若实际传热系数小于设定传热系数,则应降低设定传热系数,重新计算。若实际传热系数大于设定传热系数,而实际压降大于设定压降,则应进一步降低设定传热系数,增大换热面积,重新计算。经过反复校核,直到计算结果满足换热系统的要求,最终确定换热器型号及换热面积大小。这种算法的优点是计算简单,步骤少,时间短;缺点是结果不准确,应用范围窄。造成结果不准确的原因主要是样本所提供的传热特性曲线及流阻特性曲线是一定工况条件下的曲线,而设计工况可能与之不符。此外样本所提供的传热特性曲线及流阻特性曲线仅为水―水换热系统,在使用中有很大的局限性。

热介质 进出口温度℃Th1 Th2 流量m3/h Qh 压力损失(允许值)MPa △Ph 冷介质 进出口温度℃Tc1 Tc2 流量m3/h Qc 压力损失(允许值)MPa △Pc (二)物性参数 物性温度℃Th=(Th1+Th2)/2 Tc=(Tc1+Tc2)/2 介质重度Kg/m3γh γc 介质比热KJ/kg·℃Cph Cpc 导热系数W/m·℃λh λc 运动粘度m2/s νh νc 普朗特数Prh Prc (三)平均对数温差(逆流) △T=((Th1-Tc2)-(Th2-Tc1))/ln((Th1-Tc2)/(Th2-Tc1)) 或△T=((Th1-Tc2)+(Th2-Tc1))/2 (分子等于零) (四)计算换热量 Wq=Qh*γh*Cph*(Th1-Th2)=Qc*γc*Cpc*(Tc2-Tc1) W (五)设备选型 根据样本提供的型号结合流量定型号,主要依据于角孔流速。即:

板式换热器选型与计算方法

板式换热器选型与计算方法 板式换热器的选型与计算方法 板式换热器的计算方法 板式换热器的计算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目前比较流行的方法是对数平均温差法和NTU法。在计算机没有普及的时候,各个厂家大多采用计算参数近似估算和流速-总传热系数曲线估算方法。目前,越来越多的厂家采用计算机计算,这样,板式换热器的工艺计算变得快捷、方便、准确。以下简要说明无相变时板式换热器的一般计算方法,该方法是以传热和压降准则关联式为基础的设计计算方法。 以下五个参数在板式换热器的选型计算中是必须的: 总传热量(单位:kW). 一次侧、二次侧的进出口温度 一次侧、二次侧的允许压力降 最高工作温度 最大工作压力 如果已知传热介质的流量,比热容以及进出口的温度差,总传热量即可计算得出。 温度 T1 = 热侧进口温度 T2 = 热侧出口温度 t1 = 冷侧进口温度 t2= 冷侧出口温度 热负荷 热流量衡算式反映两流体在换热过程中温度变化的相互关系,在换热器保温良好,无热损失的情况下,对于稳态传热过程,其热流量衡算关系为: (热流体放出的热流量)=(冷流体吸收的热流量)

在进行热衡算时,对有、无相变化的传热过程其表达式又有所区别。 (1)无相变化传热过程 式中 Q----冷流体吸收或热流体放出的热流量,W; mh,mc-----热、冷流体的质量流量,kg/s; Cph,Cpc------热、冷流体的比定压热容,kJ/(kg·K); T1,t1 ------热、冷流体的进口温度,K; T2,t2------热、冷流体的出口温度,K。 (2)有相变化传热过程 两物流在换热过程中,其中一侧物流发生相变化,如蒸汽冷凝或液体沸腾,其热流量衡算式为: 一侧有相变化 两侧物流均发生相变化,如一侧冷凝另一侧沸腾的传热过程 式中 r,r1,r2--------物流相变热,J/kg; D,D1,D2--------相变物流量,kg/s。 对于过冷或过热物流发生相变时的热流量衡算,则应按以上方法分段进行加和计算。 对数平均温差(LMTD) 对数平均温差是换热器传热的动力,对数平均温差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换热器传热难易程度.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无法计算对数平均温差,此时用算术平均温差代替对数平均温差,介质在逆流情况和在并流情况下的对数平均温差的计算方式是不同的。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用算术平均温差代替对数平均温差。 逆流时: 并流时:

板式换热器设计

南京工业大学 《材料工程原理B》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板式换热器1-油处理能力17000公斤 /小时 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班级:高材1001班 学号: 1102100124 姓名: 联系方式: 日期: 2013-1-5---2013-1-14 指导教师:张振忠 设计成绩:日期: 2013-1-14

目录 设计任务书 (3) (一)设计题目 (3) (二)设计任务及操作条件 (3) 第一章设计方案简介 (4) 1.1 板式换热器概述 (4) 1.2 确定设计原则 (7) 第二章板式换热器的工艺设计计算 (10) 2.1 设计计算步骤 (10) 2.2 工艺设计数据一览表 (11) 2.3 板式换热器设计计算 (12) 2.4 压降核算 (16) 2.5 换热器主要结构尺寸及计算结果一览表 (17) 第三章辅助设备的计算与选择 (19) 3.1 水泵的选择 (19) 3.2 油泵的选择 (19) 第四章附图 (21) 4.1 工艺流程图 (21) 4.2 主体设备工艺图 (22) 第五章设计小结 (24) 5.1 设计小结 (24) 5.2 参考文献 (25) 5.3 答辩及评语 (26)

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板式换热器-油处理能力17000公斤/小时 (二)设计任务及操作条件 1、处理能力见下表 2、设备型式板式换热器 3、操作条件 (1)油:入口温度100℃,出口温度40℃ (2)冷却介质:冷却塔循环水,入口温度30℃,出口温度50℃。(3)油侧与水侧允许压强降:不大于5×105 Pa (4)油定性温度下的物性参数: 名称 ρ(kg/m3)Cp (KJ/ ㎏·℃) μ(Pa.s)λ(W/m·℃)油825 2.22 8.66×10-40.14 油的中性温度= 240 100+=70℃

设备选型—换热器

一、换热器类型的选取 1.换热器分类: (1)按照使用目的分类:冷却器、加热器、再沸器、冷凝器等; (2)按照结构分类:管壳式、板式、管式等。 2.换热器的类型选择 换热器的类型很多,每种型式都有特定的应用范围。在某一种场合下性能很好的换热器,如果换到另一种场合可能传热效果和性能会有很大的改变。 因此,针对具体情况正确地选择换热器的类型,是很重要的。换热器选型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 热负荷及流量大小 2) 流体的性质 3) 温度、压力及允许压降的范围 4) 对清洗、维修的要求 5) 设备结构、材料、尺寸、重量 6) 价格、使用安全性和寿命 在换热器选型中,除考虑上述因素外,还应对结构强度、材料来源、制造条件、密封性、安全性等方面加以考虑。所有这些又常常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通过设计的优化加以解决。针对不同的工艺条件及操作工况,我们有时使用特殊型式的换热器或特殊的换热管,以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因此,应综合考虑工艺条件和机械设计的要求,正确选择合适的换热器型式来有效地减少工艺过程的能量消耗。对工程技术人员而言,在设计换热器时,对于型式的合理选择、经济运行和降低成本等方面应有足够的重视,必要时,还得通过计算来进行技术经济指标分析、投资和操作费用对比,从而使设计达到该具体条件下的最佳设计。3.管壳式换热器 管壳式换热器的应用范围很广,适应性很强,还具有容量大、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清洗方便等优点,因此它在换热器中是最主要的型式。以下内容均用于管壳式换热器 二、工艺条件的选定 1.压降 较高的压降值导致较高的流速,因此会导致较小的设备和较少的投资,但运行费用会增高,较低的允许压降值则与此相反。所以,应该在投资和运行费用之间进行一个经济技术比较。换热器的压降可以参考相关的经验数据。 允许压降必须尽可能加以利用,如果计算压降与允许压降有实质差别,则必须尝试改变设计参数。 在设计中要充分利用允许压降用;而增加一点压降会增加很大的经济性,则应再

板式换热器设计毕业论文

板式换热器设计毕业论文 目录 前言 (1) 1章标题 (2) 1.1节标题 (3) 1.1.1小节标题 (4) 1.1.1.1小节子标题 (5) 1.2节标题 (6) 1.2.1小节标题 (7) 1.2.1.1小节子标题 (8) 2章标题 (9) 2.1节标题 (10) 2.1.1小节标题 (11) 2.1.1.1小节子标题 (12) 1绪论 1.1 板式换热器的学术背景及意义 目前板式换热器已成为高效、紧凑的热交换设备,大量地应用于工业中,它的发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1878年德国人发明了半片式换热器,现在通常都称作板式换热器,它经过了50余年的发展,至20世纪30年代,由薄金属板压制的板片组装而成的板式换热器间世,并将该换热器应用于工业中,显示出了优异的性能,从此就迅速地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成为紧凑、高效的换热设备之一。 板式换热器是以波纹板的新型高效换热器。国外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作为工艺设备引入食品工业,40—50年代初开始用于化工领域。近十年来,板式换热器发展很迅速,现已广泛用于食品、制药、合成纤维、石油化工、动力机械、船舶、动力、供热等各行业。目前我国的板式换热器工厂,可制造单板传热面积从0.042m2至1.32m2,波纹形式为水平平直波纹、人字形波纹、球形波纹、锯齿形波纹、竖直形波纹的板式换热器。

由于板式换热器在制造上和使用上都有一些独特之处,所以在工业上一经使用成功之后就发展很快。到本世纪四十年代,已经有几个国家好几个厂生产出许多种不同形状和不同尺寸的板片。至于现在,世界上能生产板式换热器的工厂已经很多了,主要的生产厂不下三、四十个。几个主要生产厂一般都有该厂独特的板片波形。一般一个厂只生产有限几种尺寸的板片。然后组装成换热面积大小不同的换热器。因为从设计到制造成功一定波形的板片需要有较大的投资和较长的时间,所以一般生产工厂不轻易改变板片的波形。 早期的板式换热器大都用于食品工业,如牛奶、蛋液、啤酒等的加工过程中。这是由于早期扳片的单板面积较小,不能组成单台面积较大的换热器,所以只能用于处理物料流量较小的场合,随着单板面积的增大,能组成的单台板式换热器的面积也相应增大。现在各制造厂竞相增大单板面积和组成大型的板式换热器。 板式换热器今后的发展趋势是:提高操作温度和操作压力,加大处理量,扩大使用范围,研制采用新的结构材料的制造工业,而研制新的垫片材料易提高其使用温度和使用压力,将是其中的重点。 虽然板式换热器有很多优点,而其现在发展很快,但它们在结构与制造上尚存在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板式换热器正不断完善,应用也日趋广泛。 21世纪我国的能源形势是紧张的,我国和世界的能源消耗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的进展将会快速增长;现在我们利用的主要一次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核能)之中,除煤炭之外,其余三项已逐渐枯竭,其价格不可避免将持续增长;目前尚没有发现能替代石油、天然气、核能的一次能源,作为有效替补的能源有太阳能和热核反应,但前者成本费高,后者尚有许多实质的问题没有解决,尚不能达到实用阶段;为了控制地球温室效应,化石燃料的使用受到了各国舆论的强烈反对。综上所述,在21世纪的上半个世纪之间,作为解决我国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好一次能源,其中主要研究的内容是从一次能源转移至二次能源、三次能源的高效率化;各阶段利用技术的先进性和效率的提高;需求的平衡和能源的供给、消耗系统的改善等。上述所说内容的实质是热技术,当分析各项技术时,我们将发现,换热技术是关键工艺之一。 近几十年来,板式换热器的技术发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高效的波纹板片。初期的板片是铣制的沟道板,至三四十年代,才用薄金属板压制成波纹板,相继出现水平平直波纹、阶梯形波纹、人字形波纹等形式繁多的波纹片。同一种形式的波纹,又对其波纹的断面尺寸——波纹的高度、节距、圆角等进行大量的研究,同时也发展了一些特殊用途的板片; 2:研究适用于腐蚀介质的板片、垫片材料及涂(镀)层; 3:研究提高使用压力和使用温度; 4:发展大型板式换热器; 5:研究板式换热器的传热和流体阻力; 6:研究板式换热器提高换热综合效率的可能途径。 1.2 我国设计制造应用情况 我国板式换热器的研究、设计、制造,开始于六十年代。1965年,兰州石油化工机器

板式换热器的计算方法

板式换热器的计算方法 板式换热器的计算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目前比较流行的方法是对数平均温差法和NTU 法。在计算机没有普及的时候,各个厂家大多采用计算参数近似估算和流速-总传热系数曲线 估算方法。目前,越来越多的厂家采用计算机计算,这样,板式换热器的工艺计算变得快捷、 方便、准确。以下简要说明无相变时板式换热器的一般计算方法,该方法是以传热和压降准 则关联式为基础的设计计算方法。 以下五个参数在板式换热器的选型计算中是必须的: 总传热量(单位:kW). 一次侧、二次侧的进出口温度 一次侧、二次侧的允许压力降 最高工作温度 最大工作压力 如果已知传热介质的流量,比热容以及进出口的温度差,总传热量即可计算得出。 温度 T1 = 热侧进口温度 * A3 F7 y& G7 S+ Q T2 = 热侧出口温度 3 s' _% s5 s. T" D0 q4 b t1 = 冷侧进口温度 & L8 ~: |; B: t2 M2 w$ z t2= 冷侧出口温度 热负荷 热流量衡算式反映两流体在换热过程中温度变化的相互关系,在换热器保温良好,无热损失的情况下,对于稳态传热过程,其热流量衡算关系为:0 B N/ I" A+ m0 z' H9 ~ (热流体放出的热流量)=(冷流体吸收的热流量) 在进行热衡算时,对有、无相变化的传热过程其表达式又有所区别。 (1)无相变化传热过程 式中 Q----冷流体吸收或热流体放出的热流量,W;# Q/ p3 p: I4 ~0 N' I) W mh,mc-----热、冷流体的质量流量,kg/s;+ Z: I9 b- h9 h" r3 P) {/ ^ Cph,Cpc------热、冷流体的比定压热容,kJ/(kg·K);6 L8 t6 b3 o& m/ n T1,t1 ------热、冷流体的进口温度,K; T2,t2------热、冷流体的出口温度,K。 (2)有相变化传热过程 两物流在换热过程中,其中一侧物流发生相变化,如蒸汽冷凝或液体沸腾,其热流量衡 算式为:& w3 v) j4 I4 R 一侧有相变化1 Y# e$ B6 c& z% C3 W- W* J 两侧物流均发生相变化,如一侧冷凝另一侧沸腾的传热过程 式中

板式换热器设计计算与校核计算

题目:板式换热器设计及其选用 目录 一、说明书 (2) 二、设计方案 (3) 三、初步选定 (4) (1)已知两流体的工艺参数 (2)确定两流体的物性数据 (3)计算热负荷和两流体的质量流速 (4)计算两流体的平均传热温差 (5)初选换热器型号 四、验证 (6) (1)算两流体的流速u (2)算雷诺数Re (3)计算努塞尔特数Nu (4)求两流体的传热系数α (5)求污垢热阻R (6)求总传热系数K,并核算 五、核算 (7) (1)压强降△P核算 (2)换热器的换热量核算 六、结论 (7) 七、设计结果 (8) 八、附录 (9) 表1:板式换热器的污垢热阻 图1:多程流程组合的对数平均温差修正系数 九、参考文献 (9)

一、说明书 现有一块建筑用地,建筑面积为12500 m2,采用高温水在板式换热器中加热暖气循环水。高温水进入板式换热器的温度为100℃,出口的温度为75℃;循环水进入板式换热器的温度为65℃,出口的温度为90℃。供暖面积热强度为293 kJ/(m2·h)。要求高温水和循环水经过板式换热器的压强降均不大于100 kPa。请选择一台型号合适的板式换热器。(假设板壁热阻和热损失可以忽略) 已知的工艺参数: 二、设计方案 (1) 根据热量平衡的关系,求出未知的换热量和质量流量,同时算出两流体的平均温度差; (2) 参考有关资料、数据,设定总传热系数K,求出换热面积S,根据已知数据初选换热器的型号; (3) 运用有关关联式验证所选换热器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4) 参考有关资料、数据,查出流体的污垢热阻; (5) 根据式???? ??++++=2211111 αλδαR R K O O 求得流体的总传热系数,该值应不 小于初设的总传热系数,否则改换其他型号的换热器,由(3)开始重新计算; (6) 如果大于初设值,则再进一步核算两流体的压强降和换热量,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否则改换其他型号的换热器,由(3)开始重新计算; (7) 当所选换热器均满足设计要求时,该换热器才是合适的。 三 、初步选定 (1) 已知两流体的工艺参数 高温水 t 1′= 100℃ t 1〞= 75℃ △P 1≤100 kPa 循环水 t 2′= 65℃ t 2〞= 90℃ △P 2≤100 kPa (2) 确定两流体的物性数据 高温水的定性温度为:C t ?=+=5.872 751001 循环水的定性温度为:C t ?=+= 5.77290652 根据定性温度,分别查取两流体的有关物性数据: ① 热的一侧(高温水)在87.5℃下的有关数据如下: 密度 ρ1 = 970.17 kg /m 3 定压比热容 c p 1 = 4.196 kJ /(kg ·℃)

板式换热器选型计算

板式换热器选型计算

(四)计算换热量 Wq=Qh*γh*Cph*(Th1-Th2)=Qc*γc*Cpc*(Tc2-Tc1) W (五)设备选型 根据样本提供的型号结合流量定型号,主要依据于角孔流速。即:Wl=4*Q/(3600*π*D2) ≤3.5~4.5m/s Wl—角孔流速m/s Q —介质流量m3/h D —角孔直径m (六)定型设备参数(样本提供) 单板换热面积s m2 单通道横截面积 f m2 板片间距l m 平均当量直径de m (d≈2*l) 传热准则方程式Nu=a*Re b*Pr m 压降准则方程式Eu=x*Re y Nu—努塞尔数Eu—欧拉数 a.b.x.y—板形有关参数、指数 Re—雷诺数 Pr—普朗特数 m —指数热介质m=0.3 冷介质m=0.4 (七)拟定板间流速初值Wh 或Wc Wc=Wh*Qc/Qh (纯逆流时) W取0.1~0.4m/s (八)计算雷诺数 Re=W*de/ν W —计算流速m/s de—当量直径m ν—运动粘度m2/s (九)计算努塞尔数 Nu=a*Re b*Pr m

(十)计算放热系数 α=Nu*λ/de α—放热系数W/m2·℃ λ—导热系数W/m·℃ 分别得出αh、αc热冷介质放热系数(十一)计算传热系数 K=1/(1/αh+1/αc+r p+r h+r c) W/m2·℃ r p—板片热阻0.0000459m2·℃/W r h—热介质污垢热阻0.0000172~0.0000258m2·℃/W r c—冷介质污垢热阻0.0000258~0.0000602m2·℃/W (十二)计算理论换热面积 Fm=Wq/(K*△T) (十三)计算换热器单组程流道数 n=Q/(3600*f*W) (圆整为整数) Q—流量m3/h f—单通道横截面积m2 W—板间流速m/s (十四)计算换热器程数 N=(Fm/s+1)/(2*n)N为≥1的整数s—单板换热面积m2 (十五)计算实际换热面积 F=(2*N*n-1)*s (纯逆流) (十六)计算欧拉数 Eu=x*Re y (十七)计算压力损失 △P=Eu*γ*W2*N*10-6 MPa γ—介质重度Kg/m3 W—板间流速m/s N—换热器程数

板式换热器技术要求内容

(二)板式换热器 3设计与运行条件 3.1板式换热器型式 板式换热器采用等截面可拆卸板式换热器(水-水),换热面材质材质为GB316不锈钢。 3.2板式换热器的配置 本次招标共需配备2台可拆卸板式换热器(水-水),单台功率22.5MW,单台换热面积950㎡,换热器接管管径按设计所提管径配置,换热器按本技术规书所提面积订货。 3.3板式换热器设计参数

3.4热网循环水水质 板式换热器工作介质为热网循环水,水质为软化水,具体水质如下:

3.5运行方式 板式换热器并联运行。 板式换热器换热量的控制通过控制一次侧(高温介质)流量和控制二次侧(低温介质)流量来实现。 3.6设备的安装地点及标高 板式换热器安装在换热站0米层。 4技术要求 投标方提供的板式换热器设计、制造、检验与验收应满足国家相关规中的相关规定,同时应满足本技术规书术要求,如有矛盾时按较高要求执行。 4.1板式换热器性能要求 4.1.1投标方所提供的板式换热器是可拆卸板式换热器(水-水),其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成熟可靠的产品,具有较高的运行灵活性。 4.1.2板式换热器能在最大工况点长期连续运行,能满足板式换热器不同运行工况的需要,并且预留能增加10%换热能力板片的安装空间和技术条件。 4.1.3板式换热器不宜选择单板面积太小的板片,避免板片数量过多,要求单板面积大于等于2.5㎡。 4.1.4板式换热器采用板型应使换热器流体充分湍动,防止板片表面结垢。 4.1.5板式换热器应选用阻力小的板型,保证一次侧(高温介质)压降不大于0.03MPa,二次侧(低温介质)压降不大于0.03MPa。 4.1.6板式换热器板片厚度应不小于0.7mm。 4.1.7板式换热器额定工况运行时,二次侧(低温介质)出口温度偏差不应出现负偏差。 4.1.8板片波纹形式应采用技术成熟、有成功使用业绩的波纹形式。 4.1.9板式换热器外部、部保证不泄漏,一、二次水禁止混流。

板式换热器的选型计算方法

1、压降控制 流体在流动中只有克服阻力才能前进,流速越大,阻力也越大。不同的板型或者统一板型不同板片结构参数,其阻力也不相同,阻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输送流体的泵或者风机的动力消耗和设备的投资费用。 如果将热侧允许压降设为0.05 MPa,则可以减少近10%的面积。因此,压降是影响换热换热器传热面积的影响因素之一。较大的集中供热项目一次网的压力损失基本确定在0.1 MPa左右是比较经济合理的。在此条件下得到的换热面积既可以满足运行工况的要求,也是最节约投资的。 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允许压降适当计算面积可以减少近30%。 2、污垢热阻 污垢对传热、传质及流体流动带来负面影响,即随着污垢在传热表面上的积聚,流道表面的粗糙度增加,引起摩擦因数增大,并且流体的流通截面积减少,在相同的体积流量的情况下,流体流速增加,压力降增大。有人认为选取较大的污垢热阻比较可靠,其实这往往会带来更严重后果。这是因为在传热量一定的条件下,势必要加大传热面积或总平均温差,从而增加换热器成本。而传热面过大会导致热流体出口温度过低、冷流体出口温度过高,这不仅影响工艺要求,而且有时在运行中为避免此结果常将介质流速降低、致使壁面温度上升,这样反而促使污垢 更迅速地增长。 虽然换热面积没有减少,但是由于工况的污垢热阻较小,使得计算富裕量有很大增加。同样,不同的污垢热阻对换热面积影响也很大。设计换热器时,必须

采用正确的界膜导热系数,同时还必须采用正确的污垢系数,即使正确地确定了界膜导热系数。如果污垢系数的确定不准确,对换热器的设计误差也很大。由于板式换热器具有容易清洗的优点,所以定期对换热器进行清洗必不可少。 3、面积富裕量 换热器换热面积富裕量定义为设计值比计算值高出的百分比。其主要考虑工艺条件的变化稳态和持续积垢引起的热阻变化,还有一些未知因素,如积垢预测误差、工艺计算误差等。将裕量分为工艺裕量、设备老化裕量和控制裕量3个参数,还有一些不可知的因素需要再另加一些裕量。文献[1]在换热器计算中没有提到富裕量应该取值的问题,只是通过例题说明只要满足计算换热面积大于所需换热面积就可以。 板式换热器设计中,常取10%的面积富裕量。由序号6和序号7可以看出,面积富裕量对换热器计算的影响因素也很大。 4、温差推动力 温度推动力也叫平均对数温差。在传热过程中,冷、热流体的温度差沿加热面是连续变化的。但是由于此温度差与冷、热流体的温度成线性关系,因此可以用换热器两端温差的某种组合(即对数平均温差)来表示。对数平均推动力恒小于算术平均推动力,特别是当换热器两端推动力相差悬殊时,对数平均值要比算术平均值小得多。当换热器一端两流体温差接近于0时,对数平均推动力将急剧减小。

板式换热器的设计

; 广西科技大学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设计. 姓名: 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 班级:食品112班 学号: 2071 起止日期: 2013-12-23 — 2013-12-31 《 指导教师(签名):程谦伟 小组成员:陈小娟李岳群陆惠芝钟承志 韦年茂韦金妹饶川艳周萃妤 》 设计成绩:日期 2013 12 25

目录 设计题目 (3) 说明书编写要求 (3) 设计任务书 (4) 一、设计方案 (5) | 1.换热器的选择 (6) 2.结构设计工艺流程 (7) 3.流动空间及流速的确定 (8) 二、确定物性数据 (9) 三、计算总传热系数 (9) 1.热流量 (9) 2.平均传热温差 (9) 3.冷却水用量 (9) : 4.总传热系数K (10) 四、计算换热面积 (11) 五、工艺结构尺寸 (11) 1.管径和管内流速 (11) 2.管程数和传热管数 (11) 3.平均传热温差校正及壳程数 (12) 4.传热管排列和分程方法 (12) 5.壳体内径 (12) ~ 6.接管 (13) 六、换热器核算 (13) 1.热量核算 (14) 2.换热器内流体的流动阻力 (15) 3.换热器主要结构尺寸和计算结果 (16) 设备结构图(附图) (17) 主要符号说明 (17) 七、设计评述 (18) … 参考文献 (19) 评语 (21)

广西科技大学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 说明书 设计题目:大豆油换热器的设计 说明书编写要求: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由说明书和图纸两部分组成。设计说明书为打印稿,包括所有论述、原始数据、计算、表格等,设计说明书一般不少于3000字,设计(论文)任务书装订于说明书的前页,其设计说明书具体书写格式及内容如下: 1、标题页 2、设计任务书 3、目录 4、设计方案简介 ] 5、工艺流程草图及说明 6、工艺计算及主体设备设计 7、辅助设备的计算及选型 8、设计结果概要或设计一览表 9、对本设计的评述 10、附图(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简图、主体设备设计条件图) 11、参考文献 12、主要符号说明 。

板式换热器流程组合的选择与设计

1、对于板型对称、冷热介质流量相当的情况,宜采用等程布置,使介质流向为全逆流,获得最大的平均温差; 2、两侧流量相差较大时,流量小的一侧应采用多程布置,以提高流速,增强换热效果; 3、一般情况下,在选择流程时,尽可能采用单程(全并联),使设备在使用时拆卸维修都比较方便。若要采用多流程,各流程中通常安排相同的流道数; 4、当两侧不等程时,逆流和顺流会交替出现; 5、流道数的确定受板间流速的影响,而板间流速的选取有一定的范围,同时还受到允许压降的制约; 6、当板间流速一定时,流道数的多少取决于流量的大小。 ARD艾瑞德板式换热器(江阴)有限公司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设计和生产技术以及最全面的换热器专业知识,一直以来ARD艾瑞德板式换热器(江阴)有限公司致力于为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石油、化工、工业、食品饮料、电力、冶金、造船业、暖通空调等行业的客户提供高品质的板式换热器,目前已有超过50,000台的板式换热器良好地运行于各行业,ARD艾瑞德板式换热器(江阴)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可拆式板式换热器领域的全球领导者。 ARD艾瑞德板式换热器(江阴)有限公司同时也是板式换热器配件(换热器板片和换热器密封垫)领域全球排名第一的供应商和维护商。能够提供世界知名品牌(包括:阿法拉伐/AlfaLaval、斯必克/SPX、安培威/APV、基伊埃/GEA、传特/TRANTER、舒瑞普/SWEP、桑德斯/SONDEX、艾普尔.斯密特/API.Schmidt、日阪/HISAKA、风凯/FUNKE、萨莫威孚 /Thermowave、维卡勃Vicarb、东和恩泰/DONGHWA、艾克森ACCESSEN、MULLER、FISCHER、REHEAT等)的所有型号的板式换热器板片和垫片。全球约有1/5的板式换热器正在使用ARD 艾瑞德板式换热器(江阴)有限公司提供的换热器配件或接受ARD艾瑞德板式换热器(江阴)有限公司的维护服务(包括定期清洗、维修及更换配件等维护服务)。 无论您身在何处,无论您有什么特殊要求,ARD艾瑞德板式换热器(江阴)有限公司都能为您提供板式换热器领域的系统解决方案。

框架式板式换热器

板式换热器设计与分析 I 摘要 板式换热器的传热性能与版面的波纹形状、尺寸及版面组合方式都有密切关系。对于任何一种新型结构尺寸板片的传热及阻力特性,都只有通过实验计算测定。对于无相 变传热,多数制造商都能提供关联式:对于相变传热,绝大多数的产品,尚不能提供相 关的关联式。 板式换热器是一种高效紧凑的换热设备,它的应用几乎涉及到所有的工业领域,而 且其类型、结构和使用范围还在不断发展.近年来,焊接型板式换热器的紧凑性,重量轻、换热性能好、初始成本低等优越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因此人们纷纷对板式换热器内流动状态和换热机理展开研究。随着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技术 发展日趋成熟,使对流体内部温度场、压力场以及速度场的分布研究变得可行,鉴于此,本文应用CFD软件对人字形波纹板式换热器进行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实验研究及实验数据与数值模拟的对比分析。 基于简化模型的计算结果难以准确描述换热器内完整的流体流动和换热特性。为此,本文建立与人字形波纹板片完全相同的,含分配区和传热区冷热双流道换热的计算模型,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6.3,数值模拟 4 组不同名义波纹高度下流体的流动和换热情况。分析流道内速度场和温度场发现,进口分配区对流体流动分布和换热都有显著影响,还将流体在流道内的流动情况详细描述。两侧流体的压降和进出口温差的计算值与实验值的误差小于6%,较准确地反映了换热器内整体的流动和换热特性,可直接用于研究板式换热器的性能,具有一定的工程实际意义。 关键词:板式换热器;热力计算;分析;数值模拟;传热性能;流道状态

Design and analysis of plate heat exchanger II ABSTRACT Plate heat exchanger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of corrugated board shape,size and board composi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A new structure for any size of plate heat transfer and pressure drop characteristics are determined only by experimental calculations. For the non-phase-change heat transfer ,most manufacturers can provide correlation ;for the phase-change heat transfer ,the vast majority of products ,yet can not provide the corresponding correlation. Plate heat exchanger is a kind of high efficient compact heat transfer equipment,which involves the application of almost all the industrial fields.In recent years,copper brazing plate heat exchanger with compact in size,light in weight,good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and low operating cost advantages has increasingly been recognized.People also begin the research of fluid flow and heat transfer in plate heat exchanger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technology, we Call obtain the temperature,pressure and velocity vectors distribution of internal fluid.In this thesis,the author uses commercial CFD software to simulate chevron corrugated plate heat exchangers. Simulation results based on the simplified model are difficult to predict hydrodynamics and thermal characteristics of plate heat exchanger accurately.Therefore,a model of the accurate size of actual chevron—type plate heat exchanger geometry is built in this paper.Using CFD software FLUENT 6.3,the pressure drop and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for cross-corrugated plate heat exchangers at four different inlet velocities were investigated.By analyzing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velocity and temperature fields,the structure of distribution area of inlet and outlet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overall hydrodynamics and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0f PHEs.The flow patterns in two channels were described in detail.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pressure drop and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let and outlet were compared with the exponential data,which shows a less than6 %error.From the simulation results ,the hydrodynamics and thermal characteristics of chevron-type plate heat exchangers was properly reproduced and this method is feasible alternative of physical performance test of PHEs,which is of som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Plate heat exchangers;Heat calculate;Analysis;Numerical simulation; Fluid flow;Heat transfer.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