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抓好新闻报道的“点子

如何抓好新闻报道的“点子



如何抓好新闻报道的“点子” ● 李广义

时常听到一些基层广电部门的记者发出声声叹息:除了会议和领导人活动的报道外,在独立采写时经常感到不知道该写什么或写不到点子上。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报道“点子”的问题。
抓新闻报道“点子”,就是在报道中要注意抓问题、抓矛盾、抓主题,而且要抓那些有新闻价值的新问题、新情况、新事物、新经验、新人物。事实证明:一篇新闻报道指导作用的大小,宣传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问题抓得如何。如果问题抓得准,真正抓到了“点子”上,我们的新闻宣传就会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指导性,就会收到“一石千层浪,一呼百山应”的效果。反之,如果问题抓不准,即使是文字再生动,形式再新颖,也不可能给观众和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县级电台、电视台记者如何抓好报道“点子”呢?笔者认为,至少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常言道:处处留心皆学问。同样,处处留心皆新闻。善于观察,这是记者发现问题、鉴别新闻的一项基本功。只要这样做了,即使你生活在不大的天地里,也会有写不完的素材,抓不完的报道点子。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华东九报头条新闻竞赛中获一等奖的短新闻《书记搬家》,写了一位乡党委副书记调动工作时,认真清点财物,将乡里发给他使用的所有日用品一件不少全部交公的事,新闻事实朴实无华、平淡无奇。但作者敏锐地注意到了当时全国大抓廉政建设和各地县乡换届选举的大背景,写出了这篇只有380字的短消息。这条新闻发表后受到的如潮好评,正是对生活有心人的回报。
二要善抓事物的个性特点。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差距取决于事物的个性特点。从我国的国情看,很多政策是从中央到地方一贯到底,因各地情况千差万别,贯彻同一政策的措施、效果也会各有不同,不可能是一个模式。作为基层新闻工作者,就要抓住个性来体现共性。只有写出事物和人的个性来,才会有血有肉,新鲜感人。千方百计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是各地党委、政府的一次重要工作,各地在这方面都有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但如果大而化之、泛泛而论,就无新意可言。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这样一个事实:我县一名镇农业技术员在走村串户为菜农服务的过程中,遇到棚里有人时,他就当面进行指导;赶上大棚里没人时,他就将怎样防治,怎样用药,用多大剂量一一写到笔记本纸、稿纸甚至香烟盒纸上,再贴到棚门上或压到棚门边,极大地方便了菜农。我们将这一新闻拍成《“留言条”情

暖菜农心》,播出后在群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在2003年度全省县级广播电视作品评比中,该新闻获得一等奖。
三要突出地方特色。地方电台、电视台的记者久居一地,其采访范围受到一定局限,这是否意味着地方记者就抓不住好“点子”呢?其实不然。地方记者生活在基层,不脱离群众,不脱离实际,能随时了解当地干部群众在想什么、干什么、有什么新要求,能及时抓住干部群众普遍关心、迫切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与中央、省级新闻单位的记者相比,这是基层电台、电视台记者独到的优势。因此,作为地方记者,一定要打好特色牌,把地方特色这篇文章做足做好。东阿县是著名的“阿胶之乡”,我们抓住阿胶及其系列产品开发这一优势,积极开展对外宣传,每年都在上级单位播出一批相关内容的新闻稿件。
抓报道“点子”,这是一名优秀记者必备的能力。要抓准报道“点子”,需要记者具有较高的理论和政策水平,需要既了解国情,又熟悉一个地方的实情,还要把握准时代的脉搏。这样,无论记者走到什么地方,都能随时发现问题在哪里,矛盾在哪里,从而发现并捕捉住那些有价值的报道“点子”。

(作者单位:东阿县广播电视局)



来源:青年记者2008年7月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