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物纪录片

人物纪录片

人物纪录片
人物纪录片

纪录片拍摄策划书

(一)题目:《夕望》

(二)拍摄主题:以一个外来参观者的视角真实再现老年人别样的

“青春”,用镜头真实再现21世纪的城市老年人们有别于传统的生活,他们虽在暮年可是他们也有自己的梦想和希望。

(三)拍摄目的:现在很多年轻人意志消沉,没有追求,没有目标,

过着没有理想的生活,纪录片《夕望》用镜头真实再现老年的爷爷奶奶们“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以及他们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以此激励年轻人积极进取。

(四)拍摄对象:自贡市老年大学的一群特别的学生们。

(五)拍摄内容:选取个别典型的老人,以此为点辐射成面,多方位

的展现老大学生们积极进取,不断学习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六)拍摄要领:切实把握在“雾中行走”的纪录片创作,以客观的

视角真实地记录这群老年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七)拍摄准备:提前征求校方的同意,搜集我们所要拍摄的人物的

联系方式背景资料,拍摄器材,拍摄的策划书。

(八)拍摄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要尽量地切合主题不用盲目地乱

拍,同时注意设备安全,财产安全以及人生安全问题,尽量少干预拍摄画面,以达到最大限度的真实,具体操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九)拍摄方法:仰拍,平拍,俯拍,不同的场景用不同的角度,对景物的选择要尽量灵活调整,并且灵活选择全景、远景、中景、近景、特写。

(十)设备准备:摄像机、三脚架、话筒、单反、挡光板。

(十一)片长:约27——30分钟

(十二)职务安排:

导演:龚静摄影师:张启明

场务:杨静文字编辑:叶科萍配音:刘俐汝剪辑:张启明李鑫美工:周明滔

(十三)后期制作

录音:后期的解说词在录音室完成。

剪辑:AE Pr PS Au等软件进行编辑制作,并在网上搜集相关的图片与背景音乐。

拍摄提纲

(一)拍摄思路以及纪录片大致情节发展:

清晨张奶奶迈着矫健的步伐步入大学校门,进入英语学习班,在课堂上他们积极学习,与老师互动,下课后他们与同学们话家常,探讨学习,中间可以插入我们的采访,采访他们现在的奋斗目标,以及现阶段的梦想,紧接着镜头随着张奶奶的身影进入到一楼的舞蹈室,一群翩翩起舞的身影让观众很难想象这是一群70,80岁的老人的舞姿。随着时间的推移,夕阳西下了,一群老伙伴们有说有笑出了校门踏上回家的路。

(二)大致分镜头:

镜头一:清晨的阳光懒懒地洒在老年大学的校门,

镜头二:张奶奶侧面入画一路跟拍至英语学习教师

镜头三:张奶奶的手,推至张奶奶前排的一位老人埋头写字的背影(中景),再推至讲台展现老师正面和学生背景的全景。

镜头四:全景展现张奶奶等下课时互相交流的情景,

镜头五:穿插记者在教师采访的老人们的镜头(关于为什么想学习?现在的梦想是什么?如何解读中国梦?)

镜头六:张奶奶与英语班的同学道别,步入舞蹈班(跟拍)

镜头七:张奶奶与舞蹈班的老师互相打招呼(体现和谐友爱的气氛)镜头八:张奶奶进入队伍与大家一起跳舞(全景,脚步特写,收录同期声)

镜头九:额头汗水特写,脸上笑容特写

镜头十:夕阳西下同学们在校门口道别,(全景,中景)脸上的笑容(特写),挥动的双手(中景——近景)

镜头十一:红色的夕阳渐渐西下

人物纪录片观后感

用他的眼睛看近代史 ————观《李大钊》有感电视文献纪录片《李大钊》是为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110周年而摄制的,由中央电视台于2010年首播,通过文字、影像资料和文物遗址、以及有关家访谈的形式比较系统、生动地反映了李大钊卓越的历史功绩。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共产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是中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从小就目睹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满目疮痍,他立志努力学习,长大后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挽救正走向没落的中国,来拯救四万万还处于压迫中的人们,来为近代中国带来新的曙光。战乱动荡的年代,艰苦卓绝的生活,使李大钊从小养成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稳坚强的性格,成就了他不屈的品格和顽强的精神,也为他在后来的坚持斗争中殊死抵抗和拼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是一位中国的血性汉子,它拥有鲁迅的笔下的民族的脊梁,他的脊梁代表了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精神,他们用看似软弱但实则坚不可摧的血肉之躯在与列强和反动派做不懈的斗争,他们值得每个中国人敬佩,值得被外国人所赞扬和敬仰,值得被中国和世界的历史所铭记,他们无愧于民族脊梁的光荣称号。 青年时代,面对多灾多难的中国,李大钊表现出了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辛亥革命后,面对封建军阀篡夺政权、新生的共和国有名无实的现状,他不得不发出自己的“隐忧”(1)和“大哀”(2)。他忧国之所忧,哀民之所哀,下定决心为挽救神州大地挽救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当日本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3)时,他大声疾呼中国人民要用卧薪尝胆的精神进行抗争。他因参加反日斗争而被当时就读的学校除名,但他毫不后悔。他认为,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相比,自己的学业微不足道。他始终把自己的学识与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正是强烈的爱国之心和对社会、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促使李大钊同志奋不顾身、英勇战斗。他身上体现出的时刻牵挂国家兴亡、时刻不忘人民疾苦并为之奋斗的精神和风范,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提倡。他是人民的好儿子,是祖国的坚强守卫者。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他接受了自认为真正能够拯救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因为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十分艰难,但他以第一人的无畏姿态,旗帜鲜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的真理,是唯一能救中国于水火的真理,并积极付诸行动,进行多次宣讲和讲解。正是李大钊,梁启超等一批革命家的艰辛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使大批先进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上了革命道路,也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密切结合,使中国工人阶级发展成为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阶级。这一切,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和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李大钊对信仰和真理矢志不移,为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而英勇献身,真正做到了自己所说的“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4) 作为中国引进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人士,他不畏惧反动派和反动势力的打压,无数次地冒着生命危险在为中国人民寻找和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无数次的与死神擦肩而过。面对许多人的不解与排挤,他没有发出声嘶力竭的抗议,他用一腔的热血和爱国的热情奏响着自己的乐章,纵然没有过多的掌声与欢呼,但他的事

人物纪录片摄像与剪辑技巧应用

人物纪录片摄像与剪辑技巧应用 人物纪录片以纪录人物为主,是对人的生活场景和真情实感的纪录。它通过人物的喜怒哀乐与生活百态折射社会现实,客观展现人物的生存状态,从而引发观众的思考。文章阐述了人物纪录片创作的原则、创作的类型、创作结构及摄像与剪辑技巧,供与大家分享。 标签:人物纪录片摄像剪辑技巧应用影像语言生活场景 目前新闻媒体中人物纪录片的制作是一项集体创作,它从符号学和语言学的角度上来说,是创作者利用影像符号的排序组合及互动冲突来创造带有一定浓郁风格作品的象征。一般它是由策划、拍摄、采访、撰稿、剪辑、后期制作与包装等多个创作环节构成。其中,摄像和剪辑是人物纪录片制作中最为关键的两个环节,它们在图像基本规律的把握、表达要素的创作及主题挖掘等驾驭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物电视作品的优劣。 一、人物纪录片创作的原则 人物纪录片创作的原则首先是要忠实于现实生活的自然流程,但是,从文本意义上来讲,它是具有物质属性的话语载体及话语的组织结构,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这就意味着拓展话语的空间及结构话语的技巧具有多样的可能性和能动的创造性。 其次,创作主体应当体现强化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也就说人物纪录片要以注重记录具有时代精神和时代意义的人物或者事迹为主,充分展示他们特有时代中的风貌,抓住时代的脉搏挖掘他们身上的特性。 二、人物纪录片创作的类型 现在人物纪录片的内容还是比较丰富多彩的,如果按照拍摄的主题来分的话可以分为人物命运型,歌颂人物品质型等,按照拍摄对象来分,可以分为艺术家、普通老百姓等,按照表现方式可以分为纯客观记录型或影响加解说词等。但不管哪一種在拍摄中都要发掘他们人物生活中不平凡的生活故事为己任。 三、人物纪录片的创作结构 拍摄人物纪录片时,一般地内容本身是没有结构的,有的是内在的联系和逻辑。所谓的结构就是由段落结构构成的,那么这个段落结构怎样来安排,这就出现了层次安排问题。而层次安排的方法一般也很多,比如说时间顺序,认识人物的过程,时空交叉平行剪辑等。文章拿时间顺序安排层次结构的人物纪录片《嫂子》来说,它是随着人物事件发展过程把故事内容介绍给观众,所以顺序不能颠倒,因为内容顺序的颠倒就是时间的颠倒,这样就会给观众造成视觉上的混乱,故事情节也会被无形的打乱。

关于人物纪录片创作的思考

42 纪录片的创作既有理论问题,也有实践问题。每一部纪录片的创作都是对创作者的一次挑战,每一次的实践都会带给创作者新的感受,本文拟从创作实践的角度谈一些体会。 一、理性分析认识 感性观察捕捉 人物记录片的创作过程是编导人员理性分析和感性观察相互作用,互相提升的过程,做好采访是拍好每一部专题片的关键。其中最基本的事是预先要确定整部片子的“调子”。也就是要确定作品要追求的整体效果。这种对题材第一感觉的把握是很重要的,有了前期的整体感觉,才会有拍摄过程的效果追求。 例如拍摄纪录片《钢铁英雄——董来扶》,他是一位经历过战争硝烟的老英雄,在解放战争中他驾驶着坦克参加了上百次的战斗,他有着像坦克一样的钢铁般的性格。在初步掌握了他的事迹后,我们确定了整部片子的“调子”是:在他的身上就要体现出军人的特征和一个老兵的精神。 “调子”一经确立,我们便带着理性的认识走近老英雄的生活。拍摄中老英雄生活的一个细节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他不顾年迈,经常会驾驶着三轮摩托四处转转,经了解,这是老人要找回当年驾驶坦克的感觉。这一细节的充分展现,深刻地揭示了一个老兵的内心世界。 又如:纪录片《走近戴碧蓉》要表现三十年前一个舍己救人的小英雄现在的生活,经初步掌握素材后我们确定的“调子”是:她依然还是“英雄”,她以残疾的身躯追求着生活中一切美好事物,表现出一个活着的英雄所具有的超凡勇气和美好情 关于人物纪录片创作的思考 ◆崔亚正 怀。 拍摄中我们发现戴碧蓉能用一 只手娴熟地梳理出不同的发式。经了解得知,这是戴碧蓉用了七年的时间才学会的 。这一情节后来成为片子中表现小英雄追求美好人生典型细节。 二、强化视觉语言 刻画寓意抒情 纪录片的本质特征是纪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电视画面是纪录片艺术性表现的主要形式。 纪录片中有时只有几秒钟的画面,却会成为全片的灵魂,它使观众永远记住这一瞬间,并记住了纪录片中的人物。纪录片《雕塑人生》表现著名雕塑家、年近八旬的刘焕章老人的故事。岁月给他留下了沧桑的容貌,满头的白发和干裂的双手。这些视觉形象都成为表现人物的最好的符号。但片子中有这样一个画面:当刘焕章讲起自己这双虽然苍老但却不僵硬的手时,画面是这样表述的:我们特写了一只老人抚摸着石雕作品的手,柔和的自然光勾勒出饱经沧桑的、棕黑色的手在白色汉白玉石雕像的对比中产生了强烈的视觉效果,这个画面给观众留下不能忘却的记忆 。 有目的的追求镜头的寓意性和抒情性,应该是纪录片创作者创作中时刻保持的状态。 三、增强效果对比 强化整合统一 对比是纪录片创作者常用的手段,在画面对比方面我们是这样运用的:纪录片《走近戴碧蓉》片头,镜头 1,一棵寻常的、阳光照射下的美丽的小草; 镜头2,一张戴碧蓉十一岁成为小英雄时在天安门前拍的黑白照片,两个画面形象经过对比,告诉了观众画面外的信息:小英雄当 年就像这颗寻常的小草,但她却做 出了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对比的艺术感染力马上抓住了观众,起到了震撼人心的作用。 在情节对比方面:纪录片《走近戴碧蓉》中是这样运用的 。戴碧蓉讲述了得知自己患有癌症后,面对死亡无所畏惧的态度,从戴碧蓉的讲述中没有看到她一丝的悲伤,看到的是她对生死的豁达乐观,充分展现了戴碧蓉刚强的一面。接着戴碧蓉又讲述了手术后当少先队员们代表他们的父母来看望她时,她控制不住自己,泪流雨下。面对死神戴碧蓉没有哭,可是面对看望她的小学生们戴碧蓉留下了激动的泪水。两段采访前后呼应,从情节的对比中展现了戴碧蓉崇高品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使戴碧蓉的形象表现更加立体丰满。 整合是对全片的整体把握,它是将电视语言的各要素达到自然统一,浑然一体,使作品更加和谐统一。 如纪录片《走近戴碧蓉》的结尾是这样处理的: 戴碧蓉一边刺绣一边哼出歌曲《小草》,小草歌曲的内容吻合了片子开头时用小草的镜头比喻小英雄的寓意,首尾呼应,全片从深层的内涵上形成统一。 综上所述,人物纪录片创作需要创作者从理性的思考,到感性的捕捉;从视觉语言的把握到强化整合统一。这一切都需要创作者具有对纪录片事业充满激情的热爱和献身精神。 (作者单位:天津电视台/责编:阿培) 编导演之窗

人物纪录片策划书3篇

人物纪录片策划书3篇 一、影片拍摄目的与背景: 在成都,一位左腿残疾的环卫工人拄着拐杖,拿着刚捡起来的烟头走向垃圾桶,空荡荡的左裤腿随风晃荡。3年前,不甘于白吃白喝的邓贤国成了一名环卫工人,每天与扫帚、簸箕为伴,穿行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他对自己工作的基本要求是:要让“马路上找不到一个烟头”。 努力执着!他用坚强获得了工作岗位; 勤劳认真!负责的区域不见一个烟头; 表率!带领人们保护环境。附近很多居民和商家都目睹了3年来邓贤国是怎么拄着拐杖,把大天路打扫得干干净净。作为回报,他们不再随手把垃圾甩在路边绿化带里,也会教育孩子,要把零食袋子扔进垃圾桶。“掉一点垃圾,他就拄着拐杖跟在你后面捡,怎么还好意思乱丢啊。”一位摆摊的小贩说,因为邓贤国的认真,他每晚收摊时,都会仔细把垃圾装起来扔进垃圾桶。 乐观!打算再好好干几年! 66岁环卫工邓贤国的坚强令人感动,网友呼吁别再乱扔垃圾。一方面,慨叹身处底层的环卫工人的不易。另一方面,鄙视那些在城市中乱丢乱扔乱吐乱拉乱写乱画乱贴的不文明行为,本片为介绍邓贤国身残志坚、坚忍不拔的精神来鼓舞颓废的青年人,也用来鼓舞同样

身残却坐在路边等待同情的人。 二、主题状况分析: 纪录片名称:初步定为《拄拐环卫》 片长:15分钟左右 纪录片主题:本片为介绍邓贤国身残志坚、坚忍不拔的精神来鼓舞颓废的青年人,也用来鼓舞同样身残却坐在路边等待同情的人。 三、影片结构: ①开始是解说员根据一段大街上邓贤国正在打扫工作的画面来进行对邓贤国本人的一个基本情况的交代,关于他在对生活的一种态度。采用声画分离的形式,画面主要拍摄邓贤国的工作状态。 ②出节目名称,即标题。 ③声画分离。跟拍邓贤国的日常生活。,解说词解说其19岁为修筑小学校而短腿的经历,简要介绍他的个人痛苦经历。 ④拍摄环卫工作的大致内容,包括抓拍一些过往行人的不注重环境卫生的行为,此刻重点描述邓贤国曾经的一句话:让其负责的区域不见一个烟头。 ⑤声画分离。再次拍摄邓贤国的工作内容,并配解说词邓贤国家庭的困难之处,以及他面对困苦生活坚忍不拔的精神。 ⑥为了寻找关于邓贤国更多的经历信息,询问拍摄新蜀环卫公司贺贤英当时录用邓贤国的场景。或者通过解说词来进行描述。尝试

浅析人物纪录片中人物表现手法的策划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b6843274.html, 浅析人物纪录片中人物表现手法的策划 作者:凌庆松 来源:《魅力中国》2017年第40期 摘要:在众多类型的纪录片创作中,人物纪录片可以称得上是处于主导位置的类型。人物纪录片就是把人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和过程通过采用真实重构生活的方式用最真实的镜头记录下来。一部好的人物纪录片一定具备着更现实和更深远的教育意义,这样它的艺术品味和思考价值才会更好的展现出来。人物纪录片通过对人这一主体的记录和描述,向观众展示着自然真实的社会,体现着人文关怀的属性,发挥着深刻的社会价值和精神支持。 关键词:人物纪录片;人物表现;故事情节 一部纪录片所记录的有价值的人物故事是作品成功的关键,纪录片的故事化指的是在拍摄和制作人物纪录片时要把主人公和故事情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故事情节的展开才能得以推进,情感的表达才能完整展现,从而塑造出生动人物的形象、增强故事的趣味性以及对观众的吸引力。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是纪录片整体基调垫定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因此通过将纪录片故事化来完成创作是人物纪录片经常运用的一种手段。首先,定位好其故事性。其次,能够充分的挖掘其故事性。最后,在摄制完成后可以使用裁剪对摄制画面进行故事化的剪辑。后期也就是对拍摄的所有素材进行选择和组合。下面我们将就此进行讨论。 一、充分展示人物的“个性化”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人是生活的主体。因此艺术作品的表现,离不开对人物的刻画。想要创作出一部有价值的人物紀录片,就要求对人物的形象特点、性格和思想等方面有独特的分析和表现,以挖掘出人物本身的个性化。通过人物个性化的特征,更好的通过具象的影像资料使观众在观看时获得审美的享受和情感上的满足,让该纪录片的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能够很好的发挥出来。 在人物纪录片的发展史上,从最初的选择人物的正面形象为切入点到现在更加注重的是对人物个性的描绘来反应整个作品的主体,这种对人物的表现手法的选择其优点在于:首先,以小见大,突出主题。每一个人物的身上都存在他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亦即个性是人与人之间区分和交往的关键。人物记录片的拍摄以人物的个性化为切入点,透过一个点慢慢地连接整个面,更好的表达主题价值。其次,凸显真实性,贴近群众。人物纪录片以人物的个性化作为贯穿整部作品的线条,把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最真实的生活状态通过屏幕展现给观众,在向观众传递人物的观点或者行为方式的同时,使得观众更有代入感,容易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和思想上的启迪。最后,人物的个性化更能起到吸引观众的作用。 二、被拍摄者“身”“心”合一的“表演”

《大师》系列人物纪录片_邓稼先_解说稿..

东方卫视《大师》系列之邓稼先 1999年,当邓稼先被追授“两弹一星”元勋称号时,他已辞世整整13年。而这时距他1958年投身原子弹的研究也整整过去了41年。鹿希至今仍清楚地记得,1958年8月的一天,夜深了,辗转反侧的邓稼先久久地盯着窗外,窗外的夜色中一轮明月。她回忆说:邓稼先喜欢月亮,常望着月亮出神。突然,他坐了起来,将一只手轻轻放在我的手上,眼睛却盯着窗外的月亮,轻轻地说了声:“我要调动工作了。” 【采访妻子】我以为他是从这个科研单位调到另一个单位,所以问他调哪儿去,但他说不能说。我说为什么,他说不能说,我说在不在北京可不可以通信联系,他说不行。后来,他就说他连家也顾不了了。他说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是什么样的工作要他下这样的决心,邓稼先没有回答,却说道:家里的一切都托付给你了。那一夜,许鹿希哭了。但她还是没想到,为这次调动付出的代价,将是夫妇俩寂寞的人生。向来不爱照相的邓稼先走进了照相馆,与妻子和一双儿女留下了这张全家福。那一年的邓稼先34岁。 邓稼先被任命为中国研制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但许鹿希以为只是普通的工作调动。他根本想不到丈夫是去造原子弹。因为邓稼先的专业虽然是核物理,但建国初期,新中国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能把小麦磨成面粉,还能造纸。毛泽东说,“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没有人知道邓稼先在哪里工作。他白天消失,晚上神秘地回家。其实,他那时工作的地方与家只隔着一站路。严格的保密纪律,让邓稼先的生活方式完全变了。此后,他没有发表过一篇学术论文,没有作过一次学术报告,甚至,亲友间的聚会也避开了。 【采访妻子】有一回骑车过去,正好看见他,就问他怎么在这,我就根本没想到那就是他的工作单位。他就骗我说:啊,我去看人,在这儿下错车了。然后他看见公共汽车来就赶紧上车,我没想到他是骗我的。 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2颗原子弹,使世界真切地看到了原子武器毁灭性的力量。2002年,美国解密了41份绝密文件,文件清楚地表明美国政府曾多次企图对中国发动核突袭。朝鲜战争期间,装有原子弹的导弹一度运至日本冲绳岛。美国人扬言要将核武器当做普通炸弹来用。国际舆论称,自广岛、长崎被毁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新中国一样临近核威胁。居里夫人的女婿,一生为和平而战的法国物理学家约里奥·居里通过自己的中国学

《大师》系列人物纪录片_王淑贞_解说稿

【东方卫视】《大师》系列之 王淑贞 上集她早已离去,但她的美长留。 【采访】原上海医大附属妇产科医院护士长刘吟秋—— 她穿着白大褂一走进来,她就像宋庆龄。 【采访】原上海医大附属妇产科医副院长袁耀萼—— 风度是非常好的。 【采访】原上海医大附属妇产科医主任医师李超荆—— 她那个样子很慈祥,他得和蔼,看到谁她都笑一笑。你看她照片没有?她的照片真是百看不厌啊,有一点洋气,又有一点中国气,中国的洋气。 王淑贞,出身世代书香门第,祖父王颂蔚是前清进士,做个高官,父亲王季同是着名数学家,子女12人,有7人是中国一流科学家。而王淑贞早年考上清华庚款留美,是庚款留学培养的第一位女医师。从美国学成归来,她成了中国妇产科的开拓者。 【采访】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高曦—— 她最早开拓了妇科研究,我们传统中以为妇产科就是产科,甚至带有一些早期婴儿的护理或者围产学这一块,她其实在中国开创妇产科或者妇科教育和研究方面是最早的,称之为中国妇产科学的奠基人,王淑贞是真正名副其实的。 1925年,王淑贞获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博士,她经一位美国传教士的介绍,抱着“医学救国”的愿望,1926年来到西门妇孺医院担任医师。西门就是上海老城厢的老西门的外面,在有租界的年代里,这里是华界的贫民窟。当时,西门妇孺医院只是美国传教士创办的一个小小的门诊部,服务聚居在老西门一带的穷苦平民。 到这里时,王淑贞27岁,她在这个小小的门诊部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妇产科,此后直到她离世,她在这所医院里服务了整整60年。 【采访】高曦——

她一直比较敏锐地能够捕捉现代医学、现代妇产科学发展的信息,包括新的技术,她引进到国内来。在整个社会大家都在关注产科医生的时候,她关注女性健康,而且是做学术上的探讨和研究。所以她在妇科在当时可以说是有前沿性的或者有开创性。 李超荆,1948年从福建医学院毕业,慕王淑贞之名到红房子医院做了实习医生,从此她与王淑贞延续了四十年的同事缘、师生情。至今她记忆中最深的印象是老师无声的教导。 【采访】李超荆—— 王淑贞查房都是她自己查,查房时看我们非常细小的细节,我在检查的时候有一点不当心,放器械时碰到病人了,病人有点不舒服。她说病人就是我们的父母,你只有治好病人的责任,不应该有一点伤害病人的动作,你这样做的话不对的,你要跟病人道歉。 她是中国妇产科领域的开拓者,前行者,每次看病、查房,下级医生从没见过王淑贞大声说话,但谁都能感受到她言谈举止间所透出的爱意,犹如无声的示范。 【采访】李超荆—— 她自己示范给你看,怎么样用这个器械才使病人不受痛苦,我是感受很深的。 【采访】袁耀萼—— 一切从病人出发,但是对下面的人要求非常严格的。 袁耀萼与王淑贞在妇产科领域共事四十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她作为王淑贞的助手,一起主编了中国妇产科领域的经典《妇产科理论与实践》。 【采访】袁耀萼—— 我们在她查房以前都很紧张,他查房的时候所有的医生都跟在一起,她的言行,她对病人是什么态度,很和蔼的,很关心的,或者给病人检查的时候应该怎么样子,对于病史应该了解到什么程度,她都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了。 作为一个科学大家,王淑贞对第一手资料和基本功训练的重视,今天的人可能无以想象,每一位住院新病人她都亲自检查,询问病史,查房和病例讨论是她每天第一重要的事情,她告诫下级医生:经验从实践中来,医生的经验就是从询问病史、详细检查、做出诊断和正确处理过程中积累起来。 【采访】原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主任医师张惜阴——

人物纪录片结构范文

人物纪录片结构范文 尊敬的广大观众: “我是科学人”系列视频第一期于昨日正式上线了!本节目将发布于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B站等视频网站;每期的图文版本将抢先在微信 ___、大鱼号、百家号、一点号、 ___、新浪微博、搜狐号、企鹅号、网易号以及大风号十大平台同步上线。搜索”我是科学人”即可关注。 改革开放40 年来,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突飞猛进,中国取得的各项科研成果让世界刮目相看,几十年来,我国在通信、物流、电子等多个领域早已遥遥领先于世界。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这四大新发明带着中国的烙印站上国际的舞台叫世界赞叹。曾经因落后而挨打的“东亚病夫”随着 ___一同掩埋在 ___黄尘泥土中,现在站在世界面前的,是强大的、奋进的、厚积薄发的新中国! 当今世界竞争激烈,一些大国企图依借着几百年间积累的财富和奠定的强大国力对其他国家施压,试图从经济、科技等领域制裁不愿加入其阵营的“反叛者”。中美 ___是一个警钟,它提醒着我们,唯有国力富强,发展科技,才能在新时代的朵朵浪花中迎难而上,做世界领先的“弄潮儿”。

为弘扬科学家无私奉献,刻苦钻研的精神,激起当代年轻人对科学的关注与兴趣,《科学中国人》杂志社与朗知传媒联合策划制作了大型人物专题纪录片栏目《我是科学人》。 栏目以我国当代杰出科学家为拍摄对象,回顾科学家的成长历程、工作经历和科研成就,使观众能够走进科学家的世界,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感受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从而实现展示科技创新成果、致敬科技工作者、弘扬科学精神、激励年轻人投身科学事业的良好社会示范效应。 不同于传统科技类节目,本节目不以科学家的“先进事迹”为宣传重点,而是以讲故事的方式取而代之,多角度展示科学家的人格魅力,树立立体的人物形象。所有内容、结构都经过精心编排,力求全面展示科学家科研成就,从权威角度普及科学知识、回应公众争议。 视频第一期讲述的黄旭华院士是核潜艇领域的泰斗人物,享有"核潜艇之父“的美名。为研制保密性极高的核潜艇工程,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载,全心投入科研事业,离家还是少年郎,归来白头戴荣光。一心一意只为党,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黄旭华这些年来的真实写照,舍小家为大家,身先士卒,衣带渐宽终不悔。

人物纪录片

纪录片拍摄策划书 (一)题目:《夕望》 (二)拍摄主题:以一个外来参观者的视角真实再现老年人别样的 “青春”,用镜头真实再现21世纪的城市老年人们有别于传统的生活,他们虽在暮年可是他们也有自己的梦想和希望。 (三)拍摄目的:现在很多年轻人意志消沉,没有追求,没有目标, 过着没有理想的生活,纪录片《夕望》用镜头真实再现老年的爷爷奶奶们“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以及他们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以此激励年轻人积极进取。 (四)拍摄对象:自贡市老年大学的一群特别的学生们。 (五)拍摄内容:选取个别典型的老人,以此为点辐射成面,多方位 的展现老大学生们积极进取,不断学习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六)拍摄要领:切实把握在“雾中行走”的纪录片创作,以客观的 视角真实地记录这群老年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七)拍摄准备:提前征求校方的同意,搜集我们所要拍摄的人物的 联系方式背景资料,拍摄器材,拍摄的策划书。 (八)拍摄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要尽量地切合主题不用盲目地乱 拍,同时注意设备安全,财产安全以及人生安全问题,尽量少干预拍摄画面,以达到最大限度的真实,具体操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九)拍摄方法:仰拍,平拍,俯拍,不同的场景用不同的角度,对景物的选择要尽量灵活调整,并且灵活选择全景、远景、中景、近景、特写。 (十)设备准备:摄像机、三脚架、话筒、单反、挡光板。 (十一)片长:约27——30分钟 (十二)职务安排: 导演:龚静摄影师:张启明 场务:杨静文字编辑:叶科萍配音:刘俐汝剪辑:张启明李鑫美工:周明滔 (十三)后期制作 录音:后期的解说词在录音室完成。 剪辑:AE Pr PS Au等软件进行编辑制作,并在网上搜集相关的图片与背景音乐。 拍摄提纲 (一)拍摄思路以及纪录片大致情节发展:

大师系列人物纪录片王淑贞解说稿

大师系列人物纪录片王 淑贞解说稿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东方卫视】《大师》系列之 王淑贞 上集她早已离去,但她的美长留。 【采访】原上海医大附属妇产科医院护士长刘吟秋—— 她穿着白大褂一走进来,她就像宋庆龄。 【采访】原上海医大附属妇产科医副院长袁耀萼—— 风度是非常好的。 【采访】原上海医大附属妇产科医主任医师李超荆—— 她那个样子很慈祥,他得和蔼,看到谁她都笑一笑。你看她照片没有?她的照片真是百看不厌啊,有一点洋气,又有一点中国气,中国的洋气。 王淑贞,出身世代书香门第,祖父王颂蔚是前清进士,做个高官,父亲王季同是着名数学家,子女12人,有7人是中国一流科学家。而王淑贞早年考上清华庚款留美,是庚款留学培养的第一位女医师。从美国学成归来,她成了中国妇产科的开拓者。 【采访】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高曦—— 她最早开拓了妇科研究,我们传统中以为妇产科就是产科,甚至带有一些早期婴儿的护理或者围产学这一块,她其实在中国开创妇产科或者妇科教育和研究方面是最早的,称之为中国妇产科学的奠基人,王淑贞是真正名副其实的。 1925年,王淑贞获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博士,她经一位美国传教士的介绍,抱着“医学救国”的愿望,1926年来到西门妇孺医院担任医师。西门就是上海老城厢的老西门的外面,在有租界的年代里,这里是华界的贫民窟。当时,西

门妇孺医院只是美国传教士创办的一个小小的门诊部,服务聚居在老西门一带的穷苦平民。 到这里时,王淑贞27岁,她在这个小小的门诊部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妇产科,此后直到她离世,她在这所医院里服务了整整60年。 【采访】高曦—— 她一直比较敏锐地能够捕捉现代医学、现代妇产科学发展的信息,包括新的技术,她引进到国内来。在整个社会大家都在关注产科医生的时候,她关注女性健康,而且是做学术上的探讨和研究。所以她在妇科在当时可以说是有前沿性的或者有开创性。 李超荆,1948年从福建医学院毕业,慕王淑贞之名到红房子医院做了实习医生,从此她与王淑贞延续了四十年的同事缘、师生情。至今她记忆中最深的印象是老师无声的教导。 【采访】李超荆—— 王淑贞查房都是她自己查,查房时看我们非常细小的细节,我在检查的时候有一点不当心,放器械时碰到病人了,病人有点不舒服。她说病人就是我们的父母,你只有治好病人的责任,不应该有一点伤害病人的动作,你这样做的话不对的,你要跟病人道歉。 她是中国妇产科领域的开拓者,前行者,每次看病、查房,下级医生从没见过王淑贞大声说话,但谁都能感受到她言谈举止间所透出的爱意,犹如无声的示范。 【采访】李超荆—— 她自己示范给你看,怎么样用这个器械才使病人不受痛苦,我是感受很深的。 【采访】袁耀萼—— 一切从病人出发,但是对下面的人要求非常严格的。 袁耀萼与王淑贞在妇产科领域共事四十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她作为王淑贞的助手,一起主编了中国妇产科领域的经典《妇产科理论与实践》。

百集大型人物专题纪录片《茶人百味》策划案

广东省茶文化促进会,广东手机台 百集大型人物专题纪录片《茶人百味》策划案 《茶人百味》 历史会记住,在当代岭南,就有百位有影响力的茶界名家! ——展粤海名家之风范——扬岭南茶业之恢宏 第一部分:设定 一、名称:《茶人百味》 二、每人时长:15 分钟 三、画面标准:HDV 1080i 16:9 国际高清标准(可转换为720PAL 国际标清标准) 六、栏目类别:人物专题纪录片 以广东乃当代茶界名家为拍摄对象,讲述茶界名家背后的故事。造名人效应,呈故事性,抓眼球。深度分析其得意产品、与观众分享其发展心得、回顾企业成长历史、挖掘成功背后的辛酸故事、用镜头记录名家的人格魅力。 七、栏目主旨 真实记录,高调表彰,弘扬茶文化,普及品饮风。 通过说茶人,感染喝茶人。以推茶文化走向大众,让更多的人爱喝茶,来叹茶。

八、栏目目标 用镜头记录名家真实生活;用作品感染大众心灵,《茶人百味》面对不同的名家风格,根据他们的风格特点栏目将独立策划与之相匹配的节目风格,使之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九、栏目风格 1、根据名家风格决定节目风格,使内容与节奏能够浑然天成。所以大体可分为:清新、明快、平和等风格。 2、节目声音以同期采访、后期旁白、配乐等组成。镜头运用以稳、准、多角度构成,采访时尽量运用人工布光,体现出质感和景深。现场记录时尽量使用有线或无线麦克风,使声音清晰、音质最佳。 3、人物活动、生活、采访场景丰富。使艺术家更加立体、更接近生活。 十、拍摄对象 岭南地区百位有影响力的茶界名家。10人为一个启动专辑。 十一、拍摄内容 1名家自诉过程 2其企业,店面,办公场地,出入场合的展示 3其产品的展示 4他人评价

人物纪录片拍摄文案

人物纪录片拍摄文案 篇一:纪录片拍摄文案 纪录片拍摄文案 一.题目 《xxxxx》(暂定) 二.选题说明 1.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是保存我国古代音乐比 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四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2.泉州师范学院是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个开设南音专业的院校,是目前南音文化在青少年传播与传承的主阵地。3.泉州南音作为古老乐种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都面着文化传承的重要课题,而目前许多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慢慢淡化,所以为了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和熟悉南音,所以选择了具有在年轻人间传播南音文化的师院的南音班。 三.拍摄目的 1.表现泉州南音的文化底蕴。 2..在更广泛的范围里传播南音文化。3使得更多的人来关注南音,关注南音的传承 四.拍摄时间与地点 3月12日—6月12日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泉州师院校园 五.拍摄方式 跟踪拍摄及采访 六.拍摄提纲及流程: 1.前期准备:

拍摄场地勘测、与老师和同学事先沟通与交流、准备器材以及工作人员的任务安排。 具体分工:编导: xxx xxx 撰稿:xxx 拍摄 :xxx 剪辑与制作 :xxx 配音与录音:xx 场务;xxx 2.中期拍摄: 预设发生的场景 场景一:拍摄整个校园环境相关班级镜头 场景二:抓拍学生、老师进教室、老师的镜头 场景三:学生与老师在班级上课的镜头 场景四:学生休息间隙镜头 场景五:学生放学出教室的镜头 场景六:老师给学生们辅导 场景七:为典型有特点的学生拍摄近景特写 场景八:拍摄每周日晚上的练习课,重点拍摄舞台,和观众席 人 物的表情及其状态镜头 场景九:宿舍的生活纪实 场景十:其他不可预知的场景拍摄 拍摄扫尾抓拍、补拍可能遗漏的场景 (每次视具体情况而定)

系列人物纪录片

系列人物纪录片《中国故事》央视经济频道开播作者:佚名文章来源: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更新时间:2008-12-11 0:32:39 一、中国梦的时代风情 三十年的岁月,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不过是一滴小小的水珠,历史深邃的手指轻轻一弹,就可以将它混杂于昏黄的故纸堆中。但是人类历史上,总有一些特殊的篇章,在最短的时光里浓缩了数量庞大、影响深长的一系列事件,它们爆发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影响力却超越了时间,甚至烙在了人们的灵魂深处,构成了一个民族的心,正如汉风浩浩,唐韵滔滔。对那些堪称经典的伟大时代,对于那些构成伟大时代的系列事件,人们自以为进行了精确的分析和解构,但在十年,百年后,或者放在更久远的历史纵深,突然会发现还是低估了它的爆炸力和穿透力。我们刚刚经历的这个三十年就是如此。 要理解这三十年,就必须把它放在中国苍茫的大地和心灵中:数千年的峥嵘与辉煌在1840年遭遇了必然的挑战,几位聪明人惊呼这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不仅意味着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大变局,更意味着文化的大挑战,中国不仅要完成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的历史使命,还要完成重塑民族精神和文化魂的历史使命。在此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华民族经历了激烈、痛苦的战斗与牺牲,在交织着光明与黑暗、前进与后退、成功与失败的复杂进程中,1949年意味着中华民族又可以用自己的声音独立向世界表达自己的光荣与梦想,1978年则意味着中华民族在一系列的艰难探索后开始尝试以一种更为开放而自信的方式建设自己的国家,这是一次偶然又必然的出发。如今,我们收获了眩目的经济奇观,我们创造了屈辱的先辈梦寐以求的富裕与尊严,虽然一切还远远不那么完美,虽然一切都不过刚刚开始,但我们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好时期,或者说是一个好时代的开始。 要理解这三十年,就必须把它放在全球化的视野和沉思中:三十年前,当厚重的历史巨鼓訇然敲响时,改革在世界范围内成为时代课题,各个国家与民族都在调整自己的发展思路。而我们同样在一篇壮美并急待书写的巨大文章上镌刻下了时代主题、发展策略和生存之道,那就是改革开放。在人类历史上,改革从来都比革命更为艰难,开放从来都比封闭更难掌控,但就在三十年这段并不漫长的日子里,在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之间的激烈碰撞中,改革开放溅起了一朵朵智慧和理性的浪花,奏响一曲曲慷慨激昂的黄钟大吕。我们进行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壮观的一次变革,这是世界上人数最为庞大的一个群体用自己全部的激情追寻幸福和梦想的努力,无数务实的理想主义者在这篇大文章中挥洒了呐喊、奋斗、

拍摄人物纪录片的技巧

拍摄人物纪录片的技巧

————————————————————————————————作者:————————————————————————————————日期:

拍摄人物纪录片的技巧 近期,《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在国内热映,再次引起了很多人对纪录片的热衷。当然,纪录片不单单这是这种类型的,很多企业也选择做纪录片,描写公司的发展历程,或者是公司元老的奋斗史,也是对企业文化的一种记录。 纪录片在拍摄过程中与其他影片不同,纪录片不但要强化真实性特点,还要根据拍摄内容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拍摄手法和技巧,其中拍摄技巧对纪录片的拍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掌握必要的拍摄技巧对纪录片拍摄而言意义重大。 一、纪录片在拍摄过程中,应强化采访质量 纪录片往往需要采访人物,人物采访的拍摄,是纪录片拍摄的一个难点,但它往往不被人重视。其实人物采访的拍摄十分重要,如果拍摄不成功,就会破坏人物的生活秩序,甚至破坏纪录片的真实性,但现在这种现象还是很普遍的。人物采访怎样拍摄才算成功呢?我认为必须做到无论采访内容还是形式都能很好地融入生活、符合纪录片拍摄实际,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根据采访对象不同,提高采访的针对性 由于纪录片对真实性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采访环节至关重要。为了提高采访

的整体质量,在确定了采访对象之后,应认真分析采访对象的特点,并对采访对象进行准确分类,根据具体的类别以及采访对象的特点,采取对应的采访方式,保证采访工作的整体质量满足实际需要,同时也提高采访工作的整体效果。因此,正确对采访对象分类,并提高采访的针对性,是提高纪录片拍摄效果的关键。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保证纪录片的采访环节达到预期目标,满足纪录片拍摄需要。目前采访对象主要可以分为事件的直接参与者、了解事件的人以及受到事件影响的群体这几部分。对于这几种采访对象,应掌握不同的采访技巧。首先,对于事件的直接参与者,在采访中应尽可能挖掘事件背后的故事,例如参与动机,具体的参与过程以及事件本身的详细信息。其次,对于了解事件的人,在具体采访中应重点挖掘与事件相关单位各种背景信息,以及事件对其他人造成的影响。再次,对于受到事件影响的群体,在采访中应突出事件造成的影响,并突出事件的典型性。 (二)根据采访对象的特点,制定合理的采访内容 从纪录片的内容来看,采访对象所陈述的内容,对纪录片的拍摄有着重要作用和影响。基于采访对象的特殊性,以及采访对象对纪录片拍摄的重要影响,在采访过程中,不但要根据采访对象的特点制定合理的采访内容,还要正确分析采访对象的特点,并根据采访对象的实际需要选定特殊的话题,同时使话题能够围绕纪录片主题服务。因此,根据采访对象特点,制定合理的采访内容,是纪录片拍摄过程中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纪录片拍摄质量和拍摄效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把握正确的采访原则,提高采访的有效性 基于采访工作对纪录片的重要性,在具体的采访过程中,只有把握正确的采访原则才能做好采访工作。结合纪录片的拍摄特点以及采访对象的特点,在采访过程中,应把握全面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和实效性原则,使采访工作能够在内容上更加全面,满足纪录片的主题需要,同时还要根据采访对象的不同,提高采访的针对性,最后,还要注重采访主题的选取,提高采访的有效性,使采访过程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纪录片的拍摄需要,为纪录片拍摄提供有力的支撑和帮助。

拍摄人物纪录片的技巧

拍摄人物纪录片的技巧 近期,《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在国内热映,再次引起了很多人对纪录片的热衷。当然,纪录片不单单这是这种类型的,很多企业也选择做纪录片,描写公司的发展历程,或者是公司元老的奋斗史,也是对企业文化的一种记录。 纪录片在拍摄过程中与其他影片不同,纪录片不但要强化真实性特点,还要根据拍摄内容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拍摄手法和技巧,其中拍摄技巧对纪录片的拍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掌握必要的拍摄技巧对纪录片拍摄而言意义重大。 一、纪录片在拍摄过程中,应强化采访质量 纪录片往往需要采访人物,人物采访的拍摄,是纪录片拍摄的一个难点,但它往往不被人重视。其实人物采访的拍摄十分重要,如果拍摄不成功,就会破坏人物的生活秩序,甚至破坏纪录片的真实性,但现在这种现象还是很普遍的。人物采访怎样拍摄才算成功呢?我认为必须做到无论采访内容还是形式都能很好地融入生活、符合纪录片拍摄实际,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根据采访对象不同,提高采访的针对性 由于纪录片对真实性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采访环节至关重要。为了提高采访的整体质量,在确定了采访对象之后,应认真分析采访对象的特点,并对采访对象进行准确分类,根据具体的类别以及采访对象的特点,采取对应的采访方式,保证采访工作的整体质量满足实际需要,同时也提高采访工作的整体效果。因此,正确对采访对象分类,并提高采访的针对性,是提高纪录片拍摄效果的关键。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保证纪录片的采访环节达到预期目标,满足纪录片拍摄需

要。目前采访对象主要可以分为事件的直接参与者、了解事件的人以及受到事件影响的群体这几部分。对于这几种采访对象,应掌握不同的采访技巧。首先,对于事件的直接参与者,在采访中应尽可能挖掘事件背后的故事,例如参与动机,具体的参与过程以及事件本身的详细信息。其次,对于了解事件的人,在具体采访中应重点挖掘与事件相关单位各种背景信息,以及事件对其他人造成的影响。再次,对于受到事件影响的群体,在采访中应突出事件造成的影响,并突出事件的典型性。 (二)根据采访对象的特点,制定合理的采访内容 从纪录片的内容来看,采访对象所陈述的内容,对纪录片的拍摄有着重要作用和影响。基于采访对象的特殊性,以及采访对象对纪录片拍摄的重要影响,在采访过程中,不但要根据采访对象的特点制定合理的采访内容,还要正确分析采访对象的特点,并根据采访对象的实际需要选定特殊的话题,同时使话题能够围绕纪录片主题服务。因此,根据采访对象特点,制定合理的采访内容,是纪录片拍摄过程中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纪录片拍摄质量和拍摄效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把握正确的采访原则,提高采访的有效性 基于采访工作对纪录片的重要性,在具体的采访过程中,只有把握正确的采访原则才能做好采访工作。结合纪录片的拍摄特点以及采访对象的特点,在采访过程中,应把握全面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和实效性原则,使采访工作能够在内容上更加全面,满足纪录片的主题需要,同时还要根据采访对象的不同,提高采访的针对性,最后,还要注重采访主题的选取,提高采访的有效性,使采访过程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纪录片的拍摄需要,为纪录片拍摄提供有力的支撑和帮助。

纪录片-结构分析

[内容提要]结构是电视纪录片的存在方式与意义体现,而不同的创作主体对电视纪录片会有不同结构建构。平行结构思维与渐进结构思维是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的两种基本思维方式,也为电视纪录片结构建构提供了框架与路径。而电视纪录片结构构建的美学追求,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实现电视纪录片的表现效果。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平行结构思维;渐进结构思维 电视纪录片,是以美学和社会学意义的视听语言,真实地记录和表现人或者事物的历史或者社会现实存在状态的一种影视艺术形式。电视纪录片,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叙事,是叙述者通过某种叙述行为或者技巧,运用叙述话语向受众叙述故事或者事件的一种动态的双向交流过程。电视纪录片要有效实现信息的传播,离不开一定的叙事方法和技巧,而叙事结构则是电视纪录片形成和存在的前提条件。 叙事结构:电视纪录片的存在方式与意义体现 现代意义上的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不仅是电视纪录片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外在秩序的统一,同时也是创作者根据生活规律和主观体验感受,以各种手段有主次、有层次地安排纪录片内容,并使之成为严密的有机整体的行为过程。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可以分为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内部结构是体现文气的内部因素,如思路、线索、情感、气韵、逻辑等,它使作品上下连贯,过渡自然;外部结构则是表现电视纪录片外部形式的因素,如层次、照应、开头、结尾等,是对作品整体形式的把握,它使作品层次分明,结构完整。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是一种支配与被支配的相互依存关系。 叙事结构是电视纪录片形成和存在的一种方式。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的任务就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将材料、观点、体验等内在要素,有步骤、有主次地加以安排,形成聚合和支撑电视纪录片各个部件的框架。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是一种形式存在,但它的存在意义并不仅仅是装载内容,还是一种价值和意义的体现。电视纪录片的记录并非事无巨细地一一记载,而是创作者“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是承载并体现了某种“意义”的,既是创作者思想观念的体现,同时也是其观照自我、观照人生、观照世界的体现。结构,作为对内容有主动表现力的形式呈现,关系到作品的整体形态,影响到作品整体的表现意义,因此,从此种意义上说,结构是衡量电视纪录片艺术质量的标志,是体现创作者思想能力和艺术能力的重要标志。 一般来说,电视纪录片内容的固有存在方式以及各种联系和秩序,直接制约着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以生活的流程来建构,这也使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具有浓厚的客观规定性;但是创作主体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映射客观事物,而是有所选择的主观能动行为。而创作主体的审美观、价值观等的差异性,直接导致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呈现出丰富性与复杂性。 平行与渐进:电视纪录片的两种结构思维 在电视纪录片中,结构是叙事的具体化和意义化,叙事要通过结构才能流畅地表达作者的审美感知。不过,任何结构都是人们思维的结果。结构思维是行文思维阶段将生成的时间性、空间性材料转化为一维

人物纪录片策划方案例

人物纪录片策划方案例 人物纪录片策划案 ——我的个体户母亲 一、选题 母亲从事于理发行业,是这个社会普遍存在的行业。关于她的事情不是短短几十分钟就可以概括的,但是本片《我的个体户母亲》将会生动的讲述母亲如何进入理发领域到如今在当地小有名气的过程,从而向大家呈现一个真实有趣的理发师形象,想要成功就要找到自己努力地方向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本片最终的回归点将落脚于此,这也是本片的切入点。 二、制作目的 从事理发行业的人数不胜数,母亲只是其中一个。本片将母亲从学徒到自己开店等娓娓道来,以此来见证母亲的改变,并进一步挖掘母亲身上的高贵品质,赞扬母亲,从而起到平凡人不平凡的模范作用。 三、人物及背景 被摄主人公:XXX出生于1970年1月17日,重庆市开县人。从小生活在农村的母亲于1989年成婚,婚后一直从事农业。直到1997年,她外出深圳打工,1998年因被人骗光了钱财而不得回归家乡。2000年到2007年,母亲一直随父亲在河北石家庄收废品。07年用家里全部的积蓄买了一套不大的房子,09年决定学理发。 父亲:从他口中得知母亲生活中的小事趣事,他的出现会让整个片子增添一份不可或缺的因素,从而表现刘震云幽默的一面。 学徒、顾客若干(新、老顾客):从他们的口中了解母亲工作的点点滴滴,能更加深入了解母亲。 四、拍摄的可行性

1.以不为人知的小事作为本片的开头,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展现母亲当年身上扒车的故事,以一个有趣的开场引出主人公,在演母亲当年的演员表现出窘迫的时候让我们的解说出现,解说加画面来介绍母亲,接着转场到母亲现在工作或日常生活的画面,紧接着让她本人讲述当时的情景及感受。 2.婚后打工生活,尤其着重突出1998年被骗以及在石家庄收废品的事情。在这一段讲述的时候始终以情景再现作为背景依托,真实和伪真实双重推进,促进故事发展。 3.毫无疑问母亲是我们拍摄的重点,那么她的采访也将会占绝大多数,由她讲述自己如何进入理发行列又是如何成功开店的,这将会是本部片子的主线,那么在她讲述的同时我们会穿插情景模拟,人物采访等元素,展现她的性格特点,从当学徒讲到现在开店多年作为结束,(因为谈到理发就可以引出学徒和顾客)这样的一个过渡也是她人生的一个过渡,也是她的一个自我突破,更是她追求自我超越自我的体现,把这些光环叠加以后就可以问他一个很俗但是很哲理的问题:你成功的原因。母亲也曾说过是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那么到这里也就告诉了观众,只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哪怕是辛苦的劳累的到头来都可以演化成一种快乐。(此阶段重点突出母亲的特点,进行这部分拍摄时,我们可以找来母亲的日记及当年的照片。) 4.结尾安排父亲介绍母亲将要进一步学习理发,追求时代性,这样可以带给观众一种感觉,她的故事还没有完,她还在创新并与时俱进之中。 整个片子在拍摄可行性上还是比较大的,没有什么非常难以克服的困难。 五、影片风格 整部片子将以一个线性的结构构架,以轻松欢快的风格呈现到观众眼前。影片将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展现,在欢快的氛围中了解母亲以及她的工作,挖掘她身上的发光点。 六、矛盾设置 片子里的矛盾冲突点将设在母亲在人生道路上的选择上,人都有迷茫的时候,母亲会讲出当年是如何进行选择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