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成语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成语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成语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成语

博闻强记

读音:bó wén qiáng jì

释义: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造句: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位~的学者。

博闻强识

读音:bó wén qiáng zhì

释义: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出自:《荀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造句: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位博闻强识的学者。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称颂人

近义词:博古通今博学多才

反义词:不学无术孤陋寡闻

爽然若失

读音:shuǎng rán ruò shī

释义:爽然:主意不定的样子;若失:象失去依靠。形容心中无主、空虚怅惘的神态。

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读《鹏鸟赋》,同生死,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造句:毕业大家自然都盼望的,但一到毕业,却又有些爽然若失。(鲁迅《朝花夕拾·琐记》)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心中无主、空虚怅惘

近义词:爽然自失

随波逐流

读音: s uí bō zhú liú

释义:逐:追随。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

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五灯会元》:“看风使舵,正是随波逐流。”

造句:你心胸开阔,气度那么从容!你不随波逐流,也不故步自封。(郭沫若《屈原》第一幕)

用法:你心胸开阔,气度那么从容!你不~,也不故步自封。◎郭沫若《屈原》第一幕

泥而不滓

读音:niè ér bù zǐ

释义:染而不黑。比喻洁身自好,不受坏的影响。泥,通“涅”。染黑。滓,通“缁”。黑色。

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用法:~,蝉蜕污浊之外者,诗也。◎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

释知遗形

读音:shì shì yí xíng

释义:犹言弃智忘身。指超然物外,与世无争。

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释知遗形兮,超然自丧;寥廓忽荒兮,与道翱翔。”

《李将军列传》文言知识整理

《李将军列传》文言知识整理 整理:江苏省江浦高级中学李华富 一、一词多义(实词) 1.从: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从人田间饮(跟从) 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使动,带领) 大军不知广所从,故弗从(接应) 以良家子从军击胡(参加;参与) 故弗从/虽令不从(依顺;听信) 2.用:用善骑射,杀首虏多(因为) 士以此爱乐为用(使用、调遣) 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凭借) 3.数:中贵人将骑数十纵(几) 广数字请行(屡次) 以为李广老,数奇(运数) 4. 当:吏当广所失云多(判罪) 为虏所生得,当斩(应当) 大将军亦欲使傲与俱当单于(抵挡) 5. 居:家居数岁(住) 居无何(经过,指时间) 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相处) 6. 勒: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李将军列传》(统率) 勒兵下令军中《魏公子列传》(约束,整顿) 7. 致:得李广必生致之《李将军列传》(使……来,“招致”的引申)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屈原列传》(表达) 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魏公子列传》(招致) 8. 阴: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李将军列传》(暗中)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阳楼记》(阴暗) 9. 走:乃自以精兵走之《李将军列传》(追逐)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逃跑) 10. 没:中石没镞(陷入) 是时广军几没(覆灭,消失) 11. 辞:固自辞于大将军(告辞,告别) 口不能道辞(言辞说话) 12.中:中石没镞(射中) 军中自是服其勇( 在某范围内 ) 13.可:行可数百里( 大约 ) 可伏兵 (可以) 14.发:发即应弦而倒( 发箭) 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童年初能胜冠时) 15. 解:胡虏益解(通“懈” ) 匈奴军乃解去( 退去,退兵 ) 二、一词多义(虚词)

来自史记的成语

?来自史记的成语 ?安堵如故 ?安于故俗,溺于旧闻?安枕而卧 ?按辔徐行 ?拔山盖世 ?拔山扛鼎 ?拔帜易帜 ?霸陵醉尉 ?霸王别姬 ?白虹贯日 ?白头如新 ?白鱼入舟 ?百步穿杨 ?败军之将 ?抱薪救火 ?暴戾恣睢 ?杯盘狼藉 ?卑谄足恭 ?卑礼厚币 ?北面称臣 ?倍日并行 ?背水一战 ?避让贤路 ?变名易姓 ?便宜行事 ?彬彬有礼 ?兵贵先声 ?博而寡要 ?博闻强记 ?博闻强识 ?搏牛之虻 ?不成三瓦 ?不得要领 ?不寒而栗 ?不经之谈 ?不可胜言 ?不名一钱 ?不能赞一辞 ?不赏之功 ?不胜杯杓 ?不识大体 ?不食周粟 ?不遗余力

?不约而同 ?不赞一词 ?不值一钱 ?不足与谋 ?布衣黔首 ?才气过人 ?才气无双 ?藏弓烹狗 ?侧目而视 ?参差错落 ?察见渊鱼 ?长颈鸟喙 ?长夜之饮 ?尝胆卧薪 ?瞋目切齿 ?陈陈相因 ?尺布斗粟 ?尺寸之地 ?赤县神州 ?崇论闳议 ?重足而立,侧目而视?传檄而定 ?吹箫乞食 ?春秋笔法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醇酒妇人 ?啜食吐哺 ?摧刚为柔 ?大逆不道 ?大失人望 ?大失所望 ?带砺山河 ?弹丸之地 ?啖以重利 ?当断不断 ?道大莫容 ?道高益安,势高益危?倒行逆施 ?倒置干戈 ?得意洋洋 ?登坛拜将 ?低回不已 ?砥行立名 ?帝王将相

?掉臂不顾?掉三寸舌?鼎足而三?鼎足三分?鼎足之势?定于一尊?洞见症结?恫疑虚喝?斗粟尺布?斗鸡走狗?独当一面?妒能害贤?妒贤嫉能?短小精悍?对簿公堂?顿首再拜?多多益善?扼吭拊背?饿虎之蹊?耳食之谈?发蒙振落?发综指示?伐功矜能?发指眦裂?反经行权?飞熊入梦?诽谤之木?废书而叹?分庭抗礼?分我杯羹?蜂拥而来?风度翩翩?风起云蒸?讽一劝百?奉公守法?俯拾仰取?拊背扼喉?负荆请罪?负驽前驱?负薪救火?附骥名彰?腹诽心谤?妇人之仁?改过自新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及译文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及译文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贾谊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贾谊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贾谊传》阅读试题答案及 翻译(译文) 贾谊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 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 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 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 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 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 太中大夫。……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 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 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 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坐 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

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封复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1.下列句子加下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高兴 B.冯敬之属尽害之嫉妒 C.乃短贾生曰说坏话 D.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闲暇 2.下列四组句子加下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吾其远也 B.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堕马而死 C.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乃征为廷尉 D.贾生尽为之对请以战喻,填然鼓之 3.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都能从侧面表现贾谊“才能非凡”的一项是() ①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李将军列传预习文言知识翻译

《李将军列传》,传记篇名。西汉作。载于《史记》。通过描写西汉“飞将军”的机智勇敢、廉洁宽厚,以及有功不得封爵,最后被迫自刎的不幸遭遇,塑造了一位悲剧英雄的形象。文章叙事突出重点,多细节描写,是《史记》中的传记名篇。 李广将军,是陇西人。他的先祖名李信,秦朝时担任将军,就是追获燕太子丹的那位将军。他们老家在槐里,后迁徙到成纪。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建元四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抗击匈奴,因为精通骑马射箭,杀敌斩首和虏获多,做了汉朝的中郎.李广曾经随从皇帝出行,有冲锋陷阵抵御敌寇和与猛兽搏斗的事,因而文帝说:“可惜呀,你未遇到好时候,假如让你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那还用说呢!” 到孝景帝初登位,李广任陇西都尉,后调为骑郎将。起兵叛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敌人军旗,立了大功,以此名声显扬。但因梁王授下授给他将军印,还师后,没有给予封赏。调为上谷太守,天天与匈奴交战。典属国公孙昆邪哭着对皇帝说:“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他自负本领高强,屡次与敌虏肉搏,恐怕会失去世他。”于是调他为上郡太守。后来转任边郡太守,曾为陵西、雁门、代郡、云中太守,都因奋力作战而出名。 匈奴大举入侵上郡时,天子派亲近的宦官跟随李广整训士兵,抗击匈奴。一次,这位宦官带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与

他们交战。那三个人转身射箭,伤了宦官,那几十名骑兵也被射杀将尽。宦官跑到李广跟前,李广说:“这一定是射雕的人。”李广于是带一百名骑兵,急追这三个人。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行走,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骑兵散开,从左右两面包抄,并亲自射击那三人,结果射死二人,活捉一人,果然是匈奴射雕的人。待捆绑好俘虏上马,望见匈奴有数干骑兵。他们看见李广,以为是诱敌的骑兵,都吃一惊,上山布阵。李广的一百骑兵也非常恐慌,想奔驰转回。李广说:“我们离大军几十里,现在以一百骑兵这样逃跑,匈奴一追赶射击马上就全完了。现在我们若留下,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为大军来诱敌,必然不敢来袭击我们。”李广命令骑兵说:“前进!”进到约离匈奴阵地二里许停了下来,又下令说:“都下马解鞍!”他的骑兵说:“敌人多而且离得近,如果有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以为我们会走,现在都解鞍就表示不走,可以使敌人更加坚持认为我们是来诱敌的错误判断。”于是就没敢袭击。有个骑白马的匈奴将军出阵监护他的兵卒,李广上马与十几名骑兵奔驰前去射杀了这个匈奴白马将军,然后又返回到他的骑兵中间,解下,命令士兵把马放开,随便躺卧。这时刚好天黑,匈奴兵始终觉得很奇怪,不敢出击。夜半时,匈奴兵还以为汉军有伏兵在旁边准备夜间袭击他们,而全部撤走了。天亮,李广回到大军驻地。大军不知李广在哪里,所以没有派兵去接应。 过了很久,孝景帝死,武帝即位。左右大臣认为李广是名将,于是将他从上郡太守调为卫尉,而程不识也调为长乐宫卫尉,程不识从前与李广都当边郡太守,屯兵驻防。出击匈奴时,李广的部队没有严密的编组和队列阵势,只选择有水草的地带驻扎,在宿地,人人

《史记》成语及其文化内涵

《史记》成语及其文化内涵 【摘要】《史记》是司马迁所著的中国首部纪传体通史。自《史记》问世以来,后人就不断研究,其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一定程度。本文将使用定量和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史记》中的成语进行探究,具体包括成语来源、深层文化内涵等方面。 【关键词】:成语;《史记》;文化内涵 The idioms of the Historical Records and its deep cultural connotation. Abstract : The Historical Records is the first biographical history in China written by SiMA qian.Since the public of the Historical Records,descendants continue to study,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which reach a certain degree.This paper will explore the idioms of the Historical Records,including idioms source, and the deep cultural connotation. Key words : idiom;the Historical Records;cultural connotation 一、引言 《史记》问世时以《太史公记》之名被人们熟知,由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史记》是一部不朽史学著作,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被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1]《史记》穷极上古黄帝时代至汉武元狩元年的人物、历史事件,分为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凡百三十篇。其中,本纪用以记载历代帝王政绩,世家用来记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列传则是为重要人物的言行事绩,表即大事年表,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等等,涉及的内容比较广阔。 (一)国内研究现状 《史记》自问世以来就不间断地有人研究,从汉代到清廷的研究涉及到各个领域,如:音韵,校勘,版本,疏解,诂训,评注等等。 《史记》中的成语较早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这可能跟中国人以偶为佳的心理有关),研究的主要阵地是《史记》成语的来源这一块,且研究的成果很喜人。如: 黄懋颐在1983发表于《南京大学学报》上的《〈史记〉与汉语成语》中以成

文言文阅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练习及答案译文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 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屈平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翼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泄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B.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C.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D.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离骚》是屈原创作的浪漫主义作品,倾诉了作者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 B.《国风》是《诗经》“风、雅、颂”三大内容中的“风”,是《诗经》的精华,是民间歌谣,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李将军列传文言知识点整理

李将军列传 【易混淆虚词】1.且 杀其骑且尽(将) 虏多且尽(并且) 且广年六十余矣(况且) 2.为 秦时为将(担任)。 赎为庶人(成为) 为虏所生得(被) 3.如 如令子当高帝时(假使) 急诣部,如书(按照) 4.因 因推堕儿(趁机) 因引而入塞(于是) 因问广、食其失道状(趁机) 5.之 大军不知广所之(去) 得李广必生致之(代词,代李广) 其李将军之谓也(助词,的) 胡兵终怪之(代词) 非在数十步之内(用于方位名词之前)6.乃 良久,乃许之(才) 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却,竟然)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是) 7.而 络而盛卧广(表修饰) 而又迷失道(表转折,却) 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表顺承) 【词类活用】 (一)名作动 1.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布阵) 2.鞭马南驰数十里(用鞭抽打) 3.后大将军(落后) 4.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名作动,向前行进)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名作动,交给)(二)名作状 1.络而盛卧广(用网) 2.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在夜里) 3.鞭马南驰数十里(向南) 4.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向南)(三)形容词作名词 1.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紧急情况) 2.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事情的原委、复杂的情况) 3.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迂回绕远的路) 4.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大道理)。(四)使动用法 1.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使…坚定) 2.络而盛卧广(使…卧) 3.败韩将军(使…败,引申为“打败”) 4.止广宿亭下(使…止,引申为扣留)(五)形作动 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靠近) 【特殊句式】 一、被动句 1、士以此爱乐为用 2、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二、倒装句 1、定语后置句 ①中贵人将骑数十纵 ②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 2、状语后置句

出自《史记》的成语

出自《史记》的成语 [一饭千金]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竞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百二山河]喻山河险固之地。《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马。” [麦秀黍离]形容国家沦亡后触目伤怀的哀伤心理。《史记·宋微子世家》:“其后箕子朝周,过故殷虚。感官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 [安堵如故]堵:墙壁,居所。故:原来的。像原来一样相安无事。《史记·高祖本纪》:“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一狐之腋]腋:指狐狸腋下的皮毛。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比喻珍贵的东西。《史记-赵世家》:“吾闻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胶柱鼓瑟]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白头如新]白头:头发白了;新:新交。指交朋友彼此不能了解,时间虽久,仍跟刚认识一样。《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谚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 [不赞一词]一句话也不说。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侧目而视]侧:斜着。斜着眼睛看人。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史记·汲郑列传》:“今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赤县神州]中国的别称。《史记·孟子苟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 [耻与哙伍]指不愿与粗鄙庸碌之人为伍。汉初,韩信由楚王降封为淮阴侯,日夜怨望。有一次,他顺便去看望樊哙,樊哙跪拜送迎。出来后,韩信笑着说:“生乃与哙等为伍!”(见《史记·淮阴侯列传》) [敌不可假]不可宽容敌人。《史记·春申君列传》:“臣闻之,敌不可假。时不可失。臣恐韩魏卑辞除患而实欲欺大国也。” [讽一劝百]讽:用委婉含蓄的盲语批评、指责;劝:劝告,劝诫。委婉含蓄地批评、指责一个。使大家都受到教育。《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杨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犹驰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 [妇人之仁]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刷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高屋建瓴]建:倾倒;瓴:盛水的瓶子。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史记·高祖本纪》:“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泥而不滓]比喻洁身自好,不受坏的影响。泥,通“涅”,染黑;滓,通“缁”,黑色。《史记·屈原贾谊列传》:“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 [董狐笔]指春秋时晋国史官董狐在史策上直书晋卿赵盾弑其君的事。后用以称直笔记事、无所忌讳的笔法为“董狐笔”。(见《史记·赵世家》)。 [笔削]“笔”指记载,“削”指删改,古时在竹简、木简上写字,要删改得用刀刮去,后用作请人修改文章的敬辞。《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曰”之我见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曰”之我见 内容提要: “太史公曰”是《史记》中司马迁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标志之语。学界对《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曰”的理解仍存在着歧义,而如何理解这一问题涉及到如何认识司马迁对屈原的态度问题。结合屈原的作品和司马迁的思想,可以看出,其传赞高歌了屈原热爱故国、坚守高洁和追求美政的精神。传赞还反映出,司马迁对屈原的认识也受到贾谊的影响,但最终经过反思,仍然肯定了屈原殉国的崇高精神。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今见较早的屈原、贾谊的传记资料,是后人研究屈原、评价贾谊的重要依据。但由于时代久远,一是间有窜乱,致使其中有些文义前后不相连属,有些记述前后似有矛盾;二是后人认识与理解有所不同,因而对有些问题的看法见仁见智,不一而足。前者先贤时人多做梳理,意见渐趋一致;后者则涉及角度和方法诸问题,争议仍时见简端。 “太史公曰”是史迁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评价的创格,是《左传》“君子曰”类体制的新发展,其中代表了作者的历史观,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体现了作者对传主的基本认识和对事件的基本态度。因而对《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曰”内容的理解,不仅涉及到对屈原和贾谊人生、思想与作品的认识,也可见史迁的历史观、人生观。 一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曰”原文如下: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之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1]。 这一段文字虽然不长,却存在着不少似乎很好理解却实际颇难明了的问题。一是其志未详。史迁既说“悲其志”,然未明言其志,故后人“悬揣其意而为之说者则纷如”。 二是文意不好厘清。清人李景星《史记评议》说:“赞语凡四转,全以骚赋联合屈、贾,沉挫中有流逸之致。”[2]他虽未直言“四转”为何,但从传赞可见,“悲其志”是一转,读其文,逆其志,悲从中来;“想见其为人”为二转,适其地,念其行,泪由心生;“而自令若是”为三转,观贾文,系屈事,为屈不平;“又爽然自失矣”为四转,读鵩赋,同死生,感怀贾生。这是从结构层次上加以分析。但从文意上进行梳理,其前后似有矛盾:既赞叹其“为人”,又责怪其行事,而二者本应相辅相成。对此,历代学者曾做出不同的解释。刘永济先生在作于1958年的《屈赋通笺》中以“故为跌宕之词”说之: 战代之季,六国君相,争以养士相尚,而士之不得志于秦者,则去而之齐、之楚、之燕,甚而士之不得志于本国者,则助他国以伐本国,如伍子胥之于楚,是也。屈子主合齐以抗秦,又尝使于齐,苟去而之齐,未必不见用。太史公所谓“以彼之材,游诸侯,何国不容”也。按太史公此语,故为跌宕之词,故下文又曰:“读《鵩鸟赋》,同生死,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盖以贾生吊屈文有“所贵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又有“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之词。而鵩赋多道家言,于同生死,轻去就之理,反复陈说,以自广其沉郁之情。

史记 李将军列传 预习 文言知识 整理翻译

《李将军列传》,传记篇名。西汉司马迁作。载于《史记》。通过描写西 汉“飞将军”李广的机智勇敢、廉洁宽厚,以及有功不得封爵,最后被迫 自刎的不幸遭遇,塑造了一位悲剧英雄的形象。文章叙事突出重点,多细 节描写,是《史记》中的传记名篇。 李广将军,是陇西人。他的先祖名李信,秦朝时担任将军,就是追获燕 太子丹的那位将军。他们老家在槐里,后迁徙到成纪。李广家世代传习 射箭。建元四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抗击 匈奴,因为精通骑马射箭,杀敌斩首和虏获多,做了汉朝的中郎.李广 曾经随从皇帝出行,有冲锋陷阵抵御敌寇和与猛兽搏斗的事,因而文帝说:“可惜呀,你未遇到好时候,假如让你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 那还用说呢!” 到孝景帝初登位,李广任陇西都尉,后调为骑郎将。吴楚起兵叛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 敌人军旗,立了大功,以此名声显扬。但因梁王授下授给他将军印,还 师后,没有给予封赏。调为上谷太守,天天与匈奴交战。典属国公孙昆 邪哭着对皇帝说:“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他自负本领高强,屡次与 敌虏肉搏,恐怕会失去世他。”于是调他为上郡太守。后来转任边郡太守,曾为陵西、雁门、代郡、云中太守,都因奋力作战而出名。 匈奴大举入侵上郡时,天子派亲近的宦官跟随李广整训士兵,抗击匈奴。一次,这位宦官带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与他们 交战。那三个人转身射箭,伤了宦官,那几十名骑兵也被射杀将尽。宦 官跑到李广跟前,李广说:“这一定是射雕的人。”李广于是带一百名 骑兵,急追这三个人。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行走,走了几十里。李广 命令骑兵散开,从左右两面包抄,并亲自射击那三人,结果射死二人, 活捉一人,果然是匈奴射雕的人。待捆绑好俘虏上马,望见匈奴有数干 骑兵。他们看见李广,以为是诱敌的骑兵,都吃一惊,上山布阵。李广 的一百骑兵也非常恐慌,想奔驰转回。李广说:“我们离大军几十里,

出自史记成语典故

出自史记成语典故 成语典故大家都知道吧,那成语都有哪些典故呢?下面是带来的出自史记成语典故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出自史记成语典故1【网开一面】《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 【靡靡之音】《史记;殷本纪》:“(纣王)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 【酒池肉林】《史记;殷本纪》:“(纣王)大绩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县(同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史记;周本纪》:“纵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虚;偃干戈,振兵释旅:示天下不复用也。” 【烽火戏诸侯】《史记;周本纪》:“襃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襃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问鼎】《史记;周本纪》:“定王元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次洛,使人问九鼎。王使王孙满应设以辞,楚兵乃去。”《史记;楚世家》:“(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

【百发百中】(【百步穿杨】)《史记;周本纪》:“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左右观者数千人,皆曰善射。” 【一日千里】《史记?秦本纪》:“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 【皇帝】《史记;秦始皇本纪》:“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 【太上皇】《史记;秦始皇本纪》:“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史记;高祖本纪》:“六年,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礼。……太公曰:'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于是高祖乃尊太公为太上皇。” 【指鹿为马】《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出自史记成语典故2【取而代之】《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破釜沉舟】《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

赵世家文言现象整理

《赵世家》知识点整理 一、一词多义。 负: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背 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倚仗 卒:程婴卒与俱匿山中最终 故:复故位原来的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所以 略:王北略中山之地巡视 攻城略地夺取 微:尘亡国贱俘,至微至陋。地位低下,卑贱。 微言大义深奥、微妙。 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如果不是,如果没有。即: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副词,就是。 即女也,吾徐死耳。如果,假如。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连词与则相同。那就。 来即我谋。靠近,走近。 即遣兵三万以助备。副词,立刻,马上。 孰:立孤与死孰难?与……相比哪一个更怎么样?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非然,孰敢作难!谁,哪个。 固: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本来。 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坚固。 赵武啼泣顿首固请。坚持,坚决。 胡:国胡以相恤。什么。 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为什么,怎么。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古代我国西北部民族的统称。请: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请诛之。请求对方做某件事。 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请求,相当于请允许我。 诸将请所之请教,请示。 乃置酒请之宴请。 致:乃治灵公贼以致赵盾涉及 非利足也,而至千里到达 罗敷前致词表达 适:而叔带去周适晋到 面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舒畅 所以:夫服者,所以便用者也用来 吾所幸者所以制洛也…的原因 累:国贵戚者名不累损害 必有遗俗之累牵连

同”缧”,捆绑:系累吾民 因: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凭借,依靠) 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依靠、凭借 我先王因世之变趁着 因竭其愚忠于是,就 圣人观乡而顺宜,因事而制礼(根据) 王遂往之公子成家,因自请之(于是,就) 焉:且焉置土石(于何,在哪里)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语气词) 请服焉(代词) 盘盘焉,囷囷焉(助词,…的样子) 之:王遂往之公子成家(动词,到…去) 非君之身,乃君之子(结构助词,的) 召而匿之宫中(代词,他) 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後(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学而时习之(代词,它) 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 以:盾以得亡( 而) 以致赵盾(介词,用)以臣弑君(介词,凭借……身份) 子孙在朝,何以惩罪?(介词,依照) 吾先君以为无罪(动词,认为) 韩厥具以实告(动词,把) 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目的连词,来) 而叔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连词,表转折) 而:盾卜之,兆绝而後好(连词,表顺承关系) 而贾为司寇(连词,承接关系) 是非先君之意而妄诛(并列关系) 臣有大事而君不闻(转折连词) 若幸而男(修饰关系连词) 为:盾为国多难(因为) 为之祭邑(介词,给) 及赵武冠,为成人(动词,成为) 吾先君以为无罪(动词,认为) 是为灵公(是) 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动词,做) 为天下笑者(被) 故:复故位(形容词,原来的)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连词,所以) 乃:

读《屈原贾生列传》有感

读《屈原贾生列传》有感 秀才与帝王 ——读《屈原贾生列传》有感 余学史记,每读到屈原贾生列传处,常掩卷沉思,喟然长叹!今以秀才与帝王为题,试辩之。 一、秀才与帝王的传记同等重要 秀才与帝王是一对君臣关系。秀才要利用帝王的权力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帝王则要利用秀才的才干来巩固和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人是生而平等的,都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帝王与秀才,虽则社会地位不同,尊卑不同,但是传记同等重要。 一个人的传记,记录了一个人的历史,全部个人的传记,便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所以有眼光的社会学家建议人人写自传,每个人的传记,公之于众都是对社会的贡献。有人说21世纪是传记的时代,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在《史记》人物中,司马迁不只记述了帝王将相,更是把眼光投向了秀才:春秋时期的孔子及其学生,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秦汉时期的文人雅士,均是司马迁立传记述的对象。他不以血统尊卑和爵位高低为转移,而是侧重於那些对历史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他对于"能有所长"的佞幸;"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俳优;"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游侠,乃至刺客、隐士、医卜、日者等,司马迁均选择典型,一一作传,表彰他们对社会所作的贡献。生存自由、人权平等,这是近三百年来资产阶级革命兴起时提出的响亮口号,对生活在两千年前的封建社会里的司马迁来说,能够对秀才与平民如此重视,不惜笔墨为他们立传,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二、屈原、贾谊、司马迁的生命轨迹 屈原、贾谊、司马迁都是盖世英才。屈原和司马迁都是世界文化名人,屈原开创楚辞,贾谊开汉赋之先,司马迁开创史记,在他们个人短暂的生命里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们的生命轨迹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又各不相同。屈原两次遭流放,贾谊两次被逐出京都,司马迁两度系狱。有鉴于此,司马迁将屈原、贾谊的事迹合为一传,并注入了大量的个人感情色彩,为之树碑,为之抒怀,也可以说,司马迁是"借他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通过为屈原、贾生立传,排解自己心中的忧愁与愤满。

《李将军列传》文言知识

《李将军列传》文言知识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2)吏当广所失亡多()(3)辄分其麾下() (4)广讷口少言() (5)以为李广老,数奇()(6)意甚愠怒而就部()(7)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 (8)遂引刀自刭() (9)悛悛如鄙人()(10)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二、重点实词解释 1.广家世世受射。受: 2.用善射杀首虏多。用:首:虏: 3.有所冲陷折关。冲陷: 折关: 4.中贵人将骑数十纵,将:纵: 5.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身自: 6.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所: 7.即有急,奈何?即: 8.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会:终: 9.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就:舍止: 10.破败广军,生得广。生得: 11.广暂腾而上胡儿马。暂: 12.吏当广所失亡多,当:失亡: 13.何乃故也。何乃: 14.广亦竟射杀之。竟: 15.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 16.其射,见敌急。急: 17.用此,其将兵数困辱。用此: 18、南绝幕。绝: 19、不谢大将军而起行。谢: 20、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对簿:21:秩八百石。秩: 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勒: 成语:对簿公堂: 三、通假字 1、尝从行 2汉军罢 3、上山陈 4、广详死 5.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 6、军亡导,或失道 7、南绝幕 8.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 9广家世世受射 10.胡虏益解 11.然虏卒犯之 12.此言虽小,可以谕大 四、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 用坚其意 呵止广 止广宿亭下 2.意动用法 胡兵终怪之 3.名词活用为动词 上山陈 络而盛卧广 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 止广宿亭下 4.名词作状语 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 之 南绝幕 鞭马南驰数十里 尝夜从一骑出 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 后大将军 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即有急,奈何 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 五、古今异义词 1.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 古义:;今义:有学问的人 六、一词多义 1.为 秦时为将 赎为庶人 为虏所生得 2.如 如令子当高帝时 急诣部, 如书 七、虚词积累 1.以 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 今如此以百骑走 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 今皆解鞍以示不走 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 广以卫尉为将军 以故得脱 2.乃 良久,乃许之 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 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3.之 大军不知广所之 得李广必生致之 其李将军之谓也 4.于 固自辞于大将军 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5.因 因推堕儿 因引而入塞 因问广、食其失道状 6、且 杀其骑且尽 虏多且尽 且广年六十余矣 八、特殊句式 1.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逐得 燕太子丹者也/是必射雕者也/果匈 奴射雕者也 2. 为虏所生得/ 其将兵数困辱/ 其射 猛兽亦为所伤云/ 士以此爱乐为 用彼其忠实心诚(确实)信(信任)于 士大夫也 3. 其李将军之谓也 4. 见匈奴三人,与(之)战/使大军 伏(于)马邑旁谷/领属(于)护 1

《史记》中的成语

安堵如故拼音:āndǔrúgù解释:堵:墙壁,居所。故:原来的。像原来一样相安无事。成语出处:《史记·高祖本纪》:“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约法三章解释约:商议确定;法:法律。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在军事上的含义是:从正面迷惑敌人,用来掩盖自己的攻击路线,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这是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谋略。引申开来,用假象迷惑对方以达到某种目的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运筹帷幄人们把“运筹帷帐之中”简称为“运筹帷幄”,用来指在后方策划战或研究战略战术。现引申为筹划指挥。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高屋建瓴释义建:倾倒,泼水;瓴:盛水的瓶子。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的形势。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焚书坑儒〖解释〗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书生。焚毁典籍,坑杀书生。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对簿公堂〖解释〗簿:文状、起诉书之类;对簿:受审问;公堂:旧指官吏审理案件的地方。在法庭上受审问。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出处〗《史记·李将军列传》:“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 一狐之腋〖解释〗腋:指狐狸腋下的皮毛。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比喻珍贵的东西。 〖出处〗《史记·赵世家》:“吾闻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招摇过市zhāoyáogu?shì〖解释〗招摇:张扬炫耀;市:闹市,指人多的地方。指在公开场合大摇大摆显示声势,引人注意。〖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屈原贾生列传》阅读答案附译文

屈原贾生列传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①,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者,此不知人之祸也。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③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注】①随属:连续。②醨(lí):淡酒。③温蠖(hù):昏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人君无愚智贤不肖/举贤以自佐 B、举贤以自佐/举世皆浊而我独清 C、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何故怀瑾握瑜 D、是以见放/而自令见放为 2、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C、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D、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者 3、下列句中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者 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C、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D、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为人孤傲清高,自命不凡。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一句最能体现他的这种性格。 B、作者认为,楚怀王很想任用忠诚贤能的人来辅佐自己,只是他不能分辨忠奸善恶,才导致自己国破家亡,身死异乡的下场。 C、渔父认为,真正的圣人应识时务,应该善于随着外物世事的变迁而改变自己的品行节操。 D、屈原认为,真正的圣人应出淤泥而不染,无论在怎样的世事变迁中都要坚守自己的品行节操。 (屈原)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文字。

关于出自史记的成语汇总

关于出自《史记》的成语汇总 篇一 1、【沐猴而冠】 【来源】《史记.卷七.项羽本纪》: 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释义】比喻虚有其表,得意忘形;或是讥嘲为人愚鲁无知空有表面。 2、【明修栈道,暗度仓】 【来源】《史记·高祖本纪》: “……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仓,雍兵败……。” 【释义】邦将从出兵攻项羽时,大将军韩信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仓,取得胜利。比喻用假象迷惑对方以达到某种目的。 3、【韦编三绝】 【来源】《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释义】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孔子为读《周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比喻读书勤奋。

4、【酒池肉林】 【来源】《史记·殷本纪》: 大冣乐戏于沙丘,(纣)以酒为池,县(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释义】商朝末代君王纣王生活糜烂,他下令在沙丘平台用酒装满池子,把各种动物的肉割成一大块一大块挂在树林里,这就是所谓的“酒池肉林”,以便一边游玩,一边随意吃喝。后人常用"酒池肉林"形容生活奢侈,纵欲无度。 5、【网开一面】 【来源】《史记·殷本纪》 汤出,见野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 【释义】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只留一面。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 6、【一字千金】 【来源】《史记·吕不韦列传》: 布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秦相吕不韦叫门客著《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出布告,称有能增减一字的,就赏千金。后来用“一字千金”称赞诗文精妙。 7、【一饭千金】 【来源】《史记·侯列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