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主动与渐进_德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特点与改革动向

主动与渐进_德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特点与改革动向

主动与渐进_德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特点与改革动向
主动与渐进_德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特点与改革动向

主动与渐进:德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

的特点与改革动向

张 凌 云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德国现行的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是由特定历史传统、价值理念和环境诉求等多重

力量综合影响的产物。面对日益增强的外部压力,高校不得不主动对教师聘任制度进行改革。但是,在具体改革策略上,多数高校更倾向于渐进性调整,尤其是对于是否取消教授的公务员身份,普遍持谨慎态度。

关键词:德国高校;教师聘任;教授;公务员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203(2009)0520092207

Initiative and gradual progress :the characteristic and reform tendency

of faculty appointment system in G ermany universities

ZHAN G Ling 2yun

(School of Education ,H uaz hong Universit y of S cience &Technolog y ,W uhan 430074,China )

Abstract :The existing faculty appoint ment system in Germany universities is t he result of t he various forces among t he historic traditio n ,values and environment p ursuit.Under t he growing pressure ,t he universities have to initiatively reform t heir faculty appoint ment system.However ,for t he reform tactics ,most universities are inclined to gradual adjust 2ment ,especially for t he issue whet her to cancel t he civilian stat us of t he professors ,t hey are generally cautious.

K ey w ords :Germany universities ;faculty appoint ment system ;professor ;civilian

一、德国现行高校教师聘任制的形成

与意大利、法国相比,德国大学产生较晚,直到14世纪中叶才有自己的大学。但是,德国大学很快

就后来居上,不仅数量扩张异常迅速,世俗化率先起

步,而且教师的身份和地位也较早地实现了由教会

牧师向政府雇员的转变。随着哈勒大学、格廷根大学的建立,德国大学教师由政府雇员上升为政府公务员的形势已初见端倪。在19世纪国家文化观的影响下,德国大学教授的公务员身份和大学自治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了学术自由与国家控制的有机统一。

?

29?2009年5月第30卷 第5期 高等教育研究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May ,2009

Vol.30 No.5

3收稿日期:2009203216

作者简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0573038)

作者简介:张凌云(1983—),女,湖北襄樊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从事比较高等教育、学位与研究

生教育研究。

1.18世纪以前,教师从教会牧师到政府雇员

早期的德国大学虽然由教会控制,教师是享有僧侣特权、没有明确任期限制的在职人员。但是,封建领主或城市当局通过筹建和资助大学,也逐步获得对大学的控制权,大学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政府的意愿培养维护统治的牧师和律师。

宗教改革运动后,大学逐渐摆脱了教会的控制,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16世纪中叶,德国大学对教师的聘任有了新的规定,由大学的校务委员会或长老会负责遴选、推荐,由“选帝候”或内阁根据提名进行取舍和任命。[1]讲座制在一些学科开始出现,在以前的大学文学院,每位教师负责教授所有学科或课程,如今,几门学科已设讲座,由讲座教授专门讲授。负责讲座的教师享有职务薪金,具有无偿地讲授他所负责的专门学科的义务。[2]

2.18世纪,教师公务员身份的确立

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大学开始褪去其宗教情怀和政治色彩,德国大学迈出了近代化的步伐。哈勒大学、格廷根大学从理性原则出发,开创了思想自由的先河,为学术发展创造了条件。教授职位与地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哈勒大学首开时代先风,积极营造自由的氛围,聘请一批著名学者参与教学和研究。汉诺威选帝候创办的格廷根大学,由汉诺威枢密院主要官员闵希豪生出任大学董事长。他对格廷根大学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闵希豪生十分注重提高教授的社会地位,他将教授由一般雇员提升为国家官员,并给予很高的薪酬。除工资外,教授上课有钟点费,还发放一笔安家费及住房补贴。同时,他还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术探索和发表著作,并提供良好的教学和研究条件。闵希豪生认为大学至少有某些教授应该是能够发表著作的著名学者。在格廷根大学招聘的教授,如哲学和物理学教授霍尔曼、古典语言和考古学教授格斯纳、匈牙利医学教授塞格纳都是当时著述丰厚的第一流学者。此外,18世纪大学教授的重要任命权掌握在政府和它的代理人手中,而不是由大学或学院自己行使任命权,这种措施是反对大多数大学盛行的裙带关系和重资历现象的惟一保证。[3]

3.19世纪,德国现代大学教师聘任制的形成

1810年,在新人文主义影响下创建的柏林大学,开启了德国大学现代化的大门。洪堡指出,大学是受国家保护但享有完全自主地位的学术机构,大学的根本目的是探究科学,大学“除了与国家的外在联系,实际上就是那些把身外的闲暇或内心的追求用于科学和研究的人们的精神生活。”[4]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大学作为学术机构,由国家举办和管理,是国家事业的一部分,教授是由政府任命的终身公务员;同时,大学又是相对独立的,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大学由讲座教授负责管理,包括制定教学标准、授予学位和大学的执教资格,选举校长、聘任教员和推荐教授候选人。这使得教授公务员地位获得了合法存在的思想基础。此外,德国大学还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一系列制度,包括编外讲师制度、研究所制度等,使得教授的权力有了组织上的保证。

柏林大学的执教者不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柏林大学自建校起,几乎把“杰出学者”作为选择教师的惟一标准,科学研究成为教授的主要职责。大学教师应该在他所从事的领域学有专长,具有向听众传递自己知识的能力,因而大学的教师经常被认为是有学问的博学之士。学术任命的必要条件是取得大学授课资格,具有这种资格的人应该具备从事独立研究并做出创造性贡献的能力。因此,授课资格就保证了德国所任命的教授都是能胜任其职的研究者。

编外讲师制度早在17世纪已经产生,到19世纪开始逐步完善并制度化。编外讲师所从事的工作被看成是建立在使命感和内心召唤之上的工作。一个年轻的学者若希望走上学术道路,他首先要通过学位论文,还要通过资格考试。然后他才有资格申请大学任教资格,即成为一名编外讲师。编外讲师必须以某种方式与某个实验室、诊所或图书馆保持联系,以便继续从事自己的研究工作。他们不拿大学的薪金,仅仅收取选课费。编外讲师形成了一个学术摇篮,德国大学根据教学能力和学术成就从中挑选所需的教授。

二、德国高校教师聘用制度

的现状与特点

1.德国高校教师聘用制度的现状

(1)德国教师聘任的基本情况。

德国大学一般分为学术性和非学术性两类。学术性大学指学术地位较高的综合大学、技术大学和技术学院。而非学术性院校主要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由各类商业、农业职业和专业技术学校升格而形成的高等专科学校及各种师范院校、艺术和英语学校等。根据德国《高等教育总纲法》规定,德国高

?

3

9

?

校专职教师分为教授(C4级相当于教授,C3级相当于副教授,C2级相当于讲师)和教授以下的学术人员(即学术助教、学术助理和合同教师)。由于德国这两种类型的院校在性质与定位上存在着不同,因此,在教师聘用制度上,也存在着一些差异,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学术性大学的教师聘用制度。1996年,德国大学共有全职教授24569人,占学术人员总数的17.8%,其中C4教授12264人,占学术人员总数的8.9%,C3教授8720人,占学术人员总数的6.

3%,C2教授3585人,占学术人员总数的2.6%。

[5]

(2)教师的地位与职责。德国大学的教授享有国家公务员的身份,获得教授资格意味着拥有了终身教职。教授享有公务员身份,被看作是学术自由的必要条件,德国《高等教育总纲法》规定:教授按其职务的具体要求,在各自的学科领域里独立承担本校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教授的本职工作包括参加教学改革和学业咨

询,还参与学校的管理,主持考试等。[6]

高校即使面

临财政危机、计划重组等问题也不能解聘教授。

[7]

助教是通往教授的过渡性学术职位,一般要具有博士学位,并能独立从事研究、承担教学任务。合同教师是指在教学和科研方面与教授合作的人员,受聘期限可长可短。

(3)教师的职业路径。

讲座制是德国大学的基本组织形式,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是通过讲座制来维系的。讲座制规定每个系只能有一个很有权威的正教授。在这一制度下,教授是讲座惟一负责人,对人、财、物享有很大的调控权。讲座中的人员是分等级的,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与其他主要发达国家相比,德国大学教师的职业路径是比较明晰的。但在德国,高校教师的职务晋升也是比较困难的,其学术职业道路漫长而又不可预测。年轻学者在完成为期3-4年的博士学业并取得博士学位后,如果想争取教授职位,首先必须获得大学授课资格。大学授课资格的考核主要是针对申请人的科研能力,它要求申请者必须在大学工作至少六年以上,并且提交一份能证明自己学术研究能力的证明,包括发表的文章和专著、一定数量的演讲、获得第三项资金的数量、科研的进展、专利的数量和学术奖金等方面。此外申请者还必须要通过资格考试(Habilitation ),顺利通过后取得大学授课资格(venia legendi ),成为编外教师。但这并不表示通过者一定可以取得教授职位。如果一切顺利,首次获得教授席位时的年龄也至少为42岁。而在获得教授席位前,年轻学者无法独立地进行科研和教学,一切必须听从讲座教授的安排(见图1)

图1 通向大学教授职位的学术路径

注:对医学专业而言,助理最多10年,大学讲师10年;高级助理6年。对工程专业而言,高级助理最多6年。资料来源:菲利普?G ?阿特巴赫.变革中的学术职业.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

49?

(4)教授的聘任程序。

德国的大学除了教会大学以外,基本上是州立的。德国教授的聘任具有较强的计划性。这不仅表现在每一级别内的教师随资历按部就班地晋升,而且体现在州文化教育部对晋升名额的集中规划和严格控制上。有关院系在某一教授职位空缺之前向学校提出招聘申请,学校根据院系的申请在报刊上发布招聘通知,在全国或世界范围内进行公开招聘。紧接着,院系成立一个聘任委员会,对应聘者进行审核、面试,并在众多的应聘者中确定建议聘任人选,然后把鉴定材料上报学校。建议候选人人选经校评议会通过后,由学校上报所在州的文化教育部审批并最终裁定。

根据《德国高等教育总纲法》的明文规定,教授必须跨校选聘,本校人员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予以考虑。因此,德国高校的教师要想晋升,只有离开原来的学校到别的高校去应聘,在本单位晋升的可能性几乎等于零。教授一旦被聘用,就可以一直工作到退休为止。德国的正式教授没有任期,90%以上的教授都是终身制,被解聘的原因只有一个:犯有悖公共道德的重大错误。因此除退休或死亡外,只有极少数教授流动,如慕尼黑大学750名教授中每年只有2-3名流动。他们是到科研工作条件更好、工资更高的美国或生活更舒适的瑞士去工作。[8]

(5)教授的工资待遇。

按照德国现行法律的规定,高校教授身份为公务员,享受C级工资待遇,该级别工资由基本工资、工龄工资和家庭补贴三个基本部分构成。工资的各个组成部分均与教授的工作业绩无关,教授的工龄越长,工资就会越高。基本工资最高的是C4教授, C3、C2教授的工资依次递减10%左右。C2级教授纳税之前的月薪在4600到8200马克之间;C3级教授的月薪在5100到9200马克之间;C4级教授的月薪在6500到10600马克之间。教授的工龄工资每两年自动增加一级,并一直增加到最高级。C2、C3和C4教授每增加一级工龄工资的增加幅度大体分别为271、307和308马克。家庭补贴根据家庭的人口数而定,一般为每月100-899马克不等。C4教授还可以通过应聘或延聘谈判获得特殊津贴,其数额最多增加2000马克,在极少数情况下可增加5200马克。此外,教授作为公务员还享受养老金等社会福利待遇。[9]

2.德国教师聘任的总体特点

(1)学术准入制度严格,学术准入期长。

在德国讲座中,由于教授职位是相对固定的,只有出现空缺时才有争取教授职位的机会,加之僧多粥少,所以教授职位通常是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经过长时间的训练考察和层层淘汰后授予的。激烈的竞争和残酷的淘汰,固然有助于坚持教授职位遴选过程的高标准,但是教授备选资格考试方式单一、耗费时间长,以致于德国教授的第一次任职平均年龄远远高于美国和其它欧洲国家。

(2)教授享有公务员身份,拥有充分的职业安全保障。

教授的公务员身份保证了教授自治和独立的地位及教学研究的自主权。由于学术研究工作目标和周期的长远性,学术成果一般很难在短期内显现,因此学者的价值很难进行具体的估算。教师的学术职业生涯极易受社会习惯势力、行政管理者的实用主义以及社会压力的影响和干预。而教授的公务员身份使外界监管减少到最低限度,有效地保证了学者的价值在较大的自治空间内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3)金字塔形的学术职业阶梯等级森严。

德国高等学校的教师聘任制度,尤其是教授晋级和保障制度带有很强的等级色彩,是一种只升不降的用人制度。它假设由此而产生的教授必然永远是某一特定研究领域的学术领袖。因此,低比例、高地位的教授阶层成为德国高校教师中的顶尖阶层。教授的地位之高,权力之大,超过一般人的想象,以致于有学者说,在“这种体制中的学术自由是一个享有特权的等级具有的自由。”[10]而教授职位的巨大吸引力和严格的聘任程序,使得大量的中层学术人员艰难地前进在漫长的学术道路上。同时,研究所制为这一特点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研究所内大量等级较低的教师往往数十年在组织上和个人关系上依赖一个教授,缺乏应有的自主权和参与权,完全在教授的支配下工作,选择研究课题和教学内容必须经过教授的同意,申请独立预算的资金时,也要得到教授的支持。

(4)教师聘任系统缺乏灵活性。

教授由国家任命是国家控制学术职业的重要手段。这虽然为形成共同规范提供了管理上的便利,但过分统一会扼杀灵活性,并进一步造成体制僵化。在这一前提下,教授是公务员,只能由国家单方面进行调整。教授的公务员身份是一种权利,德国教师一旦获得教授职位,就有了终身的保证。学校根本无法将其解雇,国家对教授聘任直接控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师聘任体系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流动机制。教授的薪酬直接与其等级和工龄相关,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授被聘后的持续动力不足。讲座

?

5

9

?

教授成为懒散的温床,创造力丧失或工作欲望低下绝非个案。两位教授在2007年出版的《“恶行”教授:高校幕后的懒散》对此给予了无情地揭露。[11]而流动机制的不完善,造成了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企业间的人员流动的障碍。教授如转去企业工作,就必须放弃其薪水和养老待遇,这也是造成德国教师聘任体系缺乏活力的重要原因。

三、德国高校教师聘任的改革动向

1.改革的背景

(1)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冲击。

从1960年至1989年,西德大学新生人数增加了4倍多,但是教学人员的增长并没有跟上学生人数的增长。整个20世纪80年代,很少增加新的学术职位,近年来缺额也很少,因为60年代和70年代的迅速扩张,增加了大量学术人员,他们在90年代中期和后期以前是不会退休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学术人员的学术职业道路不容乐观。[12]而另一方面,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德国经济发展陷入低迷,政府处于前所未有的财政压力之下,不断压缩对教育领域的财政预算,到了90年代后期,虽然德国的经济状况有所好转,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资金仍然不足。特别是自博洛尼亚进程启动以来,尖端人才的全球竞争使德国高等教育财政短缺、资源匮乏、供给不足等问题骤然凸显,这也成为大学教师聘任制改革的重要原因。

(2)问责压力。

事实上,在高校抱怨政府投入不足的同时,高校本身也受到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批评。近年来,德国一些学者纷纷对教授公务员身份提出质疑,他们认为德国大学教授选聘程序上的高标准、严要求固然有助于保证选聘的质量,但是对享有公务员身份的教授缺乏有效的监督与考核,使教授在学术研究上产生倦怠,停滞不前,僵化的人事聘用制度也使得中层学术人员的学术道路异常艰辛。在这种状况下,公众对于取消教授公务员身份的呼声日益高涨。

(3)“新公共管理主义”的蔓延。

在政府投入不力,教育资源短缺的背景下,市场机制开始渗到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中。席卷欧美发达国家的“新公共管理主义”也波及德国。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新公共管理主义”将竞争看作提升业绩的法宝,认为要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必须从政府的繁文褥节中解放出来,让管理者来管理。在“新公共管

理主义”的影响下,德国政府在一如既往支持大学的同时,也对大学提出了效率和责任的要求。

2.改革的主要动向

(1)建立以高校绩效为标准的拨款模式。

1998年德国《高等教育总法》修订时特别增加了新内容:“国家高等学校财政以其研究、教学以及促进科学后备人才方面所取得的业绩为导向。同时也考虑高等学校在实现平等任务方面所取得的进步”(第5条)。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德国政府近年来开始推行“卓越计划”。联邦及各州将在5年内(2006-2011年)投入19亿欧元对在科研项目上卓有成效的高校和科研团队进行资助。[13]其要旨就是通过建立高等学校业绩的评估制度,构建基于高校绩效的拨款新模式,将高校的教学与科研业绩、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政府拨款的指标,从而增加拨款的弹性。高校的业绩水平和国家的资源配置直接挂钩,有利于营造竞争的外部氛围,激发教授的工作热情,使高校和教师之间形成一个共同愿景。

(2)在教师聘任过程中,增强高校的自主权。

联邦政府正逐步改变过去国家对高等教育干预过多、统得过死、高校自主权有限的现象,把包括大学教师在内的公务员工资和待遇的决定权下放到各州,为建立灵活的教师聘用制度创造了条件。2007年6月,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分别通过了酝酿已久的联邦制改革法案,对德国《基本法》141项条款中的25项作了修改。根据新法案,联邦参议院对联邦法律实施否决权的比例由目前的60%减至30%,各州获得在教育、环保、刑事判决及确定公务员工资等领域更大的自主权。[14]

而传统上的政府直接任命教授模式,逐渐被正在崛起的院校管理阶层打破。北莱茵-威斯特法伦(N RW)作为联邦德国最大的州(每四名德国在读大学生就有一名在这个联邦州注册),2007年1月1日正式颁布并实施《高校自治法》,高校成为纯粹的公共法人(Corporate Body under Pubic Law),州政府放弃了对高校实施的业务监管,并把财政、人事和组织的决策责任以及大量的权限移交给高校,在人事方面最主要的变化是,高校可以由此独自任命教授和聘用职员,高校教授的雇主不再是州文化教育部部长而是校长。

(3)改革学术选拔制度,设立“青年教授席位”。

为了提高德国高校对国内外学术人才的吸引力,改革了教授选拔制度。直接在研究所或系设立“青年教授席位”,以此作为教授资格考试的一种替

?

6

9

?

代形式和申请终身教授的新途径,成为改革的主要措施。德国政府从2002年至2005年之间共投入3.6亿马克支持这项改革。获得“青年教授席位”的学者拥有独立科研、教学和带博士生的权利,学校分配给“青年教授席位”一定的科研经费,提供必需的科研基础设施。这一改革措施的核心是:不是由教授备选教授资格的授予者,而是由用人单位来决定教授职位申请者是否具备担任终身教授的资格,由用人单位自己承担相应的责任或后果。由专业院系按照一定的程序负责公开招聘,由校外评估专家对应聘者作出鉴定。其聘期为两个3年,第一个3年结束后进行中期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校内的教学和校外的研究工作,合格则续聘,反之则解除聘约。6年聘期结束后,可以按照正常的任命程序被任命为本校的终身教授或定期教授,但在其被任命为终身教授之前必须至少转换过一次学习或工作单位。

(4)在不改变高等学校学术人员现有身份的前提下,探索激励机制。

对教授的工资体系进行改革,旨在建立一套灵活的、具有竞争力的、与个人成绩挂钩的新型工资体系。新工资由固定工资和业绩工资组成,为大学助理教授设立W1级职位和工资标准,为大学和高专教授设立W2和W3两级职位和工资标准。新工资分为基本工资和业绩工资两部分,取消原来每两年自动增加一档工资的做法。W1级工资参照原来的C1和C2级工资标准,其每月基本工资前3年为6000马克,后3年为6500马克。原来的C2和C3级工资标准合并为W2级工资,其平均月薪保持在9000马克的水平,其中基本工资7000马克,业绩工资为2000马克。原来的C4级工资标准将转化为新的W3级工资标准,平均月薪为11600马克左右,其中每月基本工资8500马克,业绩工资约3100马克。业绩工资取决于科研、教学、培养科研后备力量方面的业绩,兼任的管理职务,超额教学工作量等因素。[15]教授的收入上不封顶,每隔5至7年对教授的工作成绩作一次评估。

四、结 语

1.对教授公务员身份的正确解读,是德国教师聘任改革得以推进的前提

德国教授享有公务员身份,这一聘任制度特点的形成,与德国的历史传统及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价值理念有着密切关系,有学者认为这一制度特点的形成是文化国家理念的产物。事实上,德国教授的公务员身份,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学术职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学术职业并非人人皆可从事的职业,它既需要自由宽松的环境,又需要经济方面强有力的支撑。而德国教授的公务员身份,有助于保护学术自由,为教授从事学术研究提供保障,因此,在根本上符合科学的内在要求,有利于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德国在科学事业上曾经取得的辉煌成绩,在某种程度上和这一制度是分不开的。在社会环境和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发生重大变化之际,如何在教授和中层学术人员之间找到平衡点,使得学术自由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的发展;如何激发教授对学术的不懈追求、增强学术性职业的竞争性和创造性;如何协调教授权利与责任;如何平衡学术自由和外部竞争;是德国教师聘任制度必须解决的问题。客观地说,教授公务员身份的确带来了很多问题,德国社会对教授公务员身份也诟病颇多。但是,如果人们本能地把一切问题都归罪于教授的公务员身份,认为教授公务员身份未必是保护学术自由的惟一甚至最好的方式,那也是值得反思的。最起码,在没有提出更好的解决办法之前,不能推断这种保护是不必要的。必须看到,这一制度特点与学术职业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虽然个人化的权力总是具有被滥用的可能性,但是,没有这种权力,高等教育系统显然不能有效地运转,因为它保证了个人在研究时的创造自由和个人的教学自由……如果个人的权力并不存在,也必须会制造出个人的权力。”[16]或许,教授公务员身份所引发的一些问题,也许并不是制度本身的缺陷,而是管理不到位造成的。

2.采取渐进性改革的策略是德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改革得以顺利推进的根本原因

面对内部问题和外部压力,高校不得不对其教师聘任制度进行改革,但改革的策略却是可以选择的。德国高校在教师聘任制改革策略的选择上值得我们借鉴。

如前所述,教授享有公务员身份虽然符合学术职业发展的内在需要,但是也带来了一些弊端。而这些弊端如果不能及时消除,德国大学学术职业的发展就摆脱不了黯淡的前景。再加上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和变革的压力,德国社会各界都一致认为现有制度必须改革。总体上说,德国对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改革是一种主动行为。但公众、政府、学校管理者、不同层次的学者都有各自不同的立场和利益需求,很难在教师聘任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上达成一致,甚至可能相互对立。为了缓和各方利益冲突,近

?

7

9

?

年来,德国在教师聘任制度的改革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所有的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传统的教师聘任制度,只是在现有制度框架内,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方式。而这种改革方式,也招致了一些非议。德国社会有一种呼声强烈要求进一步推进大学教师聘任制度的改革,取消教授的公务员身份。德国各大工会的代表也认为,在强调业绩、效率和人事工资改革的价值取向下,联邦政府提出的改革建议在职员法所调整的劳资关系中比在公务员法所调整的劳资关系中更能有效地付诸实践。但联邦政府也清醒地看到,德国高等学校的人事制度是其传统的组成部分,对它的否定就意味着对传统的否定,这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所以,联邦政府的改革目前还是主要集中于从外围创造相应的开放条件和竞争的环境。开放的条件主要表现在放宽对学有专长的青年学者在晋级方面的硬性指标规定,更加注重其实际的才能;竞争的环境则表现在建立以高校绩效为标准的拨款模式、拉大工资差距以及引进评价机制等。

参考文献:

[1] 杨荫恩.海德堡大学[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2][3] 贺国庆.德国和美国大学发达史[M].人民教育出

版社,2003.

[4] 韩廷明.大学理念论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 菲利普?G?阿特巴赫.变革中的学术职业[M].青

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6] 杭州大学中德翻译情报中心.联邦德国巴伐利亚州高

等教育法规选编[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 [7] JüR GEN ENDERS.A Chair System Intransition:Ap2

pointments Promotions,and G ate2keeping in German

Higher Education[J].Higher Education,2001,(41). [8] 陶遵谦.国外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及晋升机制[M].上

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9][13] 胡劲松.德国联邦政府高等学校人事和工资改革

政策评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1,(2).

[10][15] 顾建民.自由与责任———西方大学终身教职制度

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11][14] 闫瑾.德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动向[J].

世界教育信息,2008,(1).

[12] 伯顿?克拉克.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M].杭

州:浙江出版社,2001.

[16] 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

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本文责任编辑 邓建生)

?高等教育学科博士学位论文提要?

20世纪美国大学学生事务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 马 超 导 师 单中慧

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学 答辩时间 2007年

美国学生事务理论主要包括学生发展理论和校园环境理论。在学生发展理论中,心理发展理论、认知一结构理论和类型理论,分别从不同角度审视学生的发展。心理发展理论关注学生心理的成长和变化;认知一结构理论揭示了学生的智力发展和道德养成;类型理论描述了大学生的先天差异。在校园环境理论中,人一环境互动理论、物理模式理论和结构组织理论,分别论述了校园环境对大学学生事务的影响以及环境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经过精心设计的校园环境能够强化学生学习过程,促进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和心理健康的养成。众多的学生事务理论流派,导致了学生管理形式上的多样化。

20世纪美国大学的蓬勃发展,推动了美国学生事务的专业化。20世纪初至40年代末,美国大学学生事务显露雏形,大学开始设立学生事务院长,专业协会纷纷建立,1937年和1949年两个学生事务纲领提出了学生事务的许多核心理念,指导了后来的学生事务实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是美国大学学生事务大发展阶段,摒弃了“父母替代制”的管理方式,拓宽了学生事务的功能。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逐渐融合,聚焦于“学生学习”。

学生事务实践包括:学生管理、咨询指导和生活服务。学生管理主要包括:招生管理、经济资助和纪律惩罚,是大学学术事务的辅助;咨询指导包括:入学指导、学术咨询、心理咨询和就业指导,贯穿了整个大学生涯,帮助大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生活服务包括:学生宿舍管理、健康服务和学生课外活动,目的是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美国大学学生事务,得益于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促使学生向全面、多元化发展的教育理念;得益于美国联邦政府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和参与,诸多法案的颁布调整了学生、家长和学校法律关系,使学生事务管理人员有章可循;得益于学生事务理论的体系化,对学生事务向专业化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得益于学生事务专业协会的出现,推动了学生事务专业标准的制定,对大学学生事务的组织建设极具重要意义。

?

8

9

?

德国创新高校计划的结构逻辑及实现路径研究

德国高校在线教学联盟的制度框架及教学模式研究 陈志伟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德国哥廷根大学教育学博士

1新冠肺炎疫情 2停课不停学3多重在线混合式4 德国高校在线教学联盟 5 经验和模式借鉴 背景 Background

1发展现状及类型特征 2区域分布及功能定位3管理形态及制度框架4 教育类型及教学模式 5 总结与启示 目录 Contents

1971年到1975年 发展历程 “教育摄像”项目 不到10万马克 上世纪90年代 高校在线教学的应用 州政府提供资金 2000年以来 高校在线教学联盟 联邦针对各项在线教学项目的投入超过3亿欧元 1.发展现状及类型特征

高校在线教学联盟和慕课教学形式的特征对比 1.发展现状及类型特征主要类型高校在线教学联盟慕课教学 责任主体州政府主导或直接参与下的高校联合体以单一高校为主要责任单位和资源供给来源教学形式以课程和专业为模块单元构建在线学制提供独立在线课程资源以供学习者自行进修内容导向修读完整的专业体系课程并应用于现实强调对专业知识的传播和接收路径及效果学科重点各科均有所分布,偏应用和技能型理工、法、经、社科及通识教育类专业课程管理体系成员高校共同组建联合委员会或定期会议独立高校和慕课教学平台的管理及技术支持规模影响根据区域性学习需求开设,参与者众多普遍情况下课程平均实际参与者少于500人应用局限创始投入成本高,学生宽松环境下易懈怠完成率低、总成本高、缺乏资金和政策支持发展趋势跨州甚至跨境的在线教学联盟以合理的商业模式补偿教师建设课程的成本

目录Contents 1发展现状及类型特征2区域分布及功能定位3管理形态及制度框架4教育类型及教学模式5总结与启示

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管理办法

XX高校 职称评定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我院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工作,激励教职工的工作热情,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学术水平及履行相应职责的能力,促进学院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根据重庆市职称改革的有关政策,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评审组织 学院成立职称评定工作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制订和完善学院教师职务评审的有关制度和办法,组织实施学院教师职务评审工作,负责对教师职务的申报资格及申报材料进行审查和评定。 二、基本申报条件 (一)政治思想条件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践行科学发展观,执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为人师表,学风端正。 (二)学历和资历条件 1.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2.具有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3.资历条件: 助教:大学本科毕业,在岗位工作连续满1年。

讲师:获得助理讲师职务满1年;获得硕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或第二学士学位获得者且已承担1年及以上助教职务工作;获得博士学位。 副教授:获得讲师专业技术职务满3年;或获得博士学位且已承担1年以上讲师职务工作。 教授:获得副教授专业技术职务满5年。 (三)教师素质条件 1.具有丰富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经验,申报教授职务应已成为本类课程教学或研究团队的带头人,申报副教授职务应已成为本类课程的骨干教师。任现职以来,系统讲授2门(其中1门为实践教学课程)及以上的课程,课堂授课评价学校考核达到良好及其以上。 2.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结合教学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指导学生参加素质拓展、职业技能提高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业和创新能力。 3.可持续发展条件 (1)每一年在行业(企业)有不少于一个月的工作(顶岗、兼职工作、咨询、培训、调研或技术服务)经历,或者在现任专业技术职务任期内累计到行业(企业)工作经历不少于五个月。 (2)参加学习、培训、进修的时间,不低于10学时/年,并获得相应的培训证书。

学习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心得体会

学习《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 心得体会 ——医疗系吴洁在周一的系部会议上,侯主任再次的组织我们系部所有人员共同学习《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在学习中对我触动最大是文件指出,要完善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体制机制。强调要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坚持学中做、做中学,推动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完善教学标准,创新教学方式,改善实训条件,加强和改进公共基础课教学,严格教学管理。大力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的能力。要改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健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体制机制和支持政策,支持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需求对接。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评价和服务作用,支持行业组织推进校企合作、发布人才需求信息、参与教育教学、开展人才质量评价。明确企事业单位承担学生社会实践和实习实训的职责义务和鼓励政策。这个意见正是对我们职业教育的肯定,给我们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 社会在发展,国家在发展,同样职业教育也在发展。以前传统的教育方法对于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已不太适用,我作为一线教师也要跟随潮流,改变自己的课堂,不断学习并探索信息化在教学上的应用。这学期,

在张校长的领导下,我们学习并运用新课改模式,但毕竟我们是职高生,学生的基础与普高生还是有差别的,所以我们在学习新课改模式的同时,也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学生磨合出一套适合于我们的教学方式,比如“走课制”、“导师制”、“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意一条街”“校园文化艺术节”等等,这都是与张校长提出的“异想天开、脚踏实地、健康成长、快乐学习”的办学理念不谋而合。 某报告中提出中国职业教育技术变革的方向是将“立体化教材”、“在线学习”、“微课”和“翻转课堂”将于一年之内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得以普及,表明当前职业教育信息化更侧重于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资源形态的多样化的信息化的教学方式的不断探索。重设学习空间、转向深度学习方法和跨学科研究兴起将逐渐成为职业教育信息化未来三至五年的主要趋势特征。而学生从消费者转变为创造者、推进变革和创新文化与反思院校的运作模式将在未来五年或更长时间中逐渐成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这说明我们必须要无时无刻的去学习。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也强调我们要终身学习,要不断为自己充电,才能在这个改革的潮流中不落后,不掉队。作为一线教师,在上好课的同时,必须多读书,多学习,给自己充满电,然后为学生带来满满的正能量,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德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德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根据1949年联邦宪年制定的联邦德国《基本法》以及根据1957年联邦宪法法院的裁决,联邦德国在文化教育领域实行联邦制,文化教育由各州自治,州享有文化的自主权。这意味着,原则上州享有教育立法和行政管理方面的最高权限。州有权通过宪法、学校法和其他各种法令作出具体规定,决定如何安排本州的文化事业和学校教育事业。《基本法》规定了联邦范围共同的某些教育的基本问题,比如,国家对学校的监督、宗教课在公立学校作为正规学科开设等,但这些也都由州行使有关权力来加以实现。不过,根据《基本法》精神,联邦政府享有校外职业培训领域的立法权。 在1969至1971年间,《基本法》作了几次修改,扩大了联邦权限,1969年10月,联邦德国首次建立了中央一级的教育行政机关——“联邦教育和科学部”。该部虽不是一个立法机构,其职责主要是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规划,在促进超地区范围的重大科学研究方面与各州进行合作,但它可以通过提出建议和控制拨款来影响各州教育。此外,根据修改后的《基本法》,联邦政府除了原来可以制定职业培训助学金法和大学助学金法以外,还可以制定高等教育一般原则性法规等。于是联邦有关机构先后制定了《高等学校总纲法》、《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和《高等学校建造促进法》等。同时《基本法》的修改保证了联邦与州在行政管理和教育规划方面互相合作的可能性。这样就形成了所谓“合作式的文化联邦制”。 这种“合作式的文化联邦制”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学校教育仍由各州自治为主,另一方面联邦可以通过一定的权限和建立一些协调机构参与教育事宜的决策上。但这种合作不仅指联邦与州的合作,而且也指州与州的合作。下面我们就一些对这种合作起重要作用的联邦一级机构作一些介绍。 为了协调教育事宜,早在1948年2月东西部占领区各州文化教育部长在斯图加特召开了一次各州文化教育部长会议。随着东西德对立的加剧,东西德教育政策分歧扩大,这一次会议便成了最后一次由全德范围内各州教育部长参加的会议。在当时西部占领区联邦德国成立后不久,联邦德国于1949年10日8正式成立了作为协调各州教育事宜的重要机构——各州文化教育部长。这是一个各州文化

德国的政治制度

德国政党和政党制度 政党制度通常指有关政体的制度,即政权的组织形式。广义指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包括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的结构形式、国家的管理形式以及政党、选举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制度。德国国家政体为议会共和制。 关键词:德国政治制度议会共和制 正文:一、政治制度的基础 德国政治制度的基础是于1949年5月生效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基本法》规定,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外交、国防、货币、海关、航空、邮电属联邦管辖。国家政体为议会共和制。联邦总统为国家元首。联邦总理为政府首脑。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根本大法《基本法》的制定,奠定了西德以及后来统一的联邦德国的国家政治制度的基础,是一部治国大法。 《基本法》第20条规定了国家政治制度的五项基本原则:共和制、民主制、联邦制、法治国家和福利国家。 二、德国的政党制度 1、联邦德国政党的法律地位 《基本法》认识到,在议会民主制之中,要形成国家的政治意志,政 党是国家与人民之间不可或缺的“居间者”,公开承认政党的基本功能和作用,第一次使政党宪法化、合法化。 1967年7月,联邦德国第一部试图解决政党政治的问题的法律——《政党法》终于在联邦议员获得通过。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政党法,目的是贯彻《基本法》第21条对政党规范的精神,对政党的法律地位、组织结 构、政党使命以及党员的义务作了规定,是所有政党的行为准则。 2、联邦德国的主要政党 联邦议院中的政党:基督教民主联盟简称基民盟或CDU、基督教社会联盟简称基社盟或CSU、德国社会民主党简称社民党或SPD、自由民主党简称自由党或FDP、绿党-联盟90简称绿党、右翼党简称LNK。 联邦议院外的政党:德国民族民主党(NPD)、共和党(REP)、德 国人民联盟(DVU) 3、德国的多党制 德国实行的是多党制,由获得议会多数席位的一个或多个政党单独或 者联合执政,而1949年至1998年,德国历届政府均为联合政府。绿党和民社党的崛起使联邦议员出现五党并存的局面,尽管联盟党和社民党两

德国高等教师制度的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

德国高等教师制度的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许青云 (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 467000) 摘要:德国现行的高校教师制度是由特定的历史传统、价值理念和环境诉求等多重力量综合影响的产物。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点的高校教师制度,这些特点对我国的高校教师制度有很大启发,概括为:革除“官师不分”的弊病,建立教师致力于积累学术资本制度;重建以学术为主体的聘任标准,严把教师入关口;建立严格的教师招聘和聘任条件及考核程序;明确地设置岗位,责任分工要明确。 关键词:德国;高校教师制度;特征;启示 作者简介:许青云(1954—)男,河南上蔡人,平顶山学院教授,党委书记,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德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尤其是19世纪柏林大学的成功创办把德国高等教育推向世界的顶峰。一流的师资是柏林大学成功的秘诀,在以纯科学为目标,提倡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及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办学理念下,德国十分重视大学教师制度的建设,逐步建立起完善、有效的大学教师聘任制度。 一、德国高校教师制度的回眸 德国大学起源于中世纪,当时大学受基督教会的控制,其教学的基本原则就是教会的教义,大学老师多数都是享受“僧侣生活待遇”的在职人员或预备人员。就大学总体作用来说,它被认为是隶属于基督教会和牧师的机构。16世纪初,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下,德国大学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排除了经院哲学,引入雄辩家和诗人,设立希腊文教授职位。大学讲座制也开始出现,讲座教授有职务薪金。以前一个学院的老师要讲授所有的课程,现在几个学科建立起讲座制,一个老师负责一个讲座,并且要无偿地讲授他所负责的专门学科,

这说明大学的教学开始专业化了,同时也意味着需要专业化的老师。虽然进行了改革,但大学的情况仍然不尽人意,数学和自然科学还游离于大学之外。1737年,汉诺威王朝为了提高其在德意志王朝中的地位创办了哥廷根大学,闵希豪生担任大学董事长。他对哥廷根大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当时的德国新教之间的争论特别激烈,尤其是虔诚派和正统的路德派之间的争执。为了避免无休止的争端,在选聘教师时,闵希豪生特意选聘一些教义上保持中立的教授,摈弃那些名声不好的学者。大学教师的任命权掌握在政府和它的代理人手中,大学或学院没有任命权,这虽然不利于大学的学术自由,“但在18世纪,这种措施是反对大多数大学盛行的裙带关系和重资历现象的唯一保证。”[1]闵希豪生特别重视提高教授的社会地位。他将教授由一般的雇员提高为国家官员,给予很高的工资及优惠待遇。除工资外,教授上课有钟点费,还发放一笔安家费,为每个教授提供一套住房,不要房子者发给住房补贴,甚至为教授的遗孀和遗孤发放抚恤金。他亲自管理全体教授的选聘,首先注重的是学者的名声,他深信只有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才能很快引起世人对哥廷根大学的注意。通过以上办法,闵希豪生聘请到了当时一流的学者,如哲学和物理学教授霍尔曼、古典语言和考古学教授格斯纳、匈牙利医学教授塞戈纳、瑞士医学家哈勒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德国大学自建立起就很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是教授的聘任,给予教授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丰厚的待遇。 十九世纪是德国大学的辉煌时代。在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德国大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成就最为显著的要数柏林大学的创办了。其主要创办人洪堡主张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统一及学术自由。在这种办学理念的指导下,柏林大学实行教授治校,校长由教授选举,教授不仅担任教学工作,而且还负责院系的考评和行政事务,在大学内

学校教师的管理规章制度

学校教师的管理规章制度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学校教师的管理规章制度范文一 一、教学基本规范 (一)备课与编写教案: 1、备课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备课除研究教学大纲,钻研教材外,还应全面了解学生,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教师备课必须熟练掌握几个基本环节: (1)熟悉教学大纲和教材,掌握好教学内容。 (2)明确教学目的要求和重点难点。 (3)全面了解学生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 (4)编写教案,熟悉教案和教具。

2、备课以个人钻研为主,教师在自备的基础上,应参加学校定期组织的集体研究活动(每授课周期一次),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以抓住关键讲清重点,突破难点,交流经验。 3、在备课的基础上,教师必须写出教案才能上课,严禁无教案上课,教案要反映出教学目的要求、教学重点、难点、课的类型、实施的步骤和方法等(包括是否有播音间实训课、观片室实践课)。教案根据教学经验和熟练程度不同可详可略,但要系统、明确、实用。 4、教师要提前一周写好教案。提交学校教务部门。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实施。教师根据学校要求适时调整。 (二)课堂教学: 1、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师应按下列要求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确保每堂课的教学质量。 2、教师必须按课程表的安排上课,兼职教师提前10分钟到校。按时上、下课。因故需要调课时,必须经校长同意,提前将课程协调妥当。 3、教师要按预定的教案授课,保证落实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上课不得拖课或提前下课,不应随意变更进度、改变教学内容。 4、教师上课应做到仪表庄重、教态自然、语言文明。教师应检查学生人数,做好考勤记录,然后才开始讲授。

教育制度改革

教育制度改革 篇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现状及建议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现状及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体制得到不断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日趋繁荣,高等学校的本专科招生规模日渐扩大,尤其是近几年来,研究生群体的队伍日益壮大,毛入学率也呈直线上升趋势。然而在进步之中,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教育是培养人才最重要的一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根据当今中国教育体制的现状,完善财政教育体制十分必要。 一、中国教育财政体制现状问题分析 1、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缺口巨大 近些年,政府重视基础教育并将大量教育经费投入到基础教育上来,我国教育经费总量有了大幅度增加,2002年达到5480亿元。但是相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教育经费短缺的状况没有缓解,甚至有所加剧,教育经费总量缺口巨大。 (1)教育经费不足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最为突出 由于经费不足,相当多农村地区不具备义务教育的基本办学条件。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的抽样调查,样本小学按教学大纲开出所有课程的占87.2%,初中为21.8%;小学课桌椅残缺不全的占37.8%,初中为45.9%;小学试验教学仪器不全的占59.5%,初中为70.3%;小学教室或办公室有危房的占22.3%,初中为28.8%;

小学购置教具、墨水、纸本、粉笔不足的占32.5%,初中为35.0%。 (2)高校扩招后办学经费紧张、办学条件亟待改善 高等学校在连续的大扩招后,办学条件紧张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教师短缺,教学、科研和学生生活设施严重不足,可能引起教学质量和学生生活质量的下降。 (3)我国教育经费总量短缺的重要原因,是政府的教育投入不足财政教育投入总量不足,导致了教育产业化和教育腐败,加剧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教育是社会公共品,投资教育没有短期利润。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教育的供给与需求长时间存在严重的缺口。在1993年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时,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到上世纪末占GDP的比例应达到4%,而现在只有3.28%,低于世界各国5.1%的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4.1%的平均水平。1996年,在九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我国小学净入学率和中等教育毛入学率都是最高水平,但在有可比数据的七个国家中,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却最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1998年统计表明:我国是用占世界1.18%的教育经费培养占世界18.45%的学生,基础教育的投入则更少。这样的漏洞让全社会出现了“择校费”、“招生腐败”、“教育腐败”等现象,导致教育资源的配置以追求利润为动机,加剧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2、教育财政的职责不明 在基础教育方面,由于没有明确各级政府在分级管理中各自应承

德国的教育体制详细分析

德国的教育体制详细分析

德国的教育体制详细分析 2010-12-06 16:55:15 来源:智欧教育浏览:301次 德国高等教育非常普及,各类高等学校 共有368所,分布在16个联邦州,注册学生总人数约190万。其中综合大学(Universitaet,含理工、师范、全科大学等)127所,学生13 0多万;应用科学大学(Fachhochschule)186所,学生48万多;艺术、音乐院校55所,学生3万余名。目前在德国的外国留学生总人数约

20万。每年入学新生人数约22万。各类大学共设专业400余个。 德国的高校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期。为了加强欧洲高等院校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欧洲2 9个国家的政府于1999年在意大利城市博洛尼亚达成协议,相约最迟到2010年,各国将齐力构建一个统一的高等教育区(einheitlicher H ochschulraum)。博洛尼亚进程的核心内容是:在欧洲范围内根据同一标准实行二级学位体 制(zweistufiges Studiensystem):学士学位课程(Bachelor-Studieng?nge)传授一门专业的基础知识,而硕士学位课程(Master-Studi eng?nge)能够深化知识,或者跨学科地对知识进行拓展。 学士(Bachelor)和硕士(Master)将取代传统的学位。新的体制迫使大学学业尽量去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那些将来不想从事学术研究

的学生,可以攻读学士学位,三年或者四年以后毕业,就能够得到从业时需要的基本专业技能。 新学位课程的基本单位分为若干模块(Modul)。每个模块由主题相互关联的几种课组成,例如讲座课(Vorlesung)、研讨课 (Semina r)和练习课 (übung),并且每个模块最长可以跨越两个学期的时间。大学课程在此之前划分出来的基础和专业阶段被废除了。学生每完成一个模块,都将依据欧洲学分折算、转换和累加系统(ECTS)获得相应的学分,这一系统根据完成学业所必需的消耗折算出学生的总负荷。 学生毕业之际,除了获得正式的大学学位证书以外,还将同时获得附加证书(Diplom a Supplement),证书里记录着与大学毕业相关的标准化内容以及相应的学业成绩。这样在求学和就业的时候,毕业生的大学文凭可以得到更简单、更合理的评估。

教师管理细则

教师管理细则 一、教师必须严格遵守师德规范。 1、热爱教育事业,树立终身从教思想。 2、即使掌握教改信息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新的教改途径。坚持写教学笔记,教学经验,教学论文等。 3、热爱学校,热爱学生,严以律己,模范遵守法纪和校规,时时事事当好学生的楷模。注重言传身教。 4、进教室仪表端庄,落落大方,彬彬有礼。不在课堂抽烟。不侮辱学生,不歧视、体罚、打骂学生。不随意缺课,不随便离开课堂。 5、在校不穿奇装异服,不蓄长发,不留胡子,文明用语。上班时不聚众喝酒猜拳、不赌博。不大声喧哗、看电视、听录音或做其他影响他人休息和办公的事,不在校内撒野,做到举止文明。 6、坚守工作岗位,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上班时间不玩牌、不下棋、不外出。利用业余时间练好教学基本功,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7、要树立全局观念,服从统一指挥,努力完成学校分配的各项工作任务。 8、爱护公物,节约水电,讲究卫生,团结同志。 二、教师必须严格遵守学校常规 1、按时签到,准时上班。有时须请假,无事不告假,请假归来先销假。 2、朗读课,教师必须提前到位,并认真指导学生朗读,做到教师领读到会,集体齐读到熟,最后能独立复述和背诵。 3、课前,教师必须提前到位候课,以提醒学生课前做好准备。教师要熟悉教案,沥青教学步骤,把握课堂教学重点。 4、自习课,教师做到按时到堂,认真辅导,以指导学法为主,因材施教。重点抓好差生的提高工作。

5、注重教师之间的教育教学工作的交流,坚持听课、说课、评课相结合的教学提高工作。 6、按时参加各种会议(例会)和活动,不得随意缺席。凡学校集体活动(文体、劳动、打扫卫生、课间操、眼保健操等),教师要做好组织和管理工作。、不得随便离开学生,不得带着学生遂连离开会场。 7、按时完成教学工作计划,半期试卷分析,学末工作总结。作业批阅要及时、认真。测试后要认真改卷,及时评析试卷得失搞好讲评。 8、坚持教改,不断探索,探讨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向40分钟要质量。 9、各科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和少年科技活动,广泛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从小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的习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 10、班主任要坚持跟班,积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强化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教育,杜绝 意外事故的发生。 11、每年举行一次运动会,一次普通话朗诵会一次故事演讲会,歌咏比赛会,师生联欢会,作业展览,第二课堂成果展,队列体操表演比赛,每周一次小比赛。 三、教师必须遵守学校的请假制度 1、请假必须按规定程序在教导处履行审批手续。未请假又没有审批,擅自离开工作岗位的一律按旷工论处。 2、凡因病因事请假的教职工,离岗前必须办理好工作交接手续。 3、教职工假满后必须按时到教导处销假,不销假者仍按假期计算时间。 4、凡一学期请假超三天后,从第四天起每天扣除个人日平均工资。教职工的婚嫁、产假、丧假、节育手术假等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全记录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全记录 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世界为之震惊。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教育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了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懈探索。 基础教育逐步转向义务教育政府办 2001年7月19日下午,正在安徽阜阳考察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专程来到颍上县十八里铺乡宋洋小学。 有着30多年历史的宋洋小学是一所村中心小学,现有学生508人,在职教师13人。望着教室里几十张破旧的课桌,朱镕基问校长王伟:“怎么没有凳子?”王伟解释:“为了节省经费,凳子都是学生自己带。现在放假了,学生就把凳子带回家了。” “这些课桌有多少年历史了?”朱镕基问。 “20年。” “20年都没有换过吗?” “没有。” “这个学校在县里是什么水平?” “中等。” 朱镕基沉默良久,摸着斑驳的桌面感慨地说:“很艰难啊!” 考察后,朱镕基在宋洋小学召开农村基础教育座谈会,听取乡镇干部和中小学教师对义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和乡镇干部、中小学校长的一番对话,朱镕基感慨万千:“感谢大家让我了解到了真实情况。任何一个国家,义务教育都是政府的责任,我国也不能例外”,“义务教育事关中华民族的复兴,绝不能削弱!” 正如饭需要一口一口地吃,路需要一步一步地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中国义务教育体制适应基本国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探索。 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第一次变革:调动地方积极性,依靠人民群众办教育。新中国成立以后,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曾提出过发展意义上的“普及教育”的概念,但并没有使用法律意义上的“义务教育”概念。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次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布实施。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宏伟目标提出之后,艰巨的任务与中央政府当时无法包办之间的矛盾就凸显出来。为此,从实际国情出发,《决定》进一步提出,“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改革我国教育体制的基础一环”,“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决定》还要求,“为了保证地方发展教育事业,除了国家拨款以外,地方机动财力中应有适当比例用于教育,乡财政收入应主要用于教育”,“地方可以征收教育费附加”,“在自愿的基础上,鼓励单位、集体和个人捐资助学”。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改变了中央过于集权的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主要是农民)的办学积极性,为在当时艰难的条件下实现“两基”目标提供了体制保障和社会支持。 从20世纪80年代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到90年代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央文件中并未出现“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提法,所谓“人民教育人民办”只是在基层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人们对人民群众主要是广大农民积极支持和热情参与义务教

近代德国政治制度与具有独特性的现代化进程

近代德国政治制度与具有独特性的现代化 进程 摘要:在世界现代化的浪潮中,近代德国迅速崛起而其现代化过程有明显区别于其它发达国家的独特性———崛起在“现代化与传统”之间。德国农业资本主义的确立是通过“普鲁士道路”实现的。农业资本主义的“普鲁士道路”为德国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德国工业革命与英、法相比,虽然起步较晚,但后来居上,工业生产很快超过了英、法,在20世纪初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工业强国。在经济方面,近代德国以铁路和重工业建设为契机,迅速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展示出强劲的现代性;在政治方面,近代德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缓慢,政治体制相对滞后,附带着明显的传统性。这样具有传统性的政治体制,正是德国飞速现代化不可忽略的推动力。 关键词:近代德国现代化独特性 一、德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1)德意志联邦时期的政治制度 843年凡尔登条约,形成了独立国家;11世纪末开始使用德意志这个名称。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德国的分裂割据更加严重;1815年组成松散的联合体;1849年《法兰克福宪法》宣称德意志实行君主立宪的联邦制的政治制度,但未实现。 (2)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俾斯麦通过1864年丹麦战争,1866年普奥战争,1870年普法战争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史称“第二帝国”。1871年通过《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实际上是一个军事专制的国家。 (3)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919--1933年间的德国。1919年通过《德意志联邦法》,第一任总统艾伯特。明确主权在民的原则,开创了德国共和政体的历史。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宪法,理论上确立了议会民主制政体。 (4)第三帝国的独裁统治 又称纳粹德国。指1933--1945年间的德国。意识形态是国家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和极权主义的变体)。希特勒解散国会,实行独裁统治,并取缔了纳粹党外的所有政党。 本文着眼的是第二帝国时期至第三帝国时期。 二、科技方面的辉煌成就 在德意志帝国时期( 1871- 1918) , 德意志民族在科学技术发展方面后来居上,很快赶上并超

全职美术教师管理制度

全职美术教师管理制度 一、考勤制度 1、受聘教师不得以(除不可抗拒的病、灾等之外)的任何理由拒绝中心的工作。 2、上课提前10分中做好准备,如迟到、早退罚款10元。 3、教师正课时间不准请假,违者扣50元。 4、家长投诉教师经常迟到早退,将加倍处罚。 二、安全问题 1、认真组织教学,安排好侯课、课后学生的安全问题,实行责任到人。 2、任课教师确认家长在候,方可让学生离开,做到安全交接。 三、上课制度 1、任课教师严格听从中心安排,严禁自主更换学员、严禁自主改变课时。如改变课时未到前台登记导致未及时通知家长,扣罚50元。 2、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中心将依据教师授课质量、学生进步情况及信息反馈,实行奖罚、考级通过率、100%奖励100元、市级、省级比赛一、二、三名分别奖励200、100、50。 如续费率80%以下课时费则按标准的课时费续费率百分比发放。(例:35*续费率70%=26)备注:如中心原因及特殊情况导致没有续费例外。 3、上课期间不准接听与本中心无关的电话、不准会客,违者罚款50元。 4、教态大方、自然、亲切、稳重、仪表端庄、衣着整洁、举止文明。 5、严格执行教学大纲和计划,认真备课写好教案,讲普通话,上课时不擅离教室,没月必须开展一次教研。违者罚款50元。 6、每月都要进行电话回访家长,主动询问学生练琴情况,及每月要上交学生进

度表。违者罚款50元。 7、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因材私教、教学相长,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考核制度 1、教师在课余时间应潜心业务、刻苦练琴、以平和的心态接受中心阶段性业务考核。每个教师必须手上有3首8级以上的歌曲。如抽查不达标扣罚50元。 2、中心随时抽查任课教师授课对象的学习成绩,依据成绩,奖罚分明。 3、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完成中心规定时段内的每日备课任务,违者,视情况罚款。 4、如发现私自到其它培训中心授课及私自拉学生家教,立即开除并扣除全部工资。 5、教师必须清点学生课时情况,如发现超出课时扣罚50元。 6、如教师每月到课率为100%奖励50元。 7、教师每月课时费为隔月发放,如十月份课时费则为十二月发放。每月课时费扣起30%年终发放作为考核。 五、接待制度 1、在无课时间,教师有接待来访家长的义务和职责。 2、与来访家长交流时,切勿谈及或影射其它培训中心的师资和教学上的不足。 六、琴房管理制度 1、上课教师要全面保持琴房环境卫生。 2、课前课后眼见琴房清新淡雅,大到桌椅板凳,小到书本钢笔,皆井井有条、各就其位。任课教师应课后把书本及杂物收拾好,离开时把电器电源关好,违者

德国耶拿教育制度的意义

范熾文 國立花蓮師院初等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花蓮市華西街123號 0920133068 fun5244@https://www.doczj.com/doc/7c7529941.html, 摘要 在歐洲有四種著名學校改革實驗,分別是蒙特梭利、道爾頓制、弗來納特、與耶拿制度。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耶拿制度就成為國際新學校運動之一。特別是耶拿制度強調自由教育歷程與系統性自我決定學習。今天耶拿制度已經愈來愈重要了。 從1923年,彼德彼德生教授就在耶拿大學發展耶拿制度教育理念。 耶拿學校有四項教育重點:談話、遊戲、自由工作與慶典活動。耶拿教育理念主要目標在發展學生的社會能力,學習與團體相處、學習工作。同時要發展學童之情緒、智慧、感情與操作能力。 最後本文提出幾點對教育改革之啟示。 關鍵詞:耶拿制度、教育改革 「彼德生先生繼續保持了耶拿大學對於教育研究的良好傳統,而且有過創造的貢獻。對於德意志國民教育的改進,小學教師訓練水準的提高,他曾經作過長時期的奮鬥。他是一位高貴的大學教授,同時也是青年學生的良友、顧問與提攜者。耶拿大學,尤其是教育學院的全體教師,對於彼德生先生,永遠保持著光榮的紀念。------------------德國耶拿大學校長為彼德生教授所發訃文中間幾句重要的話。 ----引自田培林著,1986:817 在歐洲有四種著名學校改革實驗,分別是蒙特梭利(Montessori)、道爾頓制(Daltonplan)、弗來納特(Freinet)、與耶拿制度(Jenaplan)。國內對前二種教育理念、制度已有許多文獻研究,唯對弗來納特與耶拿制度較為陌生,筆者在德東共參觀三所耶拿制度的學校,對於彼德生教授所創設之制度、理念與教育措施,特別感到興趣,擬藉本文加以介紹並提出幾點教育實驗的啟示。 一、彼德生教授生平事略 耶拿制度(Jenaplan)是彼德生教授(Petersen,1884-1952)在耶拿(Jena)大學時所創設一種教育理念。(King,1970)彼德生於一八八四年四月二十六日生

浅析美国大学终身教授制度

浅析美国大学终身教授制度 摘要:美国大学终身教授制度产生发展经历了曲折历程,促进了学术自由,保障了高等教育的质量的同时也受到了许多质疑,我国大学教师制度管理应从中吸收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终身教授制度;历史发展;学术自由;借鉴 终身教授制度源于美国,是美国教师聘任制度的特色之一。从其产生、发展到完善体现了美国社会对学术自由的高度重视,为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终身教师制度是美国高等教育系统中实施的教师聘任政策。教师任期应当持续到由于年龄或身体原因不能工作为止,只有在理由充分或遇到不可避免的财政危机或者教学课程变动的情况下才能终止其任期”[1]。 一、美国大学终身教授制度的历史发展 美国大学终身教授制度可分为三个阶段:萌芽、确立及发展阶段。其萌芽阶段可追溯到欧洲中世纪。1158年弗里德里克(frederick barbarossa )大帝颁布一条法令, 许诺学者在其疆域内安全旅游,不受国内的攻击,对非法伤害进行补偿[2]。1915年美国大学教授协会成立发表了《委员会关于学术自由和学术终身教授制度的声明》终身教授制度才正式被接受[3]。1940年美国大学教授协会等组织联合发表《关于自由和终身教授制度的宣言》,学术界将其视为美国终身教授制度的标志。自1940年至今美国大学终身教授制度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政府对学术自由进行

了限制,对于一些发表反战言论的教授严格进行资格审查甚至还解聘了一些教授。此外,对于一些奥地利、德国血统的教授也进行了特定的限制等等。二战后美国投入大量资源发展高等教育使得美国的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发展,这一时期被视为美国高等教育的黄金时代。大学教师的人数、地位日趋上升,这时期美国几乎所有的院校都设立了终身教授制度。然而,进入70年代美国的经济开始下滑,失业率上升,高等教育也开始呈现不景气的现象,教师的工资、地位也每况愈下,在这样的环境下众多的目光开始指向了终身教授制度,对终身教授制度提出质疑,认为终身教授制度滋长了教授的惰性,妨碍了高校应对财政危机的能力,于是引入了各种终身教授制度改革措施。 二、美国大学终身教授制度的改革 由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的不景气累及到美国大学终身教授制度也受到质疑,于是便产生了终身教授制度的改革。许多院校开始实施聘任后的评审制度,这无疑是对终身教授制度的存在理由提出挑战。80年代的里根政府主张削减联邦政府教育支出,减少对高等教育的资助,指出了各州政府、企业等应当行使的权力和责任,使得各州政府、企业等开始重视高等教育问题,导致了新一轮科技改革的兴起,人们把目光再次聚焦在终身教授制度的评估与聘任上,终身教授制度作为高等院校生活中的准则遭到了强烈的批评。有批评者指出,某些教授在获取终身职位后会变得懒惰、不思进取、

论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对中国发展的重要作用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论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对 中国发展的重要作用 摘要中国的政治文明、社会进步、文化拓展、经济发展都依赖于先进成熟的教育。同时教育制度又是教育现代化变革的关键性因素。教育制度变革的成效往往直接决定着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教育的改革需要奠定清晰的价值和目标。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建设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政治文化的社会现代化方向相一致,以教育的深化改革达到促进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在以经济等多方面的发展反哺教育,达到社会良性循环的根本性目的 关键词教育发展改革社会作用文化经济政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教育在数量,规模上迅速发展,通过经费等财政经济方面的改革,以及通过招生、就业政策方面的改革,在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发展观,社会各方面高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教育显现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明白教育制度改革的理念和深化教育改革的价值,应包含以下几方面。 1.教育的公平性 现代教育不仅是经济建设的源泉,科级发展的催化剂,也是社会稳定与平衡的决定因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促进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不仅是一种理想,也是一个现实的发展目标。 2.教育的普及性 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模式,就是不断普及和扩大教育的过程,通过更大程度地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从而提高民族素质,满足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增进和扩大社会民主。 3.教育的民主性 中国教育需要通过制度的创新,使教育具备完全的公共性,促进办学体制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使教育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共同性事业。 4.教育的人文性 确立以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念,通过教育的实际需求而进行的民主的教育、人性化的教育,以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同时,使教育成为社会文明和道德的指路明灯,成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新源泉。 5.教育的实用性 教育应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生活的需要,通过健全的社会教育,满足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能够切实地改善人的生存处境和提高生活质量。这样的教育必然是因地制宜的、灵活的和多样化的。以实用为目的的教育才能更好的符合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现代化发展的中国,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与完善,具有着重大的价值与意义。当今不断发展的国际社会,教育与科技的相辅相成,无论是国内社会、经济的高速和可持续发展,亦或是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都映

美国高校教师管理制度特点分析

收稿日期:2009-02-10 作者简介:赖亚曼(1970-),女,汕头大学医学院人事处职员,汕头大学医学院高教研究室研究人员,高等教育学硕士;陈海滨(1963-),男,汕头大学医学院人事处副处长,教授。 美国高校教师管理制度特点分析 赖亚曼1,2,陈海滨1 (1.汕头大学医学院人事处,广东汕头 515031;2.汕头大学医学院高教研究室,广东汕头 515031) 摘要:任职方式多样化是美国高校教师构成体系的显著特点。全职教师实行双轨制,聘用职教师成为美国教师增长的主要方式。不同任职方式管理体制下,教师薪酬实行分类管理。美国高校教师管理制度从根本上优化了美国高校教师人力资源,有效地降低了教学成本,稳定了教师队伍,有力地保障了高校各种职责功能的正常进行。关键词:高校教师;终身职;聘用职;双轨制 中图分类号:G 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154(2009)03-0070-03 一、多样化任职方式为特征的美国高校教师构成体系 1.终身职(T enured and T enure track)与聘用职(Non -t enure -t rack )美国高校教师聘任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终身制教授。终身制教授是美国高校教师任用制度的中轴。根据AAUP (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的规定,高校教师的试用期不应超过7年,所以一般来讲试用期的教师都需要在7年左右的时间内得到晋升(不同的高校在教职试用期的具体期限上会有所不同)。只有晋升到终身制的教职,该教师才获得了学校的终身雇佣。教师在获得终身制教职后,学校无权任意解雇该教师。虽然获得终身制教职的教师并非都是教授,但终身制教师都是学科专家。同时,美国高校终身制教职体系并非封闭式的选聘体系,而是开放型的。美国高校教师的选聘尤其是终身制教授的选聘一般不局限于本校,通常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来挑选,如果本校的竞聘者本次的任期已到,但又没有获得晋升,那么他在一年内就得离开学校,这就是所谓的“非升即走”。从管理角度上看,美国高校终身制教职的选聘过程是美国高校教师优胜劣汰、结构优化的过程。 聘用职的教师主要是根据院系工作的需要来确定,一般来讲,招聘时就确定了任职的期限,这类教师能否续签合同,需要根据学校工作的需要和自身的工作表现来确定。聘用制教师中也有无聘任限期的教师,这类教师的岗位通常是常设岗位,而不是由于临时性的工作需要而设置的。 2.全职与兼职(F ull t ime and Part t ime )全职教师与兼职教师身份的确立主要是根据 雇佣合同来确立,兼职教师是美国遵循市场原则经营大学的佐证。由于兼职教师的聘任、解雇程序简单,学校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随时聘请或者解雇某学科、专业的教师,因此,兼职教师的使用近20年来快速增加,到2003年美国高校中兼职教师的数量达到教师总量的46.3%。同时,美国高校中教学、研究助理的任职方式主要为兼职方式(见图1)。通过对兼职教师和教学、研究助理数量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美国高校中,在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中,有一半以上的任职方式为兼职。这样庞大的兼职教学人员队伍,为美国高校降低教学成本发 挥了重要的作用。 图1 2001年美国高校兼职人员职业分布 数据来源: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 tatistics,Digest of E ducation Statistics:2003,table 228, from the NCES Website — 70— 2009年5月 第27卷 第3期 煤炭高等教育 M EIT AN HIGHER EDU CA T IO N M ay,2009 V ol.27 N o.3

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县、乡(镇)政府的教育职责,明确并落实县级人民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中心学校(含农村中心小学和农村中学,下同)的职责,整合教育资源,保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和政策落实,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1、县政府的教育职责 县人民政府负责制定本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规划,组织义务教育的实施,具体为: 依法保障教育经费的投入。确保依法做到“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各级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应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各级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生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根据本县的情况,按照不低于国家标准的要求在保障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和落实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等方面制定具体措施,并落实到位。建立财政局—教育局—中心学校三级预算编制与管理体系。根据年度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对于预算执行过程中财政经常性收入超收部分,要按规定比例切块用于教育,确保全年预算执行结果实现教育经费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要求。县政府每年将教育部门预算和决算执行情况,向县级人民代表大会作出报告,同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采取有力措施,化解农村中小学债务。清理核实农村中小学“两基”以来的欠债,摸清债务来源和使用情况,按照不将债务留给学校的原则,由县政府合理化解债务,制定偿还计划并逐步偿还。对于原乡镇教办的资产进行全面清理和财务审计,按照不将债务留给学校和教育资产不流失的原则进行资产划拨。 优化调整农村中小学的布局和县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按照本县义务教育发展规划,根据适龄儿童、少年的数量和分布情况等因素,按照义务教育就近入学、适度集中的原则,落实完小向人口集中的村和集镇、初中向人口集中地和乡镇政府所在地、高中向县政府所在地和人口密集的大集镇调整的要求,认真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布局调整工作。2007年初步完成高中和初中的布局调整工作,2010年前基本完成小学的布局调整工作。认真研究县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制定薄弱学校的发展改造规划。制定规划必须考虑到县域内城镇与农村边远地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摸清全县范围内薄弱学校底数,列出改造步骤方案等。 认真做好教职工编制的核定工作。根据国家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和省级人民政府的实施办法,提出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方案,并根据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学校的教职工编制。坚决清理并归还被占用的教职工编制,对占用学校编制和擅自离岗的各类在编不在岗人员一律与学校脱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