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南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

湖南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

湖南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
湖南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

湖南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

(决策咨询报告13期)

[ 来源:综合研究室发布:湖南省统计局发布时间:2012-03-27 14:55 ]

2011年,湖南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大力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全省经济呈现平稳较快、结构优化、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发展态势,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2012年,对于湖南来说,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转型与发展并重的关键之年,必须审时度势,乘势而上,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进一步转方式、建“两型”,为实现“两个加快”、“两个率先”打下坚实基础。

一、回首2011年,经济运行开局良好

(一)经济增长平稳较快,运行质量稳步提升。初步核算,2011年,全省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9635.19亿元,比上年增长12.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一些同步指标均保持较快增长。全社会用电量1293.44亿度,增长10.4%;货物周转量3402.27亿吨公里,增长15.1%。在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运行质量稳步提升。一是工业企业效益较好。全省规模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万亿元,达到25395.64亿元,增长41.0%;产品销售情况较好,产销率达到98.71%,比上年提高0.11个百分点;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252.23亿元,增长43.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8.5个百分点。二是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省财政总收入增长31%以上,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4.6%以上。三是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全省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7162.93万吨标准煤,仅增长8.7%,比规模工业增速低11.4个百分点。全年节能降耗目标圆满完成。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比上年下降3.25%和6.7%。

(二)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农业和服务业平稳发展。一是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全省继续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产业规模壮大,企业实力增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全省千亿产业达8个,千亿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超过80%。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50亿元和10亿元的企业有12家、26家和202家,比上年分别增加1家、6家和68家。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达8083.15亿元,增长18.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1.2%,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6.1%。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20.1%,比全国平均水平快6.2个百分点。二是服务业发展平稳。尽管受政策调控的影响,全省房地产、金融、汽车和建材等零售业增长放缓,但文化旅游业、其他生产和生活服务业却较快发展,推动第三产业增长11.0%。其中,各类营利性服务业增长17.4%,非营利性服务业增长14.6%。三是农业实现增产。全省粮食产量增产3.2%,创粮食产量新的历史纪录,蔬菜、油料、棉花、水果等农产品增产势头大都好于往年。

(三)内外需求协调拉动,自主发展动力增强。在国家政策刺激减弱的情况下,自主发展动力增强,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均保持较快增长。一是投资强劲增长。全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431.48亿元,增长27.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8%,比上年提高 1.8个百分点。其中,地方项目投资

11077.81亿元,增长28.3%,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96.9%。在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增长37.7%,占全部资金来源的比重达63.3%,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非国有投资7868.35亿元,增长34.2%,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升至68.8%,比上年提高 2.6个百分点。二是消费市场活跃。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09.03亿元,增长17.9%,虽比去年有所回调,但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8个百分点。石油及制品、金银珠宝、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等商品持续热销,零售额分别增长42.9%、41.5%和43.8%;汽车类零售额增长22.8%。三是外贸较快扩张。全省进出口总额190.00亿美元,增长29.6%,比全国平均水平快7.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98.97亿美元,增长24.4%;进口91.03亿美元,增长35.9%。全省共引进省外境内资金2086.02亿元,增长20.4%;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1.50亿美元,增长18.6%。

(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转型升级有效推进。全省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上年的14.5:45.8:39.7转变为13.9:47.5:38.6,其中第二产业比重提高 1.7个百分点。一是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全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2103.39亿元,比上年增长31.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0.7%。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仅增长16.9%,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5.0%,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规模工业中的高加工度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8.8%和32.4%,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3.7%和5.3%,分别比上年提高1.7个和0.7个百分点。二是农业结构得到改善。一批农业生产技术和新品种获得突破和转化,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的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分别实现增加值522.31亿元和177.59亿元,分别增长20.9%和20.7%,实现利润则均增长60%以上。三是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全省财政科技投入40.68亿元,增长16.1%。完成技改投资4135.59亿元,增长37.2%。高新技术产业投资297.04亿元,增长28.3%。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888.21亿,增长30.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4.7%,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四是区域发展趋向协调。长株潭地区经济增长14.4%,环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增长14.2%,湘南地区增长13.9%,大湘西地区经济也增长了13.2%。

(五)民生改善力度加大,社会事业较快发展。一是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44元,比上年增长13.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567元,增长16.8%。二是民生投入力度加大。全省为民办实事共投入各类资金543.18亿元。改造县乡公路3290公里,建成乡镇到村水泥(沥青)路11702公里,改造农村危房113423户,新增廉租房115372套。城市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差185元,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差70元,农村五保户分散供养标准达1556元。三是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全省城镇新增就业71.6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就业援助,农村新增劳动力转移就业82.67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306.25万人,居民医保门诊统筹的县市区达115个,统筹地区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平均补偿率73.2%。四是科研成果不断扩大。全省新增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836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励成果20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励3项、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专利申请量29516件,授权量16064件,分别比上年增长31.9%和15.8%。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建成开通。五是教育事业得到巩固。全省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500所。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8%。发放中职国家助学金5.75亿元,发放高校国家奖学金、助学金8.03亿元,资助中职学生76.70万人次、高校学生24.55万人次。

二、展望2012年,经济平稳发展可期

当前,湖南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复杂。综合研判2012年国内外经济运行环境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我们认为,尽管受去年经济增速逐季回落惯性影响,今年仍存在下行压力,但国内外经济稳步向好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湖南虽然面临结构不优、人均增量不足、生产要素瓶颈制约加大等诸多难题,但是自身发展动力和后劲仍然很强。只要坚定信心,审时度势,善于运用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完成或超额完成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年度目标是可以预期的。

(一)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趋势未变。尽管目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阴霾未散,全球通胀压力长期存在,世界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多,但阻挡不了世界经济复苏步伐。今年头几个月,全球经济表现相对较好,美国、日本经济已开始呈现出一些企稳向好、消费者信心回升的迹象。数据显示,美国2月份制造业产出环比增长0.3%,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8.7%;3月份住房市场指数为28(达到了2007年6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已连续5个月上升,表明美国房地产市场活动趋稳。政策面上,欧债危机因希腊获得援助而暂时得以稳定,欧洲央行不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美国维持高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发展资金相对充裕。特别是处于资本积累快速增长周期、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动力的新兴经济体,为确保经济长期快速增长,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抑制通货膨胀,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由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计, 2012年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将增长5.4%,世界经济也将增长3.3%。

(二)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格局未变。2011年全国经济增速逐季回落,符合宏观调控目标,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一是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蕴藏着巨大的需求潜力,科教水平整体提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今年我国经济将在平稳发展中顺利实现“软着陆”。从先行指标看,今年2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回升至51.0%,比上月回升0.5个百分点,已是连续第三个月回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我国经济增速今年仍将达到8.2%。因此,今年我国经济增速虽会有所回调,但不会出现深度回落,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并为经济结构调整预留空间,更加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二是国家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宽松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将今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明确为稳中求进,要求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已根据经济运行情况,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优化信贷结构,向重点领域倾斜。财政政策将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大民生领域投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国家更加注重实体经济,将会进一步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三)湖南“四化两型”建设的动力未变。一是湖南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中部崛起机遇,特别是长株潭全国“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试点建设,使湖南的三大区域板块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等等,为湖南实现“两个加快”、“两个率先”带来了千载难逢的良机。二是全省自主增长的动力依然较强。目前,湖南城镇化、工业化水平仍较低,正处在加速发展时期。2011年,湖南城镇化率为45.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2个百分点;工业化率为41.2%,不仅低于沿海发达地区,在中部六省中也低于其

他省份,工业和服务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需要大量投资来支撑。近年一大批产业、基础设施、民生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陆续启动,建设的高峰期尚未消退,仍将有效带动全省投资较快增长。与此同时,消费更具潜在活力。特别是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全面小康,努力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彰显了以人为本、民生为重、富民优先的执政理念。随着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国家鼓励消费一系列政策出台、部分保障房建成入住以及湖南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所带来的持续动力,全省消费增长总体来说会更加强劲。

三、乘势而上,切实推进“两个加快”

2011年,全省经济总量接近2万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2千亿元,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湖南在新的起点上稳步发展和转型发展的战略之年,要乘势而上,继续巩固和发展过去已有的成绩,坚持稳中求进,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推动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切实加快全面小康和两型社会建设步伐。

(一)努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扩大消费是基础,稳定投资是关键。一是努力扩大消费需求。2011年全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13403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179元,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要千方百计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优化消费环境,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扩大文化消费。根据国家政策的导向,及早瞄准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和结构升级大趋势、大市场,配套加速相关产业的发展。二是保持投资稳步增长。近三年,湖南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在62%以上。要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快农村公路交通、农田水利、文教卫生、防灾救灾等基础设施建设。其次是抓好产业发展投资,特别是要加大对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创新前沿方面的投入。同时抓好民生工程建设投资,突出加快环境保护、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等领域的投资。在资金来源方面,要在千方百计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释放民间投资潜力。

(二)有效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一是以自主创新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大科技财政投入,引导创新要素和资源向企业聚集,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着力提高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具有相对优势的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等产业实行重点突破,加快发展生物、新能源、信息和节能环保产业,鼓励相关产业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提升产业竞争力。二是以技术创新发展现代农业。认真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大农业技术创新力度,积极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提高主要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和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比较效益;抢抓湖南省作为全国水利综合改革试点省的机遇,新建一批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村资源资本化改革,激活农村要素市场,促进农业稳定发展。

(三)切实加快城镇化步伐。一是充分发挥长株潭城市群的引领作用。要科学规划,合理确定城乡空间结构、产业布局、功能区划以及城市发展规模和建设速度,推进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尽早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城市群。二是抓好县级市和以县城为重点的小城镇发展。湖南现有建制镇1109个,但大多缺乏相应的乡镇企业、农村服务业和农业产业化等支撑,因此,必须加强小城镇功能建设,大力培育小城镇的产业基础和发展环境,提升小城镇的产业规模和承载能力。

(四)做大做强开放型经济。一是开拓外需市场。进一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稳定传统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新的出口市场。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国际展会,加强国际营销方式创新,形成自己的国际营销网络,掌握产品营销关键环节,提高出口产品利润率。二是加大对出口企业扶持力度。建立信息披露机制和出口风险预警机制,高度重视对国际市场动态信息、贸易伙伴国政策变化以及与国外的谈判结果等情况的搜集、研究和发布,引导企业及时调整出口战略和方向,规避出口风险。用足用好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政策,加大对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外贸发展环境。三是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投入,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和质量,努力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和名牌产品出口。四是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努力优化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资力度,重点引进辐射面广、产业关联度大、能耗低的大型工业项目和现代服务业项目。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按照国际惯例到境外投资,扩大市场空间,提高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保障程度。

(五)着力抓好要素保障。一是抓好调煤保电。湖南原煤刚性需求缺口大,约三分之一的消费量靠外调。要建好全省性电煤储备和调运中心,探索建立高效的电煤对接机制,积极向省外购煤。二是抓好节能降耗。坚持“有保有压”,重点发展能耗低、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行业,限制高耗能行业盲目扩张,淘汰落后产能,加大对高能耗和高污染企业的技术改造,优化能源需求结构。三是抓好小微企业融资。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出台的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金融服务和财税扶持,引导和帮助小型微型企业稳健经营、增强盈利能力和发展后劲。

(六)继续大力改善民生。一是促进居民增收。优化创业环境,鼓励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小微型企业发展,不断增加就业岗位。继续对特殊困难对象给予就业援助。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缩小收入差距。特别要落实好针对低收入群体的物价上涨补偿政策,改善低收入居民生活。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尽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认真落实国家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三是抓好扶贫工作。落实好今年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和新10年扶贫开发纲要,特别是组织实施好武陵山和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规划,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承办:综合研究室

执笔:张昭红李跃辉周凌邓海龙

核稿:李跃辉

责编:黄湘冀

【浅谈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我国区域经济政策

【浅谈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我国区域 经济政策 浅谈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在经济中的核心作用越来越明显,地方金融生态环境的 优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当前城镇化及工业化发展 过程中加强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有利于为地方经济发展吸引更多 的资金流入;有利于优化区域经济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利 于提高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增强区域金融业的竞争力,为经济 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与优质的金融服务。 加强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不仅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动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目前在金融生态建设中,由于存 在多方认识不足、征信体系不完善、法制体系不健全、金融生态链 缺位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严重阻碍了金融生态建设工作的深化,这些“壁垒”急待消化。 一、当前金融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诚信意识淡薄,社会信 用体系不健全。一是社会信用意识淡薄,借款人逃债、赖债现象仍 不同程度的存在。二是部分借款人在获得银行信贷资金后任意改变 贷款用途。三是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造假账,甚至违法行为在有 些企业中仍然存在,这使得银行对企业的效益分析、贷款风险预测 等无法正常进行。 2、政府、银行、企业之间关系淡化。一是现阶段金融机构自上 而下自成系统和资金经营权上收的管理模式,减少了金融部门对当 地经济的融资力度,支持地方的资金少了,发挥的作用就减弱,沟 通的机会也相对减少,地方对金融部门的看法也随之改变,这样逐 渐淡化了政府、银企之间联系。二是随着人行改革的深入,特别是 监管分离后,基层央行调控引导职能明显不足,只能通过利率管理、窗口指导、支农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和手段进行调控引导,对辖内金 融机构的贷款投向和投量也只能是出台一个原则性的指导意见或搭

湖南省经济介绍

湖南省经济介绍 湖南经济概况 一, 2009年情况 2009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2930.69亿元,增长13.6%,是全国增长较快的省份之一,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3.1%,二季度增长12.5%,三季度增长13.6%,四季度增长14.8%。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969.67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5682.19亿元,增长 18.9%;第三产业增加值5278.83亿元,增长11.0%。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0元,达到20226元,增长13.1%。 2009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695.35亿元,增长36.2%,比上年加快4.6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880.09亿元,增长 37.7%。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13.75亿元,增长19.3%,剔除物价影响,实际增长21.1%,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新高。全省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64.7%和36.8%,有效应对了外需急剧萎缩和国内外经济增长下滑的拖累。2009年数据显示,工业经济推动增强。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4814.40亿元,增长18.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达到50.3%,高于2008年47.3%的水平,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高。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向好。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4250.06亿元,增长20.5%,比2008年加快2.1个百分点。其中,高加工度行业增长29.6%,高技术行业增加值增长22.5%,分别比规模工业平均水平高9.1个和2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13.9%,其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35.5%,比2008年降低4.4个百分点。三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7099.20亿元,增长15.1%,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四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增长极日益突出,预计三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5%,“3+5”地区增长14.1%。大湘西地区开发加快,增长12.7%;湘南地区增长14.6%,成为区域发展的新亮点和新增长点。 2009年全省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5947.09亿元,增长70.1%。已投产项目9825个,增长10.7%;新增固定资产3572.53亿元,增长 56.7%,比2008年加快27.4个百分点。全省城镇基础设施投资2154.17亿元,增长40.8%。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73.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增长44.4%。全省农村投资815.26亿元,增长24.6%;农林牧渔业投资130.95亿元,增长1.04倍。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增加,连续6年增产。工业投资2758.62亿元,增长38.4%。其中,采矿业、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53.6%和46.8%。 2009年全省规模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571.90亿元,增长46.1%,扭转了上年下降的局面。财政收入逐步好转。全省财政总收入1504.58亿元,增长14.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44.96亿元,增长

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认识与思考

对XX市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认识与思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有进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对于XX市而言,与过去高速增长“常态”相比,新常态下XX市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仍有望保持引领态势,经济发展更加注重增长质量和效益;主要动力转向主要依靠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经济结构正发生新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作用更加凸显。 一、因势而谋,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随着全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XX市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逐步显现。新常态下,全市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总体处于平稳合理区间,主要指标仍然保持两位数增长,新的发展动力不断集聚,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发展势头向好,转型创新成为新常态下最大亮点。 (一)农业生产提质增效。新常态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更加多元,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农业与其他行业深度融合。X-XX月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0.9亿元,同比增长4.0%,增幅提升2.1个百分点。传统农业平稳较快增长。粮食生产平稳增长,产量达248.5万吨,增长1.8%,扭转去年下降局面;主要经济作物较快增长,油菜籽产量7.6万吨,增长4.7%;蔬菜产量573.6万吨,增长7.1%。现代农业蓬勃发展。今年全市开工现代农业产业项目162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突破14000家,农产品加工业总销售收入突破1300亿元,休闲农业综合经营收入达41.6亿元,接待人数达2300多万人次。

(二)工业发展活力增强。新常态下,虽然传统工业增速有所放缓,但新兴产业支撑明显增强。今年以来,面对工业经济下行压力,市委、市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9月以来工业增速持续回升,X-XX月全市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728.77亿元,同比增长12.0%。多数行业增长较快。37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1个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多数行业快速发展,其中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增长30.0%,汽车制造业增长27.7%,医药制造业增长26.4%。工业结构继续优化。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加工业、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全市新兴行业发展较快,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7.1%,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过渡依赖烟草和工程机械的状况有所改善。产业集聚水平提高。园区工业增长较快,发挥了工业经济主战场的引领作用。X-XX月,全市园区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613亿元,同比增长13%,高于全市水平1个百分点,拉动规模工业增长8.1百分点,改变了去年一直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状况。 (三)投资结构明显优化。新常态下,房地产投资逐步回归理性,实体经济投资加快,投资渠道更加多元化,企业更加注重转型创新。X-XX 月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66.30亿元,同比增长18.3%。主要领域投资较快增长。随着城市建设以及工业项目落地推进,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和工业投资较快增长,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20.8%,工业投资增长21.6%。房地产投资稳步回升。受国家和全省出台房地产政策利好,10月以来降幅收窄,X-XX月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达1275.5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0.8%;X-XX月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234.61亿元,同比增长17.4%,5月以来增速稳步回升,显示房地产市场在低迷中有所回暖。民间投资增长加快。X-

县域经济发展状况比较分析(赵子龙12)

岢岚县与神池县县域经济发展状况比较分析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完备功能的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部分,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本文在对汾西县与蒲县县域经济发展状况作出分析,运用相关经济系数对比法,对岢岚县和神池县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分层比较,剖析两县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一些参考建议。一、岢岚县和神池县基本概况 (一)两县简介 1、岢岚县 岢岚县位于忻州地区西南部, 南与吕梁地区为邻,地处晋西北黄 土高原中部,管涔山西北麓,北依 五寨、河曲,南靠兴县、岚县,东 邻宁武、静乐,西与保德相连。面 积198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 71.2万亩,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 23.9%。全县辖2镇10乡204个行 政村,8.4万人口,,其中农业人 口68066人,非农业人口14980人是全市的版图大县、人口小县、畜牧大县。

岢岚县是山西省忻州地区辖县。岢岚县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部山地以岢岚山主峰荷叶坪为最高,海拔2783米,山上森林茂密,植被良好。西南部为烧炭山,山上牧草繁茂,宜于放牧。西与西北部为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中部沿岚漪河两岸形成带状平川区。全县山地为1140平方公里,丘陵为799平方公里,平原为45平方公里。 岢岚地域辽阔,交通便利,矿藏丰富。全县人均土地11.2亩,在全国2000多个县份中首屈一指;境内三大流域水量丰富,是晋西北少有的富水县。 岢岚交通便捷,公路铁路均通过本县,乘坐铁路客运可达太原,大同,忻州,原平等县市。209国道贯穿本县,路况较好。此外,已建好的忻保高速公路途径岢岚,按计划将在岢岚设3个出口,到时,岢岚的交通将更加便捷,到太原的时间可控制在两个小时以内。209国道途经县境47公里,干线公路店临线纵贯南北55公里。宁(武)岢(岚)铁路由北入境直通县城, 计有31公里。晋西北循环公路横 贯东西82公里。各乡镇均能通行 汽车。 2、神池县 神池县位于晋西北黄土高原, 踞管涔山北麓,地跨东经111° —112°18′,北纬38°56′—

关于湖南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分析

关于湖南省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分析 大纲: 一、新化县发展现状简介 (一)新化县基本概况 1 地域简介 2 资源简介 3 交通位置概括 (二)新化县经济发展现状 1 经济发展现状 2 现阶段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 (一)区域经济规划的基本概念 1 定义 2 性质 3 任务 (二)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1 规划类型和原则 2 规划的战略模式与发展目标 3 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客观基础 三、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SWOT分析 四、结束语 关于湖南省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分析 摘要: 关键词:新化县区域经济规划 一、新化县发展现状简介 (一)新化县基本概况 1地域简介 (1)新化县地处湖南中部,资水中游,雪峰山东南麓,地处北纬27°31'-28°14,东经110°45′-111°41,辖区总面积3567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2个国营林场、1个经济开发区,全县人口130万,其中农业人口116万。境内多为山丘盆地,气候温和,环境宜人,素有“湘中宝地”之称。 (2)新化地貌属山丘盆地,西部、北部雪峰山主脉耸峙;东部低山或深丘连绵;南部为天龙山、桐凤山环绕。地貌属山丘盆地,西部、北部雪峰山主脉耸峙;东部低山或深丘连绵;南部为天龙山、桐凤山环绕;中部为资水及其支流河谷,有江河平原、溪谷平原、溶蚀平原三种,系河流冲积、洪积而成,大多在海拔300米以下。南北最长直线69公里,东西最宽直线83公里,总面积3567平方公里,折合535.05万亩.新化县总面 积占全省1.693%,占娄底市面积43.94%。境内多为山丘盆地。 2资源简介

(1)新化是中药材资源的宝库。广阔的地域、复杂的地形、优良的土质、温和的气 候,给珍稀药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形成了集多样与珍稀、天然与人工栽种于一体的药材资源特色。据考察鉴定,境内有中药材894种,其中植物类160科7 86种,动物类72科101种,矿物类7种。符合药典标准的有135种。在这种类繁多的药材资源中,有天麻、玉竹、杜仲、厚朴、黄柏等大量珍贵药材,主要分布于县域北部、西部、西南部的山地之中。在大熊山区海拔900米以上的草坡、丛林之中,平均每平方米有药用植物3.18种之多。 (2)新化素有“江南煤海”和“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在广阔的地域内,已发现矿产36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14种,开发利用的26种,矿产地115处,其中煤、锑、金、铜、钨、砷、石灰岩、石膏等优势矿产,储量丰富、相对集中,易采易选,配套程度高。新化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煤炭储量3.05亿吨,铁矿贮量2千万吨,锑矿55万吨,石墨矿200万吨,硅石9.8亿吨,高岭土矿750万吨,花岗岩7.8亿立方米,大理石175万立方米。 (3)新化县是湖南省重点林区县、全省杉木林基地县、竹林面积2.2万公顷以上的省重点毛竹基地县、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县,丰富的森林资源享誉三湘。据勘查,全县现有林业用地19.2万公顷,有林地16.2万公顷,活立木蓄积55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0%。在大熊山林场,保存着1200公顷原始次生阔叶林,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物种资源,被誉为中南地区物种基因宝库。新化林种结构以用材林为主。用材林总蓄积量512万立方米,其中杉木蓄积270万立方米,松木蓄积215万立方米。经济林以柑桔、板栗、油茶、杜仲、茶叶为主,总面积1.2万公顷。楠竹是新化第三大森林资源,总面积达2. 2万公顷,蓄积4800万株。目前,全县正对低产竹林进行高标准改造。丰富的森林资源,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据专家估计,全县仅楠竹资源一项,每年即可加工竹地板30万 平方米。 3交通位置简介 (二)新化县经济发展现状 1经济发展现状 (1)农业大县 全县农民人平纯收入由1986 年的329元增加到2002年的1273元,贫困人 口由198年的72.4万人下降到2002年的12.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70.53%下降到 10.6%,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2)工业已初步形成机械、电子、陶瓷、建材、冶金、煤炭、化工、食品、造纸、竹木加工等10大工业支柱产业;新化被列为全国“星火技术开发密集区”和电子陶瓷、艺术瓷出口基地。 (3)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9.51亿元,同比增长 6.8%。其中:第一产业增 加值10.96亿元,同比增长0.5%;第二产业增加值5.90亿元,同比增长8.5%;第三产 业增加值12.65亿元,同比增长11.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284元,比上年增加117 元。 2现阶段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 (一)经济规划的基本概念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及趋势

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及趋势

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及趋势 经济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经济结构的及时合理调整又是经济总量获得增长的必备条件。经过20余年的改革发展,湖南经济在发展速度及总量扩张上虽有很大突破,但经济结构尚带有一定的计划经济体制痕迹与传统内陆封闭型经济烙印;同时,由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一些改革措施还没有完全到位,经济结构调整又碰到新的问题。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已经属于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国际背景下的开放性调整,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快速发展形势下的升级性调整,短缺经济结束、买方市场初步形成后的需求导向型调整,经济发展实现阶段性转变和体制转轨进入攻坚阶段后的战略性调整。尽管机遇和挑战并存,但结构调整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认清和掌握我省经济结构的演变规律,对加快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有效应对加入WTO后的各种挑战尤为重要。本文就我省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作初步分析,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

(一)产业结构演变的特点 经济发展过程也是产业不断升级的过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产业结构层次就越高。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则随工业化的推进呈现倒U 型曲线,即当一国工业化由初级阶段进入加速阶段,其增加值比重上升较快;当工业化进入成熟阶段,其比重则趋于缓慢上升继而停滞、缓慢下降;第三产业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目前我省产业结构总体上处于升级优化阶段,其演变的主要特点: 1、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改革开放以后,湖南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46.99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3983亿元,年均增长8.8%,比全国同期平均速度高0.7个百分点。伴随而来的是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继续得到相应发展;工业落后的局面得到基本的扭转,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促使湖南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迈进。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40.7:40.7:18.6,演变成2001年的20.7:39.5:39.8(见表1)。第一产业大幅下降20个百分点,且90年代下降的幅度大大高于80年代;第二产业的比重80年代有所下降,由1980年的40.2%下降到1990年的33.6%,但90年代又回升了近6个百分点,2001年为39.5。第三产业比重一路攀升,大幅上升近20个百分点,2001年达到

某地经济发展几点思考

大胡同商贸区发展的几点思考 作为CBD副中心的确立,随着天津西站的建设,按照天津市“商贸红桥”的功能定位,作为天津市商业发祥地的大胡同,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怎样结合商贸区自身特点,利用大胡同商贸区这一品牌效应,充分发挥地区商业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大胡同商贸区未来发展的方向是每个大胡同人思考的课题。 一、大胡同商品市场概况 大胡同商品市场的商品素以商品小、单价低、品种全、花色多而闻名华北,也是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品。小商品市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和重大的促进作用。今天,大胡同商贸区跻身于年销售额100亿元,纳税在1亿元的全国十大小商品批发市场的行列之中。 二、大胡同商品批发市场简介 (一)大胡同的辉煌历史 作为天津百姓的“购物天堂”、近代天津商业的发祥地,大胡同素有商业“聚宝盆”之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从露天市场到规模经营,实现了拥有50万平方米的商业区,5500余家商户,10000余个摊位,年交易额超过120亿元,税收超一个亿元,现在的大胡同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金摇

篮”。 (二)潜在的的危机 随着天津八大商圈的确定,大胡同发展中的矛盾更加凸显,空间布局不合理,较为混杂,现代化城市的缺失成为大胡同商贸区市场发展的阻碍,信誉度等级低,小商品市场购物环境差,在人们追求购买情感的时代,对大胡同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天津百姓客观喜爱大胡同的商品,但是对其环境状况则存在着诸多抱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大胡同小商品市场的竞争力。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转变,对高档商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低档商品的市场越来越小,不及时调整和转变业态,随着周边城市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尤其是本市蓝海小商品市场建设,加上大胡同没有自己的商品品牌,今后的发展将面临着新的危机和挑战。 三、大胡同市场的SWOT情况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安德鲁斯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用来准确地分析企业的现实情况,以确定企业本身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以及面临的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利用这种方法,我们找出所面临的有利以及不利的条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为大胡同做出相对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xx年的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四项指标在全省排名靠后,形势十分严峻。我们必须正视存在问题,咬住争先晋位目标,奋力推进“生态立县、药业XX县、旅游强县”战略,努力建设人均经济强县,全面提高城乡群众收入水平。 ——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县在深化县情认识、找准经济发展差距的基础上,确立并全力实施“生态立县、药业XX县、旅游强县”战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项目带动,狠抓产业开发培育,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自xx 年“”后,六年间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和%。xx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71万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XX元,增长2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增长%。p> 客观分析××的县域经济主要数据,整体呈现出增幅较快、但水平很低的特点。一是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xx年全县生产总值仅占全盛全市份额的 %和 %;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省18212元的%和全市10046元的 %。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重为::,与全省11:56:33和全市::比

较,农业所占比重仍然偏高,且布局散、规模孝特色不明显、产业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同时,工业企业设备落后,市场狭窄,技术含量低,多以资源粗加工为主,对县域经济贡献率低,还不能发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功能。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生态旅游等现代服文秘杂烩网务业处在起步阶段,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二是产业发展缓慢。生态旅游、绿色中药两大主导产业发展缓慢,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绿色中药虽初具规模,但产业链条短,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精深加工瓶颈难以突破,仍处在出售原材料的农业产业初级阶段。生态旅游虽已起步,但推出的旅游产品缺乏特点和亮点,配套的服务功能尚不完善,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财政增收困难,发展投入严重不足。多年来,由于没有稳固财源,地方财政收入极其微薄,转移支付主要用于保工资和保运转,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困难,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乏力。四是固定资产投资后劲不足,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薄弱。近年来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依靠中省项目拉动,地方投资比例低,项目统筹能力差。县乡村道路网点少、等级低、通行能力差,交通瓶颈问题尚未彻底根除;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瘠薄,地块狭窄,人均耕地面积小;城乡基础配套设施落后,市场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五是贫困面大,城乡群众增收乏术,

长沙市旅游发展分析

‘m; 长沙市旅游发展分析 一、长沙市简介 湖南省长沙市,别称“星城”、“楚汉名城”,是湖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中国长江以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综合实力排在全国前列,在中国最具竞争力城市中排名第七。长沙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楚文明和湘楚文化的发源地,经历三千年历史城址不变的城市,有文字可考的历史3000多年,因屈原和贾谊的影响而被称为“屈贾之乡”。长沙旅游资源丰富,有“山水洲城”之美誉,历史上涌现众多名人,留下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是毛泽东、刘少奇、胡耀邦等革命先贤的故乡。 二、长沙市旅游资源分析 1、长沙市旅游资源等级划分 (1)长沙旅游资源丰富度分析 长沙市共有旅游资源单体1706处。有地文景观、人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古迹与建筑、休闲购物等旅游资源8个主类(占国家8个主类的100%)、29个亚类(占国家31个亚类的94%)、91个基本类型(占国家基本类型155的59%)。 长沙市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度分析表 主类国家 标准 亚类 数量 占全国 比例% 国家 标准 基本类型 数量 占全国 比例% 单体 数量 地文景观 5 5 100 37 16 43.2 171

水域风光 6 4 66.7 1 5 7 46.7 70 生物景观 4 3 75 11 5 45.5 10 6 天象与气候景观 2 2 100 8 3 37.5 4 遗址遗迹 2 2 100 12 9 75 62 建筑与设施 7 7 100 50 40 80 1251 旅游商品 1 1 100 7 4 57.1 15 人文活动 4 4 100 15 7 46.7 27 合计 31 2 8 90.3 155 91 58.7 1706 长沙旅游资源类型结构分布 18% 8% 5%3% 10% 44% 4% 8% 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 天象与气候类景观旅游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2)长沙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分析 长沙市旅游资源种类全,数量多,品位高,其中建筑设施类、遗址遗迹类在全国占比较为突出,达到80%和75%,地文景观和天象气候类景观较少,在全国分类中占比仅为40.5%和37.5%。 长沙市各亚类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分析表 系 列 标准数目 基本类型 占全国的比例(%) 地文景观 37 15 40.5 综合自然旅游地 7 4 57.1 沉积与构造 7 1 14.3 地质地貌过程形迹 14 9 64.3 自然变动遗迹 7 1 14.3 岛礁 2 1 50 水域风光 15 7 46.7 河段 3 1 33.3 天然湖泊与池沼 3 2 66.7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农经081 ) 摘要:“统筹区域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要求之一。当前,我国正在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在此发展进程中,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区域发展特色。怎样正视我国东南西北地区的差距和发展潜力,是统筹区域发展的前提之一。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概述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应的是:启动经济高速发展的车轮,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进一步加速经济发展,实行全局较均衡但局部不均衡的发展战略;保持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实行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需要。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需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精髓就是从“先富到后富再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的发展。”在视察南方讲话中,小平同志又一次强调了这个问题,他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同时,他又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其实质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允许而不是限制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而其最终目的则是实现共同富裕。中央对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关系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进一步提出,“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发展和协调发展。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实现现代化。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企业”,要“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在“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党中央下决心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这将使我国地区经济结构发生重要变化,与此相适应,将逐步形成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并为最终实现全国的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国情 2.1 我国是个大国,经济区域众多,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有差异。

湖南和湖北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势及差异比较

湖南和湖北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势及差异比较

湖北、湖南同处我国中部地区,区位紧邻。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两省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基本形成了既具有一定地缘共性,又具有各自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结构特征。以邻为师,透析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对湖北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湖南和湖北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势及差异比较 (一)发展水平 ──经济规模水平:湖南经济总量略高于湖北,但人均水平湖北领先。 经济总量上,2010年湖南和湖北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15902.12亿元和15806.09亿元,湖南高于湖北96.03亿元。从“十一五”时期发展过程看,两省GDP规模大小互有交替;其中2006年、2007年湖北GDP规模分别高于湖南72.45 亿元和30.68亿元,2008年、2009年湖南高于湖北226.08亿元和98.59亿元。从两省GDP的相对差异(湖北/湖南-1)看,2006年至2010年分别为0.96%、0.33%、-1.96%、-0.75%和-0.6%。虽然湖南GDP总量规模大于湖北,但两省的相对差异不大,多数年份(除2008年外)在±1%以内。在人均GDP水平方面,2005年湖北和湖南人均GDP同时跨越一万元大关,分别达到11431元和10426元;2009年又同时超过两万元,分别达到22677元和20387元;预计2010年分别达到27600元和24800元左右。从发展进程看,近5年湖北和湖南两省人均GDP的绝对差额分别为1347元、1714元、1726元、2290元和2800元(预计),湖北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从两省人均GDP相对差异情况看,近5年湖北分别高出湖南11.3%、11.8%、9.5%、11.2%和11.3%(预计)。 ──财政收入水平:湖南财政收入规模大于湖北,但财政收入质量湖北占优。 2010年,湖南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81.69亿元,高于湖北70.46亿元;2006年至2009年湖南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477.93亿元、606.55亿元、

新形势下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思路

新形势下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思路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一、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性 县是一级最基本和最完善的行政区域,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从经济总量看,整个国家的GDP有相当大的比重是由县和县以下的经济活动创造的,绝大多数的人口也是居住在县和县以下地域之内,因此,发展县域经济不仅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关系到地方的稳定和人民生 活的改善。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或者好的发展思路,才能从总体和长远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发展次序和相应的政府措施。1.区域竞争的要求。目前,全国有2052(2001年底)个县级行政单位,每个县都存在着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面临的市场、资金、资源等又是有限的,特别是随着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整合,县与县之间的经济竞争必然会加强,这就要求各个县必须要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研究,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竞争战略。一个科学和合理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对确定发展战略,形成特色经济,增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长远发展的要求。目前很多县域经济的发展缺乏长远的、明确的发展规划,主导或者优势产业的确定没能抓住自己的特色,要么简单地模仿其他县的发展,要么闭门造车,没能将县域经济的发展,立足于国际和国内大市场中,寻找发展机遇。基本是一届领导一个发展思路,整个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盲目性。 3.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县域经济的发展会受到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的影响,比如,前几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一些以

分析湖南旅游业发展的优劣势

标题:分析湖南旅游业发展的优劣势,举例论证怎么利用湖南自身的特征发展旅游业 班级:电信1108班 学号:11401600229 姓名:张小飞 2012年12月4日

引言我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国内旅游业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急剧扩张,旅游产品的供给大大丰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地纷纷意识到通过整合开发塑造区域旅游整体形象、提升竞争实力的必要性。 湖南人文荟萃、山川秀美、生态良好,旅游资源富集、资源禀赋高。张家界、南岳衡山等自然景观丰富独特,岳麓书院、炎帝陵、岳阳楼等人文景观十分厚重,土家族、苗族、侗族等民族风情独具特色。湖南是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任弼时、贺龙、罗荣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乡,以韶山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面对如此丰富的资源,我们应当怎样去利用呢? 湖南旅游业概况 湖南旅游业概况湖南旅游业概况湖南旅游业概况从我省的旅游资源看来,我们的红色的旅游景点是很有典型性的,对旅游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并且加上周边的优美风景,具有很大优势。从地理位置上面来看,我省处在全国中部,交通比较快捷便利,虽然我省不是经济十分发达的城市,但是最近几年我省经济的飞速增长也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收益。湖南的旅游景点的借贷能力很大,也有很有优势的旅游团队。 竞争能力 从上面所说的来看,湖南省具有很好的红色旅游景点,有地理位

置上面的优势,并且有张家界、凤凰、岳麓山、韶山等一些很有名气的旅游景点,相对全国其他省份我们在旅游业竞争力上面还是有一定优势的。但是湖南在旅游业的宣传和服务工作方面还是做的很不够,规范性、专业性明显不够。而且湖南是内陆省份在旅游业发展上面没有沿海城市的优势。 湖南省旅游介绍 湖南省位于长江中下游流域,全省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人口有6628万人。湖南山川纵横、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是中国有名的“鱼米之乡”。湖南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目前,湖南省旅游资源有1处世界自然遗产,6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3个国家4A级旅游区,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6个国家森林公园,3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山水秀美,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把湖南的山山水水点缀得绚丽多姿,世界自然遗产张家界以其独特的地质地貌,集奇、幽、野、险、秀于一身,堪称国之瑰宝;南岳衡山五岳独秀,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世外仙境桃花源和猛洞河、良山、壶瓶山风光更是充满诗情画意。这里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炎帝陵、舜帝陵、龙山里耶秦简牍、岳阳楼、马王堆西汉古墓、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以及凤凰古城等一大批历史人物和人文景观,闪烁着源远流长的楚湘文化的灿烂光辉。这里人杰地灵,屈原、蔡伦、朱熹等一大批历史名人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记载,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更是为中国

对我区经济发展的认识和思考调研报告【最新】

按照区委、区政府安排,现就我区经济建设和发展,谈一谈个人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一、对我区经济现状的认识。 对于我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可以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来进行一下分析和说明。 从纵向比较看成绩显著: ____年我区国民生产总值达到__.__亿元,比____年增长___,GDP达到__.__亿元,发展速度是可喜的。 产业结构状况进一步改善。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由____年_._:__:__._发展为_:__._:__._。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三产业比例明显提高。 ____年全区财政收入完成____万元,比____年增长___._,年均递增__._,是__区财政增速最快的时期。 从横向比较看差距明显: 我区的经济增长虽然较过去有了很大增长,但由于经济总量增速缓慢,势必影响经济的增长速度,我区的经济增长较之全市其他县区仍然落后。 产业结构仍有调整空间。相对于发展较快的地市区,我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仍处落后,一产和三产的比重仍有进一步调整空间,从而达到最佳的配置。 财政收入水平仍处落后。我区财政收入较之往年有大幅提高,但部分原因归结于财政政策的部分改变,以及全市财政收入提高的拉动作用,在与全市其他县市比较来看,仍处于落后。 通过以上的分析表明,我区虽然取得了不错的经济发展成果,但与先进地市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同时反映出我区经济发展仍有巨大潜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我区经济工作存在哪些不足和薄弱环节 1、我区经济发展宏观调控力度不够,使得经济发展总体缺乏特色。特色经济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亮点,而我区的经济发展趋于粗放型发展,缺乏“亮点工程”,宏观调控应在此问题上发挥其作用,积极引导特色经济的发展。 2、发展环境还不够宽松。企业对于我区的发展环境仍持观望和怀疑的态度,不敢果断投资,需进一步放宽政策,优化投资环境,消除企业的顾虑。 3、对民营经济的发展重视不够,措施不力。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然而我区民营经济的发展较为混乱,缺乏有效监管和扶持,这方面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调研报告: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关于全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强。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单元,关系到一个地方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县域经济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如何科学梳理总结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遵循经济社会自然发展规律,抓住“牛鼻子”,找准着力点,打破传统路径依赖,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是当前必须认真深入思考解决的重大课题。近期,按照省委要求,我们成立专门调研组,通过实地查看、座谈交流等方式,对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 一、“十二五”以来县域经济蓬勃发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坚持以县域争先进位为统揽,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抓手,打破行政区域,推进板块融合,不断增强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增强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力,全市县域经济呈现出总量壮大、质效提升、贡献扩大、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发展较快。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快速增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了“一年一小步、五年翻一番”的目标,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2017年我市县域生产总值1393.72亿元,较2010年的696.1亿元翻一番,占全市经济总量的64.1%,较2010年提高0.8个百分点。各县(市区)在全省县域经

济监测中的位次也普遍前移,全市13县(市区)中有6个县在全省83个县中居前20名,彬县、兴平市、秦都区先后跻身全省“十强县”“五强区”。 实力增强。2017年全市县域经济平均规模126.7亿元,较2010年增加63.4亿元。各县(市区)整体水平明显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201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187元,是2010年的1.8倍,年均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529元,是2010年的2.1倍,年均增长15.8 %。各县(市区)财政对民生的投入持续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明显增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6%。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9.1%,建设保障性住房20.1万套,搬迁贫困群众15.6万人,稳定脱贫48.5万人,解决了农村266.2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势头向好。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8.5:52.2:29.3调整为2017年的15.3:57.5:27.2。以果菜畜牧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开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150余个,通过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近200个,“马栏红苹果”等50多个知名产品已走出国门,全市农业总产值稳居全省第一。县域工业规模迅速壮大,实力不断增强,形成了礼泾三食品工业、彬长旬能化产业、兴平武功装备制造产业、乾县纺织产业以及永寿淳化绿色经济等特色经济板块,呈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良好态势。生态文化旅游业快速成长,2017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550万人次,全市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71.6亿元。 二、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县域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基础仍较薄弱,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与全省水平相比还有差距,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大。

湖南省的区域发展条件进行分析与规划

从全国格局来看,湖南省具有独特的经济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南岸位置适中,既位于东南沿海开放地区的腹地范围,又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带与西部内陆地带的结合部,北依长江,邻武汉经济圈,是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开发区的组成部分,南邻两广,也近海南,是“泛珠三角”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东与华东经济区的江西为邻,与苏、浙等省的距离较近,西接成渝经济区,与贵州、重庆接壤比邻大西南,具有承东启西、北联南进的区位优势。 长江中游流域自然环境的对称性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长江中游流域的区域地貌、水系特征以及自然环境的演化过程,均表现为明显的轴对称特点,对称轴为南北向的幕阜山一罗宵山山脉。而分属于长江中游流域洞庭湖和鄱阳湖流域的湖南省和江西两省的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也具有相似的对称性。自然环境的对称分布对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对称性发展有重要影响,从对称性观点出发,武汉、长沙、南昌三个大城市正好位于对称三角形的顶点,可构成中国中部的经济金三角,其形成和发展对中部崛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湖南本身来看省内发展,湘江流域是湖南经济最发达、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 全省最重要的经济、文化、交通重镇大都在湘江沿岸, 主要有长沙、湘潭、株洲、岳阳、衡阳、永州等6市。 武广高速经济带初步形成。武广高速在湖南境内沿经岳阳、长沙、株洲、衡阳和郴州五市,自去年年底通车以来,催化了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向我省的转移速度和深度,带来了沿线城市提速发展。湖南承接的402个区域转移项目,主要来自武广高速通达的广东及港澳台地区。武广高速同时还给湖南旅游产业的发展增添了活力,今年一季度湖南实现旅游总收入265.9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31.13%,武广高速的建成通车功不可没。 大湘西旅游经济协作区初显规模。位于湘西北的常德、张家界、湘西、怀化、邵阳5市州立足生态本色,正在联手整合旅游资源,实现客源互送、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大湘西旅游经济协作区雏形基本形成,区域协作优势逐步显现。2009年5市州共实现旅游总收入262.34亿元,占5市州GDP总量比重接近10%,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绿色支柱”。 湘南地区开放步伐不断加快。衡阳、永州和郴州三市凭借紧邻粤港澳的地理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加快,2010年1-5月,三市实施合作项目890个,合同引资1001.5亿元,实际到位155.6亿元,占全省总额22%。随着产业转移的不断承接,既有效地拓宽了湖南经济的对外门户,又为湖南经济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一、湖南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作为湖南经济发展的核极,自2007年底以来,依照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从基础设施、产业支撑、生态环保等领域着手,各项综合配套改革得到实质推进,对全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日益显现。 (二)“3+5”城市群经济主体地位突出 3+5”城市群承东启西,连南接北,肩负着湖南经济发展的重任。近年来,在长株潭试验区的辐射带动下加速发展,成为湖南经济快速发展的主推力。 “3+5”城市群的产业构成代表湖南经济主体形象。在产业结构上,“3+5”城市群优势明显,且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其中,既有基础强大的传统重化工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