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黑格尔美学体系中的自然美论

黑格尔美学体系中的自然美论

黑格尔美学体系中的自然美论
黑格尔美学体系中的自然美论

2008年7月

第36卷 第4期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urnal of L iaoning Universit y(Philosophy and S ocial S ciences)

J ul.2008

Vol.36 No.4

美学研究

黑格尔美学体系中的自然美论3

王向峰

(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摘要:在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中,自然美是作为理念感性显现的艺术美的低级基础条件而存在的,因为它是绝少受到生气灌注。他的自然美不仅包括自然物、人的生物体,还包括社会生活的直接现实的存在。由于作为绝对精神的理念,只能浅近地存在于某些自然物的表面,而对多数自然存在却不能在自然形象的符合概念中,见出生气灌注的互相依存和社会事物中作为依存性的人不能见出独立完整的生命和自由,所以它的美是低级的、有限的,它由此推及到一切自然形态的自然和社会存在,借以达到对于“人类生存的全篇枯燥散文”的批判否定。

黑格尔的自然美论不仅是美论,也是一种社会现实批判论。

关键词:自然美;艺术美;理念感性显现;生气灌注;美的底蕴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91(2008)04-0033-07

黑格尔(1770—l831)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但他的这个“理念”不同于柏拉图“理式”的“理在事外”,而是“理在事内”,并且在推动着事物的运动,通过否定的方式达到肯定,又通过肯定达到否定。黑格尔把理念看成最高的真实和普遍的真理,理念又决定美的本质性存在,又把美和真统一在一起。它的意义在于强调美必须以感性形式来显现,感性形式显现抓住了美的非常突出的特征。由于作为绝对精神的“理念”本身是不存在的,这时感性显现显现的是什么?不外是实际存在于艺术生成过程中的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是主客观统一性的东西。所以艺术中被显现的无非是现实和情思,不是理念,但被显现的东西必须诉诸感性形式,要具有形象性特点。感性显现是艺术这种特殊形式的存在,脱离这个形象形态就不是艺术。理念,由于是客观精神,是黑格尔体系中的产物,它被置于艺术和美的内容对象的位置上,但却不能表示作为艺术内容的主观和客观,所以不能说明什么,如果换了艺术中普遍不可脱离的东西,即是生活现实与主体情思,而这个却不是黑格尔美的公式中的,是我们在理念的符号上面放上的实际应有的东西,这个实际应有的东西得到“感性”显现了,这时美就实现了,这时的美等于艺术。因此,黑格尔关于美的定义,主要是说明艺术美,难以说明自然美和社会美。他谈自然美也是为了说明艺术美。

一、自然美是理念最浅近的美

在黑格尔美学当中,讲自然美的地方还是不少的,并且设了专章。在黑格尔的美学体系当中,自然美和艺术美这两个范畴应该是非常明显的范畴。黑格尔美学体系当中设置自然美这个范畴,他的目的重点不在于要阐发自然美这个范畴,是为了论述艺术美,就是给论述艺术美做一个铺垫,或者说先设个台阶,然后踩着这个台阶进入艺术美的层次上,展开对艺术美的论述。自然美在黑格尔美学体系当中总体来说是低级的,是被贬低的,被说到的主要是缺欠,说它缺欠才能显出艺术美的重要,艺术美的高妙。我们就来看看黑格尔对自然美的总体看法。黑格尔说:“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艺术美高于自然。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

3收稿日期:2008-04-28

作者简介:王向峰,男,辽宁辽中人,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外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

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1〕(P2)

黑格尔贬低、轻视自然美,认为自然美不是真正的美,不能成为美学研究的基本对象,但他并没有否认自然美的存在这一事实。

自然美是自在的,不能从中寻求理想的美,这是黑格尔美学当中论述到自然美的时候,所体现的一个贯彻始终的观点。所谓自在的就是说它不是自为的,不是能动的,而且从自然美的存在当中找不到理想的美。他认为自然美在反映人的心灵时,“它所反映的只是一种不完全不完善的形态。”〔1〕(P3)黑格尔为什么对自然美做出这样一个论断呢?我们今天如果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论述自然美,自然美实际存在的地位要比这个高,艺术创造要以自然美为对象,从自然当中寻找艺术表现对象,这点黑格尔是承认的。他只是认为从自然当中找对象,看到它是自在的,它里面没有理想,很少可能容存理念。因为它的“感性”不是由人赋予的,并且不是为理念而“感性”的。

在黑格尔的视野中,自然美除了包括自然界的自然美之外,所有的自然存在对象物都是自然美范畴里的,就是除了大自然山光水色,鸟语花香这种自然界的存在,属于自然美,而生活的一切自然存在,就是生活的原型存在,凡是自然状态的存在,事实上都是归于自然美里的。

黑格尔讲自然存在讲到人,但他讲人时更侧重从人的自然性方面来讲人。如果自然存在包括人的生活存在,那人的生活存在就不仅仅是自在的了。社会生活自身有矛盾,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矛盾关系,这些矛盾推动着历史,推动着生活发展,有人自觉地进行改造社会的斗争,这里既可以是自为的,也可以是有理想的。所以黑格尔美学没有更深入地向作为艺术的自然对象的人的生活领域里面推进,所以他这么说好像仅仅就山光水色是自在的,在那里不能寻求理想等等,这好像大体能说得过去。中国古代的美学论述艺术对象时主要也是讲自然界。例如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都不是侧重讲人与人之间的现实存在,讲的都是怎样面对自然,春夏秋冬的变化对人的情绪的感染等等,这些都和现代的艺术理论有很大的差别。现代艺术理论讲艺术的中心内容是社会现实中的人。这个社会现实作为艺术对象来说是一种艺术外的自然存在。

黑格尔说自然美是自在的,不能从中寻求理想的美,这和他关于美的定义有直接关系。他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在确定这么一个美的公式以后,他把这个公式推到艺术当中来,推到艺术美当中来,他可以解释说,理念进入到精神领域的艺术当中,这个理念可以创生为艺术,当然他省略一些环节,因为必须有人参与,艺术不能离开人,离开人就没有艺术。它显现为感性,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人,只有通过人来进行感性显现,人创造感性形式的美。如果把这个公式推延到自然美当中,他好像没法解释。理念怎样进入到自然界,使“自然界”显现为一种感性显现,黑格尔没有做出这样的推论,好像做出来推论也很难理解。黑格尔没法解释客观精神怎样能够使自然显现为有灵性的感性状态。如果这个自然界的存在及呈现的状态没有理念深入地进入到它的世界当中来,进入到它的内部来,感性显现又从何谈起呢?

黑格尔以他的绝对理念推演自然和社会运动,他所设定的三大阶段,即逻辑阶段、自然阶段、精神阶段,也只不过是人为假想的模式,他实在无法让绝对理念真正进入到自然的深层,在那里能真正创造出奇迹,这就使他在理论上也显得十分软弱,他充其量也只能使理念进入自然的表层。为此,他才说:“理念的最浅近的客观存在就是自然,第一种美就是自然美。”〔1〕(P149)论原因,在黑格尔看来,在人之外的一切自然存在,都达不到“概念和体现概念的实在二者的直接统一”,因而也“见不出主体的观念性的统一”。这里的关键是自然不是人的存在,它难以启动理念为感性显现。

黑格尔说“理念的最浅近的客观存在就是自然”,这是把自然界和理念联系起来了。是说理念和自然的关系,理念是在自然的表皮上的一种存在,不是进入到自然的内在使自然内在显现为美。理念没有进入到自然的内里,仅仅在自然的外皮存在,自然也就是理念的一种最浅近的存在,对此最浅近的存在,黑格尔没有进一步解释怎么个浅近法。就浅近和理念来说,假如浅近存在起的作用以一百分为界,它只起到百分之十,百分之五的作用,就是和理念有点关系,关系不大。由于自然或者说

43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

自然美承受的理念是最少的最外在的,所以这种美缺少理念,缺少理念就是美的里面最低级的状态。

二、自然界与自然美的自在性

在黑格尔美学当中论述了自然界的三个阶段。他论述自然界的三个阶段是要说明自然界发展的起点是非常低的,发展到最后也不是很高的。黑格尔论述自然讲的三个阶段包括:机械性、物理性和有机性三个发展阶段。黑格尔认为机械性、物理性本身的存在都是不关乎美的,本身没有美的意蕴,不蕴藏美的意义。例如讲到物理性,一堆石头的存在,加上两块也不能使对象物变成美的,减少几块也不能使对象物变成不美的,在他看来矿物无美,是这个对象物和美没有什么实际关系。当进入到有机阶段以后,对象获得了生命,而在机械阶段和物理性阶段本身是没有生命的;没有生命的阶段显然是不符合理念的。到了有生命阶段理念才在自然当中得到最初的最外表的体现,才承受了一点理念的灵蕴,但也还受非常大的局限。生命是灵魂和肉体相互融贯、充满生气的统一,它不是二者单纯的相互拼合,而是“统摄同样定性的整体”,也就是一个由形到神的统一的生命整体。这个生命整体把它放在什么样的生命对象身上能够看出生命具有这样的意义呢?并不是在一般有生命对象身上都能看到这个特点。在一个昆虫或者一般的动物身上是看不到这个特点的。这种生命的有机的而且是一个灵魂和肉体相互融贯的统一,只有在人身上才能看到。但黑格尔在论述人时也讲到人也有各种各样的局限,不同的种族,不同的职业,不同的身心状态等等,因此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达到这个程度的。在自然界有机生命的范畴里面,真正达到他所说这个标准也很少。我们可以做出一个发展过程的描述,如有机性,由植物上升为动物,有机性属更高一层。动物中有低等动物和高等动物的区别,得由低等动物上升为高等动物;在高等动物中最有灵性的,用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的话说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样一个高程度的人,这个过程显现了有机性的存在和高低的突出的差别。在植物的阶段,低等动物的阶段,能够符合黑格尔标准的,是非常非常少的。生命是灵魂和肉体相互融贯、充满生气的统一能有多少呢?这就可以看出黑格尔对自然美总体的判断必然是:自然美的层次是非常低的。并不是说自然界没有美,自然界的美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只有在自然形象的符合概念的客观性相之中见出受到生气灌注的互相依存的关系时,才可以见出自然的美。”〔1〕(P168)这个可以看作是黑格尔关于自然美的定义。

黑格尔的这个自然美的定义显现了如下意思:自然美的存在是对人的一种存在,是人在自然界当中见出了自然美。人见出什么样状态,这个状态才是自然美的一个显现呢?这个自然形象得符合概念的客观性相。客观性相就是理念。就是在自然形象当中,能看出理念的存在,合乎理念。这个理念是一种客观性相。黑格尔常用性相这个概念。这个性相就是一种规定性,就是在自然形象当中能看出理念的规定性,这个规定性得显现出来;但并不是说只要有形象显现了理念就可以,要求自然形象当中还能够有一种生气灌注。生气也是来自于理念。所以自然形象、自然美得是自然形象和理念相互结合又有生气灌注的感性形象。这里说的相互依存关系就是自然形象和理念这两者的相互依存。自然形象当中有理念的生气灌注,这两者相互依存,所以是理念和形象的统一,是概念和实在的统一。如果用这个标准看自然界,对自然界进行实践的考察,能够在那里看到理念在自然形象当中成为一种生气灌注,达到这两者的统一,结果必然是很难有这样的自然事实。所以黑格尔贬低自然美,就在于自然美自身的自在性不能够生动地、能动地体现理念,这是根本原因,是自然美美的层次较低的自身基础性的原因。

黑格尔进一步分析自然美时,对于自然界存在的一些现象是自在的,不是自为的,他有些具体事例。黑格尔谈到作为自然对象物,例如,机械性阶段或物理性阶段的自然很少有美的存在。进入到有机性阶段,“有生命的自然事物之所以美,既不是为它本身,也不是由它本身为着要显现美而创造出来的。自然美只是为其它对象而美,这就是说,为我们,为审美的意识而美。”〔1〕(P160)黑格尔这段话想说明自然界发展到有机生命阶段,以至于进入到比较高级阶段的有机生命,这个对象物应该判定它是美的,但是它为谁而美呢?一匹骏马非常美,或者有些皮毛、颜色、花纹都非常美的动物或飞禽,色

53

 第4期 王向峰:黑格尔美学体系中的自然美论

彩非常鲜艳、强烈,黑格尔指出它不是为它本身而美,甚至于它所显现出的美本身也不是为了显现而创造出这种美。这种美只是为其他对象而美。自然美作为人的审美对象就是为人而美。黑格尔讲人看动物时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人。如果以动物和人对比,人在进化中,人差不多就是为美才把自身变成人,变成人的过程一直是伴随着美,都是按照美来建造,从原始人就是这样,只是那时受到各种条件限制,只能建造出当时那种条件下所能建造出的美。从最原始的化妆到现在这个主体都是为自己而美。在有机生命阶段,以至于上升到灵长类动物,按造黑格尔的说法也不是为本身,也不是由它本身为了要显现美而创作出来的。“动物只能使人从观照它的形状而猜想到它有灵魂,因为它只是依稀隐约地像有一种灵魂,即呼吸的气,渗透到全体,使各部分统一,并且在全部生活习惯中显出个别性格的最初的萌芽。”〔1〕(P171)从这里可以看到动物是自在的,而不是自为的。所谓自在的就是自然本性的出于本能的存在。

黑格尔在说到自然界无生命的风光景象时,认为它是以“动人的外在和谐,引人入胜”,只能够显现为对人的作用,而不是属于对象本身。因而为人所欣赏自然界显现美不是为自身的显现,而是为我们,和人构成审美对象化关系。和人构成审美对象化关系不能够给它的同类,如自然界中显现为美,不能给自然界中其他的对象作美的显现,不存在这个关系,所以美只能是人和美的对象的关系,这个关系只有在这个领域存在。在动物界不存在审美关系,也就是动物作为自然界一种存在,对自然界的美,不论它自身的,或者它周围的,无法建立一个审美关系。美丽的鲜花只有对人才能成为审美对象。黑格尔说到这一点时,说在自然界里看到的美的对象其审美意义并不属于对象本身,自然界的美对于自然界的对象来说没有审美关系,它们之间只有在生长当中那种群落的关系,群落的关系也不能实现一种互动和合作,它的作用用黑格尔的话说在于唤醒人的心情,对人能产生一种审美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人能产生一种审美召唤,让人对它进行观赏。

当然,能唤醒人的心情的对象,也必然是美的对象,只是黑格尔碍于美的公式和对自然美的贬低,不予充分承认罢了。但是在说明自然不能对自身进行欣赏,自己不存在着主体和对象之间的审美关系,黑格尔说的是对的。但是说它是最低的美,存在于理念的表皮之上,和理念的关系非常淡薄,其实这个关系本身也不存在。自然对象美不美不在于这个对象里有没有理念,有多少理念,而是取决于对象本身具有多少美的底蕴。为什么用“底蕴”的字样?自然的美,美与不美不完全取决于主体,也不完全取决于对象。自然美作为美的对象总得有美的底蕴,自身总得包含美的要素。如虎豹的皮毛的花纹;马的身形结构、毛色的亮度、奔跑和力量;花的形状色彩香气,这些都是对象美的底蕴。要没有这个底蕴,就没法使这个对象变成美的,但这个对象的美的底蕴是存在在对象身上,必须得建立和人的审美关系。假如把美定义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显现,不是用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那这个底蕴必须和人形成对象化关系,有人接受它,这个底蕴才能实现为美,所以叫它做底蕴。所以美不是在自然对象里显现多少理念,因为理念实际就不存在,也不在于自然美显现理念太少就不能成为最高的美。

三、自然美的局限性表现

黑格尔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定义判定自然美是不完全不完善的美的形态。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的开篇就讲这个。黑格尔讲自然美是自在的,不能从中寻求理想,这是出自他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公式的认定。说自然美是自在的,这符合事实,因为它没有自觉性的存在,无论是自然界的机械阶段、物理阶段,还是有机阶段,很显然是自在的存在。在自然美当中,不能寻找黑格尔所说的理念。到自然中找作为理念存在的理想自然也找不到。但是对自然我们还可以探讨一个问题,就是自然界在怎样情况下里边可以包含有理想。黑格尔在论述自然美时多是谈单纯的自然界,但他有时也把没有经过人进行艺术表现的现实存在,即他在书中称之为“直接现实”、“直接存在”〔1〕(P194-195)、“个别性相”也列入自然存在范畴里,这里不仅有自然界中的对象,也有人的部分存在,它们都属于自然界的局限性的存在,也就是艺术显现前的自然状态的局限。他说:“自然界和心灵界的直接个

63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

别事物不仅一般有依存性,而且没有绝对的独立性,因为它是有局限性的,说得更精确一点,因为它本身是个别化了的。”黑格尔在分析人的时候,不仅把人的身体作为自然存在,它的外表仍然显出自然的欠缺,证明人的内在生命的感觉“还没有内在地集中到能呈现于身体的每一部分”,以致“身体里有一部分器官和它们的形体还只适合于动物的机能,只有另一部分器官才更能表现出灵魂生活,情感和情欲。从这方面看,灵魂和它的内在生活也还没有通过全部形体的实在而显现出来。”〔1〕(P188)在黑格尔看来,不仅显现于皮肤的无理念是自然的局限,凡是原始的、偶然的、杂多的、未见出内在关系的事物,都是自然的存在。可见,黑格尔的自然美论,是把一切有局限的存在都划在自然美中了。

自然美是不完全不完善的形态,这个判断是非常准确的,无可置疑的。也可以说自然界是不完全不完善的。这是人们在判断自然美的时候所得出的一个方面的结论,当然不能只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却可以做出这样的分析。在黑格尔美学里,黑格尔分层次地论述了为什么自然美不完全、不完善、有缺陷,表现共有三点:

(1)自然美不能充分显现理念,得借助于外显的灵魂,这样才能够显现出达到理想的状态的美。黑格尔在《美学》当中进行了细致的解释。如植物没有自我感觉和灵魂性,这是一般对植物的研究所得出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结论。动物有感觉但也受局限。比如它的外在轮廓被羽毛、鳞甲、针刺之类遮盖着。黑格尔说“人体也有皮肤的裂纹、皱纹、汗孔、毫毛,还不能通过全部形体显现出内在的灵魂”,这些都是自然美的缺欠。他讲到有机生命体,就是高级动物自身也受到自身条件的遮蔽,所以不能体现全部形体来显现出内在灵魂。古希腊的雕塑,像拉奥孔或者维纳斯,人们解释为什么那时有那么多裸体的表现,就是要去除人自身外在的以至于人自身给自己加上的遮蔽自己灵魂的东西,这是说明这种艺术现象的一个理由。在黑格尔看来,“人,只有通过本身符合概念的现实的主体性及其观念性的自为存在”,才能实现真正的现实的内在存在。他解释说:“例如种族只有作为自由具体的个体才是现实的;生命只有作为个别的有生命的东西才能存在,善要借个别的人才能实现;一切真理只有作为能知识的意识,作为自为存在的心灵才能存在。”〔1〕(P185)他的结论是:“理念与现实的统一才是肯定地自为存在。”换个说法是:凡是没有理念入主其内的现实,都是有缺陷的自然存在。

(2)自然美受制于外在条件。受制于外在条件就是一种不自由。自然美不论是植物或者进入到生命状态里的动物和人的存在,受外在生存环境的限制非常明显、非常大,生活方式、营养方式、生活习惯、疾病穷困等等,这些都在影响人的自身的存在。人也受到环境条件的很多限制。如果进入到人的社会生存环境里,很多东西都是作为个人的自然人不能自己决定的,有很多个人无法避免、无法摆脱的一些条件,像法律、社会关系等等,都制约着人的自由意志,这些条件不能使人显出独立完整的生命和自由,而这种生命和自由的印象却正是美的概念的基础。这里更多地是讲人自身,至于一般动物则更不用说了,受环境制约,完全是适应环境在生存着,环境变化决定某种动物能不能生存,甚至于是种的灭绝。人对环境有更大的适应能力,但也常常有无法摆脱的很多关系。

(3)自然界的存在物受物种条件的限制,人自身如种族、家族、职业等等这些条件也在限制着人,外在条件给人的自然机体留下了痕迹。黑格尔把人放在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当中来看人,人在这个环境里遭受的种种的摧残,黑格尔从人道主义立场予以批判。黑格尔把动物受制于“水陆空自然环境”,人的肉体“不同程度依存于外在自然”,人的心灵意蕴表现出最充分地“对外在世界的依存性”,都归入自然生命显出的“直接个别客观存在的依存性”〔1〕(P90-191)。他特别从“人类生存的全篇枯燥的散文”的主旨上,进行了人文的阐发。他举出国家的法律、公民的关系等,他说,这些无论是否合乎人的内在的心意,都必须向它们屈服,这其中,不论个人、集团,甚至“站在最高地位的人物”,也是纠缠在多方面的复杂网里,“个人在这个领域里都不能使人见出独立完整的生命和自由,而这种生命和自由印象却正是美的概念的基础。”〔1〕(P102)从这里看,黑格尔的自然美中已经把人和社会美都包括进去了,他自己用自己的一种肯定否定了他自己的另一种肯定。

这是黑格尔讲的自然美不完全不完善的几种

73

 第4期 王向峰:黑格尔美学体系中的自然美论

表现,其中包含着理由。从黑格尔所说的不完全不完善这个总体结论上看,是合乎自然美的美的特性的,但他说到的这几种理由中对更重要的理由却没有揭示出来。自然美的主要局限,它的不完全或者不完善主要在于它是一种自然状态,是分裂的“个别性相”,和艺术有很大的距离。由于艺术要创造出艺术的时间和空间,把散在性的自然形态拿到艺术当中来,则不能成为真正的审美艺术的时间和空间;不论是大自然的自然界还是作为生活的自然形态,也不能成为直接的艺术内容,必须把分散的东西集中起来,把不强烈的不理想的自然美集中起来,正因为这样才需要在艺术当中重新创造生活、表现自然。另外,自然美有自然美的形式存在,自然美的形式不能就是艺术形式,艺术形式要变成内容的形式,得把它强烈化,所以要改换自然美的形式,由事物的原本的形式变成人为的符号性的形式。

自然美的不完全和不完善是在与艺术相比较中存在的。黑格尔当年讲自然美作为美的存在是有缺陷的不完全的或者是低等的美的存在,还有黑格尔自身思想与时代的原因。一个原因是他关于美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假如从美的角度判定这种感性存在等级的话,必然以里面具有多少理念来确定美的等级。由于自然美的存在在表现理念上是最浅近的,所以必然获得最低的等级的一种评定,就是低等美,这是必然的,这是美的定义的结果。第二条就是黑格尔当时时代的艺术状况的原因,当时的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广泛兴起,狂飙突进,黑格尔对浪漫主义并不特别喜欢,黑格尔崇尚的是古典艺术,这种古典艺术更接近于现实主义,黑格尔讲的很多理论都是现实主义基本理论,他对浪漫主义不是特别以为然,所以特别反对五体投地地崇拜自然,以及自然主义地来表现自然,所以他的理论因为别人特别崇拜自然而自己则说自然是不完美不理想的、与理念离得是最远的,这也有很大的人为性。

四、对于自然美认识的归结

就艺术美来说,黑格尔是把自然美作为论述艺术美的一个条件或者一个参照物来讲的。黑格尔给自然美下的定义是“自然形象的符合概念的客观性相之中见出受到生气灌注的互相依存的关系时,才可以见出自然的美”。这个自然美还是黑格尔式的自然美的定义,下面论述我对自然美、艺术美的看法。

自然美有美的底蕴,美的底蕴存在于自然现象中,存在着自然美的底蕴的这种自然现象,有可能成为自然美;有可能成为自然美就存在着一种不可能性。这个不可能性在什么地方体现呢?自然界的历史比人类的历史要古老得多,人类没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着自然界了,往前追溯,没有起点,宇宙的存在没有起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时间仅仅是人类社会当中的一种阶段性的数据存在,人类产生之前的时间是没法计算的。我们现在往前追溯历史,中国的老子、孔子春秋末期时代是公元前五百年左右,再往前的殷商时代,公元前一千五百多年。人类历史往前可追溯到二百万年前。美和人具有直接的关系,没有人的存在的自然界,例如日月星这个自然界的存在,当时这个自然界的存在无所谓美和不美,因为美和人是一种特殊的关系,除了和人具有关系与别的没有关系,没有人类存在就没有人类的这种对象化关系。自然界存在了,我们现在的月亮或者太阳,不能说不是原来的太阳系里的太阳和作为地球卫星的月亮,像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所写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谁最早见到长江上的月亮,月亮从什么时候开始照见人,而且时间和空间都限定在江上的月亮、江边的人,这个对象久远地存在了。只有当自然界和人构成类似这样的对象化关系,其前提是必须有人存在,这时才存在自然美的问题。这时自然界和人发生审美关系,它要把自然界美的对象,即具有美的底蕴的对象,和人的自由自觉的力量统一,才能达成人和自然美的对象化关系。也就是自然界里存在的这个美需要由人去对它进行敲击或者激活,反向,对象对于人也是如此,这个美才能够显现为对于人类的美。人用什么去激活自然界里的美的底蕴呢?用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自然美的底蕴必须和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性存在构成为关系,能从自然界里找到、发现这种底蕴,这时自然美才成为一种现实性的实现。作为底蕴存在有一种现实性,但这个现实性尚须实现。所以有人在说到什么是自然美时,用一个简单的说法:自然美就是自然界

83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的人化。从自然界的美的实现不能缺少人的意义上来说,这个简单的说法可以成立,因为它毕竟表明自然美是属于人的一种存在,如果要给自然美下定义,它就不用太确切了,应该说自然美是自然对象的美的底蕴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实践统一。这是说,不是自然界一出现自然美就出现了,能避免这个矛盾,也避免了一种唯心主义的认识:人从自然界的对象当中看出美,自然界就美;看不出美,自然界就不美。如果这样的话就是美在主观了,避免了美完全由主观决定。面对自然界一个美的对象,人们却看不见它的美,这也是历史事实,也是一种存在,美和人的存在有直接的关系。

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

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2〕(P112)鲁迅在《“硬译”与

文学的阶级性》一文中说“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

种兰花”

〔3〕(P164)。兰花在观赏植物中是非常美的,兰花作为美的对象具有美的底蕴,当人们饥寒交迫的时候,为什么不去欣赏兰花呢?如果在这个情况下有点钱,有吃的、穿的、有兰花摆在那儿,他拿钱

去买什么呢?他肯定不会去买兰花。美的对象能

不能成为人的美的对象和人有直接关系。当然不是说人不去欣赏兰花,兰花就不美了,兰花还是有美的底蕴,但是必须达成和人的对象化关系。这个对象化关系和人有关系,不是一方面的关系,而是两方面关系。我在说明自然美和论述自然美时,我的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讲的人的本质力量在于人的自由自觉的这种本质的规定,以及用这种本质在世界当中达成和自身存在的对象化关系。实现这种对象化关系就是一种审美关系。为此不能否认自然界美的存在,有它美的条件,但这个美的条件必须和人自身达成统一才能实现为自然美。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第1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 〕.北

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鲁 迅.鲁迅全集:第四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The Theory of N atural B eauty in the Aesthetic System of H egel

WAN G Xiang 2feng

(College of L iterature ,L iaoning Universit y ,S heny ang 110036,China )

Abstract :In t he aest hetic system of Hegel ,nat ural beauty stands as a lower basic condition of artis 2tic beauty ,which is t he sensible appearance of idea since it rarely get s vigor perf usion.The nat ural beauty of Hegel includes nat ural substances ,organism of human and direct as well as practical existence of social life.Idea ,as t he absolute spirit ,can only exist superficially on t he surface of certain nat ural substances.To mo st nat ural beings ,idea does not appear in t he interdependency of t he vigor perf usion in t he accordant concept of t he nat ural p henomena ,and in social affairs ,human being to whom idea clings does not show t he independent and integrated life and f reedom.That πs why it s beauty is low and limited ,t hus ,when applied to all nat ural forms and social existence ,it is to give criticism and denial to t he whole dull p ro se of human existence.The t heory of nat ural beauty by Hegel is not only t he t heory of beauty but also t hat of social reality criticism.

K ey w ords :nat ural beauty ;artistic beauty ;sensible appearance of idea ;vigor perf usion ;inside in 2formation of beauty

【责任编辑:康 艳 责任校对:晓 言】

9

3 第4期 王向峰:黑格尔美学体系中的自然美论

黑格尔《美学》

黑格尔《美学》 黑格尔(Hegel1770-1831)是德国古典哲学、美学的集大成者。主要著述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历史哲学》、《宗教哲学》、《美学》等。 (一)哲学思想: 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核心是“绝对理念”(绝对精神)。它是超自然、超人类的一种“宇宙精神”,是整个宇宙的,而非个人、非人类的,在人与自然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它是宇宙之源,自然、人类及人的各种思维现象都是由它派生出来的--也就是说它是先于自然和社会而独立存在的客观普遍的思维,它是世界之源,又是世界的主宰。世界的历史就是宇宙精神自我生成、自我运动的历史。 这个“宇宙精神”(绝对精神、理念)经历三个发展阶段:逻辑阶段:绝对精神以抽象纯粹的逻辑概念存在。 自然阶段:绝对精神以自然形式、外在的物质形式存在。 精神阶段:“绝对理念”以人类精神的形式存在。 黑格尔又进一步把人类精神分为: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三个层次。 主观精神:人的内在精神、个人意识。 客观精神:人的内在精神的外化,体现为各种制度、法

律、道德、伦理等普遍力量。 绝对精神: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统一,宇宙精神的最高发展阶段,回复到自身,这时它才是自由的、独立自足的。 绝对精神包括:艺术、宗教、哲学。艺术以直观的形式体现绝对精神。宗教以想象象征的形式体现绝对精神。哲学以思想的形式、自由思考的形式体现绝对精神。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体系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假设了超自然的宇宙理念的存在,并将其作为世界之源,颠倒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但他的哲学包含着辩证法的合理内容。 (二)《美学》的基本内容: 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美学的正当名称是“艺术哲学”,或确切说是“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研究范围就是艺术、美的艺术。 1、美的本质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艺术的任务在于用感性形象来表现理念,以供直接观照,而不是用思想和纯粹心灵性的形式来表现。因为艺术表现的价值和意义在于理念和形象两个方面的协调和统一,所以艺术去符合艺术概念的实际作品中所达到的高度和优点,就要取决于理念与形象能互相融合而成为统一体的程度。” 黑格尔由此得出结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定义包括两种因素、一层关系: 一是理念,这是内容、目的、意蕴、内在精神(主要因

自然美才是真得美

自然美才是真得美 ——人是最美的自然美对于美,是人们一直以来不懈的追求。在朱熹《春日》中有: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对自然的追求。在《诗经·周南·关雎》中也曾写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这是对美人的追求。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样的古句吧。 也因为有这样的传统历史,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通过整容这样的途径来改变自身的一些缺陷。现在我们会不时的听到人造美女的报道,但是惊人的美容费用并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即使能承受高昂的美容费用,美容者也难以承受内心的压力。当夜静更深的时候,想到自己身上这里是人造的,那里是人造的,心情会感到很沉重的,因为人的潜意识是追求自然美的。 一、事件 最近听到超女王贝因为整容而将自己的年轻生命永远的留在了手术台上的报道,我们为此无不感到惋惜。即便是有很大的风险,依然有人愿意去冒风险,究其原因: 1、认为美丽我作主。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整形美容是社会和科学发展的必然,既然能够通过医学的方法让自己变得更美丽,何乐而不为呢?

2、变漂亮让我更有自信 3、漂亮让我有更多的资本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二、美的标准 大家都在说美,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美呢?这里我们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i.审美理解 俗话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这就说明了每个人对美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 它的定义是这样说的:审美理解是指审美中理性能力,审美心理经验中的认识性因素 它的功能:(1)审美理解渗入,溶解于感知,使审美感知成为超感性的直觉能力,以把握形式结构包含的深层意味。 (2)审美理解渗入想象,规范想象的任意自由,给于它以统一、秩序 (3)审美理解溶解于情感,给予情感以理性的调节、制导,是情感从盲从欲望冲动走向有一定意志的情感,而成为审美情感。 通过上述我们知道,对美的理解是建立在自身的感知,想象,情感之中的,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而美的标准也是不断变化的。就像古代社会以“小脚”为美、唐代以胖为美一样,各个时代的美、丑标准都是相对的;而且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对美的评判标准也不同,东方人眼中的丑在西方人眼里可能就是美。美从来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大眼睛、双眼皮”是一种美,但“丹凤眼”又何尝没有它独特的韵

浅析黑格尔美学

浅析黑格尔美学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的美学(即艺术哲学)是他的哲学体系圆圈上的一段弧,它就是一个以“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为中心的美学体系。正是这个“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中心命题,在客观唯心主义的绝对理念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把理性与感性,内容与形式,主体与客体,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了。 黑格尔充分地吸收前人的美学研究成果,并以他丰厚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为基础,经过严密而辩证的论述,最后精辟地总结出他的美学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简明又完整的概括,证明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深化了对于美的本质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时代的高峰,具有科学的里程碑意义。尽管黑格尔的美学体系同他的哲学体系一样,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可是他在论证美的本质问题时,却能坚持以人为核心的理论界定,深刻地揭示出人与对象、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内容与形式等等之间辩证而统一的关系,为我们认识什么是美、怎样去创造美,提供了巨大的启示空间。 黑格尔浓缩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定义,虽说看似简单的一个判断,可是它里面却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具有很高价值的思想和智慧,同时又显示了它的内容根基特别深厚。认清

这一问题首先应对黑格尔的理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黑格尔指出:“一般说来,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在,以及这二者的统一。”黑格尔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先于它而存在的概念生发出来的,事物的存在是概念显现自身于事物的活动,是概念的自我实现。当概念出现于实在里并且与实在结成统一体时概念就成为了理念。黑格尔的理念是具体的概念与实在的统一,是主观理解的,同时也是客观存在的。黑格尔这一定义的三个来源首先,这一定义来自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黑格尔认为由概念生发出外在的自然界,而自然界是概念的异化。理念才是概念与实在的统一。理念是绝对精神,绝对精神的初级阶段就是艺术,就是美。因此,黑格尔的美其实就是他哲学体系的一个发展阶段。其次,这一定义来自于黑格尔对于艺术的研究,是他经验的积累。虽然黑格尔不是一个艺术家,没有直接从事艺术实践活动,但他对于艺术问题进行了哲学思考、研究,把艺术的特点归纳以后总结出美的定义。第三,这一定义也来源于黑格尔以前的或同时代的德国古典美学。黑格尔的理论受到了康德、席勒、谢林的很大影响。 黑格尔美的概念的全部含义,概言之就是理念的感性化,感性形式的心灵化。(艺术)美是多种矛盾对立面的统一体,具有十分丰富的辩证法内容。第一,美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美的本质只是在感性形态下作为一个事物而出现

自然美才是真得

自然美才是真得

————————————————————————————————作者:————————————————————————————————日期:

自然美才是真得美 ——人是最美的自然美对于美,是人们一直以来不懈的追求。在朱熹《春日》中有: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对自然的追求。在《诗经·周南·关雎》中也曾写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这是对美人的追求。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样的古句吧。 也因为有这样的传统历史,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通过整容这样的途径来改变自身的一些缺陷。现在我们会不时的听到人造美女的报道,但是惊人的美容费用并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即使能承受高昂的美容费用,美容者也难以承受内心的压力。当夜静更深的时候,想到自己身上这里是人造的,那里是人造的,心情会感到很沉重的,因为人的潜意识是追求自然美的。 一、事件 最近听到超女王贝因为整容而将自己的年轻生命永远的留在了手 术台上的报道,我们为此无不感到惋惜。即便是有很大的风险,依然有人愿意去冒风险,究其原因: 1、认为美丽我作主。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整形美容是社会和科学发展的必然,既然能够通过医学的方法让自己变得更美丽,何乐而不为呢? 2、变漂亮让我更有自信

3、漂亮让我有更多的资本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二、美的标准 大家都在说美,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美呢?这里我们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i.审美理解 俗话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这就说明了每个人对美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 它的定义是这样说的:审美理解是指审美中理性能力,审美心理经验中的认识性因素 它的功能:(1)审美理解渗入,溶解于感知,使审美感知成为超感性的直觉能力,以把握形式结构包含的深层意味。 (2)审美理解渗入想象,规范想象的任意自由,给于它以统一、秩序 (3)审美理解溶解于情感,给予情感以理性的调节、制导,是情感从盲从欲望冲动走向有一定意志的情感,而成为审美情感。 通过上述我们知道,对美的理解是建立在自身的感知,想象,情感之中的,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而美的标准也是不断变化的。就像古代社会以“小脚”为美、唐代以胖为美一样,各个时代的美、丑标准都是相对的;而且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对美的评判标准也不同,东方人眼中的丑在西方人眼里可能就是美。美从来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大眼睛、双眼皮”是一种美,但“丹凤眼”又何尝没有它独特的韵味。任何生命形式都有它的尊严,任何个体都有它的不可替代性,每

(完整版)黑格尔美学思想梳理

黑格尔美学思想梳理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一: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二:黑格尔美学的基本思想 三: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意义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一: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与辩证法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要更清晰的理解其美学思想,首先应了解其哲学体系。 可以说,黑格尔的哲学是在接受与批判康德的哲学而建立起自己的完整的哲学体系。从黑格尔的名言:“凡是现实的都是理性的,凡是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可以看出他受康德范畴说所得到的启发,并且肯定了理性世界与感性世界的统一。黑格尔从康德的范畴说得到以下观点:(1)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通过哲学以一些普遍的范畴而推演出来;从此可见万事万物都是理性的存在的。(2)范畴与感性的事物结合就产生了人的认识与现实世界。这种逻辑推演的过程即是人的思想的发展过程,同时反映了客观世界

的发展过程,通过这个观点,黑格尔进一步得出真实的世界的演变即是思想的演变、哲学的演变。从这两个观点可以窥探黑格尔是如何走向客观唯心主义的,正是在于其认识现实世界的产生及演变的过程中,过分的拔高了范畴的作用,从而产生了他所说的“理念”。黑格尔在《美学》的第一章总论美的概念中就给出了理念的定义: 一般说来,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体,以及这二者的统一。 对于黑格尔哲学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范畴“理念”,是由概念与概念所代表的实在所统一的产物,这个统一的过程,在黑格尔看来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概念是理念处于抽象的状态,只涉及物的普遍性,所以还是片面且不真实的,它是在于理性应存在而实际未存在的抽象物,它具有理念的潜在性,而作为概念的反面,实在只是概念所代表的个别的事物,这就否定了概念的普遍性,即概念存在自身“设定”了它的对立面来“自否定”,但这种对立不是永恒的,不是消极的。对立是为了统一,否定是为了再否定而提升到更高的境界的肯定。这对于我们的生活也是一种启示,矛盾存在并不是消极的,矛盾的存在是为了更进一步的升华,而升华即要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实体相对于概念来说,它仅是个别事例,也就如同概念单独存在时相同,它是片面的、不真实的,只有与概念结合时,而再否定则统一成

生态美学与自然美[整理]

生态美学与自然美[整理] 生态美学与自然美 生态美学研究的对象有自然美、社会美、技术美及艺术美,其中自然美放于首位,可见自然美在生态美学中的重要地位。自然美在生态美学的光辉下也正闪耀着它的光芒。 提到生态美学,我们脑子里会显现一些重要的词汇如生态批评、生态文艺学及生态女性主义等,中外对生态的研究是非常多的,而从美学角度来研究生态问题,这确是一个亮点。徐恒醇先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研究生态问题的,从而把对生态学的研究又提升到一个新的角度。这在我看来,是对生态学研究的一大重大贡献,同时让我对文章中有关自然美的研究有了重要的启示。随着以上的生态批评、生态文艺学及生态女性主义等新的生态观念的研究发展,促使我们对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审美意识和现有美学体系加以重新审视和反思,由此而出现了对生态美学的探索和研究。 生态审美观正是以生态观念为价值取向而形成的审美意识,它体现了人对自然的依存和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生态美学是对现代生态观念对美学理论的完善和拓展。它克服了传统美学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强调了审美主体的参与性和客体对生态环境的依存关系。它真 1正体现了审美境界的主客同一和物我交融。生态美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它既是以生态价值观为取向对审美对象的再认识,又是以人的生态和生态系统为对象的美学研究。它以人对生命活动的审视为逻辑起点,以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为轴线而展开,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现实关注和终关怀。可见生态美学与自然是有密切联系的,它借助了自然来完成这一主客的关系,从而呈现了我们真正的自然美。生态美学与自然之间也少不了人的参与,即少不了人类对自然的主观能动

性,所以进一步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了。生态美学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我们把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审美塑造和追求作为实现人与自和2谐统一的现实途径。以此来规定我们人类的行为,做到按客观规律做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我们所说的自然有两种含义:一、指事物自身具有的属性即它所固有的趋势和特性在时间过程中合乎规律性的展现。二、指自然物的集合体,即整个自然界。我们在此所说的人与 3自然及自然美中的“自然”无疑是指第二种自然了,即整个自然界。将自然与美相结合,就是我们所说的自然美了,这也说明自然美的出现与生态美学是有重大的联系的。我们且将自然美的中心定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也是生态美学的核心。早在古希腊就有赫拉克利特提出:“按照自然而生活。”的观点。毕达哥拉斯提出了:“生命和谐”的思想。后来西方对大自然的情感关注始于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即后来出现的浪漫主义中的“返回大自然”的观点就表现了对大自然的伟大情感。其中也不乏许多作品写出了自然美,华兹华斯的《水仙花》、梭罗的《瓦尔登湖》等都体现了自然美。同时在这19世纪的美国是征服自然的时期。梭罗开创了超前意义的生态研究,无疑这一研究就是与自然与密切联系的。这又再一次把生态美学与自然美联系在一起了。当然,不仅在西方是从生态美学上谈到自然,在中国也具有这种研究迹象的。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的审美思想,追求虚静恬淡的自然人格,强调对天地和谐境界的感性心理体验,即“体道”为中国美学开拓了生态审美之路。可见生态美学在中国古代就有了萌芽,一直到现在有了徐恒醇先生的有关生态美学的专著《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与自然美中都有“美”的字眼,对美的研究,古今中外都作了深刻的探索。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这点对于自然美格外贴切。李泽厚先生指出“美作为

20世纪美学思想

一、20世纪现当代美学变化 20世纪是一个充满重大变革的世纪,是人类创造力空前高涨和迸发,创作出远远超出前19世纪总和的生产力的世纪,是人类科学文化突飞猛进、达到“知识爆炸”程度的世纪。在20世纪,人们的自然观、宇宙观、社会观、伦理观,乃至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并继续发生着剧烈而深刻的变革。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形成了作为现代西方文化一翼的现当代美学。 20世纪各种哲学、社会思潮具有鲜明的反传统色彩。而20世纪西方美学反传统倾向,则集中体现在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与美学的反派。黑格尔美学是德国古典美学的高峰,也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整个西方传统美学的集大成者。所以反黑格尔,实质上就是反整个传统。而现当代西方美学的基本方向就是反黑格尔、逐步摆脱黑格尔影响的方向。 黑格尔美学首先是一种理性主义美学。他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基础之上,是理性决定感性、派生感性并与感性融合统一,才创造出美的艺术来,所以理性是灵魂。黑格尔把社会的人作为理念发展的最后、最高阶段,即绝对精神阶段,认为现实的人是思维(理性)与自然在更高阶段的统一,是理性的实现或是现实的理性。这是一种以颠倒形式表现出来的根深蒂固的人本主义倾向。 黑格尔美学又是一种“形而上”的即思辨的美学。从根本上说,这是由黑格尔美学的理性主义性质决定的。综观黑格尔三大卷《美学》,他的基本思维逻辑、构造体系的方式与理论阐述的程序,鲜明的体现了思辨哲学的特点。他不是从观察、描述感性的艺术和审美经验出发上升到理性的观念、逻辑,而是从“美的理念”出发,来演绎出现实的美和艺术的美;具体的艺术和审美经验,只是作为他进行美的理念发展的逻辑推演的例证和材料,只是作为他“理念感性显现”的先验理论框架中的填充物;整个理论推演是极其抽象的,充满思辨色彩。 20世纪西方美学恰好同黑格尔美学的上述两个基本方向背道而驰,可以概括为现代人本主义美学与科学主义美学两大思潮的流变更替。20世纪现代人本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是非理性主义和反理性主义,这无疑使对黑格尔以理性主义为特征的传统人本主义美学的反派。另外,现代科学主义美学无论是审美经验的描述,还是语言和逻辑的分析,都是建立在实证主义和主观经验主义基础上的,都是具体的特殊的审美经验或事实出发来进行推演和一般概括的,这是从另一侧面对黑格尔的思辨美学的反动。而科学主义美学“从下而上”的方法,正是对黑格尔“从上而下”的“形而上”的美学方法的变革。这不仅是方法的变革,而

黑格尔美学

1、黑格尔的美学范畴体系。 在黑格尔那里最一般的美学范畴:美、崇高、悲剧性、喜剧性、丑等是相互联系和矛盾转化的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与艺术的具体历史发展的阶段和形式相联系和相对应,形成一个自在而自为的发展圆圈。他以美为核心构筑了一个内容丰富的美学范畴体系,总结了西方美学发展一千年来的全部美学成果,达到了近代西方美学的高峰。 (1)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同谢林一样,黑格尔把美学视为艺术哲学,他把艺术由一般经过特殊再到个别的发展过程作为他的美学体系和美学范畴体系建构的线索。他的整个美学体系分为三个部分。①一般的部分,研究艺术美的普遍理念,即作为理想来看的艺术美,主要分析了“美”这个中心范畴。②特殊部分,研究从艺术美概念发展出的一系列特殊表现形式,即三种艺术类型(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主要分析了与这些艺术类型相对应的美学范畴,崇高、美和丑。③个别部分:研究艺术美的个别化,即艺术的类和种及其系统,在这里分析了悲剧性和喜剧性等美学范畴。 A、美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关于美的定义是把艺术美作为理想来看待的。他把艺术美放在理想状态下进行先验的分析。艺术美是符合其理念本质,是理念本质显现为具体形象。就美是理念而言,是说它作为理念,是符合它的自在本质与普遍性的,而且是作为符合自在本质与普遍性的东西来思考的,就美是理念的外在的实现而言,即“当真在它的这种外在中直接呈现于意识,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现象处于统一时,理念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美因此可以下这样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B、这个定义包含着极重要的哲学美学价值。 其一,在理念的运动中把握了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是对理性派和经验派两大美学思潮在当时最辩证的综合。这种综合,既超过了康德和席勒的二元对立的外在综合,也超过了谢林的内在绝对同一(无差别)。在黑格尔看来,感性的客观因素在“美”里并不保留它的独立自在性,而是要把它的存在的直接性否定掉(取消掉),这种感性存在于美里仅仅被看作概念的客观存在与客体相对立,理念的感性显现运动是理念本身所包含的理性因素和感性因素。感性的东西并不外在于理念,就像人的肉体并不外在于人的精神一样,二者是内在统一的。 其二,从对理念的把握上揭示了必然和自由的统一,从而确立了美是必然和自由、主体与客体、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从这一定义出发,黑格尔认为,从美对主体心灵关系上看(把握美的理念的方式看),“美既不是用在有限的不自由的知解力(知性)的对象,也不是有限意志的对象”,也就是说美的理念既不是单纯的认识对象(知解力对象),也不是单纯的实践对象(意志的对象),“美本身却是无限的、自由的。”在审美中,主体达到了理性认识和意志自由相统一的关照,客体成为独立自存,本身自有目的欣赏对象。这样,在美中有限和无限,必然和自由,主体和客体就达到了高度统一。黑格尔总结道:“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它让对象保持它的自由和无限,不把它作为有利于有限需要和意图的工具起了只有欲和加以利用,所以美的对象既不显得受我们人的压抑和逼迫,又不显得受其他外在事物的侵袭和征服。”

美学科学黑格尔

美学科学黑格尔 黑格尔(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是德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美学家。 黑格尔出生的年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已有近一个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也即将爆发,但德国仍然是极其落后 的封建国家。 法国资产阶级对黑格尔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辨证观点的形成和发展及辨证的美学思想的酝酿和成熟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黑格尔早年虽谈不上聪明但学习刻苦是大家公认的,他对各类学科都产生广泛的兴趣,尤其是哲学和文学及美学。 黑格尔前期的美学观点主要概括为:第一,从资产阶级共和主义和民主主义立场出发崇拜和向往古希腊共和制度下的人格和艺术。第二自觉的历史主义美术观逐步形成。第三,浓郁的人道主义色彩。第四,关于劳动创造人与人的本质异化的思想萌发。第五,提出审美活动是理性最高活动的观点。黑格尔前期美学见解完成了系统的唯心主义异化理论建立了辨证的历史的美学研究方法论,艺术发展史和艺术分类观点的初步形成即古代东方艺术——希腊艺术——西方基督教艺术。 《美学讲演录》是黑格尔后期美学思想的总汇。这本书比他之前出版的《精神观察学》前进一步,把艺术与宗教分离开了。他已引入“古典”与“浪漫”的概念作为区分艺术的名称,并对这两类艺术的主要特征做了初步概括,他还初步流露出崇古抑今的艺术眼光与审美理想。同时他把雕塑(造型)艺术作为古典美的典范。把客观性与主观性作为区分古典艺术与浪漫艺术的主要尺度。 从西方古典思想、罗马时代的文艺理论家到康德到伯克到黑格尔,一直在谈崇高。崇高是什么意思呢?可以简单地讲,崇高是优美所不能把握的东西,美和崇高相比太小资,太愉快了。崇高带有一种让人无所适从的、几乎是恐惧的东西,让人觉得这么大、这么深刻、这么多样,是把握不住的,是一种震慑心灵的东西。而美呢?我们可能会觉得美就是漂亮,好玩,是一种能放在眼前把玩的。崇高就好象是你被它压倒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康德只在自然界里谈崇高。比如你看九寨沟的风景,你会觉得非常美,但是如果你看到“大漠孤烟直”,或者是台风之类的自然现象,你就会觉得有点害怕。这种东西可以把我们一切内在的、非常舒适的概念全都冲垮。这种东西才叫崇高。 《美术讲演录》是黑格尔后期美学思想的汇总和结晶,是他的美学专著和代表作。这本书集西方两千年美学思想优秀传统之大成,代表着德国古典美学的顶峰,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真正称得上“成体系”的美学科学专著。 “理念感性显现”是黑格尔美学大厦的顶梁 柱,黑格尔认为理念就是思想的主体,是世界的本质。他认为理念的“发展”与运动是概念由抽象的普遍性发展为普遍与特殊,无限与有限统一的具体的普遍性的过程。理念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实体,而是一个包含活生生的运动过程在内的思想的全体。即“理念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在以及两

李白诗歌的自然美i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浅谈李白诗歌的自然美 李白是唐代最有成就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继承了《诗经》、《楚辞》、“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和汉魏时期的“建安风骨”,以及陈子昂诗歌革新的精神,产生了他“想落天外”、“横被六合”的优秀作品,表现出他推陈出新的创造力。王安石曾说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李白所得也。”的确,无论是他的山水诗,他的咏怀诗,还是他的赠友诗,他的抒情诗,都是那样的自然,令人感觉到非常的清新爽心。 李白诗的“清水芙蓉”之美,首先表现在思想感情上,其诗都以纯真之情相见,毫无掩饰吞吐之语和矫揉造作之情。后来有人评论他是真豪放,是思想性格的自然流露、真感情的自然抒发,不是故作风雅、扭捏作态。比如和李贺、李商隐相比,李白诗歌的感情确实明了得多,外露得多。李贺、李商隐常常给所要抒发的感情蒙上一层又一层烟雾,让它在烟雾中忽隐忽现,它是那样一种美:如食橄榄,让人在咀嚼中回味;如游江南园林,九盘十八曲,别有洞天。李白的诗的感情美,却是那样一种美。例如,《古朗月行》中,明月和儿时的回忆连在一起:“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天真烂漫的感情洋溢诗中,直率可爱。在《静夜思》中,明月和思乡相连:“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对故乡的思念深挚真诚,诗的意蕴异常丰富,有许多潜台词,而又十分素朴自然。这就使得读者读李白诗,就好比和一个胸怀坦荡、率真质朴又远见卓识、文采飞扬的老朋友谈天,无拘无束,如坐春风,不觉壮思飞动,飘飘欲仙。 李白诗歌的“清水芙蓉”的美,还表现在他的诗歌语言上。他的诗歌语言朴素自然,即使是那些高度夸张的诗,也没有什么华丽辞藻,大多写得明白如话。白居易的诗歌,平易到“老妪能解”,被传为千古佳话。把李白的诗和白居易的诗作个比较便会发现,青莲居士诗歌的平易处可谓并不逊色于香山居士。李白的诗很少用生僻字,所用的典故绝大部分是人们熟知的,组句口语化,思路很清晰,读者容易理解。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仿佛口语,写来毫不费力,仿佛他不是在写诗,而是在说话,他的许多诗都是如此。再如:“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一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就像是相对话别,浓郁的诗情非常自然地蕴含在明白如话的诗的语言中。这种语言表面上朴素无华、毫无修饰,而实际上通体光华、珠圆玉润。此外,李白不愿受诗歌形式和格律的束缚,不屑于细微的雕琢对仗,不肯殚精竭虑地“为了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他用自由的诗笔,淋漓挥洒,在诗中尽情涂写着心中的印象和情感,其中《蜀道难》、《将进酒》、《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等作品完全冲破了格律的束缚,热烈、奔放、自由自在,把种种法度都抛向了九霄云外。神奇莫测,出人意表,变化多端,同时又显现出那么不可思议的美妙:句式参差不齐而显得自然,音韵速变而显得顺畅和谐;在似乎绝无规律之中,又显示出流畅的节奏和生动的气韵之美。 李白诗歌的“清水芙蓉”美在与其题材的选择有很大关联,他最爱写晶莹透彻、光辉美好之物,如明月、白日、金樽、玉阶、碧草、白露等,给人清纯圣洁之感。如“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

黑格尔美学概说

黑格尔的哲学与美学、文艺学思想 生平与著作简介: 谢林(1775--1854),代表作有《自然哲学观念》、《论世界灵魂》、《先验唯心论体系》等 绝对理念: 一种超时空的(超人的、超自然的)客观理念,是客观独立存在的某种宇宙精神,是先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永恒存在的,是构成宇宙万物及一切现象的核心与灵魂。整个自然及精神世界都是据此而产生的,即宇宙万物都是绝对精神的外化,是绝对精神不断运动衍化的结果。故又被黑格尔称为“宇宙精神”、“宇宙魂”。 实际是指实在化、客观化了的人的思想观念。 认为“实体即主体”,即能动性与创造性的主体,“实体在本质上即是主体,这乃是绝对即精神这句话所要表达的观念。”(《精神现象学》15页)故“绝对精神”是实体又是主体,是主客体的统一。 对绝对理念的把握过程: 感性认识-〉知性认识-〉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是认识的开端,是对事物的直接性认识,是最低级最抽象的,得到的是一个混沌表象。 知性认识: 指对事物的各个部分进行的单独认识,是间接性认识。将每一个有限的概念当作彼此分离的、互不联系的。“坚持着固定的规定性和各规定性之间彼此的差别,以与对方相对立”(小172) 二、黑格尔的哲学体系 辨析: 1、与康德哲学的关系: 逻辑学:物自体; 自然哲学:现象界;

精神哲学:判断力。 2、与老子哲学相比:“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3、关于客观唯心主义:马克思批判的根据:肯定绝对理念的客观存在性,第一性,决定外物性,故唯心主义;先由理念入手,故手足倒置。 析:由概念外化为事物,概念非时间上在先,而是逻辑上在先。即先有人的概念,才能认识事物。“纯粹概念”是自然现象和精神现象之所以可能的前提。但只是抽象的,故才有自然哲学与精神哲学。 黑格尔不否认自然界的先在性,强调的是在逻辑学意义上,纯概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内在根据和先决条件。与康德的“先验范畴”相比。 三、黑格尔的美学观 黑格尔的美学、文艺学思想,是其哲学体系中精神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于《美学》一书。在这部著作的《序论》中,黑格尔曾经点明:这部著作的正确名称应当是“艺术哲学”,更确切地说,应称之为“美的艺术的哲学”。正是在这部著作中,黑格尔从自己的哲学观出发,首先探讨了美的本质及审美活动的特征等有关问题。 1、美学研究的出发点:理念 在《美学》序论中,黑格尔否定了传统的经验式与抽象形而上学的研究方式,主张美学研究应从理念出发。 经验式:从具体作品出发,分析概括,得出公式、规则之类,如亚氏《诗学》。 黑格尔认为这是琐屑的、不科学的:“艺术哲学没有任务要替艺术家 开方剂,而是要阐明美一般说来究竟是什么,它如何体现在实际艺术作品里,却没有意思要定出方剂式规则。”(美23) 抽象形而上学式:主要指柏拉图式。 柏之“理式”论,黑格尔认为是空洞无物的,脱离现实的。

《自然美与艺术美》阅读答案

《自然美与艺术美》阅读答案 篇一:美学原理练习及参考答案 《美学原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鲍姆嘉登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 A.感性认识 B.审美意识 C.审美关系D.知、情、意 2.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于()。 A.1725年 B.1735年C.1740年 D.1750年 3.人与客观世界的审美关系属于()。 A.认识关系 B.伦理关系 C.精神关系 D.实用关系 4.19世纪中叶以前,哲学方法一直是美学研究的()。 A.主要方法 B.具体方法 C.次要方法D.综合方法 5.美学研究的问题是()。 A.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问题 B.美的规律的问题 C.美感问题D.美的本质问题 6.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普罗提诺D.黑格尔 7.”美丽地描绘一副面孔”与”一副美丽的面孔”分别指的是()。 A.自然美与艺术美 B.艺术美与自然美 C.自然美与艺术美 D.艺术美与现实美

8.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命题强调的是()。 A.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B.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C.美与生活的差异性 D.生活的辩证法 9.车斯托威尔指出:”如果不是月亮、太阳和星星真的照耀着天空,我们决不会被灿烂的朝霞、宁静的落日或者闪烁着光辉的神秘的夜所激动。”这段话所针对的美论是()。 A.美在理念B.美在移情 C.美在关系D.美在完满 10.在说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现象时,最合理的解释是()。 A.美在无意识 B.美在愉快 C.美在距离D.美在形式 11.在美的观念上,”万美皆备于我”这种说法所体现的美学主张是()。 A.美是主观的 B.美是客观的 C.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D.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12.从动物的快感到人的美感进化历程的根本前提是()。 A.以模仿动物为美 B.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C.对祖先动物形象的反感D.性的选择 13.”燕山雪花大如席”所用的想象的形式是()。 A.相似联想 B.接近联想 C.再造联想 D.对比联想 14.通感是()。

美学中的自然美

美学中的自然美 在经验上,每个人对大自然都有强烈的感受,进森林到草原,登高山观日出,临沧海赏明月……,自然美景那份情致总令人流连忘返。但是在理论上,自然之美却是引起众多争论的领域,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说:“物理的美通常分为自然美与人为美。我们因此碰到一个给思想家极大麻烦的事实:‘自然美’”。自然美指什么呢?哪些对象属自然美呢?首先,自然美中“自然”一词,是指非人括大自然现象之美与种种自然生态的美,大如宇宙星云、日月雷雨、小到鸟禽虫鱼、沙土草木。它也同时包括自然的有机界与无机界———生命体与非生命体。 神秘的星空遥远的星座虽然深不可测,但它对于人来说并非冷漠无情,人总是以丰富的想象力与求实的科学精神去理解和把握它。沉寂的沙漠虽了无生机,却也以某种无机苍凉与枯寂给人别具一格之美感。其次,自然美中还包括那类以自然生态为基础却又由人加工改造过的对象,如人工创造的南方的梯田,适宜机耕的齐整的大片北方沃土,如巨大的人工湖泊水坝,又如动物园中人工驯养的各种动物,公园中人工精心培植的花草和那意趣盎然巧夺天工的盆景等等。这类对象里面可以明显看出人的作用,但人工在这里又不能随心所欲,人工必须顺应自然生态。 一座园林,山石流水,花草鸟兽,确为人工安排,虽然人工安排,又难以挣脱自然生命本身的规律,这里的人工作用与艺术美的人工创造就明显不同。 细想一下还会发现,谈自然美的关键在于将人工排开,即除开人为的因素,若循此思路就相应产生一个理论上的问题:人自身算不算在自然之列?人的美算不算在自然美范围之内呢?很显然,人的自然血肉之躯是大自然的产物,但复杂之处又在于,人又不是完全如一般动物那样纯然被动地被自然支配,人明显有主动创造的能力,此外,从社会层面看,人的美还有许多非自然性质的成分,如社会性的人文性的诸多品性。人格美与人体美是有区别的。 人的血肉之躯固然是大自然的产物,但另一方面人之所以为人而不为兽,是人长期劳动实践的结果,这种结果不仅表现在人的内在修养如智力、道德、情感诸方面,同样表现于人体外在结构方面。人体的直立形态,脊柱的相对竖直于地面这种状况,就同人的劳动有关。其实,当初猿人选择仅靠后肢支撑身体这种姿势并不轻松,具以进行劳动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然还有其他因素)。 随直立而视野开阔,随劳动而手变灵巧,人的脸相也逐渐变得匀称。例如颚部的收缩,颚在整个头部所占比例的缩小,这很可能来自嘴、颚部的若干动物性功能为人手替代所致。社会生物学家指出,鱼类、鸟类的颚明显前伸,与它们的身体运动在一轴线上,这样的运动都“以嘴为前导”(鱼最明显,鸟略有改变,哺乳动物亦有改变),而直立人的嘴的方向与身体轴线则有了一个明显的偏转角度。应该说,这种生理结构的美学象征意义是深刻的:动物以物质为唯一满足,人也需要物质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它。 人的面部五官的均称同颚的收缩相关,人的劳动以及学会用火和熟食使人大脑更发达,天

黑格尔美学体系中的自然美论

2008年7月 第36卷 第4期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urnal of L iaoning Universit y(Philosophy and S ocial S ciences) J ul.2008 Vol.36 No.4 美学研究 黑格尔美学体系中的自然美论3 王向峰 (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摘要:在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中,自然美是作为理念感性显现的艺术美的低级基础条件而存在的,因为它是绝少受到生气灌注。他的自然美不仅包括自然物、人的生物体,还包括社会生活的直接现实的存在。由于作为绝对精神的理念,只能浅近地存在于某些自然物的表面,而对多数自然存在却不能在自然形象的符合概念中,见出生气灌注的互相依存和社会事物中作为依存性的人不能见出独立完整的生命和自由,所以它的美是低级的、有限的,它由此推及到一切自然形态的自然和社会存在,借以达到对于“人类生存的全篇枯燥散文”的批判否定。 黑格尔的自然美论不仅是美论,也是一种社会现实批判论。 关键词:自然美;艺术美;理念感性显现;生气灌注;美的底蕴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91(2008)04-0033-07 黑格尔(1770—l831)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但他的这个“理念”不同于柏拉图“理式”的“理在事外”,而是“理在事内”,并且在推动着事物的运动,通过否定的方式达到肯定,又通过肯定达到否定。黑格尔把理念看成最高的真实和普遍的真理,理念又决定美的本质性存在,又把美和真统一在一起。它的意义在于强调美必须以感性形式来显现,感性形式显现抓住了美的非常突出的特征。由于作为绝对精神的“理念”本身是不存在的,这时感性显现显现的是什么?不外是实际存在于艺术生成过程中的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是主客观统一性的东西。所以艺术中被显现的无非是现实和情思,不是理念,但被显现的东西必须诉诸感性形式,要具有形象性特点。感性显现是艺术这种特殊形式的存在,脱离这个形象形态就不是艺术。理念,由于是客观精神,是黑格尔体系中的产物,它被置于艺术和美的内容对象的位置上,但却不能表示作为艺术内容的主观和客观,所以不能说明什么,如果换了艺术中普遍不可脱离的东西,即是生活现实与主体情思,而这个却不是黑格尔美的公式中的,是我们在理念的符号上面放上的实际应有的东西,这个实际应有的东西得到“感性”显现了,这时美就实现了,这时的美等于艺术。因此,黑格尔关于美的定义,主要是说明艺术美,难以说明自然美和社会美。他谈自然美也是为了说明艺术美。 一、自然美是理念最浅近的美 在黑格尔美学当中,讲自然美的地方还是不少的,并且设了专章。在黑格尔的美学体系当中,自然美和艺术美这两个范畴应该是非常明显的范畴。黑格尔美学体系当中设置自然美这个范畴,他的目的重点不在于要阐发自然美这个范畴,是为了论述艺术美,就是给论述艺术美做一个铺垫,或者说先设个台阶,然后踩着这个台阶进入艺术美的层次上,展开对艺术美的论述。自然美在黑格尔美学体系当中总体来说是低级的,是被贬低的,被说到的主要是缺欠,说它缺欠才能显出艺术美的重要,艺术美的高妙。我们就来看看黑格尔对自然美的总体看法。黑格尔说:“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艺术美高于自然。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 3收稿日期:2008-04-28 作者简介:王向峰,男,辽宁辽中人,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外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一: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3) 二:黑格尔美学的基本思想 (5) 三: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意义 (8) 参考文献 (9)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摘要:美,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其表象,却难以抓住其莫测的本质。以至于苏格拉底也叹息着说:美是难得的。而黑格尔作为一位哲学大家,从其哲学出发,探索美最原初的本质,为美学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关键词:黑格尔美学 一: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与辩证法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要更清晰的理解其美学思想,首先应了解其哲学体系。 可以说,黑格尔的哲学是在接受与批判康德的哲学而建立起自己的完整的哲学体系。从黑格尔的名言:“凡是现实的都是理性的,凡是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可以看出他受康德范畴说所得到的启发,并且肯定了理性世界与感性世界的统一。黑格尔从康德的范畴说得到以下观点:(1)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通过哲学以一些普遍的范畴而推演出来;从此可见万事万物都是理性的存在的。(2)范畴与感性的事物结合就产生了人的认识与现实世界。这种逻辑推演的过程即是人的思想的发展过程,同时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通过这个观点,黑格尔进一步得出真实的世界的演变即是思想的演变、哲学的演变。从这两个观点可以窥探黑格尔是如何走向客观唯心主义的,正是在于其认识现实世界的产生及演变的过程中,过分的拔高了范畴的作用,从而产生了他所说的“理念”。黑格尔在《美学》的第一章总论美的概念中就给出了理念的定义:一般说来,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体,以及这二者的统一。 对于黑格尔哲学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范畴“理念”,是由概念与概念所代表的实在所统一的产物,这个统一的过程,在黑格尔看来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概念是理念处于抽象的状态,只涉及物的普遍性,所以还是片面且不真实的,它是在于理性应存在而实际未存在的抽象物,它具有理念的潜在性,而作为概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 答案 满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 以下对《红楼梦》的说法正确的是? 1.0分 ?A、 它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 ? ?B、 它是封建末世形象的历史。 ? ?C、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2 美和美感具有社会性的原因不包括? 1.0分 ?A、 审美主体都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 ?

?B、 任何审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 ?C、 自然物本身具有社会性。 ? ?D、 审美活动不是生物性的活动而是社会文化活动。 ?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3 对于美育说法有误的是? 1.0分 ?A、 孔子是最早提倡美育的中国古代思想家 ? ?B、 席勒认为应大力推行美育 ? ?C、 美育是德育的一部分 ? ?D、 美育属于人文教育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4 不属于优美的特点的是? 1.0分 ?A、 静默 ? ?B、 单纯 ? ?C、 和谐 ? ?D、 恐惧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5 20世纪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对于自然美的看法是哪一种? 1.0分 ?A、 自然美在于自然物本身的属性

?B、 自然美是心灵美的反映 ? ?C、 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 ? ?D、 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6 汤显祖认为哪一个朝代是“有情之天下”? 1.0分 ?A、 汉朝 ? ?B、 唐朝 ? ?C、 宋朝 ? ?D、

?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7 李白的“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描述的是一种什么类型的景象? 1.0分 ?A、 优美 ? ?B、 崇高 ? ?C、 壮美 ? ?D、 悲情 ?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8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出自是哪位诗人? 1.0分 ?A、

读黑格尔《美学》笔记

黑格尔于1817年第一次讲授美学。他的这部著作像他的其他许多著作一样,并不是他本人出版的,而是在他逝世以后,由他的门生霍托、拉森等根据他授课的讲义编纂而成。 黑格尔讲授美学时期正是他创作力最充沛时期,这不仅由于他的哲学思想已渐臻成熟,同时也由于当时德意志社会经过了动荡而转入相对的稳定,从而使他可以摆脱生活上的困扰,无拘无束地对哲学进行潜心的思考。1806年的普法战争德意志战败了,1807年签订了屈辱的提而西特和约,这对德意志以后的发展来说,却反而变成了一件好事。普鲁士贵族统治集团在战败后不得不进行改革,拿破仑法典在德意志推行标志着封建关系的削弱,跟着来了文化繁荣。1818年海德堡创立了"大学中心"的柏林大学。就在黑格尔讲授美学的次年,1818年,他受聘到柏林大学去讲授哲学。当他一登上这座闻名欧洲的大学讲台,他就怀着欢欣鼓舞的心情,向他的听众预告具有光荣传统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再觉醒:"似乎这样的时间已经到来,即哲学已有了引人注意和爱好的展望,而这几乎很消沉的科学也许可以重新提起它的呼声。"在这篇《开讲词》中,黑格尔宣告,空疏浅薄的意见和虚浮骄妄的作风是哲学的敌人。他认为,精神一旦为它们所占据,理性便无法再去追求它自身的目的。哲学所要求的是认识真理的真忱,"只有这处最纯挚的真忱本身才能成为哲学复兴的基础。"从黑格尔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恪守这种信念来从事哲学工作的。德国哲学史上,他是一个集大成的人物。在哲学每个领域里,他都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海涅说这是一场哲学革命 从康德开始的德国古典哲学,如果深入到它那被种种矛盾现象所隐蔽的内容实质中去,就可以理解到它是哲学领域内的一场革命。这场哲学革命成了1848年震撼整个欧洲的政治革命的先导。海涅在他移居法国期间于1833年所写的《论德国宗教和哲学历史》一书中,指出了宗教革命中产生出来的哲学革命的深刻意义,并且把德国的哲学革命和法国的政治革命作了生动的比较,预告了德国哲学革命势将带来的政治风暴。海涅是第一个从晦涩的德国古典哲学中发掘出它那不易察觉到的深刻意蕴的人。当然,他主要是依靠他作为一个敏感的诗人的天才预测。如果我们想要从他书中得到对于黑格尔的全面评价,就感到非常 不够了。 黑格尔本人和他的哲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矛盾现象。他在早年兴高采烈地把法国大革命称作是"壮丽的日出",到了晚年却主张同普鲁士君主制调和。就他的哲学著作来说,在辩证法方面常常爆发出革命的愤火,在体系方面保守因素却占据了压倒优势,起着窒息作用。他在自己的工作领域里是"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在政治态度上却"没有完全脱去德国的庸人气味"。怎样来解释这些矛盾?如果把阶级分析当作比解一次方程式还要容易的简单化庸俗化观点来看,黑格尔只是"一条死狗",他的著作不过是一堆错误的陈迹。对于这种观点来说,政治倾向和科学研究的矛盾,体系与方法的矛盾,都是不存在的。 黑格尔哲学批判 黑格尔在《小逻辑》第三版序言中对他的批评家说过这样的话:"对于一个经过多年的透彻思想,而且以郑重认真的态度,以严谨的科学方法加以透彻发挥的著作,予以这样轻心的讨论,是不会给人以任何愉快的印象的。"这并不是一个哲学家的自负和高傲。今天谁还知道那些黑格尔哲学批评家的名字呢?不过,除了这些浅薄空疏的批评家外,毕竟还是有人认真地研究了并批判了黑格尔的哲学。头一次击中了黑格尔哲学要害的是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在1839年出版的《黑格尔哲学批判》中指出:黑格尔哲学被规定和宣布为"绝对的哲学",虽然并不是这位大师本人作出了这样的规定,而是他的门徒们,至少是他的正统门徒们贯彻始终地契合着老师的学说作出了这样的规定。但是黑格尔哲学,不管它的内容性质如何,都只能是一种一定的、特殊的、存在于经验中的哲学。……认为哲学在一个哲学家身上得到绝对的实现,正如认为"类"在一个个体中得到绝对的实现一样,这乃是一件绝对的奇迹,乃是现实界一切规律和原则的勉强取消,……因此也就别无他望,只有等待世界的真正终结。但是,如果今后历史仍像以前一样继续前进,事实上上帝化身的理论也就被历史本身所驳倒了。 费尔巴哈批判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绝对主义,在黑格尔《美学》中也是同样存在的。后来,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批判黑格尔美学时,主要就是根据这一点而加以发挥的。费尔巴哈打烂了黑格尔哲学体系,就把黑格尔哲学当做无用的东西抛在一边。但是"像黑格尔哲学这样对民族精神发展起过巨大影响的伟大作品, 是决不能靠简单地置之不理的办法把它收拾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