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黑格尔 美学 概说

黑格尔 美学 概说

黑格尔 美学 概说
黑格尔 美学 概说

黑格尔的哲学与美学、文艺学思想

生平与著作简介:

谢林(1775--1854),代表作有《自然哲学观念》、《论世界灵魂》、《先验唯心论体系》等

绝对理念:

一种超时空的(超人的、超自然的)客观理念,是客观独立存在的某种宇宙精神,是先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永恒存在的,是构成宇宙万物及一切现象的核心与灵魂。整个自然及精神世界都是据此而产生的,即宇宙万物都是绝对精神的外化,是绝对精神不断运动衍化的结果。故又被黑格尔称为“宇宙精神”、“宇宙魂”。

实际是指实在化、客观化了的人的思想观念。

认为“实体即主体”,即能动性与创造性的主体,“实体在本质上即是主体,这乃是绝对即精神这句话所要表达的观念。”(《精神现象学》15页)故“绝对精神”是实体又是主体,是主客体的统一。

对绝对理念的把握过程:

感性认识-〉知性认识-〉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是认识的开端,是对事物的直接性认识,是最低级最抽象的,得到的是一个混沌表象。

知性认识:

指对事物的各个部分进行的单独认识,是间接性认识。将每一个有限的概念当作彼此分离的、互不联系的。“坚持着固定的规定性和各规定性之间彼此的差别,以与对方相对立”(小172)

二、黑格尔的哲学体系

辨析:

1、与康德哲学的关系:

逻辑学:物自体;

自然哲学:现象界;

精神哲学:判断力。

2、与老子哲学相比:“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3、关于客观唯心主义:马克思批判的根据:肯定绝对理念的客观存在性,第一性,决定外物性,故唯心主义;先由理念入手,故手足倒置。

析:由概念外化为事物,概念非时间上在先,而是逻辑上在先。

即先有人的概念,才能认识事物。“纯粹概念”是自然现象和精神现象之所以可能的前提。但只是抽象的,故才有自然哲学与精神哲学。

黑格尔不否认自然界的先在性,强调的是在逻辑学意义上,纯概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内在根据和先决条件。与康德的“先验范畴”相比。

三、黑格尔的美学观

黑格尔的美学、文艺学思想,是其哲学体系中精神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于《美学》一书。在这部著作的《序论》中,黑格尔曾经点明:这部著作的正确名称应当是“艺术哲学”,更确切地说,应称之为“美的艺术的哲学”。正是在这部著作中,黑格尔从自己的哲学观出发,首先探讨了美的本质及审美活动的特征等有关问题。

1、美学研究的出发点:理念

在《美学》序论中,黑格尔否定了传统的经验式与抽象形而上学的研究方式,主张美学研究应从理念出发。

经验式:从具体作品出发,分析概括,得出公式、规则之类,如亚氏《诗学》。

黑格尔认为这是琐屑的、不科学的:“艺术哲学没有任务要替艺术家

开方剂,而是要阐明美一般说来究竟是什么,它如何体现在实际艺术作品里,却没有意思要定出方剂式规则。”(美23)

抽象形而上学式:主要指柏拉图式。

柏之“理式”论,黑格尔认为是空洞无物的,脱离现实的。

黑格尔是从理念入手,以其哲学体系可知。

理念不等于经验,也不同于柏拉图的理式。是动态的、活的,且是不脱离具体事物的,主客体的统一。

2、美的本质特征

在《美学》中,黑格尔给美下过一个著名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1>根据朱光潜先生的解释,黑格尔“美的定义中所说的‘显现’有‘现外形’和‘放光辉’的意思。

为什么感性显现了理念就成为美?

黑格尔的看法是:人是有自我意识的,与自然存在不同,还要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具体有两种方式:一是认识的方式,即从理论上思想上认识自己;二是实践的方式,即通过实践改变外在事物,在外在事物上刻下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以感到自己的存在。黑格尔举例说:“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现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在这作品中他看出他自己活动的结果。”<8>艺术活动同样如此,是“人要把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作为对象,提升到心灵的意识面前,以便从这些对象中认识他自己。”<9>理念显现为感性形象,实际上也正是人通过改造外物,复现自己、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实现自我心灵满足的过程,因而显现了理念的感性形象,也就是美的了。

“所谓美的理念即是出于自由想象力的表象。”(小145)

主体自由得不到实现时局限、痛苦

主客统一艺术(美)理念的感性显现

客体必然不被认识时的局限、痛苦

黑格尔认为,人类的许多行为、认识等,“从最低级的一直到最高级的哲学见识,都只是发源于一种希求,就是要把上述不自由的情形消除掉”(美125)更高级的是:艺术、宗教、哲学。

“对必然性加以思维,也就是对上述最坚硬的必然性的消解。因为思维就是在他物中自己与自己结合在一起。思维就是一种解放,而这种解放并不是逃避到抽象中去,而是指一个现实事物通过必然性的力量与别的现实事物联结在一起,但又不把这别的现实事物当成异己的他物,而是把它当成自己固有的存在和自己设定起来的东西。这种解放,就其是自为存在着的主体而言,便叫自我;就其发展成一全体而言,便叫作自由精神;就其为纯洁的情感而言,便叫作爱;就其为高尚的享受而言,便叫作幸福”。(小325-326)

“无论就美的客观存在,还是就主欣赏来说,美的概念都带有这种自由和无限;正是由于这种自由和无限,美的领域才解脱了有限事物的相对性,上升到理念和真实的绝对境界。”(美148)

故“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3、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虽自称“艺术哲学”,主要论艺术美,但并没否定自然美,只是认为自然美不及艺术美。原因是:

A.自然美虽同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但不是美之理念物化,而是理念的对象化。物化:自我显现;对象化:在对象中看出来。即“自然美不属于对象本身,而是在于所唤醒的心情。”(美166)近乎“移情说”。

正因对象化,故于理念的显现要受到自然物的限制,是不完满的。

艺术的物化是自由创造,可以至完满。

B.艺术美是绝对理念的直接再生、复现,因此是最真实的;自然美只能是心灵的部分映象,无法至最真实的境界。

故黑格尔断言:“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艺术美高于自然。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从形式看,任何一个无聊的幻想,它既然是经过了人的头脑,也就比任何一个自然的产品要高些,因为这种幻想见出心灵活动和自由。”与之相比,甚至连常常受到人们赞美的太阳这种自然物,本身也是无足轻重的,因为太阳本身不是自由的,没有自意识的。<6>由此可见,黑格尔的艺术理念论中,继承与

张扬的正是文艺复兴以来对人的主体价值的尊崇与肯定。

就哲学认识论而言,黑格尔将“理念”视为“真实”,当然是难以令人信服的,但在美学及文学艺术领域,黑格尔将“理念”视为“美”的本质,视为就是“艺术真实”,则是有重要意义的。这一论断,克服了西方美学史、文艺学史上长期存在的割裂感性与理性关系的弊端,即既避免了从理性主义哲学出发,将美与艺术视为抽象理式的偏颇,也避免了从经验主义哲学出发,将美与艺术视为仅仅是满足个人感官产物的缺陷。

四、黑格尔的艺术史观

(二)、艺术发展的历史类型

在黑格尔心目中,艺术的理想境界是理念与感性形象、精神内容与物质形式的统一,但他发现,在人类艺术发展的不同时期,艺术作品体现出来的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不一样的。黑格尔正是以此为据,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将艺术分为象征型、古典型与浪漫型三种。

象征型:物质外形压倒理念;古典型:物质外形与理念统一;浪漫型:理念压倒外形。物质性不断降低,理念不断上升。

1、象征型艺术。

黑格尔认为象征型艺术的根本特点是物质形式压倒理性内容、客体吞没主体,是人类艺术初创阶段所体现出来的特征。在这一阶段,由于理念尚处于发端时期,因而自身还是不确定的、模糊的,还未能找到显现自身的得体形象,往往还只是生硬地粘附于自然形态的物质外壳上,给人以“嵌合”、“拼凑”、“图解”的感觉。因此,严格地说,这一阶段的艺术,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而只应被视为艺术前的艺术。

黑格尔将建筑视为象征艺术的典型形式。在黑格尔看来,由于建筑艺术的素材主要是外在的物质,即受机械规律制约的笨重的物质堆;由于建筑的形式还没有脱离无机自然的形式,还只是按照凭知解力认识的抽象的对称关系之类来布置的,因而建筑艺术尚不能实现作为具体心灵性的理想,还不能使客观事物成为精神的绝对完满的表现,还只能是无机的东西勉强接近于精神的表现。总之,“这门最早的艺术所用的材料本身完全没有精神性,而是有重量的,只有按照重量规律来造型的物质”。<13>也就是说,建筑呈现出的正是客体吞没主体的象征型艺术的特点。

黑格尔当然意识到,建筑艺术本身也是在发展的。故而他所说的最能体现象征型特征的建筑艺术,实际上主要是指东方古巴比伦、埃及、印度等民族用以表达宗教观念的建筑。而至古希腊建筑,情况已有不同,虽仍具应用性,但已趋于精神观念与物质材料之间的完整统一。而至中世纪出现的高惕式教堂建筑,就更为不同了,其高飞远举的庄严气象,进一步显现了理念的上升,已体现出浪漫型艺术的特征。

2、古典型艺术

黑格尔认为古典型艺术是“用恰当的表现方式实现了按照艺术概念的真正的艺术”,<14>也就说,古典型艺术已克服了象征型艺术物质形式压倒理念内容的缺陷,理念已自由地妥当地体现于在本质上就特别适合这理念的形象,使理念内容与外在形式完满地融为一体。

黑格尔将雕刻视为古典型艺术的典型形式,认为与建筑相比,雕刻的形象已摆脱了建筑所担负的作为一种单纯的外在自然和环境而服务于精神的任务,凭它自己而独立地站在那里。“在雕刻里所看到的正是处在精神离开有体积的物质而回到精神本身的道路上。”<15>具体说来,雕刻艺术在两点上超出了象征型艺术,一是作为精神来掌握的内容已很明晰,二是它的表现方式和这种内容意义完全吻合。总之,从理念与感性形式完满统一的程度而言,古典型艺术是最理想的艺术,是人类艺术发展至黄金时代的产物。

但就理念自身不断挣脱形式束缚的要求来看,古典型艺术又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雕刻艺术,尽管“好像特别善于保持自然真相”,但“这种通过笨重物质来表现出的肉体的外在自然面貌不能表现精神之所以为精神的本质。”<16>

也就是说,古典型艺术中的感性形象仍在制约着理念极大程度的解放,心灵仍不能按照它的真正概念达到表现。正因如此,黑格尔又认为,与古典型艺术相比,浪漫型艺术才是最高级的艺术。正是浪漫型艺术,更多地表现了理念精神的胜利。

3、浪漫型艺术

黑格尔所说的浪漫型艺术的本质特点是:与象征型艺术中物质形式压倒理念内容的特征相反,理念内容压过了感性形式;与古典型艺术相比,浪漫型艺术又一次打破了理念与形式之间的统一,“在较高的阶段上回到象征型艺术所没有克服的理念与现实的差异和对立。”<17>黑格尔认为,显示浪漫型艺术特征的艺术门类是绘画、音乐与诗(即语言艺术)。在这几门艺术中,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进一步提高了理念性。但在绘画、音乐与诗中,理念内容与感性形式之间的关系仍存在很大的差别,又正是缘此决定了这几门艺术各自的内在特征以及在人类艺术发展史上的地位。

按通常的看法,绘画与雕塑同属造型艺术,但在黑格尔看来,雕刻形象的躯体和感性外貌等,实际上既不宜于表现主体内心生活,又不宜于刻划个别事物的特殊面貌,而这种既能表达内心生活又能刻划个别事物特征的表现方式,按照造形艺术的规则来说,只能在绘画中表现出来,正是绘画“把形象的实在外表转化成为观念性较强的颜色现象,而且把内在心灵当作描绘的中心。”<18>这就进一步减少了外在物质因素对精神观念的束缚。

音乐是以无形的声音为材料的,因此,形成音乐内容意义的是处在它的直接的主体的统一中的精神主体性,即人的心灵,亦即单纯的情感。正是这种无形的声音性与单纯的情感性,使得理念内容在音乐艺术中得以极大限度的体现,使之成为最富于浪漫品性的艺术门类。但按黑格尔理性与感性完美统一的美学尺度衡量,音乐艺术的缺陷也是明显的,这就是音乐形象缺乏明确可感性,其内容是在音调中获得的一种象征式的表现,因而与音乐相比,最高境界的艺术还应是诗(语言艺术)。

黑格尔认为,相比而言,诗才是绝对真实的精神的艺术,是把精神作为精神来表现的艺术。具体来说,诗是造型艺术与音乐艺术的优美的结合体,“一方面,诗和音乐一样,也根据把内心生活作为内心生活来领会的原则,而这个原则却是建筑、雕刻和绘画都无须遵守的。另一方面从内心的观照和情感领域伸展到一种客观世界,既不完全丧失雕刻与绘画的明确性,而又能比任何其它艺术都更完满地展示一个事件的全貌,一系列事件的先后承续,心情活动,情绪和思想的转变以及一种动作情节的完整过程。”<19>正因为诗是最高境界的艺术,故而“到了诗,艺术本身就开始解体。从哲学观点来看,这是艺术的转折点:一方面转到纯然宗教性的表象,另一方面转到科学思维的散文。”<20>在分析语言艺术时,黑

格尔仍按理念内容与感性形象的差异,将诗分为史诗、抒情诗、戏剧体诗;又将戏剧体诗又分为悲剧、喜剧与正剧。各自体现出来的不同特点是:在史诗中,由于以叙事为主,故感性形象大于理念内容;在抒情诗中,由于以抒情为主,故理念内容大于感性形象;而戏剧体诗体现出来的则是理念内容与感性形象的统一。至于戏剧体诗的几种类型,黑格尔的看法是,由于正剧的界限摇摆不定,有时有越出戏剧类型而流于散文的危险,因此,没有多大的根本的重要性;悲剧是重要的,但悲剧须通过矛盾双方对立冲突的解决,须通过对矛盾双方片面性的否定达到最后的肯定,以显示永恒正义的胜利;而喜剧则不同,其矛盾冲突往往通过喜剧人物自身即可得以解决,从喜剧人物自己的笑声中,我们就能看到他们富有自信心的主体性的胜利,就能直达对“永恒理念”与“绝对真理”的肯定。因而,从理念自身的发展来看,喜剧才是一切艺术的顶峰,而到了这个顶峰,“喜剧就马上导致一般艺术的解体。”<21>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黑格尔所描述的人类艺术发展的历史,是人的主体性不断得以提升的历史,是理念不断挣脱感性形式与形象的束缚,终于回归自身的历史,即“始而追求,继而到达,终于超越。”<22>在黑格尔的整个哲学体系中,理念超越了艺术之后,即演化为宗教,进而演化为哲学。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黑格尔说:“最接近艺术而比艺术高一级的领域就是宗教”,“最后,绝对心灵的第三种形式就是哲学。”<23>

黑格尔对人类艺术发展史及相关类型的分析,尽管存在着从先验理念出发的唯心主义倾向,将本应是与社会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整个人类艺术发展的历史简单地归结为理念不断寻求对感性形式超越的历史,但因他凭自己对各类艺术的深切了解,熟练地运用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思想方法,发现的毕竟又是人类艺术发展的一条值得重视的规律。

五、黑格尔的文艺观

黑格尔的文艺学思想,是其哲学体系中精神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于《美学》一书。在这部著作的《序论》中,黑格尔曾经点明:这部著作的正确名称应当是“艺术哲学”,更确切地说,应称之为“美的艺术的哲学”。正是在这部著作中,黑格尔从自己的哲学与美学观出发,对艺术美的本质特征、艺术发展的历史类型、艺术作品中的理想性格、悲剧冲突、艺术创造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

(一)、艺术美的本质特征

在《美学》中,黑格尔给美下过一个著名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1>黑格尔将自己的美学称之为艺术哲学,因此,这个定义,自然也是切合艺术美的。事实上,黑格尔正是据此论述艺术美的本质特征的:“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艺术要把这两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2>具体来看,黑格尔对艺术美的论述,主要包括以下三层意思。

1、艺术作品的内容,既不是柏拉图所说的脱离客观存在的抽象理式,也不是亚里斯多德所强调的“自然的摹仿”,而是“理念”。“理念”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核心范畴,也是其文艺观的出发点。“理念”的内涵较难理解,极易与通

常所说的“概念”相混淆,且艺术内容意义的理念与哲学理念也有差异。黑格尔本人显然清楚这一点,故而曾反复申明:他所说的艺术美的理念并不是专就理念本身来说的,也不是在哲学逻辑里作为绝对来了解的那种理念,而是与现实相符合的具体形象,是“与现实结合成为直接的妥贴的统一体的那种理念。”“理念就是符合理念本质而现为具体形象的现实,这种理念就是理想。”<3> “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在,以及这二者的统一。单就它本身来说,概念还不是理念,尽管概念和理念这两个名词往往被人用混了。只有出现于实在里而且与这实在结成统一体的概念才是理念。”<4>由此可见,黑格尔所说的理念,实际上是指人们对事物的不脱离具体感性形象的主体性把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又将“理念”与“理想”等同视之,甚至干脆将其称之为“就是心灵”,“是普遍的无限的绝对的心灵”,正是这绝对的心灵“根据它本身去确定真实之所以为真实。”<5>黑格尔认为,正是这种“心灵化”、“具体化”的“理念”,构成了文艺作品的内容。

黑格尔所说的这样一种“艺术理念”的形成,实际上是伴随着人的自由创造的,正是根据自由创造的特征,黑格尔断言:“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艺术美高于自然。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从形式看,任何一个无聊的幻想,它既然是经过了人的头脑,也就比任何一个自然的产品要高些,因为这种幻想见出心灵活动和自由。”与之相比,甚至连常常受到人们赞美的太阳这种自然物,本身也是无足轻重的,因为太阳本身不是自由的,没有自意识的。<6>由此可见,黑格尔的艺术理念论中,继承与张扬的正是文艺复兴以来对人的主体价值的尊崇与肯定。

2、艺术作品的形式,是具体可感的形象,即“感性显现”的产物。根据朱光潜先生的解释,黑格尔“美的定义中所说的‘显现’有‘现外形’和‘放光辉’的意思,它与‘存在’是对立的。比如说画马只取马的外在形象,不把马当作实际存在的可骑行的东西来看待。如果舍形象而穷究‘存在’的实质,那就成为哲学的抽象思考,就失去艺术所必有的‘直接性’了。”<7>也就是说,黑格尔这儿强调的是:艺术作品的产生过程,就是理念通过恰当的形式,得以感性显现的过程。美和艺术的基本特质,便正在于这样一种形象的鲜明性与可感性。

如果仅就强调艺术形式的具体可感而言,黑格尔的见解也许并无独到之处。值得重视的是,黑格尔从人性哲学的角度,进一步论述了理念显现了感性形象,何以就会产生艺术美的原因。黑格尔认为,人是有自我意识的,与自然存在不同,还要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具体有两种方式:一是认识的方式,即从理论上思想上认识自己;二是实践的方式,即通过实践改变外在事物,在外在事物上刻下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以感到自己的存在。黑格尔举例说:“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现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在这作品中他看出他自己活动的结果。”<8>艺术活动同样如此,是“人要把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作为对象,提升到心灵的意识面前,以便从这些对象中认识他自己。”<9>理念显现为感性形象,实际上也正是人通过改造外物,复现自己、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实现自我心灵满足的过程,因而显现了理念的感性形象,也就是美的了。

3、艺术就是理念内容与感性显现的自由统一的整体。黑格尔认为,正因艺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因此,在艺术作品中,理念与感性形式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显得特别重要。如果有丰富的理念而无得体的形式,或者有过于显赫的形式而理念内涵不足,都不能算是好的艺术品。在论述这一问题时,黑格尔强调艺术形

式应该是“灌注生气”的形式,即“一种真实的也就是具体的内容既然应该有符合它的一种感性形式和形象,这种感性形式就必须同时是个别的,本身完全具体的,单一完整的。”<10>同时又反对另一极端,即艺术的抽象公式化,认为“艺术作品所提供观照的内容,不应只以它的普遍性出现,这普遍性必须经过明晰的个性化,化成个别的感性的东西。如果艺术作品不是遵照这个原则,而只是按照抽象教训的目的突出地揭出内容的普遍性,那么艺术的想象的和感性的方面就变成一种外在的多余的装饰,而艺术作品也就被割裂开来,形式与内容就不相融合了。这样,感性的个别事物和心灵性的普遍性相就变成彼此相外(不相谋)了。”

<11>

总之,在黑格尔看来,艺术应该是理性与感性、普遍性与个别性、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显然正是出于对艺术特征的认识,黑格尔在《美学》的“全书序论”中,曾首先对历史上出现的三类有代表性的“艺术目的论”进行了反驳。一是摹仿说。在黑格尔看来,这种主张显然忽视了艺术家对事物的理念把握,只不过是一种“巧戏法”而已,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作品的。二是激发情绪说。黑格尔认为,这种见解也是不可取的,因为情绪有好有坏,既可以强化心灵,也可以弱化心灵,甚至有可能把人引到最淫荡最自私的情欲。三是实体目的说,即认为艺术创作的目的在于净化人的心灵,或教训别人的手段。黑格尔认为,这种看法实际上否认了艺术活动自身的使命与目的。艺术应有自己的使命,这就是“用感性的艺术形象的形式去显现真实”;艺术应有自己的目的,这就是“显现和表现。至于其它目的,例如教训、净化、改善、谋利、名位追求之类,对于艺术作品之为艺术作品,是毫不相干的,是不能决定艺术作品概念的。”<12> 就哲学认识论而言,黑格尔将“理念”视为“真实”,当然是难以令人信服的,但在美学及文学艺术领域,黑格尔将“理念”视为“美”的本质,视为就是“艺术真实”,则是有重要意义的。这一论断,克服了西方美学史、文艺学史上长期存在的割裂感性与理性关系的弊端,即既避免了从理性主义哲学出发,将美与艺术视为抽象理式的偏颇,也避免了从经验主义哲学出发,将美与艺术视为仅仅是满足个人感官产物的缺陷。

(三)、理想性格论

在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的成功与否,往往是作品成败的关键。黑格尔是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的,他曾这样指出:“性格就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因为它把前面我们作为性格整体中的各个因素来研究的那些方面都统一在一起。”<24>并对理想性格特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1、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整体性。即作为理想性格,应是一具有性格的多面性的完满整体。黑格尔强调:“人不只具有一个神来形成他的情致;人的心胸是广大的,一个真正的人就同时具有许多神,许多神只各代表一种力量,而人却把这些力量全包罗在他的心里”。<25>认为只有多面性才能使性格生动有趣,同时,这种多面性又必须凝铸于一个主体,而不是杂乱肤浅的东西的拼凑。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中“每一个人都是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26>黑格尔举例说,荷马笔下的人物,即体现为这样一种理想性格,如阿喀琉斯是个最年轻的英雄,但是他一方面有年轻人的力量,另一方面也有人的一些其它品质,荷马借种种不同的情境把他的这种多方面的性格都揭示出来了。

2、人物性格的特殊性、明确性。即理想性格不仅表现在丰富性与整体性,

同时还必须有某种特殊的情致,为基本的突出的性格特征,来引起某种确定的目的、决定和动作,这样,才能使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同时,这种特殊性又不能限定得过分死板,致使人物成为某种情致的完全抽象的形式,使之丧失生动性与完满性。因为“一个性格之所以能引起兴趣,就在于它一方面显出上文所说的整体性,而同时在这种丰富中它却仍是它本身,仍是一种本身完备的主体。如果人物性格没有见出这样的完满性和主体性,而只是抽象的,任某一种情欲去支配的,它就会显得不是什么性格,或是乖戾反常、软弱无力的性格。”<27>黑格尔认为,像莎士比亚笔下的朱丽叶这样的形象,就是合乎上述特点的理想性格。在不同的情境中,朱丽叶虽有不同的性格表现,但却始终只有一种情感,即她的热烈的爱,渗透到而且支持起她整个的性格。

3、人物性格的坚定性。即人物表现出一种一贯忠实于他自己的情致所显现的力量和坚定性,是按自我性格发展的逻辑,根据自己的意志发出动作的,而不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否则,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就会是一盘散沙,毫无意义。黑格尔正是据此批评高乃依的《熙德》中,人物呈现出同一心灵的分裂性,时而由抽象的荣誉转到爱情,时而又由抽象的爱情转到荣誉,这样的翻来复去,就违反了人物性格所必有的真正决断性与统一性;批评在拉辛的《斐笃尔》之类作品中,主角本已受某种情致的驱遣,却又让一个次要的角色来说服他,甚至把责任推到次要角色身上去;批评在近代的某些德国作品中,人物常常表现出永无止境的忧伤抑郁,愤愤不平,悲观失望。强调“一个真正的人物性格必具有勇气和力量,去对现实起意志,去掌握现实。”<28>在黑格尔看来,真正值得肯定的还是莎士比亚的剧作,认为其特点“正在于他把人物性格描绘得果断而坚强,纵然写的是些坏人物,他们单在形式方面也是伟大而坚定的。哈姆雷特固然没有决断,但是他所犹疑的不是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怎样去做。”<29>

与理想性格的创造相关,在《美学》中,黑格尔还进一步探讨了理想性格与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黑格尔认为:“人必须在周围世界里自由自在,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他的个性必须能与自然和一切外在关系相安,才显得是自由的。所以一方面是人物性格的内在的主体的统一以及他的情况和动作,另一方面是外在的客观存在的客体的统一,这两方面不是彼此分离,漠不相关,而是显出协调一致和互相依存”<30>在艺术作品中同样如此,要使某一个人物显得真实可信,必须要有两方面的条件,这就是带有主观性的人物本身和他的外在环境;艺术的高妙境界就是要创造出“一种主体与外在界双方的共鸣,使它们融合为一个整体。”

<31>黑格尔这儿所说的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人化了的环境及复杂的精神关系等三个方面。黑格尔具体指出,在艺术作品中,外在自然环境必须是真实的、明确的,而不是枯燥空洞、模糊不清的。同时,还不应为妙肖自然而求妙肖自然,还要写出人化的自然。此外,还要注意将人物置于由国家的组织形式、宪法、法律、家庭、公共生活与私生活等多方面因素构成的复杂的精神关系网中予以把握。正是在这样一种人物与环境的密切关联中,人物的理想性格才能得以更好的体现。

黑格尔将富有个性的人物视为艺术描写的中心,且深入地探讨了理想性格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以及理想性格与理想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将西方文艺理论史上典型学说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并构成了后来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的理论前提。值得肯定之处还在于,黑格尔所强调的理想性格的主体性、坚定性之类,表现了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积极向上的人文主义精神。

(四)、悲剧冲突论

英国学者布雷德莱曾经指出,黑格尔是自亚里斯多德论述悲剧以来,以同样的独创性和探索精神来研究悲剧问题的唯一哲学家。<32>这评价是有道理的。在分析艺术发展史的类型时,黑格尔虽然从理念挣脱外在束缚的程度,将喜剧看作是一切艺术的顶峰,但从理念内容与感性形象统一的艺术尺度出发,真正重视的则是悲剧。他曾联系西方文学史上许多悲剧作品,对悲剧冲突以及与之相关的悲剧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独到的探讨。

黑格尔关于悲剧冲突的见解,由于立足于抽象的“永恒正义”观,忽视了悲剧冲突的社会现实基础,取消了与社会历史发展相关的是非标准,这当然也是有很大片面性的。但他强调的悲剧冲突不是人与自然,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层次的冲突的见解,又是独到的、深刻的。这类冲突所造成的的确是人间更为深重的悲剧,是人类形成文明社会以来一直存在,以后恐怕永远难以解决的深层精神困境。从人类文学艺术史来看,在诸如《哈姆雷特》、《红楼梦》这样一类伟大作品中,无不蕴含着这样一种更深层次的悲剧意味。而又正是这类伟大作品,在启示着一代一代的读者,正视人类的处境,思考人性的局限,不懈地探寻人类的精神出路。

(五)、艺术创造论

作为一部系统的艺术哲学,黑格尔在《美学》中,对艺术创造活动的内在特征与外部条件也给予了充分的注意,提出了一系列值得重视的见解。

第一,艺术创作需要天才。

与康德相同,黑格尔亦特别强调艺术创作需要天才,认为“天才是真正能创造艺术作品的那种一般的本领以及在培养和运用这种本领中所表现的活力。”

<36>并将天才具体归结为想象能力,以及在使用传达技巧时所表现出来的轻巧灵活等等。黑格尔曾断言“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37>这类想象,与人类的科学想象活动不同,它有一种本能式的创造力,它是以无意识的方式起作用的,所以必然要靠人类天生资禀来掌握。至于艺术家在创作时所使用的有关技巧,黑格尔认为也往往是来自一种天生自然的推动力,一种非要把自己的情感思想马上表现为艺术形象的直接需要,是可以毫不费力地在自己身上找到的。总之,“艺术创作,正如一般艺术一样,包括直接的和天生自然的因素在内,这种因素不是艺术家凭自力所能产生的,而是本来在他身上就已直接存在的。”<38> 黑格尔还将将天才与才能进行了比较,进一步强调了天才的重要性。在黑格尔看来,天才和才能在事实上不完全是一回事。才能是特殊的本领,如歌唱的才能,拉小提琴的才能等等。黑格尔认为,创作当然也需要才能,但“单纯的才能只是在艺术的某一个别方面达到熟练,为着达到本身的完备,就还需要只有天才才可以供给的那种一般性的艺术本领和灌注生气的作用。所以没有天才的才能总不免只停留在表面的熟练。”<39>这也就是说,仅有才能而无天才,艺术创作是很难达到高妙境界的。

第二,艺术创作需要主观努力。

黑格尔又同时指出,天才之于创作固然重要,但仅靠天才同样无济于事,还需要艺术家本人多方面的主观努力。一是要运用理性能力,对生活予以深刻的把握。即艺术家不能只是满足于他所选择的为之感动的对象,还要对其本质的真实的东西加以彻底体会。黑格尔还结合灵感问题,进一步说明了艺术家主观努力的重要性。黑格尔首先承认,艺术创作中的确存在着灵感现象,但这灵感不是凭空而来,而正是建立在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对艺术技巧的掌握等主观努力的基础上的,即“要煽起真正的灵感,面前就应该先有一种明确的内容,即想象所抓住

的并且要用艺术方式去表现的内容。”否则,黑格尔讽刺说,即使“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光顾他。”<42>

第三,艺术创作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外部社会条件。

黑格尔认为,艺术创造活动的成功,除了艺术家的天才与本人的主观努力之外,还要受到“一般世界情况”的影响与制约。黑格尔所说的“一般世界情况”,主要是指某一特定时期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的整体背景。黑格尔大致按照历史发展的过程,主要分析了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英雄时代”的情况,具体指的是在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之类作品中描写出来的“世界情况”。黑格尔认为,在这样的“世界情况”中,文化还处在生长期,虽已形成了一定的伦理规范及道德理想,但还没有僵化为刻板的法律秩序。与之相关,个人虽已属于某一群体,人与人之间虽有主奴之分,但基本上还是自由组合的。如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们,虽在追随他们的首领阿加门农,但仍可随自己的意愿来去自由。也就说,在“英雄时代”,个人虽已受到了社会规范的制约,但仍可凭自己的自由意志行事。黑格尔认为,这样的世界情况,最适于艺术的发展,辉煌的古希腊艺术,正是这一世界情况的产物。

二是“牧歌式的情况”,黑格尔具体指的是西方自希腊罗马以来牧歌体诗人和作家们所描写的那种空想乐园的情况。在这种“世界情况”中,从自然方面来说,人们无须去费什么劳力,即可满足自己的一切需要;从人方面来说,在天真纯朴状态中他享受着诸如草地、森林、牲畜、小园、茅棚所供给的食住及其它可享受的东西,他还完全没有违犯人性的尊严的求名求利之类欲望。黑格尔认为,这种情况,虽然可以使人有若干的“独立自足性”,但却很快就会使人厌倦;由此而形成的人物性格,也往往缺乏高尚的理想以及顽强性与坚定性,因而是不适

于艺术发展的。

黑格尔虽与康德相同,高度肯定了艺术天才之于艺术活动的重要性,但他同时亦强调了艺术家主观努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般世界情况”的重要性。这些见解,显然比康德要科学得多,辩证得多,亦更为合乎艺术创作的实际。此外,他对于资本主义时代不利于艺术发展的分析,也是有重要启发意义的。这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即“世界情况”入手揭示了传统艺术正在走向“解体”的规律。黑格尔做出的这一番分析,与他在分析艺术发展类型时谈到的“浪漫型导致艺术的解体”观相比,无疑是更有说服力的。后来,马克思正是受其影响,亦在相近的意义上提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就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歌相敌对”<45>的见解。

六、黑格尔的启示与影响

评价:

肯定处:

1、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艺术的百科全书。

懂艺术,具体分析精彩。

“诗的表现方式是一种解释性的.....从散文的观点来看,诗的表现方式可以被看作走弯路或是说无用的多余的废话。”如“当晨曦女神伸出玫瑰色手指的时候”,不过是说“朝霞在东方出现的时候”,但前者是诗。

2、具有浑阔的历史感。

与康德相比。

3、人本主义精神,关注的是人的自由解放。

4、强烈的理性主义精神

注重理性把握世界的能力。

从具体见解看:理想性格论、天才论等。

不足:

1、理念推论,对社会历史本身重视不够。2、欧洲中心主义,对东方的了解与注意不够。

黑格尔《美学》

黑格尔《美学》 黑格尔(Hegel1770-1831)是德国古典哲学、美学的集大成者。主要著述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历史哲学》、《宗教哲学》、《美学》等。 (一)哲学思想: 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核心是“绝对理念”(绝对精神)。它是超自然、超人类的一种“宇宙精神”,是整个宇宙的,而非个人、非人类的,在人与自然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它是宇宙之源,自然、人类及人的各种思维现象都是由它派生出来的--也就是说它是先于自然和社会而独立存在的客观普遍的思维,它是世界之源,又是世界的主宰。世界的历史就是宇宙精神自我生成、自我运动的历史。 这个“宇宙精神”(绝对精神、理念)经历三个发展阶段:逻辑阶段:绝对精神以抽象纯粹的逻辑概念存在。 自然阶段:绝对精神以自然形式、外在的物质形式存在。 精神阶段:“绝对理念”以人类精神的形式存在。 黑格尔又进一步把人类精神分为: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三个层次。 主观精神:人的内在精神、个人意识。 客观精神:人的内在精神的外化,体现为各种制度、法

律、道德、伦理等普遍力量。 绝对精神: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统一,宇宙精神的最高发展阶段,回复到自身,这时它才是自由的、独立自足的。 绝对精神包括:艺术、宗教、哲学。艺术以直观的形式体现绝对精神。宗教以想象象征的形式体现绝对精神。哲学以思想的形式、自由思考的形式体现绝对精神。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体系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假设了超自然的宇宙理念的存在,并将其作为世界之源,颠倒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但他的哲学包含着辩证法的合理内容。 (二)《美学》的基本内容: 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美学的正当名称是“艺术哲学”,或确切说是“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研究范围就是艺术、美的艺术。 1、美的本质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艺术的任务在于用感性形象来表现理念,以供直接观照,而不是用思想和纯粹心灵性的形式来表现。因为艺术表现的价值和意义在于理念和形象两个方面的协调和统一,所以艺术去符合艺术概念的实际作品中所达到的高度和优点,就要取决于理念与形象能互相融合而成为统一体的程度。” 黑格尔由此得出结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定义包括两种因素、一层关系: 一是理念,这是内容、目的、意蕴、内在精神(主要因

浅析黑格尔美学

浅析黑格尔美学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的美学(即艺术哲学)是他的哲学体系圆圈上的一段弧,它就是一个以“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为中心的美学体系。正是这个“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中心命题,在客观唯心主义的绝对理念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把理性与感性,内容与形式,主体与客体,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了。 黑格尔充分地吸收前人的美学研究成果,并以他丰厚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为基础,经过严密而辩证的论述,最后精辟地总结出他的美学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简明又完整的概括,证明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深化了对于美的本质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时代的高峰,具有科学的里程碑意义。尽管黑格尔的美学体系同他的哲学体系一样,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可是他在论证美的本质问题时,却能坚持以人为核心的理论界定,深刻地揭示出人与对象、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内容与形式等等之间辩证而统一的关系,为我们认识什么是美、怎样去创造美,提供了巨大的启示空间。 黑格尔浓缩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定义,虽说看似简单的一个判断,可是它里面却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具有很高价值的思想和智慧,同时又显示了它的内容根基特别深厚。认清

这一问题首先应对黑格尔的理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黑格尔指出:“一般说来,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在,以及这二者的统一。”黑格尔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先于它而存在的概念生发出来的,事物的存在是概念显现自身于事物的活动,是概念的自我实现。当概念出现于实在里并且与实在结成统一体时概念就成为了理念。黑格尔的理念是具体的概念与实在的统一,是主观理解的,同时也是客观存在的。黑格尔这一定义的三个来源首先,这一定义来自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黑格尔认为由概念生发出外在的自然界,而自然界是概念的异化。理念才是概念与实在的统一。理念是绝对精神,绝对精神的初级阶段就是艺术,就是美。因此,黑格尔的美其实就是他哲学体系的一个发展阶段。其次,这一定义来自于黑格尔对于艺术的研究,是他经验的积累。虽然黑格尔不是一个艺术家,没有直接从事艺术实践活动,但他对于艺术问题进行了哲学思考、研究,把艺术的特点归纳以后总结出美的定义。第三,这一定义也来源于黑格尔以前的或同时代的德国古典美学。黑格尔的理论受到了康德、席勒、谢林的很大影响。 黑格尔美的概念的全部含义,概言之就是理念的感性化,感性形式的心灵化。(艺术)美是多种矛盾对立面的统一体,具有十分丰富的辩证法内容。第一,美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美的本质只是在感性形态下作为一个事物而出现

(完整版)黑格尔美学思想梳理

黑格尔美学思想梳理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一: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二:黑格尔美学的基本思想 三: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意义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一: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与辩证法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要更清晰的理解其美学思想,首先应了解其哲学体系。 可以说,黑格尔的哲学是在接受与批判康德的哲学而建立起自己的完整的哲学体系。从黑格尔的名言:“凡是现实的都是理性的,凡是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可以看出他受康德范畴说所得到的启发,并且肯定了理性世界与感性世界的统一。黑格尔从康德的范畴说得到以下观点:(1)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通过哲学以一些普遍的范畴而推演出来;从此可见万事万物都是理性的存在的。(2)范畴与感性的事物结合就产生了人的认识与现实世界。这种逻辑推演的过程即是人的思想的发展过程,同时反映了客观世界

的发展过程,通过这个观点,黑格尔进一步得出真实的世界的演变即是思想的演变、哲学的演变。从这两个观点可以窥探黑格尔是如何走向客观唯心主义的,正是在于其认识现实世界的产生及演变的过程中,过分的拔高了范畴的作用,从而产生了他所说的“理念”。黑格尔在《美学》的第一章总论美的概念中就给出了理念的定义: 一般说来,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体,以及这二者的统一。 对于黑格尔哲学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范畴“理念”,是由概念与概念所代表的实在所统一的产物,这个统一的过程,在黑格尔看来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概念是理念处于抽象的状态,只涉及物的普遍性,所以还是片面且不真实的,它是在于理性应存在而实际未存在的抽象物,它具有理念的潜在性,而作为概念的反面,实在只是概念所代表的个别的事物,这就否定了概念的普遍性,即概念存在自身“设定”了它的对立面来“自否定”,但这种对立不是永恒的,不是消极的。对立是为了统一,否定是为了再否定而提升到更高的境界的肯定。这对于我们的生活也是一种启示,矛盾存在并不是消极的,矛盾的存在是为了更进一步的升华,而升华即要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实体相对于概念来说,它仅是个别事例,也就如同概念单独存在时相同,它是片面的、不真实的,只有与概念结合时,而再否定则统一成

20世纪美学思想

一、20世纪现当代美学变化 20世纪是一个充满重大变革的世纪,是人类创造力空前高涨和迸发,创作出远远超出前19世纪总和的生产力的世纪,是人类科学文化突飞猛进、达到“知识爆炸”程度的世纪。在20世纪,人们的自然观、宇宙观、社会观、伦理观,乃至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并继续发生着剧烈而深刻的变革。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形成了作为现代西方文化一翼的现当代美学。 20世纪各种哲学、社会思潮具有鲜明的反传统色彩。而20世纪西方美学反传统倾向,则集中体现在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与美学的反派。黑格尔美学是德国古典美学的高峰,也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整个西方传统美学的集大成者。所以反黑格尔,实质上就是反整个传统。而现当代西方美学的基本方向就是反黑格尔、逐步摆脱黑格尔影响的方向。 黑格尔美学首先是一种理性主义美学。他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基础之上,是理性决定感性、派生感性并与感性融合统一,才创造出美的艺术来,所以理性是灵魂。黑格尔把社会的人作为理念发展的最后、最高阶段,即绝对精神阶段,认为现实的人是思维(理性)与自然在更高阶段的统一,是理性的实现或是现实的理性。这是一种以颠倒形式表现出来的根深蒂固的人本主义倾向。 黑格尔美学又是一种“形而上”的即思辨的美学。从根本上说,这是由黑格尔美学的理性主义性质决定的。综观黑格尔三大卷《美学》,他的基本思维逻辑、构造体系的方式与理论阐述的程序,鲜明的体现了思辨哲学的特点。他不是从观察、描述感性的艺术和审美经验出发上升到理性的观念、逻辑,而是从“美的理念”出发,来演绎出现实的美和艺术的美;具体的艺术和审美经验,只是作为他进行美的理念发展的逻辑推演的例证和材料,只是作为他“理念感性显现”的先验理论框架中的填充物;整个理论推演是极其抽象的,充满思辨色彩。 20世纪西方美学恰好同黑格尔美学的上述两个基本方向背道而驰,可以概括为现代人本主义美学与科学主义美学两大思潮的流变更替。20世纪现代人本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是非理性主义和反理性主义,这无疑使对黑格尔以理性主义为特征的传统人本主义美学的反派。另外,现代科学主义美学无论是审美经验的描述,还是语言和逻辑的分析,都是建立在实证主义和主观经验主义基础上的,都是具体的特殊的审美经验或事实出发来进行推演和一般概括的,这是从另一侧面对黑格尔的思辨美学的反动。而科学主义美学“从下而上”的方法,正是对黑格尔“从上而下”的“形而上”的美学方法的变革。这不仅是方法的变革,而

黑格尔美学

1、黑格尔的美学范畴体系。 在黑格尔那里最一般的美学范畴:美、崇高、悲剧性、喜剧性、丑等是相互联系和矛盾转化的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与艺术的具体历史发展的阶段和形式相联系和相对应,形成一个自在而自为的发展圆圈。他以美为核心构筑了一个内容丰富的美学范畴体系,总结了西方美学发展一千年来的全部美学成果,达到了近代西方美学的高峰。 (1)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同谢林一样,黑格尔把美学视为艺术哲学,他把艺术由一般经过特殊再到个别的发展过程作为他的美学体系和美学范畴体系建构的线索。他的整个美学体系分为三个部分。①一般的部分,研究艺术美的普遍理念,即作为理想来看的艺术美,主要分析了“美”这个中心范畴。②特殊部分,研究从艺术美概念发展出的一系列特殊表现形式,即三种艺术类型(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主要分析了与这些艺术类型相对应的美学范畴,崇高、美和丑。③个别部分:研究艺术美的个别化,即艺术的类和种及其系统,在这里分析了悲剧性和喜剧性等美学范畴。 A、美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关于美的定义是把艺术美作为理想来看待的。他把艺术美放在理想状态下进行先验的分析。艺术美是符合其理念本质,是理念本质显现为具体形象。就美是理念而言,是说它作为理念,是符合它的自在本质与普遍性的,而且是作为符合自在本质与普遍性的东西来思考的,就美是理念的外在的实现而言,即“当真在它的这种外在中直接呈现于意识,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现象处于统一时,理念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美因此可以下这样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B、这个定义包含着极重要的哲学美学价值。 其一,在理念的运动中把握了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是对理性派和经验派两大美学思潮在当时最辩证的综合。这种综合,既超过了康德和席勒的二元对立的外在综合,也超过了谢林的内在绝对同一(无差别)。在黑格尔看来,感性的客观因素在“美”里并不保留它的独立自在性,而是要把它的存在的直接性否定掉(取消掉),这种感性存在于美里仅仅被看作概念的客观存在与客体相对立,理念的感性显现运动是理念本身所包含的理性因素和感性因素。感性的东西并不外在于理念,就像人的肉体并不外在于人的精神一样,二者是内在统一的。 其二,从对理念的把握上揭示了必然和自由的统一,从而确立了美是必然和自由、主体与客体、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从这一定义出发,黑格尔认为,从美对主体心灵关系上看(把握美的理念的方式看),“美既不是用在有限的不自由的知解力(知性)的对象,也不是有限意志的对象”,也就是说美的理念既不是单纯的认识对象(知解力对象),也不是单纯的实践对象(意志的对象),“美本身却是无限的、自由的。”在审美中,主体达到了理性认识和意志自由相统一的关照,客体成为独立自存,本身自有目的欣赏对象。这样,在美中有限和无限,必然和自由,主体和客体就达到了高度统一。黑格尔总结道:“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它让对象保持它的自由和无限,不把它作为有利于有限需要和意图的工具起了只有欲和加以利用,所以美的对象既不显得受我们人的压抑和逼迫,又不显得受其他外在事物的侵袭和征服。”

美学科学黑格尔

美学科学黑格尔 黑格尔(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是德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美学家。 黑格尔出生的年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已有近一个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也即将爆发,但德国仍然是极其落后 的封建国家。 法国资产阶级对黑格尔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辨证观点的形成和发展及辨证的美学思想的酝酿和成熟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黑格尔早年虽谈不上聪明但学习刻苦是大家公认的,他对各类学科都产生广泛的兴趣,尤其是哲学和文学及美学。 黑格尔前期的美学观点主要概括为:第一,从资产阶级共和主义和民主主义立场出发崇拜和向往古希腊共和制度下的人格和艺术。第二自觉的历史主义美术观逐步形成。第三,浓郁的人道主义色彩。第四,关于劳动创造人与人的本质异化的思想萌发。第五,提出审美活动是理性最高活动的观点。黑格尔前期美学见解完成了系统的唯心主义异化理论建立了辨证的历史的美学研究方法论,艺术发展史和艺术分类观点的初步形成即古代东方艺术——希腊艺术——西方基督教艺术。 《美学讲演录》是黑格尔后期美学思想的总汇。这本书比他之前出版的《精神观察学》前进一步,把艺术与宗教分离开了。他已引入“古典”与“浪漫”的概念作为区分艺术的名称,并对这两类艺术的主要特征做了初步概括,他还初步流露出崇古抑今的艺术眼光与审美理想。同时他把雕塑(造型)艺术作为古典美的典范。把客观性与主观性作为区分古典艺术与浪漫艺术的主要尺度。 从西方古典思想、罗马时代的文艺理论家到康德到伯克到黑格尔,一直在谈崇高。崇高是什么意思呢?可以简单地讲,崇高是优美所不能把握的东西,美和崇高相比太小资,太愉快了。崇高带有一种让人无所适从的、几乎是恐惧的东西,让人觉得这么大、这么深刻、这么多样,是把握不住的,是一种震慑心灵的东西。而美呢?我们可能会觉得美就是漂亮,好玩,是一种能放在眼前把玩的。崇高就好象是你被它压倒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康德只在自然界里谈崇高。比如你看九寨沟的风景,你会觉得非常美,但是如果你看到“大漠孤烟直”,或者是台风之类的自然现象,你就会觉得有点害怕。这种东西可以把我们一切内在的、非常舒适的概念全都冲垮。这种东西才叫崇高。 《美术讲演录》是黑格尔后期美学思想的汇总和结晶,是他的美学专著和代表作。这本书集西方两千年美学思想优秀传统之大成,代表着德国古典美学的顶峰,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真正称得上“成体系”的美学科学专著。 “理念感性显现”是黑格尔美学大厦的顶梁 柱,黑格尔认为理念就是思想的主体,是世界的本质。他认为理念的“发展”与运动是概念由抽象的普遍性发展为普遍与特殊,无限与有限统一的具体的普遍性的过程。理念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实体,而是一个包含活生生的运动过程在内的思想的全体。即“理念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在以及两

黑格尔美学概说

黑格尔的哲学与美学、文艺学思想 生平与著作简介: 谢林(1775--1854),代表作有《自然哲学观念》、《论世界灵魂》、《先验唯心论体系》等 绝对理念: 一种超时空的(超人的、超自然的)客观理念,是客观独立存在的某种宇宙精神,是先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永恒存在的,是构成宇宙万物及一切现象的核心与灵魂。整个自然及精神世界都是据此而产生的,即宇宙万物都是绝对精神的外化,是绝对精神不断运动衍化的结果。故又被黑格尔称为“宇宙精神”、“宇宙魂”。 实际是指实在化、客观化了的人的思想观念。 认为“实体即主体”,即能动性与创造性的主体,“实体在本质上即是主体,这乃是绝对即精神这句话所要表达的观念。”(《精神现象学》15页)故“绝对精神”是实体又是主体,是主客体的统一。 对绝对理念的把握过程: 感性认识-〉知性认识-〉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是认识的开端,是对事物的直接性认识,是最低级最抽象的,得到的是一个混沌表象。 知性认识: 指对事物的各个部分进行的单独认识,是间接性认识。将每一个有限的概念当作彼此分离的、互不联系的。“坚持着固定的规定性和各规定性之间彼此的差别,以与对方相对立”(小172) 二、黑格尔的哲学体系 辨析: 1、与康德哲学的关系: 逻辑学:物自体; 自然哲学:现象界;

精神哲学:判断力。 2、与老子哲学相比:“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3、关于客观唯心主义:马克思批判的根据:肯定绝对理念的客观存在性,第一性,决定外物性,故唯心主义;先由理念入手,故手足倒置。 析:由概念外化为事物,概念非时间上在先,而是逻辑上在先。即先有人的概念,才能认识事物。“纯粹概念”是自然现象和精神现象之所以可能的前提。但只是抽象的,故才有自然哲学与精神哲学。 黑格尔不否认自然界的先在性,强调的是在逻辑学意义上,纯概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内在根据和先决条件。与康德的“先验范畴”相比。 三、黑格尔的美学观 黑格尔的美学、文艺学思想,是其哲学体系中精神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于《美学》一书。在这部著作的《序论》中,黑格尔曾经点明:这部著作的正确名称应当是“艺术哲学”,更确切地说,应称之为“美的艺术的哲学”。正是在这部著作中,黑格尔从自己的哲学观出发,首先探讨了美的本质及审美活动的特征等有关问题。 1、美学研究的出发点:理念 在《美学》序论中,黑格尔否定了传统的经验式与抽象形而上学的研究方式,主张美学研究应从理念出发。 经验式:从具体作品出发,分析概括,得出公式、规则之类,如亚氏《诗学》。 黑格尔认为这是琐屑的、不科学的:“艺术哲学没有任务要替艺术家 开方剂,而是要阐明美一般说来究竟是什么,它如何体现在实际艺术作品里,却没有意思要定出方剂式规则。”(美23) 抽象形而上学式:主要指柏拉图式。 柏之“理式”论,黑格尔认为是空洞无物的,脱离现实的。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1000

论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摘要: 他的美学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的,后人以他的绝对精神为出发点,发展了美学。黑格尔便是这一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最大功绩就是将辩证法全面地运用到美学中去,但他的辩证法仅限于精神辩证法,而不是自然辩证法。们学习黑格尔的美学思想,要首先抓住他的矛盾冲突说,这样才抓住了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才能理解其美学思想的真谛与美的精神所在。 关键词: 黑格尔概况和作品;黑格尔的哲学基础;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黑格尔本身对艺术的分类;黑格尔的哲学依据;黑格尔的美学范畴体系以及对美的定义。 一:关于黑格尔的一些概况和作品: 说到黑格尔,我想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而且第一印象,我们肯定会说他是个名副其实的哲学家。当然,不光是这样,他在美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将他的哲学思想成功的运用到了他的美学思想中, 哲学家、美学家、辩证法者,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出生于德国斯图加特市。黑格尔大学毕业后在瑞士和法兰克福担任多年家庭教师,1801年任耶拿大学讲师,此期间曾与别人合办过《哲学评论》杂志。曾任报馆编辑、纽伦堡中学校长、海德堡大学教授,1818年被聘请到柏林大学任哲学教授和校长。黑格尔的著作很多,主要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死后出版的有《历史哲学》、《哲学史讲演录》、《宗教哲学》、《美学》。他的美学理论主要见于《美学》,这是他在海德堡大学和伯林大学期间所作的“美学讲演录”,是由他的学生整理出版的。 二:黑格尔的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他研究美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哲学体系。因此,要掌握黑格尔的美学思想首先要掌握他的美学思想的哲学根据。当然,黑格尔美学研究中的哲学思想是极其丰富的,并贯串于整个的理论体系之中。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建立在批判康德的不可知论基础上的,他的客观唯心主义继承了柏拉图的“理念”论,核心是理念发展一切。具体分为三大部门:一是逻辑学,二是自然哲学,三是精神哲学。他把美学、历史、宗教、法律都归入了精神哲学。这就是他的美学在他哲学体系中的地位。 他的美学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的,使康德美学中没有真正得到统一的感性与理性两个方面,通过广泛的联系和深刻的矛盾冲突得到了唯心主义的统一。这就为揭示美与艺术的本质跨出了关键的一步。而且,由于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处处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辉,具有巨大的逻辑力量,因而在逻辑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上也超过了以往任何美学家。如果说康德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美学的奠基人,那么,黑格尔便是这一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最大功绩就是将辩证法全面地运用到美学中去,但他的辩证法仅限于精神辩证法,而不是自然辩证法。他说自己研究美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刺激艺术创作,而是为了科学地认识艺术是什么”。他认为,绝对精神(即理念)在艺术中以直观形式认识自己,在宗教中以表象形式认识自己,在哲学中以概念形式认识自己。他的《美学》分为三部分:一是美学原理,二是艺术发展史,三是艺术种类。他使美学成为一门完整的系统的历史科学。 三: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一: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3) 二:黑格尔美学的基本思想 (5) 三: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意义 (8) 参考文献 (9)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摘要:美,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其表象,却难以抓住其莫测的本质。以至于苏格拉底也叹息着说:美是难得的。而黑格尔作为一位哲学大家,从其哲学出发,探索美最原初的本质,为美学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关键词:黑格尔美学 一: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与辩证法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要更清晰的理解其美学思想,首先应了解其哲学体系。 可以说,黑格尔的哲学是在接受与批判康德的哲学而建立起自己的完整的哲学体系。从黑格尔的名言:“凡是现实的都是理性的,凡是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可以看出他受康德范畴说所得到的启发,并且肯定了理性世界与感性世界的统一。黑格尔从康德的范畴说得到以下观点:(1)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通过哲学以一些普遍的范畴而推演出来;从此可见万事万物都是理性的存在的。(2)范畴与感性的事物结合就产生了人的认识与现实世界。这种逻辑推演的过程即是人的思想的发展过程,同时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通过这个观点,黑格尔进一步得出真实的世界的演变即是思想的演变、哲学的演变。从这两个观点可以窥探黑格尔是如何走向客观唯心主义的,正是在于其认识现实世界的产生及演变的过程中,过分的拔高了范畴的作用,从而产生了他所说的“理念”。黑格尔在《美学》的第一章总论美的概念中就给出了理念的定义:一般说来,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体,以及这二者的统一。 对于黑格尔哲学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范畴“理念”,是由概念与概念所代表的实在所统一的产物,这个统一的过程,在黑格尔看来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概念是理念处于抽象的状态,只涉及物的普遍性,所以还是片面且不真实的,它是在于理性应存在而实际未存在的抽象物,它具有理念的潜在性,而作为概

读黑格尔《美学》笔记

黑格尔于1817年第一次讲授美学。他的这部著作像他的其他许多著作一样,并不是他本人出版的,而是在他逝世以后,由他的门生霍托、拉森等根据他授课的讲义编纂而成。 黑格尔讲授美学时期正是他创作力最充沛时期,这不仅由于他的哲学思想已渐臻成熟,同时也由于当时德意志社会经过了动荡而转入相对的稳定,从而使他可以摆脱生活上的困扰,无拘无束地对哲学进行潜心的思考。1806年的普法战争德意志战败了,1807年签订了屈辱的提而西特和约,这对德意志以后的发展来说,却反而变成了一件好事。普鲁士贵族统治集团在战败后不得不进行改革,拿破仑法典在德意志推行标志着封建关系的削弱,跟着来了文化繁荣。1818年海德堡创立了"大学中心"的柏林大学。就在黑格尔讲授美学的次年,1818年,他受聘到柏林大学去讲授哲学。当他一登上这座闻名欧洲的大学讲台,他就怀着欢欣鼓舞的心情,向他的听众预告具有光荣传统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再觉醒:"似乎这样的时间已经到来,即哲学已有了引人注意和爱好的展望,而这几乎很消沉的科学也许可以重新提起它的呼声。"在这篇《开讲词》中,黑格尔宣告,空疏浅薄的意见和虚浮骄妄的作风是哲学的敌人。他认为,精神一旦为它们所占据,理性便无法再去追求它自身的目的。哲学所要求的是认识真理的真忱,"只有这处最纯挚的真忱本身才能成为哲学复兴的基础。"从黑格尔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恪守这种信念来从事哲学工作的。德国哲学史上,他是一个集大成的人物。在哲学每个领域里,他都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海涅说这是一场哲学革命 从康德开始的德国古典哲学,如果深入到它那被种种矛盾现象所隐蔽的内容实质中去,就可以理解到它是哲学领域内的一场革命。这场哲学革命成了1848年震撼整个欧洲的政治革命的先导。海涅在他移居法国期间于1833年所写的《论德国宗教和哲学历史》一书中,指出了宗教革命中产生出来的哲学革命的深刻意义,并且把德国的哲学革命和法国的政治革命作了生动的比较,预告了德国哲学革命势将带来的政治风暴。海涅是第一个从晦涩的德国古典哲学中发掘出它那不易察觉到的深刻意蕴的人。当然,他主要是依靠他作为一个敏感的诗人的天才预测。如果我们想要从他书中得到对于黑格尔的全面评价,就感到非常 不够了。 黑格尔本人和他的哲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矛盾现象。他在早年兴高采烈地把法国大革命称作是"壮丽的日出",到了晚年却主张同普鲁士君主制调和。就他的哲学著作来说,在辩证法方面常常爆发出革命的愤火,在体系方面保守因素却占据了压倒优势,起着窒息作用。他在自己的工作领域里是"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在政治态度上却"没有完全脱去德国的庸人气味"。怎样来解释这些矛盾?如果把阶级分析当作比解一次方程式还要容易的简单化庸俗化观点来看,黑格尔只是"一条死狗",他的著作不过是一堆错误的陈迹。对于这种观点来说,政治倾向和科学研究的矛盾,体系与方法的矛盾,都是不存在的。 黑格尔哲学批判 黑格尔在《小逻辑》第三版序言中对他的批评家说过这样的话:"对于一个经过多年的透彻思想,而且以郑重认真的态度,以严谨的科学方法加以透彻发挥的著作,予以这样轻心的讨论,是不会给人以任何愉快的印象的。"这并不是一个哲学家的自负和高傲。今天谁还知道那些黑格尔哲学批评家的名字呢?不过,除了这些浅薄空疏的批评家外,毕竟还是有人认真地研究了并批判了黑格尔的哲学。头一次击中了黑格尔哲学要害的是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在1839年出版的《黑格尔哲学批判》中指出:黑格尔哲学被规定和宣布为"绝对的哲学",虽然并不是这位大师本人作出了这样的规定,而是他的门徒们,至少是他的正统门徒们贯彻始终地契合着老师的学说作出了这样的规定。但是黑格尔哲学,不管它的内容性质如何,都只能是一种一定的、特殊的、存在于经验中的哲学。……认为哲学在一个哲学家身上得到绝对的实现,正如认为"类"在一个个体中得到绝对的实现一样,这乃是一件绝对的奇迹,乃是现实界一切规律和原则的勉强取消,……因此也就别无他望,只有等待世界的真正终结。但是,如果今后历史仍像以前一样继续前进,事实上上帝化身的理论也就被历史本身所驳倒了。 费尔巴哈批判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绝对主义,在黑格尔《美学》中也是同样存在的。后来,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批判黑格尔美学时,主要就是根据这一点而加以发挥的。费尔巴哈打烂了黑格尔哲学体系,就把黑格尔哲学当做无用的东西抛在一边。但是"像黑格尔哲学这样对民族精神发展起过巨大影响的伟大作品, 是决不能靠简单地置之不理的办法把它收拾的"。

黑格尔艺术美学思想中的真善美

黑格尔艺术美的功能——真善美 黑格尔提出,以认识功能为中心的真、善、美的统一是艺术美的功用和目的。这一艺术目的说是针对当时流行的一些片面观点而言的。黑格尔说:“艺术有它自己的目的,这目的就是这里所说的显现和表现”,也即“绝对本身的感性表现”,“艺术的使命在于用感性的艺术形象的形式去显现真实”,“帮助人认识到心灵的最高旨趣”。对此的解释是,黑格尔认为艺术美的本质既是绝对理性的感性显现,,艺术的根本目的是把“供直接观照”感性显现“还原”到绝对理念,即帮助人们通过对感性形象的观照去认识形象背后的真理和真实。这个认识真实的功能是艺术的根本作用。 这一艺术目的说,强调了艺术的真,强调了真善美的统一。他说“真正美的东西”“就是绝对心灵,也就是真实本身”。所以,在他看来,真决定了美,美由真而生,又为认识真而服务。在艺术的真(认识)、善(伦理)、美(审美)三功能中,认识功能是最根本的,三者统一于真。下面就三者的的关系进行辨析:黑格尔在肯定艺术认识功能的同时,并没有否定艺术的伦理教育作用与审美娱乐作用。他否认将艺术作为单纯的愉悦工具,也不认为艺术的“快感、娱乐、消遣”作用是本身无关重要的东西,而认为这种审美作用是与道德教益相并列的艺术功用之一。同时,他认为艺术在原则上不应该追求不道德和提倡不道德的内容,这一观点强调了艺术的伦理功用。黑格尔关于艺术的伦理教益和审美作用的辩证关系的论言,主要体现在他论戏剧艺术时的观念。他在讲到从阿里斯托芬到伏尔泰、莱辛、歌德等大师都曾有意识把戏剧作为传播、宣扬他们的伦理观念、政治主张的工具之后说:“如果诗人自己个人的观念确实是站在一个较高的立场上,而不是越出所写动作情节之外的独立意图,即不是把动作情节降低为工具,这对于艺术就没有什么损害。但是诗的自由如果受到损害,他所表现的倾向本身尽管是正确的,但是与艺术作品毫不相干,……”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艺术的伦理功用要通过审美作用、结合着审美作用显现出来,要符合艺术自身的规律。如果把艺术的审美作用降低为伦理作用的附庸,或让伦理目的任意越出审美的范围,那么艺术就不能称其为艺术了。黑格尔在这里强调了善与美的辩证统一,并突出了审美功能。善必须依附于美,于此才是艺术。 然而,黑格尔绝对不是唯美主义或艺术至上论者,在他看来,审美愉悦并非艺术自身的目的。我们了解艺术目的论得知,黑格尔美学思想中,艺术自身以内的目的,就是“用感性的艺术形象的形式去显示真实”,帮助人们认识真理。即,艺术的目的在于通过审美作用实现认识功能,在这过程中也就自然地包含或体现出伦理教育作用。以上便是黑格尔的以认识为功能的真、善、美三种功能的统一说。这一见解显示了黑格尔美学的理性主义特色和对艺术、审美规律的重视,同时又具有浓烈的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色彩。 关于艺术本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艺术既然以表现真实为目的,那么什么事艺术的真实?它与自然的真实是什么关系?关于这个问题,黑格尔的提问是:“艺术究竟根据现前的外在形状照实描绘呢,还是要对自然现象加以提炼和改造呢?”这是针对十九世纪初德国文艺界流行着“追求理想”与“妙肖自然”两种对立观点的思考。黑格尔对这两种极端的观念有着不同的见解,他认为有两种“自然”,或两种“真实”。一种是未经艺术提炼加工过的、生糙的客观存在的自然(现实生活),即我们平时所说的“生活真实”;另一种是艺术作品中观念了的“自然”,即“艺术真实”。两者的关系是,艺术作品中的“观念和语言都自然而然地要用

黑格尔与《美学》读书笔记

黑格尔与《美学》读书笔记 德国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少年时代酷爱古希腊文化与莎士比亚,受到柏拉图、荷马、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著作的深刻影响,一生沉浸于思考与写作。 黑格尔以一种进步的历史观点,对人类艺术哲学以三大类型分野,从史前早期艺术到19世纪早期他生活时代的人类艺术,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包括诗、音乐\绘画、雕刻、建筑各类专门艺术,象征型艺术是主体对要表达的理念没有清晰界定,古典型艺术从象征型发展而来,是主体的理念完全清晰是最完美的艺术。主要指古希腊的人体艺术。浪漫型艺术在古典型台阶上,更关心崇高的灵魂本身。 黑格尔并没有自己动笔写作这部《美学》,他只是在大学讲坛上讲授这门课程。他的历届学生把听课笔记聚集一起,编辑成了《美学讲演录》。 一、美学是什么 人的精神包含了神性,艺术家寻找的便是这种神性。艺术作品之美,乃是神性之美。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历维.施特劳斯说:“艺术家的作品,可能是人类唯一正确的知识”。美学作为一个学科,起初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希腊文的“克里斯托惕克”,在希腊语中即“美”,艺术是什么?艺术要实现什么?艺术与人类关系?艺术作品怎样分析?所以我们也把美学这门学科称为“艺术哲学”。 艺术作品表现的是人的精神价值,它抓住时间、个别人物、行动以及其转变的旨趣来实现这一目的。它将原本的现实世界改造成为更

人化的世界突显出来。世界在艺术中变得更加纯粹,更加鲜明。一切心灵的东西都要高于自然。艺术可以表现神圣的理想,这却是任何自然事物不能做到的。 从心灵所创造的东西与从自然所产生和形成的东西,如果两者都包含神的光荣,那么神在前者比在后者的光荣更高。神就是心灵,只有在人身上,神性自由才是灵动的。人类的艺术,就是人模仿神制造的自然。 二、艺术的目的 人们在创造艺术时,抱有什么目的。普遍的见解有三种:“模仿自然说”、“激发情绪说”、“理想与普遍力量说”。 模仿是完全按照本来的自然形状复写一遍,这是一种复制。艺术在利用材料方面总是有限的,只能把现实的外形提供给某一种感官。靠单纯的模仿,艺术总不能和自然竞争。模仿所产生的乐趣总是有限的。对于人来说,从自己所创造的东西得到的乐趣,就更适合于人的身份。就这个意义说,每一件微细的技术品的发明在价值上要比模仿高。 “激发情绪说”强调艺术作用在于唤醒,凡是可以让人内心感到或震撼的东西,凡是可以满足人的情感需要的思想和观念,总是能够激发出人心中最深处的潜在力量,这就是艺术激发功能要达到的目标。一切情感的激发,心灵对每种生活内容的体念,通过一种只是幻象的外在对象来引起这一切内在的激动,就是艺术所特有的巨大威力。 “理想与普遍力量说”,常常有这样的情形:一位艺术家,他内心感到痛苦时,他就开始艺术行为,用图像或意象去表达,把自己的痛

黑格尔《美学》中的建筑理论

黑格尔《美学》中的建筑理论 摘要:黑格尔在其著作《美学》中阐述了有关建筑的理论,他将建筑艺术进行分类,分为独立的、象征型建筑,古典型建筑和浪漫型建筑。独立的、象征性建筑分为民族统一而建造的建筑作品、介乎建筑和雕刻之间的建筑作品、由独立的建筑到古典型建筑的过渡。对古典型建筑论述了一般性格、特殊的基本定性、建筑方式。对浪漫型建筑的论述包括“一般的性格”、“特殊的建筑形体结构方式”、“浪漫型建筑的各种风格”三方面内容。 关键词:黑格尔建筑独立的象征型、古典、浪漫 建筑的起源、材料和分类 黑格尔的《美学》第三卷介绍各了门艺术的体系,首先论述的是建筑。 “在各门艺术的体系之中首先挑出建筑来讨论,这就不仅因为建筑按照它的概念(本质)就理应首先讨论,而且也因为就存在或出现的次第来说,建筑也是一门最早的艺术。如果要找建筑的最初起源,我们可以把人所居住的茅棚以及容纳神及其信徒团体的庙宇看作最近于最初起源的建筑。” 黑格尔认为人居住的茅棚和庙宇是最早的建筑,这里的建筑应是已具有一定的艺术性的建筑。黑格尔认为 “艺术却不应只利用单纯的符号,而是要使意义具有一种相适应的如在目前的感性面貌。所以一方面呈现于感官的艺术作品应寓有一种内在意义,另一方面它应把这内容意义和它的形象表现成为使人看来不只是直接存在的现实界中的一件事物,而是人的思想和精神的艺术活动的产品。” 黑格尔在对建筑界定起源上否定了一种以材料界定的看法,提出了新的界定和分类方法。 “为着要更清楚地界定这种起源,人们往往从建筑所用的材料的差异上着眼,不过我们可以把材料的差异看作毕竟是次要的,更多地涉及经验性的和偶然的方面。” 黑格尔依跟据建筑的物质形式与表现美及精神的关系,及这二者关系变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将建筑分为独立的、象征型建筑,古典型建筑和浪漫型建筑。 第一独立的,象征型建筑 “我们可以把独立的建筑艺术叫做一种无机的雕刻,因为它固然建立起本身独立的作品,但是并不能因此就用恰当的躯体形象去达到自由美和表现精神的目的,而是一般只摆出一种象征的形式,来暗示和表现一种观念。” 黑格尔认为独立的象征型建筑只有象征的外壳而没有具体精神性的意义。它将此类建筑分为三种类别,这三种类别之间又有递进发展的不同层次。 第一类:为民族统一而建造的建筑作品 “这种独立的建筑的最切近的目的只在于建造出一件能表现一个或几个民族统一的作品,一个能使他们团聚在一起的地点。这个目的还可以和另一个目的密切结合在一起,那就是通过表现方式本身把人类的一般的统一因素表现出来,例如各民族的宗教观念也可以通过这类作品获得一种较明确的内容,供它们以象征方式去表现。” 黑格尔以伯鲁斯塔和艾克巴塔为例,指出这两座塔有着明确可见的象征意义,如塔的层数代表天体的数量或代表七大行星围绕太阳,象征意义浅显易懂,且只是单纯的象征,目的单一——传达神圣的气氛,聚集宗族或部落的成员。 第二类:介乎建筑和雕刻之间的建筑作品 “建筑不能停留在这种起源阶段的整体的(浑整的)定性上,许多象征的形式结构要分化成零散的,象征的内容意义要得到较明确的定性,因而使表现它们的形式也较显著地互相区别开来,这种处在分散而各自独立状态的建筑在发展中有向雕刻转化的倾向。” 黑格尔在此提到了男性生殖器形的石柱、方尖形石坊、麦姆嫩像、狮身人首像和埃及的庙宇建筑。这些带雕塑意味的建筑开始传达出某种内在意义,比如生殖崇拜,祈求自然界生命力般强大的战斗力和繁殖力,混合几种象征为表达一种更明确、更强烈的神灵崇拜。 第三类:由独立的建筑到古典型建筑的

黑格尔美学读后感

黑格尔美学读后感 黑格尔?美学?读后感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美学?是他的学生根据他在海德堡大学的讲课记录和教学提纲整理而成的,也是他的艺术思想的集中体现。 黑格尔说:象征首先是一种符号。不过在单纯的符号里,意义和它的表现的联系是一种完全任意构成的拼凑。,这里的表现,即感性食物或形象,很少让人只就它本身来看,而更多的使人想起一种本来外在于它的内容意义。例如在语言里,某些声音代表某些思想情感,就是如此。符号的其它例子是徽章或旗帜上用来标志人或船的国籍的颜色。颜色本身并不具有什么性质,能把它联系到它所代表的意义,即国籍。在艺术里我们所理解的符号就不应该这样与意义漠不相关,因为艺术的要义一般就在于意义与形象的联系和密切吻合。这就如同我们古代诗歌中的意象一样,比如看到竹子,我们就想到正直·坚

韧;看到莲,我们就想到廉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看到柳,我们就想到不舍·分别……… 黑格尔给美所下的定义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在黑格尔看来美源自绝对理念,使美具有了客观精神性。绝对理念的发展是必然的,美的产生·发展也就是必然的。 艺术美与自然美孰优孰劣,在黑格尔看来,艺术美是远远高于自然美的。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蕴含着精神与理念的心灵比自然现象高多少,艺术美相对于自然美就优越多少。艺术美才是真正的美,艺术美的优越性是黑格尔重要的观点。任何时期,任何类型的艺术,只要是真正的追求美就应该是孕育着理念的,是表达心灵的,只有这样的美,也只有传达此类情感的艺术才是有生命力的。 美是承载理念的,美食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一元论的美学思想始终贯穿在他的思想的各个方面。美学研究是艺术哲学的研究,而研究艺术与科学·宗教等是不同的,它是感情的载体,是传达精

美学基本观点

黑格尔美学基本观点 第一,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是绝对精神,也就是最高的真实,黑格尔又把它叫做“神”、“普遍的力量”、“意蕴”等。这就是艺术的内容。就内容说,艺术、宗教和哲学都是表现绝对精神或“真实”的;三者的不同只在于表现的形式。黑格尔认为艺术要有感性因素,又肯定了艺术要有理性因素,最重要的是二者还必须结成契合无间的统一体。黑格尔的这种理性与感性统一说在美学史上是有进步性的;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也就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或意蕴就是理性因素,形式就是感性形象;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其实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第二,美学中实践观点的萌芽。黑格尔的主客观统一观点包含美学中实践观点的萌芽。黑格尔认为外在现实世界是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对象;人在认识和实践之中,就在外在现实世界打下了人的烙印,人把他的“内在的”理念转化为“外在的”现实;同时,人作为心灵,就是他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总和,也就是和外在世界由矛盾对立而转化成的统一体。 第三,艺术美与自然美。黑格尔没有忽视自然美,黑格尔所了解的艺术必然要有自然为理念的对立面,才能造成统一体。黑格尔对于自然美的轻视是从“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美的定义所产生出来的。黑格尔也并非完全否认自然美。只有在有机物的阶段,自然才现出灌注生气于全体各部分的“观念性统一”,因此才可以有美。黑格尔采取了美是“寓杂多于整一”的看法。由于自然美有这种缺陷,艺术美才有必要。 第四,艺术的发展史:类型与种类的区分。黑格尔对于艺术发展史的看法也是由“理念的感性显现”那个美的定义推演出来的。艺术是普遍理念与个别感性形象,即内容与形式,由矛盾对立而统一的精神活动。但是这两对立面的完全吻合只是一个理想,而事实上它们之间却有不同程度的吻合,因此艺术就分成三种类型,即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每个类型之下又分若干种类。 第五,人物性格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情致说。黑格尔把人看作艺术的中心对象,所以人物性格的描写成为艺术创作的主要部分。“情致”就是“存在于人的自我中而充塞渗透到全部心情的那种基本的理性的内容”。 第六,冲突论和悲剧论。冲突是人物性格在某具体情境中所遭受到的两种普遍力量(人生理想)的分裂和对立。冲突所揭露的矛盾中第一对立面还是必须带有理想的烙印,因此不能没有理性,不能没有辩护的道理。结合到这种理想的冲突,黑格尔提出了他的著名的悲剧论。悲剧论所表现的正是两种对立的理想或“普遍力理”的冲突和调解。 第七,理想人物性格。理想人物性格就是典型的人物性格。 百度百科 黑格尔的《美学》是西方美学史上具有别时代意义的宏篇巨著。《美学》,原是黑格尔在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期间所作的“美学讲演录”,后整理成书,在黑格尔去世后四年,于1835年出版。

黑格尔美学读后感

黑格尔美学读后感 篇一:黑格尔与《美学》读书笔记 黑格尔与《美学》读书笔记 德国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少年时代酷爱古希腊文化与莎士比亚,受到柏拉图、荷马、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著作的深刻影响,一生沉浸于思考与写作。 黑格尔以一种进步的历史观点,对人类艺术哲学以三大类型分野,从史前早期艺术到19世纪早期他生活时代的人类艺术,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包括诗、音乐\绘画、雕刻、建筑各类专门艺术,象征型艺术是主体对要表达的理念没有清晰界定,古典型艺术从象征型发展而来,是主体的理念完全清晰是最完美的艺术。主要指古希腊的人体艺术。浪漫型艺术在古典型台阶上,更关心崇高的灵魂本身。黑格尔并没有自己动笔写作这部《美学》,他只是在大学讲坛上讲授这门课程。他的历届学生把听课笔记聚集一起,编辑成了《美学讲演录》。 一、美学是什么 人的精神包含了神性,艺术家寻找的便是这种神性。艺术作品之美,乃是神性之美。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历维.施特劳斯说:“艺术家的作品,可能是人类唯一正确的知识”。美学作为一个学科,起初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希腊文的“克里斯托惕克”,在希腊语中即“美”,艺术是什么?艺术要实现什么?艺术与人类关系?艺术作品怎样分析?所以我们也把

美学这门学科称为“艺术哲学”。 艺术作品表现的是人的精神价值,它抓住时间、个别人物、行动以及其转变的旨趣来实现这一目的。它将原本的现实世界改造成为更 人化的世界突显出来。世界在艺术中变得更加纯粹,更加鲜明。一切心灵的东西都要高于自然。艺术可以表现神圣的理想,这却是任何自然事物不能做到的。 从心灵所创造的东西与从自然所产生和形成的东西,如果两者都包含神的光荣,那么神在前者比在后者的光荣更高。神就是心灵,只有在人身上,神性自由才是灵动的。人类的艺术,就是人模仿神制造的自然。 二、艺术的目的 人们在创造艺术时,抱有什么目的。普遍的见解有三种:“模仿自然说”、“激发情绪说”、“理想与普遍力量说”。 模仿是完全按照本来的自然形状复写一遍,这是一种复制。艺术在利用材料方面总是有限的,只能把现实的外形提供给某一种感官。靠单纯的模仿,艺术总不能和自然竞争。模仿所产生的乐趣总是有限的。对于人来说,从自己所创造的东西得到的乐趣,就更适合于人的身份。就这个意义说,每一件微细的技术品的发明在价值上要比模仿高。“激发情绪说”强调艺术作用在于唤醒,凡是可以让人内心感到或震撼的东西,凡是可以满足人的情感需要的思想和观念,总是能够激发出人心中最深处的潜在力量,这就是艺术激发功能要达到的目标。一切情感的激发,心灵对每种生活内容的体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