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填空(含答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填空(含答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填空(含答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填空(含答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题

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适宜的温度)、(水)和(充足的空气)。

2.植物生长必须有(阳光)、(空气)、(水)、(温度)等。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仙人掌、松树和香蕉树的叶子大小与当地降水量的关系)

3.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动物也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

4.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蔷薇)—蚜虫—瓢虫—小鸟;落叶—

(蚯蚓)—小鸟;蔷薇一-毛毛虫一-(小鸟)

5.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

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

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

6.(食物链)通常是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7.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体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池塘里有哪些非生物?(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土壤、岩石等)。像池塘里的这些(植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

9.生态瓶里小鱼太多会有什么结果?

(小鱼浮出水面次数更多,甚至会缺氧死亡)。

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

(植物过多,影响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少动物的活动空间,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10.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几十只昆虫生活在一起不能叫生物群落。)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草原上过度放牧,草原将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

草原上过度放牧,会发生草原退化,面积减少等现象。因为过度放牧,草原上的草大量被牲畜吃

掉,来不及生长、恢复,土地裸露、沙化,生态失衡。

?破坏生态平衡对人类将会有什么影响?如:⑴草原大量放牧,使草原退化,土壤裸露,

遇大风形成沙尘暴,污染空气。⑵人类大量砍伐树木,森林消失,野生动物失去家园,与人争抢生存空间,庄稼损毁。⑶人类大量排放污水,污染水体,人类失去清洁饮用水源。

?做对比实验时,为什么要有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和实验组只有一个条件不同,这样可以知道不同的那个条件对实验结果是否有影响,能得出准确、真实的实验结果。

I.产生影子的条件:(遮挡物)、(光源)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举例:(燃着的火柴)、(开着的日光灯)等,月亮不是光源。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5.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会不断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光照射的方向(相反)。

6.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

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7.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制造了(日晷)。

8.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

清晨长,再逐渐变短,中午最短,然后逐渐变长,到太阳偏西快落山时最长。

9?,光速是(每秒30万千米)。遮挡物(树、电线杆等)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以直线

形式传播的)。

10.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II.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如(太阳灶)、(额镜)、(潜望镜)。在我国,人们很早就知道用凹面的铜镜取火。现在使用的太阳灶就是利用(凹面镜)做成的。奥运会圣火火种就是用凹面镜取得的。

12.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教室的墙壁为什么要涂成白色?这都是因为需要增强反光的原因。灯罩可以把灯泡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来向下的光线合在一起,增加亮度;墙壁涂成白色是因为白色物体反光较强。

13.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热源)。

14.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弱)。

15.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能力强);物体表面光滑程

度与吸热本领有关,物体表面光滑比粗糙的反射光的本领(强);因此吸热本领弱;

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物体表面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16.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结构、运用的原理有关。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集热

器、保温箱、控制系统。

17.产品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构造,还要考虑材料的选择、依据的科学原理以及如何方便、实用。

18?阳光下,旗杆的影子长5米,过了一会,旗杆影子变长了。这种现象应发生在(下午)

19.阳光下,有一根10CM的铅笔直立在地上,测得影长5CM,同时测得旗杆的影长2M,旗

杆的实际高度大约是( 4 )M。

20.古代,人们用日影观测仪(日晷)来计时,其原理是物体的影子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21.日常生活中运用光的反射原理举例:教室与房间的墙壁涂成白色;汽车的反光镜;穿衣

镜;台灯罩;交警穿的反光衣;汽车的车灯罩;潜水艇上的潜望镜等。

1.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

不平的。

2.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地

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3.

?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海洋在地图上是蓝色,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水域?… ?中国的地形:西部高东部低,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4.地形图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

拔2000米一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5.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就

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6.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7.(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8.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

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9.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

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之一。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土壤与生物的关系:土壤是动植物的生存场所;土壤提供了动物的食物;动植物的残体增加了土壤中的腐殖质;动物能增加土壤中的空气。

11.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

要小的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沙砾直径大于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没有办法看清楚。

12.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13.(坡度的大小)、(有无植被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14.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

15.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16.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并带走泥土,在水流比较缓慢的地方,这些泥土又会沉积下来。

17.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出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18.除了流水,风、冰川、海浪等对土地也有侵蚀和沉积作用。

19.各种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态的过程中,也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20.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土地遭受侵蚀。

1.(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竖直向下的拉力

2.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变化越快)

3.(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时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弹力大小和物体形状改变的程度有关);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4.橡皮筋做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跑得越远。

5.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反冲

力方向和小车运动方向(一致)。

6.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得更快,必须对物体

(用更大的力)。

7.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秤)是利用弹簧“受力越大,伸得越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人们生活中习惯用“克”、“千克”来表示重力和其他力的大小。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 )”表示。

8.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 0”位置。(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

9.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

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物体的重量)和(物体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有关。10.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物体越重摩擦力越

(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摩擦力

(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11.运动的物体失去动力后自己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滚珠轴承)是一种将滑动变为滚动的装置。

12.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13.摩擦力对我们有时是有用的,有时是有害的;当摩擦力对我们有利的时候我们要适当

(增大)摩擦力(车轮表面、鞋底等),当摩擦力对我们有害的时候需要(减小)摩擦力(锁生锈了、移动重物、轴承等)。

14.自行车上那些地方是需要增大摩擦力的,哪些地方是需要减少摩擦力的?是用什么方法增

大摩擦力或减小摩擦力的?增大:刹车是靠增加压力的方法;链条和齿轮是采用啮合的方法;车把手表面、脚踏板表面、轮胎表面是采用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的方法;减小:车轴、方向轴、脚踏轴采用滚珠轴承代替滑动摩擦。

15.怎样设计能使赛车时速达到300千米以上,同时要尽量做到平稳、安全?

(1)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2)设计力量大的发动机。

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行使稳定。(4)车身流线型,阻力减到最低。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五下知识点整理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猜测:(与太阳、地球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3.地球的运动: 4.傅科摆的基础:摆具有摆动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原理:(“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5.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6.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以经线为标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15°为一个时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0°经线。0°经线以东为东经,0°经线以西为西经,北京位于东八区。 7.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因为地轴

是倾斜的,北极星在地轴的延长线上。 8.四季的成因: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导致阳光有规律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因此,气温有规律地变化,所以形成了四季。 9.极昼和极夜现象的成因:地球的自转、公转,地轴的倾斜(倾斜角度越大,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越大) 10.在我国,白昼最长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白昼最短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古代的计时工具 日晷: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 水钟(容器中水越多,水滴得越快):泄水型水钟、受水型水钟(课本P54) 钟面 2.机械摆钟摆绳 钟摆 摆锤 摆幅无关 3.影响摆快慢的因素摆锤无关 摆绳长度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试卷考卷

五年级科学(上)期末卷(一)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____ 一、填空:(30分) 1、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最基本的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地球内部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 3、光是沿________传播的,当它碰到物体后会发生________。 4、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___________最长,______最短。 5、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方式。 6、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_______________。 7、地球表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丘陵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 8、地震和火山是地球___________引起的,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____ ______的运动有关。 9、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_________,从而使地形,地貌发生____ ______。 10、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______,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______。 11、影子产生需要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常见的力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二、判断:(20分) 1、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2、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3、摩擦力的大小只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及物体的轻重有关。() 4、用滑动代替滚动可以较大地减少摩擦力。() 5、在地球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 6、光的多少与强弱与温度的高低没有关系。() 7、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地进行的,是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觉察的。() 8、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 9、所有的光源在发光时都会发热。() 10、皮影戏、手影游戏都是利用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三、选择题:(15分) 1、()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A、水源 B、黄金 C、土壤 2、如果太阳在物体的左边,那么影子在物体的()。

五年级科学上实验

五年级上册 1、渗水比赛 一、实验题目:渗水比赛 二、实验要求:渗水比赛 三、实验器材:塑料瓶、纱布、剪刀、线、烧杯、支架、沙质土、黏质土、壤土、水。 四、操作步骤: 1、取三个同样大小的透明塑料瓶,去掉瓶底,用纱布蒙住瓶口,扎好,倒立在支架上,在瓶口下面各放一只同样大小的烧杯。 2、向三个瓶中分别装进同样多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并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 3、对三只烧杯收集到的从瓶子中渗出的水,进行比较。 4、观察三个烧杯中的水量,记录在表中。 注意:要让瓶口流出的水全部注入到烧杯中。 2、测量水温的变化 一、实验题目:测量水温的变化 二、实验要求:测量水温的变化 三、实验器材:2支温度计、400ml烧杯、100ml锥形瓶、热水、冷水、铁架台、纸板。 四、操作步骤:

1、向锥形瓶中加入280ml热水(80℃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ml冷水。 2、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 3、将两支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 4、观察两个容品中水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 3、勺柄冷热的变化 一、实验题目:勺柄冷热的变化 二、实验要求:勺柄冷热的变化 三、实验器材:金属物品、酒精灯或蜡烛、凡士林、小木棍(或小豆子、小球等)、火柴。 四、操作步骤: 1、在金属片的一端粘上小木棍,用酒精灯给金属片加热,观察现象。 2、在锅的金属把上粘上豆子,用炉火加热铁锅,观察现象。 3、在杯壁上粘上豆子,用蜡烛给金属杯底加热,观察现象。 4、传热比赛(一) 一、实验题目:传热比赛。 二、实验要求:观察热可沿物体从温度高的一端向温度低的一端传递。 三、实验器材:粗金属丝、木制支架、玻璃管、酒精灯、火柴、凡士林油(或蜡)、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照下图组装实验。 点燃酒精灯,在金属丝一端加热,观察哪根火柴先掉下来,以及几根火柴棍掉下的顺序。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doc资料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复习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鸟、蛇、蝗虫、鹰 1草→兔→鹰2草→蝗虫→鹰 3草→鸟→蛇4草→鸟→蛇→鹰 5草→兔→蛇→鹰 6草→蝗虫→蛇→鹰 17.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第二单元

1. 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 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影子总在背光一面,光源直射时,影子最短;随着斜射的程度越来越大,影子也越来越长。 5. 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遮挡物离光源越近,在光屏上形成的影子就越大。 6. 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 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9.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0.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潜望镜、反光镜。 11.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 12.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反射本领最强的是白色的光滑物体。 13.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4.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汽车、太阳能热水器。 15.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奥运圣火火种是用凹面镜取得的。太阳灶是利用凹面镜原理做成的,英国科学家用凸透镜汇聚光线制得了氧气 16.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7.牛顿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让白光扩展成了红、澄、黄、绿、蓝、靛、紫。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一、基础知识。 1、种子发芽需要的最基本条件有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不需要阳光和土壤。 2、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光、温度、水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3、种子发芽实验中,要用放大镜观察绿豆种子,测量它们的大小,再把它们画下来,并用适当的词汇描述它们。 4、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植物生长的环境包括: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5、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改变。说明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6、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 7、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环境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8、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的交换关系 9、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0、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 11、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2、沙尘暴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13、猎隼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土壤中。 15、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 二、解释概念。 1、食物链: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2、生产者:食物链中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 3、消费者:食物链中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4、食物网: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生态系统: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6、生物群落: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三、举例。 1、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答:①香蕉树生活在降水丰富的热带地区,所以叶子非常阔大。 ②松树生长在降水相对较多的温带地区,所以叶子细长成针形。 ③仙人掌生长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所以叶子退化成了叶刺。 ④白杨树生长在多风的北方地区,所以树干长得十分高大。 ⑤橘子树生长在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南方才能结出甘甜可口的果实。…… 2、香蕉树、松树、仙人掌三种植物生活在什么地方?它们的叶同它们生存的环境有什么关系? 香蕉树生活在降水丰富的热带地区,长着宽叶,可以更多的蒸发水来适应炎热。 松树生活在高山上少水,叶子是针状叶,这样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适应缺水。 仙人掌生活在沙漠等干旱的地方,叶子是刺状叶,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干旱。 3、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答:①候鸟(如大雁)为了找寻适合生活的环境条件会迁徙。 ②青蛙为了满足自身对环境的需要会寻找地方冬眠。 ③企鹅生活在极其寒冷的南极,所以它们身体的脂肪很厚,用来抵御严寒。 ④猫、狗、狼等有皮毛的动物每年都会脱毛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⑤天鹅等水鸟必须生活在湖泊、河流等有水的地方。…… 4、(1)食物链的举例。 答:①草→兔子→鹰 ②蔷薇→蚜虫→瓢虫→小鸟 ③落叶→蚯蚓→小鸟 ④水稻→稻螟虫→青蛙→蛇→老鹰 ⑤水稻→田鼠→黄鼠狼→老鹰 (2)写出水田中的3条食物链。 老鹰狗尾草水稻小鸟老鼠蝗虫蛇 ①狗尾草→老鼠→蛇→老鹰②狗尾草→蝗虫→小鸟→老鹰③水稻→老鼠→蛇→老鹰 5、自然保护区。

【强烈推荐】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题(1)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题(1) 实验一: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实验材料:手电筒、中间有等高等大孔的卡纸3张、白纸屏1个、支架4个。 实验步骤: 1、将3张有孔卡纸和纸屏用支架固定,按顺序摆放好。间距大约15厘米左右,摆放时有孔的3张卡纸必须放在同一直线上,纸屏放在最后。 2、让手电筒的光射进小孔,观察现象(手电筒的光透过3张卡纸上的小孔后射到纸屏上)。 3、移动带孔卡纸的任何一个,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最近的一张卡纸上的小孔,观察现象(手电筒的光不能透过三张带孔纸屏照射到最后的纸屏上)。 实验结论:实验证明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实验二:制作电磁铁并检验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实验材料:长导线、铁芯、电池、电池盒、大头针若干。 实验步骤: 方法一: 1、将长导线按一个方向紧密缠绕在铁芯上,接通电源。接近大头针能吸引,断电后不能吸引大头针。说明:电磁铁通电时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 2、用一节电池,在铁芯上先缠若干匝线圈,接近大头针,记下被吸引的大头针的数量。 3、用同一节电池,改变铁芯上线圈的数量,接近大头针,记下被吸引的大头针的数量。 4、实验结论:改变线圈匝数能改变电磁铁磁力的大小。 方法二: 1、制作一个电磁铁。接通电源,接近大头针时能吸引,断电后不能吸引大头针。说明:电磁铁通电时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 2、在铁芯上缠若干匝线圈,用一节电池接通电源,记下被吸引的大头针数量。 3、用两节、三节电池,不改变线圈数,记录被吸引的大头针数量。 4、实验结论:改变电磁铁的电池数也能改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电池数量越多,电磁铁磁力就越大。(说明:以上两种实验方法可任选其一来做)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试题

五年级上册科学 班级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24分1.5/每空) 1.植物种子发芽所必须的条件是:空气、适宜的温度、水分等。 2.我们把能自己制造食物的叫做_生产者__,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事物的生物叫_消费者_。 3.生物之间这样一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称为_食物链 _。它通常是 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的。 4.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5.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6.生物之间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_。 7.蚯蚓生活在土壤中,说明它适应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生活。 8.把两组生长良好的绿豆芽放在同一温室里,同时加适量的水。让其中一组接受光照,另一组用不透明的东西罩住。这个实验设计中改变的条件是阳光。 二、判断题:(20分) 1.非生物在生态系统里不起任何作用……………………………(×) 2.香蕉树, 松树, 仙人掌它们的生活环境完全相同。………………(×)3.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生物。……………………………(√)4.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如果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就会失去平衡。……(√)

5.只要没有自然灾害,就不会有动植物灭绝。………………………(×)6.凤仙花它的种子落在大自然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发芽。……………(×)7.小红说:“毛虫被小鸟吃”是一条生物链。………………………(×)8.沙尘暴的形成与草原生态系统遭受破坏有着直接联系。…………(√)9.各种生物只有当环境满足它们需要的时候才能生存下来。…………(√)10.绿豆种子发芽离不开阳光。……………………………………………(×)三、选择题:(20分) 1.冬天,大棚里的蔬菜也能生长得很好,主要原因是……( C ) A、这些蔬菜适应了寒冷的环境条件 B、有蓬布和草苫遮挡风雨 C、具有蔬菜生长需要的条件 2.鱼必须生活在水里,一旦离开水过不了多久就会死亡。这是因为生物的生存…………………………………………………( C ) A、影响环境 B、改变环境 C、依赖环境 3、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柑桔不宜在北方栽种,这里起制约作用的因素是:………………………………………………(B ) A.阳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4.做对比实验时,我们一般是控制(A)条件发生变化。 A、一个 B、二个 C、三个5.每个食物链中生产者一定是……………………………( A )A、植物 B、动物 C、植物和动物6.适应在寒冷的环境中生活的动物是………………………( B )。 A、青蛙 B、企鹅 C、燕子

五年级科学知识点汇总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沉浮 1、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如:一块完整的橡皮放在水中是沉的,切四分之一放入水中还是沉的。一个苹果是浮的,切二分之一还是浮的。 2、大小相同的物体,越(重)越容易(沉),越(轻)越容易(浮)。 轻重相同的物体,体积越(小)越容易(沉),体积越(大)越容易(浮)。 3、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控制沉浮的。 4、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5、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6、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是沉的,你有办法让它浮起来吗? (做成空心)、(做成船形)、(做成碗形)、(做成花瓶形)等。 7、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后,(排开的水量)越大,就越容易(浮)。 8、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9、把泡沫塑料块等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0、放在水面上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11、当物体静止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浮力和重力的方向(相反),浮力向(上),重力向(下)。 12、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 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 13、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有关, (排开的水量越大)或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14、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所以马铃薯在清水中(下沉),在盐水中(上浮)。 15、马铃薯在(浓盐水、浓糖水)等液体里都能浮起来。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 16、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7、物体比相同体积的水重会(下沉);比相同体积的水轻会(上浮)。 18、测量液体轻重的仪器叫作(比重计)。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篇一: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又有很多收获,也有一些自己并不满意的环节。现对科学学科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提高自身素质。 面对教材,我是积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认真学习教育教学杂志,更新观念,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交流合作来帮助学生学习新知,提高学生的各种各种能力。 二、认真制定教学计划,为工作指明方向。 有人觉得教学计划是花架子,是让学校领导看的,我还是不太同意。如果随随便便写一个计划,肯定不会有太大的价值。如果是悉心制定的计划,价值就太多了。在教学工作进行之前己对全册教材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对重、难点比较清楚,对学生上学期和现在存在的问题认识清晰,在教学中能把握先机,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拼命赶进度不可取 在每次单元考试或作业中,学生答题存在的问题,与他们平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在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

学习仍然是首要的。 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科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科学的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尽量降 低教学目标。抓基本技能,要抓好科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平时的实验教学中,对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要深入浅出地分析,力求100%的学生理解,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科学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脑思考问题的时间,多给学生提问的空间,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四、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科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平时科学试题中常出现科学探究内容,这对科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操作题

一、提出问题: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吗? 我的猜测: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 实验材料:两个种植盒、绿豆种子、纸巾、滴管、水 相同条件:温度、空气、各组3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 不同条件:水 实验方法:1.在两个种植盒中,垫上纸巾,各放3粒绿豆。 2.实验组让绿豆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 3.对照组让绿豆种子得不到水,保持干燥。 4.观察并作好记录。实验现象:实验组中的绿豆种子发芽了,对照组中的绿豆种子没有发芽。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 二、提出问题: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光吗? 我的猜测:绿豆种子发芽不一定需要阳光。 实验材料:两个种植盒、绿豆种子、纸巾、滴管、水、标签、黑塑料袋。相同条件:温度、空气、水、各组3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 不同条件:光 实验方法:1.在两个种植盒中,垫上纸巾并滴相同的水量,各放3粒绿豆。 2.实验组把一个种植盒放在窗台上 3.对照组用一个黑塑料袋把种植盒罩起来(留有气孔),放在窗台上。 4. 观察并作好记录。 实验现象:实验组中的绿豆种子发芽了,对照组中的绿豆种子也发芽了。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不一定需要阳光。 三、提出问题: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我的猜测: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实验材料:发芽的绿豆种子、两个花盆。 相同条件:温度、空气、水 不同条件:阳光 实验方法:1.把发芽的绿豆种子种在两个花盆里。 2.实验组将一盆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另一盆放在黑暗的地方。 3.对照组将另一盆放在黑暗的地方。 4. 观察并作好记录。实验现象: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的花盆绿豆芽长得茁壮且颜色深绿,放在黑暗地方的花盆中的绿豆芽比较嫩且颜色浅。实验结论: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四、提出问题:蚯蚓喜欢光明的生活环境还是黑暗的生活环境? 我的猜测:蚯蚓喜欢黑暗的生活环境。 实验材料:长方形纸盒、蚯蚓5条、吸水纸。 相同条件:空气、温度、湿度、10条蚯蚓 不同条件:光明、黑暗 实验方法:1. 把长方形盒子的里面涂成黑色,盒子的盖子的一端剪掉一块,在盒子底部铺上吸水纸。 2. 把10条蚯蚓放在中间,盖好盖子。 3. 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做好记录。反复做几次。实验现象:蚯蚓爬向纸盒阴暗的一边。 实验结论:蚯蚓喜欢黑暗的生活环境。 五、提出问题:蚯蚓喜欢干燥的环境还是潮湿的环境? 我的猜测:蚯蚓喜欢潮湿的环境。 实验材料:长方形纸盒、蚯蚓10条、干土和湿土。 相同条件:空气、温度、10条蚯蚓 不同条件:干燥、潮湿 实验方法:1.在长方形盒子的两端分别铺上一层泥土,一端铺湿润的,一端铺干燥的。 2.将蚯蚓10条放在盒子中间,盖好盖子。 3. 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做好记录。反复做几次。 实验现象:蚯蚓爬向湿土的一边。 实验结论:蚯蚓喜欢潮湿的环境。 六、实验名称:黑色、粉色、铝箔色、黑色蜡光、白色五种颜色的物体 吸热能力强弱对比研究实验设计. 实验器材:黑色、粉色、铝箔色、黑色蜡光、白色五种颜色纸和五支温度计。 操作过程:1. 将五种颜色的纸分别做成大小相同的纸袋。 2.五个纸袋中各放入一支温度计,并同时平放在阳光下, 3.过5分钟后观察各纸袋里的温度,并作好记录。 4.根据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练习题.doc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练习题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 1.早晨 ,太阳从(东方)升起来 ,影子在(西边);中午太阳升到正南方 , 影子在(北边);傍晚 ,太阳从(西方)落下去 ,影子在(东边)。 2.太阳运动的规律是:(由东向西) ,太阳高度是(低—高—低)。 3.一天中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是:(由西向东) ,影子的长短变化是(长—短—长)。 4.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是(低—高—低)。 5.(早晨、黄昏)时,影子(长),说明太阳(斜射地面) ,此时温度(低);(正午)时 ,影子 (短),说明太阳(直射地面),此时温度(高)。 6.很久以前 ,人们就注意到(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是有规律 的,人们就利用这个规律来(计算时间)。当时的(计时工具)被称为(日晷)或(太阳钟)。 7.(太阳钟)是利用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制成的。 8.(日晷)由(晷面)和(晷针)两部分构成。 9.日晷有(赤道日晷)和(地平日晷)两种。 10.使用手掌日晷时要注意:面向(正南方),(掌心)向上 ,平端(横放)在胸前;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 1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12.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 小时)。 13.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旋转 ,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

14.16 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不 是太阳在运动 ,而是地球绕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 转)的结果。 15.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8 点,那么 ,美国应该在(上 午) ,德国应该在(中午) ,澳大利亚应该在(晚上)收看实况直播。 16.月球圆缺的样子叫做(月相)。 17.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 18.随着月球围绕(地球)的公转运动,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蛾 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 19.月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20.月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农历的一个月)。 21.动植物、人体都有自己的(生物钟)。 22.(昼夜的交替变化)会对动植物产生影响。 23.(白天) ,郁金香随太阳升起而(开放);(晚上) ,郁金香会(收 拢花瓣)。 24.像郁金香这样会随着(昼夜的交替)而变化的植物还有:(牵牛花)、 (合欢树)、(昙花)、(夜来香)等。 25.植物不仅会在不同季节里开花,有的还会在一天的固定时刻开放或 闭合。瑞典生物学家(林奈)根据这一现象编排了(花钟)。 26.白天活动的动物有:(狗)、(公鸡)、(蝴蝶)、(蜜蜂)等;夜间活 动的动物有:(猫头鹰)、(蛾)、(蝙蝠)、(刺猬)等。 27.调查夜间小动物的活动时要注意:(1)不伤害小动物。(2)不惊

最新小学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知识点总结

1、根有直根和须根;直根的特点:有明显主根和侧根,须根的特点:没有明显 的主根和侧根,都是不定根,根的粗细和长短相近,看上去像一把胡子;直根:白菜、大豆、蒲公英、芝麻,须根:稻、洋水仙。 2、根的作用: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根在土壤中的分布特点:深、广、 多。 3、一株植物所有根的总和,就是一个根系,大豆、白菜等属于直根系,它们有 一条较长的主根和许多短而细的侧根;玉米、水稻是须根系,它们没有明显的主根而是长了许多像胡须一样的根。 4、植物根系生长特点与环境有关:草原上的植物的根密密麻麻联成一个网状, 既可以固定泥土,也可以使自己牢牢地固定在地面上;在沙漠中的植物的根系十分发达,有的尽可能往地下伸长,有的尽可能向周围扩大,既能较好固定自己,又利于自己吸收水分。 5、从根的顶端到生用根毛的一段,就是根尖。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的部分为根毛; 根毛的功能:吸收水和无机盐、分泌酸类物质、溶解土中不易溶解的养分。 6、植物茎的作用:吸收地下水分和养分,固定植物等。 茎的形态:a、按质地分:木质茎和草质茎;b、按生长状况分:直立茎、缠绕茎(自身缠绕)、攀援茎(卷须攀援)、匍匐茎。 茎的特点:有叶、节、芽。 7、为什么树怕剥皮:植物体叶子制造的养分要通过树皮中的筛管自上而下运输, 切断树皮,养分运输通道中断,根部得不到营养就会“饿死”,而茎和叶也因为得不到水分而不能生长,甚至死亡。 8、叶片有互不遮蔽的规律,叫叶镶嵌,这样的规律有利于叶片尽可能吸收更多 阳光。 9、叶片借助太阳光的能量,利用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制造淀粉和氧气。 10、几乎所有的生物呼吸都需要氧气,并排放二氧化碳,而绿色植物除了要 进行呼吸之外,它们的叶片在阳光照射下,还会吸入二氧化碳、制造淀粉,并放出氧气。 11、植物为什么需要阳光?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和氧气,并放出二 氧化碳; 植物的绿叶可以把从根部运来的水分和从气孔进入的二氧化碳,利用太阳光的能量,制成养料和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为包括人类在内的几乎所有生物的生存提供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①制造有机物;②转化并储存太阳能;③使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④对生物进化具有重要作用。光合作用分为: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 12、根据花的构造,花可以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在一朵花中,花萼、花 冠、雄蕊、雌蕊四部分俱全的,叫完全花,如白菜花、桃花;缺少其中一至三部分的,叫不完全花。生活中常见的有木棉花、白菜花、萝卜花、油菜花、茄花、蚕豆花、梨花、桃花、柑橘花、牵牛花等;有百合花(缺花萼)、南瓜花(属于单性花,缺雄蕊和雌蕊)、黄瓜花(属于单性花,缺雄蕊和雌蕊)、鸡蛋花(缺花萼)柳树花(缺花冠)。 13、花各部分的作用:a) 花萼保护幼嫩的花蕾b) 花冠保护雄蕊和雌蕊c) 花 瓣:虫媒花花瓣鲜艳吸引昆虫传粉,风媒花花瓣很小或退化有利于接受花粉。 d)雄蕊:雄性生殖器官e) 雌蕊:雌性生殖器官f) 胚珠:发育成种子g) 子 房:发育成果实。

2019-2020年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模拟试题

瑞安市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期末试卷 2019-2020年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模拟试题 第一关:科学概念(60分) 一、我能判断(本题有10题,每题2分,共20分) 2、大小相同的铁块和铜块,它们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 3、毛衣产生的热量比衬衣产生的热量多。……………………………………………( ) 4、水银温度计是利用水银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 5、300毫升水的滴漏实验中,前50毫升水和最后50毫升水滴的速度一样快。………( ) 6、时间流逝的速度是没有快慢的。……………………………………………………( ) 7、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摆动的幅度有关。…………………………………( ) 8、同一时间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是一样的。………………………………………( ) 9、假如地球不自转,就没有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 10、夏天自行车轮胎的气不宜太足,原因是为了防止胎内空气受热胀冷缩爆胎。…( ) 二、我会选择(本题有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 ) A 、一天 B 、一个月 C 、一年 2、下列物体属于冷胀热缩的物体是( ) A 、牛奶 B 、铋 C 、空气 3、下列A 、B 、C 三个物体中,不容易沉入水中的是( )。 A 、500克 B 、 500克 C 、500克 4、古埃及人利用( ) 来计时 A 、星座 B 、太阳钟 C 、沙漏

5、钟面上的时针转动一圈,表示时间流逝了()。 A、一天 B、一小时 C、半天 6、下列三种形状、大小相同的物体,传热最快的是() A、木条 B、塑料块 C、铜条 7、在滴漏的实验中,我们发现水滴的速度与()无关 A、水位 B、盖子上的孔的大小 C、水的颜色 8、要使浮在液体中的马铃薯下沉,可以在液体中() A、加盐 B、加清水 C、加糖 9、一只摆钟一昼夜走慢了5分钟,你的调整方法是() A、调整摆的重量 B、调长摆的长度 C、调短摆的长度 10、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力的情况:。 A、重力<浮力 B、重力>浮力 C、重力=浮力 三、我来连线(10分) 在“北极星不动”模拟实验中,不同的材料或动作各代表什么?请用线连起来。 皮球地球上的观察者 皮球上贴着的纸片地球 黑板地球的自转 黑板上贴着的一颗星星北部的星空 皮球转动北极星 四、我擅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同学们,你们去过海洋馆吗?赶快乘坐潜艇从海面到海底。你能运用学过的沉浮知识解释这个现象吗? (1)、把泡沫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泡沫块有一个向上托的力,我们把这个力称为水的_________。 (2)、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有关。 (3)、有一种能够比较液体轻重的仪器,这种仪器叫_________。 2、“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在广场的上空热气球缓缓地升起了,快运用你掌握的有关热的知识解开热气球上升的原因吗? (1)、让自己的身体热起来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温度计是根据液体________的性质设计的。 (3)、热能从温度________的物体传向温度________的物体。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题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题 1、研究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水的实验。 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 猜想: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 实验器材: 绿豆种子、有土的花盆 实验步骤: 把绿豆种子种到花盆里,每盆3粒,让第一盆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第二盆的种子得不到水,保持干燥。过几天观察现象。 观察到的现象: 第一盆的种子发芽了,第二盆的种子没有发芽。 实验结论: 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两个组相同的条件是∶温度、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两个组不同的条件是∶水。 2、研究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的实验。 问题:绿豆芽的生长必须要有阳光吗? 猜想: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 实验器材:两盆绿豆芽 实验步骤: 一盆放在阳光下,一盆放在黑暗处,几天后观察绿豆苗的生长情况。 观察到的现象: 阳光下的绿豆芽长得好,黑暗处的绿豆芽长得不好。

实验结论: 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 两个组相同的条件是∶水、空气、温度、数量。两个组不同的条件是∶阳光。 3、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的实验。 问题: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猜想: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实验器材:一个长方形的盒子、蚯蚓数条 实验步骤: 找一个长方形的盒子,把盒子的里面涂成黑色,盒子的盖子的一端剪掉一块,将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5 分钟后打开盖子观察。 观察到的现象: 蚯蚓爬向黑暗的一边 实验结论: 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4、研究蚯蚓喜欢湿润还是干燥的环境的实验。 问题:蚯蚓喜欢湿润还是干燥的环境 猜想: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实验器材: 一个长方形的盒子、蚯蚓数条、干土和湿土各一些 实验步骤: 1、找一个长方形的盒子,在盒子的一端铺上干土,盒子的另一端铺上湿土。 2、盖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单元测试题

第一单元练习题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 2、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植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网状结构,叫做()。 3、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 4、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 5、一只百灵鸟一年可以吃掉()只蝗虫。6万只猫每天要吃掉()只鸟。 6、()是美国最大、最著名和建立最早的国家公园,是世界上第()个自然保护区。 7、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区。

二、判断题 1、蒲公英的种子在天空中飞来飞去,它们落在自然界的任何地方都会发芽。() 2、做对比实验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往往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应保持相 同。 () 3、做种子发芽实验时,每个盒子都应放两粒种子,这样可以减少实验的偶然性。() 4、小明写了一条食物链:鹰麻雀小 麦。() 5、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 的。 () 6、食物链通常是从植物开始 的。()7、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 物。() 8、食物链彼此交错在一起,就像一张 “网”。()

9、做生态瓶前,我们一定要先了解一些生物的生活需要。 () 10、几十只蜘蛛生活在一起,互相依赖、互相影响,形成一个蜘蛛群落。() 11、非生物在群落里不起任何作 用。()12、自然界的鸟类很多,我们捕杀几只是没有关系 的。() 13、沙尘暴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 14、人类的各种活动会把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严重影响了我们的身体健康。() 15、非生物是没有生命的,在生态系统中不起任何作用。 () 16、种子发芽必须要有 水。 () 17、生态瓶中的植物放得越多越 好。()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重点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 5、草→鸟→蛇 6、草→鸟—→蛇→鹰 第二单元

1.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 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日晷)计时。 8.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 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 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12.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3. 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4. 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用凹面镜、凸透镜。 15. 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 16.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 17.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18.物体和太阳光垂直时升温快。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科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课题:《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实验目的: 1.增强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 2.在实验过程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知道种子发芽需要一定条件。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 一个放大镜,绿豆种子4粒,塑料盒2个,标签4张,纸巾1块,水1杯,滴管1个。 实验步骤: 一、学生猜测种子的发芽和什么有关 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1、准备好两个培养皿,在里面平铺上纸巾; 2、在每个纸巾上按三个洞,各放 3 粒绿豆; 3、往一个纸巾上滴水,另一个培养皿里的纸巾不滴水 现象和结论: 绿豆种子在有水、常温、有空气、没有阳光的室内发芽了,所以种子的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实验名称:做一个生态瓶 课题:《做一个生态瓶》 实验目的: 1.依据生态系统的知识,学会设计并制作一个生态瓶 2.观察并记录自制的生态瓶中各种生物的生活情况 3.理解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相互关系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 做生态瓶的容器1个,半桶水,一些洗净的沙河小石子、小鱼或小虾、浮萍等。 实验步骤: 一、说明制作步骤 1、将玻璃瓶、石子、贝壳清洗干净凉干 2、准备自来水静置一天 3、将石子平铺于玻璃瓶的底部,高度在1-2cm,将大的石子、贝壳放置于白石子上 4、将隔夜水缓慢加入玻璃瓶至4/5处 5、将金鱼藻、垂盆草一端固定在贝壳上,放入水中,将莕菜放入水中 6、将小动物移入玻璃瓶中 7、调整水面水草位置,用保鲜膜封住玻璃瓶口 8、将生态瓶移植窗前书桌上 二、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瓶的方案。选择材料完成生态瓶的制作。 三、小组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

现象和结论: 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实验名称:影子的观察 课题:《光和影》 实验目的: 引导学生用对比的实验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初步解释影子产生的过程。 实验类型: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 一把尺子;手电筒1个,4K白卡纸1张,长方体小木块1个,铅笔1枝,橡皮擦,魔方,瓶。 实验步骤: 一、学生猜测影子是怎么产生的 二、分组进行试验,验证猜测 1、选择背景墙。 2、选择遮光体。 3、打开光源,观察影子的情况,做好记录。 4、更换遮光体,对比实验。 5、总结影子产生的条件 现象和结论: 光源发出的光被遮光物体挡住,从而在背景墙上形成了影子。

五年级上册科学练习题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练习题 班级姓名学号 一、填空题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___ 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蚯蚓喜欢生活在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中。 5. __________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6.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__________。 7.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__________,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__________。 8.食物链通常从__________开始,到凶猛的__________终止。 9.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__ _。 10. 像池塘里的这些__________和__________这样,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__________。 11.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__________。 12.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__________,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__________,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__________。 13.在对比实验中,我们只能改变__________条件。 二单元: 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____________。 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____________。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光源直射时,影子最___ _;随着斜射的程度越来越大,影子也越来越______。 5.遮挡物离光源越近,影子就越_____;反之,影子越_____。 7.古代的人利用____________计时,它是利用阳光下的变化来确定时间的。 8.光以____________形式传播,速度是____________。 9.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________。反光也是以________形式传播的。 10.运用光的反射原理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2.吸热本领最强的是_______的表面______物体。反射本领最强的是_______的表面光滑物体。 13.物体和太阳光____________摆放时升温快。 14.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会聚太阳光,形成高温与强光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奥运圣火火种和太阳灶都是利用____________原理的。英国科学家普列斯特用___________会聚光线制得了_________。 16.光弱时,瞳孔____________;光强时,瞳孔____________。 16.物体光滑,反光_____,吸热的能力弱;物体粗糙,反光_______,吸热能力强。 17.物体颜色___,反光弱,吸热能力强;物体颜色____,反光强,吸热能力弱。 18.经过多面镜子投射,也会形成____高温______和___强光_______。 三单元: 1、常见的地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球上_______面积比_______面积大;我国西部多__________,东部多__________。 3、地球内部由外到里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______、_______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_ _____内,火山活动与__ __和_ ____的运动有关。大陆板块的相互、、,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如形成山脉、海沟等,还会引发火山地震海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