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其困境分析

中国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其困境分析

中国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其困境分析
中国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其困境分析

第四章中国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其困境分析

在分析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生的背景及其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之后,本章将研究中国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其存在的困境。一般来讲,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开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经过30年的实践与探索,我国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在校企合作的形式和模式上也有一些突破和创新。但是,和世界上发达国家德国、日本、美国等国相比,我国开展校企合作的时间短、经验不足,和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企业、学校、政府在如何发挥主体地位作用和各自的优势上还存在着许多困境和困惑。教育管理体制滞后、合作机制不健全、运行机制不畅通、思想观念陈旧、主体地位不明确、经济发展不均衡等都是制约我国校企合作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章将作详细的梳理和分析。

1中国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已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形成了多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形式。从合作的形式看可分为工学交替模式、订单培养式、项目驱动式、顶岗实习式、“2+1”结合式、产学研结合式等。

1.1工学交替式

工学交替式是一种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企业生产实践与学校理论学习相互交替,学用紧密结合的教育形式。通过学习与工作相互交替,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学习与社会实际工作相结合,既增长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工”是指学生在企业实践期间

作为企业员工,进行顶岗工作,企业付给学生相应的劳动报酬;“学”则包涵了学校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和在企业的技术与实践课程学习。该形式的特点是:学生的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交替进行,学生具有双重的学习环境,学生拥有双重的身份,企业部分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

1.2订单培养式

订单培养式是学校与企业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利用学校和企业共同的教学资源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人才培养形式。其基本特点是:校企双方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利用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共同实施人才培养;针对岗位(群)要求进行实践能力培养;企业参与人才质量评估;企业按照协议约定,落实学生就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是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按企业要求对人才进行量身定做,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岗位针对性和适应能力强,所学即所用,缩短或者消除岗位适应期,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对学校而言,该形式使学校专业定位和学科建设更加贴近企业要求,教学计划更为科学合理。同时,最大程度的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1.3项目驱动式

项目驱动式是指学校与企业双方通过具体的项目进行合作,来调整相关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制定和完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性教学体系,具体项目内容由学校与企业双方协商来定,它是以项目为双

方合作基础的。通过项目合作过程来完成和实现培养工作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的特点是:校企双方根据项目需要,互派人员到对方任教和培训,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及项目所需的物质条件,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企业为学生就业提供方便,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机制;以项目为载体和纽带,把企业和学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校企共赢,风险降低;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因为它是以项目为中心而开展工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项目服务。项目驱动式的不足是寻找适合校企合作项目有一定难度,因而这种合作形式适用范围受到限制。

1.4顶岗实习式

顶岗实习式是指学生到企业具体岗位上工作,一边学习理论,一边进行生产工作实践。它与传统意义上的实习不同,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在工作期间有正式的工作岗位,要像正式员工一样承担一线的岗位职责,这是顶岗实习的重要特点。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接受学校教师的指导,而且还要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和企业委派的具有实践技能和经验的技师指导,与此同时,企业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反馈学生顶岗实习情况。学校则根据企业实际和要求改进教育教学工作。这种形式的特点是:通过工作实践锻炼,有助于学生的快速成长和增强实际独立工作能力;有助于学生树立起竞争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相结合,有助于学生认识职业岗位,促进学生就业。但是这种形式仍然存在教师参与顶岗实习的时间与机会少,与企业沟通不够,参与顶岗实习的企业不

够配合等弊病。

1.5“2+1”结合式

“2+1”结合式是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在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形式。具体来说,三年教学中两年在学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实践。校内教学以理论课为主,辅之以实验、实训等实践性教育教学环节,学生在企业的一年以顶岗实习为主,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课题,并在校企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其突出的特点是校企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的能力。“2+1”教育教学形式能有效发挥行业、企业优势,借助社会力量,促进工学结合教育的发展。

1.6产学研结合式

产学研结合式是指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理论教学以学校为主,技能培训和实践教学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教育形式。我国产学研结合教育教学形式从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主要是在学习和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这种形式的特点是:它是一种应用型学习,这种学习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指导完成的;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还掌握了实际的生产技术或工作体验,培养出来的学生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计划,使学校与企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双方互利互惠;校企联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

展,能有效地发挥学校和企业资源,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教师进行实用技术开发,提高了科研和应用研究能力,为培养高职人才创造条件;学生参与技术开发和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这种校企合作的关系不稳定,学生实习的制度不健全,学生的安全缺乏保障;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合作的比例较低;企业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得不到满足。

2校企合作的模式及其分析

近30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发展模式,企业、高等院校、政府都积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合作无论是在高等教育,还是在企业的技术开发、改造方面都显示出强大的潜力和优势,形成了种种可借鉴的校企合作模式。从各方参与的程度可分为政府推动型模式、高校主建型模式、企业主建型模式、校企联建型模式、校企共建型模式等。

2.1政府推动型模式

政府推动型是指由政府组织,财政出资引资,经多方面筹措资金,以设立开发基金的方式对校企合作的各主体进行投资,旨在解决国家科技、经济等重大课题的大规模合作模式。其主要支持符合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风险、高投入的公益型或尖端型的科研项目。

2.2高校主建型模式

高校主建型模式是以高校为主导,政府、企业等其他各方为辅的一种模式。学校提出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并承担大部分培养任务。企业则提供相应的条件或协助完成部分的培养任务。高校主建

型最为典型的有校办科技产业和大学科技园等模式。校办科技产业模式是早期高校通过创办自己的科技产业,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以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校办科技产业既是教学实体、科研实体,又是产业实体,它把高等院校和市场、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大学科技园模式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相渗透的产物,是校一体化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它不但加速了知识信息的加工、传播与应用,而且也促进了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同时又促进高校学生创业就业一体化的发展步伐。该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企业的参与性范围有限,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的参与仅局限于某一个或几个培养环节;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学校从一开始就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相对而言,企业的参与行为缺乏稳定性,企业的参与是浅层的松散型参与,在参与活动中处于服务、服从地位,由此影响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该模式具有多向参与和灵活性,一个企业可以和多所学校、一所学校可以与多个企业进行多方合作。

2.3企业主建型模式

企业主建型模式是以企业为主导,政府、学校等其他各方为辅的一种模式。企业全面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以设备、场地、技术、师资、资金等多种形式向学校注入股份,对学校承担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等管理职能。企业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过程,分享办学效益,企业对学校的参与是全方位的整体参与、深层参与。在这一模式中,企业既是科研的主体又是生产的主体,企业同时承担着科学技术的创造者、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创新者和人才培养的三重身份。该模式

的基本特点:企业的参与是全方位的参与,不仅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而且参与学校的全面管理工作;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应用为主、能力为本的办学特色,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专门人才;完全意义的“董事会”制是参与的主要组织机构;企业参与的利益回报是通过分享办学效益来实现的。这种模式适宜于企业和学校双方实力都非常强大的校企强强联合,一方面充分发挥了企业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优势,另一方面又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在办学中资金投入和资源整合的积极性,办学过程中能够从社会需要、市场需要的出发点考虑,培养实用性人才。这种模式的弊端是: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在办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短视行为,为追求利益而背离学校引入企业的初衷。

2.4校企联建型模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企业都很难独立承担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风险,因此,校企联建型模式是指校企双方在项目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各方相对独立,优势互补,以协议、合同等方式形成技术与人才供求的长期或临时联建体。这是一种校企联合办学,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模式,不但企业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而且企业参与教学过程和学生培养的管理工作。该模式的基本特点:责任明确。学校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或契约,明确规定学校和企业双方所负的责任和承担的义务,以及合作期限等具体内容。机制保障。学校和企业共建教育合作委员会,负责协调合作过程中的相关事宜,督导合作的实施,

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实现校企合作的管理体制的保证。资源共享。学校具有稳定的人才来源和理论教师,企业拥有现代化设备、实习基地和工作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两者取长补短,共同努力,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利益一体。校企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学校负责理论性教学,企业负责实践性教学,学校学习和企业实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毕业生就业面向参与培养的企业,企业以获得满意人才为利益回报。因此,这种模式企业有更明确、更具体的责任和义务,校企双方之间处于一种相对平等的地位,企业的参与也成为相对稳定的渗透型参与,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也相应的提高。

2.5校企共建型模式

.高等院校、企业和政府等各主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及市场机制,建立目标明确、产权明晰、机制灵活、适应市场的校企一体化经济利益共同体。它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与人才优势,共享企业的资金、设备、生产管理和市场优势,实现技术创新源头与经济的真正结合,是校企一体化最高级、最紧密的形式。虽然这种模式在目前我国校企合作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却深刻地反映出我国校企合作发展从松散型向紧密型发展的主要趋势。

3中国校企合作的困境分析

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经历了多年实践和探索,出现了众多的合作形式或模式,一方面表明了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形式或模式的多样化,也反映出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积极探索的一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所取得成就。另一方面我国校企合

作的形式或模式虽多,经过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实际都是对国外一些校企合作形式或模式某个方面的借鉴与改造,并没有形成自己在理念上的创新,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形式或模式,至今仍是处于浅层次、低水平的合作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特别是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比,我国校企合作中的体制、机制、规模、层次、水平、效果等瓶颈仍然制约着我国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在校企合作的主体因素中企业、高校和政府等还面临着诸多困境与困惑。

3.1企业的困境

企业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校企合作中企业的积极性问题,是世界范围内存在的共性问题,在我国表现的尤为突出,在合作的主体因素政府、学校、企业中,企业积极性最难调动。校企合作中学校一厢情愿,“一头热”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高职院校并非不想搞产学合作,无奈剃头挑子一头热,学校热而企业冷,至今仍望“合”兴叹。造成企业不合作的原因有:

其一,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企业的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在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率和质量、提高自主知识产权以及对整个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国企业的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企业自主创新意识淡化、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没有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外向依存度高,热衷于盲目引进国外技术,渴望拿来就能用、就能迅速产生效益的技术。缺少核心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缺少世界级知识品牌,加大

了中国品牌与世界的差距,使我国出现GDP总量大,GNP总量小的现象。

其二,企业缺乏与高校合作的动力。企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同时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最佳场所。发达国家有60%至80%的研究开发人员集中在企业,很多跨国公司都有自己的研究院,这些研发机构能够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密切合作,互相支持,相互补充。而我国约80%的研究开发人员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企业只有研究开发人员的20%,科技创新仍然以国家投入为主,企业研发的力量薄弱,对科研课题的研发企业介入少,大多数企业尚未走到真正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在这种情况下,从企业自身发展的长远利益考虑,企业更应该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紧密协作,充分利用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智力、人才优势,研发出符合企业、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产品。但是在由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向市场经济管理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企业研发、吸纳科技成果的动力和能力均不足,相当多的企业过分追求近期利益,往往拼资金、拼设备,最大限度地使用人、财、物的潜力。它们普遍不愿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必要的研发工作,不考虑企业长远发展,不能很好地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协作,大量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科技成果难以在企业转化和推广应用。

其三,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观念陈旧,认识错位。多数企业认为教育和培养人才是职业学校单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对人才培养还缺乏深刻、长远的认识,只想“伸手拿来人才”,很少或根本不想参与培养自己所需的人才;没有认识到企业是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

企业有对职业教育投入的责任;没有看到对职业教育的投资,是企业的生产性投资,企业设备和设施只发挥生产作用,没有发挥教育和培训作用,致使不少企业没有感受过与职业学校合作的过程,不能判断校企结合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其四,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缺失。由于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约束,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最直接、最根本的问题是经济利益的得与失,经济效益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主要动因。在没有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保障的情况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支付的额外教育成本,需要自己独立承担,没有主管部门或政府分担。因此,企业可以或可能少量、单次尝试投入这部分资金,但不可能长期投入。

3.2学校的困境

其一,封闭办学。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时间短、速度快,缺乏办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政府行政部门和高职院校闭门办学的现象比较严重,从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材编写到办学定位、人才的培养目标、学制等都缺乏企业界的参与。学校教育计划的制订绝大部分都由学校完成,而由于企业的生产规律不同于教学规律,企业与企业之间也千差万别,很难找到一个适合“教育计划”的真实模型。这样学校与政府部门一直处于主动地位,而忽视了学生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就造成学生没有主动性,企业没有积极性。合作教育在国外是用来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的一种方式,但在我国却由于学生缺失与行业的相关培养变成了学生对企业的适应。缺乏完善的适应校企合作灵活

的实际教学体系等因素,不利于合作教育的开展。

其二,基础薄弱。我国高职教育的历史短,再加上近几年迅速扩张,使本来就基础薄弱的高职教育更是雪上加霜。从硬件来看,由于政府的投入不足,学校的基础设施、实习实训设备、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都远远跟不上高职教育的发展速度;从软件看,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不高,“双师型”教师匮乏,使得学校与企业合作的途径不畅,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开展。虽然在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开展了校企合作的实践,但许多都停留在经验层面上,远没有形成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没有形成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专业可供借鉴的校企合作模式。

其三,自主缺陷。目前,我国的办学体制所表现的政府行为、行业行为还比较多,高职的法人地位也不够明确,大学办学的模式选择要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如涉及到学制限制,学生毕业的时间限制,毕业文凭发放管理,人才培养计划的确定等,都不是由学校完全自行决定的,再加上投资体制、学校的办学规模等主要都是政府行为。而合作教育模式的实施和推广,学校必须要有一定的依法办学的自主权,必须适应市场的需要独立自主办学。正因为目前高职办学政府行为比较多,还没有完全把高职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所以,高职谋求社会发展的主动性也不是很强,改变传统的办学模式没有紧迫感,缺乏适应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

3.3政府的困境

其一,协调指导不够。校企合作的各方在体制和机制上仍然是条

块分割、自成体系、各自为政,主管部门、运行机制的不同,政府职能转变的不彻底,宏观调控的不到位,导致在校企合作的管理上存在错位,缺乏系统有效的支持。政府协调指导作用的失效,使得科研项目的重复立项、研究和生产设备的重复购置,严重浪费了我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其他社会资源,小企合作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校企合作的理论与发展战略研究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其二,法律、法规不健全。发达国家历来注重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来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德国联邦政府除了颁布堪称西方国家最严密、最详细的《职业教育法》为其职业教育基本法之外,另外还有与之配套的各种法律、法规、政策、条例,这些条例或实施办法对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做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并以法律形式加以强化保证,为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顺利运行提供了法律的保障。而我国目前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不完善、不健全,有些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行业法规更是少之又少,使校企合作缺少法律依据与行为规范,当校企合作遇到问题与纠纷时难以及时、妥善解决。健全的、配套的法规和政策,在协调校企合作各方的关系,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规范各方的行为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有效的作用。

其三,经费投入不足。教育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而对经济和社会的贡献是间接的,教育的收益和因教育经费短缺而产生的不利影响一般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示出来,因此,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对教育的投资。世界上发达国家均设有校企合作专门的政府基金,如美、英、日等国设立的科学基金、教育与工业或商业联合奖励基金、教育

与企业合作奖励基金等等,这些基金保证了校企合作进程中对资金的需求。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中,经费问题始终是困扰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校企合作需要较高的教育经费、科研、和教师力量等方面的投入,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的状况一直没有完全解决。经费投入不足造成了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经常出现合作终止的状况,严重影响校企合作的发展。另外,又没有政府对校企合作的专项基金和其他的经费来源渠道。虽然我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通过多种渠道依法筹集发展职业教育的资金;各级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用于举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财政性经费应当逐步增长。但目前,我国民间投资和社会捐助的能力相当薄弱,职业教育还是一种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的方式,企业对职教投资的比例过低。再加上各级部门投入的不够,导致一些高职院校无力开展校企合作,已经开展的高职院校也无力提升档次。在这种背景下,要转变企业的投资理念,让企业明白学校在这种合作中不是企业的“索取者”,而是企业发展的“支持者”,加快企业角色的转变,成为校企合作的真正投资主体。因此,开辟稳定的资金渠道,提高政府在资金上的支持力度是校企合作急待解决的问题。

3.4教育管理体制滞后

校企联合办学,学校与企业合作可以使学生更快适应市场需求,这就需要企业参与学校建设。但是,目前我国的职业院校完全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行业对职业教育缺乏有效指导。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仍处于民间活动状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责、权、利的规定比较模

糊,双方无法建立长期、稳定、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制约了校企联合办学的深入、持续、健康发展。

3.5合作机制不健全

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不长,校企合作教育还处在探索过程中,因此其运行机制还很不健全。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在运行中没有建立学校、企业、政府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这样就使得校企合作教育的实际运行只是在某一点和某一时间段获得成功。一方面,三方的推动力问题没有解决。在事关校企合作教育的三方即学校、企业和政府中,只有学校一方因就业难而有足够的需求动力,而其它两方,特别是企业因处于就业的需求方即劳动力的买方市场,缺乏足够的动力。另一方面,整个校企合作教育的运行体系没有构建,各方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对校企合作的效果也没建立合适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教育的运行机制,当务之急是要发挥政府职能和中介机构的作用:一是在校企互动还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要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的职能。也就是说,政府要通过制定和出台鼓励校企合作教育的政策,激发企业的需求动力,以此来推动学校和企业的进一步合作。二是必须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桥梁作用,建立起连接企业、学校、政府的中介组织和机构。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猛,校企合作教育的需求十分迫切,为政府提供政策咨询,向学校和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和培训的服务就显得很有必要。

缺乏驱动企业参与合作的激励机制。外国校企合作教育运行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有足够的工作岗位,并且就业市场规范。表现在

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机制健全,开放的人才市场形成双向选择的用人机制,经济的发展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较大,短期和兼职人员有很多岗位。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企业的管理体制、经营体制正在发生多种经济成份的重新组合,由粗放型经济向高质量、高技术含量经济转化,由计划管理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这个过渡时期人口多、就业压力大、高素质劳动力短缺,粗放型的劳动力过剩,出现就业岗位紧缺。由于我国毕业生就业市场不规范,职业学校毕业生可以在企业之间任意流动,这就使企业投资职业教育未必就能使本企业获益,很有可能是为别的企业培养了劳动力,这必然会影响到企业投资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校企结合缺乏规模效应。从当前校企结合的方式、规模、实质性内容来看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还难以形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因此,要顺利开展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除了政府应大力倡导和制定相应的政策支持以外,还需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3.6运行机制不畅通

其一,对校企合作缺乏整体推进,没有运用系统的观点,通盘考虑,统筹运作,使企业运行与办学诸要素之间有机结合、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最优化地实现办学目标和预期效果。

其二,微观的运行制度不够成熟和完善,特别是当与学校现行制度发生碰撞时,显得无能为力。

其三,合作效果上普遍属于浅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深度不够,

层次不高。在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主动来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少而又少,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亦都停留在教学设备捐助、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等的合作。这种合作,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教育目标——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学合作教育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将高职教育资源的势能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相去甚远。

其四,学校运作机制和企业运作机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较大差异,还没有真正融合,使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以及受教育者从“学生、学员、职业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化,受到一定的制约。校企双方对利益的认同是有差异的,企业追求的是生产和经营的利润,学校追求的是人才培养的质量。由于学校教育规律与企业生产规律的差异性、合作效益的滞后性、教育产品的长周期性以及合作过程的风险性,合作双方在利益机制上常常不能达成一致。如何避免市场经济给学校造成的消极影响,防止急功近利的人才培养观,保证学校的教育质量;在专业设置方面,如何把市场的短周期性和教育及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有效地结合起来,使校企合作不仅满足企业当前的需要,还要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和矛盾。

其五,运行的形式上大都限于建立“校内车间”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校企合作。而在国外,如德国,学生的实践实习几乎都

是学生自己寻找企业,在企业里真刀实枪地工作,企业依据法律承担培训教育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实事求是地对其进行评估和考核。而目前,在我国的高职教育中,涉及到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形式大致有认识性实习、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在认识性实习中,只是对企业教育环境、大多是各个院校建立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初步的视察。在生产实习中,主要目标是完成教学计划中规定的教学内容,以验证相应的理论教学内容和书本知识,以专业实习为主。学生大多数时间是像“影子”一样跟在生产人员后面进行观察,实习时间较短,学生也经常被当作单纯的教育对象,不能真正参与实际的生产性工作,因此也没有报酬,实习场地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或“校内实训车间”。在顶岗实习中,其主要目标则具有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更加扩展的外延,它不仅是要通过实践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通过实际工作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而且是要通过顶岗工作实践使学生的自身素质获得全面提高。其根本的特征是学生要顶岗从事实际工作,要以一个职业人的身份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用人单位实际岗位的工作,其时间较长,包含多个工作学期,其工作也有明确的要求和责任,不能只是旁观,要像企业的员工一样为企业创造实际价值,也可以因此获得一定报酬。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中的顶岗实习大多数还是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由于各个院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条件差异很大,使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和效果得不到保证,而且顶岗实习还没有摆脱学校主导的模式。

3.7思想观念的困境

我国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较大偏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对“校企合作”的客观性、必然性、必要性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观念,都还处于探索与摸索阶段,其认识远没有达到实施校企合作教育的观念转变与思想理论储备的要求。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教育思想,大多企业只是选择人才,而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部分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和生产实践等因素的考虑,在出现企业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企业本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矛盾冲突时,把培训教育学生视为额外负担。学校把校企合作教育视为解决眼前办学困难的权宜之计而非必由之路,把目光过于放在企业对学校资金、设备的投入上,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学校过于注重校企合作中的专业对口,而缺乏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没有到充分的发挥;由于高职院校传统的习惯、自身的惯性和惰性,对校企合作内涵的认识仍显肤浅,对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缺乏深层次的研究,依然是一种以学校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往往是理论课程的验证和补充,被视为教学中的一种辅助手段,没有确立实践教学的独立作用和地位。

3.8主体地位的困境

学校和企业是校企合作中的两个本质要素,两者都是校企合作教育的组织实施者和考核评价者,在不同的条件下其地位和作用表现不同。学校主要是承担理论基础教育任务,为在企业开展生产实习教学奠定理论基础;企业主要是承担职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任务,为校企合作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以及实际动手能力质量培

养的保证。虽然我国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的形式多样、模式众多,但有一个共同的本质特点,就是都归属于以学校为主体的校企合作模式,这正是制约我国高职校企合作教育发展的核心、关键问题。以学校为主体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容易偏离合作教育的本质目标。“教学做合一”是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追求的本质所在。而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追求各种“证书”的获取和各种等级考试的层次,实践性教学效率低,学生进行默会知识(个人化的、实践性的知识)学习的比重小,使得学生常常在拿到几个证书的情况下,却看不懂线路图,不知如何处理工作,这就使合作教育偏离了原来的本质内涵和目标。

其二,不易调动企业主动合作的积极性。从企业的角度看,校企合作的利益主要体现在:选择优秀的高职人才,利用学校资源对职工进行继续教育,提高企业竞争力;利用高职院校的信息与技术服务,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新技术的引进、设备的技术改造等;通过对教育的支持,起到宣传效应,树立企业形象;在“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中,权利分享与责任分担透明度高,依法进行,企业在分担责任的同时获得应有的经济利益等。而目前我国高职人才培养中大多数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和维系主要还是靠“关系和信誉”。这种机制是校企合作教育的最初形式,形式简单,方便灵活,但缺乏稳定性,不利于充分调动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教育的积极性。

其三,不利于合作的内部机制和外部条件的健全和完善。从校企合作的内部机制来看,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其显示的(尤

校企合作实施方案(三合一方案)

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校的实 际情况,特制定开展校企合作实施方案。开展校企合作,是专业快速发展,提高办 学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推动该项工作,使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提高我校办学水平和技术应用 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制定以下校企合作工 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顺应广东经济发展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技工教育发展的要求,为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育方针;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与创新精神的高 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专业定位要求,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加快推进我校人才培养 模式的根本性改变,扩展和密切行业、企业的联系,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 产实践相结合;找准专业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建立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 系制度,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目标。 二、合作原则 1.服务企业原则 为企业服务是学校的指导思想,也是打开校企合作大门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合作 成败和成功率的高低。学校主动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要状况、用人标准、技术需求,积极为企业开展培训,急企业之所急。 2.校企互利原则 校企合作双方互利是校企合作的基础。企业有权优先选拔留用学生,有权根据学生 能力对学生就业进行部分淘汰。

3.统一管理原则 校企合作是双项活动,校企双方的利益与责任必须高度统一,必须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检查考评。 4.校企互动原则 学校定期组织专业理论教师到企业现场培训,请企业高级技师或能工巧匠来学校讲座。通过校企互动,学校教师在企业学到了实践知识和能力,企业技术人员增长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互补,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三、领导组织机构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以各科室正、副科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1.研究、确立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方式及步骤; 2.领导、组织校企合作的实施工作; 3.建立、完善校企合作的相关制度、机制,加大宣传力度; 4.及时总结经验,加以改进,保证持续提高。 四、基本任务 根据学校的要求,每一专业方向要至少建立两至三家有实质性合作、专业对口、相对稳定的校外合作基地。校外合作基地应是该行业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事业单位,技术、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处于同行业领先的地位。 校外合作基地的基本任务: 1、接受学生参观、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2、接受教师参观、调研、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3、实现资源共享,互派专业人员讲学、培训;

(完整word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关键.docx

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关 嫦娥升空”、“蛟下海”??近年来一个个国高技 能接踵亮相,国内尖技能“作品”可做到与世界国媲美,但手表、汽等量品量却以与世界制造国相提并。有点称,其中一个 重要原因就是技能人才金字塔 的塔基不。以广州例,据广州市人力源市服中心相关人,“十二五”期全市技能人才需求占 力量 30%,按照目前800 万的力量算,240 万人,如今登的技能人才量近200 万人,估算技能人才缺口 50 万人左右。在型关期的中国,技能教育又能否挑起培养型所需大批高技 能人才的重担?合近日在广州城建学院会中心的太地区民院校合作展研会,南方日 者采多位从者、学者,与他一同和探建 代教育体系程中无法回避的。 教育正从求量向求一直以来,我国制造体 量巨大但由于缺乏核心技和高技能人才,期于 条末端。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制造型升,但 是面“ 易得、技工求”的尬局面。“民和中 小企当前招工,特是技操作工。有的后无人,技断档, 工、数控机床操作工等一些关技

位,尽管有的月工资近万元,但企业依然招不到他们需要 的人。”全国政协委员孙太利在受访时表示,“这在一定程度 上暴露出职业教育与经济转型过程中人才需求不匹配的问 题。”根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规划到 2015 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到2020 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在的职业院校专业及课程设置不适应企业需求,职业学校生 源质量普遍较差,学生就业远离实体经济岗位,我们不能 按照办研究型大学的思路,把职业教育又办成了研究型教 育。”孙太利坦言。而根据人社部2012 年对全国 100多个城市劳动力供求情况的分析数据显示,各技能等级岗 位空缺数量和求职人员的比率都大于1,表明技能劳动者供不应求。其中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程师的求人倍率分 别达到 2.72、 2.31和 2.13。这种技能人才的供需现状,为 职业教育发展划出了“新跑道”。在技能人才紧缺的当下,当前的职业教育能否担此重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 会常务副会长刘占山表示,中国职业教育已进入新常态, 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发展观已经转变为以提高质量为特征 的发展观。事实上,虽然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在不断 提升,但中职高职院校何时告别捡普通高中、本科院校“剩 下”的生源窘境?这也是横亘在几乎所有职业院校办学者心 头的天问。对此,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

校企合作案例1

广东积极探索“六个共同”模式校企合作 发展技工教育 近年来,广东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职业教育、培育高素质产业工人的决策部署,借鉴德国以企业为主导、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坚持产教结合、合作培养的思路,探索建立学校和企业共同组建协调指导机构、共同设置专业课程、共同制定招生方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开展教学实训、共同促进学生就业的“六个共同”校企合作模式,加快培育面向市场需求的产业技术工人,为推动广东制造业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提供有力支撑。2017年,全省培养技能人才38.7万人,技工院校就业率达98%,稳居全国前列。 一、共同组建协调指导机构。充分发挥企业既掌握行业先进技能又贴近市场用工需求的突出优势,搭建“百校千企”合作平台,组织100家技工学校与1000多家企业开展对接,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协调指导委员会,以联合办学形式,让企业更深层次、更全面地参与技工教育发展。委员会一般由技工学校校领导任组长,企业方人力资源、培训等部门负责人和技工学校系主任、教务处处长、学生处处长任组员。具体运行中,一般先由企业提出人才培养需求,再由学校组织行业调研,校企双方形成共识后,共同邀请有关专家、企业工程师、专业教师等对校企合作项目进行专业评估,力求做到项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委员会还定期举行校企合

作联席会议,检查教学方案实施情况,开展教学质量审议评估,对学校、企业和学生形成三方约束,确保校企合作高水平发展。 二、共同设置专业课程。广东省积极推动技工学校建立与产业发展紧密契合的专业体系,大力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对接,着力培养应用性专业技能人才。一是在专业设置上,建立学校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紧扣广东现代产业布局和区域产业发展实际,推进省级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新开设了新能源汽车、无人机应用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3D打印、物联网、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等校企合作特色专业,全省开设专业总数超过400个,覆盖行业20多个。同时,遴选出一批校企深度融合、社会认可度高、就业质量好的品牌专业,面向社会发布,引导学生报考。例如,广东省岭南工商第一技师学院顺应广东打造花都汽车产业基地的战略需求,与东风日产、广汽集团等企业合作新建智能化汽车技术、汽车营销等专业,每年培养技能人才600多人。二是在课程设置上,校企联合制定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教辅材料和实训室建设方案,定期召开研讨会、诊断会、评审会等,不断完善专业课程,实现以工作为导向的教学。例如,东莞市技师学院与东莞庆泰电线电缆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电线电缆制造技术专业课程,共同剖析岗位所需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提炼出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编制形成完整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广东省技师学院因课程设置严格按照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定制,学生就业率达100%。 三、共同制定招生方案。广东省将“招生即招工”作为校企合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许昌工商管理学校 二O一四年十二月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是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重点课题。从立项开始,我们认真做好开题工作,整个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修改、边发展。通过一年多的探索与研究,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资源互用。在市教育局业务主导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实验进展顺利,对校企合作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课题研究基本按原计划要求按时完成,现将课题研究工作的主要情况与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1、“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即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与就业市场实现零距离对接,这就决定了中职学校和企业必须共同努力培养人才,才能适应企业需求。一般来讲,中国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开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经过30年的实践与探索,我国中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在校企合作的形式和模式上也有一些突破和创新。但是,和世界上发达国家德国、日本、美国等国相比,我国开展校企合作的时间短、经验不足,和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企业、学校、政府在如何发挥主体地位作用和各自的优势上还存在着许多困境和困惑。 2、国家对中职教育空前重视,中职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2 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11 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目前关于这个课题的研究虽然比较多,但主要集中在高校领域,而针对中职校企合作的研究较少。河南省中职学校在这方面的课题研究落后于其他省份。 4、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已进入了“规模到质量”的瓶颈阶段,如何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加大改革力度、加强校企合作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已经

校企合作实施方案整理版

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实现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进一步搞好我校的职业教育,实现我校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机制的根本转变,在进一步发挥好学校和企业(或行业)作用的同时,加大推进校企合作力度,更好地发挥职业学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结合我校实际,借鉴其它院校的经验,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我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更新教学理念,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达到“双赢”的目的,提升我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开创校企合作的新局面。 二、校企合作主要方式 (一)“定向”培养模式 根据我校专业综合实力,将继续主动了解国内各大企业单位的用人需求,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单位沟通协商,使学生直接学习用人单位所急需的职业岗位知识和技能,达到供需共识,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书;明确双方职责,学校负责招生,根据企业用工要求,制定切合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开课计划并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对学生进行定

向培养;企业提供实习教学条件并投入一定资金,用于学校添置必需的教学设施、实习实训场地建设、改善食宿等办学条件和学生专项奖学金等方面;学生毕业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接收学生就业。 (二)顶岗实习模式 通过前两年(1-4学期)在校学习,培养学生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职业基本素质;从第5学期开始,根据企业需求工种和用工条件决定培训期限,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和实训,在企业实践教师指导下实现轮岗实操培训,熟悉企业一线相应岗位的实际操作标准与要求,提升职业岗位技能,做到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为顶岗实习奠定坚实基础,然后进行顶岗实习,拟定就业岗位,以“准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际工作,学生接受企业的分配和管理企业付给学生相应岗位的劳动报酬。 (三)见习模式 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每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行业参观和见习两周以上,让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生产流程和设备设施工作原理,学习企业文化,体验企业生活。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 (四)双方职工培训和研发模式 利用学校教师资源、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点、继续教育等资源,主动承接企业的职工培训工作及继续教育工作,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的研发项目和技术服务工作建立良好的双方支援体系,互惠互利,互相支持,获取企业对学校设备设施及实习耗材的支持和帮助。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现状调研报告

“物流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现状”调研报告2011年5月16日教育部在京召开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视频会议。会议重点研究了如何加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着力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等问题,明确了“十二五”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任务。 近年来,为了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全国各地职业院校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办学、产教结合的办学之路,在办学模式、教学实施、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师资培训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成功的探索。 一、国内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主要的探索及成功的范例 1、办学模式 目前全国各地在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上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协议订单式,二是校企合一式,三是校企股份合营式。其中以“协议订单式”最为普遍,大部分校企合作都采用这种契约式的合作方式,通过协议,明确合作内容及双方的责、权、利,使松散型合作紧密持久。 (1)协议订单式:“订单式”培养的突出特点是招生就业一体化,实现了“产销”链接。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委托培训、订单培养”的办学特色,与淮南矿业集团、国投淮南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皖北煤电集团公司等几家大型煤矿企业,签订协议,“委托培养”高职生、中职生、和集团公司内部大中专毕业“回炉”生。委托单位不仅承担学生部分培养费用,而且为教师现场调研和学生实习提供方便,调动了学校、委托单位和学生三方面的积极性,教育部长周济在全国第三次高职产学研经验交流会上对他们高度赞赏:淮南职业技术学院主动服务于煤矿行业,面向淮南矿业集团开展各类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在职培训,走出了一条“产学结合、产学双赢”的发展道路。(《职业技术教育》05.4) 广东省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职业教育呈现出较强的活力。办学模式多采用协议订单培养模式。如,顺德梁銶琚中学(职业中学)坚持“面向市场、适应需要,深度参与、资源共享,平等协商、互惠互利”三个原则,与各镇供电所、顺德机电安装公司、永通机械厂、广东美芝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根据企业

《关于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关于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篇一:关于校企合作实施方案范文 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xx]16号)等相关文件精神和我院示范性专业建设内涵要求,开展校企合作,是专业快速发展,提高办学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推动该项工作,使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提高我院办学水平和技术应用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制定以下校企合作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高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育方针;坚持本专业以服务贵州公路、建筑行业建设为宗旨,培养掌握工程机械检测与维修、工程机械操作技术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面向工程机械维修和施工企业,具有精维修、能操作、会营销、懂管理和良好职业道德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专业定位要求,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加快推进我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改变,扩展和密切行业、企业的联系,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找准专业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建立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目标,努力为当地经济服务。 二、合作原则

1.服务企业原则 为企业服务是学校的指导思想,也是打开校企合作大门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合作成败和成功率的高低。学院主动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要状况、用人标准、技术需求,积极为企业开展培训,急企业之所急。 2.校企互利原则 校企合作双方互利是校企合作的基础。企业有权优先选拔留用学生,有权根据学生能力对学生就业进行部分淘汰。 3.统一管理原则 校企合作是双项活动,校企双方的利益与责任必须高度统一,必须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检查考评。 4.校企互动原则 学院定期组织专业理论教师到企业现场培训,请企业高级技师或能工巧匠来学院讲座。通过校企互动,学校教师在企业学到了实践知识和能力,企业技术人员增长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互补,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三、领导组织机构 组长:刘焰 成员:安军、田兴强、周勇、杨涛、袁跃兰、王茵、李世红、冯雨、李宾、何志静、薛峰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1.研究、确立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方式及步骤; 2.领导、组织校企合作的实施工作;

论高校成人学历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困境与出路 2019年文档

论高校成人学历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困境与出路 成人学历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技能性人才,为社会的经济建设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构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成为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近几年由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不断提高,各类办学模式的不断兴起,成人学历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我国2010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我国要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此举促进了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考试深入改革。2011年起,江苏省批准6所高校(河海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泰州职业技术学院、钟山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对艰苦行业企业中员工进行不参加成人高考而推荐考核的 校企合作招生改革试点工作。四年来,江苏省不断扩大校企合作的行业、企业范围,逐步覆盖艰苦行业。江苏省“十二五”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大了高校的招生自主权,逐步形成了成人高考选拔和推荐考核相结合的多元化招生考试和录取制度,为成人学历教育突破瓶颈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成人学历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困境 校企合作,是指高校与行业、企业签订协议,企业负责推荐技能等提利用资源共享来联合培养企业员工文化、优秀的员工,

升学历的形式。而招生是校企合作工作的前提,没有生源,何谈后续发展,后期培养是校企合作发展的支撑,没有很好的培养计划,何谈提升员工的文化和技能。当前校企合作在试行四年之后,已经在各个方面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做法,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由于改革时间短,步幅跨度不大,其在过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报名覆盖范围狭窄 报名是成人学历教育校企合作招生的关键,设立的报名条件是成人学历教育校企合作招生的敲门砖,是成人学历教育校企合作工作的前提。成人学历教育校企合作的报名条件应与行业、企业的发展相协调,与员工提升学历的积极性相配合,与地方经济建设相吻合。而当前成人学历教育校企合作的报名条件范围过于狭窄:招生专业必须是农、林、水利、地质、矿业、远洋运输、社会福利等艰苦专业,以及物流管理、土木建筑、船舶制造等户外性质的相关专业,或者是根据《江苏省“十二五”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规定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物联网和云计算、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和海洋工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相关专业,以及高校特色专业,员工必须是校企合作改革项目试点院校签订的企业一线在职优秀员工。这使得成人学历教育校企合作覆盖面过于狭窄,高校签署的企业多数都是)。并且如不1高校或教学点所在地并有很好关系的企业(见表.

校企合作方案(8篇)(精华版)

《校企合作方案》 校企合作方案(一): 大同电力高级技工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真正统一思想,采取措施,把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落到实处,抓出成效,根据上级有关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组织编制了《大同电力高级技工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1、密切关注企业需求,与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合作,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取得实效。 2、紧紧围绕我校的行业特色,发挥电力技术优势,找准与企业的合作点,打造学校的专业特色。 3、立足电力做强,面向社会做大,多方用心联系,构成校企按需组合,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发展模式。 二、领导组织机构 为使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作真正贯彻落实,抓出实效,从而为学校增添发展后劲。经学校研究决定,成立校企合作领导组。 组长:崔作让 副组长:王畅郭明德杨宇松闫文贵 成员:霍宇平董跃中郭雪珍刘海荣陈坚孟昭祥郭福祥张圣孙国经 领导组主要职责: 1、研究、确立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方式及步骤 2、领导、组织校企合作的实施工作。 3、建立、完善校企合作的相关制度、机制,加大宣传力度。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工作部。

组长:霍宇平 成员:董跃中高晓维郭雪珍王宏广刘海荣郭福祥任松青牛建平 办公室主要职责: 1、组织实施校企合作的宣传及建章立制工作。 2、开展外联工作,选取企业,明确合作目标、资料、方式等。 3、组织、实施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工作。 4、及时总结经验,加以改善,保证持续提高。 三、校企合作目标 1、以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为重点。 2、做到合作模式的多元化,以坚持服务行业为主,同时根据实际状况,实施联合培养。 3、坚持培训后备高技能人才与加强企业在职职工高技能培训并重。 4、力争建成企业职工高技能培训基地。 四、校企合作方式 1、主动将服务、技术送到企业,将培训送到现场一线。 2、承接企业定单,根据企业用人数和规格开展定单培训。 3、校企共同、联合开展培训。 五、我校校企合作的一些经验 大同电力高级技工学校隶属于山西省电力公司,主要任务是为省公司进行职工技能及全员岗位培训,多年来一向将为企业服务、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作为我们工作的主要任务,仅20xx年,学校就完成行业内外营销自动化、变电仿真等培训任务47期1618人次。同时,学校面向社会,加大为系统外企业服务力度,目前学历教育学生共有1500人。 20xx年,我校已用心转变观念,开展校企合作活动,该活动主要针对山西省电力公司各供电分公司运行

(完整word版)校企合作方案

校企合作方案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进一步搞好学校的高职教育,实现学校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进一步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机制的根本转变,在进一步发挥好学校和企业(或行业)作用的同时,加大推进校企合作力度,更好地发挥职业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遵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xx]16号)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并借鉴其它院校的经验,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更新教学理念,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达到“双赢”的目的,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开创校企合作的新局面。 二、校企合作主要方式 (一)订单培养模式 根据学校专业综合实力,将继续主动了解本地区和区域内各大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积极主动地与企事业单位沟通协商,使学生直接学习用人单位所急需

的职业岗位(群)知识和技能,达到供需共识,签订半年至三年的订单培养协议书;明确双方职责,学校负责招生,根据企业用工要求,制定切合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开课计划并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企业提供实习教学条件并投入一定资金,用于学校添置必需的教学设施、实习实训场地建设、改善食宿等办学条件和学生专项奖学金等方面;学生毕业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接收学生就业。 (二)顶岗实习模式 通过前两年(1-4学期)在校学习,培养学生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职业基本素质;第5学期,根据企业需求工种和用工条件,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和实训,在企业实践教师指导下实现轮岗实操培训,熟悉企业一线相应岗位的实际操作标准与要求,提升职业岗位技能,做到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为顶岗实习奠定坚实基础;第6学期进行顶岗实习,拟定就业岗位,以“准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际工作,熟悉企业环境,感受企业文化熏陶,完成毕业设计,为将来的就业铺设道路。在这过程中需要处理好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和学生管理问题。 (三)见习模式 每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行业参观和见习两周以上,让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生产流程和设备设施工作原理,学习企业文化,体验企业生活。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爱岗位敬业的精神。 (四)职工培训和研发模式

校企合作开展情况报告最终

校企合作开展情况报告(最终) 1、校企共建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大师工作室既是专业建设机构,又是技术研发机构。作为专业建设机构,现已制定人才培养计划1份、开发理实一体课程7门、课程标准4份,校本教材2 本,共同制定教师培养计划1份,并已为学校培养推光漆教师4 名;由3名工艺美术大师直接承担教学任务每学期不少于60学 时;制定学生岗位实训综合评价体系1份。作为技术研发机构, 使个别优秀学生得以跟随大师由一般性生产转向推光漆器研发设计和文化传播。 2、校企共建理实一体化教学车间3个,分段轮岗实训生产车间6个。在学生完成基础阶段学习以后,根据其技艺水平分配到不同岗位上工作,熟练一个岗位,流转一个岗位,最终成熟一名师生。现已轮岗实训师生1200人天。 3、校企共建“班级授课制”与“现代学徒制”,共同推动了民间手工艺传承模式的改革。基本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遥推光漆工艺的系统、科学、有效传承。工艺美术(推光漆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也于xx年被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三部委评估认定为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亮点二:校企深度融合,成立企业冠名班,践行“现代学徒制”。 全文结束》》年9月我校焊接专业与上海船厂船舶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企业冠名班一“上海船工班”,进行了一轮“学徒实习”

试点,收效甚好。随后,在数控、工艺美术、酒店管理专业推行“现代学徒制”,把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纳入学校教学管理系统之中。校企共同制定了“现代学徒制实施方案”,在企业充分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的相关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学校专业教师参与,主要由企业制定了“学徒实习计划”。其中,实习内容、指派师傅和学徒过程管理、考核评价,主要由企业实施。目前,我校有4个专业,6个班参与现代学徒制,学徒数270人左右,合作企业6个。企业冠名班是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基础条件,企业视冠名班学生为自己的“准员工",学生和企业相互认同度高,企业有确定的师傅岗位薪金、学徒津贴,师徒生产效益归企业,80%的学生毕业后就地就业,有较强的专业兴趣和职业责任感。学徒实习内容是企业当下生产任务,学生在学校学习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之后更能融会贯通,学徒过程的反馈信息作为教学计划、内容修改的依据,我校的“现代学徒制”教学课程设计成“文化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学徒项目课程”。 亮点三:将企业生产的部分工段引进学校,将企业高峰时段的部分工作学校分担。校企合作中,学校热、企业冷,校企若即若离的主要原因是找不到合适解决实习和生产矛盾的途径,也就是说生产性盈利和教育性盈利不但难以共赢,往往还是冲突的。企业让学生实习势必会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益,企业当然不愿意。我校为建立科学长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做了大量探索和实践:

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真正统一思想,采取措施,把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落到实处,抓出成效,根据上级有关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组织编制了《大同电力高级技工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1、密切关注企业需求,与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合作,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取得实效。 2、紧紧围绕我校的行业特色,发挥电力技术优势,找准与企业的合作点,打造学校的专业特色。 3、立足电力做强,面向社会做大,多方积极联系,形成校企按需组合,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发展模式。 二、领导组织机构 为使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作真正贯彻落实,抓出实效,从而为学校增添发展后劲。经学校研究决定,成立校企合作领导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xx 领导组主要职责: 1、研究、确立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方式及步骤 2、领导、组织校企合作的实施工作。 3、建立、完善校企合作的相关制度、机制,加大宣传力度。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工作部。 组长:xx 成员:xx 办公室主要职责: 1、组织实施校企合作的宣传及建章立制工作。 2、开展外联工作,选择企业,明确合作目标、内容、方式等。 3、组织、实施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工作。 4、及时总结经验,加以改进,保证持续提高。 三、校企合作目标 1、以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为重点。 2、做到合作模式的多元化,以坚持服务行业为主,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实施联合培养。 3、坚持培训后备高技能人才与加强企业在职职工高技能培训并重。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突破校企合作瓶颈(1)

桐乡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蔡新良 我校办学规模大,专业门类全。学校现有在职教师350人,2010学年注册在校生5300多名,下学年在校学生将达到5500人。开设有服装设计、商务外语等涉及九大类16个专业,因此毕业生就业面广,涉及的行业、企业多。不同的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层次也各不相同,有的企业大量需要一线技术工人,有的企业需要少量技术与管理业务骨干,所在按照学校闭门造车式的培养模式,很难适应不同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为此,学校实施开门办学,多渠道、多形式地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新模式。 一、校企合作——孜孜以求 1.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顶岗实习是学生的专业理论和技能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并得到应用和提高的关键环节。学校一贯重视这一环节的工作。几年来,学校不断通过走访调研、洽谈,逐步扩大校外实训基地的规模。到2009年底,学校已有由市教育局发文公布并挂牌的校外实训基地24家。合作关系稳定、涉及行业门类广泛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了保障。 2.实施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一直是我校校企合作培养方式中一棵“常青树”,从“一舟”班到“芽芽”班再到“桐昆”班,订单式培养一路走来。2008年秋,我校又应乌镇旅游公司的要求,与之签了订单培养的“乌镇旅

游”班,学校每年为乌镇旅游公司专门招收旅游管理专业的班级。“乌镇旅游”班学生由乌镇旅游公司承担学费,公司和学校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组织教育教学,毕业后直接到公司相应岗位上岗就业。 3.发挥职校优势,尝试产教结合。 由于有良好的服装产业环境为背景,我校的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已有二十多年的办学历史,该专业拥有600万元的实训设备和二十多人的专业课教师,良好的软硬条件是该专业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为使服装专业技能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于2004年8月投入近70多万元建立了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桐乡市嘉艺服装研究所”。服装研究所这一平台的建立,大大加强了学校与当地行业企业的联系,研究所成立以来,为当地中小企业提供服装设计、打样及制作等服务,完成新款设计与制作约5000余套件,完成服装配件制作65000多个。更多的在于通过这一平台为服装专业师生提供参与生产实践的机会,通过产教结合的方式,让教师和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得了锻炼和提高。 4.承接企业生产加工任务。 为解决实习实训耗材成本大这样一个实际困难,学校积极向合作企业承接生产加工任务,作为专业技能实训的阶段性训练项目。由于企业生产任务不仅有质量上的高要求,还有工时上的高要求。为让学生在校教学实习期间能更好地感受到这两个高要求,在服装专业的教学实习中,我们积极承担部分合作企业的小规模生产加工任务。2009年中完成三个项目数千件产品的生产加工任务。使承接生产加工任务

关于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于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5年全国GDP增速为6.9%,政府努力推进改革以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由出口向消费的转变。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变要求企业转变原有的生产、管理模式,提高创新能力。企业根据自身需求积极寻求与高校的合作,不仅可以吸收高校先进的科研成果,也可以帮助缓解日益增加的就业压力。企业在与高校合作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要求高校定向培养符合要求的学生;企业也可以利用高校的教学、科研成果帮助实现根据自身制定的长期发展目标。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成为企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标签:校企合作问题分析对策研究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及意义 校企合作教育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利用企业和学校两种不同的环境和资源,企业和学校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校企合作的实质是企业与职业教育相互依存并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发展模式。在世界发达国家,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已经非常普遍,英国的“工读交替”、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均打破了传统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块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具备职业所需能力,保证了学生在离开了学校能尽快融入工作环境。[1] 加强企业与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也能够将职业院校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素质,为企业提供储备人才,保障企业未来发展,最终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2] 二、我国校企合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校企合作理念认识不足[3] 目前国内形势,企业及学校均存在对校企合作的共赢化模式认识不足的现状。对学校来说,学校在教学上常常存在“固定模式”的观念,对于校企合作往往不够积极主动,要么强调客观、原地踏步;要么被动跟风,搞花架子,反映在行动上,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坐等企业上门”,缺乏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对于企业而言,尤其是对技能人才严重依靠的炼油企业,如何降本增效,实现效益最大化,企业希望的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利润。企业需要的是技术娴熟,可以尽快上岗的人员,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在运用到实际生产的过程中还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所以多数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常常处于消极状态,使校企合作最终成为企业对学校的“公益支持”或者功利性的投资。 2.众多合作模式存在不足

校企合作方案

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进一步搞好我院的高职教育,实现我院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进一步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机制的根本转变,在进一步发挥好学校和企业(或行业)作用的同时,加大推进校企合作力度,更好地发挥职业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遵照教育部有关精神,结合我院实际,并借鉴其它院校的经验,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我院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更新教学理念,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达到“双赢”的目的,提升我院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开创校企合作的新局面。 二、校企合作主要方式 1、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课程开发应考虑到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校企共同制订课程的教学计划、实训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课程实施过程以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为主。 2、见习模式

每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行业参观和见习两周以上,让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生产流程和设备设施工作原理,学习企业文化,体验企业生活。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爱岗位敬业的精神。 3、顶岗实习模式 通过前两年(1-4学期)在校学习,培养学生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职业基本素质;第5学期,根据企业需求工种和用工条件,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和实训,在企业实践教师指导下实现轮岗实操培训,熟悉企业一线相应岗位的实际操作标准与要求,提升职业岗位技能,做到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为顶岗实习奠定坚实基础;第6学期进行顶岗实习,拟定就业岗位,以“准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际工作,熟悉企业环境,感受企业文化熏陶,完成毕业设计,为将来的就业铺设道路。在这过程中需要处理好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和学生管理问题。 4、职工培训和研发模式 利用学校教师资源、培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资源,主动承接企业的职工培训工作及继续教育工作,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的研发项目和技术服务工作建立良好的双方支援体系,互惠互利,互相支持,获取企业对学校设备设施及实习耗材的支持和帮助。 5、订单培养模式 根据我院专业综合实力,将继续主动了解本地区和区域内各大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积极主动地与企事业单位沟通协商,使学生直接学习用人单位所急需的职业岗位(群)知识和技能,达到供需共识,签订三年的订单培养协议书;明确双方职责,学校负责招生,根据企业用工要求,制定切合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开课计划并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企业提供实习教学条件并投入一定资金,用于学校添置

校企合作现状调研报告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现状调研报告 校企合作是利用校企双方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环境,采取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求人才的教育模式。近几年来,我校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扎实推进校企合作,并取得初步成效。在我院“迎评估,促创建”的关键时期,分院一系列校企合作工作进一步展开,确保学院迎评促建工作的顺利进行。现将相关工作报告如下: 一、分院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 2005年,国务院作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为了贯彻落实这一指示精神,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教改,特别是在推进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1、合作基础初步建立,合作模式逐步多样化。近年来,分院在学院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分院的实验实训设施,目前,分院已有油层物理实验室、化学品实验室、水泥浆实验室、化学品合成实验室、仿真实验室等近十多处实验实习场所,基本满足分院石化专业学生的日常学习要求。分院还先后与本地区石油大型企业—延长石油(集团)股份公司,沿海大型电子企业、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建立了长效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与延长集团下属企业、延安石油机械厂、永坪炼油厂、川口采油厂等签订了合作协议。根据合作企业的用工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安排学生深入企业一线实习实践,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体验企业的管理环境和氛围,加深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了他们动手能力。此外,分院还积极探索与企业的多种合作模式,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4、合作取得初步成效。 首先,提高了学生对口就业率。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通过校企合作,学生的学习目的、就业方向明确,对口就业率和稳定率提高,分院06级石化类部分毕业生目前已与内蒙古龙旺集团、上海中曼钻采公司签订就业协议; 其次,根据企业需求适时调整专业结构。根据岗位要求调整课程设置,根据合作企业岗位技术要素,联合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共同编制培训课程和教材,确定培训考核方法。 再次,广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通过深入企来观摹生产实践,能有效掌握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新知识、新要求,动手能力和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二、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分院在推进校企合作的实践中,虽然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不足:

中国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其困境分析

第四章中国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其困境分析 在分析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生的背景及其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之后,本章将研究中国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其存在的困境。一般来讲,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开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经过30年的实践与探索,我国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在校企合作的形式和模式上也有一些突破和创新。但是,和世界上发达国家德国、日本、美国等国相比,我国开展校企合作的时间短、经验不足,和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企业、学校、政府在如何发挥主体地位作用和各自的优势上还存在着许多困境和困惑。教育管理体制滞后、合作机制不健全、运行机制不畅通、思想观念陈旧、主体地位不明确、经济发展不均衡等都是制约我国校企合作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章将作详细的梳理和分析。 1中国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已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形成了多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形式。从合作的形式看可分为工学交替模式、订单培养式、项目驱动式、顶岗实习式、“2+1”结合式、产学研结合式等。 1.1工学交替式 工学交替式是一种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企业生产实践与学校理论学习相互交替,学用紧密结合的教育形式。通过学习与工作相互交替,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学习与社会实际工作相结合,既增长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工”是指学生在企业实践期间

作为企业员工,进行顶岗工作,企业付给学生相应的劳动报酬;“学”则包涵了学校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和在企业的技术与实践课程学习。该形式的特点是:学生的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交替进行,学生具有双重的学习环境,学生拥有双重的身份,企业部分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 1.2订单培养式 订单培养式是学校与企业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利用学校和企业共同的教学资源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人才培养形式。其基本特点是:校企双方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利用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共同实施人才培养;针对岗位(群)要求进行实践能力培养;企业参与人才质量评估;企业按照协议约定,落实学生就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是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按企业要求对人才进行量身定做,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岗位针对性和适应能力强,所学即所用,缩短或者消除岗位适应期,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对学校而言,该形式使学校专业定位和学科建设更加贴近企业要求,教学计划更为科学合理。同时,最大程度的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1.3项目驱动式 项目驱动式是指学校与企业双方通过具体的项目进行合作,来调整相关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制定和完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性教学体系,具体项目内容由学校与企业双方协商来定,它是以项目为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