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超融合架构

超融合架构

超融合架构
超融合架构

浅谈超融合架构

——Vmware EVO、路坦力和SimpliVity的横向对比

运算、储存、网络三合一,超融合基础架构结合了虚拟化、软件定义化、丛集分布式架构于一身,可以标准化通用硬件构成的基本节点,建构出便于灵活扩展、完全依靠软件驱动的IT环境

文/张明德|2014-11-27发表

兴起中的超融合基础架构(Hyper-Converged Infrastructure),将改变企业IT机房建置型态。

无论规模大或小,典型企业IT机房都是由各自独立的运算、储存、网络硬设备组成,包括提供运算资源的服务器,提供储存资源的磁盘阵列或NAS,以及提供网络连接的局域网络(LAN)与储存局域网络(SAN)设备等。

不过以Google、Amazon、Facebook为代表的网络服务巨头厂商,却针对「网络规模(Web-Scale)」应用带来的极大量数据处理需求,引进了异于传统的「云端化」机房架构,展现了机房建置思维新方向。

云端化的机房架构

为了因应Web-Scale层级的极大量存取、储存与数据处理需求,Google这类大型网络服务商另辟蹊径,引进一种基于软件定义式设计的大规模丛集架构。

面对巨量数据处理需求,传统做法是以采购更高性能的服务器主机与储存设备来因应,但这些大型网络服务商却反其道而行,改为使用相对低价的现成商品化(Commodity)通用服务器硬件,藉由运行这些厂商自行发展的分布式系统(分布式文件系统与分布式数据处理软件等),将大量通用服务器设备组成极大规模的数据处理丛集环境,利用这种超大型丛集来处理来自全球网络用户发出的存取需求。

相比于传统架构,这种以软件核心、基于通用硬件的云端式架构,拥有远为低廉的建置成本、更弹性的扩充能力、更灵活的资源分配,以及几无上限的扩展能力,更能胜任必需因应数据迅速增长断调整与扩充处理资源的环境。

藉由超融合基础架构,现在,这种云端化的机房架构,也被带到一般企业IT环境中。

超融合基础架构的特性

超融合基础架构取法于大型网络服务商的云端IT架构,拥有许多类似的特性,同样都是使用通用硬件服务器为基础,将多台服务器组成含有跨节点统一储存池的丛集,来获得IT环境需要的效能、容量扩展性与数据可用性,可透过增加丛集中的节点数量,来扩充整个丛集的运算效能与储存空间,并透过丛集各节点间的彼此数据复制与备援,提供服务高可用性与数据保护能力。

而为能灵活地调配资源,超融合架构也采用了以虚拟机(VM)为核心、软件定义式的资源运用型式,资源调派均不涉及底层实体硬件的组态设定调整,纯粹以软件定义方式来规画与运用底层硬件资源,然后向终端用户交付需要的资源。

所以说,超融合基础架构中的「融合」,可以理解为这两个层次的融合:

运算单元与储存单元的融合

传统IT架构使用分离的运算与储存单元,如以服务器搭配外接SAN 储存设备等,超融合架构则将运算与储存单元合而为一,每个服务器节点单元同时兼有提供运算资源与储存空间的角色,也就是一种「Infrastructure in a box」的概念,每一台超融合架构的服务器节点,都是自身拥有完整基础设施的单元。

这也意味着,超融合架构是使用服务器节点本机的磁盘驱动器,来提供需要的储存空间。这种做法的一个疑虑,是单一服务器本身的磁盘驱动器不能满足容量需求,也不能提供足够的扩充性与可靠性。相较下,传统的企业级SAN磁盘阵列,不仅拥有双控制器设计带来的高可用性能力,还能透过串接扩充磁盘柜提供强大扩充性,并能藉由RAID确保基本的数据保护能力。

于是超融合架构采取将多个节点组成丛集的方式,既能透过增加丛集节点的方式提供扩充能力,也能透过丛集节点间的失效切换功能,来提供高可用性能力,并藉由丛集节点间的写入I/O镜像复制功能,来提供数据保护能力。

所以藉由组成丛集,让超融合架构摆脱了SAN与RAID的需要,借助构成丛集核心的分布式文件系统,直接使用服务器主机本身就能满足运算与储存需求。

实体硬件与虚拟化平台的完整融合

超融合架构是透过虚拟化平台软件来运用硬件资源,用户需要的运算资源是透过Hypervisor以VM的型式来提供,储存资源亦是透过与Hypervisor结合的分布式文件系统来提供给VM使用,是一种以VM 为核心、更完全整合的虚拟化应用。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超融合架构不仅运算资源是「软件定义化」的,储存资源也同样是「软件定义化」,硬件部份只是一台普通的通用硬件服务器,用户使用的VM与储存空间完全依靠Hypervisor等软件所建构,隔绝了用户与底层的物理设备。

融合式架构vs.超融合架构

以VM为核心提供运用、预先整合了运算与储存的基础设施的套件类型产品并不稀有,几乎所有一线服务器与储存供货商都能提供这样的产品。这些产品将包括服务器、网络、储存等硬件单元,搭配VMware 之类的虚拟化软件平台,预先整合成为一个「融合式基础架构」(Converged Infrastructure)套件,与超融合架构产品同样都以一次购足所有基础设施必要组件、套件已预先完成组装、测试与调校,开机后即可快速部署运用,且由单一供货商窗口提供服务为要求。

这类「融合式架构」与「超融合式架构」相比,差别在于是否将储存设备融合到服务器中。

典型的融合式架构套件,产品如VCE Vblock、NetApp FlexPod等,储存资源仍是由独立的储存设备来提供。而超融合架构则没有独立储存设备的存在,由服务器来同时提供运算与储存资源。

相较于运算与储存各自独立的融合式架构,藉由将运算与储存融合在单一设备上,超融合架构可带来两项效益:

更简易的管理

在传统架构或融合式架构中,由于运算与储存资源是由各自独立的服务器与储存设备来提供,组态设定与操作管理也是各自独立,管理者必须分别透过不同的管理工具来管理这两种设备。管理者须在储存设备上从LUN、Volume与连接映像这些设定着手,然后再将设定好的储存装置挂载到服务器主机上,透过Hypervisor提供给VM使用。

在超融合架构中,运算与储存合而为一,只需单一管理平台就能同时管理运算与储存资源的设定,并能藉此实现完全的「政策驱动式」管理,用户只需透过政策设定自身需要的运算与储存资源服务等级,实际资源分配都可由管理平台自动完成,可大幅减轻管理负担。

积木式堆栈扩充

超融合架构由于把运算与储存融合在一台设备,每台超融合设备都含有独立、完整的运算、储存硬件资源,所以每台设备也就构成了一个独立的基础「积木(Build Block)」单元。透过丛集架构,用户可以一台超融合设备为单位,以堆栈积木的方式将更多节点加入到丛集中,来扩展整个超融合架构丛集的效能与容量。

每台超融合设备的规格都是确定的,效能与服务能力也是固定、可预测的,这也让超融合架构的扩充变得十分单纯明确、且可预测,就像

堆积木一样,向丛集中堆栈节点,即可构筑出拥有不同效能与容量服务能力的IT基础环境。

从超融合架构迈向Web-Scale IT

超融合架构以通用硬件服务器构成的丛集为基础、以VM为核心,具备管理简单、便于以积木堆栈方式扩充等特性,也为企业IT基础架构的型态迈向「网络规模(Web-Scale)」的IT架构奠定了基础。

Web-Scale IT拥有结合成千上万台电脑而成的庞大运算与储存能力,可以承载很高的用户存取量,藉由丛集架构可容忍部份节点故障,而且管理只需少许人员,还便于弹性地扩充、并迅速地调整配置。

使用超融合架构,可以很容易的满足Web-Scale IT的需求,让一般企业打造出类似Google、Facebook等网络巨头的云端化IT环境,达到提高IT营运效率、降低成本、利于因应创新服务迅速调整配置的目的。

超融合基础架构主流产品规格特性对比

基于超融合架构的发展潜力,投入这领域的厂商也日渐增加,继Nutanix、SimpliVity、Scale Computing、Pivot3等新创厂商之后,领导虚拟化平台市场的VMware也加入了这个领域。

超融合基础架构还是一个非常新颖的产品领域,就连身为先驱者的Nutanix,也是在2011年8月才发表首款产品,其他主要厂商如Simplity、VMware等,更是迟至2013与2014年才推出产品。

就目前来看,Nutanix的NX系列应用服务器与VMware的EVO:RAIL,是超融合架构领域最重要的两个产品,SimpliVity的

OmniCube/Omnistack则略次一些。Nutanix在这个领域是先驱者,产品技术最为成熟完整,SimpliVity的功能也颇为完整,不过安装部署与升级便利性较为不如;EVO:RAIL则有VMware身为最重要虚拟平台供货商的优势。

至于其他供货商如Scale Computing、Pivot3等,目前的产品功能尚不如Nutanix成熟完整,影响力又远不如VMware。另一主要虚拟平台供货商微软,虽然也与服务器厂商合作推出类似的Cluster in box产品,不过这些产品不完全符合超融合架构的概念,而是介于过去的融合式架构与超融合架构之间。

此外,各厂商的产品虽然都提供了「超融合」,但架构、管理与部署上仍存在许多维妙的差异,因此藉由对比Nutanix、SimpliVity与VMware等三大超融合架构供货商的产品,我们将能对这类型架构的特性有更深入的理解。

产品基本型态

Nutanix的产品有6个款式,全都是2U机箱服务器,涵盖单机箱/单节点、单机箱/双节点与单机箱/4节点等类型,服务器硬件是由Supermicro与Dell提供。

SimpliVity的OmniCube/Omnistack也是2U机箱的服务器,但都是单机箱/单节点的款式,OmniCube系列采用Dell服务器,有3

种款式;OmniStack则使用Cisco UCS服务器,有1种款式。

VMware的EVO:RAIL同样采用2U机箱,只有1种单机箱/4节点款式,不过硬件供货商多达8家,括Dell、EMC、富士通、net one、Supermicro、浪潮(inspur)、HP与HDS等。

丛集规模

Nutanix是透过丛集节点间的写入I/O复制来提供基本数据保护,所以要求最小丛集规模是3个节点,每次扩充以1个节点为单位,最大丛集规模没有限制。

EVO:RAIL同样透过丛集节点间的写入I/O复制来提供数据保护,最小丛集是一个4节点单元,每次扩充是以4节点单元为单位扩充,最大丛集规模则是16节点。

至于SimpliVity的由于个别节点拥有RAID控制器提供的RAID保护,允许单节点的组态,每次扩充以1个节点为单位,最大丛集规模没有限制。

Hypervisor支援

Nutanix支持vSphere、Hyper-V与KVM三种Hypervisor,分别透过NFS、SMB3与iSCSI协议,将丛集储存区空间挂载给三种Hypervisor使用。

SimpliVity与EVO:RAIL都只支持vSphere,并且是透过NFS协议将储存空间提供给Hypervisor。

系统管理

超融合架构产品的管理大致可以分为3种方式:

(1) 专属网页控制台

(2) vSphere vCenter的Plug-in。

(3) vCenter Web Client的Plug-in。

Nutanix透过专属的Prism控制台来管理丛集与Hypervisor,又分为管理单一丛集用的Prism Element与管理多丛集环境用的Prism Central两种版本。不过他们没有搭配VMware vCenter或Web Client的Plug-in管理接口。

SimpliVity是透过嵌在vCenter中的Plug-in接口来管理,搭配Web Client的Plug-in也很快会推出。EVO:RAIL可以透过称作EVO:RAIL

引擎的网页式控制台提供基本管理,也可透Web Client接口来管理底层的VSAN等组件。

储存架构

透过分布式架构来组成丛集,是超融合架构的核心功能,Nutanix与SimpliVity都是透过在每台节点上运行的虚拟化控制器,来将所有节点的储存空间构筑为一个丛集,虚拟化控制器本体是在Hypervisor 上运行的一台VM。EVO:RAIL则是藉由VSAN来提供丛集储存空间,而VSAN是vSphere核心的一个功能,架构堆栈要比其他产品更简洁。

Nutanix与EVO:RAIL都是透过丛集节点间的写入I/O复制,来提供数据保护能力,而没有使用传统的RAID。Nutanix丛集基本的RF2设定,会将数据复制2份分散到2个节点上存放,最大可设为RF3将数据复制3份。EVO:RAIL底层的VSAN则可让用户设定失效容许数量(Number of Failures to Tolerate)属性,来决定个别VM能容许多少台vShpere主机或磁盘失效,VSAN会依照这个设定,将VM每笔写入I/O复制不同的数量分散存放。

SimpliVity的每个节点则保留了传统的RAID架构,可透过RAID控制器提供基本数据保护,在使用多个节点组成丛集时,也提供跨节点的写入I/O复制,来因应单一节点失效的情况。

为了提高储存空间运用效率,Nutanix与SimpliVity都提供了重复数据删除与实时压缩功能,可让有限空间乘载更大数据量;EVO:RAIL 底层的VSAN则缺乏这两项功能。

为了改善每个节点的I/O效能,Nutanix、SimpliVity与EVO:RAIL 都在每个节点中配置了用来加速I/O的SSD,不过运用方式各有不同。

Nutanix节点中的SSD扮演了写入缓冲与读取快取的角色,其中写入缓冲是专用于处理随机I/O,循序I/O则直接写入硬盘,SSD也充当分层储存中的高速层。SimpliVity节点中的SSD则是用作读取快取,EVO:RAIL每个节点中的SSD,亦是在VSAN的管理下用于读取与写入快取。

安装部署与系统升级

超融合架构产品的安装部署可分为3个阶段:

(1) 丛集储存架构的安装部署。

(2) Hypervisor的安装部署。

(3) Hypervisor的设定。

Nutanix的系统部署,包括向每个服务器节点部署Nutanix的虚拟控制器与Hypervisor,以及基本环境参数的设定等,都可透过原厂的

Foundation工具来自动进行,Nutanix原厂与经销商在出货前可代用户完成Nutanix丛集与Hypervisor的安装与设定,客户端可省掉部署设定作业的负担。

SimpliVity的部署比较麻烦,必须手动向每台服务器节点部署虚拟化控制器与Hypervisor,Hypervisor的基本设定也是手动进行。

EVO:RAIL出货时便已完成了Hypervisor与所有软件组件的安装,用户可透过EVO:RAIL引擎这个控制台接口,快速完成丛集初始设定与基本环境参数的设定。

在升级方面,也可分为三个层次:

(1) 储存丛集系统的升级。

(2) Hypervisor的升级。

(3) 服务器节点的韧体升级

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升级,Nutanix都提供了单键非破坏性升级功能,十分方便。EVO:RAIL也可透过EVO:RAIL引擎接口迅速升级储存架构与Hypervisor。SimpliVity升级比较麻烦,必须每个节点逐一以手动进行升级作业。

超融合架构解读

超融合架构解读

超融合可以说是目前业内最大的热点之一,大型厂商和创业公司纷纷投身其中。不过,与从业者的津津乐道相比,超融合的广大目标用户却对其缺乏足够的认识,甚至一些IT专业人士也还不知超融合究竟为何物。因此,在华为公司的支持下,企事录从即日起开设“FusionCube超融合大讲堂”,以每10天左右一期的节奏连载,帮助您深入了解超融合的方方面面。 本文作为开篇,先来说说超融合是什么…… 近几年来,超融合系统的热度越来越高,各种打着超融合旗号的公司和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令人眼花缭乱,也引发了很多困惑:究竟什么是超融合系统?与融合系统是什么关系?一体机又是怎么回事? 最关键的是:超融合有什么用?回答了之前的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基本概念与分类 无论从中英文的字面意义来理解,超融合(Hyperconverged)都应该是在融合(Converged)之后发展起来的——如果要分类,前者应该属于后者的一支。 IDC和Gartner也是这么认为的,虽然在细节上有所区别。 譬如,Gartner似乎很喜欢Integrated(集成)和Infrastructure(基础设施)这两个词。大的分类上,IDC所谓Converged Systems(融合系统),Gartner称为Integrated Systems(集成系统)。

IDC与Gartner对融合系统的大致分类(注:随时间推移略有变化) IDC将融合系统(Converged Systems)分为三类,前两类——集成系统(Integrated Systems)和认证参考系统(Certified Reference Systems)——主要是供应商构成不同,技术成分上基本没有区别,都是由服务器硬件、磁盘存储系统、网络设备供应商和基本构件/系统管理软件组成的供应商认证的预集成系统。 Gartner也有对应的分类,分别称为集成基础设施(Integrated Infrastructure)系统和参考架构(Reference Architecture)系统,合称融合基础设施(Converged Infrastructure,CI)。

超融合:架构演变和技术发展

超融合:架构演变和技术发展 开篇推荐: ?如何学习微服务大规模设计? (点击文字链接可阅读) 1、超融合:软件定义一切趋势下的诱人组合 超融合是以虚拟化为核心,将计算、存储、网络等虚拟资源融合到一台标准x86 服务器中形成基本架构单元,通过一整套虚拟化软件,实现存储、计算、网络等基础功能的虚拟化,从而使购买者到手不需要进行任何硬件的配置就可以直接使用。 “超”特指虚拟化,对应虚拟化计算架构。这一概念最早源自Nutanix 等存储初创厂商将Google/Facebook 等互联网厂商采用的计算存储融合架构用于虚拟化环境,为企业客户提供一种基于X86 硬件平台的计算存储融合产品或解决方案。超融合架构中最根本的变化是存储,由原先的集中共享式存储(SAN、NAS)转向软件定义存储,特别是分布式存储(如Object、Block、File 存储)。 “融合”是指计算和存储部署在同一个节点上,相当于多个组件部署在一个系统中,同时提供计算和存储能力。物理

融合系统中,计算和存储仍然可以是两个独立的组件,没有直接的相互依赖关系。超融合则重点以虚拟化计算为中心,计算和存储紧密相关,存储由虚拟机而非物理机 CVM(Controller VM)来控制并将分散的存储资源形成统一的存储池,而后再提供给Hypervisor 用于创建应用虚拟机。 超融合已从1.0 阶段发展至3.0 阶段,服务云平台化趋势明显,应用场景不断丰富。超融合1.0,特点是简单的硬件堆砌,将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打包进一个“盒子” 中;超融合2.0,其特点则是软件堆砌,一般是机架式服务器+分布式文件系统+第三方虚拟化+第三方云平台,具有更多的软件功能。 在1.0 和2.0 阶段,超融合和云之间仍旧有着“一步之遥”,并不能称之为“开箱即用”的云就绪系统,超融合步入3.0 阶段,呈现以下两个特点:

传统架构与超融合方案对比

一站式IT服务商杨瑞 134******** 服务热线 原客户方案 EMC超融合方案 描述 刀片 + 虚拟化 + 光纤存储 描述 光纤存储 + 超融合解决方案(深度集成虚拟化环境) 问题 1.此方案为传统架构,无法横向扩展。 2.数据过度集中,数据风险高,单台存储发生故障时,所有业务均会受影响。 3.缺乏虚机数据保护方案 4.运维管理不够方便 5.兼容性稳定性欠缺 6.扩展能力有限 优势 1.此方案架构先进,稳定成熟,支持横向扩展。 2.超融合方案中的软硬件均经过大量严格的兼容性稳定性测试,专门针对虚拟化环境而设计优化,内置丰富软件功能。 3.无需一次大规模采购,保护现有投资,延伸到云计算架构 描述 软硬件厂商为不同家,硬件为HP,软件为Vmware。描述 软硬件厂商均为EMC,Vmware为EMC控股子公司。 问题 1.从实施到售后,都由不同厂商或集成商商负责。 2.出现问题需要各厂商配合解决,容易出现推诿,影响处理效率。 3.HP目前国内的售后均由第三方紫光公司进行支持。优势 1.一体化方案,加电后15分钟即可开始部署虚拟化环境。 2.从实施到售后均由EMC原厂统一提供专业服务 描述 原存储仅为双控64GB缓存。 刀片单从配置上来看,性能可能占优,也可能存在“超配”情况。 描述 EMC存储缓存总共248GB 超融合配置48core,512GB内存,24TB存储空间,3.2TB缓存加速盘,8个万兆网口。 问题 1.HP存储的二级缓存只能读不能写,对数据库的写性能没有任何提升。 2.刀片为纯硬件产品,没有针对虚拟化做专门的设计与优化。 优势 1.EMC存储可以扩展到1TB二级缓存,可读可写,对性能提升有很大帮助。 2.超融合方案专门为虚拟化设计优化,性能均衡。 3.单台最大可以支持到200个VM,未来可以按需升级。描述 存储+刀片+网络+虚拟化,多套系统,多个管理员描述超融合简化运维,减轻运维人员压力 问题 1.管理界面较多,操作复杂 2.不同产品的运维要求不同,对运维人员的技能要求高 优势 1.上架15分钟即可交付使用,扩展新节点只需5分钟2.统一标准化界面 3.统一管理计算,存储,虚拟化等资源,运维管理简单化描述 多套系统需要同时运维 描述 超融合运维轻便 问题 1.占地空间大,占用机柜空间多。 2.系统耗能高。包括设备耗电,制冷成本。 3.需要运维人员具备多种专业技能,时间多用在底层维护上。 优势 1.一套超融合装置仅仅2U 2.能源消耗低 3.运维人员可以专注于系统整体的运行状况与性能调优。 描述传统备份方式描述虚拟带库+虚拟机连续性数据保护方案 问题 1.备份以固定时间执行,存在数据丢失风险,且不能及时恢复 2.没有专门针对虚拟机的数据保护方案 优势 1.与vCenter无缝集成,可以直接将虚机备份到备份设备中,无需借助专门的备份软件。 2.具有企业级重复数据消除功能,可将备份窗口缩减 90%,备份空间的需求减至原来的1/3,对网络带宽的需求减少达95% 3.快速恢复,恢复速度加快30% 4.可以与EMC备份设备集成扩展。 描述无。描述 1.VSAN+vSphere深度内核级集成 2.内含虚拟机连续性保护软件 3.内含Vmware Data Protection虚机数据保护套件 4.云就绪,内含EMC云管理软件与容量许可 5.内含运维管理软件 6.内含应用商店 问题用户需要为所需软件功能另外付费优势 深度整合丰富的软件功能,确保满足业务需求和数据安全。 以下为超融合内含软件功能。 虚机数据保护 除了备份外,还有专门针对虚机的连续性数据保护方案。无缝集成vCenter环境。 连续性数据保护精细到虚机VM级别,可以对运行重要业务 的虚机提供任意时间点回滚的保护方式,消除逻辑故障对虚机的影响。 还可以将虚机数据从本地到远程站点进行双向复制。存储虚拟化 超融合方案内置存储虚拟化软件VSAN,并且与vShpere内核级集成,系统开销小 管理软件超融合方案内置管理软件,远程收集并报告硬件和软件配 置,实时掌握应用程序,VM和整体硬件的状态,还可针对 可用性、性能和容量的状态警报和运行状况统计云整合超融合方案内置云管理软件,可将数据延伸到公有云,提高托管容量,创建可访问的在线归档。 功能扩展 内置应用商店,一键访问,随时下载经过验证的增值软件,增强用户体验。 总结 高级软件功能 ? 方案不能成为产品的简单堆积。要针对客户的业务需求,制定定制化的先进方案。 1.对于企业级关键业务而言,性能并不足以成为首要选择因素,稳定压到一切! 2.安全是方案的命脉,软件是方案的灵魂。 整体方案 厂商 配置性能 运维管理 运维成本 数据备份方式

超融合架构特性及收益的优势分析

超融合与传统架构特性及收益详细对比 新IT浪潮已经到来,超融合便是诸多风口之一,在近年来成为了IT业界备受关注的话题。当下超融合架构已成为许多厂商发力的主要方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虽然超融合的概念已经被热炒了至少两年,但市场上依旧存在着不少模糊的定义与理解,超融合与传统IT架构在性能和收益方面究竟有哪些差别?此文将详细盘点超融合与传统IT架构的差异,并通过厂商实例来进行深入对比分析。 一.超融合的核心特征是什么? Nutanix是最早推广超融合(HCI :Hyper Converge Infrastructure)概念的厂商。Nutanix起步的核心技术是分布式存储,只是在部署架构上有了进一步创新,采用了这种 融合的方式。这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分布式存储的市场落地。 所以分布式存储是超融合1.0的核心,但市场上很多厂商在弱化最具挑战及技术难度的存储部分,单纯去调“融合”,把一些无关痛痒的内容集成起来,而这并非真正的“超融合”。 真正撬动传统IT市场的超融合1.0的特征是两点: 一是,基于X86服务器架构的分布式存储; 二是,分布式存储和计算虚拟化部署在同一服务器硬件内。 下面在对比中会看到,给用户带来价值的重要特性中,大概70%是来自于分布式存储,30%是超融合架构带来的好处(比如管理简化,使用成本的降低),但恰恰是这30%,让用户更愿意从传统架构切换到分布式架构上来。 二.超融合是革命性架构吗? 任何称之为革命性的架构一般应具备至少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对用户的使用习惯会有巨大的改变; 二是,为用户带来巨大的价值; 三是,新的厂商可以撬动传统老牌厂商的市场。

以上三点,超融合产品都具备,前两点在后面分别介绍,第三个可以通过国外的Nutanix、VMware(vSAN),中国的SmartX等厂商的案例描述中看到,他们所替代的产品大量的是老牌存储厂商EMC、HDS等公司的存储产品。即便目前Nutanix自己也在开发和推出服务器虚拟化产品,但最初的Nutanix产品核心就是超融合架构的分布式存储。用 户采购Nutanix并不需要替换原有的服务器品牌(比如Dell)或者虚拟化品牌(比如VMware),只有存储(比如EMC)是一定需要替换的。 三.为什么超融合的架构会在近几年才出现? 一个革命性的技术架构出现、成熟需要至少两个核心因素: 一是,客户的强烈需求; 二是,相关技术的成熟。 超融合架构的客户需求来自于商业数字化和互联网化对IT资源的使用速度和使用要求 有了大幅提升。而以下相关技术对架构的市场落地有很大关系。 1. 分布式存储架构 这是互联网公司用了多年的技术,分布式存储可以很好地基于X86服务器构建易扩展、高可靠的存储资源池,是超融合的基础。 2.SSD SSD对存储架构的影响是巨大的,传统机械硬盘的4K随机性能只有300左右,而类似intel 3710这样的SSD则可以达到超过7万IOPS,高出两个数量级。但同时双控制器架构 就会成为瓶颈,比如EMC的Unity 650 可以支持一千块硬盘或SSD,但31块SSD的时候就到达瓶颈,此时8:2读写混合最大只能达到27万IOPS。 同样,SSD大大减少了事务型存储系统的机架空间,使存储和计算节点的数量比较匹配,这是超融合架构成立的一个重要条件。 3.虚拟化 超融合架构成立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虚拟化已经被广泛接受,否则分布式存储不可 能和应用共存在一个物理节点上,除非是一个厂商的一体机产品。 4. CPU 最后就是大家常说的CPU更强大更廉价,可以同时解决计算和存储的要求。

超融合:架构演变和技术发展

超融合:架构演变和技术发展 1、超融合:软件定义一切趋势下的诱人组合 超融合是以虚拟化为核心,将计算、存储、网络等虚拟资源融合到一台标准x86服务器中形成基本架构单元,通过一整套虚拟化软件,实现存储、计算、网络等基础功能的虚拟化,从而使购买者到手不需要进行任何硬件的配置就可以直接使用。 “超”特指虚拟化,对应虚拟化计算架构。这一概念最早源自Nutanix等存储初创厂商将Google/Facebook等互联网厂商采用的计算存储融合架构用于虚拟化环境,为企业客户提供一种基于X86硬件平台的计算存储融合产品或解决方案。超融合架构中最根本的变化是存储,由原先的集中共享式存储(SAN、NAS)转向软件定义存储,特别是分布式存储(如Object、Block、File存储)。 “融合”是指计算和存储部署在同一个节点上,相当于多个组件部署在一个系统中,同时提供计算和存储能力。物理融合系统中,计算和存储仍然可以是两个独立的组件,没有直接的相互依赖关系。超融合则重点以虚拟化计算为中心,计算和存储紧密相关,存储由虚拟机而非物理机CVM(ControllerVM)来控制并将分散的存储资源形成统一的存储池,而后再提供给Hypervisor用于创建应用虚拟机。

超融合已从1.0阶段发展至3.0阶段,服务云平台化趋势明显,应用场景不断丰富。超融合1.0,特点是简单的硬件堆砌,将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打包进一个“盒子”中;超融合2.0,其特点则是软件堆砌,一般是机架式服务器+分布式文件系统+第三方虚拟化+第三方云平台,具有更多的软件功能。 在1.0和2.0阶段,超融合和云之间仍旧有着“一步之遥”,并不能称之为“开箱即用”的云就绪系统,超融合步入3.0阶段,呈现以下两个特点: 服务的云平台化。它所交付的不仅是软硬一体的超融合方案,更是一套完整的云平台服务:用户只需要一次性投入,就能够得到完整的云服务。假设用户是第一次上云,只需满足最基本的IaaS服务即可;随着云化的深入,用户开始在云上部署业务,在需要开发测试,需要数据库、大数据等应用的时候,不需要增加任何节点,便可在已有的超融合部署环境里获得丰富的PaaS服务,如数据库、缓存、大数据、数据仓库、容器平台、人工智能、物联网等。进一

超融合架构与融合架构对比分析

超融合架构与融合架构对比分析

1、“融合”架构的起源 “融合”架构最初的解决方案通常包括了服务器、SAN存储和网络(以太网或InfiniBand)。一般是由单一供应商提供的包括服务器、存储和网络在内的预集成、预验证的完整解决方案,这是最早的“融合”架构。其实这和传统的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差不多。以前做解决方案,客户需要面对多家供应商,现在已转变为由单一供应商提供独立打包的、经过优化的产品和服务。 这种“融合”架构简化了系统安装和业务部署的过程,但传统SAN存储的扩展性和性能问题没有解决,管理性也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进。 从技术角度,这种“融合”架构只是一种设备的集成,一体化交付,尽可能的“开箱即用”,可以简化系统部署和后续管理,帮助用户更快的构建洗头。但是,这种架构没有真正的实现融合,服务器还是服务器,存储还是存储。 为了解决传统SAN存储的性能和扩展性问题,一些厂商开始考虑采用X86服务器作为存储资源节点。以ORACLE的数据库一体机Exadata为例,它设有专门的存储节点,是基于X86服务器组合而成,采用横向扩展架构,利用存储节点具备的一定计算能力,将简单的查询下发到存储节点上执行,只返回少量结果数据,这样可以有效的提升存储系统效率,带宽可以随着存储节点的加入获得近乎线性的扩展。在存储网络上也没有采用SAN架构,而是在计算和存储节点之间统一使用高速的InfiniBand(IB)互联,消灭网络异构,提高数据库访问性能。这种架构是比较早的软件定义存储的模式。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公司的访问压力越来越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种低成本,高性能而又具有灵活性的分布式处理架构。

超融合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场景

超融合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场景

1、超融合架构的基本概念 超融合基础架构(简称“HCI”),是指在同一套单元设备(x86服务器)中不仅仅具备计算、网络、存储和服务器虚拟化等资源和技术,而且还包括缓存加速、重复数据删除、在线数据压缩、备份软件、快照技术等元素,而多节点可以通过网络聚合起来,实现模块化的无缝横向扩展(scale-out),形成统一的资源池。 超融合基础架构中的H指的是“Hyper”即虚拟化,对应虚拟化计算架构,比如VMware的EXSI、KVM和Hyper-V等。融合“Converged”指的是将计算和存储部署在同一个节点上,相当于多个组件部署在一个系统中,同时提供计算和存储能力。 如下图所示,超融合架构中最根本的变化是存储,由原先的集中共享式存储(SAN/NAS)变为软件定义存储。利用软件定义的方式将互连的x86服务器的本地硬盘(SSD和HDD)形成存储资源池,组建分布式存储架构,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企业级的数据服务(如:弹性副本、快照、容灾等)供上层虚拟化平台使用。 其实,超融合架构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就是现实软件与硬件的解耦。使用通用的服务器实现,传统架构下使用专用硬件才能达到的功能。

2、超融合架构的发展起源 HCI起初是受到Google、Facebook等大型互联网公司通过软件定义技术构建大规模数据中心的启发,采用计算存储融合架构用于虚拟化环境,为企业客户提供一种基于X86硬件平台的计算存储融合产品或解决方案,为企业实现可扩展的IT基础架构。可以为数据中心带来最优的效率、灵活性、规模、成本和数据保护。 以GOOGLE的技术架构为例: Google的核心技术架构为GFS分布式文件系统、BigTable分布式数据存储系统和Mapreduce计算框架。Gfs 分布式文件系统可以使用廉价的磁盘,存储海量的数据,并提供快速的查询与高安全性,并能自动扩展海量数据规模的限制。GFS分布式文件系统性能随着客户端的数量几乎线性增加,是一个低成本,高收益的解决方案。采用类似Google基于x86服务器的分布式架构的解决方案,可有效降低投资成本,非常具有借鉴意义。3、超融合架构是未来数据中心的发展趋势

超融合架构与传统的IT架构有哪些区别

超融合架构与传统的IT架构有哪些区别 超融合数据中心,只要满足软件定义的标准即可投入到使用中,而传统架构下的数据中心则是依据各个设备区块资源的应用状态去逐一升级设备,即通过单点的形式去购买设备,他们之间始终未能达到一个平衡点。超融合架构在扩展性上更能体现出优势,灵活而高效,同时,他的扩展节点数是无限的。按需购买,随着业务的增长而添加资源。从两个数据中心的发展对比来说,传统架构的数据中心是以业务为单位去采购IT设备,超融合是以业务的性能为单位,去采购超融合基础架构的设备。传统数据中心需要服务器、存储、网络和安全等种类繁多的设备,需要很多不同厂商的维护人员。虽然现在大部分数据中心已经开始采用云计算架构,但是在架构上还是有些复杂。 而采用超融合架构提供云计算服务已经是一个明显的趋势。其最大特点是通过软件帮助用户将服务器、网络、虚拟化等整合为一个易于管理的集成系统,并通过自动化运维减少手动操作,提高安全性和降低人为错误,从而降低实施和运维风险,并降低运营成本。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数据中心只有服务器设备,而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和安全等完全通过软件来定义,那么这个数据中心的运营管理将变得多么简单,而且整个系统的灵

活性非常高!传统架构下,虚拟机部署在一台台PC服务器上,虚拟机数据的存储通常使用一个集中式阵列,如SAN 或NAS,为所有虚拟机提供共享存储服务。超融合架构采用一种与众不同且更加简单的方式:系统直接将存储分散部署到每台PC服务器上,在服务器上部署了快速的闪存盘和大容量传统机械磁盘,来应对系统高IO需求和大容量存储的需要。为了将分布在不同节点的磁盘对外整合成一套存储系统,超融合架构将传统存储的控制器转变成一种软件服务,在每个节点上都运行一个虚拟存储控制器来协同工作。为了维持系统的整体性,多个控制器的协同采用了paxos算法,以民主选举的方式决定控制器的控制权和故障后的继任者,提供了远比传统存储双控制器优异的可靠性,大大提升系统整体可扩展性和恢复能力,同时防止出现性能瓶颈。 由于存储逻辑和控制逻辑均位于客户虚拟机的本地,所以不再需要昂贵的集中式存储和专用存储网络。通过这样一套体系架构,超融合架构融合了计算和存储,将所有节点间的本地存储聚集起来,创建一个整体化的,聚集了存储和计算资源的资源池。 未来超融合架构应该是在单一的服务器硬件集群上实现所 有基础架构资源的整合,包括虚拟机或docker计算资源、软件定义存储、软件定义网络、各种安全控制组件、负载均衡组件等融合的体系架构。文档推荐(输入数字编号即可查

超融合架构简单之美

超融合架构简单之美 最早大概2011年是由NUTANIX(路坦力公司)发布“超融合”概念,原本以为这又是厂商的噱头和炒作,谁知不然,超融合这两年发展如火如荼。2015年被公认为超融合元年,在软件定义存储SDS的推动下,超融合架构正在引领一场巨大的变革,成为软件定义数据中心SDDC的未来技术发展趋势。不管你现在能否接受,超融合已经来了,而且已经在金融、制造、医疗、政府、高科技等行业逐渐展现出其能力和魅力。 超融合中“超”是什么含义?“超”对应英文“Hyper-Converged”中的“Hyper”,超融合架构(简称“HCI”)是指在同一套单元设备中不仅仅具备计算、网络、存储和服务器虚拟化等资源和技术,而且还包括备份软件、快照技术、重复数据删除、在线数据压缩等元素,而多套单元设备可以通过网络聚合起来,实现模块化的无缝横向扩展,形成统一的资源池,这一概念最早源自Nutanix等存储初创厂商将Google/Facebook等互联网厂商采用的计算存储融合架构用于虚拟化环境,为企业客户提供一种基于X86硬件平台的计算存储融合产品或解决方案。比如Nutanix和vSAN+vShpere超融合方案,按照这里的定义,OpenStack+Ceph只是物理融合而非超融合。值得注意的是,出于性能考虑,超融合架构通常都需要将主机物理设备透传(Pass Through)给控制虚机CVM。HCI是实现“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的终极技术途径。 不难看出,超融合架构中最根本的变化是存储,由原先的集中共享式存储(SAN/NAS)转向软件定义存储,特别是分布式存储(包括Object/Block/File存储),比如 NDFS/VSAN/ScaleIO/SSAN。因此基于这个“超”,数据库一体机和大数据一体机都不能

超融合架构分析和主要技术阵营

超融合架构分析和主要技术阵营

超融合架构将围绕虚拟化计算的存储、网络集成到了同一个硬件盒子中,生态系统涵盖软件和硬件厂商,因其核心是软件,在这里我们集中讨论三类有代表意义的软件厂商,而并不展开讨论整个生态系统:“超融合存储”厂商,作为“超融合”架构概念的来源,Nutanix、SMARTX、Simplivity等超融合存储厂商通过其稳定、高性能、丰富的企业级数据保护特性的存储构建了核心竞争力,是目前“超融合”生态圈的核心玩家之一。 “VMware”,作为虚拟化领域的霸主,VMware为保卫VMware生态系统推出vSAN和EVO:RAIL,借助vSphere的市场份额,推广其超融合存储解决方案,是目前“超融合”生态圈的第二个大玩家。 “Openstack等开源阵营”,OpenStack厂商乘风借势,借助开源项目Ceph也推出了自己的超融合解决方案,与超融合存储厂商和VMware一起,初步形成了超融合存储市场的三类玩家。 这些厂商虽然都是超融合架构,却各有侧重和优缺点,让我们逐一对此进行分析。 超融合存储厂商引领超融合架构 超融合存储厂商典型代表有Nutanix、SMARTX、Simplivity等,这些厂商将传统互联网公司的计算存储融合架构用于虚拟化环境中,支持企业构建计算存储合二为一的数据中心架构。 超融合存储厂商首先抓住的是用户数据中心虚拟化规模增大后的存储痛点问题(如性能、容量、运维、易用性问题),为虚拟化数据中心构建更快、更易扩展、更易用的存储解决方案,降低数据中心的整体拥有成本。 存储厂商推出的超融合方案有两大优点,一方面,其不绑定任何计算平台,既支持VMware,也支

超融合架构

浅谈超融合架构 ——Vmware EVO、路坦力和SimpliVity的横向对比 运算、储存、网络三合一,超融合基础架构结合了虚拟化、软件定义化、丛集分布式架构于一身,可以标准化通用硬件构成的基本节点,建构出便于灵活扩展、完全依靠软件驱动的IT环境 文/张明德|2014-11-27发表 兴起中的超融合基础架构(Hyper-Converged Infrastructure),将改变企业IT机房建置型态。 无论规模大或小,典型企业IT机房都是由各自独立的运算、储存、网络硬设备组成,包括提供运算资源的服务器,提供储存资源的磁盘阵列或NAS,以及提供网络连接的局域网络(LAN)与储存局域网络(SAN)设备等。

不过以Google、Amazon、Facebook为代表的网络服务巨头厂商,却针对「网络规模(Web-Scale)」应用带来的极大量数据处理需求,引进了异于传统的「云端化」机房架构,展现了机房建置思维新方向。 云端化的机房架构 为了因应Web-Scale层级的极大量存取、储存与数据处理需求,Google这类大型网络服务商另辟蹊径,引进一种基于软件定义式设计的大规模丛集架构。 面对巨量数据处理需求,传统做法是以采购更高性能的服务器主机与储存设备来因应,但这些大型网络服务商却反其道而行,改为使用相对低价的现成商品化(Commodity)通用服务器硬件,藉由运行这些厂商自行发展的分布式系统(分布式文件系统与分布式数据处理软件等),将大量通用服务器设备组成极大规模的数据处理丛集环境,利用这种超大型丛集来处理来自全球网络用户发出的存取需求。 相比于传统架构,这种以软件核心、基于通用硬件的云端式架构,拥有远为低廉的建置成本、更弹性的扩充能力、更灵活的资源分配,以及几无上限的扩展能力,更能胜任必需因应数据迅速增长断调整与扩充处理资源的环境。 藉由超融合基础架构,现在,这种云端化的机房架构,也被带到一般企业IT环境中。

Nutanix超融合基础架构-白皮书

闪存性能 非易失性闪存,一般称之为固态硬盘(SSD ),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现代存储服务器技术。固态硬盘对数据中心基础架构的类型同样产生了深远影响,而这些基础架构已成为“云时代”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2000年代末期,虚拟化已经成为推动数据中心实现突破性发展的创新技术。虚拟化是指在硬件层对应用与工作负载进行抽象,它为按需扩展铺平了道路。不过,为了使存储系统满足流量要求以实现预期扩展,数据中心还需要集中化网络存储系统,从而造成昂贵、复杂而低效的存储区域网络(SAN )与网络附加存储(NAS )系统。现在,迎接SSD 的舞台已经搭建完毕。全闪存阵列问世,进一步增强I/O ,推动虚拟机资源配置性能获得显著改进。与标准硬盘1相比,SSD 的可靠性提高了15至20倍。基础架构也得到了简化,因为实现同等性能的配置只需要更少量的磁盘。瓶颈已由存储转至网络。 与标准硬盘相比,SSD 可实现: 可靠性提升Nutanix 解决方案简介 计算、存储与联网的演变 云时代已经到来。这个时代的主要任务是消除不同资源池,即计算、网络与存储之间的孤岛,最终目标是提供易于使用、具有快速自助服务特点的IT 基础架构,为最终用户提供流畅体验。这些要求催生了新型数据中心基础架构,也就是超融合基础架构的诞生。 1 至1520 倍

全新的Web-Scale世界 超融合基础架构将计算与存储融合为单一构建模块。这种构建模块已成为数据中心万兆以太网的标配。存储层通常以SSD为基础,实现高速读取/写入,这种特点也是确保此类解决方案正常运行的关键所在。 在虚拟化时代的传统配置中,计算与存储资源互相分离。所有数据都存储于硬盘内,硬盘位于基于硬件的一对存储控制器后,控制器负责操纵存储功能,包括存储池、存储协议与特性,如删除重复数据、压缩、时间点备份或快照等。 典型配置通常只有两部存储控制器,因此各部控制器都必须进行优化,使其负载不超过50%。如果一部控制器发生故障,另一部控制器将接管其工作,以实现高可用性。不过这种方式造成了极大的瓶颈,控制器也成为严重的性能阻碍,即便在全闪存环境下。 处理器技术的进步使传统SAN与NAS存储环境面临更大压力。现在的处理器拥有更多内核与线程,能够在更低频率和功率下完成更多计算,从而提升了效率,加之SSD带来的潜在利益,进一步突显了SAN与NAS在性能方面的不足。 超融合系统开始替换包括SAN与NAS在内的传统三层式架构,因为超融合系统取消了基于硬件的存储控制器,其自有网络可以提供更高的读写速度,从而消除了存储控制器产生的瓶颈。 在超融合系统中,数据存储分布于不同节点,因此不存在集中存储操作。这种特点使得处理器得以和SSD协同工作,提供更高的均衡性能;不会出现一方被另一方拖累的现象。结果如何呢?那就是真正 的分布式可横向扩展的存储系统。这正是超融合基础架构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

我是联想路坦力HX超融合方案

我是联想路坦力HX超融合方案 Hello 大家好,我的全名是联想路坦力超融合HX解决方案,我诞生在2016年,代表当前最前沿的超融合IT架构。而在我出生之前,IT基础架构已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1、传统架构阶段:since 1995仍然是当前最主流的IT基础架构。在这个阶段,服务器只向网络内的计算机提供单一的服务,不负责网络内计算机的管理职能。目前市场上最主流的是以X86架构为主,以其极高的灵活性、易管理、可横向扩展的特性,迅速风靡了整个IT 市场。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信息、数据大幅度增长,服务器的数量也相对增加,导致部分单位需要大面积、高成本、多人力去维护,同时,服务器单台运行业务,会导致资源分配不均,资源利用率不高,并且存在单点故障,所以,此架构的弊端也愈发明显。 2、融合阶段(虚拟化阶段):since 2011 融合阶段又泛称虚拟化阶段,是指通过虚拟化技术将一台计算机虚拟为多台逻辑计算机。在一台计算机上同时运行多个逻辑计算机,每个逻辑计算机可运行不同的操作系统,并且应用程序都可以在相互独立的空间内运行而互不影响,从而显著提高计算机的工作效率。 虚拟化使用软件的方法重新定义划分IT资源,可以实现IT

资源的动态分配、灵活调度、跨域共享,提高IT资源利用率,使IT资源能够真正成为社会基础设施,服务于各行各业中灵活多变的应用需求。 虚拟化以其降低能耗、提高基础架构利用率、高可用、提高灵活性的优点,被众多硬件厂商青睐,同时,虚拟化三大软件厂商:VMware、Ctrix以及微软对于虚拟化的软件技术也在随着时代升级,更多的企业接受了此架构。但是,虚拟化仍然不能解决存储问题,扩展需要集中存储,导致存储的管理相对复杂。 3、超融合阶段:since 2014 超融合的本质是以软件定义基础架构,将服务器内的计算与存储资源进行融合,存储采用分布式的自治系统。相比传统架构,超融合架构的优势体现在: ① 即时体现的系统开销节省 传统的三层架构(服务器+网络+存储)一般来说,能够利用整体资源的40%已经算是非常高效了,而在三层架构的成本投入与运维管理中,电力投入、人力投入、空间投入等相对于超融合来讲,都是不占优势的,举个例子,10台服务器传统三层架构要完全支持整个业务系统,每天耗电大概 500W*10*24=120度,而超融合架构利用四台超融合一体机大概只需要500W*4*24=48度左右,工业用电按照1元/度算的话,一天在电力方面能节省72元,一年是26280元,

超融合架构和传统架构的区别是什么

超融合架构和传统架构的区别是什么? 序言:要想了解超融合架构和传统架构的区别,那么首先需要了解传统数据中架构的现状是什么,其次了解超融合架构的特点优势是什么。 一、传统数据中心架构的现状是什么? 传统数据中心的现状:数据中心在近些年变的越发复杂。基础架构的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部分都很复杂,从购买,部署到配置,管理以及扩展。当基础架构变得更为复杂,IT 的组织者变得更为封闭。您需要存储方面的专家来为您管理复杂的存储网络,需要网络专家来管理企业网络拓扑结构。需要ITIL流程来处理复杂性。所有的这些都会减缓IT部署的进程,组织者只能博弈的选择将一切做对,而不是追求速度。资源需求的增长(计算, 网络, 存储), 相关组织者希望逐步且可预见的增加容量。纵向扩展的基础架构会使得在需要时的扩展变得困难。总结起来有以下三点: 1、内生复杂性,基础架构的每个部分都很复杂,购买,安装,维护等等; 2、低效孤岛,每个范围都很专业,需要专门的团队维护,管理封闭; 3、无法预知的扩展,传统纵向的基础结构让需要扩展事变的困难。对企业而言,如何让传统数据中心变得灵活、高效、易于扩展,已经变成了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难题。

简单点来说,与其说超融合架构与传统架构的区别,那么不如直接说,超融合架构对于传统架构的优势在什么地方,因为超融合架构本身就是在传统架构上的一次技术变革。 二、超融合架构与传统架构的区别有以下三点: 1、传统架构的数据中心是以业务为单位去采购IT设备,超融合是以业务的性能为单位,去采购超融合基础架构的设备。 2、超融合数据中心,只要满足软件定义的标准即可投入到使用中,而传统架构下的数据中心则是依据各个设备区块资源的应用状态去逐一升级设备,即通过单点的形式去购买设备,他们之间始终未能达到一个平衡点。 3、超融合架构在扩展性上更能体现出优势,灵活而高效,同时,他的扩展节点数是无限的。按需购买,随着业务的增长而添加资源。

超融合与传统服务器区别

超融合与传统服务器的区别 1.1概述 虽然超融合架构以其为用户带来的巨大价值,已经被越来越广泛地接受,但市场上对超融合仍然有诸多不清晰的概念和疑问,本系列文章将力求对这些概念进行逐一解释。 本篇解释大家经常问到和混淆的一个概念:超融合服务器是什么?超融合一体机是什么?两者有什么区别?下文特别整理了相关概念介绍。 首先,超融合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的IT 基础架构,这种架构具备以下特点: 一.符合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理念,一定是通过软件结合标准的x86 服务器来构建分布式存储,而不使用基于定制硬件的传统集中式存储; 二.这个概念强调的是分布式存储软件和虚拟化软件的融合部署,并不是单纯的指软、硬件融合。 基于这种架构,厂商给用户提供的产品形态一般有两种: 三.超融合软件。用户可以基于超融合软件和自己选定的x86 服务器硬件构建超融合基础架构; 四.超融合一体机。厂商根据客户的需求,和自身的产品策略,为用户提供的开箱即用,一体机化的交付方式,一体机包含了软件和厂商选定并适配的x86 服务器。 在以下示例中,SMTX OS 是超融合软件,可以基于x86 服务器构建超融合基础架构,也可以SmartX Halo 超融合一体机方式购买。

那么超融合服务器是什么?目前市场上还会有“超融合服务器”这样的概念,这并不是一个标准的概念,其中包含两种可能: 1.就是指超融合一体机,是指厂商根据客户的需求,和自身的产品策略,为用户提供的开箱即用,一体机化的交付方式,一体机包含了软件和厂商选定并适配的x86 服务器; 2.指支持超融合软件的服务器,而这类服务器,一般就是标准的x86 服务器。 1.2什么叫超融合服务器 融合基础架构(Hyper-Converged Infrastructure)是一种集成了虚拟计算资源和存储设备的信息基础架构。在这样的架构环境中,同一套单元设备中不但具备了计算、网络、存储和服务器虚拟化等资源和技术,而且多套单元设备可以通过网络聚合起来,实现模块化的无缝横向扩展(Scale—Out),形成统一的资源池。 超融合基础架构是以硬件服务器为基础,最大限度实现数据中心容量扩展性和数据的可用性。 1.3超融合服务器的特点 分布式存储系统:构建在虚拟化平台之上,在服务器虚拟化基础上,通过部署存储虚拟设备的方式,对本地存储资源进行虚拟化,再经集群整合成资源池,

超融合架构市场报告

超融合架构市场报告 2018年8月

一 超融合架构-快速增长的企业私有云解决方案 1.1 超融合架构及主要技术介绍 超融合架构是近年增长较快的企业私有云解决方案技术。根据IDC 数据,17年Q4全球超融合架构市场单季达到12.49亿美元,同比16Q4增长69.4%。按照VMware 公司的观点,超融合技术是实现SDDC (Software Defined Data Center ,软件定义 数据中心)的最佳方案。SDDC 通过软件来调动数据中心的资源,使得数据中心的管理摆脱定制管理硬件和解决方案,并提升了升级的灵活和速度。超融合架构则使用虚拟化的技术实现了SDDC 。用户基于SDDC 可以构建出属于自己控制的私有云资源池并部署私有云应用。 目前不同厂商对超融合架构的定义存在一些差别,我们引用ActualTech Media 发布的《The Fundamentals of Hyper-converged Infrastructure 》中的定义: ? 硬件上:超融合架构中原本大型企业IT 系统分立的计算,存储及网络硬件融 合在一起,放在了一个个服务器节点内; ? 软件上:超融合架构中所有的系统资源通过一个统一共享的软件管理接口来管理并给上层应用分享; 除了以上定义,大众一般对超融合架构的主要认识为:“一个统一的管理平台,将DAS (Directed attached Storage ,直接连接存储)变为资源池并消灭了存储阵列存在的必要性”。但这一定义的主要缺陷在于,超融合架构的主要目标是简化数据中心的管理,消除数据中心的分立管理问题,而消除存储阵列只是超融合架构一个较明显的特点。超融合架构和传统企业私有云架构在硬件上差异可见下图: 图1:传统企业私有云架构和超融合私有云架构的差异 数据来源:深信服招股说明书、 超融合架构使用的主要技术有: ? 虚拟化技术:虚拟化技术可以说是超融合架构的灵魂,虚拟化技术指用一个软 5 / 24

融合架构与超融合基础架构区别解析

融合架构与超融合基础架构区别解析 “融合”架构的演进

目录 一“融合”架构的起源 (3) 二两种“融合”架构概念 (4) 三两种“融合”架构相同点 (4) 四两种“融合”架构不同点 (5) 4.1、从物理部署上分析 (5) 4.2、从逻辑部署上分析 (6) 五超融合基础架构的优势 (7)

一“融合”架构的起源 “融合”架构最初的解决方案通常包括了服务器、SAN存储和网络(以太网或InfiniBand)。一般是由单一供应商提供的包括服务器、存储和网络在内的预集成、预验证的完整解决方案,这是最早的“融合”架构。其实这和传统的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差不多。以前做解决方案,客户需要面对多家供应商,现在已转变为由单一供应商提供独立打包的、经过优化的产品和服务。 这种“融合”架构简化了系统安装和业务部署的过程,但传统SAN存储的扩展性和性能问题没有解决,管理性也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进。 从技术角度,这种“融合”架构只是一种设备的集成,一体化交付,尽可能的“开箱即用”,可以简化系统部署和后续管理,帮助用户更快的构建洗头。但是,这种架构没有真正的实现融合,服务器还是服务器,存储还是存储。 为了解决传统SAN存储的性能和扩展性问题,一些厂商开始考虑采用X86服务器作为存储资源节点。以ORACLE的数据库一体机Exadata为例,它设有专门的存储节点,是基于X86服务器组合而成,采用横向扩展架构,利用存储节点具备的一定计算能力,将简单的查询下发到存储节点上执行,只返回少量结果数据,这样可以有效的提升存储系统效率,带宽可以随着存储节点的加入获得近乎线性的扩展。在存储网络上也没有采用SAN架构,而是在计算和存储节点之间统一使用高速的InfiniBand (IB)互联,消灭网络异构,提高数据库访问性能。这种架构是比较早的软件定义存储的模式。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公司的访问压力越来越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种低成本,高性能而又具有灵活性的分布式处理架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