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机系统功能分配方法研究

人机系统功能分配方法研究

人机系统功能分配方法研究
人机系统功能分配方法研究

1安全人机工程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是什么

1.安全人机工程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是什么? 人体特性的研究、人机系统的总体设计、工作场所和信息传递装置的设计、环境控制与安全保护设计 实测法(Measure method),实验法(Experiment method),分析法(Analysis),调查研究法(Survey),计算机仿真法(Simulation),感觉评价法(Sensory inspection),图示模拟和模型试验法(model) 2.简述坐姿作业空间设计的主要内容和采用的人体参数。 坐姿作业空间设计主要包括:工作台、工作座椅、人体活动余隙和作业范围等的尺寸和布局等. 其设计用人体参量(坐姿10个数据) 3.知觉的基本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和主观状况整体的反映。 人脑中产生的具体事物的印象总是由各种感觉综合而成的,没有反映个别属性的知觉,也就不可能有反映事物整体的感觉。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感觉到的事物个别属性越丰富、越精确,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越正确。 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4.信息编码的意义和方法是什么?分析操纵装置特征编码的方法和意义。 (形状、大小、颜色、标志) 5.仪表显示装置设计时主要考虑哪些方面?在各部分的设计中,主要考虑哪些影响因素?模拟(指针表盘等的设计) 数字(形状、格式、显示器) 6.脚操纵装置设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形式、操纵方式、力量,尺寸、形状位置) 7.人与“机”特性的比较主要从哪些方面考虑? 速度,逻辑推理,计算,可靠性,连续性,灵活性,输入灵敏度,智力,操作处理能力,功率输出,综合能力,记忆 8.安全防护装置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举例说明这些原则的应用 a)以保护人身安全为出发点进行设计的原则。 b)安全防护装置必须安全可靠的原则。 c)安全防护装置与机械装备配套设计的原则。 d)简单、经济、方便的原则。 (举例:自己任意) 9.安全人机工程学对安全工程设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人体结构,匹配,结构及环境设计)

人因工程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人因工程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宋寒梅 (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 20110407105) 摘要:以人因工程学科研究方向和对象范畴为基础,以2001年~2005年人因工程各研究领域发表文章关键词和主要相关杂志内容检索统 计为依据,通过对已检索文献的阅读和比较,分析了21实际最初五 年国内外人因工程学研究的内容和特征。对国内外人因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所用的研究方法及应用对象进行比较。最后,结合国内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环境发展现状,提出了人因工程学在我国的发展趋势,并对其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人因工程学;研究方法;比较分析;研究热点 1.引言 人因工程学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该学科从人的心理、生理等特征出发,研究人-机-环境系统优化,以达到提高系统效率,保证人的安全、健康和舒适的目的。人因工程研究领域涉及到几乎所有与“人”有关的系统。国外人因工程学科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时期(科学管理),初始阶段(疲劳研究、人员选拔和培训)、成长阶段(人机界面设计)和发展阶段(应用领域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我国的人 因研究比国外晚20年~50年,真正的发展是在1980年以后,主要以学习和引进西方人因工程理论和方法为主。 人类社会进入21实际,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着 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人的因素的影响和作用日益得到重视。与此

相关的人因工程学科在理论研究及应用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新的研究领域不断诞生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人因工程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比较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异同,明确研究热点,进而把握人因工程学科的发展方向。 2.国内外人因工程学研究现状 2.1国外人因工程学研究现状 一直以来,我国理论界对国外人因工程学研究规模和成果的分析鲜有涉猎,因此本文首先进行了大量的英文文献阅读与翻译的准备工作,并通过专家咨询、因子分析,最终确定与人因工程学研究、应用和相关的外文期刊。其次,统计了从2001年1月到2005年6月为止的共1416篇英文文献,对其内容进行了逐一分析、统一甄选和聚类。 总体来看,国外涉及人因工程研究的期刊较多,发表的论文旨在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研究热点不断更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领导学术前沿。国外近五年人因工程研究内容包括人体研究、工作负荷与职业健康、作业环境研究、作业场所改善与作业方法研究、人因工程与行业研究、特殊人群研究、产品设计与评价、人机系统整体研究、组织和管理中的人因工程研究,以及人因工程项目成本绩效分析。图1描述了不同研究领域论文所占比重。

研究院分配办法

××研究院分配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本院向科技企业转制的需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度行职能部门人员(含院级领导,下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试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旨在克服原事业单位固定职务工资弊端,工作人员按照应聘岗位享受相应工资待遇,更多体现按劳分配原则;岗位绩效工资由相对比例较小的固定工资部分与相对比例较大、视岗位确定并根据业绩考核浮动的弹性工资部分组成,同时体现激励原则。 第三条实施本办法的基础与前提条件为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即按需设岗、定岗定责、竞争上岗并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因此,相关人事制度改革规定,应当同时得以贯彻落实。 第四条涉及本办法施行与工资改革事项,归口院职能部门改革领导小组管理,日常工作由人事教育部负责。 第二章工资构成 第五条岗位绩效工资客度,由同范围原事业工资系列有关部分组成,包括原职务技术等级工资、岗位津贴、各类补贴、效益奖金等,均纳入岗位绩效工资额度依照本办法进行分配。第六条构成岗位绩效工资的固定工资部分(以下简称“基薪”),一般人员按照每人每月300元基本工资加工龄工资(每一年工龄5元)计发;如属国家级专家每月增加150元,局级专家每月增加85元,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院士津贴忖家按照有关规定增加相庆补贴。 第七条构成岗位绩效工资的弹性工资部分,由岗位工资(以下简称“岗薪”)与资金组成。岗薪数额由岗位等级分数(以下简称“岗分”)与岗分分值、岗位考核调整系数之积确定,计算公式如下: A2=A×F1×K2 式中: A2——岗薪数(元); A——岗分分值(元/分),根据第八条计算确定; F1——岗分(分),根据第三章规定确定; K2——岗位考核调整系数,根据第十六条规定确定。

基于不对称Nash协商模型的知识工作团队利益分配方法研究

2010年3月第15卷第2期 西 安 邮 电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XI ’AN UNIVERS ITY OF POSTS AND TE L ECOMMUN ICATIONS Mar.2010 Vol 115No 12 收稿日期63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K )作者简介杨俊辉(6),男,陕西富平人,西安邮电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副教授。 基于不对称Nash 协商模型的知识 工作团队利益分配方法研究 杨俊辉 (西安邮电学院管理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061) 摘要:知识工作团队的利益分配是一个谈判协商过程,将不对称Nash 协商模型引入知识工作团队的利益分配问题,依据知识工作团队的利益分配原则提出了一个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并通过一个应用实例说明了方案的有效性。 关键词:知识工作团队;利益分配;Nash 协商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264(2010)02-0107-03 随着世界经济的日益全球化,个人与组织都处 于急剧而无法预料的变革中,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工作团队成为组织应对变化的有效 方式。[1-2] 在过去的20年里,工作团队的广泛应用引人注目,[3]尤其是在高科技企业和科研组织中,以知识工作者为主体的从事知识加工与创造活动的知识工作团队得到普遍的应用。知识工作团队作为一种高效、灵活的组织形式,不但可以集合各方面专家特长,而且可以创造出因合作而产生的利益。同时,由于知识工作团队成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或技术水平,工作中自主发挥的空间较大,所从事的工作对创造性有较高的要求,并且节奏快、压力大,因此在知识工作团队中,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团队的有效性至关重要。而影响团队成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其对合作产生利益的分配,利益分配不但会影响团队工作效率,甚至直接影响团队能否续存在。因此,在知识工作团队中明确利益分配的原则及依据,并建立一套科学、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尤为重要。 然而,在目前知识工作团队的研究中,很少涉及知识工作团队成员的绩效评估与利益分配问题。由于知识工作团队成员在知识、技能、经验等方面优势互补,团队成员应该通过谈判协商确定利益分配问题,以获得一个被每个团队成员认可的分配方案。 所以,知识工作团队的利益分配实质上是一个谈判协商过程,是一个群体决策过程。对于多人谈判协商问题,Nash 曾经提出多人协商的谈判模型,并给出了Nash 协商解;[4]Harsanyi 等人在Nash 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不对称Nash 协商模型,近年来被用于企业战略联盟中成员间的利益分配问题,[5-6]本文将该协商模型引入知识工作团队的利益分配问题,提出一个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并进行了实例分析。 1 知识工作团队利益分配原则 知识工作团队利益是指由于团队成员顺利合作而产生的,在制定利益分配方案时应遵守下列原则:①利益共享原则。指在知识工作团队利益分配过程中,必须保证每个团队成员都能从团队合作成功后获取相应的收益。②贡献相关原则。在知识工作团队中,团队成员的贡献大小各不相同。制定利益分配方案时应在利益共享的前提下体现其差异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励团队成员的工作热情。③群体协商原则。分配方案的制定过程是一个众多团队成员群体决策的过程。在决策过程中,先由各团队成员从自身的角度提出初始的利益分配方案,再由协商机制引导团队成员对所有初始方案进行选择和修 :2009-0-1:08E01908J 142:199-

人机功能分配(标准版)

( 安全技术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人机功能分配(标准版) Technical safety means that the pursuit of technology should also include ensuring that people make mistakes

人机功能分配(标准版) 在人机系统中,人与机完成各自的功能,只有二者合理配合,协调一致,才能使人机系统达到最佳效果。为此,需要深入了解和研究人机各自的特征,进行比较,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 (一)、人在人机系统中的主要功能 人在人机系统中主要有3种功能: (1)、传感功能。通过人体感觉器官的看、听、摸等感知外界环境的刺激信息,如物体、事件、机器、显示器、环境或工作过程等,将这些刺激信息作为输入传递给人的中枢神经。 (2)、信息处理功能。大脑对感知的信息进行检索、加工、判断、评价,然后做出决策。 (3)、操纵功能。将信息处理的结果作为指令,指挥人的行动,即人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如操纵控制器、使用工具、处理材料

等,最后达到人的预期目的,如机器被开动运转、零件被加工成形、机器的故障已被排除、缺陷零件已被修复或者更换等。 (二)、人机特性的比较 人体本身就是一部复杂的、特殊的机器。人与机器的特性包括许多内容,但就从人机系统中信息及能量的接受、传递、转换过程来讲,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来比较,即信息感受、信息处理和决策、操作反应、工作能力等,详见表4—4。 由表4—4可见,人优于机器的能力主要有:信号检测、图像识别、灵活性、随机应变、归纳、推理、判断、创造性等;机器优于人的能力主要有反应、操作速度快,精确性高,输 表4—4人与机器的特性比较 出功率大,耐久力强,重复性好,短期记忆,能同时完成多种操作、演绎推理以及能在恶劣环境下工作等。 (三)、人机功能分配原则 根据人机特性的比较,为了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人机功能合理分配的原则应该是:笨重的、快速的、持久的、可靠性高的、精

人机交互系统概述

人机交互系统概述

随着国家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和高等教育的规模的扩大,社会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的需求不仅体现在数量的增加上,而且体现在质量要求的提高上,培养具有研究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已成为许多大学计算机专业教育的主要目标。这些,足以说明人机交互在我们的发展中开始占据一定的地位了,我们应该开始逐渐重视人机交互带给我们的影响。 以往对计算机软件的研究,较少关心人的因索问题。重点就在如何最有效地使用两种宝贵的资源——计算速度和存储空间。程序的效率是最高目标。现在,由于硬件价格急剧下降,越来越强的适用于图形的个人计算环境的出现,我们可以首要考虑如何使用户的使用效率最高,而不是着重于计算机的效率。许多功能相似的图形交互式系统已经走入市场。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该系统使用起来是否方便。如何使系统在使用时变得方便已经成为设计中越来越要考虑的关键问题。用户与计算机接口的实际计算机科学。感性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且人的因素对一个成功的设计者来说,也是非常关键的。建立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的目的就是使系统对它的用户来说既易于理解又易于使用。 但是,什么是人机交互呢? 所谓人机交互就是指关于设计、评价和实现供人们使用交互式计算机系统,并围绕相关的主要现象进行研究的学科。狭义的讲,人机交互技术主要是研究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换,它主要包括人到计算机和计算机刀刃的信息交换两部分。对于前者,人们可以借助键盘、

鼠标、操纵杆、数据服装、眼动跟踪器、位置跟踪器、数据手套、压力笔等设备,用手、脚、声音、姿势、或身体的动作、视线甚至脑电波等向计算机传递信息;对于后者,计算机通过打印机、绘图仪、显示器、头盔式显示器、音箱等输出或显示设备向人们提供可理解的信息。人机交互是一门综合学科,它与认知心理学、人机工程学、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密切相关。其中,认知心理学与人机工程学是人机交互技术的理论基础,而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与人机交互是相互交叉渗透的。 人机交互的研究内容很广泛。涵盖了很多方面,如建模、设计、评估等理论和方法,以及在Web、移动计算、虚拟现实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了以下内容。 1.人机交互的界面表示模型与设计方法 友好的交互界面的开发离不开好的交互模型与设计方法。因此,研究人机交互界面的表示模型与设计方法是人机交互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2.可用性分析与评估 可用性人机交互关系到人机交互能否达到用户期待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效率和便捷性。对人机交互系统的可用性分析与评估的研究主要涉及到支持可用性的设计原则和可用性的评估方法等。 3.多通道交互技术 多通道交互主要研究多通道交互界面的表示模型、多通道交互界

安全人机工程学考试大纲

化工学院安全工程专业 《安全人机工程学》课程考试大纲 一、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 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考试时间:2小时 二、考试的基本要求 主要包括学生对安全人机工程学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人机工程学的历史、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其他各学科的关系。重点掌握人体测量参数、人的生理与心理特性,运用人机工程学的基本原理指导实践中的设计。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人机工程学在日常生活以及工业设计中的广泛应用。 三、考试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概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人机工程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

第二章:人体的人机学参数 掌握人体尺寸的测量方法,掌握相关的国家标准及其意义。熟悉人体测量参数在设计中的现实意义。 第三章人的生理特性与人体生物力学特性 重点掌握以下内容: 1.人的生理特征及在安全设计的应用 2.人的心理特征及在安全设计的应用 3.人体生物力学及在安全设计的应用 4.疲劳与恢复及在安全设计的应用 5.部分有关的规章制度及国家标准 第四章安全人机功能匹配 简单了解以下内容: 1.人机系统中人的传递函数 2.人机功能匹配 3.人机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第五章人机系统的安全设计 详细了解并掌握以下内容 1.工作(规范)设计方法及其实例

2.岗位设计方法及其实例 3.显示器设方法计及其实例 4.控制器设计方法及其实例 5.作业环境设计方法及其实例 6.安全防护装置设计方法及其实例 第六章安全人机工程学的实践与应用 讨论以下问题: 1.控制室的安全人机工程学 2.显示终端的安全人机工程学 3.办公室的安全人机工程学 4.产品人性设计中的安全人机工程学 5.计算机键盘的安全人机工程学 在讨论中发现问题,找出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品的不足之处,并探讨改进的可能性。 四、考试题型及试卷结构 考试题型: 1、填空20~ 30分

安全人机工程学的概念

培训教案 培训教材:安全管理学 培训内容:安全人机工程学 培训时间:2014、9、12 15:00—16:00 培训教师:侯柏林 培训地点:热电总厂会议室 一、安全人机工程学的概念 安全人机工程学就是从安全的角度与着眼点研究人与机的关系的一门学科,其立足点放在安全上面,以活动过程中的人文实行保护为目的,主要阐述人与机保持什么样的关系,才能保证人的安全。也就就是说,在实现一定的生产效率的同时,如何最大限度地保障人的安全健康与舒适愉快。这主要就是从活动者的生理、心理、生物力学的需要与可能等诸因素,去着重研究人从事生产或其她活动过程中在实现一定活动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免受外界因素的作用机理.为预防与消除危害的标准与方法提供科学依据,从而达到实现安全卫生的目的,确保人类能在安全健康、舒适愉快的条件与环境中从事各项活动。 安全人机工程学侧重于人与机的安全、减少差错、缓解疲劳等课题的研究。二、人机工程学的发展历程

人机工程学在欧洲就是以劳动科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英国就是欧洲开展人机学研究最早的国家,于1950年成立了英国人机学研究会,1957年创办会刊 《Ergonomics》。美国于1957年成立人类因素工程学会,同时发行了会刊。日本于1963年成立日本人间工学研究会。苏联、德国、法国、荷兰、瑞典、丹麦、芬兰、澳大利亚等国也先后开展了人机工程学的研究。1960年成立国际人机学协会。我国进入80年代以后,也开始人机工程学的研究。 关于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命名,各国有所不同,侧重点也各不相同。欧洲称作Ergonomics(人机学),美国称作Human Engineering(人类工程学)与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 (人类因素工程学),日本称为人间工学,目前普遍采用的就是 Ergonomics,我国曾译为人类工效学,人机工程学、人机学等。 三、安全人机工程学研究的内容 安全人机工程学研究的内容大体包括: 1. 研究人机之间分工及其相互适应问题。分工要根据两者各自特征,发挥各自 的优势,达到高效、安全、舒适、健康的目的。 2. 研究信息传递过程。人与机器在操作过程中要不断传递信息,因此,机器上各 种显示器、控制器要设计得适合于人使用。 3. 研究作业环境,创造安全的条件。生产场所有各种各样的环境条件,例如高 温、高湿、振动、噪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工作地的状况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人的健康。安全人机工程学研究的目标,就是要将这些因素控制在规定的标准范围之内,使环境条件符合人的生理与心理要求,从而使操作者感到舒适与安全。 4. 研究安全装置。许多设备都有“危区”,若无安全装置、屏障、隔板、外壳、 将危区与人体隔开,便可能对人产生伤害。因此,设计可靠的安全装置,就是安全人机工程学的任务。 5. 选择合适的操作者。人的个体差异,使操作者对工作的适应程度不同。在人 事安排上,要研究人机关系的协调性,人适其职,才有利于安全生产。 6. 研究生产过程中,操作者疲劳的特点以及减轻疲劳与紧张度的措施。 7. 研究人机系统的可靠性,保证人机系统的安全。研究事故的预防与危险情况的控制。 四、安全人机工程学研究的科学对象

人机交互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教育技术学 人机交互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国内外人机交互技术的历史及现状回顾,来揭示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规律。人机交互技术伴随着计算机而诞生,它的发展与计算机息息相关,从70年代中后期第一个图形用户界面的产生到如今已经有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本文将系统的介绍国内外学者对人机交互技术的研究历程和研究领域以及提出的主流技术,并提出自己对人机交互技术发展趋势的展望。 一、国内外研究历史及各种观点 1.国外研究历史 1959年美国学者B.Shackel从人在操纵计算机时如何才能减轻疲劳出发,提出了被认为是人机界面的第一篇文献的关于计算机控制台设计的人机工程学的论文。1960年,Liklider JCK首次提出人机紧密共栖(Human-Computer Close Symbiosis)的概念,被视为人机界面学的启蒙观点。1969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召开了第一次人机系统国际大会,同年第一份专业杂志国际人机研究(IJMMS)创刊。可以说,1969年是人机界面学发展史的里程碑。在1970年成立了两个HCI研究中心:一个是英国的Loughbocough大学的HUSAT研究中心,另一个是美国Xerox 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 1970年到1973年出版了四本与计算机相关的人机工程学专著,为人机交互界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0世纪80年代初期,学术界相继出版了六本专著,对最新的人机交互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人机交互学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范畴的架构。理论体系方面,从人机工程学独立出来,更加强调认知心理学以及行为学和社会学的某些人文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范畴方面,从人机界面(人机接口)拓延开来,强调计算机对于人的反馈交互作用。人机界面一词被人机交互所取代。HCI中的I,也由Interface(界面/接口)变成了Interaction(交互)。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高速处理芯片,多媒体技术和Internet Web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人机交互的研究重点放在了智能化交互,多模态(多通道)-多媒体交互,虚拟交互以及人机协同交互等方面,也就是放在以人为在中心的人机交互技术方面。 2.国内研究历史: 国内对人机交互技术的研究比较晚,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起步,到世纪末

人因工程学课后郭伏习题及解答

人因工程学 课后习题集解答 第一章 一、简述人因工程学的定义。 答:人因工程学就是按照人的特性设计和改进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的科学。 人一机一环境系统是指由共处于同一时间和空间的人与其所操纵的机器以及他们所处的周围环境所构成的系统,也可以简称为人一机系统。 为了实现人、机、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人因工程学把人的工作优化问题作为追求的重要目标。其标志是使处于不同条件下的人能高效、安全、健康、舒适地工作和生活。 二、人因工程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 1.人因工程学的萌芽时期 20世纪初,美国人泰勒(科学管理的创始人)进行了著名的铁铲实验和时间研究实验 ,他还对工人的操作进行了时间研究,改进操作方法,制定标准时间,在不增加劳动强度的条件下提高了工作效率。 与泰勒同一时期的吉尔布雷斯夫妇开展了动作研究,创立了通过动素分析改进操作动作的方法。 在这一时期,德国心理学家闵斯托伯格倡导将心理学应用于生产实践,其代表作是《心理学与工业效率》,提出了心理学对人在工作中的适应与提高效率的重要性。 20世纪初,虽然已孕育着人因工程学的思想萌芽,但人机关系总的特点是以机器为中心,通过选拔和培训使人去适应机器。由于机器进步很快,使人难以适应,因此大量存在着伤害人身心的问题。 2.人因工程学的兴起时期 这一阶段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工作效率研究提供了重要背景。该阶段主要研究如何减轻疲劳及人对机器的适应问题。 自1924年开始,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了长达8年的“霍桑实验”,这是对人的工作效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实验得到的结论是工作效率不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影响,还发现组织因素、工作气氛和人际关系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3.人因工程学的成长时期 这一阶段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60年代。二战以前,人与机器装备的匹配,主

人机交互

1.1什么是人机交互(HCI)是指关于设计、评价和实现供人们使用的交互式计算机系统,并围绕相关的主要现象进行研究的学科。狭义地讲,人机交互技术主要是研究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换。人到计算机的信息交换是用手、脚、声音、姿势或身体的动作、视线甚至脑电波等像计算机传递信息,计算机到人的信息交换是用输出或显示设备向人们提供可理解的信息。 1.2人机交互的研究内容1.人机交互界面表示模型与设计方法 2.可用性分析与评估 3.多通道交互技术 4.认知与只能用户界面 5.群件 6.Web设计 7.移动界面设计 1.3人机交互的发展历史1.命令行界面交互阶段 2.图形用户界面交互阶段 * 3.自然和谐的人机交互阶段2.1人的感知:1.视觉 2.听觉 3.触觉 2.2影响认知的因素: 1)情感(积极的情感会使人的思想更有创造性、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更强,而消极的情感使人的思考更加片面,还会影响其他方面的感知和认知能力) 2)人的个性差异 2.3对概念模型的认知:1.思维模型 2.信息处理模型 3.外部认知模型 3.1输入设备 1.文本输入设备(键盘、手写输入设备) 2.图像输入设备(二维扫描仪、数码摄像头) 3.三维信息输入设备(三维扫描仪、动作捕捉器) 4.指点输入设备(鼠标、 光笔、控件杆、触摸板、触 摸屏) 3.2输出设备:显示器、打 印机、语音交互设备 *3.3显示器的工作原理:显 示器是计算机的重要输出 设备,是人机对话的重要工 具。它的主要功能是接受主 机发出的信息,经过一系列 的变换,最后以光的形式将 文字和图形显示出来。 3.4显示器的类型阴极射 线管显示器、液晶显示器、 等离子显示器 阴极射线管显示器原理: 主要由阴极、电平控制器、 聚焦系统、加速系统、偏转 系统和阳极荧光粉涂层(前 四个组成电子枪)组成。CRT 显示终端的工作原理就是 将显像管内部的电子枪阴 极发出的电子束,经强度控 制、聚焦和加速后变成细小 的电子流,再经过偏转线圈 的作用向正确的目标偏离, 穿越荫罩的小孔或栅栏,轰 击到荧光屏上的荧光粉发 出光。 液晶显示器的原理: 以电流刺激液晶分子产生 点、线、面,并配合背部灯 管构成画面。液晶显示器依 驱动方式可分为静态驱动、 单纯矩阵驱动及主动矩阵 驱动三种。由于成像原理的 不同,LCD比CRT显示器具 有更好的图像清晰度、画面 稳定性和更低的功率消耗。 *4.1人机交互输入模式:请 求模式、采样模式、事件模 式 请求模式原理:在请求模式 下,输入设备的启动是在应 用程序中设置的。应用程序 执行过程中需要输入数据 时,暂停程序的执行,直到 从输入设备接收到请求的 输入数据后,才继续执行程 序。应用程序和输入设备交 替工作,如果要求进行数据 输入时,用户没有输入,则 整个程序被挂起。 采样模式原理:在采样模式 下,输入设备和应用程序独 立的工作。输入程序连续不 断地把信息输入进来,信息 的输入和应用程序中的输 入命令无关。应用数据在处 理其他数据的同时,输入设 备也在工作,心得输入数据 替换以前的输入数据。当应 用程序遇到取样命令时,读 取当前保存的输入设备数 据。这种模式对连续的信息 流输入比较方便,也可同时 处理多个输入设备的输入 信息。 事件模式原理:在事件模式 下,输入设备和程序并行工 作。输入设备把数据保存到 一个输入队列,也称为事件 队列,所有的输入数据都保 存起来,不会遗失。每次用 户对输入设备的一次操作 以及形成的数据叫做一个 事件当某台设备被置成事 件方式,应用程序和设备将 同时、各自独立地工作。从 设备输入的数据或事件都 存放在事件队列里,事件以 发生的时间排序。 4.2.基本交互技术:定位、 笔画、定值、选择、字符串 5.1图形用户界面的主要思 想:桌面隐喻、所见即所得、 直接操纵 5.2桌面隐喻:隐喻的表现

人机交互发展历史

人机交互的发展历史,是从人适应计算机到计算机不断地适应人的发展史。交互的信息也由精确的输入输出信息变成非精确的输入输出信息。 一、简单的人机交互界面 由于受到制造技术和成本等原因限制,早期的人机交互在设计上较少考虑人的因素,一味强调输入输出信息的精确性,因而使用不够自然和高效。 1.早期的手工作业。 当时交互的特点是由设计者本人(或本部门同事)来使用计算机,他们采用手工操作和依赖机器(二进制机器代码)的方法去适应现在看来是十分笨拙的计算机; 2.作业控制语言及交互命令语言。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计算机的主要使用者—程序员可采用批处理作业语言或交互命令语言的方式和计算机打交道,虽然要记忆许多命令和熟练地敲键盘,但已可用较方便的手段来调试程序、了解计算机执行情况; 3.图形用户界面(GUI)。 GUI的主要特点是桌面隐喻、WIMP技术、直接操纵和“所见即所得(WYSIWYG)”。由于GUI简明易学、减少了敲键盘、实现了“事实上的标准化”。因而使不懂计算机的普通用户也可以熟练地使用,开拓了用户人群。它的出现使信息产业得到空前的发展; 4.网络用户界面。 以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及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为主要基础的网络浏览器是网络用户界面的代表。由它形成的WWW网已经成为当今Internet的支柱。这类人机交互技术的特点是发展快,新的技术不断出现,如搜索引擎、网络加速、多媒体动画、聊天工具等; 二、自然的人机交互界面 随着网络的普及性发展和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人机交互领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图形界面交互已经产生了本质的变化,人们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界面的美学形式的创新,现在的用户更多的希望在使用多媒体终端时,有着更便捷、更符合他们的使用习惯,同时又有着比较美观的操作界面。利用人的多种感觉通道和动作通道(如语音、手写、姿势、视线、表情等输入),以并行、非精确的方式与(可见或不可见的)计算机环境进行交互,使人们从传统的交互方式的束缚解脱出来,使人们进入自然和谐的人机交互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多通道交互、情感计算、自然语言理解、虚拟现实、智能用户界面等方面。(1)多通道交互 多通道交互(Multi Modal Interaction,MMI)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人机交互技术,它既适应了“以人为中心”的自然交互准则,也推动了互联网时代信息产业(包括移动计算、移动通信、网络服务器等)的快速发展。MMI是指“一种使用多种通道与计算机通信的人机交互方式。通道(modality)涵盖了用户表达意图、执行动作或感知反馈信息的各种通信方法,如言语、眼神、脸部表情、唇动、手动、手势、头动、肢体姿势、触觉、嗅觉或味觉等”。采用这种方式的计算机用户界面称为“多通道用户界面”。目前,人类最长使用的多通道交互技术包括手写识别、笔式交互、语音识别、语音合成、数字墨水、视线跟踪技术、触觉通道的力反馈装置、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和人脸表情识别技术等方面。 (2)情感计算 让计算机具有情感能力首先是由美国MIT大学Minsky教授(人工智能创始人之一)提出的。他在1985年的专著“The Society of Mind”中指出,问题不在于智能机器能否有任何情感,而在于机器实现智能时怎么能够没有情感。从此,赋予计算机情感能力并让计算机能够理解和表达情感的研究、探讨引起了计算机界许多人士的兴趣。这方面的工作首推美国MIT媒体实验室Picard教授领导研究小组的工作。情感计算一词也首先由Picard教授于1997年出版的专著“Affective Computing(情感计算)”中提出并给出了定义,即情感计算是关于情感、情感产生以及影响情感方面的计算。 MIT对情感计算进行全方位研究,正在开发研究情感机器人,最终有可能人机融合。其媒体实验室与HP公司合作进行情感计算的研究。IBM公司的“蓝眼计划”,可使计算机知道人想干什么,如当人的眼瞄向电视时,它竟知道人想打开电视机,它便发出指令打开电视机。此外该公司还研究了情感鼠标,可根据手部的血压及温度等传感器感知用户的情感。CMU 主要研究可穿戴计算机。日本在对感性信息处理的研究中,有众多研究单位参与,主要集中在研究所和高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欧姆龙公司研制生产的机器玩具曾风行一时,最高价达4 000美元。随后其它公司也进行机器狗等玩具的生产。显然情感计算的研究不仅具

人因工程学课后习题及解答

第一章 一、简述人因工程学的定义。 答:人因工程学就是按照人的特性设计和改进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的科学。 人一机一环境系统是指由共处于同一时间和空间的人与其所操纵的机器以及他们所处的周围环境所构成的系统,也可以简称为人一机系统。 为了实现人、机、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人因工程学把人的工作优化问题作为追求的重要目标。其标志是使处于不同条件下的人能高效、安全、健康、舒适地工作和生活。 二、人因工程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 萌芽时期(20世纪初期) 人因工程学的兴起时期(1910 —1940年)人因工程学的成长时期(1940 — 1960年)人因工程学的发展时期(1960年以后) 1.人因工程学的萌芽时期 20世纪初,美国人泰勒(科学管理的创始人)进行了著名的铁铲实验和时间研究实验,他还对工人的操作进行了时间研究,改进操作方法,制定标准时间,在不增加劳动强度的条 件下提高了工作效率。 与泰勒同一时期的吉尔布雷斯夫妇开展了动作研究,创立了通过动素分析改进操作动作 的方法。 在这一时期,德国心理学家闵斯托伯格倡导将心理学应用于生产实践,其代表作是《心 理学与工业效率》,提出了心理学对人在工作中的适应与提高效率的重要性。 20世纪初,虽然已孕育着人因工程学的思想萌芽,但人机关系总的特点是以机器为中 心,通过选拔和培训使人去适应机器。由于机器进步很快,使人难以适应,因此大量存在着 伤害人身心的问题。 2.人因工程学的兴起时期 这一阶段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工作效率研究 提供了重要背景。该阶段主要研究如何减轻疲劳及人对机器的适应问题。 自1924年开始,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了长达8年的“霍桑实验”,这是对人的工作效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实验得到的结论是工作效率不仅受物 理的、生理的因素影响,还发现组织因素、工作气氛和人际关系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3.人因工程学的成长时期 这一阶段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60年代。二战以前,人与机器装备的匹配,主 要是通过选拔和培训,使人去适应机器装备。 二战期间,由于战争的需要,首先在军事领域开始了与设计相关学科的综合研究与应用,使人适应机器转入到使机器适应人的新阶段。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本学科的研究与应用逐渐从军事领域向工业等领域发展。并逐步应用军事领域的研究成果来解决工业与工程设计中的问题。 此外,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许多国家先后成立了学会。为了加强国际间交流,1960年正式成立了国际人类工效学会(IEA),标志着该学科已经发展成熟,该组织为推动各国的人因工程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4.人因工程学的发展时期

人机工程学大纲

课程教学 大纲编号: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人机工程学 课程学分:3 执笔人:汪惠芬周建中 审订人:龚光容 修(制)订日期:2013.10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

理, 。 , 人机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与国民经济各部门都有密切关系。人机工程学运用人体 测量学、生理学、心理学和生物力学以及工程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综合地进行人体结构、 功能、心理以及力学等问题的研究,研究如何正确处理人、机器及其工作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相 互作用,设计能使操作者发挥最大效能的机械、仪器和控制装置,并研究控制台上各个仪表的最适 位置等。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了解并掌握人机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掌握人机系统设计的一般方 法,在明确系统总体要求的前提下,分析和研究人、机、环境三个要素应具备的功能及其对系统总体性能 的影响,寻求人机系统最优组合方案能应用人机工程学知识指导具体产品的设计使人机系统工作安全、 高效、可靠。通过各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 1 人机工程学概论 1.1 人机工程学的命名及定义 1.1.1 了解人机工程学的命名 美国“Human Engineering”,西欧 Ergonomics ,我国:人体工程学、人机工程学等。 1.1.2 了解人机工程学的定义 国际人类工效学 IEA 的定义,《辞海》的定义,美国 W.B.伍德森的定义 1.2 人机工程学的起源与发展 1.2.1 经验人机工程学 F.W.泰罗。使人适应于机器 1.2.2 科学人机工程学 重视工业与工程设计中“人的因素”,力求使机器适应于人 1.2.3 现代人机工程学 使人-机-环境系统相协调,从而获得系统的最高综合效能 1.3 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了解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内容 七个分支,四个主要方面 1.3.2△了解人机工程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和非实验法及其内容 1.4 人机工程学体系 1.4.1△了解人机工程学的学科体系 人体科学、环境科学为上肢,管理科学、人文科学为下肢,工程技术科学为驱干,系统 论、模型论、优化论为支撑。 1.5 人机工程学与工业设计 了解人机工程学与工业设计的区别和联系 1.6 学科的应用 1.6.1 学科研究的课题 主要讲授应用于工业设计的 5 各方面

安全人机工程学 课后复习题目汇总

1.人机工程学的命名及定义 2.人机工程学研究的内容 3.人机工程学的三个著名试验 4.安全人机工程学的定义 5.安全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 6.研讨:身边事物人机设计的合理与不当分析 第二章复习题: 1. 为什么说人体测量参数是一切设计的基础? 2. 人体测量的基本姿势有哪些? 3. 矢状面、冠状面的定义? 4. 人体测量的顺序? 5.使用人体数据的原则是什么? 6.手、脚作业域如何确定? 7.人体测量数据的运用准则有哪些? 8.人体测量数据如何处理? 9.结合实际举例说明人体数据在工程中的应用? 第三章: 1.感觉、知觉、感觉阈限、明适应、暗适应、思维、能力、性格、需要的定义 2.感觉和知觉的联系和区别是怎样的? 3.视觉、听觉特征分别是什么? 4.由非理智行为而发生违章操作的心理因素有哪些表现? 5.如何应用能力的个体差异搞好安全工作? 6.视野与视力范围,试分析视力表能辨别视力的原因。 7.情绪与情感的区别是什么?为保障安全生产如何对待情绪问题? 8.反应时间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能缩短人的反应时间? 9. 如何能提高人的信息处理能力? 10.情绪、意志、态度、气质与安全生产的关系 11.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2.气质的类型的特征 13.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的内容 14.动机和需要的关系 15.生产中非理智行为有哪些表现?如何克服以保证安全生产? 16.相关计算题 第四章: 1、试分析脑力劳动容易产生疲劳的原因。 2、人体作业时能量的来源途径及特点。 3、作业过程中人体通过哪些方面的机能调节来应对作业带来的生理变化? 4、影响作业能力的因素有哪些? 5、作业疲劳的形成理论有哪几种? 6、在安全生产中,如何应用相关理论知识预防和改善作业疲劳?

人机交互实验研究报告

一个简单地贪食蛇游戏地实现(MTK平台) 游戏界面如下: 业务逻辑:程序开始运行,绘制游戏边框,初始化全局变量,绘制蛇身和实物. 在按键地控制下,时钟地控制下,通过改变蛇身位置参数,判断食物和蛇身地关系,执行不同地函数,完成游戏逻辑.b5E2R。 /*贪吃蛇*/ /*by eleqian*/ /* 按键: 上下左右:改变方向 左软键:开始/暂停 右软键:退出 */ #include "base.h" /*全局变量*/ /*存储蛇体坐标地数组*/ int arr[50]; /*单位长,单位宽,边界长和边界宽*/ int linc, colc, xside, yside; /*食物地坐标,最后地方向,蛇神长度,最大长度,目前游戏所在地状态*/

int food, last, slen, maxl, state; /*时钟句柄,int32是base.h定义地一个32bit地数据类型*/ int32 timer; /*初始化界面函数,也是初始化参数地函数*/ int init() { /*最大长度定义为50,我们地蛇身体数组只有50大小*/ maxl = 50; /*获得屏幕宽度不足10倍数地部分,分成左右对称地两部分,作为游戏地边框区域如果屏幕宽是10地倍数,边框宽度取10*/ xside = (SCRW % 10) / 2; if(0 == xside) { xside = 10; } /*边框长度延长10个像素值*/ xside = xside + 10; /*边框地高度地确定,算法同边框宽度*/ yside = (SCRH % 10) / 2; if(0 == yside) { yside = 10; } yside = yside + 10; /*计算出每个蛇节地宽度和高度,整个游戏区域可以充斥10*10个蛇节*/ colc = (SCRW - xside * 2) / 10; linc = (SCRH - yside * 2) / 10; /*创建整个游戏地时钟句柄*/ timer=timercreate(); /*初始化游戏界面*/ inits(); return 0; } void inits() {/*初始化所有地状态参数/ int m; /*获得中心区域地坐标*/ m = (linc / 2) *colc + colc / 2; /*将中心区域地坐标及以上两个坐标复制给前三个蛇节*/ arr[0]=m; arr[1]= m + colc;

人因工程学课后习题与解答

《人因工程学》课后复习思考题答案 郭伏、钱省三主编 第一章 一、简述人因工程学的定义。 答:人因工程学就是按照人的特性设计和改进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的科学。 人一机一环境系统是指由共处于同一时间和空间的人与其所操纵的机器以及他们所处的周围环境所构成的系统,也可以简称为人一机系统。 为了实现人、机、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人因工程学把人的工作优化问题作为追求的重要目标。其标志是使处于不同条件下的人能高效、安全、健康、舒适地工作和生活。 二、人因工程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 1.人因工程学的萌芽时期 20世纪初,美国人泰勒(科学管理的创始人)进行了著名的铁铲实验和时间研究实验 ,他还对工人的操作进行了时间研究,改进操作方法,制定标准时间,在不增加劳动强度的条件下提高了工作效率。 与泰勒同一时期的吉尔布雷斯夫妇开展了动作研究,创立了通过动素分析改进操作动作的方法。 在这一时期,德国心理学家闵斯托伯格倡导将心理学应用于生产实践,其代表作是《心理学与工业效率》,提出了心理学对人在工作中的适应与提高效率的重要性。 20世纪初,虽然已孕育着人因工程学的思想萌芽,但人机关系总的特点是以机器为中心,通过选拔和培训使人去适应机器。由于机器进步很快,使人难以适应,因此大量存在着伤害人身心的问题。 2.人因工程学的兴起时期 这一阶段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工作效率研究提供了重要背景。该阶段主要研究如何减轻疲劳及人对机器的适应问题。 自1924年开始,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了长达8年的“霍桑实验”,这是对人的工作效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实验得到的结论是工作效率不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影响,还发现组织因素、工作气氛和人际关系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3.人因工程学的成长时期 这一阶段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60年代。二战以前,人与机器装备的匹配,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