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澳大利亚的历史看民主与国民素质的关系

从澳大利亚的历史看民主与国民素质的关系

从澳大利亚的历史看民主与国民素质的关系
从澳大利亚的历史看民主与国民素质的关系

十四、从澳大利亚的历史看民主与国

民素质的关系

——作者:熊飞骏

1770 年,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船长抵达澳洲大陆,花了很长时间沿着整个东海岸航行探险,途中在植物湾停泊。当他发现这是一块没有“现代主人”的未开发处女地时,库克船长宣布这块大陆为大英帝国所有,并将其命名为“新南威尔士”。

1779 年,因为民主的英国慎判死刑,监狱人满为患,刑事重犯、惯犯越狱的事件时有发生。为了给那些杀人越货的刑事犯寻找一个无法越狱的流放地,约瑟夫·班克斯(库克航船上的博物学家)建议英国政府把他们流放到远离英国本土的处女大陆“新南威尔士”……

1787 年,一支由11艘船组成的舰队载着 750 罪犯驶向澳洲大陆,于1788 年 1 月 26 日在悉尼湾登陆。

这批罪犯是澳大利亚最早的居民。

随后的大半个世纪,英国政府陆续把罪犯输送到澳洲大陆,一直到1868年。

罪犯是澳大利亚早期居民的主要组成部分。

这些罪犯的凶残和灭绝人性可以从他们对待澳洲大陆土著居民的暴行中看出来。他们象猎杀牲畜一样任意捕杀新大陆土著,连妇女儿童也一样亮出血淋淋的屠刀。

流放澳洲的罪犯捕杀土著居民与美国早期移民屠杀印弟安人在性质上有很大的区别:后者多数情况下是基于文化冲突的自卫反击,和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攻击属同一性质,是被动的;前者则是赤裸裸的攻击猎杀,是主动的。

所以澳大利亚的早期居民是不折不扣的人渣和败类!是货真价实的低素质人口。

沙漠广布的澳洲大陆并不是一块适合人类居住的丰饶土地,而是一个炎热荒芜、毒虫肆虐的恐怖之地。因此这块由罪犯建立的殖民地在相当长时期内一直笼罩着饥饿的阴影。

蛮荒的土地和低素质人口,似乎天定澳大利亚是一个绝望的国度。

在国家兴衰的天平上,还有远比土地和人口素质更重要的砝码:那就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

好的体制把魔鬼进化成天使;把沙漠灌溉成绿洲。

坏的体制把天使异化成魔鬼,把绿洲折腾成沙漠。

英国把罪犯输送到澳洲大陆的同时,也给这块蛮荒的处女地输入了“抑恶扬善、优胜劣汰”的民主宪政体制。

这是澳洲大陆最大的幸运!是英国给澳大利亚的最好礼物。

从第一批罪犯踏上澳大利亚的那一天起,两百多年过去了,罪犯的后代在民主政治的滋养下,早已洗净了罪恶祖先凶残冷酷的血质,进化成绅士型的文明公民。今天的澳大利亚人是全球公认的高素质群体,澳大利亚也成为最适合人类住居的国度,是中国有产者优先选择的理想移民地。

澳大利亚的历史彰显了这样一个事实:素质低的国民并非不适合民主,一个国家是否适合民主体制与国民素质没有必然联系。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决定因素是该国的政治体制。民主体制能最大限度激发人身上的积极和健康的潜能,大幅度地提升国民素质。

依此类推,“中国人素质低”不是“不适合民主”的理由。连罪犯都能成功的移植民主宪政体制,中国人的素质总比罪犯高些吧,对民主政治的把握总不致于连罪犯都不如吧?中国的某些左愤和特权阶层总不能如此这般地诬蔑自己的同胞吧?

因为中国长达两千二百年的极权专制历史,长期的潜移默化使中国人的潜意识里有浓厚的专制情结。因此人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中国人不适合民主”。我们只看到了中国人天性的一个侧面,而忽视了另一个侧面。中国人血统中的“民主基因”虽然比不上英、美、法、德的国民;但比亚洲的绝大多数国家更容易接受和把握民主。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南亚非基督教国家的中国移民并没有信奉这些国家的主体宗教——佛教和伊斯兰教,而是多数信奉了基督教,并因此受到这些国家主体民族的残酷迫害。现代民主文明就是起源于基督教的教义,美国的开国英雄当初设计民主政治体制就主要

参照《圣经》的理论。与其说美国是一个民主国家,还不是说美国是一个基督教国家。美国的本质是以基督教精神立国的。此现象说明中国人身上根植着与生俱来的“民主基因”,因而较容易理解和接受民主。

台湾人和俄罗斯人在同一时间走上民主之路,可台湾的民主政治在二十年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俄罗斯的民主则出现了大倒退。由此可见“中国人不适合民主”是无视“众目睽睽事实”的“政治谎言”。

澳大利亚的历史也说明民主与国民素质的关系是先有民主然后才有国民高素质;而不是先有国民高素质后有民主。民主是公民高素质的前提;国民高素质则是民主的结果。同理:国民低素质不是“专制”的充分条件;而是“专制”的结果。要想大幅度地提升国民素质,就必须敞开胸怀拥抱民主宪政体制。

澳大利亚土著图腾

澳大利亚土著图腾 世界各地都有着自己的文化及图腾,澳大利亚也不例外,下面为大家整理了澳大利亚土著图腾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澳大利亚土著图腾 澳大利亚沙漠中部有一块巨大的赤色砂岩,充满了神秘的气息。澳大利亚土著人认为这块巨岩是他们的所属物,是他们祖先从神灵那里得到的赐予,具有重要的宗教意义,巨岩上每一道风化的疤痕和纹路不仅对他们具有特别意义,也让每年到此的万千世界各地的游客遐想不已。这块巨岩就是“乌鲁鲁”,也曾被称为“艾尔斯岩”。 “乌鲁鲁”是澳大利亚土著人的土语,也是赤色砂岩现在的正式名称,它的全称应该足以巨岩为核心的“乌鲁鲁卡塔丘塔国家公园”。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名录。英文也将其称之为艾尔斯岩,因为在1873年,英国探险家戈斯发现了这块巨岩,于是以当时南澳大利亚洲的总督艾尔斯爵士的名字命名。乌鲁鲁跟悉尼歌剧院一样,是澳大利亚的象征。但乌鲁鲁跟那座人造的现代建筑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它所代表的是这个国家远古的历史,它是澳大利亚这块古老大陆上的唯一原住民族;;澳大利亚土著民族的图腾(乌鲁鲁传统主人阿南古人的传统价值体系得到了肯定,阿南古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族群之一,是与大自然共生长的澳洲土著)。 乌鲁鲁十分巨大,在一百公里以外的地方便可以望见这块巨岩。

人们对它的第一个印象是乌鲁鲁是从平原上拔地而起的,继而便会对其巨大的体积惊讶不已。这块巨石高348米,底部周长9公里。乌鲁鲁常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岩石,其实它并非岩石, 而是一座地下“山峰”的峰顶。这座大山被埋在地下大约6公里的深处。在约5亿5千万年以前,澳大利亚中部还是一个巨大的海床,而这块岩石就是海床的一部分。后来海洋逐渐退却,地壳慢慢移动并隆起,高大的山峰就被土地所覆盖,只露出来一个山顶。它就是乌鲁鲁。 最早发现乌鲁鲁的欧洲人其实并不是戈斯,虽然是他给乌鲁鲁“命名”的。在戈斯发现乌鲁鲁的前一年,英国探险家吉尔斯曾多次深入澳大利亚内陆。有一次吉尔斯来到乌鲁鲁以北40公里的阿马富厄斯湖畔,发现了这块巨岩,并做了记录。而吉尔斯次年重返旧地时,戈斯已登临过乌鲁鲁的岩顶了。后来澳大利亚冒险家兼作家大卫;琳达在澳大利亚内陆周游时也曾到过乌鲁鲁,她最早用文学的笔法描述了乌鲁鲁。她在《踪迹》一书中说:“这块巨岩有一股笔墨难以形容的力量,使我的心跳骤然急促起来,我从没见过如此奇异但又极尽原始之美的东西。”如果对澳大利亚土著民族关于这块岩石的神话和传说有所了解的话,上述印象便更具有意义了。据澳大利亚土著人传说,乌鲁鲁是他们祖先在“梦幻时代”开辟路径时所留下的路标。“梦幻时代”是指天地形成时期。 乌鲁鲁的每一道裂痕对澳大利亚土著民族来说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土著认为:整个澳大利亚北部的厂袤土地都是祖先留给他们并让他们世代守护的。而乌鲁鲁则是这块土地上最重要的一部分,是

澳大利亚英语变体

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 学 期 论 文 院系:外国语学院 专业:英语(翻译方向) 班级:二班

学号:0409100234 姓名:谈耀文 浅析澳大利亚英语的词汇特色及文化特质 摘要:语言的产生发展以及语言的变异与它所在的社会文化诸多因素紧密相联。 在语言三要素中,最敏感、最具活性的词汇对于社会文化有着强烈的依附性和共变性,澳大利亚英语在离开英国本土来到社会文化环境完全不同的澳洲之后,涌现了许多反映澳大利亚人民生活的特色词汇。本文考察了澳大利亚英语特色词汇的来源、缩略形式和词汇的戏谑性以及澳大利亚英语词汇的发展过程及发展趋势,力图说明社会环境制约和影响着词汇的变异,民族个性对词汇的发展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澳大利亚英语;社会文化环境;词汇特色;缩略形式;变异 Abstract:The invention, evolution and variation of a language ar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social—cultural environment. Lexicon which is the most sensititive and active among the three language factors is greatly attached to the change of society and culture. English lexicon has some variation since it came to Australia. This thesis investigates Australia English lexicon features with emphasis on lexicon invention, abbreviation and the fact of creating new words for fun. The lexicon development process is discussed as well. The author attempts to prove that lexicon variation is determined and affected by ecology and that the disposition of a certain nation also contributes a lot to it. Key words:Australian English;social—cultural environment;lexicon features:abbreviation;variation 前言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是文化主观客观的表现形式。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一种交际工具,已成为文化的载体,并在许多方面体现文化。社会的各种因素会对语言产生各种影响,分布在不同国境中的同一语言由于各自处于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久而久之会出现一些语言上的变异,最敏感、最迅速地反映社会特点的词汇在跨境语言的变异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澳大利亚英语在脱离母体远离英国之后,在澳大利亚所特有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产生了许多特有的词汇,而这些根植于澳大利亚社会文化的词汇像镜子一样反映出了澳大利亚人民的文化经 济生活和民族个性特征。

!!!白人殖民对澳大利亚土著社会的破坏

第28卷第4期Vol .28,No .4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hua University (Phil os ophy &Social Sciences ) 2009年8月Aug .2009 收稿日期:2009-05-20 作者简介:杨洪贵(1970—),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世界现当代史和澳大利亚史研究。 ?澳大利亚研究? 白人殖民对澳大利亚土著社会的破坏 杨洪贵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2) 摘 要:1788年英国殖民者在澳大利亚建立罪犯流放地,从此打破土著在澳大利亚的宁静。为了夺取土地与 资源,白人殖民者对土著进行剥夺、屠杀。殖民者带往澳大利亚的疾病与瘟疫(主要是天花和性病)也不断侵袭土著部落。这些导致澳大利亚土著人口锐减、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的破坏。白人殖民对澳大利亚土著种族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 关键词:殖民;澳大利亚土著;破坏 中图分类号:K611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505(2009)04-0079-05 W h ite Colon ists πD estructi on to the Abor i g i n a l Austra li a Soc i ety Y ANG Hong 2gui (School of H istory and Culture,X ihua N or m al U niversity,N anchong,S ichuan,637002,China ) Abstract:Australia was col onized by B ritain in 1788.Fr om then on,white Col onists not only t ook away the land and res ources fr om Aboriginal Australians,but massacred thousands of the m.Besides,the ep ide m ic of s mall pox and sexual infecti ons continuously ruined the Aboriginal Australians tribes .So,vi olent conflicts and the s p read of infecti ous diseases resulted in a shar p reducti on of Abo 2riginal Australians populati on and the great destructi on of their tribal life .The above evidence showed white col onists posed a grave threat t o Aboriginal Australians πexistence . Key words:col onizati on;Aboriginal Australians;destructi on 西方列强对大洋州的殖民侵略比其他大陆来得晚些,这里的殖民掠夺和压迫的历史也比较短,但对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来说,所造成的悲剧却不亚于 南北美洲。[1]38 1788年英国开始在澳大利亚开展殖民活动。从此,暴力冲突和疾病的侵袭导致土著人口急剧减少,土著生活方式遭到巨大破坏,澳大利亚土著的种族生存面临严重威胁。 一、殖民者对澳大利亚土著的猎杀 1788年1月28日,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 东南部,开始殖民活动。在其存在的最初半个世纪里,作为海外监狱,澳大利亚是体面的英国人最不愿意去的地方。除犯人外,当时只能招募下层社会的以及那些为生计所迫的英国人到澳大利亚充当官员、监狱看守和自由移民。这种人口结构下,无论是罪犯还是自由人都在物质上匮乏、智力和精神上不足,没有能力去认识和理解复杂而又具有浓郁宗教 色彩的土著文化。[2]25 19世纪30年代以后,殖民地政治经济体制发生重大转变。政治上,公民殖民地纷纷建立,流放制度逐渐废止。经济上经历了两次大发展,第一次是1830-1860年期间牧羊业的发展;第二次是从1851年到19世纪末的淘金热。随着澳洲由流放地演变成为殖民地,农业和牧业的发展,强占土著土地成为发展的必须,白人与土著的冲突越发不可避免。由于土著人没有私有观念,他们认为采集白人农田的食物,捕杀白人喂养的牲口是他们生活的权利。而白人却认为这些是他们的私有财产,信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白人认为土著就是偷盗白人劳动成果的强盗,他们以武力方式对 土著进行惩罚和限制。[3]340 土著日益被白人认为是扩张和向内地殖民的障碍,欲除之而后快。 正因为如此,随着英国殖民的开始,澳大利亚土著和白人殖民者之间的冲突就开始了。1790年12

澳大利亚人文地理历史汇总

澳大利亚人文地理 澳大利亚(Australia):地处大洋洲。位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国土面积768万平方千米,是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和巴西的世界上第六个陆地面积最大的国家,约相当于五分之四个中国。人口2327万(2013年),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小的国家。澳大利亚由澳大利亚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等岛屿和海外领土组成。它四面环海、远离他国,和最近的邻居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距离也有200公里之遥。东濒太平洋的珊瑚海和塔斯曼海,西、北、南三面临印度洋,其边缘海海岸线长达37000公里。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它就像一片巨大的树叶,孤零零地漂泊在烟泊浩淼的大洋上,给人以远离尘世、静谧逍遥的感觉。是这个世界上最孤独、也是最安全的国家。 澳大利亚的地形很有特色。东部山地,中部平原,西部高原。全国最高峰科修斯科山海拔2228米,在靠海处是狭窄的海滩缓坡,缓斜向西,渐成平原。沿海地区到处是宽阔的沙滩和葱翠的草木,那里的

地形千姿百态:在悉尼(Sydney)市西面有蓝山山脉的悬崖峭壁,在布里斯本北面有葛拉思豪斯山脉高大、优美而历经侵蚀的火山颈,而在阿德雷德市西面的南海岸则是一片平坦的原野。墨累河和达令河是澳大利亚最长的两条河流。 澳大利亚约70%的国土属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带,中部大部分地区不适合人类居住。澳大利亚有11个大沙漠,它们约占整个大陆面积的20%。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平坦、最干燥的大陆,中部的艾尔湖是澳大利亚的最低点,湖面低于海平面16米。能作畜牧及耕种的土地只有26万平方公里。沿海地带,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带,适于居住与耕种。 澳大利亚的气候怡人,有两个气候区,北面(南回归线上)是热带区,其余地方属于温带区。澳大利亚气候复杂多样,四季分明,季节与北半球相反。气候炎热干燥,年平均降雨量在460毫米左右,四季月份与气温如下:春天:9~11月,最高气温20℃,最低9℃。夏天:12月~次年2月,最高气温25℃,最低14℃。秋天:3~5月,最高气温20℃,最低11℃。冬天:6~8月,最高气温14℃,最低6℃。 澳大利亚的首都是什么? 澳大利亚最大的城市是什么? 澳大利亚的官方语言是什么? 澳大利亚的宗教信仰是什么? 澳大利亚的最高政治领导人是谁? 中国的国庆节是每年的10月1日,澳大利亚的国庆节是什么时候?

经济发展与国民素质

大家都喜欢说中国人素质低。这种素质可以解释为一个国家整体民族的人格素质,精神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等反应人的质量要素的总和。人们喜欢拿中国人和欧美人比较,把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说中国人的素质影响了中国的发展。关于经济发展和公民素质之间的关系,虽然大家都不否认经济发展程度决定国民素质水平。但是大家在现实中更多强调的是国民素质对一国经济甚至是对一国整体之发展的作用。大家甚至都把国民素质上升为一个决定性因素。最愿意拿出来说事的就是看见老太太摔倒了但不去扶。前一段时间又出了一个小悦悦事件。关于这种事件,我有一点自己的理解。我们不知道当时这18个路人心理是怎么想的。但是有一点应该是大部分人的理由,那就是,如果这是个骗局,我赔不起。而呼应这类事件的是网上流传广泛的北大校长撑腰体。我们想想,如果是北大校长遇到这件事,他上前帮忙的几率是不是应该大一些。首先是他社会地位在那,不可能袖手旁观。还有就是如果他被坑了,北大法律系会给他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也许北大还能替他赔偿。所以我得出个结论,见义勇为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也就是说经济发展程度决定国民素质水平。可以设想如果哪天大家都不差钱了,见到摔倒了的老人能上前扶一把的人应该会多起来吧。当然,那种理想状态下,也不会有为讹人而摔倒的老人了。 接下来就是关于国民素质对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多人说国民素质是国家经济腾飞的关键。总喜欢举二战后日本的例子。的确,我们不可否认,国民的高素质高凝聚力带动了日本战后的经济复苏。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日本国民的高素质是在国家经历了大的变故,大的灾难之后才发挥出来巨大的凝聚力的。其实,中国国民在国家遇到大的危难的时候,凝聚力也可以在一瞬间飙升。比如汶川地震之后。我认为国民素质在一国经济崛起和复苏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复苏,特别是日本二战后的经济复苏,那是同一代人经历了国家经济,生活水平大起大落后,想要回到以前那种好生活甚至想过的比以前更好而做的努力。相比中国,汉唐盛世,八方来朝对于今人来说那只是久远的传说。是现代世界中无法企及的梦想。中国近代以来国力的衰退是温水煮青蛙的过程,说不出哪代人见证了这个过程。就是说日本是个特例。 总结一下,我个人的观点就是要想提高国民素质就要努力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好了,国民素质才能大幅度提升。现在我们欣赏的那些国民高素质的国家,背后是更早的经济发展。而想要靠国民素质的提高而发展经济,有些困难。因为想要兼济天下首先要修身齐家,毕竟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在还没来得及改变这个世界就饿死在首阳山了。更有在历史上留名得不是那位不食嗟来之食的那位仁兄,而是施粥的黔敖,所以在国民素质和经济发展这一个问题上,我想用管子的一句话作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世界种族分布

世界种族分布 种族主要指体质、形态上具有共同生物学和遗传学特征的人的群体。这种人的群体具有区域性特点。世界上种族比较复杂,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被公认的分类系统。过去,对种族的划分,一般以人的皮肤颜色为主要标志(当然也考虑到生理特征),分为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和棕种人;现在人类学家则按皮肤颜色、头型、眼脸、脸盘、眼睛的颜色以及眼、鼻、唇的结构和大小、身高及其比例等进行划分。此外,血型、指纹、掌纹、体毛、牙等对人类种族划分也有一定意义。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种族这个群体也在发生变异,形成一些过渡或混合的类型和区域性的变种。现划为四大人种:①蒙古人种,皮肤呈黄白、黄褐色,面部扁平,颧骨较高、鼻梁的高度和宽度均属于中等,头部为黑色直发、眼睛的颜色较深。主要有两个分支:一支分布于亚洲大陆,是蒙古人种的主要部分;另一支是分布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印第安人;②欧罗巴人种,皮肤颜色浅淡,头发为柔软的波状发或直发,眼色碧蓝或灰褐色,嘴唇薄、鼻梁高、鼻子大、鼻尖突出。主要分布在欧洲、西亚和非洲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种族;③尼格罗人种,肤色黑或深棕色,发黑而卷曲,鼻宽扁、唇厚。主要分布在非洲撤哈拉大沙漠以南地区;④澳大利亚人种,与尼格罗人种相似,肤色黑、发黑,鼻宽唇阔。主要分布在大洋洲,是世界上最小的种族。 早期的学者注重于总结及描述“人类的自然类别”,这即是Johann Friedrich Blumenbach于1775年出版的人类五分法的文章的标题。但随着19世纪时人类学的形成,欧美学者开始试图解释各个群体在行为上和文化上的不同特征(Stanton 1960)。他们开始测量颅骨的大小及形状,试图解释智力或者其他方面的不同特征(Lieberman 2001)。与达尔文于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同时,欧洲人对于不同种族到底起源相同,还是各自进化,或各自被上帝创造,展开了激烈的争论(Wolpoff and Caspari 1997)。17世纪至19世纪期间,民间对于民族之间的区别的普遍认知,和科学家对于这些区别的解释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后来一名学者所说的“种族的意识形态”(Smedley 1999)。这种意识形态的基本要旨是:种族是远古的,自然的,一成不变的,各不相同的。虽然一些群体是多个群体的混合体,但是通过调查和研究,仍然可以辨别形成该混合群体的祖先民族。19世纪时,有多位自然科学家在种族的问题上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如Georges Cuvier、James Cowles Pritchard、Louis Agassiz、Charles Pickering、Johann Friedrich Blumenbach。 其中Cuvier将人类三分,Pritchard七分,Agassiz八分,Pickering十一分。Blumenbach 的五分法则是19世纪时比较常见的:高加索人种,即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西亚等地 蒙古人种,即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中亚、东亚等地 埃塞俄比亚人种,即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大洋洲等地 美洲人种,即红色人种,主要分布在美洲 马来人种,即棕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注意:和20世纪时所说的棕色人种不同)在Blumenbach之后的几十年里,研究人员渐渐将美洲、马来两个人种归并于蒙古人种,结果进入20世纪初剩下三个主要的人种:尼格罗人种,即黑色人种 高加索人种,即白色人种 蒙古人种,即黄色人种 20世纪最常见的分法是由美国人类学家Carleton S. Coon提出的:刚果人种,即黑色人种 高加索人种,即白色人种 蒙古人种,即黄色人种 澳大利亚人种,即棕色人种 开普人种(居于非洲南部,因在特征上和传统的“黑色人种”有别,而分列出来)

高三作文写人:我眼里中国人的国民素质

高三作文写人:我眼里中国人的国民素质 在学校里,几乎每一天都可以听到老师提到关于素质这个词语,语文老师要培养我们的人文素质,数学老师要培养我们的科学素质,政治老师要培养我们的道德素质,音乐、美术老师培养我们的审美素质,体育老师要培养我们的身体素质。。。。我想这些素质综合起来,就是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应当具备的基本国民素质吧。这样看来,我们的老师们可谓用心良苦,他们真正是在;传道、授业、解惑也;。 一、关于国民素质的内涵和意义 说起;国民素质;,不禁想起那一群围观同胞被日军枪毙的鲁迅同龄人。当然,百年奋争之后,我们不再是任列强蹂躏的民族了。不过,山雨欲来的全球化竞争依然有一种你死我活的味道,谈国民素质总是免不了一种忧患意识。 未来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是国民素质的竞争:没有国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我国己确立了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能否通过提高国民素质实现国民的现代化,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关键。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也已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

毋庸置疑,国民素质、国民教育、分数、能力这些基本范畴的确是有联系的。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涵盖了所有这些范畴。鲁迅这样描述日本同学歧视华人的心理;;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引自《滕野先生》〉今天,我们已是有着辉煌成就的发展中国家。只是,分数和能力这两个看似简单的概念在困绕着我们的教育界,也是我们作为学生终日追求的,它影响到我们的继续进步。 让我们先从素质说起。《管子·水地》里有:“。。。。。。准也者,五量之宗也:素也者,五色之质也:淡也者,五味之中也。是以水者对物之准也,诸生之淡也,非得失之质素也。” 这里,作者以“准”、“素”、“淡”为例,论证水是万物不可或缺、无所不在的基本成份。那么,;素质;指的就是所有颜色的共同基本成份。稍加引申,; 素质教育;指的应当是通过教育提高或增进受教育者的某些;基本东西;。 到底什么是;基本东西;呢? 一方面,相对于无限丰富的实际生活,教育总是有限的,总是针对基本东西的,从这个意义来讲,教育莫不是关于素质的,因而;素质教育;有点同语反复:另一方面,受教育者最;基本;的“质”莫过于他们的先天天赋了,而后天教

澳大利亚的历史

澳大利亚的历史 澳大利亚拥有悠久的历史,从永恒的原住民大陆变成英国囚犯流放地,后来又发展成一个现代化的多元文化国家,其历程让我们为你娓娓道来。 原住民梦想一个永恒的大陆 澳大利亚的原住民已在这片独特且富有挑战性的自然环境中生活和繁衍了五万多年,据信他们是在最后一次冰河纪(Ice Age)期间,从东南亚乘船来到这里的。到欧洲人踏上这片土地时,有多达一百万的原住民生活在这片大陆的 300 个国邦或部落里,讲 250 种语言和 700 种方言。那时,原住民靠打猎和采集生活,他们也会旅行进行贸易、寻找水和季节性土产,以及进行宗教仪式和图腾集会。那时和现在一样,每个部落都与某一片特定的土地有着精神联系。尽管他们的家乡不同(从内陆的沙漠、热带雨林到冰雪覆盖的山脉),但是所有的原住民都对永恒而神奇的梦幻时期有着共同的信仰。根据澳大利亚原住民神话,图腾神灵祖先创造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神灵祖先通过原住民文化的每一个方面,将大地、自然现象、部落领地、远古、现在和未来联系到一起。 英国带来大批囚犯 “南方大陆”(Terra Australis)是欧洲探险家发现的最后一块大陆。当时,这片土地充满神秘色彩,为人所津津乐道,再加上自然资源丰富,吸引了探险家们航海涌入这块未知的土地。直到 1770 年库克?詹姆斯船长(Captain James Cook)登陆波坦尼湾(Botany Bay),欧洲人才正式宣称对这块南部大陆拥有主权。 为了解决英国境内监狱过度拥挤的问题和美国革命对英国造成的破坏,探险家兼植物学家约瑟夫?班克斯(Joseph Banks)建议将新南威尔士(New South Wales)作为新的囚犯殖民地。1788年1月26日,由11艘船只组成的“第一舰队”(First Fleet)运载着1500人(其中一半是囚犯)抵达悉尼港(Sydney Harbour)。流放囚犯的政策直到1868年才结束,至此共有16万名男女囚犯来到澳大利亚。 从18世纪90年代早期起,自由移民开始涌入,但囚犯的生活十分艰苦。妇女随时面临性剥削的威胁,男人则可能会因为像偷盗这样的小罪行被判绞刑。而对于原住民来说,土地被剥夺、以及外来病毒引起的疾病与死亡,破坏了传统的生活方式与习惯。

澳大利亚铁矿开发史

澳大利亚铁矿开发史 1952年,是澳大利亚铁矿开发开纪元的一年。这一年,朝鲜战争正酣,美国的机枪大炮使全世界为“钢铁”这种东西而癫狂;这一年,位于美国明尼苏达州(Minnesota)美沙比山脉(Mesabi Range)的高品位铁矿开采枯竭(该矿体于1887年发现,长180公里,宽1~公里,厚150米,铁含量超过70%,无需任何处理,可以直接入炉冶炼,成为美国钢铁工业的原料库,直接推动完成了美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就在这一年,西澳大利亚人Lang Hancock为澳大利亚,乃至全世界掀开了新的一页…… 一、关于Lang Hancock,不得不说的故事 (一)伟大的发现 1952年11月16日,Hancock和妻子Hope一道,乘坐自己的私人飞机,飞行在西澳Pilbara上空,前往西澳首府Perth,时年43岁的Hancock为了自己家族牧场生意,必须经常在这片天空飞行。在Hamersley Ranges上空,浓黑的乌云突然从四面向这架小飞机包抄过来。前方乌云高不见顶,这架小飞机无法从其上越过,同样浓密的乌云也切断了他们返航的路线。唯一的出路,

就是往下走,在云层的下方飞行。但云层越来越低,几乎与大地相接,无奈之下,Hancock飞进了巨大的峡谷内。他对这个区域十分熟悉,峡谷的深处,就是奔腾的特纳河(Turner River),这是一条天然的引航线。这是澳洲白人从未踏足过的蛮荒之地。在暴雨之中,Hancock小心翼翼地驾驶着飞机,几乎贴着树顶飞行。就在这危急的时刻,Hancock赫然发现:在暴雨的冲刷下,两侧的峡壁居然依旧显露着红色的光泽,这是一种特殊的红色,近乎褐色,如同铁锈一般。熟悉矿藏的Hancock马上意识到,这些都是裸露在外的铁矿,他现在正飞行在一条真正由铁壁筑成的峡谷内! 这个发现令他兴奋异常。上苍似乎故意选择了一个特殊时刻,给暴风雨中的海燕送上了一份沉甸甸的大礼:Hancock所看到的,正是地球上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蕴藏量最大的铁矿! 当Hancock在暴雨中努力驾驭着那架单薄的飞机时,他并不知道:他的这次遇险将改变西澳、澳大利亚乃至整个世界! (二)艰难的求证 很难想象,在半个多世纪以前,澳大利亚却对自己拥有的这一宝藏浑然不知,当时所有专家、学者、澳大利亚政府都确信国家的铁矿储量不超过亿吨,因此在1938年强令禁止出口铁矿石,实施了22年。而到目前为止,探明的澳大利亚铁矿总储量约为

世界几大人种

世界三大人种是蒙古利亚人种、尼格罗人种和欧罗巴人种。蒙古利亚人种(黄种人、亚美人种)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西伯利亚和中亚。北美印第安人和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也属蒙古利亚人种。尼格罗人种(黑种人)主要分布在非洲中南部。美洲的黑人亦为非洲黑人的后裔。居住在澳大利亚、太平洋岛屿和亚洲东南部边缘地带的黑人,也称棕色人种或马来-波利尼西亚人种。欧罗巴人种(白种人、高加索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北非、西亚和南亚。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的居民多为欧罗巴移民的后裔。此外,各大种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形成许多混血种人。亚洲中西部和非洲东北部是三大人种的接合部,自古代起就产生一系列过渡性人种类型。现代美洲和大洋洲,人种混杂也很明显。通常将全世界的现代人类划分为四大人种:欧罗巴人种(又称白色人种或高加索人种或欧亚人种)、蒙古人种(又称黄色人种或亚美人种)、尼格罗人种(又称黑色人种或赤道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又称大洋洲人种或棕色人种),俗称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和棕种人。 黑色人种主要特点:肤色黑,头发黑而且卷曲,黑眼睛,鼻子宽扁,嘴唇厚而且外翻,胡子和体毛较少。 白色人种:白色人种肤色较白或是浅褐色,颧骨较高,鼻梁高而窄,胡子和体毛发达。眼睛及头发颜色不属于白色人种特征,事实上除了雅利安人拥有浅色的眼睛及头发颜色外,其他闪含语系民族及高加索人皆黑色头发及深褐色的眼睛,而浅色的眼睛及头发颜色属于隐性基因,南欧及伊朗人多与闪含族人混血,所以今天这两地之白人多属黑色头发及深褐色的眼睛。 白人的种族主要有雅利安人、闪含人等。高加索山也有不被列入上述的种族,称为高加索人。 黄色人种主要特点:肤色在世界所有人种中居中,呈黄色或黄褐色。头发大多色黑且直而硬,部分人有轻微的卷发;少数为浅色发。胡须和体毛不甚发达;脸型有扁平的,还有窄长的。下巴不凸出,但是有些人较尖,有些则为较扁。颧骨突出。鼻宽度中等,鼻梁不高;唇厚适中,大多略向前突出;眼裂中等,眼球呈褐色,上眼睑褶发达,大多有内眦褶遮盖泪阜,眼外角一般高于眼内角。头骨上表现的特征是鼻尖点指数中等,眼眶较高。美洲印第安人面部不象亚洲的蒙古人种那样扁,鼻子的突出度也稍大。上门齿舌面的铲形结构也是黄种人的显著特征之一。 303906853 | 2009-07-11 14 4 黄色人种 皮肤呈黄色或棕色,眼睛呈棕色,头发黑直脸形宽平,鼻梁和身材中等。 亚洲的东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 白色人种 皮肤呈白色或浅棕色,眼色、发色较浅,头发呈波状鼻梁高嘴唇薄,身材较高。欧洲、北美洲、西亚、南亚、北非、大洋洲。 黑色人种

国民素质演讲稿

也谈国民素质 随着经济全球化来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大众观念的解放,我国社会结构和人们生活发生了深刻变革。社会日益多元化、个性多样化,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如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有所抬头,有些人盲目追求个人的利益,无视乃至损害集体、国家和他人的利益,造成了个人与社会、个性与社会公德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当前社会上的善恶美丑标准颠倒,社会公德知行背离,损人利己与损公肥私,违反公共法规事件的频发发生。例如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公共汽车上占座、抢座、不让座,排队加塞,过马路闯红灯,这些都是国人饱受诟病的“恶习”, 据说在国际上影响都很是恶劣。比如说,一个很大的法式餐厅,非常安静,放着优美的音乐,很多人在进餐,都在轻声细语地交谈。但只要有中国游客一进去,立即就会产生爆炸性效果——肆意喧哗,吵声震天,很快成为众人怒目的焦点。他们每到一处不排队,乱拍照,对当地文化习俗的漠视,……让外国人满脸鄙夷。前段时间国家旅游局还专门为此颁布文件,意图减少和杜绝此类有辱人格国格的言行,重塑中国人泱泱大国文明公民的国际形象。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部分人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价值观上出了什么问题?也许他们从来就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吧? 至于“竞争可以不择手段”、“诚实则意味着吃亏”,现成的例子太多了!考场作弊,花样翻新;商业欺诈,屡见不鲜;其根源不仍是人们内心深处错误甚至阴暗的观念么? 更有甚者。网络红人郭美美,“干爹”包养、网络炫富、问题慈善、豪赌、性交易,哪一个单拿出来都是尖锐的社会议题,而郭美美集这些尖锐议题于一体,

凭着她的“无知者无畏”,搞成了轰动全国的新闻大事件。郭美美是这个时代的怪胎,也是这个时代的异数。 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不心虚气短,反理直气壮;孽根何在?病源在哪?还不是郭美美等是非不明、妍媸不辨,价值观出了问题? 如今的年轻人一出生就面临着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物质生活条件富足。一出生便有电视、手机、互联网,他们接触的信息应有尽有,无所不包,其中更多地受到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文化的影响。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得人们淡化了公德意识。解放后对儒释道思想的批判也是精神断层的另一个方面。 那么我们当前应该怎样做,才能提高国民素质呢?我认为当前主要是我们的信仰危机。在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之后,人们的精神领域,还存在巨大的差距。再多的物质也满足不了空虚的心灵,人们深层次的精神领域的建设是当前的很重要的任务。孔子说: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教也说自净其意。都讲到了要端正内心,把握源头。 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真正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很长时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要做到自尊自爱,生活中要尊敬父母、尊重他人,养成良好的公共生活习惯和做人的基本准则,树立科学的、道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努力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谢谢大家!

澳大利亚大事年表

澳大利亚大事年表 4万多年前或6万年前,人类到达了澳洲大陆上,他们依靠狩猎和采集生活。 1606年西班牙探险家托雷斯驾船驶过澳洲与新几内亚之间的海峡。(这就是托雷斯海峡) 17世纪中叶,荷兰人测绘了澳洲西半部的地图,称之为新荷兰。 1642年荷兰探险家,阿贝尔??塔斯曼率一支探险队绘制了一个岛屿的南半部地图,现在这个岛屿现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塔斯曼半岛。(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东南部半岛) 1770年4月,英国海军上尉詹姆斯??库克率领探险队到达澳大利亚东海岸线,将这块土地命名为新南威尔士,以英国君主的名义宣布拥有该地。 1778年1月18日,英国舰队司令官亚瑟??菲利普带着七百多名流放犯和4个连的水兵来到新南威尔士,8天后,即1月26日(后被定为澳大利亚国庆日),他在今天悉尼市中心的一个林地山坡上正式宣布建立这个殖民地。(亚瑟??菲利普是新南威尔士第一任总督)

1795年,约翰??亨特继亚瑟??菲利普后为新南威尔士总督。 1800年,菲利普??吉德利??金继任为新南威尔士总督。 1806年,威廉?布莱继任为新南威尔士总督。 1802年,土著英雄派穆尔威被白人杀死,他的头颅被放在一个运往英国的盛满烈酒的酒桶之中。 1808年,由新南威尔士军团军官发动的朗姆酒暴动,推翻了威廉?布莱总督。 1809年拉克伦·麦夸里继任新南威尔士总督。在任(1809年——1822年)。 1814年(英国)马修?弗林德斯的《南方大陆之行》问世,文中建议用“澳大利亚(AUSTRALIA)”取代“新荷兰”这一称呼,后被麦夸里总督采纳。 1824年,《澳大利亚人》报纸创立。 19世纪30年代逐渐兴盛起来的大众运动,提出殖民地人民不分出身或贫富,一律平等。 1838年,在新南威尔士北部圭迪尔河附近的迈奥溪,发生了白人枪

2016年国考申论真题及答案(省部级)

一、给定资料(部分) 资料1 一篇题为《独一无二的“中国范儿”》的文章在网上传播,其中下面两段文字尤其引起了网友的热评:“一个民族有自己的‘民族范儿’,一个国家有自己的‘国家范儿’。我华夏泱泱大国,五千年的传承,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中国范儿’。”“‘和为贵’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从汉唐直至当代,彰显着大国气度,航海家达伽马,在到达非洲大陆时树起了旗帜,标示葡萄牙王室的主权。然而他不知道,比他早一百多年,一位叫郑和的中国人早已到达了非洲。郑和并没有树立标示大明主权的旗帜,而是树立了一座丰碑,一座友好而和平的丰碑。拒绝侵略,传递友好,这就是我中华气度,我们的‘中国范儿’。” 有网友点评说:这样的文章读得人热血沸腾,豪情万丈,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大国意识”,看过之后不禁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 资料2 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诚信知理、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荣的优良传统。如今,中国正处于经济中高速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物质财富的日渐丰富,给社会风气带来了一定影响。为此,我们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软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指出,要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营造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 资料3 “不学礼,无以立。”F说,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一个人不学“礼”,不懂礼貌,不讲礼仪,就不懂怎样做人、处世。或者说,一个人不懂得基本的规矩,就难以在家庭和社会中立身行事。而如果把“礼”与“立”做更宽泛的理解,那么是否“学礼”,是否懂得规矩,还事关公民意识的自觉、民族素质的提高、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扬乃至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或许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第五次全会上提出要“严明政治规矩”,“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资料4

澳大利亚风俗与文化 中英文

澳大利亚 Australia is a modern country of immigrants, a strong proponent of the Administration and grass dwelling,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so here are each of a city as beautiful as the Garden. The 17,336,000 existing populatio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other European countries the immigrant population accounted for about 95% of the total, the official language is English. Christian residents accounted for 98%, a small number of people believe in Judaism, Islam and Buddhism. 澳大利亚是个现代化的移民国家,政府当局大力提倡栽花种草、保护环境,所以这里的每一座城市都像花园一样美丽。该国现有人口1733.6万,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移民后裔约占总人口的95%,官方语言为英语。居民中信奉基督教的占98%,少数人信奉犹太教,伊斯兰教和佛教。 Fashion Etiquette 服饰礼仪 Australia, many men wear suits and ties, playing a black tie in formal occasions; many women to wear skirts all year round, while social occasions with a suit jacket. Youth prefer jeans, indigenous people are naked, or at waist scarf be binding, more about the indigenous people will also be put on scarf. Indigenous people of the decorations are rich and varied, there is Arms band, collar, put on his forehead, nose bone needles and so on, when the holiday will be applied in a variety of body color. 澳大利亚男子多穿西服,打领带,正式场合打黑色领结;妇女一年四季多穿裙子,社交场合则搭配西装上衣。年轻人比较喜欢牛仔裤,土著居民则赤身裸体,或在腰间扎条围巾,比较讲究的土著会在身上也披条围巾。土著人的装饰品丰富多彩,有臂环、项圈、前额箍、骨制鼻针等,节日时,还会在身上涂抹各种颜色。 Communication etiquette 交际礼仪 Are common to shake hands with the Australian way of greeting, hugging kissing is more rare and occurs in many women between friends. Time the concept of a strong Australian business and Date must be booking in advance to attend the appointment on time; private visit would bring presents, the most appropriate is a bouquet of

我眼里中国人的国民素质

我眼里中国人的国民素质 在学校里,几乎每一天都可以听到老师提到关于素质这个词语,语文老师要培养我们的人文素质,数学老师要培养我们的科学素质,政治老师要培养我们的道德素质,音乐、美术老师培养我们的审美素质,体育老师要培养我们的身体素质....我想这些素质综合起来,就是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应当具备的基本国民素质吧.这样看来,我们的老师们可谓用心良苦,他们真正是在"传道、授业、解惑也". 一、关于国民素质的内涵和意义 说起"国民素质",不禁想起那一群围观同胞被日军枪毙的鲁迅同龄人。当然,百年奋争之后,我们不再是任列强蹂躏的民族了。不过,山雨欲来的全球化竞争依然有一种你死我活的味道,谈国民素质总是免不了一种忧患意识。 未来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是国民素质的竞争:没有国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我国己确立了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能否通过提高国民素质实现国民的现代化,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关键。******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也已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 毋庸置疑,国民素质、国民教育、分数、能力这些基本范畴的确是有联系的。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涵盖了所有这些范

畴。鲁迅这样描述日本同学歧视华人的心理;"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引自《滕野先生》〉今天,我们已是有着辉煌成就的发展中国家。只是,分数和能力这两个看似简单的概念在困绕着我们的教育界,也是我们作为学生终日追求的,它影响到我们的继续进步。 让我们先从素质说起。《管子·水地》里有:“......准也者,五量之宗也:素也者,五色之质也:淡也者,五味之中也。是以水者对物之准也,诸生之淡也,非得失之质素也。” 这里,作者以“准”、“素”、“淡”为例,论证水是万物不可或缺、无所不在的基本成份。那么,"素质"指的就是所有颜色的共同基本成份。稍加引申," 素质教育"指的应当是通过教育提高或增进受教育者的某些"基本东西"。 到底什么是"基本东西"呢? 一方面,相对于无限丰富的实际生活,教育总是有限的,总是针对基本东西的,从这个意义来讲,教育莫不是关于素质的,因而"素质教育"有点同语反复:另一方面,受教育者最"基本"的“质”莫过于他们的先天天赋了,而后天教育是无法提高先天天赋的,后天教育只是给天赋以发展的机会。所有好的教育又莫不如此。《自知录.教官》说“………师范如此,虽有英才美质,何由而成?”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当一个人呱呱落地来到这个世界

通常将全世界的现代人类划分为四大人种

通常将全世界的现代人类划分为四大人种: 欧罗巴人种(又称白色人种或高加索人种或欧亚人种)、 蒙古人种(又称黄色人种或亚美人种)、 尼格罗人种(又称黑色人种或赤道人种) 澳大利亚人种(又称大洋洲人种或棕色人种) 俗称: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和棕种人。 没有把棕色人种并入其他人种! 《四色种人的相貌特征》 白色人种肤色较白或是浅褐色,颧骨较高,鼻梁高而窄,胡子和体毛发达。眼睛及头发颜色不属于白色人种特征,事实上除了雅利安人拥有浅色的眼睛及头发颜色外,其他闪含语系民族及高加索人皆黑色头发及深褐色的眼睛,而浅色的眼睛及头发颜色属于隐性基因,南欧及伊朗人多与闪含族人混血,所以今天这两地之白人多属黑色头发及深褐色的眼睛。白人的种族主要有雅利安人、闪含人等。高加索山也有不被列入上述的种族,称为高加索人 黄种人的肤色在世界所有人种中居中,呈黄色或黄褐色。头发大多色黑且直而硬,部分人有轻微的卷发;少数为浅色发。胡须和体毛不甚发达;脸型有扁平的,还有窄长的。下巴不凸出,但是有些人较尖,有些则为较扁。颧骨突出。鼻宽度中等,鼻梁不高;唇厚适中,大多略向前突出;眼裂中等,眼球呈褐色,上眼睑褶发达,大多有内眦褶遮盖泪阜,眼外角一般高于眼内角。头骨上表现的特征是鼻尖点指数中等,眼眶较高。美洲印第安人面部不象亚洲的蒙古人种那样扁,鼻

子的突出度也稍大。上门齿舌面的铲形结构也是黄种人的显著特征之 《种类的分布》 白种、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西部及南部、非洲北部、南北美洲、大洋洲 黄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及东南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人种外貌差异 还有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 黑种、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及美洲。 棕色种、主要分布在澳洲及南亚、东亚部分区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