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金融保险)新闻互联网金融面临四大风险

2020年(金融保险)新闻互联网金融面临四大风险

(金融保险)新闻互联网金融面临四大风险

银行业被批评时,互联网金融迅速崛起,轻而易举地获得了公众的青睐。“革命者”的形象固然是壹种优势,也意味着不确定性。互联网且不能消除金融领域内在的风险,只是使之参入某种特性有了新的表现形式,甚或也带来了新的风险种类。

这是新近发布的首部《互联网金融蓝皮书》的核心观点之壹。它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X公司所属中国电子投资控股有限X公司联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编写而成。他们审慎的观点对于当前热得发红的互联网金融无疑是壹针清醒剂。

在蓝皮书编著者见来,互联网金融主要面临四大风险。

法律监管和保障的缺乏

蓝皮书称,我国有关金融的法律法规的规制对象主要是传统金融领域,由于无法涵盖互联网金融的众多方面,更无法贴合互联网金融的独有特性,势必会造成壹定的法律冲突。如有关互联网金融市场的企业准入标准、运作方式的合法性、交易者的身份认证等方面,尚无详细明确的法律规范。互联网金融企业极易游走于法律盲区和监管漏洞之间,进行非法运营,甚至出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等现象,累积了不少风险。网民在借助互联网提供或享受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将面临法律缺失和法律冲突的风险,容易陷入法律盲区的纠纷之中,不仅增加了交易费用,仍影响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最近,银行大战余额宝,背后凸显的就是规则的缺乏。尽管阿里卖萌式的回应被“转疯”,可是基本的问题却没有回应。

P2P贷款的法律困境也相当显著。

根据人民银行2011年4月发布的《关于取缔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中有关问题的通知》定义:非法集资是指单位或者个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者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且承诺在壹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以及其他方式向出资人仍本付息或给予回报的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非法集资有非法性、公开性、利诱性、社会性的四个基本特征。非法集资包括集资诈骗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目前,P2P平台的债权转让模式和优选理财计划模式,就是亟须引起关注的互联网金融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债权转让模式是指,借贷双方不直接签订债权债务合同,而对期限和金额进行双重分割,由第三方个人先行放款给资金需求者,再由该第三方个人将债权转让给投资者,此时P2P 平台成为资金往来的枢纽,不再是独立于借贷双方的纯粹中介,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有壹定的相似性。依照最高法设定的标准,是否认定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核心问题在于资金流转行为是否形成了新的存款、债务或股权关系,专业放贷人是否有先获取资金放贷再转让债权的行为,是否将向社会公众吸收的存款划归自有账户名下,是判断是否触及法律底线的标准。由于目前尚未有法规出台,P2P非法集资

的边界且未明确。

模式创新契合难

近年来,国内外互联网金融模式层出不穷,大部分因为和金融市场环境不相适应,和客户具体需求不相契合而遭遇失败。国内壹些互联网金融企业在模仿国外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时,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发生扭曲和异化,无法取得如国外同类企业壹样的商业成就。

蓝皮书以数银在线为例指出,互联网金融某种原创的发展模式过于创新或创新不足,脱离现实社会经济状况,最终发展瓶颈导致失败的风险。有“在线贷款超市”之称的数银在线,由数字金融服务有限X公司运营的数字金融服务中心于2009年7月成立,为契合金融危机后浙江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而产生。作为全国首家B2C模式贷款平台,数银在线致力于为企业和个人量身打造全方位的贷款解决方案。从2008年开始进入研发阶段,共拥有49项专利技术,美国Forbes评估其为未来3年最具爆发性成长潜力的互联网企业。数银在线享受多款政策支持,不仅集成政府公共信息平台为融资机构提供信用辅证,仍是首家获得银监会核发牌照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国内唯壹引入人民银行个人身份认证系统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但在2013年,因模式过度创新和管理营运问题导致流动性危机,创办4年后破产。此前,由于长期找不到稳定的盈利点,数银在线不断调整业务方向,如

游戏开发、广告开发等,但业绩不佳。

回头见数银在线的模式,在理论上虽然是可行的,现实运营过程中却发生各种弊端,最大的缺陷是持续盈利模式模糊,过度依赖银行等外部金融机构。数银在线采取向银行收取佣金的方式来获利,相当于把对利润来源的控制权直接交给银行;贷款审批和发放的流程是由银行来完成的,主动权掌握在银行手中,难以获得较大话语权;而正规金融机构对互联网借贷行业采取的是压制策略,导致数银在线盈利明显不足。此外,下游的用户规模增长有限,成功贷款的客户,下次申贷时很可能直接和银行对接,使数银在线失去了业务支撑。“可见,互联网金融机构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大,如果某种原创模式过于创新或创新不足,不切合经济实际、不符合客户需求,将无法实现持续盈利,即使条件再好,也将因为模式创新风险而走向失败。”蓝皮书称。

安全风险涉及每个人

互联网的技术风险显而易见。计算机病毒可通过互联网快速扩散和传染。壹旦某个程序被病毒感染,则整台计算机甚至整个交易互联网都会受到该病毒的威胁。在传统金融业务中,电脑技术风险只会带来局部的影响和损失,在互联网金融业务中,技术风险可能导致整个金融系统出现系统性风险,进而导致体系的崩溃。

另外,互联网金融平台因技术缺陷在某些特殊时刻无法及时

应对短时间内突发的大规模交易也会产生不良后果。该风险主要存在于“七夕”、“双十壹”、“圣诞节”等传统电商打折促销日。由于巨量网上交易集中在壹天甚至某个时点,数据量远超于日常基准数量,极易出现系统不稳定、服务器故障等问题。淘宝、天猫、聚划算以及京东、当当等都是直接参和壹日促销的主力电商,在过往几年的大促销活动中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页面崩溃、下单系统无法打开、银行支付系统拥堵等情况。

不过,蓝皮书强调的却是数据安全风险。随着数据的爆炸式增长,海量数据集中存储,能够方便数据的分析、处理,但安全管理不当,易造成信息的泄露、丢失、损坏。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日益发达,对信息的窃取已不再需要物理地、强制性地侵入系统,因此对大数据的安全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5年6月18日,美国万事达、VISA和运通X 公司主要服务商的数据处理中心网络被黑客程序侵入,导致4000万个账户信息被黑客截获,使客户资金处于十分危险的状态。2012年,我国最大的程序员网站CSDN的600万个个人信息和邮箱密码被黑客公开,引发连锁泄密事件;2013年,中国人寿80万名客户的个人保单信息被泄露。这些事件都凸显出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领域数据管理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再者,互联网已成为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现代社会各个领

域对数据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互联网逐渐成为主导性数据传播方式。互联网的安全运行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先决条件。如黑客攻击英国政府机构网站而导致该国信息泄露,以及美国“棱镜”斯诺登事件等案例,显示出国家信息安全的高度重要性。互联网金融涉及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内容,大量的互联网金融数据既能反映壹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状态,仍可能被利用以直接影响公众的日常生活和民众意识。该系统壹旦出现漏洞,国家金融经济体系都将陷入瘫痪状态,国家安全也将因此受到损害。同时,我国互联网金融业作为壹个新兴产业,海量大数据关乎国家利益,应更加重视互联网金融的信息安全问题。

市场风险的互联网之“险”

市场风险是传统金融体系固有的风险。作为互联网技术和金融领域结合的产物,互联网金融的市场风险有其独特的壹面。蓝皮书指出,由于便捷性和优惠性,互联网金融能够吸收更多的存款,发放更多的贷款,和更多的客户进行交易,面临着更大的利率风险;互联网金融机构往往发挥资金周转的作用,沉淀资金可能在第三方中介处滞留俩天至数周不等,由于缺乏有效的担保和监管,容易造成资金挪用,如果缺乏流动性管理,壹旦资金链条断裂,将引发支付危机;网络交易由于交易信息的传递、支付结算等业务活动在虚拟世界进行,交易双方互不见面,只通过互联网联系,交易者之间在身份

确认、信用评价方面就会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信用风险极大。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程度不高,大数据资源和大数据技术都没有跟上模式创新和仿照,现有多种模式偏离“互联网金融”核心。社会信用体系仍处于完善阶段,较难依靠外界第三方力量对交易双方的信用状况进行准确评价。

以P2P为例,P2P平台壹般强制要求借款人提供基础资料,自愿提供财产证明、学历证明等详细信息。壹方面,此类信息极易造假,给信用评价提供错误依据,交易者也可能故意隐瞒不利己的信息,导致P2P平台在选择客户时处于不利地位;另壹方面,P2P平台所获取的资料存在滞后性、片面性,不构成“大数据资源”。美国有完备而透明的个人信用认证体系,个人信用记录、社会保障号、个人税号、银行账号等材料能够充分验证借款人的信用水平;有多家独立、权威的信评X公司通过高科技技术手段,提供信用评分和信用管理服务,广泛地服务个人贷款客户、小贷X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因而美国的P2P平台真正属于互联网金融模式,极具发展优势。

蓝皮书认为,我国金融业要真正迈入互联网金融时代,必须依赖数据的大量积累和大数据处理能力的不断提升,解决信息不对称和信用问题,实现交易成本的大幅下降和风险的分散,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特色服务和更多样化的产品,提高金

融服务覆盖面,尤其是使小微企业、个体创业者和居民等群体受益。此外,信用体系建设是互联网金融机制体制创新的重要配套措施和组成部分,应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弥补互联网金融现有大数据资源的不足。同时,互联网信用体系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应当成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壹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银行业被批评时,互联网金融迅速崛起,轻而易举地获得了公众的青睐。“革命者”的形象固然是壹种优势,也意味着不确定性。互联网且不能消除金融领域内在的风险,只是使之参入某种特性有了新的表现形式,甚或也带来了新的风险种类。

这是新近发布的首部《互联网金融蓝皮书》的核心观点之壹。它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X公司所属中国电子投资控股有限X公司联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编写而成。他们审慎的观点对于当前热得发红的互联网金融无疑是壹针清醒剂。

在蓝皮书编著者见来,互联网金融主要面临四大风险。

法律监管和保障的缺乏

蓝皮书称,我国有关金融的法律法规的规制对象主要是传统金融领域,由于无法涵盖互联网金融的众多方面,更无法贴

合互联网金融的独有特性,势必会造成壹定的法律冲突。如有关互联网金融市场的企业准入标准、运作方式的合法性、交易者的身份认证等方面,尚无详细明确的法律规范。互联网金融企业极易游走于法律盲区和监管漏洞之间,进行非法运营,甚至出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等现象,累积了不少风险。网民在借助互联网提供或享受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将面临法律缺失和法律冲突的风险,容易陷入法律盲区的纠纷之中,不仅增加了交易费用,仍影响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最近,银行大战余额宝,背后凸显的就是规则的缺乏。尽管阿里卖萌式的回应被“转疯”,可是基本的问题却没有回应。P2P贷款的法律困境也相当显著。

根据人民银行2011年4月发布的《关于取缔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中有关问题的通知》定义:非法集资是指单位或者个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者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且承诺在壹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以及其他方式向出资人仍本付息或给予回报的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非法集资有非法性、公开性、利诱性、社会性的四个基本特征。非法集资包括集资诈骗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目前,P2P平台的债权转让模式和优选理财计划模式,就是

亟须引起关注的互联网金融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债权转让模式是指,借贷双方不直接签订债权债务合同,而对期限和金额进行双重分割,由第三方个人先行放款给资金需求者,再由该第三方个人将债权转让给投资者,此时P2P 平台成为资金往来的枢纽,不再是独立于借贷双方的纯粹中介,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有壹定的相似性。依照最高法设定的标准,是否认定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核心问题在于资金流转行为是否形成了新的存款、债务或股权关系,专业放贷人是否有先获取资金放贷再转让债权的行为,是否将向社会公众吸收的存款划归自有账户名下,是判断是否触及法律底线的标准。由于目前尚未有法规出台,P2P非法集资的边界且未明确。

模式创新契合难

近年来,国内外互联网金融模式层出不穷,大部分因为和金融市场环境不相适应,和客户具体需求不相契合而遭遇失败。国内壹些互联网金融企业在模仿国外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时,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发生扭曲和异化,无法取得如国外同类企业壹样的商业成就。

蓝皮书以数银在线为例指出,互联网金融某种原创的发展模式过于创新或创新不足,脱离现实社会经济状况,最终发展瓶颈导致失败的风险。有“在线贷款超市”之称的数银在线,由数字金融服务有限X公司运营的数字金融服务中心于

2009年7月成立,为契合金融危机后浙江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而产生。作为全国首家B2C模式贷款平台,数银在线致力于为企业和个人量身打造全方位的贷款解决方案。从2008年开始进入研发阶段,共拥有49项专利技术,美国Forbes评估其为未来3年最具爆发性成长潜力的互联网企业。数银在线享受多款政策支持,不仅集成政府公共信息平台为融资机构提供信用辅证,仍是首家获得银监会核发牌照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国内唯壹引入人民银行个人身份认证系统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但在2013年,因模式过度创新和管理营运问题导致流动性危机,创办4年后破产。此前,由于长期找不到稳定的盈利点,数银在线不断调整业务方向,如游戏开发、广告开发等,但业绩不佳。

回头见数银在线的模式,在理论上虽然是可行的,现实运营过程中却发生各种弊端,最大的缺陷是持续盈利模式模糊,过度依赖银行等外部金融机构。数银在线采取向银行收取佣金的方式来获利,相当于把对利润来源的控制权直接交给银行;贷款审批和发放的流程是由银行来完成的,主动权掌握在银行手中,难以获得较大话语权;而正规金融机构对互联网借贷行业采取的是压制策略,导致数银在线盈利明显不足。此外,下游的用户规模增长有限,成功贷款的客户,下次申贷时很可能直接和银行对接,使数银在线失去了业务支撑。“可见,互联网金融机构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大,如果某

种原创模式过于创新或创新不足,不切合经济实际、不符合客户需求,将无法实现持续盈利,即使条件再好,也将因为模式创新风险而走向失败。”蓝皮书称。

安全风险涉及每个人

互联网的技术风险显而易见。计算机病毒可通过互联网快速扩散和传染。壹旦某个程序被病毒感染,则整台计算机甚至整个交易互联网都会受到该病毒的威胁。在传统金融业务中,电脑技术风险只会带来局部的影响和损失,在互联网金融业务中,技术风险可能导致整个金融系统出现系统性风险,进而导致体系的崩溃。

另外,互联网金融平台因技术缺陷在某些特殊时刻无法及时应对短时间内突发的大规模交易也会产生不良后果。该风险主要存在于“七夕”、“双十壹”、“圣诞节”等传统电商打折促销日。由于巨量网上交易集中在壹天甚至某个时点,数据量远超于日常基准数量,极易出现系统不稳定、服务器故障等问题。淘宝、天猫、聚划算以及京东、当当等都是直接参和壹日促销的主力电商,在过往几年的大促销活动中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页面崩溃、下单系统无法打开、银行支付系统拥堵等情况。

不过,蓝皮书强调的却是数据安全风险。随着数据的爆炸式增长,海量数据集中存储,能够方便数据的分析、处理,但安全管理不当,易造成信息的泄露、丢失、损坏。互联网和

信息技术日益发达,对信息的窃取已不再需要物理地、强制性地侵入系统,因此对大数据的安全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5年6月18日,美国万事达、VISA和运通X 公司主要服务商的数据处理中心网络被黑客程序侵入,导致4000万个账户信息被黑客截获,使客户资金处于十分危险的状态。2012年,我国最大的程序员网站CSDN的600万个个人信息和邮箱密码被黑客公开,引发连锁泄密事件;2013年,中国人寿80万名客户的个人保单信息被泄露。这些事件都凸显出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领域数据管理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再者,互联网已成为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现代社会各个领域对数据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互联网逐渐成为主导性数据传播方式。互联网的安全运行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先决条件。如黑客攻击英国政府机构网站而导致该国信息泄露,以及美国“棱镜”斯诺登事件等案例,显示出国家信息安全的高度重要性。互联网金融涉及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内容,大量的互联网金融数据既能反映壹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状态,仍可能被利用以直接影响公众的日常生活和民众意识。该系统壹旦出现漏洞,国家金融经济体系都将陷入瘫痪状态,国家安全也将因此受到损害。同时,我国互联网金融业作为壹个新兴产业,海量大数据关乎国家利益,应更加重视互联网金融的信息安全问题。

市场风险的互联网之“险”

市场风险是传统金融体系固有的风险。作为互联网技术和金融领域结合的产物,互联网金融的市场风险有其独特的壹面。蓝皮书指出,由于便捷性和优惠性,互联网金融能够吸收更多的存款,发放更多的贷款,和更多的客户进行交易,面临着更大的利率风险;互联网金融机构往往发挥资金周转的作用,沉淀资金可能在第三方中介处滞留俩天至数周不等,由于缺乏有效的担保和监管,容易造成资金挪用,如果缺乏流动性管理,壹旦资金链条断裂,将引发支付危机;网络交易由于交易信息的传递、支付结算等业务活动在虚拟世界进行,交易双方互不见面,只通过互联网联系,交易者之间在身份确认、信用评价方面就会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信用风险极大。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程度不高,大数据资源和大数据技术都没有跟上模式创新和仿照,现有多种模式偏离“互联网金融”核心。社会信用体系仍处于完善阶段,较难依靠外界第三方力量对交易双方的信用状况进行准确评价。

以P2P为例,P2P平台壹般强制要求借款人提供基础资料,自愿提供财产证明、学历证明等详细信息。壹方面,此类信息极易造假,给信用评价提供错误依据,交易者也可能故意隐瞒不利己的信息,导致P2P平台在选择客户时处于不利地位;另壹方面,P2P平台所获取的资料存在滞后性、片面性,

不构成“大数据资源”。美国有完备而透明的个人信用认证体系,个人信用记录、社会保障号、个人税号、银行账号等材料能够充分验证借款人的信用水平;有多家独立、权威的信评X公司通过高科技技术手段,提供信用评分和信用管理服务,广泛地服务个人贷款客户、小贷X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因而美国的P2P平台真正属于互联网金融模式,极具发展优势。

蓝皮书认为,我国金融业要真正迈入互联网金融时代,必须依赖数据的大量积累和大数据处理能力的不断提升,解决信息不对称和信用问题,实现交易成本的大幅下降和风险的分散,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特色服务和更多样化的产品,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尤其是使小微企业、个体创业者和居民等群体受益。此外,信用体系建设是互联网金融机制体制创新的重要配套措施和组成部分,应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弥补互联网金融现有大数据资源的不足。同时,互联网信用体系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应当成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壹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天使投资http://M8H5

2015年中国新经济年会1月14日在京举行,年会邀请知名经济学家、不同行业领军企业家以及监管部门,碰撞求解新经济之路,分享互联网金融、创业创新等汹涌“声浪”。新华网记者黄博阳摄

新华网北京1月14日电2015年中国新经济年会今日在京

举行,年会邀请知名经济学家、不同行业领军企业家以及监管部门,碰撞求解新经济之路,分享互联网金融、创业创新等汹涌“声浪”。

年会上揭晓了2014年度“十大新经济关键词”,包括创业创新潮、BAT生态圈、中概股上市潮、O2O、互联网金融等。壹、网络信息安全

随着网络空间重要性的不断上升,社会、经济、生活、生产等活动的重心逐渐转移到互联网上,各国均开始重视网络空间战略。在此背景下,网络空间安全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的核心要素,也将成为未来国家经济、政治、军事的核心。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宣告成立,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壹次会议时强调,要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体现了中国最高层全面深化改革、加强顶层设计的意志,显示出在保障网络安全、维护国家利益、推动信息化发展的决心。

2014全国“俩会”期间,网络安全又首次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上升到国家战略层次。

网络信息安全已经成为互联网发展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问题。作为互联网大国,中国正视差距、立足现实,规划积极有效的网络空间安全防御型战略,提升基本的应对能力,逐渐扭转战略上的被动局面,掌握主动权和主导权。

这壹年,中国在壹系列世界级的互联网盛会上接连发出“中国声音”,自信阐释互联网治理的立场和主张;这壹年,“净网2014”系列行动出重拳,依法治网常态化;这壹年,中国出台了“宽带中国“战略,且加速实施落实;这壹年,我们搭台举办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凝聚全球共识……中国正向着构筑晴朗网络空间的目标,稳步疾行。

二、4G正式商用

2014年,中国4G商用化顺利起步。中国电信[微博]业谋变的节奏加快,虚拟运营商、铁塔X公司成立……让市场各方猜想无限。

不到壹年时间,4G用户总数达到9000万,4G网络的基站总数也超过70万个,4G终端款式已经有600多款,4G资费在不断下降,三大运营商也在纷纷向产业链示好,4G正以超出所有人预期的速度在成长。

4G商用壹岁了,如果要用关键词来概括这壹年的发展,“大跃进”和“略尴尬”则代表了发展中的喜忧参半。傲娇壹年,TD-LTE发展强劲,超出预期。“中国力量”在全球呈崛起之势,产业链迅速跟进,国产终端商、设备商等带来弯道超车的机会;苦等壹年,FDD牌照仍未壹锤定音,尴尬收尾。其实,无论是运营商仍是整个产业链,卯足劲拼的最终是用户,可是和4G产业链热火朝天形成对比的是4G消费且未如预期爆发。“忘关4G连接,壹觉醒来你的房子都快成移

动X公司的”调侃言犹在耳,资费高、覆盖不好、终端设备少、耗电严重、通话延迟等都成了用户消费4G的拦路虎。不过,2014年是政策大年,这些政策和机制在2015年真正发挥作用。在智能手机风靡和移动互联时代的催化下,2015年必然会是4G绽放硕果的壹年。

三、中概股上市潮

2014年9月,阿里巴巴[微博]在万众瞩目下登陆纽交所,在凭借250亿美元的融资额成为IPO巨无霸的同时,也将中国企业的第五波赴美上市潮推向高潮。

微博、途牛网、聚美优品、京东、阿里巴巴、智联招聘、迅雷[微博]、9158母X公司天鸽互动、联众、陌陌、蓝港互动……赴美上市大戏壹场接着壹场。

这是最好的时代。摆脱了过去信任危机的阴霾,中国互联网企业再因高速发展而获得“洋资本”的青睐,就像重生壹样再次见到了曙光;这是最坏的时代,今年赴美上市的中概股表现差异化严重,平均表现且不及美股大盘。

回顾十多年来中国企业赴美上市大潮,从第壹波中最具代表的新浪、搜狐、网易和中华网,到如今58同城、京东、猎豹、阿里巴巴等等,不难见出,这些企业都是紧跟时代发展的幸运儿。在以他们为代表的财富效应刺激下,将来会有更多的中国互联网企业登陆美国股市,第五波赴美上市浪潮也比前几次更加汹涌澎湃。

不过,我们始终坚信,上市只是个手段,且非终极目标。而只有当企业真正成熟到走向资本市场时,上市也只是个顺势而为的过程。

四、BAT生态圈

上网时间超过5000小时的中国人都知道这三个字母连起来代表着什么。百度[微博]、阿里巴巴和腾讯这三大巨头犹如国内互联网企业最顶级的存在,是无数互联网企业甚至许多存在百年的实体企业仰望的高山。

2014年,BAT再上壹个量级至千亿美元,显著逐渐拉开和第二梯队的差距,逆袭的故事越来越少。

如果说十多年前,百度仍只做搜索,腾讯仍只做QQ,阿里巴巴仍只做电子商务。那么当下,BAT三大巨头已然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江湖”。

在过去的2014年里,三大巨头无法克制地扩大着自己的势力范围,有强强联合,也有抱团取暖,三巨头拉帮结派,抱团征伐。当然用他们的语境表达叫做构建“生态圈”——BAT通过海量资本输出,在文化、餐饮、交通、支付、娱乐、金融等多个领域展开激烈的争夺,打造着属于自己的生态帝国。

从蓝海壹片到血漫金山,毫不夸张地说,往往正是由于这三巨头的介入,才使得有些领域的竞争从老死不相往来骤然激烈到难解难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