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司金融学知识总结(2020年10月整理).pdf

公司金融学知识总结(2020年10月整理).pdf

公司金融学知识总结(2020年10月整理).pdf
公司金融学知识总结(2020年10月整理).pdf

公司金融

第一章公司金融导论

第一节公司与金融市场的关系

一、企业组织的三种形式

(一)从法律层面上划分

即:个体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

1、个体业主制:又称独资制企业:又或称个人所有制企业,是指由一个人出资,归个人所有和控制的企业。

2、合伙制企业:是指由两个以上出资和联合经营的企业。

3、公司制企业

(1)公司:是依据一国公司法组建的具有法人地位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组织形式。(2)公司制企业的治理结构

即:“三会一层”最高权力机构——股东大会;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最高监督机构——监事会;最高管理机构——经理层

第二节公司金融的目标与原则

一、公司的目标

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也称为公司财富最大化目标或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即:是指公司总的资产的价值达到最大化。

二、公司金融的主要金融活动

(一)投资决策(二)融资决策(三)股利决策

(一)投资决策

公司分配资源的行为就是进行投资活动。是企业所有决策中最为关键、重要的决策。

投资决策涉及的类型包括:

1、实物投资和金融投资

2、经营性投资和战略投资

3、长期资产投资和营运资本投资(二)融资决策

融资是指公司在金融市场上以信用方式筹措资金的活动。

融资涉及内容: 1、融资方式2、融资成本与风险3、资本结构和融资效应4、融资决策方式(三)股利决策

解决公司利润分配时支付现金股利和保留盈余的关系。

第四节公司金融的主要理论

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这造成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利益上的差异,成为公司实现目标的主要障碍。

二、委托—代理理论

代理理论主要涉及企业资源的提供者与资源的使用者之间的契约关系。

一是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代理关系:

股东追求自身价值最大化,而经理人希望自身福利最大化。协调股东与经营者之间代理问题的机制有:

(1)管理者面临被解雇的危险(2)被接管威胁(3)破产惩戒机制(4)经理人市场竞争(5)激励机制

二是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代理关系:

其利益冲突在于对现金流量要求权的本质差异。股东就有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利用控股地位,通过经理人的经营活动,损害债权人的利益。最常见的方法有:

1.提高财务杠杆比率

2.投资比债权人风险预期高的项目

3.增加股利支付

第三章证券估值

第一节债券及债券价值评估

一.债券的特征与分类

债券是资金借贷者之间的一种法律协议,是发行者为筹集资金,向债权人发行的、在约定时间支付一定比例的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的一种有价证券。

1、债券特征:

债券是一种债务合同,反映债券发行人与债券持有人之间的债务和债权关系。

?债券一般在发行时确定债券的偿还期限。

?普通债券的利率固定。

?债券具有比较好的流动性。

债券的3个基本特征

面值(MV): 相当于贷款的本金,非分期偿还

票面利率(r):亦称票息率,存续期内不变=无风险利率+风险溢价

到期日(n):还本时间

2、债券的分类:

(1)按发行主体分类

国债:由中央政府发行的债券。它由一个国家政府的信用作担保,所以信用最好,被称为金边债券。

地方政府债券:由地方政府发行,又叫市政债券。它的信用、利率、流通性通常略低于国债。

金融债券:由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行。信用高、流动性好、安全,利率高于国债。

企业债券:由企业发行的债券,又称公司债券。风险高、利率也高。

国际债券:国外各种机构发行的债券。

(2)按偿还期限分类

短期债券:一年以内的债券,短期债券的发行者主要是工商企业和政府。

中期债券:1-10年内的债券。中长期债券的发行者主要是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发行中长期债券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长期稳定的资金。我国政府发行的债券主要是中期债券。

长期债券:10年以上的债券。

(3)按偿还与付息方式分类

定息债券:债券票面附有利息息票,通常半年或一年支付一次利息,利率是固定的。又叫附息债券。如公司债、政府公债、优先股等。定息证券的收入稳定,风险小,是稳健型投资者优先考虑的选择。一次还本付息债券:到期一次性支付利息并偿还本金。

贴现债券:发行价低于票面额,到期以票面额兑付。发行价与票面额之间的差就是贴息。浮动利率债券:债券利率随着市场利率变化。利率浮动性,风险较高。

累进利率债券:根据持有期限长短确定利率。持有时间越长,则利率越高。

(4)按担保性质分类

抵押债券:以不动产作为抵押发行。担保信托债券:以动产或有价证券担保。保证债券:由第三者作为还本付息的担保人。信用债券:只凭发行者信用而发行,如政府债券。(5)根据债券的附属条款分类

可赎回债券:一种债券,它的发行人有权在特定的时间按照某个价格强制从债券持有人手中将其赎回。也译作可买回债券。

可转换债券:到期可将债券转换成公司股票的债券。

附认股权证债券:是指债券把认股权证作为债务合同的一部分附带发行的公司债券,允许持有人买入发债公司普通股。

二.债券估值方法

内部因素是指债券本身相关的因素,债券自身有六个方面的基本特性影响着其定价:

1.期限:一般来说,债券的期限越长,其市场变动的可能性就越大,其价格的易变性也就越大,投资价值越低。

2.票面利率:债券的票面利率越低,债券价格的易变性也就越大。在市场利率提高的时候,票面利率较低的债券的价格下降较快。但是,当市场利率下降时,它们增值的潜力也较大。

3.提前赎回条款:提前赎回条款是债券发行人所拥有的一种选择权,它允许债券发行人在债券发行一段时间以后,按约定的赎回价格在债券到期前部分或全部偿还债务。

对发行人是有利的,因为发行人可以发行较低利率的债券取代那些利率较高的被赎回的债券,从而减少融资成本。

对于投资者的再投资机会受到限制,再投资利率也较低,这种风险是要补偿的。

因此,具有较高提前赎回可能性的债券应具有较高的票面利率,也应具有较高的到期收益率,其内在价值也就较低。

4.税收待遇:一般来说,免税债券的到期收益率比类似的应纳税债券的到期收益率低。

5.流通性:流通性是指债券可以迅速出售而不会发生实际价格损失的能力。如果某种债券按市价卖出很困难,持有者会因该债券的市场性差而遭受损失,这种损失包括较高的交易成本以及资本损失,这种风险也必须在债券的定价中得到补偿。因此,流通性好的债券与流通性差的债券相比,具有较高的内在价值。

6.债券的信用等级:债券的信用等级是指债券发行人按期履行合约规定的义务、足额支付利息和本金的可靠性程度,又称信用风险或违约风险。

债券的估值模型

1.债券估价基本模型

债券内在价值等于其预期现金流量的现值。【公式和例题看手抄版】

三.债券价格的性质

从债券定价模型可以看出,市场利率不同,债券现值也会不同。

债券到期收益率:使得债券市场价格与债券内在价值相同的市场利率。

债券的市场价格与到期收益率呈反方向变动。

四.利率期限结构与收益曲线

利率期限结构表示没有风险的借贷合约中借贷期限与即期利率之间的关系。利率期限结构在坐标平面上称为收益曲线。(见书)

利率期限结构理论

①纯预期理论

如果人们预期利率会上升(例如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长期利率就会高于短期利率。如果所有投资者预期利率上升,收益曲线将向上倾斜;当经济周期从高涨、繁荣即将过渡到衰退时如果人们预期利率保持不变,那么收益曲线将持平。如果在经济衰退初期人们预期未来利率会下降,那么就会形成向下倾斜收益曲线。

②流动性偏好理论

长期债券收益要高于短期债券收益,因为短期债券流动性高,易于变现。而长期债券流动性差,人们购买长期债券在某种程度上牺牲了流动性,因而要求得到补偿。

③市场分割理论

因为人们有不同的期限偏好,所以长期、中期、短期债券便有不同的供给和需求,从而形成不同的市场,它们之间不能互相替代。根据供求量的不同,它们的利率各不相同。

①利率预期假说

长期利率相当于在该期限内人们预期出现的所有短期利率的平均数。因而收益率曲线反映所

有金融市场参与者的综合预期。例如,人们预期在未来8年中短期利率平均水平为9%,那么按照预期假说的解释,8年期债券的利率大致也是9%

①利率预期假说隐含的前提假设

1.投资者对债券的期限没有偏好,其行为取决于预期收益的变动。如果一种债券的预期收益低于另一种债券,那么,投资者将会选择购买后者。

2.所有市场参与者都有相同的预期。

3.在投资人的资产组合中,期限不同的债券是完全代替的。

4.金融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5.完全代替的债券具有相等的预期收益率。

①利率预期假说

预期假说解释了利率期限结构随着时间不同而变化的原因。

若收益曲线向上倾斜,这是由于短期利率预期在未来呈上升趋势;若收益曲线向下倾斜,则是由于短期利率预期在未来呈下降趋势。同理,平收益曲线的出现是由于短期利率预期不变,拱收益曲线由于短期利率预期先升后降。

预期假说也解释了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一起变动的原因。

一般而言,短期利率有这样的特征,即短期利率水平如果今天上升,那么往往在未来会更高。因此,短期利率水平的提高会提高人们对未来短期利率的预期。由于长期利率相当于预期的短期利率的平均数,因此短期利率水平的上升也会使长期利率上升,从而使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同方向变动。

②流动性偏好理论

流动性偏好假说:凯恩斯首先提出了不同期限债券的风险程度与利率结构的关系,希克斯在凯恩斯的基础上较为完整了流动性偏好理论。

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不同期限的债券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性,这意味着一种债券的预期收益确实可以影响不同期限债券的收益。但是不同期限的债券并非是完全可替代的,因为投资者对不同期限的债券具有不同的偏好。

影响短期债券被扣除补偿的因素包括:不同期限债券的可获得程度及投资者对流动性的偏好程度。在债券定价中,流动性偏好导致了价格的差别。

②流动性偏好理论

这一理论假定,大多数投资者偏好持有短期证券。为了吸引投资者持有期限较长的债券,必须向他们支付流动性补偿,而且流动性补偿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因此,实际观察到的收益率曲线总是要比预期假说所预计的高。

这一理论还假定投资者是风险厌恶者,他只有在获得补偿后才会进行风险投资,即使投资者预期短期利率保持不变,收益曲线也是向上倾斜的。

③市场分割理论

预期假设理论存在的问题:

预期假说对不同期限债券的利率之所以不同的原因提供了一种解释。但预期理论有一个基本的假定是对未来债券利率的预期是确定的。

如果对未来债券利率的预期是不确定的,那么预期假说也就不再成立。只要未来债券的利率预期不确定,各种不同期限的债券就不可能完全相互替代,资金也不可能在长短期债券市场之间自由流动。

③市场分割理论

前两个理论都暗含着一个假定:不同到期债券之间相互可以替代的。长短期利率由同一个市场共同决定。市场分割理论认为:

长短期债券基本上是再分割的市场上,各自有自己独立的均衡价格(利率):长期借贷活动决定了长期债券利率,而短期交易决定了独立于长期债券的短期利率。投资者对不同期限的债券有不同的偏好,因此只关心他所偏好的那种期限的债券的预期收益水平。

第二节股票价值评估

一、股票与债券的区别

㈠什么是股票——所有权凭证,股东取得股利的有价证券

㈡股票价格——票面价格VS. 市场价格(最高价最低价。公式中常用P0、Pt 表示)

㈢股票的价值——未来各期预期的现金流入的现值之和,又称内在价值或理论价值。

㈣股利—是股份公司将其税后利润的一部分分配给股东的一种投资报酬,包括现金股利和红股。

㈤股票的预期报酬率——投资者要求的股票预期收益率。

一、股票与债券的区别(见书33页)

1、定义:股份公司为筹集资金发给股东作为其投资入股的证书和索取股息的凭证,其实质是公司的产权证明书。

2、特征:

稳定性:股票是一种没有偿还期限的有价证券,投者人一旦认购了股票之后,就不能向股份公司要求退股,只能在股票市场上进行转让。而且只要股份公司还存在,它所发行的股票就存在、有效,股份公司没有偿还投资人投资的义务。

权责性:股东凭其持有的股票,享有其股份数相应的权利,同时也承担相应的责任。权利主要表现为: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领取股息或红利,获取投资收益。责任主要是承担公司的经营风险,对公司的经营决策承担责任,责任的限度为其认购股票的全部的投资额。

流通性:股票的流通是指股票在不同的投资者之间进行转让,股票持有人可以通过股票的转让随时收回自己的投资额,提高了股票的变现能力。

风险性:任何一项投资的风险和收益都是并存的,股票的风险主要来源于股票价格的波动,股票价格要受到诸如公司经营状况、宏观经济政策,市场供求关系大众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股票投资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活动。

4、股票的分类

根据股东享有权利和承担风险的大小不同:普通股股票优先股股票

按是否记载投资者姓名:记名股票、无记名股票

按有无票面金额:有票面金额股票、无票面金额股票

普通股;是指在公司的经营管理和盈利及财产的分配上享有普通权利的股份,代表满足所有债权偿付要求及优先股东的收益权与求偿权要求后对企业盈利和剩余财产的索取权,它构成公司资本的基础,是股票的一种基本形式,也是发行量最大,最为重要的股票。

普通股的基本权利:公司决策参与权利润分配权优先认股权剩余资产分配权

优先股:是公司在筹集资金时,给予投资者某些优先权的股票,这种优先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优先股有固定的股息,不随公司业绩好坏而波动,并已可以先于普通股股东领取股

息;②当公司破产进行财产清算时,优先股股东对公司剩余财产有先于普通股股东的要求权。但优先股一般不参加公司的红利分配,持股人亦无表决权,不能借助表决权参加公司的经营管理。

公司发行优先股主要出于以下考虑:

①清偿公司债务;②帮助公司渡过财政难关;

③想增加公司资产,又不影响普通股股东的控制权。

三、股票估值方法

股票的价值

票面价值:股票票面所载明的价值

账面价值:公司的资产总额减去负债总额的价值,即公司的净资产价值

清算价值:公司在终止经营后股票所具有的价值,该价值往往与另外几种价值的差异较大内在价值:又称理论价值,是指使用某种股价评估方法求得的股票价值。本课程着重阐述如何采用多种股价评估方法确定股票的内在价值或理论价值。

市场价值:股票在市场上买卖的价格,又称为股价。

股票内在价值:股票内在价值即股票未来收益的现值,取决于预期股息收入和市场收益率。

1. 基于股利贴现模型的股票价值评估——股利贴现模型

2. 稳定增长股利贴现模型

3. 零增长股利贴现模型

4. 股票收益率与股利增长率

第四章资本预算决策方法

第一节投资决策概述

一.投资决策的概念

(一)概念:投资决策是指公司利用从金融市场上筹集的资金,对所拥有的资产,特别是长期资产进行分析、估算和筛选的过程。投资决策的目的是辨认和选择那些能增加公司价值的投资机会。

(二)投资资金的偿付问题:

1.股本性质的融资,用于支付股息的资金应从投资项目的新增利润中支付;

2.债务性质的融资,应区分两种情况:(1)若所筹资金用于长期实物资产投资,还本付息的资金应来源于项目新增利润和所形成的折旧;(2)若所筹资金用于短期实物资产投资,用于还本付息的资金应来源于实现的销售收入。

二.资本投资的类别

按投资范围:

对内投资:对内投资是指企业为了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和事业的发展壮大而进行的内部投资活动--维持性投资、扩张性投资;对外投资:企业将自己的资产投放于企业外部的投资活动--直接投资于其他企业、购买各种有价证券

按投资决策的风险性高低:

由国家法律法规或政府政策规定的,公司为进行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进行的投资,如保证安全生产的投资,保护环境质量的投资等等;简单再生产或成本控制方面的投资,如机器设备的更新换代;现有生产能力扩充方面的投资,如生产规模的扩大;新产品、新领域的投资。

按照决策方案的相互影响

1、独立项目:是指对其无论做出接受或放弃的决定都不会影响其他项目的投资决策。独立项目决策时可对项目单独进行分析,可以选择任意数量的投资项目。

2、互斥项目;是指项目间的一种极端情况,两个项目或者都遭放弃,或者非此即彼。互

斥项目决策时必须对哪个项目最好作出判断,当存在资本限额时,只能选择一个项目。3、关联项目:是指相对于独立项目而言,项目之间的投资决策相互影响。在资本有限条件下,项目数量受资金规模的制约。关联项目决策时要综合考虑,作为一个大的投资项目一并考察。

投资决策基本原则:不选取超过两个风险以上的项目。

第二节非贴现现金流量法

投资决策的评价方法有两种:

非贴现现金流量法:该方法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把不同时间的货币看成是等效的,一般在选择方案时起辅助作用。主要有投资回收期法、平均会计收益率法。

贴现现金流量法:贴现现金流量法是指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净现值法、盈利指数法和内部收益率法等三种,此外还有折现投资回收期法

一、投资回收期法

1.含义:投资回收期一般以年为单位表示。回收期越短,投资方案越有利。

2.投资回收期的计算。

根据净现金流量的通常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其一,如果每年营业净现金流量相等时:回收期(n)=初始投资额/ 每年营业净现金流量其二,如果每年营业现金流量不等时,就要根据每年年末尚未收回的投资额加以确定。

二、投资回收期法的决策规则

独立项目:低于期望回收期的就可以确定;

多个项目:低于期望回收期、且回收期最低的方案是最优项目。

因此,上例乙方案的回收期小于甲方案, 是最优方案

三、投资回收期法的评价

优点:简便易于理解,十分强调流动性;

缺点:①没有考虑整个投资期间的现金流,特别是回收期后的现金流。

②忽略了货币的时间价值;

③期望回收期的确定完全是主观选择,结论不可靠。

二、平均会计收益率法

1、概念:平均会计收益率法是指投资项目寿命周期内的年度平均投资收益率,也称平均投资收益率。

用公式表示如下:平均会计收益率= 年平均净收益/平均账面投资额×100%

2、计算步骤

第一步:计算平均净收益第二步:计算平均投资额第三步:计算平均会计收益率

3.平均会计收益率法的决策规则

首先要设定一个期望收益率,高于期望收益率的项目可以接受;且平均会计收益率越高,投资方案越有利。

4、平均收益率法的特点及评价:

优点:简明易懂、容易计算

缺点:与回收期法类似

对投资回收期法与平均会计收益率法的比较:

二者是投资决策时的辅助方法。通常,投资回收期用于初始投资额相等的决策,而平均收益率既可用于相等时,也可用于不相等时。

第三节贴现现金流量法

一、净现值法

(一)净现值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净现值(NPV)是指投资项目未来各年现金流入量的现值之和减去现金流出量的现值(净投资额)后的差额。计算公式为:NPV =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初始投资额

1、若NPV为正数(NPV>0),说明该项目的投资收益率大于预定贴现率。该方案可取。

2、若NPV为零(NPV=0),说明该项目的投资收益率等于预定贴现率。尚需斟酌。要考虑内涵收益率的高低

3、若NPV为负数(NPV<0),说明该项目的投资收益率小于预定贴现率。该方案不可取。(二)净现值的计算过程

第一步:计算每年的营运净现金流量和终结净现金流量;第二步:将上项净现金流量折成现值;第三步:计算净现值(NPV)的值。

全部计算过程用公式表示为:

净现值(NPV) = 营业净现金流量现值+终结净现金流量现值-初始投资现值

在独立项目决策中,大于零的方案是可行性方案;

在互斥项目决策中,净现值大于零且净现值中最大者为可行方案。

(三) 净现值法的特点及评价

优点:①充分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有利于评价项目的经济性和时效性。②考虑了投资风险的影响,贴现率的选用包含了项目本身的机会成本及风险收益率;③能够反映股东财富绝对值的增加。

缺点:①不能揭示各投资项目本身可能达到的实际收益率是多少。②在互斥项目决策中,没有考虑投资规模的差异。(必须借助于净现值率来衡量)③贴现率的确定比较困难。

p44作业题4-1

资本成本不是一种实际支付的成本,而是一种失去的收益,是将资本用于本项目投资所放弃的其他投资机会的收益,因此也称机会成本。

资本成本是指企业取得和使用资本时所付出的代价。取得资本所付出的代价,主要指发行债券、股票的费用,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借款的手续费用等;使用资本所付出的代价,如股利、利息等。

二、盈利指数法(PI)

(一)基本概念

盈利指数法(PI),又称现值指数或净现值率(NPVR)。是指将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规模化的指标,它能衡量每一单位投资额所能获得的净现值的大小。

理解要点:

1.盈利指数法是在资本配置条件下的资本预算。

2.盈利指数法是对单个项目以比值的形式揭示项目是否值得投资,价值增值多少

(二)盈利指数法的计算公式

PI = 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初始投资

若PI>1,则项目可行;若PI<1,则项目不可行

(三)盈利指数法的决策规则:

1、对于独立项目,接受NPV为正、PI大于1的投资项目;

2、对于投资组合项目,接受加权平均PI最高的项目,表明投资方案的回报率也最高。

例题见书50

总结:大量的实践证明,盈利指数发对于独立项目的决策有用,对于互斥项目,必须结合净现值法才能得出结论。

(四)盈利指数法的特点及评价:

①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能真实的反映项目的盈亏程度。有利于存在资本限额条件下项目之间进行对比。

②与净现值法相比,这是一个相对量的评估指标,衡量的是项目未来收益与成本之比。

③该方法只适用于独立项目的选择。

④若项目数量较多、组合形式较多,该方法就比较繁琐。

三、内部收益率法

(一)基本概念:1、内部收益率(IRR),也称内涵报酬率。是指使投资项目的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等于未来现金流出量现值时的贴现率。即净现值等于零时的贴现率。

2、内部收益率法:是根据方案本身内部收益率来评价方案优劣的一种方法。内部收益率越高,说明投资项目的价值增值情况越好。内涵收益率的经济含义是投资项目所具有的真实收益率

(二)内部收益率法的决策规则

1、若IRR高于贴现率,则NPV值为正,说明投资项目内在收益比期望收益率要高,该项目可以接受;

2、若IRR低于贴现率,则NPV值为负,说明投资项目内在收益比期望收益率要低,该项目应该放弃。

(三)内部收益率的评价

优点:1、内部收益率法既适应于独立投资项目的选择,也适应于互斥投资项目的比较选择,适应性非常广泛.2、内部收益率法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能正确地反映投资项目本身实际能达到的真实收益率。3、内部收益率不受资本市场上利率的影响,而是完全根据项目的现金流计算出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项目的内在特征。所以,对于独立项目而言,内部收益率法总是能得出与净现值法一致的结论。

缺点:计算复杂,特别是每年NCF不等时,需要多次测算求得,因此,一般须借助计算机完成。1、内部收益率法只对投资项目的评价有用,用于融资性项目时,会导致评价结论错误。融资型项目的内部收益率决策法:对融资项目而言,IRRr,项目不可行,而对于投资项目而言,IRR>r,选择项目。2、多重内部收益率问题----内部收益率法无解或多解。

单个项目下的IRR、NPV方法的适用总结,看PPT图看49页图

第五章资本预算中的一些问题

一、现金流量的概念

净现金流量= 现金流入–现金流出

二、现金流的构成:a初始现金流(固定资产投资,净营运资本投入,其他费用)b营业现金流(产品或服务享受所得的现金流入,各项营业现金支出,税金支出)c终结现金流(当项目结束时发生的现金流)

三、现金流量的估算原则

(一)融资现金流量不在现金流量分析范畴之内。

(二)使用现金流量而不是会计利润(收入-成本)。原因在于:

(1)在项目整个投资有效期内,利润总计与净现金流量总计是相等的,所以净现金流量可以取代利润.(2)有利于科学地考虑时间价值因素(3)采用现金流量使投资决策更符合实际(4)在投资分析中,现金流动状况比盈亏状况更重要。

两者的关系为:净现金流量= 净收益(会计收益)+折旧= 资本收益+ 资本返还

(三)只计税后现金流量:估算现金流时,所有的现金流量都要转换为税后现金流量。(四)分析净营运成本的变化

所谓净营运成本,是指项目增加的流动资产与增长的流动负债之间的差额。

净营运成本为正值时,表明公司对营运成本的投资,则现金流出净额增加;

净营运成本为负值时,表明公司对营运成本的回收,则现金流入净额增加。

(五)只计增量现金流量

(1)概念:所谓增量现金流量,是指接受或拒绝某个投资方案后,总现金流量因此而发生的变动。只有增量现金流量才是与项目相关的现金流量。

(2)确定增量现金流量应区分的几个问题:

①忽略沉没成本②考虑机会成本③重视附加效应④加入营运成本

(六)增量现金流量必须与折现率保持一致.

(1)对于权益投资者的现金流,折现率应使用

权益资本成本-是指企业通过发行普通股票获得资金而付出的代价,

它等于股利收益率加资本利得收益率,也就是股东的必要收益率。

(2)若使用公司的现金流量,折现率应使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3)通货膨胀的处理

不论贴现率是名义利率还是实际利率表示,现金流都要与此保持一致。

补充;1.现金流量的估算

经营性现金流=(销售收入-运营成本-折旧)*(1-税率)+折旧=税前利润*(1-税率)+折旧投资性现金流=营运资本变动+资本支出

项目的总现金流=经营现金流量-投资性现金流量

2.折旧与现金流量:折旧的节税收益=折旧*边际税率

3.通货膨胀与现金流

1+r(名义)=(1+r(实际))*(1+r通货膨胀)实际现金流量=名义现金流量

1+r(通货膨胀)

4.通货膨胀的上升是会增加,减少,还是会维持项目的净现值?

利用名义利率折现名义现金流与利用实际利率折现实际现金流得到的净现值是完全一样的。不过,随着通货膨胀上升,既是企业经营收益的上升幅度和通货膨胀率保持一致,但存在通货膨胀时的项目净现值也低于该项目在无通货膨胀的净现值。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这就是根据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来提取的,他不收通货膨胀的影响,因而随着通货膨胀率的上升,折旧的节税收益反而下降了,与此引起的净现值的降低。

5.由于资本有限,企业无法选择所有净现值大于0的投资项目,这就是资本限额。

6.不同寿命的资本预算决策(重置链法,约当年金法)

7.周期匹配法(65页例题)假设项目可以被复制,知道各个项目具有相同的寿命为止,然后计算复制的项目净现值,在进行比较。

8.等价年金法(EAC)是指某项资产或项目在其整个寿命周期每年收到的或支出的现金流量。

c =净现值

年金系数

9.更新决策和投资时机决策

第六章资本预算中的不确定性分析

一、什么是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分析是指从众多不确定性因素中找出对投资项目经济效益指标有重要影响的敏感性因素,并分析、测算其对项目经济效益指标的影响程度和敏感性程度,进而判断项目承受风险能力的一种不确定性分析能力。

二、敏感性分析的步骤

1、确定敏感性分析指标

2、选择不确定性因素,及其变动幅度

3、计算不确定因素的变动对分析指标的影响程度

4、寻找敏感因素

5、对敏感因素进行分析、采取措施,提高抵抗风险的能力

三、盈亏平衡分析

会计盈亏平衡点=(固定成本+折旧)(1?税率)

(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1?税率)

净现值盈亏平衡点=投资额的等价年度成本+固定成本?(1?税率)?折旧?税率

(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1?税率)

等价年度成本=初始投资额

年金系数

四、场景分析

场景分析是经常使用的一种反映和评价项目风险的分析方法。

场景分析方法的步骤:

1、对仔细挑选出的公司可能会遇到的各种事件或场景进行判别

2、重新思考原始预测中的各种变量

3、对每个场景分别预测,得到有限的几个详细预测,它们概括了公司可能面临的意外事件。场景分析评价:

场景分析虽然提供了许多有用的信息,但是这种方法也有相应的弊端。

首先,它认为未来的情况可以被清楚地区分为几种状态,如繁荣、稳定、衰退。但这些状态现实中可能并不能截然分开。它们也可能连续地逐一出现。

另外,场景分析增加了分析的范围,例如。对于未来有三种状况的项目,如果在分析中涉及12个变量,那么分析人员就要不得不估计36(3×12)个预期值进行分析。

最后,场景分析和敏感性分析一样,没有统一的决策标准供决策者使用,决策者面对场景分析的结果,仍然要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来主观选择。

课后习题第4题81页

实物期权:

(一)扩张期权

扩张期权是指后续投资机会的权利。其是有价值的,其价值在需求旺盛时得到充分体现。例如,当汽车租赁公司在未来的租赁业务继续扩张时,公司就需要购买更多的汽车,但现在公司尚无法确定未来的业务情况。于是,公司可以通过获得有权以约定价格购买汽车的期权,以保证项目的灵活性。如果未来的租赁市场出现旺盛的需求,则公司执行期权;如果未来的市场需求不高,公司可以不执行期权。

(二)放弃期权

即公司经营者在进行资本预算决策时,还需考虑一个问题,如果项目不再盈利,为了减少损失,公司应比原计划更早地停止执行项目。项目的放弃价值就是出售或者报废其资产以终止项目所产生的净现值。

(三)延期期权

延期期权又称远期起点期权,延期期权是指对于某些投资项目,有时存在着一个等待期权,不必立即实行该项目,等待不但可使公司获得更多的相关信息,而且,在某些情况下等待具有更高的价值。

第七章收益和风险

第一节收益和风险

资产收益是指资产的价值在一定时期的增值。资产的风险是指资产收益的不确定性。对理性的投资者来说,承担风险必须得到补偿——风险越大,要求的收益回报越高。

1.收益和收益率

总收益=股利+资本利得

收益率R=股利收益率+资本利得收益率=每股股利

原市价+卖出价格?原市价

原市价

预期收益率E(R)=∑R I P I

2.预期收益率

又称为期望收益率,是对未来投资收益率的预期。它是市场的客观交易条件决定的,由市场向投资者真实提供的。

二、风险与方差

1、风险的概念

风险是预期收益率偏离期望收益率的程度

(1)风险衡量的起因:

在确定性的情况下,投资收益率是进行投资决策的最好依据;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仅靠期望收益率来进行投资决策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实际收益率的高低。

实际收益率围绕预期收益率波动的程度是判断一项资产优劣的的第二个指标,即风险指标。风险衡量可以借助于概率和统计的方法。使用方差、标准差、标准差系数、协方差、相关系数等离散指标进行定量的描述和评估。

(2)风险的衡量:方差(s2)和标准差(s)见书

三、资产组合的收益与风险

单个证券占资产组合的权重=单个证券价值/资产组和总价值

例7-3 假设某投资者投资于A、B公司的股票,其以每股15元的价格购买了100股A公司的股票,以每股20元的价格购买了200股B公司的股票。则A、B公司股票在组合中的权重Xa、Xb分别为

Xa=15*100/(15*100+20*200)=27.3%

Xb=20*200/(15*100+20*200)=72.7%

2、协方差:协方差是用来描述在投资组合中两个投资项目之间的相关程度。主要用来衡量两个项目之间收益与风险的互动性。计算公式:

如果两个公司的股票收益正相关,即两个公司的股票收益呈同步变动态势,即在任何一种经济状况下同时上升或同时下降,则它们的协方差为正值;

如果两个公司的股票收益负相关,即两个公司的股票收益呈非同步变动态势,即在任何一种经济状况下一升一降或一降一升,则它们的协方差为负值;

如果两个公司的股票收益没有相关,则它们的协方差等于零。

3、相关系数(ρAB )

相关系数是用来描述投资组合中各种资产收益率变化的数量关系,即一种资产的收益率发生变化时,另一种资产的收益率将如何变化。相关系数与协方差的特性相同,只是取值范围被界定在-1~+1之间。计算公式:

根据计算结果可知:

①当ρAB =1时,完全正相关,其投资组合风险等于这两种项目各自风险的线性组合,组合风险较大。②当ρAB =-1时,完全负相关,其投资组合风险是单个项目风险的加权差额,它比两个项目中最小风险者的风险还小。③当ρAB =0时,不相关,两种项目之间相互独立,其投资组合风险小于这两种项目单独风险的线性组合,组合风险较小。

结论:无论投资项目之间的投资比例如何,只要不存在完全正相关关系,投资组合的风险总是小于单个项目收益标准差的线性组合。换言之,投资组合可以在不改变预期收益的条件下减少投资的风险。

4、资产组合的收益和风险

投资组合的收益:是投资组合中各单项资产期望收益率的加权平均。

其计算公式为:

投资组合风险的衡量:投资组合的风险并不等于组合中单个项目风险的加权平均。它除了与单个项目的风险有关之外,还与组合中单个项目的协方差有关。原因:组合中各项资产之间的关联性所导致的。

投资组合的方差取决于组合中各种证券的方差和每两种证券之间的协方差。

每种证券的方差度量每种证券收益的变动程度;协方差度量两种证券收益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证券方差给定的情况下,如果两种证券收益之间相互关系或协方差为正,组合的方差就上升;如果两种证券收益之间的相互关系或协方差为负,组合的方差就下降。

第二节市场风险

一、市场指数模型

假设一种股票在某一特定时期内的收益率与同一时期证券市场指数(如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收益率相联系,即如果行情上扬,则很可能该股票价格会上升,市场行情下降,则该股票很可能下跌。因此,可以用市场指数回归模型的方程表示这一关系:

二、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

(1)系统风险(Systematic Risk),即市场风险,是指那些影响所有资产(整个市场)的因素引起的、不能通过风险分散而消除的风险,又称不可分散风险。如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等。

系统风险对所有资产或所有企业的影响程度不同。

(2)非系统风险即企业特有风险,是指发生于个别投资对象的特有事件所造成的风险,由每个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所决定,又称可分散风险。如罢工、诉讼失败、经营失误等。

非系统风险可以通过分散化而被化解。只要资产数量多一点,当它们构成资产组合时,特有事项,也就是非系统事项——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倾向于相互抵消掉。因此,一个相当大的资产组合几乎没有非系统风险。

三、分散化与组合风险

通过资产组合减弱和消除个别风险对投资收益的影响,称为风险分散。

风险分散的根本原因在于资产组合的方差项中个别风险的影响在资产数目趋于无穷时趋于零。而风险不可能完全消除(系统风险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资产组合的方差项中的协方差(反映各项资产间的相互作用)项在资产数目趋于无穷时不趋于零。

四、多因素模型

与单因素模型不同,多因素模型更加清晰明确解释了系统风险,从而有可能展示不同的股票对不同的因素有不同的敏感性,这可能会使精确性得以提高。

第三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一、CAPM:基于风险资产期望收益均衡基础上的模型。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资本市场均衡时资产价格变化的均衡关系

由于投资者的偏好不同,每一个投资者对风险资产和无风险资产的投资比例不同,这一特征称为分离定理。

(一)理论研究基础

1、投资组合理论:它把投资者投资选择的问题系统阐述为不确定性条件下投资者效用最大化的问题。内容:研究个别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分析风险厌恶型的投资者个体在使其投资的预期效用达到最大化时的投资决策行为。

2、资本市场理论:

内容:考察各资本资产的价格和供求关系问题,分析在均衡状态下的资本资产市场均衡价格的形成机制,研究整个资本市场的集体行为。

(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含义

主要研究证券市场上多样化投资组合中资产的期望报酬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以及均衡价格是如何形成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主要特点是建立了客观测度公司证券的市场风险(系统风险)程度的指标。即β系数。

(三)β系数:系统风险的衡量

β系数是某种证券的收益的协方差与市场组合收益的方差的比率,可看作股票收益变动对市场组合收益变动的敏感度。补充完整

通过对β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在风险资产的定价中,那些只影响该证券的方差而不影响该股票与股票市场组合的协方差的因素在定价中不起作用,对定价唯一起作用的是该股票的β系数。由于收益的方差是风险大小的量度,可以说:与市场风险不相关的单个风险,在股票的定价中不起作用,起作用的是有规律的市场风险。

β值可正可负,其绝对值越大,说明单项证券收益率的波动程度越高。

当市场组合的β系数等于1时,反映所有风险资产的平均风险水平。

β系数大于1,表明某风险资产的风险水平超过平均风险水平;

β系数小于1,表明某风险资产的风险水平低于平均风险水平;

β系数等于0,表明某风险资产不存在系统风险,而存在非系统风险,且通过分散化投资能予以化解。无风险资产的β系数等于0。

应用举例:

某公司股票的β系数为2.0,无风险报酬率为6%,市场上所有股票的平均报酬率为10%,则该证券的收益率为:

Ri = 6% +2.0×(10% - 6%) = 14%

从例中可知,该公司股票只有达到或超过14%,投资者方可进行投资,小于14%,则不会购买该股票。

二、套利定价理论(APT)

套利定价理论基本的思想:投资者将尽力发现套利机会,以便构造一个套利组合,在不增加风险的情况下,增加组合的预期回报率。

1.套利定价理论(APT)基本假设

A市场不一定有效B投资者不一定是风险规避者C投资者无需相同的预期

2.套利机会是投资者初始总投资支出为0,未来收益为正

3.套利组合具有三个条件的组合

A不需要投资者任何额外资金的组合∑X I=0

B套利组合对任何因素都没有敏感性,万无一失的获利(组合β=0)

C套利组合预期收益必须是正

第八章资本成本与资本预算市场风险溢价= RM-RF

1.项目的折现率应该等于相同风险水平的金融资产的期望收益率

2.从公司角度看,期望收益率就是权益资本成本,权益资本成本是指投资者对公司的权益投资所要求的收益率。

3.估计权益资本成本

A 利用资产定价模型

普通股的资本成本=货币时间价值的补偿+市场风险的补偿

r s=r f+β*(r m-r f)r f

运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需要知道以下变量,无风险收益率,市场风险溢价,公司股票β

B 运用股利增长模型

4.无风险收益率是指无违约风险的证券或证券组合的收益率,与经济中的其他人和收益率都无关。一般有两种选择:a短期国债利率替代b长期国债利率代替

5.β值的估计:证券的贝塔是证券收益率与市场收益率的协方差与市场收益率的方差之比。

β=cov(Ri,Rm)

σm2

7.贝塔的决定因素:

a经营的周期b公司经营杠杆(同向变化)c公司的财务杠杆

β权益=β资产X(1+负债

权益

当公司不改变业务时,其资产的贝塔值β资产就不会改变。

9.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全部资本投资者收益的不确定性。分类: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纯粹的会发生损失或者无损,投机会有损失,收益,无损),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静态指自然力量或人们错误行为,动态指经济社会结构变化)

10.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企业负债经营而给股东带来的风险。(财务是针对整个企业来说的,单个的项目不存在财务风险)

11.公司资本成本包括债务成本,优先股成本,公司的资本成本

12.债务成本是指为筹资而借入资金的现行成本(即期成本)

决定因素:a现行利率水平b公司的违约风险c债务的税收利益(税后成本=税前债务成本X(1-公司所得税率))

13.优先股成本r ps=每股优先股股利/优先股股价

14.确定公司资本成本。公司的资本成本就是公司不同融资方式(包括债务,优先股,普通股)形成的加权平均值,即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

r wacc=B

B+S ?r b?(1?税率)+S

S+B

?r s

第十一章股利政策

1.利润分配的项目:a盈余公积金(法定公积金和任意公积金)从税后净利润中提取,用于弥补公司亏损,扩大公司生产经营或转增公司资本金(当达到公司注册资本50%以上后可以不再提取)。b公益金,从净利润中提取,专门用于员工集体福利(5%-10%)。c股利,股利的分配应以各股东持有股份的数额为依据,每一股东取得的股利与持有股数成正比。

2.股利支付方式:a现金股利(最常见)以现金的形式派发股利,可以细分为几种形式:1.正常现金股利。一般是每季度、每半年或一年发放一次,采用这种股利形式表明公司希望以后能在固定的时间范围内按统一比率发放股利。2.正常现金股利加额外股利。这种方式是指公司每期支付数额较少的固定股利,如果某一年的收益超过正常年份且有支付能力时再分配额外股利。(稳定的股利、超额收益分配)

3.特别股利。一次性发放的股利。

4.清偿股利。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股利,是破产企业以耗竭储备金来分配股利,作为已缴股本的退还。

b股票股利,是股份公司以本公司的股票作为股利发放给股东的一种股利发放形式,包括红利送股和配股,红利送股是无偿的,配股是有偿的,以优惠的价格卖给股东(公司现金会增加,是对股东的补偿)。公司发放股票股利的原因:1公司管理层发放股票股利可以保存现金。2公司通过派发股票股利,可以增加在外发行的股票数量,从而一定程度上避免因股价阻碍小额投资者进入的问题。

c股票分割,是指将一张面值较大的股票换成绩账面值较小的股票。原因,希望其股价保持

在一个特定的变动范围内。

d股票回购,是指股份公司用现金从股东的手中买回公司发行在外的股票。

方式:1溢价收购过票回购2公开市场购买3私下磋商股票回购4转换回购(公司用债券或者优先股代替现金回购普通股)

?股票回购的动机:

1.传递股价被低估信号的动机

2.为股东避税的动机

3.减少公司自由现金流量的动机

4.反收购的动机

?股票回购的优势

1)股票回购使股东获取的是资本利得,与现金股利相比在税率上具有明显优势。

中国没有资本利得税。但是有证券投资所得税,即从事证券投资所获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收入的征税。

2)当公司实施股票回购时,股东有权决定是否出售;但若公司分配现金股利,股东必须接受,没有选择余地。

?股票回购的劣势

1)公司回购股票,除无偿收购外,都无异于股东退股和公司资本的减少,从根本上动摇了公司的资本基础,削弱了公司对债权人的财产保障。

2)股票回购使公司持有自己的股票,成为自己的股东,公司的法律地位与股东的法律地位出现统一,公司与股东之间的法律关系发生混淆,这便背离了公司与股东原本具有的法律意义。

3)股东很难真实了解公司股票回购的真正目的,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

3.现金股利和股票回购区别的原因

A两种股利的赋税方式不一样

B采用股票回购是给股东一个选择的机会,可以选择出售或者保留,支付现金股利只能接受并且要付税

C公司实施股票回购,对于股东而言还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4.股利政策理论

a股利无关论企业的股票价格与其股利政策无关,即股利政策不影响股价。

b税差理论由于股利收入的所得税率通常都高于资本利得的所得税率,偏爱低股利政策。c一鸟在手理论投资者会认为现在获得股利的风险低于将来获得资本利得的风险

d信号传递理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投资者通过股利政策了解公司经营状况和发展。e代理理论管理者注重自己利益,忽略股东要求其将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股东需要支付监督管理者行为的代理费用。提高股利支付比例,促使企业增加外部融资需求,接受第三方监督者的监督,有助于解决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代理冲突。

f追随者效应公司的任何股利政策都不可能满足所有投资者对股利的要求,只吸引了喜爱这一政策的投资者。

5.股利政策的类型

A剩余型股利政策(成长型):公司利润首先用于满足预期收益率超过资本成本的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当剩余利润时才发放股利。优点:1首先考虑用留存收益进行在投资,有助于降低在投资的资本成本。2留存收益的利用减少了对外部融资的需求,有利于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3由于公司可以利用留存收益进行大量净现值大于零的投资项目,其预期现金流将会增加,故公司股票价格可能上升,从而可以使投资者获得收益。缺点:由于每期发放的股利现金会受到投资机会好坏的影响,因此,发放的现金股利额是极不稳定。尽管投资者

可以通过资本利得获取收益,但与现金股利相比,获得资本利得收入的不确定性要更大。

B稳定的股利政策(成熟型):公司派发的现金股利固定在某一特定水平,而在一定时期内,无论公司的盈利状况和财务状况如何,现金股利支付额不变。优点:1稳定的股利支付额向市场传递了稳定的信息。2可以使投资者获得稳定的收益。3可以满足希望获得稳定收益的投资者的需求。缺点:1稳定的股利政策不能完全反映公司当期的经营业绩。2公司当期收益的增加不能立刻增加股东的收益,还可能造成属于老股东的收益转向新股东。

C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稳定发展、财务状况稳定):是公司从税后利润中提取固定百分比的部分作为股利分配给投资者。缺点:1由于股利随经营状况的变动而变动,不稳定的股利收入容易造成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会给投资者带来经营不稳定,投资风险大的影响。2 增加了公司的财务压力。3难以确定固定股利支付利率。

D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初创阶段):公司每年支付数额比较低的固定股利,在利润较多的年份,可以将盈利以额外股利的形式支付给投资者。优点:1较低的固定股利可以保证公司有足够的能力支付股利。2当公司盈利有较大的增长时,也可以将部分盈余回报给投资者。缺点:1额外股利不断变化会给投资者造成不稳定的影响2当额外股利减少或者取消会给投资者造成“公司财务状况恶化”得错觉,进而引起股价下跌。

E 股利再投资计划:企业自动用股东的现金股利购买公司多余的股票。优点:1适合于高收入不需要现金的投资者。2无需支付新股的发行费用,满足企业内部筹资需要。缺点:不适宜需要现金的投资者。

6.影响股利政策的因素:a法律因素b企业因素(盈余稳定,资产的流动性,举债能力,投资机会,资金成本,公司资金需求)c股东因素(股东的纳税地位,股东的投资机会,股东股权的稀释,股东的稳定收入)d其他因素(债务合同约束,机构投资者的投资限制,重置实物资产的考虑)

7.股权登记日是由公司董事会在分红时确定的一个具体日期。只有在股权登记日前在企业股东名册上有名字记录的股东,才有权分享股利。

公司分派现金红利时,要进行除息处理,送红股时要进行除权处理。股票进行除权或除息处理一般是在股权登记日的下一个交易日进行。股票进行除权或除息的这一天就叫做除权日或除息日。

第十二章权益融资

1.权益融资,即自有资本融资。来源渠道,投资者投入资金和企业内部留存收益。来源方式,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利用留存收益。

2.股票的特征:不可偿还性、权责对等性、收益风险性、市场流动性、价格波动性。

3.股票发行类别:设立发行,首次公开发行,增资发行。

4.发行方式:①承销发行和附权发行

股票承销是指证券公司依照协议包销或者代销发行人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的行为。股票承销分为代销和包销两种方式。股票承销期不能少于十日,不能超过九十日。

附权发行中每个股东都能获得购买新发行证券的选择权(认股权证)。每份股票都附带一份权利。

代销和包销区别:(1)代销指代企业销售,销售多少是多少,销售不完的由企业自己处理。(2)包销指包销商一次性从企业打包拿走所有发行标的后销售,销售不完剩下的包销商要自己出钱买下,然后由自己处理。(3)代销对股票发行企业有销售不完的风险;包销对股票中介机构有销售不完的风险。

②协议发行和竞价发行

竞价发行下,发行公司指定其希望发行证券的类型,并邀请投资银行对证券报价。证券报价公布后,报价全过程决定哪个投资银行将以什么价格销售这些证券。(成本低、可变性高)

协议发行下,发行公司选择一个或多个兔子银行管理发行工作,并与之保持紧密的联系,设计发行条件、确定证券发行的合适时机。(保密性强、监督功能)

7.增发股票分为公开增发和配股。

8.公开增发指不论目前是不是该上市公司的股东,都可以申请购买公司增发的新股。

公开发行的定价如果不能反映股票的价值,必然会导致新老股东之间的财富转移,发行价格不低于公告投股说明意向书前20个交易日股票均价或前一个交易日的均价。而进行配股发行时,新股定价的高低不会影响股东财富的变化。

9.配股发行指向现有股东出售普通股。发给每个股东可以在确定的时间里按确定的价格从公司买入确定数量新股的选择权,这种选择权过期将失效。

10.增发和配股的比较:

配股由于不涉及新老股东之间利益的平衡,因此操作简单,审批快捷,是上市公司最为熟悉的融资方式。

增发是向包括原有股东在内的全体社会公众发售股票,其优点在于限制条件较少,融资规模大。增发比配股更符合市场化原则,更能满足公司的筹资要求,但与配股相比,本质上没有大的区别,都是股权融资,只是操作方式上略有不同。

增发和配股共同缺点是:融资后由于股本大大增加,而投资项目的效益短期内难以保持相应的增长速度,企业的经营业绩指标往往被稀释而下滑,可能出现融资后效益反而不如融资前的现象,从而严重影响公司的形象和股价。并且,由于股权的稀释,还可能使得老股东的利益、尤其是控股权受到不利影响。

11.普通股筹资优点:(1)发行普通股筹资没有固定的股利负担。(2)有利于增强公司的信誉。(3)筹资风险较小。(4)由于普通股的预期收益较高,并可一定程度地抵消通货膨胀的影响,因此普通股筹资容易吸收资金。缺点:(1)普通股的资本成本较高。(2)以普通股筹资会增加新股东,这可能分散公司的控制权。(3)新股东分享公司未发行新股前累积的盈余,会降低普通股每股净收益,从而可能引起股价的下跌。

13.私募发行优点:(1)发行费用较低(代理费用低)。(2)发行条件具有灵活性。(3)发行规模具有灵活性(适合小规模发行)。缺点:(1)更高的资本成本(流动性不足,要求更高的收益溢价)。(2)更严格的限制条件(风险大,限制条款严格,以补偿代理成本)。

17.优先股筹资优点:(1)优先股没有固定的到期日,不用偿还本金,使公司拥有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2)优先股没有投票权,使公司能够避免优先股股东参与投票,从而保证了普通股股东的控制权。(3)优先股是公司的权益资本,有利于提高公司的负债能力。缺点:(1)成本较高。(2)优先股的限制较多。(3)优先股要求支付股东的股利,可能成为公司的财务负担。(4)优先股股东具有股利分配、破产清算的优先权,使普通股股东在公司经营状况不佳时的利益受到影响。

金融学知识点归纳

金融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货币的起源 1.货币的起源与发展 (1)货币产生于交换(P2) 根据马克思的价值学说,货币产生于商品交换,是商品交换的必然产物,要说清楚货币的产生与发展,首先必须追溯到商品交换。商品交换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分工与私有制。(2)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P3) 1)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及其特征(P 3) 2)扩大的价值形式(P3-P4) 3)一般价值形式(P4) 4)货币价值形式 2.货币的形态及其演变 1)货币的理想条件及各种形态(P6) (1)货币的理想条件(P5) (2)货币形态:指货币的存在形式,指货币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6 ①实物货币——货币最古老的形态 特征: 作为货币和作为商品的价值相等。 ②金属货币 特征:普遍可接受、价值稳定、价大量小,携带方便、耐久性、均质可分 ③信用货币(P6) 一般而言,信用货币作为一般的交换媒介,须有两个条件:人们对此货币的信心;货币发行的立法保障。 目前世界几乎所有国家的货币都采用信用货币的形态。 ④电子货币——最新的货币形态(P8) 是信用货币与电脑、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最新货币形态,它通过电子计算机运用电子信号对信用货币实施储存、转账、购买和支付。 ⑤代用货币 代用货币,通常作为可流通的金属货币的收据,一般指由政府或银行发行的纸币或银行券,代替金属货币参加到流通领域中。其特点是可与所代替的贵金属自由兑换。 代用货币,其本身价值低于其代表的货币的价值;通常是政府或银行所发行的纸币;可自由兑换金条、银条或金币、银币。 (3)货币形态的演变 从黄金到黄金为基础的代用币再到完全的信用货币,这是货币进化史上的第一次飞跃;电子货币的出现,是货币形态的第二次飞跃。 货币形式演变历程中的这两次飞跃体现了货币从有形到无形、从国家信用到社会信用的发展。 二、货币的本质与职能(P10) 1.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最全金融学知识点、概念理解

货币流通是指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在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连续不断的收支运动 劣币驱逐良币(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是指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良币)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 经济学中的货币,狭义地讲,是用作交换商品的标准物品;广义地讲,是用作交换媒介、价值尺度、支付手段、价值储藏的物品。具体地讲,货币具有交换媒介、价值标准、延期支付标准、价值储藏、世界货币等职能。 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被看作是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制度演变,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换的信用货币制度 美元化制度是指放弃本币而用美元代替本币执行货币的各项职能的制度。 信用是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如赊销商品、贷出货币,买方和借方要按约定日期偿还货款并支付利息。 在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中,信用形式也不断发展,主要形式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等。 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广义的金融泛指一切与信用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融通有关的经济活动,甚至包括金银的买卖,狭义的金融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 收益资本化是指各种有收益的事物,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贷放出去的货币金额,甚至也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资本,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过来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 基准利率是金融市场上具有普遍参照作用的利率,其他利率水平或金融资产价格均可根据这一基准利率水平来确定。 利率是按不同的划分法和角度来分类: 按计算利率的期限单位可划分为:年利率、月利率与日利率; 按利率的决定方式可划分为:官方利率、公定利率与市场利率; 按借贷期内利率是否浮动可划分为: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按利率的地位可划分为:基准利率与一般利率; 按信用行为的期限长短可划分为: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 按利率的真实水平可划分为: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按借贷主体不同划分为:中央银行利率,包括再贴现、再贷款利率等; 商业银行利率,包括存款利率、贷款利率、贴现率等; 非银行利率,包括债券利率、企业利率、金融利率等; 按是否具备优惠性质可划分为:一般利率和优惠利率。

picc培训教材保险基础知识总结版

第一章风险概述 第一节风险及其特征 1.风险的一般含义:某种事物发生的不确定性 2.风险的特定含义:某种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 3.风险的构成3要素: 风险因素、风险事故、损失 a)风险因素:实质风险因素、道德风险因素、心里风险因素 b)风险事故:财产风险、责任风险、人身风险 c)损失:直接损失(财产的损失与灭失) 间接损失(额外费用损失、收益损失、责任损失) 4.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及损失之间的关系:(P3) 风险因素,引起或增加→风险事故,导致→损失 5.风险的分类 5.1依据原因分5类:自然风险、社会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 5.2 依据风险标分4类:财产风险、人身风险、责任风险、信用风险 5.3 依据风险性质分2类:纯粹风险、投机风险 5.4 依据风险影响的结果分2类:基本风险、特定风险 6. 风险的6特征:风险的不确定性、风险的客观性、风险的普遍性、风险的社会性、风险可测定 型、风险的发展性 第二节可保风险 1.可保风险:指符合保险人承保条件的特定风险。 2.可保风险的6条件: 2.1风险必须具有不确定性 2.2风险必须是纯粹风险 2.3风险必须使大量标的均有遭受损失的可能 2.4风险必须有导致重大损失的可能 2.5风险不能使大多数的保险对象同时遭受损失 2.6风险必须具有现实的可测性 3.风险单位及其划分 3.1风险单位的定义:指一次风险发生可能造成的最大损失范围 3.2风险单位的3划分:按地段、按投保单位、按标的 第三节风险管理 1.风险管理的概念:一个组织或者个人用以降低风险的消极结果的决策过程,即通过风险识别、风 险评估、风险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盒妥善处 理风险所致损失的后果,从而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基本目标) 2.风险管理的5程序: 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评价、选择风险管理技术、评估风险管理效果、 3.风险管理的目标 a)损失前目标4包括: 3.1.1减小风险事故发生机会 3.1.2以最经济、最合理的方法预防潜在损失的发生

(完整版)金融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货币形式的发展:实物货币→金属货币(铸币)→信用货币(银行券)→电子货币 货币的职:1、价值尺度2、流通手段3、贮藏手段4、支付手段5、世界货币 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一)规定货币材料(二)规定货币单位(货币单位名称和值)(三)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 货币制度的演变: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信用本位制) 我国现行的货币制度:(一)人民币货币制度(二)港澳台地区的货币制度(特别注意香港) 国际货币制度:①国际金本位制(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②布雷顿森林体系(以黄金作为基础,以美元作为主要的国币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知识)1、1944年7月,达成《IMF协定》;2、双挂钩的固定汇率体系;3、1973年崩溃 (特点)a.美元与黄金挂钩;b. IMF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③1978牙买加体系;承认浮动汇率的合法性,确定以特别提款权为主要的储备资产,美元地位明显削弱,日元、德国马克成为重要的国际货币 信用货币层次划分的依据:即都以流动性的大小,也即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方便程度作为标准。流动性越强的金融资产,现实购买力也越强。 我国货币货币层次的划分:M0=流通中现金;M1=M0+可开支票的活期存款; M2=M1+企业单位定期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存款+其他存款 铸币:铸成一定形状并由国家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货币。 信用货币:以信用为保证,通过信用程序发行的、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其实质的性用工具,其本身并无内在价值。因此这些形式的货币被称为信用货币。主要包括:纸质货币,存款货币,电子货币。 存款货币:指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银行存款,主要是指能够通过签发支票办理转账结算的活期存款。 无限法偿:无限法偿是指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买东西、还账、缴税等),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本位币具有 有限法偿:有限法偿是指在一次支付中若超过规定的数额,收款人有权拒收,但在法定限额内不能拒收,只有超过规定才能拒收。辅币具有 第二章信用与利息 信用的经济学定义:就是以偿还和付息为特征的借贷行为。 第二节信用的主要形式 直接信用:借贷双方不需要金融中介而直接形成的金融关系。如商业票据 间接信用:以金融机构为中介而间接形成的金融关系。典型的间接信用是银行的存贷款业务。 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在进行商品买卖时,以延期付款或预付货款的形式所提供的信用,它是现代信用制度的基础。工商企业之间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包括商品买卖行为和借贷行为。借贷行为以买卖行为为基础,是企业之间的直接信用。 特征(1)以商品买卖为基础; (2)双方都是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是企业间的直接信用; (3)商业信用直接受实际商品供求状况的影响. 商业信用的形式:(1)商业票据(2)赊销(3)背书(4)票据贴现: 商业信用的作用和局限性:作用——对生产流通过程起着润滑剂作用 局限性——规模的局限性:方向的局限性;期限上的局限(短期资金融通) 银行信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的形式,通过存款、贷款等业务活动提供的信用。主要表现为以货币形式对工商企业提供的信用。 特点(1)以银行、金融机构作为信用中介,是一种间接信用;(2)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无方向的局限; (3)贷放的是社会资本,无规模局限;(4)在期限上相对灵活,可长可短. (5)银行信用的主体与商业信用不同;银行信用的客体是单一形态的货币资本,是从产业资本循环中分离出来的货币资本 与商业信用的关系: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广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银行信用的出现使商业信用进一步得到发展; 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是并存而非取代关系 国家信用;以国家和地方政府为债务人的一种信用形式,它的主要方式是通过金融机构等承销商发行公债,在借贷资本市场上借入资金;公债的发行单位则要按照规定的期限向公债持有人支付利息。 国家信用的形式:内债和外债; 国家信用的主要工具是国家债券(国库券、公债)。 国家信用的作用(1)调节国库年度收支的临时失衡;(2)调节财政收支,弥补财政赤字;(3)调节经济总量与结构;

保险基础知识个人总结

一、风险与风险管理 1.风险分类: 1)原因: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技术风险 2)标的:财产,人身,责任,信用风险 3)性质:纯粹,投机风险 4)社会环境:静态,动态风险 5)行为:基本,特殊风险 2.风险特征:不确定性、客观性、普遍性、可测定性、发展性 3.风险管理: 1)对象——风险 2)主体——任何组织、个人 3)过程——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评价、选择风险管理技术、评价风险管理效果 4)目标——最小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损失前目标、损失后目标) 4.20世纪70年代中期,风险管理进入“国际化(全球化)阶段” 90年代,购保险与其他风险管理组织行为相融合 5.风险管理方法: 1)控制型:避免,预防,抑制 2)财务型:自留风险(主动自留、被动自留),转移风险 二、保险概述 1.保险定义: 1)法律角度——合同行为 2)风险管理角度——风险管理方法 3)经济角度——分摊意外事故损失、提供经济保障的非常有效的财务安排。 2.保险要素: 1)可报风险的存在(风险应当是纯粹风险、大量标的均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有导致 重大损失的可能、不能使大多数标的同时遭受损失、具有可测性) 2)大量同质风险的集合与分散 3)保险费率的厘定(公平、合理、适度、稳定、弹性原则) 4)保险准备金的建立(未到期责任、寿险责任、未决、总准备金) 5)保险合同的订立(保险关系存在形式、权利义务的依据) 3.保险特征(互助性、法律性、经济性、商品性、科学性) 4.保险分类: 1)实施方式:强制保险;自愿保险 2)标的:财产保险(财产损失、责任、信用保险);人身保险(人寿、健康、意外伤 害保险) 3)风险转移层次:原保险;再保险“二纵” 4)承保方式:共同保险“一横”;复合保险,重复保险“一横” 5.保险的功能: 1)保障功能:财产保险的补偿,人身保险的给付 2)资金融通功能 3)社会管理功能:社会保障、社会风险、社会关系、社会信用管理 6.产生发展: 1)最早——海上保险。14世纪中叶,意大利。 2)“黑瑞甫”制度——火灾损失互相负责赔偿的制度,巴蓬“现代保险之父” 3)基尔特制度、公典制度、年金制度——人寿保险,埃德蒙哈雷 4)保险密度:全国人口计算的人均保费收入,反应保险普及程度鹤保险业发展水平 5)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占GDP比例 6)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2009.10.1正式实施 三、保险合同 1.定义:是投保人与保险人约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2.特征:

金融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金融学期末复习要点 第一章货币概述 1.马克思运用抽象的逻辑分析法和具体的历史分析法揭示了货币之谜:①②③P9 2.货币形态及其功能的演变P10 3.货币量的层次划分,以货币的流动性为主要依据。P17-20 4.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P20 5.货币制度:构成要素P27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6.国际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特里芬难题)、牙买加协议 重点题目: 1.银行券与纸币的区别: 答:银行券和纸币虽然都是没有内在价值的纸币的货币符号,却因为它们的产生和性质各不相同,所以其发行和流通程序也有所不同。 (1)银行券是一种信用货币,它产生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职能的银行证券。 (2)纸币是本身没有价值又不能兑现的货币符号。它产生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货币在行使流通手段的职能时只是交换的媒介,货币符号可以代替货币进行流通,所以政府发行了纸币,并通过 国家法律强制其流通,所以纸币发行的前提是中央集权的国家和统一的国内市场。 (3)在当代社会,银行券和纸币已经基本成为同一概念。因为一是各国的银行券已经不能再兑现金属货币,二是各国的纸币已经完全通过银行的信贷系统程序发放出去,两者已经演变为同一事 物。 2.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 答:含义: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情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良币)必然会被人们融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劣币)反而会充斥市场。 在金银复本位制下,当金银市场比价与法定比价发生偏差时,法定价值过低的金属铸币就会退出流通领域,而法定价值过高的金属铸币则会充斥市场。 因此,虽然法律上规定金银两种金属的铸币可以同时流通,但实际上,某一时期内的市场上主要只有一种金属的铸币流通。银贱则银币充斥市场,金贱则金币充斥市场,很难保持两种铸币同时并行流通。P30 3.布雷顿森林体系 答:背景:二战,美元霸主地位确立;各国对外汇进行管制. 1944年7月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的有44个国家参加的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了以美国怀特方案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从而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主要内容: ●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旨在促进国际货币合作。 ●建立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最主要储备货币的国际储备体系。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其他各 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国际收支赤字国提供短期资金融通,以协助其解决国际收支困难。 ●取消外汇管制,会员国在增强货币兑换性的基础上实行多边支付。 ●制定了“稀缺货币”条款。 作用:

公司金融知识点总结(罗斯版)

第一章公司金融概述 1.公司的组织形式(Forms of business organization)3种 (1)个人所有制(proprietorship)——无限责任(Unlimited liability) 由个人所有的非公司制企业,对企业债务负有无限的个人责任 (2)合伙制企业(partnership)——无限责任(Unlimited liability)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法人联合组建的,以盈利为目的非公司制企业,每位合伙人对公司负有无限责任,为避免这一点,可以通过建立有限合伙公司(limited partnership),在这种合伙制下,某些特定的合伙人被指定为一般合伙人(general partners),其他合伙人则为有限合伙人(limited partners),在有限责任合伙制中,有限合伙人的责任仅以其在企业的投资额为限(Limited liability),而一般合伙人则承担无限债务责任。(Unlimited liability) (3)公司制(corporation)——有限责任(Limited liability) 众多所有者,按照法律建立的法律实体,公司所有者与管理者不同并相互独立。(即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好处:无限存续期、所有者权益易于转让、有限责任。弊端:代理人成本(agenda cost)造成了所有者、债权人、社会各利益体与经理人的利益冲突。(a conflict of interest)和对股东双重课税(对股东的股利收入征税外,还对公司收入征税) 注:代理人问题(The Agency Problem): 如何防止公司的管理者(managers)或代理人(agents)将自己的利益置于股东(Stockholders)或所有者(principal)的权益之上因为管理者是被雇来代表公司所有者权益行事的代理人。代理人问题可以通过公司治理来解决,公司治理指的是控制公司行为的一套规则,对象包括公司董事、管理者、员工、股东、债权人等。 2.公司的财务目标(Managerial Goals)——价值最大化 管理层的首要目标是股东的财富价值最大化(Maximize shareholder wealth),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使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在一定假设下,我们使用更窄的目标:公司股票价格最大化。 3.公司金融综述: ①资本预算:公司应该投资什么样的长期项目 ②资本结构:公司如何筹集所需的资金(债务和权益),比例。 ③营运资本管理:公司应该如何管理日常财务活动。 第二章财务报表(Financial statement) (一)财务报表3种——表中数据按照“一般公认会计原则(GAAP)” (1)资产负债表(The balance sheet) 一个公司的资产负债表显示的是在某一时点上(at a point in time)的公司经营情况。注:资产负债表上显示的数额是其账面价值(book values),因为这些数额是公司的簿记员按照资产购进时或负债发生时产生的数额如实记录的结果,而市场价值(market values)是当前市场决定的价值,与之相差较大。Assets = Liabilities + Stockholder’s Equity 资产负债表左右两边的项目按照“流动性”即以公允的市场价值转化为现金所需时间的长短来排列顺序。(order by the length of time) (2)损益表(The income statement) 一段时期内(over a period of time)公司的经营情况,收入和费用之间的差额成为收益或利润或盈利。 Revenue – Expenses= Income 注:①Net income is the “bottom line.”净利润为底线②息前税前利润(EBIT)也

保险基础知识-总结的很详细

保险基础知识 第一节保险概述 一、简述保险的含义及分类。 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保险是以契约形式确立双方经济关系,以缴纳保险费建立起来的保险基金,对保险合同规定范围内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进行经济补偿或给付的一种经济形式。 保险属于经济范畴,它所揭示的是保险的属性,是保险的本质性的东西。 从本质上讲,保险体现的是一种经济关系,表现在:(1)保险人与被保险人的商品交换关系;(2)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收入再分配关系。 从经济角度来看,保险是一种损失分摊方法,以多数单位和个人缴纳保费建立保险基金,使少数成员的损失由全体被保险人分担。 从法律意义上说,保险是一种合同行为,即通过签订保险合同,明确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被保险人以缴纳保费获取保

险合同规定范围内的赔偿,保险人则有收受保费的权利和提供赔偿的义务。

由此可见,保险乃是经济关系与法律关系的统一。 根据保险标的不同,保险可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类。 人身保险是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当人们遭受不幸事故或因疾病、年老以致丧失工作能力、伤残、死亡或年老退休后,根据保险合同的规定,保险人对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给付保险金或年金,以解决病、残、老、死所造成的经济困难。 从广义上讲,财产保险是指除人身保险外的其他一切险种,包括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保证保险、农业保险等。它是以有形或无形财产及其相关利益为保险标的的一类实偿性保险。 社会保险是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在劳动者暂时或永久 丧失劳动能力而没有甚或来源是给与物质帮助、维护即本身获得各种制度的总称。我国《劳动法》第七十条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保险事业,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设立社会保险基金,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 与社会保险相对应,商业保险通过订立保险合同、以盈利为目的的保险形式,由专门的保险企业经营。商业保险关系是由当事人自愿缔结的合同关系

学习金融总结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学习金融总结 篇一:金融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货币形式的发展:实物货币→金属货币(铸币)→信用货币(银行券)→电子货币 货币的职:1、价值尺度2、流通手段3、贮藏手段4、支付手段5、世界货币 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一)规定货币材料(二)规定货币单位(货币单位名称和值)(三)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货币制度的演变: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信用本位制) 我国现行的货币制度:(一)人民币货币制度(二)港澳台地区的货币制度(特别注意香港) 国际货币制度:①国际金本位制(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②布雷顿森林体系(以黄金作为基础,以美元作为主要的国币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知识)1、1944年7月,达成《ImF协定》;2、双挂钩的固定汇率体系;3、

1973年崩溃 (特点)a.美元与黄金挂钩;b.ImF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③1978牙买加体系;承认浮动汇率的合法性,确定以特别提款权为主要的储备资产,美元地位明显削弱,日元、德国马克成为重要的国际货币 信用货币层次划分的依据:即都以流动性的大小,也即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方便程度作为标准。流动性越强的金融资产,现实购买力也越强。 我国货币货币层次的划分:m0=流通中现金;m1=m0+可开支票的活期存款; m2=m1+企业单位定期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证券公 司客户保证金存款+其他存款 铸币:铸成一定形状并由国家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货币。内在价值。因此这些形式的货币被称为信用货币。主要包括:纸质货币,存款货币,电子货币。无限法偿是指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买东西、还账、缴税等),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本位币具有有限法偿是指在一次支付中若超过规定的数额,收款人有权拒收,但在法定限额内不能拒收,只有超过规定才能拒收。辅币具有第二章信用与利息 信用的经济学定义:就是以偿还和付息为特征的借贷行

《金融学》黄达 知识点总结

1.什么是货币政策?其基本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政策、措施的总称。 货币政策的基本特征 (1)宏观政策 (2)调节总需求 (3)间接调控 (4)连续性政策 6.什么是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选择中介指标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一、中介指标及其三大功能 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选定的中间性或传导性金融变量。其功能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测度功能 通过金融变量来测定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和效果。 2.传导功能 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一个承前启后的中介或桥梁来传导。 3.缓冲功能 根据有关信息,及时调整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操作力度,避免经济的急剧波动 二、选取中介指标的基本标准 1.可测性 中央银行能够迅速获得该指标准确的资料数据,并进行相应的分析判断。 2.可控性 该指标在足够短的时间内接受货币政策的影响,并按政策设定的方向和力度发生变化。 3.相关性 该指标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控制住该指标就能基本实现政策目标。 三、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 1.利率 以利率作为中介指标,就是通过政策工具来调节、监控市场利率水平。 2.货币供应量 通过政策工具来调节、监控货供给量增长水平,以使货币供给增长与经济增长要求相适应。 3.超额准备金 通过政策工具来调节、监控商业银行及其他各类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水平。 4.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直接对基础货币进行调节。 第一节 3.货币的定义?职能及相互关系?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动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也是货币历史上最先出现的职能。 4.货币制度及构成要素? 一个国家为保障本国货币流通的正常稳定,对货币发行和流通的各个要素所做出的法律规定的总和。 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利率、汇率等宏观经济总量 通过货币供给调节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出口需求 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对经济行为进行调整 多元化政策目标具有长期性特征,在短期内是难以实现

金融学知识点总结

〈〈金融学〉〉复习 一、理解名词解释 通货: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钞,包括个人、企业等单位持有的现钞,但不包括银行的库存现金。 货币:由通货加上私人部门的活期存款构成。M1 狭义货币 准货币:主要包括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等。QM 广义货币 本位币(主币):指一国家流通中的基本通货,一般作为该国法定的价格标准。 辅币:是本位币单位一下的小面额货币,它是本位币的等份,主要解决商品流通中不足一个货币单位的小额货币支付问题。 直接融资:盈余方直接把资金贷给赤字方使用,即赤字方通过发行所有权凭证或债权债务凭证融入资金,而盈余方通过购买这些凭证向赤字方提供资金。 间接融资:是盈余方和赤字方以金融机构为中介进行的资金融资活动。 名义利率:包括物价变动因素的利率。 实际利率:是指物价水平不变从而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保持不变时的利率。 基准利率:是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其他利率会随其变动发生相应变化。 法定利率:是一国货币管理部门或者中央所规定的利率。该利率对所用的金融机构都具有法律上的强制约束。 公定利率:是由非政府部门的民间组织,例如,银行公会和银行协会等,为了维护公平竞争所规所确定的属于行业自律性质的的利率。 基准汇率:是本币与对外经济交往中最常用的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 套算汇率:又称交叉汇率,是根据本币基准汇率套算出本币兑换非主要货币的其他外币的汇率或套算出其他外币之间的汇率。 直接标价法:是按一定单位的外币作为标准计算应付多少本币来表示的汇率,也称应付标价法。

间接标价法:是按一定数量的本币单位为基准,计算应付多少外币来表示汇率,也称应收标价法。 资本市场:以期限一年期一以上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长期性资金融通交易活动的场所,也称长期资金市场。 货币市场:以期限一年期一下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场所。 开放式基金:(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发行在外的资金份额数是可以变动的,投资者人可以依基金的净值情况随时向基金公司申购或要求赎回基金份额。 封闭式基金:封闭式基金发行在外的份额数是固定的。 公募发行:是指向广泛的非特定多投资者发行证劵的一种方式。 私募发行:是指向少数特定的投资者发行证劵的一种方式。 同业拆借:金融机构同业间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场所。 回购协议:证劵持有人在卖出一定数量证劵的同时,与买入证劵方签订协议,双方约定在未来的某一日由证劵出售方按照约定的价格降其出售的证劵如数赎回。 国库券:是指期限为一年或一年一下多国债,一般按照贴现的方式发行。由中央政府发行的一年期一下的债券。 发行市场:是发行人向投资者出售证劵的场所 流通市场:参与人除了买卖双方外,还有中介人,中介人包括证劵经纪人,证劵商和第二经纪人。 金融衍生工具:是指在一定的原生工具或者基础性工具上派生出来的金融工具。 看涨期权:(买入期权) 看跌期权:(卖出期权) 欧式期权:是指期权购买者只能在期权到期这一日行使其选择权利的期权。 美式期权:指期权购买者可以在到期日前任何一个营业日行使权力的期权。 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不能按照契约规定偿还本息而是债权人收到损失的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计算机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公司金融学知识总结

公司金融 第一章公司金融导论 第一节公司与金融市场的关系 一、企业组织的三种形式 (一)从法律层面上划分 即:个体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 1、个体业主制:又称独资制企业:又或称个人所有制企业,是指由一个人出资,归个人所有和控制的企业。 2、合伙制企业:是指由两个以上出资和联合经营的企业。 3、公司制企业 (1)公司:是依据一国公司法组建的具有法人地位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组织形式。(2)公司制企业的治理结构 即:“三会一层”最高权力机构——股东大会;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最高监督机构——监事会;最高管理机构——经理层 第二节公司金融的目标与原则 一、公司的目标 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也称为公司财富最大化目标或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即:是指公司总的资产的价值达到最大化。 二、公司金融的主要金融活动 (一)投资决策(二)融资决策(三)股利决策 (一)投资决策 公司分配资源的行为就是进行投资活动。是企业所有决策中最为关键、重要的决策。 投资决策涉及的类型包括: 1、实物投资和金融投资 2、经营性投资和战略投资 3、长期资产投资和营运资本投资(二)融资决策 融资是指公司在金融市场上以信用方式筹措资金的活动。 融资涉及容: 1、融资方式2、融资成本与风险3、资本结构和融资效应4、融资决策方式(三)股利决策 解决公司利润分配时支付现金股利和保留盈余的关系。 第四节公司金融的主要理论 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这造成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利益上的差异,成为公司实现目标的主要障碍。 二、委托—代理理论 代理理论主要涉及企业资源的提供者与资源的使用者之间的契约关系。 一是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代理关系: 股东追求自身价值最大化,而经理人希望自身福利最大化。协调股东与经营者之间代理问题的机制有: (1)管理者面临被解雇的危险(2)被接管威胁(3)破产惩戒机制(4)经理人市场竞争(5)激励机制 二是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代理关系: 其利益冲突在于对现金流量要求权的本质差异。股东就有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利用控股地位,通过经理人的经营活动,损害债权人的利益。最常见的方法有: 1.提高财务杠杆比率 2.投资比债权人风险预期高的项目 3.增加股利支付

金融学考研需要牢记的知识点

2018金融学考研需要牢记的知识点1 感谢凯程郑老师对本文做出的重要贡献 牢记知识点能够帮助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考研中也是这样。下面为大家提供的是金融学考研需要牢记的知识点,希望同学们能够牢记这部分的内容,做好准备,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第一章函数、极限与连续 1、函数的有界性 2、极限的定义(数列、函数) 3、极限的性质(有界性、保号性) 4、极限的计算(重点)(四则运算、等价无穷小替换、洛必达法则、泰勒公式、重要极限、单侧极限、夹逼定理及定积分定义、单调有界必有极限定理) 5、函数的连续性 6、间断点的类型 7、渐近线的计算 第二章导数与微分 1、导数与微分的定义(函数可导性、用定义求导数) 2、导数的计算(“三个法则一个表”:四则运算、复合函数、反函数,基本初等函数导数表;“三种类型”:幂指型、隐函数、参数方程;高阶导数) 3、导数的应用(切线与法线、单调性(重点)与极值点、利用单调性证明函数不等式、凹凸性与拐点、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曲率(数一、二)) 第三章中值定理 1、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最值定理、介值定理、零点存在定理) 2、三大微分中值定理(重点)(罗尔、拉格朗日、柯西) 3、积分中值定理 4、泰勒中值定理 5、费马引理 第四章一元函数积分学 1、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定义 2、不定积分的计算(变量代换、分部积分) 3、定积分的定义(几何意义、微元法思想(数一、二)) 4、定积分性质(奇偶函数与周期函数的积分性质、比较定理) 5、定积分的计算 6、定积分的应用(几何应用:面积、体积、曲线弧长和旋转面的面积(数一、二),物理应用:变力做功、形心质心、液体静压力) 7、变限积分(求导) 8、广义积分(收敛性的判断、计算) 第五章空间解析几何(数一) 1、向量的运算(加减、数乘、数量积、向量积)

保险学知识点总结(重点)

与课本知识点是一致的,很重要,很有针对性 第一章导论 1.P9保险产生的原因中关于保险的分类,着重注意按风险性质的分类、按风险产生的原因分类。 (1)按风险的性质 纯粹风险:只有损失机会而没有获利可能的风险。投机风险:既有损失机会,又有获利可能的风险。 同一个风险可能兼有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双重性质。大多数纯粹风险是可保风险。 (2)按风险产生的原因,风险可分为: 自然风险:由于自然界的异常变化所致损失的可能性,由内生变量所致损失的可能性。 社会风险:伴随着人类社会行为的变化、制度的重新安排、新政令的颁布与实施、甚至是政权的更迭而产生的损害可能性。社会风险的最高形式是政治风险。 技术风险: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升级及由此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发生的损害可能性。 (3)按损害对象,风险可分为财产风险、人身风险、责任风险和信用风险。 财产风险:导致财产毁损、灭失和贬值的风险。

人身风险:生、老、病、残、死、失业等导致人身伤害或影响健康的风险。 责任风险:对他人所遭受的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依法应负的法律赔偿责任或未履行契约所致对方受损应负的合同赔偿责任。如职业责任、公众责任、产品责任。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Credit Risk)又称违约风险因对方违约或不可抗力的发生,致使合同无法执行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失信风险。如美国国债风险。 2.P11风险管理、P12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注意P14页的财务法(1)风险识别:受险主体对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整理,并对风险的性质进行鉴定的过程。 (2)风险估测: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对所收集的大量详细损失资料加以分析,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 风险概率和损失程度是风险估测的主要内容。 (3)风险评价:在风险识别和风险估测的基础上,对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程度,结合其他因素进行全面考虑,评估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并与公认的安全指标相比较,以衡量风险的程度,并决定是否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的过程. 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决定风险是否需要处理和处理到何种程度。 (4)风险(管理)对策:在识别分析和估测风险的基础上,根据风险性质、风险频率、损失程度及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选择适当的风险处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第五版)]黄达 重点复习资料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 名词解释 √1、信用货币: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信用工具。主要以银行券、汇票、支票、存款货币等形式存在。 √2、信用:建立在信任基础上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活动. 3、本票:是由债务人向债权人发出承诺在约定的期限内支付一定款项给债权人的支付承诺书。 4、汇票:是由债权人向债务人发出的、命令其在约定的期限内支付一定款项给第三人或持票人的支付命令书。 5、金融:广义:货币的事务、货币的管理、与金钱有关的财源等。 狭义:与资本市场有关的运作机制。 中间说法:货币的流通、信用的授予、投资的运作、银行的服务等 6、利率: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出的本金额的比率。 7、基期:是一个基础期、起始期的概念。(?) 8、现值:未来某一时点上一定的货币金额,把它看作是那时的本利和。(?) 9、即期利率:即期利率是指对不同期限的债权债务所标明的利率(复利) 10、远期利率:远期利率则是指隐含在给定的即期利率之中,从未来的某一时点到另一时点的利率。 √11、汇率:国与国之间货币折算的比率叫汇率。直接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的(1或100等)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成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的标价方法。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1或100等)本国货币为标准,折成若干外国货币的标价方法。 12、金融的特征: 1.流动性。金融资产的货币性质是指它们可以用来作为货币,或很容易转换成货币。 2.风险性。是指购买金融资产的本金有否遭受损失的风险。本金受损的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两种。 3.收益性。由收益率表示。收益率有三种计算方法: 名义收益率——票面收益与票面额P的比率; 现时收益率——年收益额C与其当期市场价格Pt的比率;C/Pt 平均收益率——将现时收益与资本损益共同考虑的收益率。(C﹢Pt﹣Pt-1)/Pt 13、远期:是合约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约定的价格,买卖约定数量的相关资产。主要有:货币远期和利率远期两类。 √14、期货:是交易双方按约定价格在未来某一期间完成特定资产交易行为的一种方式,与远期合约相同。 区别在于:远期合约的交易双方可以按各自的愿望对合约条件进行磋商。而期货合约的交易多在有组织的交易所内进行;合约的内容,如相关资产的种类、数量、价格、交易时间和地点等,都有标准化的特点。 √15、期权:是指合约的买方有权在约定的时间或时期内,按照约定的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相关资产,也可以放弃行使此权利。(看涨期权的买方有权在某一确定的时间或确定的时间之内,以确定的价格购买相关资产;看跌期权的买方则有权在某一确定时间或确定的时间之内,以确定的价格出售相关资产。欧式期权是指买入期权的一方必须在期权到期日当天或在到期日之前的某一规定的时间才能行使的期权。美式期权是指可以在成交后有效期内任何一天被执行的期权。) √16、互换: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合约有效期内,以事先确定的名义本金额为依据,按约定的支付率(利率、股票指数收益率等)相互交换支付的约定。

保险学知识点(1).doc

保险学知识点 第一篇保险基础 1. 风险的三个特性:客观性、损失性、不确定性 2. 风险的要素:风险因素、风险事故、损失。 风险三要素的联系:构成风险因素的条件月底,发书损失的可能性越大,损失就会越严重。风险事故是损失的直接原因。风险因素>风险事故>损失 3. 风险的分类: 1)按风险的损害对象:人身风险、财产风险、责任风险 2)按风险的起源和影响:基本风险、特定风险 3)按风险所导致的后果:纯粹风险、投机风险 4. 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 1)风险回避:人们设法排除风险并将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将至零。比如:可以利用水上运输, 但禁止水上运动,这就是回避由此产生的被淹死的风险,从而缩小了遭受风险的范围。 2)损失控制:主要包括防损(采取措施防止风险)和减损(减损发生损失的可能性)。比 如,尽管人们努力防止火灾的发生,但这种事情仍有可能发生,因此,这就有必要安装自动灭火系统以减轻火灾损失的严重程度。 3)风险自留:企业或个人自己来承担风险。 4)风险转移:通过一定的方式,将风险从一个主体转移到另一个主体。比如:公司组织、 合同安排、委托保管、担保合同、套期保值、购买保险。 第三、第四种合称损失融资。 5. 从不同角度解释保险 1)保险是以经济合同方式建立保险关系,集合多数单位或个人的风险,合理计收分摊金, 由此对特定的灾害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或人事伤亡提供资金保障的一种经济形式。 2)保险是以集中起来的保险费建立保险基金,用于补偿被保险人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 成的经济损失,或对个人因死亡、伤残而给付保险金的一种方法。 3)保险是一种经济保障制度。 4)保险是一种社会工具。 5)保险是一种复杂的和精巧的机制。 6)保险是一种法律制度。

[金融学]《金融学》知识点总结

金融学 直击考点重点 1.什么是货币政策?其基本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政策、措施的总称。 货币政策的基本特征 (1)宏观政策 (2)调节总需求 (3)间接调控 (4)连续性政策 2.什么是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选择中介指标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一、中介指标及其三大功能 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选定的中间性或传导性金融变量。其功能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测度功能 通过金融变量来测定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和效果。 2.传导功能 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一个承前启后的中介或桥梁来传导。 3.缓冲功能 根据有关信息,及时调整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操作力度,避免经济的急剧波动 二、选取中介指标的基本标准 1.可测性 中央银行能够迅速获得该指标准确的资料数据,并进行相应的分析判断。 2.可控性 该指标在足够短的时间内接受货币政策的影响,并按政策设定的方向和力度发生变化。 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利率、汇率等宏观经济总量 通过货币供给调节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出口需求 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对经济行为进行调整 多元化政策目标具有长期性特征,在短期内是难以 实现

3.相关性 该指标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控制住该指标就能基本实现政策目标。 三、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 1.利率 以利率作为中介指标,就是通过政策工具来调节、监控市场利率水平。 2.货币供应量 通过政策工具来调节、监控货供给量增长水平,以使货币供给增长与经济增长要求相适应。 3.超额准备金 通过政策工具来调节、监控商业银行及其他各类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水平。4.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直接对基础货币进行调节。 第一节 3.货币的定义?职能及相互关系?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动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也是货币历史上最先出现的职能。 4.货币制度及构成要素? 一个国家为保障本国货币流通的正常稳定,对货币发行和流通的各个要素所做出的法律规定的总和。 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1.货币材料。用什么作为货币的材料。 2.货币单位。规定货币的名称和货币单位的“值”。 3.货币种类。本位币与辅币。 4.法定偿付能力。无限法偿,有限法偿。 5.铸造、发行与流通程序。 第二章 1.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对“信用”是否有了专业意义上的理解?

金融学金融学黄达版知识点总结

金融学金融学黄达版知 识点总结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金融学 直击考点重点 1.什么是货币政策其基本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政策、措施的总称。 货币政策的基本特征 (1)宏观政策 (2)调节总需求 (3)间接调控 (4)连续性政策 2.什么是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选择中介指标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一、中介指标及其三大功能 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选定的中间性或传导性金融变量。其功能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测度功能 通过金融变量来测定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和效果。 2.传导功能 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一个承前启后的中介或桥梁来传导。 3.缓冲功能 根据有关信息,及时调整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操作力度,避免经济的急剧波动 二、选取中介指标的基本标准 1.可测性 中央银行能够迅速获得该指标准确的资料数据,并进行相应的分析判断。 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利率、汇率等宏观经济总 量 通过货币供给调节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出口需求 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对经济行为进行调整

2.可控性 该指标在足够短的时间内接受货币政策的影响,并按政策设定的方向和力度发生变化。 3.相关性 该指标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控制住该指标就能基本实现政策目标。 三、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 1.利率 以利率作为中介指标,就是通过政策工具来调节、监控市场利率水平。 2.货币供应量 通过政策工具来调节、监控货供给量增长水平,以使货币供给增长与经济增长要求相适应。 3.超额准备金 通过政策工具来调节、监控商业银行及其他各类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水平。 4.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直接对基础货币进行调节。 第一节 3.货币的定义职能及相互关系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动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也是货币历史上最先出现的职能。 4.货币制度及构成要素 一个国家为保障本国货币流通的正常稳定,对货币发行和流通的各个要素所做出的法律规定的总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