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欧洲城市群考察报告

欧洲城市群考察报告

一、欧洲国家城市群建设的基本情况

1961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在他的著作《城市群:城市化的美国东北海岸》中第一次提出了城市群的概念,具体是指人口规模在2500 万以上和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50人的特大城市。按其标准,世界上有五大城市群。该城市群从

波士顿到华盛顿,以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几个大城市为核心,涵盖40个10万人以上的中小城市。该城市带面积占美国面积的1.5%,人口占美国总人口的20%,创造业产值占全美的70%,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是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

该城市群分布于五大湖沿岸,从芝加哥向东到底特律、克利

夫兰、匹兹堡,并向来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美国的“钢铁城”、“汽车城”都在这里。也称东海

道城市群,指从千叶向西,经过东京、横滨、静冈、名古屋,到京都、大阪、神户的范围。该城市群普通分为东京、大阪、名古屋三个城市圈。这个区域面积占日本国土的6%,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1%,工业产值占全国的65%。这一城市群实际上由

大巴黎地区城市群、莱因――鲁尔城市群、荷兰――比利时所构成。主要城市有巴黎、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安特卫普、布鲁塞尔、科隆等。这个城市带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40座,总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00万。由伦敦――

利物浦一线的城市构成,其中包括世界纺织工业之都――曼彻斯特、纺织机械重镇――利兹、伯明翰、谢菲尔德等大城市,以及众多小城

镇。这是产业革命后英国主要生产基地。面积为4.5万平方公里,人口3650万,是五大城市群中地域面积最小、发展最早、城市密度最大的城市群。后来,戈特曼还提出了第六大都市圈,即中国的“长三角” 都市圈。西欧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开始最早的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城市数量多,密度大,均以多个城市集聚的形式形成城市群。如英国的伦敦――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城市群集中了英国4个主要大城市和10多个中小城市,是英国产业密集带和经济核心区;法国的巴黎――鲁昂――勒阿弗尔城市群是法国为了限制巴黎大都市区的扩展,改变原来向心会萃发展的城市结构,沿塞纳河下游在更大范围内规划布局工业和人口而形成的带状城市群;德国的莱因――鲁尔城市群是因工矿业发展而形成的多中心城市集聚区,在长116公里、宽67公里范围内会萃了波恩、科隆、杜塞尔多夫、埃森等20多个城市,其中50—100万人的大城市有5个;荷兰的兰斯塔德城市群是一个多中心马蹄形环状城市群,包括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和海牙3个大城市,乌德支列、哈勒姆、莱登3个中等城市以及众多小城市,各城市之间的距离仅有10—20公里。该城市群的特点是把一个城市所具有的多种职能分散到大、中、小城市,形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空间组织形式,以保持整体的统一性和有序性。

主要指经济圈所具有的一定范围内集聚和扩散

商品与各类生产要素的能力。各个都市圈首先是一个集散中心,是区域经济循环网络的重要空间节点。凭借较优越的交通和信息服务,成

为大宗商品的交易地和进出区域货物的中转中心。伴有商品流的集散,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材流也将高速集散。

即都市圈所具有的为区域内的各种经济活动、商品和各类要素自

由流动提供全面、高效、便捷服务的能力。大

都市或者中心城市的极化作用带动了综合经济中心的形成,形成和发挥创造中心、贸易中心、交通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科技中心等多功能的综合经济中心的作用,成为本区域经济振兴的基地,新技术、新产品的开辟推广中心,带动了区域经济腾飞的龙头。

通过城市群经济社会一体化协调发展,使各城市、

各区域之间形成合力,增强参预国内国际竞争的整体实力。

建设都市经济圈,克服各个城市分散规划、分块建设

的现象,利用都市圈内城市相邻的条件,统一规划用地,合理布局新建企业,提高单位土地的经济产出率,起到节约耕地的作用。

即都市经济圈的制度创新能力。创新功能是区域发展的

动力。都市圈的发展,发挥了综合创造能力,成为新观念、新思想的诞生地,新体制、新机制的发祥地。

二、欧洲城市群发展的空间结构特点

欧洲城市群都位于适宜人类

居住的中纬度地带,并且都处于平原地区。平原地区便于农业耕作、居住和交通联络,因这人口总是向平原集中,导致城市也向平原集中。英国是一个岛国,平原面积狭小,最大的平原是伦敦及其附近地区,并向北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一线延伸。英国的人口和经济

高度集中于这一地带。这里是世界工业革命的发祥地。在工业化过程中,这一地区最早发展成为城市群。

欧洲的大型城市群往往都是国家或者洲

际的中枢,乃至世界的经济、金融中心,它往往集外贸门户职能、

现代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于一身,成为国家

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具有发展国际间联系的最

佳区位优势,是产生新技术、新思想的“孵化器”,对国家、地区乃

至世界经济发展具有中枢的支配作用。巴黎、伦敦都具备这样的特性。这两个城市分别是各自国家首都和最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它们

各自所统领的都市圈也就成为各自国家最重要的经济区和政治活动

中心地。

城市群是一个巨大的城市群体,不

仅拥有数量大的中心城市,而且还有大量的中小城市,是一个包括大、中、小城市和市、镇的城市群体。其中,中心城市在城市群形成和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中心城市是人口与产业集聚的引力中心,欧洲的

城市群中的中心城市都是由2个以上大城市或者特大城市组成。法国、英国的城市群都是以首都等大城市为核心。

世界城市群大多都

是长轴呈带状拓展,也有呈其他结构拓展的。美国大西洋沿岸、太平洋沿岸两个城市群,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等均沿海岸延伸,

呈现出带状的空间结构特点,欧洲西北部城市群略呈环状拓展。

交通运输业和信息产业的快

速发展是欧洲城市群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城市群大多拥有由高速公

路、高速铁路、航道、通讯干线、运输管道、电力输送网和给、排水管网体系所构成的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其中发达的铁路、公路设施

构成为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骨架。不论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形态如何,

城市群总是有一条产业和城镇密集分布的走廊,通过发达的交通、

通讯网络相连。

欧洲城市群区域内除城市用地外,还有

大片的农田、林地相连,是获取新鲜农产品、提供游憩场所和改善环境空间的有机组成部份。伦敦作为一个有700多万人口的国际化大都市,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土地珍贵,曾经是一个污染严重的城市。但伦敦在城市生态建设和绿地建设上,均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并

拥有比较完备的制度和体系。伦敦的绿地规模大,并已形成网络化,城市外围建成为了环城绿带,平均宽度8公里,最大宽度达30公里,绿带里不许建造房屋和居民点,阻挠了城市的过分扩张,又可作为伦

敦农业、游憩区,保持了原有小城镇的乡野体面;并通过楔形绿地、

绿色廊道、河流等,将城市的各级绿地形成网络。德国、奥地利等

城市间绿树葱茏、绿草广覆、植被茂密,在公路两侧几乎看不到裸露

的黄土、黑土。良好的生态环境给考察团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西欧,惟有德国的城市群独具特色,与其它国家稍有不同。德国城市化水平很高,达到80%以上,是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其城市群结构以分散型、独立性、低密度的城市形态为主。城市的首位度低,最大的城市首都柏林仅有300多万人,大城市数量少,城市

多在100万以下,20 —30万人的中、小城市高度发达,分布均衡,规

划合理,形成城市密集群。德国城市群的这种特点,使在德国没有经历过不少国家通常经历过的城市化发展过程,即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因此,也没有浮现过世界大城市那样交通阻塞、人口膨胀、环境恶化、就业紧张等“城市病”。

三、欧洲城市群的发展和运行的规律

城市群是由于科技进步、规模经济效益促使产业与人口在空间上集聚与扩散运动的结果,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阶段。世界城市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其结果不仅使人口和财富进一步向大城市集中,大城市数量急剧增加,而且浮现了超级城市、巨城市、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等新型城市空间组织形式。伴有一批以集聚城市化为主的超级城市、巨城市的浮现,人口与产业在空间上一方面继续向大城市集聚,另一方面向大城市郊区扩散,从而又形成众多地域相连的大都市区,若干大都市区因地理空间相互毗连,最后连绵组合成大都市带。因此,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到成熟阶段(即地带性城市化阶段)的城市地域空间组织形式,是城市化进入高级阶段的标志。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是世界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尽管“大都市带”或者“城市群”的概念浮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但“大都市带”或者“城市群”现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已浮现。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所以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曼彻斯特、伯明翰、利物浦等一大批工业城市迅速崛起、成长,在伦敦和英格兰中部地区形成为了由伦敦、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城市会萃而成

的城市群。此外,随着资本、工厂、人口向城市的迅速集中,在德国的鲁尔地区、法国北部地区等煤田和沿海地区,都在工业革命中形成

城市密集地区,浮现了城市群现象。城市群的发展还与世界经济重心

的转移密切相关。18世纪后,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心,伦敦和英格兰中部地区形成以伦敦至利物浦为轴线的大片城市带或者城市群。到19世纪,欧洲大陆的兴起,使西欧地区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心。在法国大巴黎地区、德国莱因――鲁尔地区、荷兰和比利时的

中部地区,以巴黎、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波恩等大城市为中心形成为了规模大小不等的城市群,并共同组成为了“人字形”的发展轴和

城市带。而进入20世纪,随着世界经济增长中心从西欧转移至北美,在美国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形成为了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群以及五大湖沿岸城市群。

四、欧洲城市群的一些做法和经验

欧洲城市群的发展初期是各国政府为了改善原有单一的中心大城市

人口过于集中、交通拥挤、生态环境恶化、失业人口增加而将产业和

人口向大城市周围的地区扩散,采用城市群布局方式在地域上组成一

个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城市群体。这种城市群体随经济发展而逐步

演化成巨大的城市化地带,并以其独有的会萃优势,对一定区域乃至

一国的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尽管如此,但这种巨大的

城市化地带也导致国家经济、人口和产业过分集中于某一地带,相应

地带来了一系列弊端。突出地表现为:导致区域生态平衡破坏;加剧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与区际差异扩大;城市基础设施的连绵扩张吞食大

量良田;企业外迁造成城市政府财税锐减,中心城市渐趋衰退。针对上述问题,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西欧国家在国土规划上开始重视城市群区域的良性持续发展,并相继采取了一些应对之策,主要有:

欧洲国家大多都

有大都市圈或者经济圈的区域规划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机构和制度,并赋予相应的规划和调控权,如“大伦敦议会” 、“巴黎地区规划发展委员会”等分别是各自都市圈发展的协调机构。欧洲将城市规划视为国家大法,构成为了城市群发展的核心内容。在欧洲的一些国家的城市规划是一项基本原则,非常注重城市管理法治化,制定严格的城市规划管理措施。如法国早在几百年前就已在城市规划中实行法治化管理,当时规定巴黎的城市建造不得高于艾菲尔铁塔,并为城市建设定下中轴线。英法两国在管理伦敦泰晤士河、巴黎塞纳河时,致力沿岸文化景观保护,制定了严格的法规。从欧洲城市群发展脉络来看,制定了“保护旧城区、重建副中心”的发展规划。欧洲大部份城市十分重视保护旧城区的工作,如巴黎是最早开始进行改造的西方大城市之一。1958年巴黎制定了地区规划,1961年建立“地区规划整顿委员会”,主张打破原来的单一中心城市结构,建立一个多中心分散的城市结构。并采用“保护旧城区、重建副中心、发展新城镇、爱护自然村” 的方针,摒弃在一个地区内修筑一个单一的大中心传统概念,代之以规划一个新的多中心布局区域,把巴黎的发展纳入新的轨道。同时,建设5个新城,还布置9个副中心,在远郊建设几十个中小自然村为主的小村镇;在城市化城镇周围建设5个自然生态平衡区,以及组织完

善地区交通道路网和公共交通系统。此外,为控制巴黎地区人口的膨胀,法国在全国范围内确定8个平衡性大城市来促进人口的合理流动

和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城市群发展的规划建设体系的

核心是充分尊重民意。在欧洲城市群的发展规划中,到处都可以听到

政府倾听民意的呼声。比如,建立一套规范有序的“以人为本”规划体系。德国政府出台每一项建设项目,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对人的健康问题;其次考虑环境问题。这个国家的人民无论对工作还是对生活都十

分守时、守信、认真、严谨,充分体现出一个自信和有素质的民族性格。在英国座谈时,英国学者谈到,城市改造涉及拆迁问题,必须行使严格的审批程序,在这之中,社区居民的意见都能够参预进来。如果社区居民对建设项目不允许,或者意见不能达成一致,政府不能强

制拆迁。在奥地利座谈时,卡明斯基教授曾经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维也纳附近的一个城市要建设一个水利工程,涉及一片森林需要砍伐。这引起市民的强烈反对。一群知识份子带头组织起来,自发上山护林,同时发起全社会声援。一段时间斗争后,森林保住了,而市长

被赶下了台,真可谓:树没倒下去,市长先倒下去了。这个故事充

分说明了民意在欧洲国家城市规划管理中的作用。不论在奥地利,

还是在英国和其他国家,不管是生态环境建设,还是文物保护,考

察团都突出感觉到了欧洲国家民意在城市决策中的地位,感觉到了

民间力量的作用。欧洲

国家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曾经遇到过封闭还是开放、城市利益还是区域利益、城市群的

国内发展还是跨国发展、本国利益还是欧盟利益的问题。就是在协调

上述关系、处理各种矛盾中,欧洲城市群不断发展,区域一体化甚至整个欧盟的一体化进程逐渐加快,并成为全欧洲的共识。欧洲现代化

大都市都有发达的大经济技术带为依托,这个经济技术带普通由庞大

的都市圈、城市群组成,构成具有雄厚实力的区域,区域内城市共生发展。如伦敦依托的英国英格兰区域是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 自

伦敦向西北延伸的一系列大城市和纵贯南部英格兰岛的大都市带。欧

洲国家的区域一体化建设,给考察团留下深刻印象。比如西欧国家境内,城市之间讲究平等协作。由于历史原因,各国形成为了规模不等的城市。这些城市不论规模大小在发展权利上一律平等,大到几百

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小到四五百人口的小城镇,它们在城市联盟中

的地位一律平等。再如西欧大陆已基本实现了交通一体化,各国之

间实现统一汽车牌照,城市之间、甚至主要国家之间取销关卡、收

费站(除意大利外,各国基本取销了收费站),任一国家的汽车都可

以在西欧大陆上畅通无阻,大慷慨便了旅客通行,加快了物流节奏。区域城市一体化,各城市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巨大的经济增

量所产生的集聚效应和辐射作用,使得城市群中规模最大、实力最

强的中心城市,发展成为具有巨大国际影响力的大都市。

促进大都市的现代化经济较发达、城

市功能各具特色的伦敦、巴黎、罗马、维也纳、柏林、法兰克福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城市建设方面,积累了可贵的经验:

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中高级生产者服务业取得大

发展。伦敦、巴黎等以工业起家的城市,在上世纪80年代,将大量的工业企业外迁,依托内河沿岸发展旅游服务业,使城市功能进行置换,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服务产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70

以强大的、现代化的大贸易和大金融

作支撑,其中CBD 的作用功不可没。如伦敦是英国和世界的金融中心之一,其主要商业区集中在泰晤士河两岸地区。

大都市信息科技高度发展,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平台,使“技

术――产业”协同发展,“生产――管理”全面创新。如伦敦、巴黎等信息业发达,收入巨大,是信息港,其电讯网每天24小时为全国和全世界服务。城市交通实现全面立体化布局和

大规模智能化管理。在重视发展航空港、海运港同时,特殊注重发展高效、低污染的地铁和轻轨铁路等公共交通,形成一体化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经济和政治文化活动全球

化。如伦敦有250万外国常住人口,占33%,有300多种语言;日内瓦有1500多个国际组织,每年召开5000多个国际会议。

哺育城市个性巴黎“优雅之都”的城市形象的定

位体现了城市个性和魅力,塞纳河、埃菲尔铁塔、凡尔赛宫、凯旋门以及时装艺术等显示了城市的个性化、城市空间和人居环境完美结合的独特魅力,城市居民知识水平高。大都市从体制、政策、资金、环境等方面创造条件,使市民知识普及率和受教育程度大大提高,科研人员占人口比重、科研成果数量和开辟质量指标等越来越高。现代化大都市从其产生、发展至今天,都靠科技创新能力支撑,其文化魅力

是永恒的。比如伦敦一个城市,就有415座图书馆。城市环境园林化。以人类与自然协调为宗旨的城市园林化,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多种要求。1962年,法国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运动,将植被森林以及城市绿色空间发展编入20年规划,有效保护了整个大巴黎地区的绿色森林系统。城市福利普及,社会保障健全。建立全面完善的社保制度,社会福利水平高,普及面广,以此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稳定社会秩序。

欧洲国家普通90%以上的居民生活在2000

人以上的城镇里,已实现高度城市化。考察团突出的感触是:映入眼帘的处处是绿地、森林、花园、草坪和广场,野鸟、松鼠、鸽子在湖泊、森林中和广场上随处可见,这些动物与人和谐相处,悠然自得,人们不去伤害它、捕捉它。家家户户的窗台上、阳台上、门庭前都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卉,不少家庭有花园,在闲暇之余可以充分享受着大自然的绿意。高速公路两边,是一眼望不到头的森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遇到重大的市政建设,普通都保持森林的原始状态,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搞城市建设。在奥地利,学者们为我们讲到:该国严格控制企业的污染,乱排乱放受到严格管束,如果企业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有可能受到刑律的处分。

塞纳河、莱茵河是欧洲重要的水运

航道,也是流域内工业、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在西欧经济及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法国经济社会发展更是至关重要。莱茵河污染最严重的是20世纪70年代,被人冠之以诸如“欧洲下水道” 、“欧洲

之厕所”等一堆恶名。以后,莱茵河流经的部份国家瑞士、法国、卢

森堡、德国、荷兰等成立的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ICPR),由一个

松散的国际论坛发展成为一个由莱茵河全流域9国及欧盟代表共同参

加的国际协调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整治措施,极大地改善了河流水质

和流域环境。横贯英国的泰晤士河是英国的母亲河。泰晤士河的入海

口隔北海与欧洲大陆的莱茵河口遥遥相对,向欧洲最富饶的地区打开

了一条直接航运的通道。泰晤士河对伦敦的发展至关重要,没有泰晤

士河,伦敦市不会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随着工业革命

的兴起及两岸人口的激增,每天排放的大量污水使泰晤士河迅速变得

污浊不堪,水质严重恶化。经过20多年的艰难整治,如今流经伦敦的

泰晤士河已由一条死河、臭河变成为了世界上最洁净的城市水道之一。

城市化进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城际

轨道交通网络建设之间形成为了互相影响的关系,城市化和产业结构

的调整使得人员产生流动,工作地和居住地分离,这就需要城际轨

道交通网络的建设;而城际轨道交通网络一旦建成,对于人员和货

物等的流动都有推动作用,也加快了城市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与干线铁路相比,城际轨道交通的跨度并不大(普通不超过400公里),具有网络化、公交化特征。这种交通方式成为欧洲都市圈内合理、有效的交通方式。它的特点是:高密度、编组灵便。客流结构以“

一日交流圈”内相对固定的通勤、学生、商务、公务、休闲、旅游客

流为主,普通一次出行不超过2小时即可到目的地。城际轨道交通

兴起和快速建设,同这些地区的城市功能定位有关。良好的城际交

通基础设施一

体化建设推动了城市群的发展。

从世界上一些发展中国家,

如拉美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来看,政府往往更加重视城市的发展,而忽略了作为社会另一部份的农村的发展。发展政策的倾斜,使得大部份农村地区相对来说处于贫困状态,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严重不足。当农民在农村没有出路的时候,惟一的出路就是进城。但由于城市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城市贫困、失业、犯罪、环境恶化等问题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与许多发展中国家不同,欧洲国家重视协调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发展关系。早在19世纪,欧洲国家的城市中就普遍存在贫民区现象。为解决城市贫民问题,西方国家曾经采取多种措施。比如,早期解决住房的措施主要是兴建工人居住区,其后欧美各国开始制定更为完善的针对城市贫困者的住房政策。如,英国积极培植新的区域增长极以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

五、对辽宁中部城市群建设的启示

欧洲城市群多是以大都市连绵带的形式浮现,与我国“长三角” 、“珠三角”的范围大致相当,比辽宁中部城市群在范围、经济总量、成长质量、创新能力上要大得多。我们固然不能对他们的一些具体做法拿过来就用,而是要领略其精神实质,为我所用。当前,辽宁中部城市群一体化正在成为辽宁中部七城市上上下下的共识,区域协作不断加快。在这一进程中,总结包括欧洲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在城市化和城市群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避免他们在城市化中走过的弯路,借鉴他们的一些好的做法,结合辽宁中部七城市发展的实际和振兴老工业基

地的形势,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和城市群发展道路,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欧洲国

家在几十年、上百年的城市化进程中,逐渐处理好了地区之间、城市之间甚至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在市场的交流中逐渐形成为了区域协作的制度支撑,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十分明晰,政府是一体化的主导,但又不是万能;市场是一体化的基础性力量,但又不是盲目;企业是一体化的主体,但其作用的发挥又是在法律和城市规划的框架内。这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区域一体化是中部城市群七城市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共同要求,也是辽宁振兴和区域发展的大战略。虽然辽宁中部城市群城市密集,基础设施水平较高,但经济发展彼此分割,远未形成以沈阳为核心,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通、利益共有的城市圈经济一体化格局。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制约因素:一是,依附于行政区划暗地里的行政壁垒、地方保护主义;二是,以GDP 为主导的干部考核体系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三是,政府继续在一定程度上充当地方投资,特殊是招商引资的主体。可见,旧的行政区划下利益分割和行政壁垒已经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中部城市群要加快一体化进程,必须突破这一制约。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各地各级政府都要坚固树立起“经济圈发展理念”,淡化行政区划观念、冲破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积极主动地融入一体化进程,实现优势互补,处理好集聚和辐射、龙头和配套、自赢和共赢的关系,使辽宁中部城市群区域经济得到更健康的发展,为老工业基地振兴和

全省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对区域一体化必要性的认识不能仅局限

于决策层和研究部门,而应成为泛博干部群众的共识。

启示之二:推进一体化,要把握合理分工、互补互利的原则。欧洲都

市圈注重城市间的合理分工与功能互补。首先,建设“多心多核”的城

市群体系,形成以首位城市为核心,特大城市为次中心的结构合理,

相互有机联系的大都市圈城市群体系。其次,注重城市间的合理分工

与功能互补。巴黎、伦敦都市圈都有这样的特性,德国诸多城市群也

是这样,别的国家如美国也有这样的特征,如纽约大都市圈内的纽约

是世界金融及经济中心,波士顿是重要的科技文化中心和高科技城市, 华盛顿是政治文化中心,费城是军工城,巴尔的摩是钢铁城等。中部

城市群区域一体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遵从市场规律,

以市场调节为导向,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对此,中部城市群政协论

坛在近两年的研究中,已经形成为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四项原则。这是非常可贵的原则。要根据经济圈内七城

市的比较优势、各方的比较利益,对经济区内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合理配置,打破地区封锁,强化互动效应,实现生产要素互补,从而

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个区域的整体优势,进而搞好产业配套,形成集群

效应。惟独充分兼顾七城市的利益,加强分工与协作,才干产生集聚

和积累效应,实现“共赢”效果,这是建立经济区的着眼点和出发点。“谁有优势谁牵头”,就是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行城市间、行业间联

合的形象表述。在这之中,既要积极拓展沈阳中心城市的功能,又要

充分利用周边城市的优势,尽可能做到一体化运作,在产业整合、市

场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制定等方面各市要顾全大局,统筹兼顾,共同发展,充分体现规划的整体性和运作的一致性,从而提高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

按照戈特曼的研

究理论,国际大都市连绵带普通具有下列特征:大都市连绵带应该吸纳较多的人口,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大都市连绵带中的城市应该具有合理的层级关系,承担不同的功能;大都市连绵带具有发达的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大都市连绵带在国家和世界经济中具有枢纽作用等。结合其他有关的研究成果,考察团认为,辽宁中部城市群未来10 年的建设要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率从现在的50%提高到70%摆布;形成有层级关系的城市(镇)体系,不同城市 (镇) 之间的倍率在3-5倍摆布 (首位城市1000万,二级城市300万,三级城市50 —100万);形成城市群完备的基础设施网络,通过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建设使得城市群内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的交通时间缩短到1- 1.5小时之内;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和合作布局;形成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制度机制,使得区域内的城市实现从行政区经济向都市圈经济的根本性转变;形成城市群内一体化的污染管理和生态建设体系,消除在环境问题上的各自为政状况。

产业整合,往往是我

们刻意研究的区域协作内容,而且确定主导产业,促进优势产业甚至企业的具体整合,是地方政府主要着力点。在考察中,我们感觉,欧洲国家也较为重视产业整合,但其手段与我们大不相同,政府更多的

工作是制定和实施产业规划,提出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鼓励政策和环境污染等方面的限制措施,至于产业和企业的具体整合,则交给市场去完成。这也应当给我们许多启示。第一,辽宁中部城市群的优势产业需要整合,像装备工业、汽车工业、钢铁工业、石化工业、建材工业、制药产业都有一个发挥不同地域优势进行整合的问题。第二,区域产业整合中谁来担当主体?借鉴上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协作的经验教训,政府在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作为不是主体力量,而是一种外在推力。在中部城市群经济互动与协调中,应该由企业唱主角。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由企业整合,应把企业推到前台,让企业发挥主体作用。整合要以市场推动为主动力,以资本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进行,政府不断进行“拉郎配”。第三,通过区域产业整合,在整个区域范围内考虑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内容,各个城市不宜强调在自身行政范围内哺育和形成所谓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而是应该因地制宜地在区域性的产业结构中寻觅自己的位置,发展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从而改变当前的重复建设和产业雷同现象。第四,产业整合与城市分工结合起来。按照协议性分工原则,做好城市之间的分工,特别是产业分工,避免只做表面文章、没有实际内容的城市群。除了基础设施一体化之外,产业深化是城市群应当考虑的重要内容,通过产业的城市内部份工扩展为城市之间的分工,如将研发和市场营销放在金融机构较多的省会城市,将生产基地放在地级市、县级市,实现劳动力的合理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第五,发挥民营企业作用,实现产业整合。产业整合,在辽宁特殊需要民营的整合

型企业。民营企业不依附于行政区划、行政壁垒和以GDP 为主导的干部考核制度,至少地方保护主义,于是民营经济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企业整合首先由民营的企业推动。整合的龙头企业可以在当地培养,也可以引进,有了这样的整合型企业,辽宁中部七个城市的产业,就会按照经济的规律进行合理组合。

借鉴欧洲国

家发展城市群的经验,推进区域合作需要企业的主导作用,也需要政府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在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要在以下方面有所作为:一是,制定区域产业布局调整的规划;二是,破除妨碍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规章制度;三是,制定促进区域一体化的有关政策;四是,通过执法、监管完善区域市场环境,打造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舞台,创造竞争条件,特殊是制定市场游戏规则,使一体化具有健全的体制和机制的保障;五是,为区域一体化提供公共产品服务,即积极构筑区域间的交通、信息、物流等网络,为区域的协作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在中部城市群一体化进程中,政府在发挥作用中,需要考虑一个“度”的问题,即发挥多大作用、怎样发挥作用的问题。“度”把握好了,就能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尽快形成合理分工、错位竞争、互动发展的区域合作格局。如果政府发挥作用程度过大、方式不当,就有可能导致过度竞争,甚至浮现恶性竞争的现象。所以,既要破除妨碍区域协调发展的那些不合理的规范,又要防止区域经济互动与一体化中行政性拔苗助长;搭台不唱戏、推动不干预,把推力定位在协调、引导和服务上,“度”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

高度注意。当前区域合作中,政府作用侧重点要由“动员”为主转向“清障”和“服务”为主。

美大都市带发展程度高的国家,从都市区一浮现就开始了近一个世纪

的对大都市带管理方法的探索,先后对大都市带行政管理机构进行研

究与改革,建立多种大都市政府组织结构和高效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

务体制。全球化区域合作组织有多个类型:政治一体化组织,如欧盟;经济组织,如大巴黎、大伦敦等区域都市圈;实体联盟,如意大利按行业和股市资本分为8大联盟;城市联盟,如马赛等几个大城市的联盟。国内的城市群或者区域联盟有“长三角”的“15+1”模式、“珠三角”

的“9+2”模式等。辽宁中部城市群在吸收各国、各地区经验时,要广泛开展都市区和大都市带行政组织模式的研究,建立较为完善的、

合理的管理体系,以协调城市群内各城镇的发展。对此,中部城市

群政协论坛已多次提出建议,我们觉得应当提到省领导的日程上来了。应尽快成立协调领导机构,由省主要领导同志负责,省直有关部门

及各相关城市负责人参加,全面负责区域一体化建设的领导、组织

和协调工作,研究制定产业布局、重大项目、基础设施、市场体系、生态保护和资源开辟等战略规划,统筹经济区的重大建设问题。同时,就相关专题分别设立专题议事机构,主要职责是就相关专题研

究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提请协调会议决策。还要充分发挥行业协

会的作用,组建区域行业协会,由行业协会主导构建行业产业链条和企业重组。加强制度建设,重构城市群内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为

了将城市群做实,

城市群

城市群 法国地理学者戈德认为,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 概念 所谓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有少数的城市群是多核心的例外)特大城市(小型的城市群为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城市群是相对独立的城市群落集合体,是这些城市城际关系的总和。城市群的规模有一定的大小,都有其核心城市,一般为一个核心城市,有的为两个,极少数的为三四个,核心城市一般为特大城市,有的为超大城市或大城市。 城市群(又称城市带、城市圈、都市群或都市圈等)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城市的集合。城市群的特点反映在经济紧密联系、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交通与社会生活、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相互影响。由多个城市群或单个大的城市群即可构成经济圈。 城市群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在特定的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域空间里,以区域网络化组织为纽带,由若干个密集分布的不同等 —1—

级的城市及其腹地通过空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城市-区域系统。城市群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生产要素逐步优化组合的产物,每个城市群一般以一个或两个(有少数的城市群是多核心的例外)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由若干个空间距离较近、经济联系密切、功能互补、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发展城市群可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臵,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自身的发展。 对城市群概念的表述学者们并不一致,但认识在渐趋一致,即城市群是有很多城市组成的,彼此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共同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城市群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区域空间形态的高级现象,能够产生巨大的集聚经济效益,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之一。 从概念的起源看,城市群是从大城市演化而来的。戈特曼首次以Megalopolis来为城市群命名,而更重要的在于:一是超越了19世纪以来城市社会学对Megalopolis的道德批判语境和价值态度,使一种针对城市群的客观和理性研究成为可能;二是为这个概念赋予了全新的质的内涵和意义,揭示出当今城市从传统的单体城市向城市共同体转型发展的新模式与新形态。进一步说,Megalopolis既是传统大城市概念的进一步延展,也是人类城市发展的当代模式与最新形态,其最突出的特征在于:这种新型大都市不再是单体城市而是一个城市共同体。就此而言,也可以说“大都市就是城市群”。[1] —2—

赴先进地区学习考察报告

赴先进地区学习考察报告 为深入贯彻省第十一次党 __和市第八次党 __精神,加快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步伐,XX市党政考察团在市领导韩学键、夏立华、展云庭、李福民等带领下,于5月30日至6月7日,分四路赴西安、成都、大连、苏州、温州、重庆、宁波、南京等15个城市学习考察,足迹遍布全国10个省、直辖市。通过看、听、议,考察团成员强烈感受到了各地超乎想象的发展变化,体验到了他们敢想敢闯敢干敢冒的精神状态,进一步开阔了视野、学到了经验、丰富了思路、增强了信心。同时,更加理性地认清了发展大势,增强了加快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作为中国西部、长三角、环渤海等区域重要增长极,西安、成都、苏州、大连、天津等地抢抓战略机遇,在竞相发展中迅速崛起、率先赶超,经济社会超常规发展,城市品位大幅度提升。 一是经济高速攀升,发展势头更加强劲。他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五年翻番倍增,特别是成都、苏州等地gdp都保持15%以上、地方财政收入保持20%以上的年均增速。成都gdp、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6850亿元和680亿元,入围全球经济增长最快城市;大连gdp、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6150亿元和651亿元,城市竞争力位列全国第11位;天津gdp、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1.1万亿元和1455亿元,城市竞争力位列全国第7

位;苏州gdp、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10500亿元和1101亿元,成为全国首个进入“万亿俱乐部”的地级城市。 二是城市魅力独具,品质特色充分彰显。他们从塑造风格、提升 功能入手,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商宜游城市。嘉兴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贵阳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南京、苏州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成都、大连、杭州、宁波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实现“五城”联创联建。 三是发展活力激增,对外开放持续扩大。他们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壮大资本市场,不断拓展开放格局。浦东有近300家世界500强企业、600家金融机构和 135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入驻,对长三角乃至全国经济的辐射示范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成都与56个欧盟国家组 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有2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实际利用外资和进出口总额居中西部城市之首。大连构筑以国家级开放先导区为龙头、梯次开放一体发展格局,入驻世界500强企业103家,外资企业总数达到1.5万家。杨凌作为国家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为全国向亚太经合组织开放的十大工业园之一、六个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之一。

城市建设考察报告提纲3篇

城市建设考察报告提纲3篇 城市建设考察报告提纲第1篇 按照区委的有关安排和要求,区城建工作考察团于月日至日,重点对市、山区、市的城市建设工作进行了学习考察。此次学习考察过程中,城建工作考察组将思想观念定位在学习经验找不足,谋划城市新发展的思路上,虽然时间短、行程紧,但很有针对性。通过实地学习,参观考察,大家大开眼界,深受启发,同时也增加了新的思想压力,激发了新的工作动力。 一、经验和体会 1、高度突出经营理念,城市建设大气势、大手笔。 近年来,市从实际情况出发,调整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市、园林城"的发展目标,实施了以经营土地为重点的经营城市战略,用大气势、大手笔构建城市。仅年和年两年间,通过经营城市,政府收益就高达7.97亿元,其中绝大部分是靠土地招标拍卖得来。通过对位于市区内的劳动湖进行综合治理,使昔日的"臭水湖"变成了房地产开发建设的"黄金海岸",增值近1亿元。并对开发权采取竞标方式,兴建了一个生态型、智能化的居民小区,大大改善了人居环境和城市形象;过去,城市公益事业、公用事业一直由政府补贴,如今,道路、桥梁、广场、户外广告权等有形或无形资产都成为了经营城市的重要内容。今年,通过对出租车经营权进行拍卖,为政府增收近亿元;自来水公司改制后,每年承担政府贷款300多万元;东出口的百米大道冠名权出售给联通公司,原市府路、新开路的冠名权出售给中环广场冠名为中环路、中环南路;通过出让广告权引资160万元将市区的公交站牌和候车长廊装饰一新;通过土地出让、资产置换、冠名权出售等方式,成功运作了一批城市重点建设项目。拓宽改造了东出城口和南出城口道路,启动了修建11年的博物馆和停建5年的体育馆,建设了联通大道、中环广场、大齐公路等一大批重点工程。并在昔日荒凉的嫩江边上新建了面积7.8万平方米、高20层的现代化党政机关中心办公大楼,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改善了办公条件,而且带动了沿江地带土地的大幅度升值,使周边地区形成了新的开发投资热点,增强了政府的威信与凝聚力,为齐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气与活力。 2、找准区位发展优势,城市建设新思路、新理念。

城市发展调研报告

城市发展调研报告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和管理的基础,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城市发展调研报告,欢迎阅读! 城市发展调研报告篇1 一、南溪城市建设发展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南溪交通区位好,城市亲水性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自然资源匮乏,仅仅依赖自身条件难以实现快速发展。为此,南溪充分审视自身实际,主动融入到川南城市群、成渝经济区等大的发展格局中去思考和谋划,用市场经济的理念来抓区域经济的发展,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在城市建设发展上形成了独特的“南溪模式”,走出了一条强区富民、和谐崛起的科学发展新路。2007年以来,南溪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了4.9平方公里,达到9平方公里左右;常住人口增加了6万人,达到14万人左右;全区城镇化率提高了9.62个百分点,达到46.22%。南溪十分注重城镇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统筹发展城市新区与工业园区,罗龙工业集中区已入驻企业129户,2012年实现产值152亿元。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双轮驱动下,2007年到2012年,南溪GDP年均增长17.2%,达到84.02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了7.2倍,达到4.0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6%,达到1955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5%,达到7928元。南溪连续6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年度目标考核一等奖,2012年被评为四川省县域经济激励发展先进县(区)。归纳起来,南溪推动城市建设发展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经验之一:科学民主定规划,大手笔追求高品质,知名团队绘就新南溪。 城市怎么建,建成什么样?这是南溪党委、政府考虑的头等大事。2007年初,南溪组织党政领导、相关干部和企业家到广州、深圳、珠海、重庆等先进地区学习考察,集众家之长,仔细梳理和反复论证别人的做法在南溪的可行性。多方学习借鉴后,南溪在全省甚至全国率先开展城市策划,将长江文化、历史文化、休闲文化融入到城市建设

精选-关于国际海滨度假旅游的考察报告-word范文

关于国际海滨度假旅游的考察报告 关于国际海滨度假旅游的考察报告 遵照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旅游局领导的指示,为学习借鉴国际著名海滨旅游度假地的发展经验,结合半岛城市群建设,加快开发山东省海滨度假旅游, 2019 年 11 月下旬到 12 月下旬,省旅游局组织了 3 个海滨度假旅游考察团,由局领导带队,分 别赴地中海的西班牙、法国、意大利、马耳他,加勒比海的巴西、墨西哥、美国,南太平洋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对著名海滨城市、海岛和城市外的海滨等类型的海滨旅游度假地进行了考察。期间拜会了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与有关国家和地方旅游主管部门座谈交流,实在考察海滨沙滩、水上运动、度假酒店以及交通、餐饮、购物、娱乐、夜生活等设施,收到了预期的成效。考察范围之广、内容之实、效果之好,为全国旅游行业所仅见。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国外海滨度假旅游发展的基本情况 欧洲是海滨度假旅游的发源地, 20 世纪初,地中海沿岸度假胜地成为世界著名海滨旅游中心。“二战”后,以中产阶段为主要消费群的现代海滨度假旅游逐步兴起,发展成为国际旅游的主流。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 2019 年,世界入境旅游人数 7 .15亿人次,居前4位的法国、西班牙、美国和意大利占30%,均为海滨度假旅游发达国家。目前仅地中海沿岸每年接待国际游客上亿人次,其中85%流向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和土尔其的海滨。

“旅游王国”西班牙拥有海岸线8000多公里,其中24%为沙滩,沿海海滨和岛屿上共有沙滩2000多处。金色海岸、白色海岸、阳光海岸、闪亮海岸、巴利阿里和加纳利群岛等众多度假地,在国际上久负盛名。2019年,西班牙接待国际游客5130万人次,旅游收入370亿美元,占GDP的12%,提供了150万个就业机会,海滨度假旅游功不可没。其中,3640平方公里的马略卡岛,旅游旺季机场每1.5分钟起降1个架次飞机,年接待游客达1000万人次,其中国际游客占90%以上,相当于山东接待入境游客的10倍,旅游收入达70亿欧元,全岛70%的人口在旅游及相关行业就业。 世界第一旅游大国法国,南临地中海,西濒大西洋,堪称度假旅游者的天堂。法国每年外出度假人数占60%以上,有一半的人选择去海滨地区度假。2019年接待国际游客7670万人次,占世界旅游市场的10.7%,旅游收入345亿欧元,相当于GDP的7%,旅游业从业人数占就业总数的7.5%以上。 意大利海岸线7300公里,海滨旅游十分发达。2019年接待海滨度假游客1.06亿人次,占全国接待总量的34%,遥遥领先于各类景点,专业海滨旅游公司1.2万家。南部的坎帕尼亚大区,2019年旅游收入相当于GDP的20%,海滨旅游占国内旅游的65%,占国际旅游的55%。 岛国马耳他面积316平方公里,人口37万。该国将美丽的海岛风光与深邃的历史文化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度假旅游,年接

欧洲城市群考察报告

一、欧洲国家城市群建设的基本情况 1961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在他的著作《城市群:城市化的美国东北海岸》中第一次提出了城市群的概念,具体是指人口规模在2500 万以上和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50人的特大城市。按其标准,世界上有五大城市群。该城市群从 波士顿到华盛顿,以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几个大城市为核心,涵盖40个10万人以上的中小城市。该城市带面积占美国面积的1.5%,人口占美国总人口的20%,创造业产值占全美的70%,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是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 该城市群分布于五大湖沿岸,从芝加哥向东到底特律、克利 夫兰、匹兹堡,并向来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美国的“钢铁城”、“汽车城”都在这里。也称东海 道城市群,指从千叶向西,经过东京、横滨、静冈、名古屋,到京都、大阪、神户的范围。该城市群普通分为东京、大阪、名古屋三个城市圈。这个区域面积占日本国土的6%,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1%,工业产值占全国的65%。这一城市群实际上由 大巴黎地区城市群、莱因――鲁尔城市群、荷兰――比利时所构成。主要城市有巴黎、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安特卫普、布鲁塞尔、科隆等。这个城市带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40座,总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00万。由伦敦―― 利物浦一线的城市构成,其中包括世界纺织工业之都――曼彻斯特、纺织机械重镇――利兹、伯明翰、谢菲尔德等大城市,以及众多小城

镇。这是产业革命后英国主要生产基地。面积为4.5万平方公里,人口3650万,是五大城市群中地域面积最小、发展最早、城市密度最大的城市群。后来,戈特曼还提出了第六大都市圈,即中国的“长三角” 都市圈。西欧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开始最早的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城市数量多,密度大,均以多个城市集聚的形式形成城市群。如英国的伦敦――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城市群集中了英国4个主要大城市和10多个中小城市,是英国产业密集带和经济核心区;法国的巴黎――鲁昂――勒阿弗尔城市群是法国为了限制巴黎大都市区的扩展,改变原来向心会萃发展的城市结构,沿塞纳河下游在更大范围内规划布局工业和人口而形成的带状城市群;德国的莱因――鲁尔城市群是因工矿业发展而形成的多中心城市集聚区,在长116公里、宽67公里范围内会萃了波恩、科隆、杜塞尔多夫、埃森等20多个城市,其中50—100万人的大城市有5个;荷兰的兰斯塔德城市群是一个多中心马蹄形环状城市群,包括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和海牙3个大城市,乌德支列、哈勒姆、莱登3个中等城市以及众多小城市,各城市之间的距离仅有10—20公里。该城市群的特点是把一个城市所具有的多种职能分散到大、中、小城市,形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空间组织形式,以保持整体的统一性和有序性。 主要指经济圈所具有的一定范围内集聚和扩散 商品与各类生产要素的能力。各个都市圈首先是一个集散中心,是区域经济循环网络的重要空间节点。凭借较优越的交通和信息服务,成

世界城市状况报告

联合国人居署:《世界城市状况报告》 提交者:人社日期: 2009/03/12 阅读: 290 摘要:《世界城市状况报告》由联合国人居署编著出版,两年一版,自2001年问世以来已经发行三版(分别为2001、2004/2005、2006 /2007),是人居署根据城市人口和城市政策制定者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对人居议程所涉及的主要领域进行监测、分析的专门报告。 Tag:联合国世界人居城市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页码:259页 出版日:2008年11月 ISBN:978-7-112-08575-0 版次:2008年11月第一版 开本:889*1194毫米 作者:联合国人居署编著 吴志强译制组译制 摘要 《世界城市状况报告》由联合国人居署编著出版,两年一版,自2001年问世以来已经发行三版(分别为2001、2004/2005、2006 /2007),是人居署根据城市人口和城市政策制定者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对人居议程所涉及的主要领域进行监测、分析的专门报告。通过整合全球城市发展信息,方便政府、地方当局和主要合作伙伴获得全球城市状况和发展趋势的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有效的城市政策。 该系列报告的2008/2009版以“和谐城市”作为主题,作为联合国人居署2008年11月在中国南京举办的第4届世界城市论坛(WUF4)的主报告,首次在全球同步发行中文版和英文版。本年度报告旨在理解当今城市世界的发展,为应对城市化及其发展进程中的各种重要挑战提供了实用工具。这一理念催生了许多关于城市的新思考,包含包容性、公平性、社会公正和治理等,这些特征互相影响,综合推动了城市层面的和谐。本报告通过寻求城市层面的解决方案来体现国家层面关注的问题,着重于三个关键领域:空间或区域的和谐,社会经济的和谐,以及环境的和谐。报告还讨论了对城市和谐做出贡献的各种无形资产,例如文化遗产、场所、记忆、复杂的社会与象征性关系等等赋予城市意义的要素,这些代表了城市灵魂的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同样重要。 文中第一章从空间的和谐入手,探讨了城市的增长和衰退。分别从地理学角度对全球城市进行了定位,总结了城市发展的模式,指出哪些城市在发展并分析其发展的原因,最后介绍了“城市萎缩”(Shrinking Cities)。第二章从社会经济角度入手,将重点落在城市内部的不平等性上,分别讨论了收入的不平等、内城

湛江麻章项目考察报告2020-3-16

湛江麻章项目考察报告 一、项目概况 1、规划指标 2、项目地块 本项目为征地留用地开发房地产项目,项目用地是征用湛江市南方海谷创新科技园用地时返还给麻章区麻章镇调塾村调塾经济合作社的留用地,位于湛江市南方海谷创新科技园,项目规划用地为150亩,首期面积为97亩(64667㎡)。 首期项目用地为两个相邻地块。地块一60亩已取得用地批复,已收储到土储中心,待控

规调整完成后供地。项目用地原为商住兼容,现正在调整土地总规、项目所在片区控规,地块调整为二类居住地,容积率为2.9,预计2020年4月份完成。地上附着物已基本清空,可开展前期策划、设计等工作。地块二37亩也已取得用地批复,正在收储,预计在2020年4月份完成。该地块的控规已完成,为二类居住地,容积率为2.9。 本项目为村级征地留用地开发项目,规划条件为净用地,用地红线内不配套市政道路、教育、公园绿化等公共设施用地,房产开发用地使用率为100%。 3、项目区位 项目邻近湛江商贸物流城和南方海谷。湛江商贸物流城是广东省重点项目,位于湛江高铁经济圈,地处湖光快线南侧,是通往东海岛产业聚集区的主要道路,距湛江机场约6公里,距离湛江西站约2.5公里,距离玉湛高速约5.6公里,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项目距开发区旺盛商区约4公里,处在同一中轴线上,距市区商贸中心约8分钟车程,易受旺区的辐射影响。

4、地块现状(大概位置) 二、区域概况 1、区域配套 湛江商贸物流城位于项目地块西侧1公里处,地处湖光快线和疏港大道交汇处。首期投资

43亿元,建设1000亩,已基本建设完成。相邻的湛江海洋科技孵化中心(南方海谷)主体部分已建成投入使用。 调塾村有一所完全小学和公立幼儿园,位于本项目地块东侧约600米。湛江商贸物流城配套建设两所九年一贯制小学,其中一所小学位于项目左下方距离约500米处,占地40亩。 2、发展前景 (1)区域性高铁枢纽中心 ?深湛高铁全长357公里,设计时速200公里,是目前粤西联接珠三角最快捷的铁路通道。?广湛高铁全长421公里,拟设计时速为350公里,目前正在动工建设,预计2022年建成。?合湛高铁、湛海高铁、张海高铁、包海高铁,等都在建设计划中。 (2)省域副中心城市 2017年12月,广东省政府发布《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将湛江定位为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这是继湛江被定位为国家“一带一路”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北部湾中心城市之后,省委、省政府从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赋予湛江新的发展定位,湛江将在全国、全省区域发展中承担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和发展重任。 (3)长期潜在住房需求 湛江市户籍人口822.96万人,常住人口724.14万人,城镇化水平低,有强大的刚需和改善型住房需求。 (4)产业迅猛聚集 ?百亿美元投资湛江,巴斯夫打造化工一体化基地。 ?华侨城携500亿元进驻湛江,倾力打造五大旅游项目。 ?华强方特“东方神画”主题乐园落户广东湛江遂溪。

成渝城市圈调研报告

成渝城市圈调研报告 尊敬的读者: 以下是关于成渝城市圈的调研报告,总字数超过了1000字, 但是由于涉及到大量的信息和数据,无法压缩到1000字以内。希望您能谅解。 报告主题:成渝城市圈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和背景 成渝城市圈是指中国四川成都市和重庆市及周边地区构成的一个城市群,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群之一。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成渝城市圈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差距,并提出相关建议,推动成渝城市圈的跨越发展。 二、调研方法 1. 采访 我们采取了半结构化采访的方法,分别对成都市、重庆市的相关官员、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进行了深入访谈,了解成渝城市圈的发展情况。 2. 数据分析 我们收集了来自国家统计局和相关研究机构的数据,对成渝城

市圈的经济、人口、交通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 三、成渝城市圈的发展现状 1. 经济发展 成渝城市圈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其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一直位居全国前列。成都市和重庆市分别是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重镇,汽车、航空、高新技术等产业发展较为成熟。 2. 产业结构 成渝城市圈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导,尤其是金融业和服务业发展较为突出。此外,成渝城市圈在制造业、农业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3. 人口和城市规模 成渝城市圈的人口数量庞大,其中成都市和重庆市都是中国人口超过千万的超大城市。城市规模和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给城市建设、交通拥堵等问题带来了一定困扰。 四、成渝城市圈的问题和挑战 1. 交通拥堵 成渝城市圈的交通拥堵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城市间的交通联通不畅,给居民和企业的出行和物流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如何

缓解交通拥堵是成渝城市圈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2. 城市规划 成渝城市圈的城市规划存在一定的问题,城市扩张过快、城市布局不合理、市区和郊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需要加强规划引导,提高城市品质。 3. 环境保护 成渝城市圈的环境问题比较严重,尤其是污染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如何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是成渝城市圈面临的另一个重要挑战。 五、发展建议 1. 加强交通建设 成渝城市圈应加强交通联通,修建高速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提高城市间的交通便利度,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2. 优化城市规划 成渝城市圈应优化城市规划,提高城市品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实现城区和郊区的协调发展。 3.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2023年地理中考二轮复习:解答题专项练

2023中考二轮复习:解答题专项练 1.读经纬网图(图一)和地球公转示意图(图二),回答问题。 (1)乙点的经纬度为 ,丁在乙的 方向。 (2)甲乙丙丁四点中,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位于东半球的点有 。 (3)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从①处向②处运动过程中,攀枝花地区白昼时间将逐渐变 (填“长”或“短”),太阳直射点位于 (北半球/南半球)。 (4)当太阳直射图二中的南回归线时,北半球的节气为 。此时位于南半球的澳大利亚的季节为 季。 (5)当地球公转至③位置时,下列现象在攀枝花地区最可能出现的是(_____) A .桃花竞相开放 B .同学们穿着短袖衣衫上学 C .雷雨天气经常发生 D .正午房屋的影子在一年中最长 2.读等高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A 点的气温是5℃,则B 点的气温是 。 (2)图中公路的走向为 。 (3)图中字母C 代表的地形名称是 。 (4)E 、F 两村之间准备修一条村级公路,有甲、乙两条路线可选,你认为较为合理的基础巩固与核心素养考查深度融合

是,理由是。 3.根据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某校学生到位于太原市晋源区的千年古村落——店头村参加社会大课堂活动,学生在考察报告中写道:“店头村北靠蒙山,南依龙山,凤峪之河水从村前自西向东流入汾河,山峦叠嶂,植被茂密,鸟语花香……“整座村以紫竹林寺为中心,建有相互串连的石碹窑洞,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店头村历史上曾是古晋阳城通往陕甘宁和晋西北的必经之地,也是一座易守难攻的古代军事城型…图示意店头村一隅。 (1)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一般将聚落分为聚落和聚落两种类型。店头村属于聚落。 (2)关于店头古村建筑特色描述正确的是。 A.潺潺溪流的小桥人家B.便于拆卸的毛毡帐篷 C.鳞次栉比的石碹窑洞D.红墙绿瓦的深宅大院如 (3)简析千年古村落一店头村形成的原因。。 (4)世界文化遗产是经联合国确认,具有历史学、美学、考古学、科学、民族学或人类学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请说出你熟知的中国被列人世界的文化遗产。 (5)2022年店头古村被授予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荣誉称号。如何保护和开发古村落,请发表你的观点。 4.“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读图“一带一路示意图”和“甲、乙两地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起我国市,西至大西洋沿岸,连接洲和

都市圈城市群问题研究报告

都市圈城市群问题研究报告 都市圈城市群问题研究报告 摘要: 都市圈城市群是当今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新兴现象。本报告旨在对都市圈城市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形成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应对之策。通过对国内外都市圈城市群的案例分析,我们发现都市圈城市群的形成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结果,具有城市集聚、经济发展、财富集中等显著特征。然而,都市圈城市群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包括资源环境压力、交通拥堵、不平衡发展等。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本报告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和建议,以期为都市圈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引言 都市圈城市群是指以一个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若干个城市相互联系、地理紧密并共同发展的城市群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都市圈城市群逐渐形成并显示出强大的发展潜力和巨大的影响力。然而,都市圈城市群问题也逐渐凸显,需要重视和研究。 二、都市圈城市群的形成原因 都市圈城市群的形成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首先,经济因素是都市圈城市群形成的主要动力。城市集聚效应使得企业选择在都市圈城市群内建厂、扩张业务,从而形成一体化的经济体系。其次,交通发展加快了城市群的形成。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特别是高速公路、高铁等交通工具的发展,缩小了城市之间的距离,便利了人员和物资的流动,促进了城市群的发展。此外,政策引导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都市圈城市群的形成。政府通过区域合作、产业布局等措施,引导城市间的合

作与竞争,从而促进了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 三、都市圈城市群问题的影响因素 1.资源环境压力 都市圈城市群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对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大量的人口涌入都市圈城市群,对用地、水资源、能源等产生了严重的需求压力。同时,城市群的快速扩张还导致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的加剧。 2.交通拥堵问题 随着城市群的形成,人员和物资流动的增加导致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交通拥堵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还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 3.不平衡发展问题 都市圈城市群内城市间发展的不平衡给一些边缘城市带来了发展机遇,但也造成了“中心城市-边缘城市”发展差距拉 大的问题。这种不平衡发展可能导致资源短缺、人才流失等问题的出现。 四、都市圈城市群问题的应对策略 1.加强资源环境保护 加强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是解决都市圈城市群问题的关键。倡导节约资源、绿色发展的理念,制定并严格执行环保政策,加强环境监测与治理,实施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可持续发展。 2.优化交通网络 优化交通网络是缓解交通拥堵问题的关键。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城市交通规划,鼓励发展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 3.促进平衡发展

关于全市融入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全市融入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调研报告 一、背景介绍 二、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概念和特点 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概念源于城市群理论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2.互补发展:不同城市在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差异,通过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发展,提高各自的竞争力; 3.区域合作: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城市间需要进行合作,共同推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增强地区的整体竞争力; 4.双向互动:地区双城经济圈不仅仅是一个城市对另一个城市的辐射发展,还包括双向互动,形成协同和共生的关系; 5.具有影响力: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周边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三、全市融入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现状分析 1.竞争与合作并存:在与周边城市的合作中,既有合作共赢的模式,也存在着一些竞争和矛盾; 2.交通不畅:全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交通不畅,物流成本高,制约了产业协同发展; 3.产业重叠:在一些产业上,全市与周边城市存在重叠和竞争,缺乏合作开发和互补发展;

4.缺乏共识:全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缺乏共同发展的愿景和共识,导致合作发展不够深入; 5.基础设施薄弱:全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有待提升,无法满足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需求。 四、推动全市融入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建议 为了加强全市与周边城市的合作,推动全市融入地区双城经济圈,我们提出以下战略建议: 1.加强交通互联互通:通过建设高速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提高全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交通便利性,降低物流成本,促进产业合作; 2.深化产业合作: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各自的主导产业,实现资源互补和合作开发,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链;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全市的综合交通、水、电、气等基础设施水平,为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提供支持; 4.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信息的流通和交流,提高合作效率; 5.加强合作平台建设:建立全市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平台,定期举办经贸洽谈会、招商推介会等活动,增进互信,促进合作。 五、总结 全市融入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推动经济发展和区域合作的重要举措。通过加强交通互联互通、深化产业合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和加强合作平台建设等措施,可以推动全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合作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互补发展的目标。在推动全市融入地区双城经济圈

世界最大都市区

世界最大都市区 根据世界银行最新报告指出,以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和珠海等城市组成的珠三角都市区,已超过日本东京,成为全球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都市区。 珠三角成全球最大都市区 据香港《明报》网站1月27日报道,世界银行昨发布的报告称,2000至2010年,东亚地区有近两亿人口迁居城市,相当于世界第六大国的人口数。 报告以《东亚变化中的城市图景:度量十年的空间增长》为题,利用卫星图像和地理空间地图编製新资料。分析显示,10年间,东亚地区的城市面积每年平均扩大2.4%,2010年城市面积达到13.48万平方公里。中国的城镇化在东亚占主导,869个人口逾10万的城市中,有600个在中国,其面积超过东亚城市土地总面积的2/3。 报告指出,东亚地区共有八个人口逾千万的超大城市:即中国内地的珠三角、上海和北京;日本的东京和大坂;印尼雅加达、韩国首尔和菲律宾马尼拉。台北也名列人口数25大城市之一。而以广州、佛山、深圳及东莞组成的珠三角已超过东京,成为在面积和人口两方面的世界最大都市区,人口超过阿根廷、澳洲或加拿大,达4200万人。以人口密度计算,东亚都市仍以香港居冠,2010年每平方公里居住达3.2万人。 报告提醒,东亚地区的都市化才刚兴起,非城市化仍占区内总人口64%,各国政府应注意大、中、小城市均衡发展,避免人口过度集中在单一都会区,而发展过程中的贫富不均问题也亟待解决。 延伸阅读城市群珠三角:世界级智慧型城市群 中国城市群综合实力排名第二的珠三角城市群正走在世界级智慧型城市群的路上。图为从空中拍摄的珠海市情侣大道。 国际先驱网1月13日报道 现状:珠三角:多核驱动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珠三角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和城市化进程的排头兵,聚集了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本。而三十年后,珠三角又肩

工作报告之现场考察报告范文

现场考察报告范文 【篇一:项目现场考察报告】 **高速第*经理部现场考察报告 **工程局有限公司 **高速第*经理部 2016.8.27 荔榕项目现场考察报告 我部自2016年8月27日由项目经理带领项目有关技术管理人员对 荔榕项目施工现场进行了现场考察,现汇报如下:一、项目现场情 况 1、项目概况 贵州省荔波至榕江高速公路是《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环贵州省 高速公路规划网》“678”网中“第八联”麻尾至榕江高速公路的重要组 成部分,“第八联”起点为兰海高速,终点为夏蓉高速,因此本项目 是对国家高速公路网的补充与加密,也是贵州省黔东南、黔南两州 与广西之间的又一重要联系通道。项目建成后成为黔东南、黔南南 下滇中城市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快捷走廊,同时也是贵州省 东线少数民族自治州的旅游集散通道, 贵州省荔波至榕江高速公路项目采用的建设标准为四车道高速公路,整体式路基宽度24.5m,分离式路基宽度2*12.25m,线路全长 69.02km,设计时速80km/小时。概算投资105亿,是继贵瓮高速、安江高速项目之后,二公局在贵州投资的又一特大项目。 中交*公局**工程公司承建的**高速公路第六合同段,该项目位于黔 东南州**县**乡境内,起点位于**村,终点亚类村,隧道起讫桩号: 左幅k76+870~k78+886,长度2.016km,右幅k76+870~ k78+887长度2.017km。 2、项目地形地貌 项目区域位于桂北九万大山向西北延伸带与黔东南苗岭山脉接触地带,苗岭山脉东南向广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形多以中低山为主,山岭重叠,地谷破碎,河谷形态为“u”字型。由变余砂岩、粉砂 质板岩、云母板岩组成的中等切割的齿状、波状中低山区,海拔高 度一般为177-800米之间,相对高差100-500米,由于水系切割破坏,山体多为强烈切割的脊状中低山区,路线通过处最高点摆加, 标高为790米,最低点为柳河谷,标高为245米。 区域地貌特征受区域地质构造和岩性的控制,地层岩性以浅变岩类 为主,按岩性分属侵蚀地貌。按成因分有堆积地貌,侵蚀剥蚀地貌,按形态分有山地、河谷盆地两种。 3、交通情况

2022年城市环境管理调研报告

城市环境管理调研报告 一、城市发展现状 城市在中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的城市化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而且这种快速增长势头将持续较长时期。目前,中国工业总产出的50%、国内生产总值的70%、国家税收的80%、第三产业增加值的85%、高等教育和科研力量的90%以上集中在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1978年到2000年,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63个,建制镇由2173个增加到20312个,市镇总人口由1.7亿人增加到4.5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17.9%提高到36.1%。 如此迅速的城市化,必将对我国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构成更大的冲击,巨大的人口压力,日益紧缺的资源和环境质量的恶化,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期间城市环境保护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目标 ""期间,要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结合城镇化发展战略,强化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重点解决水污染和大气污染,使大多数城市的环境质量有比较明显改善。

"期间"城市环境保护目标如下: 50%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70%地级以上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按功能区划达标; 80%地级以上城市道路交通和区域环境噪声达到国家标准; 全国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45%; 全国城市居民燃气普及率达到85%; 全国城市垃圾处理率达到65%,尽快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 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 (二)任务 ""期间,要强化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重点解决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垃圾污染,使大中城市的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 1.合理规划,完善城市功能。遵循生态规律,从城市环境容量和资源保证能力出发,制定和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发展方向,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逐步解决城市功能区混杂问题,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2.治理城市水污染。所有城市都要制定改善水质的计划,重点保护城市饮用水源。20年底以前,20万人口以上城市要建立水源地水质旬报制度,环保重点城市要实施生活饮用水源

2022北京丰台初二一模地理(word版含答案)

2022北京丰台初二一模 地理 2022.05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12页,共两部分,29道小题。满分70分。考试时间7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考试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作图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共25分) 本部分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小明周末游览位于丰台区的北京世界花卉大观园,欣赏春天的美景。图1是利用手机软件查找到的公交出行方案示意图,图2为北京世界花卉大观园导览图。读图,完成第1~3题。 1.依据图1,小明挑选了步行路程较短、用时较短、花费较少的出行 A.方案① B.方案② C.方案③ D.方案④ 2.小明浏览北京世界花卉大观园导览图,发现 A.自己的位置在凡尔赛广场 B.阶梯舞台的西北是夜花园 C.从南门走到北门约500米 D.游客餐厅紧邻蔬菜瓜果园 3.图3为小明浏览当天拍摄的照片,据图判断当时的天气状况是

国际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以上,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图4为印度和中国的人口资料。读图,完成第4~6题。 4.2020年,与印度人口相比,中国 A.0-14岁人口比重大B.15-64岁人口比重少 C.65岁以上人口比重大D.人口总数少了近1亿 5.由图4可知,目前印度、中国突出的人口问题分别是 A.印度-①、中国-③ B.印度-②、中国-④ C.印度-③、中国-① D.印度-④、中国-② 6.2022年3月5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完善三孩生育政策的配套措施,有利于我国 A.人口分布趋于合理 B.人口的迅速增长 C.改善人口年龄结构 D.平衡人口性别比 2021年10月12日,在昆明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中国宣布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如图5)。读图,完成第7~11题。

值得借鉴的世界城市经济带发展经验

值得借鉴的世界城市经济带发展经验

值得借鉴的世界城市经济带发展经验

专家称:“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中心,是文明的中心,是社会财富的聚集地。”城市及城市带的加速发展是未来几十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基本趋势。如何构思城市及城市带的进步,必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大中城市向着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进,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大幅度提高。在大中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发展的带动下,一些城市经济带或称经济圈正在逐步形成,例如以上海、南京、杭州、无锡、苏州等城市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带、以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青岛、包头、秦皇岛、大连等城市组成的环渤海城市经济带;以广州、深圳、珠海、汕头、福州、厦门等城市组成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带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另外,在这些大的城市经济带之外,各个中小城市在自身的发展中,也形成了本身带动其他小城市或乡镇经济发展的城市经济圈或经济带。 当代世界经济的一个很明显特征就是城市群、城市带、都市圈的涌现。目前国外已经形成了五大城市带,加上国际上公认的我国以上海为核心的有16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等六个大城市带构成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 和重心。在国内,珠江三角洲城市带、京津冀都市带正在崛起,中国区域经济的加快发展,符合了国际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我国城市经济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一些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经济发展之路。 大城市经济带的发展规律 上世纪50年代,城市带概念是由法国著名地理学家简·戈特曼首先提出,简·戈特曼在对美国东北沿海城市密集地区进行研究时,提出了“城市带”的概念,认为城市带应以2500万人口规模和每平方公里250人的人口密度为下限。城市带是城市群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其规模是国家级甚至国际级的。 现在,城市带,又称城市群,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现代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

汇报材料范文范文精选

汇报材料范文范文精选 汇报材料是下级向上级汇报的有用的文字材料,是相关部门的职责所在,汇报材料写出书面形式,一定要清楚得体,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汇报材料范文,欢迎大家参阅。 第1篇:汇报材料范文(一) 某省新上任的省长,抓的第一件事就是专题调查研究作为全省核心增长极的城市群的发展问题,并事先向有关市政府发出明传电报,告知这次调研的意图和研究的重点问题。其中一个城市市长的汇报,几乎就是一个变相的政府工作报告,汇报的内容涉及该市工作的方方面面,谈到这次调研的专题问题时,则一笔带过,这个市长的汇报当场就被省长叫停了。第二个市长的汇报,避免了这类错误,但对如何推进城市群的发展,过多地拘泥于对前段所做工作的汇报,由于这项工作还刚刚开始探索,所以汇报的无非是修了几条路,开了几次会常规性的工作,根本说明不了什么问题。而对推进城市群的政策建议,则犯了一个原则性、规律性的错误,强调要推进城市群的发展,省委省政府必须下决心推进几个城市的行政一体化,通过行政体制的统一和行政权威的强化,来促进几个城市经济的一体化。结果受到省长的严厉批评,

说该市主要领导的思维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因为它违背了现代城市、现代经济发展的规律与趋势。第三个市长的汇报,对前段推进城市群发展的工作汇报,非常客观,说这项工作还刚刚起步,还在规划、决策论证之中。重点就省政府明传电报提出的几个问题,进行了重点地分析和汇报,特别强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城市群的发展,关键是促进城市经济的一体化,尤其是城市间的产业合作与互补,要避开走行政一体化的老路。这个汇报得到省长的充分肯定。 同一主题,三个汇报,三种不同的效果,其中原因主要是在“会意”、“特色”的把握上各不相同。第一个汇报,根本就没有领会听取汇报者的意图,完全是我“有”的就说,我“强”的就说。第二个汇报,虽然在领会意图、强调特色上花了一些心思,但对上级的意图领会不准、不深、不透,所以出现了立论的错误,另外在汇报自己工作特色时,带有表功、浮夸的意味。第三个汇报的成功,就是正确领会了上级的意图,汇报工作时做到了实事求是,并在一些重大的、决策者关注的问题上提出了富有创新性的思考。 这个实例足以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在各种常用领导文稿中,由于汇报材料是直接向上级领导机关、领导者或同级兄弟单位汇报、介绍工作情况和思路的,所以,这类文稿,直接关系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在上级领导或同行中的形象,直接体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