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沉积岩石学考研复习整理

沉积岩石学考研复习整理

沉积岩石学考研复习整理
沉积岩石学考研复习整理

沉积岩石学

一、沉积岩的形成与演化

1. 沉积岩: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碎屑、有机物质及宇宙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及沉积后作用形成的一类岩石。

2. 沉积岩石学:研究沉积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和形成以及沉积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

3. 沉积岩的分类:

①主要由母岩风化产物组成的沉积岩,是最主要的类型。可以根据母岩风化产物的类型(碎屑物质或溶解物质)及其搬运沉积作用的不同(机械和化学的)再划分为二类:碎屑岩、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碎屑岩可根据其主要的结构特征(粒度)划分为砾岩、砂岩、粉砂岩和粘土岩。化学岩及生物化学岩可根据其主要成分特征,进一步划分为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卤化物岩、硅岩及其它化学岩。

②主要由火山碎屑物质和深部卤水组成的沉积岩,不能根据其岩性特征进一步细分。

③主要由生物遗体组成的沉积岩,即生物岩或有机岩,根据其是否可燃再划分为可燃

生物岩和非可燃生物岩

④主要由宇宙物质来源的陨石组成的沉积岩,可称为陨石岩

以上分类系统简述:

碎屑岩:砾岩、砂岩、粉砂岩、粘土岩

主要由母岩风化物组成的沉积岩化学岩及生物化学岩:碳酸盐岩、硫酸盐

岩、卤化物岩、硅岩、其它化学岩

沉积岩主要由火山碎屑物质组成的沉积岩:火山碎屑岩

主要由生物遗体组成的沉积岩:可燃生物岩、非可燃生物岩

4. 风化作用:地壳表层岩石的一系列破坏作用

物理风化作用:岩石主要发生机械破碎,而化学成分不改变的风化作用

主要因素:温度变化、晶体生长、重力作用、生物的生活活动、水、冰及风的破坏作用

总趋势:使母岩崩解,产生碎屑物质,包括岩石碎屑和矿物碎屑等

化学风化作用:在氧、水和溶于水的各种酸的作用下,母岩遭受氧化、水解和溶滤等化学变化,使其分解而产生新矿物的过程

总趋势:形成粘土物质和化学沉淀物质(其溶液及胶体溶液物质)

5. 造岩矿物的风化及其产物

①石英是岩石中的主要造岩矿物。石英在风化作用中稳定性极高,几乎不发生化学溶解作用,一般只发生机械破碎作用

②长石的风化稳定性次于石英。在长石类矿物中,钾长石的稳定性较高,多钠的酸性斜长石次之,中性斜长石又次之,多钙的基性斜长石最低。因此,在沉积岩中钾长石多于斜长石,钾长石逐步转变为水白云母、高岭石、蛋白石和铝土矿。斜长石常形成一些在风化带中相对稳定的新矿物,如蒙脱石、蛋白石、方解石等。

③在云母类中,白云母的抗风化能力较强。白云母在风化过程中,主要是析出钾和加入水,先变为水云母,最后可变为高岭石。

④黑云母的抗风化能力比白云母差很多,黑云母遭受风化后,钾、镁等成分首先析出,同时加入水,常转变为蛭石、绿泥石、褐铁矿等

⑤橄榄石、辉石、角闪石等铁镁硅酸矿物的抗风化能力比石英、长石、云母都低很多,其中以橄榄石最易风化,辉石次之,角闪石又次之

⑥各种粘土矿物(蒙脱石、高岭石、水云母等),本来就是在风化条件下或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在风化带中相当稳定

⑦各种碳酸盐矿物(如方解石、白云母等),风化稳定性甚小,很易溶于水转移

⑧各种硫酸盐矿物(如石膏、硬石膏)、硫化物矿物(如黄铁矿)、卤化物矿物(如石盐)等,它们的风化稳定性最低,最易溶于水,多呈真溶液流走

6. 母岩风化的四个阶段

①破碎阶段(I) ②饱和硅铝阶段(II) ③酸性硅铝阶段(III) ④铝铁土阶段(IV)

(沉积物重力流:是密度流,相对密度可1.0 – 2.0,是由大小不一的碎屑物质与流体形成的高密度混合体,其要以悬移载荷方式搬运)

7. 母岩风化产物的类型:

①碎屑残留物质②新生成的矿物③溶解物质

8. 作为碎屑物质搬运和沉积的流体,自然界中存在两种基本类型:牵引流和沉积物重力流—→泥石流、颗粒流、液化沉积物流、浊流

9. 牛顿流体:凡服从牛顿摩擦定律的流体称为牛顿流体,否则称为非牛顿流体

10.雷诺数(Re):表示惯性力和粘滞力之间关系的一个数值

11. 佛罗德数(Fr):表示惯性力和重力之间关系的一个数值

12.牵引搬运或牵引作用:指能使碎屑物质作底负载运动的各种作用的总称。

牵引流搬运方式:悬移载荷,推移载荷

重力流搬运方式:悬移载荷

(沉积物重力流是密度流,相对密度可达1.5 – 2.0,是由大小不一的碎屑物质与

流体形成的高密度混合体)

13. ①流水搬运碎屑物质的方式(即碎屑载荷的形式)主要有两种:推移搬运(滚动搬运、推移载荷)、悬浮搬运(悬移搬运、悬浮载荷)

②碎屑物质在流水中的搬运和沉积,流速和颗粒大小之间的关系:

(尤尔斯特隆图解)

流水把处于静止状态的碎屑物质开始搬运走所需要的流速称为开始搬运流速。开始搬运流速应大于继续搬运流速。

1)颗粒开始搬运流速要比继续搬运流速大得多,这是因为始动流速不仅要克服颗粒本身的重力,还要克服颗粒间的吸附力才能流动。

2)0.05-2mm颗粒所需的始动流速最小,而且始动流速与沉积临界流速相差也不大。

说明砂粒质点在流水中搬运时很活跃,容易搬运,也易沉积,故常呈跳跃式前进

3)大于2mm的颗粒,其搬运与沉积的两条曲线更接近,但两者的流速值也都随着粒径的增大而增大。故砾石不能被长距离搬运,并多沿河底呈滚动式前进

4)小于0.05mm的颗粒,两个流速相差很大,因为粉砂和粘土物质一经搬运,就长期悬浮于水体之中不易沉积下来,而且沉积后又不易呈分散质点再搬运,即使水速发生急剧改变,也只是冲刷成粉砂质或泥质碎块继续搬运,故在海洋和湖泊的波浪带的沉积物中冲刷的“泥砾”是常见的。

③碎屑物质在流水搬运过程中的变化:

不稳定成分逐渐变少,粒度逐渐变小,圆度逐渐变好

④碎屑物质在流水搬运及沉积作用过程中的分异作用:

1)粒度的分异:粒度大的难以搬运,而当其处于搬运状态时,当流速稍有减小,就会下沉;粒度小的易于搬运,而当其处于搬运状态时,比粒度大的难以沉积。搬运的时间和距离越长,这种分异作用就越明显,即从上游到下游,出现了粒度由大到小、分选由差到好的顺序分布,出现了砾、砂、粉砂、粘土的分别集中顺序。

2)相对密度分异:密度大的难于搬运易于沉积,而密度小的易于搬运难以沉积,故从上游到下游,相对密度大的碎屑含量逐渐减少,相对密度小的碎屑含量逐渐增多的现象

3)碎屑物质形状分异:粒状碎屑不如片状碎屑搬运的远

4)成分分异:不同成分的碎屑,在粒度、相对密度、形状上都有所不同,粒度、相对密度、形状上的分异必然会反映在成分上的分异

14. ①引起海洋中碎屑物质搬运和沉积的主要营力是波浪和潮汐,其次是海流,引起湖泊中碎屑物质搬运和沉积的主要营力是湖浪和湖流

②浪底(浪基面):波浪作用的下限,即波浪能够影响的最大深度

③海底碎屑运动的三种状态:

1)在远岸的深水地区,既作往返运动,也作向海方向的运动

2)在近岸的浅水地区,既作往返运动,也作向岸方向运动

3)在二者之间,只作往返运动,即“中立带”

④憩流期:在涨潮转落潮或落潮转涨潮、海平面处于暂时平衡状态时,潮流流速接

近或等于零,称为憩流期

⑤湖浪对碎屑物质的搬运和沉积作用主要表现在滨岸浅水地带,细的悬浮物质可被

搬运到深水区

⑥湖震:风成湖流和低气压引起的湖水表面大规模的波浪状振荡

15. ⑴风是碎屑物质在空气中搬运和沉积的主要营力

⑵风的搬运和沉积作用的特点:

①风的密度比水得多,因此搬运能力也比水小;在同样的速度下,风的搬运能

力约为流水的1/300,风只能搬运较细粒的碎屑物质,如砂以下的颗粒,只有在特大的风暴时,才能搬运砂和砾石

②由于风的搬运能力有限,因此对搬运物质的选择性较强,故风成沉积物的粒

度分选性较好

③由于空气的密度较小,所以碎屑物质在搬运过程中,相互的碰撞和磨蚀,以

及它们与地表的碰撞都比较强烈。所以较粗的风成沉积物(如砂和砾石)的圆度都

较好,具强烈摩擦所致的“霜面”

⑶跳跃颗粒一般小于0.5mm,尤其细砂(0.1~0.3mm)跳动的最为活跃,蠕动颗粒

一般在0.5~2到3mm,更大的则原地不动,小于0.1~0.02mm的颗粒可悬浮搬运

⑷风成搬运的最大特点是碎屑成了弓形弹道轨迹跳跃前进,风速越大,碎屑弹跳得

就越高

⑸空气中的悬移载荷可作长距离搬运(如沙尘暴),在距来源地很远的陆地或海洋

中沉积下来。推移载荷多半在来源土(如沙漠或海滩)堆积下来,最主要的堆积形式是沙丘

16. 冰碛物的基本特征

冰碛物是一种由砾、砂、粉砂和粘土组成的混杂堆积,结构疏松,粒度差别悬殊,由几微米到几米,分选性比泥石流、冲积扇沉积物还差。冰碛物中的砾石磨圆度较差,颗粒形态各呈棱角状和半棱角状,在砾石表面还常留下磨光面、钉头形擦痕、压坑和压裂等冰蚀作用痕迹。一般缺乏层理构造,砾石排列有时略具定向性,漂砾长轴与冰川流向基本一致,扁平面倾向上游。

17. 溶解物质的搬运和沉积作用的控制因素

①引起胶体质点搬运和沉积的主要因素是同种电荷胶体质点之间的相互排斥力。假如胶体质点的电荷在某种因素的影响下中和了,它们之间的排斥力就会消失,则它们就会凝聚为大的质点,在重力的作用下迅速下沉,成为胶体沉积物。

②真溶液物质搬运及沉积作用的主要控制因素是溶解度,即溶解度越大,越易溶解,越难沉积,溶解度越小,越易沉积,难于搬运。

18、生物的搬运和沉积作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生物通过新代谢作用,另一种是由于生物作用而引起周围介质条件的改变,从而影响某些物质的搬运和沉积。

19. 化学分异作用(化学沉积分异作用):原来共存于溶液中的各种成分,在其搬运和沉积作用的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就逐渐地发生沉积作用,并逐渐地分离开来(氧化→

磷酸盐、硅酸盐→碳酸盐→硫酸盐及卤化物)

20. 机械沉积分异作用与化学沉积分异作用的关系:

这是自然界中两种既有葂而又并存的沉积分异作用,是沉积物(岩)形成和分布的基本原理。一般说来,机械沉积作用分异作用进行的较早,化学沉积分异作用进行的较晚。机械沉积分异作用的砂和粉砂阶段,与化学沉积分异作用的铁的氧化物(既开始阶段)相当,机械沉积分异的最后阶段(即粘土沉积阶段),大致与化学沉积分异作用的碳酸盐阶段相当,当化学沉积分异作用进行到硫酸盐及卤化物阶段时,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已基本结束了,故在蒸发岩中很少有碎屑混入物。

意义:这两种沉积分异作用的结果,就形成了各种类型的碎屑沉积岩和化学沉积岩及相应的各种沉积矿产,分异作用进行得越彻底,各种沉积矿产在成分上和结构上的成熟就越高,从而越易形成各种沉积矿产。相反,如果分异作用由于各种因素干扰进行得不彻底,就会大量出现各种类型的混合沉积岩和过渡类型的沉积岩,这对沉积矿产的生成是不利的。

二、碎屑岩

1. 碎屑岩:由碎屑成分和填隙物成分(包括杂基和胶结物)组成

2. 碎屑成分:①石英:a来源于深成岩浆岩的石英,b来源于变质岩的石英,c来源于喷

出岩及热液岩石的石英,d再旋回石英

②长石③重矿物④岩屑⑤盆碎屑

3. 成分成熟度:指以碎屑岩中最稳定组分的相对含量来标志其成分的成熟程度。

在重矿物中,锆石、电气石,金红石是最稳定的,这三种矿物在透明重矿物中所占比例称为“ZTR”指数,也是判别成分成熟度的标志。

4. 填隙物成分:

①杂基:碎屑岩中细小的机械成因组分,其粒级以泥为主,也可包括一些细粉砂。杂基

的成分最常见的是高岭石、水云母、蒙脱石等粘土矿物,有时可见灰泥和

云泥。各种细粉砂级碎屑,如绢云母、绿泥石、石英、长石及隐晶结构的

岩石碎屑等也属于杂基围。

②胶结物:碎屑岩中以化学沉淀方式形成于粒间孔隙的自生矿物。

胶结方式:硅质胶结、铁质胶结、钙质胶结

5. 碎屑岩的结构:构成碎屑岩的矿物及岩石碎屑的大小、形状及空间组合方式

⑴粒度:碎屑颗粒的大小

粒级划分(mm):

巨砾>1000 巨砂1~2

砾粗砾1000~100 砂粗砂1~0.5

中砾100~10 中砂0.5~0.25

细砾10~2 细砂0.25~0.1

粉砂粗粉砂0.1~0.05 粘土(泥)<0.005

细粉砂0.05~0.005

⑵球度:度量一个颗粒近于球体的程度(圆球体、椭球体、扁球体、长扁球体)

⑶圆度:指碎屑颗粒原始棱角被磨平的程度(棱角状、次棱角状、次圆状、圆状)

⑷杂基:

①原杂基:代表原始沉积状态的杂基,原杂基经成岩作用明显重结晶后转变为正杂基

②似杂基:

a 淀杂基:在成岩作用过程中,从孔隙水中析出的粘土矿物胶结物

b 外杂基:碎屑沉积物堆积后,在成岩后生期充填于其粒间孔隙中的外来杂基物质

c 假杂基:软碎屑经压实碎裂形成的类似杂基的填隙物

③结构成熟度:指碎屑沉积物经风化、搬运和沉积作用的改造,使之接近终极结构

特征的程度

⑸胶结物:

①非晶质及隐晶质结构②显晶粒状结构

③嵌晶结构④自生加大结构

6. 胶结类型:在碎屑岩中,胶结物或填隙物的分布状况及其与碎屑颗粒的接触关系称为….。

①基底胶结:填隙物含量较多,碎屑颗粒在其中互不接触呈漂浮状,填隙物主要为原杂基(或由之转变成的正杂基),这种胶结类型一般代表高密度流速快堆积的特征。基底胶结实际上是杂基支撑结构,形成于沉积同生期。

②孔隙胶结:碎屑颗粒构成支架状,颗粒之间多呈点状接触。胶结物含量少,只充填在碎屑颗粒之间的孔隙中,是成岩期或后生期的化学沉淀产物。

③接触胶结:亦称为颗粒支撑结构,颗粒呈点接触或线接触,胶结物含量很少,分布于颗粒接触的地方。它可能是干旱气候带的砂层,因毛细管作用,溶液沿颗粒间细缝流动并沉淀形成的;或者是原来的孔隙式胶结经地下水淋滤改造而成的。

④镶嵌胶结:颗粒之间由点接触发展为线接触、凹凸接触,甚至形成缝合状接触。

7. 支撑结构:杂基支撑结构、颗粒支撑结构

在杂基支撑结构中,杂基含量高,颗粒在杂基中呈漂浮状。在颗粒支撑结构中,颗粒之间接触性质有点接触、线接触、凹凸接触和缝合接触。从成因上看,从点接触到缝合接触反映了沉积物在埋藏过程中经受压固、压溶等成岩作用的强度和进程,缝合接触就是成岩程度很深的特征。

8. 沉积岩的构造:沉积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它是沉积物在沉积期或沉积后通过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形成的。

原生构造:层理、波痕同生变形构造:负荷构造、包卷层理

成岩后:缝合线、叠锥

⑴层理:岩石性质沿垂向变化的一种构造,它可以通过矿物成分、结构、颜色的突变或

渐变表现出来

①水平层理和平行层理:

水平层理:纹层呈直线状互相平行,并且平行于层面,这种层理是在比较稳定的水动力条件下,物质以悬浮物或溶液中沉淀形成,水平层理分布广泛,多在细粒的粉砂和泥质物中出现。

平行层理:由平行而又几乎水平的纹层状砂和粉砂组成,纹层厚由1~2mm至12mm,它是在较强水动力条件下流动水作用的产物,而非静水沉积。平行层理一般出现在急流及高能量环境中,常与大型交错层理或冲洗层理共生,具良好的含油气性。

②波状层理:纹层呈对称或不对称的波状,但其总的方向平行于层面。这种层理主要是由沉积介质的波浪震荡运动造成的,其次是单向水流的前进运动造成的,前者主要形成对称形态的波状层理,后者形成不对称波状层理,同时叠覆层的相位错开。

③交错层理:由一系列斜交于层系界面的纹层组成,斜层系可以彼此重叠、交错、切割的方式组合。这种层理是由沉积介质(水流及风)的流动造成的。当介质具有一定流速时,底床上可以产生一系列的砂波,这种砂波顺流移动的结果,在陡坡加积作用一侧形成了由一系列纹层组成的斜层系。基本类型包括板状交错层理、楔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其它流水型交错层理(爬升波纹交错层理、羽状交错层理)、浪成波纹交错层理、冲洗交错层理或砂纹交错层理、丘状交错层理或风暴交错层理、风成交错层理

④压扁层理和透镜状层理:这是砂、泥沉积中的一种复合型层理,有时称潮汐层理。它是由压扁层理、波状层理、透镜状层理组合而成,在形态上很像小型波状层理。这种复合型层理的形成,说明沉积环境有砂、泥供应,而且水流活动期和水流停滞期交替出现。水流活动时期,砂呈砂波状被搬运沉积,而泥保持悬浮状态,水流停滞时间,因水动力条件的差异而分离出悬浮物质,并沉积于波谷或全面覆盖波状起伏的砂层之上。下一沉积旋回开始时,波脊被蚀去,新的砂质以砂波形式沉积掩埋,并保存了波谷夹有泥质压扁体的先前的砂层。水动力条件较弱时,前期沉积的波纹受到部分或轻微侵蚀,新的砂质则沉积在薄的泥层之上,由此可见,当水流或波浪作用较强,而停滞水作用相对将要时,砂质的沉积和保存比较有利,形成压扁层理。当水流和波浪作用较弱,停滞水作用的影响占主导地位时,砂质供应不足,泥质沉积和保存有利,则形成透镜状层理。

⑤递变层理(粒序层理):递变层理是具有粒度递变的一种特殊的层理。

第一类递变层理是颗粒向上逐渐变细,但下部不含细粒物质,它可能是由于水流速度或强度逐渐减低而沉积的结果。第二类是细粒物质全层均有分布,即以细粒物质作为基础,粗粒物质向上逐渐减少和变细,它可能是由于悬浮体含有各种大小不等的颗粒,在流速减低时因重力分异而整体堆积的结果,前者属于牵引流成因,后者属于重力成因。

⑥韵律层理:这种层理是在成分、结构、颜色方面不同的薄层作有规律的重复出现形成的。重复性韵律的原因是物质搬运或产生方式有规律的交替变化造成的。

△潮汐环境中形成的韵律层理,实质上是一种砂、泥薄层相间的交替纹层,其砂层是在涨潮和落潮的水流活动时期沉积、泥层是在高潮和低潮的滞流阶段沉积的,两者交替变换构成韵律。

沉积岩石学论述题总结

沉积岩石学论述题总结 1、试论述沉积岩的基本类型及划分依据?(2001,第一章,P4) 答:⑴根据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的来源,首先把沉积岩分为三类: a 主要由母岩风化产物组成的沉积岩; b 主要由火山碎屑物质组成的沉积岩; c 主要由生物遗体组成的沉积岩土。 ⑵根据母岩风化产物的类型(碎屑物质及溶解物质)和其搬运沉积作用的不同(机械的和化学的),把主要由母岩风化产物组成的沉积岩分为:①碎屑岩②化学岩其次,根据主要的结构特征即粒度,把碎屑岩分为:①砾岩②砂岩③粉砂岩④粘土岩根据主要成分特征,把化学岩分为:①碳酸盐岩②硫酸盐岩③卤化物 ④硅岩⑤其它化学岩 ⑶主要由火山碎屑组成的沉积岩为火山碎屑岩。 ⑷主要由生物遗体组成的沉积岩生物岩,根据其是否可燃分为:①可燃生物岩,如煤 ②非可燃有机岩,如珊瑚礁 2、试论述白云岩形成机理(2001,第十三章,P176) 答:⑴白云岩的形成机理主要有三种:蒸发泵白云化作用,回流渗透白云化作用 和混合白云化作用 ⑵蒸发泵白云化作用,发生在现代热带地区的潮上带,陆上沉积的是疏松的文石层,由于蒸发作用强烈,粒间水向上运动,海水借助毛细管作用对其进行补充,使粒间水含盐度增高。石膏首先沉淀,从而使粒间水或表层积水的Mg/Ca比率提高20:1,高镁粒间水中文石被交代,发生白云化作用。这种作用时间是准同生的。 ⑶回流渗透白云化作用,潮上地带形成的高Mg/Ca比率的盐水对表层沉积物白云化完成时,向下回流、渗透,穿过潮上带下伏的碳酸钙沉积物或石灰岩时,必然对它们进行白云化作。这种作用处于成岩期。 ⑷混合水白云化作用,它只是发生陆表海陆棚等缺乏蒸发环境的地带,大气水与海水混合后发生的白云化作用。混合水中,当方解石欠饱和溶解,而白云石过饱和溶解时,即发生白云石交代方解石的白云化作用。 △试从岩性特征、形成机理、形成时间及环境等方面说明毛细管浓缩作用和回流渗透作用形成的白云岩两者之间的异同?(2003、2005) 相同点:高镁钙比率的盐水所引起的白云化作用

《沉积岩石学》A卷)答案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 《沉积岩石学》课程考试试卷( A卷)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4、①岩性标志、②古生物标志、③地球化学标志。 5、①河床亚相、②堤岸亚相、③河漫亚相、④牛轭湖亚相。 6、①碎屑流、②颗粒流、③液化沉积物流、④浊流。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7、沉积体系—指受同一物源和同一水动力系统控制的、成因上有内在联系的沉积体或沉积相在空间上有规律的组合。 8、广盐性生物—耐盐度广泛的生物。 9、陆表海—是指位于大陆内部和陆棚内部的、低坡度的、范围广阔的、很浅的浅海。 10、生态礁—指造礁生物的原状地生长造成的坚固的抗浪骨架,它在地形上具有隆起的正性地貌特征。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简要说明沉积相、沉积环境、岩相之间的关系。 关于沉积相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沉积相是指沉积环境,对于为种观点,沉积相就是沉积环境,岩相是他们的产物;一种观点是特定的岩石组合即岩相,对于为种观点,沉积相就是岩相,沉积环境是其基础;一种观点是沉积环境及其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物)特征的综合对于为种观点,沉积相包含沉积环境和岩相。 四、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若正确,则在括号中标“√”;若不正确,则在括号中标“×”。(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10、(√) 七、根据欧文(Irwin,1965)的陆表海清水沉积作用模式,回答下述问题:①划分三个能量带的依据,②三个能量带的位置,③三个能量带的环境特点,④三个能量带与油气的关系。(10分,图及每小点各2分) (1)划分三个能量带的依据:是根据陆表海的水动力条件,主要是潮汐和波浪作用的能量大小划分为三个能量带(即X低能带、Y高能带和Z低能带)。 (2)三个能量带的位置:X带:远离海岸,其海底位于开阔海波基面以下的地带。Y 带:稍近海岸,从波浪触及海底的地点开始向岸方向延伸,直至波浪能潮汐能基本上被海底的摩擦力消耗掉为止的地带。Z带:靠近海岸,从波浪能、潮汐能基本消失的地点起直至岸边为止的浅水地带。(如图)

矿物岩石学期末复习重点

矿物岩石学期末复习重点 一、名词术语解释: 1.对称型:P18一个结晶多面体中全部对称要素的总合,称为该结晶多面体的对称型。 2.单形:P26是由对称要素联系起来的一组晶面的总合。 3.类质同象:P69晶体中某种质点被类似的质点所代替,而能保持原有晶格,只是晶格常数稍有改 变的现象,称为类质同象。 4.同质多象:P67相同的化学组分,在不同的物理化学环境中,能形成结构不同的几种晶体,这种 现象称为同质多象现象。成分相同而结构不同的几种晶体,称为该成分的同质多象变体。 5.配位数:P66在晶体结构中某质点周围与该质点直接联系的质点数,称为该质点的配位数。在离 子晶体中,与某离子联系的异号离子或分子数,即该离子的配位数。 6.二八面体:P172在硅氧骨干每个六方网孔范围内有三个八面体空隙,如三个空隙有两个被占据, 称为二八面体结构。 7.三八面体:P172在硅氧骨干每个六方网孔范围内有三个八面体空隙,如三个空隙全被占据,称为 三八面体结构。 8.层理:P70通过成分、结构、颜色等在垂向上(垂直于沉积物表面的方向)的变化而显示的一种 层状构造。是沉积岩中最常见的一种原生构造。 9.细层:P70层理的最小单位,厚度很小,几毫米到几厘米,甚至小于1毫米,成分常常很均一。 10.岩浆矿物:在岩浆结晶过程中形成的矿物,又称原生矿物,如橄榄石,辉石,角闪石,云母,长 石石英等。也包括部分岩浆作用晚期析出的富含挥发分的矿物,如电气石,萤石等。 他生矿物:多半是由于岩浆同化了围岩和捕虏体使其成分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次生矿物:在岩浆岩形成后,由于受到分化作用或岩浆期后热液蚀变作用,原生矿物发生变化所形成的新矿物,橄榄石---蛇纹石、伊丁石,辉石、角闪石-----绿泥石,钾长石-----高岭石。岩浆: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黏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它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矿物:是自然产出且内部质点(原子、离子)排列有序的均匀固体。其化学成分一定并可用化学式表达。所谓自然产出是指地球中的矿物都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 11.岩浆分异作用:P51分异作用是指原来均匀的岩浆在没有外来物质加入下,依靠本身的演化最终 产生不同成分的岩浆的全部作用。岩浆分异作用是其中的的一种,这种作用是岩浆结晶之前,仍处在均匀液态的情况下发生的分异作用。它可以发生在地壳深处(即深处分异),也可以发生在岩浆侵入和喷发的过程中(即就地分异)。这种分异是通过熔离、扩散、气运的作用来完成的。12.结构成熟度:又称物理成熟度(physical maturity),是指碎屑沉积物在其风化,搬运和沉积 作用的改造下接近终极结构特征的程度。砂岩中分选性、磨圆度及粘土(杂基)含量都影响其结构成熟度,他一般随再搬运次数和搬运激励的增加而增加。砂岩的结构成熟度通常与成分成熟度协调一致。终极结构状态是指无基质,分选,磨圆都极好的的一种状态,应该是碎屑为等大球体,而且还应为颗粒支撑类型的化学胶结物填隙。即结构成熟度的高低应反映在碎屑的分选性的磨圆度上,以及粘土(或杂基)的含量上。 13.矿物成熟度:稳定矿物和不稳定矿物的比例可以反映沉积环境,稳定矿物含量称为矿物的成熟度。 矿物成熟度高,说明外力作用的时间长,反映经过长时期的搬运、缓慢的堆积环境和长期处在温暖潮湿的环境,反之,矿物成熟度低,说明外力作用的时间短,反映快速搬运、快速堆积的环境和长期处在干旱寒冷的环境。

工程地质学复习(论述题)

1、举例说明岩浆岩的成因与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之间的关系。 侵入岩:如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颜色由深至浅,铁镁含量逐渐降低,长英质逐渐增加还含有石英、云母、角闪石,由于在地下缓慢固结,有较充分时间结晶而具粗粒结构,多为等粒状、斑状,常见构造有帯状构造、块状构造。 喷出岩: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颜色与浅至深,含长石、石英、云母、角闪石、辉石,由于在地表迅速冷凝固结,无充分时间结晶而形成细粒结构或未结晶而形成的玻璃质,典型构造有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柱状节理构造 2.在手标本上如何区分三大岩类? 对于所给的任意一块岩石标本,首先要根据三大类岩石之间的结构、构造特征,首先鉴定属于哪一类岩石类型。然后在每—大类岩石中,根据其颜色的深浅、颗粒的大小、形态、矿物成分区分为哪一种岩石类型,例如岩浆岩可分为浅色的和深色的矿物,其结构有全晶质、半晶质、非晶质三类;沉积岩可分为碎屑岩、粘土岩、化学岩三大类,从宏观上讲沉积岩均具有层理状构造,碎屑岩的碎屑颗粒由于经过风化、搬运,故成分较单一,具较好的磨圆度,并由胶结物胶结;变质岩主要是根据其构造分为片理的或非片理的两大类,片理的又可分为片状的、片麻状,其结构均为变晶结构。最后,再准确定出岩石名称。 3.花岗岩,长石石英砂岩和花岗片麻岩各有什么特征?在手标本上如何区分它们? 花岗岩是深成岩,全晶质等粒结构,块状构造,多呈肉红、浅灰、灰白色,主要矿物有石英、正长石、斜长石; 长石石英砂岩是沉积岩,砂质结构,由50%以上的粒径介于2~0.05mm的沙砾胶结而成,粘土含量<25%,主要矿物为石英、长石; 花岗片麻岩是变质岩,由长石、石英组成,含少量黑云母、角闪石及石榴子石等一些变质矿物,矿物晶体粗大呈条带状结构,变晶结构或变余结构,具典型的片麻状构造。 二、水的地质作用 1从原理上说明为什么砂岩是透水层,页岩是隔水层. 主要是由于岩石的矿物颗粒的大小和胶结物的类型说决定的,页岩的矿物颗粒细小,胶结物为泥质胶结,胶结紧密,岩石的孔隙度低,封闭性强。砂岩的矿物颗粒比较大,胶结物一般为泥沙质胶结,岩石的孔隙度大,所以对于水的封闭性差,甚至是储水的地层。 2.第四纪地表流水沉积物的主要工程地质特征是什么? 坡积层松散、富水,作为建筑物地基强度较低,易出现滑坡; 洪积层上部以砾石、卵石为主要成分,强度高、压缩性小,是建筑物较良好的地基,但其孔隙度大,透水性强;中部以砂土为主,下部以粘性土为主,也是较好的地基,特别需注意泥石流; 冲积层作为地基,砂、卵石的承载力较高,可作为建筑材料,粘性土承载力较低。 三、岩石工程性质 1.根据岩石的地质特征评述沉积岩的工程性质. 碎屑岩:按硅质、钙质、铁质、石膏质、泥质依次降低;基底式胶结的岩石胶结紧密,强度较高,受胶结物成分控制;接触式胶结岩石孔隙度大,透水性强,强度低; 粘土岩:工程性质最差,强度低,抗水性差,亲水性强,若节理裂隙很少时是很好的隔水层; 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一般情况下工程性质良好,具足够高的的强度和弹性模量,有一定韧性,是较好的建筑材料,需特别注意是否被溶蚀 2.岩石的成因,成份,结构,构造是如何影响岩石风化速度的? (1)岩石的成因反映了它生成时的环境和条件。如果岩石的生成环境和条件与目前地表接近,则岩石抗风化能力强,相反就容易风化。如岩浆岩中喷出岩、浅成岩、深成岩抗风化能力依次减弱,一般情况下沉积岩比岩浆岩和变质岩抗风化能力强。(2)岩石中的矿物成分不同,其结晶格架和化学活泼性也不同。常见造岩矿物的抗风化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是石英、正长石、酸性斜长石、角闪石、辉石、基性斜长石、黑云母、黄铁矿。从矿物颜色来看,深色矿物风化快,浅色矿物风化慢。对碎屑岩和粘土岩来说,抗风化能力主要还取决于胶结物,硅质胶结、钙质胶结、泥质胶结的抗风

岩石学知识点总结

岩石学知识要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岩浆:是上地幔或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成分以硅酸盐为主,含有挥发分,也可以含有少量固体物质,是高温粘稠的熔融体。是上地幔或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成分以硅酸盐为主,含有挥发分,也可以含有少量固体物质,是高温粘稠的熔融体。 2.岩浆作用:是岩浆的形成、演化及侵入、喷出和冷凝结晶最终形成火成岩的复杂过程。 3.岩浆岩的结构: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晶体形态、自形程度和矿物之间(包括玻璃)的相互关系。 4.原生岩浆:由地幔或地壳岩石经熔融或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的成分未遭受变异的岩浆。 5.辉长结构:是辉长岩的典型结构,表现为基性斜长石和辉石的自形程度相近,均呈现半自形-它形粒状。 6.粗玄结构:又称间粒结构。在不规则排列的长条状斜长石微晶间隙中,充填若干个粒状辉石和磁铁矿物的细小颗粒。 7.拉斑玄武结构:填隙物有辉石、磁铁矿物及玻璃质 8.粗面结构:喷出岩的基质中钾长石微晶呈平行排列。 9.反应边结构:早生成的矿物或捕虏晶,与熔浆发生反应,当这种反应不彻底时,在早生成的矿物外围,形成另一种成分完全不同的新矿物,完全或局部包围着早结晶的矿物。反应边结构:早生成的矿物或捕虏晶,与熔

浆发生反应,当这种反应不彻底时,在早生成的矿物外围,形成另一种成分完全不同的新矿物,完全或局部包围着早结晶的矿物。 10.里特曼指数:δ=(K2O+Na2O)2/(SiO2 -43)(wt%)δ<3.3 者称为钙碱性岩,δ=3.3-9 者为碱性岩,δ>9 者为过碱性岩。 11.安山岩:是中酸性火山岩中分布较广泛的一种熔岩,常常形成典型的火山锥或呈岩流、岩穹、岩钟产出。 12.粗玄岩:结晶程度较好,为全晶质,基质具粗玄结构,具喷出产状。 13.熔蚀结构:在地下深处生成的斑晶上升到地表或浅处时,由于物化条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例如压力降低使一些固相的熔点降低,岩浆在地表氧化,温度一度升高等,会造成早已结晶的斑晶熔蚀,形成斑晶的熔蚀结构 14.包橄结构:橄榄辉石岩中,常见到大的辉石晶体内,包含有许多被溶蚀的浑圆状的小橄榄石颗粒 15.文象结构:石英呈一定的外形(如尖棱形,象形文字形等)有规律地镶嵌在钾长石中,这些石英在正交偏光下同时消光。肉眼可见的叫文象结构 16.环带结构:常见于一些固溶体系列的矿物中,以斜长石最常见(图3-4)。固溶体矿物从中心向边缘具有不同的端元组成而形成环带,镜下显示不同的消光位。可出现An 分子由中心向边缘递减的正环带,也可出现反向变化的反环带及交替变化的韵律环带。 17.镁铁矿物:矿物中FeO、MgO 的含量较高,包括橄榄石类、辉石类、角闪石类及黑云母类。 18.蛇绿岩:蛇绿岩是代表由橄榄岩-蛇纹岩、辉长岩、辉绿岩、枕状熔岩/细碧岩和伴生沉积物--放射虫硅质岩、远洋粘土和有孔虫灰岩组成的一套

沉积岩石学复习题 及答案

沉积岩石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沉积岩、杂基、胶结物、层系、纹层、牵引流、沉积物重力流、层流、紊流、槽痕、陆表海、陆缘海、相序递变规律、基底胶结、孔隙胶结、杂基支撑、颗粒支撑、内碎屑、颗粒石灰岩、三角洲、扇三角洲、冲积扇、槽状交错层理、楔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剥离线理构造、沉积相、沉积体系、φ值、海相自生矿物、岩屑、结构成熟度、成分成熟度、胶结作用、交代作用、颗粒、晶粒、重结晶作用、蒸发岩、冲积扇、冲刷-充填构造、曲流河、二元结构 沉积岩: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杂基:碎屑岩中的细小的机械成因组分, 其粒级以泥级为主, 可包括一些细粉砂 胶结物:碎屑岩中以化学沉淀方式形成于粒间孔隙中的自生矿物 层系:由许多在成分、结构、厚度和产状上近似的同类型纹层组合而成。 纹层:(细层)组成层理的最基本的最小的单位,纹层之内没有任何肉眼可见的层。亦称细层。 牵引流:符合牛顿流体定律的流体。其搬运机制是流体动能拖曳牵引沉积物一起运动,如河流、风流和波浪流等。 沉积物重力流: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的弥散有大量沉积物的高密度流体。 层流:一种缓慢流动的流体,流体质点作有条不紊的平行线状运动,彼此不相掺混。 紊流:充满了漩涡的多湍流的流体,流体质点的运动轨迹极不规则,其流速大小和流动方向随时间而变化,彼此相互掺混。 槽痕:水流在泥质沉积物表面冲刷而形成的不连续的长形小凹坑。 陆表海:位于大陆内部或陆棚内部的、低坡度的、范围广阔的、很浅的浅海 陆缘海:亦称大陆边缘海,指位于大陆边缘或陆棚边缘的、坡度较大的、范围较小的、深度较大的浅海 相序递变规律:在横向上成因相近且紧密相邻而发育着的相,在垂向上依次叠覆出现而没有间断的规律 基底胶结:碎屑颗粒漂浮在杂基中互不接触,基质对颗粒起粘接作用的胶结类型 孔隙胶结:碎屑颗粒互相接触,构成孔隙,胶结物冲天于孔隙中的胶结类型 杂基支撑:杂基含量高,颗粒在杂基中呈漂浮状的支撑结构 颗粒支撑:颗粒含量高,颗粒相互接触构成孔隙使杂基充填其中的支撑结构 内碎屑:沉积不久处于固结半固结状态的岩层,经侵蚀、破碎和再沉积而成的颗粒 颗粒石灰岩:颗粒含量大于50%,灰泥含量小于50%的石灰岩 三角洲:海(湖)陆交互地带的近河口处,河流携带沉积物倾泻入海(湖)形成的三角形沉积体 扇三角洲:邻近山地的冲积扇推进到湖中滨-浅湖地区形成的扇状砂体 冲积扇:发育在山谷出口处,由暂时性洪水冲刷形成、范围局限、形状近似圆锥状的山麓粗碎屑堆积物 槽状交错层理:底界为槽形冲刷面,纹层在顶部被切割形成的槽状层系 楔状交错层理:层系间的界面为平面但不互相平行,层系厚度变化明显呈楔形。层系间常彼此切割,纹层的倾向及倾角变化不定。板状交错层理:层系之间的界面为平面而且彼此平行层理构造(河流沉积常见) 剥离线理构造:沿层面剥开体现原生流水线理的平行层理薄层 沉积相: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物)特征的综合 沉积体系:成因上相关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的组合,即受同一物源和同一水动力系统控制的、成因上有内在联系的沉积体或沉积相在空间上有规律的组合。 φ值:是一种粒度标准,粒级划分转化为φ值,φ=-log2D 海相自生矿物:指一般形成于弱碱性、弱还原、盐度正常浅海海底海底沉积物中的矿物(如海绿石、鲕绿泥石、自生磷灰石)岩屑:是母岩岩石的碎块,是保持着母岩结构的矿物集合体 结构成熟度:指碎屑岩沉积物在风化、搬运、沉积作用的改造下接近终极结构的特征程度(颗粒圆度、球度、分选性程度) 成分成熟度:指碎屑物质成分上被改造趋向于最终产物的程度,亦称“化学成熟度”或“矿物成熟度” 胶结作用:指从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的矿物质,将松散的沉积物固结起来的作用 交代作用:指一种矿物通过化学作用代替另一种矿物的作用 颗粒:泛指沉积盆地内由化学、生物化学成因的碳酸盐沉积物,在波浪、潮汐等动力作用下就地或经短距离搬运而形成的一系列

《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

《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 篇一:沉积岩实验报告册 《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 学院名称: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实验一沉积岩的构造与结构(2学时) 一、实习要求 1.观察几种常见的沉积岩构造,并初步掌握分析及描述方法。 2.认识并掌握几种常见的碎屑岩结构,并学会分析及描述方法。二、实习内容 1.沉积岩的构造:观察层理、波痕、泥裂、晶体印模、槽模、结核、迭锥、圆度、分选性、球度)及表面特征;胶结物及杂基的结晶程度及排列方式(对于显晶质);胶结类型(包括接触类型和支撑类型)。(2)泥质结构(粒度结构按粘土、 砂、粉砂的相对含量来划分;(3)粒屑结构(包括颗粒种类及大小;胶结晶的结晶程度;泥晶基质(灰泥);支撑类型及胶结类型;(4)结晶(晶粒)结构(颗粒大小、自形程度及晶粒间接触界线) 晶粒结构: 粒屑结构: 实验二碎屑岩—砾岩及角砾岩(2学时) 一、实习要求 1.学会对陆源碎屑岩的观察和描述方法,学会正确的命名。 2.镜下观察碎屑成分、胶结物成分及其特征。 二、实习内容 1.手标本观察:岩石的颜色;岩石的结构(重点描述碎屑颗粒的粒度、形状(圆度和球度)、分选性和表面特征);碎屑颗粒的成分及含量;胶结物成分、结构特征及含量;杂基成分和含量;胶结类型和支撑关系;可见到的构造特征;成岩后2.镜下观察:重点观察成分(包括碎屑颗粒、杂基及胶结物成分);结构(包

括颗粒大小(最大,最小,平均)、分选性、磨圆度、接触类型、支撑类型、胶结类型);微构造;成因分析(母岩性质、流体性质、搬运情况等)。 薄片:粒度:圆度:分选性: 杂基含量及特征:胶结物成分、含量: 接触类型、支撑类型及胶结类型:成因分析:次生变化现象:岩石命名:薄片:粒度:圆度:分选性: 杂基含量及特征:胶结物成分、含量: 接触类型、支撑类型及胶结类型:次生变化现象:成因分析:岩石命名:偏光倍 偏光倍 篇二:沉积岩石学实验指导书 沉积岩肉眼观察、镜下鉴定的方法和实验 肉眼观察和镜下鉴定是沉积岩最基本的、最简便的、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代表性的岩石手标本一定程度上是野外现象的缩影,肉眼观察可以了解岩石的宏观特征;光学显微镜下的薄片鉴定,可以细致地了解到沉积岩的物质组成、结构、显微构造、成岩作用及孔隙等方面的信息,基本可满足岩石的成因分析、储层评价等研究的需要。因此,沉积岩的肉眼观察和镜下鉴定是《沉积学》课程教学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实验是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实践过程,也是对理论学习内容的巩固和加深,也可弥补理论教学中的不足。 第一节沉积构造的观察描述方法和实验 沉积构造是沉积岩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分析沉积岩形成的重要依据,也是区别于岩浆岩和变质岩的主要标志。因此,沉积构造观察、描述是沉积岩研究中一个重要内容。 一、流动成因构造的观察描述 (一)层理的观察描述 层理的观察、描述主要对野外露头和钻井岩心进行,其观察和描述的内容有:层理的厚度和规模;层理的类型及其特征;斜层理的纹层和层系产状的测量;层理

沉积岩石学复习纲要精心整理

岩石学复习纲要答案 1.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它是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宇宙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沉积岩石学(sedimentary petrology)是研究沉积岩(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及其形成作用以及沉积环境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2.①陆源物质—母岩的风化产物②生物源物质—生物残骸和有机物质③深源物质—火山碎屑物质和深部卤水④宇宙源物质—陨石 3.风化作用(weathering)是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温度变化、大气、水、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一种作用。 风化作用三种类型: 物理风化作用(physical weathering):发生机械破碎而化学成分不改变。 化学风化作用(chemical weathering):母岩发生氧化、水解、溶虑等化学变化而分解,形成新矿物。 生物风化作用(biological weathering):常常伴随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4.常见矿物抗风化能力:石英(quartz)>长石(feldspar)(钾长石>多钠的酸性斜长石>中性斜长石>多钙的基性斜长石)>云母(mica)(白云母>黑云母) 5.角闪石>辉石>橄榄石 各种粘土矿物(如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等)在风化带中相当稳定。 各种碳酸盐矿物>各种硫酸盐矿物 重矿物(heavy mineral):锆石、金红石、电气石等较稳定 6.最易转移元素:CI,Br,I,S 易转移元素:Ca,Mg,Na,K 可转移元素:Mn,Si(硅酸盐),P ,Cu 略可转移元素:Fe,Al,Ti, 基本不转移元素:Si(石英) 7.母岩风化的四个阶段: (1)破碎阶段(碎屑阶段)(2)饱和硅铝阶段(3)酸性硅铝阶段(粘土型风化作用)(4)铝铁土阶段(红土型风化作用) 8.母岩风化产物的类型(1)碎屑残留物质(2)新生成的矿物(3)溶解物质 9.风化壳(Weathering crust):由风化残余物质组成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或者说已经风化了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 10.雷诺数(ReyonoldsNumbers):雷诺数(Re)= 惯性力/ 粘滞力 Re = 1时,流动呈层流 Re = 1~40时,在颗粒背后会出现背流尾迹 Re > 40时,出现“卡门涡街”,紊流(涡流) 佛罗德数(FroudeNumbers)数:佛罗德数Fr = 惯性力/ 重力 Fr>1,急流,超临界流,水浅流急 Fr=1,临界流. Fr<1,静流,缓流或临界以下的流动,水深 11.搬运方式:推移搬运(滚动搬运,包括跳跃搬运),悬浮搬运(悬移搬运) 1

岩石力学考试试题(含答案)

岩石力学考试试题 1、岩体的强度小于岩石的强度主要是由于(A )。 (A )岩体中含有大量的不连续面 (B )岩体中含有水 (C )岩体为非均质材料 (D )岩石的弹性模量比岩体的大 2、岩体的尺寸效应是指( C )。 (A )岩体的力学参数与试件的尺寸没有什么关系 (B )岩体的力学参数随试件的增大而增大的现象 (C )岩体的力学参数随试件的增大而减少的现象 (D )岩体的强度比岩石的小 3 、影响岩体质量的主要因素为( C )。 (A)岩石类型、埋深 (B)岩石类型、含水量、温度 (C)岩体的完整性和岩石的强度 (D)岩体的完整性、岩石强度、裂隙密度、埋深 4、我国工程岩体分级标准中岩石的坚硬程序确定是按照(A )。 (A)岩石的饱和单轴抗压强度 (B)岩石的抗拉强度 (C)岩石的变形模量 (D)岩石的粘结力

5、下列形态的结构体中,哪一种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D )(A)锥形(B)菱形(C)楔形(D)方形 6、沉积岩中的沉积间断面属于哪一种类型的结构面?( A )(A)原生结构面(B)构造结构面 (C)次生结构面 7、岩体的变形和破坏主要发生在( C ) (A)劈理面(B)解理面(C)结构 (D)晶面 8、同一形式的结构体,其稳定性由大到小排列次序正确的是( B ) (A)柱状>板状>块状 (B)块状>板状>柱状 (C)块状>柱状>板状 (D)板状>块状>柱状 9、不同形式的结构体对岩体稳定性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排列次序为( A ) (A)聚合型结构体>方形结构体>菱形结构体>锥形结构体(B)锥形结构体>菱形结构体>方形结构体>聚合型结构体(C)聚合型结构体>菱形结构体>文形结构体>锥形结构体(D)聚合型结构体>方形结构体>锥形结构体>菱形结构体10、岩体结构体是指由不同产状的结构面组合围限起来,将岩体分割成相对的完整坚硬的单无块体,其结构类型的划分取决于

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储集岩 2、储层 3、储层地质学 第二章储层的基本特征 一、名词解释 1、孔隙度 2、有效孔隙度 3、流动孔隙度 4、绝对渗透率 5、相渗透率 6、相对渗透率 7、原始含油饱和度 8、残余油饱和度 9、达西定律 二、简答题 1、简述孔隙度的影响因素。 2、简述渗透率的影响因素。 3、简述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 第三章储层的分布特征 一、简答题 1、简述储层的岩性分类

2、简述碎屑岩储层岩石类型 3、简述碳酸盐岩储层岩石类型 4、简述火山碎屑岩储层岩石类型 5、风化壳储层的结构 6、泥质岩储层的形成条件 二、论述题 1、简述我国中、新生代含油气湖盆中的主要储集砂体成因类型及主要特征。(要点:重点针对河流相、三角洲、扇三角洲、滩坝、浊积岩等砂体分析其平面及剖面展布特征) 第四章储层孔隙成岩演化及其模型 一、名词解释 1、成岩作用 2、同生成岩阶段 3、表生成岩阶段 二、简答题 1、次生孔隙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2、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类型有哪些 3、如何识别次次生孔隙。 三、论述题 1、简述成岩阶段划分依据及各成岩阶段标志 2、论述碎屑岩储层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对储层发育的影响。 3、论述影响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方面。 第五章储层微观孔隙结构 一、名词解释 1、孔隙结构

2、原生孔隙 3、次生孔隙 4、喉道 5、排驱压力 二、简答题 1、简述砂岩碎屑岩储层的孔隙与喉道类型。 2、简述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与喉道类型。 三、论述题 试述毛管压力曲线的作用并分析下列毛管压力曲线所代表的含义 第六章储层非均质性 一、名词解释 1、储层非均质性 2、层内非均质性 3、层间非均质性 4、平面非均质性 二、简答题 1、请指出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 2、如何表征层内非均质性 三、论述题 1、论述裘怿楠(1992)关于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2、论述宏观非均质性对油气采收率的影响 (要点:分析层内、层间、平面非均质性对油气采收率的影响) 第七章储层敏感性 一、名词解释 1、储层敏感性 2、水敏性

《石油地质基础》试题及答案

《石油地质基础》试题 一、名词解释(5×2=10分) 1、干酪根:是指沉积岩(物)中分散的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也可理解为 油母质。 2、构造运动: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机械运动, 称为地壳运动,习称构造运动。 3、沉积岩:是在近地表条件下,主要由母岩的风化产物及其它物质,经搬运、沉积及成 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4、盖层:是指位于储集层之上能够封隔储集层并使能阻止储集层中的油气向上溢散的岩 层。 5、石油:储存在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由碳氢化合物及少量杂质组成的呈液态或稠态的可 燃有机矿产。 二、填空题(30×1=30分) 1、根据海拔高程和地形起伏特征,陆地地形主要划分为山地、丘陵、 盆地、高原、平原等。 2、年代地层单位:宇、界、系、统。地质年代单位:宙、宙、纪、世。 3、地层接触关系分为整合接触、和不整合接触。 4、岩层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和倾角。 5、摩氏硬度从1到10的矿物依次是:划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 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6、地质年代从早到晚依次是: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 二、泥盆纪、志留纪、石炭纪、三叠纪、二叠纪、侏罗纪、白 垩纪、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三、选择题(10×2=20分) 1、风化作用按其性质可分为( c )、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三种类型。A.沉积风化作用 B.搬运作用 C.物理风化作用 D.岩浆作用 2、成岩作用主要包括压实作用、( a )、重结晶作用。 A.胶结作用 B.风化作用 C.沉积作用 D.搬运作用 3、下列各组选项,均属于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的是( c )。 A.地质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B.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固结成岩作用C.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D.水平运动、升降运动、固结成岩作用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两种元素是( d )。 A.氧和铝 B.铝和硅 C.铁和镁 D.氧和硅 5、石油和天然气与( c ) 关系最为密切。 A.沉积岩 B.岩浆岩 C.变质岩 D.火山岩 6、下列岩石中,储油条件最好的是( d )。 A.火成岩 B.变质岩 C.粘土岩 D.沉积岩 7、沉积岩一般可分为( b )。 A.碎屑岩、粘土岩、石灰岩 B.碎屑岩、粘土岩、碳酸盐岩 C.碳酸盐岩、碎屑岩、变质岩 D.粘土岩、碳酸盐岩、砾岩 8、沉积岩形成过程中各种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b )。 A.风化—搬运—剥蚀—沉积—成岩 B.风化—剥蚀—搬运—沉积—成岩C.剥蚀—风化—搬运—沉积—成岩 D.剥蚀—搬运—沉积—成岩。 9、不同的沉积相形成于不同的沉积环境,在沉积环境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d )。A.生物发育 B.气候状况 C.地球化学条件 D.自然地理条件10、在沉积相的分类中,湖泊相属于( a )相。 A.陆 B.海 C.滨海 D.浅海 四、简答题(5×5=25分) 1、以下胶结类型分别属于哪一类?

《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范本册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

编号:FS-DY-20621 《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 篇一:沉积岩实验报告册 《沉积岩石学》实验报告册 学院名称: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实验一沉积岩的构造与结构(2学时) 一、实习要求 1.观察几种常见的沉积岩构造,并初步掌握分析及描述方法。2.认识并掌握几种常见的碎屑岩结构,并学会分析及描述方法。二、实习内容 1.沉积岩的构造:观察层理、波痕、泥裂、晶体印模、槽模、结核、迭锥、 圆度、分选性、球度)及表面特征;胶结物及杂基的结晶程度及排列方式(对于显晶质);胶结类型(包括接触类型和支撑类型)。(2)泥质结构(粒度结构按粘土、 砂、粉砂的相对含量来划分;(3)粒屑结构(包括颗粒

种类及大小;胶结晶的结晶程度;泥晶基质(灰泥);支撑类型及胶结类型;(4)结晶(晶粒)结构(颗粒大小、自形程度及晶粒间接触界线) 晶粒结构: 粒屑结构: 实验二碎屑岩—砾岩及角砾岩(2学时) 一、实习要求 1.学会对陆源碎屑岩的观察和描述方法,学会正确的命名。2.镜下观察碎屑成分、胶结物成分及其特征。 二、实习内容 1.手标本观察:岩石的颜色;岩石的结构(重点描述碎屑颗粒的粒度、形状(圆度和球度)、分选性和表面特征);碎屑颗粒的成分及含量;胶结物成分、结构特征及含量;杂基成分和含量;胶结类型和支撑关系;可见到的构造特征;成岩后 2.镜下观察:重点观察成分(包括碎屑颗粒、杂基及胶结物成分);结构(包括颗粒大小(最大,最小,平均)、分选性、磨圆度、接触类型、支撑类型、胶结类型);微构造;

沉积岩石学考题及答案

勘资 2000沉积岩石学试卷(A)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计20分) l.沉积岩是在地壳表层常温、常压条件下,由母岩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质及少量宇宙物质,经过搬运、沉积及沉积后成岩作用所形成的一类岩石。 2.母岩是地壳表层的先存岩石,能够为沉积岩的形成提供物质来源。 3.底形在河床或水槽中,流水沿着河床上非粘性沉积物(如砂、粉砂)的床面上流动时,在沉积物表面所铸造的几何形态就称之为底形。 4.平行层理外貌上与水平层理极为相似,它们的区别在于平行层理主要产出于砂岩中,是在较强的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具平行层理的砂岩沿层面剥开,在剥开面上可见到剥离线理。一般出现在急流及能量高的沉积环境中,如河道、湖岸、海滩等环境中,常与大型交错层共生。 5.启动流速流水把处于静止状态的碎屑物质开始搬运走所需要的流速叫做启动流速或开始搬运流速 6.重力流这是一种高密度流体,这种流体是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发生流动。 7.鲕粒是具有核心和同心层结构的球状颗粒(2-0.25mm),很象鱼子(即鲕),故得名。常见的鲕粒为粗砂级(1-0.5mm),大于2mm和小于0.25mm的鲕粒较少见。粒径超过2mm者称豆粒 8.波痕指数波痕长度与波痕的高度之比。 9.杂基是指与碎屑颗粒同时以机械方式沉积在颗粒间的细小碎屑物质,粒度 <0.03mm,成份主要是粘土矿物及少量石英、长石。 10.粘土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粒度小于0.005mm的碎屑,二是指蒙脱石、伊利石、 高岭石等层状铝硅酸盐矿物。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计 30分) l . 简述水流流速、颗粒大小与碎屑物质在流水中搬运与沉积的关系。 答案要点:①碎屑颗粒的启动流速与继续搬运流速不同;②不同粒径颗粒启动流速与继续搬运流速及其差值;③不同粒径颗粒搬运与沉积特点、搬运难易程度不同。 2.简述陆源颗粒大小与颗粒成分的关系。 答案要点: ①砾级颗粒主要为岩屑;②砂级颗粒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③粉砂级颗粒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云母;④泥级颗粒成分主要为粘土矿物及云母。 3.简述长石砂岩特征及成因。 答案要点: ①长石砂岩特征(颗粒成分、填隙物成分、胶结类型、沉积构造、重矿物等); ②长石砂岩成因(母岩条件、风化条件、大地构造、改造历史、沉积环境)。 4 .简述白云岩形成的回流渗透作用。 一种机制是在潮上地带(由毛细管浓缩作用)形成的高镁粒间盐水,当对表层沉积物的白云化基本完成后,多余的高镁盐水在地表就无“用武之地”了,它必然会向下回流。一个原因是高镁盐水的相对密度较大,当在地表无出路时,在本身重力以及风暴的潮水涌到潮上带而施加的压力下,便会向下回流渗透。当高镁盐水穿过下面的碳酸钙沉积物或石灰岩时,就会使它们白云化从而形成白云岩或部分白云化的石灰岩。 另一种机制是在蒸发泻湖里重的超盐度卤水由于石膏先沉积而引起镁离子富集,并沿着湖底向下渗透并向海方向流去,一直到达可能是由文石和高镁方解石组成的渗透带。这种卤水可以透过这些沉积物,并给白云化作用提供镁离子来源,同时还带走置换出来的钙离子。 概念题 1.沉积岩:是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宇宙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搬运、沉积及沉积后作用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石学试题二

《沉积岩石学》试题二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沉积岩中分布最广的一类岩石是①____________,其次分别是②____ ____________和③____________。 2、0.25mm粒径对应的φ值是①______φ,3φ对应的粒径是②______mm。 3、碳酸盐岩的主要结构组分有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 ______、④ _____________和⑤______________。 4、海相沉积中常见的自生矿物有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和③______________等。 5、按照地貌特点、水动力状况和沉积物特征,可将砂质高能滨岸相划分为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和④__________四个亚相。 6、欧文(Irwin,1965)根据潮汐和波浪作用的能量,将陆表海碳酸盐沉积作用环境划分出了三个能量带,即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和③____ 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1、sedimentary facies 2、后生作用 3、成分成熟度 4、板状交错层理 5、胶结物 6、硅岩 7、相标志 8、狭盐性生物 9、陆缘海 10、清水沉积作用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如何区别浪成波痕与水流波痕? 2、简述碎屑岩与粘土岩的关系。 3、比较曲流河沉积与辫状河沉积的主要异同点。 4、对比浊流与等深流的主要区别。 四、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若正确,则在括号中标“√”;若不正确,则在括号中标“×”。(每小题1分,共10分) 1、母岩的风化产物是沉积岩原始物质最主要的来源。() 2、自然界任何流体按其流动特点有层流和紊流两种流动形态。层流和紊流的判别标准是弗劳德数(Fr)。() 3、该沉积构造()所指示的水流方向是向左的。() 4、泥裂、雨痕、晶痕及晶体印痕等层面构造具良好指相性,主要见于海(湖)滨岸及河漫滩等沉积环境的泥质沉积物表面,古气候一般较干燥。() 5、底砾岩成分比较简单,多为稳定性较高的砾石,分选性好,磨圆度高,它是长期风化、搬运改造的产物。() 6、在偏光显微镜下,海百合碎片的显微结构是连生单晶结构,腕足类碎片的显微结构是平行片状结构,三叶虫碎片的显微结构是玻纤结构。() 7、陆源碎屑淡水湖泊沉积中常见各种生物化石,如介形虫、双壳类、腹足类等,它们都属狭盐性生物。() 8、高建设性三角洲向海推进时,砂质堆积迅速,水下分支河道、水下天然堤、分支河口砂坝、远砂坝可连结组合成指状或鸟爪状砂体,称指状砂坝。指状砂坝的几何形态是确定古代三角洲的重要标志。() 9、地质历史时期沉积碳酸盐岩的浅海大多是陆表海。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浅海大都是陆缘海而不是陆表,因为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海平面很低的地质时代中。() 10、在海相地层中,大套石灰岩(尤其是生物石灰岩、礁石灰岩)、磷酸盐岩、铁、锰、铝等沉矿产,均为潮湿气候的可靠标志。() 五、按课堂上推荐的砂岩和碳酸盐岩分类方案对下列岩石进行命名(每小题5分,共10分)。

沉积岩石学作业复习题

名词解释 1.沉积岩: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趁机后作用形成的一类岩石。 2.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地壳表层岩石的一种破坏作用。是因温度的变化,水以及各种酸的溶蚀作用,生物的作用以及各种地质营力的剥蚀作用等,地壳表层的岩石处于不稳定状态,逐渐遭受破坏,转变为风化产物的过程。(ppt 02A) 3.风化壳:由风化残留物质组成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或者说已风化了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叫作风化壳或风化带。(课本p16) 4.沉积分异作用:母岩风化产物以及其他来源的沉积物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中会按颗粒大小、形状、比重、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在地表依次沉积下来的现象,也叫地表沉积分异作用。(ppt 02B) 5.沉积后作用:沉积物形成以后到沉积岩的风化和变质作用以前这一演化阶段的所有变化和作用。 (ppt 02B) 6.弗劳德数:弗劳德数是表示惯性力与重力之间关系的一个数值。 Fr=惯性力/重力=( v2/L )/g=v2/Lg(详见课本p19) 7.重矿物:相对密度大于2.86的陆源碎屑矿物。主要为岩浆岩中的副矿物,部分铁镁矿物(辉石角闪石)以及变质岩中的变质矿物(石榴石)。 8.胶结物:胶结物是碎屑岩中以化学沉淀方式形成与粒间孔隙中的自生矿物。 9.杂基:杂基是碎屑岩中充填碎屑颗粒间的、细小的机械成因组分,粒级以泥为主,可包括一些细粉砂。 10.成分成熟度:成分成熟度是指以碎屑岩中最稳定组分的相对含量来标志其成分的成熟程度。 11.结构成熟度:结构成熟度是指碎屑岩沉积物在风化,搬运以及沉积作用的改造下接近终极结构特征的程度(理想终极结构:分选磨圆好,碎屑等大球体具有颗粒支撑结构)。 12.层系:由许多在成分、结构、厚度和产状上近似的同类型纹层组合而成。 13.孔隙:碎屑岩的重要结构组成部分之一,期间可以充填大量气体或液体(如氦,二氧化碳,水,等)。其可以分成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前者是碎屑颗粒原始格架间的空隙,后者绝大多数形成于成岩中期以后。 14.圆度:指碎屑颗粒的原始棱角被磨圆的程度。是碎屑颗粒的重要结构特征。只是棱角尖锐程度的函数与颗粒形状无关。 15.分选:碎屑岩中颗粒大小均匀的程度,其程度可以分为好、中、差三种。 16.层理:层理是岩石性质沿垂向变化的一种层状构造。它可以通过矿物的成分,结构颜色的突变或渐变而显现出来。是碎屑岩最典型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17.层面构造: 出现在沉积物或岩层表面上的各种沉积构造 Ps:CH05_B_碎屑岩的构造和颜色_KC第2张 18.原生流水线理: 具有平行层理的砂岩,沿层面剖开出现大致平行的线状沟或脊。又称剥离线理构造。 Ps:CH05_B_碎屑岩的构造和颜色_KC第17张 19.槽模: 定向水流(突发性水流、涡流)在尚未固结的软泥表面侵蚀冲刷出许多凹槽,后被砂质充填而在砂岩底面上铸成的印模。 Ps:CH05_B_碎屑岩的构造和颜色_KC第25张20.沟模: 工具刻压模,是由流水携带运动的颗粒对下伏泥质沉积物侵蚀而成细沟,后被砂质物充填,而在砂质岩底面上呈现出一些稍微突起的直线形的平行脊状构造。 Ps:CH05_B_碎屑岩的构造和颜色_KC第27张 21.包卷层理: 在一个层内的层理揉皱现象,表现为连续的开阔“向斜”和紧密的“背斜”所组成。又称卷曲层理/旋卷层理/揉皱层理/扭曲层理。 Ps:CH05B

矿物岩石学知识点总结

矿物岩石学知识点总结 一、矿物学知识 1、矿物的分类和命名采用矿物晶体化学分类的原则与体系,按化合物类型及化学键性质将矿物分为 五大类,再根据阴历自己络离子的不同分类分为: (1)含氧盐类,包括:硅酸盐类(橄榄石、石榴石、十字石、辉石、角闪石、云母、长石等)。碳酸盐类(方解石、白云石等),硫酸盐类(石膏、重晶石等),磷酸盐类。 (2)氧化物和亲氧化物大类,氧化物(赤铁矿Fe2O3、石英、磁铁矿等),亲氧化物(褐铁矿)。 (3)卤化物类,氟化物(萤石),氯化物类(食盐)。 (4)硫化物类(方铅矿PbS、闪锌矿、黄铜矿CuFeS2、黄铁矿)。 (5)自然元素类(自然流、石墨吗)。 2、矿物的命名: (1)依据矿物的化学成分命名,如自然金。 (2)依据矿物的物理性质命名,如方解石、橄榄石。 (3)依据矿物的形态特点命名,如石榴石,十字石。 (4)依据矿物的两项突出特征命名,如方铅矿、黄铜矿。 3、常见造岩矿物的特点: (1)橄榄石:结构式:(Mg,Fe)[SiO4],单晶体柱状,橄榄绿色,随含铁的量而不同。晶体呈短柱状,常成粒状集合体。富镁的色浅,常带黄色色调,富铁的则色深,条痕无色,玻璃光泽,断口油脂 光泽,硬度7,不完全解理,常见贝壳状端口。橄榄石是组成上地幔的主要矿物,也是陨石和月岩 的主要矿物成分。它作为主要造岩矿物常见于基性和超基性火成岩中。 (2)普通辉石:单晶体为短柱状,横切面呈近正八边形,集合体为粒状。绿黑色或黑色。玻璃光泽。硬度5-6。有平行柱状的两组解理,交角为56。相对密度3.02-3.45,随着含Fe量增高而加大。条痕白色,玻璃光泽,透明,中等解理,是一种常见的造岩硅酸盐矿物,主要存在于火成岩和变质岩中,由硅氧分子链组成主要构架,晶体结构为单斜晶系或正交晶系。 (3)普通角闪石,普通角闪石的晶体呈长柱状,横断面为近似菱形的六边体,晶体的集合体一般为粒状、针状或纤维状。颜色绿黑至黑色,有玻璃光泽。条痕白色略浅灰绿色,近乎不透明。两组柱面解理完全,交角为124°或56°。摩氏硬度5-6,比重3.1-3.4。 (4)斜长石:白色或灰白色,条痕白色,玻璃光泽,透明,硬度6,完全解理,两组解理夹角86度,相对密度2.61—2.76晶形呈柱状、厚板状,常为粒状或块状;颜色多呈灰白色,有时微带浅棕、浅蓝及浅红色; 5)正长石,AlSi3O8],单晶呈短柱状或厚板状,有两种结晶习性:多呈粒状集合体。肉红色或浅红色,条痕白色,玻璃光泽透明,硬度6,完全解理两组解理夹角90度,相对密度2.57. 黑云颜色为黑色、深褐色,有时带浅红、浅绿或其它色调,透明至不透明。玻璃光泽,黑色则呈半 金属光泽。硬度2-3,比重3.02-3.1。解理:解理极完全,条痕:白色略带浅绿色(6)石英:SiO2,为半透明或不透明的晶体,质地坚硬,外观常呈无色、白色、乳白色、灰白半透明状态,莫氏硬度为7,断面具玻璃光泽或油脂光泽,变动于2.22~2.6 5之间。极不完全解理。条痕白色。 二、偏光显微镜的认识和使用 1、原理:是用于研究所谓透明与不透明各向异性材料的一种显微镜,利用光的偏振特性对具有双折 射性物质进行研究鉴定。将普通光改变为偏振光进行镜检的方法,以鉴别某一物质是单折射(各 向同行)或双折射性(各向异性)。双折射性是晶体的基本特性。观察的样品必须磨制成厚度为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