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立德树人是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怎么通过立德去树人?我们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理解好、把握好、实践好。

首先,要在学校文化建设、课程教学改革中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用非常生动的比喻来深刻阐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他说,核心价值观是最大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可以形成共识,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团结大家去实现共同的理想。他又说,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关乎学生发展的起步,更关乎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习总书记又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论述十分精辟、十分精彩。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就是要努力地去寻找最大公约数,建构个人之德和社会公德,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寻找最大公约数,找准第一粒扣子,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价值。对价值有许多定义和解释,无论何种解释,有一个问题是和价值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理想。南师大鲁洁教授说:“价值是理想中的事实。”确立起崇高的理想,听从理想的召唤,执着地去追求理想,在理想的光照下去探索、去创造,这就是价值。课程改革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从现在开始,用自己的努

力一步步地去践行。无论是国家层面的、社会层面的,还是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应成为学生共同的理想,成为永远的追求、永远的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融入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习总书记说,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它决定着文化的方向,体现着文化建设的最深层次的追求。学校文化建设决不仅仅是几座雕塑、几面墙壁、一座小桥、一座亭子,也决不仅仅是几句口号、几个要求,而应成为学校的文化软实力,具体体现在学校的精神、教育的核心理念、发展的愿景以及师生的风貌和形象中。当核心价值观植入学生心灵的时候,校园里才会闪耀理想的光芒。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逐步建构起自己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体系,这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建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融入学校课程建设中。课程是价值观的载体,课程要充分体现并真正落实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在国家课程实施时,一要认真开发课程内容中蕴藏着的核心价值观的因素,不要被知识、技能教学所遮盖,而应让其凸显出来;二要有机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在内容中渗透、在结构中渗透、在评价中渗透、在管理中渗透。此外,校本课程开发,要在充分关注学生兴趣、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在开发学校和本土文化的过程中,增强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意识,改进融入和渗透的方式,用生动活泼的方式来呈现和实施。价值是需要澄清的,不澄清定会造成学生的价值困惑,甚至产生价值错乱和迷失。问题是谁来澄清?既要让学生学会澄清,又要充分发挥

教师在价值澄清中的引领作用。教师的引领作用,不仅在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中,更应在价值观的判断和选择中。教师引领下的价值澄清,才会使核心价值观的融入真正有效、科学。

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去年夏天,中央电视台的一档普通节目引起海内外华人的共同关注,几百家媒体予以报道,那就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汉字听写”“汉字书写”成了当时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这是一种现象,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思考。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中国故事,汉字里满蕴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彰显着中华文化的价值和力量。当多元文化、多元价值涌来的时候,当外语教学不断加强的时候,当新媒体、新手段日益成为大家普遍的沟通、交流工具的时候,作为中华文化载体的汉字该怎么办?汉字听写,其实是对中华文化的倾听;汉字书写,其实是对中华文化的书写。听写、书写,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弘扬的手段,它是一种召唤,也是一种期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了鼓舞我们不断前行的力量。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这么说:“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的确,中华文化是磁石,是一种向心力,凝聚着中华民族,鼓舞着中华民族。课程改革是离不开汉字的,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改革应当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总书记作了十分深刻的论述。他说:“牢固的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离开这个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斩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住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根基,命脉,精神追求,丰厚滋养,突出优势,文化软实力,一个个词闪烁着中华文化的思想光芒,生动、精辟、深刻,这本身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准确地阐明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习总书记用这么一句话作了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对此,教育应有义不容辞的神圣担当。课程既是文化的载体,其本身又是一种文化,同时承担着文化发展的重任。以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任,课程改革才会寻找到根基,回归那丰厚的土壤,获得最深刻的精神命脉和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形成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突出优势,成为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总之,中国特色的课程改革应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

深化课程改革,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明确教育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热爱中华文化,是热爱祖国的重要表现,热爱祖国就要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认同说到底是文化认同。太仓市明德初级中学有一座吴健雄墓园,球形的墓前,有一水池,池中两根短柱顶端各有一个石球缓缓转动着,它们象征着吴健雄通过

实验来验证杨振宁、李政道“宇称不守恒定律”的实验原理模型,圆柱体的斜面上镌刻着墓志铭,最后两句是:“她是卓越的世界公民,和一个永远的中国人。”墓园里充溢着中华文化,弥漫着浓浓的热爱祖国的情怀。课程改革就是要让中小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沐浴下,种下一颗颗爱祖国、爱中华的种子。其次,要明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个人修养;小学低年级要以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小学中高年级要以感受力为重点,初中、高中分别要以理解力和理性认识为重点。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引领课程、教材和教学,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彰显中国品格和风格。这需要大家共同来研究和探索,校长、教师,还有专家学者是有创造精神的。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南京市琅琊路小学等不少学校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成果,因此,我们充满信心,也充满期待。再次,要进一步加强爱祖国、爱劳动、爱学习教育,加强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的培养。

立德树人:新时期我国的育人模式

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核心所在、本质要求,揭示、点明并阐释了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的,倘若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那么就体现不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目的,也就体现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