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仓房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仓房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历史文化名城仓房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一、规划总则

1.规划依据

制本规划,作为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历史文化名城仓房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管理的依据。

2.规划范围

仓房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划定为仓房社区以内的部分区域,四至边界为:东到月光广场,南至甸腊卡,西至作巴瑞,北至池廊硕,总面积约4.22公顷。

3.规划期限

二、历史街区文化价值和特色

1.历史价值

(1)香格里拉市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和定居。

(2)香格里拉市是《消失的地平线》中描述“香格里拉”的所在地。香格里拉的美好传说源自于1933年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描绘的中国西南部藏区的一个永恒、和平、宁静之地,世人为此而神往。

(3)“白色石头城”迄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吐蕃时期铁桥十六城之东城所在地,后在今大龟山建玄官寨,垒石为城,城名“独克宗”,意为白色石头城。文化底蕴丰富,历史价值极高。

(4)独克宗古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保留了完整的历史风貌及特色,其中,仓房历史文化街区的街巷空间格局和藏式传统民居目前保存完好且规模成片。

(5)仓房乃清末民初在街内建有积谷仓而得名,其街道朵古朔(朵古勺或多古硕)藏语意思是下方的街道,这一带又被称为仓房街。

(6)仓房历史文化街区内的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已成迪庆州品位最高、内容最丰富、形式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7)仓房历史文化街区内有国家级文物中心镇公堂,有土改前土守备刘氏官邸。

2.文化价值

(1)独克宗古城中的仓房历史文化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富,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异彩纷呈。

(2)滇藏茶马古道是古老迪庆通向四方的经济联系之道和贸易活动的纽带,独克宗古城即是这个纽带上的中心点,独克宗古城是历史上不多的经中央王朝批准的茶马互市贸易点之一,作为茶马古道上著名的商品集散地,又是商家的重要转运站。

(3)神山崇拜是藏族人民自然崇拜、原始宗教、藏传佛教相互结合而形成的信仰体系,藏族群众和神山通过节日、仪式、禁忌等维系着相互的关联,节日中蕴含着藏族群众对于自然的敬畏与感恩、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追求,仪式中蕴含着藏族群众“天人合一”与“万物有灵”观,仓房历史文化街区内人口构成以藏族人民为主,因此神

山崇拜也是其文化价值的体现。

(4)香格里拉由于少数民族众多,藏传佛教文化成为这一地区各民族之间文化的双向交流载体。

3.科学价值

独克宗古城保存较完好的城市功能,充分体现了城市功能多元化特点。位于古城之内的仓房历史文化街区保存较完好的历史文化街区格局、文物古迹、古民居建筑以及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4.艺术价值

古城的“香巴拉”建城意境,建筑艺术、建筑格局与风貌及其建筑装饰绘画、雕刻,宗教艺术绘画唐卡等,对于研究藏族文化和装饰及绘画艺术都具有较高的价值。

5.教育价值

独克宗古城是一块民风质朴、多元文化荟萃、人与自然和谐的神奇之地。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特有的高原多民族共荣共生的事实,反映了独克宗是一块多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和谐共生的乐土。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具有重要的研究和推广价值。

6.社会价值

仓房历史文化街区承载了当地人民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丰富情感,体现着人民对于群体精神的认同和对家乡的归属感。

三、街区保护规划原则和目标

1.规划原则

(1)整体性原则(2)真实性原则(3)协调性原则(4)可持续保护原则(5)完善功能保护原则(6)逐步实施原则

2.保护目标

(1)全面深入挖掘、科学评估仓房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和特色;

(2)重点保护区内古建筑群,保持保护区历史风貌的完整性;

(3)保护和延续传统格局和风貌;

(4)继承和弘扬民族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四、街区保护策略

1.保护框架

(1)保护街区“街—巷—院”的空间肌理格局和街巷院落围合形成的空间形态;

(2)保护文物古迹、古建筑和传统院落环境,局部修缮重要的历史建筑;

(3)保持原住民的生活场景,继承发扬优秀的地方文化艺术传统。

2.保护要素

(1)人工环境区域

独克宗古城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当地居住民为创造美好的理想家园,建造了大量的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宗教建筑以及道路广场等人工建筑物,以“仓房历史文化街区”为主体,形成了包括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在内的传统民居聚落。

(2)自然环境区域

香格里拉浑厚的高原自然环境孕育了灿烂的历史与民族文化,进而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因此,仓房历史文化街区周边自然环境要素,也是保护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容之一。

(3)人文环境要素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总结出来的行为规范、礼俗、娱乐方式以及制作工艺和各种技能等,能透视人类远古文化遗存,有“活化石”的价值。位于香格里拉市内的独克宗古城是香格里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遗产。

五、街区保护规划

1.保护层次

在本次规划中,将仓房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划分为3个层次: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控制地带;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

2.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

保护区划包括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两个层次,总面积4.22公顷。其中核心保护区面积为1.83公顷,建设控制区面积为2.39公顷。

历史街区保护范围图

3.历史文化街区整体保护结构

历史文化街区整体保护结构为“一轴、两核、多点”。

历史街区保护结构图

4.街巷空间保护整治

(1)保护与控制要求

严格保护仓房历史文化街区“一轴、两核、多点”的整体格局。

街区内不得擅自新建、扩建道路,对现有道路进行改建时,应当保持或恢复传统肌理、道路格局和景观特征。

(2)街巷保护与整治措施

严格保护“街—巷—院”的街巷系统,保护“弯街曲巷”空间格局,保护传统街巷的走向、尺度和连续界面。

对街区的街巷按功能性质划分为商业性街巷、生活性街巷和步行巷道进行分类改造,沿街巷结合转角空间,增设多个公共开放小空间,供文化展示、居民公共交流和游人休憩。

5.建(构)筑物保护整治

仓房街区内有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栋历史建筑、86处传统风貌建筑。

(1)建(构)筑物保护与整治的原则

建筑单体及群体关系应反映传统建筑风貌,体现香格里拉历史和民族文化特色。

在建筑设计和建造中鼓励沿用当地优秀的建造传统,保存和发扬传统建筑艺术。

建筑物质环境的塑造和更新应有利于香格里拉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的保护、继承。

新建建筑应与周边建筑和历史环境相协调,不得破坏现存建筑遗产。历史建筑物修建及整治应体现还原其传统风貌、体现真实性。

新建建筑的功能确定应考虑对传统生活氛围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严格控制现有居住建筑转变为商业建筑。

(2)建(构)筑物分类保护与整治模式

修缮类建筑:文物保护单位、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

改善类建筑:历史建筑、建议历史建筑。

整治类建筑:传统风貌建筑。

文物古迹及历史环境要素分布图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规划

1.保护措施

(1)结合街区整治及环境提升,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空间载体。

(2)通过多种手段保护和宣传手工技艺文化。

(3)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4)提高认识、培养传承人。

(5)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对文化空间的展示宣传

(6)与现代需求的结合:采用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形式,表达传承(7)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街区旅游开发,融入文化活动和特色商品。

(8)建立文化传习馆,展示与利用非物质文化。

2.保护方式

(1)以民族传统节日和习俗为载体,开展主题活动,以增强吸引力。

(2)结合迪庆州博物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馆。

(3)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工作坊和产品销售网点。

(4)街区可以适当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课程,甚至可以通过(5)网络视频,吸引对此感兴趣的人学习模仿。

(6)对一些尚有传人,面临失传的文化要加以挽救

3.保护与传承

(1)弘扬红色文化

(2)保存茶马古道重镇的整体形态

(3)发扬民族民俗文化

七、土地使用与规划控制

1.用地规划目标

根据保护与发展街区的原则,通过对现状土地使用的合理规划,以达到科学合理地使用土地,从而更好地保护街区的风貌,同时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发展文化及旅游事业,为街区的保护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

2.规划原则

(1)保护的原则——即保护仓房历史文化街区形制、空间格局、街巷尺度、文物古迹等历史文化构成要素,延续仓房历史文化环境。

(2)发展的原则——即贯彻历史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发挥

传统的历史文化环境在现阶段的现实积极意义,同时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环境品质。

(3)效益的原则——积极开辟和利用街区新、老景点,发展旅游事业,振兴街区的传统经济,实现社会、环境、经济和文化效益的统一发展。

3.规划功能定位

延续以商业为主的功能特征,充分体现茶马古道重镇的肌理形态,形成传统藏式生活的传承地、红色文化展示区和藏族文化创意空间集聚区。

4.用地布局规划

本街区以居住用地、商业用地、文化设施用地等用地为主。

用地规划图

八、设施与环境改善规划

1.道路交通规划

池廊硕、古波廊为街区内外联系的主要交通通道,规划2处露天公共停车场(历史文化街区外围),一处位于古波廊,另一处位于月光广场附近。

2.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包括给水工程规划、排水工程规划、电力工程规划、通信工程规划和环境卫生工程规划。

3.环境保护规划

包括给水环境保护规划、大气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噪声保护规划。

4.综合防灾规划

(1)抗震防灾规划

本规划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作为设防标准。充分利用空地广场设置避难场所,结合月光广场设置应急避难场所1处,在街区范围之外。

(2)消防工程规划

目前街区处于消防站的责任区范围不超过7平方公里内,5分钟内能到达。本次规划保护范围内共设置了28个消火栓。

九、街区活化指引

1.产业发展指引

以原有产业为基础,结合城市更新,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商业服务等功能,仓房街(池廊硕)发展特色商业,其他街巷周边发展文化休闲、餐饮、购物、客栈等功能。

2.建筑改造指引

分类型保护与活化利用街区内的建筑。鼓励社会和市场的力量参与建筑改造与活化利用,提升街区活力,优先活化利用公有产权的保护建筑,鼓励私有产权保护建筑功能升级。

十、规划实施的政策与措施建议

1.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2)公司运作,(3)居民参与,(4)渐进改善。

2.实施策略建议

(1)实施策略

采取“渐进改造、有机更新”的实施策略,按照“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实施模式,推进街区历史文化保护和更新利用的有机结合。

(2)其他实施建议

拓展资金来源渠道,鼓励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建立政府引导、政策保障、市场运作的运营管理机制。通过政策引导、资金资助、手续简化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和个人共同参与保护利用。

3.资金保障与经济发展策略

(1)资金筹措途径:地方政府资金、银行贷款、民间投资、个人资金、拍卖资金。

(2)资金管理

由规划实施主体按国家有关财务管理要求进行管理,负责资金的筹措、管理以及使用,接受政府和居民的监督。

(3)经济发展策略

培养街区的经济活力,以政府政策引导为主,以明确的产权关系为基础,鼓励居民开展各种不违背街区保护原则的经济活动。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与建设方案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与建设方案概述 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被拆除、改建或遗忘的风险。为了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价值,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与建设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一、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社会价值。首先,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发展的见证,它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反映了城市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其次,历史文化街区代表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是建筑文化的集中展示。此外,历史文化街区还是城市社会生活的重要场所,承载着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 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挑战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面临着许多挑战。首先,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土地利用的变革,许多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被拆除和改建的风险。其次,城市发展的经济压力导致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化和商业化开发,使得原有的历史文化环境逐渐丧失。此外,人们对现代化的追求也导致了对传统建筑和文化的忽视和遗忘。 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原则 为了科学合理地保护历史文化街区,需要制定一套明确的保护规划原则。首先,保护规划应坚持历史文化街区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持其原有的历史和文化特征。其次,保护规划应注重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将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此外,保护规划还应注重社会参与,鼓励居民和社会组织参与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管理中来。

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内容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应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明确历史文化街区的边界和范围,确保保护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其次,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进行评估和鉴定,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此外,保护规划还应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和管理制度,确保保护工作的实施和执行。 五、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方案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进行修复和保护,确保其原有的历史和文化特征得以保留。其次,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环境进行改善和提升,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此外,保护建设方案还应注重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转型和利用,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城市的需求。 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案例 世界各地都有许多成功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案例。例如,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历史中心、中国的北京胡同、法国的巴黎老城区等。这些案例表明,只有坚持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和建设方案,才能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持续发展和传承。 结论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关系到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价值,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与建设方案。这些规划和方案应注重历史文化街区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参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护好历史文化街区,让它们成为城市的瑰宝和人们的精神家园。

松江古城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

松江古城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和《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的精神,我区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得到区四套班子领导的充分重视,得到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普遍关注。感奋之余,抒发一孔之见。 一、划定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意义 在本区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工作中,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松江历史文化风貌区蕴含着上海之根特有的精神财富;历史文化风貌区中的文化遗产,是千秋万代松江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文明瑰宝。作为城市记忆、城市生命符号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具有历史文化传承、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功能,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韩正市长指出,建设是发展,保护也是发展。这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上海城市规划局对来上海的外国友人作过调查,外国朋友对上海记忆犹新的地方有三处:一是豫园,二是外滩,三是新天地。上海数以万计的高楼没有给人留下深刻记忆,而这三处作为城市文化的生命符号,谱写出史诗般的城市经典乐章。在大拆大建之后,划定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意义显而易见。 二、松江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基本概况 2005年10月2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上海市郊区及浦东新区历史文化风貌区范围》,其中松江历史文化风貌区共有三处:一是占地面积66公顷的松江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二是占地面积30.7公顷的松江府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三是占地面积13.2公顷的泗泾下塘历史文化风貌区,三处共计占地面积为109.9公顷,1648.5亩土地面积,约1.1平方公里。 从目前情形来看,上述三处,以松江仓城和泗泾古镇二处相对原汁原味;以历史的、文化的、原始风貌的标准来考量,又以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地理位置、文化积淀、文物资源、社会影响为先,该区域之中的文物古建筑数量占据松江半壁江山,有一百多处,其中不可移动文物登记保护单位81处,标志性的古建筑有颐园、

历史街区建筑分类保护方案

历史街区建筑分类保护方案 历史街区建筑分类保护方案 概述 历史街区作为城市的珍贵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建筑风格。为了保护历史街区建筑的独特性和完整性,需要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分类保护方案。本文将提出一个包括建筑分类、保护措施和管理制度等内容的历史街区建筑分类保护方案。 一、建筑分类 1. 传统建筑 传统建筑是历史街区最具代表性和价值的建筑形式,包括各种古典建筑、庙宇、私家园林等。这些建筑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应该给予最高级别的保护。保护措施包括修复和保养,严格控制建筑外部改造和内部功能调整。 2. 民俗建筑 民俗建筑是历史街区中较为常见的建筑形式,代表着特定时代和地域的风貌和生活方式。这些建筑具有社会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需要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保护措施包括修复、保养和适度的功能调整,以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需求。 3. 工业遗产建筑 工业遗产建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见证,反映了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发展的历程。这些建筑具有独特的工程技术和建筑风格,应该予以重视和保护。保护措施包括修复和改造,使其保持原有

建筑特色的同时适应现代功能的需要。 二、保护措施 1. 修复和保养 对于各类历史街区建筑,必须进行定期的修复和保养工作。修复工作应基于历史文献和现场考察,恢复建筑物的原貌和风貌。保养工作包括定期清洁、维修和涂漆等,保持建筑物的原有状态。 2. 严格控制外部改造 历史街区建筑的外部改造应受到严格的限制,以确保其风貌和风格的完整性。任何改造都应提交审批,必须符合相关法规和保护原则。对于不符合保护要求的改造,应予以纠正。 3. 适度的功能调整 为了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需求,历史街区建筑的功能可以适度调整。但是,在调整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建筑原有风貌和特征,尽量保持建筑的历史氛围和文化属性。 三、管理制度 1. 建立保护机构 应设立专门的保护机构,负责历史街区建筑的保护管理工作。该机构应包括建筑专家、历史学家、城市规划师等专业人员。保护机构应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决策权,能够对建筑保护工作进行统一调度和协调。

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方案

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方案城市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和历史的体现,也是城市发 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历史街区受 到了严重破坏和破碎化的威胁。为了保护城市的历史遗产和提升城市 品质,制定合理的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方案至关重要。 一、保护与复原历史建筑 1. 完整记录历史资料: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首先要进行详尽的历 史研究,收集和整理相关的历史文献、照片和图纸等,以便准确还原 历史建筑的原貌和特点。 2. 精细修复:修复历史建筑时,应尽量保留原有的建筑结构和材料。采用传统的建筑技术和材料,维持历史建筑的风貌和风格。 3. 合理利用:根据历史建筑的特点和现状,制定合理的利用方案, 将其转化为文化活动场所、艺术展览馆或咖啡厅等功能,使历史建筑 焕发新的生命力。 二、提升街区环境 1. 恢复传统道路和布局:对历史街区的道路进行修复和恢复,保留 街区原有的布局和风貌,给人们提供更好的历史体验。 2. 注重景观绿化:在历史街区中增加绿化带和景观元素,提升环境 品质。栽植当地特色的植物,打造一个和谐而宜人的街区环境。

3. 提供公共设施:增加休息座椅、文化雕塑和户外艺术装置等公共 设施,为市民提供更好的休息和娱乐场所。 三、加强文化活动和教育推广 1. 举办文化活动:在历史街区中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音乐会、艺术展览等,吸引更多市民和游客前来参观。 2. 演讲和讲解:通过专业人员的讲解,向游客介绍历史街区的文化 和历史,提升公众对历史遗产的认知和理解。 3. 学校考察和教育项目:鼓励学校组织学生到历史街区参观考察, 并开展相关的教育项目,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四、加强管理和监督 1. 建立专门的历史街区管理机构: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历史街 区的规划、保护和管理工作。 2. 加强监督和执法力度:加强对历史街区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的 监督,定期进行巡查和维修,严禁违规建设和破坏行为。 3. 加强宣传和培训: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历史街区保护的意识,同时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培训,提高其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 通过以上方案的实施,我们可以有效地保护和改造城市历史街区, 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一个高品质的历史体验。同时,这也有助于提升城 市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城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划.docx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划 近年来,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在经济迅猛发展的浪潮中,也伴随着对历史文化遗产不同程度的破坏。出现该局面的因素是多元化的,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为此,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要重视起来,从起初的典籍、器物的保存,到现在的遗址、建筑物保存,内容越发广泛。而与此同时,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政Z性,需要对保护意识的不断强化,才能够达到社会文化发展共识。 一、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政策 二十世纪初期我国就开始对文物古迹进行保护。最先起源的是考古研究所的成立,于1922年XX大学成立;紧接着,我国在1929年成立了营造学社,对古代建筑采用了现代科学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于是1年后,我国开始出台了第一步涉及到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条文,在国民政F颁布的《古物保存法》的17条以及《实施细则》中均有体现。经过了10多年的演变与发展,《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诞生,是清华大学梁思成先生于1948年主持编写的,全篇共计450余条,是作为我国后续公布的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基础性依据存在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在我国国务院颁布,对我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公布,将其作为“文明保护单位”,并制定了对文物古迹进行保护的制度,目前,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经超过1500余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务院对24个历史文化名

城进行了首批,创立了历史古城保护制度,目前,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已经超过100于个。紧接着,我国相继出台了《文物保护法》,《城市规划条例》,《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城市法规划》等,据初步统计,国家文物局、建设部公布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历史文化名村均已经超过12个。 二、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中国市长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中,温家宝总理曾经提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要结合其固有属性采用针对性的保护方式,为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要分层次进行,从而全面落实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1、文物古迹的保护文物古迹的保护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首要层次,涵盖多方面内容,例如,古墓葬、文化遗址、石窟寺、壁画、石刻、近现代代表性建筑以及重要史迹等。《文物保护法》规划了保护内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所保护的对象有着明显的差异,要根据文物的科学、历史以及艺术价值来确定。现阶段,损害文物价值多指破坏文物环境,《文物环境法》指出,除了保护文物,还要“建设控制地带”的范围进行划定,继而通过城市规划,来控制该地带的建设工作,主要包括对新建筑的建筑高度、色彩、功能、形式、体量等方面的控制。对文物古迹的历史环境的保护,不仅仅是保障其观赏价值,还可以将其在建筑历史上的功能作用进行充分发挥,使人们对文物建筑的艺术效果和设计匠心做出一个准确的认识,帮助其更好的了解历史事件。保护文物的重要对象是对近现代建筑的保护。早在20XX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方案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方案 一、背景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的传承地。在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压力,许多历史文化街区都面临 着被拆迁、改建、破坏等问题,其文化、历史价值逐渐减少。因此,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 保护和修复工作已成为各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 二、保护目标 1.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原始风貌和历史文化特色,使其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和历史遗产的 传承地。 2.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文物和古迹,创造历史文化保护的宜居环境和良好公共服务设施。 3. 提高历史文化街区的环境质量,推广其文化内涵,增强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 促进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开发,增加历史文化街区的经济收益,发展历史文化产业。 三、保护工作内容 1. 文化遗产保护:对历史文化街区内的重要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重点保护历史 建筑、古迹、古树名木等文化遗产,修复和保养建筑,防止建筑老化和腐蚀,防止文物被 破坏和盗窃,增加文物保护设施的投入。 2. 环境保护: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的环境治理,改善历史文化街区的环境质量,通过植树造 林和绿地建设,提高历史文化街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街区的生活环境,提升居民生活 质量。 3. 规划设计:编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明确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保护目标、保 护措施、保护责任和保护投入,同时进行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规划设计,提出历史文化街 区的保护工程方案和实施方案,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提供规划指导和技术支持。 4. 宣传推广: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的宣传推广工作,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渠道,对历史文化 街区的历史文化特色和价值进行宣传,提高历史文化街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 游客和投资者参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开发。 5. 组织管理:建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机构和管理体系,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和监督,全面提高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能力,提高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四、保护工程实施

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某某市市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促进城市建设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市区范围内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应当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可持续性,保持居民生活的延续,做好历史文化传承,严格遵循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分类管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利用服从保护的原则。 第四条市政府设立的规划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和审议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建设管理和历史建筑保护修缮管理中的重大事项。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协调指导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工作,负责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施和历史建筑保护修缮的监督检查。 市文化广电和旅游(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历史文化街区内文物保护单位、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与监督管理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市行政审批部门负责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拆除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建筑以外的建(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审批;历史建筑实施原址保护审批;历史建筑外部修缮装饰、添加设施以及改变历史建筑结构或者使用性质的审批。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的建设管理工作,指导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内房屋安全和修缮的管理工作。 市市政和园林主管部门负责历史文化街区内市政公用配套设施、绿化及古树名木等相关行业管理工作。 市城市管理主管部门(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负责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范围内店招标牌设施设置的业务指导和综合协调,对违反城市规划、市容环境卫生等相关法律法规行为的行政执法工作。 市发展改革、财政、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等部门和市消防救援机构,按照各自职责权限,做好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管理工作。 第五条各区政府(管委会)负责本辖区内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管理工作,组织实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制订历史文化街区维护整治和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利用计划,并明确保护实施机构承担具体工作。 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日常巡查、现场维护、监督管理等具体工作;保护实施机构应当配合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做好相关工作。 第六条市、区政府(管委会)应当根据需求及财力可能,在年度预算中安排资金,用于保护规划编制、历史文化街区基础设施和环境改善、历史建筑测绘和普查、历史建筑修缮补助等方面。

荆州市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规定

荆州市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规定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荆州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2.03.05 •【字号】荆州市人民政府令第100号 •【施行日期】2012.03.05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机关工作 正文 荆州市人民政府令 (第100号) 《荆州市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规定》已经2012年1月19日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市长李建明 二○一二年三月五日荆州市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规定 第一条为加强市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继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其他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市城区范围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认定、保护工作,适用本规定。 优秀历史建筑被依法确定为文物的,其保护管理依照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历史建筑集中成片,建筑样式、空间格局和街区景观较完整地体现

荆州某一历史时期地域文化特点的地区,可以确定为历史文化街区。 第四条建成三十年以上,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建筑,可以确定为优秀历史建筑: (一)建筑样式、施工工艺和工程技术具有建筑艺术特色和科学研究价值; (二)反映荆州地域建筑历史文化特点; (三)著名建筑师的代表作品; (四)在我国产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坊、商铺、厂房和仓库; (五)其他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建筑。 第五条历史文化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应当遵循统一规划、分类管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利用服从保护的原则。 第六条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名城办)负责本市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的组织协调工作。 市住建、规划、文化、文物、房管、民宗等相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历史文化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第七条市名城办下设市历史文化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由住建、规划、文化、文物、房管、民宗、历史、社会、法律和经济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专家委员会负责历史文化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认定、调整、撤销等有关事项的评审工作,为市人民政府及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决策提供咨询意见。优秀历史建筑被认定为文物的,按照国家文物认定标准和程序规定执行。 第八条市、区人民政府应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领导与监督,严格实施名城保护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并为历史文化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与经费支持。 第九条市、区人民政府设立历史文化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专项资金。

仓前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例析

仓前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例析 1.项目背景 仓前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杭州中心区西部,紧邻仓前集镇区,位于杭州旅游西进的前沿阵地,距离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不到5公里,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并享有“天下粮仓”的美誉。遗风尚存的仓前历史文化街区,是余杭组团城市风貌的遗传基因,是城市空间成长延续的生命密码。如何保存城市风貌生长的基因,如何解读利用水乡古镇生长的生命密码,使仓前历史文化街区焕发新的风彩,彰显时代新的生命力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历史文化价值的综合评价 2.1用地现状 区块用地以村镇居住用地为主,同时兼有部分商业、行政办公、文物古迹和工业用地,其间还夹杂着部分耕地。余杭塘河从基地内部东西贯穿而过。(图2) 2.2建筑格局 区块内建筑历史悠久,整体以低层建筑为主,总体可分为三个建设年代,清末、民国时期、50-70年代、70年代末至今。古建筑风貌尚存,但是部分建筑因木结构老化,破坏严重,亟待整修;新旧建筑互相穿插,风格迥异,缺乏和谐性;部分历史建筑(如章太炎故居)保存较好。沿余杭塘河东北侧是整个历史街区古建筑风貌保存最好的地段,基地北侧沿仓兴街基本为上世纪80-90年代建筑,外立面以涂料、瓷砖为主,基地的西部主要以新建的农居建筑为主,整体风貌与东侧历史街区反差较大。区内部分简易搭建用房现象严重,这些情景与传统古镇风貌极不协调,破坏了文物建筑原有的特质。(图3现状街巷格局)区块内街巷纵横交错,基地北侧的仓兴街是主要对外联系通道,沿余杭塘河北侧的仓前塘路是内部主要联系通道,在仓兴街与仓前塘路之间穿插着多条狭窄的长形巷道,沿河道两侧还设置有大量的河埠码头,呈现传统江南水乡特征,从而形成由城市道路(河道)——巷道——民居院落组成的街巷空间格局。(图4) 2.3历史遗迹 街区内主要历史古迹有:临安仓旧址、龙泉寺遗址、道胜桥、爱仁堂药店、章太炎故居、沿河古驿道、通济桥、茶亭桥、杨家藏书楼等;(图5)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为了保护和传承我国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而制定的一项政策。在保护规划中,要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需要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确保历史文化名城在保护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以下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的主要内容。 第一,设置保护地区。根据历史文化价值和保护需求,确定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地区。保护地区应包括历史文化核心区、重要历史文化建筑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景区等。保护地区需要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明确其边界和范围。 第二,制定保护措施。根据历史文化遗产的特点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包括保护建筑的修复与保养、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与改造等。保护措施应科学合理,使历史文化名城在保护过程中能够保持其历史特色和文化价值。 第三,建立管理机构。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必须明确保护地区的管理机构。管理机构应具备专业的知识和经验,能够有效地管理和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遗产。同时,管理机构需要与相关部门和机构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 第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通过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教育,

提高公众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活动,组织专题讲座和培训班,培养专业人才和志愿者,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 第五,加强监督和评估。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同时,还需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成果的评估和考核,评估成果的可持续发展情况。 最后,制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计划。根据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需要,制定保护计划。保护计划要明确保护目标和措施,并制定详细的时间表和指标,以备实施和落实。 通过以上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将能够保护和传承我国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推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同时,还能够促进城市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的融合,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的若干规定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的若干规定(... 2009-03-09 15:52:01来自: 方木仓(浮生幻像...) 标题: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 于印发《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各相关单位: 为进一步推进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市建委、市规划委、市文物局共同制定了《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实施。 附件:《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 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北京市规划委员会 北京市文物局 二○○九年二月二日 附件: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依法推进本市旧城历史文化街区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依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以下简称保护规划)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划,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市旧城历史文化街区房屋保护和修缮,以及所涉及的胡同整治、市政基础设施改造和居民疏散等相关工作,依据本规定执行。 旧城是指明清时期北京城护城河及其遗址以内(含护城河及其遗址)的区域。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市政府批准公布的历史文化保护区。 第三条本市旧城历史文化街区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以下简称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坚持整体保护、有机更新的原则。严格执行保护规划,通过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的方式组织实施。保护历史真实性,保存历史遗存和原貌,严禁大拆大建。 (二)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原则。在政府的统筹组织下,落实房屋产权人、使用人(含承租人,下同)修缮、管理、维护的责任,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 (三)坚持保护风貌、改善民生和促进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按照“修缮、改善、疏散”的总体要求,保护历史文化风貌,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完善市政基础设施,逐步疏解旧城人口,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四条北京市住房保障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本市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建设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20号——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20号——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公布日期】2014.10.15 •【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20号 •【施行日期】2014.12.29 •【效力等级】部门规章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风景名胜、世界遗产与历史名城保护,城乡规划 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 第20号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已经第16次部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4年12月29日起施行。 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 2014年10月15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第一条为了规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审批,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实施保护管理,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范围内从事建设活动,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

居住环境,应当符合保护规划。 第四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保持和延续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第五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应当单独编制,下列内容应当纳入城市、镇总体规划: (一)保护原则和保护内容; (二)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 (三)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护要求; (四)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五)需要纳入的其他内容。 第六条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城市、县已被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应当依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单独编制。 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城市、县未被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应当单独编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并纳入城市、镇总体规划。 第七条编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应当符合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保护规划。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规划深度应当达到详细规划深度,并可以作为该街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保护范围内建设项目的规划许可,不得违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保护规划。 第八条历史文化名城批准公布后,历史文化名城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批准公布后,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历史文化街区批准公布后,所在地的城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下称保护规划就其内容深度讲是总体规划阶段的规划,但对于重点保护的地区要再进行深化; 二、编制保护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1、历史文化名城应该保护城市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保护和延续古城的风貌特点,继承和发扬城市的传统文化,保持规划要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编制和落实; 2、编制保护规划应当分析城市历史演变及性质、规模、现状特点,并根据历史文化遗存的性质、形态、分布等特点,因地制宜地确定保护原则和工作重点; 3、编制保护规划要从城市总体上采取规划措施,为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又要注意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和工作环境的需要,使保护与建设协调发展; 4、编制保护规划应当注意对城市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与继承,促进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5、编制保护规划应当突出保护重点,即:保护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及其环境;对于具有传统风貌的商业、手工业、居住以及其他性质的街区,需要保护整体环境的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建筑集中连片的地区,或在城市发展史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近代建筑群等,要划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区”予以重点保护;特别要注意对濒临破坏的历史实物遗存的抢救和保护,不使继续破坏;对已不存在的“文物古迹”一般不提倡重建; 三、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需收集的基础资料一般包括以下各项:

1、城市历史演变、建制沿革、城址兴废变迁; 2、城市现存地上地下文物古迹、历史街区、风景名胜、古树名木、革命纪念地、近代代表性建筑,以及有历史价值的水系、地貌遗迹等; 3、城市特有的传统文化、手工艺、传统产业及民俗精华等; 4、现存历史文化遗产及其环境遭受破坏威胁的状况; 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成果一般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附件三部分组成; 1、规划文本:表述规划的意图、目标和对规划的有关内容提出的规定性要求,文字表达应当规范、准确、肯定、含义清楚;它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城市历史文化价值概述; 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原则和保护工作重点; 3城市整体层次上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措施,包括古城功能的改善、用地布局的选择或调整、古城空间形态或视廊的保护等; 4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以及各类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范围界线,保护和整治的措施要求; 5对重点历史文化遗存修整、利用和展示的规划意见;6重点保护、整治地区的详细规划意向方案; 7规划实施管理措施; 2、规划图纸:用图象表达现状和规划内容;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办法 (征求意见稿) 2010年11月2日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和撤销 第三章保护规划的编制、审批、公布、修改与备案 第四章保护规划实施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六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制定目的)为了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管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本办法所称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第三条(适用范围)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规划制定与实施、监督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管理主体层级)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保护原则)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应当遵循保护遗产,继承文化,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突出历史风貌的整体保护,保护历史遗存的真实性,维护风貌的完整性,维持功能的延续性,采取政府主导、居民参与的方式改善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正确处理更新改造和保护的关系。 第六条(保护资金)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第七条(支持奖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八条(资质管理)承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单位,应当符合相应的规划资质管理规定。 第二章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和撤销 第九条(设立标准)历史文化街区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比较完整的历史格局和风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