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复习教学设计案例(完成稿)

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复习教学设计案例(完成稿)

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复习教学设计案例(完成稿)
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复习教学设计案例(完成稿)

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复习教学设计案例

一、主题确定背景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高中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高中生物课程的特点如下:

1.概念多、理论多、范围广。高中生物课程内容丰富,与物理学、化学、数学等各学科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已经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生物科学发展三个方面,《高中生物课程》主题较多: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等。

2.实践性强、探究性强。高中生物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教师相对难教。一方面是小学和初中学生对生物不太重视因而没有扎实的基础,学生之前所学的是生物科学中大概的框架,没有接触具体的概念及过程,所以很多学生需要花较长时间才能实现变成思想、方法上的转变。另一方面是高中生物课程中有很多内容理论性强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较难。

正是基于高中生物课程的如上特点,教学不能完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概念定义的讲解,强调理论体系的完善,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讲授。而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加强学生对于关键性概念、整体知识结构的理解,更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本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严重脱节是造成“高分低能”现象的主要原因,理科综合(生物学)考试就是要杜绝这一现象。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师与学生

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探讨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得到真正内化和高度结构化,帮助学生掌握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法,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决策能力,也可以大大缩短教学与实践的差距,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二、主题理论解读

(一)案例与案例教学

案例,是对一个复杂情境的记录。一个好的案例是一种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从而可使教师和学生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一个好的案例,首先必须是一篇好的报道。

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

综合各家之言,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所谓案例,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的含义

案例教学就是根据科学教学的需要和教学目标选用一定的案例进行研究和分析的教学方式,它通过对有关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研究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三) 案例教学特点

1.针对性:选择案例要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

2. 情景性:设置情景,变枯燥理论为生动的事例。

3.启发性: 案例教学,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启发学生建立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4.实践性:案例教学是最节约时间,成本最低的“社会实践”。虽是“纸上谈兵”,却能从中悟出“兵法之道”。这也正是案例教学的内在魅力。

5.互动性: “交往”、“互动”——没有师生交流、生生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

6.开放性: 自由设疑、自由思维、自由讨论

(四)生物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知识的意义建构促进知识获取和转化。

2.有利于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际。

3.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托尔斯泰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的,而不是凭死记硬背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 。

4.有利于改革传统的概念教学 ,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的理论功底要扎实,知识面要广,思辩能力要强,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身心。

5.有利于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

(四) 案例教学与传统教育的区别

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有着以下几方面区别:

①教学目的。前者培养能力,后者传授知识。

②教学载体。前者案例,后者课本

③教学方式。前者启发式,后者讲授式。

④沟通渠道。前者多向流动,后者单向流动

⑤学习积极性。前者高,后者低。

⑥学习效果。前者为第一手知识,后者为第二手知识。

⑦教学效果。前者能力培养效果高,学习系统知识效率低,后者则相反。

(五)案例教学的实施

案例教学在实施中,大致可分成编写案例、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概括总结等四个基本环节。

1.编写案例

基础和前提要求案例:精炼,真实生动,有针对性,有系统性。

2.案例引入

教师所用的案例,从其来源讲,无外乎两类:一类是自己编写的案例,另一类是他人编写的案例。对前者,教师可介绍一些有关写作案例的感受、趣闻、轶事,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对后者,教师可运用其他一些手段来提醒学生予以注意的必要性。

3.案例讨论

典型的案例讨论一般总是与下列问题的探讨联系在一起的:案例中的疑难问题是什么?哪些信息至关重要?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作出决策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决策是最适宜的?应制定怎样的实施计划?什么时候将计划付诸行动以及如何付诸?如何进行整体评价?

问题又一般与上述问题中的1、3、5、6联系起来考虑的。同时,许多学生喜欢在一开始就讲出自己的决定,所以课堂讨论不一定按1-8的序列展开。讨

论可分4个不同阶段:①开始;②讨论疑难问题;③提供备择方案;④讨论如何实施。

4.概括总结

这个阶段属于过渡阶段,它通过从案例讨论中引申出一定的结论,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准备。在这个阶段,可以让学生总结,也可以教师自己总结,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

三、主题演绎预设

课题: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复习教学设计案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将书本上学到的有关知识按课题要求以一定线索有机联系起来,并从不同角度,进行相关知识拓展、归纳,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创新应用能力。

2.能力目标能围绕课题抽取书本知识,从多条途径收集信息,对相关知识和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构建知识结构,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迁移和发散思维能力。能较适当地做出小组评价和对他人的观点进行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讨论小组的设立,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小组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并让每个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内知识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关注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

通过小组展示和交流,巩固课题所涉及的知识和原理,理解相关知识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

知识的创新应用和恰当评价。

(四)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法: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概括总结→反馈检测

(五)教学手段

课件、计算机等

(六)教学过程

1.案例引入

案例: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人类生存所需的食物来源中,耕地上的农作物占88%,草原和牧区占10%,海洋占2%。随着海洋的开发利用,海洋为人类提供的食物能量将会增加。目前,全球适于人类耕种的土地约1.37×109 hm2,人均约0.26 hm2。但由于非农用地增加、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原因,促使人口增加与土地资源减少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人口增加对土地的压力越来越大。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研究,目前全球大约有5亿人口处于超土地承载力的状态下。现在世界上还有部分国家或地区未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所以提高农作物产量是当务之急。请你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

2.案例讨论

(1)提出问题如果你是一位决策者的话,你准备做些什么?运用的生物学原理是什么?这时学生运用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和技能,展开分析和讨论。

(2)提供各种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分析、思考和讨论,学生提出了很多方案,教师可把学生提出的方案都写在黑板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农作物的基因潜力(内因)。主要指运用多种育种技术培养优质,高产的动植物新品种。二是控制和改善农作物生长和发育的环境(外因)。其中包括多条措施,我们以其中的两条措施(提高光照强度和适当降低呼吸作用强度)为例,并分析这两

个因素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原理及在解题中的应用。

Ⅰ、内因:搞好遗传育种或选种

Ⅱ、外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和降低呼吸作用的强度;

②加强病虫害防治;③松土除草;④合理密植;⑤轮种和套种;⑥施肥;⑦将固氮基因转移到粮食作物;等等。

(3)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这是案例教学的主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采用了“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先进行分组讨论,后进行全班讨论。小组成员的搭配要有一定的选择,每组应有1-2位成绩突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舒适的学习氛围,尤其要营造出一个脑力激荡的气氛。教师设计出讨论的问题既要紧密结合案例的内容,又要有较强的启发性。如我对以上的方案设计的问题主要有:“以上各种方案合理吗?为什么?如果合理,其运用的生物学原理是什么?每种方案有哪些方法和措施?你还有更好的方案吗?”在问题解决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生物学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下面从内、外两个方面的部分相关内容为例来说明分析讨论的主要过程和内容:

①搞好遗传育种或选种农作物的增产首先要搞好遗传育种或选种,培育出或选出产量高、营养价值高、抗病虫害强、生长周期短等优良品种,这些优良品种可以通过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转基因育种等来培育。

表1 五种育种方式的比较表

②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和降低呼吸作用的强度

Ⅰ、措施一:提高光合作用强度。

学生写出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据此得出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一些措施:⑴从光合作用的条件看:

①光照要提高产量可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延长光照时间,增加光合作用面积等。

具体措施为:温室大棚生产,可以通过人工补充光照来增加光照强度;大田则只能通过合理密植来改善透光条件,另外,还可通过套种、间种来提高光合作用面积和复种指数。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要分别种在阳光充足和荫蔽的地方,适时适地播种。

②矿质元素矿质元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光合作用。

分别分析K、P、Mg、B等对光合产物的运输和转化起促进作用,间接影响光合作用。

具体措施为:要合理施肥,根据植物的生长规律和需肥规律适时适量施肥;

多施有机肥,适当施用碳酸氢铵等化肥;发展生态农业,动物的粪便、沼气池的沼渣、鱼塘的塘泥等均可作为肥料;将植物秸秆尤其是豆科植物的秸杆进行深耕翻埋,也是增加土壤肥力的有效措施;还可以与豆科植物进行间种和轮作或对豆科植物进行根瘤菌拌种。

③温度光合作用需要多种酶的催化,温度可直接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光合速率。

大棚作物白天可适当降低温度,夜晚适当升高温度。另外,作物适时播种,也有利于利用适宜的自然温度。

④光质白光最强,红光或蓝紫光在单色光中最强,绿光最弱。

温室大棚生产,可以通过选用无色透明材料。

⑵从光合作用的原料看:

①二氧化碳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的高低明显影响光合速率,在一定范围内增加作物周围二氧化碳浓度,有利于提高作物的光合速率。

大田则主要通过合理密植来改善通风;另外使用农家肥、绿肥,可以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产生二氧化碳;适当使用NH4HCO3等化肥,既可以为植物提供铵盐,又可以为植物提供二氧化碳。日光温室可与养殖场的鸡舍和猪圈相连,利用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温室中还可以使用二氧化碳发生器,施用固体二氧化碳(干冰)。

②水合理灌溉,通过增加植物体内的水分来增加光合作用的原料。

⑶从作物品种来看:

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杂交品种也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有效措施。

Ⅱ、措施二:适当降低呼吸作用强度。

学生写出呼吸作用的总反应式,据此得出适当降低呼吸作用强度的一些措

施:如适当降低温度;适当降低O2浓度;适当增加CO2浓度;适当减少水分等。

下面以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为例,分析其生物学原理。

⑴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图

⑵文字解释

o点光照强度为0,此时只进行细胞呼吸,释放的CO2量,表明此时的呼强度。

om段表明随光照强度加强,光合作用逐渐加强,CO2释放量逐渐减少,有一部分用于光合作用。

到m点时,呼吸作用释放的CO2和光合作用吸收的CO2的量处于动态平衡,即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称m点为光补偿点。

mn段表示随着光照强度的不断加强,光合作用强度不断加强,到n点以上不在加强了(n点称为光合作用的饱和点)。

⑶具体应用

综上分析,a段的含义为呼吸作用的速率,b段的含义为净光合作用的速率,a+b表示总光合作用的速率。植物白天光照强度应在光补偿点以上,植物才能正常生长。晚上应适当降低呼吸作用,从而增加农作物的有机物积累量,提高生产效率。

⑷总结归纳: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高中生物学的主干知识,是每年高考的重点内容。在利用以上案例复习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比较及光合作用与呼

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在此基础上,通过生生、师生共同合作来完成以下有关知识的归纳和总结:

1)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一般用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来表示。光合速率是光合作用强度的指标。它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的叶片合成有机物的速率。呼吸速率是指单位面积的叶片在单位时间内分解有机物的速率。它是呼吸作用强度的生理指标。由于有机物的测定比较困难,通常测定光合作用过程中CO2的吸收量(或的释放量)来表示光合速率。测定植物体CO2的释放量(或O2的吸收量)来表示呼吸速率。

2)由于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CO2的同时还要进行呼吸作用释放CO2,这些CO2未出植物体又被光合作用利用(或光合作用释放的O2的一部分又被呼吸作用所消耗),所以光照条件下测定的CO2吸收量(或O2的释放量)称为表观光合速率(或净光合速率)。

表观光合速率=实际光合速率- 呼吸速率

3)表观光合速率的大小可直接反映植物体内积累有机物的速率,因此提高表观光合速率就能提高植物的产量。

4)光合作用是合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提高光合作用的速率,就能提高植物的产量。具体的措施有:增加的CO2浓度、增加光照强度、增加光照时间、在光合作用中适当提高温度、在植物生长的关键时期适当多施N、P、Mg等矿质元素。

5)呼吸作用是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能量释放出来,这对于农作物的增产是不利的,因此应尽量减少呼吸消耗,但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可供植物体各项生命活动的需要,在满足植物生长所需的能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呼吸消耗,如在晚上不进行光合作用时,可采取降低温度的方法,降低呼吸酶的活性,

减少有机物的分解而达到增产。

(5)实例分析

下图表示胡椒(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的关系,纵坐标表示胡椒整体表现出的吸收和释放CO2的状况,横坐标表示光照强度,请分析回答:

(1)当光照强度大于b时,胡椒光合作用的强度____________。

(2)当光照强度为a时,胡椒表现为既不吸收也不释放CO2原因是____________,这时光合作用吸收的CO2来自__________,CO2到达叶绿体被固定经过了____________层膜。

(3)若将曲线改为小麦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的曲线,a、b点的位置应分别如何移动?__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

解析:a、b点分别表示胡椒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当光照强度为a时,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光合作用利用的CO2正是呼吸作用释放的CO2;CO2从线粒体中出来进入同一细胞中的叶绿体中,由于二者都是双层膜细胞器,故共穿过4层膜;当光照强度达到或超过b时,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小麦是阳生植物,其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都高于胡椒,故a、b点均应向右移。

答案:(1)不再增加

(2)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呼吸作用释放的CO2

(3)都向右移动小麦是阳生植物,需要较强的光照

③加强病虫草害防治(留待学生自己去总结)

④延长光合作用时间(留待学生自己去总结)

⑤增加光合作用面积(留待学生自己去总结)

⑥间作、轮种和套种(留待学生自己去总结)

3.概括总结

这个阶段,可以让学生来做总结,也可以由教师来做总结,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每种方案存在的不足和长处,当然也可以不作总结或评论,让学生课后去进行反思和总结,并可让学生写成一篇有关“如何提高粮食产量”的小论文或综述来巩固这一节课所涉及到的所有相关知识。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范例

第一章网络的组建与运行 1.1 认识计算机网络 一、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分类与拓扑结构 2.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小型局域网的构建方法与使用方法;知道网络服务器的主要作用与基本原理;能说出代理服务器的概念并知道其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功能与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小型局域网的构建方法与使用方法,提高分析信息的能,增强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消除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认识的神秘感,提高学习网络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全局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习惯。 三、学生分析 在开始高中选修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网络技术有所应用,并初步了解一些计算机网络的知识,但是缺乏系统的学习过程,对于应用中碰到的很多问题存在疑惑,同时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下,网络应用带来的方便性以及网络技术的神秘性对学生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学生对网络技术具有天生的兴趣,充分培育和利用好学生的这些兴趣,将使教学更轻松。课程的开展一方面是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一个概括而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是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让学生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在教学组织中安排学生参观网络中心,注意到学生好奇心比较大,而一般学校的网络中心设备比较多,可能网络中心本身的空间也比较小,为了取得较好的效果,减少意外的发生,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师在组织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注意焦点。本课设计了一个课堂任务,就是根据对网络中心的观察和管理员的讲解,画出一个校园网络拓扑结构图来,拓扑图对学生来说也是首次接触,怎样去表达网络的拓扑结构,应当要给与适当的引导,这里可以适当的演示一些简单的网络拓扑效果图,以便学生轻松上手。 四、教材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分别从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组成结构和应用的角度看待到底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它与通信网络的关系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认识计算机网络的概念。作为本书的开首节,一方面是对学生从前已有的计算机网络经验和知识作一次归纳总结,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将来学习需要打下基础。 2.本节主要内容 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涉及到计算机和通信两个领域。计算机网络对信息社会中的活动.个人发展等方面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课首先通过“交流讨论”对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这个概念进行探讨。通过“实地考察”进一步激发其感知,加深对计算机网络概念的感性认知。通过“归纳概括与设计拓扑图”,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概括,为学生对感念的理解搭起一个支架。 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概括出技术网络的基本

主要农作物产量改良的主要途径及现状

主要农作物产量改良的主要途径及现状 我国主要农作物产量现状:从粮食分品种看,我国粮食作物有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和薯类五个主要品种,此外还有高梁、谷子等杂粮作物,在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品种中,产量一直居于首位的稻谷,占粮食总产量的 40%左右,小麦产量位居第二位,玉米产量位于第三位。1949年全国稻谷总产量仅有4865万吨,到1978年全国稻谷总产量达到1.37亿吨,比1949年增长 1.8倍,1998年全国稻谷产量已达1.98亿吨,比1978年增长 45.1%,比1949年增长3.1倍。稻谷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与稻谷生产情况相比,我国小麦和玉米生产发展速度更快,从1949年到1998年的50年里,我国小麦和玉米分别增长 6.8倍和9.7倍,年均增产196万吨和246万吨。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小麦产量也居世界第一位,玉米产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受品种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的影响,建国以来,我国大豆和薯类产量虽有增长,但增长幅度明显低于前三个品种。到1998年,大豆和薯类产量分别达到1500万吨和3600万吨,分别比建国初期增长1.98倍和2.66倍。 我国的农作物产量之所以一直在不断地增加,是因为当今科技的不断进步,而要使农作物产量经过改良而提高必须依赖于作物的遗传改良,随着我国人口数量不断地增加,我国粮食供应竟会愈加紧张,所以必须借助科技的力量不断将农作物的产量提上去,那就是遗传育种技术。那么作物产量改良主要途径有哪些呢? 一、引种 引种是指从外地或外国引进作物新品种或新品系,通过适应性试验鉴定后直接在生产上推广的方法。引种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必须遵循引种的一般规律和一切经过试验的原则。为了保证引种效果,避免浪费和减少损失,引种必须有目标有计划的进行。 首先是引种计划的制订和引种材料的收集。引种前应根据当地的相关发展产业的需要,结合当地自燃经济条件、栽培条件以及现有作物品种存在的问题,确定所要引种的作物种类和品种。引种材料收集是必须分析其选育系谱、生态类型、遗传特性、产量水平和抗病虫能力等,然后从生育期上估计引入品种是否适合本地耕作制度。 然后是引种材料必须严格检疫。因为引种将危害性病虫引入的惨痛事例在世界其他各国及我国曾多次发生。为防止危害性病虫害随着引入种子和其他材料而传入我国和引种地区,必须加强对引种作物和种子的检疫。 其次是要引种实验,它包括观察试验、品种比较试验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 最后将进入最后阶段引进品种的审定和推广。 二、杂交育种 杂交育种是指用基因型不同的亲本材料通过有性杂交获得杂种,继而对杂种后代进行筛选,以培育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提高农作物光能利用率的方法

提高农作物光能利用率的方法

提高农作物光能利用率的方法 姓名 (单位,地点邮编) 摘要 提高农作物光能利用率,是当前农业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其对于农作物增产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影响光能利用率的因素、光能利用率与农作物的产量的关系以及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方法。 关键词:光能利用率;影响因素;农作物;提高途径

目录 摘要 (2) 目录 (3) 前言 (4) 一、光能利用率与农作物的关系 (4) 二、影响光能利用率的因素 (4) (一)光 (4) 1、光量 (4) 2、光时(光照的时间) (5) 3、光质 (5) (二)光照强度 (5) (三)作物本身特点 (5) (四)外界因素 (6) 1、温度 (6) 2、C0 浓度 (6) 2 3、水分 (6) 4、不利自然环境 (6) 5、矿质营养 (6) 三、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6) (一)增加叶面积指数 (6) (二)合理密植 (7) (三)间、套、复种 (7) (四)培育优质品种 (7) (五)合理灌溉和施肥加强管理 (7) (六)提高叶绿体的光和效能 (7)

前言 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必不可缺的能量是太阳光能,他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高低,是作物产量形成的基础。因此,如果能提高农作物利用太阳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或者根据影响光能利用率的因素来提高农作物的光能利用率对农业生产有重要的意义。 一、光能利用率与农作物的关系 光能利用率是作物光合作用中所贮存的能量占其所在范围吸收能量的百分比。也就是单位面积土地上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与这块土地所吸收的太阳光能之比的值。[1] 由此可知光能利用率和光合作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光合作用是植物的绿色部分,主要叶片中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吸收光能,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造成碳水化合物和其他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这就是植物的光和效应,这是一个转化能量,固定能量的复杂过程。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产量的高低,决定于利用光能的多少,而光能潜力的大小,有决定于各地光能的质量和数量。理论上光能转化率最高为20%~25%,但在自然条件下生长的植物或栽培的作物,光能利用率远远低于该值,不到1%。[2]光能利用潜力很大,根据理论推算,作物的光能利用率可以达到4%~5%,但作物对光能利用率很低,只有0.5%~2%。[3] 二、影响光能利用率的因素 导致光能利用率低的原因很多,总的来说分为光本身特点,其次作物本身特征,还有外界环境的变化等都导致光和效率降低。 (一)光 光是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也是叶绿素形成的条件。[4]光本身有光量,光时、还有光质都能影响光能利用率。 1、光量 我国属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全国总面积2/3以上地区年日照时数大于2000小时,年辐射量在5000MJ/m2以上。据统计资料分析,中国陆地面积每年接收的太阳辐射总量为3.3×103~8.4×103MJ/m2,相当于2.4×104亿吨标准煤的储量。[5]但地区分布不够理想,水热资源充沛的地方光量少,而水热资源不足的地方却光量较多,水资源限制光资源的充分利用。然而我国光热水资源同季,季节搭配好,生长期短的地区光强较大,光强弱的地区生长期较长,光热互补,使全国各地可以获得较高的光量。在水分条件满足下,光量较多。植物能够吸收较多光能利用率较高,反之,光能利用率较低。

提高农作物的光能利用率

4.提高农作物的光能利用率 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3分,共51分。 ★1.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光照越强,光合作用也就越强 B.水分缺乏不会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 C.适当增加空气中CO2的浓度,光合作用就会加强 D.缺乏矿质元素对光合作用影响不大 2.大田生产中,能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最可行性措施是 A.延长每天光照时间 B.扩大光合作用面积 C.增加光照强度 D.增大二氧化碳浓度 ★3.下列关于矿质元素与光合作用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镁是叶绿素的成分,缺镁影响叶绿素的合成,进而影响光合作用 B.氮是构成叶绿素以及酶等的成分,氮素供应不足影响光合作用 C.钾、铁对光合作用没有影响,但能影响到植物的其他代谢 D.磷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如影响到对能量的转移过程、光合膜的稳定性等4.下列哪项措施不能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 A.将人参、三七种在遮阴处 B.向温室内通入一定量的CO2 C.在苹果树周围地面铺反光膜 D.白天适当降低温室内温度 5.在温室中培育绿色植物时,通过增施农家肥料主要可以提高 A.吸收必需矿质元素B.温室中的二氧化碳浓度 C.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D.土壤溶液的浓度 6.(2005年江苏淮安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轮作就是在同一块地上,按预定的种植计划,轮换种植不同作物,这样做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对于轮作能提高每种作物的产量,下列解释中,正确的一项是 ①可以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②能够改变原来的食物链,防止病虫害 ③可以充分利用土壤中的矿质元素,防止土壤肥力的枯竭 ④减轻竞争,创造作物生产的互利条件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7.下列有关光合作用效率与光能利用率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A.延长光合作用时间可以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 B.扩大光合面积可以提高光能利用率 C.光、温度、水、肥和CO2等因素都可以影响光合作用效率 D.合理密植可提高光能利用率 8.《齐民要术》中,要求栽种农作物要“正其行,通其风”的原理是 A.确保通风透光,从而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B.通风透光,可以增强农作物的呼吸作用 C.可以增强农作物的抗性

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农业技术措施

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农业技术措施 农产品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物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生产安全、无污染、优质、有营养的农产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采用各种措施,利用各种途径提高作物产品品质。 1选用优质品种 作物主要经济性状都受遗传基因控制,在外界条件足以引起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时,作物性状便会发生变异。因此,在育种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品质育种,农作物栽培时选用株型、叶型合理、高光效的高产、优质品种。 2改进栽培技术 2.1 合理轮作通过合理轮作改善土壤状况,提高土壤肥力来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在安排轮作时,应遵循“高产高效,用地养地,协调发展,互为有利”的原则,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轮作的养地作用。如棉花和大豆轮作,可使棉花产量增加,成熟提早,纤维品质提高。马铃薯和玉米间作,可防止马铃薯病毒病,提高品质。 2.2合理密植合理密植的增产机理,是使叶面积指数处于最适宜范围内,使太阳光的截获量增加,从而增加干物质积累量,提高产量和品质。如小麦群体过大,后期容易倒伏,籽粒空瘪,蛋白质和淀粉含量降低,产量和品质下降。纤维作物适当增加密度,能抑制分枝、分蘖发生,使主茎伸长,对提高纤维品质有促进作用。 2.3科学施肥营养元素是提高作物品质不可或缺的因子。要针对不同作物,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合理供应营养元素。如棉花增施氮肥能增重棉铃、增长纤维;增施磷肥可增加衣分和子指;增施钾肥可提高纤维细度和强度;合理施用硼、钼、锰等微量元素,能促进早熟、提高纤维品质等。 2.4适时灌排水要根据作物需水特点和需水规律合理灌溉。水分过多,会影响作物根系发育。薯类作物浇水过多,可使食味变差,不耐储藏,薯皮粗糙,甚至产生腐烂现象。 2.5防治病虫草害农药残留、病虫杂草危害都会影响产品品质。应积极推广无公害栽培技术,合理进行中耕除草,加强田间管理和病虫草害预测预报。防治过程中,应用生物技术(如以虫冶虫、以菌冶虫等)、农业措施(如合理轮作、利用抗性品种、加强田间管理等)、物理机械技术(如隔离、捕杀、诱杀等)减少对作物无污染的防治技术,尽量减少或不用化学农药。 2.6适时收获根据不同栽培目的,确定适宜的产品收获时期。以收获种子或果实的作物,其收获期为生理成熟期。禾谷类作物,以蜡黄末期到完熟初期收

提高农作物产量复习

高中生物学案例教学复习教学讲座稿 ---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 一、主题确定背景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高中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高中生物课程的特点如下: 1.概念多、理论多、范围广。高中生物课程内容丰富,与物理学、化学、数学等各学科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已经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生物科学发展三个方面,《高中生物课程》主题较多: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等。 2.实践性强、探究性强。高中生物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教师相对难教。一方面是小学和初中学生对生物不太重视因而没有扎实的基础,学生之前所学的是生物科学中大概的框架,没有接触具体的概念及过程,所以很多学生需要花较长时间才能实现变成思想、方法上的转变。另一方面是高中生物课程中有很多内容理论性强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较难。 正是基于高中生物课程的如上特点,教学不能完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概念定义的讲解,强调理论体系的完善,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讲授。而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加强学生对于关键性概念、整体知识结构的理解,更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本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严重脱节是造成“高分低能”现象的主要原因,理科综合(生物学)考试就是要杜绝这一现象。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探讨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得到真正内化和高度结构化,帮助学生掌握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法,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决策能力,也可以大大缩短教学与实践的差距,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二、主题理论解读 (一)案例与案例教学 案例,是对一个复杂情境的记录。一个好的案例是一种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从而可使教师和学生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一个好的案例,首先必须是一篇好的报道。 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 综合各家之言,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所谓案例,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的含义

[参考实用]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二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第一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为本节的学习起了铺垫的作用。本节内容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起始部分,因此,在本章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概念; 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和解的不唯一性; 3.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二)数学思考: 体会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的必要性,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和主元思想。 (三)问题解决: 初步学会利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获得求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思路方法。 (四)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发现意识和能力,使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二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里“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理解;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情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阅读教学法。 学法:阅读、比较、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从学生熟悉的姚明受伤事件引入。 师:火箭队最近取得了20连胜,姚明参加了前面的12场比赛,是球队的顶梁柱。 (1)连胜的第12场,火箭对公牛,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12分,其中罚球得了2分,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本场比赛姚明没投中三分球) 师:能用方程解决吗?列出来的方程是什么方程? (2)连胜的第1场,火箭对勇士,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36分,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罚进了几个球吗?(罚进1球得1分,本场比赛姚明没投中三分球) 师:这个问题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吗?,你能列出方程吗? 设姚明投进了G个两分球,罚进了y个球,可列出方程______。 (3)在雄鹿队与火箭队的比赛中易建联全场总共得了19分,其中罚球得了3分。你知道他分别投进几个两分球、几个三分球吗? 设易建联投进了G个两分球,y个三分球,可列出方程______。 师:对于所列出来的三个方程,后面两个你觉的是一元一次方程吗?那这两个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吗?你能给它们命一个名称吗? 从而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第一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一元一次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从而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第二、三问题设置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

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及其提高品质的的途径

河西学院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考试课程:作物栽培学 考试方式: 课程论文 系别: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班级:08级1班 姓名:陈银辉 学号:0815102 得分:

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及其提高品质的途径 陈银辉 指导老师:肖占文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08(1)班张掖 734000 摘要:本文对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及其提高品质的的途径做了详细分析与讨论。作物的品质的内因是遗传因素;外因主要有:地理条件、季节条件、温光条件、水分条件、营养条件。提高作物品质的途径有:一、通过育种手段改善品质形成的遗传因素,培育优良新品种;二、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为优质产品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在作物栽培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作物品质的影响,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与之相应对措施,以保证作物的品质。 关键词:影响、品质、因素、提高、途径 作物品质(crop quality)是指收获目标产品达到某种用途要求的适合度。作物品质的评价标准,即所要求的品质内容因产品用途而异。作为食用的产品,其营养品质和食用品质更重要,作为衣着原料的产品,其纤维品质是人们所重视的。评价作物产品品质,一般采用两种指标,一是化学成分,以及有害物质如化学农药、有毒金属元素的含量等;二是物理指标,如产品的形状、大小、滋味、香气、色泽、种皮厚薄、整齐度、纤维长度和强度等。作物品质的优劣不仅关系到产品的经济价值高低,而且关系到人体的健康。因此,分析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及其提高品质的途径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 1.1遗传因素 作物产品品质性状,包括蛋白质、淀粉、脂肪、维生素、食味和蒸煮品质等,一般受遗传基因的控制;例如稻米香味(受一个隐性基因控制)、籽粒长度、垩白率等性状,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淀粉及支链淀粉含量受主效基因和多基因的控制,正因为如此,作物之间本身就存在着产品品质的差异;另一方面作物品种性状在遗传上一般都是数量性状,就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了。 1.2环境因素 1.2.1地理条件 禾谷类作物籽粒(小麦、水稻、玉米、大麦、黑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逐渐提高;而大豆是南高北低;同时小麦的

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

提高产量-阿尔比特特性介绍6 使用阿尔比特的主要目的是就是促进生长和增加产量。阿尔比特可以增加麦类作物,甜菜,向日葵,马铃薯,亚麻,蔬菜,豆类,园艺作物,饲料草和其他主要的农作物的产量为12-23%(包括有47种农作物)。 表1 阿尔比特在不同作物上平均产量提高效果 表中的数字来自于俄罗斯27个地区250多个田间试验的平均数 根据田间试验的数据(1997-2004年)不同作物的平均单产提高效果见表3。这个总结表中包含了来自俄罗斯不同地区在不同年份的数据。在有利条件下产量增加数量可能是相当大的。克拉斯诺达尔地区的恰帕耶夫良种牛场用阿尔比特两次叶面喷施,在1999年的甜菜增产31,3%(8100公斤/公顷)。使用阿尔比特的冬小麦,春小麦,向日葵和亚麻秸秆产量的增加能分别达到1250,760,550和130公斤/公顷。 如表所示,不同的农作物对阿尔比特有不同的反应。根据这些反应农作物可分为3组。最敏感的作物(增产23%以上),荞麦,谷子,向日葵,一些浆果(醋栗,黑醋栗,草莓),蔬菜(黄瓜,茄子)。例如用阿尔比特处理荞麦可以实现较高的生物潜力,而这种作物通常产量不高)。荞麦产量的增加幅度可能达到50%。苹果,樱桃,玉米,扁豆和胡萝卜对阿尔比特不十分敏感(产量增加率低于12%)。 人们可以注意到,上述农作物类别(最高和最低敏感度)都在最极端气候条件的1-2地区完成了数个试验。因此,这些作物的信息还需要更多的更准确设计和其他的测试 大多数作物对阿尔比特的反应在增产率12-23%的范围内。阿尔比特对这样一组农作物的反应已经被了解的相当精确。所有麦类作物(穗和有小穗的),甜菜,亚麻,大豆,豌豆,马铃薯,葡萄,蔬菜和饲料作物大多属于这个组。在本组中,甜菜反应表现最高,大白菜和圆白菜是最低的作物之一。麦类作物的反应也是各不相同(小麦>春小麦和春大麦>大米>冬季大麦>燕麦>黑麦)。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一)

《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含义; (2)会检验一对数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会利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并通过“辩一辩”“填一填”“试一试”“做一做”,加深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的理解;并使学生初步了解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 3.情感与态度目标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既体现知识的学习过程,又体现知识的应用过程,同时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养成关注身边的事例、关心他人,培养一种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意义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 难点是利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及思维发展的特征,在教学中选择激趣法、讨论法和总结法相结合。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互动关系,营造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练习巩固各个环节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增强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问题1:假设你们每人手上有一根长20cm的铁丝,将这根铁丝首尾相连围成一个正方形,围出来的正方形都完全一样吗? 问题2:同样用这根20厘米长的铁丝,首尾相连围成的长方形都完全一样吗?你能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表示吗? 【设计意图】 ①通过问题情境复习旧知,真正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 ②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 问题3:前面两个问题中都存在二元一次方程10 = +y x,为何围成的长方形有无数种情况,而围成的正方形只有一种情况? 【设计意图】 通过两个问题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10 = +y x与y x=同时满足时,存在解的唯一性的过程,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形成做铺垫。 问题4:你能否通过增加一个条件,使同学们围成的长方形都完全一样吗?希望大家能增加更多不同类型的条件。 【设计意图】 ①开放性问题的设置不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通过该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真正感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形成; 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团队精神; ③通过此问题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操作形式】 ①学生先思考,再分组合作,小组汇报; ②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引导,从而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③教师备用: 10101010 ,,, 6223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 ???? ???? ==-== ???? 。 巩固概念 请在下列方程中选出两个方程,组成二元一次方程组。 2 23,4,2,3,10 x y x y x y x y z -====++=。 问题5:你怎么能肯定,你所增加的一个条件就一定使长方形确定下来了

提高农作物产量

* * “提高农作物产量”专题复习提高光能利用率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农作物育种延长光合作用时间增加光合作用面积提高农作物产量措施生长期管理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细胞工程育种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水分代谢矿质营养激素调节生态农业种间关系种内关系提高农作物产量具体措施:一、作物育种农作物产量的高低种子的品质是重要的内在因素。农作物育种的常用方法有如下六种:例1、为丰富植物育种的种质资源材料,利用钴60的γ射线辐射植物种子筛选出不同性状的突变植株,请回答下列问题:(1)钴60的γ射线用于育种的方法属于育种。(2)从突变材料中选出高产植株,为培育高产、优质、抗盐新品种,利用该植株进行的部分实验(杂交一、二)。据结果回答:杂交一、P:♀非高产、优质、抗盐×♂高产、非优质、不抗盐 F1:高产、优质、抗盐 F2:高产、优质、抗盐9 非高产、优质、抗盐3 高产、非优质、抗盐3 非高产非优质抗盐1 杂交二、P:♂非高产、优质、抗盐×♀高产、非优质、不抗盐F1:高产、优质、非抗盐 F2:高产、优质、不抗盐9 非高产、优质、不抗盐3 高产、非优质、不抗盐3 非高产、非优质、不抗盐1 ①控制高产、优质性状的基因位于对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联会期(能、不能)配对。②抗盐性状属于遗传。诱变两细

胞质不能(3)从突变植株中还获得了显性高蛋白质植株(纯合子),为验证该性状是否有一对基因控制,请参与实验设计并完善实验方案:①步骤1:选择和杂交。预期结果。②步骤2:。预期结果:。③观察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如果与相符,可证明该性状由一对基因控制。高蛋白植株低蛋白植株后代(F1)表现型都是高蛋白植株用F1与低蛋白植株杂交后代高蛋白植株与低蛋白植株的比例是1:1 实验结果预期结果二、植物代谢与农作物的栽培管理提高农作物光能利用率的措施主要有: 提高光能利用率指:制造有机物中能量与照射到土地上的全部太阳能比指:制造有机物中能量与植物吸收的全部太阳能比提高光合效率延长光照时间增加光合面积多茬种植间作套种补充光照延长生育期合理密植改变株型光照强度光质二氧化碳供应矿质元素供应温度水分供应叶绿素含量例2、将川芎植物的一片叶置于恒温的密闭小室,调节小室CO2浓度,在适宜光照强度下测定叶片光合作用的强度(以CO2吸收速率表示),测定结果如右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如果光照强度适当降低,a点左移,b点左移 B、如果光照强度适当降低,a点左移,b点右移 C、如果光照强度适当增强,a点右移,b点右移

浅谈提高作物产量的措施及一些因素对作物产量形成的影响

《作物学通论》 课 程 论 文 指导老师:李伶俐 学院:植物保护学院 班级:植物保护1班 姓名:李映虹 学号:1107101007

浅谈提高作物产量的措施及一些因素对作物产量形成的影响 摘要:作物科学是农业科学的核心学科之一。作物,即直接或间接为人类需要而栽培的植物。近年来,因为环境与全球经济的变化,导致某些地区的作物低产,农民遭受损失的现象。这使得我们更加重视作物生产,对国民经济建设起推动作用。本论文,从外因和内因两个大方面分析了影响作物高产的因素,以及提高作物产量的措施,以便在作物生产中有更高的效率及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作物高产外因内因措施形成影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作物生产是农业生产系统中的主体成分。因此,作物生产是国民经济建设中至关重要的领域,作物产量潜力的改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作物高产的遗传基础是作物遗传育种学家不断探讨和不断发明创造的重要的学术命题,特别是在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作物高产特性及其改良的途径一直是各类作物遗传改良的一项重要任务。长期以来,作物遗传育种工作者对各种作物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培育符合要求的新品种。 一般来说,.影响作物高产的因素概括起来有四个:地域因素、气候因素、遗传因素、种植技术。这中间,有内因子(如遗传因素),也有外因(如气候因素)。内因改变作物遗传的特性,外因控制作物生态因素。 因此,为提高农作物的单产量,获得早熟、抗倒伏、抗病等性状,科学工作者往往要综合这四个因素,因地制宜。将提高作物产量潜力的途径归纳为育种手段、栽培措施、优化投入、控制逆境和改善环境等等 在外因方面 一、提高光能利用率 1.延长光合作用时间 (1)增加种植次数(也称增加复种指数)。不同地区种植作物的次数不同,南方可以一年两季、三季,而北方只能一季到两季。 (2)套种:也说套作。即在某一种作物生长的后期,在行间播种另一种作物,以充分利用地力和生长期,增加产量。 2.增加光合作用面积 (1)合理密植:是指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根据土壤肥沃程度等情况种植适当密度的植物。合理密植是增加光合作用面积的一项重要措施。 (2)间作:即在一块耕地上间隔地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农作物。如玉米和大豆两种作物间作,就是在两行玉米之间种一行或两行大豆,玉米和大豆虽都是阳生植物,但玉米所需的光照强度更强一些,这种高低间作既充分利用了光能,又增加了植物接受光照的面积。(3)适量增施N肥,以增大叶面积。 3.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1)调整光照强度:不同的农作物,对光照强度的需求不同。对于阳生植物要给予强光照,而阴生植物要给予弱光照。植株高的与植株矮的农作物之间的间作也可以起到调整各自所需光照强度的作用。 (2)适量提高CO2浓度:大气中CO2浓度只有0.03%,而在正常光照下,农作物所需的CO2浓度可达到0.09%,因此,适当地提高CO2浓度可以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具体方法:大田作物可通过合理密植,以保证通风透光;温室作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三)整合生物学知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学案

热考培优(三)整合生物学知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热考解读] 1.改善农作物的细胞代谢 (1)利用顶端优势原理进行果树整形修剪、茶树摘心、棉花打顶等,以增加分枝、提高产量。 (2)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植物受粉时,子房同时接受了花粉带来的生长素,这些生长素使花不至于脱落而继续发育,且刺激子房细胞分裂并长大。 3.改变农作物的遗传特性 (1)发展生态农业,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2)调整农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农作物。 [命题设计] 1.(2018·江西南昌高三联考)研究者发现,将玉米的PEPC基因导入水稻后,水稻在高光强下的光合速率显著增加。为研究转基因水稻光合速率增加的机理,将水稻叶片放入叶室中进行系列实验。 (1)实验一:研究者调节25 W灯泡与叶室之间的距离,测定不同光强下的气孔导度和光合速率,结果如图所示。(注:气孔导度越大,气孔开放程度越高)

光强低于800 μmol·m-2·s-1时,影响转基因水稻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在大于1 000 μmol·m-2·s-1光强下,两种水稻气孔导度开始下降,转基因水稻的光合速率明显增加,推测光合速率增加的原因不是通过气孔导度增加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增加。 (2)实验二:向叶室充入N2以提供无CO2的实验条件,在高光强条件下,测得原种水稻和转基因水稻叶肉细胞间隙的CO2浓度分别稳定到62 μmol·m-2·s-1和50 μmol·m-2·s-1。此时,两种水稻的净光合速率分别为________ μmol·m-2·s-1和________μmol·m-2·s-1,说明在高光强下转基因水稻叶肉细胞内的____________(部位)释放的CO2较多地被________。(3)实验三:研磨水稻叶片,获得酶粗提取液,分离得到水稻叶片中的各种酶蛋白,结果显示转基因水稻中PEPC以及CA(与CO2浓缩有关的酶)含量显著增加。结合实验二的结果进行推测,转基因水稻光合速率提高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光强低于800 μmol·m-2·s-1时,影响转基因水稻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在大于1 000 μmol·m-2·s-1光强下,两种水稻气孔导度开始下降,原种水稻的气孔导度下降但光合速率基本不变,可能的原因是光照强度增加与二氧化碳供给不足对光合速率的正负值影响相互抵消。而转基因水稻的光合速率明显增加,推测光合速率增加的原因不是通过气孔导度增加使进入叶片细胞内的CO2量增加。(2)由于测得原种水稻和转基因水稻叶肉细胞间隙的CO2浓度分别稳定到62 μmol·m-2·s-1和50 μmol·m-2·s-1,说明此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两种水稻的净光合速率都为0。从而说明在高光强下转基因水稻叶肉细胞内有氧呼吸过程中,线粒体释放的CO2较多地被固定。(3)研磨水稻叶片,获得酶粗提取液,利用电泳技术分离水稻叶片中的各种酶蛋白,结果显示转基因水稻中PEPC以及CA(与

高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方案案例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大赛获奖作品汇编 (上部)

目 录 1、集合与函数概念实习作业…………………………………… 2、指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 3、对数的概念………………………………………………… 4、对数函数及其性质(1)…………………………………… 5、对数函数及其性质(2)…………………………………… 6、函数图象及其应用…………………………………… 7、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8、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9、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10、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1、循环结构 ………………………………………………… 1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 1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2)…………………………………… 14、函数sin()y A x ω?=+的图象………………………… 15、向量的加法及其几何意义……………………………………… 16、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1)……………… 17、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2)…………………… 18、正弦定理(1)…………………………………………………… 19、正弦定理(2)…………………………………………………… 20、正弦定理(3)……………………………………………………

21、余弦定理……………………………………………… 22、等差数列……………………………………………… 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24、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25、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26、拋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27、圆锥曲线定义的运用………………………………………

提高光合作用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提高光合作用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STEPHEN P. LONG1, XIN-GUANG ZHU1, SHAWNA L. NAIDU1& DONALD R. ORT21 Departments of Crop Science and Plant Biology,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 IL 61801, USA, and2Photosynthesis ResearchUnit, USDA-ARS, Urbana, IL 61801, USA 摘要:粮食作物的产量潜力是单位面积的土地,在无杂草、虫害、病害的最佳生长条件下,获得的种子质量。它取决于可获得的光能产物和由遗传决定的自身性质:光捕获率、光转换率、谷粒获得的生物质量比例。植物育种中的光捕获率和谷粒获得的生物量比例接近理论最大值,光转换率主要取决于光合作用,是仅剩的提高产量潜力的主要方面。但是,比较不同基因型的作物发现,叶片光合速率与产量的相关性很差。这导致一种观点,认为改善叶片的光合作用对提高产量潜力没有什么价值。与此相反,最近很多实验,在当前和未来有计划提高二氧化碳浓度环境下,比较了基因型相同的作物的生长,表明叶片光合作用的增强与产量的增加密切相关。是否有机会通过基因操作实现类似增产。本文探讨了六种可能路线,通过改善光合效率提高光转换率,从冠层结构的改变到二氧化碳受体分子再生的改进不等。总的来说,这些改变能提高光转换率,因此提高产量潜力,高达50%。因为一些改变可通过转基因技术实现,所以商业品种的形成时间将会大大低于常规育种,可能在10-15年之间。 关键词:光呼吸;收获指数;全球变化;全球粮食供应;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植物冠层结构;遗传转化;植物育种;作物改良;产量潜力 引言 2004年,世界上最重要的作物总产量:玉米,823吨;水稻,725吨;小麦,555吨;大豆,186吨;大麦,142吨和高粱,59吨(美国农业部2005年)。这些都是粮食作物,在可见的未来,预计仍是人类和生畜营养的主要来源。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遗传改良,氮肥使用的增加,管理的改善使这些作物的产量潜力和实际产量在全球范围内显著提高(埃文斯1997年)。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从1951年的1.2吨每公顷上升至1993年的2.3吨每公顷(德尔和龙1985年;埃文斯1993年;戴森1996年)。产量潜力被定义为:某一品种在它适应的环境中生长,养分和水分供应没有限制,并且病虫害、杂草、生存空间和其它压力被有效控制的条件下的产量(埃文斯和菲舍尔1999年)。以玉米为例,在过去的50年中,产量的增加可能约50%归因于遗传的改良,50%归因于管理的改善(达维克2005年)。正如氮的使用,其它化学品的使用也将达到顶峰,在下个50年,提高产量潜力也许是更为重要的提高实际产量的手段。考虑到环境和经济的限制,产量潜力的进一步提高不能仅通过进一步增加氮肥的使用而实现。本文探讨了产量潜力进一步提高的几种可能。它论述了(1)在过去的50年里,光合作用是仅剩的进一步提高产量潜力的主要特性;(2)当其它因素不变时,提高叶片光合作用会增加产量;(3)分析光合过程效率的理论限制能揭示改进的关键目标;(4)人为设计提高叶片的光合作用和作物产量的定向选择的范围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实现。 1 增产分析的理论框架 提高产量潜力的生理基础是什么?按蒙蒂思(1977)作物的产量潜力和特定地点的初级生产的原则是由

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复习教学设计案例(完成稿)

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复习教学设计案例 一、主题确定背景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高中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高中生物课程的特点如下: 1.概念多、理论多、范围广。高中生物课程内容丰富,与物理学、化学、数学等各学科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已经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生物科学发展三个方面,《高中生物课程》主题较多: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等。 2.实践性强、探究性强。高中生物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教师相对难教。一方面是小学和初中学生对生物不太重视因而没有扎实的基础,学生之前所学的是生物科学中大概的框架,没有接触具体的概念及过程,所以很多学生需要花较长时间才能实现变成思想、方法上的转变。另一方面是高中生物课程中有很多内容理论性强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较难。 正是基于高中生物课程的如上特点,教学不能完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概念定义的讲解,强调理论体系的完善,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讲授。而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加强学生对于关键性概念、整体知识结构的理解,更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本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严重脱节是造成“高分低能”现象的主要原因,理科综合(生物学)考试就是要杜绝这一现象。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师与学生

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探讨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得到真正内化和高度结构化,帮助学生掌握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法,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决策能力,也可以大大缩短教学与实践的差距,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二、主题理论解读 (一)案例与案例教学 案例,是对一个复杂情境的记录。一个好的案例是一种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从而可使教师和学生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一个好的案例,首先必须是一篇好的报道。 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 综合各家之言,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所谓案例,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的含义 案例教学就是根据科学教学的需要和教学目标选用一定的案例进行研究和分析的教学方式,它通过对有关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研究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三) 案例教学特点 1.针对性:选择案例要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