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几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简析

几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简析

几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简析
几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简析

几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简析

2004/03/31 来源:东方农业信息网

1精准农业(Precision Agriculture)

1。1精准农业的提出精准农业(也称精确农业、精细农业)是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继LISA(低投入可持续农业)后,为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要求对农业发展提出的.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将精准农业技术系统应用于农业生产与管理,如作物的估产、长势监测、产量预测、病虫害预报、确定灌溉方法和最佳施肥量、评价一项新的农业技术对作物生产的影响及分析由于气候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生产风险等方面.目前,我国一些地方也已开始了这方面的应用研究与试验。

1.2精准农业的概念精准农业是一种把科学的精确性引进农业生产的方法,即通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利用大型的机械设备进行田间管理,能够做到精确配方施肥、定点施药,在减少投入的情况下增加或维持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及保护生态环境,适用于种植业、畜牧业、园艺和林业等,精准农业将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运用在农业中,是一种关于农业管理系统的战略思想,并与可持续农业密切相关。

1.3精准农业技术与一般农业技术的不同,一般的农业技术是通过品种、施肥、灌溉等措施来提高农作物产量,而精准农业技术是通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计算机技术,精确地计算出一块地所需的投入,从而达到减少不必要的投入、避免资源浪费及提高效益的目的,以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1.4精准农业的发展前景精准农业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至今为止,农业仍是投入/产出转换效率很低的产业,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对作物的投入不是根据作物的实际需要。另外,农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及农产品残留毒害也愈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其解决的途径也必然是采取精准农业战略。从长远看,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也只有在采取精准农业战略的前提下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2都市农业(Urban Agriculture)

2。1都市农业的提出都市农业首先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美国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的,最初的表述为“都市农业区域”和“都市农业生产方式”等。到1977年,美国农业经济学家艾伦·尼斯才明确提出了“都市型农业”一词。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城市化进程,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一些经济学家相继开展了与都市农业有关的研究,并不断完善都市农业概念的内涵,从此都市型农业的概念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接受。

2.2都市农业的涵义都市农业指处在大城市及其周边的地区充分利用大城市提供的资本、科技成果及现代化设备进行生产,并紧密服务于城市的现代化农业.都市农业是一种与城市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农业现象,是城市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农业与城市、农业与非农业等进一步融合过程中的一种发达的现代农业。都市农业作为一种崭新的现代农业形态,具有城乡融合性、功能多样性、现代集约性、高度开放性等特征.

2.3都市农业的主要功能一是具有推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产品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的经济功能;二是具有为城市居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以及观光、休闲与休憩的场所与机会的社会功能;三是具有营造优美宜人的绿色景观,保持清新、宁静的生活环境的生态功能;四是具有依托大城市科技、信息、经济和社会力量的辐射,带动持续高效农业乃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示范功能。都市农业有净、美、绿的特色,建立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生态环境,而绿色食品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是作为经济中心的城市高速发展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的支撑点。

3蓝色农业(Blue Agriculture)

3.1蓝色农业的提出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地资源的日益减少。21世纪的食物问题正越来越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海洋作为人类生命的摇篮,占地球表面积的71%,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据测算海洋中的生物资源可养活地球300亿人口。显然,海洋将是人类21世纪的第二粮仓。如何开发海洋食物资源?科学家们提出发展“蓝色农业"的设想,建议一方面依靠微生物发酵工程利用海洋植物生产单细胞蛋白质,一方面利用浅海和滩涂搞海水养殖和放牧,实现农牧场化,从而形成与陆地农业并存的蓝色海洋水生农业。

3.2蓝色农业的涵义蓝色农业指利用海域种植或者捕捞海洋生物资源,进行农业生产,发展海洋农业、海洋种植、海洋养殖和海洋捕捞,开发海洋食用蛋白。蓝色农业是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不可缺少的地位。

3.3蓝色农业的发展趋势生态养殖和工程养殖关键的策略在于立足基础研究,强化高新技术转化,实施良种工程,不断推出养殖新良种,从平衡沿岸各产业的需求出发,调整现有养殖区的养殖结构、规模与布局;集成现代生物和工程技术,实施潮上带和陆地生态工程养殖;以养殖生态学理论和现代工程技术为基础,大力发展浅海离岸设施渔业。与内陆水域相比,海洋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和持续利用更为重要,前景也更为广阔。

4白色农业(White Agriculture)

4.1白色农业的涵义白色农业被称为除植物种植和动物养殖两大块之外的第三农业,是对微生物资源(主要是利用菌类微生物)进行工业化开发而形成的高科技农业,又称为微生物农业。白色农业的内涵为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由于人们在工厂车间内都要穿戴白色工作服帽从事劳动生产,故形象地谓之为白色农业,这种工业型新农业生产潜力巨大.

4。2白色农业的优势及发展方向与传统农业比较,白色农业有很多优势。一是原料丰富,可以利用农作物秸秆、农副产品加工的下脚料(如酒糟、醋糟、糖渣等废料)、工业废料(如造纸工业废料、工业酒精废液、工业味精废液)等进行生产,成本低廉,经济效益很高;二是生长迅速,微生物合成蛋白质的能力要高于动物和植物数十倍、上百倍,挑选一些适当的微生物进行工厂化生产,能够获得大量的生物量,可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白色农业目前已形成微生物食品、微生物饲料、微生物肥料、微生物药物、微生物能源及微生物生态环境保护剂6个方面的产业,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将来还会出现更多的白色农业新产业。

4.3白色农业的发展前景实现农业微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创建节土、节水、不污染环境及资源可循环利用的新型工业化农业,必将给21世纪的农业带来崭新的局面.绿色农业、白色农业和蓝色农业,即“三色农业"的建成,将变革传统农业露天生长的“单相形态"的生产模式,演进为“多相形态”的生产模式,即绿色“露天农业”与白色“工厂农业”并存,绿色、白色“陆地农业”与蓝色海洋“水生农业"共兴.农业“多相形态”生产模式的实现,将是人类社会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变革。

5设施农业(Construction Agriculture)

5.1设施农业的提出20世纪是世界农业获得奇迹般发展的世纪,发达国家纷纷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国家也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农业与工程的密切联系程度,农业需要工程,从事农业工作的人们开始具备“工程”意识,于是设施农业思潮很快被人们接受并日益受到重视。

5.2设施农业的涵义设施农业就是通过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来调节生物体生活的环境,使之最适合进行农业生产.其主要模式有:①简易覆盖型,主要使用塑料薄膜,进行地膜或拱膜加草苫覆盖,可以调节小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促进生长;②普通设施型,使用塑料大棚、地窖、废矿坑、房屋等进行蔬菜生产、动物养殖、食用菌培育等农业生产活动;③现代设施型,设专门的生产车间,采取工厂化的生产流程,从种苗的繁育到产品的加工等,进行一体化、产业化操作。设施农业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①设施种植业,如温室栽培、塑料大棚栽培、无土栽培等;②设施畜牧业,如畜禽舍、养殖场及草场建设等;③农畜产品贮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8-01-09 10:16 来源:欧柯奇技术 一、现代农业内涵定义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2)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二、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1、美国 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

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 2、日本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3、荷兰 荷兰人均农业用地仅2亩,地少人多。但荷兰农业坚持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农产品出口率达70%,居世界首位;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9%,居世界前列。花卉出口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蔬菜、乳制品和猪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 4、以色列 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4%,但依赖滴灌技术等高科技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农产品不仅能自给,水果、蔬菜和花卉还出口到欧美市场,被称为“欧洲的菜篮子”。 5、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非常高,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人均农业生产总值排名第一。澳大利亚农业属于外向型经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收入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0%以上。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现代农业与新型农业类型与模式特点

现代农业与新型农业类型与模式特点3 李东坡1  武志杰 133  陈利军1 马 芳2 李 勇2 周汝忠2 张宝宁 2 (1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110016;2 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宝清155630) 摘 要 论述了目前现代与新型农业种类与模式的内涵、特点、基本指导思想与发展前景,分析了可持续 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精准农业、设施农业、白色农业、城市农业、质量农业、蓝色农业、自然农业、生物农业、生物动力农业、集约农业及其他新型农业产生的背景条件和精髓,指出这些农业类型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立,而是互相渗透与补充。其中的许多农业模式都注重依靠农业生态系统自身的循环,其生产过程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但它们绝对排斥现代化学工业产品,侧重强调环境意识,忽视农业的生产功能和收益,会使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降低。面对人类人口增加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现实问题,这些替代农业很难实现大面积应用,如果能够把这些农业模式的精髓之处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形成具有生命力的现代农业,将主宰21世纪的农业潮流。 关键词 常规农业,现代农业,新型农业,石油农业,农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 X1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4890(2006)06-0686-06 Characteristicsofvariouspatternsandtypesofcontem porar yandnew 2typeagriculture.LIDon gpo 1,WUZhi jie 1,CHENLi jun 1,MAFan g 2,LIYon g 2,ZHOURuzhon g 2,ZHANGBaonin g 2(1Institute of A pplied Ecolo gy ,Chi 2 nese Academ y of Sciences,Shenyang 110016,China ;2 853Farm of Heilongjian g Province,Baoqing 155630,China ).ChineseJournal of Ecolo gy ,2006,25(6):1~. This paperdiscussedthe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guidin gideology,anddevelo pment prospectsofvarious patterns andt ypesofcontem poraryandnew 2typea griculture,andanal yzedtheemer gencebackgroundand princi plesofsus 2tainableagriculture,ecolo gicalagriculture,or ganica griculture,precisionfarming,constructiona griculture,whitea 2griculture,urbana griculture,qualit ya griculture,bluea griculture,naturala griculture,biologicalagriculture,bio 2dy 2namicalagriculture,intensivea griculture,andvarietiesofnew 2typea griculture.Itwasindicatedthateachofthese patternsandt ypeswas pervasiveandcomplementarywitheachother,andman yofthem paidmoreattentiontorel y onthec ycleofa gro 2ecos ystemitselfandtothe productionprocessesbebeneficialtotheim provementand protection ofecologicalenvironment.These patternsandt ypesofcontem poraryandnew 2typea griculturerejectedtousecon 2temporarychemical products,em phasizedenvironmentconsciousness,ne glecteda griculturalproductionfunctionand income,andconse quently,reduced productbenefitand productiveness.Facin gtothenew problemsofincreasin g populationanddecreasin gtillablefieldamount,someofthesea griculturalpatternsweredifficulttoa pplywidel y.If thedistillationsofthese patternscouldbecombinedto gether,acontem porarya griculturewith powerfulactivit y wouldbeformed,andre presentthetendenc yofa griculturedevelo pmentin21centur y. Ke ywords conventionalagriculture,contem porarya griculture,new 2typea griculture,oila griculture,a gricultural pattern. 3沈阳市“十五”计划重大资助项目(102100923)。33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2005-07-05 接受日期:2006-02-17 1 引 言 以化肥、农药、塑料和石油高投入换来高产出的现代化石油农业给人类造成多种危害,资源和能源消耗巨大,带来了水土流失,水质、土壤、生态环境和农产品严重污染等严重的问题。引起了农业经营模式及经营思想的转变,迫使人们开始寻求替代石油农业的现代新型农业发展途径。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积极探索各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13],以应对石油农业带来的弊端,因此国际社会相继提出实践替代常规农业模式的各种类型替代农业,节制土地消 耗,减少能源和物质的投入,从此新型农业孕育而生。同时现代农业的发展正在深化,出现多种不同的农业模式[4]。对这些农业类型与模式特点的了解,有利于对未来农业发展趋势的把握,是21世纪农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2 现代农业的种类与特点211 可持续农业 生态学杂志ChineseJournalofEcolo gy 2006,25(6):686~691

经营城市现代城市发展理念的创新

作者:顾戛良来源:论文网添加日期:07年09月11日 城市作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表明,城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现代化事业的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城市集中了23%的国民生产总值、34%的工业总产值和外资利用额度。城市还集中了几乎全部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和科技人才,加快了科技产业的步伐。这充分表明城市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龙头。没有城市的发展,没有城市的现代化,也就不会有国家的发展和现代化。城市的蓬勃发展必然会推动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现代城市不但要求要建设好、管理好,而且要善于经营。城市不是单纯的投入对象、建设对象和管理对象,而且是可供开发利用的主体。经营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理念的创新。 一、经营城市的紧迫性和必然性 经营城市的概念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传播并受到关注。什么是经营城市?目前有不同的概括和解释。笔者认为,所谓经营城市,是从政府角度出发,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城市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资源、人文资源等进行优化整合和市场化运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促进城市功能完善,提高城市素质。其中,自然资源主要是指城市的土地、山水、空间等;基础设施资源主要是指城市的电力、道路、桥梁、通信网络以及市政公用设施等;人文资源主要是指城市的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科技资源和政府资源等。由以上几类资源派生出来的资源还有信息资源、品牌资源、形象资源和注意力资源等,这些都是可供经营的城市资源。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城市经营资源的内涵和外延还将不断丰富和扩大,新的资源将不断被开拓和产生,经营城市的内容将越来越广泛。 (一)经营城市是经济全球化对管理城市理念挑战所作出的正确选择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形势下,如何推动城市发展?这仍然是一个必须深入探讨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发展不再单纯由政府来推动,而更多改由市场推动。随着我国加入了WTO后,按照WTO规则,政府职能必须与国际接轨,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管理方式向市场经济体制管理方式转变。城市政府必须按照经营城市的理念,把资产的投资和经营部分交由市场来完成,政府则专门从事城市的发展、规划和城市资产的监督、管理,从而促进政企分离,有效地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可以认为,经营城市理念的提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必然,是经济全球化对管理城市理念挑战所作出的正确选择,是突破城市建设的资金瓶颈、实现城市建设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思路。 (二)经营城市可以极大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城市建设事关国计民生,投入大、周期长、公益性强。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较长时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城市建设基本上是以政府投入为主,政府包揽包办,单一投资,形成了许多弊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城市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载体,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成为城市之间争夺的对象。城市的土地、公共建设等资源,开始从非经营性资产逐步转化为可经营性资产,市场配置城市资源的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提高。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政企分开,引进竞争,对大部分的城市资源实行市场化经营。当前,我国城市普遍处在现代化发展的大规模建设阶段,建设资金普遍紧缺。建设资金的来源既靠城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国务院关于印发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国发〔2012〕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二○一二年一月十三日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指导全国“十二五”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机遇期。 (一)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更加坚实。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大幅增加农业投入,有力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粮食连续八年增产、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棉、油、糖生产稳步发展,“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初步形成。物质装备条件显著改善,科技支撑能力稳步提高。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提高。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农业“走出去”取得新进展。农民收入大幅提高,连续八年增幅超过6%。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为满足国内需求、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更加有利。“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机遇难得。一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引领推动作用将更加明显。工业化快速发展,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改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

精心整理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由单纯在耕地上想办法到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要把产业链、”业1300多家,全国种业前10强中北京市占4家,全球10强种业巨头有8家在首都建立研发或分支机构。全国种业的交易交流中心。北京种业销售额占全国的10%,农作物种子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7%。搭建种业发展服务平台。搭建了农作物品种试验展示网络框架,构建了北京林木种苗网、花卉网、果树网等网络平台。

二、休闲农业。农业与“三产”的有机融合。利用农业和农村资源,为居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娱乐、健身等多项服务。北京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3500余万人次,实现收入30亿元左右。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休闲农园。从单一的入园观景、赏花、摘果、耕作、垂钓、狩猎等,到融合科研、观光、科普、餐饮、会议为一体,以“新技术、新品种、高科技、 加值,达到“举办一个展会、拉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农民”的目的。北京每年各类会展活动接待参观游览1000万人次,总收入达25亿元。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节庆活动。以当地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为依托,通过举办农业节庆活动的方式,带动乡村旅游、农村文化和产业发展。目前北京有一定影响力的农业节庆活动有60多个,如平谷的桃花节、大兴

的梨花节、昌平的草莓节、通州的葡萄节等。二是各类展会。以“展示成果、推动交流、促进贸易”作为宗旨,发挥展示、招商、信息交流等多种功能,积极寻求合作,努力开拓市场,促进农产品的销售,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渠道。如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丰台种子交易会、顺义农博会等等。三是学术大会。以举办与产业紧密结合的、世界性农业学术会议为契 景观,使得农业的生产性、可持续性同审美性结合起来,成为生产、生活、生态三者的有机结合体。如昌平小汤山镇的“京承碧园”(四季蔬菜观光主题园),利用不同的品种选择、色彩搭配、播期调节、艺术造型等,搭建图案、色彩、造型各异的景观效果,形成了春意盎然踏青园、姹紫嫣红瓜果园、金秋十月赏菊园、寒冬保健菜园四个景观园和一个蔬菜迷宫。三

高效农业发展概述

高效农业发展概述 摘要阐述了高效农业的概念与特点及发展高效农业的前提、原则及途径。 关键词高效农业;集约化;二元经济;设施农业 1 高效农业的概念和特点 1.1 概念 高效农业是相对传统农业而言的,是指在单位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采用新的农业生产技术,进行精细耕作,取得较高经济效益的一种当代农业。 1.2 特点与传统农业相比,高效农业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2.1 单位面积投入较高。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自给自足农业、当代农业几个发展阶段;从其经营模式看,又可分为粗放型经营模式和集约化经营模式。我国当代农业属于集约化农业,但农业不同于工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当代工业可以区分为劳动密集型工业、技术密集型工业、资本密集型工业等不同的形态,而高效农业作为集约化农业却集资金、技术、劳动力于一体,它需要依靠在单位面积上同时投入较多的资金、较高的技术、较多的劳动力,才能得到较高的农业产出。这是农业生产特点所决定的。 1.2.2 单位面积上产出较高的经济效益。目前高效农业按照每公顷产出可分成3个等级:3万~7.5万/hm2、7.5万~15万/hm2和15万/hm2以上。 但高效农业并不是依靠高投入引出高产出,而是要看比较效益。对于那些能够达到节本增效效果,而每公顷净收益能够达到甚至超过高效农业每公顷净收益的,也应算作高效农业发展的又一个类型。 2 发展高效农业的前提 2.1 资金集约化投入是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或资金,从而得到较多经济效益。由于高效农业投入成本较大,如发展设施农业,仅建设一个覆盖面积为666.7 m2的钢架大棚就需要1.4万元左右,而建造同样一个温室大棚也需要2万元以上,要建造高标准的温室大棚,甚至需要5万~6万元。因此,发展高效农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苏北工业发展比较滞后的地区,要吸引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农业生产领域,主要是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商资本投入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鼓励信贷投入,拓展小额贷款服务范围和形式等内容。 2.2 技术集约化研发运用应积极运用当前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关键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1.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有些人错过了,永远无法在回到从前;有些人即使遇到了,永远都无法在一起,这些都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 2. 3.每一个人都有青春,每一个青春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个遗憾,每个遗憾都有它的青春美。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一)从农业经营模式看 中国目前大多数地方仍然是精耕细作的小农经营模式,尤其是在一些不发达地区。这是中国上个世纪制定的政策,一直延用至今。无可否认,这种政策在制定之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这种模式因为其经营的灵活性不足和低效性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走向困难。 这就要求农业的经营策略要全局考虑,制定合理的生产结构,并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及时改变生产的品种和数量,经得起市场的跌宕起伏。而小农经济经营模式下经营者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根据目前市场行情来决定生产什么,而且产品非常单一,结构很不合理。这样可能在短期内收益会比较明显,但是由于盲目的大量的生产,该产品的市场很快出现饱和,价格迅速下降,收获不到好的收益后,营者们只能又再投入大量的资金去经营新的目前市场上走俏的产品,再次走上追逐—>失利—>转营的怪圈(其实转营也不一定就能获得好的收益,因为农业的生产周期通常比较长,等到转营后有产品产出是时候那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市场了)。这严重影

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

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对于农业的发展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产业的发展状况在世界上仍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水平,目前我国已基本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工业化发展达到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继续发展我国农业产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看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应该正确认识现代农业的含义,才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运用和发展它。 一、现代农业的内容 现代农业是指以物质和能量的开放式循环为特征,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的基础上,市场化运行、产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而且中低产田占到耕地总面积的2/3以上。中国的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接受过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民不足总数的5%,农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国内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1/8,仅相当于国内第三产业的1/4。中国农业不仅要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还需要满足不断增加的工业原料的需求。据统计部门估算,中国粮食需求每年增长40亿-50亿千克,而土地资源的约束必将更加突出。与此同时,中国农业还承担着实现农民增收、确保食品安全、维护生态

发展高效农业过程中的五大模式

发展高效农业过程中的五大模式 (一)、低产田改造培育特色瓜果苗木。 我镇立足于挖掘现有耕地潜力,采取集约经营方式,种植各种适宜的品种,提高产出,增加效益。例如,占地140亩,参与户数50多户的XX提子园就是利用XX村地区部分低洼地、低产田进行土地改造,引进种植美国红提、大红球等精品葡萄。06年美国提子种植200亩,创效益275万元,比上年增加85万元,亩均效益最高达13750元,带动了1500多个大龄劳动力的就业。继XX提子之后,日本黄桃、台湾大樱桃等精品瓜果业相继落地开花,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以营造“绿色XX”为契机,按照总体规划,有效地利用边角地、低产田发展绿化,发展特种花卉苗木,在为本镇和周边地区绿化提供优良品种的同时,解决本地“4050”人员500多人的就业,促进了绿化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种养业结合打造优质粮油基地。 主要是通过科学处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关系,减少人为能量消耗,依靠畜产品增值和增加有机肥,达到农牧结合,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随着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绿色无公害”成为粮油生产的绝对发展趋势。我镇充分发挥盛产优质大米的传统优势,以白米村为试点,利用养猪场的粪

便,制成水稻的有机肥,鼓励广大农户种植优质水稻,推广无公害粮油生产,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生活水平的需求。06年在保证2万亩都种上优质水稻品种的基础上,又结合市农办的农业资源开发项目,规划建设了5000亩优质大米基地,计划年内设施将全部竣工,届时将与太湖所直接挂钩共同开发水稻新品。06年我镇水稻、小麦、油菜三项合计产出效益1664.6万元,净增效益490万元,取得了单产、总产、效益的全面丰收。 (三)、农作物轮作成就早春红玉西瓜。 该模式主要是通过各种作物之间的有效轮作及其内部资源的循环利用,正确处理农业生物、农业环境和人的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达到节省投入,提高产量,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效益的目的。1997年本镇农技部门成功引种日本F1代早春红玉西瓜,由于采用西瓜与粮油作物的有效轮作,一方面保证了西瓜种植所需的土壤环境,另一方面则改良了农田肥力,促进了粮油作物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为广大农民带来了不菲的收入。2002 年注册了“南港”牌早春红玉商标后,瓜农的种植积极性越来越高,07年种植面积增加到1720亩,亩均利润一直保持在万元左右。 (四)、市场化经营提升水产养殖。 主要是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农副产品的商品性,在搞好种、养业的同时着重考虑增加效益。近年来,我镇通过“引进—试种(养)—筛选—定品”的途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由单纯在耕地上想办法到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要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可以形成很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农业大市,我们要抓住难得机遇,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和跨越发展。 自挂职以来,笔者通过对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经验的学习、调研,发现北京市近年来适应高端化、多元化市场需求,积极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示范功能,不断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探索出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籽种农业。开发农业的生产功能,加快科研攻关、品种选育、基础设施、种子贸易等关键环节发展,提升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北京种业年销售额达100多亿元,

主要是打造“三中心、一平台”:全国种业的科技创新中心。 每年育成各类粮菜新品种400多个,引育农作物新品种数量约占全国的20%。国内外种业企业聚集中心。全市籽种经营企业1300多家,全国种业前10强中北京市占4家,全球10强种业巨头有8家在首都建立研发或分支机构。全国种业的交易交流中心。北京种业销售额占全国的10%,农作物种子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7%。搭建种业发展服务平台。搭建了农作物品种试验展示网络框架,构建了北京林木种苗网、花卉网、果树网等网络平台。 二、休闲农业。农业与“三产”的有机融合。利用农业和农村 资源,为居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娱乐、健身等多项服务。北京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3500余万人次,实现收入30亿元左右。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休闲农园。从单一的入园观景、赏花、摘果、耕作、垂钓、狩猎等,到融合科研、观光、科普、餐饮、会议为一体,以“新技术、新品种、高科技、现代化”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农业科技园区。目前北京市休闲农业园已经达到1300多个。二是农业观光。根据“以农造景、以景带旅、以旅促农、农旅结合、协同发展”的理念,通过规划整合,培育具有一定品牌效应的农业主题观光地。目前北京已形成油菜花、向日葵、中药材、水稻、薰衣草、

几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简析

几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简析 1精准农业(Precision Agriculture ) 1.1精准农业的提出精准农业(也称精确农业、精细农业)是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在20 世纪80 年代末期继LISA (低投入可连续农业)后,为习惯信息化社会进展要求对农业进展提出的。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将精准农业技术系统应用于农业生产与治理,如作物的估产、长势监测、产量推测、病虫害预报、确定灌溉方法和最佳施肥量、评判一项新的农业技术对作物生产的阻碍及分析由于气候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生产风险等方面。目前,我国一些地点也已开始了这方面的应用研究与试验。 1.2精准农业的概念精准农业是一种把科学的精确性引进农业生产的方法,即通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自动化操纵技术等,利用大型的机械设备进行田间治理,能够做到精确配方施肥、定点施药,在减少投入的情形下增加或坚持产量、提升农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及爱护生态环境,适用于种植业、畜牧业、园艺和林业等,精准农业将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电子、运算机和信息技术等)运用在农业中,是一种关于农业治理系统的战略思想,并与可连续农业紧密有关。 1.3精准农业技术与一样农业技术的不同,一样的农业技术是通过品种、施肥、灌溉等措施来提升农作物产量,而精准农业技术是通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运算机技术,精确地运算出一块地所需的投入,从而达到减少不必要的投入、幸免资源白费及提升效益的目的,以确保农业可连续进展。 1.4精准农业的进展前景精准农业是信息技术进展的必定结果,是农业现代化的必定趋势。至今为止,农业仍是投入/产出转换效率专门低的产业,其中重要的缘故之一确实是由于对作物的投入不是按照作物的实际需要。另外,农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及农产品残留毒害也愈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其解决的途径也必定是采取精准农业战略。从长远看,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也只有在采取精准农业战略的前提下才有可能真 正实现。 2都市农业( Urban Agriculture )

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第一讲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第一部分农业发展的阶段分析 一、原始农业阶段 1、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生 动机:环境变化引起新的食物来源的需要 产生:驯化野生动植物 标志:“神农氏”的出现(约6000年前) 过程:黄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仰韶文化,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 2、原始耕作技术 刀耕火种,使用的工具主要有石刀、石斧之类,这些都是用来砍伐树木。 3、原始动物的驯养 (1)由于狩猎的需要,最先驯养的动物可能是狗。(2)到四、五千年前,家畜饲养进一步发展,狗、猪、牛、羊的数量增加。(3)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和鸡在成了饲养的家畜、家禽,后世所称的“六畜”此时都已被人们驯养了。(4)种植业和养殖业开始发展。 二、传统农业阶段 (1)产生:奴隶制后期至蒸汽机发明之前时期。 (2)内涵:在生产过程中以精耕细作、农牧结合、利用自然环境条件进行生产经营;不使用合成农用化学物资,充分利用有机肥进行地力

培肥,保持土壤良好的结构性和耕性,延长土壤的使用寿命;采用农业和人工措施,如多种种植、增加天敌、人工捕捉、合理倒茬和换茬、筛选和种植抗病品种等措施,进行病虫草害防治,逐步地形成了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农业耕作体系。 (3)特点: 1、铁制农具和畜力的广泛使用。 2、畜牧业出现以放牧或游牧为主的生产方式。 3、经济形式以自给自足、生产规模小的自然经济为主体。 三、石油农业发展阶段 “石油农业”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现代化模式。这一模式之所以被称为“石油农业”,是因为它大量地使用以石油产品为动力的农业机械,大量使用以石油制品为原料的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 特点:追求产量,不计成本和环境破坏。 后果: 1、破坏土壤,加速水土流失。美国每年流失的土壤高达31亿吨,由土壤流失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亿美元。 2、化肥农药造成环境污染。美国31个州存在化肥污染地下水的问题,农村钦用水中63%被农药污染。 3、单一作物种植减少了遗传的多样性。单一作物种植造成了农业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减退,病虫害加重。 4、大量消耗能源且能源利用率低。 5、高投入带来高成本,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增加。

2018中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分析报告(一)

2018中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分析报告(一) 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稳步发展,企业数量和规模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和发展带动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2012年3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0号,以下简称“文件”),厘清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明确了加快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政策措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黄金期”。农业产业化龙头文件明确提出,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等方面提供政策扶持,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融资信贷方面提供便利。文件规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仅包括上市公司,而且包括拟上市公司,还进一步包括了一些地区龙头和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广大龙头企业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强化质量管理,创建知名品牌,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展现出快速发展的新特征。 一、发展概况 据农业部统计,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数量达41.7万个,比2015年底增长8.01%。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3.03万个,同期增长了1.27%。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约为9.73万亿元,增长了5.91%,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高1%;大中型企业增速加快,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同比增长了4.54%;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固定资产约为4.23万亿元,增长了3.94%。 图1农业部第七次监测合格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分布图 2016年,农业部公布了第七次监测合格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总共为1131个。其中,山东省共计有85个,位居首位,第二名是四川省(58个),河南省和江苏省并列第三(55个)。有13个省份的国家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高于40个,还有7个省份的数量介于30-40个之间。从地区的分布来看,国家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传统农业大省。例如,经济发达省份的浙江和广东等省份,传统农业大省的四川和河南等省。这些地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带动作用明显,对周边地区经济辐射力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的组织者,一端与广大农户链接,

创新城市

随着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际竞争更趋激烈,许多国家都把强化国家创新体系作为国家战略,把科技创新投入作为战略性投资,超前部署和发展科学研究前沿的高技术及其战略产业,实施国家重大科技规划,以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来提升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创新;创新型城市;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economic society, innov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s becoming more fierce, many countries have strengthening the innovation system as a national strategy, take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vestment as a strategic investment, advanced deploy and the develop the science and research front of high technology and strategic industry, to carry out a major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n, in order to enhance nat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to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 innovation ;innovative city.

创新城市发展理念 努力塑造城市形象

创新城市发展理念努力塑造城市形象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城市成为人类活动的中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城市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但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间人才、资金、市场等要素越来越趋同。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引起世人的关注与青睐?其出路在于:塑造城市良好形象,不断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城市名片。近年来,大渡口区突出自身优势和特色,大力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建设档次,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城市建设新路子。 一、创新理念,推进城市建设新型化 大渡口因重钢而立、因重钢而兴,城市建设和发展也同时受到重钢发展影响,具有较浓重的工业城市色彩。如今,重钢即将环保搬迁,大渡口进入经济、城市、社会“三个转型”重要关头。为此,大渡口抓住转型的良好契机,创新理念,强化三种意识,加快推进城市建设新型化。 强化战略意识,确立城市发展新座标。大渡口区域面积小,土地资源稀缺,当前的十年,决定着今后的一百年。如何集约发展,在有限的土地上建设一座精品城市,是推进城市建设新型化的重要课题。为此,大渡口树立世界眼光和全局思维,高度重视城市建设中的超前性和长远性,牢牢把握城市发展新趋势,坚持生态、低碳、循环的建设理念,提出建设重庆的CRD,把建设“生

态文化之区、生活品质之城”作为战略目标,推进城市建设新型化进程。 强化环境意识,重塑城市新形象。多年来,由于重钢污染的影响,我区环境承载压力大,城市最基本的宜居功能缺失,极大影响了城市的形象。优美的环境是提升城市品位的基本前提,深刻的历史教训让大渡口更加重视环境保护,更加珍惜重钢搬迁后形成的良好生态环境。为此,大渡口强化环境意识,坚持“环境就是资源,就是资本,就是生产力”的发展理念,不断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大力调整重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坚决关闭和拒绝污染企业,努力改变大渡口就是重钢,就是“钢城”、“灰城”的外界形象。 强化改革意识,形成城市建设新机制。近年来,大渡口不断提高改革意识,加大城市建设机制的改革力度,投入和建设机制不断得到创新。比如,放活城市设施投资权、建设权、经营权、冠名权,给予一定优惠政策,政企合作建成了双山公园和锦天广场等公益项目,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区域形象和价值,带来了长远效应,企业获取了知名度和经济效益,居民则多了休闲的设施,提升了居住品质,实现了政府、企业、居民的三方共赢。同时,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数字化、信息化水平,率先开展控规三维仿真系统应用工作。 二、规划先行,推进城市建设科学化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纲领和蓝图,是打造品牌城市的重要

农业经营新模式

新型农业经营模式 一、CSA 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简称CSA。从字义上看,“社区支持农业”指社区的每个人对农场运作作出承诺,让农场可以在法律上和精神上,成为该社区的农场,让农民与消费者互相支持以及承担粮食生产的风险和分享利益。CSA的概念是不要中间商来操纵当地的食品经济。它可以恢复农民和消费者之间的友好关系。CSA的重要原则是农民在具有生态安全的农业系统中生产能带来健康的食物,消费者也是“股东”,也要承担生产耕作的风险,比如可能遇到自然灾害等等。CSA背后所蕴含的理念是建立起本地的食品经济体系并创造一个环境,在这个环境下,农民和消费者一起工作来实现食品保障和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CSA没有一个特定的模式。每个社区都有各自不同的因素和条件,因此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模式。通常,CSA是由一群消费者发起的,这些消费者一般都关心自己的食品、健康和环境。他们承诺支持一个或一群农民生产有益健康的食品,食品的价格应该使农民能够持续地经营自己的农场。 优点:1、城市社区居民一次性交付一年的菜钱,与农民共同承担风险,增强彼此的信任,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城乡交流。 2、农民预先收到订金,有利于农业资金运转。 3、社区居民直接从农民手中预订蔬菜,解决了农村蔬菜的销路问题。 4、方便社区居民更直接的吃到清洁绿色有机蔬菜。 二、生态循环农业 生态循环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

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简单地说,就是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所从事的“三高农业(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它不单纯地着眼于当年的产量,当年的经济效益,而是追求三个效益(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使整个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把人类梦想的“青山、绿水、蓝天、生产出来的都是绿色食品”变为现实。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上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出现了生态农业,引起了各国普遍重视,且发展势头很快,大有不可阻挡之势。 优点:1、通过物质循环利用,减少生态系统物质流和能量流的物质和能量损耗,使相同的生产原料能产生更大的效益。 2、通过生物间的互利共生关系,增大生产效益。 3、通过食物链与食物网模拟自然的生态系统,生产出的农产品更清洁无公害。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其实质就是用管理现代工业的办法来组织现代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它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优点:1、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以来,是农民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但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

城市创新发展必须坚守文明和进步

城市创新发展必须坚守文明和进步 作者:尤建新 来源:《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 自从2010年初,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分别公布了一批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的城市名单后,“创新型城市怎么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一个个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的出台, 不禁令人有些失望,许多创新规划内容的重点是在谈科技或者产业创新,而作为创新型城市建 设发展的核心内容——百姓生活,却在众多的创新规划中被遗忘或成为配角。民生,理应是创 新型城市创新发展的根本,必须在城市创新的“宏伟蓝图”中扮演主角,而不是被边缘化。为此,不禁要问:创新型城市——要创新什么? 一、城市的健康、安全是发展的基本要求 耍回答“创新型城市创新什么?”这一问题,首先应该想一想:什么是城市?民众对城市 有什么要求?简单地说,城市就是人口密集、商业发达的地方,是周边地Ⅸ政治、经济、文化 的中心。城市的发展,无论是先城后市,还是先市后城,都反映了城市的产生,是人类在自然 发展的过程中为提升生活质量水平而对自身生存方式的选择,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 正因为如此,城市的产生,从根本上讲并没有处丁白然的对立面,而是一种进步,反映了人类 追求文明的觉悟水平。这样的话,“健康”、“安全”就应该是城市的基本特征,应该是创新 型城市最基本的要求。 为什么今天要对城市提出“可持续发展”、“创新发展”的要求?是因为城市的“健康” 和“安全”出现了问题,城市的“可持续”受到了挑战。在积极推动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进 程中,我们的一些行为背离了“成熟和文明”的方向,这是对城市的认识出现了错误,是追求“经济”和“科技”过程巾的觉悟缺失。因此,认识城市,认识“经济”和“科技”足为城市“文明和进步”服务的本质,让城市回归到文明和进步的轨道上来,是现代人类再次走向“成熟”的体现。在同归的过程中,所谓创新,首先应该是回归正确的轨迹,继续人类的“成熟和 文明”进程。城市的创新发展必须坚守城市的“文明和进步”,避免创新误入歧途。从这个基 本点出发,创新型城市的基础是城市的健康和安全,无论是2010年的上海特大火灾,还是今天频繁的地铁、高铁事故,各种城市问题的出现都在提醒我们:城市的创新发展必须保证健康和 安全这一民生对城市发展的基本要求。 二、城市创新发展肩负着文明和进步的重任 城市是人类群居生活发展进程中所选择的一种基本设施(精神的和物质的基本设施),为 我们的吃、穿、住、行、娱、科、教、文、卫、体等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提供保障。这些内容反映了城市在整体社会发展中的基本特征和质量要求。换句话说,创新型城市的建设 发展,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让城市的居民充分享受城市带来的财富——文明和进步成果,即物 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 怎么来认识城市的文明和进步呢?这个话题涉及的内容很多,值得认真深入地研究。首先,关于城市的政治文明。城市居民们对于城市建设发展的话语权,特别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的话 语权的多少,就是城市政治文明的一个体现。今天,在我们制定城市发展的“十二五规划”的 过程中,居民们的意愿是否得以充分表达了呢?在已经看到的众多城市创新发展规划中,仍然 存在着“重地上,轻地下;重当今,轻长远”等通病。许多城市在比赛摩天大楼高度的同时, 殊不知城市的政治文明高度却正在快速降低!其次,关于城市的物质文明。现代技术进步带来 了高楼大厦和汽车,城市的道路拓宽了、架高了,但是人行街道呢?当城市中的行人失去了走 在街道上的尊严时,当城市被翻天覆地的工地笼罩时,当城市的天气现象中不断报m有“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