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化与自我(题)

社会化与自我(题)

社会化与自我(题)
社会化与自我(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不是社会化的载体。[2008年11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A.家庭 B.大学 C.杂

志 D.意识

【答案】D

【解析】个体社会化的载体包括: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杂志属于

大众传播媒介。

2.个体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取决于个体的()。[2007年5月心理咨询师

二级]

A.社会角色 B.社会意识 C.自我意

识 D.社会知觉

【答案】C

【解析】个体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关键是个体怎样认识自己。通过维持内在一致性,自我概念实际引导着个体行为。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

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因此答案为C。

3.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称为()。[2007年5月心理咨询师三级]

A.客我B.反思自我C.镜

我D.物质自我

【答案】C

【解析】客我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

的知识与信念。反思自我是个体如何评价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看法,是自我概念反馈的层面。物质自我是其他自我的载体,是个体如何看自己身体的层面。

4.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2006年5月、11月

心理咨询师二级,2004年6月心理咨询师三级]

A.从社会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B.从生理自我到心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

C.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D.从心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生理自我

【答案】C

【解析】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

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其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5.关于自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2006年11月心理咨询师三级]

A.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 B.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

C.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D.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答案】ABCD

【解析】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19世纪末美国学者詹姆斯曾对此做过广泛而深刻

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自我及其评价、自我测量又重新成为社会心理学的热点研究领

域之一。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

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6.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的机制。[2006年5月心理咨

询师二级]

A.继续社会化 B.终身社会 C.早期社会化D.再社会化

【答案】D

【解析】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被称为再社会化。再社会

化还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7.自尊是个体对其()评价的结果。[2004年6月心理咨询师三级]

A.社会地位 B.社会自我 C.心理自

我 D.社会角色

【答案】D

【解析】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水平是个体对每一角色

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如果个体对其予以积极评价的角色看得比较重要,他就有高水平的

自尊。

8.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现代观点强调()。[2003

年12月心理咨询师三级]

A.继续社会化 B.毕生社会化 C.早期社会化 D.再社会化

【答案】B

【解析】社会化过程,传统观点认为到成人期即告结束,而现代观点则主张,社会化

伴随人的一生,即毕生社会化(终生社会化)。

9.社会公众对个体行为方式的希望与要求,被称为()。[2003年12月心理

咨询师三级]

A.角色转换 B.角色领悟 C.角色实践 D.角色期待

【答案】D

【解析】角色期待是角色扮演过程的一个概念。个体承担某一角色,首先遇到的是他

人与社会对这一角色的期待,即社会公众对其行为方式的要求与期望,如果个体偏离角色

期待可能招致他人的异议或反对。

10.表现男女在行为方式的差异的概念是()。[2003年8月心理咨询师三级] A.性别B.性别角

色C.性D.性别认同

【答案】B

【解析】性别角色表示男女在社会行为方式上的差异。由于性别不同,社会对其的期

待也不同,因而出现了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差异。这种差异与生理特征没有必然联系,

不是天生的,而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结果。

11.“文化反哺”是指()。

A.逆向社会化 B.反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答案】A

【解析】“文化反哺”是我国学者周晓虹教授首先从文化传递的角度提出的概念,指

的是传统受教育者对教育者反过来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的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化过程,即逆向社会化。

1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有()

A.心理B.思维C.社会

性D.语言

【答案】C

【解析】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社会性。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人在社会化进程中同时发展了自身的心理能力、健全人格及行为方式。

二、多项选择题

1.自我概念的功能包括()。[2008年5月心理咨询师二级,2007年11月心理咨询师三级、2005年11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A.印象管理B.决定期待C.解释经验D.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答案】BCD

【解析】自我概念的功能:①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通过维持内在一致性,自我概念引导个体行为。②解释经验。某种经验对个体的意义是由其自我概念决定的。③决定期待。在不同情境中个体对事物的期待,对自己行为的解释与内我期待均取决于个体的自我概念。

2.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包括()。[2008年5月心理咨询师三级]

A.家庭B.大众传媒C.学

校D.交通工具

【答案】ABC

【解析】个体社会化的载体包括:①家庭。家庭在社会化中位置独特、作用突出。②学校。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体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与技能的机构,其特点是地位的正式性和管理的严格性。③大众传播媒介。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化手段。④参照群体。参照群体是能为个体的态度、行为与自我评价提供比较或参照标准的群体。

3.按社会化发展阶段划分,包括()。[2004年6月心理咨询师三级]

A.早期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毕生社会

化 D.继续社会化

【答案】AD

【解析】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按社会化的发展阶段划分,社会化分为早期社会化(儿童及青少年时期)和继续社会化(成人期)两个阶段。

4.角色扮演过程包括()。[2003年8月心理咨询师三级]

A.角色失调B.角色领悟C.角色实

践D.角色期待

【答案】BCD

【解析】角色扮演过程包括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角色期待是指个体承担某一角色,社会公众对其行为方式的要求与期望;角色领悟是指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往往是按他人的期待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并塑造自己来进行的;角色实践是个体实际表现的角色。

5.下列角色中属于开放性角色的有()。

A.父亲 B.法官 C.政府外交

官 D.朋友

【答案】AD

【解析】“父亲”、“朋友”等角色的执行者可以较为自由地履行角色行为,所以属

于“开放性角色”;而“法官”、“政府外交官”这类角色,对角色扮演者的行为方式和

规范都有明确的规定,角色不能按照自己的理解自行其是,属于“规定性角色”。

三、名词解释

社会化

答: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

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其内容涉及社会和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

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

员的过程。传统观点认为社会化到成人期即告结束,而现在学术界则主张终身社会化的观点,认为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期的社会

化是继续社会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称再社会化。

四、简答题

1.简述社会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终身的过程。[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6研]

答:社会化通常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

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

漫长的连续性的过程,是人的终身课题,人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接受社会的塑造,适应社会

的变化,反过来也在不断地影响和改造着社会。社会化的历程,是个人与社会不断互动、

共同影响、相互适应的动态过程。

(1)社会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人生每一阶段的社会化,都是以前一阶段的社会化为基础的。前一阶段的社会化状况,会对后一阶段的社会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前一阶段的社会化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则后

一阶段社会化会出现明显困难。社会在发展变化,生活于其中的个人不仅要适应这种变化,而且其本身又在促成这种变化。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整个社会的变化就是生活在其中

的无数个体社会化的总和。

(2)社会化是一个终身的过程

在生命不同时期,人有不同的欲求,因此,他必须不断地掌握不同的满足自身欲求的

社会行为模式。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将弗洛伊德所描述的终止于童年期的人格发展历程

扩展到整个生命全程,他认为,在生命历程的不同阶段,人的社会化有着不同的内容和任务:①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②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③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④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⑤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⑥成

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⑦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⑧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2.社会角色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功用表现在哪些方面?[华中师大2005研]

答: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中被赋予的身份及该身份应发挥的功能。角色是在

一定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接触和互动形成的,社会角色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功用主要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每一种社会角色都有一整套社会行为模式。如医生治病救人,教师教书育人。不同的个体就可以根据这套社会行为模式来进行社会活动。社会角色为个体活动提供了一个

社会认可的行为模式,对个体行为起规范的作用。

(2)社会角色由不同的社会地位决定。每个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组织中都有特定的地位,且这种地位是在特定的社会生活和群体环境中形成的。个人的行为受其地位的左右,角色与地位和身份相符合。如家长的角色由为人父母的地位所决定;教师的角色由为人师

表的地位所决定。个体根据其社会角色,会有一个关于自己的合适的社会定位。

(3)社会角色应该符合社会期望。社会对某一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有明确的规范和行

为期待。处于该地位的人必须按规定的或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行事。如父亲的角色,意味

着有一家之主的地位,又应承担家庭经济生活的责任和养育子女的义务等。个体会根据自

己的社会角色,承担应有的义务,享受应得的权利,规范自己的行为和生活。

(4)社会角色在一个社会群体中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可,可以作为一个社会规范来约束

个体行为,对维护社会的稳定有序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为什么同辈群体在社会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华中师大2004研]

答:同辈群体又称同龄群体,是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极为接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社会化通常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

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

成员的过程。同辈群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原因如下:

(1)同辈群体使儿童摆脱了“自我中心”化的倾向,发展了良好的社会行为。

有“自我中心”化倾向的儿童,其行为表现是自私、独霸、骄纵、不合作、不友好等。要克服这些障碍,必须依靠同辈群体的影响作用,儿童在同辈群体内的活动中逐渐形成了

合作、共享、谦让、同情、助人、宽容等良好的社会行为,促进了社会化进程。同时,不

良的同辈群体则阻碍个体社会化。

(2)同辈群体还有助于个体形成自己独特的行为模式。

同辈群体中平等、非权威的气氛,加之个体之间经验和能力的相似,兴趣与情感的相通,使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他们互相模仿、学习对方的行为,又彼此

竟争和对抗,并在共同的活动中形成一定的行为模式。

(3)同辈群体能帮助个体形成和确立其社会角色或性别角色。

儿童社会角色的确立和形成是有其过程的,同辈群体在其中则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许多研究都指出,一个人稳定的个性特征是跟它们本身符合社会所需要的性别角色标准有关。儿童通过与异性伙伴的接触,学会了如何确立自己的性别角色。

(4)同辈群体有助于个体形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

个体在群体内会通过各种交往机会和实践去表现自己的能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在这

一过程中需要个体体现自己的力量,于是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得到激发。

同时,在与同伴的交往和相处中,儿童还会养成互相帮助、互让互谅、团结协作、尊重他

人权利、遵守行为规范等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在同辈群体中,个体还会形成友谊感和

一定的社会态度。这对个体将来发展与他人间的关系,形成某种社会责任感,都有重大的

影响。

(5)同辈群体能促进个体良好情感的发展。

同辈群体满足了个体与同龄伙伴交往的内在需要,有助于他们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这些又正是社会对个体情感发展的期待。如果个体在生活中缺乏与同伴的交往则会产生消

极情绪,长此以往,这种消极情绪会作为一种不良的自我感觉,严重阻碍儿童社会化的进程。因此,同伴交往能丰富个体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他们情感调节能力和健康情感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1、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基本条件是较好的遗传素质和较长的生活依附。 再社会化是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或对不合格的个体再教化。 终身社会化包括早期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 2、社会化的主要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参照群体。 3、社会化的分类:语言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性是生物学概念,性别是心理学概念,性别角色是社会学概念);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 4、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社会角色的分类: 角色获得的方式,分为先赋角色(父母)和成就角色(工人); 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分为规定型角色(心理咨询师)和开放型角色(朋友); 角色的功能,分为功利型角色(房地产开发商)和表现型角色(牧师); 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分为自觉角色(老师)和不自觉角色(围观群众)。 5、角色扮演的三个阶段: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角色失调的四种形式:角色冲突(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6、自我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詹姆士认为主我是认识的主体,客我是认识的对象;米勒认为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更重要。 7、自我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反思自我。 8、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个体的内在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9、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生理自我(8个月—3岁)——原始阶段,对躯体的认识 社会自我(3—14岁)——自我中心,了解社会期待,调节自己行为 心理自我(青春期—成年)——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身发展的要求知觉,调节自己的心理行为 10、身份的特点:客观性、主观性、多重性、稳定性、契约性。 11、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马斯洛认为自尊是高级需要。自尊的满足就会有自信。 詹姆士《心理学原理》:自尊=成就/抱负 12、自尊的影响因素: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地进行社会比较。

7-1.695 自我与社会化

自我与社会化 任何心理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亲子心理咨询:是一个家庭父母孩子三人的问题协调; 婚姻家庭:是夫妻关系的协调问题; 婚恋情感:则是恋人之间的情感问题; 职场心理:更多的是人际关系的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人; 即使是个别的看似好像是个人的自身问题所引起的心理困惑也是无法孤立的存在的,一定会牵涉到方方面面的人和事情,这就涉及到社会化和自我的问题。众所周知人是社会性的高级动物。早在公元前328年,亚里士多德就指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那些生来就缺乏社会性的个体,要么是比人低级,要么是超人。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无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兽类,就是天神。” 那么我们在谈到社会化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下自然人和社会人的概念。自然人(naturalperson):是在自然状态下出生的人。社会人:与“自然人”相对。在社会学中指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完整意义上的人。通过社会化,使自然人在适应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学习社会规范、履行社会角色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我,并获得社会的认可,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而人的社会化就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同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既然社会化涉及到社会及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而社会化过程,传统观点认为到成人期就结束了,现在更多的人则认同为终身社会化的观点,认为社会化是伴随人的一生。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那么自我的概念又是什么呢?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今天为什么会谈到自我和社会化的问题,因为在日常的心理咨询中,我们通常尊称心理咨询的人为:求助者;但是求助者的问题不是孤立的存在的,一定是和他生活的社会中的人有着千丝万缕的牵连的,这时涉及到的人就成为被动求助者。对于被动求助的人而言,往往不会想到原来自身也是有问题的,所谓先知者先觉,主动求助的人,也因为自身的态度决定了求助的目地不同。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文里我们曾经谈到:神经症的人让自己痛苦,人格障碍的人是要身边的人痛苦;心理咨询师的工作的对象是求助者,但是很多求助者是带着改变被动求助者的态度来的,而不是积极主动的反思自身的问题,这时的交流往往容易偏离甚至影响问题的解决。求助一定要有积极主动的求变心理,不是改变被动求助者的心理,而是寻求自身的改变来影响被动求助者的改变,毕竟被动求助者之所以被动,是因为他们尚且没有重视到自身问题

第三讲 个人与社会化

第三讲个人与社会化 社会与个人 角色 社会化过程 社会化的主体 * 社会(society)的存在,使得地位与角色、群体与组织、社会设置与社区得以产生。这些概念作为社会的局部,不属于个别人。它们代表着一种强制性的力量,迫使社会中的人去调整自己的行为。 一、社会中的个人 *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个人通过身份确认、角色扮演并组成群体,建立社会机构,从而不同程度地参与到社会中去,并成为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的一部分。 1、身份或者地位 status * 指在群体或社会中某一确定的社会位置。例如女性、黑人、医生、父亲等等,都可以用来确定身份地位,大多与性别、婚姻状况、年龄、教育、种族、宗教和职业相关。 * 自致地位(achieved status):在一个人生命历程中作为个人努力与否或者受教育程度高低的结果而获得的身份地位。如企业管理人员、教师、营业员、拾荒者、父母、配偶等等。自致地位原则上可以改变。 * 先赋地位(ascribed status):某人拥有的被指定的并且通常不能改变的社会身份地位。如长子、孙女、某些皇室成员等等。 * 身份与地位的高低:绝大多数的身份或者地位可以依据责任、权力和声望等方面进行比较而被划分到某一等级。但社会学中将等级看作是次等重要的问题,在提到身份或地位时,是指不必分出等级差别的某个位置。但当涉及到社会平等关系时,就会强调等级次序,以及由此带来的地位的差异。 * 首要地位:决定某人总的社会地位的关键性身份。如总统、富翁、流

浪汉、黑人等等。 * 优势身份:某些有助于获得更多社会资源的身份。如男性、白人、贵族等等。 2、角色 role * 角色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 (例如: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身份或社会地位被要求的角色有:有识之士、教导者、长辈) *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赋予某种角色的规范与角色扮演者的实际表现常常存在着差距。 * 角色期待(role expectation):社会对角色扮演方式的定义。 * 角色表现(role performance):实际扮演角色的方式。 * 思考:安乐死中医生的角色,是否存在着期待与表现之间的距离? * * 角色紧张(role strain)与角色冲突(role conflict) * 相互对立的要求被置于同一角色中,这种情形导致的个人压力就称之为角色紧张。 * 每个人都可能具有两个或更多的角色以及与其相联系的两种或更多的身份。当来自这些角色与身份的要求出现对立时,置身于其中的个人就处于角色冲突的状态。 * 身份(地位)与角色是社会结构分析的有用工具。我们对社会中的个人进行分析时,往往会先确定其地位,再找出拥有这一地位的人期待着如何与他人建立关系(角色表现)。 * Q: 当你出现角色冲突时,你如何应对? 二、社会化 socialization * 社会学家一直强调一个观点:社会使我们成为人类。婴儿无法“自然”成长为成年人。没有语言提供的概念,就无法体验和掌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父母、兄弟、姐妹、老师、朋友等等);没有充分的

社会化概述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含义 所谓社会化,概括地说,就是指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的过程。由此可知,广义的社会化指生命的整个过程,“活到老,学到老”即是,狭义的社会化指未成年人变成成年人的过程。 微观意义上讲,人的社会化是指作为生物个体的人(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通过各种教育方式,使自然人逐渐学习社会知识、技能和规范,从而形成自觉遵守与维护社会与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取得社会人的资格,这一教化过程就是社会化。因此,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抛弃生物性,增加社会性的过程,也就是不能以生物性的冲动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宏观意义上讲,人的社会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为了自己的群体发展,延续下去,按照一定的方式方法,培养一代代的新人,把工作接替下去的过程。 综上所述,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 社会生活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实质 社会化是人的需要和教育的辩证统一,是个体自我选择和社会教化的矛盾统 一,是个体社会互相作用的双向过程。 (一)人的需要 人的需要是个人生理和心理的内部要求,是个人积极活动的内因,也是个人行为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人的需要是人的社会化的基础和前提,人的需要只能 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并得到满足和发展。 (二)社会教化 社会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品格来塑造个人,它力图把业已形成的社会关系,文化传统和制度灌输给个人,以使其在原有的,既定的轨道上运行,社会教化具有强制性特点。社会赋予它的各种机构以教化大众的职能,它总是把社会中的个人当作客体进行整合,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人明显带有该社会的烙印,就是社会 教化的结果。 (三)自我选择 个人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发展目标,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接受社会的文化和知识,来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自我选择明显具有差异性,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选择构成社会的多样性。 三、社会化的类型 社会学一共区分了五种类型的社会化:初始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这五种类型,有的是人生的必须经历的,比如初始社会化;有的则是不一定会经历的,比如再社会化。 (一)初始社会化 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初始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二)预期社会化 初始社会化是这样一种社会化的形式: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比如,学生在大学里进行的大量学习都是为

社会心理学知识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第一单元社会化 一、概述 人是社会性的产物,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地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兽类,就是天神。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由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涉及社会、个体二个方面。从社会角度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再社会化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二)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社会通过教育和舆论力量使其成员掌握并形成信念、习惯和传统,以约束个体行为,调节各种社会关系。 (三)教导社会成员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 (四)培养社会角色。 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一)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人与动物的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人了从出生一直到能独立生活,有一个比较长的对父母或监护人的生活依附期,大致持续13-25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个依附期的变长的趋势。个体可以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接受广泛的教育,被精心地培育。生活依附期的社会化是个体未来适应社会生活的基础。 (二)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论自我社会化

论自我社会化 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他的智力、心理、行为才能得到正常发展。如果离开了人所特有的社会生活条件,处于某种动物生活环境中,那只能发展到动物那样的水平,永远达不到人的智力水平,产生不了人的情感。一个人从一无所知的婴儿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才,需要一个较长时期,在此期间,他要学习社会最基本的知识、技能,掌握社会的各种必要的规范,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而社会也会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千方百计地对个人施加影响,使其符合社会的需要。首先让我们了解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socialization)社会化是指一种全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发展出一种人类的人格且学习成为一位社会行动者。因此社会化可以从两个不同的分析角度来观察:我们可能强调人格发展当他在孩童时期的成熟以及成年生活的全部,或者是我们可能强调对于参与组织化的社会生活的各种必要技能的学习过程。社会化的过程,无论是在他的「人格型塑」或者是「社会学习」的面向上,经常被想像为主要发生在孩童时期,但是这是一种粗略的过度简化。当然孩童时期,以及特别是最初几年,乃是个人的生命历程中一个特别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头,个人获得了基本人格特质,以及学习到许多重要的互动的技巧-最重要的一个就是语言。虽然如此,社会化的过程从未在青少年时期结束,而是相当持续地在个人整个生命历程里头开展。我们的人格是持续地发展及改变,且无论何时当我们进入一个新的社会关系或组织里头,我们必须学习适当的互动类型及文化理念。 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家庭是儿童生活成长的基地,是个人进行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行为方式,是儿童社会化的直接模式,正像人们所说的,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初始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继续社会化指成年人经过基本社会化之后,为了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继续学习社会文化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过程。继续社会化表明人的社会化即人的社会行为的模塑贯穿人的一生。继早期社会化之后的成年人的社会化,一个人经过童年与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基本上掌握了作为社会一般成员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但是,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中,青年人步入成年之后,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必须继续学习新的知识、技能与规范,参与新的生活。在现代社会中,既是一个学习和接受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逆向社会化,也叫反向社会化,它同一般的长辈向晚辈施教的正向社会化是相对,是晚辈对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的社会化过程。所谓“反向社会化”是指年青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年长的一代;或者说是传统的受教育者对施教者反回去稍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变化知识。反向社会化的实质是由于各种电子媒介技术对于社会各个方面,特别是信息传播方面的巨大影响和干涉使得接受新事物能力较高的年青人比起接受新事物能力较低的老一代更能够对社会新变化、新知识做出反应和接触。 从自身来看,当我初到人世的时候,第一眼看到的父母,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是家庭。家庭是我生活成长的基地,是我进行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行为方式,是我社会化的直接模式,正像人们所说的,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在影响人的社会化的全部因素中,毫无疑问,家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因为我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最长,从我接受教育的顺序来看,也是首先接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然后才是幼儿园、学校的影响。从我身上可以看出我父母的品格。而我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可

最新社会化与自我意识:自我意识(2)

社会化与自我意识:自我意识(2) -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自尊心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与体验。自信心是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自信心与自尊心都是和自我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自我调节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它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检查是主体在头脑中将自己的活动结果与活动目的加以比较、对照的过程。自我监督是一个人以其良心或内在的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言行实行监督的过程。自我控制是主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的掌握。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中直接作用于个体行为的环节,它是一个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自我调节的实现是自我意识的能动性质的表现。自我意识的调节作用表现为:启动或制止行为;心理活动的转移;心理过程的加速或减速;积极性的加强或减弱;动机的协调;根据所拟订的计划监督检查行动;动作的协调一致等。 自我意识的形成 每个人对自己的意识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首先是对外部世界、对他人的认识,然后才逐步认识自己。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我们根据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而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在我们一生中一直进行

着。 每个人都是一个心灵画家,不过,这个画家的水平是逐渐提高的,当我们对自己的认识达到以下水平时,我们对自己的画像就基本完成了: 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 能认识并体验到内心进行的心理活动;能认识并感受到自己在社会和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每个人给自己的画像从无到有,从差到好,大体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生理自我(又称物质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躯体的认识,包括占有感、支配感爱护感。人们有时把生理自我发展阶段称为自我中心期,这种初级的形态是以自我感觉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大约在一岁末的候,牙牙学语的儿童开始用手指可以拿到纸、笔,拿到什么是什么,但他知道手指是自己的,这样就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表现。以后儿童开始知道由于自己扔皮球,皮球就滚了,进一步把自己这个主体和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 两岁左右的儿童,开始知道自己的名字,这时儿童只是把名字理解为自己的代号,遇到叫周围同名的别的孩子时,他会感到困惑。儿童从知道自己的名字过渡到掌握代名词我、你时,这在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上,可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此时,儿童开始把自己当作一个与别人不同的人来认识。从此,儿童的独立性开始大大增长起来,儿

浅析社会化的含义及其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浅析社会化的含义及其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政治班江芹2012211675 摘要: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离不开个体的参 与和建设。在现代,社会化逐渐成为人们普遍了解的一个现象,但人们对其具体含义还比较模糊,本文主要从社会化的含义及其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两个方面来分析社会化。 关键词:社会化、个体、群体、相互影响 一、社会化的含义 社会化的基本含义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更具体地说是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全部过程。新生儿生活不能自理,但已进入社会化的过程,开始逐渐接受社会的影响,他将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参与社会生活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 社会化这一概念经历了一个由狭义到广义的理解过程。狭义社会化是指个人接受社会文化并被社会认可的过程,狭义社会化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儿童和少年,强调个人对社会文化模式的学习和掌握。广义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社会文化、扮演社会角色并形成人格的整个一生。它与狭义社会化存在两个方面的重要区别:广义社会化不仅把儿童和少年时期作为社会化的重要时期,而且把青年、中年,甚至老年都作为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社会化不仅是一个被社会接受和认可的过程,而且也是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应贯穿人的一生。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广义的社会化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一是强调研究个体的社会化对于整个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意义,以及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个体的成长与社会运行和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二是扩大“个体”概念的内涵。以往社会化研究中的“个体”一般是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物意义上的个体,即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一个个具体的人。后来,社会化研究中的“个体”概念的内涵逐渐发生了变化,“个体”既可以指一个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指社会意义上的一个群体或单元,比如一个同龄群体、一个文化群落,甚至处于特定发展水平上的某种文化传统。 社会化概念的内涵除了有一个从狭义到广义的发展过程外,还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解角度:文化的角度、个性发展的角度和社会结构的角度。

社会化的含义及如何理解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社会化的含义及如何理解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摘要】社会是以个人为单位的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化,使自然人成长为能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本文从概念、内容、类型、过程四个方面阐释了社会化的含义,分析了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从而说明社会化对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关键词】社会化社会规范社会政治社会角色逆向社会化少儿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互相影响个体与社会文化内化 社会可以定义为人们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按照一定的行为规范相互联系而结成的有机总体。人类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因此,研究人的社会化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总而言之,社会化就是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 个人构成社会,社会生产个人。人类为社会性动物。没有人可以孤独地生活在社会上,这就决定了每个人都要与社会发生一定的联系,就是说:每个人都要经历社会化的过程。那么,社会化究竟是什么?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人格和个性,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人的一生都伴随着社会化,但各个时期的社会化有其不同

的特征。此外,理论界定义人的社会化还有三种角度,分别是文化的角度,个性发展的角度和社会结构的角度。其实,不管角度如何,其实质仍把社会化归结到培养社会人即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上来。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化是社会的强制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结合,社会化离不开个人,更离不开社会。 社会化的内容主要有生活技能社会化、社会规范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社会角色社会化。其中,生活技能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基本的内容,这里不做说明,重点研究其他三个方面。首先,社会规范社会化包括法律规范社会化和道德规范社会化两个方面。法律社会化,就是个体把国家法律这一体现统治阶级和国家意志的、具有强制性的特殊社会规范,变成自己所理解和接受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进而内化为个人心理品质的过程。法律规范社会化是现代契约社会的重要成果,法律则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的正当权益的有力武器。实现法律规范社会化,不仅需要学习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法律意识。道德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互动,学习道德规范,内化道德价值,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道德规范社会化是人类长期历史演进的结果,道德并不具备对每一个体的强制约束性,只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默契。而且,由于地域、历史、民族、文化、信仰等方面的不同,道德规范社会化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都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值得肯定的是,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道德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将并不亚于法律。社会规范社会化是社会化过程中重要的内容,因此需要特别重视。

社会化与自我意识:自我意识(4)

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在亚里斯多德关于读书方法的专门论述中,就蕴含着丰富的在学习中进行自我监控与调节的思想。在20世纪初,瑞士认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美国教育家杜威(Dewey)、心理学家桑代克(Thorndike)等学者都从不同角度论述、?研究了认知活动中的自我监控与调节问题。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都说明了自我意识过程,积极监控行为以及批判性评价能力在认知活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自我意识让人类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可以动态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植物不能走动),可以储备食物(动物只能简单地吃了上顿,下顿不能把握)。 总之,自我意识让人类,在地球上更好地存在下去。 我们知道,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可以分为自我意识和对周围事物的意识。马克思曾经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这个被意识到了的存在,包括自身的存在、客观世界的存在,以及自身同客观世界的复杂关系。人不仅能意识到周围事物的存在,而且也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能意识到自己在感知、思考和体验,也能意识到自己有什么目的、计划和行动,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这样做的后果将是怎样,应如何调节自己的行动等等,这就是人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的最高形式,自我意识的成熟是人的意识的本质特征。它以主体及其活动为意识的对象,因而对人的认识活动起着监控作用。通过自我意识系统的监控,可以实现人脑对信息的输入、加工、贮存、输出的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这样,人就能通过控制自己的意识而相应地调节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在学习活动中,这种自我意识、自我监督、自我检查、自我调节和修正的元认知实质上是一种反馈活动,它对个体的学习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皮亚杰曾经说过:“自我调节是主体以一种既是逆向动作(回路系统或反馈)又是预见性的适应,来构成一个永久性的补充系统。” [2]他在这里特别说明了逆向动作即反馈,它可预见哪些是不适应的行为,哪些是适应的行为。在系统的活动中,它是自我调节的依据,通过它可以使系统不断地向前运动、发展。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也曾说过,反馈就是“根据过去操作的情况去调整未来的行为”。无论在生物还是机器的系统运动中,通过反馈可以使行为得到调整和控制,使预定的目的得以实现。如果没有反馈,系统就无法进行有目的的运动。人的学习实际是个接受、传递知识信息的自控系统运动,在学习活动中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是关系到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 自我监控是以一种监控主体及监控对象为同一客观事物的监控。具体来说,自我监控就是某一客观事物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将自身正在进行的实践活动过程作为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的积极、自觉的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由于人类具有能进行自我监视反馈和调节控制的意识,才使自己得以成为人类——区别于一切非生物和其他一切生物的特殊生物。这就是说,严格意义上的自我监控首先应该是一种智能监控。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智能监控都是自我监控。智能监控中的自我监控就是人类的自我监控,在实质上属于人对自身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人类自我监控贯穿于人类所从事的形形色色的实践活动之中,可以说无处不在。对每个人来说,从生活作息到学习工作,要保证每项活动的正常进行和顺利发展,一般来说,都离不开自我监控。由此可见,人类生活与社会实践中任何自我监控行为或活动的出现,其本身就体现了个体的主体能动性。 认知活动的自我监控与调节,就是表现在主体根据活动的要求,选择适宜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监控认知活动进行的过程,不断取得和分析反馈信息,及时相应地调节自己的认知过程,坚持或更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在这里,主体主动地进行自我反馈是非常重要的,它使主体能及时发现认知活动的效率与成功的可能性。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说:“知人者智,

残疾儿童行为矫正: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社会化 一、概述 人是社会性的产物,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兽类,就是天神。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由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涉及社会、个体两个方面。从社会角度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再社会化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从儿童时期就开始的,首先是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继而在学校和其他环境中教会他们掌握知识与技能。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教育的水平,社会成员的素质已成为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因而,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现代生产技能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二)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社会保持有序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社会通过教育和舆论力量使其成员掌握并形成信念、习惯和传统,以约束个体行为,调节各种社会关系。 (三)教导社会成员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 理想是个体生活的重要动力。社会通过多种途径指导其成员明确生活目的,树立人生理想。 (四)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化的重要功能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获得适合自己身份、地位的社会角色。每一种社会角色都有相应的权利义务及行为规范,社会化内容之一就是让个体获得并履行社会角色及相应的行为规范。 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一)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最新社会化与自我意识:自我意识(1)

社会化与自我意识:自我意识(1) 自我意识概述 意识对于意识活动本身的认识。广义指人对自己的属性、状态、行为、意识活动的认识和体验,以及对自身的情感意志活动和行为进行调节、控制的过程。在近代西方哲学界,一些哲学家赋予这一术语以更多不同的涵义。在康德哲学中自我意识即先验的统觉的同义语,指主体意识对于经验材料的综合统一功能;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则被视为人类精神在主观精神发展阶段上介乎于意识之后,理性之先的特定的意识形式。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 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一个人如果还不知道自己,也无法把自己与

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再次,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可见,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尤其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更为重要。 自我意识主要包括三种心理成分: (1)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自我认识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自我评价是在这个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个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为表现有较大影响。如果个体对自身的估计与社会上其它人对自己客观评价距离过于悬殊,就会使个体与周围人们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长期以来,将会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自--满或自卑,将不利于个人心理上的健康成长。自我认识在自我意识系统中具有基础地位,属于自我意识中“知”的范畴,其内容广泛,涉及到自身的方方面面。对我们进行自我认识训练,重点放在三个方面:第一,让我们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第二,认识到自己在集体和社会中的地位及作用。第三,认识到内心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份和主要标志,是在认识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通过社会比较而实现的。由于我们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往往不是过高就是过低,大多属于过高型。因此,要提

社会化与自我

社会化与自我 第一单元社会化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社会性。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人在社会化进程中同时发展了自身的心理能力、健全人格及行为方式。 一、社会化概念 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传统观点认为到成人期即告结束,而现代观点则主张,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即终生社会化。 按社会化的发展阶段划分,有早期社会化(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继续社会化(成人期)。. 再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其中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二、社会化的内容 (一)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开 始,继而在学校中教会他们掌握知识与技能;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教育的水平, 社会成员素质已成为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因而,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现代生产技能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二)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现代社会保持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之 一。社会通过教育和舆论力量使其成员掌握并形成信念、习惯和传统以约束个体行为,调节各种社会关系。 (三)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个体是有理想的,社会通过多种途 径指导其成员树立正确的生活目的和理想以达到社会整合之目的。 (四)培养社会角色社会化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获得适 合自己身份、地位的社会角色。每一角色都有其权利义务及行为规范,社会化内容之一是使其成员按社会角色的要求行事。 三、社会化的条件 (一)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即有一个不能独立生活的童年时期,这是个体接受社 会化最好时期,也是社会化的基础。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二)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这是由于人脑有大约1000亿个神经细胞,组成各种 神经网络,是自然界最完备的信息加工系统。人脑不仅使人掌握语言,进行学习,积累知识及经验,而且使之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表现出巨大的能动性。人类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四、社会化的载体 (一)家庭 个体从出生起就在家庭中获得一定的地位。家庭在社会化中地位独特,作用突出。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语言、情感、角色、经验、知识、技能与规范方面的习得均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学校 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体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与技能的机构,其特点是地位的正式性和管理的严格性。个体进入学龄期后,学校成为其社会化

社会化的重要和意义

一、社會化的重要和意義 1重要:1930年美國的「_____________」、台灣的_______。 人是社會化的動物。 2意義:一個新的成員加入這個團體的時候,必須接受並學習這些社 會文化,並且應用在他的生活中,才能夠在團體中得到其他或成員 的接納,而個人在得到團體的接納與認同之後,才能夠穩定的發展 自我。 二、社會化的成因 1人類具有超越________的行為模式 2人類的_________依賴期甚長 3人類擁有高度的學習與記憶能力 4人類創造社會化的重要溝通工具 二、社會化的內容:1_______2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5________ 三、社會化的途徑:1_______2_______3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 四、社會化,有兩種分類 1 (1)_________社會化 (2)_________社會化:終身學習,繼續社會化較屬於潛移默化,漸進式 的進行與變化。 (3)______社會化:和繼續社會化有些相似,但是屬特殊和激烈方式進 行,變化較大,如軍隊之於軍人,監獄之於囚犯。 2 (1)_____社會化 (2)兒童社會化 (3)青年社會化:○1我是誰?「認同和________混淆」的危機 ○2崇拜影歌星或政治人物?例如:______________ (4)成人社會化:○1職業 ○2婚姻

(5)老年社會化:○1喪偶 ○2退休後身份的喪失 五、社會化是人格發展的重要途徑,人格發展是社會化的表徵。 人格主要特色有四:________性、_______性、________性、________性。 六、人格形成的理論 1心理分析論:奧地利精神病理學者____________提出。 (1)人一生的行為,大體上都是受到早年經驗,本能和潛意識等因 素的響所致,一個人個別的行為,可以從早年的成長經歷中找 到根源,並因而了解這個行為背後的潛意識。 (2)人格形成的重點集中在_________環境的塑造。 2人本論: (1)人一方面有與生俱來的潛能,可以自我維護、自我擴展、自我 成長與自我實現。另一方面按照他自己的經驗來感受與認知, 就影響到一個人的人格與行為。 (2)要尊重每一個人的存在價值,並提供自由與受尊重的環境,讓 人可以發展其與生俱來的潛在能力。 3學習論:環境對人的影響的重要。 4認知論:信念系統。 七、成熟的人格 1學習的路,無限寬廣 2_________的人,特別美麗 3理性溝通,享受親情 4良朋益友,用心經營 5成熟的愛,_____________

自我意识的形成

自我意识的形成 摘要:自我意识是个体在机体生长发育,特别是脑机能的成熟过程中通过个体的社会化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有研究表明,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生理的自我;二是心理的自我;三是社会的自我。自我意识是隐藏在个体内心深处的心理结构,是个体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自我意识的培养是大学生自我完善的途径,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目标的桥梁。大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急剧增长、迅速发展和趋于完善的重要时期,探讨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寻求合理的培养途径,对培养具有健康人格和德才兼备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 自我意识; 心理健康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生变得越来越多。较之于整个社会,大学生是最敢于查问和审视自己存在状况的青年群体,最敢于对自己的生活持批判态度、活得本真的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自我的前所未有的关注,使他们生活在动荡不宁的心理世界中。自我的接纳与排斥,自我的同一与分离,自尊的获得与丧失,自我价值的认同与否定,以及由此而致的希望与失望、信任与怀疑、喜悦与忧伤、成功与失败等诸多复杂的情感体验,构成他们心理矛盾与冲突的主旋律。诸多研究和事实表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不断升级,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危机又大多源于自我意识。因此,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对于大学生们尤为重要。 (一)何谓“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体验和监控;是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是人的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也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动物的注意只能指向其周围的环境,充其量只能指向于自身躯体的某些有限的部位。而人的注意却有可能把注意指向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一个人如果还不知道自己,也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再次,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可见,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尤其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更为重要。 (二)“自我意识”如何形成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利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镜像自我”理论。他认为每个人对自己的意识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根据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而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在人的一生中一直进行着。库利将之形象地比喻为:将他人看做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中可以照出我们自己的样子,而我们从镜子中看到的那个样子就构成了我们的自我。 每个人对自己的意识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首先是对外部世界、对他人的认识,然后才逐步认识自己。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我们根据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而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在我们一生中一直进行着。每个人都是一个心灵画家,不过,这个画家的水平是逐渐提高的,当我们对自己的认识达到以下水平时,我们对自己

自我认识与自我成长

自我认识与自我成长 本讲内容 一、自我认识的重要性 二、自我意识概述 三、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常见问题及调适方法 四、大学生完善自我的途径与方法 讨论问题:我是谁??? 调查统计 ?90%的人其实都不了解自己。 ?我们可能因为外在的诱惑太大,忽视了内心感受,慢慢地不知道自己是谁; ?我们可能因为不愿意正视自己那些“不够好”的部分,久而久之不知道自己是谁; ?我们可能因为不善于洞察自己,不知道自己的深层意愿,因而不知道自己是谁。 ?所以,“认识你自己”这句被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说过的话才这样打动人心。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认识自我很重要 一位著名企业家说:“我们每个人做任何事必须要搞清楚三个W,第一个W是WHO——我是谁;第个W是WHERE——我在什么位置;第个W是WHAT——我想干什么。其实问题挺简单,做到却很不容易。” 巴纳姆效应(暗示效应)。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 答布效应--角色行为的“导演” 认识你自已! ?我是谁? ?我是否有价值? ?我为什么要活着? ?我努力奋斗为的是什么?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 ?面对着这些千百年来哲人思想家不断追寻的问题,你是否感到困惑、无助? 一、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意识的内涵 (二)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 (三)自我意识在人才发展中的作用

(一)自我意识的内涵 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及与外部世界相互关系状况的认识和体验。 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况 (身高、体重、体型、健康状况等)、心理状况(性 格、气质、能力、兴趣、意志品质等)及人际关系状 况的认识和体验。 自我意识的概念 2.自我意识的结构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最先使用了“自我意识”这一概念,提出了“用心灵的眼睛去注意自身”的精辟论断,揭示了对自我意识的发现的途径。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了“自我的三结构说”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从人格的三个维度上研究自我的发展。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意识既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与意识相对应的是“潜意识”,弗洛伊德曾用冰山比喻。意识只是冰山浮出水面的尖峰,而潜意识则是潜藏于海底的冰体,蕴藏深厚,但不被看到,在他的理论中强调了潜意识对人发展的重要性。 ?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Jame)提出凡属于我或与我有关的事物都是自我的内容如身体、品质、能力、愿望、家庭等,自我从物质自我、精神自我和社会自我三个层次起作用。 ?社会心理学家库利(C.H.Cooley)指出:自我是一面镜子,它从别人那里反映自己的行为,自我是经历无数次他人评价而形成的社会产物。而米德(G.H.Mead)则认为:自我分为主体我(I)和客体我(Me),主体我代表每个人的自然特性而客体我代表自我社会的一面;主体我先于客体我形成,客体我形成需要很长时间,自我意识的发展包含主体我与客体我不断对话。 自我意识分类 ? 课堂练习: 写出20个“我是谁”? 要求选择能反映个人的个性风格的语句。 练习:认识自己的二十问法 ?第一步:问你自己二十次,你是谁? ?请你把头脑里浮现的答案一一写出来,想到什么写什么,不必有顾虑,这只是自我分析的材料,是可以不给别人看的。回答每次提问的时间为20秒。 认识自我的内容 1、认识自己的长处 2、认识自己的短处 3、认识自己的追求 4、认识自己的兴趣 5、认识自己的角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