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辽东满族民居炕居空间演变

辽东满族民居炕居空间演变

辽东满族民居炕居空间演变

辽东满族民居炕居空间演变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传统民居广义可以包括住宅、祠堂、庙宇乃至道路、绿化等整个居住环境。狭义讲可以专指民间传统的居住建筑,也就是住宅,是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非常基本也非常重要的一种。今天说的传统民居是居住建筑。 回顾传统民居的发展简史,远古时候原始人利用天然穴居、巢居栖身居住。新石器时期,农耕生产促使原始人开始了定居的生活。 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创建了人造穴居和干阑等建筑的形式。 虽然受到材料和技术的限制,建筑单体还比较独立分散,但已经开始组织原始的聚落和城市。 夏朝的建筑遗存极少,商周时期建筑遗存开始增多。商周时期我国北方主要发展了在夯土房基上砌筑木柱梁架的建造方式。 空间组织上出现了院落形式。 比如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的宫殿遗址考古发现,一号宫殿布局呈周围围墙环绕的院落形式。

再比如陕西岐山凤雏村考古发现的一组西周院落遗址,这是傅熹年先生根据考古资料绘制的复原图,它的平面是一个日字形。沿中轴线上有影壁、门、堂、廊、室,还有两边的塾、厢,是一套非常完整的合院空间组织。这是我国现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文献方面,《仪礼》中也记载了春秋时期士大夫住宅的平面形制,庭院式住宅门、堂、庭院、左右厢房以及后寝。 这与后来汉族习用的合院住宅平面已有颇多共同之处,所以这个时期的院落组织可以看作是汉族习用的合院式民居院落的雏形。 秦汉时期的民居仍然缺少地面遗存,但根据汉代时期的文献资料以及画像砖石、明器等提供的建筑图像,建筑史学家们已经获得了对汉代民居建筑的一个基本概念。首先,汉代民居多以庭院式的组合出现。如广东出土的明器陶楼,有小型的三合院。 L形院 口字形院

日字形院 湖北云梦出土的东汉陶楼 都是合院的形式。 四川成都出土的庭院画像砖上有组两路两进院的形象。包括主院和侧院,主院分成前后院。 前院比较扁长,有停歇过渡的作用。后院方整开阔,是主要庭院。院北有座堂屋,屋内两人对坐。可以看到庭前翩翩起舞的仙鹤。 侧院也分成前后两部分。前院做厨房杂务等辅助功用。后院比较狭长,可以用来做农活。院中竖立一个高耸的望楼,可能用作储藏、瞭望、警戒。这幅图像反映出蜀地汉代中型宅院的一个生活场景。 再比如郑州南关曲阜出土的汉画像石上,也有较为复杂曲折的两三进庭院。各地出土的大量图像说明,汉代民居建筑已经普遍采用了庭院布局的形式。

浅谈丹东民居文化

浅谈丹东民居文化 【摘要】针对丹东地区最具民居文化特点的汉族、满族、朝鲜族为主,对传统的民居建筑状况、民居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改变以及营造手法加以浅析,并初步探讨在适合城市化背景下民居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道路。 【关键词】民居文化;满族民居;朝鲜族民居;建筑形制 Abstract: In dandong area mos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idence culture han, manchu nationality, mainly, to the traditional local-style dwelling houses building status, residence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change and build adjudicately result.in technique, and the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the righ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 residence culture inheritanc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road Key Words: residence culture; the manchu dwellings; korean houses; architectural form 序言 民居文化是生活的缩影,是长期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它是各民族根据自己文化内涵、生存环境的实际,从长期的历史积淀中自然形成的。丹东原称安东市,位于中国东北边陲,是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坐落在中朝两国的界江——鸭绿江畔。丹东地处中纬度地区,四季分明,冬季时间最长,夏季次之,属温带气候区,冬季虽长,但严寒期较短,夏季多雷雨。地区总面积1.52万平方公里,市域总人口242万,汉族人口153万人,是一个多民族散杂居住地区,全市共有满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锡伯族等40个少数民族,其中满族人口82.48万人,是全省满族人口最多的地区;朝鲜族人口1.65万人。 1 丹东满族民居的建筑型制 满族人口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三省,以辽宁省最多。 1.1满族民居的宅院布局 满族宅院一般是座北朝南,住宅多喜向阳,宅院通常是四方形,北侧居中是正房,院子左右建有东西厢房,形似四合院。 1.2建筑构造 满族民居建筑普遍使用木材,木结构大体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梁柱式结构,一种穿斗式结构。屋顶侧面呈人字形的硬山式,从正脊向前后两面坡下,

【满族文化】你不知道的东北满族民居文化

【满族文化】你不知道的东北满族民居文 化 长期生活在东北的满族人民,受到气候地理环境的影响,因地制宜,在满族文化里形成了符合自己生活所需的居民文化,而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各民族间的交流,东北地区满族居民文化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些你都了解吗?跟着留学网一起来看看! 【满族文化】你不知道的东北满族民居文化早期的满族,由于生产和文化比较落后,他们居住条件也非常简陋。随着生产的发展,经济与文化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满族的民居住宅也自然形成自己特点。满族多居住在山区谷地,尤其注重御寒防问题。并因此形成了满族特有的居住习俗。 满族的住房和居住习惯是由其地理条件和生产、生活条件决定的,入关以后随着条件的变化,居住习惯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满族原有的建筑形式还长期保存着,迄今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坤宁宫、宁寿宫等建筑,外观上吸收了汉族古建筑的特点,宫内配置还是满洲式的。 满族宅院,一般均为方形,早期“立木为栅”将房屋包围起来,前面正中立一栅门。富裕人家四周砌墙,并建有影壁。后期房屋建筑形成多与汉族建筑风格相结合,尤其是门窗及主体装饰部分多祈福纳祥方面的雕刻和彩绘图案,体现出民族融合的社会风尚。

满族住房多数是向南的正房,西墙有窗。一般的房屋是“三楹或五楹,皆以中为堂屋,西为上屋”房顶覆以莎草,厚二尺许,上面用草绳牵拉,或者用木杆压住,以防风雨。墙体多用土坯,室内的间隔墙多用“拉合”墙,建国后的东北农村还常见这种墙。直至上世纪80后才逐渐消失。 口袋房,万字炕,形象地描述出了满族人居室的主要特点。满族人的房屋多为三间或五间,房门开在东侧或次东间,整座房屋形似口袋,因此称作口袋房。屋里南、西、北三面筑π字型的大土坯炕,叫做万字炕。西炕略窄一般不住人,也不许堆放杂物,上面有一个搁板,是满族人供奉祖宗的地方;南炕温暖向阳,是长辈居住的地方,北炕是晚辈居住的地方。 满族住房的建筑风格,即适应我国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又有很强的适用性。例如:房屋分为上屋、下屋、堂屋三大间,中间开门,门两旁各三窗,屋内宽敞,采光充足,便于通风,可保持室内温度的相对平衡,同时又有利于室内卫生。 满族人家的烟囱是安在山墙外的,烟囱安在山墙边,这是的百姓生活的发明与创造。东北是多民族居住地区,无论是满族、汉族和朝鲜族,他们的住房都是烟囱安在山墙边。首先,这是和东北的气候分不开的。烟囱安在山墙边,是为了延长烟火的走向,让柴草的热度均匀地保留于炕内。是保持炕内温度的绝妙之法,又是节省燃料的精密打算。 另一方面适应高寒地区特点,冬冻春化,不容易倒塌。窗户纸

2018届高考地理:民居专题

2019届高考地理训练(民居专题) “合掌造”是日本农村的一种木造建筑物,屋顶以茅草覆盖,呈人字型,如同双手合十,因此得名。该建筑最 大的特点是屋顶厚且陡,以便适应当地的地理 环境。回答下面小题。 1.下列地理现象与该建筑物的最大特点相关的 是 A. 台风频发 B. 冬季多暴雪 C. 夏季多洪涝灾害 D. 地震、火山活动频繁 2.“合掌造”最有可能位于右上图中的 A. a地 B. b地 C. c地 D. d地 我国传统民居以砖、木建筑为主,而在我 国东南沿海某海岛上流传着“平潭岛,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谚,这里有一种奇特的传统民居,以岛上特有的花岗岩、火山岩为主体材料,屋顶石块压瓦片,窗户一律开小窗。当地人称之为石厝 (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该海岛 A. 原始森林茂密 B. 属珊瑚岛 C. 河流短小 D. 土壤肥沃 4.石厝“屋顶石块压瓦片,窗户一律开小窗”的主要目的是 A. 防泥石流 B. 防大风 C. 防沙尘暴 D. 防地震 下图表示我国某地传统民居,以长方形天井为核心,四面或左右后三面围以楼房,阳光射入较少,各屋都向天井排水。外围耸起马头墙,墙头高出屋顶,作阶梯状,白墙黛瓦,明朗而素雅。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5.马头墙、天井这种民居最可能位于 A. 东北地区 B. 华北平原 C. 西北地区 D. 江南地区 6.下列有关这种民居建筑设计的说法,不正确的 是 A. 天井的主要作用是防晒通风和排水 B. 马头墙能在发生火灾时防止火势蔓延 C. 为了抵御风沙和防寒保暖 D. 与当地多雨潮湿的环境有关 中国古代将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融入传统民居建 筑设计中。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7.北方四合院中的正房一般供长辈居住。受当地地理 环境的影响,图示民居中的正房多位于其庭院式建筑 中的 A. 北面 B. 南面 C. 东面 D. 西面 8.客家先人来自中原地区,经数代迁移至福建等地繁 衍。客家土楼墙体厚实坚固,与当地原有民居形成鲜 明对比,对客家土楼建筑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土楼采用独特的建筑材料是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 响 B.圆形土楼的防卫功能极强,主要起防卫的作用 C.体现了客家人和原住民的和谐共处 D.土楼建筑风格是对中原文化的传承 下图示意陕西关中八大怪之一的"家家房子半边盖"。半边盖的一般是东西两侧的厦子房,北房一般坐北朝南。由北房、厦子房合围的部分称为"中庭"。当地多住北房,因其 "避风又向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以下关中传统民居的设计符合当地"肥水不流外人田"观念的是 A. 厦子房东西两侧高——阻挡风沙 B. 房子半边盖——节约 木材 C. 厦子房高处开小窗——便于通风、采光 第 1 页

满族民间传统建筑形式探究_赵伟

2012年11月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Nov.2012第18卷第6期Journal of Inner M ong olia U niversity for N ationalities Vo l.18N o.6 满族民间传统建筑形式探究* 赵伟 (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1摘要2满族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主要以狩猎为生。满族人生活在寒冷干燥的北方地区,其本民族对神的崇拜以及祭祀活动都需要一个场所。因此,满族人民根据自身特点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住宅。满族先民 的民间传统建筑最初是由他们的生活区域以及文化环境所决定的,因此满族民间传统建筑形式应得到更进 一步的探究。 1关键词2满族;传统文化;建筑形式 1中图分类号2T U-091文献标识码2A1文章编号21008-5149(2012)06-0167-02 一、满族文化起源以及/萨满0教 明代/女真0为满族的直系先民。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后建立/后金0,/八旗制度0就此诞生,这也是努尔哈赤在军事上所创建的满族特有制度。又进一步创建了满族自身的文字。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努尔哈赤所领导的女真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意识等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尤其在民族意识形态上,女真民族的特征不断增强。其后,皇太极登基后,1635年正式将/女真0改为/满洲0,新中国成立后才正式称/满洲0族为/满族0。 满族先民所信奉的则是萨满教,极力推崇萨满文化的传承。萨满教是我国北方阿尔泰语系民族普遍信仰的一种原始宗教,萨满内容主要体现在自然崇拜、动物崇拜、祖先崇拜以及相应的祭祀活动仪式等,将萨满看作人和神之间的媒介。随着时代的推移,/满洲0族日益强势崛起,直到清军入关统一中原后,满族的萨满文化达到了鼎盛时期。满族实现大一统之后,萨满文化得到了汉文化强有力的冲击,在此环境下,萨满文化与汉文化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交流与融合,最终出现了新的文化模式被传承。这种文化的交融不但在民间得到了很好的融合,在宫廷中也发挥着极大的影响力。 二、满族传统民居发展史及概况 满族传统民居的乡间宅屋多为草顶土墙,房顶则是使用茅草铺垫而成,居室多为开敞宽阔为主,其形状态势犹如口袋,因此俗称为/口袋房0。在传统满族室内布局中,北、西、南三面设炕,俗称万字炕,室内的被褥以及家具皆靠西北墙放置。其窗门多用高丽纸在外封糊用以抵挡雪雨。整体住房多采用三间构造,中室设有开门,并安置厨灶,其门均采用向外开,以便防止野兽闯入。在山墙两侧外的一米处搭建有/满洲烟囱0。基本不设院墙和东西厢房,仅用木栅或秫秸围起,并饲养牲畜,如猪、羊、牛、狗等。以此可以看出满族房屋的典型特征是:口袋放、万字炕、外置烟囱。 在先秦时期,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满族先民被称之为肃慎人,时至汉朝被称之为挹娄人。在当时,满族先民的文化水平相比中原地区比较低下,所以建筑技术以及构建水平能力十分有限,并且结合其地域气候等因素,建筑能力也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地穴以及洞穴多为挹娄人过冬的首选居住场所。在夏季,生擒猛兽出没十分频繁,满族先民则将房屋构架在树干之上,这种/巢居0的方式也是当地人们的在夏季的首选,因为这样不仅可以躲避猛兽的袭击,也可避免洪水等自然灾害的侵扰。 随着满族先民文化程度不断的提高,建筑形式也逐渐有了长足进步。女真族日益强盛,从区域竞争中优势凸显,最终建立了金国。此时的建筑形式以及建筑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在当时的满族先民已将居所移至地面之上,房屋的正门面朝东向,这样能更好地吸收阳光。房屋整体采取木构架形式进行建造,外墙面则用树皮包裹,再用木板增加墙体厚度,在树皮和木板之间灌入泥草混合物质,从而形成墙体内部夹层,并留出空隙用以隔绝外界空气,这样可以起到室内保温作用。在整体房屋的内部构造中,满族先民最先发明了/火炕0,以此来抵御东北地区冬季的寒冷气温。/火炕0的主体材料则是泥土,用土坯垒砌,下面留出烟道用以取火。/火炕0的出现是满族建筑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地域环境中长期生活积累的产物。 # 167 # *1基金项目2牡丹江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QY201113)。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及派系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及派系 派系 严格意义说中国传统建筑方面没有流派的划分,所形成的派系也是按照原住地居民长久以来根据当地风土人情而形成不同风格的民居,其考虑最多的元素是本地降水、日照等气候条件。根据这种风格及用途来划分中国传统建筑可以分为以下六大类:闽派、川派、皖派、京派、苏派、晋派。 皖派 皖派建筑即皖南建筑是五大建筑派系里最为突出的建筑风格之一,是中囯南方民居的代表。最为人熟悉其中徽派即为皖派的一支,徽派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徽派民居建筑风格有“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徽派建筑显而易见是流行于安徽附近的一种古建筑风格。青瓦、白墙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 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

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态,这与晋派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徽派建筑选址非常重要。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条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多建在山之阳,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色融成一片。住宅多面临街巷。整个村落给人幽静、典雅、古朴的感觉。平面布局及空间处理。民居布局和结构紧凑、自由、屋宇相连,平面沿轴向对称布置。民成多为楼房,且以四水归堂的天井为单元,组成全户活动中心。天井可少2~3个,多则10多个,最多的达36个。一般民居为三开间,较大住宅亦有五开间。随时间推移和人口的增长,单元还可增添,符合徽州人几代同堂的习俗。建筑形象突出的特征是:白墙、青瓦、马头山墙、砖雕门楼、门罩、木构架、木门窗。 内部穿斗式木构架围以高墙,正面多用水平型高墙封闭起来,两侧山墙做阶梯形的马头墙,高低起伏,错落有致,黑白辉映,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方整的外形,形

关中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

关中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 西安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郑鑫邸芃 摘要:关中传统民居属于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范畴,其空间布局仍是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模式。由于受到地理位置、文化、宗教、生活习俗等因素影响,关中传统民居表现出“深宅,窄院,封闭”的空间形态。同时为适应夏季闷热及沙尘侵袭的气候条件,两旁的厦房(关中称“厢房”为“厦房”)向内单坡高耸,院落在夏季成为一个很好的阴影区,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要求的同时防风沙袭击。 关键词:关中传统民居深宅窄院封闭空间形态 关中位于陕西中部,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峡;因居四关之中而得名(东函谷关、西大散关、北萧关、南武关),渭河东西横贯,土地肥沃,农业条件优越,史称“八百里秦川”[1]。关中民居历史悠久,在陕西境内还保存有不少明清年代的民居。其中西安、三原和韩城等地的民居最具代表性。 关中传统民居属于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范畴,其布局仍是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模式。中国各地 的传统民居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受气候、文化、宗教、生活习俗等因素影响,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和特点[2]。关中地区冬季冷,夏季炎热,且有伏旱,属于北方气候带中较闷热的地区,夏季日照强烈且降雨量少,防晒成为居住建筑的首要需求。另外自古以来关中地区地少人多,人均耕地不足,农业用地少与居住人口多的矛盾突出,所以造成民居建造用地紧缺,宅院布置密集。因此与典型的北京四合院比较而言,关中民居院落趋向窄长,正房面阔三间,不做耳房,两侧的厦房(关中称“厢房”为“厦房”)也向院内收缩,造成两厢檐端距离较小,虽然这种狭窄的庭院形式影响采光,但夏季宅院内可形成较大阴影区,避暑效果好。建筑外墙上一般不开窗,主要靠朝向院内的门窗采光,所以将近一半的厦房终年不见阳光。 这一切都是为了适应气候和地理环境而呈 图1 关中传统民居示意图 ·413·

中国传统民居(四合院)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六类传统民居简 木构架庭院式住宅(四合院) “四水归堂”式住宅 “一颗印”式住宅 大土楼 窑洞式住宅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 北京合院,实际就是合院建筑之一种,所谓合院,即是一个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为院,这就是合院。合院在北京的胡同中,东西方向的胡同,南面一大排,为南面的合院;北面一大排,为北面的合院,一户一宅,一宅有几个院。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作倒座 一家人有钱,人口多时,可建前后两组合院南北相连。再有钱的人家摆阔气,可以建设三个或四个合院,亦为前后相连。在合院中植花果树木,以供观赏。 合院小者,房屋13间,大者一院或二院,25间到40间,房屋都是单层。厢房的后墙为院墙,拐角处再砌砖墙,大四合院从外边用墙包围,都做高大的墙壁,不开窗子,表现出一种防御性。全家人在合院里,院中住的人十分安适,晚上关闭大门,非常安静,适合于以家族为中心的团聚生活。

传统庭院的空间组织方式及空间形态

庭院设计:庭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组织形式最重要的空间原型。本文通过庭院空间起源、特征和发展及其影响它的文化因素进行研究,从多角度来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这些相关因素的作用方式。进而运用类型学分析传统庭院空间形态,把传统居住庭院空间关系通过抽象,简化形态,从而归纳出来传统居住庭院的的本质空间关系和设计手法。在此基础之上同时对现代建筑中庭院的发展,庭院在现代建筑中的功能,形式以及现代建筑中的相关的概念也做了归纳分析。 庭院设计:从中会发现传统庭院的空间组织方式及空间形态具备在现代建筑中运用的适应性。并且从中国古代哲学出发,从传统智慧中可以看到古代中国的营造观念是希望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并且自然绝对比人造的建筑重要。“庭院”这种空间组织形态正是这种智慧的建筑形式的体现。以这个价值观为基础,来对中国传统庭院空间形态进行分析及这种空间组织的形式在现代建筑中应用,希望在传统的营造观里吸取营养,从问题的根源探讨,从而能更好的解决当下建筑面临的具体问题。 庭院设计: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城市化进程高歌猛进,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处在全球单一化的西方建筑样式己经成为主流。大批的城市建筑被拆毁重建,普通人和整个社会最基础的生活处于被忽略的状态,讨论过去和现在的适当关系是当今的一个关键问题。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是否应该基于传统的讨论。现代建筑的语汇来之西方,我们陷于价值观的混乱中,放弃了传统遗留给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同时也丧失了对自己文化理解的能力与自信。 但是任何一个民族和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历史文化的传统,再此之上才会拥有各自对生活不同的价值观,对生活的态度及生活方式。而建筑这样一种产品,是人文、艺术和科技诸多因素影响下的结果,同时建筑文化也塑造着一个民族。拷贝西方的建筑形式无疑也同样意味着拷贝着别人的生活的方式。中国建筑如何走向世界?而我更想从中国传统庭院的空间形态这个方向能得到一些启示。 庭院设计:“在100年之前的中国,城市与建筑首先取决于以自然之道为约束的人文地理和以“山”“水”为沉思对象的景观诗学。尽管在对工业现代化、交通高速化和现代商业的一味追求下,这个曾经覆盖中国的体系己经完全崩溃。王澎所说的这个体系是曾经覆盖了整个国家的景观建筑体系,它以院落为核心,对应着宗教礼治、家庭宗族和个人,蕴含了宇宙学,社会伦理学和文人诗学。在这些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影响着院落内外的空间布局和自然环境。 庭院设计:HTTP://WWW.YXSJTY.COM/

民居建筑布局设计研究——以东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为例

学术论坛SCIENCE&TECHNOL00Y闷2,0。0。8MAN.0。.。2。8,lj2圆 民居建筑布局设计研究 ——以东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为例 李玉元 (安乡众拓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湖南安乡415600) 摘要:中Iil古代民居的类型,由于各地区自然条件的不同,材料的差别,民族习惯的因素,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影响,而产生各类的形状和式样,它们不仅对现代建筑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被运用到琨代建筑设计中。探完留存的东北民居建筑的平面布局特征,挖掘其文化特质,为东北古城传统民居的保护和继承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民居建筑民居布局设计少数民族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08)1o(a)一0241-01 1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布局中国传统民居有着明确的流线,完整的格局,明显的主体建筑,简直组合体和渐进的层次的布局特点。明确的流线好似画在人们心闻的一副导游画,自然而然地引导人们到要去的地方。2东北民居建筑的发展概况我国东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全境居民汉族、满族最多,朝鲜族和蒙古族次之。汉族大部分是清中叶以后由河北、河南、山西、山东一带居民来东北开垦的农民,散居东北各乡镇,构成为东北主要居民。东北地方寒冷,除在房屋构造上采取保温构造外,并在室内装设取暖设备,使之发散热量以保持室内一定的温度。当地居民创造了火炕、火墙、火炉、火地以及火盒等等的防寒设备,增加室内的温度抵抗冷空气袭人。三百年来,住宅建筑不断发展,并且由于汉、蒙、朝鲜等民族的杂居,在建筑上互相影响,又增添了许多内容。3东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布局设计详析3.1满族民居建筑东北满族民居建筑分为居民街坊、城镇大型住宅、乡村居住房屋三种类型。其中以“城镇大型住宅”最具有代表性:住宅的总平面大部分是前后长两端窄的矩形,也可以说是纵长方形,一般的面积在1500平方米左右。宅和宅分隔均用大墙(宅墙)相隔,大墙每面都和房屋建筑有较宽的距离,房屋在园子中间布景松散。厢房布置躲开正房,而不遮挡正房的光线,一但正房 间数多,则院子更空旷,因而普遍来看院子较为宽大。它采取这样松散的布置,一是因为东北地区土地广大人烟稀少,建宅时可以多占土地,另外也是因为冬季寒冷,厢房躲开正房可以使正房多接纳阳光,如果厢房挡住正房则室内无光而阴暗寒冷。同时它布局松散还可以起到防火的作用。根据当地住宅现存的情况来划分,主要可以分为三合院和四合院两种类型。以三合院为例:如图l所示,三合房是以正房为中心,由两组厢房来组成。两厢房的距离是根据正房的长度为标准,形成中间的院子,称之为前院或内院。在内院,正、厢房之交接处用拐角墙相连,即构成完整的内院了。三合房式住宅布置,因前端无房,开单间屋字型大门,或者是四脚落地大门,面对宅的正房。四周用大墙(宅墙)围绕。这类布局的优点是:院子的前方开敝,采纳阳光,院子内部又可以通风,而使院子成为主要的活动中心。例如上图,内院的三合房各做五问、称为五正五厢,构成完整的内院。外院两厢惧为三间,作佣人居住,院子成横方形。3,2朝鲜族民居建筑朝鲜族是东北境内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我国各民族大家庭成员之一,在东北省居住的约有七十于万人。他们的生活方式,不以院子为活动中心,而是以房屋内部为中心。因此对于朝鲜族的布置就着重对其房屋内部平面布置进行浅入探讨(图2):居室是住人的房间,昼间用做居室,夜间则作为寝室。朝鲜族房屋居人房间的面积大,间数多,一房之内除掉厨房,牛房,草房,壁厨等房间外,全部为居住的房间。这些房间多半偏在左端。居室房屋有大问 9~13平方米,也有小问4~7平方米,大小不等。各室用拉门相隔,前后门和拉门较多,出入甚方便,这样的设计富于变化,比较灵活。例如需要大房间时,室内就不必做间隔墙,需要小房间时,可以用轻体间壁墙分开。草房是朝鲜房屋内的一个房间,它往往是和厨房相连接,尺寸和房屋单间相等,实质上就是一间空屋当作储藏室使圈1满族民居三合院式平面布局图2朝鲜族中廊式房平面布局用;草房这一间屋的设置很有必要,在住宅中有实用的意义。例如汉族一般人家总有些杂物无处可放,都有仓房一间,用这个房间来安放。朝鲜族住宅在设计时,也考虑到了这样的房间。 但朝鲜族的房屋内部布置在有些地声 也有不足之处。例如牛棚的布置多半设在 草房的旁侧,如无草房则将牛棚设在厨房的近旁,或者是将牛棚设在草房的前端成为拐角形的房屋。牛槽设置在草房和牛棚之交,这样布置牛棚和居住房屋连接一起不甚合理。这些也正是朝鲜族居民在其室内设计的布置当中需要改变的问题。3.3蒙古族民居建筑 .在东北地区居住的蒙古族历史悠久,他们向以游牧生活为主,经过长年的游牧 而逐步走上定居。又因人口稀少,地域广 大,散居较多,集居的村镇比较少,一村有 几户至数十户人家。在蒙古游牧的地方没 有房屋,他们都居住蒙古包,后来逐渐学习 汉族,建设固定房屋。 蒙古族居住建筑分为旗王住宅、民间 居住房屋两种,旗壬住宅的总平面布置采 用汉族房屋的式样,根据地方习惯沿用农 村地主大院的传统布局方式,在房屋构造 上则吸取北京王府等四合院建筑式样。院 内以正房五间、厢房各六间、门房三间组 成,并以垂花门和墙分隔成为前院和后院 (内院)。前院较小,没有什么特殊的布置, 后院做为住宅内的重心,四周做走廊和房 屋前廊相接,包围成完整方形的院心。在 大门以内二门以外栽植树木和花草,使得 进入院中的人对宅院有深广的感觉。 4结语 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 造、延续的产物,就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 展而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只有不断 的从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非常宝贵的现 实遗产中,不断发掘它对今天发展的积极 一面,并且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做为今天设计的源泉。只有这样才能使属 于我们自己的东西不被丢失,从而走出一 条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道路来。 参考文献 【l】张驭寰.东北民居【M】.中国建筑出版 社,1989. 【2J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 出版社,2002,9. 【3】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2004,1. 科技资讯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 24万方数据

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简析

传统民居庭院的布局特点 【摘要】中国传统民居庭院历史悠久,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价值。本文在对传统民居庭院空间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文化特点、建筑布局、布局功能和影响等方面阐述了传统民居庭院空间所蕴含的重要价值及其在当代环境设计中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民居庭院;继承;发展 中国传统民居以庭院式为主,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庭院空间的形态更加多样。它融会了我国古代文学、诗词、绘画乃至音乐之精华,把建筑、园林艺术充分地融为一体,紧密围绕着“人与自然”这个永恒的主题,形成了优雅和谐的人居环境。这种内向围合而成的庭院空间,反映我国特有的空间意识,这种空间意识把建筑和庭院空间视为一体,创造了中国独特的“庭院文化”。 1 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文化特点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几千年风格的一贯性,即庭院式布局,首先来源于中国哲学思想与空间的渗透。在山西、河南的下沉式庭院最早形式的四合院,这些庭院富有较强的人文特点。首先是以尊重自然为前提的,特别是在各地传统的民居建筑中有着鲜明的体现。传统民居的布局,不仅顺应环境,表明出对自然的土地、水源的尊重及阳光、空气、水、植物等天地万物的容纳,而且还追求精神上与天地之间的和谐统一。四合院所创造“与世隔绝”的气氛,也体现了“在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 2 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地域特点 各地区传统建筑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传统民居是地域文化中最明显、影响最为深远的载体。传统民居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具有明显的时代和地域特征。从设计进程的最早阶段开始,建筑与其地域之间就建立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由于各地有着地域、意识形态、伦理道德、审美观念、民俗风情等各方面的差异,有着各自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所以不同的民居既能反映它所建造的时代特征(包括经济、技术以及人们的意识形态),又能反映它所处的地域特征。因此,不同地区的民居庭院,也就随之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地域特色。 3 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建筑空间布局 以群体组合为主要特色的中国民居建筑文化,非常注重庭院空间布局的技术与艺术,把“庭院”作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精髓与空间核心,反映了中国特有的时空意识。 纵向深度延伸的空间 中国传统观念历来重视主次、尊卑,而横向联系不适宜体现主要院落的重要地位;一般院落又均为南北向布置,横向联系不能体现北屋的尊贵地位。可见,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中所谓“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的布局,事实上并未从使用角度出发,更多考虑的是宗族内长幼、尊卑的层次关系。成组的院落变化也遵循着相同的关系,随之带来的院落尺度、建筑型制的同时变化更是按照同样的秩序在进行,形成了中国传统民居庭院独有的“庭院深深几许”的情景。 中轴对称、正方位的布局 受中庸思想的熏陶,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择中”意识也很强,在组群中往往对“中轴线”和轴线核心位置十分重视,所以传统民居建筑的主题贯穿在中轴线上,空间的秩序感极强。但是,有时由于民居建筑功能的不完全对称、地形地势的变

东北民居特点

一、东北民居群体布局 东北民居多平原,地势平缓带上的村落多沿东西向成带状分布,整体形成行列式布局,使得绝大部分的建筑都具有良好的光照和通风。并且,有的东北传统民居在进行行列式布局时故意错开一个角度形成错列式布局,以改善通风和光照效果。 东北民居的间距一般比较大,客观因素是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而主观因素是为了在太阳高度角小时,避免建筑物之间产生对光线的遮挡。 东北满族民居的群体布局则具有自身特点。满族民居主要以南北为主的单条纵向轴线控制院落空间与序列,而院落之间一般没有东西向的联系,这样的布局对南向面的采光是不利的。这种布置形式主要来源于早期满人“占山为王”的习惯。他们将院落建造在狭窄的山脊上面,而建筑物随着山脊的走向,由前向后延展排列,而在两侧发展上受到空间限制,故此形成了南北走向的群体布局。

二、东北民居院落式布局 东北合院式民居气候适应性最大的特点是院落布局较为松散,院落空间大,厢房、门房和正房之间的间距也较大。 此图为我国由南至北民居院落深宽比走向图。可以发现,随着纬度的上升,深宽比不断下降。对于纬度较高的东北地区,在同等院落深度下,增大了院落的宽度(东北院落深宽比在0.8~1.9之间)。这种做法的客观条件是东北土地资源丰富,而原因则是这样有利于增加日照,避免厢房对正房的光线遮挡,以便缓和冬季带来的严寒。

其次东北大院的宽松的院落设计也有利于从事生产劳动。由于冬季寒冷漫长,很多生产劳动不得不在室内进行,这就使得许多暂存物品、劳动工具、车马等必须放在室外,宽阔的院落为他们提供了空间。并且东北民居相较于其他地区的四合院多了一处后院,主要是用于粮食储存。 除了合院布局松散之外,东北合院式民居还有其他特点。东北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高高的、宽宽的、矮矮的、窄窄的”。高高的指房屋台基高,主要是为了防积雪。宽宽的指南窗宽大,这样有利于南向采光。矮矮的指房屋净高低,窄窄的指室内进深小,这两点都是基于建筑室内保温所做的措施。 三、.东北民居单体建筑布局 1. 满族口袋房 东北满族有一种极具特色的单体建筑布局形式,叫做“口袋房”

中国十大传统民居及其特色

中国十大传统民居及其特色 建筑学082 108054047 葛珏骏中国传统的十大民居按地域可分为东北民居、华北民居、江南民居、岭南民居、客家民居、西北民居、西南民居、蒙古民居、新疆民居和西藏民居等十类。民居的特色形成主要是根据其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居民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在功能、结构、形式上都较为合理的营造方式。 一.东北民居: 东北地区处于寒冷或严寒地区,一年之中夏季短冬季长,居住建筑对保温的高要求是重点。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层高较低,屋盖坡度较大(为了积雪保暖)墙体较厚,且多采用土坯、原木、茅草等取于当地,且孔隙率较大,导热系数较小的材料作为围护结构。较为典型的有井干式建筑、朝鲜族民居等。 二.华北民居: 华北民居为中国传统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经常被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标志。常以四合院形式布置,根据地方气候和文化差异而略有不同,比较典型的有北京四合院、晋中四合院等。北京四合院中间庭院较大,为正方形,多采用硬山和卷棚顶,色彩较为鲜艳;山西四合院中间庭院较小,常采用单坡顶向院内采集雨水,颜色偏灰。 三.江南民居: 江南民居是除四合院外又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布置紧凑,也常以院落形式布置,但院落往往很小,称之为天井;由于建筑成片相连不利于防火,因而有马头墙出现作为隔断之用。江南多雨水,致使形成檐廊,基本上是粉墙黛瓦,卧房常设在二楼以避免室内泛潮。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徽州民居和浙江民居。 四.岭南民居: 岭南民居主要指珠三角地区的传统民居,特点是通风良好,且受西方文化影响明显,建筑外观上有明显的西方建筑元素。墙体颜色常常为朱红色,基于风水上的说法。 五.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是福建地区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类传统居住建筑,常被称作“土楼”。一般由土坯做外墙,墙体厚实,整体呈圆形,体量巨大,内部房间众多。中间常有祠堂。 六.西北民居: 西北民居主要指宁夏、山西一带的传统民居,以窑洞最为典型。窑洞是一种穴居的形式,热惰性非常好,冬暖夏凉,日照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室内通风往往不畅。门面根据受力特点和地方文化形成鲜明的特色,基本呈拱形,门口往往是具有名族特色的窗格。 七.西南民居: 西南民居主要指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典型住宅,特征主要体现在材料和造型两方面。由于地区环境十分潮湿闷热,房屋修缮和重建的次数较多,且注重通风和散热,故采用轻质材料作为建材,底层架空,且为及时排挤雨水而将屋顶坡度加大。典型的有杆栏式建筑。八.蒙古民居: 蒙古民居指草原上为了适应游牧民族放牧需要而形成的毡房,俗称“蒙古包”。主要特点是可以自由拆卸便于携带,且由兽皮、毛毡等材料制作,有利于保温。 九.新疆民居: 新疆地区的传统民居称为“阿以旺”,常以土坯作原料,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平屋顶,用以晾晒衣物和风干葡萄。建筑有伊斯兰风格,常出现拱券式的门斗和窗户。十.西藏民居: 西藏传统民居主要有碉楼和帐房两类。碉楼为石木结构,下部敦实,常用作饲养牲口的用房,上部供人居住,利于保暖。帐房分两种,冬帐由牦牛毛编织,夏帐由布料编织。

辽东满族和辽西满族民居的比较研究_以岫岩和北宁为例_于学斌

满族研究2006年 第1期辽东满族和辽西满族民居的比较研究 ——以岫岩和北宁为例 于学斌 (黑龙江大学博物馆,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Ξ摘要:岫岩和北宁两地满族在居住文化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 ,不仅仅在民居的外部特征、建筑方法上,而且在内部结构和居住习惯上都有很多不同。本文试通过两地满族民居的比较,探索两地民居的差异,并进而从历史、文化、地理等不同的侧面研究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满族;民居;辽东;辽西;岫岩县;北宁市 中图分类号:K892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65X(2006)01-0103-07 辽宁是满族的发祥地,是满族最为集中的地区,满族遍布辽宁省各地。以辽河为界,辽宁分为辽东和辽西两部分。辽东满族和辽西满族在文化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在民居方面表现最为明显。 岫岩和北宁是两个主要的满族聚居地区,两地满族分属于辽东和辽西,能够分别代表辽东和辽西满族的特点。2005年8月笔者利用暑假期间重点对这两个地区的民居作了一次较为深入的调查。通过调查比较笔者发现,岫岩和北宁两地满族在居住文化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不仅仅在民居的外部特征、建筑方法上,而且在内部结构和居住习惯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两地民居的差异与两地满族所处的不同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不同的历史发展背景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一、岫岩满族民居的特征 岫岩满族自治县地处辽东半岛的北部,北纬40°至40°39′,东京122°52′至123°41′。岫岩县是因境内雄伟壮观的自然地理特征而得名,最早见于金代,金代先是在这里设立大宁镇,在明昌四年(1193年)由镇升县时,因境内“数峰侧立,状如翠屏,秀色可掬”而命名为秀岩县。明崇祯六年(1633年)始建岫岩城,并设立守城官,从此以后岫岩一名一直沿用至今。 岫岩满族自治县总面积4507平方公里,总人口50万,满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是全国满族人口最多的县份。早在辽代,满族的先世女真人就移居岫岩,1616年后金政权建立以后,一直在这里设官驻兵驻守。清兵入关以后,清朝在这里设八旗留守。在岫岩县笔者调查了朝阳乡朝阳村、土门岭鲁家堡子、黄花甸镇关门山村后街。从几个乡镇的民居Ξ(基金项目)“200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05BM Z030

满族文化&满族建筑

满族文化 满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纯朴、勇敢的伟大民族,世代生息繁衍在白山黑水,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满族在历史上几度崛起,先后建立起渤海、大金、后金和大清王朝,为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和兴旺发达作出了巨大贡献。 满族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积淀的,它蕴藏着满族共同的心理感情,表现着满族共同的风尚和志趣。 早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满族的先世慎人就在这片沃土上用慧心巧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从春秋战国、秦汉、辽金、元明清各代,留下了绚丽的历史遗存和淳淳的满族民俗文化,如月映红,处处皆见。 满族源流。满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四千年前满族先人肃慎生息繁衍在白山黑水辽阔地域,先后建立了渤海、金、清王朝,对中华民族的伟大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近现代无数满族同胞为反帝反封建、争取民主自由、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而捐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同各兄弟民族一道奉献才智。 生产习俗。满族及其先人,世居白山黑水,以渔猎、饲养、采集为业,兼事农耕。在4000多年前就开始从事驯养和农耕生产,选择培育各种谷物和蔬菜,驯养用于生产、生活的各种畜禽。满族先民们在此间已能加工皮革,制造陶器,制作木器和粮食加工。到渤海时期冶铁、制造铁器技术不断提高,生产、生活工具和兵器普遍应用。并能纺纱布、绸、缝制鞋帽,编织筐篓,造出精美的灵石、兽骨、金银珠宝工艺品。到公元800元前后,出现了酿酒、榨油、造纸、制糖、制粉等手工业作坊。伴随着农耕手工业的发展,商贸交流、交通运输业也不断发展进步,形成了独特的满族交通工具。 生活习俗。满族世居东北地区,气候严寒,其生活习俗呈现出北方民族的地域特点。其服饰多长袍紧裤,喜尚毛皮。名目繁多的各种饰品,独具特色的男女鞋帽。时至今日风靡国内外的旗袍,具有浓郁的满族服饰特点。 满族先人的发式。男子梳辫发,女子梳两把头、旗髻等,发式繁多,风采宜人。 满族先人的饮食风俗,简单而又古朴。除多食猪肉外,山果、野菜、鱼虾、野兽也是他们的经常食物。满族还喜粘食,饮米儿酒。火锅、白肉血肠等膳食,以独特的风韵已被其它民族所喜欢,至今饮誉大江南北。先人们对餐具、酒具、烟具亦十分钟爱,样式繁多,极为考究。 满族居住。多依山作屋,傍水而居,并以口袋房、万字炕、地烟囱、三合院或四合院、照壁墙,成为近代满族房屋的基本样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房室陈设水平也不断提高。 文化习俗。满族及其先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灿烂文化。渤海时期就已开办学校,金代于1119年创制了女真大小字,清代于1559年创制满文。在习武方面也不分贵贱贫富,男女老少都习骑练射,成为“国俗”。 满族的文学艺术,源远流长。先民们凭着智慧、情趣和想象能力创造了灿若群星的文学艺术作品。“八角鼓”、“子弟书”等曲艺戏剧,“蟒式舞”、“隆庆舞”、“腰铃舞”等歌舞以及书画、雕刻、剪纸、刺绣等极有民族风格和特色,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民居建筑 (完美版)

课程论文 (2013—2014 学年第一学期)论文题目:中国民居建筑 课程名称:中国建筑史 任课教师:孙保燕 授课时间:2013年9月至2013年11月 学号:1201530124 姓名:丘尚超 专业名称:土木工程 所在学院: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

摘要:通过学习中国建筑史之后,我对中国传统的建筑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历史悠久,风格各异,精彩纷呈,为世界所知。有代表性的建筑有:江南水乡、历代皇家宫廷建筑、王府建筑,还有徽派民居、北京四合院、云贵滇西吊脚楼、西北的窑洞等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文化之内涵博大精深,受到各国建筑大师的称赞及效仿。 正文:我是学习建筑类专业的,所以对建筑有独特的情感,就我所了解来看中式建筑,在建造上,工艺要求较高,难度较大,做好不容易,做不好就成了四不像。其中我以中国的民居建筑为代表,谈谈中国建筑给我们的赏心悦目。 一.民居建筑的历史根源 人类从母系社会而父系社会,从过去到现在,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无不是以“家”为基本单位,依靠“家”作为社会细胞,聚合布置成为这种那种形式的人居环境——从早先的聚落到后来的乡村和城市,无不如此。 二.传统民居的文化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往往都含有着眼全局、追求和谐的特点。重视整体,讲求从整体出发的这种思维习惯,甚至地阔天高,可以联想到人与天地自然的沟通,进入那种亦虚亦实的神秘化的整体境界。非常明显,古代中国追求虚实结合的整体思维方式,无疑成了锻铸中国传统文化个性特色的哲理基础。同时深刻影响传统民居建筑个性特色的文化背景。最主要的就是:天人合一思想、宗法礼制观念、风水学说等非常重要的基本理念。 三.中华民居建筑的丰富多彩 1.北方院落居民 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密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