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患者围手术期快速康复应用新进展

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患者围手术期快速康复应用新进展

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患者围手术期快

速康复应用新进展

1.

云南大学附属医院(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云南昆明 650021 2.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 530021

3.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云南昆明 650034

摘要:随着医学模式的逐步转变,现代的医学理念提倡以患者为中心。近年

来国内疾病谱的转变,脑血管病逐渐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

要疾病。探讨实施快速康复外科模式进行护理干预的可行性,就患者入院到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的动态过程中,医护患多方配合、协作整个过程,使患者减

少手术应激及手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周期,降低医疗费用,不断提高护理质量。从而达到减小手术后期的社会资源损耗。神经外科手术因其难度大,时间长,并

发症多,死亡率高,即将接受手术的患者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这种应

激反应贯穿整个围手术期。降低手术患者应激反应依靠多学科,多专业合作,其

中护理工作扮演了重要角色,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有助于疾病的术后康复,缩短愈后时间,减少由于应激而导致患者产生的并发症。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同

样时间可以服务更多患者。

关键词:脑动脉瘤,介入治疗,快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

引言

脑动脉瘤是脑动脉血管壁局部薄弱和血流冲击而产生脑血管瘤样突起,由于

发病部位位于颅内,对颅内血管、神经、组织均有直接影响。脑动脉瘤患者发病

率占人群比例3%,目前,国内脑动脉瘤破裂后诊断率和治疗率占5-10%,未破

裂治疗率比例占治疗动脉瘤的10%。医药费则估计只是整个社会消耗的一小部分[1]。总的社会负担,包括直接诊疗费,康复护理费用,病人家属住宿、误工费等

社会资源,实际损耗没有办法精确估算。而整个诊疗过程中,主要的经济和社会

资源消耗,是在手术后恢复期。手术后恢复的监测和护理,在整个诊疗环节是非

常重要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与手术本身的重要性不相上下[2]。

1、对于脑动脉瘤的治疗,可以选择开颅动脉瘤夹闭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

手术两种手术方式

(1)1974年Serbinenko开创利用可脱球囊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随即

该技术便在世界范围兴起。1991年Guglielmi发明了著名的操纵电解脱铂微弹簧

圈(GuglielmiDetachableCoil),简称GDC。GDC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治疗颅内动

脉瘤的成功率,成为介入治疗史上的一次革命[3]。从此以后,GDC治疗颅内动脉瘤

成为时代的标志[4]。

(2)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从无到有,手术技术趋于微创化和精准化,大

大降低了病人经历开颅手术的痛苦[5]。脑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隙出血是神经

外科的常见急症,部分病人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目前,介入栓塞是治疗

脑动脉瘤的首选方法[6]。

(3)血管内栓塞技术已成为治疗脑动脉瘤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治愈率明

显提高,该方法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较快的优点[7]。

(4)。Hunt-Hess分级是评价病人术前病情轻重和术后恢复效果的最要指介

入治疗脑动脉瘤预后的危险因素较为复杂,Hunt-Hess分级、高血压、动脉瘤多

次破裂、多发性动脉瘤是影响介入治疗动脉瘤的独立危险因素[8]。

(5)针对于这类特殊的脑血管病的患者,必须有一定的分级的原则。目前,急性期手术治疗为Ⅰ~Ⅱ级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案,而Hunt和He

ss分级Ⅲ~Ⅳ级脑动脉瘤患者的最佳解决方案仍有待讨论[9]。

(6)脑动脉瘤栓塞治疗整个手术的创伤程度小,操作精细,可使对病人的损伤降到最低。在两种治疗方式的费用方面,我国和国外的情况有显著的不同。入21世纪,无论是在欧美国家还是亚洲国家,介入治疗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治疗技术和产品不断出现,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颅内动脉瘤的微创介入治疗必将成为未来的主要趋势[10]。

2脑动脉瘤围手术期实施快速康复外科模式进行护理干预的可行性

就脑动脉瘤患者从入院到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的动态过程中,医护患多方配合、协作整个过程,使患者减少手术应激及手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周期,降低医疗费用,减小手术后期的社会资源损耗,不断提高护理质量[11]。近年来,微创、术中镇痛等概念在神经外科领域发展迅速,介入微创手术的适用范围逐渐扩大,患者围手术期心理状态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2]。神经外科手术因其难度大,时间长,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即将接受手术的患者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这种应激反应贯穿整个围手术期。对于护理工作而言,在快速康复外科的作用主要包括:畅通门诊-住院快速通道;组织协调多学科工作;提供全程、系统、延续的整体护理;实施动态、持续、预见性的个体化评估;通过循证使护理决策更科学[13];进行医院-社区延续性护理;参与创建多学科信息共享平台。脑动脉瘤快速康复多方协作模式,旨在为患者提供优质的社会医疗及护理资源,使其在住院期间经历手术治疗过程中,患者及其家庭成员、医护人员通过多方的配合与协作,达到促进患者身心修复,让患者尽早回归社会,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护理质量[14]。针对应用快速康复护理应用的特别之处在于,能够从患者、医护人员、医院三个层面,分别使临床受益。(1)患者层面:术后康复速度的提升建立在舒适度提升和满意度提升的基础上。换言之,患者的术后恢复效果不仅不会降低,反而会得到提升。在减少住院时长的情况下,患者治疗疾病的成本也会随之降低,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病返贫” [15]。(2)医护人员方面:①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的建立意味着医疗技术的提高、诊疗路径的规范化,能够整体性地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协作能力;②加快患者术后康复速度,可以使医护人员产生成就感,进而以高昂的斗志投入工作,有助于逐渐形成充满激情的医疗工作团队;③护理工作的节奏更加紧凑,基于连续性的护理工作,可使临床数据更加丰富、完整;④可解决传统护理模式下频繁产生的医患纠纷,有利于形成和谐

的医患关系[16]。(3)医院层面:①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可降低患者死亡风险、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有助于提高医院的口碑;②降低医保支出,可整体性提高

我国社会的效益,可成为解决养老金、医保缺口的一种有效途径。护理在快速

康复外科的作用主要包括:畅通门诊-住院快速通道;组织协调多学科工作;提

供全程、系统、延续的整体护理;实施动态、持续、预见性的个体化评估;通过

循证使护理决策更科学;进行医院-社区延续性护理;参与创建多学科信息共享

平台[17]。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患者采用快速康复多方协作模式,旨在为患者提供优

质的社会医疗及护理资源,使其在住院期间经历手术治疗过程中,患者及其家庭

成员、医护人员通过多方的配合与协作,达到促进患者身心修复,让患者尽早回

归社会,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护理质量[18]。减少手术患者应激反应有赖于多

学科,多专业合作,其中护理工作扮演了重要角色,建议加强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建立健全围术期患者快速康复模式形成流程化、标准化、系统化的可逐级达

成清单式护理管理模式[19]。术前标准化健康宣教、改变全麻术前常规禁饮措施,

术前分时段给予透明饮料饮饮用,术中规范手术器械台物品摆放、手术仪器及术

中管道线路引流袋悬挂位置规范化放置标识清晰、术中人文关怀措施到位,如待

麻醉完成后行体内留置尿管管道、应用加温液体、碘对比剂用于冲洗管道或动、

静脉内输注等。健全术后护理标准,术后严密监测术后指标,加强卧床患者期间

护理,防止穿刺点血肿、坠积性肺炎、下肢静脉血栓等护理并发症的产生,视患

者病情酌情给予对症处理。对于疾病的术后快速康复,缩短愈后时间,减少由于

应激而导致患者产生的并发症[20]。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同样时间可以服务更多患者。

3、展望

对于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患者可开展实施快速康复护理模式,该模式不仅

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及生理应激,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同时

能够降低因手术应激产生不良反应发生风险。随着“充分止痛、术后尽快下床、

早期恢复口服饮食”等理念不断推广且深入人心。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应具备全程化、系统化、全面化的特性。将来,可借鉴联合、创新应用多种干预手段和方法,不断实践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患者围手术期快速康复护理模式,使更多的脑动

脉瘤患者获益。

参考文献

[1]郭章,汪伟巍.早期介入栓塞治疗73例脑动脉瘤破裂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7,36(36):77-78.

[2]许冰华,蒋莉莉.旋转DSA技术在脑动脉瘤介入造影以及治疗中的应用分

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97):19090-19091.

[3]蔡清风,胡小铭,李烨,刘正敏,刘补兴,童军卫.血管显微手术与血管内介

入栓塞术治疗前循环脑动脉瘤效果比较[J].中国乡村医药,2017,24(23):13-14.

[4]闫喜功.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效果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17,26(11):1174-1176.

[5]范蓉.叙事性心理护理对脑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心理状态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22):152-153.

[6]程文,袁晓东,杨全龙,郑安锡,黄晓明. 介入栓塞术与开颅术治疗脑动脉

瘤临床疗效比较[A]. 国际数字医学会.2017国际数字医学会数字中医药分会论文集[C].国际数字医学会:湖南中医药大学期刊杂志社,2017:1.

[7]郭庆东,刘伟,蒋晓帆,李兵,林伟,胡世颉. 血管栓塞介入治疗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A]. 国际数字医学会.2017国际数字医学会数字中医药分会论文集[C].国际数字医学会:湖南中医药大学期刊杂志社,2017:1.

[8]利雨桐.脑动脉瘤破裂患者介入栓塞治疗与护理配合方式研究[J].当代医学,2017,23(32):175-176.

[9]张瑞峰.早期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破裂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21):4028-4030.

[10]刘建明,TimoKrings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

版社2016:15-16.

[11]任成涛,李好佳,陈峰,孙淼,李卫.不同手术介入时机治疗脑动脉瘤破裂

的应用效果及并发症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7,45(11):18-20.

[12马旭东,孙郑春,曹新亮.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探讨[J].实

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7,17(10):47-48.

[13]王鑫鑫.中医情志护理对脑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的效果分析[J].临床医

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84):16541-16544.

[14]巴瑞霞.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

药,2017,12(29):170-172.

[15]胡晓.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远期临床效果评估及研究[J].

健康之路,2017,16(10):38.

[16]张健,计跃,裴本根,尹玮,张玉华.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46例[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7,20(05):598-600.

[17]张晓冬,吴海涛,孙晓川.夹闭和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对蛛网膜下腔出

血脑血管痉挛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0,32(19):2071-2072.

[18]马红,魏伟,沈钺,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年6月第24卷第6期NursFMedSc,iJune2005,Vol1241No16268-270(3)潘春柳·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

治疗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J]1077全科护理·2014年4月第12卷第12期(总第321期)1077-1078(4).

[19]姜大景,影响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预后的多因素Logistic analysis [J]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medicine oncardio-

/Cerebrovasculasiasejun 2016Vol.14No.12:1328-1331.

[20]杨雷,赵建华,柏顺明等,破裂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急性期血

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水平的临床意义[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1):52-54.

项目编号:2018FE001(-075);

项目名称:脑动脉瘤病人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快速康复外科模式构建及应用研究;

项目计划类别:云南省基础研究计划(昆医联合专项)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全文)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血管由于先天异常或后天损伤等因素导致局部的血管壁损害,在血流动力学负荷和其他因素作用下,逐渐扩张形成的异常膨出。人群中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约为2%~7%,任何年龄均可发病,40~60岁常见,但其发生率存在明显的地域及种族差异。一项经动脉脑血管造影研究提示亚洲人群中颅内动脉瘤患病率约为 2.5%~3.0%。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致死致残率极高,其中10%~15%的患者来不及就医直接猝死,首次出血病死率高达35%,再次出血病死率则达60%~80%,幸存者亦多有残疾。 自ISAT研究结果公布后,近10余年来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发展迅猛,随着修饰弹簧圈、辅助球囊、颅内动脉瘤治疗专用支架以及血流导向装置等的出现,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更为确切。介入治疗已成为部分颅内动脉瘤首选的治疗方法。为了规范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XXX神经介入学组组织专家经数次讨论,制定了《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旨在提

高各级医师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认识,使之更系统、更规范、更安全、更有效。 一、颅内动脉瘤的诊断 未破裂动脉瘤大多数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多为偶然发现,少数因头痛、眼睑下垂等症状被发现。因此无症状的未破裂动脉瘤,诊断较为困难。是否在人群中进行颅内动脉瘤的筛查存在争议。但对于高危患者进行无创筛查亦是合理的。 推荐意见: (1)对于有家族史和(或)患有与动脉瘤发生相关遗传性疾病的人群,特别是女性、年龄>30岁、重度吸烟或伴有高血压病的患者建议进行颅内动脉瘤筛查; (2)怀疑aSAH的患者应行头颅CT平扫检查,如不能诊断则须行腰椎穿刺检查; (3)对于CT不能确诊的aSAH患者行核磁共振检查(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质子密度成像、弥散加权成像或梯度回波序列)是合理的,如果核磁共振检查阴性,仍需进一步行腰椎穿刺检查; (4)CTA可被用于aSAH病因学诊断;如果CTA检查阴性,推荐进行DSA检查;

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患者围手术期快速康复应用新进展

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患者围手术期快 速康复应用新进展 1. 云南大学附属医院(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云南昆明 650021 2.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 530021 3.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云南昆明 650034 摘要:随着医学模式的逐步转变,现代的医学理念提倡以患者为中心。近年 来国内疾病谱的转变,脑血管病逐渐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 要疾病。探讨实施快速康复外科模式进行护理干预的可行性,就患者入院到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的动态过程中,医护患多方配合、协作整个过程,使患者减 少手术应激及手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周期,降低医疗费用,不断提高护理质量。从而达到减小手术后期的社会资源损耗。神经外科手术因其难度大,时间长,并 发症多,死亡率高,即将接受手术的患者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这种应 激反应贯穿整个围手术期。降低手术患者应激反应依靠多学科,多专业合作,其 中护理工作扮演了重要角色,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有助于疾病的术后康复,缩短愈后时间,减少由于应激而导致患者产生的并发症。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同 样时间可以服务更多患者。 关键词:脑动脉瘤,介入治疗,快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 引言 脑动脉瘤是脑动脉血管壁局部薄弱和血流冲击而产生脑血管瘤样突起,由于 发病部位位于颅内,对颅内血管、神经、组织均有直接影响。脑动脉瘤患者发病

率占人群比例3%,目前,国内脑动脉瘤破裂后诊断率和治疗率占5-10%,未破 裂治疗率比例占治疗动脉瘤的10%。医药费则估计只是整个社会消耗的一小部分[1]。总的社会负担,包括直接诊疗费,康复护理费用,病人家属住宿、误工费等 社会资源,实际损耗没有办法精确估算。而整个诊疗过程中,主要的经济和社会 资源消耗,是在手术后恢复期。手术后恢复的监测和护理,在整个诊疗环节是非 常重要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与手术本身的重要性不相上下[2]。 1、对于脑动脉瘤的治疗,可以选择开颅动脉瘤夹闭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 手术两种手术方式 (1)1974年Serbinenko开创利用可脱球囊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随即 该技术便在世界范围兴起。1991年Guglielmi发明了著名的操纵电解脱铂微弹簧 圈(GuglielmiDetachableCoil),简称GDC。GDC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治疗颅内动 脉瘤的成功率,成为介入治疗史上的一次革命[3]。从此以后,GDC治疗颅内动脉瘤 成为时代的标志[4]。 (2)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从无到有,手术技术趋于微创化和精准化,大 大降低了病人经历开颅手术的痛苦[5]。脑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隙出血是神经 外科的常见急症,部分病人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目前,介入栓塞是治疗 脑动脉瘤的首选方法[6]。 (3)血管内栓塞技术已成为治疗脑动脉瘤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治愈率明 显提高,该方法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较快的优点[7]。 (4)。Hunt-Hess分级是评价病人术前病情轻重和术后恢复效果的最要指介 入治疗脑动脉瘤预后的危险因素较为复杂,Hunt-Hess分级、高血压、动脉瘤多 次破裂、多发性动脉瘤是影响介入治疗动脉瘤的独立危险因素[8]。 (5)针对于这类特殊的脑血管病的患者,必须有一定的分级的原则。目前,急性期手术治疗为Ⅰ~Ⅱ级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案,而Hunt和He ss分级Ⅲ~Ⅳ级脑动脉瘤患者的最佳解决方案仍有待讨论[9]。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临床方法、围手术期护理并发症观察及出院健康宣教指导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临床方法、围手术期护理并发症观察及出院指导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局限性的异常扩张,在未破裂之前,绝大多数病人无临床症状,个别可因体积较大压迫相邻神经与脑组织而产生相应的症状和体征。一旦破裂则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或颅内血肿。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及精神症状,严重时立即导致病人死亡。目前临床采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采取有效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取得满意效果。 临床方法 医生在全麻下行经股动脉插管,根据动脉瘤的大小选择合适直径的弹簧圈,将微弹簧圈安全、顺利地输送到相应的动脉瘤腔内,使其盘曲致密地填塞瘤腔,并保持瘤动脉通畅。 护理 术前护理 ①心理护理:向患者介绍该病的治疗方案、手术方式、手术过程、手术效果及术前术中术后患者需要配合的方面,减轻患者术前紧张及恐惧心理,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手术,保证手术顺利完成。 ②基础护理: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床头抬高15~30°,促进颅内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保持室内安静,温度湿度适宜,限制探视,保持睡眠正常,情绪稳定,多进食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引起动脉瘤破裂出血。 ③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意识、肢体活动变化,如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④术前准备:予术区(会阴部及双侧腹股沟区)备皮,必要时留置静脉通路,避免在插管侧肢体穿刺。术前导尿。术前4h禁饮,8-12h禁食。 ⑤药物护理: 术前予尼莫地平扩血管药物,预防脑血管痉挛,注意观察用药后不良反应,如血压下降,面部潮红、心慌等表现。对头痛和躁动者应用足量有效的止痛、镇静药。 术中护理 术中密切监测患者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变化,注意观察患者瞳孔的改变,预防术中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 术后护理 ①术后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穿刺侧肢体制动24小时,动脉穿刺部位予加压包扎6-8小时,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如血肿较小,可适当增加压迫时间,一般可自行吸收。如血肿较大,要24h 内给予局部冷敷,24h以后予局部热敷。为减轻患者不适,可协助患者健侧卧位翻身,健侧肢体可自由伸曲,穿刺侧肢体保持伸直,嘱患者勿屈曲,预防出血。 ②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尤其血压变化,血压变化可引起脑灌注量改变,血压过低会诱发脑血管痉挛,使脑组织缺血缺氧。术后收缩压控制在150-170mmHg,有助于增加脑灌注压,降低颅内压,有助于改善脑缺氧。 ③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及肢体活动变化 患肢足背动脉搏动是否减弱或者消失,警惕血栓形成。 并发症的观察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严重的血管疾病,其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 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不断涌现,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也大大 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将为您介绍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 方面的最新动态。 一、微创介入治疗技术的应用 微创介入治疗技术是目前颅内动脉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该技术通过导管等介入装置,经血管系统进入颅内动脉瘤部位,采用不同的介入手术器械对动脉瘤进行治疗。微创 介入治疗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 近年来,微创介入治疗技术在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中取得了重大突破。首先是动脉瘤栓 塞术,通过导管在动脉瘤内注入栓塞剂,使动脉瘤内血栓形成,从而达到闭塞动脉瘤的作用。其次是支架植入技术,通过在动脉瘤颈部植入支架,改变血流动力学,使血栓形成于 动脉瘤内,达到闭塞动脉瘤的效果。这些新的微创介入治疗技术,使得颅内动脉瘤的治疗 更加安全、准确和有效。 二、靶向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随着对颅内动脉瘤分子生物学机制的深入研究,靶向药物治疗技术也逐渐应用于临床 实践。靶向药物治疗通过作用于动脉瘤内部特定的生物分子靶点,阻断动脉瘤生长和扩张,达到抑制动脉瘤进展的目的。这种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治疗效果确切等优点,备受关注。 近年来,一些新的靶向药物治疗技术也在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中得到了应用。通过靶向 治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或其受体,抑制血管新生,减少动脉瘤血供,达到抑制动 脉瘤生长和扩张的效果。一些激素和生长因子受体的靶向治疗技术也被用于颅内动脉瘤的 治疗中。这些新的靶向药物治疗技术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患 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三、基因治疗的前沿研究成果 随着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基因治疗技术逐渐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 新热点。基因治疗技术是通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治疗所需的基因导入患者的细胞内, 增强或改变患者自身的生物学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种治疗方法具有针对性强、安全性高等特点,备受医学界的关注。 总结而言,近年来,在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驱动下,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取得了 一系列新进展。微创介入治疗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靶向药物治疗的新技术不断涌现,基

颅内动脉瘤弹簧圈介入栓塞术可行性分析报告

颅内动脉瘤弹簧圈介入栓塞术总结报告 名称:颅内动脉瘤弹簧圈介入栓塞术 适应症: 1.因动脉瘤难以夹闭或病人全身状况不适合开颅手术者。2.手术央闭失败或复发者。 3.不完全夹闭动脉瘤的 4.与外科手术配合。 禁忌症: 1.对造影剂过敏者。 2.严重高血压,收缩压大于200,舒张压大于110mmHg (14.66kPa),未能控制血压者。 3.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及明显凝血功能障碍者。 4.近期有心肌梗塞和严重心肌疾患、心力衰竭及心律不齐者。 5.甲状腺机能亢进及糖尿病未控制者。 临床应用效果: 脑动脉瘤是临床常见的肿瘤疾病,起病急,风险大,需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进行控制。目前,尚无治疗脑动脉瘤的药物,手术治疗是彻底治愈的唯一手段,包括开颅手术和微创手术。如今,大部分颅内动脉瘤均采用微创手术方法,只需要在股部用针穿一个2-3mm的小口,通过股动脉将微导管和导丝插入脑动脉瘤内,再通过微导管输送微弹簧圈等逐

步填塞动脉瘤腔,直至完全闭塞动脉瘤,达到治愈的目的。开展意义: 目前颅内动脉瘤弹簧圈介入栓塞术已非常成熟,国内三级医院都已经开展多年;该治疗手段越来越被大多患者优先考虑。我们医院开展脑血管介入以来,已经开展了XX例颅内动脉瘤弹簧圈介入栓塞术,已具备开展该技术的设备及人员要求,每年我院就诊脑血管病的患者较多,同时脑血管病大多属于急危重病人,诊治要求尽早尽快完成,这部分患者转诊风险较大,容易延误治疗。 安全性和合法性: 我科多名从事脑血管介入医师先后到省级医院进行神经介入专项进修学习,具备开展颅内动脉瘤弹簧圈介入栓塞术资质。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作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全世界发展最快的医疗技术之一。以其微创、安全、术后并发症较少的特点成为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我科室开展该技术以来,操作技术成熟、规范,未出现严重的医疗事故,为我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第一篇示例: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通常指的是血管壁在动脉分支处出现的囊状扩张。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一直备受关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针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创新。本文将就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新进展进行探讨。 介绍一种新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在临床上应用的微创治疗方法,它通过在动脉血管导管引导下将支架置入颅内动脉瘤内,实现对动脉瘤的栓塞,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相比传统的开颅手术,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在近年来的临床应用中,介入治疗已经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种重要手段,尤其是对那些位置较深、手术较为困难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改进,支架材料的更新换代,介入治疗在治疗颅内动脉瘤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介绍另一种新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微创手术。微创手术是指采用微小切口、显微镜下操作等技术手段进行的一种手术治疗方法。在治疗颅内动脉瘤方面,微创手术可以通过更小的切口、更精细的操作,实现对动脉瘤的切除或修复,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手术已经成为了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之一。 介绍一种新型的颅内动脉瘤治疗药物——内膜修复剂。内膜修复剂是一种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和血管内膜修复的药物,它的应用可以帮助动脉瘤的内膜修复,从而减少动脉瘤的破裂风险。在临床上,内膜修复剂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内膜修复剂的出现,为治疗颅内动脉瘤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选择。 总结一下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新进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段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介入治疗、微创手术、内膜修复剂等新型治疗手段的出现,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但需要注意的是,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位置

血泡样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新进展

血泡样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新进展 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泡样动脉瘤的治疗也取得了新的进展。血 泡样动脉瘤是一种比较罕见的脑血管疾病,它通常指的是在脑动脉底部形成的局限性球形 膨出,是一种脑血管畸形。由于其位置较为特殊,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会对患者的健康 造成很大损害。而传统的手术治疗方式对于脑血管畸形的治疗也存在许多弊端,因此血管 介入治疗在血泡样动脉瘤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血管内介入治疗工具的不断进步也使得治疗血泡样动脉瘤的效果大大提高。 首先,血管内介入治疗最常用的一种技术是经皮股动脉穿刺技术,随着穿刺技术的不断提 高和改进,穿刺后的效果和安全性也得到了大大提高。其次,血管内介入治疗中所使用的 医疗器材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例如,使用可吸收型支架等特殊器材,能够更好地降低血 泡样动脉瘤的破裂风险,缩小血管的分叉角度,同时还减少了介入后产生的并发症。此外,介入治疗中所使用的药物也可以在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例如,通过给患者注射影像导 入剂,可以清晰地显示出脑血管的构造和血流动态,有利于医生评估血泡样动脉瘤的位置 和大小,从而制定出更加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案。 虽然血管内介入治疗已经成为治疗血泡样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但它仍然存在着一些风 险和限制。例如,在处理复杂血管结构时,血管介入医生需要具备更加专业的技术和丰富 的临床经验。同时,由于介入治疗需要在血管内进行,术后需要患者加强监护,避免术后 合并症的发生。 总的来说,血管内介入治疗已经成为治疗血泡样动脉瘤的首选方法,它的治疗效果已 经逐步得到证实,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的趋势将会越来越普及和成熟。对 于患有血泡样动脉瘤的患者,他们可以选择治疗的方式,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治疗。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指南(患者版)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指南(患者版) 什么是颅内(脑)动脉瘤? 颅内(脑)动脉瘤是动脉壁的异常膨胀,是一种将血液输送到大脑的血管。动脉瘤是像一个小囊及被局部化,这意味着它被限制在一个小的区域,在动脉内。在大脑中,与将血液运回心脏的静脉的低压相比,这些血管在高压下将血液运至大脑。由于动脉壁无力而产生类似气球的瘤体。 动脉瘤可以扩大和压缩头部内部的正常结构(向其施加压力)。它们还会破裂,使血液在高压下从血管逸出,进入大脑周围的含液空间,甚至直接进入大脑组织。这可能会导致突然的剧烈头痛-通常但并非总是如此,人们称其为“我所经历的最严重的头痛”。与这种头痛有关的可能是颈部僵硬和呕吐。对光的敏感度也很高(正常日光会伤害眼睛),因此脑动脉瘤漏出或破裂的人可能更喜欢在黑暗的房间里。较不常见的是,动脉瘤可能会压在头部内部的神经上,有时会引起双眼。 如果由于其他原因对头部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也可能会意外发现未泄漏,破裂或引起任何其他问题的动脉瘤。 脑动脉瘤的治疗分为两个部分:血管造影和血管内线圈置入。这些过程将在下面详细说明。 如何准备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放射治疗? 动脉瘤破裂或渗漏后,可将其视为紧急程序,或尚未破裂或渗漏时,可将其视为选择性或非紧急程序。如果它们尚未泄漏或破裂,要对其进行处理是为了防止以后发生这种情况。破裂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因为每4个人中就有1个人患有脑动脉瘤破裂而死亡。 可以通过血管内线圈治疗来治疗动脉瘤–通过动脉内的导管(一根细塑料管)将一个或多个小线圈放置在动脉瘤内,或在动脉瘤外部放置夹子。这是在外科手术中进行的,该外科手术需要去除颅骨的一部分,以使神经外科医生能够到达大脑深处的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是指发生在脑血管系统内的血管局部脆弱,形成血管瘤的疾病。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较低,但由于该病可导致猝死、中风等严重后果,因此对于患者和家庭来说是极其危险和痛苦的。目前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式主要分为两种,手术和介入治疗。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颅内动脉瘤治疗也有了一些新的进展。 1. 脑膜下动脉瘤手术显微镜下弹力剪切技术 脑膜下动脉瘤是指位于大脑表面的动脉瘤,医学界通常将其分类为大、中、小三类。由于大多数脑膜下动脉瘤都位于近颅底区域,传统手术切除方案较为复杂,且容易受限于视野和器械操作。而显微镜下弹力剪切技术则能够最大程度上缩小手术损伤,实现神经功能保护、病灶完全清除、术后恢复较快等优点。 2. 颅内动脉瘤多平面重建显像技术 多平面重建显像技术指的是利用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实现颅内动脉瘤侧面、底面、前后面等多角度的清晰显示。与传统的二维成像技术相比,多平面重建显像技术能够更加准确地定位血管瘤位置、大小,提供术前更为详细的手术计划,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和术后效果。 3. 肝素化介入治疗 肝素化介入治疗是指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中采用肝素抗凝的技术。传统介入技术会造成血管内血栓形成、血管破裂等风险,而肝素化介入治疗能够在保证不影响凝血状态的前提下,避免血栓的形成,提高介入手术的安全性。此外,肝素化介入治疗也能够在手术后较快地恢复术后功能。 4. 腔内可调式动脑神经瘤夹 腔内可调式动脑神经瘤夹是一种新型的脑血管介入治疗设备。该设备通过腔内引导,在动脑神经瘤内放置一个与主动脉相连的夹子,实现了对动脑神经瘤的完全封闭,从而避免动脑神经瘤再发作。此外该设备还可以随时调整夹子大小,以适应不同患者和不同大小的动脑神经瘤。 总之,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技术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患者们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可以考虑其治疗效果、手术难度、安全性等因素来进行综合评估。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更加先进的治疗方式问世,让患者们更好地摆脱疾病的困扰。

脑动脉瘤的诊疗方案及手术治疗新技术

脑动脉瘤的诊疗方案及手术治疗新技术 引言 脑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危险性血管畸形,其发生率逐年上升。脑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新技术的出现,脑动脉瘤的诊疗方案以及手术治疗新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本论文旨在综述脑动脉瘤的诊疗方案,重点介绍手术治疗中的新技术,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将介绍脑动脉瘤的定义和分类。脑动脉瘤是指脑血管壁的局部膨胀和异常扩张,通常由于血管壁的结构缺陷或损伤所引起。根据动脉瘤的形态特征和解剖位置,可以将脑动脉瘤分为多个类型,如海绵窦动脉瘤、动静脉瘤等。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脑动脉瘤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危险因素。了解脑动脉瘤的流行病学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该疾病。同时,识别危险因素可以帮助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和预防。 然后,我们将介绍脑动脉瘤的诊断方法。准确的诊断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神经影像学检查、脑血管造影以及基因检测等。

随后,我们将概述传统的治疗方案。传统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在特定情况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接着,我们将详细介绍手术治疗技术。手术治疗是治疗脑动脉瘤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手术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将重点讨论目前常用的手术治疗技术,并分析其优缺点。 最后,我们将介绍新技术在脑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一些新技术逐渐应用于脑动脉瘤的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们将探讨这些新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效果,并展望其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综上所述,本论文将全面介绍脑动脉瘤的诊疗方案及手术治疗新技术。通过对以上关键点的详细阐述和分析,旨在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参考,促进脑动脉瘤治疗的进一步发展和改善。 背景 脑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畸形,其发生率逐年上升。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脑动脉瘤已经成为神经外科的重要

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新进展与研究

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新进展与研究心脑血管疾病一直以来都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健康问题,严重影响 着现代人的生活质量和寿命。然而,随着科技与医学的不断进步,心 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与研究。本文将重点介绍近 年来心脑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新趋势与研究发现。 1. 基因治疗的应用 近年来,基因治疗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基因治疗旨在通过调节或修复异常基因,达到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的目的。例如,利用载体传递相关基因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与 再生,有望改善冠心病等疾病的患者的病情。此外,基因治疗还可以 帮助研究人员发现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为治疗提供更加精确有 效的指导。 2. 细胞治疗的突破 细胞治疗是指通过植入或干预体内的细胞来治疗疾病。在心脑血管 疾病治疗中,干细胞的应用持续取得突破性进展。干细胞具有自我更 新和多向分化等特性,可以为患者提供新的心肌细胞或血管内皮细胞,从而重建受损组织,恢复器官功能。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编辑 等技术改善干细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开辟了 新的途径。 3. 药物研发的创新

药物研发一直是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重要方向。近年来,随着分子 生物学、药物化学等领域的不断进步,许多新药物被开发出来并取得 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例如,抗血小板药物替格瑞洛、阿司匹林对急 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显著。另外,在高血压治疗方面,新型的钙 离子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 降低血压和改善预后的效果。 4. 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 脑血管疾病是指中风、脑动脉瘤等疾病,其治疗一直是临床的难点。近年来,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介入治疗通过 经皮血管穿刺或内窥镜技术,将导管引入血管内,进行血管瘤栓塞、 动脉瘤修复等操作,以达到治疗的目的。这种治疗方法不仅创伤小、 恢复快,还可以有效地减少中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 质量。 5.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策略 除了治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也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研究人员 逐渐认识到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与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密切关系。 因此,制定科学的预防策略可以有效地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例如,戒烟、适量饮酒、低盐饮食、均衡膳食、定期体检等都是常见 的预防措施。此外,心理健康的保持也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起着积极 的作用。 总结起来,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新进展与研究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 治疗选择和希望。基因治疗、细胞治疗、药物研发、介入治疗以及预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围手术期护理的研究进展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围手术期护理的研究进展 1. 术前护理 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护理。首先,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血常规、生化指标、心电图、头颅CT、脑血管造影等检查。同时,要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意愿,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抚和指导。 其次,术前要保持患者的情绪稳定和安静,避免不必要的紧张和焦虑。对于有慢性疾病或疼痛患者,应采用相应的镇静、止痛措施,以保障手术顺利进行。同时,术前还要采取除毛、消毒和穿刺部位局部麻醉等措施,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2. 术中监测和护理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属于介入治疗,需要在手术室进行,需要进行密切的监测和护理。在术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对患者的刺激和伤害。 (2)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电解质等指标,及时调整麻醉剂量和给药方式。 (3)监测患者的手术部位,避免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出血情况,应立即采取止血措施,避免危及患者生命。 (4)进行血管造影和血流动力学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血管狭窄、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术后是恢复期,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和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监测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动脉压力及神经系统状态,了解患者的舒适度。 (2)护理患者的手术部位,避免感染和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定期更换患者的敷料,观察伤口愈合情况。 (3)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适当的饮食调理,避免不必要的刺激和过度摄取营养。 (4)适当的疼痛管理,避免患者因剧烈疼痛而引起的其他并发症。 (5)心理护理,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抚和指导,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和信心,有助于更好地恢复健康。

认知-信念-行为导向性护理在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认知-信念-行为导向性护理在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本文观察认知-信念-行为导向性护理在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 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本院2022年5月~2023年1月间行介入栓塞 术治疗的脑动脉瘤患者共76例,按照38例/组,将其均匀分成两组;其中对照 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认知-信念-行为导向性护理,观察两组疾病知识掌握、 自我管理能力。结果观察组疾病知识掌握情况优于对照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 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统计意义。结论认知-信念-行为导向性护理在 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患者护理中应用,可提升患者疾病知识掌握情况,改善患 者自我管理能力,值得推广。 关键词:脑动脉瘤;放介入栓塞术;认知-信念-行为导向性护理 脑动脉瘤常见于神经外科,瘤体易破裂出血引发患者偏瘫、昏迷甚至死亡[1]。针对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为临床首先治疗方案,对患者创伤应激小、安全性高, 但术后易复发,且需较长恢复时间,若患者缺乏信心,依从性差,易导致术后恢 复时间延长、预后差等后果。基于此,本文随机抽取医院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 病例76例(2022.5~2023.1),观察认知-信念-行为导向性护理的应用价值。报 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本院2022年5月~2023年1月间行介入栓塞术治疗的脑动脉瘤患者共 76例,按38例/组,将其分成两组;比对两组患者如下资料,不存在统计差异 (P>0.05),可行研究:

对照组患者中男女比20/18;年龄44~73岁,平均(57.47±4.36)岁; Hunt-Hess动脉瘤出血分级:Ⅱ级9例、Ⅲ级15例、Ⅳ级14例;文化程度:初 中及以下14例、高中11例、大专及以上13例。观察组患者中男女比22/16;年 龄43~75岁,平均(57.52±4.33)岁;Hunt-Hess动脉瘤出血分级:Ⅱ级10例、Ⅲ级14例、Ⅳ级14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3例、高中12例、大专及以上 13例。【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患者及家属均知情研究内容】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指导患者术后用药、饮食等注意事项,为患者及家属解惑,期间观察其生命体征恢复情况,避免术后不良反应。 观察组:认知-信念-行为导向性护理。(1)认知护理:护理人员于入院时 了解患者基本情况,针对其文化水平、沟通及理解能力采取不同层面认知干预, 尽量对所有患者使用较易理解的语言讲解病因、病机、治疗后影响、恢复期重点 事项等,使患者理解术后恢复、用药、休息及康复训练等必要性,提升患者遵医 程度。针对认知水平较高患者,可结合其实际情况,针对饮食、训练等方面提供 个性化建议,指导患者参考相关文献、书籍学习脑动脉瘤术后恢复措施、进一步 预防知识等,加深患者对疾病认知程度。(2)信念护理:可通过建立病友群鼓 励患者之间相互交流,提升患者治疗经验与恢复健康信心,期间护理人员与患者 需建立良好关系,引导患者主诉内心压抑点、担忧等,帮助患者解决个人顾虑, 部分患者受手术应激、疾病痛苦影响,较悲观失落,可采用正念冥想、角色转换、心理暗示等引导患者转念,并联合家属鼓励、安慰,使其获得安全感、信念感。(3)行为护理:①加深疾病转归与护理期间行为关系分析,使患者重视术后行 为影响疾病恢复必要性、重要性;护理期间正确行为包括急性期绝对卧床、避免 情绪激动、用力喷嚏/排便,需按时按量服药、避免熬夜,饮食需清淡,待病情 恢复一定程度,也需避免重物搬运等体力劳动,但可缓步慢行训练,期间直至出 院需严格坚持上述行为,护理人员督促患者实施程度并在出院后提供定期电话、 微信随访,嘱咐患者定期复查。 1.3观察指标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围术期护理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围术期护理 对于颅内动脉瘤这一疾病来说,主要是因为患者颅内动脉壁出现了“囊性膨胀”所导致的,一般来说,多因患者的动脉壁出现了局部薄弱所造成的出血,此外像是血流冲击所造成的出血也是造成患者出现出血的常见临床原因。颅内动脉瘤这一疾病多发于40-60岁人群,这一疾病的发病率,在脑血管意外发病类型中是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的。随着现代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多会采用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积极配合治疗是一方面,而介入治疗的围术期的护理则更为重要。那么,你知道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围术期如何护理吗? 一、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辅助检查 对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来说,首先就是通过“脑血管造影”来确定患者的动脉瘤的位置、数量、形态以及是否有血管痉挛等情况的出现,这是确诊动脉瘤最为常见的检查方法[1]。其次就是“头部CT”以及“MRI”这一辅助检查主要是确定患者是否伴有动脉瘤出血的情况。这类辅助检查的出阳率是非常高的,可以非常直接的根据患者出血的部位直接判定患者颅内动脉瘤出现破裂的具体位置。但是一般来说,所采用的头部CT及MRI,在患者出现颅内动脉瘤出血一周左右是不易诊断的。此外“MRI”的辅助检查区别于“CT”检查,核磁共振是可以对患者的血管造影有着清晰的成形。 二、颅内动脉瘤治疗的处理原则 对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来说,可以分为“非手术性治疗”和“手术性治疗”。非手术性治疗主要就是预防患者出现出血和多次出血的可能,以控制患者的脑血管不会出现痉挛的情况[2]。比如会要求患者要适当的进行静养休息等等,其目的就是为了要维持患者的血压一直保持较为平稳的状态。此外可以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对患者的脑血流变化进行实时的监测,一旦发现患者有脑血管痉挛的情况,可以尝试使用钙离子拮抗剂进行辅助治疗,有效改善患者的微循环。此外像是采用抗纤维蛋白的溶解剂,有效抑制蛋白溶解酸的形成,其目的就是为预防

大脑中动脉瘤诊疗的研究进展(全文)

大脑中动脉瘤诊疗的研究进展 近些年,我国大脑中动脉瘤的患病率及病死率日渐升高,并成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受到医疗界重点关注。由于大脑中动脉与侧裂较为相近,且分支较多,加上血流动力学复杂,容易因为破裂而出血,严重者甚至形成血肿,从而提升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困难程度,成为神经外科重点关注的内容。 目前临床多选择开颅手术、血管介入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但随着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显微外科、血管内介入技术等不断完善更新,在大脑中动脉瘤的诊疗中发挥重要价值,同时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与致残率,为预后提供保障。本文就大脑中动脉瘤诊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总结相关经验,并为提升疗效、促进病情早日康复提供有利依据,现报道如下。 1.大脑中动脉瘤的发生机制与临床症状 颅内动脉瘤主要是指患者局部血管异常变化,从而导致脑血管瘤样突起,主要发生在脑底动脉环以及主要分支上。目前临床关于疾病的发生机制尚无统一定论,可能与遗传、血流动力学、血管壁结构、感染、吸烟、动脉硬化或者创伤等因素息息相关。一旦发生后,患者动脉瘤体积不断增加,且动脉瘤随之变薄弱,甚至趋于破裂。 曾有报道指出,多数大脑中动脉瘤患者因为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就诊,临床症状表现成突发性头痛、丧失意识、神经功能损伤等。由于大脑中动脉瘤处于外侧裂内深处或者进入额、颞叶脑中,破裂后不仅会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同时伴有外侧裂或者脑内血肿。部分患者还

会产生局部压迫症状,其中小中型未破裂动脉瘤不会产生局部占位效应,但大、巨大型动脉瘤者合并头痛、失语、偏瘫等症状。除此之外,大脑中动脉瘤患者存在癫痫、脑缺血现象,均可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因此尽早诊断、及时选择科学疗法至关重要。 2.大脑中动脉的解剖结构 大脑中动脉作为颈内动脉的重要分支,主要沿着侧裂发生或者指向外侧,加上其分支较多,为大脑半球提供血供。其初始位置在外侧裂的内侧,横向进入大脑外侧沟,临床将其分成中央支与皮质支,同时还可细分成多个分支。另外大脑中动脉解剖结构包含M1蝶段、M2岛叶段、M3岛盖段、M4皮层段,遵照大脑中动脉的解剖,可将大脑中动脉瘤分成近端、分叉位置以及远端动脉瘤,其中以大脑中动脉分叉位置的动脉瘤较为多见,约占80%,而近端及远端较为罕见。 3.影像学诊断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颅内动脉瘤诊断方式随之更新,其中有(1)CT、MRI检查:作为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普查、初筛方式;(2)血管成像技术、三维成像技术:经检查能够直观掌握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具体病情严重程度,并为其提供准确的诊断。 近年来,颅脑CT得到广泛运用,但其容易受到患者颅底骨质伪影的干扰,从而降低动脉瘤的检出率。若动脉瘤破裂后,同时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水肿、脑内血肿或者脑疝时,临床建议以CT为首要诊断方式,能够确定患者出血位置、出血量以及脑组织的压迫程度等,同时CT具备操作简便、快速、可重复等优势。而MRI在血流信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护理-2019年精选文档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护理 介入治疗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向。作为一个死亡率及致残率高的疾病,以往的手术治疗创伤大,风险高。介入治疗由于其创伤小,恢复快,以及治疗传统手术不能涉及的部位等优点,正逐渐取代传统手术治疗。随着介入治疗发展,介入护理也随之发展。已成为介入治疗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1介入术前护理 掌握影像学资料不仅是介入医生所必须的,介入护理人员也需要。在对病人及家属告知颅内动脉瘤相关知识时,可以准确而全面的提供。根据患者的病情,实行个体化护理方案。 1.1在介入治疗前,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相关知识,让患者及家属全面了解,消除对介入治疗的顾虑。并可让患者及家属在治疗过程中更好的配合。尽可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1.2在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完善相关术前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等;对神志,瞳孔,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同时在术前给予患者尼莫同注射液静脉持续泵入,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 1.3术前4-6小时禁食、水;术前备皮,常规为双测股动脉周围30C2以上;做好碘过敏试验;术前积极在床上练习大小便及翻身。

2介入术中护理 2.1留置导尿管应在麻醉后进行,一可减少病人插导尿管的痛苦,二可减少因疼痛刺激而造成患者血压波动诱发动脉瘤再次出血,危及病人生命。在术中对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进行监控,保持患者血压的平稳,最大程度减少波动。观察有无造影剂过敏症状产生,观察患者的尿量,尿色等,警惕造影剂对肾脏的损伤,观察患者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做好相关情况的记录。 2.2神经介入是复杂而精细的手术,耗时长所以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准确使用肝素,保持压力输液袋的压力,以减少在术中出现血栓造成脑梗死。在介入治疗过程中,患者的颅内动脉瘤都有可能随时破裂出血,危及其生命,特别是在推注造影剂、插送微导管和微导丝的过程中。所以,护理人员应该及时准确的记录下应用肝素的时间和剂量,根据肝素的半衰期,能够及时计算出病人体内的肝素量。一旦发生出血情况,及时应用鱼精蛋中和患者体内肝素。 3介入术后护理 3.1术后一般护理患者术后返回病房,麻醉未清醒的患者行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供氧。对患者的神志、瞳孔、呼吸、血压、氧饱和度、心率等密切注意其变化。患者麻醉清醒后,床头抬高20o左右,以利于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注意患者有无恶心、头痛等情况。行相关处理;护理人员

分析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及其疗效

分析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及其疗效 摘要目的分析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130例接受诊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84例)与常规组(46例)。常规组采用传统的开颅行动脉瘤颈夹闭手术进行治疗,实验组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62%)显著高于常规组(82.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疗效显著且复发率低的治疗方式,按照动脉瘤的具体形态联合有效的栓塞技术可以显著提升动脉瘤栓塞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介入栓塞;颅内动脉瘤;疗效;方法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危害性极高的疾病,在临床中的致残率、病死率均比较高,破裂是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其在出血占比当中高达90%。首次出血之后存活的患者,假设动脉瘤未达到根本性的治疗,便极有可能面临再次出血的可能,同时伴随着出血次数的提升,病死率会逐渐提高,再次出血与脑血管痉挛等是引发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因[1]。传统的开颅实行動脉瘤颈夹闭手术创伤更大,同时风险比较高。弹簧圈栓塞治疗动脉瘤具备低风险、微创、快速恢复等特点,在临床中有着非常快的普及速度[2]。对此,本文以本院患者为例,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介入栓塞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在本院2015年2月~2017年1月患者中选择130例接受诊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84例)与常规组(46例)。实验组患者中男40例,女44例,平均年龄(58.4±6.2)岁。常规组患者中男26例,女20例,平均年龄(64.8±9.8)岁。两组患者均接受动脉瘤手术治疗,同时排除张口困难、存在反流误吸因素的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常规组采用传统的开颅行动脉瘤颈夹闭手术进行治疗。实验组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介入材料为可解脱性弹簧圈、顺应性球囊、支架系统、导引导管、微导管及其配套的微导丝。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方式。采用Seldinger 技术成功实现股动脉穿刺之后,全身肝素化,并在路图下泥鳅导丝的引导下将导引导管至适当的位置,同时实行脑血管造影,并明确动脉瘤的具体形态、位置、大小以及瘤颈比等,采用最佳工作角度。按照动脉瘤的具体位置、形态以及载瘤动脉血管条件等塑形微导丝和微导管,在微导丝的引导之下将微导管头缓慢的送入到动脉瘤体1/2的位置,同时保持微导管头端的稳定性,并退出微导丝。按照动脉瘤的具体形态、直径等采用针对性大小的弹簧圈,第一圈尽可能采用三维形态弹簧圈,同时在编篮成功之后再依次填塞比较小且更加柔软的弹簧圈,直到致密栓塞动脉瘤,每一次解脱弹簧圈之前都需要通过造影的方式了解弹簧圈的具体位置以及是否有效的载在动脉瘤上。对于宽颈动脉瘤,预防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发展史和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发展史和新进展 曹向宇;王君;杜志华;刘新峰;梁永平;苏慧 【摘要】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y and new materials,endovascular therapy has become the main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The 70-year develop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endovascular therapy mainly includes 3 stages:firstly,the electric coagulation induced thrombosi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n the period of 1940-1960;secondly,balloon emboliz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during 1970-1990;thirdly,coil emboliz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90 to the present.In recent years,the widespread use of flow diverter devices and intrasaccular flow disruptor have opened up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随着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业已成为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发展历经70余年,主要包括3个阶段:第1阶段,1940-1960年的电凝致颅内动脉瘤内血栓形成时期;第2阶段,1970-1990年的球囊栓塞颅内动脉瘤时期;第3阶段,1990年至今的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时期.近年来,血流导向装置和动脉瘤腔内血流阻断装置的广泛应用也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开拓新的方向.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年(卷),期】2017(017)011 【总页数】4页(P781-784)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性;球囊和椭圆囊;支架;医学史;综述

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护理研究现状

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护理研究现状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术围手术期需要精心护理,目前国内围手术期常规 护理方式差异不大,虽然基本保证患者所需,也能满足手术要求,但对手术效果以及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作用较小,目前虽不乏优秀的护理方法,但由于相关实验及报道的缺乏,存在推广上的问题,对现有护理方法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不足之处,扬长避短,将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围手术期护理水平起到促进作用。 [Abstract] Interventional emboliz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needs to care,and the operation of the routine care means there is very little difference,although the basic patient needs,but also be able to meet requirements for surgery,but the surgery effects and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effec t are small and there is no lack of good methods of care,but the lab reports,as well as lack of the promotion of the issue,the existing methods of care to sum up,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deficiencies,and disadvantages,and the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nterventional surgery of the standard of care to play a role in advancing. [Key words] Intracranial aneurysms;Involvement in pulmonary embolism;Health care;Research 開颅手术以及介入手术均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常用方式,其中介入栓塞术适宜不能耐受开颅手术或者开颅手术困难的患者[1]。同时颅内动脉瘤患者在住院期间存在瘤体破裂风险,因此围手术期护理对提高患者住院生活质量以及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为此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对国内外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护理现状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有利于指导临床护理,旨在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1 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因,是因多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壁结构改变,致使动脉血管瘤状异常突起[2-3]。特别是颅内动脉血管瘤破裂时异常危险,有极高的死亡率,部分患者往往来不及入院就已死亡,入院患者经抢救存活的也会留下严重残疾。不同的患者颅内动脉瘤所处的位置和大小各不相同,因此在临床上表现各异,患者常表现出恶心、呕吐、头痛以及神经功能障碍等,同时瘤体破裂与未破裂患者也存在不同的临床表现。传统的检查方法是腰椎穿刺确诊,通过穿刺对脑脊液检查可明确诊断,但腰椎穿刺有引起动脉瘤破裂的风险。随着影像技术水平的提高,传统的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方法已逐渐被CT等无创检查手段替代,对于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近年来多数采用CT等影像学方法进行初诊,头颅CTA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初步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均很高,对于影像学诊断后不能明确判定,但高度怀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应进一步进行确认,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虽然有创,但并发症发生率低,且可以准确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不仅利于确诊,也可以根据DSA结果有效的判断治疗方案[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