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楼梦》中的茶文化

《红楼梦》中的茶文化

《红楼梦》中的茶文化
《红楼梦》中的茶文化

论文编号

内蒙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

毕业论文

准考证号010*********

论文题目《红楼梦》中的茶文化

姓名尹太宇

指导教师史友光

《红楼梦》中的茶文化

【摘要】:我国千百年的饮茶历史流传至今,已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即茶文化,并且其成为了

中华传统文化之一。而《红楼梦》作为描写十八世纪中国的百科全书,其中所涉及的文化不胜枚举,而茶文化又是其中之一。所以从《红楼梦》中体现出来的茶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其中包括茶的类型、品茶的要素、茶礼和茶俗、茶诗和茶礼及其所体现出来到审美价值,它们是非常复杂且富有艺术感的。这就很好的解释了人们为什么称赞其为“茶香四溢满红楼”了。

【关键词】:清代小说红楼梦茶文化审美价值

说到茶文化,我想有必要说明一下什么是茶文化,所谓的茶文化是指在中国绵延数千年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因此它的定义在目前仍是众说纷纭的。但是一般认为,茶文化就是人类在发展生产、利用茶的过程中,

以茶为载体,表达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各种理念、信仰、思想感情、

意识形态的总和。[1]所以严格说来,茶文化是一种中介文化。人们通过饮茶,

明心思性,增强修养、提高审美情趣、完善人生价值取向,形成高雅的精神文化。中国茶文化中所体现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人生的目的、怎样做人以及怎样实现个人价值等方面的看法。这种价值观是人们通过茶事活动在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于是,漫漫的茶文化发展历程,形成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

既是写《红楼梦》中的茶文化,那就不得不提这部我国著名的古典文学巨著。在《红楼梦》中对茶文化的描写是极为突出的。作者曹雪芹将茶的知识、茶的功用、茶的情绪全部熔铸到《红楼梦》中,在其中描写茶文化篇幅之广博、细节之精微、作用之巨大、意蕴之深远、文采之斑斓令人称奇。为中国小说是史上所罕见,所以才会有人说:“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小说全书共一百120回,出现茶达260多处,形成了浓烈的茶文化。在书的第2回中宝玉语出惊人:

“‘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但凡要说时,必须先用清水香茶漱了口才可说。”第3回出现茶15次,“荣国府收养林黛玉”的凄凉景象和林黛玉“心较比

干多一窍”的显现均与茶有关。第5回中写宝玉游“太虚幻境”是,尝到的仙茗“千红一窟”,于是“千红一哭”女性悲剧之题旨由茶,开始露出端倪。

一、茶文化的历史源流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

千年的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4]早在神农时期,茶极其药用价值就早已被发现,并且逐渐有要用演变成为日常生活饮料,进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茶文化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都体现出不同的形态。

(一)茶文化的萌芽

茶树,这一古老的经济作物,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着,南方之嘉木也。”作为茶文化的主体,茶树扮演的角色是不可取代的,经考古材料亦印证,中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如1975年,云南博物馆提供了云南川羊树村原始社会遗址出土的一块果实印痕标本,经专家鉴定,系茶树果实。但茶文化的起点区在巴蜀,这与巴蜀天国的原因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当时巴蜀的经济、文化要比云南发达。相传在西周早期,四川的一些少数民族就把巴蜀所产茶带到中原做礼物,并且谈到巴蜀“园有芳香茗”。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三国以前以及魏晋南北朝的茶文化应属启蒙阶段。茶以文化的面貌出现,论其起源要追溯到汉代。因为最早喜欢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在汉代,能推的出手的文人便是司马相如和杨雄,他们是早期著名的茶人。他们曾作《凡将篇》和《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了茶。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的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南北朝时,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陈怀远的《南越志》,南朝陶弘景的《陶弘景新录》等作品中,都有关于茶事的记载。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但最初的清淡家多为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且终日不醉的人毕竟占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可以引发思维助兴的手段;而在佛家那里,茶又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于是乎,茶的文化、社会功用都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的茶文化初现端倪。

(二)茶文化的形成

到了唐代,中国的茶文化已基本形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了较丰富的茶叶物质实物,茶叶产区、生产和加工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唐代的茶区有8个,分别为山南、淮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西、岭南八大茶区;二是茶叶科学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茶事活动由实践开始上升到理论,如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的《茶经》;三是饮茶在精神领域有了较完整的体现,如提出茶道、茶礼、茶文化与中国的儒、禅、道哲学思想紧密结合;其中茶道与儒教结合而形成的独特文化——中庸之德;同时还有佛教的“饭后三碗茶为和尚之风”;最后还有道家的“有生于无”与道人的“自然无为”;四是有较多的茶诗、茶画作品产生,如元稹的宝塔诗《一字至七字茶诗》和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五是作为上层建筑的茶法和茶政开始出现。从中唐以后,出现了如茶税的征收和管理,榷茶的制定和专营,以及茶马互市和“安边”等茶政与茶法。当然,陆羽的《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三)茶文化的兴盛

带宋代至明初,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可以说达到了鼎盛时期。因此,才会有

“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唐朝发展的是以文人、道士、僧人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宫廷茶文化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市井文化的出现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带来清代,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更加深入,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例如:城市茶馆的兴起,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由于茶叶制作技术发展,清代基本形成了现在的六大茶类,除最初的绿茶外,还出现了白茶、黄茶、红茶、黑茶、青茶(乌龙茶)。

纵观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茶文化内涵之极为丰富的。概括地说,茶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茶文化的物质形态表现为茶的历史文物、遗迹、茶诗词、茶书画、茶歌舞、茶馆、茶具、饮茶技艺和茶艺表演等;精神形态表现为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养廉、以茶养性、茶禅一味等;还有介于中间状态的表现形式,如茶礼规、茶习俗等属于制度文化范畴的内容。

二、清代茶文化现象

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王朝,它有着二百六十年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兴起,以及对外贸易的扩大,茶业和茶政空前发展,茶区进一步扩大,茶业制造技术不断革新,茶叶名品进一步增多,六大茶类都开始形成并逐步得到确定,开创了我国传统茶叶发展的新时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饮茶在清朝时,开始进入寻常百姓人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开门七件事”之一。

(一)品饮方式的艺术性

在清代人的饮茶生活中,已经开始有意识的追求一种饮茶的自然美和环境美。清人饮茶的艺术性表现在追求饮茶的环境美,这种环境包括饮茶者的人数和

自然环境。于是当时就有对于饮茶人数的“独饮成神,二客为胜,三四为趣,五

六曰泛,七八人使施茶”的说法;对于自然环境,则最好在清净的山林、简朴的房间、清溪、松涛,无喧闹嘈杂之声之处。

(二)追求饮茶器具之美

清代以来的茶盏喝茶盘,通常多以陶或瓷制作,其中“景瓷宜陶”最为出色,而瓷多为青花瓷和白瓷,茶盏小如核桃、薄如蛋壳,甚为精美;至于茶壶,不但造型丰富多彩,而且品种琳琅满目,著名的有康熙五彩花壶、青花竹节壶,乾隆粉彩菊花壶、道光青花嘴壶等。但茶壶还是以紫砂陶为最佳,紫砂壶其形圆体扁腹,努嘴曲柄,甚为好看。

(三)茶馆的普及

茶馆作为传播中国茶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明清之际,特别是在清代,作为一种平民式的饮茶场所,开始如雨后春笋般迅速的发展起来。可以这么说,清代是我国茶馆的鼎盛时期。具记载,就北京有名的茶馆就达30多座;清末,

上海更多,达到66家。

三、《红楼梦》中所体现出的茶文化

《红楼梦》作为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艺术结晶,同时它也是研究和了解我国十八世纪中叶的风俗画卷,它涵盖了许多我们所知道的与不知道的文化,比如说有古代封建社会中森严的等级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酒文化和茶文化等。因此,今天,我就从茶这一角度来探讨一下《红楼梦》中所提相处的文化。

(一)《红楼梦》中茶的类型

《红楼梦》是一部描写钟鸣鼎食的大户人家的生活巨著,因此本是淡雅的茶事在文中也显出一种富贵之气。既是富贵人家那他们所喝之茶也不会一般。所以在《红楼梦》中共提及仙茗一种,名茶七种,外国茶一种。这些茶大致可归类到绿茶、花茶和红茶三类中。仙茗“千红一窟”,无可考证,只能说是作者的一种假想,在现实生活中不复存在,只有像宝玉这样的人才可在梦中品尝到。是写宝

玉在有太虚幻境是,品尝到的“出自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宿露烹”

名曰“千红一窟”的仙茗。名茶七种。第一是六安茶,在作品第41回中,贾母在妙玉处道:“我不吃六安茶”,这里的六安茶为清代贡茶,系我国名品绿茶;第二是老君眉茶,也是出自第41 回师妙玉为贾母特备的一种名茶,因其形似长眉,故称老君眉,同时它也是清代有名的贡茶;第三是杏仁茶,出自第54回的元宵夜宴上,王熙凤专门为贾母准备的;第四是普洱茶,小说第63回中“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林之孝向袭人索取的便是普洱茶;第五是“女儿茶”,也是出自第63回,是晴雯说道“女儿茶”也是普洱茶的一种,是盛行于清廷和官宦人家的一中名贵贡茶;第六是龙井茶,出自第8回中宝玉到潇湘馆看黛玉,黛玉叫紫鹃“把我的龙井茶给二爷沏一碗”。龙井,出产于杭州西湖龙井村一带,向来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闻名于世,自宋代开始充作贡茶,是我国绿茶中的极品;最后是枫露茶,出自第8回,这是宝玉最喜欢喝的一种茶。但也是一种奇怪的茶,一般茶泡三遍,就以味同嚼蜡,而这茶才刚出味。但这茶叶无从考证,兴许是作者虚构出来以衬托宝玉不平凡身份的。还有一种外国茶为暹罗茶,出产于泰国中南部,出自小说的第25回,是王熙凤送给宝、黛、钗三人喝的,传说味有点苦涩。

(二)《红楼梦》中的品茶要素

《红楼梦》中茶事约有300多处,如若全写就只是泛泛略过,所以只分析第41 回,因为在第41 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是正本小说中写茶事最为详尽的,其中谈到了选茶、择水、配器和尝味四部分。

选茶:当妙玉将茶“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道:‘知道,这是老君眉。”这一问一答,道出了贾母对茶性的熟知。古人认为六安茶茶味浓

厚,而老君眉则不然,其味轻醇,最适合老年人品饮。而妙玉给宝、黛、钗三人沏的则是“体己茶”。如此品茶,让人倍感温馨。

择水:当妙玉将老君眉茶捧与贾母。“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道:‘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后来,妙玉又用“梅花上的雪水”烹茶,招待

宝、黛、钗三人。因为古人认为,雨水和雪水是“天泉水”,是最好的洁净水,最宜沏茶。

配器:妙玉招待贾母一行人时,按年龄、身份、性格和茶性,将茶具分为几档:一是给贾母配的精美的名品“成窑的五彩小盖盅”;二是给宝钗配的上刻“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题款的“<分瓜>瓟斝”;给黛玉配的是“形似钵而小的点犀{乔皿}”;给宝玉先为“绿玉斗”,后又改为“九曲十环二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盏”。三是给其余的众人配以一式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如此配器,可谓是精于茶艺的一种表现。

尝味,饮茶有喝茶和品茶之分,前者注重物质享受,通俗来讲就是解渴,渴而得茶,大口畅饮,以一饮而尽为快;后者则注重精神享受,轻饮慢咽,其中滋味,不言而喻。贾母于老君眉,“吃了半盏茶”,宝玉于“体己茶”,“细细吃了”,当然属于品茶了。这就不奇怪妙王有这样的说法:“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既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驴饮了。”

(三)《红楼梦》中的茶礼、茶俗

中国人的饮茶,时代相传,遂已成俗。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的各不相同,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饮茶风尚,所以,现在从《红楼梦》中浅析一下能反映当时的茶礼和茶俗。

以茶待客。我们中国热认为,客来敬茶是常理,这一传统礼仪中汇聚着一种情谊。并且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在《红楼梦》中,凡是有京城亲戚来就一般都有以茶待客的描写。第1回,甄士隐命小童献茶招待贾雨村;第3回黛玉初到贾府,凤姐相见后,一面说话,一面已摆了茶果上来,其中凤姐亲为捧茶捧果。第4回,贾母、宝玉等一行人到翠拢庵,妙玉以各种名茶来招待。其中最为隆重的要数第8回元妃省亲。这位贾家的皇妃回归贾府时,礼仪太监请元妃升座受礼,顿时两旁奏乐升起,随即举行“茶三献”隆重礼仪。每一次献茶都要叩头礼拜,三献以后,元妃随即降座,奏乐方止。

以茶赠友。中国不但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而且还有赠茶敬客的做法。于是在亲朋好友之间相互馈赠茶叶的做法便在《红楼梦》中也有所体现。第24回,王

熙凤送暹罗茶给林黛玉;第26回,写宝玉给黛玉送茶;“丫头佳惠笑道:‘我好造化,宝玉叫往林姑娘那里送茶叶,花大姐姐交给我送去,可巧老太太给林姑娘送月钱来,正分给丫头们呢。见我去了,林姑娘就抓了两把钱给我,也不知多少。”

黛玉奖赏送茶丫鬟,是表示对宝玉的谢意,但其中真意也只有二人才会懂。

以茶为聘。茶树是常绿植物,古人借喻爱情之树常绿,以茶为聘,象征着新郎、新娘永不变心,白头偕老。所以,茶在婚礼中也是少不了的物品之一。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那个年代,经媒人转告男女生辰八字之后,男方便用茶代币行聘,称之为“行小茶礼”。一旦女方收礼,就称之为“接茶”。在将要结婚之前,还得行备有龙凤喜饼、衣服鹅酒的“大茶礼”。第25回中,王熙凤在怡红院遇见

黛玉,就问起日前赠送的暹罗国茶是否尝了。“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你们家一点子茶叶,就唤起人来了。’凤姐笑道:‘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众人都大笑起来”。

以茶作祭。茶,精行俭德,本是高洁之物。因此,古往今来,常被用来作祭祀的物品。因为被用作为祭祀的物品,所以便显得更加虔诚和讲究。在《红楼梦》中,同样也有茶祭的描写。第14回,秦可卿死后,王熙凤向办理丧事的仆人交代了六项任务,其中之一就有“奉茶”一项;当秦氏的灵柩停在铁槛寺里时,僧人们也要向亡人奠茶。

(四)《红楼梦》中的茶诗、茶联

茶除却功利性的功能即茶功能的物质基础外,还有一种功能,那就是精神性的功能——清赏性功能。与赏画、品诗一般,茗茶也与文学、艺术有直接联系,将文学、艺术融入品茶中,让人们在品茶中也品出美来。《红楼梦》的这一点就做的很是到位,因为在其中就有不少的茶诗和茶联。第17回,宝玉为潇湘馆提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床棋罢指犹凉”。第23回,宝玉所作的“四时即事”诗

四首中,三首咏及茶事:“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夏夜即事)“静夜不眠因酒渴,沉烟重拨索烹茶”。(秋夜即事)“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冬夜即事)第50回,宝琴与湘云对成一联:“烹茶水渐沸,煮酒叶难烧”。第

76回,黛玉、湘云相对联句,情调凄清。后来妙玉听到后截住,于是三人同至拢翠庵,现烹茶,由妙玉续完所剩十三韵,其中有句:“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彻旦休言倦,烹茶更细论。”这些咏茶诗、茶联把《红楼梦》中的茶文化推向了高潮,使之具有了更大的艺术魅力。

四、《红楼梦》中茶所体现出的审美价值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是把饮茶及其习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描写的。他通过写茶的种类、煎茶用水、饮茶用具,以及茶祭祀和吃年茶、茶泡饭、以茶敬客等等,展现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封建贵族家庭的风习和茶文化的深远影响。其次,从文学角度考察,《红楼梦》所写饮茶活动,都是为他塑造人物、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认识而服务的。同时,通过这些真实的描写,能起到烘托他故事气氛、丰富小说情节的作用。所以,从它所体现的审美价值方面来讨论一下。

(一)从饮茶中表现人物的不同地位和身份

小说借茶之名劣来表明地位之高低的意味很明显。比如说贾母是这一人家中最高贵的人,地位最高的人,而她喝的茶就必须是贡品名茶老君眉;宝玉作为多情浪荡的公子哥代表,幻想是他的最爱,所以,喝神仙茶才适合他;黛玉,细腻

敏感的江南女子,须喝龙井才能将其天生丽质、高雅不俗的气质凸显出来,而一般佣人只能用普通的劣等茶来配了。在小说中,对于从饮茶中表现人物的不同地位和身份有一段详尽的描写,那就是贾母一行人到栊翠庵时,老太太即问妙玉道:“把你的好茶拿来”,妙玉捧上茶来,老太太又道:“我不要六安茶”,妙玉即笑道:“知道,这是老君眉”。这里的六安茶也属贡品,但老太太却不用,是因为老太太世事明察、深知养生之道,六安茶味苦,茶汁滞涩,而老君眉则不然,它味甘醇,香气高爽宜人,而老太太年高体弱,又喜甜,而今又游兴正浓,心情极好,当然要老君眉而不要六安茶了。

(二)从饮茶中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

在小说中,我认为,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和性格的代表片段是第25回,其中,凤姐、黛玉、宝玉、宝钗对暹罗贡茶的对话,是茶刻画人物心理的又一明证。国外贡茶,不言而喻的名贵。但凤姐却说不好,这与她是金陵王家的身份是相符的,高贵之人自有不俗的气魄;宝玉说不好,是与其反叛封建家庭的精神是相关的;宝钗要屈从于凤姐的苦心安排,所以也只能说不好;而黛玉作为寄人篱下的可怜人,只能说茶好了。正是这一杯小小的茶,就写出了凤姐的高贵、宝玉的叛逆、宝钗的顺从和黛玉的际遇。

(三)以茶来体现森严的等级制度

森严的等级制度向来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具代表性的现象,所以,在这部古典小说中也不会例外。而现在是从茶文化方面来解释这一代表性的现象。在除夕夜祭宗祠时,贾母端坐高堂,长房长媳尤氏给贾母献茶,长房长孙媳秦氏给贾母同辈的祖母们上茶。然后,尤氏又给邢夫人等人、秦氏又给众姐妹上茶。凤姐和李纨等只能在底下伺候。献茶毕,邢夫人等起身服侍贾母,贾母吃茶,闲话片刻,离座回府。这样,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等级分明,一丝不苟的现象就真实的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在这部被誉为中国十八世纪的百科全书《红楼梦》中详细的描绘了清代茶文化,为后人研究中国茶文化的发展状况及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我国的饮茶历史千百年来流传至今,已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之一。《红楼梦》不是《茶经》,曹雪芹也不是陆羽的传人,但他用自己所创造的《红楼梦》生动形象的传播了茶文化,同时,茶文化也丰富了他的小说情节,深化了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强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所以说,这是一个令人称赞的事实。

注释:

[1]《茶文化概论》(姚国坤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7年4月)

参考资料:

[1]《红楼梦》(曹雪芹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年2月)

[2]《茶经·续茶经》(陆羽、陆廷灿万卷出版公司 2008年12月)

[3]《茶文化概论》(姚国坤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7年4月)

[4]《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年7月)

《红楼梦》中的酒

红楼梦中的酒 《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史的巨作,是我国封建时代的缩影,它对一个时期的社会百态进行了深刻细致的描写。酒作为社会生活的调味剂,在《红楼梦》里可谓频频出场。《红楼梦》中以酒为契机,生动而细致地描绘了社会人生的众生相;以酒为话题,广泛而深入地揭示了酒文化地丰富内容。下面将一一揭示酒在《红楼梦》中亮相的精彩瞬间。 《红楼梦》提到酒主要有惠泉酒、黄酒、烧酒、西洋葡萄酒、绍 兴酒等。 惠泉酒 惠泉酒,是一种南酒。惠泉,亦作“慧泉”,在江苏无锡惠山西第 一峰下,无锡惠山多泉水,相传有九龙十三泉。经唐代陆羽、刘伯刍 品评,都以惠山寺石泉水为“天下第二泉”,从而声名大振。从元代开始,用二泉水酿造的糯米酒,称为“惠泉酒”,其味清醇,经久不变。在明代,惠泉酒已名闻天下。曾任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的李东阳,在《秋夜与卢师邵侍御辈饮惠泉酒次联句韵二首》中写道:“惠泉春 酒送如泉,都下如今已盛传”,“旋开银瓮泻红泉,一种奇香四座传。” 《红楼梦》中两次提及惠泉酒。第一次写到惠泉酒是在第16回,贾琏护送林黛玉赴苏州料理父丧之后回京,凤姐设宴为他接风,贾琏 的乳母赵嬷嬷走来,凤姐连忙请她喝酒道:“妈妈,你尝一尝你儿子 带来的惠泉酒。”赵嬷嬷道:“我喝呢,奶奶也喝一盅,怕么什?只不 要过多了就是了。” 另一次是在第62回,贾宝玉生日,除白天喝酒庆贺外,晚上还要

在怡红院宴饮。曾经学戏的芳官对宝玉说:“若是晚上吃酒,不许教人管着我,我要尽力吃够了才罢。我先在家里,吃二三斤好惠泉酒呢!如今学了这劳什子,他们说怕坏嗓子,这几年也没闻见。乘今儿我是要开斋了。”宝玉道:“这个容易。” 清代初年,惠泉酒已是进献帝王的贡品。1722年康熙帝“驾崩”,雍正继位,曹雪芹之父在江宁织造任上,一次就发运40坛惠泉酒进京,可见惠泉酒成为贾府这个贵族之家的饮用酒是不奇怪的。 黄酒 《红楼梦》中的酒,写得最多的要数黄酒,第26回、38回、41回、63回、75回中,都明确地提到众人喝的是黄酒。可以说,在这个封建贵族大家庭中,黄酒是其主要饮料酒。如第26回中写道:“薛潘执壶,宝玉把盏,斟了两大海碗。”书中还在另外场合写到“酒缸已罄”,“一坛子酒就吃光了”。“海”是古代特大的酒杯,而且所喝的酒是以缸和坛为容器,如此海量和豪饮,不是喝低度的米酒(黄酒)则不可思议。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为贾宝玉做生日,袭人等丫环专门准备了“一坛好绍兴酒”,为宝二爷助兴,这绍兴洒,便是黄洒中的佼佼者。 烧酒 第38回描写林黛玉吃了点螃蟹,觉得心口微微地痛,自斟了半盏洒,见是黄酒不肯饮,便说须得热热的吃口烧酒,宝玉忙道:“有烧酒。”便命丫环将那合欢花浸的酒烫一壶来。黛篱玉因多愁善感,身体软弱,吃了性寒的螃蟹,喝几口用合欢花浸的烧酒,显然是最合适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红楼梦》中茶文化翻译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红楼梦》中茶文化翻译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红楼梦》中茶文化翻译

摘要:《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十八世纪的百科全书,书中详细的描述了清代的茶文化,为研究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从饮茶之人爱喝茶的种类,便可以推断出他们的性格,这对通过典籍来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笔者从翻译的“动态对等”原则和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出发,对杨译和霍译的《红楼梦》中关于茶名称的翻译对比,探讨具有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翻译方法,以便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关键词:茶文化;英译茶之名;动态对等;翻译目的论 一、中国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早在神农时期,茶的药用价值已被发现,并由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料,进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汉代文人提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而到南北朝时,文化、思想领域又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的茶文化初现端倪。到了唐代,中国茶文化已基本形成。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到宋代至明初,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可以说到了鼎盛时期。因此,我们说:“茶兴于唐、盛于宋。”到了清代,中国茶文化发展更加深入,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茶馆的兴起,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已成为普通人家的礼仪美德。 二、《红楼梦》中的茶文化 只要一翻开这部古典名著,顿觉茶溢字里行间,芳香飘逸,此书写到茶有260多处,咏及茶的诗词(联句)有10余处,为中国小说所罕见,有人说:“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红楼梦》中记录了茶之名,茶之具,茶之水,茶之礼,茶之诗词。从这些角度不仅可以看出曹雪芹对茶的研究已经到了相当纯熟的阶段,更可贵的是他是借茶来烘托其中的人物性格。同时,也呈现了清代的茶文化欣欣向荣的景象。 三、翻译目的论 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翻译的目的是目的论中一个极为关键的概念。这有三种解释。(1)译者的目的(如为了金钱);(2)译文的交际目的(如为了启迪读者);(3)使用某种特殊的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1]。从以上的三种阐释中,我们重点来谈谈译文的交际目的。在这一解释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读者在翻译中的核心地位。一部译品能否广为流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的接受程度。因此,译者在翻译前必须明确目的是什么,想要向读者传达什么思想,只有在目的明确后,翻译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初衷与反响才能相结合。译者应该以翻译目的论为基础,确立翻译的意图,以向读者传播介绍为手段进行翻译。要学会跳出文本的小圈子,站在读者与文化的大圈子中去进行翻译。只有把目的、对象都明确了之后,翻译时便能游刃有余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译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就是说自己始终起到纽带的作用,是一个传输文化思想与情感的媒介,不要带着要让作品成为经典的功利的思想去翻译,也就是要脱离文本[2]46。 四、茶之名体现人之性

茶文化发展历程

茶文化发展历程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一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 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 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 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人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唐宋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 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 融人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 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 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 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 干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 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 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绘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 机活泼,有人迁徒,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

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 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年产的7500四吨发展到1998 年的60余万吨。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 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 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华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抗州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西湖乡正式开放。 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 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届,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举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山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 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 经济贸易发展。 “饮茶’与“饮早茶” “喝茶”在粤语方言里称作“饮茶”,毛泽东有“饮茶粤海未能忘”诗句。广州人爱“饮茶”,茶文化既是民俗文化,又是饮食文化。在广州,民间以茶相待已成为一种礼节,如有客到,第一件事 便是奉上一杯“靓茶”,第一句话是“请饮茶”,以此表示主人的 热情、友好和礼貌。由于岭南自古具有“重商”的价值取向,“饮茶”也从家庭走向市场,使广州的茶文化具有较浓的商品经济的特色。广州较早出现人们聚集饮茶的居所,如茶室、茶馆、茶寮、茶居、茶楼等,名目繁多,形式各异。至清代,广州的茶市渐趋兴旺,出现一批颇具特色的茶楼。民国时期,广州茶市的兴旺势头有增无减,经久不衰。 “饮早茶”是广州茶文化最具特色的重要内容。早茶习惯,遍于各阶层,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车夫“苦力”;饮茶去处遍布城市乡镇,广州茶楼之多可为全国之最。

论文—红楼梦与中国茶文化.doc

茶香四溢满红楼 ——谈《红楼梦》与中国茶文化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五千余年的历史中,茶从神农氏的“尝百草”开始,就与中华名族的生活结下不解之缘。随着时间的流逝,茶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的载体,茶一直都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哦的对象。如唐代曹邺的“碧沉霞角碎,香泛乳花轻。”李郢“金饼拍成和雨露,玉尘煎出照烟霞。”白居易“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诗人们借助茶的色、味、质、品、神叙写人事,抒发感慨,坦露人生,表明心志。使得古诗的书页间弥漫着清香淡雅的茶韵。而后来小说的兴起,更使茶以及茶文化成为解读人情世故的载托。 《红楼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结晶,也是了解和研究中国18世纪中叶的风俗画卷。无论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还是文化的角度,抑或是单纯的茶文化的角度,我们都可以从《红楼梦》中品出无限乐趣与内涵。 一、茶的历史 说起红楼梦中的茶,我们都不禁会想起一个小人物——焙茗。这个宝玉的贴身小厮鬼灵精怪,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焙茗本来不叫“焙茗”,而叫“茗烟”,文本的24回中突然改名为“焙茗”。虽然39回后又忽然改回为“茗烟”,但是追溯茶的历史,使用“焙茗”这两个字,是大有来头的。小说第24回中提到,宝玉身边有五个小厮,分别是焙茗、引泉、、扫花、挑云、伴鹤,单看这几个名字也足

以构筑一幅闲适的画。这幅画中,有泉,有花,有云,有鹤,是断不能少了茶的。而焙、引、扫、挑、伴都是动词,彼此协调一致。可见改之确实有理。 单说“焙茗”这个名字,也与茶文化密切相关。《封氏闻见记》曰:茶,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大兴禅教……皆许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效仿,遂成风俗。起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色额甚多。《唐韵》曾载:荼字,自中唐始变作茶。裴汶《茶述》说: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陆羽《茶经》中也提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茗。 再说“焙”。从制茶工艺上讲,古代中国人民探索出一套完整繁复的步骤。《茶经》中的茶之造说: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由此可见,取“焙茗”之名,实为有理。 二、茶的种类及养生 中国茶的种类繁多,各有千秋,总体可以归结为六大类:红茶、绿茶、乌龙茶、花茶、白茶、紧压茶。受地理位置和风俗习惯的影响,长江以南的人多喜绿茶,东南沿海一带喜乌龙茶,北方人饮红茶和花茶,西南一带饮普洱茶。 小说中的贾府是当时的权贵,钟鸣鼎食之家,因而在饮茶的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之茶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之茶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孕育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历史瑰宝,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茶文化,更是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中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以西南、江南地区为表),二级茶区(以西北、江北),三级茶区(以华南地区为代表)。 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还必须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宴饮,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中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说到茶文化,就不得不提中国的茶道。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朴实谦和,不重形式。饮茶也是这样,不像日本茶道具有严格的仪式和浓厚的宗教色彩。但茶道毕竟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加盐、加糖、加奶或葱、桔皮、薄荷、桂元、红枣,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爱怎么喝就怎么喝。另一类是”清饮”即在茶中不加入任何有损茶本味与真香的配料,单单用开水泡茶来喝。”清饮”又可分为四个层次。将茶当饮料解渴,大碗海喝,称之为”喝茶”。如果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可称之为“品茶”。如果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则可称之为”茶艺”。而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这便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茶道不同于茶艺,它不但讲求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中国茶文化中所包含着许多中国古代人民的优秀理念。如:尚和、重德、贵真等。 “尚和”是协调人与他人关系的宗旨,茶道中“和”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是评价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三教对“和”的阐释各不相同,但“和”则是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和”是人们认识茶性、了解自

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历史

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历史 (一)茶叶的起源 水是万物不可缺少的。远古高智商人类开始对人体补充能量需水解渴,水质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不断在调口味,在水中补充各种添加物,喝之口感更有味,达到心旷神怡之感觉。古先民生活区周边各 种灌木叶成为添加物对象,茶叶应是这样诞生的。 (二)古陶器皿中寻茶文化 考古新石器时期,陶制品使用的杯、壶、豆等饮用水器具中,可以汲取到古代先民已有饮茶水或用“酒”信息。早在7000年河姆渡时,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及陶器皿中都可以发现。用 作蒸、煮功能陶器皿,可煮“茶”煮“米饭”与唐代煮茶器三足釜 相似。他们已在水中添加各种植物类“叶、草药水”或经过粮食发 酵煮成酒水。从八千年跨湖桥文化陶罐中曾有煎烧草药残留实物依据,可理解为’’茶”水中添加物之一。先民在喝水过程中试用不 同的树、草叶作调口味,从数千年饮食生话实践中积累起到健身、 解百毒作用,对人体有益补充。多树叶品种被逐步淘汰掉,逐步细 化分离出,如茶水、药水、酒水等;当今名茶是古人数千年来大浪淘 沙中被人们认同细化后的精华。 (三)茶的记载 最早期记载可能由战争、天灾损坏遗失无从考证。文的记载依据是较滞缓,至汉代时发现才有饮茶的记载,盛唐时古越瓷、绸、茶 是已大量出口、古越先民创造海上“瓷绸之路”同时也是传播茶文 化的传人。宋代文人墨客斗茶成为时尚,各式饮茶用名盏风菲一时。 (四)茶的传人 在现代的二十一世纪台湾九份地区还保持早期茶文化。营模式到烧煮工艺方式,各种茶叶制作品种丰富多彩、包括茶盏器皿用具等 是中华民族“茶文化”历史见证。

(五)从新石器时期至唐宋时使用(茶)、(酒)、(水)各种类饮具文化,丰富多彩,其中可汲取她的起源和兴衰。 ⑴茶入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在四世纪至七世纪中叶,是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鼎立时代,据传六世纪中叶,已有植茶,其茶种是由华严宗智异禅师 在朝鲜建华严寺时传入至7世纪初饮茶之风已扁及全朝鲜。后来, 新罗在唐朝的帮助下,逐渐统一了全国。 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中国与济、新罗的往来比较频繁,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关系也比较密切。特别是新罗,在唐朝有通使往来一百 二十次以上,是与唐通使来往最多的邻国之一。新罗人在唐朝主要 学习佛典、佛法,研究唐代的典章,有的人还在唐朝做官。因而, 唐代的饮茶习俗对他来说应是很亲近的。 新罗的使节大廉,在唐文宗太和后期,将茶籽带回国内,种于智异山下的华岩寺周围,朝鲜的种茶历史由此开始。朝鲜《三国本纪》卷十,《新罗本纪》兴德王三年云:"入唐回使大廉,持茶种子来,王 使植地理山。茶自善德王时有之,至于此盛焉"。 至宋代时,新罗人也学习宋代的烹茶技艺。新罗在参考吸取中国茶文化的同时,还建立了自己的一套茶礼。这套茶礼包括 一、吉礼时敬茶; 二、齿礼时敬茶; 三、宾礼时敬茶; 四、嘉时敬茶。 其中宾礼时敬茶最为典型。高丽时代迎接使臣的宾礼仪式共有五种。迎接宋、辽、金、元的使臣,其地点在乾德殿阁里举行,国王 在东朝南,使臣在西朝东接茶,或国王在东朝西,使臣在西朝东接茶,有时,由国王亲自敬茶。 高丽时代,新罗茶礼的程度和内容,与宋代的宫廷茶宴茶礼有不少相通之处。

茶文化对中国及世界文化的影响

海南大学2011——2012年第二学期 《跨文化交际》课程论文 题目:茶文化对中国及世界文化的影响姓名:黄卫和 学号:20092506310014 学院:旅游学院 班级:09级市场营销一班 老师:杨红老师 成绩: 2012年06月18日

【摘要】 本文先是从中国茶种、茶文化的起源、发展说起,接着结合当前世界各地人民饮茶的现状,分析中国茶文化和饮茶的习惯,以及茶种的对外传播,对世界各地的文化、经济、政治的影响。 【关键词】茶文化茶道交流

目录 Contents 引言 (1) 1.茶的起源 (1) 1.1饮茶的起源 (1) 1.2 饮茶的起因 (2) 1.3 茶树的发源地 (2) 2.茶的对外传播 (2) 2.1茶马古道 (2) 2.2中国茶的外传史 (3) 3世界各国的茶文化 (4) 3.1亚洲国家 (4) 3.1.1日本 (4) 3.1.3其他亚洲国家 (5) 3.2欧美国家 (5) 3.2.1英国下午茶 (6) 3.2.2美国茶文化 (6) 4总结 (6)

茶文化对中国及世界文化的影响 引言 “公元·二六七年,蒸青绿茶东渡日本;贞观十五年,红茶经茶马古道传往西域;十七世纪,中国乌龙风行英伦;传统的中国茶,神奇的东方树叶。”这是一则农夫山泉出品的东方树叶茶饮品广告。从短短不足百字的广告词中,我们就可以得知在很早之前,中国的茶文化就向世界各地传播了。而当今,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其中有30个国家能稳定地输出茶叶,而进口茶叶的国家遍及五大洲1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多亿人钟情于茶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茶叶的年消费量一直稳定在250万吨左右,人均年饮茶0.5公斤,日均消费茶近4亿杯。茶已经成为了世界性饮料。为此,对茶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推广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的了解茶的精髓和内涵,并且从中得知茶对我们的生活文化起到了什么样的影响作用。 1.茶的起源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如今已成为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的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过去的。 1.1饮茶的起源 据唐代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氏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氏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另有说法则是从音上加以附会,说神农有一个水晶的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胃肠洗涤的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而成为茶的起源。

红楼梦中的茶文化

红楼梦中的茶文化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红楼梦中的茶文化《红楼梦》作为中国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在艺术上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最高峰,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细致、生动地展现了作者所处时代环境中广阔的生活场景、礼仪、习俗以致饮食穿着、生活起居等琐事细节,无一不毕现。 “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红楼梦》中对茶文化的描写也是相当的细致,其中包括茶的类型、品茶的要素、茶礼和茶俗、茶诗及其体现出来的审美价值,它们都体现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红楼梦中描写的是钟鸣鼎食、诗礼簪缨的诗文化,讲究颇多。 在《红楼梦》中所提及的茶有一种仙茗、七种名茶、一种外国茶。仙茗“千红一窟”是作者的一种假想,在现实生活中不复存在,只有像宝玉这样的人才可在梦中品尝到。是写宝玉在有太虚幻境是,品尝到的“出自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宿露烹”名曰“千红一窟”的仙茗。七种名茶中第一是六安茶,在作品第41回中,贾母在妙玉处道:“我不吃六安茶”,这里的六安茶为清代贡茶,系我国名品绿茶;第二是老君眉茶,也是出自第41回师妙玉为贾母特备的一种名茶,因其形似长眉,故称老君眉,同时它也是清代有名的贡茶;第三是杏仁茶,出自第54回的元宵夜宴上,王熙凤专门为贾母准备的;第四是普洱茶,小说第63回中“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林之孝向袭人索取的便是普洱茶;第五是“女儿茶”,也是出自第63回,是晴雯说道“女儿茶”也是普洱茶的一种,是盛行于清廷和官宦人家的一中名贵贡茶;第六是龙井茶,出自第8回中宝玉到潇湘馆看黛玉,黛玉叫紫鹃“把我的龙井茶给二爷沏一碗”。龙井,出产于杭州西湖龙井村一带,向来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闻名于世,自宋代开始充作贡茶,是我国绿茶中的极品;最后是枫露茶,出自第8回,这是宝玉最喜欢喝的一种茶。但也是一种奇怪的茶,一般茶泡三遍,就以味同嚼蜡,而这茶才刚出味,此茶茶汤清亮、茶味绵长,有人推断可能是名茶蒙顶甘露。还有一种外国茶为暹罗茶,出产于泰国中南部,出自小说的第25回,是王熙凤送给宝、黛、钗三人喝的,传说味有点苦涩。

中国茶文化(经典)

中国茶文化 ?《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其中谈及茶事的有近300处。此外,曹雪《红楼梦》中还写到茶的沏泡、品饮技艺,以及茶诗、茶赋与茶联等。可谓是“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 ?卢仝(tóng )《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在大唐群星璀璨的茶文化名人中,卢仝是仅次于茶圣陆被后世尊为茶馆祖师的人。 ?据舒顺义先生在2005年第四期《农业考古·中华茶文化》上介绍,在1941年前后,凶残的日寇在敌后根据地大扫荡,一次扫荡到了卢仝故里,乡亲们眼看就要大祸临头。但令他们惊讶的是,当日寇在村口一块石碑前驻足观看片刻后,便调头返回了。事后,乡亲们才知道,是卢仝的遗德使他们免遭一劫。原来这块石碑正面刻着“卢仝故里”,背面刻着《七碗茶歌》。据说卢仝在日本被奉为煎茶道祖师爷,在祖师爷故里,这些双手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刽子手,还算有点良心发现,动了恻隐之心,使卢仝的乡亲侥幸逃过一劫。从此,故乡人民对这位“亚圣”更加崇敬。

?“茶”字的起源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据《神农百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茶的古字)就是茶。?陆羽在《茶经》中记载: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茶文化的概念 ?广义——是指人类在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茶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是研究茶在被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中国百姓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那么茶是怎么被古人所发现的呢?茶又是怎样从最初的药用到蔬食到今天的羹饮的呢? ?茶的起源发现与利用 ?饮茶的起源,众说不一,药用在先,还是食用为源? 多数学者认可的是: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茶,并逐渐认识到茶叶保健,特别是解毒、提神的作用,从而演变成今天的茶饮。 ?充饥:在原始社会,人类在山野狩猎动物和寻找植物作为食物。采摘各种可食用的花、果、叶用以充饥,而茶也是其中的一种。?药用:在人类进入农耕生产之后,便开始寻求防病和治病的方法。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是这一事实确凿的记载。 茶的作用从充饥发展到药用。 ?茶菜:茶叶当菜吃,少则不下3000年以上的历史。据《晏子春秋》

红楼梦》里的茶文化

红楼梦》里的茶文化 红楼梦》里的茶文化 "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描写茶文化的篇幅广博,细节精微,蕴意深远,为中国小说史上所罕见。 《红楼梦》描写的是钟鸣鼎食、诗礼簪缨之家的茶文化,幽雅的茶事显得富贵豪华。富贵人家喝茶,喝的是上好的茶。首先是小说 第41回《品茶栊翠庵》中的六安茶,六安茶产于安徽六安县霍山, 与龙井、天池并名,为清代贡茶。其次是老君眉茶,是妙玉为贾母 特备的一种名茶,一般认为指的是产于洞庭湖的"君山银针"。清代 也将其作为贡茶。第三是普洱茶。小说第63回《寿怡红开夜宴》, 林之孝向袭人索取普洱茶,晴雯说的"女儿茶"也是普洱茶的一个品种,是盛行清代宫廷和官宦人家的名贵贡茶。第四是小说第82回中 的龙井茶。第五是枫露茶,见于小说第8回《奇缘识金锁》。以上 5种名茶,反映了清代主要贡茶和名茶的状况,堪称"清代贡茶录"。 "名茶还须好水泡",在《红楼梦》中,烹茶之水尤为讲究,并被人们喻为广大雅趣。贾宝玉《冬夜即景》的诗中曰:"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妙玉招待黛玉、宝钗、宝玉喝茶,烹茶的水 是她五年前收的梅花雪。饮茶这般讲究的境界,可见中国茶道的不 一般了。 有了名茶好水,还要讲究烹茶艺术。《红楼梦》对此也有描写:"妙玉自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名茶冲泡要把握好开水温度,一般宜用七八十度开水冲泡,使茶叶清醇幽香,茶叶品质又不受损坏。这些描述,不禁令人赞叹,作者深得饮茶之道。 饮茶之道还讲究配以杯、壶、盘成套茶具。《红楼梦》多处描述种种精美的茶具,可谓是古今茶具文化的一次博览会。先说一般的 茶具,小说中几乎每一位富贵人家居室里都摆着一套精致的茶具。 如贾母的花厅上,摆设洋漆茶盘里就放着旧窑十锦小茶杯。王夫人

我对于中国茶文化的一点理解

我对于中国茶文化的一点理解 By cy 因为父母的缘故,喝茶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初时只是把它当成一种喝水的方式;现在,才终于理解了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深入到历史和社会之中,深入到我们的情感和和生活之中。 第一次听说陆羽是在初中的时候,活动中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一些与茶有关的知识,自然也少不了陆羽和他的《茶经》。开始只是出于好奇看了看那篇不长的古文,觉得不过尔尔,好像并没有想想中的那么惊人。平实的语言,简单的介绍,并不像想象中的文采斐然,意味深远。可是,那么一篇小文就这样流传下来,作为对于茶和茶文化的经典阐释。那时,我其实更喜欢裴汶的《茶述》:“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烹之鼎水,和以虎形。人人服之,永永不厌。得之则安,不得则病。”寥寥数语,道出了中国人寄托于茶中的眷恋。人们喝茶,不仅仅是一种习惯,更多的有着情感上的依恋或者说是文化上的解读。而我曾以为,《茶经》似乎并没有对于文化的解读。 再读《茶经》是大学毕业的那个暑假。带着老师给的任务出差到安吉,品着当地的白茶,想着西湖的龙井——喝了这么多年的茶,龙井只是品尝过几次,但就那么几次,却是让我一直恋恋不忘的——这次总算是走到了西湖边,总要买点喝喝。可是其实我对于茶叶的了解并不多,尤其是如何判断茶叶的优良,实在是处于文盲的状态。在我的意识中,茶叶的品质虽然有高下之别,但是那些天价的茶总有些过分的夸张,不过是商业炒作的结果。无非是树上的一些小叶子,不该贵的那么离谱的。为了不在买茶的过程中受骗,我上网搜索了一下关于安吉白茶与西湖龙井的相关内容。我翻着一页页的介绍,突然想起茶不仅是我们口中的饮品,也是那些美丽的传说,是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的纽带,是心情的寄托,也是茶农们赖以生存的手段。它深入到整个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各种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成为了中国社会文化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于是,我再次阅读了《茶经》。这一次,多少有些惊叹。学习了四年文化人类学之后,再读从茶的本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历代茶事、茶叶产地等几乎各个方面介绍了茶的《茶经》,以一种客位的角度来审视与茶相关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在这些看似独立的事件背后,茶文化以茶作为符号基础,系统的整合,为人们所共享,代代沿袭。这些,刚好满足了“文化”所有的特征。 选择中国茶文化的课程,一个方面是我自己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导师的指定。研究区域中茶作为农业的一个重要作物品种,直接影响着茶农的生活质量。而不同茶叶品种的比较,和与茶叶种植和生产相关的文化特征也是茶叶产地重要的社会文化特质。而这方面的研究在目前的研究成果中还是空白。带着这样的任

红楼茗香红楼梦中的茶文化

红楼茗香——《红楼梦》中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文明古国。 茶圣陆羽《茶经》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茶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是从品茗饮茶开始的。早在唐宋时代之前,茶已成为文人学者的描写对象,诸如借茶写人事,抒发感慨,坦露人生。因此,今天我们不仅可以读到茶圣陆羽的名著《茶经》,而且还可以读到如唐代杜甫,宋代苏东坡,元代耶律楚材,明代徐渭等著名诗词宗师们的咏茶佳什。仔细翻阅古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我们还可以看到,茶还是绘画家、音乐舞蹈家,乃至宗教文化中的永盛不衰的重要题材。到《红楼梦》成书的清朝年代,中国的茶文化已经成熟和完美。所以,只要你一翻开《红楼梦》这部古典名顿觉茶溢字里行间,芳香飘逸,处处呈现处茶的甘冽、醇厚之味。正是所谓“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一、名茶考辨 《红楼梦》里的贾府是京中望族,“钟鸣鼎食”、“诗礼簪缨”,对饮茶的讲究自然也不同于平民百姓之家。不要说烹茶、饮茶的用具追求奢华,以不失名门望族的身份地位,就是日常用茶的种类上也显示出贵族之家的风范。据统计,《红楼梦》全书中有273处写到的茶名就有好几种,这还不算采自放春山遣香洞的“仙茗”。如贾母不喜吃的“六安茶”、妙玉特备的“老君眉”、暹罗国进贡的“暹罗茶”、怡红院里常备的“普洱茶”(“女儿茶”)、茜雪端上的“枫露茶”、黛玉房中的“龙井茶”。此外还有多次提到的“漱口茶”、“茶泡饭”等含茶字的茶。这些茶,大体上可归于绿茶、花茶、红茶三大类中。 “六安茶”,首见于小说第41回“品茶栊翠庵”,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但贾府的老祖宗贾母又为何不喜饮这种名贵的“六安茶”呢?究其原因,恐怕有两点:(1)生活习惯所致,贾府在北方,习惯饮花茶或红茶,而不喜饮南方的绿茶。(2)小说中有所提示,“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这位老祖宗也是饮茶高手,深解茶性,“吃了酒肉”之后油腻太重,倘若饮了绿茶容易停食、闹肚子。所以,精于茶道的妙玉在旁说“知道。这是老君眉。”意思是告诉贾母“这不是绿茶”。“老君眉”,属于发酵的红茶中的一种,其品质特点是汤色深色鲜亮,香馥味浓。这是清代颇为时兴的茶叶,时人又称此茶为“寿眉”。贾母不吃”六安茶”而饮”老君眉”活现贾府老祖宗的身份,而刘姥姥吃了油腻不懂喝茶之

简评明清中国茶文化

2016年第2期 时至今日,有关茶文化的定义可说是众说纷纭,有关茶文化研究的专著也可谓是数不胜数,本刊主编施由明先生的新著《明清中国茶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既可以将之看作是一部明清茶文化著作,也可以称之为一项从茶文化窥探明清社会历史的研究,在茶文化研究领域可说是独辟蹊径之作,有值得介绍的必要。 一 《明清中国茶文化》全书35万字,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八章。“绪论”中,作者指出,中国茶文化从一开始就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因素,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各分支文化交织、渗透在一起,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讨论“明清中国茶文化在中国茶文化史中的地位”的问题时,作者主要分析了明人留下的大量有关茶史文献,以及清人在汇编茶书方面的成绩,实际也就指出了对明清中国茶文化进行研究探索的必要性。 从文章内容和结构来看,八个章节实际上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前四章的内容,每章分别就明代文人、清代文人、明代皇室贵族以及清代皇室贵族的相关茶事活动作出论述,实际上就是将两组类似人物两两对举,恰恰也是明清两朝茶文化的对比。 其中第一章“明代文人:创造中国茶文化史上的精彩篇章”,作者首先分析了明前期朝廷所实行的高压政策对文人生活的影响,那就是多数循规蹈矩,表现在茶事方面就是少群体性,真正对茶文化产生影响的恰恰是出身皇室的贵族文人朱权。接下来作者则用较为丰富的篇幅着重对明代中后期文人的适情适性以及他们对茶文化创造、在茶文化中的贡献进行了论述。作者从政治高压的松懈、科举仕途的狭窄以及经济发展和物质享受趋使刺激对明代中后期文人适情适性性格的形成中的作用,而文人适情适性的性格恰恰有利于他们对茶文化进行自我塑造,品茶也就往往与艺术鉴赏、游山玩水、闲情适性相和。作者还指出,明人在以茶为媒的适情适性的生活态度中所形成的茶文化,使得明代在中国茶学史上、明代文人茶艺在中国茶文化史上有重要贡献,明代的茶文学艺术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有一定贡献, 第二章是“清代文人:整理历代茶文化文献”。清代是异族统治中原,作者指出,不论是亡国之痛,清朝文字狱还是功名利诱,其实都在压抑文人性情,这种情况下,考据学虽然兴盛,但实际却是文人性格内敛的表现。因之,文人品茶只是在其中寻找一些性灵的舒放,其在茶文化上的贡献也主要是以总结前人成就为主。 第三章是“明代皇室与贵族:饮茶是生活的习惯”。作者首先简单回顾了历朝皇室饮茶的历史,指出起初饮茶风气的形成和推广本就离不开上层社会。到了明代,饮茶不仅仅是皇室贵族的生活习惯,以茶待客也成了他们的重要礼仪,茶也是接待外宾时必不可少之物。宫廷之中还专门设有“御茶房”。最后作者还特别提到明太祖朱元璋在叶茶冲泡这一现在流行的饮茶方法中所起到的作用。“‘开千古茗饮之宗’,改变了中国人的饮茶方式,也就奠定了 从社会历史看茶文化与从茶文化看社会历史 —— —简评施由明《明清中国茶文化》 陈青松 陈青松,男,博士,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269

中华茶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对茶饮的渗透,几乎涉及茶文化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各种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融会,给茶文化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九流十派,百家争鸣,儒道释三家并存,不但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整个进程,也给茶文化的发展起着原动力的影响。光从陆羽《茶经》汇录的茶史人物来看,也几乎全是儒道释三家的代表人物。但在三家思想对茶文化的影响中,又以道家思想影响最大,并在茶文化体系建构中占主导地位,尤以柔静形成茶文化的主体思想特征。明代中期以后,社会矛盾极为复杂,社会问题急趋尖锐,难以解决,促使文化人开始从自己的思想上寻求自我完善和解脱。同时,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王阳明倡导“心学”,反释家禅宗与道家清静溶于儒学之中,形成新儒学,强调个人内心修养。茶文化的柔静思想恰好与这种推崇中庸沿简、崇尚平朴自然、提倡内敛喜平的时代思潮不谋而合。 陆羽《茶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茶道诞生。陆羽在茶之源、茶之出以及水质和饮茶环境等的描绘之中,注入道家天人合一、大道无形的哲学观和宇宙观;而在茶具设计和茶的精神作用方面,则从儒家中庸和谐理念出发,阐明茶在社会和人际关系中所起的积极作用;而从陆羽茶道来看,佛家的清寂思想又贯彻始终。在陆羽创造茶道的过程中,政治家、书法家颜真卿,诗人皇甫曾、皇甫冉兄弟,僧人皎然,道士李季兰,隐士张志和等参与其中,由此可见中国茶道正是在各派思想家的共同努力下而形成。 中国茶道的形成、发展与传播,一直受到古代思想观念的影响。而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的哲学思想成为知识分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到唐代以后,儒、释、道合流,对知识分子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知识分子在茶事活动中融入自己的思想,从而儒、释、道的哲学思想必然会融入茶道精神之中,因此,中国茶道受到中国哲学及宗教的综合作用。从茶道的发展过程看,道家思想主要体现在源头和精神上,儒家思想主要体现在道德实践和礼仪上,佛教则主要体现在审美情境上。 道教清静无为的长生养生观以及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中国茶道有着密切的关系。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也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源泉。战国末年的《易传》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到唐代陆羽《茶经》创立茶道时,吸收了道家思想的精华,天人合一的理念成为中国茶道的灵魂。受道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历代茶人都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因而中国茶道将自然主义与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茶是吸取了天地灵气的自然之物,人乃宇宙的精灵。茶的品格蕴含道家淡泊、宁静、返朴归真的神韵。茶性的清纯、淡雅、质朴与人性的静、清、虚、淡,两者“性之所近”,在茶道中得到高度统一。 儒家思想对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形成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中国茶道主要因知识分子而形成,儒士是发展和传播中国茶道的主力军,因此中国茶道也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德规范。儒家的“和”更注重人际关系的和睦、和谐与和美。饮茶令人头脑清醒,心境平和,茶道精神与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相契合,茶成为儒家用来改造社会、教化社会的一剂良方。中庸之道及中和精神是儒家茶人自觉贯彻并追求的哲理境界和审美情趣。儒家不但将和的思想贯彻在道德境界中,而且也贯彻到艺术境界之中,并且将两者统一起来。但

解读《红楼梦》中的酒文化

2012年第·10 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 总第135期 Oct2012 [摘要]《红楼梦》中普遍使用“酒”这一意象,作者借酒喻景喻人,生动地再现了社会人物特征和家族社会背景,也为后人了解其中的酒文化提供了参考。酒文化极大丰富了《红楼梦》的社会内涵和 人物形象,据此,论文将对《红楼梦》中的酒文化做出具体详细的分析,探索其中的酒文化奥秘、 酒文化的艺术性和历史性。 [关键词]《红楼梦》;酒文化;艺术性;历史性 [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10-0168-02 解读《红楼梦》中的酒文化 张娟娟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01) 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在中国 乃至世界文学上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作者用洋洋洒洒的笔触,描绘出了一个封建社会的缩影,描写了封建贵族大家庭从兴盛走向落败的全过程。正是因为《红楼梦》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引得无数学者竞相对其进行解读分析。而笔者在此也想对《红楼梦》中的酒文化进行深一步的阐释和探究。据史料记载,我国自上古时期就有了酒,可见我国酒文化发展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正如曹雪芹自己所言:“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酒在《红楼梦》中经常可见,是豪门贵族不可或缺的社交之品,饮酒的方式和文化也展现了不同人的品味及涵养,是当时社会中所称的高雅文化。 一、借酒描绘丰富的社会形象 古酒香味弥漫,芬芳馥郁沁人心脾。品酒的方式可以折射一个人的品行和性格,饮酒可以是独饮、对饮,再者是群聚而酌。独酌常是花间一壶酒,独饮满黄昏,比如焦大独饮,没有李白独酌的那般雅兴,只是借酒消愁,独自饮。对饮在《红楼梦》中表现尤为突出的是贾雨村和甄士隐的对饮,那般的“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群聚而饮则是一群人聚集在一起饮酒作乐、把酒话桑麻,在《红楼梦》中主要表现在家族聚会上。这三种饮酒方式都借酒再现了《红楼梦》中人的生动形象,展现了社会人的众生相。笔者将在下文中做出具体阐述: 1.独饮焦大 焦大是《红楼梦》中一个不会掩藏情绪之人,常借酒发疯,借酒骂人。比如,在第七回中他就借着酒兴大骂,主要暗讽了贾府内部的肮脏勾当和对封建等级制度下的不满和反抗。焦大醉骂客观上反映了他是心直口快,不愿意屈从于封建统治现实,却没有勇气反抗,只能借着酒兴抒发心中愤懑。焦大是当时社会上受压迫的人的普遍形象反映,内心的压抑和愤慨与现实的无奈产生不可消除的矛盾和冲突。 2.纨绔子弟宝玉大醉 宝玉在第八回中去薛姨妈家做客,后来在饭桌上喝酒喝得醉了,回到绛芸轩却因酒还未醒就大发雷霆,拿着乳母出气,扬言要赶走乳母。纨绔子弟的倔脾气在这里也得到了体现。 3.“群芳开夜宴” 第六十二回宝玉生日,姑娘们丫头们主子们群聚而饮,大家都喝得尽兴,大醉之后主仆同眠,酒醉使人们抛开了理性上的封建等级观念,实现了短暂的平等。这是当时人们普遍追求的理想,却只有在酒醉之后能够实现,这也是对当时封建等级社会的讽刺。 4.熙凤醉酒 在四十四回中,贾府为王熙凤庆生,熙凤醉酒之后大闹,胡言乱语讲了许多压抑在心中的话,群丑毕现,王熙凤的一番醉语揭露了贾府中生活的杂乱无章、勾心斗角。 《红楼梦》借酒展示了丰富的社会形象,有借酒消愁的,有饮酒助兴的,也有酒醉撒泼的……《红楼梦》里的酒味人生,值得读者们细细品味。 二、展示了丰富的“酒文化”内涵 曹雪芹关于酒的如此丰富的知识与他早年富贵的生活密不可分,后期贫寒的生活也难改嗜酒如命的习惯,仍然“举家食粥酒常赊”。因此,在《红楼梦》中隐含着丰富的酒文化内容。 1.酒类多样 《红楼梦》中酒的种类多种多样。据统计,其中关于酒的名称就有二十多种,如赏花酒、祝寿酒、践行酒、祭奠酒、惠泉酒等。比如,在第十六回、六十二回中就提到了惠泉酒,惠泉酒名自于江苏无锡的惠泉,该酒色白味清而烈。在黛玉所作之诗之中也常提及酒,比如她提到的金谷酒,宝玉在餐宴上也常命奴婢去取酒,比如合欢花浸过的烧酒。另外,在《红楼梦》中也有对洋酒的描述,那时候的洋酒主要是葡萄酒,在贾府主要是宝玉经常饮用,由此可见,当时洋酒已经进入中国市场,并且为大多数的贵族家庭接受。又比如,在六十三回中为给贾宝玉祝寿,饮用绍兴酒,也就是俗称的“黄酒”,该酒产于浙江绍兴,因此而得名。《红楼梦》中的酒类丰富可见一斑,不同的节气和聚会有不一样的酒,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也可见贾府对饮酒的考究。 2.酒令繁多 “分曹尊一令,射复听三宣。般彩红成点,传花鼓滥 16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