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屈原列传同步测试题(含答案)

屈原列传同步测试题(含答案)

屈原列传同步测试题(含答案)
屈原列传同步测试题(含答案)

屈原列传同步测试题(含答案)

《屈原列传》练习

一、学常识:

屈原,名,字,时期我国伟大的主义诗人,代表作为抒情长诗《》主要作品有《》、《》、《》、《》等汉代把它们合编成《楚辞》

二、字音练习: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属()草稿惨怛()帝喾()靡不毕见()濯()

淖()蝉蜕()滋垢()浊秽()皭()然

泥()而不滓()既绌()商於()既咎()

眷()顾被()发渔父()憔()悴()

哺()育啜()泣罹()难()

三、通假字:解释句中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人穷则反本

3、靡不毕见

4、其称小而其指极大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6、屈平既绌

7、齐与楚从亲

8、亡走赵,赵不内

9、被发行吟泽畔

10、厚币委质事楚

四、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

2、形容枯槁

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4、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五、解释加点的词:

1、娴于辞令

2、争宠而心害其能

3、屈平属草稿

4、平伐其功

5、王怒而疏屈平

6、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7、可谓穷矣

8、其约其辞微

9、惠王患之

10、大兴师伐秦

11、臣请往如楚

12、奈何绝秦欢

13、屈平既嫉之

14、人君无愚、智

15、王怒而迁之

16、楚有宋玉、景差之徒

17、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六、解释加点词的词类活用:

1、谗:因谗之曰

2、听: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3、邪曲:邪曲之害公也方正:方正之不容也

4、明:明道德之广崇

5、蝉:蝉蜕于浊秽

6、虎狼: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7、祖: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8、日:其后楚日以削

七、判断言句式:

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2、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4、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5、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6、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7、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8、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9、此不知人之祸也

10、“离骚”者,犹离忧也

11、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1、求人可使报秦者

13、是以见放

八、一词多义:

(一)实词:

1、闻:

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②无何,宰以卓异闻

③况草野之无闻者乎

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志:

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②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③其志洁,其行廉

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⑤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3、疏:

①王怒而疏屈平

②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③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影

④《谏太宗十思疏》

⑤梅以疏为美

⑦其于计之疏也

⑧十三经注疏

4、害

①争宠而心害其能

②为陶谦所害

③除国之大害

④不能害人

5、许

①而赵不许,曲在赵

②时人莫之许也

③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④塞上长城空自许

6、属

①亡国破家相随属

②属予作以记之

③司命之所属

④屈平属草稿未定

⑤有宁越徐尚……之属

7、离

①“离骚”者,犹离忧也

②约从离衡

③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④多情自古伤离别

8、迁

①王怒而迁之

②再迁为太史令

③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9、与

①与之斗卮酒

②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③何哉?与秦而不助五国也

④蹇叔之子与师

(二)虚词:

1、以为“非我莫能为”也()以1、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2、以一仪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3、竟为秦所灭()3、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4、化而为鸟,其名为鹏()4、以啮人,无御之者()

5、庖丁为惠君解牛()5、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6、为其不可得而法()6、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

于郑袖(

7、闻秦王善为秦声()7、其后楚日以削()

8、我为赵将()8、传以示美人()

9、为刎颈之交()9、皆以美于徐公()

10、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乃1、乃令张仪佯云秦()焉1、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2、怀王乃悉发国中兵()2、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3、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3、姜氏欲之,焉辟害()

4、今君乃亡赵走燕()4、而惴惴焉摩玩不已()

5、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5、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6、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6、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7、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7、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8、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9、家祭无忘告乃翁()

九、名句默写:

1、长太息以掩涕兮,

2、亦余心之所善兮,

3路漫漫其修远兮,

4、信而见疑,,能无怨乎?

5、举世,,是以见放

6、明道德之广崇,,靡不毕见其约,,,其行廉,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其行廉,,蝉蜕于浊秽,,不获世之滋垢,

7、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十、难句翻译

1、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4、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拓展延伸

工人善琴

万历末(1),詹懋举者守颍州(2)偶召木工詹适弹琴,工立户外,矫首画指,若议其善否耳呼问之曰:“颇善此乎?”曰:“然”使之弹,工即鼓前曲一过,甚妙詹大惊异,诘所自,工曰:“家在西郭外,往见一老人贸薪入城,担头常囊此,因请观之闻其弹,心复悦之,遂受学耳詹予以金,不受,曰:“某,贱工也,受工之直而已”又曰:“公琴皆下材,工有琴,即老人所贻,今以献公”果良琴也詹乃从竟学,一时琴师莫能及

——王士禛《池北偶谈》

[注释]

(1)万历:明朝神宗朱翊钧的年号(2)守颍州:任颍州的太守

1.解释中加点的词

(1)适弹琴适:

(2)矫首矫:

(3)善否否:

(4)贸薪贸:

(5)囊此囊:

(6)受工之直直:

(7)老人所贻贻: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白话

(1)颇善此乎?

译:

(2)詹乃从竟学,一时琴师莫能及

译:

(3)工即鼓前曲一过

译:

3.这位木工令太守“惊异”之处有:

(1);

(2);

(3);

(4)

翻译:

万历年间,詹懋举任颍州的太守有次召用木工詹正在弹琴,木工站在窗外,抬头画指,好像在评价好坏叫问他:“你很擅长弹琴吗?”木工答说“是”让他弹,木工就演奏了一遍刚才詹懋举弹的曲子,弹得很好詹很惊讶,问从哪学的木工回答说:“家在西郊外,见一老人进城卖柴,总把琴装在口袋里挂在担头,于是请让看看听他弹奏,心里很高兴,于是向他学琴”詹给他钱,他不要,说:“我,贫贱的木工,只要做工的酬劳”又说:“您的琴是下品,我有琴,是老人赠的,现在献给您”果然是把好琴詹懋举于是跟着木工学琴,学完以后,当时的琴师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

附屈原列传【译】

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习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上官大夫和他官位相等,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夺走它,屈原不肯给,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怀王不能听信忠言,明辨是非,被谗言和谄媚之辞蒙蔽了聪明才智,让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的人,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离忧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原,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就是由怨恨引起的《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它对远古称道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讽刺当时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无不完全表现出他的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说到的虽然细小,但意义却非常重大,列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含义却十分深远由于志趣高洁,所以中多用香花芳草作比喻,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在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玷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可以推断,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屈原已被罢免后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

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对此担忧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对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却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抵赖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发怒,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交战于蓝田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终于因为怀恨楚国,不援救,楚国处境极端困窘第二年,秦国割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楚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说后,就说:“用一个张仪抵当汉中地方,我请求到楚国去”到了楚国,他又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怀王竟然听信郑袖,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使在齐国,回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很后悔,派人追张仪,已经不及了

后,各国诸侯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了楚国将领唐昧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求和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

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前往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强求割让土地怀王很愤怒,不听秦国的要挟他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接纳只好又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运回楚国安葬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而且反覆考虑这一问题,在他每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易经》说:“井淘干净了,还没有人喝井里的水,使我心里难过,因为井水是供人汲取饮用的君王

贤明,天下人都能得福”君王不贤明,难道还谈得上福吗!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身体干瘦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圣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都爱好学,而以善作赋被人称赞但他们都效法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始终不敢直言进谏在这以后,楚国一天天削弱,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掉

参考答案

一:平,原,战国,浪漫,离骚,天问,招魂,九歌,

哀郢等

二:略

三:1.罹2.返3.现4.旨5.浊6.黜7.纵8.纳9.披10.贽

四:1.脸色;色彩 2.形体容貌;对人或事物加以描绘3.说话得体,善于应酬;不慌不忙,镇定自若的样子4.第二年;今年的下一年

五:1、熟悉2、嫉妒3、写作4、夸耀5、疏远6、恨,痛心7、处境艰难8、简约含蓄9、担心10、发动11、到12、断绝13、恨14、无论15、放逐,流放16、这类人17、效法六:1、名词作动词2、动词作名词3、形容词活用作名词4、形容词作动词5、名词作状语6、名词作状语7、名词作动词8、名词作状语

七:1、判断句2、状语后置句3、被动句4、判断句5、否定句6、被动句7、被动句8、被动句9、判断句10、判断句11、被动句12、定语后置句13、被动句

八:实词1、见闻、闻名、名声、听到2、志向、记忆、志向、心意、标记3、疏远、用奏折陈述、稀疏、给皇帝的奏议4、嫉妒、杀害、祸害害处、损害伤害5、答应允许、赞许赞同、处所地方、称赞应许6、连接、嘱托、隶属归属、写作、类7、遭遇、使离散、背离违背、离开8、流放、升职、贬官、变更变动9、给、和、结交亲驸、参加

虚词:为1、做2、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3、被4、成为5、替、给6、因为7、弹奏8、做9、成为以1、2、用3、任用4、如果5、因为6、因为7、而,修饰关系8、而,顺承关系9、认为10、而,表并列关系乃1、于是2、竟然3、这才4、却5、是6、是7、竟然8、竟然9、你的焉1、语气词2、语气词3、怎么哪里4、形同次词尾5疑问代词,什么

6、之,代词

7、语气词

8、于此,在这里

九、名句默写(略)

十、难句翻译(参考译)

拓展延伸

1、(1)正、恰好(2)抬起(3)坏(4)卖(5)用袋子装着(6)值,薪酬(7)赠送

2、略(见译)

3、(1)木工懂得音乐(2)演奏甚妙(3)不受金(4)赠琴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课时作业10屈原列传(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课时分层作业(十) 屈原列传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B.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C.以一仪而当汉中地 D.厚币委质事楚 C[A项,“濯”同“浊”;B项,“指”同“旨”;D项,“质”同“贽”。]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颜色憔悴,形容 ..枯槁 B.又因厚币用事 ..者臣靳尚 C.明年 ..,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D.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 ..击秦 D[A项“形容”,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B项“用事”,古义:执政、掌权/今义:(凭感情、意气等)行事。C项“明年”,古义:第二年,文中指楚怀王十八年(前311)/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屈平之.作《离骚》 ②邪曲之.害公也 B.①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②以.浮游尘埃之外 C.①顷襄王怒而.迁之 ②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D.①战于.蓝田 ②使于.齐,顾反 A[A项,之: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①“以”连词,表目的;②“以”连词,表结果,因而。C项,①“而”连词,表顺承;②“而”连词,表转折。D项,①“于”介词,在;②“于”介词,到。] 4.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屈平属草稿未定 B.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C.蝉蜕于浊秽 D.其后楚日以削 A[B项,“祖”名词用作动词,效法;C项,“蝉”名词用作状语,像蝉……那样;D项,

“日”,名词用作状语,一天一天地。]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A.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B.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C.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D.举贤以自佐 C[C项与例句均是被动句。A项,是判断句;B项,是状语后置句;D项,是宾语前置句。] 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古时代,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是人出生了就有,用来“别婚姻”。 B.由于人口繁衍,一个民族分为若干分支,它们的称号就是氏。本文中屈原的“屈”是“姓”而不是“氏”。 C.文中的“三闾大夫”是楚国官名,掌管王族事务。 D.“齐与楚从亲”中“从”指“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用于阻止强国对弱国的兼并,即诸侯联合抗秦的同盟。 B[屈原的“屈”应该是“氏”。] 7.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的句子。 (1)信而见疑,________________,能无怨乎? (2)________________,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3)夫圣人者,________________。 (4)吾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忠而被谤(2)举世混浊而我独清(3)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4)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受物之汶汶者乎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

(完整版)屈原列传知识点整理教师版

屈原列传知识点梳理 一、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 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2、“离骚”者,犹离忧也 3、人穷则反本 4、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5、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6、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7、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8、屈原既绌 9、厚币委质事楚 10、乃令张仪详去秦 11、使于齐,顾反 12、亡走赵,赵不内 13、被发行吟泽畔 14、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2、(上官大夫)因谗之曰 3、谗谄之蔽明也 4、邪曲之害公也 5、方正之不容也 6、屈平正道直行 7、惠王患之 8、厚币委质事楚 9、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10、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11、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12、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3、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14、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15、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16、其后楚日以削 17、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 18、同死生,轻去就 三、指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2、颜色憔悴 3、形容枯槁 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四、指出下列句子是什么特殊句式并翻译: 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3、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4、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5、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6、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7、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8、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五、一词多义: 1、属屈平属草稿未定(连缀,引申为写作)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委托,嘱咐) 十三学的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 吾属今为之虏矣(类,辈)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掌管) 2、疏王怒而疏屈平(疏远) 以疏为美,密则无态(稀疏) 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陈述) 论积贮疏(奏章,古代大臣向君主上书言事的文体) 3、本父母者,人之本也(根本) 本末倒置(草木的根) 今背本而趋末(根本的基础的东西,此指农业) 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考察) 4、疾君有疾在腠里(疾病) 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疾苦,痛苦)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痛心,痛恨)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缺点)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速,捷)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同“嫉”,妒忌)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猛烈)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锐利) 5幸则吾斯役之不幸(幸运) 大王亦幸而赦臣(侥幸,幸而,幸亏)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宠爱)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封建时代君王到某处)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希望) 6、质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人质) 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同“贽”)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质地)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质询,问)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锧”,一种刑具) 7、内少间,帘内掷一纸出(里面)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内部,常指国家内部) 亡走赵,赵不内(“纳”,接纳) 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交纳) 距关,毋内诸侯(“纳”,使……进来)

《屈原列传(节选)》最终版

屈原列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2、积累文言知识。 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学习《史记》的人物传记时,能将司马迁对人物的评价与人物事迹的介绍结合起来理解。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教师点拨讲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赞叹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志行高洁、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体会司马迁为屈原立传目的,引导学生努力追求和构建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研读文中的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对《离骚》的评介,屈原与渔父的对话等三段文字,理解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 (二)难点:联系作者司马迁的生平,理解作者为屈原立传的目的,引导学生思考感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 【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师指导学生阅读。 【教学准备】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回忆《太史公自序》及《报任安书》中的相关段落,导入新课。“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太史公自序》 【今天,我们来学习《屈原列传》,看看司马迁是怎样认识与评价屈原的。】 二、朗读课文,生字注音。 属(zhǔ)草稿相随属(zhǔ) 惨怛(dá)帝喾(Kù) 举类迩(ěr)而见(xiàn)义远濯(zhu?)淖(nào) 皭(jiào)然绌(黜chù)详(佯yáng)离(罹lí)忧 丹淅(xī) 滋垢(g?u)屈匄(gài)靳(jìn)尚 被(披pī)发枯槁(gǎo)《哀郢(yíng)》赵不内(纳nà) 三闾(lǚ)大夫温蠖(hu?) 汨(mì)罗汶汶(mén) 何不餔(bū)其糟而啜(chu?)其醨(lí)皓皓(hào)鱼父(fǔ) 【课文较长,让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三、师生共同梳理归纳文言知识。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内容。研习课文 认真阅读课文最后一段(“太史公曰……”),理解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 1、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结合文章第3段,思考: (1).司马迁是怎样认识《离骚》的? (2).屈原的“志”是什么,司马迁“悲其志”又是为什么?

屈原列传知识梳理答案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梳理 一、注音 谗谄(chǎn)靡(mǐ)不毕见 濯淖(nào)滋垢(gòu) 渣滓(zǐ)皭(jiào)然 汶汶(mén)稚(zhì)子 枯槁(gǎo)餔(bū)其糟而啜其醨(lí) 温蠖(huò)娴(xián)于辞令 属(zhǔ)草稿汨(mì)罗 上称帝喾(kù)楚将屈匄(gài) 二、通假字: 1、犹离.忧也通“罹”遭遇 2、人穷则反.本通“返” 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通“旨”旨趣 4、自疏濯.淖污泥之中通“浊”污浊 5靡不毕见.通“现”显现 6、屈平既绌.通“黜”罢黜 7、厚币委质.事楚通“贽”见面礼 8、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同“涅”染黑 9、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三、重点实词解释 1、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熟练、熟悉 2、王甚任.之信任 3上官大夫与之同位次

4、争宠而心害.其能忌妒 5、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制定6屈平属.草稿未定写作 7、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改变,更改 8、平伐.其功自夸、炫耀 9、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恨、痛心明 10、“离骚”者,犹离.忧也通“罹”遭遇 11、人穷.则反本处境困难 12、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疲困 13、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内心悲痛 14、《国风》好色而不淫.过分而失当 15、靡.不毕见.无见,同“现” 16、其文约.,其辞微.简约含蓄精深 17、举类迩 ..而见义远事物近 18、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称许 19、不获世之滋.垢污浊 20、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洁净 泥,同“涅”染黑 21、乃令张仪佯装 ..去秦假装 呈献质,同“贽”见面礼 22、又因.厚币用事者 ...臣靳尚凭借当权者 23、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表达 24、人君无.愚智贤不肖无论 25、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连,跟着

《屈原列传》练习题及答案

屈原列传练习题(15级第14周末作业) 一.1.下列加黑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短于顷襄王短:揭露短处 B.顷襄王怒而迁之迁:调动官职 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列:班列 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称为鼻祖 2.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父母者,人之本也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⑥此不知人之祸也⑦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⑧离骚者,犹离忧也 A.①②⑥⑧/③④⑤⑦ B.①⑥⑦⑧/②③④⑤ 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3.翻译下列文句。 ①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人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屈原爱国忠君的一组是() ①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②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⑤虽流放,眷顾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A.①②③ B.④⑤⑦ C.③④⑤ D.④⑤⑥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日:“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众人皆醒,何不其糟而啜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以身以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科?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科?”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5.选出对加黑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形容:形体和容貌 B.新沐者必振衣新沐:刚洗完澡 C.而能与世推移推移:推进移动 D.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常流:经常流动 6.选出对加黑词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何故而至此②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④遂自投汨罗以死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7.选出“举世馄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翻译正确一项是() A.整个世道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C.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并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像流水那样推波助澜呢? 8.选出不符合渔父所说“圣人”条件的一组人物() ①屈原②文天祥③李白④苏洵⑤辛弃疾⑥史可法⑦归有光 A.①②③⑤⑥ B.①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⑤⑦ D.②③④⑥⑦ 9.作者引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的用意是()

屈原列传字词整理精选全面

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 1、离:犹离忧也(通“罹”) 2、指:其称文小而而其指极大(通“旨”) 3、反:人穷则反本(通“返”) 4、绌:屈平既绌(通“黜”) 5、质:厚币委质事楚(通“贽”) 6、见:靡不毕见(通“现”) 7、内:亡走赵,赵不内(通“纳”) 8、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 9、被发行吟泽畔 10、乃令张仪详去秦 二、一词多义 1、闻: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名词,学识) ②无何,宰以卓异闻(动词,闻名) ③况草野之无闻者乎(名词,名气) 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动词,听到) 2、志: 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品行) ②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动词,记忆) ③其志洁,其行廉(名词,品行) 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 ⑤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动词,作标志) 4、疏:①王怒而疏屈平(疏远) ②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名作动,用奏章写) ③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影(形容词,稀疏) ④《谏太宗十思疏》(一种文体) 三、词类活用 1、入: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动作状,对内) 2、出:出则接遇宾客(动作状,对外) 3、谗:因谗之曰(形作动,讲坏话) 4、听: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作名,听取意见) 5、邪曲:邪曲之害公也(形作名,邪恶的小人)方正:方正之不容也(形作名,端方正直的人) 6、明:明道德之广崇(形作动,阐明) 7、蝉:蝉蜕于浊秽(名作状,象蝉蜕壳那样) 8、怒:楚使怒去(动作状,生气地) 9、虎狼: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名作状,象虎狼那样) 10、祖: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作动,继承) 11、日:其后楚日以削(名作状,一天天地) 四、古今异义的词 1、颜色:古义:脸色,气色(颜色憔悴)今义:色彩 2、形容:古义:形体,容颜(形容枯槁)今义:对事物进行描述 3、从容: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今义:不慌不忙,镇定自 若

《屈原列传》古文赏析

《屈原列传》古文赏析 《屈原列传》古文赏析【作品介绍】 《屈原列传》是《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生平的部分,选编时删去原文中收录的《怀沙》赋,加上了司马迁为该传写的赞语,作为本文的最末一段。司马迁在这篇传记中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以委婉典雅的辞藻,讴歌了屈原高尚的品德和爱国的精神,感叹了世道的不公,表达了对屈原深切的同情。 【原文】 屈原列传 出处:《史记》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①,明于治乱,娴于辞令②。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③。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④,争宠而心害其能⑤。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⑥。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

伐其功⑦,(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⑧。 【注释】 ①博闻强志:见闻广博,记忆力强。②娴:熟习。③任:信任。④同列:同在朝班,即同事。⑤害:妒忌。⑥属:写作。⑦伐:自我夸耀。?⑧疏:疏远。? 【原文】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①,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②。离骚者,犹离忧也③。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④,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⑤,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⑥,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⑦,《小雅》怨诽而不乱⑧,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⑨。其文约⑩,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13)。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14)。濯淖污泥之中(15),蝉蜕于浊秽(16),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17),皭然泥而不滓者也(18)。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注释】 ①聪:听觉灵敏,此处指明辨是非。②幽思:苦闷深思。

屈原列传语法

屈原列传【语言知识整理】 1 . 通假字 志——记泥——涅反--返离--罹见--现指--旨濯--浊绌--黜内--纳质--贽被--披从--纵 2 . 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属 屈平属草稿未定 动词,zhǔ,连缀,引申为写作。 亡国破家相随属 动词,zhǔ,连接。 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嘱”,嘱托,动词。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动词,隶属,属于。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动词,掌管。 有宁越……之属为之谋 名词,类,这些人。 吾属今为之虏也 名词,用在人称后面,表复数。吾属,我们。 若属皆且为所虏 若属,你们这些人。 神情与苏、黄不属 动词,类似。 伐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动词,耀,自夸。 其后秦欲伐齐

动词,讨伐,进攻。 口诛笔伐 动词,声讨。 伐薪烧炭南山中 动词,砍伐。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动词,战胜,打败。 此五霸之伐也 名词,功业。 志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志向,心意。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名词,意愿。 博闻强志

动词,通“记”。一说,名词,记忆力。其志洁,其行廉 名词,志趣。 聊斋志异 动词,记述。 项脊轩志 名词,表一种记事的文体。 害 争宠而心害其能 动词,嫉妒。 邪曲之害公也 动词,损害。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名词,祸害。

疏 王怒而疏屈平 动词,疏远。 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形容词,稀疏。 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动词,陈述,旧读shù。 论积贮疏——(西汉)贾谊名词, 疏旧读shù。奏章,古代大臣向君主上书言事的文体。 十三经注疏,shù名词,注解的一种,为“注”作注的文字。 离 “离骚”者,犹离忧也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同步练习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屈原列传》(节选) 习题 《屈原列传》(节选) 习题 1.下列加黑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短于顷襄王短:揭露短处 B.顷襄王怒而迁之迁:调动官职 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列:班列 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称为鼻祖 2.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父母者,人之本也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⑥此不知人之祸也⑦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⑧离骚者,犹离忧也 A.①②⑥⑧/③④⑤⑦B.①⑥⑦⑧/②③④⑤ 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3.翻译下列文句。 ①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人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屈原爱国忠君的一组是() ①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②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⑤虽流放,眷顾国,系心怀王,不忘

欲反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A.①②③B.④⑤⑦C.③④⑤D.④⑤⑥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日:“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众人皆醒,何不其糟而啜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以身以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科?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科?”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5.选出对加黑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形容:形体和容貌 B.新沐者必振衣新沐:刚洗完澡 C.而能与世推移推移:推进移动 D.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常流:经常流动 6.选出对加黑词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何故而至此②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④遂自投汨罗以死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7.选出“举世馄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翻译正确一项是() A.整个世道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C.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并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像流水那样推波助澜呢? 8.选出不符合渔父所说“圣人”条件的一组人物() ①屈原②文天祥③李白④苏洵⑤辛弃疾⑥史可法⑦归有光 A.①②③⑤⑥B.①②④⑤⑥C.①③④⑤⑦D.②③④⑥⑦

《屈原列传》知识归纳(答案)

《屈原列传》知识归纳(答案) 2012-3 一、请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 1、王怒而疏.屈平疏远 2、父母者,人之本.也根本 3、博闻强志.记,记住 4、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扣留 5、顷襄王怒而迁.之贬谪,放逐 6、渔父.见而问之曰 fǔ,古代对老年男子尊称 7、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使之改变,强行改变 8、屈平不与.允许,同意 9、人穷.则反本处境艰难,困厄不堪 10、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疲惫 11、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忧伤哀痛 12、靡.不毕见副词,没有 13、乃令张仪佯.去秦假装 14、厚币委 ..质事楚礼物;呈现 15、使使如.秦受地往,到……去 16、以一仪而当.汉中地抵换,相抵 17、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责备,怪罪 18、人君无.愚智贤不肖无论 19、举.世混浊而我独清全 20、楚诚.能绝齐如果,果真 21、其行廉.,故死而不容方正 22、明于治.乱治理得好,安定太平 23、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副词,大概 24、怀王乃悉.发国中兵副词,全都 25、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介词,相当于“于” 二、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及其本字,并解释其含义

1.犹离忧也离—罹遭遇,遭受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旨旨趣,旨意 3.人穷则反本反—返返回,回到 4.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绌—黜(被)罢免官职 5.厚币委质事楚质—贽初见尊长所送的礼物6.靡不毕见见—现体现 7.亡走赵,赵不内内—纳接纳 8.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浊污浊 9.被发行吟泽畔被—披披散 10.举类迩而见义远见—现表现,表达 11. 齐与楚从亲从—纵合纵 三、请写出下列各句中古今异义词语的古今意义 1.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古义:脸色。颜,颜面。色,气色。 又如:暮去朝来颜色故。 今义:物体光波通过视觉时所产生的印象。 古义:形,形体。容,容貌。又如《林黛玉进 贾府》:“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 2.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3. 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古义:欺诈的言论。/ 今义:无理狡辩,动词。 4.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古义:返回(楚国)恢复(国家)。一说,反,覆转。 今义:一遍又一遍;颠来倒去;重复的情况。 5. 而能与世推移古义:变化。/ 今义:移动。 6. 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义:此处指言语举动适度得体。又如“常从 容淡静”。一说,“从容”为举止行动之意。 今义:不慌不忙,不急迫,镇定自若的样子。 如成语“从容不迫”。 7. 屈原至于江滨古义:到达,动词;

《屈原列传》知识点整理

---------------------------------------------------------------最新资料推荐------------------------------------------------------ 《屈原列传》知识点整理 《屈原列传》知识点整理通假字人穷则反本犹离忧也靡不毕见其称文小而其指极自疏濯淖污泥之中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屈平既绌齐与楚从亲厚币委质事楚顾反赵不内被发行吟泽畔文言实词释义属屈平属草稿未定亡国破家相随属属予作文以记之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有宁越之属为之谋名吾属今为之虏也神情与苏、黄不属若属皆且为所虏伐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其后秦欲伐齐口诛笔伐伐薪烧炭南山中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此五霸之伐也疏王怒而疏屈平以疏为美,密则无态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论积贮疏名词十三经注疏名词离离骚者,犹离忧也约从离衡如有离违,宜别图之多情自古伤离别本父母者,人之本也本末倒置今背本而趋末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在冀州之南已后典籍皆为板本今存其本不忍废用芽者自从本说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臣本布衣抑本其成败之迹志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博闻强志其志洁,其行廉聊斋志异项脊轩志指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如削葱根璧有瑕,请指示王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哙遂入头发上指指通豫南闻博闻强志忽闻门外虫鸣初闻涕泪满衣裳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况草野之无闻者欤无何,宰以卓异闻留因留怀王以求割地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先生可留意矣我命绝今日,魂 1/ 4

去尸长留迁顷襄王怒而迁之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予左迁九江郡司马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战、守、迁皆不及施父渔父见而问之曰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弹新沐者必弹冠莫辞更坐弹一曲而设法备贮弹药,则可也害争宠而心害其能邪曲之害公也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词类活用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谗谄之蔽明也: 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明道德之广崇: 蝉蜕于浊秽: 厚币委质事楚: 泥而不滓: 其后楚日以削: 亡国破家相随属: 时秦昭王与楚婚: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 身客死于秦: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屈原列传复习知识点答案

《屈原列传》 一、文学常识 屈原,名__平__,字__原__,___战国__时期我国伟大的__浪漫_主义诗人,代表作有抒情长诗《离骚》主要作品有《天问》、《招魂》、《九歌》、《哀郢》等汉代刘向把它们合编成《楚辞》。 二、通假字 离骚者,犹离忧也同“罹”,遭遇人穷则反本同“返” 靡不毕见同“现”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同“旨”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同“浊”屈平既绌同“黜”罢免官职 齐与楚从亲“纵”合纵亡走赵,赵不内“纳” 被发行吟泽畔“披”厚币委质事楚“贽”见面礼 三、古今异义 颜色憔悴脸色,面容 形容枯槁形体,容貌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言语举动适度、得体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第二年 而欲反覆之君悟、俗改。覆,翻转过来 四、解释加点字意思 娴.于辞令 ..熟练、熟悉。应对的语言。 王甚任.之信任 屈平属.草稿未定写作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改变,更改 屈平不与.允许,同意 平伐.其功自夸,炫耀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恨、痛心。明 好色而不淫.过分而失当 其文约.,其辞微.简约含蓄精神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泥浆 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洁净。同“涅”,染黑。污浊。 愿得张仪而甘心 ..焉快意,心里舒服。 亡走 ..赵逃跑。奔向。 楚人既咎.子兰归罪,责怪。 其存.君兴国思念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帮助自己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连,跟着 不知忠臣之分.资质 .. 短.屈原于顷襄王诋毁 被.发行吟泽畔披,散着 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吃。酒渣。喝。淡酒。 怀瑾握瑜 ....比喻保持高才美德。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者乎洁净的样子。玷辱。 ..,受物之汶汶 皓皓 ..之白皎洁的样子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 ..辞令言语举止适度、得体 贾生吊.之悼念死者 又爽然 ..自失矣茫然 五、句式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判断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被动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被动 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被动 “离骚”者,犹离忧也判断 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 是以见放被动 六、默写

屈原列传基础知识整理

《屈原列传》语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离,同“罹”,遭受) 2.人穷则反本( (反,同“返”,返回) 3.靡不毕见(见,同“现”,显现)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同“旨”,旨趣)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同“浊”) 6.屈平既绌(绌,同“黜”,罢免) 7.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 ) 8.亡走赵,赵不内(内,同“纳”,使……进) 9.被发行吟泽畔(被,同“披”) 10.厚币委质事楚。(质,同“贽”,见面礼) 二、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泥而不滓生活在污泥里 时秦昭王与楚婚结为婚姻 于是怀石投汨罗以死怀抱 2.使动用法 亡国破家相随属使……灭亡,使……破败存(思念)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使……兴 3.名词作状语 厚币委质事楚用厚币 其后楚日以削一天天地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在朝内,在国外 蝉蜕于浊秽像蝉那样…… 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明道德之广崇阐明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说短处,诋毁。 5.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蝉蜕于浊秽污浊环境 邪曲之害公也邪恶小人 方正之不容也方正之人,正直的人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忠诚之士,贤能之士 7.动词活用作名词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听觉,听力,亦指人的聪明智慧和判断力 谗谄之蔽明也中伤别人的小人 四、古今异义词 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2.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古义:骗人的假话;今义:无理狡辩,动词 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古义:返回〈楚国〉覆转。今义:一遍又一遍,颠来倒去。 4.颜色憔悴古义:脸色。颜,颜面;今义:色彩 5.形容枯槁古义:形,形体,容,容貌;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6.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义:此处指言语举动适度得体。今义:不慌不忙,不急迫,镇定自若的样子。 7.奈何绝秦欢古义:怎么,为什么。今义:对付,处置。 五、一词多义 属屈平属草稿未定动词,zhǔ,连缀,引申为写作。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动词。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动词,隶属,属于。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动词,掌管。 有宁越……之属为之谋名词,类,这些人。 吾属今为之虏也名词,用在人称后面,表复数。吾属,我们。 神情与苏、黄不属动词,类似。

2016苏教版语文选修《屈原列传》同步练习

(时间:4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就是 ( )(3分) A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B 、离骚者,犹离忧也 C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 D 、厚币委质事楚 解析 A “濯”同“浊”;B “离”同“罹”;D “质”同“贽”。 答案 C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就是 ( )(3分) A 、方正之不容也 容:容纳、接受 B 、然皆祖. 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模仿、效法 C 、人穷. 则反本 穷:贫穷、贫困 D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 之 夺:抢夺、夺取 解析 A 应为“被容纳,被接受”;C 应为“处境艰难”;D 应为“改变,更改”。 答案 B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就是 ( )(3分) A ???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B ????? 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C ???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惟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D ???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齐与. 楚从亲 解析 C 项均为语气词。A 分别为语气词/助词;B 分别为虽然/即使;D 分别为结交/与。 答案 C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就是 ( )(3分) A 、颜色.. 憔悴,形容枯槁 B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 辞令 C 、而设诡辩.. 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D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 击秦 解析 A 指“脸色,面容”;B 指“言语举动适度得体”;C 指“谎言”。 答案 D 、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她三项不同的一项就是 ( ) (3分) A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B 、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C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就是以见放 D 、夫天者,人之始也 解析 D 项就是判断句,ABC 均为被动句。 答案 D 6、下列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就是 ( )(3分) A 、作者高度赞扬屈原处于逆境仍眷顾楚国、系心怀王的爱国精神。 B 、作者把楚国的灭亡归结为“不知人之祸”,有其认识的片面性。

《屈原列传》练习题及答案

屈原列传练习题(15级第14周末作业) 一.1.下列加黑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短于顷襄王短:揭露短处 B.顷襄王怒而迁之迁:调动官职 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列:班列 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称为鼻祖 2.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父母者,人之本也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⑥此不知人之祸也⑦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⑧离骚者,犹离忧也 A.①②⑥⑧/③④⑤⑦B.①⑥⑦⑧/②③④⑤ 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3.翻译下列文句。 ①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人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屈原爱国忠君的一组是( ) ①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②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⑤虽流放,眷顾国,系心

怀王,不忘欲反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A.①②③B.④⑤⑦ C.③④⑤D.④⑤⑥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日:“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众人皆醒,何不其糟而啜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以身以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科?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科?”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5.选出对加黑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 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形容:形体和容貌 B.新沐者必振衣新沐:刚洗完澡 C.而能与世推移推移:推进移动 D.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常流:经常流动 6.选出对加黑词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 ①何故而至此②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④遂自投汨罗以死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7.选出“举世馄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翻译正确一项是() A.整个世道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C.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并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像流水那样推波助澜呢? 8.选出不符合渔父所说“圣人”条件的一组人物() ①屈原②文天祥③李白④苏洵⑤辛弃疾⑥史可法⑦归有光 A.①②③⑤⑥B.①②④⑤⑥C.①③④⑤⑦D.②③④⑥⑦

高中史记《屈原列传》原文翻译

屈原名平,与楚国国君同姓。他担任过楚怀王的左徒,见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白国家治乱的道理,熟习应对辞令。在朝廷内与国王商量国家大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同,想争夺国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干。怀王让屈原起草国家的重要法令,这个法令还未定稿时,被上官大夫看见了,他想夺走,屈原不给,他就在怀玉面前讲屈原的坏话说?quot;大王让屈原起草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道法令颁布后,屈原总要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起草这种法令。'"怀王听了很恼怒,从此疏远屈原。 屈原痛心怀王不能明辨是非,被谗言媚语蒙蔽了眼睛,以致让邪恶的人陷害公正的人,使端方正直的君子被朝廷所不容。所以屈原忧愁郁闷,写下了长诗《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患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在困苦穷尽时就会追念本原,所以到了极度劳苦困倦的时候,没有不喊天

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呼父母的。屈原正道直行,用自己全部的忠诚和智慧,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挑拨离间,可以说是处在了困难穷尽的境地。他诚信而被怀疑,忠贞而被诽谤,怎么能没有怨恨呢!屈原创作《离骚》正是由这种怨恨所引起的。《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没有宣扬淫乱,《小雅》虽然多写讽刺怨恨,但没有宣扬叛乱,《离骚》可以说兼有两者的特点。它称赞远古的帝喾,称述近世的齐桓公,称道的商汤和周武王,用他们的史事来讽刺当时的政事。《离骚》对崇高的道德,国家治乱的描绘,无不生动显明。他的文笔简练,用辞精微;他的志向高洁,行为清廉。他的作品描写的事物虽然细小,但意义却非常大,写的虽然浅近,但含义极其深远。他的志向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芳草香花作比喻;他的行为清廉,所以到死都不愿苟且取容。他虽出自污泥之中,但就象蝉蜕壳一样,浮游于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污垢,清清白白,出污泥而不染。可以断言,他的这种志向,虽然与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

屈原列传(节选)知识点

屈原列传(节选)知识点 一、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通“罹”,遭遇) 2.人穷则反本(通“返”,追念) 3.靡不毕见、举类迩而见义远(通“现”,表现)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通“旨”,含义)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通“浊”,污浊) 6.泥而不滓(通“涅”,染黑) 7.不获世之滋垢(通“兹”,蒙受,沾染) 二、词类活用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v.----n.,听觉,听力,亦指人的聪明智慧和判断力。 谗谄之蔽明也:v.-----n.,中伤别人的小人。 邪曲之害公也:adj.----n.,邪恶小人。 方正之不容也:adj.----n.,方正之人。容:被动,被容纳 明道德之广崇:adj.----v.,阐明。 蝉蜕于浊秽:蝉:n.-----状语,像蝉那样……。浊秽:adj.----n.,污浊环境。 泥而不滓:n.-----状语,niè,生活在污泥里。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n.—状语,从上(对远古)、从下(对近古)、从中(对中古)故死而不容:容:被动,被容纳 三、特殊句式 1.离骚”者,犹离忧也(判断句)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 3.故死而不容。(被动句)方正之不容也。(被动句) 4.明道德之广崇 ( 定语后置,一说,非定语后置 ) 5.蝉蜕于污秽,以浮游于尘埃之外(状后) 四、古今异义屈平正道直行 五、翻译 1.屈平疾王听之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译:屈原痛心楚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 邪恶的小人妨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朝廷所容。 2.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地也; 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译:上天,是人类的始祖;父母,是人生存的本源。人处境困难,就会追念本源,所以人在劳苦疲惫的时候,没有不呼叫上天的;在病痛悲伤时,没有不呼喊父母的。 3.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为穷矣。 译: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里间,可以说处境非常艰难。 4.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 5.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 故称其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译:他的文章简约,用语含蓄,志趣高洁,品行正直。他的文章,讲的事虽小,意义却很大,列举的虽然是近事,但是表达的意思却很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都称许美的事物;他品行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

《屈原列传》知识要点

《屈原列传》知识要点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离”同“罹”,遭遇 2同“旨”,旨趣 3同“佯”,假装 4同“贽”,见面礼 5同“纳”,接纳。 6同“披”,披着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屈平属.草稿未定写作 2、争宠而心害.其能忌妒 3、见而欲夺.之改变,更改 4、皭然 ..泥而不滓.者也洁净的样子;污浊 5、使使如.秦受地往,到 6、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资质 7、后币委.质事楚呈8、楚人既咎.子兰归罪,责怪 9、三致志 ..焉表达;意愿10、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效法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古义(学生稿上只要求写古义) 1古义:第二年 2古义:到 3古义:面色 4古义:形体,容貌 5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厚币 ..委质事楚名作状,用丰厚的礼物 2、出.则接遇宾客动作状,在外 3、邪曲 ..之不容也形作名,端方正直的人..之害公也形作名,邪恶小人4、方正 5、明.道德之广崇形作动,阐明 6、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使动,使…兴 7、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作动,效法 8、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形作动,诋毁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类型 1、又因厚币用事者臣勒尚(省略句,省谓语) 2、方正不容也(被动句)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 4、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被动句) 5、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状语后置) 6、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 7、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否定句中代词“自”做宾语,前置,) 8、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被动句)

六、解释下面多义词的意义 1、微①其文约,其辞微含蓄精深②微察公子,公子色愈恭暗中 ③微风鼓浪,水石相击微小④猥以微贱,当侍东宫卑微 ⑤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⑥周室微而礼乐废衰微 2、闻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名词,学识,见闻②况草野之无闻者乎名词,声望,声名 ③闻寡人之耳,受下赏使……听到④闻道有先后懂得,明白 3、志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志趣②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同“记” ③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做标记④一篇之中三致志焉意愿 4、属①亡国破家相随属连,跟着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嘱托 ③吾属今为之虏矣等辈④屈平属草稿未定写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