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环境可分为建筑内环境和建筑外环境

建筑环境可分为建筑内环境和建筑外环境

建筑环境可分为建筑内环境和建筑外环境
建筑环境可分为建筑内环境和建筑外环境

建筑环境可分为建筑内环境和建筑外环境,而建筑内环境通俗的说就是我们室内的环境包括,温度,湿度,采光强度,以及被污染的程度等等,他直接影响到我们对室内环境的舒适感。除了室内的噪音和光照等以外,室内空气环境质量是决定居住着健康,舒适的重要因素。而建筑物所在地的气候条件和外部环境,会通过围护结构直接影响室内环境。如果为了控制室内环境而要利用当地的室外空气,太阳能,底层储能,地下水储能,风能等,均需依赖当地的外部环境与气候条件。因此为了得到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必须了解当地各主要气候要素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所以研究居住建筑的内外环境及其存在的内外环境就应从当地的室外环境和室内环境两方面入手。

我家住在陕西省汉中市佛坪县县城,佛坪县:佛坪县地处中国自然地理之南北分界线的秦岭南麓,位于陕西省汉中市东北部,境内自然生态原始古朴,天然独特。介于东经109°41′——108°16′,北纬33°16′——33°45′之间。海拔515米至2904米,属亚热带北缘山地暖温带温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1.5℃,年平均降水量938毫米。佛坪生态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国宝大熊猫、原始森林、奇山异水、珍稀动植物观赏堪称“四绝”,被省上认定为5A级旅游资源。佛坪还拥有丰富的森林、水能和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属原生状态,林木蓄积量大。境内大小河流240多条,总流量11.76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达10.4万千瓦,可开发5.1万千瓦,是长江中上游国家“南水北调”工

程的水源保护地和陕西“引汉济渭”工程的调水点。在气候上,地处南北气候的过渡带,秦岭山脉的屏障作用和不同海拔的山体,使光、热、水的分布有着明显的水平区域性和垂直带状的差异,总的趋势是气候温凉,日照偏低。佛坪县属暖温带气候,有显著的山地森林小区气候特征,成为特殊的亚热带北垣山地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年平均气温6-14°C,无霜期220天左右,降水量940毫米。

所以在我家的室外环境从气温上来看,基本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而地处中国自然地理之南北分界线的秦岭南麓,故空气的湿度也是非常适合人居住的。根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十年,佛坪县冬季最冷打到零下10度左右,而夏天最热也在30度左右。

然而正是由于佛坪县处在山区,经济发展欠缺,当地仍以种植农作物和一些中草药为主,故在秋天时仍有一部分人烧秸秆,所以在这段时间内,县城周围的空气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含量相对较高。另外由于耕种,一些农药和化学肥料是不可不用的,正是由于农药和化学肥料的使用使得部分水源受到污染。

由于室外环境通过维护结构对室内环境的影响,我家的室内环境除了室温和湿度仍受到,物理污染,化学污染,生物污染,噪声污染。大致存在以下几个人问题。

(1)强调建筑节能,导致建筑密封性增强和新风量减少,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后,建筑节能在发达国际普遍受到重视,作为建筑节能的有效手段,很多建筑密封性增强,新风量减少,以减少采

暖空调的负荷新建的很多建筑都才有此策略。

(2)新型合成材料在现代建筑中大量应用。一些合成材料由于价格低廉,性能优越,作为建筑材料和建筑装修材料长广泛获得应用,但其中一些会散发对人体有害的气体,比如说甲醛等,此外,在室内环境中塑料材料及其制品,杀虫剂和阻燃剂大量使用,这些材料中广泛使用了半有机挥发物,对身体产生严重的影响。

(3)散发有害气体的电器产品的大量使用,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一些电器产品在办公室和家庭广范使用。其中如复印机,打印机,计算机等会散发有害气体比如臭氧颗粒物和有机挥发物等,造成室内空气品质的下降。

(4)传统集中空调系统的固有缺点以及系统设计和运行管理的不合理。传统集中空调冷意除湿的方式,时空天香和风机盘管系统往往成为霉菌的滋生地,如过滤网不及时清洗或更换,新风口设计不合理等也是造成室内空气品质低劣的原因。

(5)厨房和卫生间气流组织不合理,厨房和卫生间是特殊的生活空间,由于对这一特殊的空间缺乏足够的认识,在气流组织上缺乏很好地应对措施,造成了室内空气质量底下。

(6)室外空气污染,由于汽车排放尾气,和乱烧秸秆,生活垃圾污浊的室外空气会进入室内污染室内空气。

(7)地球上到处存在这声音,人对外部世界信息的感觉,30%是通过听觉的道德,如语言交流,音乐欣赏,识别事物等,这是,声音对接受者来说是需要的,但并非所有的声音对接受者而言都是需要

的,有些声音令人厌烦,对人有干扰,甚至是有害的这就是噪声。噪声会干扰休息和睡眠,干扰语言交流,干扰学习和工作,强烈的噪声会损害人的听觉和身体健康,这就需要降低噪声和噪声的干扰与危害。但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城市的发展,一些企业,街道上的汽车鸣笛,建筑施工地的施工,噪声不可避免,

面对的室外环境有以下几方面

(1)水环境污染现象严重乡镇企业的工业废水大多就近排放,虽然排污的绝对数量不大,但大多不经过处理,给小城镇的水环境造成较大的危害,并且其污染的类型也逐渐趋于多样化,给废水的集中治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小城镇乡镇企业废水cod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重接近50%。有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小城镇废水处理率仅为27%。养殖业未经处理的废水排放也成为一种污染源。

(2)大气污染令人担忧乡镇企业一般集中在交通便捷的小城镇周边,局部地区乡镇工业废气已经影响到小城镇居民的生产生活。主要污染源为一部分未经改造的工业锅炉、窑炉排放的烟尘、粉尘以及化工企业排放的有毒有害气体。近年来,随着小型工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特别是楼房取暖锅炉的增多,使得原来大气质量较好的县城和广大的农村地区的大气污染在同步增长,大气环境质量不断恶化。同时,作物收获期秸秆的焚烧也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4]。(3)农用化学物质的使用为了片面地追求农作物产量,小城镇所用的化肥农药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过量的化肥不能被作物所吸收,残留在

土壤中,随着降雨事件的发生进入地下水中,造成了严重的地下水污染。荷兰neeteson等人关于氮肥施用量与氮素淋溶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氮肥的施用量超过150kg/ha后基本上不增加产量,只是增加no3-的淋溶量;而氮肥的用量超过200kg/ha后,氮素的淋溶量直线增加,可使水的no3-含量、永久硬度和矿化度升高[5]。磷肥可以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农业部调查显示,我国地膜残留量占使用量的21.8%,由于地膜残留的影响,使得蔬菜平均亩产减少 1.8%~10.4%,小麦亩产减少1%~9%[6]。(4)生活垃圾随意堆放随着小城镇建设速度加快,城镇人口不断增长,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由于受“重建设,轻保护”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上缺少生活垃圾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的必要设施及资金,导致大量生活垃圾未经处理随意堆放或只是简易填埋,大量宝贵的耕地被占用。填埋产生的大量渗滤液还造成了水体和城镇周围农田土壤环境污染,产生的沼气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潜在的威胁。(5)小城镇耕地面积锐减小城镇为了发展经济,急于征地扩张,建设用地乱占滥用农业用地,使得耕地面积锐减。同时,由于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加上废水、废气处理设备不完善,污染了其周边的空气和水源,致使土壤肥力急剧下降,目前我国耕地土壤有机质比1990年下降了35%[7]。在耕层较薄的地区,一次降雨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流入黄河、长江的泥沙量分别为16亿t和5.2亿t[8],水土流失不仅带走了大量的氮、磷、钾等养分,同时也造成河床、湖床的淤积及耕地面积锐减等一系列生态问题,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危害。通过以上对我家建筑

外环境和建筑内环境的一些认识和其存在的问题,使我对《建筑环境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知道了这门课对生活的重要性,参考文献:《建筑环境学》

《佛坪县气候分析表》

《小城镇环境问题及其存在的问题》

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关键字:建筑环境和谐 传统的建筑业一直极大地消耗着自然环境,同时附带着种种对自然环境的负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关注逐渐从建筑本身投向了与建筑相关的环境上,这是当代建筑领域的一个重要特征。建筑离不开其所处的环境,环境则是建筑所依存的条件。建筑与周边环境应当保持和谐的关系。荷兰建筑大师基·考恩尼说过:“建筑绝不只是单一存在的个体。它与构成自然的许多次序一样,也是庞大次序中的一个”。建筑设计归根到底是设计环境,即创造适合人类生活工作并能激发心智的新环境。因此,建筑创造不但要满足使用功能,还要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体现一定的文脉特色,这对保持城市空间环境的整体与和谐尤为重要。而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又包括多个方面。 一、建筑与历史环境的和谐 在历史建筑环境中建造新建筑,需要着重研究如何使其与历史建筑相处融洽的问题。用协调来处理两者的形态关系是最基本的手法。在一些历史文化氛围浓郁的环境中,新建筑的外观形态模仿老建筑是与其和谐共处的常用方法。而更有效的是采用把老建筑形态上的一些特征有机的组织到新建筑的形态中,创造与周围建筑有共同点的新建筑。在北京曾多次发生过这种情况:将古代的“五柱式”当作“假肢”,随意地“移植”、安装到现代建筑的躯体上,将大屋顶像戴帽子似地

到处搬用,任意扣到中国新建筑的“头”上!这种方法无疑是不可行的,毕竟新老建筑之间时代差异性很大,机械的拼装只能产生不伦不类的怪物,毫无美感可言。建筑是随着我们自身的情况以及这个时代的节拍的变化而变化,但总是万变又是不离其宗,只要寻找到共同点将它们联系到一个场景之中,便能使“新”与“旧”、“现代”与“历史”有机地结合。 二、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 建筑与环境存在“互塑共生”的关系。人类最原始的建筑是天然洞穴,之后是稍加改造的人工洞穴和在树林里就地取材搭建的巢穴。因此建筑的原始含义就是“庇护所”,即遮风避雨、抵御自然侵害的场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过漫长的岁月,建筑从单一的“庇护”功能拓展到包括生产、运行等在内的多种基本功能,建筑的形式也日益多样。今天,建筑不仅仅构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道道“屏障”,也成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座座“桥梁”。拥有上述功能的建筑显然具有消耗资源和排泄废物等行为,从而与其所环境息息相关。任何建筑都是其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系统科学揭示,系统对其环境存在两种相反的作用,即引起环境中某些事物的有益变化、维护环境品质和动态平衡的积极作用与不断向环境排泄自身废物、导致环境品质变坏和失衡的消极作用。 建筑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人工创造的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亲近的,当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建筑与环境应当有机结合,建筑应当利用环境,与环境融合,成为环

世界建筑及环境设计发展史

世界建筑及环境设计发展史 编者:审核人:王晓丹 课程名称:世界建筑及环境设计发展史 (Architectural history of the world and the environment) 课程代码:1306421213 总学时数:32 课内实验时数:0 学分:2 开课单位:美术学院理论基础教研室 适用专业:环境设计、工艺美术 适用对象:大学本科 一、课程的性质、类型、目的和任务 世界建筑史主要是建筑文化史。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与精神的生产能力和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的财富的总和。建筑文化就是这些能力与财富在建筑领域上的反映。世界建筑发展历史是人们认识与了解建筑及有关建筑文化最有效的知识途径。 世界建筑,从建筑知识和历史角度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建筑的含义,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建筑的不同风格和特点。课程主要以欧洲建筑发展历史为脉络,并将人类环境艺术发展的历史、人类文化发展历史始终贯穿于其间,介绍世界建筑历史发展,研究每个历史时期的重要建筑事件和代表性建筑。 建筑的设计离不开它的环境背景,对世界建筑的学习同时也让学生从中学习和领略到不同的历史时期环境设计特点、不同国家建筑上的光辉成就及建筑地域环境设计特点,并通过深层次平析从古到今历史上出现的种种代表性建筑、建造活动和建筑思想等各种建筑成就来识别各个时期的建筑环境设计特征,剖析形成这些建筑活动与建筑成就的社会、宗教、文化与科学技术环境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因素,形成关于建筑历史与传统关系的基本观念,提高认识建筑与环境所必备的理论素养。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宜从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在学生学习其他有关专业设计课程后后,让学生在了解中西方建筑文化历史发展的同时,对中西方建筑环境设计发展有深刻的了解和对比。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讲:绪论 基本内容:建筑的概念、建筑的产生、我们国家的建设方针 建筑的产生[1];建筑的分类和分级、我们国家的建设方针[2];建筑的概念[3] 重点:对建筑概念的理解 难点:对建筑概念的理解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自然环境和建筑的融合

自然环境和建筑的融合 姓名:陈裕豪 学号: 011230130 院系:航空宇航学院 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班级: 0112301

中文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自然环境与建筑的融合,讲到了自然环境和建筑融合的定义以及目的。并讨论了中国从古代时来建筑的研究。进一步加上流水别墅,西塔里埃森,贝芬格建筑三个例子为我们展示了成功与自然环境融合的建筑并基于这些例子提出了如何将自然环境与建筑融合的方法论。 关键词:自然环境,建筑设计,绿化,环境观念。 一、什么是自然环境和建筑的融合? 自然环境和建筑的融合指的是以当地的自然环境为基础,合理利用再生能源,根据仿生学,工程力学等学科。通过组织和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质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从而获得一种高效,低损,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同时,建筑独有的特色和当地的景观相融合,突出了当地景色,为人类的精神需求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 二、为什么要将建筑环境和自然环境融合? (一)、建筑要体现文脉特色。 荷兰建筑大师基·考恩尼(1949- )说过:“建筑绝不只是单一存在的个体。它与构成自然的许多秩序一样,也是庞大秩序中的一个”。建筑设计,归根结底是设计环境,既创造适合人类生活工作并能激发心智的新环境。因此,建筑环境不但要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还要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体现一定的文脉特色,这对保持城市空间环境的整体与和谐尤为重要。 (二)、大自然的建筑是最伟大的。 大自然是最伟大的建筑师。人类在建筑技术上所遇到的许多难题,其实在自然界中早已有了类似的解答。因为生物在千万年进化的过程中,为了适应自然界的规律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性能和组织,它需要获得高效低耗、自觉应变、新陈代谢、肌体完整的保障系统,才能得以生存与繁衍。只有这样,自然界才能成为一个整体,才能保持生物链的平衡与延续。当然,人也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不仅需要建筑,而建筑也同样需要适应自然界的规律,否则不仅会破坏自然环境,而且也会毁灭人类自身。(三)、人类在长期的工作对精神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工作压力也是与日俱增。将自然环境和建筑结合,能够让人在疲惫的工作之余,精神上得到良好的放松。建筑和自然的相互融合,能够最大化程度将人类融入到自然之中,当人类在自然之中就能够更好地放松心灵,有助于人们缓解压力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新型商业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99022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NOLOG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1999年 第31卷 第2期 Vol.31 No.2 1999 新型商业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 董玉香 王富臣 摘 要 在对我国城镇批发市场建筑的兴起、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 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认为这一新型商业设施必将在我国得到发展,在建设中解决好区位、总体布局、平面设计等问题方可取得良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 批发市场;可持续发展;总体布局 中图分类号 TP 247.2 Design of external surrounding the new-style commercial buidings Dong Yuxiang Wang Fuchen (Dept.of Civil Arch.Eng.,Northwest Polytechnic University,Xi'an,710072)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problems in the rising city wholesale market in our country,we put forward the methods and measures for solving problems. The article holds that the large commercial construction should be developed in our country. In building, the problems of position、general layout and site plan was solved well bringing about the good economical benefit and social benefit. Key words terminal marke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eneral layout 当今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与整个世界的社会经济活动紧密相连的,它正不断演化为21世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个中心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出现新型商业购物场所——城市批发市场建筑.其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城市商业建筑发展的一个方向,形成商业环境新格局. 新型商业建筑的产生与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目前国内各地大规模兴建批发市场,市场越建越大,越建越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市场的发达,然而缺乏理论指导的市场建设存在一些问题.批发市场在城市中区位不合理,大规模的市场建设处在初级阶段,处于自发、半自发状态,没有进行专门的规划与设计,环境品质较低,并对周围的城市环境产生不良影响.有些规划设计的市场入口广场空间设计不合理,形成人流、货流、车流相互交叉干扰等等.如何引导新型商业建筑向正确file:///E|/qk/xajzkjdx/xajz99/xajz9902/990222.htm(第 1/5 页)2010-3-23 10:41:25

建筑及环境设计调研方法2

沈阳理工大学 教案 院(系)艺术设计学院 教研室(研究所)环境艺术设计教研室 课程名称建筑及环境设计调研方法 主讲教师刘娜 职称职务讲师

第1次课的教学整体安排 授课时间第 11 周周二第 1~4节课时安排 4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室内设计概念和基本观点。 1、调研的三个阶段 2、调研的意义与重要性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1、资料收集 2、资料分析与构造 3、资料比较与深入研究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调研的要点 2、调研的关键 3、分析与比较 讨论、思考题、作业: 了解和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查找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分钟,授新课60 分钟,安排讨论分钟,布置作业 5 分钟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练习课□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讨论□指导□√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模型□实物□挂图□音像□其他□

第2次课的教学整体安排 授课时间第11 周周四第 1~ 4 节课时安排 4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实例分析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掌握点投影作图规律; 对实例进行详细的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对实例进行详细的分析 讨论、思考题、作业: 学会设计步骤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分钟,授新课60 分钟,安排讨论分钟,布置作业 5 分钟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练习课□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讨论□指导□√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模型□实物□挂图□音像□其他□

《建筑设计空间构思方法》读书笔记

《建筑设计空间构思方法》 ——读书笔记 广义的设计,通常是指通过分析,综合与创造满足某种特定功能系统的一种构思活动。 事实上,建筑在创造人们所需要的生产,生活,娱乐和文化的空间时,是在进行着一种城市组织结构的延续工作。以往较多的注重解决建筑的内系统(内部空间),现已被同等重视内系统与外系统(外部空间)所代替,即环境系统设计,包括环境艺术设计。 第一篇序列设计方法论 序列系统有如下意义:序列系统是一种开放式的构架,可以不断的更新和补充设计内容;它能提供后一个脉络,通过识别建筑物的各元素,然后再使其组合起来;有利于把复杂的设计问题简单化。 建筑设计的本质就是编序的过程。 有元素,性质,准则组成的序列可分成机能,空间,几何学,环境系统,外壳等五种序列系统。五个系统在设计时同时使用。 一机能 机能系列中最重要的是使用建筑物的活动方式。这些活动在图纸上将变成面积分配,空间及材料的运用,表面及出入口的安排,以及编入关系序列。活动不单是在建筑内部,还有杂建筑物附近及四周的活动。从内外活动中确定其重要活动和次要活动。 机能准则包含各种相同性质聚集而成的活动集群以及因为行动顺序而产生的有序活动。把活动分群分区,从而可能出现在垂直剖面和水平面上。 二空间 设计建筑时,空间编序前,建筑师必须决定于各种不同类型活动的分离聚散,并应恰好地将活动包含其中并与活动和谐。然后依据平面面积的要求和剖面所需的空间尺度来研究空间的实际尺寸。这些空间必须容纳除人以外的附加面积。空间的高度既是对平面面积比例的反映,也应反映出人类心理层次的舒适程度。 空间形状取决于活动模式,得出一个可能是不规则的理想空间形状,再由其它序列系统修正它。 尺度是空间最重要的性质,包括一般尺度,纪念性尺度,震撼性尺度等。 建筑入口是体现建筑序列的关键部位。(后面将专门谈到入口设计) 三几何学 几何学研究几何序列与建筑物表面,边缘,高度等之间的关系。 建立几何序列的目标是使建筑物各元素之间尽可能达到有机的几何关联。 空间一几何关系组成的系统是线和点。 空间可以沿一条线或沿线的两侧安排,也可以沿着几条线安排。空间与线型之间的相对距离形成的体系,可以用来作为空间与线型发生序列关系的基础。 点可以是一个空间,也可以是一个区域。 几何组合可以造成强烈的次序感,在所有的建筑元素之间形成高度的几何关联性。因活动分析所形成的空间性质要与几何序列空间的排序完全一致。 空间的一般形态有立方体,圆拱,半拱,圆柱体,半圆柱体,拱廊,金字塔形和晶体。这些

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大学生素质修养课程作业 班级:08级工程造价1班 学号: 姓名:唐月娇

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的关系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建筑设计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任务,重新寻找失落得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点。环境问题成了世界的中心话题,人是环境的主体,于是人和环境又成为了建筑创作的中心矛盾! 一、建筑设计 人是环境的人,环境是人的环境,形式是人和环境所需要的形式。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主宰了设计的全过程,这就是建筑设计。长久以来一直困惑大家一个问题就是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到底是人主宰环境还是环境影响了人?其实人在空间之中,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表现为刺激和效应,效应必须满足人的需要。需要反映为人在刺激后的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和活动空间状态的推移,也就是人的行为。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一个全新的观念进入了建筑师的思想和他的人民生活之中。此后,建筑逐渐成为空间的,被认为是一连串相互联系的空间。著名建筑学者冯纪忠教授在讲课中提出过———建筑是空间,并生动的拿茶壶作比较,壶身是大空间,壶嘴是小空间。空间一词用于建筑是近百年的事情,后来对城市进行设计,空间便移植入城市中,成为城市空间。例如:在建筑学领域,屋顶被称为“第五立面”。随着高层建筑越来越多,“第五立面”也愈发显得重要,更加频繁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可人们看到最多的却是灰蒙蒙、光秃秃的屋顶,其上还不乏脏乱的垃圾和七零八落的杂物,毫无美感可言。屋顶绿化是改变这种状况的极佳方式。但是,在我国,由于政策、资金、民众环保参与意识等因素的影响,屋顶绿化发展缓慢,且步履艰辛,它的普及还尚需时日。屋顶绿化好处多多。另外一直以来,建筑物被西方人看作实体,被看作塑造的主体,建筑师们如同雕塑雕像一样极力刻画着建筑物本身。上世纪末,建筑界发生了一场革命,人们看见了原先看不见的“空间”,建筑师们先前的理念殿堂轰然倒塌了,似乎一切都“黑白颠倒”过来。中国人一直以来就不曾把建筑单体当作主体来刻画。中国建筑工匠的注意力一直在建筑群体上,李允铢曾在《华夏意匠》中讲到:“中国的建筑是在平面上展开的”,中国建筑工匠考虑的是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院落”。中国古代建筑,以“院”为中心组织单座建筑,“院”被称为一个基本的组织单元,若干院落组成建筑群,所谓“无院不成群”,而院与院的空间感受是绝不相同的,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空间效果。例如:中国的皇家建筑最具有代表性,建筑规模之大、风格之独特、陈设之华丽、建筑之辉煌,在世界皇家建筑中极为罕见。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积累了丰富而成熟的经验。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产生了自己的多样的建筑类型:单层或多层的殿、堂、楼、阁、轩、谢、廊、亭、台,以及苑囿、坛庙、陵墓、桥梁、牌楼等等;也产生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建筑造型和装饰的实践的经验和法则。在建筑材料方面,表现了对于多种多样材料的熟稔的知识和营造的丰富与巧妙。 中国古代建筑在样式上具有若干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实际上是建筑艺术造型技巧的具体运用。 (一)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置上是以院落为单位的。一个主要建筑物“正房”和“侧座”,以及“回廊”、“耳房”等附属建筑物组成的院落,作为一组完整的建筑群是生活活动的场所,也统一地成为一个完整的建筑形象。此一建筑

别墅建筑与环境设计任务书(10建筑学)_secret

别墅建筑设计任务书 题目内容 (一)基地状况 基地位于南方城市某风景别墅区内,42×42㎡、30×60㎡、25×70㎡方形或矩形用地。建筑控制线由用地红线向内退入3m。 要求用地一边为4m宽组团道路,别墅入口方向与组团道路位置一致。其他地形地貌、周围环境状况自定。 该城市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 (二)建筑组成与设计要求 1、建筑与环境组成: 生活起居1~2个 餐厅1个 厨房1个 车库1个 卫生间3~4个(主卧室卫生间、次卧室卫生间、公用卫生间、工人卫生间等) 卧室4~5个(主卧室、次卧室、客房、老人房、工人房等) 其他用房(如健身房、阳光室、娱乐室、棋牌室、书房、茶室、储藏室、洗衣房等)户内楼梯 门廊、门厅、过道 服务阳台、生活阳台 花园(含露台、小径、绿地、水体、花架、儿童游戏场地等游憩与景观设施) (以上各用房面积与总建筑面积均由设计者自定,各组成空间数量可在此基础上酌情增减) 2、建筑层数:2~3层 3、要求: (1)满足环境的设计条件。建筑室内外环境要素有机结合(如建筑布局要结合入口方向、花园位置) (2)把握功能的合理布局。建筑与环境功能分区合理,使用方便 (3)创造愉悦的空间与造型 (4)符合技术的基本要求 (三)图纸内容 1.建筑与环境设计构思说明 2.建筑总平面图(含室外环境设计)1∶300 3.建筑各层平面图(含室内家具布置)1∶100 4.建筑立面效果图2个1∶100 5.剖面图2个(含室内立面设计)1∶100 6.建筑与室外环境透视图1个(钢笔淡彩) (四)主要参考资料: 1.宋泽方、周逸湖,花园别墅与独院住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天津大学邹颖卞洪滨编著,别墅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重庆建筑大学朱昌廉主编,住宅建筑设计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鲁一平朱向军周刃荒编,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住宅设计规范(2003年版) 6.其他别墅与小住宅图集 7.室内设计资料集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摘要:建筑与景观的融合、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是人居的最高境界。仅有优美的环境或者仅有别致的建筑都是不够的,只有将优美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活氛围融于一体,才能营造理想的人居环境。建筑元素对细节的把握还应与景观因素相融合,建筑的造型、色彩、立面、风格都应恰如其分地与景观相互呼应。自然与建筑的融合将是21世纪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一位建筑师曾经说过,一个成功的建筑是“意”和“境”的完美结合,随着人们对景观的要求逐步增加,对景观的理解逐步深化,已经改变了人们过去只注重建筑的局面,一个以“人居环境”为关键词的景观新纪元正逐渐显露雏形,让景观融入建筑,让建筑影响景观,使二者在尊重自然、尊重文化、尊重艺术的基础上和谐地融为一体,而再不是孤 立的个体。 关键词:景观建筑学;生态系统;人居环境;和谐交融 一、建筑与景观的和谐交融 在过去的50年中,人们一直在讨论人类活动对大气变暖趋势的影响程度。复杂的大气过程和不确定的数据促使人们对人类的活动的影响产生怀疑。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生活,这需要我们努力探寻世界并且学会与世界的发展相协调,并且服从它的限制。在全球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建筑师、规划师和景观师的职责和角色十分重要。他们要劝说决策者和开发商们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做出正确的抉择,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生态环境发展的程序。在面对未来和改善环境方面,建筑师、规划师和景观师能够做出应有的贡献,特别是在城市地域发展规划方面,做出城市规划如何融入大自然之中的决策。人类的进步改变着世界,同时也带来了众多与大自然交融中的复杂问题。建筑与环境设计思想的发展在于,建筑已经成为改造环境的一个契机。建筑师对建筑基地的原生环境日益重视,并将之列入建筑设计的内容之中;有的还将恢复和改善建筑基地的自然状况、绿化环境作为建筑的目的之一。时间不可能倒流,环境破坏的结果,不仅在于对自然的直接侵蚀,更在于剥夺了人们心灵中保存的美好的历史性记忆,因此必须探求一条与自然共生的道路。首先应该在恢复自然意识上着眼改革, 这种建筑设计思想在建筑设计着眼点和目标上的转变暗示着建筑设计与绿化景观关系质的跳跃,逐渐向建筑中生态要素的角色转变。“环境协调”是近年来建筑界的一种新主张,它实质上就是讲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协调关系。强调人类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的一体化与可持续发展,协调好人类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使景观系统中诸要素形成一个有机系统,能持续而不断地生长与完善,整体的生态观体现于建筑环境协调中,就是从宏观创造和谐而适宜的人居环境,达到美学系统,生态系统,人文系统高度融合,使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都得以保护而形成独特的建筑空间。 城市是包括人工与自然诸多要素综合而成的一个景观空间系统。城市建设本是地景规划、建筑一体化的过程与结果,整个城市就是一座大艺术品,一个有机的统一体。19世纪中叶西方城市产生了诸多“美化城市”的运动与理论流派,如巴黎的改建、英国的公园运动、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勒·柯布西耶的明日城市。在美国以奥姆斯托德(Olmsted)为代表的景观设计师在一系列城市公园系统规划设计中,倡导自然田园风光,与当时大城市恶劣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满足了人类回归自然的社会需求。其理论与实践从一开始就从城市及地景的整体概念出发,使景观设计领域涵盖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各个层次,并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逐渐发展成为包含风景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艺术等多学科复合的设计体系。从大地的生态规划、区域风景规划国家的生态保护与规划、国家公园建设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景观生态空间规划到城市公园,城市广场、景观步行街、校园及居住区景观设计、建筑环境设计、城市小品等,几乎包括了城市规划师、建筑师、传统景园设计师所涉及的整个人居环境。 二、景观建筑学的发展 景观建筑学是近年来国内刚刚兴起,逐渐形成的一门学科和技术。景观设计的范畴不仅包括

城市老年建筑及环境设计

城市老年建筑及环境设计 【摘要】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老年化现象日益严重。基于该群体特殊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城市老年化建筑和环境设计对城市建筑设计提出了新的标准和更高的要求。笔者将通过对城市老年建筑设计的必要性和老年人的居住现状的分析,结合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对老年建筑的内外环境设计策略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城市老年建筑,环境设计 Abstract: Accompanied by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China, the growing phenomenon of an aging urban population. Special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needs of the group-based, urban aging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of urban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 new standards and higher requirements. I will by necessity and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the elderly living o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urban elderly, combined with the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older persons, to put forward their views on the older buildings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design strategies. Keywords: elderly urban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al

浅谈城市环境与建筑设计

浅谈城市环境与建筑设计 浅谈城市环境与建筑设计 摘要:要想实现高层建筑与城市总体及高层建筑本身的和谐,高层建筑在设计时必须综合考虑城市的相关因素。文章探讨高层建筑与城市环境协调,提出高层建筑设计要与城市环境融洽。 关键词:城市环境;高层;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这个城市人口快速膨胀时代,高层建筑在节约城市土地等方面的优点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可。随着高层建筑技术的发展,高层建筑造型和表现形式趋于多样化,但随之所带来的弊端也越来越多的表现出来,高层建筑在成为城市风景的同时如何融入到整个城市建筑设计中成为高层建筑设计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建筑与人的和谐 (一)功能性、方便性、人性化三者缺一不可 建筑在设计之初的设计需求已经清楚交待了该建筑必须实现的功能,这一点是设计师们重点考虑的因素。在实现功能性的同时还应考虑居于其间的人的生产、生活的方便性以及人性化。 (二)艺术性与品味性不可或缺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建筑设计师必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是艺术修养,没有艺术修养做为储备的建筑设计师绝对不会是一名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建筑要有恒久的艺术性,说起来容易但是要真正做到很难。建筑的品味性要让人乍看之下惊艳,细看之下又觉回味无穷,这就要求建筑师不仅要在宏观上布局雄伟,更要在微观的装饰上巧妙设计。 二、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环境共生 (一)城市整体环境控制 从城市规划以及城市空间整体的角度来研究高层建筑对城市轮廓线的影响,以形成良好的城市环境及清晰的城市结构。高层建筑设计从技术上必须考虑这三个要素:城市轮廓线、建筑高度分区、景观

视线走廊。城市轮廓线是人们感知城市的视觉方式,这其中,起最大作用的是高层建筑,其布置应有机统一。首先,为避免高层建筑相互干扰,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说,应统筹规划,采用不同的高度,彼此间保持适当的距离,组成相关的构图,而从单个高层建筑设计的角度来说,应以统筹规划所得出的构图作为参照依据和蓝本;其次,顶部的设计不应雷同或减少雷同。高层区分要从城市的横切面来设计,设计的原则就是要使得高层建筑物错落有致,避免高层建筑密集,产生拥堵感和紧迫感。另外,每个城市都有代表其形象的独特景观,对此,高层建筑应当避免,防止高层建筑对其遮挡和破坏,如果高层建筑有利于城市环境,那么在设计的时候便要充分研究原有的景观特色,在设计的时候加入原有的景观要素,达到相似、对比或者渐次和谐。 (二)空间一体化、系统化及网络化 建筑的空间为城市公共空间提供多种服务功能,而建筑本身也依靠城市公共空间便捷的交通和优美的环境。在城市中,一个建筑综合体往往会成为一个中心。由于其具有建筑规模巨大、各种功能异常复杂、使用建筑的人数众多的特点,所以对其交通流线的组织和交通空间的创造是设计中要解决的一项重点和难点。交通空间的组织上的设计策略应注重削弱室内外、地面上下的隔阂,形成立体网络状的连续统一的空间体系。 (三)避免高层建筑密集 高层建筑的密集虽然对于城市办公等条件方便有利,却给城市空间带来很多压力,造成城市空间和城市交通的拥挤,甚至是一些始料不及的污染和危害,比如一些高层建筑玻璃幕墙的大面积使用造成以前未出现过的光污染;还有就是形成高压风带和风口,这些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在规划设计中要对区域内的高层建筑密度进行限制,避免高层建筑的过度集中布置。 (四)建筑设计的宜人化 (1)建筑设计的宜人化,首先体现在公共空间的整体考虑,包括与城市其它相关职能的融合,区域内公共步行系统的良好设计等。让人始终处在一种方便、轻松且不受城市紧张生活干扰的状态; (2)通过空间的变化,设计精美的绿化、喷泉、座椅、雕塑、

中国各地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特点的关系

中国各地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 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气候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热量的变化而引起的。由于热量与水分结合状况的差异或水分季节分配不同,或有巨大的山地、高原存在,有的同一个气候带内其内部气候仍有一定差异,可进一步划分若干气候类型。例如,大气环流条件不同,同是亚热带气候带,亚欧大陆的东岸是季风气候类型,西岸是地中海气候类型。气候的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草原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阔叶林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沙漠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苔原气候.极地冰原气候.高山高原气候。建筑是人类为了抵御自然气候的不利影响而建造的“遮蔽所”,遮风避雨.防暑避寒,使室内的微气候适合人类生存。地方所在的气候区.纬度以及地形地貌共同作用导致不同的温度.湿度.光和风的组成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性气候,为建筑设计提供了依据。 气候作用于建筑分三个层次:1.气候因素直接影响建筑。2.气候与其它相关因素共同影响建筑。3.气候间接影响到建筑本身。全国各地区巨大的气候差异,在现代人工技术尚未出现的时代,在现在还未能采用这些技术的地区,造成了建筑的巨大的地区差异,建筑具有明显的气候特征。在我国,根据气候条件的不同,将建筑分为七个不同的区域:第Ⅰ建筑气候:该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凉爽;西部偏于干燥,东部偏于湿润;气温年较差很大;冰冻期长,冻土深, 积雪厚;太阳辐射量大,日照丰富;冬半年多大风。

2017第四届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优秀作品奖—

获奖名单(20项) 1

2

3

11B117-000020时本慢村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宋晗,张海军,童雅娟,赵汗青,周望珅,沈骁茜,胡芬,谢亚鹏 12B117-000063古巷新生启迪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鲁文崭 13B117-000084茶山·吾舍江苏龙腾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张天明,谌宏伟,练智勇,陈媛媛,叶伟 14B117-000561村民大会堂启迪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吴树馨,周劲誉,蔡爽,孟庆涛,顾思港,朱晓蕾,殷茹清,石文韬 15B117-000581村上墓园——江苏吴邵村村口墓地景观 设计 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赵警卫,陈伯楠,赵文博,王宽,季晓刚 16B117-000627水乡怀旧——常州市奔牛镇东桥村美丽 乡村规划 江苏博研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叶猛,陈聪,陈科,徐禹,徐叶红,朱炜炜,朱金虎,王浩方, 孙海燕,苏军龙 17B117-000650A 2 O——如皋平园池村水-农之乡南通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孙湉,陈正鹏 18B117-000671原味垄上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吴国栋,吉星帅,孙世浩,王子睿,张乐,庞志宇 19B117-000702赶集——乡土文化生活图景重构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张川,周凌,张京祥,颜五一,吴海琴,卞忠,沈汉,殷奕,周 晓路,赵磊 20B117-000749“渔”文化村启迪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毛永青,何洋,吴尚,许彩芬,王加伟,吴玉亮,王文才,张佳敏 21B117-000770引入·重生中国矿业大学建设学院陈垲云,郑力,洪溪悦,符标芸,罗文馨,刘歆,陈艺莹,丁奔,李慧敏,卢鑫 22B117-000774青年微商村可行性研究—以浦口区山西 刘组为例 南京金宸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杨波,吴俞昕,周玉申,申宇阳 23B117-000799盐城市阜宁县羊寨镇单家港村文化村综 合设计 扬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金蕾,季文彬,郭颖,季殊菲,万金翔,庄天时,孙初晨 24B117-000822半庙南京市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陈伟,高俊彦 25B117-00083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嵇岚,黄珊,罗琦,卢松,赵军,路天,吴远阳,王微,黄克江,徐延峰—指导 26B117-000892适老化·田园乡村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刘志军,李向锋,金荣,梁超凡,袁雷,张安强,徐延峰 4

第2章建筑外环境

第二章 建筑外环境 为什么要考虑建筑外环境?(P7) 建筑物所在地的气候条件,会通过围护结构,直接影响室内的环境。 一个地区的气候是在许多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太阳辐射对建筑物热环境和光环境有直接作用。 第一节地球绕日运动的规律 第一节地球绕日运动的规律 太阳的位臵与日照的关系 赤纬:太阳光线与地球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第一节地球绕日运动的规律 时间 地球每转1° 需要4分钟 (15°/小时) 当地真太阳时T和 该时区平均太阳时 (标准时)T m T=T m±(L-L m)/15(h) 2-3) 东半球取正,西半球取负?(P 9 第一节地球绕日运动的规律 例题:已知北京时间为经度为东经120°的标准时,而北京实际的经度为116°19′,当北京时间为12点时,北京当地真太阳时为多少?(结果保留到分钟)

解:T=T m ±(L-L m)/15(h) =12+(116.33-120)/15 =11.7544=11:45 南北回归线 赤纬和太阳高度角有什么区别?P10 时角和太阳方位角有什么区别? 可据此进行建筑物的朝向,间距,阴影范围,日射得热,空调负荷和自然采光的设计计算 第二节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能量比例 太阳常数I0=1353W/m2:大气层外的辐射照度(P11定义) 进入大气层后被反射和吸收,光谱成分有所改变,辐射照度有所改变。太阳高度角是重要影响因素。 落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量(P12) 由三部分组成 直射辐射:为可见光和近红外线 散射辐射:被大气中的水蒸汽和云层散射,为可见光和近红外线 大气长波辐射:大气(水蒸汽和C O 2 )吸收后再向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在日间比例很小,可以忽略。 所谓太阳总辐射照度一般仅包括前两部分!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程度取决于射线在大气层中的行程(大气层质量)和大气透明度。(板书理论分析) 我国的大气透明度分区 大气透明度 定义:I 1/I =P=e x p(-k L),P=1最透明 变化范围:0.65~0.75,在一个月份的晴天中可近似认为是常数 我国将大气透明度作了6个等级的分区,1级最透明 大气层质量m

企业内部环境调查报告

企业内部环境调查报告 [关键词]企业内部;环境审计;要素;定义 一、现有内部环境审计定义综述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内部审计师在环境问题中的作用》中提出:“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借此,管理部门可确定组织的环境管理系统在确保组织的经营活动符合有关规章和内部政策的要求上是否充分。” 格兰特。莱杰伍德在其所著的《环境审计与企业战略》一书中指出:“环境审计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到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创新能力,而且涉及到企业的生产、储存、营销等各个方面。” 上述定义中虽然都把“环境审计”作为被定义的对象,但都是从企业内部审计的角度出发,因此,本文将它们作为对内部环境审计的定义。 此外,我国学术界有关内部环境审计的主要观点有:王德升、杨树滋把内部环境审计定义为:“为达到促进与影响企业环境的各项活动有关的经营管理和评价该企业环境政策遵守情况这两个目标,对该企业有关环境保护的组织、管理系统及程序的状况系统地、成文地、定期地和客观地进行评价的管理手段。” 陈正兴提出:内部环境审计由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主要是对企业有关环境保护的组织、管理系统及程序的状况

进行客观地评价,以达到促进与影响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评价企业环境政策情况这两个目标,是一种环境管理手段。 汤亚莉、刘星认为,企业内部的环境审计应该是:“对企业在执行国家的环境保护法规、在生产经营过程的同时不破坏自然与社会环境方面的行为和成效的评价。”我们认为上述观点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没有全面包括内部环境审计的种类。根据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D SAI)所属的环境审计工作小组(WGEA:Working Group on Environmental Audit)印发的《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内部环境审计应包括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但现有的定义只反映了其中一个或两个类型。(2)上述几个定义没有准确界定内部环境审计的主体。(3)没有准确描述内部环境审计的对象。(4)上述定义中只有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定义提到了依据问题,其他几个定义均没有对此问题做出说明。(5)有些定义没有指出内部环境审计的本质所在。 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定义要素分析 我们认为,内部环境审计的定义应该包括内部环境审计的目标、主体、对象、依据及本质等要素。本文对各个要素分析如下: (一)内部环境审计的目标 内部环境审计的目标是指企业开展内部环境审计所期

建筑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关系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忘了以前是在哪本书上读到过这样一句话:美在于自然景观与艺术表现的结合。在上了马老师的日本建筑环境技术概论课后,我才觉得自己是真正的理解了这句话。 我们人类是希望生活在一个自然舒适美好的环境之中的,在这个环境之中,需要的不仅是美丽的自然景观,更是需要有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的“艺术表现”—建筑。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呢? 一栋建筑在设计建造的时候,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外观上的引人注目,更应该考虑如何将建筑与周边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融合。 我们人类最原始的建筑天然的洞穴,之后是用石器稍加修饰过的人工洞穴,在树林中借用自然树木建筑的“巢穴”。在这个时期,建筑还并没有成为一种艺术,而仅仅只是为原始人类提供一个藏身之所。随着我们人类社会的进步,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建筑逐渐发展成为集生产、运行、庇护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巢穴”。而今天,我们的建筑不仅仅拥有了过往岁月中功能,建筑的形式也越来越多,但是,现今的建筑更是有了更多的资源消耗,排泄废物等的不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这时,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便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建筑应该利用环境,成为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记得在中学时代的美术书里有一张关于流水别墅的图片,至今我仍然印象深刻。在流水别墅中,建筑便是利用环境,将建筑处理成为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使得建筑融入环境,甚至成为环境的一个特殊的部分,像照片中近景远景的处理技术一样,衬托出环境的美,也显示出自身的美与和谐。而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不论是董仲舒的新儒学,还是道家的“道法自然”,甚至近代武侠中,都体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而我们在设计建筑的时候,追求的就是在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达到最完美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样,建筑也成为了自然的一个部分,而此时,自然也会成就建筑,使得建筑成为不朽的艺术。 在近几年中,我们不断地看见一些“保护性拆除”等类似的新闻,我们不仅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在设计建筑的时候,不仅是要使建筑与自然和谐相处,

最新世界建筑及环境设计发展史

世界建筑及环境设计发展史 1 2 编者:审核人:王晓丹 3 课程名称:世界建筑及环境设计发展史 (Architectural history of the world and the environment) 4 5 课程代码:1306421213 6 总学时数:32 课内实验时数:0 7 学分:2 8 开课单位:美术学院理论基础教研室 9 适用专业:环境设计、工艺美术 10 适用对象:大学本科 11 一、课程的性质、类型、目的和任务 12 世界建筑史主要是建筑文化史。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与 13 精神的生产能力和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的财富的总和。建筑文化就是这些能力 14 与财富在建筑领域上的反映。世界建筑发展历史是人们认识与了解建筑及有关 15 建筑文化最有效的知识途径。 16 世界建筑,从建筑知识和历史角度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建筑的含义,了解不 17 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建筑的不同风格和特点。课程 18 主要以欧洲建筑发展历史为脉络,并将人类环境艺术发展的历史、人类文化发 展历史始终贯穿于其间,介绍世界建筑历史发展,研究每个历史时期的重要建19 20 筑事件和代表性建筑。 建筑的设计离不开它的环境背景,对世界建筑的学习同时也让学生从中学 21 22 习和领略到不同的历史时期环境设计特点、不同国家建筑上的光辉成就及建筑 23 地域环境设计特点,并通过深层次平析从古到今历史上出现的种种代表性建筑、 24 建造活动和建筑思想等各种建筑成就来识别各个时期的建筑环境设计特征,剖 25 析形成这些建筑活动与建筑成就的社会、宗教、文化与科学技术环境对建筑设 26 计的影响因素,形成关于建筑历史与传统关系的基本观念,提高认识建筑与环

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建筑与景观的融合、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是人居的最高境界。仅有优美的环境或者仅有别致的建筑都是不够的,只有将优美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活氛围融于一体,才能营造理想的人居环境。建筑元素对细节的把握还应与景观因素相融合,建筑的造型、色彩、立面、风格都应恰如其分地与景观相互呼应。自然与建筑的融合将是21世纪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一位建筑师曾经说过,一个成功的建筑是“意”和“境”的完美结合,随着人们对景观的要求逐步增加,对景观的理解逐步深化,已经改变了人们过去只注重建筑的局面,一个以“人居环境”为关键词的景观新纪元正逐渐显露雏形,让景观融入建筑,让建筑影响景观,使二者在尊重自然、尊重文化、尊重艺术的基础上和谐地融为一体,而再不是孤立的个体。 关键词:景观建筑学生态系统人居环境和谐交融 一.建筑与景观的和谐交融 在过去的50年中,人们一直在讨论人类活动对大气变暖趋势的影响程度。复杂的大气过程和不确定的数据促使人们对人类的活动的影响产生怀疑。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生活,这需要我们努力探寻世界并且学会与世界的发展相协调,并且服从它的限制。 在全球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建筑师、规划师和景观师的职责和角色十分重要。他们要劝说决策者和开发商们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做出正确的抉择,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生态环境发展的程序。在面对未来和改善环境方面,建筑师、规划师和景观师能够做出应有的贡献,特别是在城市地域发展规划方面,做出城市规划如何融入大自然之中的决策。人类的进步改变着世界,同时也带来了众多与大自然交融中的复杂问题。 建筑与环境设计思想的发展在于,建筑已经成为改造环境的一个契机。建筑师对建筑基地的原生环境日益重视,并将之列入建筑设计的内容之中;有的还将恢复和改善建筑基地的自然状况、绿化环境作为建筑的目的之一。时间不可能倒流,环境破坏的结果,不仅在于对自然的直接侵蚀,更在于剥夺了人们心灵中保存的美好的历史性记忆,因此必须探求一条与自然共生的道路。首先应该在恢复自然意识上着眼改革,这种建筑设计思想在建筑设计着眼点和目标上的转变暗示着建筑设计与绿化景观关系质的跳跃,逐渐向建筑中生态要素的角色转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