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学基础理论

经济学基础理论

经济学基础理论
经济学基础理论

经济学基础理论

《经济学基础理论》

一、需求、供给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一)需求分析

1、需求的概念:是指某一特定时期和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需求的基本要素:购买欲望、购买力和时间。

2、需求法则: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

需求法则的例外:吉芬商品和炫耀商品或声望商品。

3、恩格尔曲线:表明的是消费者在每一收入水平上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消费者对正常商品和低档商品需求量增加的幅度要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对高档饰品需求量增加的幅度要大于收入增加的幅度。

恩格尔系数:是指消费者用于购买食品方面的支出占其可支配收入的比率。恩格尔系数表明,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国家的恩格尔系数越高,这个家庭或国家的收入水平越低;反之,恩格尔系数越低,这个家庭或国家的收入水平越高。

4、需求与需求量的区别:需求量反映的是某一价格水平下对商品的购买量,需求量的变动是由于价格变动而引起的,而需求则是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消费者愿意并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5、影响需求的因素:

(1)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对于高档商品和正常商品,收入增加,需求增加;

(2)消费者偏好。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该种商品的需求就会增加;

(3)相关商品的价格。替代品价格的变化会导致需求按相同的方向发生变化,互补品价格的变化会导致需求按相反方向发生变化。

(4)消费者对价格的预期。若预期价格在未来上升,会导致需求增加。

6、个人需求与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为每一价格水平下所有个人需求量之和。

(二)供给分析

1、供给概念: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厂商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商品数量。

供给的三个要素:厂商出售商品的欲望、出售商品的能力和时间。

2、供给法则:供给量与价格正相关的关系。供给法则表明,价格水平越高,商品的供给量越多;反之,价格水平越低,商品的供给量越少。

供给法则的例外:如历史文物、古董等不可再生的商品,还有如土地。

3、供给与供给量

供给量是指与某一价格对应的商品数量,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商品价格本身的变动引起的供给数量的变动,而供给指整个供给曲线,供给的变动是指由于价格不变,其他条件变动所引起供给数量的变动。

4、影响供给的因素

(1)投入要素的成本。要素成本越高,商品的供给就会越少;

(2)生产的技术水平。技术水平越高,供给就越多;

(3)相关商品的价格。替代品的价格越高,

该商品的供给就越多,互补品的价格越高,该商品的供给就越少。(4)厂商对未来商品价格的预期。

5、厂商供给曲线和行业供给曲线

行业供给量等于该行业所有厂商的供给量之和。

(三)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商品市场的均衡

1、均衡价格的概念:是指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恰好相等,能够市场出清的价格。均衡价格是在市场机制的自发性作用下形成的。

市场机制:价格、供给和竞争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即为市场机制。

2、均衡数量:经济学中把这种市场出清的状态称为市场均衡,能够实现市场出清的价格为均衡价格,供给量或需求量为均衡数量。

3、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商品需求和供给的变化,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很发生变化。

4、供求法则或供求定律: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的变动会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按同方向发生变动;供给的变动则会分别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需求、供给的变动与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变动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即为供给法则或供求定律。

5、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主要是对价格的干预,包括通过制定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两种方式进行。

支持价格是为了支持某一行业的发展而制定的高与均衡价格的价格,如对农产品实行支出价格的政策;

限制价格是为了防止价格过高而制定的低于均衡价格的价格,如对某些原材料或关键产品实行限价价格;为了限制某一行业的发展,也会对该行业的产品实行价格限制;为了保护公众的利益,对于垄断性很强的公用事业的产品或服务,政府实行限制价格;在战争期间或出现饥荒时候,为了稳定市场,也要限制价格等。

2007年考题分析

15、沿着个人需求曲线,当()时,需求量增加。

A.价格上升B.价格下降

C.消费者收入减少D.消费者收入增加

16、一般情况下,低档商品的消费,()

A.与收入同向变化B.与收入反向变化

C.收入减少时下降D.商品价格下降时上升

17、玉米价格下降一般会导致()

A.玉米供给量沿着供给曲线增加

B.玉米片供给曲线左移

C.玉米供给量增加

D.玉米片供给曲线右移

64、假设供求力量自由作用。当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会激励生产者减少生产这种商品,同时使消费者增加消费这种商品。

2006年考题分析

15、在市场经济中,供给概念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厂商()。

A.要获得利润而需要出售的商品数量

B.能够在市场上出售的商品数量

C.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出售并能够出售的商品数量

D.在各种可能

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

16、如果某种商品供给曲线的斜率为正,在保持其余因素不变的条件下,该商品价格上升,将导致()。

A.供给增加B.供给量增加

C.供给减少D.供给量减少

64、需求法则表明,需求量大小与商品价格高低呈正相关关系。

65、一个国家或者国家的恩格尔系数越高,这个国家的收入水平就越低。

二、市场失灵与政府的微观经济政策

(一)一般均衡与帕累托最优状态

1、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

如果仅仅是某一种产品实现了均衡或某一种市场,如产品市场或要素市场实现了均衡,经济学中称之为局部均衡。如果作为市场主体的消费者实现了效用最大化,既实现了消费者均衡,厂商实现了利润最大化,既实现了生产者均衡,在此基础上,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也同时实现了均衡,即各种产品和要素即不存在过剩,也不存在短缺,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产品和生产要素供求都相等时,经济就处于一般均衡状态。

一般均衡只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才有可能实现。

2、帕累托最优状态

当经济社会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资源的重新配置都不可能使任何人的福利增加,也不可能使任何人的福利减少,社会既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这一资源最优配置的标准被称为帕累托标准,资源最优配置的状态被称为帕累托状态。

帕累托标准或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实现需要一定条件。包括交换的帕累托条件、生产的帕累托条件、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条件。

这些条件只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才能实现。

3、经济效率

帕累托最优状态是经济效率的代名词。

(二)市场失灵

1、市场失灵

假如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实现经济的一般均衡和自由的最优配置,即为市场失灵。

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是在经济中存在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充分。

2、垄断

垄断是指一个或少数几个厂商对某种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完全的或某种程度的控制。

垄断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1)对关键资源或关键原材料的控制或占有;(2)专利制度;(3)规模经济,这是形成自然垄断的重要原因;(4)准入制度,如军事工业、通讯、银行等;(5)市场竞争本身的发展会导致生产集中,而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会自然形成垄断。

垄断导致市场失灵的表现:(1)垄断厂商制定的高价格和低产量,导致生产和资源配置的低效率;(2)剥夺消费者利益,导致分配性低效率的存在,从而无法实现消费者均衡;(3)技术性低效

率,从而无法实现垄断厂商利润最大化,生产者均衡难以实现;(4)导致寻租的

产生,导致经济效率的降低。

对垄断进行公共管制的微观政策有:

(1)有效地控制市场结构,避免垄断的市场结构产生,是一种重要的管制措施,如企业分拆;(2)对垄断企业的产品价格进行管制;(3)对垄断企业进行税收调节;(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定反垄断法或反托拉斯法;(5)对自然垄断企业实行国有化。

3、外部性

外部性的含义:当市场主体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社会成员带来好的或坏的影响,而又不能使市场主体得到相应的补偿或给于其他成员赔偿的时候,就会产生外部性或外部影响。

正外部性或外部经济。如雇员培训而跳槽

和负外部性或外部不经济。如企业生产中排放大量烟尘和污水。

正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水平低于最优水平,而负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高于社会所需要的水平,并给其他经济主体乃至整个社会带来巨大损失。都表明帕累托标准未能实现。

外部性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与产权不清晰有关。

消除外部性的微观经济政策。传统的关于方法包括使用税收和补贴手段、通过合并企业使外部影响内部化;消除外部性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明晰产权。

4、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的概念:是指任何人如果增加对这些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人所可能得到的消费水平,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特点的产品。

公共物品的特征包括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是指,在任意一个给定的产出水平上,如果增加一个人消费该产品,并不需要增加该产品产量,因而也不会增加成本,即消费者人数的增加所引起的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如广播、电视等;非排他性是指,只要某一经济社会客观上存在公共物品,就不能阻止任何人不支付价格也能消费该产品,既存在免费“搭便车”现象。如国防和公安。

市场机制是一种利益调节机制,它只有在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私人物品方面起完全的调节作用,而对于公共物品,由于它失去了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特点,市场调节就是有限的,或者无效。

对于公共物品,一般选择由政府来生产。

5、信息不充分或信息不对称

绝对意义上的信息不对称和相对意义上的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通常会导致产品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也会导致委托代理问题。如劣质产品驱逐优质产品的逆向选择,保险中的道德风险问题,即公司经营中的委托代理问题等。

了解政府对于信息不对称的解决方法。

6、市场与政府

看不见的手、看得见的手

大市场和小政府。

2007年考题分析

18、当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实现经济的一般均衡和资源的最优配置,这种情况叫做(

A.看不见的手B.信息不充分

C.市场失灵D.垄断

19、在负的外部性的例子中,有效的政府政策是()

A.适当减少其赋税B.适当增加其赋税

C.适当增加其补贴D.对企业进行国有化

46、垄断形成的主要原因有()。

A.规模经济B.准入制度

C.收入的非公平分配D.专利制度

E.对关键资源或关键原材料的控制或占有

65、一般均衡只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才有可能实现。

2006年考题分析

18、当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实现经济的一般均衡和资源的最优配置,这种情况叫做()A.看不见的手B.信息不充分

C.市场失灵D.垄断

19、在负的外部性的例子中,有效的政府政策是()

A.适当减少其赋税B.适当增加其赋税

C.适当增加其补贴D.对企业进行国有化

46、垄断形成的主要原因有()。

A.规模经济B.准入制度

C.收入的非公平分配D.专利制度

E.对关键资源或关键原材料的控制或占有

65、一般均衡只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才有可能实现。

17、经济处以一般均衡状态是指()。

A.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

B.要素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

C.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均衡

D.所有经济单位即各种产品和要素市场同时处于均衡的状态

46、垄断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为()。

A.资源配置的低效率B.分配性低效率

C.技术性低效率D.垄断价格低于均衡价格

E.出现寻租现象

三、宏观经济运行与国民收入核算

(一)宏观经济均衡

两部门社会的国民收入及其均衡。

三部门社会的国民收入及其均衡

四部门社会的国民收入及其均衡

经济社会的宏观经济均衡条件:总支出等于总收入,或总需求等于总供给,也就是说投资等于储蓄。

(二)经济活动水平的衡量

在现实生活中,衡量一国国民收入或总产出的主要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所有常住单位、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即增加值之和。

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常住居民所获得的初次分配总收入,它是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基础

上加上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所得。

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折旧

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折旧

(三)GDP的核算方法

1、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

2、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利息+租金+利润+企业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资本折旧

(四)名义和实际GDP

名义:按当年价计算

实际:按基年的不变价计算

GDP缩减指数:也称GDP隐含缩减指数,是指

在给定的一年中,名义GDP与概念实际GDP的比率。

GDP缩减指数与通货膨胀率的换算关系:

(五)潜在GDP和产出缺口

潜在GDP:也称潜在产出或潜在国名收入。是指一个经济社会的生产要素或经济资源被充分利用条件下所实现的产出。也可以定位为充分就业条件下所实现的产出。

产出缺口:是指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的不一致,即GDP缺口=实际产出-潜在出产。

若实际GDP高于潜在GDP,称正缺口,说明经济增长过快,资源已经被过度利用,在此情况下,通常会出现资源短缺或通货膨胀,此时经济过热;若实际GDP小于潜在GDP,称负缺口,表明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既存在失业或通货紧缩,此时经济过冷。

(六)以GDP为核心核算国民收入的缺陷

这种核算体系不能真实地反映一个社会的经济产出;也不能真实反映国民的福利水平。

200年考题分析

20、经过GDP缩减指数调整的国内生产总值被称为()

A.国民生产总值B.国内生产净值

C.名义国内生产总值D.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21、如果某年的GDP缩减指数为1.05,这表明该年()。

A.通货膨胀率为105%

B.通货膨胀率为5%

C.GDP增长5%

D.名义GDP为实际GDP的105%

47、若用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下列表述()是正确的。

A.将人们取得的生产要素加总

B.将生产出来供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加总

C.将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加总

D.所有厂商的收入减去使用的中间投入品的成本加总

E.消费+投资+政府支出+进口-出口

2006年考题分析

18、从国民生产总值减去()后成为国民生产净值。

A.中间消耗B.固定资产折旧

C.生产税净额D.来自国外的要素净收入

19、如果一国的实际GDP大于潜在GDP,表明该国()。

A.经济增长过快B.出现了通货紧缩

C.产出出现了负缺口D.资源未被充分利用

47、从社会最终产品的总需求看,支出法GDP的组成部分包括()。

A.消费需求B.投资需求

C.利息支出D.政府需求

E.净出口

四、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与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总需求

凯尔斯定律:在短期中,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这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即在短期中,总需求的增加或减少,只能引起国民收入或总产出的相应变动,而不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变化。在短期中,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即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净出口,即

Y=AD=C+I+G+NX

上式就是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的公式,也被称为收入恒等式。

期中,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为内生变量,也被称为是短期内拉动一个国家经

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二)均衡产出

均衡产出或均衡国民收入是指与总需求相等时的总产出或国民收入,即经济社会的总收入恰好与总支出相等时的总产出或国民收入。

表现在图形上,即AD线与45度线相交的点所决定的国民收入才是均衡产出。

存货变动机制:如果实际国民收入大于均衡国民收入,这时经济中一定存在着需求不足或供给过剩,这就意味着实际存货水平大于正常存货水平,即非正常存货大于0,此时,厂商就会减少产量;反之,若实际国民收入小于国民收入,这时经济中存在过度需求或供给不足,厂商的实际存货水平下于正常存货水平,即非正常存货小于0,这意味着厂商的产品供不应求,厂商就会增加产量,从而增加总产出。

(三)消费函数

影响消费的因素:收入水平始终是影响消费需求的最重要因素

消费函数:如果把消费需求看成是收入的函数,可以一般地表示为C=f(Y)。如果把收入之外的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也考虑在内,并假定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就可以得出消费函数:C=C0+cY

C0称为自发消费或自主消费,c为边际消费倾向,即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的收入所引致的消费变动量。

平均消费倾向:消费与国民收入的比率。

(四)储蓄函数

储蓄也是收入的函数。S=-C0+(1-c)Y

其中,C0为自发消费,是一个负值,表示当收入为零时,消费者不得不动用过去的储蓄用于消费,故当前的储蓄为负。

1-c为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的收入所引致的储蓄的变动量,称为边际储蓄倾向。

可见,边际储蓄倾向等于1减去边际消费倾向。

(五)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

均衡产出公式:总收入等于自主消费与投资二者相加后除以边际储蓄倾向。

可见,均衡国民收入与自发消费和投资需求成正比,与边际储蓄倾向成反比,与边际消费倾向成正比。

注意掌握简单的计算。

产品市场均衡的条件:投资等于储蓄

结论:均衡产出的多少既取决于自发消费和投资需求的大小,也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的高低。因此,当一个经济社会的实际产出不能实现充分就业时,也可以提高家庭部门的边际消费倾向或降低边际储蓄倾向。反之,当经济出现过热,通货膨胀严重时,则可以通过抑制消费和投资以及降低边际消费倾向或提高边际储蓄倾向的方法抑制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六)政府部门在国民收入决定中的作用

其他条件不变,具有注入效应的变量政府支出的增加会导致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具有漏出效应的变量税收的增加则会减少国民收入;反之亦然。

因此,当一个经济社会的实际产出不能实现充分就业时,要增加国民收入,刺激经济增

长,就可以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或减少税收的方法;反之则相反。

(七)投资乘数

乘数是指经济中作为自变量的总需求中的任何一种需求发生变动时,作为因变量的国民收入的最终变动幅度。

投资乘数:是指变动一个单位的投资所导致的国民收入变动的倍数。其计算公式表现为边际储蓄倾向(或1减去边际消费倾向)的倒数。

(八)其他乘数

政府购买乘数:变动一个单位的政府购买所导致的国民收入变动的倍数。其计算公式同投资乘数税收乘数:变动一个单位的税收所导致的国民收入变动的倍数。其计算公式表示为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的比率(负值)。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公式同税收乘数(正值)

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在实行平衡预算时,即政府支出和税收以相同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所导致的国民收入变动的倍数。其结果为1。

平衡预算乘数等于1,意味着政府如果实行平衡预算,就不可能试图通过增加政府支出的办法使国民收入实现多倍的增长,因此也就不能刺激经济增长和实现充分就业;如果政府试图通过增加政府支出的方法刺激经济增长和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实行赤字预算,而不能实行平衡预算。(九)货币需求和货币需求函数

货币的功能:交易媒介、储藏手段、核算单位和延期支付手段。

货币:是指在银行体系外流通的通货以及在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通常用M1表示。也称为交易货币。

广义货币:M2=M1+准货币(即银行储蓄帐户上的存款、由证券交易经纪人经营的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帐户存款、有商业银行经营的货币市场存款帐户中的存款等)。

持有货币的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

货币的交易性需求:是指个人和企业处于交易动机,即为应付日常的交易活动所持有的货币数量。一般看作是收入的函数。

货币的预防性需求也被称为谨慎性需求,是指人们处于谨慎动机,即为应付经济生活中有可能出现的意外所持有的货币数量。从全社会看,它仍看作是收入的函数,二者正相关。

货币的投机性需求:是指处于投机动机,准备在有利的实际买卖有价证券以获得更高收益所持有

的货币数量。它是利率的减函数

实际上,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就是人们想利用利率水平和有价证券价格水平的变化进行投机而牟取收益所持有的货币数量。

货币需求函数L=kY-hi

其中,k是L对Y的敏感稀疏,即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国民收入变动一个单位所导致的货币需求的变动量;h是L对i的敏感系数,即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表示利率变动一个百分点所导致的货币需求的变动量。

凯恩斯陷阱:表示当利率下降到很

低水平时,货币需求会趋向无穷大。

(十)货币供给和货币供给函数

1、货币供给的概念

货币供给:是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所保持的通货和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不能直接控制的个人和厂商在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的概念。

狭义的货币供给是指通货和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即M1;广义的货币供给除包含M1外,还包括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

货币供给有名义货币供给和实际货币供给之分。如果对货币供给进行了价格调整,即为实际货币供给。

2、货币供给的决定

在一个经济社会中,名义货币供给决定于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与利率水平无关,因此是一个外生变量。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如果货币当局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增加了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曲线向后平移,货币存量增加;反之,如果货币当局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即减少了货币供给,货币存量减少。

货币供给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基础货币;二是货币乘数。

基础货币是指中央银行所发行的现金货币或通货与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及存款准备金之和;货币乘数是指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的基础货币所导致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

货币供给量等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乘积。货币乘数为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由货币当局规定的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存款的比率。

货币乘数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的条件是:(1)商业银行不存在超额准备金;(2)银行客户应将其一切货币收入都存入活期存款帐户

结论:存款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货币供给量越少;反之亦然。

(十一)货币市场的均衡和利率

利率:在经济学中,利率被视为货币的价格或借入货币的价格。

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名义利率也称货币利率,它所衡量的是每一元借出货币在单位时间内所获得的货币收益;实际利率是在名义利率的基础上根据通货膨胀影响矫正过的利率,通常把它定义为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

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此时利率称为均衡利率。

货币市场的供求机制:如果市场利率水平高于均衡利率,货币供给量就会大于货币需求量,这时,货币供大于求的压力会迫使利率水平下降;反之,如果市场利率水平低于均衡利率,货币需求量会大于货币供给量,货币供不应求的压力又会使利率水平上升。最终,货币市场的供求机制会迫使市场利率趋向于均衡利率。

(十二)利率、投资和国民收入的关系

1、投资函数:如果把非利率因素对投资影响视为常数

,并假定投资与利率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就得到投资函数I=I0-bi

其中,b是利率每变动一个百分点所引起的投资变动的数量,称为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系数或投资的利率弹性。

2、利率与国民收入的关系

如果其它条件不变,利率水平越低,投资需求越大,总需求就越大,因此,总需求的增加必然导致国民收入增多;反之,利率水平越高,投资需求越小,从而总需求和国民收入就减少。因此,利率是影响国民收入和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杠杆。

当经济中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经济不景气,失业增多,货币当局就可以通过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的办法来增加总需求,进而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国民收入,实现充分就业;反之,当经济中出现过度需求,从而出现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时,则可以用提高利率的方法抑制投资需求,进而抑制经济过快增长,降低通货膨胀率。

只有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实现均衡条件下的利率才是均衡利率。

2007年试题分析

23、坐标的纵轴代表总需求,横轴代表总产出或国民收入。45度线表示了()之间的等量关系。

A.实际产出和均衡产出

B.总需求和国民收入

C.国民收入和总产出

D.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

24、当你去书店买书时,你将货币作为()使用。

A.交换媒介B.计量单位

C.价值储藏D.延期支付手段

66、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利率水平越高,投资需求越大,总需求就越大,从而国民收入越多。2006年试题分析

20、当一个经济社会的实际产出不能实现充分就业时,要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可采取的措施之一是()。

A.提高边际储蓄倾向B.提高家庭部门的边际消费倾向

C.降低家庭部门的边际消费倾向D.提高利率水平

21、货币的四种主要功能中,()是货币最主要的功能,其它功能都是这一功能的延伸。A.作为货币储藏手段的功能B.作为交易媒介的功能

C.作为核算单位的功能D.作为延期支付手段的功能

22、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政府支出增加,国民收入水平将会()。

A.不变B.增长C.下降D.升降不定

48、如果其它条件不变,降低利率水平,将导致()。

A.投资需求增加B.失业增加

C.失业减少D.国民收入减少

E.国民收入增加

66、均衡产出是指经济社会的总收入恰好与总支出相等时的总产出或国民收入。

67、在影响消费需求的诸多因素中,价格水平是影响消费需求的最重要因素。

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1、保持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持续即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

的、含常规波动的、可持续的、稳定的经济增速;均衡的含义是指在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实现经济总量的平衡和结构的平衡。

2、充分就业

摩擦性失业、季节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在经济学中,充分就业虽然是指劳动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就业状况,但并不排除摩擦性失业的存在,如果经济中仅仅存在摩擦性失业,此时的失业率成为自然失业率。

如果实际失业率不超过自然失业率,社会经济即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3、稳定价格水平目标

4、平衡国际收支

5、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

奥肯定律:实际GDP增长率每高于潜在GDP增长率1个百分点,失业率会下降0.5个百分点。菲利普斯曲线:表示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与稳定价格水平之间的矛盾关系或替代关系。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表明,要降低失业率(即要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通常就要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为代价。反之,要降低通胀率,也要以较高的失业率或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

(二)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的内涵

财政政策的概念:是指政府通过变动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就业和价格水平的政策。

财政政策的工具:一是政府支出;二是税收。政府支出又分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

财政政策的基本类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运用增加政府支出或减少税收的方法来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国民收入,实现充分就业的目的而实行的扩张经济的政策。因此,扩张性财政政策通常在产出出现负缺口,经济过冷的时候采用。

紧缩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财政政策正好相反。

注意:扩张性财政政策需要以举国债为前提。

2、财政政策中的内在稳定器

财政政策中的内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中存在的能够自动减轻需求波动对经济运用的冲击和经济波动的机制。主要包括

(1)税收制度

(2)政府转移支付制度

(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三)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的内涵

货币政策的概念:是指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通过抑制货币供给,并通过变动货币供给来影响利率,进而影响投资需求和总需求,并进一步影响经济增长、就业和价格水平的政策。

基本类型: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进而刺激私人投资和总需求

紧缩性货币政策:正好相反。

一般性货币工具:一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二是在贴现率;三是公开市场业务。也被称为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

选择性货币工具:不动产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和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其它

货币政策工具:如道义劝告。

2、具体措施

扩张性货币政策措施: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或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紧缩性货币政策措施: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或卖出有价证券。

3、内在稳定器

(1)利息率效应,即凯恩斯效应

(2)货币余额效应

(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综合应用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利率作用的方向是相反的。其中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实施会使得利率上升,扩张性货币政策会使利率水平下降。

管理经济学离线第一次作业

现代管理经济学》第一阶段课后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 管理经济学是以(C )的观点研究企业。 A 人本管理 B 全面管理 C 经济学 D 行为学 2. 在经济学发展过程中, B )是最为迅速和富有成果的研究领域。 ( A 厂商价值理论 B 现代企业理论 C 市场机制理论 D 成本利润理论 3. 所有的经济学问题都产生于(A )。 A 资源的稀缺性 B 经济效益的实现 C 成本效益核算 D 投入与产出关系 4. 传统的管理经济学是以 ( C )为基础扩展形成的一门应用学科。 A 新剑桥理论 B 新货币主义理论 C 新古典经济学的厂商理论 D 需求管理理论 5. 在经济学发展历程中,属于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的是(A )。 A 马尔萨斯 B 马歇尔 C 瓦尔拉斯 D 凯恩斯 6. 生产是把(D )等生产要素结合起来并转化为产品和劳务的过程。不属于生产要素的是()。 A 土地 B 劳动 C 资本 D 原材料 7. 经济学之所以存在,其原因在于(C )。

A 人类利己理念的存在 B 商品经济的存在 C 资源稀缺性的存在 D 市场交换的存在 8. 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 ( C )而言的。 A 所要生产的产品很多 B 资源储存量过少 C 人们的欲望 D 因资源过多开采而枯竭 A )。 9. 无论何种社会制度和经济,也无论何时,人们都面临着一个问 题:

10. 用有限的生产资源生产何种产品来最大满足人们的需要是经济学中所涉及的( B )基本问题。 A 如何生产 B 生产什么 C 资源使用 D 产品选择 11. 可使商品供给曲线向右移的影响因素是( C )。 A 商品本身价格上涨 B 商品本身价格下降 C 生产成本下降 D 生产者预期价格上涨 12. 需求弹性分析对企业的重要意义表现在( B )。 A 如何做出产量决定 B 价格与销售收入的关系 C 如何选择生产要素 D 销售量与净收入的关系 13. 最低价格限制所引致的主要问题是( B )。 A 供不应求 B 质量低下 C “黑市 ” D 供大于求 14. 如果两种商品的需求量同增或同减,则这两种商品的交叉弹性为( B )。 A 大于零 B 小于零 C 等于零 D 大于 1 15.如果某商品的收入弹性 0 < E I < 1,则该商品为( A ) A 正常品 B 奢侈品 C 劣质品 D 吉芬品 16. 衡量风险的数量指标是( D )。 A 收益期望值 B 协方差 C 相关系数 D 方差 17. 保险是通过( B )发生作用。 A 消除风险 B 分散风险 C 风险承担 D 风险转移 18. 人们之所以购买保险,是因为保险可使( A )。 A 财产损失发生在一个较低的限额上 B 风险全部转移 19. A 资源的稀缺性 C 经济制度的选择 B 生产方式的选择 D 资源使用

《经济学基础》各讲习题及参考答案(简)

《西方经济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经济学基础》第一讲绪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资源的稀缺性是指()。 A、资源的绝对有限性; B、资源的充足性; C、资源的稀少性; D、资源的相对有限性; 2、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主体是()。 A、居民户; B、厂商; C、劳动者; D、政府; 3、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A、均衡价格理论; B、消费者行为理论; C、生产者行为理论; D、分配理论; 4、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A、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B、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C、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D、宏观经济政策; 5、解决“应该是什么”问题的经济学是()。 A、理论经济学; B、应用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 D、规范经济学; 6、解决“是什么”问题的经济学是()。 A、理论经济学; B、应用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 D、规范经济学; 7、以个别居民与厂商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理论是()。 A、微观经济学; B、宏观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 D、规范经济学; 8、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理论是()。 A、微观经济学; B、宏观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 D、规范经济学; 9、()奠定了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基础。 A、亚当·斯密; B、马歇尔; C、凯恩斯; D、萨缪尔森; 10、()为首的经济济学家把个量分析为主的微观经济学和以总量分析为主的宏观经济学拼和在一起形成了主流经济学派。 A、亚当·斯密; B、马歇尔; C、凯恩斯; D、萨缪尔森; 二、判断题 1、自由取用物品是零点价格时供给小于需求的物品。() 2、经济物品是零点价格时供给小于需求的物品。()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经济学基础试题及参考答案

2006~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经济学基础》试卷( A卷) 考试形式:开(√)、闭()卷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总分统分人得分 注:学生在答题前,请将密封线内各项内容准确填写清楚,涂改及模糊不清者、试卷作废。 得分阅卷人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每题只有一 个正确答案,请将答案号填在题后的括符内) 1、1、资源的稀缺性是指:( B ) A、世界上的资源最终会由于人们生产更多的物品而消耗光 B、相对于人们无穷的欲望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C、生产某种物品所需资源的绝对数量很少 D、企业或者家庭的财富有限,不能购买所需要的商品 3、2、作为经济学的两个组成部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 C ) A、互相对立的 B、没有任何联系的 C、相互补充的 D、宏观经济学包含微观经济学 3、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B )

A、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B、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C、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D、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4、在家庭收入为年均8000元的情况下,能作为需求的是( C ) A、购买每套价格为5000元的的冲锋枪一支 B、购买价格为5万元的小汽车一辆 C、购买价格为2500元左右的彩电一台 D、以上都不是 5、当汽油的价格上升时,对小汽车的需求量将:(A ) A、减少 B、保持不变 C、增加 E、不一定 6、均衡价格随着:( C ) A、需求与供给的增加而上升 B、需求的减少和供给的增加而上升 C、需求的增加与供给的减少而上升 D、需求与供给的减少而上升 7、在市场经济中,减少汽油消费量的最好办法是:(C ) A、宣传多走路、少坐汽车有益于身体健康 B、降低人们的收入水平 C、提高汽油的价格 D、提高汽车的价格 8、政府为了扶持农业,对农产品实行支持价格。但政府为了维持这个高于均衡价格的支持价格,就必须:( B ) A、实行农产品配给制 B、收购过剩的农产品 C、增加对农产品的税收 D、给农民补贴 9、比较下列四种商品中哪一种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最大:( C ) A、面粉

管理经济学

2016年秋季学期 《管理经济学案例分析》 指导老师:魏琦李树明 学号: 姓名:张风帆 年级:16级MBA(1)班 成绩: 目录 1.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 (2) 1.1你如何看待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 (2) 1.2房地产的价格应该由谁来决定? (2) 1.3从政府管理角度如何分析政府在案例中扮演的角色? (3) 2.京广高铁的价格难题 (5) 2.1垄断市场形成的原因有那些,案例中铁路客运市场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垄断? (5) 2.2在不改变现有体制的前提下,站在铁道部角度,利用管理经济学相关理论为京广高铁设计一套客运票价方案。 (6) 3.沉没成本与企业决策案例分析 (8) 3.1什么是沉没成本?它与其他成本的关系如何?在决策中如何正确看待沉没成本? (8) 3.2在本案例的两个事件中沉没成本是如何表现的?它会如何影响人们的决策的? (9) 3.3请你分析或预测本案例两个事件中企业决策的后果如何?你倾向于哪种决

策? (9) 3.4将来如果你是一个企业的决策者,你将如何避免沉没成本的发生? (10) 3.5你还能举出你的身边发生的或看到了解到的沉没成本影响人们决策的例子 (11) 1.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 1.1你如何看待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 从2002年起我国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为了避免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以及由此造成的对国内宏观经济稳定的潜在危害,我国政府不断的采取宏观调控措施,包括信贷、货币、土地、保障性住房、税收等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但是在这些调控政策中,有些调控政策显现出明显的效果,有些调控政策却影响不大,甚至不知不觉中成了助推房价的幕后黑手。不难看出不断推高的房价一定程度上是以资产泡沫替代通货膨胀的压力,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指出,我国过高的房价是由于货币的发行量超过社会需求量而导致的。房地产在金融业扮演着海绵的角色,吸收了大量的居民资金,从而导致推高房价。政府片面的笃信供求影响价格,甚至把房地产的作为GDP增长的拉动点。2008年在受到金融危机波及,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2009年政府投资四万亿救市,2011年建立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缓解了住房的需求,稳定房价中显现成效,但是在这些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下,忽略了非经济因素导致的房价过高,正是在这些政策影响下,2011年以来,新一轮房地产企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2012年下半年楼市持续回暖,房地产多家龙头巨贾一跃而起,行业并购整合进入新的寡头时代,“马太效应”日益突显,行业集中度大幅度提升。在此背景下随着各地“地王”的不断出现,房价进而再高。政府调控的政策只是从供需上解决,而不是从房地产商的银根和土地上解决。 1.2房地产的价格应该由谁来决定?

经济学基础问答题

四、计算及问答题:(24’) 1、简要说明需求价格弹性有哪些类型。 答:按照弹性系数的大小不同分,需求价格弹性可以分为: 当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时,称为富有弹性; 当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时,称为缺乏弹性; 当需求价格弹性等于1时,称为单位弹性; 当需求价格弹性等于0时,称为无弹性; 当需求价格弹性等于无穷大时,称为完全弹性。 2、总收益、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的关系是什么? 答:总收益、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的定义。 总收益是企业销售一定量产品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平均收益是企业销售每一单位产品平均所得到的收入。 边际收益是指企业每增加销售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入。 三者之间的关系。 TR=AR·Q AR=TR/Q MR=△TR/△Q 5、经济周期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答:经济周期作为经济增长过程中反复出现并具有规律性的扩张与衰退相互交替的经济现象,具有以下特征: (1)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经济现象。 (2)经济周期是经济活动总体性、全局性的波动。 (3)一个完整的周期由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组成。(4)周期的长短由周期的具体性质所决定,难以准确无误地进行预测。 (5)大多数宏观经济指标同时波动甚至互动。 一、问答题:(24) 1、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主要有: (1)商品的必需程度。

(2)商品开支占收入的比重。 (3)商品定义的宽窄。 (4)收入效应。 2、简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内容。 答:所谓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数量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不断地连续增加对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消费者从增加的一单位该商品或劳务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效用增加量是递减的,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或劳务的边际效用随着该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而递减。 3、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可分为哪几种? 答: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某些重要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引起的价格总水平持续上升现象。成本上升的原因有很多,可以进一步区分不同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①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工资是成本中的主要部分,工资的提高会使生产成本增加,从而价格的水平上升。工资的增加与劳动需求无关。 ②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是由企业利用它们的垄断力量,通过上抬价格赚取更大的利润造成的;这种价格上升与消费者需求无关。 ③进口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是由进口的原材料价格上升造成的;而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与国内总需求水平无关。 另外,税收的增加、自然资源的枯竭亦有可能引起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4、简要说明支出法核算GDP时的内容。 答:以支出法核算总产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居民的最终消费——消费支出(C),具体包括:耐用品、非耐用品、购买劳务支出。(2)国内私人投资(I)。具体包括:厂房、设备、居民用房(新住宅建设)、企业存货净变动额。(3)政府购买(G),包括政府消费支出和总投资。(4)净出口(NX=X-M)是出口(X)与进口(M)的差额。 5、扩张财政对萧条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当经济萧条时,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使收入水平增加。一方面,扩张性财政政策本身意味着总需求扩张,另一方面,通过乘数的作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导致消费者需求增加,因此,总需求进一步扩张。当然,在扩张财政时,由于货币供给不变,利息率会提高。这样,投资需求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在一般情况下,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产出效应大于挤出效应,最终结果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国民收入增加。 一、问答题:(24)

经济学基础12章习题及答案.doc

《经济学基础》第一章绪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资源的稀缺性是指(D)。 A、资源的绝对有限性; B、资源的充足性; C、资源的稀少性; D、资源的相对有限性; 3、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A )。 A、均衡价格理论; B、消费者行为理论; C、生产者行为理论; D、分配理论; 4、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A )。 A、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B、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C、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D、宏观经济政策; 5、解决“应该是什么”问题的经济学是(D)。 A、理论经济学; B、应用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 D、规范经济学; 6、解决“是什么”问题的经济学是(C )。 A、理论经济学; B、应用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 D、规范经济学; 7、以个别居民与厂商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理论是(A)。 A、微观经济学; B、宏观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 D、规范经济学; 8、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理论是(B)。 A、微观经济学; B、宏观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 D、规范经济学; 二、判断题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对) 6、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存在稀缺性(对) 7、“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利用问题。(错) 9、实证经济学要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规范经济学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X) 10、“人们的收入差距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的命题属于实证经济学问题。( X)

《经济学基础》第二章均衡价格理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会导致粮食制品的均衡价格下降( B ) A、鸡蛋价格上升 B、良好的天气情况 C、牛奶价格上升 D、收入上升 2、下列因素中除哪一项以外都会使需求曲线移动( D) A、购买者(消费者)收入变化 B、消费者偏好变化 C、其他有关商品价格变化 D、商品价格变化 3、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汽车的价格上升,将导致( B) A、汽车需求量的增加 B、汽车供给量的增加 C、汽车需求的增加 D、汽车供给的减少 4、在需求和供给同时减少的情况下( C ) A、均衡价格和均衡交易量都将下降 B、均衡价格将下降,均衡交易量的变化无法确定 C、均衡价格的变化无法确定,均衡交易量将减少 D、均衡价格将上升,均衡交易量将下降 5、粮食市场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当粮食产量因灾害而减少时( B) A 粮食生产者的收入减少,因粮食产量下降 B 粮食生产者的收入增加,因粮食价格会更大幅度上升 C 粮食生产者的收入减少,因粮食需求量会大幅度减少 D 粮食生产者的收入不变,因粮食价格上升与需求量减少的比率相同 6、政府把价格限制在均衡水平以下可能导致(C ) A、买者按低价买到了希望购买的商品数量 B、大量积压 C、黑市交易 D、A和C 7、如果价格下降10%能使消费者的购买量增加1%,则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 C) A、富有弹性 B、具有单位弹性 C、缺乏弹性 D、弹性不能确定

经济学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经济学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经济学基础理论试题 简答: 1、劳动力商品价值 105 答:劳动力诗人的劳动能力,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力价值包括三个方面,1、维持劳动者本人正常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2、山羊劳动者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保证劳动力的补充和延续。3、劳动者的教育和训练费用,以适应生产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此外,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包含着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2、货币流通规律 121 答: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即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1、待销售的商品总量。2、商品价格水平。3、单位货币流通速度。他们之间的关系用公式表示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销售的商品总量*商品价格水平/单位货币的

流通速度。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销售的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 3、利润率的因素 137 答: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剩余价值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就是利润率。决定利润率的因素有: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3、资本周转速度。 4、不变资本的节省。 3、平均利润率、生产价格? 答:平均利润率是按社会总资本计算的利润率,继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等与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哪些基本经济特征 61 答:1、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但仍比较落后。2、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所有制共同发展。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5、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240 答:在简单再生产的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是: 1、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要保持平衡,即

教育经济学概述

教育经济学概述 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和经济之间关系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育投资的有效利用及其经济收益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介于经济学、教育学、数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 [编辑本段] 教育经济学沿革 自教育产生以来,就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早在古代,中国和外国的一些学者就对教育和经济的相互关系作过一些论述。但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教育对生产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太明显,也不可能对教育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作出量的计算。 到了近代,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发展,教育对改革生产技术、促进生产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从而引起了经济学家对教育经济效益问题的日益重视。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斯密、德国历史学派先驱者李斯特等人,对教育和经济之间的关系作了不少论述。例如,斯密提出:“学习的时候,固然要花一笔费用,但这种费用可以得到偿还,兼取利润。” 但教育经济学在西方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则是20世纪60年代的事。美国舒尔茨、英国维泽、美国贝克尔等西方经济学家的著作,为现代西方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认为,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而存在的一种资本形式,它体现在人的身上,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的收入;而教育则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最重要的途径,教育通过人力资本的形成而对经济增长产生连续的作用。这一论点成为20世纪70年代西方许多教育经济学著作的理论出发点。 当前,西方教育经济学所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估算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如何估算个人的教育投资和收益以及收益率;教育同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之间存在着的关系,教育同劳动力市场变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预测未来的劳动力供求;如何有效地分配和使用教育经费,以便尽可能提高智力投资的经济效果等等。 教育经济学以教育在经济增长和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育支出的宏观和微观经济效果作为研究对象。教育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在阐述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的原理和规律的同时,并根据设定的前提,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对数据资料进行计算、分析,检验有关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和预测这一关系的变动趋势。 70年代末以来,中国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者们对教育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目前得出的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一方面,经济增长本身要求教育部门输送大批有一定技术文化水平的劳动者;另一方面,教育事业的发展始终是同一国的国力相适应的,经济越发达越有可能提供较多的教育费用,促进教育的发展。 一国可能用于发展教育的经费多少,归根结底要受本国财力所制约。只有在经济持续增长,财政收入不断扩大的基础上,才能使教育经费的绝对额,以及教育经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逐年增大。 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如下的关系,即单靠发展生产力,是不可能建成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的社会的。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事业,它既促进物质文明的发展,又促进精神文明的发展。无论是社会评价标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伦理关系,还是劳动者自身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

管理经济学复习答案-(1)上课讲义

管理经济学复习答案- (1)

管理经济学问答题: 1. 管理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试述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答: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把传统经济学(主要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存在密切的关系。前者要从后者借用一些经济学的原理和分析方法。 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要根据对企业目标的假设,结合企业内外的环境,研究企业的行为。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微观经济学假设企业的目标是谋求利润的最大化,假定企业的环境信息是已知而且确定的,据此研究企业行为的一般规律。管理经济学则认为企业的短期目标总是多样化的,它的长期目标则是长期利润的最大化,即企业的价值的最大化。它认为企业内外的环境信息是不确定的,据此研究企业如何决策。 所以,微观经济学以抽象的企业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理论科学;而管理经济学则是以现实的企业为研究对象,是一门应用科学。 2. 为什么说股东和经理人之间存在着委托—代理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答:在现代社会里,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分离的。所有者(股东)不直接管理企业,他通过董事会委托经理人员来对企业进行日常的管理。这里,所有者是委托人, 经理人员则是代理人。然而,股东和经理人员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股东的目标是谋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也就是股东财富的最大化,而经理人员的目标则是高薪、高福利和地位等。这样,经理人员就有可能以牺牲股东的利益为代价来谋求个人的利益,这就是所谓的“委托—代理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企业内部应当建立和健全对经理人员的监督和激励机制,把对经理人员的薪酬直接与实现企业目标的程度挂钩。在企业外部则应营造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包括竞争性的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员人才市场,通过竞争来迫使经理人员必须按照股东的意志行事。 3. 某地旅游汽车出租行业,经营小轿车出租业务。预计明年会发生下列事件,它们对小轿车的租价、需求量和供给量分别会有什么影响?请逐个用需求—供给分析图说明之。 (1)汽油涨价和司机工资提高; (2)因进口关税税率降低,小轿车降价; (3)又新成立了若干家出租汽车公司; (4)国内居民收大幅度提高; 答:(1)汽油涨价和司机提高工资使出租车供给曲线左移,导致租价提高,出租量减少(见图1-6)。 (2)小轿车降价,会使成本降低,从而使供给曲线外移,使租价下降,出租量增加(见图1-7)。 (3)新建许多出租汽车公司,会使供给曲线外移,导致租价下降,出租量增加(见图1-10)。(4)居民收入增加,会使需求曲线外移,导致租价上升,出租量增加(见图1-11)。 3.请解释收入弹性和交叉弹性企业经营决策中所起的作用,并各举一例说明之。 答:在决定企业经营什么产品时,要考虑产品的收入弹性。如果预计国民经济或本地区的经济将呈繁荣趋势,就应该经营收入弹性大的产品,因为随着经济的增长,对这类产品的需求就会以更大幅度增长。但如果预计国民经济或本地区的经济呈衰退趋势,就应该经营收入弹性小的产品,因为这类产品的需求量可不受或少受经济衰退的影响。例如,在我国当前经济学迅速高涨的大环境中,旅游和高档家电都是收入弹性较高的产品。因此,可以预期他们的市场将会以经济增长更快的速度扩张。也正因为如此,许多投资者都竞相在这两个行业投资。 研究产品之间的交叉弹性是为了寻找产品之间在需求上的相互联系:那些产品是互补的?哪些产品是可以互相替代的?这对于企业的经营决策是至关重要的。超市经营者常常会对某些商品定超低的价格,目的就是为了招揽顾客。只要有许多顾客光临商店,他们就会不仅购买低价商品,也会购买商店内其他各种所需要的商品,从而商店的营业额。这种定价政策就是以商品之间存在需求的互补

经济学基础讲义--市场类型

4.4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指市场在组织和构成方面的一些特点影响着企业的行为和活动,它与企业竞争的力度有关。经济学家一般把市场分为四种类型:完全竞争、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理论是对厂商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4.1.1完全竞争市场 1)完全竞争的含义 完全竞争又称纯粹竞争,是指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干扰和控制的市场结构。这种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含义是:(1)不存在垄断现象;(2)不受政府影响。 实现完全竞争的条件 (1)市场上有许多生产者与消费者,并且每个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规模都很小。每个主体都是既定市场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决定者。 (2)市场上的产品是同质的,即不存在产品差别。产品差别是指同种产品在质量、包装、牌号或销售条件等方面的差别,不是指不同产品之间的差别。例如,创维彩电与长虹彩电的差别,而不是彩电与空调的差别。因此,厂商不能凭借产品差别对市场实行垄断。 (3)各种资源都可以完全自由流动而不受任何限制。任何一个厂商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扩大或缩小生产规模,进入或退出某一完全竞争的行业。 (4)市场信息是畅通的。厂商与居民双方都可以获得完备的市场供求信息,双方不存在相互的欺骗。 在现实中很少存在这样的市场结构,比较符合条件的有农产品市场和没有大户操纵的证券市场。但是,分析完全竞争市场的厂商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供求、价格及收益* (1)供求 在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下,对整个行业来说,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整个行业产品价格就由这种需求与供给决定,如图4-12(a)所示。但对个别厂商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当市场价格确定之后,对个别厂商而言,这一价格就是既定的,无论它如何增加产量都不能影响市场价格。因此,市场对个别厂商产品的需求曲线就表现为一条与横轴平行的水平线,如图4-12(b)所示。

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

论微观经济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摘要: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组成部分。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资源配置问题。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体系社会资源配置 一、微观经济学的产生 微观经济学的产生以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性质原因的研究》为标志,至今已经有231年的历史了。亚当·斯密通常被学术界认为是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 斯密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已的,从事经济活动的动机和目的就是为追求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但每个人都不能独立生存,通过分工使交换成为可能,并接受“看不见的手”的约束,实际这种对人类经济活动的抽象描述就是经济学范式研究的对象逻辑,因此,在此观念范式层提供的逻辑空间上,亚当·斯密提出了货币、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工资、利润等经济范畴,构成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规则范式。斯密反对重商主义政策,主张放任自由政策,取消限制经济自由的种种障碍,建立起合乎规律的“ 自然秩序”,使每个人追求的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协调起来,最终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这些促使财富增长的主张,构成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操作范式。当然以观念范式为基础,还可演绎出更多的定理,从而使其理论更加完善。 亚当·斯密通常被学术界认为是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微观经济学从创建到目前不断有新的理论、新的观点充实到微观经济学的知识框架中,使得微观经济学的体系更庞杂,内容更丰富,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更加多样化。微观经济学由对经济问题的定性分析为主发展到要采用大量的定量分析才能得出相应的定性结论。现实生活中大量的经济学问题的解释和说明需要借助建立经济学模型并运用数学、微积分、运筹学、概率论等相关学科中的概念和工具分析才能完成。使得微观经济学的理论越来越抽象,越来越深奥,其逻辑性也越来越强,甚至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对某一问题的分析,因为假设条件不同,结论会差别巨大。有时对于同一个经济问题,不同经济学流派的观点与结论竟然截然相反。这就使得微观经济学成为财经类学生学习的难点,使得众多的初学者无从下手。对部分微观经济学教学人员而言,他们在讲授微观经济学的时候,往往迷恋于介绍复杂的经济学模型,繁琐的数理推导过程,忽略了对经济学基本思想的介绍,造成微观经济学成为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习难度系数最大的一门课程。 二、微观经济学的逻辑体系 微观经济学是一个严格的演绎逻辑体系。演绎逻辑的好处是只要给定前提假设,其结论的正确性就一定得到保证。它从反映人类偏好的最简单的5条公理出发,描述出人类偏好的效用函数,即无差异曲线,从而决定了人类经济行为中至关重要的主观交换比率,即边际效用替代率。在既定预算约束的前提下,客观交换比率将由相对价格来决定。于是当边际替代率等于相对价格相等的时候,交换就得以发生。 这条线在微观经济学里至关重要。理解它就理解了经济学微观基础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每一条公理都各司其职,使得理性人这一完美性假定能够站立起来。微观经济学因而以其严谨的逻辑著称,颇有美感。 与消费者行为理论对应的是厂商理论,其理论逻辑如出一辙。对厂商行为的假定推导出厂商生产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要素价格曲线,即要素需求曲线。其中关键一环在

经济学基础理论

经济学基础理论 《经济学基础理论》 一、需求、供给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一)需求分析 1、需求的概念:是指某一特定时期和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需求的基本要素:购买欲望、购买力和时间。 2、需求法则:需求量和价格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 需求法则的例外:吉芬商品和炫耀商品或声望商品。 3、恩格尔曲线:表明的是消费者在每一收入水平上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消费者对正常商品和低档商品需求量增加的幅度要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对高档饰品需求量增加的幅度要大于收入增加的幅度。 恩格尔系数:是指消费者用于购买食品方面的支出占其可支配收入的比率。恩格尔系数表明,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国家的恩格尔系数越高,这个家庭或国家的收入水平越低;反之,恩格尔系数越低,这个家庭或国家的收入水平越高。 4、需求和需求量的区别:需求量反映的是某一价格水平下对商品的购买量,需求量的变动是由于价格变动而引起的,而需求则是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消费者愿意并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5、影响需求的因素: (1)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对于高档商品和正常商品,收入增加,需求增加; (2)消费者偏好。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该种商品的需求就会增加; (3)相关商品的价格。替代品价格的变化会导致需求按相同的方向发生变化,互补品价格的变化会导致需求按相反方向发生变化。 (4)消费者对价格的预期。若预期价格在未来上升,会导致需求增加。 6、个人需求和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为每一价格水平下所有个人需求量之和。 (二)供给分析 1、供给概念: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厂商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

经济学基础试题及参考答案

精心整理 2006~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 《经济学基础》试卷(A卷) 1 3 D、宏观经济学包含微观经济学 3、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B) A、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B、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C、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D、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4、在家庭收入为年均8000元的情况下,能作为需求的是(C) A、购买每套价格为5000元的的冲锋枪一支 B、购买价格为5万元的小汽车一辆 C、购买价格为2500元左右的彩电一台 5 6 7 B、降低人们的收入水平 C、提高汽油的价格 D、提高汽车的价格 8、政府为了扶持农业,对农产品实行支持价格。但政府为了维持这个高于均衡价格的支持价格,就必须:(B)

A、实行农产品配给制 B、收购过剩的农产品 C、增加对农产品的税收 D、给农民补贴 9、比较下列四种商品中哪一种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最大:(C) 10 益: 11 C、总效用和边际效用都在减少 D、总效用减少,边际效用增加 12、假设只有两种商品可供消费,如果你的预算一定,你怎样选择两种商品的数量来使得你的效用最大?(B) A、使每种商品的边际效用相等

B 、使每种商品的边际效用除以价格相等 C 、全部消费价格低的商品 D 、全部消费边际效用高的商品 13、当其他生产要素不变,而一种生产要素增加时:(C ) A 、总产量会一直增加 1415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当前世界上基本经济制度有两种,一种是市场经济(制度),一 种是计划经济(制度) 2、在需求的价格弹性小于1的条件下,卖者适当提高价格能增加总收益。 3、经济学家根据与厂商数量的程度,把现实中的市场分为、、寡头市场和四种类型。

管理经济学(1)

Ch1 经济学的性质与研究方法 本章将围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扼要介绍西方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名词概念。这里研究的问题是在整个经济学的基础上对一些问题的概括,初学者可能会感到有些抽象,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最终可以获得具体深入的理解。 §1-1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 一、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生活中经济问题的一门学科 经济生活,即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的物质基础。古代的思想家曾经提出过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但与其他社会科学如哲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比较起来,经济学是一门相当年轻的学科,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是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建者,英国的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于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把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划小为并列的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三部分。 随后英国的(James Mill,1773-1836)于182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纲要》一书,首创四分法,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部分。 英国的(Nassan William,Senior,1790-1864)于1836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大纲》一书提出政治经济学同自然科学一样,只应该是一门实证科学(Positive Science),而不应该是一门规范科学(Normative Science),讨论客观的事实是怎样的,至于在生产、分配环节中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增进一个社会的福利,涉及到每个人的价值判断,不是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分别在奥国、英国、法国有三位经济学家(Karl Mengers 1840-1921)(W.S.Jevons,1835-1882),(Leon Walias,1834-1910)提出了“边际革命”(Marginal revolution)设计到财富的生产、交换和分配方面的问题。 1890年创学派创始人马歇尔(Alfied Marshe 1842-1924)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一书,系统地建立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体系,不仅强调社会中的人与物质财产的关系问题,而且应是人和物质福利问题。 以上至十九世纪末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学的对象、范围和性质的一些代表性看法归结为有关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二、生产资源的希缺性(Scarcity)与经济问题

经济学基础教案

经济学基础简明教程 教案 (三年制高职) 教师:杜俊创 班级:16经济管理高职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经济学基础是经济贸易类专业的基础课,直接培养学生的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并为后续的专业课奠定基础。 经济学基础具体教学目的定位为:使学生掌握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并能用这些理论和知识分析、处理现实经济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要求与课时分配 (一)教学要求 1、在教学目标上,西方经济学以培养学生经济问题分析能力为核心,以掌握经济理论为基础。 2、在课程内容体系上,西方经济学按先进、实用标准选择内容,按培养学生经济问题分析能力为核心构建体系,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 3、在教学方法上,西方经济学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经济问题进行分析讲解。 4、在教学基本建设上,以参编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讲授与多媒体结合。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导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西方经济学的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理解经济学产生的原因, 明确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简史和主要研究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稀缺性、选择的含义,以及这两个概念与经济学的关系。 2、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稀缺资源的资源配置与充分利用问题。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难点: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经济资源的稀缺性与选择二机会成本和生产可能线第二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 学 一、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二、均衡分析 三、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四、经济模型 第三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 一、微观经济学 二、宏观经济学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决定理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本章首先介绍决定价格的两种因素: 需求和供给,然后根据需求和供给的关系说明均衡价格的决定和变动,最后从量上分析价格、收入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和供给量的变动程度。通过教学,要求学生在了解需求和供给的基本理论、掌握供求规律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并掌握价格形成的条件、过程、变动及其对经济的调节,能运用弹性理论分析、解决一些实际经济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例如,纺织、钢铁、造船等行业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都曾经是欣欣向荣、充满生机的部门,在产业革命中起到了先锋作用,但现在已经成了衰退部门。一般说来,当一个部门处在创新和发展阶段之间,它是兴旺部门,处在发展和成熟阶段之间是停滞部门,处在成熟和衰老阶段之间的是衰退部门。 区域经济学者把生命循环阶段论引用到区域经济学中,创造了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主要论点有: 1、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而后者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主导专业化部门在工业生命循环中所处的阶段。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专业化部门由处于创新阶段的兴旺部门所组成,则不但它经济发展势力雄厚,而且说明它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仍然可以保持发展的势头,这种地区就被列入高梯度地区。如果一个地区的主导专业化部门都是由处于成熟阶段后期或衰老阶段的衰退部门所组成,则地区经济必然会呈现出增长缓慢、失业率上升、人均收入下降等现象,或者已经陷于严重的危机之中,这种地区就处于低梯度地区。 2、创新活动,包括新产业部门、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生产管理与组织方法等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循环阶段的变化,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3、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创新在空间上的扩展主要有局部范围的扩展和大范围扩展两种形式。局部范围的扩展指的是创新活动由发源地大致按照距离远近、向经济联系比较紧密的邻近城市转移。大范围的扩展则是指创新活动由发源地按全国行政区域城市系统顺序蛙跳式的向广大地区扩展。这是决定转移的方向就不是距离的远近,而是接受新事物能力的差距,处在第二梯度上的城市接受并消化来自第一梯度的创新产业部门和产品,以后随着产品生命的成熟和衰老,它们的生产再顺序向第三梯度、第四梯度上的城市转移,甚至进一步向乡镇、农村转移。 之所以发生这种有序的梯度转移,是由种种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与生产布局的内在因素决定的。 1、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主要原因在于:大城市有信息优势。大城市是科技信息、市场信息等种种信息汇集与传播的中心。在这里可以全面了解到市场动态、消费者心理、产品需求信息、科技发展信息等等。市场信息与科技信息的结合会给有志于发展创造的人输入种种新思想,这些新思想是产生创新的源泉。 大城市有科研优势。大城市集中了大量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图书馆、资料馆,同时也是各方面的人才荟萃之地,给研究和发明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大城市有产业聚集优势。大城市可以依靠聚集经济效益来推动与加速发明创造、研究与发展的进程,节约所需投资。我们拿纽约的时装业为例说明这个问题。纽约是世界时装业的中心,这里有专门的服装设计工作室、有剪裁缝纫厂、服饰加工厂、刺绣厂、纽扣厂、拉链缝纫厂、

试述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摘要:对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进行简要论述,阐述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思想、基本问题、方法等,介绍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研究方法,最后简要指出当前微观经济学理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理论发展。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框架;缺陷与发展

试述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及理论框架 1.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及其理论框架 1.1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微观经济学又称现代微观经济学,主要以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理论为框架,即在给定资源稀缺程度或生产力条件下,以单个经济单位(消费者、厂商、要素所有者和政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同时也将古典经济框架下的一些问题:分工与专业化及组织结构重新引入新古典经济理论为框架加以分析和讨论,如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学习效应、科斯定理等,当然随着理论的深入发展和现实解释的需要也引进一些新的理论(信息经济学、博弈论、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不确定条件下的消费选择等),是对新古典经济理论为框架进行重要的补充的一门社会科学。 1.2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框架 微观经济学通过对个体经济单位的研究来说明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市场机制亦称价格机制,其基本的要素是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各自追求自身最大经济利益的行为,通过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供求关系联系起来,形成单个市

场供求相等的均衡状态。在此基础上,微观经济学进一步说明在所有单个市场的供求都相等的完全竞争市场经济的一般均衡条件下所实现的有效的资源配置,以及为克服资本主义现实经济中的“市场失灵”所制定和执行的微观经济政策。 2.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基本问题及其根本解决方法 一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思想主要在于论证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能够实现有效率的资源配置。通常用英国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提出的,以后又被称为“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来表述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思想。 二是微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主要是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等。 三是基本问题的根本解决方法有:第一、资源配置的有效性。由于资源是稀缺的,在资源配置时既要考虑其目标也要考虑其效率,因为资源配置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资源配置效率的不断提高,同时资源配置的效率直接影响到一个社会的经济效率;第二,资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有计划、市场、风俗习惯等。 3.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及研究方法 3.1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1)资源的稀缺。资源相对于人类无穷的消费欲望而言总是有限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