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理)分子生物学复习资料

(整理)分子生物学复习资料

(整理)分子生物学复习资料
(整理)分子生物学复习资料

分子生物学理论资料

1. 结构基因的编码产物不包括(C)

A、snRNA

B、hnRNA

C、启动子

D、转录因子

E、核酶

2. 已知双链DNA的结构基因中,有义链的部分序列是5'AGGCTGACC3',其编码的RNA 相应序列是(C)

A、5'AGGCTGACC3'

B、5'UCCGACUGG3'

C、5'AGGCUGACC3'

D、5'GGUCAGCCU3'

E、5'CCAGUCGGA3'

3. 已知某 mRNA的部分密码子的编号如下(A):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GCG UAG CUC UAA CGG UGA AGC

以此mRNA为模板,经翻译生成多肽链含有的氨基酸数目为

A、127

B、128

C、129

D、130

E、131

4. 一般来说,真核生物基因的特点是(D)

A、编码区连续

B、多顺反子RNA

C、内含子不转录

D、断裂基因

E、外显子数目=内含子数目-1

5. 关于外显子说法正确的是(E)

A、外显子的数量是描述基因结构的重要特征

B、外显子转录后的序列出现在hnRNA中

C、外显子转录后的序列出现在成熟mRNA

D、外显子的遗传信息可以转换为蛋白质的序列信息

E、以上都对

6. 断裂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B)

A、结构基因中的DNA序列是断裂的

B、外显子与内含子的划分不是绝对的

C、转录产物无需剪接加工

D、全部结构基因序列均保留在成熟的mRNA分子中

E、原核和真核生物基因的共同结构特点

7. 原核生物的基因大多与(A)无关。

A、内含子

B、操纵子

C、启动子

D、起始密码子

E、终止子

8. 关于启动子叙述错误的是(D)

A、原核和真核生物均有

B、调控转录起始

C、与RNA聚合酶结合

D、都能被转录

E、位于转录起始点附近

9. 顺式作用元件的本质是(B)

A、蛋白质

B、DNA

C、mRNA

D、rRNA

E、tRNA

10. 关于真核生物的启动子,正确的说法是(B)

A、与RNA聚合酶的σ因子结合

B、tRNA基因的启动子序列可以被转录

C、都位于转录起始点上游

D、II类启动子调控rRNA编码基因的转录

E、起始转录不需要转录因子参与

11. 原核生物的启动子(B)

A、根据所调控基因的不同分为I、II、III类

B、与RNA聚合酶全酶中的σ因子结合

C、不具有方向性

D、涉及转录因子-DNA的相互作用

E、涉及不同转录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12. 真核生物的启动子不能控制哪个基因的转录(D)

A、snRNA

B、hnRNA

C、5S rRNA

D、16S rRNA

E、U6 snRNA

13. 增强子是(C)

A、一段可转录的DNA序列

B、一段可翻译的mRNA序列

C、一段具有转录调控作用的DNA序列

D、一段具有翻译调控作用的mRNA序列

E、一种具有调节作用的蛋白质因子

14. poly(A)加尾信号存在于(B)

A、真核I类结构基因及其调控序列

B、真核II类结构基因及其调控序列

C、真核III类结构基因及其调控序列

D、调节基因

E、操纵基因

15. 有关mRNA的叙述正确的是(C)

A、hnRNA中只含有基因编码区转录的序列

B、在3′端具有SD序列

C、mRNA的遗传密码阅读方向是5′→3′

D、在细胞内总RNA含量中所占比例最大

E、mRNA碱基序列与DNA双链中的反义链一致

16. 关于开放读框叙述正确的是(A)

A、是mRNA的组成部分

B、内部有间隔序列

C、真核生物的开放读框往往串联在一起

D、内部靠近5′端含有翻译起始调控序列

E、由三联体反密码子连续排列而成

17. 关于帽子结构说法错误的的是(E)

A、真核生物mRNA的特点

B、位于5'端

C、与翻译起始有关

D、常含有甲基化修饰

E、形成3',5'-磷酸二酯键

18. 真核细胞mRNA的合成不涉及(A)

A、生成较多的稀有碱基

B、3'端加poly(A)尾巴

C、5'端加帽子

D、去除非结构信息部分

E、选择性剪接

19. 有关遗传密码的叙述正确的是(B)

A、一个碱基的取代一定造成它所决定的氨基酸的改变

B、终止密码子是UAA、UAG和UGA

C、连续插入三个碱基会引起密码子移位

D、遗传密码存在于tRNA中

E、真核生物的起始密码编码甲酰化蛋氨酸

20. 密码子是哪一水平的概念(D)

A、DNA

B、rRNA

C、tRNA

D、mRNA

E、snRNA

21. 不能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是(A)

A、UAG

B、AUG

C、UUG

D、GUG

E、UGC

20. 遗传密码的摆动性常发生在(A)

A、反密码子的第1位碱基

B、反密码子的第2位碱基

C、反密码子的第3位碱基

D、A+C

E、A+B+C

21. tRNA携带活化的氨基酸的部位是(E)

A、反密码环

B、TφC环

C、DHU环

D、额外环

E、CCA

22. 哺乳动物核糖体大亚基的沉降常数是(D)

A、30S

B、40S

C、50S

D、60S

E、70S

23. 信号识别颗粒的成分包括(B)

A、snRNA

B、7SL RNA

C、snRNP

D、SRP受体

E、ribozyme

24. 关于核酶叙述正确的是(A)

A、化学本质是RNA

B、分为DNA酶和RNA酶

C、属于核酸酶

D、底物只能是DNA

E、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25. 下列哪种物质不是核酸与蛋白质的复合物(D)

A、核糖体

B、snRNP

C、SRP

D、核酶

E、端粒酶

26. 哪种情况会导致移码突变( C)

A、倒位

B、颠换

C、插入一个碱基

D、连续缺失三个碱基

E、以上都不对

27. 原核生物的基因组主要存在于(C)

A、质粒

B、线粒体

C、类核

D、核糖体

E、高尔基体

28. 真核生物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B)

A、α-螺旋

B、核小体

C、质粒

D、β-片层

E、结构域

29. 关于真核生物结构基因的转录,正确的说法是(B)

A、产物多为多顺反子RNA

B、产物多为单顺反子RNA

C、不连续转录

D、对称转录

E、新生链延伸方向为3′→5′

30. 下列有关真核生物结构基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结构基因大都为断裂基因

B、结构基因的转录是不连续的

C、含大量的重复序列

D、结构基因在基因组中所占比例较小

E、产物多为单顺反子RNA

31. 染色体中遗传物质的主要化学成分是(C)

A、组蛋白

B、非组蛋白

C、DNA

D、RNA

E、mRNA

32. 大肠杆菌DNA的复制(C)

A、为单起点单向复制

B、为双起点单向复制

C、为单起点双向复制

D、为多起点双向复制

E、为双起点双向复制

33. 合成冈崎片段不需要(E)

A、dNTP

B、NTP

C、引物酶

D、DNA聚合酶

E、DNA连接酶

34. DNA复制时,模板序列是5'-TAGA-3',将合成下列哪种互补结构(A)

A、5'-TCTA-3'

B、5'-ATCA-3'

C、5'-UCUA-3'

D、5'-GCGA-3'

E、5'-AGAT-3'

35. DNA是以哪种链进行复制的(B)

A、冈崎片段

B、两条亲代链

C、前导链

D、随后链

E、以上都不是

36. DNA半保留复制时需要(B)

A、DNA指导的RNA聚合酶

B、引发酶

C、延长因子

D、终止因子

E、mRNA

37. DNA半保留复制不涉及(D)

A、冈崎片段

B、引物酶

C、DNA聚合酶

D、氨基酰tRNA合成酶

E、DNA连接酶

38. 复制叉前进时,其前方的DNA双螺旋会形成哪种结构(B)

A、负超螺旋

B、正超螺旋

C、右手螺旋

D、左手螺旋

E、松弛状态

39. 大肠杆菌DNA聚合酶Ⅲ的核心酶含有的亚基是 (C)

A、α、β、γ

B、α、β、δ

C、α、ε、θ

D、α、γ、ε

E、β、γ、ε

40. 大肠杆菌DNA聚合酶的哪个亚基可以形成滑卡式结构(B)

A、α

B、β

C、γ

D、δ

E、ε

41. 逆转录病毒基因组复制时所用的引物为(C)

A、RNA

B、DNA

C、tRNA

D、mRAN

E、不用引物

42. 复制起点富含哪种碱基时易被与复制有关的酶和蛋白质识别(B)

A、GC

B、AT

C、AG

D、CT

E、TG

43. 若使15N标记的大肠杆菌在14N培养基中生长2代,提取DNA,则14N-15N杂合DNA分子

与14N-DNA分子之比为(A)

A、1:1

B、1:2

C、1:3

D、2:1

E、3:1

44. 下列哪种紫外线最易造成DNA损伤(D)

A、400—350nm

B、350—320nm

C、320—290nm

D、290—100nm

E、以上都不是

43. 致DNA损伤因素的作用靶点有(E)

A、嘌呤碱

B、嘧啶碱

C、脱氧核糖

D、磷酸二酯键

E、以上都是

44. 最严重的DNA损伤是(C)

A、错配

B、碱基置换

C、DNA双链断裂

D、DNA交联

E、移码突变

45. E.coli的RNA聚合酶中,辨认转录起始点的组分是(B)

A、核心酶

B、σ

C、α

D、β

E、β'

46. 真核生物中,RNA聚合酶Ⅱ的转录产物是(E)

A、45S rRNA

B、5S rRNA

C、tRNA

D、U6 snRNA

E、hnRNA

47. 真核生物Ⅱ类基因的启动子核心序列通常位于(A)

A、—25区

B、—10区

C、—35区

D、+1区

E、+10区

48. 下列物质中,能够辅助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结合启动子的是(C)

A、起始因子

B、增强子

C、转录因子

D、延长因子

E、σ因子

49. 下列哪种物质不需要进行转录后加工即可发挥功能(A)

A、E.coli mRNA

B、E.coli tRNA

C、E.coli rRNA

D、yeast mRNA

E、yeast tRNA

50. RNA编辑发生在(C)

A、成熟的mRNA

B、tRNA和rRNA的前体

C、hnRNA

D、成熟的tRNA和rRNA

E、snRNA

51.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不需要(B)

A、RAN

B、剪切因子

C、分子伴侣

D、帽子结合蛋白

E、GTP

52. 原核生物的核糖体大亚基是(C)

A、30S

B、40S

C、50S

D、60S

E、70S

53. 真核生物参与蛋白质合成的起始因子有几种(E)

A、1

B、2

C、3

D、4

E、>5

54. 原核生物的翻译起始阶段,帮助fMet-tRNA结合AUG的是(A)

A、IF-2

B、IF-1

C、eIF-2

D、eIF-3

E、eIF-4

55. SD序列与下列哪种rRNA相互作用(C)

A、5S

B、23S

C、16S

D、5.8S

E、18S

56. 原核生物肽链合成的延长阶段,使氨基酰-tRNA进入A位的蛋白质因子是(C)

A、EF-1

B、EF-2

C、EF-Tu

D、EF-G

E、转肽酶

57. 乳糖操纵子中,能结合异乳糖(诱导剂)的物质是(C)

A、AraC

B、cAMP

C、阻遏蛋白

D、转录因子

E、CAP

58. 下列哪项不属于真核生物基因的顺式作用元件(B)

A、激素反应元件

B、衰减子

C、启动子

D、沉默子

E、增强子

59. 与RNA聚合酶相识别和结合的DNA片段是(E)

A、增强子

B、衰减子

C、沉默子

D、操纵子

E、启动子

60. 下列哪一项不是转录的原料(A)

A、TTP

B、ATP

C、CTP

D、UTP

E、GTP

61. 转录生成的RNA链中有(E)

A、dAMP

B、CTP

C、UDP

D、dTTP

E、UMP

62. 在复制和转录中均起作用的是(E)

A、RNA引物

B、DNA聚合酶

C、NMP

D、dNTP

E、蛋白质因子

63. 转录时模板与产物之间不存在的碱基对应关系是(A)

A、A→T

B、T→A

C、A→ U

D、C→ G

E、G→C

64. 真核生物的细胞核RNA聚合酶有几种(C)

A、1

B、2

C、3

D、4

E、5

65. 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有几种(A)

A、1

B、2

C、3

D、4

E、5

66. 抗结核菌药物利福平的作用靶点是RNA聚合酶的(B)

A、α亚基

B、β亚基

C、β′亚基

D、σ亚基

E、不固定在哪一个亚基上

67. 原核生物mRNA的SD序列可以结合哪种核糖体组分(A)

A、30S亚基

B、40S亚基

C、50S亚基

D、60S亚基

E、以上都不对

68. 在翻译起始阶段发挥作用的蛋白质因子是(A)

A、IF

B、EF

C、RF

D、转肽酶

69. 原核生物中,某种代谢途径相关的几种酶类往往通过何种机制进行协调表达(B)

A、顺反子

B、操纵子

C、转录因子

D、衰减子

70. 细菌优先利用葡萄糖作为碳源,葡萄糖耗尽后才会诱导产生代谢其他糖的酶类,这种现象称为(E)

A、衰减作用

B、阻遏作用

C、诱导作用

D、协调调节作用

E、分解代谢物阻遏作用

71.大肠杆菌的乳糖操纵子模型中,与Operator结合而调控转录的是(A)

A、阻遏蛋白

B、RNA聚合酶

C、调节基因

D、cAMP-CAP

E、启动子

72. 翻译终止阶段,新生多肽链的释放涉及哪种化学键的断裂(E)

A、肽键

B、磷酸二酯键

C、氢键

D、疏水键

E、酯键

名词解释

1. 基因表达: 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转录,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翻译,使得遗传信息通过蛋白质来发挥生物学功能、表现生物学性状,这个过程称为基因表达。

2. 不对称转录: 在双链DNA的某一区域,一条链被用作模板链来指导转录,另一条链则不转录;对不同的DNA区域来说,模板链并非总是同一条链,这被称为不对称转录。

3. 管家基因: 在所有组织细胞中始终表达的基因,其功能对维持生命活动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4. 顺式作用元件: 顺式作用元件(cis-acting element)指与被调控的目标DNA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特定DNA序列,是反式作用因子的结合位点,它们通过与反式作用因子。顺式作用元件本身不编码任何蛋白质,仅仅提供一个作用位点,要与反式作用因子结合而调控基因转录的精确起始和转录效率。

5. 反式作用因子:某些调控因子通过扩散结合于细胞内的多个目标DNA 序列,发生突变后将同时影响不同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表达,这样的调控因子称为反式作用因子,其化学本质一般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6. RNA 编辑: 指基因转录产生的mRNA 编码区中核苷酸序列发生缺失、插入或置换,导致其序列与其基因编码链序列不同的现象。

7. RNA 反式剪接:从不同DNA 分子转录得到的RNA 经过加工,将外显子连接形成成熟的RNA 分子,这个过程称为RNA 反式剪接。

8. 增色效应:变性时DNA 的双链解开,有序的碱基排列被打乱,增加了对光的吸收,因此变性后DNA 溶液的紫外吸收作用增强,此现象称为增色效应。

9. 减色效应:变性DNA 分子复性形成双螺旋结构时其紫外吸收降低的现象称为减色效应。核酸分子杂交:复性时,不同来源的DNA 之间或DNA 与RNA 之间的互补碱基序列可形成杂交双链DNA DNA-RNA。

10. 基因组:生物体或细胞中一套完整的单倍体遗传物质的总和。

11. 分子伴侣: 是一类在序列上没有相关性但有共同功能的蛋白质,它们在细胞内帮助其他含多肽的结构完成正确的组装,而且在组装完毕后与之分离,不构成这些蛋白质结构执行功能时的组份。12. 核酸的复性: 变性DNA 在适当条件下,两条互补链全部或部分恢复到天然双螺旋结构的现象称为复性。

13.反义RNA:许多小分子调控RNA 能与不同的mRNA 结合,在翻译水平上起调控作用,这些小分子RNA 被称为反义RNA。

14. 启动子:启动子是DNA 中一段特定的核苷酸序列,这段核苷酸序列是RNA 聚合酶在转录起始时对模板DNA 的识别部位和结合部位,是转录过程能否起始的决定部位,其本身不转录

15. 熔解温度: 当50% 的DNA 变性时的温度称为该DNA 的解链温度,即增色效应达到一半时的温度。

17. 基因家族: 基因家族是真核生物基因组中来源相同、结构相似、功能相关的一组基因。

18. 卫星DNA: 有些高度重复DNA 序列的碱基组成和浮力密度与主体DNA 有区别,在浮力密度梯度离心时,可形成不同于主DNA 带的卫星带,称为卫星DNA。

19. 跨越合成: 由特殊的DNA 聚合酶取代停留在损伤位点上的催化复制的DNA 聚合酶,在子链上(模板链上损伤碱基的对面)随机插入核苷酸(正确或错误的),以实现对损伤位点无错或易错的修复。。20. 假基因: 有些基因核苷酸序列与相应的正常功能基因基本相同,但却不能合成出功能蛋白质,这些失活基因称为假基因。

21. 蛋白质拼接: 指将一条多肽链内部的一段氨基酸序列切除,同时将两端的序列连接在一起的后加工方式。

22.端粒酶: 是一种反转录酶,能以自身RNA 为模板,不断合成新的端粒DNA 序列添加到染色体末端,弥补端粒丢失阻止端粒缩短,并可能使得细胞最终逃脱程序性死亡,获得无限增殖能力,即永生化。

23. RNA 剪接: 断裂基因在表达时首先转录成初级转录产物,即前体mRNA;然后经过加工,除去无关的DNA 内含子序列的转录物,形成成熟的mRNA 分子,这种删除内含子、连接外显子的过程,称为RNA 拼接或剪接。

24. SD 序列:原核生物mRNA 的5’端有一段富含嘌呤的序列,由4~5 个碱基组成,可与16S rRNA 的3’端反SD 序列互补配对,便于核糖体识别起始密码子。

25. 同源重组:也称一般性重组,是在两个DNA 分子的同源序列间直接进行交换的一种重组形式。

26.核酸的变性: 核酸在化学、物理因素的影响下,维持核酸双螺旋结构的氢键和碱基堆积力受到破坏,分子由稳定的双螺旋结构松解为无规则线性结构甚至解旋成单链的现象,称为核酸的变性。27. 转座因子: 指可以从染色体基因组上的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甚至在不同染色体

之间跃迁的DNA 序列。

28. 同义突变:突变的密码子编码与原来相同的氨基酸,突变蛋白的结构和功能不发生变化,因此称为同义突变。

29. C 值:一个单倍体基因组的全部DNA 含量总是恒定的,这是物种的一个特征,通常称为该物种的C 值

30. C 值矛盾:指生物体DNA 含量的反常现象,具体包括:C 值并非总是随生物进化等级的提高而增加,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物种C 值差异巨大,真核生物DNA 的含量远远超过编码蛋白质的需求量。

31. 冈崎片段: 在DNA 的复制过程中,由于滞后链的不连续复制而产生的短的核苷酸片段,称为冈崎片段。

32. 信号肽:一段在一级结构上连续的氨基酸序列,通常有15~60 个氨基酸残基,引导蛋白质分拣。

33. 严谨反应: 细菌在饥饿条件下生长,特别是缺乏氨基酸时,将关闭大部分的代谢活动,主要表现是rRNA 和tRNA 合成大量减少,而蛋白质降解的速度增加,此现象称为严谨反应。

34. 切除修复:先切除DNA 中受损的碱基或核苷酸,重新合成正常的核苷酸,再经连接酶重新连接,前后经历识别、切除、重新合成和重新连接四步,由于不需可见光激活,也叫暗修复。

35. 重组修复: 利用同源重组的方法将DNA 模板进行交换以克服损伤对复制的障碍,而随后的复制仍然使用细胞内高保真的聚合酶,在DNA 损伤未被切除或修复的情况下使细胞恢复DNA复制,等到复制完成后再通过其他机理修复残留的损伤。

36. 错配修复: 是在含有错配碱基的DNA 分子中,使正常核苷酸序列恢复的修复方式;主要用来纠正DNA 双螺旋上错配的碱基对,还能修复一些因复制打滑而产生的小于4nt 的核苷酸插入或缺失。

37. SOS 反应:细胞受到致死性威胁,DNA 受到严重损伤时,做出的有利于细胞生存、但以突变为代价的反应,包括易错的DNA 跨损伤合成、细胞丝状化(细胞伸长,但不分裂)和切除修复系统的激活,其中涉及到超过40 个与DNA 损伤修复、复制、突变相关基因的表达。

38. 极性效应: IS 能从DNA 的一个位点插入到另一个位点,导致靶位点基因以及和靶位点基因在同一个操纵子内,但位于靶位点基因下游的基因表达受阻,此现象称为极性效应。

39. 操纵子: 指原核生物数个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串联在一起,连同其上游的调控区(包括启动子和操纵基因)以及下游的转录终止信号所构成的基因表达单位,所转录的 RNA 为多顺反子。

40. 分解代谢物阻遏效应: 葡萄糖的某些降解产物抑制利用其他糖类的酶的合成,这种效应称之为分解代谢物阻遏效应。

41.半保留复制由亲代DNA 生成子代DNA 时,每个新形成的子代DNA 中,一条链来自亲代DNA,而另一条链则是新合成的,这种复制方式称半保留复制。

42. 有义链: 与mRNA 序列相同的那条DNA 链称为编码链或称有义链。

43. 反义链:把根据碱基互补原则指导mRNA 合成的DNA 链称为模板链或反义链。

44.无义突变:由于碱基对的取代,使原来可以编码某种氨基酸的密码子变成了终止密码子,导致肽链合成提前结束,此种突变称为无义突变。

45. 错义突变:DNA 分子中碱基对的取代,使得mRNA 的某一密码子发生变化,由它所编码的氨基酸就变成另一种的氨基酸,使得多肽链中的氨基酸序列也相应的发生改变,此种突变称为错义突变。

46. 核酶:是一种可以催化RNA 切割和RNA 剪接反应的由RNA 组成的酶,可以作为基因表达和病毒复制的抑制剂。

47. 密码子简并性: 大多数氨基酸都存在几个密码,由几种密码子编码同一个氨基酸的现象称为密码子的简并性。

48. 同义突变:碱基对的取代并不都是引起错义突变和翻译终止,有时虽然有碱基被取代,但在蛋白质水平上没有引起变化,氨基酸没有被取代,这是因为突变后的密码子和原来的密码子代表同一个氨基酸。

填空题

1. DNA与RNA在组成成分上的基本区别包括,DNA含有(脱氧核糖)、(含氮碱基)、(磷酸),而RNA 含有(核糖)、(含氮碱基)、(磷酸)。DNA的含氮碱基包括(A)、(T)、(G)、(C),而RNA的含氮碱基包括(A)、(U)、(G)、(C)。

2. 细胞中的RNA主要包括(tRNA)、(mRNA)、(rRNA)三种,其中(rRNA)的含量最高。作为蛋白质合成模板的是( mRNA ),负责将氨基酸运到合成场所的是(tRNA ),参与组成核糖体的是(rRNA )。

3. 病毒根据核酸类型可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4. 基因表达的主要产物为(RNA)、(蛋白质)。

5. 在真核生物生殖细胞中,端粒长度(保持不变 );而在体细胞中,端粒长度随细胞分裂而

(逐步缩短)。

6.DNA 聚合酶合成DNA 的方向是(5'→3')。RNA 聚合酶合成RNA 的方向是(5'→3')。

7. 原核生物RNA 聚合酶全酶比核心酶多了一个(σ)亚基,该亚基在RNA 延伸时掉落。

8. 根据对(α-鹅膏蕈碱 )的敏感性差别,真核生物RNA 聚合酶被分为三类。mRNA 由( RNA 聚合酶II)催化合成,rRNA 由 (RNA 聚合酶I) 催化合成,tRNA 和5S rRNA 由(RNA 聚合酶III) 催化合成。

9. 在翻译肽链时,氨酰-tRNA 合成酶将(氨基酸)连接到( tRNA) 3'末端的CCA, (mRNA)中的密码子与( tRNA )中的反密码子识别,决定在新生肽链中加上哪个氨基酸。

10. 当细菌处于饥饿条件下,大部分代谢过程被关闭,积累两种特殊的核苷酸: (ppGpp)、(pppGpp ),这两种核苷酸称为魔斑。

11. DNA 复制时,解链酶等先将DNA 的一段双链解开,形成( 复制点 ),形状像一个叉子,故称为(复制叉)。

12. 发生无义突变时,原来可以翻译某种氨基酸的密码子变成了( 终止密码子 )。发生同义突变时,碱基对的取代并未引起蛋白质序列的变化,这是因为突变后的(密码子)和原来的(密码子 )代表同一个(氨基酸)。

13. 在发生错义突变时,如果氨基酸的替换并不影响蛋白质的功能,这种突变也称为(中性突变)。

14. DNA 在变性时,两条链之间的( 氢键)断裂,而( 共价键)不受影响。

15. DNA 双螺旋中(脱氧核糖)和(磷酸)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双螺旋链的骨架,(碱基)位于双螺旋内部。维持双螺旋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包括: (碱基对之间的氢键)、(碱基堆积力)、(正负电荷的作用)。

16. 真核生物RNA 聚合酶I 位于(核仁 ), 转录生成(rRNA);RNA 聚合酶II 位于(核质),转录合成(mRNA);RNA 聚合酶III 位于(核质), 转录合成(tRNA)。

17. 真核生物断裂基因由( 外显子)和(内含子)间隔排列组成。在转录mRNA 时,将( 内含子 )去除,同时将(外显子 )连接起来形成成熟的RNA 分子,此过程称为RNA 剪接。

18. 原核生物起始tRNA 携带(甲酰甲硫氨酸),真核生物起始tRNA 携带(甲硫氨酸)。

19. 原核生物启动子的核心区域为(-35 区)、(-10 区 )和(转录起始位点)。

20. 原核生物一条mRNA 上携带有多个基因的信息,即以(多顺反子)的形式存在。而真核生物mRNA 往往只携带一个基因的信息,即(单顺反子)。

21. 核酸探针是能识别特异碱基顺序的带有标记的一段(DNA)或(RNA)分子。

22. 与原核生物mRNA 相比,真核生物mRNA 在5'端有( 帽子 ),在3'端有(Poly A 尾巴)。

简答题

1. 简述RNA 转录的概念及其基本过程。

答:RNA 的转录是以DNA 中的一条单链为模板,游离碱基为原料,拷贝出一条与另一条单链(即编码链)序列完全相同(除了T—U 之外)的RNA 单链的过程,是基因表达的核心步骤。

基本过程包括:

a. 模板的识别:RNA 聚合酶与启动子DNA 双链相互作用并与之相结合。

b. 转录起始:启动子附近的DNA 双链解旋并解链,形成转录泡以促使底物核糖核苷酸与模板DNA 的碱基配对,RNA 链上第一个核苷酸键的产生。

c. 转录延伸:RNA 聚合酶释放σ因子离开启动子后,核心酶沿模版DNA 链移动并使新生的RNA 链不断伸长。

d. 转录终止:当RNA 链延伸到转录终止位点时,RNA 聚合酶不再形成新的磷酸二酯键,RNA—DNA 杂合物分离,转录泡瓦解,DNA 恢复成双链状态,而RNA 聚合酶和RNA链都被从模板上释放出来,转录完成。

2. 遗遗传密码有哪些特性?

答:a.遗传密码的连续性,密码间无间断也没有重叠,即起始密码子决定了所有后续密码子的位置。

b.遗传密码的简并性,即同一个氨基酸可能由一种以上密码子编码。

c.遗传密码的通用性和特殊性,无论是体内还是体外,也无论是对病毒、细菌、动物还是植物而言,遗传密码都是通用的;但是某些密码子在不同生物中有着相对特殊的作用。

d.遗传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的相互作用,在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tRNA 的反密码子在核糖体内是通过碱基的反向配对与mRNA 上的密码子相互作用的。

3. 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的基因组各有何特点?

原核基因组的特点:

①为一条环状双链 DNA;②只有一个复制起点;

③具有操纵子结构;④绝大部分为单拷贝;

⑤可表达基因约 50%,大于真核生物小于病毒;

⑥基因一般是连续的,无内含子;⑦重复序列很少。

真核基因组的特点:

①真核生物基因组远大于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复杂,基因数庞大,具有多个复制起点;

②基因组 DNA 与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储存于细胞核内;

③真核基因为单顺反子,而细菌和病毒的结构基因多为多顺反子;

④基因组中非编码区多于编码区;

⑤真核基因多为不连续的断裂基因,由外显子和内含子镶嵌而成;

⑥存在大量的重复序列;

⑦功能相关的基因构成各种基因家族;

⑧存在可移动的遗传因素;

⑨体细胞为双倍体,而精子和卵子为单倍体。

4.生物体有哪些修复DNA 损伤的机制?写出其基本特征。举例说明DNA 损伤修复与人体疾病的关系。

a.生物体消除各种DNA 分子损伤的机制有光修复、切除修复、重组修复、SOS 反应等。

光修复是在蓝光的诱导下,由修复酶切除TT 二聚体,在复制前完成修复。

b.切除修复不需要光的诱导,切除损伤部位后,重新合成被切掉的部分,在复制前完成修复。

以上两种修复都是避免差错的修复。

c.重组修复通过链的重组置换,拆东墙,补西墙,完成修复,但损伤部位仍保留,所以是引起差错

的修复。

SOS 反应是细胞DNA 受到损伤或复制系统受到抑制后的紧急情况下,细胞为求生存而产生的一系列应急措施。SOS 反应包括诱导产生的避免差错的修复和易错修复,即可诱导上述三种修复,此外还可诱导产生缺乏校对功能的DNA 聚合酶,在不与模板碱基互补配对的情况下合成DNA,完成复制,以保证细胞的存活,同时也导致了高突变率。DNA 损伤修复机制如果有缺陷,可导致人体出现疾病。比如,抑癌基因Brca1 的蛋白质产物参与重组修复、核苷酸切除修复,若有基因缺陷则患乳腺癌和卵巢癌风险显著增加。好莱坞女星安吉丽娜·朱莉因为携带Brca1 基因缺陷,为了预防癌症,先后切除了乳腺、卵巢、输卵管。

5. 根据DNA 序列复性动力学特征,真核生物基因组序列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各有何特征?

快复性组分(第一相),高度重复序列;

中度复性组分(第二相),中度重复序列;

慢复性组分(第三相),单一序列。

单一序列(单拷贝序列,single copy sequences):又称非重复序列,一个基因组中只有一个拷贝。慢复性速度,单一序列的复性曲线常只有一个拐点,而重复序列常有多个拐点。结构基因 (蛋白质基因)大多是单拷贝序列。

中度重复序列:复性速度介于单一序列和高度重复序列之间。有十个到几百个拷贝,一般是非编码序列,在基因调控中起重要作用,如人的Alu 序列家族。

高度重复序列:复性速度最快。有几百到几百万个拷贝,如rRNA 基因和某些tRNA基因。

6、DNA 复制和转录有何异同?

相同点:DNA 作为模板,遵循碱基配对规律,生成磷酸二酯键,链延长方向5'→3'。

不同点:

7. 真核细胞细胞核中的RNA 聚合酶有哪几类?各有何功能?

RNA 聚合酶I 位于核仁,催化合成rRNA。

RNA 聚合酶II 位于核质,催化合成mRNA。

RNA 聚合酶III 位于核质,催化合成小分子RNA,如tRNA、5S rRNA 等。

8、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mRNA 结构有什么区别?绘出示意图。

答:

原核生物的mRNA 一般是含有多个ORF 的多顺反子mRNA。ORF 前是核糖体结合位点(RBS),RBS 中含有SD 序列,能被核糖体识别结合,并起始翻译。

真核生物mRNA 通常是只有一个ORF 的单顺反子,只编码一种蛋白质。

9. 简述中心法则的内容,并绘出示意图。

DNA 可作为模板复制,DNA 可作为模板转录出RNA,也可以RNA 为模板逆转录生成DNA。RNA 可以作为模板复制,RNA 可作为模板翻译出蛋白质。

《食品微生物学》复习资料总结版

《食品微生物学》复习资料总结版

《食品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一.微生物学发展中的几个重要人物的贡献。 1初创期--形态学时期:代表人物: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并描述微生物的存在。 2奠基期--生理学时期:代表人物:巴斯德,建立胚种学说(曲颈瓶试验);乳酸发酵是微生物推动的;氧气对酒精发酵的影响;用弱化的致病菌防治鸡霍乱。科赫,建立了科赫法则,证实了病原菌学说,建立微生物学实验方法体系。3发展期--生化、遗传学时期:代表人物:Buchner,开创微生物生化研究;Doudoroff,建立普通微生物学。 4成熟期--分子生物学时期 二.什么是微生物?广义的微生物和主要包括哪几大类? 1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指大量的、极其多样的、不借助显微镜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类群的总称。 2微生物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某些藻类。 3微生物分类: 六界(病毒界1977年加上,我国陈世骧):

三元界: 三.微生物具有哪些主要特性?试简要说明之。 1体积小,比表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性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 四.细菌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大小及繁殖方式如何? 1细菌的基本形态分为:球形或椭圆形、杆状或圆柱状、弧状和螺旋状,分别称为球菌、杆菌、弧菌和螺旋菌。 2细菌细胞的大小一般用显微测微尺测量,并以多个菌体的平均值或变化范围来表示。 3细菌的繁殖主要是简单的无性的二均裂殖。

球菌:单球菌,双~,链~,四联~,八叠~,葡萄球菌。。大小以直径表示 杆菌:种类最多,长杆菌(长/宽>2);杆菌(=2);短杆菌(<2)。。大小:长度×宽度 弧菌:弯曲度<1 ;螺旋菌2≤弯曲≤6;螺旋体:弯曲度>6 ..大小:自然弯曲长度×宽度 细菌的重量:1×10^-9~1×10^-10mg,及1g细菌有1~10万个菌体 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及细胞核等四部分 五.细菌细胞壁的结构(Gram+、Gram-)与功能?Gram染色的原理和步骤?知道常规的几种Gram+、Gram—的菌种。 1结构:在细菌菌体的最外层,为坚韧、略具弹性的结构。 其基本骨架是肽聚糖层,由氨基糖(包括N-乙酰葡萄糖胺,NAG和N-乙酰胞壁酸,NAM两种)和氨基酸组成。 2 Gram+的细胞壁具有较厚(30-40nm)而致密的肽聚糖层, 多达20层,磷壁酸是革兰氏阳性菌的特有成分,可加强肽聚糖的结构。 3 Gram-的细胞壁薄(15-20nm)、结构较复杂,分为外膜(基本成分是脂多糖LPS)、肽聚糖层和壁膜间隙。 4功能:(1)保护细胞及维持外形(如果人工去掉细胞壁后,所有菌的原生质均变成圆形)。

分子生物学复习题

1、分子生物学的定义。 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从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主要指遗传信息的传递(复制)、保持(损伤和修复)、基因的表达(转录和翻译)与调控。 2、简述分子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a.DNA重组技术(基因工程) (1)可被用于大量生产某些在正常细胞代谢中产量很低的多肽 ; (2)可用于定向改造某些生物的基因组结构 ; (3)可被用来进行基础研究 b.基因的表达调控 在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生物遗传信息的表达按一定时序发生变化(时序调节),并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加以修正(环境调控)。 c.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结构分子生物学) 一个生物大分子,无论是核酸、蛋白质或多糖,在发挥生物学功能时,必须具备两个前提: (1)拥有特定的空间结构(三维结构); (2)发挥生物学功能的过程中必定存在着结构和构象的变化。 结构分子生物学就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特定的空间结构及结构的运动变化与其生物学功能关系的科学。它包括3个主要研究方向: (1) 结构的测定 (2) 结构运动变化规律的探索 (3) 结构与功能相互关系 d.基因组、功能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研究 3、谈谈你对分子生物学未来发展的看法? (1)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揭示了生命本质的高度有序性和一致性,是人类认识论上的重大飞跃。生命活动的一致性,决定了二十一世纪的生物学将是真正的系统生物学,是生物学范围内所有学科在分子水平上的统一。 (2)分子生物学是目前自然学科中进展最迅速、最具活力和生气的领域,也是新世纪的带头学科。

(3)分子生物学是由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细胞学、以及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综合融会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同时也推动这些学科的发展。 (4)分子生物学涉及认识生命的本质,它也就自然广泛的渗透到医学、药学各学科领域中,成为现代医药学重要的基础。 1、DNA双螺旋模型是哪年、由谁提出的?简述其基本内容。 DNA双螺旋模型在1953年由Watson和Crick提出的。 基本内容: (1) 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中心轴相互缠绕,两条链均为右手双螺旋。 (2) 嘌呤与嘧啶碱位于双螺旋的内侧,3′,5′- 磷酸与核糖在外侧,彼此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接,形成DNA分子的骨架。 (3) 双螺旋的平均直径为2nm,两个相邻碱基对之间相距的高度即碱基堆积距离 为0.34nm,两个核苷酸之间的夹角为36。。 (4) 两条核苷酸链依靠彼此碱基之间形成的氢键相连系而结合在一起,A与T相配对形成两个氢键,G与C相配对形成3个氢键。 (5) 碱基在一条链上的排列顺序不受任何限制,但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当一条多核苷酸的序列被确定后,即可决定另一条互补链的序列。

生物化学超详细复习资料图文版

一。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脱氧核糖核酸( 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 ):遗传信息的贮存和携带者,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在真核细胞中,DNA 主要集中在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均有各自的DNA 。原核细胞没有明显的细胞核结构,DNA 存在于称为类核的结构区。 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 RNA ):主要参与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细胞的RNA 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少量存在于细胞核中。 DNA 分子中各脱氧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3′-5′磷酸二酯键)和排列顺序叫做DNA 的一级结构,简称为碱基序列。一级结构的走向的规定为5′→3′。 DNA 的双螺旋模型特点: 两条反向平行的多聚核苷酸链沿一个假设的中心轴右旋相互盘绕而形成。 ?磷酸和脱氧核糖单位作为不变的骨架组成位于外侧,作为可变成分的碱基位于侧,链间碱基按A —T ,G —C 配对(碱基配对原则,Chargaff 定律) ?螺旋直径2nm ,相邻碱基平面垂直距离0.34nm,螺旋结构每隔10个碱基对(base pair, bp )重复一次,间隔为3.4nm DNA 的双螺旋结构稳定因素 ? 氢键 ?碱基堆集力 ?磷酸基上负电荷被胞组蛋白或正离子中和 DNA 的双螺旋结构的意义 该模型揭示了DNA 作为遗传物质的稳定性特征,最有价值的是确认了碱基配对原则,这是DNA 复制、转录和反转录的分子基础,亦是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的分子基础。该模型的提出是本世纪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之一,它奠定了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的基石。 DNA 的三级结构 在细胞,由于DNA 分子与其它分子(主要是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使DNA 双螺旋进一步扭曲形成的高级结构. RNA 类别: ?信使RNA (messenger RNA ,mRNA ):在蛋白质合成中起模板作用; ?核糖体RNA (ribosoal RNA ,rRNA ):与蛋白质结合构成核糖体(ribosome ),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转移RNA (transfor RNA ,tRNA ):在蛋白质合成时起着携带活化氨基酸的作用。 rRNA 的分子结构 特征:? 单链,螺旋化程度较tRNA 低 ? 与蛋白质组成核糖体后方能发挥其功能

现代分子生物学复习题

现代分子生物学复习题

现代分子生物学 一.填空题 1.DNA的物理图谱是DNA分子的限制性内切酶酶解片段的排列顺序。 2.核酶按底物可划分为自体催化、异体催化两种类型。 3.原核生物中有三种起始因子分别是IF-1、 IF-2 和IF-3 。 4.蛋白质的跨膜需要信号肽的引导,蛋白伴侣的作用是辅助肽链折叠成天然构象的蛋白质。 5.真核生物启动子中的元件通常可以分为两种:核心启动子元件和上游启动子元件。 6.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含结构分子生物学、基因表达与调控、DNA重组技术三部分。 7.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关键性实验是肺炎球菌感染 小鼠、T2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这两个实验中主要的论点证据是:生物体吸收的外源DNA改变了其遗传潜能。 8.hnRNA与mRNA之间的差别主要有两点: hnRNA在转变为mRNA的过程中经过剪接、 mRNA的5′末端被加上一个m7pGppp帽子,在mRNA3′ 东隅已逝 2 桑榆非晚!

末端多了一个多聚腺苷酸(polyA)尾巴。 9.蛋白质多亚基形式的优点是亚基对DNA的利用来说是一 种经济的方法、可以减少蛋白质合成过程中随机的错误对蛋白质活性的影响、活性能够非常有效和迅速地被打开和被关闭。 10.质粒DNA具有三种不同的构型分别是: SC构型、 oc 构型、 L构型。在电泳中最前面的是SC构型。 11.哺乳类RNA聚合酶Ⅱ启动子中常见的元件TATA、GC、 CAAT所对应的反式作用蛋白因子分别是TFIID 、SP-1 和 CTF/NF1 。 12.与DNA结合的转录因子大多以二聚体形式起作用,转 录因子与DNA结合的功能域常见有以下几种螺旋-转角-螺旋、锌指模体、碱性-亮氨酸拉链模体。 13.转基因动物常用的方法有:逆转录病毒感染法、DNA 显微注射法、胚胎干细胞法。 14.RNA聚合酶Ⅱ的基本转录因子有、TFⅡ-A、TFⅡ-B、 TFII-D、TFⅡ-E他们的结合顺序是: D、A、B、E 。 其中TFII-D的功能是与TATA盒结合。 15.酵母DNA按摩尔计含有32.8%的T,则A为_32.8%_,G 为_17.2%_和C为_17.2%__。 16.操纵子包括_调控基因、调控蛋白结合位点和结构基因。 17.DNA合成仪合成DNA片段时,用的原料是模板DNA 东隅已逝 3 桑榆非晚!

微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细菌乙醇发酵与酵母菌乙醇发酵 酵母菌乙醇发酵,在厌氧和偏酸(pH3.5-4.5)的条件下,通过糖酵解(EMP)途径将葡萄糖降解为2分子丙酮酸,丙酮酸再在丙酮酸脱羧酶作用下生成乙醛,乙醛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还原成乙醇,1分子葡萄糖产生2分子乙醇、2分子二氧化碳和净产生2分子ATP。 细菌乙醇发酵,细菌即可利用EMP途径也可利用ED途径进行乙醇发酵,经ED途径发酵产生乙醇的过程与酵母菌通过EMP途径生产乙醇不同,故称细菌乙醇发酵。1分子葡萄糖经ED途径进行乙醇发酵,生成2分子乙醇和2分子二氧化碳,净产生1分子ATP。 2菌落与菌苔 菌落,生长在固体培养基上,通常来源于一个细胞、肉眼可见的微生物细胞群体叫做菌落。菌苔,当菌体培养基表面密集生长时,多个菌落相互连接成一片,称菌苔。 3原生质体与原生质球 原生质体指人工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的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剩下的仅由细胞膜包裹着的细胞,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形成。 原生质球指用同样的方法处理,仍有部分细胞壁物质未除去所剩下的部分,一般由革兰氏阴性细菌所形成。 4温和噬菌体与烈性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有些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并不增殖,也不裂解细菌,这种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烈性噬菌体,能在寄主细菌细胞内增殖,产生大量噬菌体并引起细菌裂解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5选择性培养基与鉴别培养基 选择性培养基,是根据某一种或某一类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对某种化合物的敏感性不同而设计的一类培养基。利用这种培养基可以将某种或某类微生物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 鉴别培养基,是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特点在普通培养基中加入某种试剂或化学药品,通过培养后的显色反应区别不同微生物的培养基。 6连续培养与分批培养 连续培养,在培养容器中不断补充新鲜营养物质,并不断地以同样速度排除培养物,使培养系统中细菌数量和营养状态保持恒定,这就是连续培养法 分批培养,将少量单细胞纯培养物接种到恒定容器新鲜培养基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定时取样测定细菌数量。培养基一次加入,不补充,不更换。 7恒化培养法与恒浊培养法 恒化培养法,通过控制某种限制性营养物质的浓度调节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及其细胞密度,使装置内营养物质浓度恒定的培养方法 恒浊培养法,根据培养液细胞密度调节培养液流入的速度,使装置内细胞密度保持恒定的培养方法 8随机培养法与同步培养法 同步培养法,使被研究的微生物群体处于相同生长阶段的培养方法 随机培养法,在一般培养中,微生物各个体细胞处于不同的生长阶段的培养方法 9碱基转换与颠换 碱基转换,DNA链中嘌呤被另外一个嘌呤,或嘧啶被另一个嘧啶所置换,叫做转换 颠换,DNA链中嘌呤被另外一个嘧啶,或者嘧啶被另外一个嘌呤所置换,叫做颠换。 10 转化与转导 转化,是受体菌直接吸收来自供体菌的DNA片段,通过交换将其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

南昌大学最新完整分子生物学复习资料

南昌大学分子生物学复习资料 杨光焱南昌大学生物科学141班 5601114030 一、名词解释 1)分子生物学: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物质基础的学科。研究细胞成分的 物理、化学的性质和变化以及这些性质和变化与生命现象的关系,如遗传信息的传递,基因的结构、复制、转录、翻译、表达调控和表达产物的生理功能,以及细胞信号的转导等。 2)移动基因:又称转座子。由于它可以从染色体基因组上的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是指在不同染色体之间跃迁,因此也称跳跃基因。 3)假基因:有些基因核苷酸序列与相应的正常功能基因基本相同,但却不能合 成出功能蛋白质,这些失活的基因称为假基因。 4)重叠基因:所谓重叠基因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共有一段DNA序列,或是指一段DNA序列成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的组成部分。 5)基因家族:是真核生物基因组中来源相同、结构相似、功能相关的一组基 因。 6)基因:能够表达和产生蛋白质和RNA的DNA序列,是决定遗传性状的功能单位. 7)基因组:细胞或生物体的一套完整单倍体的遗传物质的总和. 8)端粒:以线性染色体形式存在的真核基因组DNA末端都有一种特殊的结构叫 端粒.该结构是一段DNA序列和蛋白质形成的一种复合体,仅在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存在. 9)操纵子:是指数个功能上相关的结构基因串联在一起,构成信息区,连同其上游的调控区 (包括启动子和操纵基因)以及下游的转录终止信号所构成的基因表达单位,所转录的RNA为多顺反子. 10)顺式作用元件:是指那些与结构基因表达调控相关,能够被基因调控蛋白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的特异DNA序列.包括启动子,上游启动子元件,增强子,加尾信号和一些反应元件等. 11)反式作用因子:是指真核细胞内含有的大量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结合顺式作用元件而调节基因转录活性的蛋白质因子. 12)启动子:是RNA聚合酶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的DNA序列. 13)增强子:位于真核基因中远离转录起始点,能明显增强启动子转录效率的特殊DNA序列. 它可位于被增强的转录基因的上游或下游,也可相距靶基因较远. 14)转录因子:直接结合或间接作用于基因启动子、形成具有RNA聚合酶活性 的动态转录复合体的蛋白质因子。有通用转录因子、序列特异性转录因子、辅助转录因子等。

生物化学 复习资料 重点+试题 第五章 脂类代谢

第六章脂类代谢 一、知识要点 (一)脂肪的生物功能: 脂类是指一类在化学组成和结构上有很大差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特性,即不溶于水而易溶于乙醚、氯仿等非极性溶剂中的物质。通常脂类可按不同组成分为五类,即单纯脂、复合脂、萜类和类固醇及其衍生物、衍生脂类及结合脂类。 脂类物质具有重要的生物功能。脂肪是生物体的能量提供者。 脂肪也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如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组分,油脂是机体代谢所需燃料的贮存和运输形式。脂类物质也可为动物机体提供溶解于其中的必需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某些萜类及类固醇类物质如维生素A、D、E、K、胆酸及固醇类激素具有营养、代谢及调节功能。有机体表面的脂类物质有防止机械损伤与防止热量散发等保护作用。脂类作为细胞的表面物质,与细胞识别,种特异性和组织免疫等有密切关系。 (二)脂肪的降解 在脂肪酶的作用下,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甘油经磷酸化和脱氢反应,转变成磷酸二羟丙酮,纳入糖代谢途径。脂肪酸与ATP和CoA在脂酰CoA合成酶的作用下,生成脂酰CoA。脂酰CoA在线粒体内膜上肉毒碱:脂酰CoA转移酶系统的帮助下进入线粒体衬质,经β-氧化降解成乙酰CoA,在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β-氧化过程包括脱氢、水合、再脱氢和硫解四个步骤,每次β-氧化循环生成FADH2、NADH、乙酰CoA和比原先少两个碳原子的脂酰CoA。此外,某些组织细胞中还存在α-氧化生成α羟脂肪酸或CO2和少一个碳原子的脂肪酸;经ω-氧化生成相应的二羧酸。 萌发的油料种子和某些微生物拥有乙醛酸循环途径。可利用脂肪酸β-氧化生成的乙酰CoA 合成苹果酸,为糖异生和其它生物合成提供碳源。乙醛酸循环的两个关键酶是异柠檬酸裂解酶和苹果酸合成酶前者催化异柠檬酸裂解成琥珀酸和乙醛酸,后者催化乙醛酸与乙酰CoA生成苹果酸。 (三)脂肪的生物合成 脂肪的生物合成包括三个方面:饱和脂肪酸的从头合成,脂肪酸碳链的延长和不饱和脂肪酸的生成。脂肪酸从头合成的场所是细胞液,需要CO2和柠檬酸的参与,C2供体是糖代谢产生的乙酰CoA。反应有二个酶系参与,分别是乙酰CoA羧化酶系和脂肪酸合成酶系。首先,乙酰CoA在乙酰CoA羧化酶催化下生成,然后在脂肪酸合成酶系的催化下,以ACP作酰基载体,乙酰CoA为C2受体,丙二酸单酰CoA为C2供体,经过缩合、还原、脱水、再还原几个反应步骤,先生成含4个碳原子的丁酰ACP,每次延伸循环消耗一分子丙二酸单酰CoA、两分子NADPH,直至生成软脂酰ACP。产物再活化成软脂酰CoA,参与脂肪合成或在微粒体系统或线粒体系统延长成C18、C20和少量碳链更长的脂肪酸。在真核细胞内,饱和脂肪酸在O2的参与和专一的去饱和酶系统催化下,进一步生成各种不饱和脂肪酸。高等动物不能合成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必须依赖食物供给。 3-磷酸甘油与两分子脂酰CoA在磷酸甘油转酰酶作用下生成磷脂酸,在经磷酸酶催化变成二酰甘油,最后经二酰甘油转酰酶催化生成脂肪。 (四)磷脂的生成 磷脂酸是最简单的磷脂,也是其他甘油磷脂的前体。磷脂酸与CTP反应生成CDP-二酰甘油,在分别与肌醇、丝氨酸、磷酸甘油反应,生成相应的磷脂。磷脂酸水解成二酰甘油,再与CDP-胆碱或CDP-乙醇胺反应,分别生成磷脂酰胆碱和磷脂酰乙醇胺。 二、习题

分子生物学复习资料绝对重点

分子生物学复习资料 (第一版) 一名词解释 1 Southern blot / Northern blot—DNA斑迹法 / RNA转移吸印技术。是为了检测待检基因或其表达产物的性质和数量(基因拷贝数)常用的核酸分子杂交技术。二者均属于印迹转移杂交术,所不同的是前者用于检测DNA样品;后者用于检测RNA样品。 2 cis-acting element / trans-acting factor—顺式作用元件 / 反式作用因子。均为真核生物基因中的转录调控序列。顺式作用元件是与结构基因表达调控相关、能被基因调控蛋白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的特定DNA序列,包括启动子和上游启动子元件、增强子、反应元件和poly (A)加尾信号。反式作用因子是能与顺式作用元件特异性结合、对基因表达的转录起始过程有调控作用的蛋白质因子,如RNA聚合酶、转录因子、转录激活因子、抑制因子。 3VNTR / STR—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 / 短串联重复。均为非编码区的串联重复序列。 前者也叫高度可变的小卫星DNA,重复单位约9~24bp,重复次数变化大,变化高度多态性;后者也叫微卫星DNA,重复单位约2~6 bp,重复次数约10~60次,总长度通常小于150bp 。(参考第7题) 4 viral oncogene / cellular oncogene—病毒癌基因 / 细胞癌基因。病毒癌基因指存在于逆转录病毒中、体外能使细胞转化、体内能导致肿瘤发生的基因;细胞癌基因也叫原癌基因,指存在于细胞内,与病毒癌基因同源的基因序列。正常情况下不激活,与细胞增殖相关,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在进化上高等保守。当原癌基因的结构或调控区发生变异,基因产物增多或活性增强时,使细胞过度增殖,从而形成肿瘤。 5 ORF / UTR—开放阅读框 / 非翻译区。均指在mRNA中的核苷酸序列。前者是特定蛋白质多肽链的序列信息,从起始密码子开始到终止密码子结束,决定蛋白质分子的一级功能;后者是位于前者的5'端上游和3'端下游的、没有编码功能的序列,主要参与翻译起始调控,为前者的多肽链序列信息转变为多肽链所必需。 6 enhancer / silencer—增强子 / 沉默子。均为顺式作用元件。前者是一段含多个作用元件的短DNA序列,可特异性与转录因子结合,增强基因的转录活性,可以位于基因任何位置,通常在转录起始点上游-100到-300个碱基对处;后者是前者内含的负调控序列,结合特异蛋白因子时,对基因转录起阻遏作用。 7 micro-satellite / minisatellite—微卫星DNA / 小卫星DNA 。卫星DNA是出现在非编码区的串联重复序列,特点是有固定重复单位且重复单位首尾相连形成重复序列片段,串联重复单位长短不等,重复次数大小不一。微卫星DNA即STR;小卫星DNA分为高度可变的小卫星DNA(即VNTR)和端粒DNA。(参考第3题) 8 SNP / RFLP—单核苷酸多态性 /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前者是指在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的变异所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它是人类遗传变异中最常见的一种,占所

浙江农林大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绪论微生物与人类 1.人类迟至19世纪中叶才真正认识微生物世界,其中的障碍有哪些?它们是如何被克服的? 各举例说明之。 答:人类认识微生物世界中遇到的障碍以及被克服的相关例子如下: (1)个体微小。列文虎克利用其自制的显微镜,克服了肉眼的局限性,首次观察到多种微生物的个体形态。 (2)外貌不显。主要由科赫学派克服的,他们创立了许多显微镜技术,染色技术、悬滴培养技术和显微摄影技术,使人们对细菌等的外貌能清楚地观察到。 (3)杂居混生。由科赫等人发明的明胶和琼脂平板分离微生物纯种的方法,克服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杂居混生状态,从而进入了研究微生物纯培养阶段。 (4)因果难联。把微生物作用的因果联系起来的学者很多,如巴斯德提出了活的微生物是传染病、发酵和腐败的真正原因;科赫提出了证明某病的病原菌的“科赫法则”等。 2.微生物学发展史如何分期?各时期的时间、实质、创始人和特点是什么?我国人民在微生物学发展史上占有什么地位?有什么值得反思? 答:(1)微生物学发展史的分期以及各时期的时间、实质、创始人和特点如下:①史前期(约8000年前~1676年)——朦胧阶段 a.代表人物:各国劳动人民。 b.特点:未见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凭实践经验利用微生物的有益活动进行酿酒、发面、制酱、娘醋、沤肥、轮作、治病等。 ②初创期(1676~1861年)——形态描述阶段 a.代表人物:列文虎克。 b.特点: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出于个人爱好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 ③奠基期(1861~1897年)——生理水平研究阶段 a.代表人物:巴斯德和科赫。 b.特点:微生物学开始建立;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开始运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方法开展研究;建立了许多应用性分支学科;进入寻找人类和动物病原菌的黄金时期。 ④发展期(1897~1953年)——生化水平研究阶段 a.代表人物:E.Büchner。 b.特点:对无细胞酵母菌“酒化酶”进行生化研究;发现微生物的代谢统一性;普通微生物学开始形成;开展广泛寻找微生物的有益代谢产物;青霉素的发现推动了微生物工业化培养技术的猛进。 ⑤成熟期(1953年~至今)——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 a.代表人物:J.Watson和F.Crick。 b.特点:广泛运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和现代研究方法,深刻揭示微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规律;以基因工程为主导,把传统的工业发酵提高到发酵工程新水平;大量理论性、交叉性、应用性和实验性分支学科飞速发展;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独特实验技术推动了生命科学各领域飞速发展;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促进了生物信息学时代的到来。 (2)我国人民在微生物学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与反思

生物化学知识点总整理

一、蛋白质 1.蛋白质的概念:由许多氨基酸通过肽键相连形成的高分子含氮化合物,由C、H、O、N、S元素组成,N的含量为16%。 2.氨基酸共有20种,分类:非极性疏水R基氨基酸、极性不带电荷R基氨基酸、带正电 荷R基氨基酸(碱性氨基酸)、带负电荷R基氨基酸(酸性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 3.氨基酸的紫外线吸收特征:色氨酸和酪氨酸在280纳米波长附近存在吸收峰。 4.氨基酸的等电点:在某一PH值条件下,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及程度相同,溶液中氨基酸的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值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蛋白质等电点: 在某一PH值下,蛋白质的净电荷为零,则该PH值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5.氨基酸残基:氨基酸缩合成肽之后氨基酸本身不完整,称为氨基酸残基。 6.半胱氨酸连接用二硫键(—S—S—) 7.肽键: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α-氨基脱水缩合形成的化学键。 8.N末端和C末端:主链的一端含有游离的α氨基称为氨基端或N端;另一端含有游离的 α羧基,称为羧基端或C端。 9.蛋白质的分子结构:(1)一级结构:蛋白质分子内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化学键为肽键和二硫键;(2)二级结构:多肽链主链的局部构象,不涉及侧链的空间排布,化学键为氢键, 其主要形式为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3)三级结构: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 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即肽链中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化学键为疏水键、离子键、氢键及范德华力;(4)四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各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 相互作用。 10.α螺旋:(1)肽平面围绕Cα旋转盘绕形成右手螺旋结构,称为α螺旋;(2).螺旋上升一圈,大约需要3.6个氨基酸,螺距为0.54纳米,螺旋的直径为0.5纳米;(3).氨基酸的R基分布在 螺旋的外侧;(4).在α螺旋中,每一个肽键的羰基氧与从该羰基所属氨基酸开始向后数第五个氨基酸的氨基氢形成氢键,从而使α螺旋非常稳定。 11.模体:在许多蛋白质分子中可发现两个或三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特殊的空间构象,被称为模体。 12.结构域:大分子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常可分割成一个或数个球状或纤维状的区域,折叠得较为紧密,各行使其功能,称为结构域。 13.变构效应: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伴随其功能的变化,称为变构效应。 14.蛋白质胶体结构的稳定因素:颗粒表面电荷与水化膜。 15.什么是蛋白质的变性、复性、沉淀?变性与沉淀关系如何?导致蛋白质的变性因素?举 例说明实际工作中应用和避免蛋白质变性的例子? 蛋白质的变性:在理化因素的作用下,蛋白质的空间构象受到破坏,其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生物活性丧失,其实质是蛋白质的次级断裂,一级结构并不破坏。 蛋白质的复性:当变性程度较轻时,如果除去变性因素,蛋白质仍能恢复或部分恢复其原 来的构象及功能,这一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复性。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三版-期末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三版-期末复习资料

1.曲颈瓶实验巴斯德否认了自然发生学说 2.微生物发展的五个时期:史前期(朦胧阶段);初创期(形态描述阶段),列文虎克---微生物的先驱者;奠基期(生理水平研究阶段),巴斯德---微生物学奠基人(显微镜的发现),科赫--细菌学奠基人;发展期(生化水平研究阶段)布赫纳---生物化学奠基人;成熟期(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 3.巴斯德的成果:①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②证实发酵由微生物引起③发明了狂犬病毒减毒疫④苗制备方法⑤发明巴氏消毒法 4.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其中,体积小面积大最基本,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 4 个共性 5.细菌的三个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6.细菌的一般构造: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特殊构造:鞭毛,菌毛,性菌毛,糖被(微荚膜,荚膜),芽孢 7.细菌的细胞壁的功能:①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保护细胞免受外力的损伤;②为细胞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③阻拦酶蛋白或抗生素等有害物质进入细胞;④赋予细菌特有的抗原性和致病性(如内毒素),并与细菌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密切相关。 8.肽聚糖由肽和聚糖,肽聚糖单体构成,①、四肽尾,由四个氨基酸分子按L 型与D型交替方式连接而成,接在N-乙酰胞壁酸上。②、双糖单位: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溶菌酶水解此键。③、肽桥:甘氨酸五肽,肽桥变化甚多,由此形成了“肽聚糖的多样性”) 9.磷壁酸是革兰氏阳性菌的特有成分,(主要成分是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是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 10.外膜是革兰氏阴性菌的特有结构(位于壁的最外层,成分:脂多糖LPS(类脂A:是革兰氏阴性菌致病物质内毒素的物质基础,是许多噬菌体在细胞表面的吸附受体;核心多糖;O-特异侧链);磷脂和若干外膜蛋 11.假肽聚糖的β-1,3-糖苷键被水解。 12.缺壁细胞:实验室中形成:自发缺壁突变:L型细菌 人工方法去壁:彻底除尽(原生质体) 部分去除(球状体) 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支原体 13.试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程序染液 G+ G- 初染结晶紫紫色紫色 媒染碘液蓝紫色蓝紫色 脱色乙醇95% 蓝紫色无色 水洗 H2O 蓝紫色无色 复染番红蓝紫色红色 14.PHB:聚羟基丁酸酯,细胞内含物之一,具有贮藏能量,碳源及降低细胞内渗透压作用。 15.鞭毛分为L环,P环,S-M环,C环。 16.何谓“拴菌”试验?他的创新思维在何处?

分子生物学课件整理朱玉贤

1、广义分子生物学: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本质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2 2、狭义分子生物学:即核酸(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复制、转录、翻译、表达调控、重组、修复等过程,以及其中涉及到与过程相关的蛋白质和 酶的结构与功能 3、基因: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编码蛋白质或RNA等具有特定功能产物的遗传信息 的基本单位,是染色体或基因组的一段DNA序列(对以RNA作为遗传信息载体的 RNA病毒而言则是RNA序列)。 4、基因:基因是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一段核苷酸序列,包含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所必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 5、功能基因组学:是依附于对DNA序列的了解,应用基因组学的知识和工具去了解 影响发育和整个生物体的特定序列表达谱。 6、蛋白质组学:是以蛋白质组为研究对象,研究细胞内所有蛋白质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的科学。 7、生物信息学:对DNA和蛋白质序列资料中各种类型信息进行识别、存储、分析、模拟和转输 8、蛋白质组:指的是由一个基因组表达的全部蛋白质 9、功能蛋白质组学:是指研究在特定时间、特定环境和实验条件下细胞内表达的全部蛋白质。 10、单细胞蛋白:也叫微生物蛋白,它是用许多工农业废料及石油废料人工培养的微 生物菌体。因而,单细胞蛋白不是一种纯蛋白质,而是由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核酸及不是蛋白质的含氮化合物、维生素和无机化合物等混合物组成的细胞质团。 11、基因组:指生物体或细胞一套完整单倍体的遗传物质总和。 12、C值:指生物单倍体基因组的全部DNA的含量,单位以pg或Mb表示。 13、C值矛盾:C值和生物结构或组成的复杂性不一致的现象。 14、重叠基因:共有同一段DNA序列的两个或多个基因。 15、基因重叠:同一段核酸序列参与了不同基因编 码的现象。 16、单拷贝序列:单拷贝顺序在单倍体基因组中只出现一次,因而复性速度很慢。单 拷贝顺序中储存了巨大的遗传信息,编码各种不同功能的蛋白质。 17、低度重复序列:低度重复序列是指在基因组中含有2~10个拷贝的序列 18、中度重复序列:中度重复序列大致指在真核基因组中重复数十至数万(<105)次的重复顺序。其复性速度快于单拷贝顺序,但慢于高度重复顺序。 19、高度重复序列:基因组中有数千个到几百万个拷贝的DNA序列。这些重复序列 的长度为6~200碱基对。

生物化学复习资料

什么是蛋白质的变性作用?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因素有哪些?有何临床意义?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 使蛋白质严格的空间结构破坏,引起蛋白质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学活性丧失的现象称为蛋白质变性。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因素有:物理因素,如紫外线照射、加热煮沸等;化学因素,如强酸、强碱、重金属盐、有机溶剂等。临床上常常利用加热或某些化学士及使病原微生物的蛋白质变性,从而达到消毒的目的,在分离、纯化或保存活性蛋白质制剂时,应采取防止蛋白质变性的措施。 比较蛋白质的沉淀与变性 蛋白质的变性与沉淀的区别是:变性强调构象破坏,活性丧失,但不一定沉淀;沉淀强调胶体溶液稳定因素破坏,构象不一定改变,活性也不一定丧失,所以不一定变性。 试述维生素B1的缺乏可患脚气病的可能机理 在体内Vit B1 转化成TPP,TPP 是α-酮酸氧化脱羧酶系的辅酶之一,该酶系是糖代谢过程的关键酶。维生素B1 缺乏则TPP 减少,必然α-酮酸氧化脱羧酶系活性下降,有关代谢反应受抑制,导致ATP 产生减少,同时α-酮酸如丙酮酸堆积,使神经细胞、心肌细胞供能不足、功能障碍,出现手足麻木、肌肉萎缩、心力衰竭、下肢水肿、神经功能退化等症状,被通称为“脚气病”。 简述体内、外物质氧化的共性和区别 共性①耗氧量相同。②终产物相同。③释放的能量相同。

区别:体外燃烧是有机物的C 和H 在高温下直接与O2 化合生成CO2 和H2O,并以光和热的形式瞬间放能;而生物氧化过程中能量逐步释放并可用于生成高能化合物,供生命活动利用。 简述生物体内二氧化碳和水的生成方式 ⑴CO2 的生成:体内CO2 的生成,都是由有机酸在酶的作用下经脱羧反应而生成的。根据释放CO2 的羧基在有机酸分子中的位置不同,将脱羧反应分为: α-单纯脱羧、α-氧化脱羧、β-单纯脱羧、β-氧化脱羧四种方式。 ⑵水的生成:生物氧化中的H2O 极大部分是由代谢物脱下的成对氢原子(2H),经一系列中间传递体(酶和辅酶)逐步传递,最终与氧结合产生的。 试述体内两条重要呼吸链的排练顺序,并分别各举两种代谢物氧化脱氢 NADH 氧化呼吸链:顺序:NADH→FMN/(Fe-S)→CoQ→Cytb→c1→c→aa3 如异柠檬酸、苹果酸等物质氧化脱氢,生成的NADH+H+均分别进入NADH 氧化呼吸链进一步氧化,生成2.5 分子ATP。 琥珀酸氧化呼吸链:FAD·2H/(Fe-S)→CoQ→Cytb→c1→c→aa3 如琥珀酸、脂酰CoA 等物质氧化脱氢,生成的FAD·2H 均分别进入琥珀酸氧化呼吸链进一步氧化,生成1.5 分子ATP。 试述生物体内ATP的生成方式 生物体内生成ATP 的方式有两种:底物水平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整理汇总

一、解释下列名词 1.伴胞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边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δ内毒素,称为伴胞晶体(59) 2.菌落:分散的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成为菌落。 3.选择培养基:用来将某种或某种微生物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的培养基。根据不同种类微生物的特殊营养需求或对某种化学物质的敏感性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相应的特殊营养物质或化学物质,一直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有利于所需微生物的生长。(91) 4.革兰氏阳性菌:在革兰氏染色法里,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膜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厚度大和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乙醇或丙酮酸脱色处理时,因失水反而使网孔缩小,在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吧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仍呈紫色。(49)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特点是厚度大、化学组分简单,一般只含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从而与层次多、厚度地、成分复杂的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有明显的差别。革兰氏阴性菌因含有LPS外膜,故比革兰氏阳性菌更能抵抗毒物和抗生素对其毒害。(40) 5.LPS:脂多糖,位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的类脂多糖类物质,由类脂、可信多糖和O-特异侧脸三部分组成。(43) 6.营养缺陷型:某些菌株发生突变(自然突变或人工诱变)后,失去合成某种(或某些)对该菌株生长必不可少的物质(通常是生长因子如氨基酸、维生素)的能力,必须从外界环境获得该物质才能生长繁殖,这种突变型菌株成为营养缺陷性(85)(218) 7.氨基酸异养型生物:不能合成某些必须的氨基酸,必须从外源提供这些氨基酸才能成长,动物和部分异养微生物为氨基酸异养型生物。如乳酸细菌需要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半胱氨酸、组氨酸、亮氨酸和脯氨酸等外源氨基酸才能生长。(baidu) (氨基酸自养型:能以无机氮为唯一氮源,合成氨基酸,进而转化为蛋白质及其他含氮有机物。 8.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团圆性、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55) 9.鉴别培养基:用于鉴别微生物。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特殊化学物质,某种微生物在培养基中生长后能产生某种带些产物,而这种带些产物可以与培养基中的特殊化学物质发生特定的化学反应,产生明显的特征性变化,根据这种特征性变化,可讲该种微生物与其他微生物区分开来(91) 10.PHB:聚-B-羟丁酸,直径为0.2~0.7um的小颗粒,是存在于许多细菌细胞质内属于类脂兴致的碳源类贮藏无。不溶于水,可溶于氯仿,可用尼罗蓝或苏丹黑染色。具有贮藏能量、碳源和降低细胞内渗透压的作用。(53) 11.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60)

分子生物学考试资料完美整理

第一章 1、3′—end and 5′—end:DNA或RNA单链带有3’-羟基或其磷酸酯的一段叫做3’端;DNA或RNA单链带有游离5’-羟基或其磷酸酯的一段叫做5’端。 2、A、C、T、G:Adenine,guanine,cytosine,thymine 3、Melting temperature:熔解温度,指DNA变性过程中通过加热,有一半双链被分解或形成单链时的温度。 4、Spontaneous mutations: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突变叫做自发突变或自然突变。 5、Transition:转换是基因突变的一种,指一种嘧啶被另一种嘧啶代替、一种嘌呤被另一种嘌呤代替,G-C<=>A-T。 Transversion:颠换是基因突变的一种,指异型碱基的置换,即嘌呤被嘧啶代替或相反,A-T<=>T-A或G-C<=>G-C。 6、Hotspot:突变热点是突变发生频率高的位点或重组频率高的那些位点。 7、Modified bases :修饰碱基或稀有碱基,指除了那些在 DNA(A、T 、 G、 C)、 RNA( A、 U 、G、C) 合成时的四种通用碱基之外的一些碱基,由核酸合成后修饰产生。 9、Hybridization:杂交,指RNA 和 DNA 链互补配对形成 RNA-DNA 杂合链的过程。 8、Denaturation:变性,指DNA或RNA加热从双链转变为单链的状态。 10、Renaturation(annealing):复性(退火),DNA 双螺旋分子变性后的互补单链再结合成双链的过程。 11、如何理解结构决定功能(举例说明)? 第二章 1、Viroid:类病毒,是没有蛋白外壳的环状小分子单链RNA感染因子,能引起高等植物基因序列的甲基化,从而导致转录的失败。 2、PSTV: 土豆纺锤体管状病毒 (potato spindle tuber virus) ,为比较典型的呈梯状的类病毒,其RNA是一个裸露的闭合环状单链RNA分子。 3、Prion:朊病毒,是一种蛋白质样感染因子,不含核酸但表现出可遗传的特性,能引起人等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PrP:朊病毒相关蛋白(prion related protein)。 PrP C:是人等哺乳动物的身体中存在的正常存在的细胞形式(c是细胞型的缩写),可被蛋白酶完全水解。 PrP SC:是朊病毒相关蛋白的致病形式(sc是瘙痒症的缩写)。 PrPsc蛋白和PrPc蛋白和是同分异构体,一级结构相同,但PrPsc比PrPc具有更多的β折叠,使得其溶解度降低,对蛋白酶抗性加强,从而被蛋白酶水解,从而致使大脑细胞代谢异常致病。 4、Scrapie :羊瘙痒病,是最早发现的朊蛋白病。 5、allele:等位基因,指位于染色体同一位置分别控制两种不同性状的基因。 6、Gain-of-function mutation:功能获得型突变,表示使蛋白质获得新的活性(或功能),性质显性的。 Null mutation:无效突变,表示基因的活性完全消失,因为该基因已被删除。 Loss-of-function mutation:功能丧失型突变,导致丢失原有功能的基因突

生物化学复习资料

生物化学 一、名词解释 1.蛋白质变性与复性: 蛋白质分子在变性因素的作用下,高级构象发生变化,理化性质改变,失去生物活性的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变性作用。 变性蛋白质在除去变性因素后,可缓慢地重新自发折叠成原来构象,并恢复原有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复性。 2.盐析与盐溶: 在蛋白质的水溶液中,加入大量高浓度的强电解质如硫酸铵、氯化钠、硝酸铵等,使蛋白质凝聚而从溶液中析出的现象叫盐析。 在蛋白质的水溶液中,加入低浓度的盐离子,会使蛋白质分子散开,溶解性增大的现象叫盐溶。 3.激素与受体: 激素是指机体内一部分细胞产生,通过扩散、体液运送至另一部分细胞,并起代谢调节控制作用的一类微量化学信息分子。 受体是指细胞中能识别特异配体(神经递质、激素、细胞因子)并与其结合,从而引起各种生物效应的分子,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4.增色效应与减色效应: 增色效应是指DNA变性后,溶液紫外吸收作用增强的效应。 减色效应是指DNA复性过程中,溶液紫外吸收作用减小的效应。 5.辅酶与辅基: 根据辅因子与酶蛋白结合的紧密程度分为辅酶和辅基, 与酶蛋白结合较松、用透析法可以除去的辅助因子称辅酶。 与酶蛋白结合较紧、用透析法不易除去的辅因子称辅基。 6.构型与构象: 构型是指一个分子由于其中各原子特有的固定空间排布,使该分子所具有的特定的立体化学形式。 构象是指分子中,不改变共价键结构,仅单键周围的原子旋转所产生的空间排布。即分子中原子的三维空间排列称为构象。 7.α-螺旋与β-折叠: α-螺旋是指多肽链的主链原子沿一中心轴盘绕,借助链内氢键维持的右手螺旋的稳定构象。

β-折叠是指两条或多条几乎完全伸展的多肽链(或同一肽链的不同肽段)侧向聚集在一起,相邻肽链主链上的NH和C=0之间形成氢链,这样的多肽构象即β-折叠。 8.超二级结构与结构域: 超二级结构是指蛋白质中相邻的二级结构单位(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及无规卷曲)组合在一起,形成有规则的在空间上能辩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又称为花样或模体称为基元。 结构域是指多肽链在二级结构或超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三级结构的局部折叠区,它是相对独立的紧密球状实体。 9.酶原与酶原激活: 酶原是指某些活性酶的无活性前体蛋白。 酶原激活是指无活性的酶原形成活性酶的过程。 10.Tm值与Km值: 通常把增色效应达到一半时的温度或DNA双螺旋结构失去一半时的温度叫DNA的熔点或熔解温度,用Tm 表示。 Km是酶促反应动力学中间产物理论中的一个常数,Km值的物理意义在于它是当酶促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二、填空题 1、20世纪50年代,Chargaff等人发现各种生物体DNA碱基组成有种的特异性,而没有组织的特异性。 2、DNA变性后,紫外吸收能力增强,生物活性丧失。 3、构成核酸的单体单位称为核苷酸,构成蛋白质的单体单位氨基酸。 4、嘌呤核苷有顺式、反式两种可能,但天然核苷多为反式。 5、X射线衍射证明,核苷中碱基与糖环平面相互垂直。 6、双链DNA热变性后,或在pH2以下,或pH12以上时,其OD260增加,同样条件下,单链DNA的OD260不变。 7、DNA样品的均一性愈高,其熔解过程的温度范围愈窄。 8、DNA所处介质的离子强度越低,其熔解过程的温度范围越宽。熔解温度越低。 9、双链DNA螺距为3.4nm,每匝螺旋的碱基数为10,这是B型DNA的结构。 10、NAD+,FAD和CoA都是的腺苷酸(AMP)衍生物。 11、酶活力的调节包括酶量的调节和酶活性的调节。 12、T.R.Cech和S.Altman因各自发现了核酶而共同获得198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3、1986年,R.A.Lerner和P.G.Schultz等人发现了具有催化活性的抗体,称为抗体酶。 14、解释别构酶作用机理的假说有齐变模型和序变模型。 15、固定化酶的理化性质会发生改变,如Km增大,Vmax减小等。 16、脲酶只作用于尿素,而不作用于其他任何底物,因此它具有绝对专一性,甘油激酶可以催化甘油磷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