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量子通信原理及进展概述

量子通信原理及进展概述

量子通信原理及进展概述
量子通信原理及进展概述

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

1.简要概述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 光纤通信技术(现阶段主流): 光纤通信技术是以光信号作为信息载体、以光纤作为传输介质的通信技术。在光纤通信系统中,因光波频率极高以及光纤介质损耗极低,故而光纤通信的容量极大,要比微波等通信方式带宽大上几十倍。光纤主要由纤芯、包层和涂敷层构成。纤芯由高度透明的材料制成,一般为几十微米或几微米,比一根头发丝还细;外面层称为包层,它的折射率略小于纤芯,包层的作用就是确保光纤它是电气绝缘体,因而不需要担心接地回路问题;涂敷层的作用是保护光线不受水气侵蚀及机械擦伤,同时增加光线的柔韧性;在涂敷层外,往往加有塑料外套。光纤的内芯非常细小,由多根纤芯组成光缆的直径也非常小,用光缆作为传输通道,可以使传输系统占极小空间,解决目前地下管道空间不够的问题。 我国从1974年开始研究光纤通信技术,因光纤体积小、重量轻、传输频带极宽、传输距离远、电磁干扰抗性强以及不易串音等优点,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光纤通信在邮电通信系统等诸多领域发展迅猛,光纤通信优越的性能及强大的竞争力,很快代替了电缆通信,成为电信网中重要的传输手段。从总体趋势看,光纤通信必将成为未来通信发展的主要方式。 量子通信技术(特殊需求必须): 在量子通信网络中,主要有量子空分交换技术、量子时分交换技术、量子波分交换技术等。量子空分交换是通过改变光量子信号的物理传输通道来实现光量子信号的交换;量子时分交换是在时间同步的基础上对光量子信号进行时分复用而进行的交换;量子波分交换是将光量子信号经过波分解复用器、波长变换器、波长滤波器、波分复用器而进行的交换。量子通信网络有三个功能层面:量子通信网络管理层、量子通信控制层和传输信道层。由量子通信控制层进行呼叫连接处理、信道资源管理和建立路由,进而控制光纤通道建立端到端量子信道,管理层负责资源和链路等的管理,控制层和管理层的功能由经典通信链路完2016 年底,北京和上海之间将建成一条全长2000 余公里的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线路“京沪干线”,它是连接北京、上海的高可信、可扩展、军民融合的广域光纤量子通信网络,主要开展远距离、大尺度量子保密通信关键验证、应用和示范。此干线可以实现远程高清量子保密视频会议系统和其他多媒体跨越互联应用,也可以实现金融、政务领域的远程或同城数据灾备系统,金融机构数据采集系统等应用。2016 年7 月份中国将发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通讯卫星,这标志着我国通信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标志着中国同时在军用通信领域站在了世界的最前列,之后会陆续发射的更多量子通讯卫星,就可以建成全球性的量子通信网络。正如潘建伟院士所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发射,将表明中国正从经典信息技术的跟随者,转变成未来信息技术的并跑者、领跑者,量子通信将会尽快走进每个人的生活,就像计算机曾经做到的一样,改变世界。量子通讯卫星和“京沪干线”的成功将意味着一个天地一体化的量子通信网络的形成。 量子通信与传统的经典通信相比,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且时效性高传输速度快,没有电磁辐射,它的这些优点决定了其无法估量的应用前景。通过光纤可以实现城域量子通信网络,通过中继器连接实现城际量子网络,通过卫星中转实现远距离量子通信,最终构成广域量子通信网络。未来数年内,量子通信将会实现大规模应用,经典通信的硬件设施并不会被完全取代,而是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进行融合。在通信发送端和接收端安装单光子探测器、量子网关等量子加密设备,即可在电话、传真、光纤网络等原有的通信网络中实现量子通信,这将大大地提升通信的安全性。量子通信有望在10 到15 年之后成为继电子和光电子之后的新一代通信技术,这种“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将从根本上解决国防、金融、政务、商业等领域的信息安全问题。

现代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

1.简要概述现代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 人类对通信的需求自古以来从未间断过,从古代的烽火台,旌旗,到近代的灯光信号,再到现代的电话,电报,电视以及互联网等,通信的形式与工具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断地进步,逐渐变得越来越方便与人性化。而在现在的信息时代下的网络则正是集成了通信技术的众多功能,故而通信技术的发展对网络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简而言之即,通信系统的发展必将推动网络的优化,网络的优化与发展必将对我们信息时代的社会经济以及人民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这个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人民对多媒体技术以及手机等新科技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使得现代通信系统的发展必然会呈现出多样性的趋势,而企业也开始重视客户的使用感受,产品越来越人性化、轻薄化以及高效化。 随着人民对网络的需求进一步加大,现代通信系统技术也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而光纤通信技术在我国的广泛应用,使得我国的通信系统发生了重大变化。而我国的现代通信系统也逐渐向无线通信系统方向发展,并且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宽带 IP 技术在电信接入网技术中的运用、数据通信与数据网在光纤通讯技术中的广泛使用、ISDN 与 ATM 技术在互联网通信技术中的运用等都是我国现代通讯技术得以不断发展的具体表现。 目前我国的现代通信系统中常用到的现代通信技术一般包括多媒体技术,接入网技术,光通信技术,移动网络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以及蓝牙技术等,其中无线通信技术相对应用还不是特别的宽泛。 其中多媒体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可以实现对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的编辑,使之可以在计算机用户之间相互交流。多媒体技术是一种为用户和计算机之间建立的逻辑处理关系,可以为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声音和图像的处理技术,常常实现声音、数据和视频三者融合的技术支持。接入网技术作为现代通信网系统的核心能够实现用户与终端设备通讯信息的有效连接。而其中的蓝牙技术则在在无线网络技术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主要作用是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互联。 而现代通信系统的发展前景可谓是不可限量的。 1.其中无线通信系统无疑是发展最快、应用最广、使用者最多的技术。无线通信技 术是对传统通信技术的革新和突破,打破了对传播介质的限制,使使用者可以方 便的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传递。无线通信技术在传播上稳定、抗干扰能力强、兼 容性好,使无线通信技术在未来的应用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是通信技术和网 络的未来主要发展趋势,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于量子通信》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日前,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既定科学目标,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信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然而,基于计算复杂性的传统加密技术,在原理上存着着被破译的可能性,随着数学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经典密码被破译的可能性与日俱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说:“通过量子通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用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从而在确保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 量子通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量于密钥分发通过量子 态的传输,使遥远两地的用户可以共享无条件安全的密钥,利用该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 一密的严格加密。这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的另一重要内客量子隐形传态,是利用量子纠缠特性,将物质的未知量子 态精确传递到遥远地点,而不用传递物质本身,通过隐形传输实现信息传递。(摘 编自吴月辉《“墨子号”,抢占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人民日报》2017年8月10日) 材料二: 潘建伟的导师安东·蔡林格说,潘建伟的团队在量子互联网的发展方面冲到了领先地位。量子互联网是由卫星和地面设备构成的能够在全球范围分享量子信息的网络。这将使不可破解的全球加密通信成为可能,同时也使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新的控制远距离量子联系的实验。目前,潘建伟的团队计划发射第二颗卫星,他们还在中国的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着一项太空量子实验。潘建伟说,未来五年“还会取得很多精彩的成果,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潘建伟是一个有着无穷热情的乐观主义者。他低调地表达了自己的信心,称中国政府将会支持下一个宏伟计划——一项投资20亿美元的量子通信、量子计量和量子计算的五年计划,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欧洲2016年宣布的旗舰项目,投资额为12亿美元。 (摘编自伊丽莎白·吉布尼《一位把量子通信带到太空又带回地球的物理学家》,《自然》2017年12月) 材料三: 日本《读卖新闻》5月2日报道:中国实验设施瞄准一流(记者:莳田一彦,船越翔)在中国南部广东省东莞市郊外的丘陵地带,中国刚刚建成了大型实施设施“中国散裂中子

现代通信新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现代通信新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现代通信的发展现状,所采用的最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主要为通信网中“三网”现状和趋势、宽带网核心技术(ATM与IP)、宽带接入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蓝牙、超宽带等。 1 引言 在NII(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大容量、高速率的通信网是主干,NII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依*通信网实现,因此通信网的发展倍受瞩目。通信网技术的发展,制约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制约着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行各业的发展,及时了解和掌握现代通信网新技术及发展趋势,并将之运用于军事装备的设计和规划中,对于提高军事发展水平有重要意义。 2 “三网”发展现状和趋势 通信网的发展趋势是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和综合化,能够支持各类窄带和宽带、实时和非实时、恒定速率和可变速率,尤其是多媒体业务。目前规模最大的三大网是电话网、有线电视网(CATV)、计算机网,它们都各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计算机网络虽能很好地支持数据业务,但实时性(QoS,服务质量)差,宽带性不够,不支持电话和实时图像业务,网络管理的让费和安全性不够。 电话网虽可高质量地支持话音业务,但带宽不够,所有的程控交换机均按传输话音的带宽设计(64kbit/s)。同时智能不够,虽有部分智能网业务(如800),但目前还达不到计算机网络的智能。

有线电视网虽然实时性和宽带能力均很好,但不能双向通信、无交换和网络管理。 三种网都在逐步演变,使自己具备其他两网的优点,电信网通过采用光纤、xDSL、以太网和ATM,提供Internet的高速接入和交互多媒体业务;CATV铺设光缆,以更换同轴电缆,采用HFC技术进行双向化改造;网络公司围绕Internet技术建网,力争在同一个网上,支持全业务。目前*单一网络的发展,难以实现通信网的发展要求,因此提出“三网融合”的概念。 “三网融合”不是指三网在物理上的兼并合一,而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即技术上互相渗透,网络层上实现互通,应用层上使用相同的协议,但运行和管理是分开的。三网将在GII(全球信息基础结构)概念下,共同存在,向互通融合的趋势发展。 “三网融合”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共享现有资源,为推动“三网融合”,ITU提出了GII概念,其目标是通过三网资源的无缝融合,构成一个具有统一接入和应用界面的高效网络,满足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可接收的质量和费用,安全地享受多种业务(声音、数据、图像、影像等)。 下一代网络中软交换、能动网和分布式面向对象的网络结构(DONA)将是新的发展思路。 在现代通信新技术中,主要为大家介绍宽带网核心技术(IP与ATM)、接入网技术、光纤接入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及蓝牙、超宽带等无线通信技术。

量子通信的基本原理

量子通信的基本原理 量子通信系统的基本部件包括量子态发生器、量子通道和量子测量装置.按其所传输的信息是经典还是量子而分为两类.前者主要用于量子密钥的传输,后者则可用于量子隐形传态和量子纠缠的分发.所谓隐形传送指的是脱离实物的一种“完全”的信息传送.从物理学角度,可以这样来想象隐形传送的过程:先提取原物的所有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传送到接收地点,接收者依据这些信息,选取与构成原物完全相同的基本单元,制造出原物完美的复制品.但是,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 理不允许精确地提取原物的全部信息,这个复制品不可能是完美的.因此长期以来,隐形传送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已.\x0d1993年,6位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提出了利用经典与量子相结合的方法实现量子隐形传态的方案:将某个粒子的未知量子态传送到另一个地方,把另一个粒子制备到该量子态上,而原来的粒子仍留在原处.其基本思想是:将原物的信息分成经典信息和量子信息两部分,它们分别经由经典通道和量子通道传送给接收者.经典信息是发送者对原物进行某种测量而获得的,量子信息是发送者在测量中未提取的其余信息;接收者在获得这两种信息后,就可以制备出原物量子态的完全复制品.该过程中传送的仅仅是原物的量子态,而不是原物本身.发送者甚至可以对这个量子态一无所知,而接收者是将别的粒子处于原物的量子态上.在这个方案中,纠缠态的非定域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量子力学是非定域的理论,这一点已被违背贝尔不等式的实验结果所证实,因此,量子力学展现出许多反直观的效应.在量子力学中能够以这样的方式制备两个粒子态,

在它们之间的关联不能被经典地解释,这样的态称为纠缠态,量子纠缠指的是两个或多个量子系统之间的非定域非经典的关联.量子隐形传态不仅在物理学领域对人们认识与揭示自然界的神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用量子态作为信息载体,通过量子态的传送完成大容量信息的传输,实现原则上不可破译的量子保密通信. 1997年,在奥地利留学的中国青年学者潘建伟与荷兰学者波密斯特等人合作,首次实现了未知量子态的远程传输.这是国际上首次在实验上成功地将一个量子态从甲地的光子传送到乙地的光子上.实验中传输的只是表达量子信息的“状态”,作为信息载体的光子本身并不被传输.最近,潘建伟及其合作者在如何提纯高品质的量子纠缠态的研究中又取得了新突破.为了进行远距离的量子态隐形传输,往往需要事先让相距遥远的两地共同拥有最大量子纠缠态.但是,由于存在各种不可避免的环境噪声,量子纠缠态的品质会随着传送距离的增加而变得越来越差.因此,如何提纯高品质的量子纠缠态是目前量子通信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近年,国际上许多研究小组都在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量子纠缠态纯化的理论方案,但是没有一个是能用现有技术实现的.最近潘建伟等人发现了利用现有技术在实验上是可行的量子纠缠态纯化的理论方案,原则上解决了目前在远距离量子通信中的根本问题.这项研究成果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评价,被称为“远距离量子通信研究的一个飞跃”.\x0d参考资料:《科技日报》\x0d量子通信系统的基本部件包括量子态发生器、量子通道和量子测量装置.按其所传输的信息是经典还是量子而分为两类.前者主要用于量子密钥

国内外移动通信发展现状及未来4G网络

移动通信发展及未来主流技术4G网络6xx1我国移动通信发展 移动通信是我国最具发展活力的产业之一。1987年至2000年的十余年间,我国移动通信用户总数以年均100%增长速率迅猛发展,目前已拥有2.1亿用户,年产值约为2000亿人民币,其规模已超过占美国,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电信市场。据有关部门预测,2005年我国移动通信用户数将达到3.5亿,普及率将由现在的10%增加至20%。与世界上移动通信普及率最高的国家相比,我国移动通信的发展潜力巨大。 GSM是占据我国移动通信市场绝大部分份额的移动通信技术,目前约占我国移动通信用户总数的97%。2001年初,中国联通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规模发展800MHzIS-95A CDMA网络。根据其规划,至2001年CDMA网络容量将达到1400万,至2004年CDMA网络容量将达到4000万,用户数将达2800万。与此同时,中国移动开始在全国主要城市部署支持分组数据业务的GSM GPRS系统。 与我国其它领域的研究状况类似,我国信息领域大型的研究计划基本处于相对比较封闭的状态。一方面,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位于国际一流水平的国外研究机构和生产厂商无法直接参与我国信息领域的大型科研计划。另一方面,我国信息领域的大型研究计划常常无法直接与国际技术发展与标准化进程相衔接,参研人员走向国际舞台的程度不高,研究成果对国际主流技术发展的影响不够。 2未来移动通信发展 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逐渐进入商用,国内外有关第四代移动通信的研究已初见端倪。日本和韩国于2002年启动了面向第四代移动通信的mTIF和 K4G研究计划。欧盟在前期研究计划(第五框架研究计划)的基础上,成立了世界无线通信研究论坛(WWRF),着手进行“IMT2000”之后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研究的概念、需求与基本框架研究,并将把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列入将于2003

中国通信发展的现状

当前,我国通信业正在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呈现出大变革、大融合、大发展的趋势。新技术、新业务的快速发展催生出了多种新业态,不同技术和业务之间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通信业的服务对象更广,服务种类更多,服务能力也更强。在国家先进通信领域时常能够看到中国的身影,扭转了原来通信核心技术被外国垄断的被动局面,达到了时间领先水平。 目前我国通信业已建成了一个接近世界水平的通信网络,网络的建设为构筑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国已基本形成以光缆为主、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的大容量、高速率、安全可靠、通达世界各地的公用基础传输网。电信网已实现由小容量向大容量、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单一业务向多样化业务的转变,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的网络规模分别居世界的第一位和第二位,因特网及数据多媒体通信网获得了迅速发展。邮政已基本形成了一个沟通城乡、覆盖全国、联通世界的服务网络体系,网络规模、覆盖范围、服务人口已位居世界前列。 技术及装备水平 多种先进技术已在通信网上得到广泛应用,实现了电话交换程控化,长途和中继传输数字化。传输网基本完成了由PDH向SDH的过渡,DWDM技术已经广泛采用。ATM骨干网已经建立,IP和多媒体通信网已初具规CDMA IS95网络建成。窄带、宽带、有线和无线等各种接入网技术开始推广使用。各种国产通信设备及软件在网上得到采用,国产SDH、DWDM设备、ATM设备、移动通信设备、各种接入设备以及自主开发的各种软件也已经开始装备通信网,在国际标准方面,也频繁的出现了中国的标准,如TD-SCDMA、TD-LTE-Adv anced 等先进的移动3g、4g通信标准都由我国自主提出。目前我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已经发展成熟,并已经开始迅速的向四代移动通信过度,同时也正在积极的开展第五代通信技术研究。 国内通信技术公司发展势头迅猛,如华为、中兴、大唐、小米等,都备受国内外的瞩目,尤其是华为在通信领域,其交换机、手机终端、处理器等高端技术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打破了很多的技术国外长期垄断的局面,使中国的通信技术发展更加的得心应手。 信息源建设和国民经济信息化

量子通信技术基于量子物理学的基本原理

关键词:量子通信安全性中国发展 摘要:用国际顶级量子专家王肇中教授的话说,量子通信就是单模光纤两端加上能代替常用光模块功能的、光量子态的发送和接收设备,实现基于物理加密的保密通信。 量子通信技术基于量子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克服了经典加密技术内在的安全隐患,是迄今为止唯一被严格证明是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为了拓展应用、与现有通信系统兼容以及大量减少成本,需对点对点的通信方式进行组网并充分利用经典通信设施。与此同时,量子克隆技术的出现也使得我们开始重新审视量子通信的安全性问题。量子通信是相对最安全的,但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有矛就有盾。一方面有“量子非克隆原理”,另一方面有实现近似量子克隆的“量子克隆机”。怎样可靠地评估安全性?怎样进行攻击?是值得研讨的问题。在不久的将来,量子通信与经典通信的融合发展将会带来通信世界的新纪元。 例如一个量子态可以同时表示0和1两个数字,7个这样的量子态就可以同时表示128个状态或128个数字:0~127。光量子通信的这样一次传输,就相当于经典通信方式的128次。可以想象如果传输带宽是64位或者更高,那么效率之差将是惊人的2,以及更高。 1. 欧洲联合了来自12个欧盟国家的41个伙伴小组成立了SECOQC量子通信网络[8][9]。并于2008年10月在维也纳现场演示了一个基于商业网络的安全量子通信系统。该系统集成了多种量子密码手段,包含6个节点。其组网方式为在每个节点使用多个不同类型量子密钥分发的收发系统并利用可信中继进行联网。 息量子通信验证网”在北京开通,在世界上首次将量子通信技术应用于金融信息安全传输。 2014年11月15日,团队研发的远程量子密钥分发系统的安全距离扩展至200公里,刷新世界纪录。 2. 应用与用途 潘建伟教授指出,量子通信技术的实际应用将分三步走:一是通过光纤实现城域量子通信网络;二是通过量子中继器实现城际量子通信网络;三是通过卫星中转实现可覆盖全球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 对市场角度来说,互联网本质上是一个不安全的网络,而量子通信在理论上的绝对保密特征,已经得到物理定理的证明,很显然在军事、国防、金融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大众商业市场,随着技术成熟,量子通信也将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3.量子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4.不足 但量子通信本身,仍然处在研究阶段,还远远没有达到大规模商用化的水平,实用的量子通信网络其保密的绝对性还有待商榷。 量子通信面临四项难点:可扩展、强抗毁、广覆盖、立体化 子密钥分发在未来推广应用方面面临两大挑战:融合性和安全性。量子通信从量子力学的

浅谈量子通信技术

题目浅谈量子通信技术课程现代通信技术基础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2011 年12月10日

浅谈量子通信技术 摘要:量子通信(Quantum Teleportation)是指利用量子纠缠效应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新型的通讯方式。量子通讯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型交叉学科,是量子论和信息论相结合的新的研究领域。量子通信主要涉及:量子密码通信、量子远程传态和量子密集编码等,近来这门学科已逐步从理论走向实验,并向实用化发展。高效安全的信息传输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基于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量子通信具有高效率和绝对安全等特点,并因此成为国际上量子物理和信息科学的研究热点。 关键词语: 量子通信量子力学 1、引言 量子通信系统的基本部件包括量子态发生器、量子通道和量子测量装置。按其所传输的信息是经典还是量子而分为两类。前者主要用于量子密钥的传输,后者则可用于量子隐形传态和量子纠缠的分发。所谓隐形传送指的是脱离实物的一种“完全”的信息传送。从物理学角度,可以这样来想象隐形传送的过程:先提取原物的所有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传送到接收地点,接收者依据这些信息,选取与构成原物完全相同的基本单元,制造出原物完美的复制品。但是,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不允许精确地提取原物的全部信息,这个复制品不可能是完美的。因此长期以来,隐形传送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已。 2、量子通信的的提出 自1 9世纪进入通信时代以来,人们就梦想着像光速一样(甚至比光速更快)的通信方式.在这种通信方式下,信息的传递不再通过信息载体(如电磁波)的直接传输,也不再受通信双方之间空间距离的限制,而且不存在任何传输延时,它是一种真正的实时通信.科学家们试图利用量子非效应或量子效应来实现这种通信方式,这种通信方式被称为量子通信.与成熟的通信技术相比,量子通信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已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引起各国政府、科技界和信息产业界的高度重视.从人类信息交流

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大作业题目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姓名 专业网络工程 班级1402班 学号 1.移动通信技术的概念及相关知识 1.1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 移动通信是指通信中的移动一方通过无线的方式在移动状态下进行的通信,这种通信方式可以借助于有线通信网,通过通信网实现与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地方任何人进行通信,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移动通信是无线通信和有线通信的结合。移动通信的发展先后经历了第一代蜂窝模拟通信,第二代蜂窝数字通信,以及未来的第三代多媒体传输、无线Internet等宽带通信,它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与任何人进行信息传输的个人通信。 1.2移动通信的发展 目前,移动通信已从模拟通信发展到了数字移动通信阶段,并且正朝着个人通信这一更高级阶段发展。未来移动通信的目标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任何人提供快速可靠的通信服务。1978年底,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MPS),建成了蜂窝状模拟移动通信网,大大提高了系统容量。与此同时,其它发达国家也相继开发出蜂窝式公共移动通信网。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蜂窝移动通信网成为实用系统,并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这个系统一般被当作是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数字移动通信系统进入发展和成熟时期。蜂窝

模拟网的容量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移动用户的需求。80年代中期,欧洲首先推出了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随后美国和日本也相继指定了各自的数字移动通信体制。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Qualc omm公司推出了窄带码分多址(CDMA:Code-DivisionMultiple Access)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这是移动通信系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从此,码分多址这种新的无线接入技术在移动通信领域占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些目前正在广泛使用的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是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1.3 移动通信的特征 现代移动通信是一门复杂的高新技术,不但集中了无线通信和有线通信的最新技术成就,而且集中了网络接收和计算机技术的许多成果。移动通信系统包括无绳电话、无线寻呼、陆地蜂窝移动通信、卫星移动通信等,几乎集中了有线和无线通信的最新技术成就,普遍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目前,移动通信已从模拟通信发展到了数字移动通信阶段,并且正朝着个人通信这一更高级阶段发展。未来移动通信的目标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任何人提供快速可靠的通信服务。要实现以上要求移动通信的无线技术的发展是离开不了的。无线通信具有跨越时空进行信息沟通的灵活性,以及连接全球的无缝隙覆盖特性,这使它成为最具吸引力的通信方式。而无线通信的快速发展,也将把人类实现个人通信的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也为移动通信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1.4 移动通信的国内国际形势 中国移动同动通信3G最主要的优势是支持多媒体数据业务,而国内移动数据业务的市场要有一个培育的过程,需要运营商、业务供应商和用户多方共同促进。中国第二代移动通信网通过网络优化及加强,无论是系统容量还是移动数据业务都应能满足近期全国用户的需求。目前,第三代移动通信核心网的标准进展缓慢,国际上正在讨论全IP移动网的有关问题,核心网的发展途径并不明朗。我国移动通信3G刚刚发展起来,面对国际成熟的技术条件,中国移动通信的发展任务还有待提升。因此,我们可以冷静观察国际上各种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的建设情况,发挥“后发优势”,吸取他们宝贵的经验教训。为了积累建设和运营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经验,我们可以选点建设W-CDMA试验网和cdma2000试验网,

量子通信中的信息安全技术及比较

量子通信中的信息安全技术及比较 量子通信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型交叉学 科,是量子论和信息论相结合的新的研究领域。它主要是利用量子纠缠效应进行信息传 递,其研究主要涉及量子密码通信、量子远程传态和量子密集编码等等。而量子通信安全性是将保密通信建立在量子客观规律基础上的,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 题。 随着对数学难题求解的经典算法和量子算法的深入研 究,基于数学上计算复杂性的经典 安全通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经典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量子计算机的实验进 展,导致 破译数学密码的难度逐渐降 低。与量子通信安全性相比,目前经典密码体制面临三个方面 的 威胁。首先,经典密码体制安全性是建立在没有严格证明的数学难题之 上。数学难题的突破必将给经典密码算法带来毁灭性打 击。其次,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导致其计算能力的快速 提高,始终冲击着经典密码。再次,量子计算理论的发展使得数学难题具有量子可解性。 在 1994年Shor提出了多项式时间内求解大数因子和离散对数的量子算法使得目前常用的基于 大数分解困难性提出的RSA公钥密码体制和ELGamal公钥密码体制受到极大威 胁。1998年, Grove提出了量子搜索算法,即在N个记录的无序数据库中搜索记录的时间复杂度为 对N开 平方根,可以提高量子计算机利用蛮力攻击方法破解经典密码的效率,使得经典密码体制 受 到威胁。仅仅因为量子计算机的应用仍处于初级阶 段,量子计算理论成果目前还没有影响经典密码体制系统的使用。但以量子力学为基础发展的安全通信是不可能被攻破的,它以量子力学为基础,利用系统所具有的量子性质,使得“一次一密”密码真正能应用于实际。量子 密码学的安全性是由“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或量子相干性以及“单量子不可克隆定理” 来 保证的,具有可证明的无条件安全性和对窃取者的可检测 性,完全可以对抗以量子计算机为 工具的密码破译。从而保证了密码本的绝对安全,也保证了加密信息的绝对安 全,故以量子 为载体的通信,具有以往经典通信所没有的安全优 势。 谈到量子安全通信就不得不介绍一下量子密码学。量子密码学的思想最早是由美 国人 S.Wiesner在1969年提出。后来 IBM的S.H.Bennett和Montreal大学的G.Brassard在此基础 上提出了量子密码学的概念,并于1984年提出了第一个量子密钥分发协议,简称议。1991年Ekert依据量子缠绕态而提出了一种基于EPR关联光子对的E91协议,BB84 1992 协 年 Bennet t 又进一步提出 了 B92量子密码协议。 一、量子密码保密通信的物理原理: 1、互补性以及测不准原理:在量子力学中具有互补性的两组物理量是指在进行观测时,对

论通信的发展历程及通信网络的发展趋势

论通信的发展历程及通信网络的发展趋势 摘要:通信按传统理解就是信息的传输与交换,信息可以是语言.文字.符号.音乐.图像等等。众多的用户要想完成互联之间的通信过程,就靠由传输煤质组成的网络来完成信息的传输和交换,就构成了通信网络。 通信的概念和发展 通信是传递信息的手段,即将信息从发送器传到接收器,通信的目的是完成信息的传输与交换。 通信技术的发展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发展起来的。早在古代,人们就寻求各种方法实现信息的传输。我国古代利用烽火传送边疆警报;古希腊人用火炬的位置表示字母符号——也就是最原始的光通信系统,紧接着又有了声信号的传输、信鸽、旗语、驿站等传送信息的方法。从19世纪到20世纪末,通信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飞跃。 十九世纪,人们开始研究如何用电信号传送信息。1837年莫尔斯发明了电报,用点、划、空适当组合的代码表示字母和数字,这种电码称为莫尔斯电码。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直接将声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延导线传送。19世纪末,人们又致力于研究用电磁波传送信号,而传送距离也仅有数百米。1901年,马可尼成功地实现了横跨大西洋的无线电通信。自此,传输电信号的通信方式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20世纪20年代起,通信建设和应用广泛开展,人们开始利用铜线实现市

内和长途有线通信,又利用了短波实现远距无线通信和国际通信。 30-40年代起,利用铜线传输载波电话,是长途通信容量加大,电信号的频分多路技术开始步入使用。 50-60年代起,半导体晶体管开始在电子电路中替代电子管,其后进入集成电路技术以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开始建设最早的公用电话通信网。 60年代起,电子计算机应用增多,数据通信开始兴起,电话编码技术得到应用,模拟通信开始向数字通信过渡。 70年代起,玻璃纤维拉制成功,导致传输网络从电缆通信向光纤通信过渡。地球同步轨道运行的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卫星通信开始对国际通信和电视转播做出贡献,也经常在特殊地理环境下作为有线接入技术的替代和补充。 80年代起,各种信息业务应用增多,通信网络开始向数字网发展。蜂窝网等各种无线移动通信业务向公众开放,导致个人通信的迅速发展。 90年代起,国际互联网Internet在全世界兴起,在吸引众多计算机用户踊跃上网的同时,也吸引人们更多实用计算机。这使得一互联网协议为标志的数据通信,在通信网络中逐渐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 90年代中期起,蜂窝网进入第二代,即数字式无线移动通信,适合时代发展对个人通信的需求。GSM作为第二代移动通

量子通信

热词摘录 编者按:科技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科技术语也以日新月异的面貌悄然发生着变化。本刊致力于科技术 语的规范,同时也关注媒体中出现的科技热词。这些热词可能是早就规范了的科技术语,因某一科技事件 而频繁出镜;也可能还不具备明确的内涵,只是展现科技灵感的昙花一现,抑或会在经过时间的沉淀与凝 练后成为规范科技术语中的一分子。本刊特辟“热词摘录”这个小栏目,摘录媒体中出现的热词,透过语境 解读内涵,同读者一起聆听当下媒体的新声音。 第八大洲 日前,多名科学家在美国地质学会发表的研究报告宣称,发现了地球“第八大洲”,“新大洲”位于澳大 利亚以东,面积为490万平方公里,94%的面积在太平洋海水以下。他们建议“第八大洲”沿用“西兰蒂亚 洲”(Zealandia)这一名称。“第八大洲西兰蒂亚”如果能够得到世界公认,这一新的地理名词将改变人们的 地理认知,教科书也将被改写。 荫据英国《每日电讯报》2月16日报道,多名科学家在美国地质学会发表研究报告宣称,他们在澳大利亚东部发现了世 界“第八大洲”西兰蒂亚(Zealandia)。----《世界“第八大洲”藏在水下?》(《信息时报》,2017-02-18A16版)荫这不是突然发现,而是渐进发现的结果。“西兰蒂亚洲”这个名称是地质学家布鲁斯.卢因迪克于1995年提出的。 当时它被认为拥有大陆所需四大属性中的三种,近来利用卫星技术和海底重力图,科学家发现这块大陆是统一的区 域,完全满足了成为独立大陆所需要的条件。—《第八大洲?》(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CCTV13),2017-02-18)荫在新西兰底下有一片大陆的理论,存在有些年头。1995年,一位地质学家给它起名叫“西兰蒂亚(Zealandia)”。不过,当时科学家们掌握的证据并不完整。如今这个说法再次被提出,是因为有一个最新证据“浮出水面”。研究人员 利用“俯瞰地球”的卫星,再加上“海底重力图”技术发现,这里是一块统一的区域。这一点被认为是成为独立大陆的 最后一个必要条件。据此,他们呼吁国际社会,承认这块大陆为世界第八个大洲,并且沿用“西兰蒂亚”这个20多年 前就已经提出来的名字。—《科学家宣称发现世界第八块大陆具备大陆所需特征》(央广网,2017-02-18)荫人们往往会认为,“在水面之上”才是定义“大陆”的关键性条件,不过这群研究者重新调整了大陆的“准入条件”,主 要有四个方面:高于它周边的地理区域;存在大范围的硅酸火成岩、变质岩和沉淀岩;其地壳相比通常意义上大洋地 壳要更厚,而且有着更低的地震波速;要有一块面积足够大的,能和大陆群岛、大陆碎块,或者碎条的集合有清晰边 界区隔的区域。这份研究报告指出,前三点是教科书对大陆的经典定义,而第四点则学界研究较少或者仍有争议。 —《某地质学家团队宣称Zealandia符合“大陆”的新定义》(观察者,2017-02-17) 量子通信 量子通信(quantum com m unication)是指利用量子纠缠效应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通信方式,是量子论和 信息论相结合的新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量子密钥分配、量子隐形传态和量子密集编码等技术。量子通信 因其高效、安全的信息传输特性而成为量子物理和信息科学的研究热点。从1993年量子通信概念和量子 隐形传送方案的提出,到1997年未知量子态远程传输的首次实现,到2006年超100公里诱骗态量子密钥 分发实验的成功,再到2009年实时语音量子保密通信的告捷,量子通信正从理论步人实验,迈向实际应用。而2016年8月16日,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一中国的“墨子号”成功发射,将助力于中国广域量子 通信网络的构建,国人为之振奋,“量子通信”再次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 荫在量子纠缠理论的基础上,1993年,美国科学家C.H.Bennett提出了量子通信的概念。量子通信是由量子态携带信 息的通信方式,它利用光子等基本粒子的量子纠缠原理实现保密通信过程。 —《量子通信——以实验驳倒爱因斯坦》(中国科普网,2013-05-21) 79

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移动通信网络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并且其用户群体庞大、移动性高、话务密度甚是不均匀,由此造成用户手机与基站的信号连接不顺畅,致使通信质量下降的现象。而移动网络优化技术可以有效的改善此局面,提高通信质量。文章介绍了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的基本概念、存在现状,并对其发展趋势及方向做了总结预测。 关键词:移动通信网络;网络优化;方案;发展趋势 1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的概念及意义 通俗来说,移动通信网络优化指提升移动通信服务质量,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移动、联通、电信等通信服务。移动通信优化范围包括核心网优化、传输网优化及无线网优化三个模块,由于核心网、传输网的网元少且环境稳定,移动通信优化实际上以无线网优化为主,因此移动通信网络优化也可称为无线网络优化。无线网络是通过改善手机和基站的空中接口信号性能来完成优化过程,提高通信质量的。由于移动网络变是不固定的,其动态变化频率高,再加上庞大的用户群体、用户的移动性、话务密度的不均匀性、频率不均匀性等,导致无线网络的信号接口稳定性能差,反映到用户方面即是通信质量的不稳定及弱势。比如,无法接通、通话无端中断、杂音干扰、单方通话等故障。 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但是就目前此阶段现状而言,通信质量的不尽如意使得其投资与回报不成正比。而不间断的网络硬件、数据调整,资源优化配置等途径可以优化通信网络,可保持网络处于最佳运行状态,由此改善通信服务质量,使得用户可以切身感觉到通畅淋漓的网络速度。 2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的现状 由于当前技术的限制,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的实现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工具,并且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要具备较高的技能素质。一般而言,优化队伍的组成需具有资深的网络优化工程师,若干技术人员,以及大量的自动化、智能化软件工具。现有的网络优化工具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其一,各系统供应商提供的OMC系统;其二,无线网络及交换网络测试分析的仪器、第三方软件,如路测软件和信令分析软件;其三,无线频率规划软件。其中,路测软件等是用来提供数据的,供应商提供的OMC系统多用来维护系统的。但是二者之间的联系甚是不紧密,再加上网络优化涉及到交换技术、无线技术、频率配置、切换和信令、话务统计分析等技术,形成海量的信息急需高技术处理的局面,最终致使优化工作比较粗放。 网络优化的具体操作大致分为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实施、评估四个阶段。数据采集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通过人工操作、整理、归类、汇总各类工具采集的海量数据。此阶段工作量大,但是难度较低。数据分析阶段工作量虽小但是很有难度。此阶段中,工程师需通过前阶段的数据来判断、分析、确定所反映的问题,并得出一个包含不同地点、层次网元的优化方案。然后是实施阶段,实施调整方案中确定的网络调整操作。最后是评估阶段,此阶段需再次进行数据采集工作,观察调整方案是否达到了效果,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需再次重复整个过程;如果达到了效果,就再次设定新的、更高的优化目标,整个过程将再次在更高的层次重复。 3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发展的趋势 智能优化是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发展的趋势。具体说来,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3.1 一体化处理和简单分析正如前文多说,网络优化涉及到众多技术及工具。但是不同类别的工具确只对特定的问题才能发挥效能,这就造成了优化工具虽然多,却各自分散难以整合,不能针对整个待整治的网络组成优化方案。我们认为,系统供应商或者第三方软件提

量子通信简介

量子通信 一.经典通信系统模型 经典通信系统可以用下图所示的模型描述。 信源(Information source):指产生消息的源泉。信息总是一个物理系统,其形态随空间坐标或时间变化。 空间信源(space source):系统随时间改变形态,它生产在空间传输的信号,这样的物理系统称为空间信源。 时间信源(time source):系统空间各部分有不随时间变化的不同的分布,它可能引起信号在时间中传输,这样的系统称为时间信源。编码(Encoding):对信源进行处理,以提高信源传输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信道(Channel):传输消息的媒介称为信道。 噪声(Noise):在传输过程中,由于干扰使编码的物态发生畸变。引起编码物理态畸变的各种因素称为噪声。 译码(Decoding):由信道输出物态恢复信源输出的消息的过程叫译码。 信宿(Destination):是消息传输的归宿和的地,即接收消息的人或仪器。

量子信息通信简介 量子信息科学是物理学与信息科学交叉融合产生的新兴学科领域,涉及物理、计算机、通信、数学等多个学科,对带动这些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量子信息学为未来信息科学的革命性变革提供了可靠的物理基础。量子信息技术在运算速度、信息安全、信息容量等方面可突破传统信息系统的极限。 一.量子信息通信物理基础 1. 量子位(Quantum Bit: qubit ) 在经典信息理论中,信息量的基本单位是比特(bit),一个比特是给 出经典二值系统一个取值的信息量. 例如,{0,1} 在量子信息理论中,量子信息的基本单位是量子比特(qubit)。一个 qubit 是一个双态量子系统,即两个线性独立的态,常记为:|0>和 |1>。以这两个独立态为基矢,张成一个二维复矢量空间,即二维Hilbert 空间。 量子位的物理载体: 光子: ()()>+>->=>+>>=y i x L y i x R ||21 | ,||21 | |R>: 右圆极化偏振光, |L>: 左圆极化偏振光。 自旋1/2的粒子: |0>,|1> 二能级原子: |g >,|e > 迭加态: >+>>=1|0||b a ψ |a|2, |b|2分别为测量时得到|0>,|1>的几率。 n 个qubit 态:张成一个2n 的Hilbert 空间,有2n 个相互正交的态:>i | , i 是一个n 位二进制数。 例如:3个量子位有8个量子态: |0>, |1>, |2>, |3>, |4>, |5>, |6>, |7> |000>, |001>, |010>, |011>, |100>, |101>, |110>, |111>

什么是量子通信技术

什么是量子通信技术? 它的过去,现在,未来如何? 量子通信是指利用量子纠缠效应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新型的通讯方式。量子通讯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型交叉学科,是量子论和信息论相结合的新的研究领域。量子通信主要涉及:量子密码通信、量子远程传态和量子密集编码等,近来这门学科已逐步从理论走向实验,并向实用化发展。高效安全的信息传输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基于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并因此成为国际上量子物理和信息科学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2个领域。量子通信主要研究量子密码、量子隐形传态、远距离量子通信的技术等等;量子计算主要研究量子计算机和适合于量子计算机的量子算法。 量子通信具有高效率和绝对安全等特点,是此刻国际量子物理和信息科学的研究热点。追溯量子通信的起源,还得从爱因斯坦的"幽灵"--量子纠缠的实证说起。 由于人们对纠缠态粒子之间的相互影响一直有所怀疑,几十年来,物理学家一直试图验证这种神奇特性是否真实。 1982年,法国物理学家艾伦·爱斯派克特(Alain Aspect)和他的小组成功地完成了一项实验,证实了微观粒子"量子纠缠"(quantum entanglement)的现象确实存在,这一结论对西方科学的主流世界观产生了重大的冲击。从笛卡儿、伽利略、牛顿以来,西方科学界主流思想认为,宇宙的组成部份相互独立,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受到时空的限制(即是局域化的)。量子纠缠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幽灵--超距作用(spooky action in a distance)的存在,它证实了任何两种物质之间,不管距离多远,都有可能相互影响,不受四维时空的约束,是非局域的(nonlocal),宇宙在冥冥之中存在深层次的内在联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