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ANSYS计算之后结果不收敛如何分析

ANSYS计算之后结果不收敛如何分析

ANSYS计算之后结果不收敛如何分析
ANSYS计算之后结果不收敛如何分析

怎么知道ANSYS的结果是收敛的?

最近做了一些非线性方面的计算,也遇到了非线性计算中难以收敛的问题,现在把分析时的一些感受写出来,希望对大家有用,如果有误,还望大家不吝指正。 ansys计算非线性时会绘出收敛图,其中横坐标是cumulative iteration number 纵坐标是absolute convergence norm。他们分别是累积迭代次数和绝对收敛范数,用来判断非线性分析是否收敛。左上角写着呢,青色的是收敛判据,紫色的是每次迭代总合力值,要紫色的值小于等于青色的值才能收敛。从第一张图可知。计算结果没有收敛。

如我贴图所示,青、红为收敛判据,紫、蓝为迭代总合力、力矩的计算值,紫、蓝小于青、红为收敛,该图显示计算收敛。

F代表力,M代表弯矩;

L2代表2范数,crit代表收敛准则。

当L2小于crit时,就代表收敛了。

图的右上角有图例:

一般蓝色的表示根据收敛准则的收敛容限计算得到值而紫色的表示实际结构计算得到的误差当紫色线低于蓝色线时,表示此子步收敛,一般的情况是,一旦紫色线低于蓝色线,此子步收敛后,在此基础上在增加一个子步的荷载增量,所以,此时,一般,紫色线会突然升高很多,跃过蓝色线,收敛准则有很多,常用的有1范数、2范数、无穷范数,这在数值分析的书上有说明,两条曲线是收敛线,两条曲线是方程分析中的收敛值,当方程中的收敛值小于收敛线时,收敛才能保证!!

ansys计算非线性时会绘出收敛图,其中横坐标是cumulative iteration number 纵坐标是absolute convergence norm。他们分别是累积迭代次数和绝对收敛范数,

用来判断非线性分析是否收敛。

曲线有兰线和紫线之分,兰线表示crit值(准则值),而紫线表示二范数的计算值

(L2),L2<crit,也即表示紫线和兰线相交或紫线在兰线下方,就表示这一子步已经收敛!

紫色线代表残差,蓝色线代表收敛准则,当残差浸入到收敛准则以下时,表示收敛。其中计算残差是所有单元内力的范数(一般是2范数),只有当残差小于准则时,非线性迭代才算收敛。

ansys在每荷载步的迭代中计算非线性的收敛判别准则和计算残差。其中计算残差是所有单元内力的范数,只有当残差小于准则时,非线性叠代才算收敛。ansys的位移收敛是基于力的收敛的,以力为基础的收敛提供了收敛量的绝对值,而以位移为基础的收敛仅提供表现收敛的相对量度。一般不单独使用位移收敛准则,否则会产生一定偏差,有些情况会造成假收敛.(ansys非线性分析指南--基本过程Page.6) 。因此ansys官方建议用户尽量以力为基础(或力矩)的收敛误差,如果需要也可以增加以位移为基础的收敛检查。ANSYS缺省是用L2范数控制收敛。其它还有L1范数和L0范数,可用CNVTOL命令设置。在计算中L2值不断变化,若L2

由于ANSYS缺省的criterion计算是你全部变量的平方和开平方(SRSS)*valuse(你设置的值),所以crition也有小小变化。如有需要,也可自己指定crition 为某一常数,CNVTOL,F,10000,0.0001,0 就指定力的收敛控制值为10000*0.0001=1。另外,非线性计算中用到的一个开关是SOLCONTROL 如关闭SOLCONTROL 选项,那么软件默认收敛准则:力或弯矩的收敛容差是0.001,而不考虑位移的收敛容差;如果打开SOLCONTROL 选项,同样的默认收敛准则:力或弯矩的收敛容差是0.005,而位移收敛容差是0.05。

非线性收敛非常麻烦,与网格精度、边界条件、荷载步等一系列因素有关,单元的特点对收敛的影响很大,单元的性态不好收敛则困难些;合理的步长可以使求解在真解周围不至于振荡,步长过小,计算量太大,步长过大,会由于过大的荷载步造成不收敛。网格密度适当有助于收敛,网格太密计算量太大,当然太稀计算结果会有较大的误差。究竟多少往往要针对问题进行多次试算。如果不收敛,可以考虑以下方法改进

1.放松非线性收敛准则。

(CNVTOL #Sets convergence values for nonlinear analyses).

2.增加荷载步数。

(NSUBST #Specifies the number of substeps to be taken this load step)

3.增加每次计算的迭代次数(默认的25次)

(NEQIT #Maximum number of equilibrium iterations allowed each substep)

4 重新划分单元试试,后续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就我的经验,前两种方法效果好一些,后一种方法不一定奏效。但应注意到,放大收敛准则其实是在降低计算精度的条件下得到近似解,并且放大的收敛准则是否与实际相符或有实际意义应仔细考虑。

请问:ANSYS非线性分析的收敛图,除了计算完成时显示,在后处理时,怎么再次调用查看呢?

如果你是ansys的专业选手,就应该看output windows ,时时关注计算的进度、错误等等关键信息。而不是看那个花哨的收敛曲线。

可以在Main menu>general Postproc>Plot results.Nodal solution中查看应力,应变等的收敛图。

ansys计算接触不收敛

力能很快的收敛,但力矩就是收敛不了,大家可有好办法

以前用abaqus计算超弹接触都能很快的收敛; k- B3 k& Z! B6 `6 B7 {- Y8 u ansys计算也就bonded容易收敛,其他的很难收敛,大家可有技巧

收敛准则主要有力的收敛,位移的收敛,弯矩的收敛和转角的收敛。一般用力的控制加载时,可以使用残余力的2-范数控制收敛;而位移控制加载时,最好用位移的范数控制收敛。收敛精度默认为0.1%,但一般可放宽至5%,以提高收敛速度。

使用力收敛是绝对的,而位移收敛并不一定代表你的计算真的收敛,但很多情况下使用位移更容易得到想要的结果

ANSYS中的收敛准则默认情况如下:

cnvtol,lab,value,toler,norm,minref: m( L& z; R& a/ s/ a

1)在solcontrol 为打开状态时,对于力和力矩来说是默认值为0.005;对于没有

转角自由度的DOF,其默认值为0.05。0 @+ w4 P* `% V" u5 K

2)在solcontrol 为关闭状态时,对于力和力矩来说,其默认值为0.001。

默认情况下solcontrol 为打开状态,因此如果用户完全采用默认的话,对于力和力矩来说是默认值为0.005;对于没有转角自由度的DOF,其默认值为0.05。

5 S7 C% k8 H3 d! z9 N2 O. Y9 X" W# c

2 R5 s7 ]; _% e0 N! L7 z' b" B0 D* X

在分析中追踪到沿荷载挠度曲线反向“漂移回去”,是一个典型的难题,这是由于太大或者太小的弧长半径引起的。研究荷载-挠度曲线可以搞清楚这一点,。然后可应用nsubst和arclen命令调整弧长半径大小和范围。

加快收敛的方法有一下几种:

1可以增大荷载子步数nsubst,nsbstp,nsbmn,carry c2 ~4 x$ x- y9 h6 E( J

2修改收敛准则cnvtol,lab,value,toler,norm,minref

3打开优化的非线性默认求解设置和某些强化的内部求解算法,solcontrol,key1,key2,key3,vtol(一般情况下,默认是打开的)

4重新划分网格网格的单元不宜太大或太小一般在5~10厘米左右

5 检查模型的正确性

/ d# |' P/ T' @$ Z, J

1) 关于位移判据当结构受力后硬化严重时,位移增量的微小变化将引起失衡力的很大偏差.另外,当相邻两次迭代得到的位移增量范数之比跳动较大时,将把一个本来收敛的问题判定为不收敛.所以在这两种情况下不能用位移准则.

2) 关于力判据当物体软化严重时,或材料接近理想塑性时,失衡力的微小变化将引起位移增量的很大偏差.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能用失衡力判据

如果单独用位移控制收敛,就可能出现第一次跌代后力和位移是收敛的,但第二次就跌代计算的位移很小,可能认为是收敛的解,实际离真正的解很远.应当使用力收敛检查或以位移为基础检查,不单独使用她们.

convergence value 是收敛值,convergence norm是收敛准则。ansys可以用cnvtol命令,如:cnvtol,f,10000,0.00001,2,,其中f是指采用力结果,10000是收敛绝对值,0.00001是收敛系数,2是收敛2范数。( o; U9 U! o( C o4 f, E1 p- O# Y 收敛准则应该是指选取那种结果进行收敛判定,通常有三种选择,分别是力(f),位移(u)、和能量。当然这三种形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使用。收敛准则的另一层意思应该是选取什么范数形式(1、2、3范数)。一般结构通常都选取2范数格式。1 g, C* q ?; W: H7 E7 {" c

而收敛值只是收敛准则中的一部分,如cnvtol命令中的收敛绝对值与收敛系数的乘积就应该是你所指的收敛值(convergence value)。

ansys 使用收敛准则有L1,L2,L~~(无穷大)三个收敛准则。

在工程中,一般使用收敛容差(0.05)就可以拉。6 J. H6 @* I7 X% H

建议使用位移收敛准则( cnvtol,u,0.05,,, )与力收敛准则( cnvtol,f,0.05,,, )。因为仅仅只使用一个收敛准则,会存在较大的误差。$ u% P% Y, f9 u& W; R/ _

假如你只能是使用一个收敛准则,建议你提高收敛容差(0.01以下)。7 m1 V1 D/ {8 ]) u V

ansys计算非线性时会绘出收敛图,其中横坐标是cumulative iteration number

纵坐标是absolute convergence norm。他们分别是累积迭代次数和绝对收敛范数,用来判断非线性分析是否收敛。

ansys在每荷载步的迭代中计算非线性的收敛判别准则和计算残差。其中计算残差是所有单元内力的范数,只有当残差小于准则时,非线性叠代才算收敛。ansys的位移收敛是基于力的收敛的,以力为基础的收敛提供了收敛量的绝对值,而以位移为基础的收敛仅提供表现收敛的相对量度。一般不单独使用位移收敛准则,否则会产生一定偏差,有些情况会造成假收敛.(ansys非线性分析指南--基本过程Page.6) 。因此ansys官方建议用户尽量以力为基础(或力矩)的收敛误差,如果需要也可以增加以位移为基础的收敛检查。ANSYS缺省是用L2范数控制收敛。其它还有L1范数和L0范数,可用CNVTOL命令设置。在计算中L2值不断变化,若L2

由于ANSYS缺省的criterion计算是你全部变量的平方和开平方(SRSS)*valuse(你设置的值),所以crition也有小小变化。如有需要,也可自己指定crition 为某一常数,CNVTOL,F,10000,0.0001,0

就指定力的收敛控制值为10000*0.0001=1。4 v: h9 Y8 v- z( `3 ?. ]

另外,非线性计算中用到的一个开关是SOLCONTROL4 U3 N5 z( N8 Q3 A; L 如关闭SOLCONTROL 选项,那么软件默认收敛准则:力或弯矩的收敛容差是0.001,而不考虑位移的收敛容差;如果打开SOLCONTROL 选项,同样的默认收敛准则:力或弯矩的收敛容差是0.005,而位移收敛容差是0.05。

非线性收敛非常麻烦,与网格精度、边界条件、荷载步等一系列因素有关,单元的特点对收敛的影响很大,单元的性态不好收敛则困难些;合理的步长可以使求解在真解周围不至于振荡,步长过小,计算量太大,步长过大,会由于过大的荷载步造成不收敛。网格密度适当有助于收敛,网格太密计算量太大,当然太稀计算结果会有较大的误差。究竟多少往往要针对问题进行多次试算。+ Z( z: h( X% n7 G

如果不收敛,可以考虑一下方法改进

1.放松非线性收敛准则。

(CNVTOL #Sets convergence values for nonlinear analyses).

2.增加荷载步数。; Q# n; A& |; n

(NSUBST #Specifies the number of substeps to be taken this load step)

3.增加每次计算的迭代次数(默认的25次)

(NEQIT #Maximum number of equilibrium iterations allowed each substep)

4 重新划分单元试试,后续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收敛准则主要有力的收敛,位移的收敛,弯矩的收敛和转角的收敛。一般用力的控制加载时,可以使用残余力的2-范数控制收敛;而位移控制加载时,最好用位移的范数控制收敛。收敛精度默认为0.1%,但一般可放宽至5%,以提高收敛速度。+ } z4 ?2 o+ E% R8 a6 d

3 X

4 p" o+ K$ C4 x3 k: x

5 h

使用力收敛是绝对的,而位移收敛并不一定代表你的计算真的收敛,但很多情况下使用位移更容易得到想要的结果

7 D' ?/ ]$ e6 P% x+ F7 G Y

ANSYS中的收敛准则默认情况如下:& o( K6 ]% e7 }% z$ B

cnvtol,lab,value,toler,norm,minref

1)在solcontrol 为打开状态时,对于力和力矩来说是默认值为0.005;对于没有转角自由度的DOF,其默认值为0.05。8 j( A. O3 Z1 X6 G

2)在solcontrol 为关闭状态时,对于力和力矩来说,其默认值为0.001。

默认情况下solcontrol 为打开状态,因此如果用户完全采用默认的话,对于力和力矩来说是默认值为0.005;对于没有转角自由度的DOF,其默认值为0.05。) I4 E3 m* m/ H/ ]5 P5 D

在分析中追踪到沿荷载挠度曲线反向“漂移回去”,是一个典型的难题,这是由于太大或者太小的弧长半径引起的。研究荷载-挠度曲线可以搞清楚这一点,。然后可应用nsubst和arclen命令调整弧长半径大小和范围。

; }; | i% B. @' x

加快收敛的方法有一下几种:& I! ^% t; W& ]

1可以增大荷载子步数nsubst,nsbstp,nsbmn,carry1 Z! s$ n4 o5 _# I8 {% ~

2修改收敛准则cnvtol,lab,value,toler,norm,minref

3打开优化的非线性默认求解设置和某些强化的内部求解算法,solcontrol,key1,key2,key3,vtol(一般情况下,默认是打开的)

4重新划分网格网格的单元不宜太大或太小一般在5~10厘米左右: G0 q2 F0 U9 C: p

5 检查模型的正确性* ?; ]7 @; S I, O7 V% K- J5 e

1) 关于位移判据当结构受力后硬化严重时,位移增量的微小变化将引起失衡力的很大偏差.另外,当相邻两次迭代得到的位移增量范数之比跳动较大时,将把一个本来收敛的问题判定为不收敛.所以在这两种情况下不能用位移准则.

2) 关于力判据当物体软化严重时,或材料接近理想塑性时,失衡力的微小变化将引起位移增量的很大偏差.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能用失衡力判据

- M" e/ {6 `) v( M4 S

如果单独用位移控制收敛,就可能出现第一次跌代后力和位移是收敛的,但第二次就跌代计算的位移很小,可能认为是收敛的解,实际离真正的解很远.应当使用力收敛检查或以位移为基础检查,不单独使用她们.

convergence value 是收敛值,convergence norm是收敛准则。ansys可以用cnvtol 命令,如:cnvtol,f,10000,0.00001,2,,其中f是指采用力结果,10000是收敛绝对值,0.00001是收敛系数,2是收敛2范数。

收敛准则应该是指选取那种结果进行收敛判定,通常有三种选择,分别是力(f),位移(u)、和能量。当然这三种形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使用。收敛准则的另一层意思应该是选取什么范数形式(1、2、3范数)。一般结构通常都选取2范数格式。3 [. s0 H- m( g; u

而收敛值只是收敛准则中的一部分,如cnvtol命令中的收敛绝对值与收敛系数的乘积就应该是你所指的收敛值(convergence value)。! x8 }& _/ y) m- m! K5 q9 ?2 `$ Q

ansys 使用收敛准则有L1,L2,L~~(无穷大)三个收敛准则。/ n* C, P& X& x/ k. |

在工程中,一般使用收敛容差(0.05)就可以拉。$ H0 w9 N2 |* N4 h( U) b

建议使用位移收敛准则( cnvtol,u,0.05,,, )与力收敛准则( cnvtol,f,0.05,,, )。因为仅仅只使用一个收敛准则,会存在较大的误差。

假如你只能是使用一个收敛准则,建议你提高收敛容差(0.01以下)。! R& v% V- {: W G# j

ansys计算非线性时会绘出收敛图,其中横坐标是cumulative iteration number 纵坐标是absolute convergence norm。他们分别是累积迭代次数和绝对收敛范数,用来判断非线性分析是否收敛。

ansys在每荷载步的迭代中计算非线性的收敛判别准则和计算残差。其中计算残差是所有单元内力的范数,只有当残差小于准则时,非线性叠代才算收敛。ansys的位移收敛是基于力的收敛的,以力为基础的收敛提供了收敛量的绝对值,而以位移为基础的收敛仅提供表现收敛的相对量度。一般不单独使用位移收敛准则,否则会产生一定偏差,有些情况会造成假收敛.(ansys非线性分析指南--基本过程Page.6) 。因此ansys官方建议用户尽量以力为基础(或力矩)的收敛误差,如果需要也可以增加以位移为基础的收敛检查。ANSYS缺省是用L2范数控制收敛。其它还有L1范数和L0范数,可用CNVTOL命令设置。在计算中L2值不断变化,若L2

由于ANSYS缺省的criterion计算是你全部变量的平方和开平方(SRSS)*valuse(你设置的值),所以crition也有小小变化。如有需要,也可自己指定crition 为某一常数,CNVTOL,F,10000,0.0001,0

就指定力的收敛控制值为10000*0.0001=1。

另外,非线性计算中用到的一个开关是SOLCONTROL( V# P9 i+ b& U 如关闭SOLCONTROL 选项,那么软件默认收敛准则:力或弯矩的收敛容差是0.001,而不考虑位移的收敛容差;如果打开SOLCONTROL 选项,同样的默认收敛准则:力或弯矩的收敛容差是0.005,而位移收敛容差是0.05。6 D w& n* A/ B; x2 K( z0 |

非线性收敛非常麻烦,与网格精度、边界条件、荷载步等一系列因素有关,单元的特点对收敛的影响很大,单元的性态不好收敛则困难些;合理的步长可以使求解在真解周围不至于振荡,步长过小,计算量太大,步长过大,会由于过大的荷载步造成不收敛。网格密度适当有助于收敛,网格太密计算量太大,当然太稀计算结果会有较大的误差。究竟多少往往要针对问题进行多次试算。

如果不收敛,可以考虑一下方法改进

1.放松非线性收敛准则。

(CNVTOL #Sets convergence values for nonlinear analyses).

2.增加荷载步数。

(NSUBST #Specifies the number of substeps to be taken this load step)5 K6 T. i/ I3 B. f$ F- u' T

3.增加每次计算的迭代次数(默认的25次); Y8 Z1 W, Z: n6 r K

(NEQIT #Maximum number of equilibrium iterations allowed each substep) A p$ e% L$ a$ o6 `

4 重新划分单元试试,后续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ANSYS的非线性收敛准则--转自中华钢结构论坛2007年04月09日星期一07:32 P.M.2 m- I8 i% _% ]/ n

CNVTOL, Lab, VALUE, TOLER, NORM, MINREF- w# [ ^4 J. ^# N

5 Q- |! m" E) c

ANSYS中,非线性收敛准则主要有力的收敛,位移的收敛,弯矩的收敛和转角的

收敛。一般用力的控制加载时,可以使用残余力的2-范数控制收敛;而位移控制加载时,最好用位移的范数控制收敛。

. U6 p& |& j J# T2 S9 Y

When SOLCONTROL,ON, TOLER Defaults to 0.005 (0.5%) for force and moment, and 0.05 (5%) for displacement when rotational DOFs are not present.. g1 }3 M& v6 p+ j+ R

When SOLCONTROL,OFF, defaults to 0.001 (0.1%) for force and moment.$ M8 |6 g! |5 r1 V$ v

0 C2 r- T" q5 I9 s

收敛精度一般可放宽至5%,以提高收敛速度。! f5 v% O8 M( M

加快收敛的方法有一下几种:

1可以增大荷载子步数,nsubst,nsbstp,nsbmn,carry

2修改收敛准则,cnvtol,lab,value,toler,norm,minref `# ^% S6 Y/ T+ i

3 打开优化的非线性默认求解设置和某些强化的内部求解算法,solcontrol,key1,key2,key3,vtol(一般情况下,默认是打开的)

4重新划分网格,网格的单元不宜太大或太小, 一般在5~10厘米左右

5 检查模型的正确性- b9 R% \. x5 _! k

+ e5 F1 S3 {1 M7 T

下面计算收敛过程图中的各个曲线的具体含义是什么?1 p; z: z9 C& t' c& C) I

; H) C" b% G3 o6 b+ M) t& c5 z d

非线性计算是一个迭代计算的过程,曲线表示两次迭代之间的误差,图中分别表示力和位移在迭代过程中的每次迭代之间的误差

8 Q9 L) D, d$ ?% q. T

关于ansys中收敛准则(cnvtol)理解

6 j3 d) l1 p0 E2 g6 {' k) U, N

ansys中依据缺省的收敛准则,程序将对不平衡力SRSS与VALUE*TOLER的值进

行比较;而VALUE的缺省值是在SRSS和MINREF中取较大值。现假如TOLER 的缺省值是0.1的话,这个准则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后一次的SRSS是前一次的SRSS的01倍就收敛啦?

请指点

我是这样理解的例如下面的命令流:

cnvtol,f,5000,0.0005,0 3 ]8 \# ]" N2 h! B

cnvtol,u,10,0.001,2 1 z: w5 B9 l0 Z& K: _6 i' C

如果不平衡力(独立的检查每一个自由度)小于等于5000*0.0005(也就是2.5),并且如果位移的变化小于等于10*0.001时,认为子步是收敛的。$ M& {% ?# ?9 Z3 C) ?# q

+ ]- g3 M8 v T$ x3 |& t

ANSYS中收敛准则,程序默认力与位移共同控制,并且收敛的控制系数好像是

0.001。这样的收敛精度一般很难使塑性分析收敛,对于一般的塑性分析收敛问题,前几个荷载步(弹性阶段)用力与位移共同控制,进入塑性后用力控制或位移控制,也可以先用力后用位移控制(位移控制比较容易收敛),至于控制系数取多少,自己根据需要逐步放大直至收敛!也有人建议最后用能量来控制收敛,

convergence value 是收敛值,convergence norm是收敛准则。ansys可以用cnvtol 命令,如:cnvtol,f,10000,0.00001,2,,其中f是指采用力结果,10000是收敛绝对值,0.00001是收敛系数,2是收敛2范数。# o( G5 y. U# Y! \

收敛准则应该是指选取那种结果进行收敛判定,通常有三种选择,分别是力(f),位移(u)、和能量。当然这三种形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使用。收敛准则的另一层意思应该是选取什么范数形式(1、2、3范数)。一般结构通常都选取2范数格式。

而收敛值只是收敛准则中的一部分,如cnvtol命令中的收敛绝对值与收敛系数的乘积就应该是你所指的收敛值(convergence value)。

ansys 使用收敛准则有L1,L2,L~~(无穷大)三个收敛准则。

在工程中,一般使用收敛容差(0.05)就可以拉。! ~* X( ?' K& `+ b$ V4 ~; l

建议使用位移收敛准则( cnvtol,u,0.05,,, )与力收敛准则( cnvtol,f,0.05,,, )。因为仅仅只使用一个收敛准则,会存在较大的误差。

假如你只能是使用一个收敛准则,建议你提高收敛容差(0.01以下)。$ y( K/ ^* v( I3 h( X

ansys计算非线性时会绘出收敛图,其中横坐标是cumulative iteration number 纵坐标是absolute convergence norm。他们分别是累积迭代次数和绝

对收敛范数,用来判断非线性分析是否收敛。

ansys在每荷载步的迭代中计算非线性的收敛判别准则和计算残差。其中计算残差是所有单元内力的范数,只有当残差小于准则时,非线性叠代才算收敛。ansys的位移收敛是基于力的收敛的,以力为基础的收敛提供了收敛量的绝对值,而以位移为基础的收敛仅提供表现收敛的相对量度。一般不单独使用位移收敛准则,否则会产生一定偏差,有些情况会造成假收敛.(ansys非线性分析指南--基本过程Page.6) 。因此ansys官方建议用户尽量以力为基础(或力矩)的收敛误差,如果需要也可以增加以位移为基础的收敛检查。ANSYS缺省是用L2范数控制收敛。其它还有L1范数和L0范数,可用CNVTOL命令设置。在计算中L2值不断变化,若L2

由于ANSYS缺省的criterion计算是你全部变量的平方和开平方(SRSS)*valuse(你设置的值),所以crition也有小小变化。如有需要,也可自己指定crition 为某一常数,CNVTOL,F,10000,0.0001,0

就指定力的收敛控制值为10000*0.0001=1。

另外,非线性计算中用到的一个开关是SOLCONTROL 3 w4 Y6 s5 I, i) k5 m' Z8 ^9 p

如关闭SOLCONTROL 选项,那么软件默认收敛准则:力或弯矩的收敛容差是0.001,而不考虑位移的收敛容差;如果打开SOLCONTROL 选项,同样的默认收敛准则:力或弯矩的收敛容差是0.005,而位移收敛容差是0.05。

非线性收敛非常麻烦,与网格精度、边界条件、荷载步等一系列因素有关,单元的特点对收敛的影响很大,单元的性态不好收敛则困难些;合理的步长可以使求解在真解周围不至于振荡,步长过小,计算量太大,步长过大,会由于过大的荷载步造成不收敛。网格密度适当有助于收敛,网格太密计算量太大,当然太稀计算结果会有较大的误差。究竟多少往往要针对问题进行多次试算。

如果不收敛,可以考虑一下方法改进

1.放松非线性收敛准则。

(CNVTOL #Sets convergence values for nonlinear analyses).

2.增加荷载步数。% i. Q& G, b4 D* ]$ o" V' j

(NSUBST #Specifies the number of substeps to be taken this load step)

3.增加每次计算的迭代次数(默认的25次) * `$ ~* p& L9 W

(NEQIT #Maximum number of equilibrium iterations allowed each substep)

4 重新划分单元试试,后续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Q:我在计算一个大型结构,地震荷载,BEAM188计算时间太长一个小时可能计算了1秒总共40秒,而且越来越慢,不小心早上还停了电如何能使计算加快?或者怎么才能即使突然结束以后还能继续算?9 ]- j; \" I9 ~2 \

谢谢!

A:调整优化非线性计算的收敛和速度可以说几乎是一种艺术,即没有固定的可循规则,呵呵。

我的经验是,你的结构的"非线性"越小,非线性的变化越规则,就越容易收敛。想象一下如果你是手算这个非线性问题,对你来讲较容易的,对ANSYS的相应算法也会容易些。

可以把你的地震时程分析拿出几点,做一下静态的非线性分析,同时调整模型看看分析出来的结果是否合理。如果这一步还没有做,那花大量时间做出的时程分析是废品的可能性十分之大。

一定要记住有限元分析是一个"简化"问题的过程。建立一个模型一定要由浅到深,线性的模型没有搞透不要贸然进攻非线性,静态没有搞透不要碰时程分析。

A:影响非线性收敛稳定性及其速度的因素很多,我们可以看看这几点:

1、模型——主要是结构刚度的大小。对于某些结构,从概念的角度看,我们可以认为它是几何不变的稳定体系。但如果结构相近的几个主要构件刚度相差悬殊,或者悬索结构的索预应力过小(即它的刚度不够大),在数值计算中就可能导致数值计算的较大误差,严重的可能会导致结构的几何可变性——忽略小刚度构件的刚度贡献。

如果还不能理解,我们可以进一步说:我们有一种通用的方法判断结构的几何可变性,即det(K)=0。8 M3 e& p" |9 ^) f* N; }

在数值计算中,要得到det(K)恒等于零是不可能的,我们也就只能让它较小时即认为结构是几何可变的。

对于上述的结构,他们的K值是很小的,故而也可判断为几何可变体系。事实上这类结构在实际工程中也的确是非常危险的。

为此,我们要看看模型有没有问题。如出现上述的结构,要分析它,就得降低刚

度很大的构件单元的刚度,可以加细网格划分,或着改用高阶单元

A# s(BEAM->SHELL,SHELL->SOLID)。构件的连接形式(2刚接或铰接)等也可能影响到结构的刚度。9 n6 c6 T' Y8 W- o% y

2、线性算法(求解器)。ANSYS中的非线性算法主要有:稀疏矩阵法(SPARSE DIRECT SOLVER)、预共轭梯度法(PCG SOLVER)和波前法(FRONT DIRECT SLOVER)。稀疏矩阵法是性能很强大的算法,一般默认即为稀疏矩阵法(除了子结构计算默认波前法外)。预共轭梯度法对于3-D实体结构而言是最优的算法,但当结构刚度呈现病态时,迭代不易收敛。为此推荐以下算法:

1)、BEAM单元结构,SHELL单元结构,或以此为主的含3-D SOLID的结构,用稀疏矩阵法;% {4 Q0 c/ A9 z% X2 ~- P5 k) b( z3 r

2)、3-D SOLID的结构,用预共轭梯度法;

3)、当你的结构可能出现病态时,用稀疏矩阵法;3 R% V, R- S3 K, T9 ~! e# J 4)、当你不知道用什么时,可用稀疏矩阵法。

3、非线性逼近技术。在ANSYS里还是牛顿-拉普森法和弧长法。牛顿-拉普森法是我们常用的方法,收敛速度较快,但也和结构特点和步长有关。弧长法常被某些人推崇备至,它能算出力加载和位移加载下的响应峰值和下降响应曲线。但也发现:在峰值点,弧长法仍可能失效,甚至在非线性计算的线性阶段,它也可能会无法收敛。/ q! x/ a, T. w8 D+ p

为此,我们尽量不要从开始即激活弧长法,还是让程序自己激活为好(否则出现莫名其妙的问题)。子步(时间步)的步长还是应适当,自动时间步长也是很有必要的。

4 M, |; l& y. P) P9 w

A:如何加快计算速度

在大规模结构计算中,计算速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下面就如何提高计算速度作一些建议:

( Q- K. f' k' s0 ~

充分利用ANSYS MAP分网和SWEEP分网技术,尽可能获得六面体网格,这一方面减小解题规模,另一方面提高计算精度。

在生成四面体网格时,用四面体单元而不要用退化的四面体单元。比如95号单元有20节点,可以退化为10节点四面体单元,而92号单元为10节点单元,在此情况下用92号单元将优于95号单元。

选择正确的求解器。对大规模问题,建议采用PCG法。此法比波前法计算速度要快10倍以上(前提是您的计算机内存较大)。对于工程问题,可将ANSYS 缺省的求解精度从1E-8改为1E-4或1E-5即可。

) C: v& g) X" H2 B

波前法,PCG法都是方程组求解方法的一种。

方程组解法:

(1) 直接解法:a.稀疏矩阵法;b. 波前解法( t: ^, V* [, `

! _. p! v) I4 y3 p$ e8 R" `5 r

a. 稀疏矩阵法:占内存大,但运算次数少;通过变换刚度矩阵的顺序使得非零元素最少

3 W& ?- F+ d6 W- c! `+ r3 {1 h8 U

b. 波前解法:波前法的特点是:刚度矩阵K和载荷列阵P不按自然编号进入内存而按计算时参加运算的顺序排列;在内存中只保留尽可能少的一部分K和P 的元素。& ?- R8 U5 f7 G8 e' n6 J( j8 V+ z& y

" z* U' V' o/ Z7 _7 l0 u- s- H$ ?

(2) 迭代解法:

JCG法;PCG法;ICCG法

JCG法:可解实数、对称、非对称矩阵

PCG法:高效求解各种矩阵(包括病态),但仅解实、对称矩阵

ICCG法:类似JCG,但更强

对大规模问题,建议采用PCG法。此法比波前法计算速度要快10倍以上(前提是您的计算机内存较大)。

影响ansys计算结果精度及收敛的关键网格的划分

[i=s] 本帖最后由walkciscoo 于2011-1-10 18:34 编辑[/i]

众所周知,对于有限元分析来说,网格划分是其中最关键的一个步骤,网格划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解算的精度和速度。在ANSYS中,大家知道,网格划分有三个步骤:定义单元属性(包括实常数)、在几何模型上定义网格属性、划分网格。在这里,我们仅对网格划分这个步骤所涉及到的一些问题,尤其是与复杂模型相关的一些问题作简要阐述。

一、自由网格划分

自由网格划分是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网格划分技术之一,它在面上(平面、曲面)可以自动生成三角形或四边形网格,在体上自动生成四面体网格。通常情况下,可利用ANSYS的智能尺寸控制技术(SMARTSIZE命令)来自动控制网格的大小和疏密分布,也可进行人工设置网格的大小(AESIZE、LESIZE、KESIZE、ESIZE等系列命令)并控制疏密分布以及选择分网算法等(MOPT命令)。对于复杂几何模型而言,这种分网方法省时省力,但缺点是单元数量通常会很大,计算效率降低。同时,由于这种方法对于三维复杂模型只能生成四面体单元,为了获得较好的计算精度,建议采用二次四面体单元(92号单元)。如果选用的是六面体单元,则此方法自动将六面体单元退化为阶次一致的四面体单元,因此,最好不要选用线性的六面体单元(没有中间节点,比如45号单元),因为该单元退化后为线性的四面体单元,具有过刚的刚度,计算精度较差;如果选用二次的六面体单元(比如95号单元),由于其是退化形式,节点数与其六面体原型单元一致,只是有多个节点在同一位置而已,因此,可以利用TCHG命令将模型中的退化形式的四面体单元变化为非退化的四面体单元,减少每个单元的节点数量,提高求解效率。在有些情况下,必须要用六面体单元的退化形式来进行自由网格划分,比如,在进行混合网格划分(后面详述)时,只有用六面体单元才能形成

金字塔过渡单元。对于计算流体力学和考虑集肤效应的电磁场分析而言,自由网格划分中的层网格功能(由LESIZE命令的LAYER1和LA YER2域控制)是非常有用的。

二、映射网格划分

映射网格划分是对规整模型的一种规整网格划分方法,其原始概念是:对于面,只能是四边形面,网格划分数需在对边上保持一致,形成的单元全部为四边形;对于体,只能是六面体,对应线和面的网格划分数保持一致;形成的单元全部为六面体。在ANSYS中,这些条件有了很大的放宽,包括:

1 面可以是三角形、四边形、或其它任意多边形。对于四边以上的多边形,必须用LCCA T命令将某些边联成一条边,以使得对于网格划分而言,仍然是三角形或四边形;或者用AMAP命令定义3到4个顶点(程序自动将两个顶点之间的所有线段联成一条)来进行映射划分。

2 面上对边的网格划分数可以不同,但有一些限制条件。

3 面上可以形成全三角形的映射网格。

4 体可以是四面体、五面体、六面体或其它任意多面体。对于六面以上的多面体,必须用ACCA T命令将某些面联成一个面,以使得对于网格划分而言,仍然是四、五或六面体。

5 体上对应线和面的网格划分数可以不同,但有一些限制条件。

对于三维复杂几何模型而言,通常的做法是利用ANSYS布尔运算功能,将其切割成一系列四、五或六面体,然后对这些切割好的体进行映射网格划分。当然,这种纯粹的映射划分方式比较烦琐,需要的时间和精力较多。面的三角形映射网格划分往往可以为体的自由网格划分服务,以使体的自由网格划分满足一些特定的要求,比如:体的某个狭长面的短边方向上要求一定要有一定层数的单元、某些位置的节点必须在一条直线上、等等。这种在进行体网格划分前在其面上先划分网格的方式对很多复杂模型可以进行良好的控制,但别忘了在体网格划分完毕后清除面网格(也可用专门用于辅助网格划分的虚拟单元类型-MESH200-来划分面网格,之后不用清除)。

三、拖拉、扫略网格划分

对于由面经过拖拉、旋转、偏移(VDRAG、VROTA T、VOFFST、VEXT等系列命令)等方式生成的复杂三维实体而言,可先在原始面上生成壳(或MESH200)单元形式的面网格,然后在生成体的同时自动形成三维实体网格;对于已经形成好了的三维复杂实体,如果其在某个方向上的拓扑形式始终保持一致,则可用(人工或全自动)扫略网格划分(VSWEEP命令)功能来划分网格;这两种方式形成的单元几乎都是六面体单元。通常,采用扫略方式形成网格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对于复杂几何实体,经过一些简单的切分处理,就可以自动形成规整的六面体网格,它比映射网格划分方式具有更大的优势和灵活性。

四、混合网格划分

混合网格划分即在几何模型上,根据各部位的特点,分别采用自由、映射、扫略等多种网格划分方式,以形成综合效果尽量好的有限元模型。混合网格划分方式要在计算精度、计算时间、建模工作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通常,为了提高计算精度和减少计算时间,应首先考虑对适合于扫略和映射网格划分的区域先划分六面体网格,这种网格既可以是线性的(无中节点)、也可以是二次的(有中节点),如果无合适的区域,应尽量通过切分等多种布尔运算手段来创建合适的区域(尤其是对所关心的区域或部位);其次,对实在无法再切分而必须用四面体自由网格划分的区域,采用带中节点的六面体单元进行自由分网(自动退化成适合于自由划分形式的单元),此时,在该区域与已进行扫略或映射网格划分的区域的交界面上,会自动形成金字塔过渡单元(无中节点的六面体单元没有金字塔退化形式)。ANSYS中的这种金字塔过渡单元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如果其邻接的六面体单元无中节点,则在金字塔单元四边形面的四条单元边上,自动取消中间节点,以保证网格的协调性。同时,应采用前面描述的TCHG命令来将退化形式的四面体单元自动转换成非退化的四面体单元,提高求解效率。如果对整个分析模型的计算精度要求不高、或对进行自由网格划分区域的计算精度要求不高,则可在自由网格划分区采用无中节点的六面体单元来分网(自动退化成无中节点的四面体单元),此时,虽然在六面体单元划分区和四面体单元划分区之间无金字塔过渡单元,但如果六面体单元区的单元也无中节点,则由于都是线性单元,亦可保证单元的协调性。

五、利用自由度耦合和约束方程

对于某些形式的复杂几何模型,可以利用ANSYS的约束方程和自由度耦合功能来促成划分出优良的网格并降低计算规模。比如,利用CEINTF命令可以将相邻的体在进行独立的网格划分(通常是采用映射或扫略方式)后再"粘结"起来,由于各个体之间在几何上没有联系,因此不用费劲地考虑相互之间网格的影响,所以可以自由地采用多种手段划分出良好的网格,而体之间的网格"粘结"是通过形函数差值来进行自由度耦合的,因此连接位置处的位移连续性可以得到绝对保证,如果非常关注连接处的应力,可以如下面所述再在该局部位置建立子区模型予以分析。再如,对于循环对称模型(如旋转机械等),可仅建立一个扇区作为分析模型,利用CPCYC命令可自动对扇区的两个切面上的所有对应节点建立自由度耦合条件(用MSHCOPY命令可非常方便地在两个切面上生成对应网格)。

六、利用子区模型等其它手段

子区模型是一种先总体、后局部的分析技术(也称为切割边界条件方法),对于只关心局部区域准确结果的复杂几何模型,可采用此手段,以尽量小的工作量来获得想要的结果。其过程是:先建立总体分析模型,并忽略模型中的一系列细小的特征,如导角、开孔、开槽等(因为根据圣维南原理,模型的局部细小改动并不特别影响模型总的分析结果),同时在该大模型上划分较粗的网格(计算和建模的工作量都很小),施加载荷并完成分析;其次,(在与总体模型相同的坐标系下)建立局部模型,此时将前面忽略的细小特征加上,并划分精细网格(模型的切割边界应离关心的区域尽量远),用CBDOF等系列命令自动将前面总体模型的计算结果插值作为该细模型的边界条件,进行求解计算。该方法的另外好处是:可以在小模型的基础上优化(或任意改变)所关心的细小特征,如改变圆角半径、缝的宽度等;总体模型和局部模型可以采用不同的单元类型,比如,总体模型采

用板壳单元,局部模型采用实体单元等。

子结构(也称超单元)也是一种解决大型问题的有效手段,并且在ANSYS中,超单元可以用于诸如各种非线性以及装配件之间的接触分析等,有效地降低大型模型的求解规模。

巧妙地利用结构的对称性对实际工作也大有帮助,对于常规的结构和载荷都是轴对称或平面对称的问题,毫无疑问应该利用其对称性,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也可以加以利用,比如:如果结构轴对称而载荷非轴对称,则可用ANSYS专门用于处理此类问题的25、83和61号单元;对于由多个部件构成装配件,如果其每个零件都满足平面对称性,但各对称平面又不是同一个的情况下,则可用多个对称面来处理模型(或至少可用此方法来减少建模工作量:各零件只需处理一半的模型然后拷贝或映射即可生成总体模型)。

总之,对于复杂几何模型,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建立起高质量、高计算效率的有限元模型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步骤,这里介绍的注意事项仅仅是很少一部分,用户自己通过许多工程问题的不断摸索、总结和验证才是最能保证有效而高效地处理复杂模型的手段。

ansys模态分析及详细过程

压电变换器的自振频率分析及详细过程 1.模态分析的定义及其应用 模态分析用于确定设计结构或机器部件的振动特性(固有频率和振型),即结构的固有频率和振型,它们是承受动态载荷结构设计中的重要参数。同时,也可以作为其它动力学分析问题的起点,例如瞬态动力学分析、谐响应分析和谱分析,其中模态分析也是进行谱分析或模态叠加法谐响应分析或瞬态动力学分析所必需的前期分析过程。 ANSYS的模态分析可以对有预应力的结构进行模态分析和循环对称结构模态分析。前者有旋转的涡轮叶片等的模态分析,后者则允许在建立一部分循环对称结构的模型来完成对整个结构的模态分析。 ANSYS提供的模态提取方法有:子空间法(subspace)、分块法(block lancets),缩减法(reduced/householder)、动态提取法(power dynamics)、非对称法(unsymmetric),阻尼法(damped), QR阻尼法(QR damped)等,大多数分析都可使用子空间法、分块法、缩减法。 ANSYS的模态分析是线形分析,任何非线性特性,例如塑性、接触单元等,即使被定义了也将被忽略。 2.模态分析操作过程 一个典型的模态分析过程主要包括建模、模态求解、扩展模态以及观察结果四个步骤。 (1).建模 模态分析的建模过程与其他分析类型的建模过程是类似的,主要包括定义单元类型、单元实常数、材料性质、建立几何模型以及划分有限元网格等基本步骤。 (2).施加载荷和求解 包括指定分析类型、指定分析选项、施加约束、设置载荷选项,并进行固有频率的求解等。 指定分析类型,Main Menu- Solution-Analysis Type-New Analysis,选择Modal。 指定分析选项,Main Menu-Solution-Analysis Type-Analysis Options,选择MODOPT(模态提取方法〕,设置模态提取数量MXPAND. 定义主自由度,仅缩减法使用。 施加约束,Main Menu-Solution-Define Loads-Apply-Structural-Displacement。 求解,Main Menu-Solution-Solve-Current LS。 (3).扩展模态 如果要在POSTI中观察结果,必须先扩展模态,即将振型写入结果文件。过程包括重新进入求解器、激话扩展处理及其选项、指定载荷步选项、扩展处理等。 激活扩展处理及其选项,Main Menu-Solution-Load Step Opts-Expansionpass-Single Expand-Expand modes。 指定载荷步选项。 扩展处理,Main Menu-solution-Solve-Current LS。 注意:扩展模态可以如前述办法单独进行,也可以在施加载荷和求解阶段同时进行。本例即采用了后面的方法 (4).查看结果 模态分析的结果包括结构的频率、振型、相对应力和力等

ANSYS高级分析-子结构

1 引言 在ANSYS平台上,所谓子结构技术就是将一组单元用矩阵凝聚为一个单元过程的技术,切吧这个单一的矩阵单元称为超单元。在ANSYS分析中,超单元可以象其他单元类型一样使用。唯一的区别就是必须先进行结构生成分析以生成能够利用的超单元。但子结构并非在所有ANSYS模块中都能利用,目前ANSYS子结构技术可以在ANSYS/Mutiphysics,ANSYS/Mechanical和ANSYS/Structural中使用。 在ANSYS平台上,使用子结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节省机时,并且允许在比较有限的计算机设备资源的基础上求解超大规模的问题。比如进行非线性分析和带有大量重复几何结构的分析。在非线性分析中,可以将模型线性部分作成子结构,这部分的单元矩阵就不用在非线性迭代过程中重复计算。而在有重复几何结构的模型中(如有四条腿的桌子),可以对于重复的部分生成超单元,然后将它拷贝到不同的位置,这样做可以节省大量的计算时间和计算机资源。 子结构还用于模型有大转动的情况下。对于这些模型,ANSYS假定每个结构都是围绕其质心转动的。在三维情况下,子结构有三个转动自由度和三个平动自由度。在大转动模型中,用户在使用部分之前无须对子结构施加约束,因为每个子结构都是作为一个单元进行处理,是允许刚体位移的。 对于大型三维问题的分析而言,需用磁盘空间相对于一个普通计算机系统来说太庞大了,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可以通过子结构将问题分块进行分析,从而使得每一块对于计算机系统来说都是可以计算和承受的。 2 ANSYS子结构使用步骤 ANSYS子结构使用过程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ANSYS子结构生成部分 生成部分就是将普通的有限元单元凝聚为一个超单元。凝聚是通过定义一组主自由度来实现的。主自由度用于定义超单元与模型中其他单元的边界,提取模型的动力学特性。图1是一个板状构件用接触单元分析的示意。由于接触单元需要迭代计算,将板状构件形成子结构将显著地节省机时。本例中,主自由度是板与接触单元相连的自由度。 图1 子结构使用示例 2)ANSYS子结构使用部分 用部分就是将超单元与模型整体相连进行分析的部分。整个模型可以是一个超单元,也可以象上例一样是超单元与非超单元相连的。使用部分的计算只是超单元的凝聚(自由度计算仅限于主自由度)和非超单元的全部计算。

ANSYS谐响应分析命令流

/FILNAME, Beam,1 !定义工作文件名。 /TITLE, Beam Analysis !定义工作标题。/PREP7 !定义单元。 ET,1,BEAM188 !定义材料属性。 MPTEMP,,,,,,,, MPTEMP,1,0 MPDATA,EX,1,,2.1e5 MPDATA,PRXY,1,,0.3 MPTEMP,,,,,,,, MPTEMP,1,0 MPDATA,DENS,1,,7.9e-6 ! 定义杆件截面■200。 SECTYPE, 1, BEAM, RECT, , 0 SECOFFSET, CENT SECDATA,10,10,0,0,0,0,0,0,0,0 !建立几何模型。 K,1, ,, , K,2,350,, , !生成立柱。 LSTR, 1, 2 !以上完成几何模型。 !以下进行网格划分。 FLST,5,1,4,ORDE,1 FITEM,5,1 CM,_Y,LINE LSEL, , , ,P51X CM,_Y1,LINE CMSEL,,_Y LESIZE,_Y1, , ,50, , , , ,1 !定义单元大小。!分配、划分平板结构。 LMESH, 1 !分析类型施加载荷并求解。 ANTYPE,2 !定义分析类型及求解设置。MSAVE,0 !模态提取方法。MODOPT,LANB,40 EQSLV,SPAR

MXPAND,40, , ,0 !模态扩展设置。 LUMPM,0 PSTRES,0 MODOPT,LANB,40,0,0, ,OFF !施加约束。 FLST,2,2,3,ORDE,2 FITEM,2,1 FITEM,2,-2 /GO DK,P51X, , , ,0,ALL, , , , , , !求解。 FINISH /SOL /STA TUS,SOLU SOLVE !以下进入谐响应分析模式。 *AFUN,DEG !指定角度单位为度。FLST,2,1,1,ORDE,1 FITEM,2,81 /GO FINISH /SOL !重新进入ANSYS求解器。ANTYPE,3 !分析类型为谐响应分析。HROPT,FULL !求解方法为FULL法。HROUT,ON LUMPM,0 EQSLV,FRONT,0, PSTRES,1 !包含了预应力。 !施加载荷。 FLST,2,1,1,ORDE,1 FITEM,2,24 /GO F,P51X,FY,-400*cos(30),-400*sin(30) FLST,2,1,1,ORDE,1 FITEM,2,36 /GO F,P51X,FY,300*cos(5),300*sin(5)

ansys分析实例

阶梯轴分析步骤及结果 第一步:打开ansys点击File>Clear Database and Start new,选着Read file 点击OK弹出Verify对话框,点击Yes.开始新的分析,

点击File>Change Jobname修改工作文件名,输入zhou, 点击File>Change Title修改文件标题shang ji lian xi。 第二步:ANSYS Main Menu,点击Preferences弹出References for GUI Filtering对话框,选择Structural点击OK. 第三步:ANSYS Main Menu,点击Preprocessor>Element Type>Add/Edit/Delete弹出Element Types对话框,点击add按钮,弹出Library of Element Types对话框,选着Solid>Tet

10node 92 点击OK.关闭Element Types对话框 第四步:ANSYS Main Menu,点击Preprocessor>Material Props>Material Models弹出Define Material Nodel Behavior对话框,在Material Models Available栏选择Structural>Linear>Elastic>Isotropic弹出Linear Isotropic Properties for Mater…..对话框,在EX 框输入2E+007点击OK

第五步:ANSYS Main Menu,点击Preprocessor>Modeling>Create>Volumes>Cylinder>Solid Cylinder弹出Solid Cylinder对话框,在Radius输入0.7978,Depth输入10,点击OK生成圆 柱体。 第六步:在菜单栏点击WorkPlane>Offset WP by increments…..弹出Offset WP对话框,平

《ANSYS谐响应分析在结构受迫振动中的应用》

2006年用户年会论文 ANSYS谐响应分析在结构受迫振动中的应用 [李亚楠俞新蔡绍元徐志刚] [中国五环化学工程公司,湖北武汉 430079] [ 摘要 ] 建筑结构上的设备振动所引起的楼层振幅不仅给结构安全带来隐患,而且影响其他设备的正常运转。常规的结构设计软件不能考虑设备振动所产生的周期载荷,给结构计算带来诸多不便, 而ANSYS的谐响应分析很好地解决了设备运转所产生的结构受迫振动问题。本文通过 ANSYS 有限元软件计算分析,采取合理措施,有效地限制了结构受迫振动所引起的楼层振幅。 [ 关键词]ANSYS;谐响应;受迫振动;楼层振幅 Application of harmonic response analysis of ANSYS in the forced vibrations of structures [Li Yanan Yu Xin Cai Shaoyuan Xu Zhigang] [China Wuhuan Chemical Engineering Corp. , Wuhan Hubei 430079 China] [ Abstract ] The vibration of equipments on the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brings the floor amplitude, it not only brings the hidden trouble for the structural safety, but also affects the natural work of the other equipments. The usual structure design software can not consider periodic loads that are brought as a result of the vibration of equipments, it brings a lot of trouble to structural calculation, however, the harmonic response analysis of ANSYS commendably solves the matters of forced vibrations that are brought as a result of the operation of equipments. In this paper, with the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ANSYS, reasonable measures are taken, it is solved how to effectively restrict the floor amplitude that is brought as a result of forced vibrations. [ Keyword ] ANSYS; harmonic response; forced vibrations; floor amplitude 1前言 目前,在石油、化工、电力等工业领域,振动设备在厂房结构中是相当普遍的,而设备振动所产生的周期荷载将在结构系统中产生持续的周期谐响应,由此所引起的楼层振幅不仅给结构安全带来隐患,而且影响其他设备的正常运转。常规的结构设计软件无法模拟周期载荷的幅值、相位及频率,给结构计算带来诸多不便,而ANSYS的谐响应分析很好地解决了设备运转所产生的结构受迫振动问题,既保证了计算精度,又解决了实际问题。

Ansys非线性接触分析和设置

Ansys非线性接触分析和设置 5.4.9 设置实常数和单元关键选项 程序使用20个实常数和数个单元关键选项,来控制面─面接触单元的接触。参见《ANSYS Elements Reference》中对接触单元的描述。 5.4.9.1 实常数 在20个实常数中,两个(R1和R2)用来定义目标面单元的几何形状。剩下的用来控制接触面单元。 R1和R2 定义目标单元几何形状。 FKN 定义法向接触刚度因子。 FTOLN 是基于单元厚度的一个系数,用于计算允许的穿透。 ICONT 定义初始闭合因子。 PINB 定义“Pinball"区域。 PMIN和PMAX 定义初始穿透的容许范围。 TAUMAR 指定最大的接触摩擦。 CNOF 指定施加于接触面的正或负的偏移值。 FKOP 指定在接触分开时施加的刚度系数。 FKT 指定切向接触刚度。 COHE 制定滑动抗力粘聚力。 TCC 指定热接触传导系数。 FHTG 指定摩擦耗散能量的热转换率。 SBCT 指定 Stefan-Boltzman 常数。 RDVF 指定辐射观察系数。 FWGT 指定在接触面和目标面之间热分布的权重系数。

FACT 静摩擦系数和动摩擦系数的比率。 DC 静、动摩擦衰减系数。 命令: R GUI:main menu> preprocessor>real constant 对实常数 FKN, FTOLN, ICONT, PINB, PMAX, PMIN, FKOP 和 FKT,用户既可以定义一个正值,也可以定义一个负值。程序将正值作为比例因子,将负值作为绝对值。程序将下伏单元的厚度作为ICON,FTOLN,PINB,PMAX 和 PMIN 的参考值。例如 ICON = 0.1 表明初始闭合因子是“0.1*下层单元的厚度”。然而,ICON = -0.1 则表示真实调整带是 0.1 单位。如果下伏单元是超单元,则将接触单元的最小长度作为厚度。参见图5-8。 图5-8 下层单元的厚度 在模型中,如果单元尺寸变化很大,而且在实常数如 ICONT, FTOLN, PINB, PMAX, PMIN 中应用比例系数,则可能会出现问题。因为从比例系数得到的实际结果,取决于下层单元的厚度,这就可能引起大、小单元之间的重大变化。如果出现这一问题,请用绝对值代替比例系数。 TCC, FHTG, SBCT, RDVF 和 FWGT 仅用于热接触分析[KEYOPT(1)=1]。 5.4.9.2 单元关键选项 每种接触单元都包括数个关键选项。对大多的接触问题,缺省的关键选项是合适的。而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改变缺省值。下面是可以控制接触行为的一些关键选项: 自由 度 KEYOPT(1) 接触算法(罚函数+拉格朗日乘子或罚函数) KEYOPT(2) 存在超单元时的应力状态(仅2D) KEYOPT(3)

ANSYS后处理(结果查看)

一、显示某个时间点的温度云图 1、General Postproc →Read Result →By Time/Freq 2、在跳出的窗口中输入时间点,点击OK按钮 3、然后点Plot Results按下图操作

3、然后点击plot →Replot即可显示该时刻的云图 二、提取某个节点的数值 1、首先通过下列命令,选择部分单元 nsel,s,loc,x,0,0.025 esln,all 然后读取所需节点的编号。 2、点击时间历程后处理器TimeHist postproc弹出如箭头所指对话框。 点击图对话框左上角的绿色增加按钮

弹出对话框 点击ok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节点编号,或者鼠标点击选择节点即可将新的数据读入对话框中如下图所示 然后即可通过窗口上的按钮对数据进行操作处理。

/POST1 set,last !定义数据集从结果文件中读出,last表示读取最后的数据集plnsol,s,eqv !以连续的轮廓线形式显示结果,S表示应力,EQV表示等效应力 查看某个截面的云图 !-----------------选取节点结果 /post1 !seltol,1.0e-10 set,,,,,2.5 !nsel,s,loc,y,0.1,0.1 nsel,s,loc,x,0.02 /page,99999,132,99999,240 !-------------------显示某个截面 wprota,,,90 wpoffs,,,0.02 /CPLANE,1 !指定截面为WP /TYPE,1,5 !结果显示方式选项 工作平面移回全局坐标原点 WPCSYS,-1 nsel,s,loc,x,0,0.025 esln,,1,ACTIVE

ansys接触定义

1概述 接触问题是一种高度非线性行为,需要较大的计算资源,为了进行实为有效的计算,理解问题的特性和建立合理的模型是很重要的。 接触问题存在两个较大的难点:其一,在你求解问题之前,你不知道接触区域,表面之间是接触或分开是未知的,突然变化的,这随载荷、材料、边界条件和其它因素而定;其二,大多的接触问题需要计算摩擦,有几种摩擦和模型供你挑选,它们都是非线性的,摩擦使问题的收敛性变得困难。 一般的接触分类 接触问题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刚体─柔体的接触,半柔体─柔体的接触。 (1)刚-柔接触 在刚体─柔体的接触问题中,接触面的一个或多个被当作刚体,(与它接触的变形体相比,有大得多的刚度),一般情况下,一种软材料和一种硬材料接触时,问题可以被假定为刚体─柔体的接触,许多金属成形问题归为此类接触。 (2)柔-柔接触 柔体─柔体的接触,是一种更普遍的类型,在这种情况下,两个接触体都是变形体(有近似的刚度)。 2ANSYS接触能力 ANSYS支持三种接触方式:点─点,点─面,平面─面,每种接触方式使用的接触单元适用于某类问题。为了给接触问题建模,首先必须认识到模型中的哪些部分可能会相互接触,如果相互作用的其中之一是一点,模型的对立应组元是一个结点。如果相互作用的其中之一是一个面,模型的对应组元是单元,例如梁单元,壳单元或实体单元,有限元模型通过指定的接触单元来识别可能的接触匹对,接触单元是覆盖在分析模型接触面之上的一层单元,至于ANSYS使用的接触单元和使用它们的过程,下面分类详述。 2.1点─点接触单元 点─点接触单元主要用于模拟点─点的接触行为,为了使用点─点的接触单元,你需要预先知道接触位置,这类接触问题只能适用于接触面之间有较小相对滑动的情况(即使在几何非线性情况下) 如果两个面上的结点一一对应,相对滑动又以忽略不计,两个面挠度(转动)保持小量,那么可以用点─点的接触单元来求解面─面的接触问题,过盈装配问题是一个用点─点的接触单元来模拟面─面的接触问题的典型例子。

ANSYS—接触单元说明

参考ANSYS的中文帮助文件 接触问题(参考ANSYS的中文帮助文件) 当两个分离的表面互相碰触并共切时,就称它们牌接触状态。在一般的物理意义中,牌接触状态的表面有下列特点: 1、不互相渗透; 2、能够互相传递法向压力和切向摩擦力; 3、通常不传递法向拉力。 接触分类:刚性体-柔性体、柔性体-柔性体 实际接触体相互不穿透,因此,程序必须在这两个面间建立一种关系,防止它们在有限元分析中相互穿过。 ――罚函数法。接触刚度 ――lagrange乘子法,增加一个附加自由度(接触压力),来满足不穿透条件――将罚函数法和lagrange乘子法结合起来,称之为增广lagrange法。 三种接触单元:节点对节点、节点对面、面对面。 接触单元的实常数和单元选项设臵: FKN:法向接触刚度。这个值应该足够大,使接触穿透量小;同时也应该足够小,使问题没有病态矩阵。FKN值通常在0.1~10之间,对于体积变形问题,用值1.0(默认),对弯曲问题,用值0.1。 FTOLN:最大穿透容差。穿透超过此值将尝试新的迭代。这是一个与接触单元下面的实体单元深度(h)相乘的比例系数,缺省为0.1。此值太小,会引起收敛困难。 ICONT:初始接触调整带。它能用于围绕目标面给出一个“调整带”,调整带内任何接触点都被移到目标面上;如果不给出ICONT值,ANSYS根据模型的大小提供一个较小的默认值(<0.03= PINB:指定近区域接触范围(球形区)。当目标单元进入pinball区时,认为它处于近区域接触,pinball区是围绕接触单元接触检测点的圆(二维)或球(三维)。可以用实常数PINB调整球形区(此方法用于初始穿透大的问题是必要的)PMIN和PMAX:初始容许穿透容差。这两个参数指定初始穿透范围,ANSYS把整个目标面(连同变形体)移到到由PMIN和PMAX指定的穿透范围内,而使其成为闭合接触的初始状态。初始调整是一个迭代过程,ANSYS最多使用20个迭代步把目标面调整到PMIN和PMAX范围内,如果无法完成,给出警告,可能需要修改几何模型。 TAUMAX:接触面的最大等效剪应力。给出这个参数在于,不管接触压力值多大,只要等效剪应力达到最大值TAUMAX,就会发生滑动。该剪应力极限值通常用于接触压力会变得非常大的情况。 CNOF:指定接触面偏移。+CNOF增加过盈、-CNOF减少过盈或产生间隙、CNOF能与几何穿透组合应用。 FKOP:接触张开弹簧刚度。针对不分离或绑定接触模型,需要设臵实常数FKOP,该常数为张开接触提供了一个刚度值。FKOP阻止接触面的分离;FKOP默认为1.0,用于建立粘结模型,用一个较小值(1e-5)去建立软弹簧模型。 FKT:切向接触刚度。作为初值,可以采用-FKT=0.01*FKN,这是大多数ANSYS 接触单元的缺省值。 COHE:粘滞力。即没有法向压力时开始滑动的摩擦应力值。 FACT,DC:定义摩擦系数变化规律

ANSYS中文翻译官方手册_接触分析

一般的接触分类 (2) ANSYS接触能力 (2) 点─点接触单元 (2) 点─面接触单元 (2) 面─面的接触单元 (3) 执行接触分析 (4) 面─面的接触分析 (4) 接触分析的步骤: (4) 步骤1:建立模型,并划分网格 (4) 步骤二:识别接触对 (4) 步骤三:定义刚性目标面 (5) 步骤4:定义柔性体的接触面 (8) 步骤5:设置实常数和单元关键字 (10) 步骤六: (21) 步骤7:给变形体单元加必要的边界条件 (21) 步骤8:定义求解和载步选项 (22) 第十步:检查结果 (23) 点─面接触分析 (25) 点─面接触分析的步骤 (26) 点-点的接触 (35) 接触分析实例(GUI方法) (38) 非线性静态实例分析(命令流方式) (42) 接触分析 接触问题是一种高度非线性行为,需要较大的计算资源,为了进行实为有效的计算,理解问题的特性和建立合理的模型是很重要的。 接触问题存在两个较大的难点:其一,在你求解问题之前,你不知道接触区域,表面之间是接触或分开是未知的,突然变化的,这随载荷、材料、边界条件和其它因素而定;其二,大多的接触问题需要计算摩擦,有几种摩擦和模型供你挑选,它们都是非线性的,摩擦使问题的收敛性变得困难。

一般的接触分类 接触问题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刚体─柔体的接触,半柔体─柔体的接触,在刚体─柔体的接触问题中,接触面的一个或多个被当作刚体,(与它接触的变形体相比,有大得多的刚度),一般情况下,一种软材料和一种硬材料接触时,问题可以被假定为刚体─柔体的接触,许多金属成形问题归为此类接触,另一类,柔体─柔体的接触,是一种更普遍的类型,在这种情况下,两个接触体都是变形体(有近似的刚度)。 ANSYS接触能力 ANSYS支持三种接触方式:点─点,点─面,平面─面,每种接触方式使用的接触单元适用于某类问题。 为了给接触问题建模,首先必须认识到模型中的哪些部分可能会相互接触,如果相互作用的其中之一是一点,模型的对立应组元是一个结点。如果相互作用的其中之一是一个面,模型的对应组元是单元,例如梁单元,壳单元或实体单元,有限元模型通过指定的接触单元来识别可能的接触匹对,接触单元是覆盖在分析模型接触面之上的一层单元,至于ANSTS使用的接触单元和使用它们的过程,下面分类详述。 点─点接触单元 点─点接触单元主要用于模拟点─点的接触行为,为了使用点─点的接触单元,你需要预先知道接触位置,这类接触问题只能适用于接触面之间有较小相对滑动的情况(即使在几何非线性情况下) 如果两个面上的结点一一对应,相对滑动又以忽略不计,两个面挠度(转动)保持小量,那么可以用点─点的接触单元来求解面─面的接触问题,过盈装配问题是一个用点─点的接触单元来模拟面─与的接触问题的典型例子。 点─面接触单元 点─面接触单元主要用于给点─面的接触行为建模,例如两根梁的相互接触。 如果通过一组结点来定义接触面,生成多个单元,那么可以通过点─面的接触单元来模拟面─面的接触问题,面即可以是刚性体也可以是柔性体,这类接触问题的一个典型例子是插头到插座里。

ansys面与面接触分析实例

面与面接触实例:插销拨拉问题分析 定义单元类型 Element/add/edit/delete 定义材料属性 Material Props/Material Models Structural/Linear/Elastic/Isotropic 定义材料的摩擦系数 … 建立几何模型 Modeling/Create/Volumes/Block/By Dimensions X1=Y1=0,X2=Y2=2,Z1=,Z2=

Modeling/Create/Volumes/Cylinder/By Dimensions Modeling/Operate/Booleans/Subtract/Volumes 先拾取长方体,再拾取圆柱体。 Modeling/Create/Volumes/Cylinder/By Dimensions 、 划分掠扫网格 Meshing/Size Cntrls/ManualSize/Lines/Picked Lines 拾取插销前端的水平和垂直直线,输入NDIV=3再拾取插座前端的曲线,输入NDIV=4

PlotCtrls/Style/Size and Shape,在Facets/element edge列表中选择2 facets/edge 建立接触单元 : Modeling/Create/Contact pair,弹出Contact Manager对话框,如图所示。 单击最左边的按钮,启动Contact Wizard(接触向导),如图所示。

单击Pick Target,选择目标面。 选择接触面 定义位移约束 施加对称约束,Define Loads/Apply/Structural/Displacement/Symmetric On Areas,选择对称面。 再固定插座的左侧面。 ) 设置求解选项 Analysis Type/Sol’s Control

ANSYS计算结果与分析

ANSYS 计算结果与分析 一、 有限元原理: 有限元的解题思路可简述为:从结构的位移出发,通过寻找位移和应变, 应变与应力,应力与内力,内力与外力的关系,建立相应的方程组,从而由已知的外力求出结构的内应力和位移。有限元分析过程由其基本代数方程组成:[K] {V}={Q},[K]为整个结构的刚变矩阵,{V}为未知位移量,{Q}为载荷向量。 这些量是不确定的,依靠所需解决的问题进行定量描述。上述结构方程是通过应用边界条件,将结构离散化成小单元,从综合平衡方程中获得。有限元是通过单元划分, 在某种程度上模拟真实结构,并由数字对结构诸方面进行描述。其描述的准确性依赖于单元细划的程度,载荷的真实性,材料力学参数的可信度,边界条件处理的正确程度。本算例采用三角形六结点来划分单元。 二、 有限元解题步骤: 有限元的解题步骤为: ①连续体的离散化;②选择单元位移函数;③建立单元刚度矩阵;④求解代数方程组,得到所有节点位移分量;⑤由节点位移求出内力或应力。 三、工程实例分析 现已知一混凝土截面梁,长为L=2.4m ,梁高为m h 3.0=,梁宽设为单位宽度。混凝土材料的各项属性为:容重3/25m KN =γ,E=2.4E10Pa ,2.0=λ。若该混凝土梁分别受到以下两种不同约束和不同受力的作用: (1)两端受固定约束作用,中间作用一个集中荷载P=10KN 作用,如图A 所示。

(2)一端受固定约束作用悬臂梁,梁上作用一均布荷载q=5KN/m作用,如图B所示。 现要求使用有限元中的三角形六节点单元来计算两种情况下梁的位移与应力,并 与力学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ANSYS分析过程 (1)两端固定

ANSYS分析报告

《大型结构分析软件的应用及开发》 学习报告 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工程力学141 姓名:付贤凯 指导老师:姚激 学号:201411012111

1.模型介绍 如下图所示的一桁架结构,受一集中力大小为800N的作用,杆件的弹性模量为200GPa,泊松比为0.3。杆件的截面为正方形达长为1m,横截面面积为1m2。现求它的变形图与轴力图。 图1 桁架模型与受力简图(单位:mm) 2.建模与划分网格 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采用Link,2Dspar 1的单元进行模拟,通过网格的划分得到如图2所示的有限元模型。 图2 有限元模型

结合有限元模型中的约束条件为左侧在X与Y方向铰支固定,荷载条件为最右侧处施加向下的集中力P=800N。施加约束与荷载后的几何模型如图4所示。 图3 施加荷载与约束的几何模型 3.位移与轴力图 因在Y方向受力,所以主要做Y方向的位移图,又因为杆件在轴线方向有变形,故在X 方向仍有一定的位移。则图5为变形前后的板件形状。图6为模型沿Y方向的位移图,图7为模型沿X方向的位移图,图8为模型的总位移图。 图4 桁架变形前后形状图

图5 Y方向位移图 图6 X方向位移图

图7总位移图 分析所有的位移图可以看出从以看出左端变形最小,为零,右端变形最大。从总位移图可以看出最大的位移在左下点处,大小为0.164×10?5m。从X方向位移图可以看出,左下点处在X方向位移最大为0.36×10?6。从Y方向位移图可以看出最大位移在左下点处为0.164×10?5。都符合实际情况,图9为模型的轴力图。 图8 轴力图

ANSYS接触分析_学习手记

◆前提: ◇有限元模型。 ◇已识别接触面及目标面。(*可应用自由度耦合来替代接触。) 选择目标面和接触面的准则: 1.凸面和凹面或平面接触是,选平面或凹面为目标面。2、接触的两个面网格划分有粗细的话,选粗网格所在面为目标面。3两个面刚度不同时,选择刚度大的面为目标面4如果两个面为一个高阶单元,一个为低阶单元,选低阶单元为目标面 5.如果一个面比另一个面大选大的面为目标面。 2. ◆定义接触单元及实常数

◇(刚性)目标单元—— TARGE169 TARGE170 ; ◇(柔性)接触单元—— CONTA171~CONTA172。 ***Commands*** ET,K,169 !K - 指定的单元编号 ET,K+1,172 *** **** ◇实常数——一个接触对对应同一个实常数号。 TARGE单元的实常数包括:R1、R2 —定义目标单元几何形状 CONTA单元的实常数包括: No. Name Description 1 R1 Target circle radius(刚性环半径) 2 R2 Superelement thickness(单元厚度) *3 FKN Normal penalty stiffness factor(法向接触刚度因子) *4 FTOLN Penetration tolerance factor(最大允许的穿透) *5 ICONT Initial contact closure(初始闭合因子) 6 PINB Pinball region(“Pinball”区域) *7 PMAX Upper limit of initial allowable penetration(初始穿透的最大值)*8 PMIN Lower limit of initial allowable penetration(初始穿透的最小值)*9 TAUMAX Maximum friction stress(最大的接触摩擦) *10 CNOF Contact surface offset(施加于接触面的正或负的偏移值) 11 FKOP Contact opening stiffness or contact damping *12 FKT Tangent penalty stiffness factor(切向接触刚度) 13 COHE Contact cohesion(滑动抗力粘聚力) 14 TCC Thermal contact conductance(热接触传导系数) 15 FHTG Frictional heating factor(摩擦耗散能量的热转换率) 16 SBCT Stefan-Boltzmann constant 17 RDVF Radiation view factor 18 FWGT Heat distribution weighing factor 19 ECC Electric contact conductance 20 FHEG Joule dissipation weight factor 21 FACT Static/dynamic ratio(静摩擦系数和动摩擦系数的比率) 22 DC Exponential decay coefficient(摩擦衰减系数) 23 SLTO Allowable elastic slip 24 TNOP Maximum allowable tensile contact pressure 25 TOLS Target edge extension factor 附注: +值作为比例因子,-值作为绝对值; 带*号的实常数比较重要,关乎接触分析的收敛; 一般实常数可为缺省值。

ANSYS分析报告分析

有限元与CAE分析报告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2016年 1 月 2 日

简支梁的静力分析 一、问题提出 长3m的工字型梁两端铰接中间1.5m位置处受到6KN的载荷作用,材料弹性模量E=200e9,泊松比0.28,密度7850kg/㎡ 二、建立模型 1.定义单元类型 依次单击Main Menu→Preprocessor→Elementtype→Add/Edit/Delete,出现对话框如图,单击“Add”,出现一个“Library of Element Type”对话框,在“Library of Element Type”左面的列表栏中选择“Structural Beam”,在右面的列表栏中选择3 node 189,单击“OK”。

2设置材料属性 依次单击Main Menu→Preprocessor→MaterialProps>Material Modes,出现“Define Material ModelBehavior”对话框,在“Material Model Available”下面的对话框中,双击打开“Structural→Linear→Elastic→Isotropic”,出现对话框,输入弹性模量EX=2E+011,PRXY=0.28,单击“OK”。 依次单击Main Menu→Preprocessor→MaterialProps>Material Modes,出现“Define Material ModelBehavior”对话框,在“Material Model Available”下面的对话框中,双击打开“Structural→Density”弹出对话框,输入DENS为7850 3.创建几何模型 1)设定梁的截面尺寸

ANSYS 中使用接触向导定义多个接触对详细实例(图文)

ANSYS 中如何使用接触向导定义接触对 在ANSYS 中定义接触通常有两种方法: 1. 用户自己手工创建接触单元和目标单元。这种方法,在定义接触和目标单元时还比较简单,但是在设置或修改单元属性和定义实常数时却比较复杂。需要用户对接触有较深刻的理解和通过实践积累丰富的经验。 2. 使用接触管理器中的接触向导定义接触对:使用接触管理器 (接触向导) 定义接触对(即接触单元和目标单元) 时,可以定义除了点-点接触以外的各种接触类型;它可以自动生成接触单元和目标单元,并提供了一组默认的单元属性和实常数值。使用这些默认的设置,加上适当的求解设置,对于多数接触问题都能够获得收敛的结果。而且,如果使用默认设置时,计算不收敛或对结果不太满意,也可以通过接触管理器(接触向导) 对单元属性和实常数方便的进行修改和调整。 因此,我们推荐,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使用接触管理器(接触向导) 来定义接触。本文将通过一个实例介绍接触管理器的基本使用方法。 所使用的例子如下: 两块平板,中间夹一个圆球。上面平板的上表面承受压力,分析模型的变形和应力随压力的变化。 两块平板,尺寸都是(100*100*20),相距100。中间夹一个半径50 的圆球。两个平板分别与圆球的上下边缘接触。尺寸单位为mm。几何模型如图1。

图 1 中,为了能够划分映射网格,分别对体积进行了切割材料属性为:两块平板: E = 201000 Mpa;μ= 0.3 圆球: E = 70100 Mpa;μ= 0.33 接下来对各个Volumes 划分网格,单元类型采用solid186 (20 节点六面体),单元边长统一取 6 mm。网格划分结果如图 2 所示:

ansys中怎么导入上一步分析的结果文件

ansys中怎么导入上一步分析的结果文件 仔细研读下面案例,应该有很大帮助! 将Ansys计算结果(比如加速度值)写成fre文件的命令流。 /POST26 NSOL,2,10,U,Y,UY_2!定义第二个变量为UY_2,值为10号节点Y方向的位移,节点可任选,但要保证其值非0 XVAR,1!定义时间变量为坐标横轴 PLVAR,2 *GET,num_var,VARI,0,NSETS!将变量长度值赋给变量num_var k=num_var *DIM,SYSNOISE_TITLE,CHAR,5,4 SYSNOISE_TITLE(1,1)='SYSNOISE' SYSNOISE_TITLE(1,2)='ACCELER' SYSNOISE_TITLE(1,3)='ATIONS' SYSNOISE_TITLE(1,4)='FILE'

SYSNOISE_TITLE(2,1)='Rev5.5 SYSNOISE_TITLE(2,2)='IBM P2E' Y-C _o(o l#i SYSNOISE_TITLE(2,3)='SSL11' SYSNOISE_TITLE(2,4)='-AUG-02' SYSNOISE_TITLE(3,1)='ACCELERA' SYSNOISE_TITLE(3,2)='TION_St' SYSNOISE_TITLE(3,3)='ructure' SYSNOISE_TITLE(4,1)='11-AUG-2002' SYSNOISE_TITLE(4,2)='10:07' SYSNOISE_TITLE(4,3)=':13' SYSNOISE_TITLE(5,1)='TIME' *CFOPEN,ACCE,fre!定义数据结果文件,ACCE.fre *VWRITE,SYSNOISE_TITLE(1,1),SYSNOISE_TITLE(1,2),SYSNOISE_TITLE(1,3),SYS NOISE_TITLE(1,4)*get,nmax,node,,num,max,!得到节点编号的最大数 *DIM,T_U,ARRAY,k,4!定义保存时间历程结果的矩阵T_U,有num_var行,4列VGET,T_U(1,1,1),1!矩阵的第一列保存第一个时间历程变量(默认为TIME) *dim,num_t,,1,5!定义一个数组 *DIM,SYSNOISE_SUBT1,CHAR,1,4

ansys workbench接触分析

Workbench -Mechanical Introduction Introduction 作业3.1 31 接触控制

作业3.1 –目标 Workshop Supplement ?作业3.1调查了一个简单组件的接触行为。目的是为了说明由于不适当接触导致的刚体运动是怎么产生的。 ?问题描述: 问题描述 –模型从一个简单Parasolid组件文件获得 –我们的目标是在组件的各部件中建立接触,查看非对称加载对结果有何影响 我们的目标是在组件的各部件中建接触,查看非对称加载对结果有何影响

作业3.1 –假设 Workshop Supplement ?假设arm shaft 和side plate上的孔间的摩擦忽略不计,同样arm shaft 和stop shaft 之间的接触也忽略不计。最后假设stop shaft固定在两个side plate之间。 之间 Arm Shaft Side Plate Side Plate p Stop Shaft

作业3.1 –Project Schematic Workshop Supplement ?打开Project page(项目页) ?通过“Units” 菜单确定: –Project单位设置为“US Customary (lbm, in, s, F, A, lbf, V). –选择“Display Values in Project Units”

. . .作业3.1 –Project Schematic Workshop Supplement 1.在Toolbox(工具箱)中双击 Static Structural建立新的分析系 统 1. 2.Geometry上点击鼠标右键选择 2在 Import Geometry导入 2. Contact_Arm.x_t文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