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国外知名古典园林平面图

国内国外知名古典园林平面图

国内国外知名古典园林平面图
国内国外知名古典园林平面图

著名园林案例总结

中国古典园林史名总结 一、总纲 西苑(隋唐) 艮岳(两宋) 沧浪亭(两宋) 畅春园(清初) 承德避暑山庄(清) 圆明园(清) 颐和园(清) 拙政园 个园 留园 余荫山房 狮子林 网师园 二、总结要点: 时间,设计师,特征,时期,所属分类 1、承德避暑山庄 时间:始建于一七零三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八十九年。 分类:皇家园林

特色:山庄的建筑布局大体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苑景区又可分为湖区、平原区和山区三部分,它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园、园中有山,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充分利用了原有自然山水的景观特色,山庄借助自然和野趣的风景,,融南北园林风格于一炉, 传统自然山水园,追求自然情趣,以水取胜 平面图(P530) 2、圆明园 时间:清 分类:皇家园林 特色:圆明园总体上是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这三座相互连通、实为一体的园林组成的。三园可各自划分为数十个景点,每个景点都以一组建筑为中心,并搭配若干山形水系而形成。景点中的每组建筑都包括了若干个院落,而每一个院落又分别有几幢建筑。这种园中有园、层层嵌套的格局是圆明园的一个重要特征。圆明园的园林造景多以水为主题,因水成趣,其中不少是直接吸取江南著名水景的意趣。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汲取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在整体布局上使人感到和谐完美。 平面图(P514) 3、颐和园

时间:清 分类:皇家园林 特色:颐和园,主要有万寿山和昆明湖所组成, 全园大体分为三个区域: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以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为主体的生活居住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具有浓重的江南园林特色,被誉为“园中之园”。具有皇家园林特, 实用性和艺术性并存的建筑之, 真山似假便奇、水因桥而幻的山水之, 方方胜景、区区殊致的空间分割. 平面图(P553) 4、拙政园 分类:私家园林 特色:全园分分东区(原归田园居)、中区(原拙政园)、西区(原补园)和住宅四部份。中区主厅远香堂,小沧浪廊桥和水院;枇杷园见山楼,西区:鸳鸯厅,厅内分为南面的十八曼陀罗花馆和北面的三十六鸳鸯馆,与谁同坐轩,浮翠阁,东区现有景物多为新建,兰雪堂一组建筑和假山、水池亭榭、茶室等,水池建筑布置疏朗,又置大片草地,与传统造园手法迥异。 因地制宜,以水见长。 疏朗典雅,天然野趣。 庭院错落,曲折变化。 园林景观,花木为胜。

中国古典园林复习提纲(完整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15=30分) 1、江南私家园林中那个园林的假山艺术最为著名(D ) A 沧浪亭 B 拙政园 C 留园 D 狮子林 2、江南私家园林中那个园林的建筑空间处理最为精彩(D ) A 环秀山庄 B 怡园 C 豫园 D 留园 3、皇家园林经典的“山水布局模式”是( B) A 山水相依 B 一池三山 C 山环水绕 D 水因山转,山因水活 4、我国明代学者李渔的造园著作是(C ) A 园冶 B 梅谱 C 闲情偶记 D 长物志 5、我国明代学者文震亨的造园著作是(A ) A 长物志 B 考工记 C 画论 D 菊谱 6、江南私家园林中那个园林与宗教意蕴相关性最密切(D ) A 留园 B 可园 C 艺圃 D 狮子林 7、宋代著名的皇家园林是( B) A 颐和园 B 艮岳 C 上林苑 D 铜雀园 8、颐和园的原名是( D) A 静宜园 B 长春园 C 畅春园 D 清漪园 9、北方园林的杰出代表是(A ) A 皇家园林 B 私家园林 C 寺观园林 D 公共园林 10、下面那个园林属于公共园林(A ) A 杭州西湖 B 颐和园 C 末央宫 D 留园 11、上海现存最著名的私家园林是(C ) A 休园 B 影园 C 豫园 D 退思园 12、无锡现存的最著名的私家园林是(C ) A 环秀山庄 B 退思园 C 寄畅园D豫园 13、我国明代造园家计成的造园理论著作是(A ) A 园冶 B 闲情偶记 C 花谱 D 考工记 14、拙政园整体由几部分组成( D)

A 一部分 B 二部分 C 三部分 D 四部分 15、江南私家园林中那个园林是采用的外向式空间布局模式(D ) A 网师园 B 可园 C 寄畅园 D 沧浪亭 16、中国古典园林的最初形式是(C ) A 台 B 苑 C 囿 D 园 17、东周时期我国形成的古城规划的专著是(D) A工程营造录B闲情偶记C花谱D考工记 18、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我国理想园林景观审美影响最大人物是(B) A刘伶B谢灵运C陶渊明D顾恺之 19、邺城仙都苑开创的皇家园林山水布局模式是(C) A一池三山B四渎C四渎四海D东海仙山 20、寺观园林起源于我国哪个朝代(B) A秦朝B汉朝C唐代D宋代 21、宋朝郭熙提出山水景观取景与构图“三远”法著作是(A) A林泉高致B笔法记C闲情偶记D山水诀 22、拙政园造园艺术的精华部分体现在(C) A东部B西部C中部D整体 23、留园整体由几个主题景区组成(D) A一部分B 两部分C三部分D四部分 24、留园以山水(水体)景观为主题景区的位于留园哪个部分(C) A东部B西部C 中部D北部 25、现存苏州最古老的园林是(D) A怡园B环秀山庄C寄畅园D沧浪亭 26、“主景突出式”皇家园林代表作是(A) A颐和园B圆明园C静宜园D长春园 27、“集锦式”皇家园林代表作是(C) A畅春园B清漪园C圆明园D华林园 28、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个皇家园林是(D)

园林设计总平面图

第九章园林工程图--园林总平面图 园林设计的五阶段 1、任务书阶段 2、基地调查和分析阶段 3、方案设计阶段 4、初步设计阶段 5、施工图设计阶段 方案设计阶段 * 设计图纸: * 1、场地现状图 * 2、总平面图 * 3、功能分区图 * 4、种植设计总平面图 * 5、主要景点的大平面图 * 6、主要景点的立面图或效果图 * 7、设备管网与场地外线衔接的示意图或文字说明 初步设计阶段 * 设计图纸(园林景观专业) * 1、总平面图 * 2、竖向布置图 * 3、种植设计总平面图 * 4、水景设计图 * 5、铺装设计图 * 6、园林景观建筑、小品设计图 * 7、设备管网与场地外线衔接的示意图或文字说明 施工图设计阶段 * 设计图纸(园林景观专业) * 1、总平面图、平面分区图及分区放大平面图 * 2、竖向布置图 * 3、种植设计总平面图及种植详图 * 4、水景设计图及详图 * 5、铺装设计图及详图 * 6、园林景观建筑、小品设计图及详图 * 7、设备管网与场地外线衔接的示意图或文字说明 园林工程图根据内容和作用的不同可分为: 园林设计图:包括园林总平面图、竖向设计图、种植设计图。 园林施工图:建筑施工图:园林建筑施工图、假山工程图、园路工程图、驳岸工程图。 结构施工图

设备施工图 总平面图是园林总体规划设计图的简称,它表明了一个区域范围内园林总体规划设计的内容,反映了组成园林各个部分之间的平面关系及长宽尺寸,它是反映园林工程总体设计意图的主要图纸,也是绘制其它图纸及造园施工的依据。 第一节总平面图的内容 总平面图是表现整个规划区域范围内各造园要素及周围环境的水平正投影图。总平面图图纸上应反映出地形现状、山石水体、道路系统、植物的种植位置、建筑物位置、风景透视线、定点放线的依据等。主要内容有: 一、图名、图例。 二、规划用地区域现状及规划的范围。 二、对原有地形地貌等自然状况的改造和新的规划。 四、以详细尺寸或坐标网格标明山石、建筑物、道路、水系系统及地下或架空管线的位置和外轮廓,并注明其标高。 五、以图例符号表示的园林植物及其种植位置等。 六、比例尺、指北针或风向频率玫瑰图。 七、标题栏和会签栏。 八、设计说明。 总平图主要为展现绿化的全貌,应简单、清楚、明了,细部可省略,以免造成因过于繁琐复杂而杂乱无章。 第二节总平面图的绘制要求与方法 由于园林设计总平面图的比例较小,设计者不可能将构思中的各种造园要素以其真实形状表达于图纸上,而是采用一些经国家统一制定的或"约定俗成"的简单而形象的图形来概括表达其设计意图,这些简单而形象的图形叫做"图例",常用图例参考附表《风景园林图例图示标准》。 一、总平面图的绘制要求 (一)园林要素的表示法 城市园林绿地的类型较多,功能性质各不相同,但其组成要素基本上是一致的,即由园林植物、园林建筑、园林小品、园路、园桥、园石、水景等所组成。了解园林组成要素的特性、分类、以及在图上的表示方法,是我们学习园林制图必不可少的基础。 1、地形 在总平面图中要表明设计地形和原有地形的状态。 (1)地形的高低变化及其分布情况通常用等高线表示。等高线是以某个参照水平面为依据,用一系列等距离假想的水平面切割地形后获得的水平正投影(标高投影)图来表示地形的方法。 (2)在总平面图中,设计地形等高线用细实线绘制,原有地形等高线用细虚线绘制,等高线的高程可以标注,也可以不标注,如图1-1所示。 2、园林建筑 园林建筑是园林与建筑有机结合的产物,在园林中的地位比较高。在总平面图中一般要表示建筑工程的形状、位置、朝向以及建筑的附属设施等。 (1)熟悉总平面图中建筑工程的图示方法(见附表《风景园林图例图示标准》),绘制时要遵守图例要求。 (2)在大比例尺图纸中,对有门窗的主要建筑,可采用通过窗台以上部位的水平剖面

中国古典园林组景有18种方法

中国古典园林组景有18种方法 组景有法,古人总结组景有18种方法,即:对景、借景、夹景、框景、隔景、障景、泄景、引景、分景、藏景、露景、影景、朦景、色景、香景、景眼、题景、天景。由于篇幅,在此不一一分析,只就其中的对景、借景、框景等几种手法作一些分析。 对景所谓“对”,就是相对之意。我把你作为景,你也把我作为景。这种景在园林中很多,但要做好这种景也不易。景贵自然,这里的自然是多义的,自然也与距离有关,在某种距离上,景观似会觉得不自在。景如人,若是两个相互不认识的人,距离不到2米相对而立,就会觉得很别扭。景也一样,若一个小院两边相对观之,也有这种不愉快的感觉,这就叫“硬对景”。如果景不能扩大,是否有某种手法可以弥补这种缺陷呢?当然有的。试看苏州留园中的石林小院,院北是揖峰轩,院南是石林小屋(半亭),两者相对而观,相距只有10米,但觉得无别扭之感。为什么?正是因为园中有数立峰,因此相互对视,景时隐时现,较为含蓄。北京故宫中的乾隆花园,其中古华轩与遂初堂之间的小院中,也立石,是同样手法,据说这个花园是乾隆皇帝之手笔,他酷爱江南园林,所以手法如一。苏州怡园的藕香榭向北望,隔池是假山林丛,山上一个亭,即“小沧浪”点缀其间,形成以自然为主的景观,可谓美不胜收;反之,人在亭中观藕香榭,也甚观止,而且一仰一俯,更见造园者之匠心了。杭州孤山之西的西泠印社,山上有一块不规则形的空地,四周有建筑:汉三老石室、观乐楼、华严经塔、题襟馆、四照阁等,空地之北有石池。这里有好多对景关系,景景不同,妙趣无穷。由于中部南北之间空间较狭,于是南部不设物,一可观山下景,二也避免了视距短“硬对景”。 借景对景是相对为景;借景则只借不对。无锡寄畅园,人在环翠楼前南望,可以见到树丛背后的锡山和山上的龙光塔。这塔和山似成园内之景;反之,若人在锡山或龙光塔上,甚至找不到寄畅园。借景是单向的,这就是借景与对景之不同。 苏州拙政园,在吾竹幽居亭中向西望去,可以见到远处的北寺塔,而且有了这座塔的形象,使这一景更美。景贵有层次,塔成了此景的远景。 从手法来说,要借景,必须设计视线。寄畅园中能见到锡山,拙政园中能见到北寺塔,都是因为在视点前面有一大片水池,才使视线可及远处之景。这两处水池都做得狭长,拉长视距又不影响园的规模。现在有了准确的平面图,作视线不难,但古时候没有这种图,何以能有如此之妙?这就须实地观察、把握。 借景虽属传统园林手法,但如今兴造城市绿地,也可借鉴此法,使景观更有情趣。城市有许多高层建筑,可以借鉴借景手法组织景观。《园冶》中说“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业……”所谓“俗则屏之”,也可以理解为现在有的建筑不好看,就得用林木、小建筑等挡住其视线“嘉则收之”,就是可以把远处美的建筑引入景观之中供观赏。如果城中有山有塔,更可取之。 框景顾名思义,框景就是将景框在“镜框”中,如同一幅画。拙政园内园有个扇亭,坐在亭内向东北方向的框门外望去,见到外面的拜文揖沈之斋和水廊,在林木掩映之下,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北京颐和园中的“湖山春意”,向西望去,可见到远处的玉泉山和山上的宝塔,近处有西堤和昆明湖,更远处还有山峦,层层叠叠,景色如画。

十五个古典园林,新中式景观的参考与借鉴

十五个古典园林,新中式景观的参考与借鉴 前些年盛行的欧陆设计风格使得国内的景观设计大量模仿甚至抄袭国外设计作品,在中国的土地上生长出了很多异国风情的居住区及商业区,有时甚至让人迷茫,咱们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去哪了?为什么要硬生生地照搬异国的文化?在这些文化盛行的期间,很多崇尚中国文化的人找不到属于自己心灵深处的家。自从深圳万科第五园的诞生,将骨子里的中国情结得以充分地释放,“新中式”景观设计风格也随着它的诞生而逐渐走向成熟并被大众所青睐。 什么是“新中式”景观设计? “新中式”是传统中国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在时间长河里的邂逅,以内敛沉稳的传统文化为出发点,融入现代设计语言,为现代空间注入凝练唯美的中国古典情韵,它不是纯粹的元素堆砌,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将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结合在一起,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景观,让传统艺术在当今社会得到合适体现,让使用者感受到浩瀚无垠的传统文化。 造园手法的应用 新中式景观设计采用框景、障景、抑景、借景、对景、漏景、夹景、添景等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运用现代的景观元素,来营造丰富多变的景观空间,达到步移景异,小中见大的景观效果。 今天向读者推荐十五个古典园林,作为新中式景观的参考与借鉴。 一、无锡寄畅园 在寄畅园里,自然是主角,而且空间非常精彩。它不像以后的苏州园林,拥挤,雕琢,摆阔,与做作。 园林设计如同女人打扮一样,有的女人主要是为自己打扮的,有的女人主要是为别人打扮的;而我们一眼就能分辨出这两种打扮在气质的区别及这两种女人在叫法上的不同。 我认为园林艺术也一样,有的园林是为自己做的,叫城市山林;有的是为炫富做的,叫园林会所。寄畅园就是城市山林。

中国古典园林组景18法

中国古典园林组景18法 组景有法,古人总结组景有18种方法,即:对景、借景、夹景、框景、隔景、障景、泄景、引景、分景、藏景、露景、影景、朦景、色景、香景、景眼、题景、天景。由于篇幅,在此不一一分析,只就其中的对景、借景、框景等几种手法作一些分析。 对景所谓“对”,就是相对之意。我把你作为景,你也把我作为景。这种景在园林中很多,但要做好这种景也不易。景贵自然,这里的自然是多义的,自然也与距离有关,在某种距离上,景观似会觉得不自在。景如人,若是两个相互不认识的人,距离不到2米相对而立,就会觉得很别扭。景也一样,若一个小院两边相对观之,也有这种不愉快的感觉,这就叫“硬对景”。如果景不能扩大,是否有某种手法可以弥补这种缺陷呢?当然有的。试看苏州留园中的石林小院,院北是揖峰轩,院南是石林小屋(半亭),两者相对而观,相距只有10米,但觉得无别扭之感。为什么?正是因为园中有数立峰,因此相互对视,景时隐时现,较为含蓄。北京故宫中的乾隆花园,其中古华轩与遂初堂之间的小院中,也立石,是同样手法,据说这个花园是乾隆皇帝之手笔,他酷爱江南园林,所以手法如一。苏州怡园的藕香榭向北望,隔池是假山林丛,山上一个亭,即“小沧浪”点缀其间,形成以自然为主的景观,可谓美不胜收;反之,人在亭中观藕香榭,也甚观止,而且一仰一俯,更见造园者之匠心了。杭州孤山之西的西泠印社,山上有一块不规则形的空地,四周有建筑:汉三老石室、观乐楼、华严经塔、题襟馆、四照阁等,空地之北有石池。这里有好多对景关系,景景不同,妙趣无穷。由于中部南北之间空间较狭,于是南部不设物,一可观山下景,二也避免了视距短“硬对景”。 借景对景是相对为景;借景则只借不对。无锡寄畅园,人在环翠楼前南望,可以见到树丛背后的锡山和山上的龙光塔。这塔和山似成园内之景;反之,若人在锡山或龙光塔上,甚至找不到寄畅园。借景是单向的,这就是借景与对景之不同。 苏州拙政园,在吾竹幽居亭中向西望去,可以见到远处的北寺塔,而且有了这座塔的形象,使这一景更美。景贵有层次,塔成了此景的远景。 从手法来说,要借景,必须设计视线。寄畅园中能见到锡山,拙政园中能见到北寺塔,都是因为在视点前面有一大片水池,才使视线可及远处之景。这两处水池都做得狭长,拉长视距又不影响园的规模。现在有了准确的平面图,作视线不难,但古时候没有这种图,何以能有如此之妙?这就须实地观察、把握。 借景虽属传统园林手法,但如今兴造城市绿地,也可借鉴此法,使景观更有情趣。城市有许多高层建筑,可以借鉴借景手法组织景观。《园冶》中说“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业……”所谓“俗则屏之”,也可以理解为现在有的建筑不好看,就得用林木、小建筑等挡住其视线“嘉则收之”,就是可以把远处美的建筑引入景观之中供观赏。如果城中有山有塔,更可取之。 框景顾名思义,框景就是将景框在“镜框”中,如同一幅画。拙政园内园有个扇亭,坐在亭内向东北方向的框门外望去,见到外面的拜文揖沈之斋和水廊,在林木掩映之下,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北京颐和园中的“湖山春意”,向西望去,可见到远处的玉泉山和山上的宝塔,近处有西堤和昆明湖,更远处还有山峦,层层叠叠,景色如画。

古典园林分析

古典园林分析 ——走进弥勒寺公园 昆明弥勒寺公园 占地:50亩 弥勒寺公园里其实没有寺庙,它的前身是云南省委大院,里面有民国的建筑和古朴的龙柏和紫薇。弥勒寺公园是昆明市第一个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示范公园。 这是在网上了解到的所韦德弥勒寺公园,但我今天所言,皆是我心中关于弥勒寺之行所感所想,咱们由大见小,从弥勒寺总平面图说起,这个看看就好,了解一下公园大致的景观组合,大致的看图浏览一下。详细介绍跟着我的见闻来。

弥勒寺公园平面图 从呈贡进入市区到弥勒寺公园的时间其实已经到3点了,原因其实真的简单到只是为了到公园好好玩耍一番,走过十字路口远远地就看到了公园的名字,刻在石砌的物体上,周围都是高大的乔木,绿树成荫,清风阵阵,一股凉意油然而生。瞬间只觉这处青山绿水的模样还真是游玩的好去处,中国古典园林的雅致秀美无一处不凸显。 说到中国古典园林,当中以自然写意山水园林为代表了。具有本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自然美巧妙的结合起来的特点,从而做到“虽为人作,宛若天开”。弥勒寺公园的入口是采用有天然石头堆砌的石碑,写着公园名字,还有后面行路是看到的一隐蔽的假山小胡,十分写意,既体现了人工技术的精湛巧妙,又有材质本身体现了自然纹理的美妙和谐,顺应自然的天成之美。 生活在社会与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与生存环境均受到了极大地破坏,因此在闲暇之余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就成了人们的一种追求与奢望。一种美好的景致往往可以洗涤心灵泛起的尘埃,感受大自然与生俱来的震撼灵魂的美。 弥勒寺公园的设计遵循的也正是“法天象地”的自然法则以及“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这本身就是对园林的一种始于以人为本的精神追求。园林是大自然的艺术,从大自然中摘取自然元素是造园的基本要求。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道法自然”的思想观是一种至善至美的境界,这是一种建筑美与人工美的结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