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历史学科的教育作用 历史学科的作用

浅谈历史学科的教育作用 历史学科的作用

浅谈历史学科的教育作用 历史学科的作用
浅谈历史学科的教育作用 历史学科的作用

浅谈历史学科的教育作用历史学科的作用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更具特殊的地位,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笔者有以下几点认识:(一)启迪智慧,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品质

丰富的历史知识能够教人以古论今,以古鉴今;能够提高人们对周围事物,对整个社会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分析判断力。革命导师之所以能够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判断出革命斗争的战略决策,无不是依赖于对历史与现状的认识与把握。例如,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精辟地分析了中国国情,总结建国后几十年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深刻反思,立足国情,在改革开放的大胆实践中,找到了一条具有 __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使中华大地经济腾飞,综合国力增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学习历史既要了解历史过程,更要注重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背景、原因及影响,透过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分析,了解历史发展的本质联系,达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境界,从而明智、明理。纵观古今中外的伟大政治家,无不有渊博的历史知识作为决策的依据和参考。历史充满着思维的睿智,人们在学习 __过程

中积累了丰富深厚的历史知识,认识和把握了历史规律。在审视和总结自己的活动,特别是在政治活动中,其思想撞击的火花和思维辩证的睿智会得到开放和增强,思维逻辑的严密性、辩证思维的灵活性、独立思维发散性都会得到锻炼,从而成为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人。

(二)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

人的素质是 __产物,又给现实以巨大的影响。任何民族都有自身的民族素质,凝结着它自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并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的“扬弃”,在过去与现在的不断交融汇合中提高和完善,成为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应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人类传统美德是现代道德的基础,是建设新道德体系的思想材料,其内涵完全可以赋予现代意义,注入新的生命力。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栋梁,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重任。中小学历史教材中蕴含着大量适用于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好材料。青少年学生在学习 __过程中,能够

饱受古今人物史实,传统美德的感化、熏陶。仅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例则有:忧国忧民、天下为己的大禹、屈原、范仲淹、陆游、林则徐、 __;忠于信仰、舍生取义的文天祥、邓世昌、谭嗣同、杨靖宇、刘胡兰;少年壮志,奋发向上的毛泽东、 __;身处逆境、自强不息的孙膑、勾践、司马迁;眼界开阔、胸襟博大的张骞、鉴真、 __、 __;勤学好问、发奋成才的欧阳修、杜甫、苏轼;崇尚勤俭、廉洁清正的诸葛亮、于谦、徐特立等,还有许多诚信为本、谦让和气、律己修身、大公无私、乐于助人的历史人物与典故。总之,中小学历史教材中介绍的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的道德形象,能使学生从中获得大量健康、高尚、美好的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明确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区别标准,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立志做一个有远大理想、赤诚报国、品质高尚的人。

(三)塑造灵魂,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是历史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无论哪个国家的人民都把爱国主义精神看做是一种伟大崇高的传

统美德。热爱祖国、忠于祖国是每个公民所应该而且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女革命家秋瑾说过:“爱国之心,人不可不有,若不知本国文学、历史,即不能生爱国之心”。可见,热爱祖国必须了解祖国、认识祖国。历史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最生动的材料。古今中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领域都曾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英雄,留下了无数催人泪下的爱国主义故事。

长达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多少仁人志士用至真、至善、至美的言行维护着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他们的爱国之心、民族气节和价值取向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苏武饮雪吞毡,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留取丹心,戚继光驱逐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林则徐虎门销烟,关天培血洒疆场,邓世昌与舰同亡, __推翻帝制,张自忠献身抗日,刘胡兰慷慨就义……这些优秀人物的形象,不仅能为学生立志报国树立具体的榜样,而且可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其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四)熏陶美感,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美是一种心灵体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美

育的突出特点是形象性和情感性。它以情感活动为中介,把形象与主体连接起来,并贯穿过程始终。受教育者通过对感情的具体形象的直观感受,激发起情感的活动,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从中受到感化、陶冶,达到受教育的目的。历史学科有其独特的优势,在中小学历史教材中蕴存着大量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审美材料。

历史教材中描述的人的生存环境,文化遗址、化石、岩画、陶

器图案、历史人物画像,人类歌颂大自然风光的诗、词、名篇佳句,均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历史教材中的艺术美更是比比皆是。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如月似虹的赵州桥,造型雄健的唐三彩乐舞骆驼俑,卢沟桥栏杆上千姿百态的石狮子,威武雄壮的秦兵马俑阵容,令人叹为观止的云岗、龙门、莫高窟,战国编钟,汉代的金缕玉衣,北宋的孩儿枕,还有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露天剧场,雅典的卫城,意大利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这些美的鉴赏、美的感召,能使学生获取美感,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社会美是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所表现的美,包括人的内心世界

美和外在行为美。历史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产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历史学科的社会美往往是以历史人物为中心,并通过历史人物的言行举止所显示出来的美。如人类通过劳动改造大自然、改

造人类本身表现出来的劳动美,奴隶起义、农民起义领袖表现出来的豪放美、英雄美,无数革命烈士表现出来的悲壮美、崇高美,爱国志士表现出来的高洁美,思想家表现出来的智慧美,科学家表现出来的创造美、进取美,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灿烂思想、精神风范、品格情操,陶冶、影响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能使人的情操高尚,乐观向上,意志坚强,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更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总之,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在教育中的积极促进作用,在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思维品质、道德素质、审美情趣、激发爱国情感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只有把握好学科特点,深入挖掘,精心组织教学,才能使历史学科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大有作为。

内容仅供参考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育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长期以来广大历史教师不段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立足于当前历史教学的实践的特点,从新学期学生思想实际入手,探讨了新形势下,如何在历史教学中突出贯彻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本文探索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做法,强调在教学中,以史育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榜样鼓舞人,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历史知识传授之中,使之落在实处。关键词:爱国主义历史教育教学主旋律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培养和发展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关键在青少年,从小教育他们树立爱国的情感和志向,长大了为国尽责,是十分重要的。试想,如果在一个人心中,不是充满着刚正不阿的民族气节,不是怀有对祖国最无私最质朴的情感,即使他有睿智的头脑,健康的肌体,又怎能为国家兴亡燃烧起一份质朴的激情?又怎能保证自己的民族不再落后,倍受欺辱?因此,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学科教学,尤其是中学历史教学,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合于历史教学之中是每个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如何充分挖掘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因素,使爱国主义教育产生好的效果,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一. 教学中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要根据教材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以史育人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始终轰鸣着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历史教学中有系统,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表现在教师要善于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因素,注意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内容。 首先,我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来自于对自己祖国的深刻的了解。中国古代史向学生展现了一幅五千年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画卷。中国,是人类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这块土地上,有着远在一百七十万年前古人类活动所留下的遗址,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古代

学习历史的作用

学习历史有什么用 记得上中学时最厌烦的就是历史课,感觉枯燥冗长,空洞无味,不但没有认真好学,还给自己编造了不认真学习的理由——历史都是过去的事情,现代人要发展就要往前看,预见未来,干吗老要回头去学习过去的事情,现在想来当时的思想是多么的幼稚可笑。经过多年实践和生活的体验,进入中年之后越来越觉的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一个国家,历史是经验、教训、明鉴、秉承,是过去的沉积,未来的导向;一个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教你融会贯通、惩前毖后,是学习的源泉,进步的信心。 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苏丹红事件刚刚曝光的时候,国人一片哗然,谴责声、讨伐声一浪者运动之父——拉尔夫-纳德就成名于那个时代,他将消费者维权推上了一个新的高点。知道了这些,民众就会理解“食毒时代”只是经济高度发展之后的必然产物,人们只有通过理智地维权,让政府建立起更加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以及各项规章制度来保障人民生活的高质量与高度的安全性,民众就不会再迷茫地谴责与声讨,而是有目标有方向地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并最终为人民与国家带来公正和持久的利益。看来美国人的历史我们也能借鉴,教我们少走许多弯路,这难道不是读历史的好处? 历史学科是一间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对学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人生观、世界观、道德信仰和精神意念等万面的建设上。由于历史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一段距离,使得历史因没有实用价值、毕业后就业机会少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而倍受冷落和歧视。其实历史作为一间基础学科在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学科能力、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陶冶情操等方面起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对于个人 1.增长知识,扩大知识面 不懂历史,就难以从中汲取营养,获得经验和启示。 历史作为一间科学,它具有自身的学科体系和广泛的包容性,它包括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国际关系、社会风俗等等。西人说:"历史叙述过去,但是这个过去乃是现在的历史。"历史把老人们的经验传给儿童,若没有历史,老人也如儿童"。可见,历史是反思之学,我们埋应从中总结经验、汲取营养、获得启迪。从前人为鉴,避免重蹈覆辙;以前事为师,努力取其教益。因而,历史具有借鉴资政和启迪心智的功能是不争的事实。 学习历史使人明智。历史可以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修养,增长人的智慧,我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多学一点历史知识,对自己做人处事,对自己的素质发展和能力提高都是非常必要的。不管以后你从事的何种职业,都是必要的。其次什么人学历史有用,每个人都有用。但是历史对每个人的作用有大小之分。领导者学历史作用比普通人作用更大,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普通人学历史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鉴古识今,少走弯路,这是有很强现实意义的。 2.学习历史可以提高对社会和当前世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对于社会 1.传承 我们学习历史,其实也就是“为往圣继绝学”。中国之所以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历史至今不曾中断的国家,其本质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文化一直传承至今。当一个外国人比中国人还熟悉中国历史的时候,是这个中国人的悲哀;当大多数的国人都不了解本国历史

2016教师招聘中学历史专业知识真题及答案

河南省教师招聘中学历史专业知识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分,每小题2分) 1.面对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造成的社会极其不和谐局面,罗斯福政府全面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这种"干预"使之()。 A. 推行国有化政策 B. 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C. 计划经济替代自由资本主义经济 D. 政府推行社会福利 2..从结果上看,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林肯政府的施政措施和罗斯福新政的相同之处是()。 A. 维护了国家统一 B. 巩固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 C.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D.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内种族歧视状况 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根本目的是()。 A. 极力加强皇权 B. 竭力削弱相权 C. 削弱将帅权力 D. 削弱地方财权 4.对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看法,不正确的是()。 是为了维护政治统一而采取的文化政策B. 本质上是封建文化专制 C. 汉武帝偏向董仲舒,是昏庸的表现 D. 儒家思想从此取得独尊地位,对中国历史产生巨大影响 5.下列朝代中,与秦朝最为相似的是()。 A. 隋朝 B. 唐朝 C. 明朝 D. 清朝 6.发动"雾月政变",推翻"督政府",夺取了政权,后来加冕称皇帝的是()。 A. 威廉二世 B. 查理二世 C. 路易十八 D. 拿破仑 7.拉丁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是()。 A. 海地 B. 玻利维亚 C. 墨西哥 D. 哥伦比亚 8.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事件是()。 A.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B. 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 C. 《共产党宣言》的发 D. 马克思、恩格斯的巴黎会晤 9.俾斯麦完成统一德国的主要手段是()。 A. 改革内政 B. 加强经济实力 C. 推行"铁血政策" D. 动员全国人民 10. 19世纪中期,深入探索化学元素之间的关系,并制定了化学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是()。 A. 牛顿 B. 道尔顿 C. 门捷列夫 D. 居里夫人 二、不定项选择题(共10分,每小题2分。错选、少选均不得分) 11. 教师要上好一节课的基本标准是()。 A. 上课准备充分 B. 课堂活跃有序 C. 师生平等 D. 教学民主 12. 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处于()地位。 A. 主导 B. 领导 C. 辅助 D. 启发指导 13. 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 A. 前摄干扰 B. 超限抑制 C. 消退抑制 D. 倒摄干扰 14. ()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 A. 学生 B. 教材 C. 学习过程 D. 学习情境 15. 群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就是()。 A. 群体凝聚力 B. 课堂气氛 C. 群体规范 D. 学校人际关系 三、填空题(共10分,每空2分) 16. 检查学生学业成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常用的检查方式是、。 17. 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因素与因素的影响。

综合大学办师范教育:历史、现状与模式

综合大学办师范教育:历史、现状与模式 【原文出处】课程·教材·教法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202 【原刊页号】60~64 【分类号】G4 【分类名】高等教育 【复印期号】200205 【标题】 【作者】周川 【作者简介】周川(1957-),男,苏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教育学博士,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从事高等教育学理论研究。苏州大学教育学院,苏州15006) 【内容提要】我国的综合大学与师范教育,经历了一个由合而分、由分再合的发展历程。当前,许多综合大学纷纷开办师范教育,是教师职业逐渐走热以及综合大学自身发展需要共同作用的结果。综合大学办师范教育,既具有高学术性与多学科性的内在优势,也有教育学科薄弱及师范基础不强等不利因素。在现阶段,采用”4+1”模式是综合大学办师范教育的一种可行模式。 【关键词】综合大学/师范教育/模式

【正文】 中图分类号:G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02)02-0060-05 近几年来,我国的综合大学,尤其是一些名牌综合大学,开始涉足师范教育这一原先曾被它们颇为睥睨的领域,纷纷开办师范专业,积极发展教育学科,一时蔚为热流。综合大学办师范教育,从国际视野看并不新奇,但是,由于在我国高等教育历史上综合大学与师范教育有过长达半个世纪的分家经历,因此,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还是有意义的。 一、我国的综合大学与师范教育,经历了一个由合到分、由分再合的发展历程。它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艰难曲折发展的历史 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早期的许多大学,形式上虽然是综合的,但实际上都承担师范教育的职能,其中有一些大学在开办之初,甚至以培养师资作为主要任务。著名的如,1897年创办的上海南洋公学,首先设立的就是“师范院”,并以此构成南洋公学的主体部分。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最初只开“师范馆”和“仕学馆”,二馆各占京师大学堂半壁江山。五四运动之后,一度出现了“高师改大学”的势头。一些基础较好的高师,通过改制或与他校合并而改为大学,例如,由南京高师改为东南大学、中央大学,由武昌高师改为武汉大学,由成都高师改为四川大学。高师

浅谈中学历史创新教育与学习

浅谈中学历史创新教育与学习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就要求我们转变传统的教育 教学理念,将创新教学手段引入历史课堂教学之中, 要构建以施教者为主导,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训练为主线,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 动的探究基础上,并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这既是对教学领域转 变传统教学法的挑战,又是对新时代创新型教师的要求。那么,在中学历史的教学中,如何 进行创新教育呢? 一、完成教师角色转变,敢于创新教育 1.教师要由纯历史知识的灌输者逐步转变成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树立人本意识,把学生当“人”看待,要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 来越多地去激励学生。像鬼谷子一样成为问题的提出者、制造者,努力使自己转变成为一位 导演者,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2.教师要更新观念,主动出击,优化教学过程 对现有教材大胆开发和设计,不要去被动执行教材,而是力争使教材变化成平易近人的对话者,让教材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内课外丰满起来。 3.教师要转变评价机制 中学历史课的传统评价模式是把学生积累知识量的多少,作为评价他们优劣的标准。可是, 学生走上社会,面对的任何情境都没有标准的现成的答案,所以一遇到问题,他们就只能是 束手无策或者惊慌失措了。故而,作为身居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遵循教育规律, 勇于冲破条条框框的束缚,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焕发课堂生机活力,成就创新教育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这里隐藏着教育的驱动力。“课伊始,趣亦生”, 这是历史学科本身具有的特色与优势。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好奇是求知的先导,是保证人去 探索未知世界的最隐秘的动力。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学生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 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溯源,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这就要 求我们必须具备创新性的教育观念,在课堂上面向全体学生,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激发他 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求知。 学生学会吃桃子,仅仅是解一时之渴,他们学会怎样能培育出桃树才是问题之根本。因此,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才是创新教育实施的根本途径。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怎样使学生从 单一、被动、陈旧的学习方式完成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呢? 首先,我们应与学生共同介入对课程知识的探索和体验之中,以心灵拥抱心灵,以激情点燃 激情。 只有这种用心灵呵护出来的爱心教育,才能把我们的教育对象引入正确的情感轨道。英国社 会学家斯宾塞也曾说过: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是教育的真理。所以,如果我们 能在学生身上洒满阳光,产生情感上的炽热碰撞,那么他们一定“心会跟爱一起走”。 其次,要有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 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原本具有的欲望才会以极其自然则又最佳的形态发挥出来。如果 学生充满不安全感、生怕说错话,担心被扣帽子、被讥笑、被训斥,那么学生就不能敞开胸

信息技术对历史教学指导的作用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之我见 单位:蓟县尤古庄镇西塔庄中学 姓名:王迎利 学科:中学历史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之我见 内容提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机械,教学内容往往会脱离现实生活环境,枯躁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人们变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显示其重要地位。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进而实现信息化教学。所以,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已成为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观念、飞速发展、积极探索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机械,教学内容往往会脱离现实生活环境,枯躁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人们变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实现信息化教学。 一、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悦耳、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历史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使枯燥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已过去的历史现象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

家庭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家庭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很多家长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做父母的责任,没有认识到科学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业成功的重要性。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学习的好坏是学校教育的结果,所以千方百计地为孩子找好的学校,甚至不惜花费重金让孩子上重点学校。很少有家长将孩子的学业失败归结为自己,将孩子不良习惯形成的渊源归结为自己。中华妇女联合会的一份资料表明,我国有接近3/4的家长教育方法欠妥或有严重偏离,只有不过1/4的家庭教育比较科学。明阳天下国际教育培训呼吁家长们不要以为教育孩子可以无师自通,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树立正确的观念,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作品”。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家庭是成功孩子的港湾和出发地,家长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导师和助手,既要负责孩子的身体发育,又要负责孩子的心理发育。既要重视孩子的智力发育,又要重视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既要教会孩子学习知识,又要教会孩子学会做人。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性格、行为习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情况下我们会发现孩子越来越像自己的父母,但是没有哪些孩子会越来越像自己的老师。美国人泰曼•约翰逊认为“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怎么评价家长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都不过分。

实践证明,很多孩子成功的基础和关键是杰出的家庭教育。教子成材是父母的职责和义务,要使孩子得到良好的培育和教育,要想使家庭教育成为滋润孩子心田的潺潺不竭之泉,家长们需要了解教育的奥秘,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每时每刻把握教育的时机,挖掘教育的潜力。 家庭教育的意义: 纵观人类进化文明史,始终没变的是:父母是儿女第一任教师,更是终身的教师。家庭是人的第一课堂,也终身的学堂。国民教育的平台是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大支柱支撑的,现代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有法律的规范、科学的指导、现代技术的支持,而家庭教育几乎仍然是自然原始状态、缺乏科学指导、忽视甚至抵触现代技术的作用。如果家庭教育这一支柱继续弱小,与另两个支柱形成巨大差别,那么,国民教育的平台就会倾斜,更不可能平稳、和谐、持续健康的发展。为此,国家必须为家庭教育立法。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教育是人类的未来,家庭教育正是未来目标实现的保证。没有良好家庭教育的今天,教育对昨天的历练就会变成痛苦,教育对明天憧憬就会变的暗淡。教育的大鹏要腾飞,基础教育的躯干必须强壮,职业和高等教育的双翼必须强健,家庭教育的大脑必须健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一个细胞都健康,才会有全社会的健康。只有以家庭的和谐为根基,才会有全社会的和谐。家庭教育“为民族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为家庭教育立法是国家的责任,为教养子孙而修行是每个国民的使命。

从费正清的中国史观看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变革

从费正清的中国史观看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变革 覃延华 (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广西·柳州545004) 中图分类号:65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3)09-0010-02 摘要对于中国与西方两种文明的冲突,费正清提出了“冲击—反应”的理论,这对中国近代史研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种中国史观也为我国近代师范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一种视角。近代中国师范教育变革的过程,与西方文化的冲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也是在这种冲击下的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 关键词费正清冲突—反应近代中国师范教育 On China's Modern Normal Education Re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John King Fairbank's Outlook on Chinese History//QinYanhua AbstractOnculturalconflictbetweenChinaandWest,JohnKingFairbankproposedthetheoryof"conflict-reflection",whichprofoundlyinfluencestheresearchonChina'smodernhistory,anditalsoprovidesaperspectivefortheresearchonChina'smodernnormaleducation.ThechangeofChina'smodernnormaleducationwascloselyrelatedtotheculturalconflictbetweentheWest,anditwasalsoaprocessofcontinuinginternalization.Key wordsJohnKingFairbank;conflict-reflection;China'smod-ernnormaleducation 费正清(JohnKingFairbank,1907—1991),作为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在中国近代史研究方面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称为西方中国学研究的泰斗。学界普遍认为,迄今为止,尚无一位西方学者能在近代中国学研究领域超越费正清。20世纪的半个多世纪里,作为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创始人,费正清在中国研究这个领域辛勤开拓、耕耘。其主要著作有:《美国与中国》(TheUnitedStatesandChina)、《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年)》(TheGreatChineseRevolution1800-1985)、《观察中国》(ChinaWatch)以及《中国:传统与变迁》(China:TraditionandTransformation)等,主编了《剑桥中国史》(TheCambridgeHistoryofChina)。他的研究、著作和主要观点不仅在西方的中国研究领域有重大影响,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对中国的政治决策,同时也影响了美国民众的对华态度。 1“冲击—反应” 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一书中,费正清就明确指出,“中西两种文明是冰炭不相容的”。因此,当两种文化相碰撞,难以避免会发生冲突。 费正清认为中国和西方社会的发展过程截然不同导致了中西方两种文明的相互对立。华夏文明是一种与竞争的个人本位相异的顺从的伦理本位文明。相比较来看西方文明充满活力,但是古老的东方文明却存在顽固惰性。华夏文明缺乏内在动力,难以突破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超稳 定传统构架。因此,在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下,它只能被迫做出回应。这就是费正清所提出的“冲击—反应”模式。“文明冲突论”正是费正清中国史观的核心。 “冲击—反应”模式是费正清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对近代中国历史一直坚持的一个基本史学模式。他认为近代中国文明开始进入一个变革时期,是由于强大的外来社会入侵所推动的,是西方力量促成的。但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着非常强的惰性,在这种文明未和西方文明接触之前,中国社会只是在传统范围内发生过变化,并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转变,亦即,近代中国社会的质变是中国对西方的冲击所做出回应的结果。 2“冲击—反应”史观的修正 在费正清后期研究中,他对“冲击—反应”模式的认识做了一定程度的修正。在1980年出版的《剑桥中国晚清史》(下)的前言页里,他一方面强调在科技和工业化方面,外部影响对晚清历史起了重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又指出:“晚清对西方的反应现在开始显得只是一个次要的主题;主要的过程乃是在新条件—— —包括西方的影响下中国继续对它的过去所作的反应。”这说明了,费正清非常明确地认为,促使近代中国发生变革的真正原因是内部因素,而不是外部因素,这反映了他的史学观点开始了由“内”向“外”倾斜的一种倾向。 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则更清晰地体现了这种由内向外倾斜的倾向。他在该书中强调,尽管外国的入侵,以及外国文化与制度的影响对中国是一种刺激力,然而中国近现代史毕竟是中国造就的,不是外国造就的。中国的重力中心在于内部,“中国革命的构成因素也是在那里积累起来的”,因为“20世纪以来税捐对农民负担日益加重。这就导致了一个道德共同体的崩溃,和建筑在它上面的政治制度的崩溃,新的组织形式必然出现”。而且,他也引用了当时西方学术界在表述同一个问题时的形成的共识,“国内发展已使老的帝国秩序分崩离析。新的社会力量脱颖而出,终于使中国的生活革命化了”。尽管在70年代初,他曾对自己原来的“冲突—反应”理论做过一些修正,但并没有明确的主次之分。 费正清的“冲击—反应”史观,主要是通过分析近代中国的原始资料来研究中国对西方的冲击所做出的反应,这种努力可以说是一种超越前人之举。由于此前西方学界的中国研究大多依靠西方的文献资料,因此,对于近代中国本身究竟发生了什么,无法很深入地去进行探究。应该说,作为一种论说模式,“冲击—反应”说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这可在汤因比的史学巨著《历史研究》中得到证明。汤因比主张把人类文明的发生与发展看作是一个不断受到挑战并做 作者简介:覃延华(1965-),广西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史、课程与教学论。(下转第12页) 教育观察10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与社会美教育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与社会美教育 提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社会美教育,一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二是挖掘理想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三是挖掘道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四是挖掘科学品格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应充分运用现代化视听手段,调动学生发现美、探索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确立为人类理想社会奋斗终生的观念,从而实现社会美教育的根本目的。 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部美育的教科书。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的原则,既是从学科特点出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客观要求。 人的社会活动领域无限广阔,社会生活方式多种多样,到处充满着可供审美的对象。美,从形态上看,通常可以分为

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大类型。本文着重就历史教学与社会美的教育问题,谈点看法。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现象。马克思说过:“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美不仅根源于实践,而且本身就是实践的最直接的表现。历史学科的社会美往往是以历史人物为中心,并且通过历史人物的言行举止所显示出来的美。历史教学中的社会美教育常常和德育结合在一起,表现为美德教育。古往今来的风流人物,多如繁星的民族精英,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璀灿思想和精神风貌,是我们进行社会美教育的极好教材。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历史教科书中所包含的社会美教育的内容,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挖掘。 一、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

历史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历史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历史教育的功能 我国历来有重视历史教育的传统。先民很早就认识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的哲理,说明历史知识在人生修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深刻地指出:“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民)之要务,为国家之要道。”这反映了史学对于国民和国家的极其重要性。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更是提倡国人“当以良史之忧忧天下”,增强民族的忧患意识。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则认为“史学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必须重视历史学和历史教育工作。 1、对个人而言,历史教育具有文化功能,人类文化实质是人类生产与社会演进的产物。而历史教育从一开始就成为保存和传递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的途径。所以说历史教育是人类历史的一个永恒的范畴。以史为鉴,联系现实,服务于人生。增强忧患意识,增进民族凝聚力,什么是忧患意识,概言之,这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转折时期或关键时期的一种清醒的防范意识和预见意识,源于自觉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为坚强意志和奋发精神。忧患意识表现出的是社会主体的一种精神自觉,是这种主体对改造世界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能动性。它因此成为重要的精神动力。孟子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忧患足以使人生存发展,安乐足以使人沉沦死亡。对个人而言是这样,对于一个国家更是如此。历史教育在面对古代先进的技术成就和灿烂的文化时,我们有的是满心的喜悦,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但是我们也不得不面对历史上那些灾难深重的黑暗时期。中国历史上战乱不断、人性压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中、外敌的侵略,这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它们所留下的创伤至深至巨,久久难以愈合,时而隐隐作痛,促使人们时刻去反思。因此,在培养民族优越感的同时,也应培养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一个具有忧

历史学科学习知识与教学方案计划能力(高级中学)

高级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复习重点 1、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 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 主要历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革命史观2、史学研究理论——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理论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2)阶级斗争理论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史学研究方法(1)基本方法:史料的搜集、考订和编次(考据法)(2)历史分析方法:结构分析法、阶级分析法、历史比较方法、口述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法、心理史学方法、生态史学方法、社会史学方 4、论证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中学历史教学遵循的基本原则) 包括以下内容:要学会区分史料和史实,学会区分史实和结论,要懂得鉴别史料的基本方法,孤证不立由若干证据组成证据链方可成立,常常是史无定论 5、历史表述方法:长编法(创于北宋司马光)和类叙法(始于班固《汉书》) 1、教学设计: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2、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区别 (1)教学设计是把学习者作为它的研究对象,既要设计教,更要设计学﹔传统备课强调的是教师的教法,是为了教的流畅 (2)教学设计的基础是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风格和学习需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的学习﹔传统备课往往从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出发以完成大纲相 关内容为目标 (3)教学设计以系统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依据,为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而进行系统规划﹔传统备课往往凭借教师的教学经验和主观愿望进行 安排,其科学性有效性和合理性较低。 3、教学设计的内容(教学分析阶段、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阶段、教学设 计结果评价阶段)

教育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一、教育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1.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有关中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充分与全面锻炼,培养教育和教学上的独立工作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2.在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向优秀教师学习,认识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树立和巩固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思想。 3.通过实习,全面检查我们师范技能的强弱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改进措施,以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二、教育实习的内容和要求 教育实习包括教学实习、班主任实习和教育调查三个方面。 1、教学实习工作安排及有关注意事项: (1) 队员见习期间必须参加原任教师的授课,做好见习记录,课后虚心请教。争取本科组老师的课。 (2)每位队员必须讲授新课10节以上(不包括重复课),其中6节独立课(不需要教师指导,独立写出教案上课)。 (3)每个实习生都必须认真钻研所实习学科的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掌握教材的精神实质,对于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力求弄懂弄通。 (4)深入了解中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写出详细教案,要进行集体备课。教案必须交原任教师指导,必须按指导教师的意见进行修改。 (5)每节课上课前应进行检查性预讲,同专业的队员必须参加听课,并邀请原任教师指导,预讲后由听课师生提出意见,实习老师对教案进行修改和补充,最后送原任教师审阅批准后方能试教。 (6)坚持互相听课和评议制度。在备课、预讲上课等活动中,应该虚心向原科任教师学习,发扬团结互助精神,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特别是同一备课小组和同一个班的实习老师,必须集体备课,必须互相听课,互相评议,并认真做好听课和评议的记录。 (7)实习授课期间,如出现课时冲突等情况,一定要请示原任老师批准。(8)认真做好批改作业和下班辅导中学生的工作,认真研究作业的正确答案,特别是对比较复杂的疑难问题,要经过集体研究,作出统一正确答案,送原科任老师审批,然后才着手批改作业,作业批改后,应先在小组内互相检查防止错漏,或批改后送回原科任老师审阅后才发给学生,对于作业中的普遍错误,要进行集体辅导,个别错,个别当面改。应对中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浅谈中学历史学科在教育中的地位

浅谈中学历史学科在教育中的地位 如何培养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基础教育各学科中,历史教育虽不能取代其他课程,但是历史学科是一门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它在综合素质教育中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社会功能。 一、历史学科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历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的文化素质教育。 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来观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说明、表达能力。所以历史教育是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途径之一。 历史教学通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一般指中国古代文化。从萌发期的商周青铜文化到汉唐盛世的诗词文化,透出自强不息、豁达乐观、刚健有为、宽容大气,以及兼容并蓄、择善而从、对外开放的文化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价值展示出来,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昨天、认识今天、预见明天,使学生认

识到我们的祖国曾有过光荣的古代,也曾有过屈辱的近代和崛起的现代,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从而树立起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些是其他学科不能做到的。 历史学科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身体素质教育。 在历史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历史上的今天,近代不平等条约回顾等方式引导学生形象化、立体化阅读近代史,使他们认识到:一部近代史写满了挫折与艰难,然而更显现了面对挫折的抗争。在几倍、甚至几十倍于自己的敌人面前,在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前,没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身体素质,要报效祖国只是空谈。这个道理可巧用史料上的事件、战例来说明,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历史学科能帮助学联盟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历史新课标》在基本理念部分中指出:“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青少年学生往往崇拜历史上的名人、英雄。我们应广泛收集历史人物资料,如“卧薪尝胆”的勾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还我河山”的岳飞;“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还有刘胡兰、董存瑞、雷锋、焦裕禄等等,通过丰富的史实,加以栩栩如生的描述,发掘历史人物的精神和人格,充分发挥其特有而深刻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在轻松学习丰富历史知识的同时产生

地方史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914869413.html, 地方史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张冬春 来源:《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3年第22期 摘要中国历史历史卷帙浩繁,线索众多,仅仅依靠教材介绍,历史课堂将显得枯燥,乏味,地方史的渗透,无形中给历史课堂注入了新鲜,生动的血液,发挥它不可取代的作用。 关键词地方史德育渗透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2-0040-02 21世纪以来,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化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 发展及素质的提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谈到历史课程内容的选择时指出:“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正体现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但是,中国历史毕竟历史卷帙浩繁,线索众多,仅仅依靠书本知识的介绍,就显得单薄,枯燥,另外《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因此,作为历史教学工作者,我们更应该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这时,地方史就可以很好地发挥补充作用,让历史知识更加生动、直观,不仅如此,自从福建省2009年开始高考自主命题以来,命题者也越来越深刻的意识到地方史的作用,因此也不断的在命题中渗透地方史知识,这样无形中也使地方史的地位进一步上升,那么,地方史在教学中到底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一、切近生活,激发学习兴趣,加强德育渗透 在二十一世纪的教育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积累,更应该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全面提高我国的人文素质,正如古代思想家司马光说的“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历史学科以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对学生的德育渗透方面担负着不可取代的责任,同时,中学时代也是青春时代,同时也是叛逆期,这就是传统的德育渗透方式方法将受到挑战,这时,直观的地方史就发挥了他的重要作用。如在讲到必修二专题三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德育机会,但是,如果就教材讲教材的话,学生就会觉得教条、无味,甚至觉得迂腐,因为这些其实初中也讲过了,因此,上本节课时,除必要的重难点讲解,名词解释外,我加入了本地(厦门)一五计划时期的一项重要工程——厦门海堤工程的教学,从厦门海堤建设的提出到建设到建成使用直至今日的历史,从而让学生提炼出什么是海堤精神,从而明白陈毅的“移山填海”的真正含义,很多学生都恍然大悟,甚至过后,有的同学特意坐车去厦门海堤绕了一圈,回来之后打发感叹人的力量之大,明白了人定胜天虽不尽然但也不可否认有它的道理所在。后来,在讲到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我又重提厦门海堤,讲到现在厦门海堤的重建问题,让学生思考,厦门海堤在它的伟大的同时,客观上也存在什么问题,即为什么要海堤重建?从而让学生明白,任何事物的好与坏,对与错,都不是绝对的,

2019年3月全国教资统考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

2019 年 3 月全国教资统考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 二、简答题 (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10 分,共 30 分 ) 26.参考答案 (1)人生来且始终都是平等的。 (2)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都是不可动摇的人权。 (3)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5)天赋人权及主权在民。 27.参考答案 (1)概念:以“述”为主,重在交代史实。指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地叙述或描述,从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讲授方式。 (2)特点:① 教师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讲述,能有效节省时间,使学生较快掌握基本史实。 ② 历史讲述法比较适用于生动的历史人物、事件、 现象等。 ③ 在使用讲述法时,需要注意 将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统一起来。而且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往往是内容繁复、彼此关联 的,应用讲述法时要正确,注意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和知识 结构。 ④ 根 据各课不同的历史教学目标和内容,讲述法可以灵活地与其他教学方法结 合起来, 实行交互 策应,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8.参考答案 (1)历史通俗读物。历史通俗读物比较简单易懂,能将历史知识做到深入 浅出,通过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扩充历史知识的积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 趣。 (2)各类通史。通过各类通史的阅读,可以较为系统地梳理出历史线索和 脉络,有利于锻炼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史观的形成,如唯物史观和全球化史观 等。 (3)断代史、专门史书籍。阅读断代史、专门史书籍可以深入地去探索和 了解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历史事件或者某一专门史相关知识。 (4)史学研究论文。史学研究论文的研读也能帮助学生认识到任何历史史实、结论都不是不负责任的随心所欲的主观认识,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历史学科是一门具有严肃科学性的、严密逻辑性的、高度思辨性的基础人文学科。 三、材料分析题 (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16 分,共 48 分 ) 29.参考答案

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

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 [摘要]历史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学科知识传递,而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以德育教育为先导,以公民教育、认知教育及创新思维教育为侧重点,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形成历史学科自己的特色与个性。 [关键词]历史;教育;功能 历史教学,必须形成历史学科的特色与个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规律,对其进行正确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具备良好的品行,培养创造性的思维。以德育教育为先导,以公民教育、认知教育及创新思维教育为侧重点,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 一、历史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功能 著名的历史学家白寿彝就曾把学习历史的首要任务界定为:帮助人们从青少年起一直到死为止学习如何做人,帮助人们理解做人的道理。由此可见,德育教育功能,是历史教育最重要的、本质的功能。 德育,简单地说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体来说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使学生形成爱国、爱社会主义、爱和

平、诚实、谦虚、坚强、有毅力、勇敢等良好的思想品质。历史课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历史课是除政治课外最能帮助学 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课程。这就要求在历史教学中要进行德育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历史教材中有大量古今中外著名的政治家、发明家、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等为一种新制度的建立、一种新技术的发明、一种新理论的诞生等进行不懈奋斗的事迹,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无不具有启 发教育作用。 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中的永恒主题。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1],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个民族的脊梁。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首要内容。只有对祖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有深刻的了解,才能产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崇敬之情,进而产生对创造祖国灿烂而悠久的文明和现代经济政治生活文明的人民的热爱尊敬之情。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下五千年,人才辈出,群星璀灿,在创造物质财富,对人类文明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还创造了不朽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不仅包括了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而且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不仅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而且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史迹、经典著作,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

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施

为什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怎样落实这一发 展战略? 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培养人的过程。所谓广义的教育,泛指凡是能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它包括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外在的灌输和自发的感化的总和。它表现为对儿童的抚育和预防外来有害现象的侵害;使儿童与周围世界建立初步的联系;以人与人交往的有力的工具语言武装儿童;向青年一代传授并用某种形式使他们掌握生产经验和生产技能与技巧;向青年一代的头脑中灌输某种思想体系,并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所谓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狭义的教育强调教育活动的组织性、计划性和专业性,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有专业的师资和专门的场地,并且有一套系统的教育与教学组织的规范。 教育在社会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教育的根本价值,就是给国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诚实守法、技艺精湛、博学多才、多专多能的人才,培养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培养合格公民,为国、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推动民族兴旺,促进人的发展,推动世界和平和

人类发展。因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当今世界,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培养同现代化要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是关系到中国未来更大发展的全局。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培养与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文化素质不够高,而现代化建设又需要大量的人才,所以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所以我们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七大报告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 建设”任务之首,突出了教育在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位置,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明确了教育发展的总体战略。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发展教育也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强国必先强教。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