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的概念及其特点

微生物的概念及其特点

微生物的概念及其特点
微生物的概念及其特点

绪论

第一节微生物及其特点

一、微生物的概念(掌握)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群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们具有体形微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容易变异及适应环境能力强等优点。

这些微小的生物包括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原核细胞结构的细菌,和有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等),还包括原生动物和某些藻类。在这些微小的生物体中,大多数是我们用肉眼不可见的,尤其是病毒等生物体,即使在普通的光学显微镜下也不能看到,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但也有例外,有些微生物尤其是真菌——食用真菌等肉眼是可见的。由此可见,微生物是一个微观世界里生物体的总称。它们的大小和特征见表1-1。二、特点:

1体形微小.结构简单

2.代谢旺盛,繁殖迅速

微生物体积虽小,但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如大肠杆菌的比表面积可达30万。因而微生物能与环境之间迅速进行物质交换,吸收营养和排泄废物,而且有最大的代谢速率。从单位重量来看,微生物的代谢强度比高等生物大几千倍到几万倍。如在适宜环境下,大肠杆菌每小时可消耗的糖类相当于其自身重量的2000倍。1kg酵母在24h可使几顿糖全部转化为乙醇和二氧化碳。

3.适应性强,容易变异

微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特强,这都是为了保存自己,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有些微生物体外附着一个保护层,如荚膜等,这样一是可以作为营养,二是抵御吞噬细胞对它的吞噬。细菌的休眠芽孢、放线菌的分子孢子等对外界的抵抗力比其繁殖体要强许多倍。有些极端微生物都有相应特殊结构蛋白质、酶和其他物质,使之能适应恶劣环境。

一方面,由于微生物表面积和体积的比值大,与外界环境的接触面大,因而受环境

影响也大。一旦环境变化,不适于微生物生长时,很多的微生物则死亡,少数个体发生变异而存活下来。利用微生物易变异的特性,在微生物工业生产中进行诱变育种,获得高产优质的菌种,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

4.种类多分布广

微生物在自然界是一个十分庞杂的生物类群。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微生物近10万种,现在仍然以每年发现几百至上千个新种的趋势在增加。它们具有各种生活方式和营养类型,大多数是以有机物为营养物质,还有些是寄生类型。微生物的生理代谢类型之多,是动、植物所不及的。分解地球上贮量最丰富的初级有机物——天然气、石油、纤维素、木质素的能力,属微生物专有。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极为广泛,空气、土壤、江河、湖泊、海洋等都有数量不等、种类不一的微生物存在。在人类、动物和植物的体表及其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也有多种微生物存在。

二、微生物的分类及其在生物分类中的地位(掌握)

微生物的分类:

非细胞型微生物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微生物的种类

第二节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1.史前期,朦胧阶段:自古以来,人类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已经觉察到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所发生的作用。中国利用微生物进行酿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刻有“酒”字。酒的起源是由于把剩饭倒在桑树林,粮食郁积,久蓄则变味成酒,而不是由于某个人发明的。北魏《齐民要术》中,列有谷物制曲,酿酒、制酱、造醋和腌菜等方法。在古希腊留下来的石刻上,记有酿酒的操作过程。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的作用,进行沤粪积肥。

2.初创期,形态描述阶段:形态描述阶段:17世纪,荷兰人列文虎克用自制的简单显微镜(可放大160~260倍)观察牙垢、雨水、井水和植物浸液后,发现其中有许多运动着的“微小动物”,并用文字和图画科学地记载了人类最早看见的“微小动物”——细菌的不同形态(球状、杆状和螺旋状等)。过了不久,意大利植物学家米凯利也用简单的显微镜观察了真菌的形态。

3.奠基期,生理水平描述阶段:微生物学的研究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进入生理学阶段。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对微生物生理学的研究为现代微生物学奠定了基础。他论证酒和醋的酿造以及一些物质的腐败都是由一定种类的微生物引起的发酵过程,并不是发酵或腐败产生微生物;他认为发酵是微生物在没有空气的环境中的呼吸作用,而酒的变质则是有害微生物生长的结果;他进一步证明不同微生物种类各有独特的代谢机能,各自需要不同的生活条件并引起不同的作用;他提出了防止酒变质的加热灭菌法,后来被人称为巴斯德灭菌法,使用这一方法可使新生产的葡萄酒和啤酒长期保存。

后来,他开始研究人、禽、畜的传染病(狂犬病、炭疽病和鸡霍乱等),创立了病原微生物是传染病因的正确理论,和应用菌苗接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巴斯德在微生物学各方面的科学研究成果,促进了医学、发酵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与巴斯德同时代的德国微生物学家科赫对新兴的医学微生物学作出了巨大贡献。科赫首先论证炭疽杆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接着又发现结核病和霍乱的病原细菌,并提倡采用消毒和杀菌方法防止这些疾病的传播;他的学生们也陆续发现白喉,肺炎、破伤风、鼠疫等的病原细菌,导致了当时和以后数十年间人们对细菌给予高度的重视;他首创细菌的染色方法,他规定了鉴定病原细菌的方法和步骤,提出著名的科赫法则。

4.发展期,生化水平研究阶段:20世纪以来,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向微生物学渗透,再加上电子显微镜的发明和同位素示踪原子的应用,推动了微生物学向生物

化学阶段的发展。1897年德国学者毕希纳发现酵母菌的无细胞提取液能与酵母一样具有发酵糖液产生乙醇的作用,从而认识了酵母菌酒精发酵的酶促过程,将微生物生命活动与酶化学结合起来。

对酵母菌生理的研究和对酒精发酵中间产物的分析,对微生物代谢途径的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起,人们利用微生物进行乙醇、丙酮、丁醇、甘油、各种有机酸、氨基酸、蛋白质、油脂等的工业化生产。

5.成熟期,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和核酸半保留复制学说。富兰克尔-康拉特等通过烟草花叶病毒重组试验,证明核糖核酸

(R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为奠定分子生物学基础起了重要作用。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近年来,原核微生物基因重组的研究不断获得进展,胰岛素已用基因转移

的大肠杆菌发酵生产,干扰素也已开始用细菌生产。现代微生物学的研究将继续向分子水平深入,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发展。

第三节微生物学与农业生产

一、有益作用:

1、提高土壤肥力:土壤中有机质分解,矿物质转化,腐质质形成,都是微生物作用。因此微生物是构成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

2、扩大肥源、能源:沼气是甲烷细菌分解有机物的生物气,沼气渣也是良好的肥源,地壳中深处蕴藏着大量的天然气,天然气形成过程中就有微生物作用。同时,微生物促使有机肥料的分解,(有机肥料的堆积利不开微生物变作用)

3、促使作物生长:微生物除了对土壤肥力和肥料质量有影响外,还有直接影响植物的作用,如根际微生物分解根周围土壤中复杂的有机质,使之成为植物营养的有效成分,供给植物必需的养料。微生物的固氮作用是土壤氮素化合物的重要来源,还有一些土壤微生物产生生长刺激类或抗生素类物质,刺激植物生长,抑制或杀死土壤中有害微生物等。

4防除病虫杂草:微生物农药:为利用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防治危害农作物的病、虫、草、鼠害及促进作物生长。它包括以菌治虫、以菌治菌、以菌除草等。这类农药具有选择性强,对人、畜、农作物和自然环境安全。。这些微生物农药包括细菌、真菌、病毒或其代谢

物。枯草芽孢杆菌(Bs)——微生物杀菌剂,能稳定地在土壤和植物表面定殖、产生抗生素、分泌刺激植物生长的激素、并能诱导寄主产生抗病性,是一种理想的微生物杀菌剂,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微生物农药可以抑制,杀死病原微生物,有些微生物能寄生于杂草上致杂草死亡。

5、改善饲料品质:如青贮饲料,糖化饲料,微生物将其中的粗饲料转化成可吸收的养料,改善适口性,或者提高营养价值,微生物本身合成的蛋白质、维生素、胡萝卜素等可直接作为家畜的精料。

6、保护环境:一些微生物可改变某些化学药品及因工厂产品污染的生活环境和耕作土壤。苯环物质是人类有毒物,如大于0、1%对微生物有毒,但当含量低于0、05%则是一些微生物的养料,把工业污水稀释到微生物能够水解利用的浓度,可使毒物质作为微生物的养料而分解掉。氰化物(氢氰酸、氰化钾氰化钠等)高浓度有毒,低浓度作微生物养料分解进入碳素循环而降解。

二、有害作用:

1.引起动植物疾病:微生物引起动植物病虫害造成极大损失,估计我国每年由于微生物引起的病害损失总产量在30%左右,有些有毒微生物则产生有毒物质而抑制作物生长,有些微生物寄生于家畜体内,引起流行病,

2.引起食品变质和实物中毒:微生物会使粮食、饲料、食品发生变质,失去食用价值。有些微生物产生毒素污染食物及引起人畜中毒等。

3.造成环境污染:在富营养化水体中,蓝细菌和藻类过度繁殖形成水华和赤潮,消耗水体中的氧气,产生毒素,对人畜饮水,水产养殖、海洋生物构成了严重威胁。

资料分析的方法

资料分析的方法 一、社会科学的研究步骤 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理论的指导。其中,在检验研究假设结束之后,需要与现有的文献对话,再次发现新问题,开始新一轮的研究过程。在这个环节之中,资料分析作为重要一环,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极为重要。 二、资料分析的方式分类 教育研究包含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及分类。一般情况下,按照认识论基础,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和混合研究。 也有部分学者按照研究目的、手段等对研究方法进行分类。比如别敦荣和彭阳红将研究方法分为:理论思辨、经验总结、历史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数学分析、质的研究和个案研究; 在国内,根据刘良华对研究方法的分类大体上有三个基本类型:实证研究(量化的、质化的)、思辨研究(又称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常以教育对策、教育反思、教育改革形式显现)。实证研究是基于“事实”的方式进行论证并有规范的研究设计和研究报告。 陈向明指出,“研究方法”一般包含三个层面:第一,方法论,即指导研究的思想体系,其中包括基本的理论假定、原则、研究逻辑和思路等;第二,研究方法或方式,即贯穿于研究全过程的程序与操作方式;第三,具体的技术和技巧,即在研究的某一阶段使用的具体工具、手段和技巧等。 文中所采取的分类是按照陈向明定义中的第三个层面为标准进行的分类。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大多数时候是以一种研究方法为主,其他为辅,交叉使用的。以下内容是介绍每一种具体的方式。 那么资料搜集上来了?该如何分析呢? 三、具体的资料分析方式 1思辨分析 (1)历史研究方法 历史研究法是运用历史资料,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对过去事件进行研究的方法。亦称纵向研究法,是比较研究法的一种形式。在政治学领域中,它着重对以往的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等的研究。 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政治制度的现状及其演变趋向。但不是断章取义地分析政治制度的现状,而是系统地研究它们以往的发展及其变迁的原因。历史研究法主要是研究政治制度的发展历史,从各种事件的关系中找到因果线索,演绎出造成制度现状的原因,推测该制度未来的变化。

武汉大学微生物教学提纲.doc

第一章绪论 一、武汉大学“微生物学” 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二、本学期的教学安排 三、微生物与我们 四、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 (一)微生物的发现 (二)微生物学的奠基 1.巴斯德 2.柯赫 (三)微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 (四)20世纪的微生物学 (五)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1、微生物是生物学基本理论研究中的理想实验对象 2.对生命科学研究技术的贡献 3.微生物与“人类基因组计划” (五)我国微生物学的发展 (六)21世纪微生物学展望 五、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 思考题:

1. 用具体事例说明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为什么说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我们的朋友? 2. 为什么微生物能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明星”? 3. 为什么说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第二章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第一节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一、无菌技术 1. 微生物培养的常用器具及其灭菌 2. 接种操作 二、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 1. 稀释倒平板法 2. 涂布平板法 3. 平板划线法 4. 厌氧微生物的分离 三、用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 四、单细胞(孢子)分离 五、选择培养分离 1. 利用选择平板进行直接分离 2. 富集培养 六、二元培养物

第二节显微镜和显微技术 一、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 1. 普通光学显微镜 2. 暗视野显微镜 3. 相差显微镜 4. 荧光显微镜 5. 透射电子显微镜 6. 扫描电子显微镜 7. 扫描隧道显微镜 二,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略) 思考题: 1、为什么说Koch等建立的微生物纯培养技术是微生物学建立与发展的基石?一般可用哪些方法获得微生物的纯培养? 2、微生物的最显著特征就是个体微小,通常只能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试列举在显微观察(光镜和电镜)中通过改变样品的反差以改善观察效果的技术及方法。 3、试利用表格形式对各类显微镜在原理、样品制备和观察方面的异、同进行概括、比较。 4、试找到一篇使用微生物照片的文献,分析该文为什么要使用微生物照片,采用的是何种显微观察技术?依你之见,该文作者的这张照片还可以用哪些技术获得?

资料分析基础知识

第二部分资料分析基础知识与解题技巧 一、基期、本期: 本期是指:我们把材料中给出的当年量,叫做本期(用符号A表示);公式:本期=基期+增长量=基期+基期×增长率=1+增长率)基期是指:我们把上一年或者上一个阶段的量叫做前期(用符号B表示); 公式:基期=本期-增长量=本期1+增长率 注意:和谁比较,谁就做基期。虽然这一对名词不会出现在所给材料和问题里,但理解这两个概念是解决好资料分析问题的关键。 例一:2013年1-3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8593亿美元,比2012年同期增加590亿美元。 解析:其中8593亿美元就是本期量,8593-590=8003就是前期量。二、增长(减少)量、增长(减少)率: 增长量是指:本期与前期的差值就是增长量; 公式:增长量=基期量*增长率=本期量-基期量=本期量-本期量1+增长率 减少量=基期量-末期量 增长率是指:增长量与前期量的比值(用符号r表示)。 增长率=增长量/基期量=(本期量-基期量)/基期量=本期量/基期量-1 减少率=(基期量-末期量)÷基期量 注意:1、增长率、增长幅度(增幅)、增长速度(增速)这三个都是相对速度的说

法,都是增长量与前期量的比值,即:增长率=增长速度(增速)=增长幅度(增幅) 2、在一些“最值”比较题的题干表述中,经常出现“增加(长)最多”和“增加(长)最快”,我们需要注意,前者比较的是增长量,而后者则比较的是增长率。 例二:2013年1-3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8593亿美元,比2012年同期增加590亿美元,同比增长6.7%。 辉煌人生解析:其中比2012年同期增加590亿美元是增长量,同比增长6.7%是增长率。 三、同比、环比: 同比: 指的是本期发展水平与历史同期的发展水平的变化情况,其基期对应的是历史同期。 环比:指的是本期发展水平与上个统计周期的发展水平的变化情况,其基期对应的是上个统计周期。 注意:以11月为例,跟去年11月相比叫同比,跟上个月10月相比叫环比 四、百分数、百分点: 百分数:是形容比例或者增长率等常用的数值形式,期本质是:分母为100的分数。 用“%”表示,一般通过数值相除得到,在资料分析题目中通常用在以下情况:

微生物学课程复习大纲(2010)

食品微生物学复习大纲(生工专业) 第一章绪论 1.微生物的概念、基本类群及特点。 2.食品微生物学的概念、研究内容与主要任务。 3.了解食品微生物学的发展概况。 4.谈谈列文虎克、路易氏·巴斯德与柯赫对人类的贡献。 5.简述发酵食品倍受青睐的主要原因。 第二章食品中常见的微生物 1. 了解食品中常见的微生物类型,重点掌握细菌、酵母菌和霉菌中主要类型的 生物学特性及生理特征。 2.食品上常见的有益细菌有哪些?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如何?举出3种利用细菌生产的发酵食品来(生活中你已经接触到的)。 3.食品上常见的革兰氏阴性细菌有哪些?根据它们的生物学特性谈谈其对食品的危害。 4.食品上常见的革兰氏阳性细菌有哪些?根据已有知识谈谈其中的葡萄球菌和微球菌对食品的利与弊。芽孢杆菌对食品的利与弊。 5.食品上常见的酵母菌有哪些?不同属各自具有哪些典型的生理特点? 6.食品上常见的霉菌有哪些?它们有何典型的形态和生理学特征?谈谈它们在食品工业中的利与弊。 第三章食品中微生物的污染及其控制 1.食品污染、食品污染的类型、常见的污染源和污染途径。 2.了解土壤、水及空气中存在的微生物类型。 3.掌握微生物消长的概念,了解食品中微生物消长的一般规律。根据已有知识,结合一个实例分析分析微生物在食品中的消长情况。 4.简述如何控制微生物对食品的污染。 第四章微生物引起食品的腐败变质 1.食品腐败变质概念。食品的腐败、酸败、发酵各指的是什么?举出引起食品发生此类变质的微生物1-2个例子。 2.了解引起食品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分解变质的主要微生物? 3.何为食品的水分活性值(A W)?通常食品的A W范围在多少?细菌、酵母菌及霉

15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方法

第5章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方法 随着现代医学及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医学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已深入到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许多新技术、新方法已在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得到广泛应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室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利用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准确、快速检验和鉴定临床标本中的微生物,并对引起感染的微生物进行耐药性监测,为临床对感染性疾病诊断、治疗、流行病学调查及研究等提供科学依据。 第一节显微镜观察 由于细菌个体微小,肉眼不能看到,必须借助显微镜的放大才能看到。一般形态和结构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内部的超微结构则需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常用显微镜有如下几种。 1.普通光学显微镜 采用自然光或灯光为光源,其波长约为0.4μm。显微镜的分辨率为波长的二分之一,即0.2μm,而肉眼可见的最小形象为0.2mm。故用油(浸)镜放大1 000倍,能将0.2μm的微粒放大成肉眼可见的0.2mm。普通光学显微镜可用于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的观察。 2.暗视野显微镜 常用于观察不染色微生物形态和运动。在普通显微镜安装暗视野聚光器后,光线不能从中间直接透入,视野呈暗色,当标本接受从聚光器边缘斜射光后可发生散射,因此可在暗视野背景下观察到光亮的微生物如细菌或螺旋体等。 3.相差显微镜 相差显微镜利用相差板的光珊作用,改变直射光的光位相和振幅,将光相的差异转换为光强度差。在相差显微镜下,当光线透过不染色标本时,由于标本不同部位的密度不一致而引起光相的差异,可观察到微生物形态、内部结构和运动方式等。 4.荧光显微镜 荧光显微镜与普通光学显微镜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光源、滤光片和聚光器。目前大多数使用的是落射光装置,常用高压汞灯作为光源,可发出紫外光或蓝紫光。滤光片有激发滤光片和吸收滤光片二种。用蓝光的荧光显微镜除可用一般明视野聚光器外,也可用暗视野聚光器,以加强荧光与背景的对比。本法适用于对荧光色素染色或与荧光抗体结合的细菌的检测或鉴定。 5.电子显微镜 用电子流作为光源,波长与可见光相比差几万倍,大大提高了分辨力,并用磁性电圈作为光学放大系统,放大倍数可达数万倍或几十万倍,常用于病毒颗粒和细菌超微结构的观察。 8.2制片和染色 一. 非染色标本 非染色标本一般可用于观察细菌形态、动力及运动情况。细菌未染色时无色透明,在显微镜下主要靠细菌的折光率与周围环境的不同来进行观察。有鞭毛的细菌运动活泼,无鞭毛的细菌则呈不规则布朗运动。梅毒苍白密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弯曲杆菌等的活菌各有特征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习题及答案

第三节五行学说 名词解释 五行学说五行五行相生五行相克五行制化五行胜复五行相乘五行相侮母病及子子病及母补母泻子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 泻南补北法 单选 1. 五行学说中”木”的特性: A.炎上 B.稼穑 C.润下 D.从革 E.曲直 2.何曰润下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3.五行中具有“稼穑”特性的是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4.五行中具有“从革”特性的是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5. 下述说法,哪一项不是”土”的特性 A.生长 B.生化 C.承载 D.受纳 E.稼穑 6. 下述说法,哪一项不属于”金”的特性 A.从革 B.寒凉 C.沉降 D.隶杀 E.收敛 7四时季节中属于五行之“金”的是 A春 B夏 C长夏 D秋 E冬 8.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五行之”金”: A.六腑之大肠 B.五体之皮毛 C.五志之恐 D.五化之绞 E.五色之白 9. 下列除哪项外,均属五行之”土”: A.五脏之脾 B.六腑之胃 C.五志之喜 D.五官之口 E.五气之湿 10. 五脏中的”脾”属土,主要采用的是下列何种方法归类: A.取象比类法 B.推演络绎法 C.以表知里法 D.试探法 E.反证法 11. 五官中的”舌”属火,主要采用的是下列何种方法归类: A.比较 B.演绎 C.模拟 D.试探 E.反证法 12. 下述说法中不符合五行相生规律是: A.ホ为水之于 B.水为木之母 C.火为土之母 D.土为金之子 E.火为木之孑 13. 下述说法中不符合五行相克规律是: A.金为木之所不胜 B.水为土之所不胜 C.木为水之所不胜 D.火为水之所胜 E.木为金之所胜 14. 肝虚影响脾健运,称为: A.木旺乘土 B.土壅木郁 C.木不疏土 D.木能克土 E.抑木扶土 15.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从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看,其所指内容是: A.木疏土 B.木克土 C.木乘土 D.土侮木 E.木胜土 16. 以五行生克关系推测,出现下列何种情况,其病为逆: A.”客色”胜”主色” B.色脉相符 C.”主色”胜”客色” D.生色之脉 E.以上都不是

五行学说基本概念

一、五行学说基本概念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世界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构成的。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人与自然五行归类 ——————————————————————三、五行生克制化关系 相生就是相互资生、促进; 相克就是相互制约、抑制。 四、五行学说在中医的应用 中医学说将五脏按五行归属为: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以五行生克制化来分析脏腑经络生理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1、以五行相生关系说明五脏相互资生、助长 木生火:肝血可养心神,肝喜疏泄展放,有利于心气上升。在病理上一个肝血不足的人,时间长了就可导致心血虚。 火生土:心火下降,像太阳普照万物;地气上升,与天气相合,心阳温煦脾运。 土生金:脾土上升津液以滋润肺金。

金生水:肺金通调水道,肺气肃降水液归于肾。水生木:肾水充满,元气积足,肝气舒畅,以肾精补养肝血。这是五行相生关系阐述五脏相互资生的整体关系。五行圆转自然百病不生。———————————————————————2、以五行相克关系说明五脏的相互制约 肝木克脾土:肝疏泄条达可抑制脾气的壅滞。 肾水克心火:肾水滋润上行,可制约心火过亢。 心火克肺金:心火的温煦可助肺气宣发,以制约肺气肃降太过。 肺金克肝木:肺气肃降下行,可抑制肝气的升发太过。———————————————————————五行中一行必有一行生,一行必有一行克。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与发展;没有克,事物的发展就会过分亢盛而有害。五行之间是生中有克,克中有生。只有相反相成才能促进事物相对平衡协调发展。如果五行生克制化异常,某一方太过或不及,都会影响另一方……母病及子或子累其母……在治疗上,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如:肝瘀气滞型黄褐斑,治疗时除疏肝解郁外,因“肾水养肝木”,所以应同时补肾;在肝气郁结致肝阳上亢时,会出现肝旺乘脾土,在疏肝解郁时还要健脾。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 课程类型: 必修课 总学时: 108 讲课学时: 54 实验学时:54 学分:3 适用对象: 生物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一个重要的学科基础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发展中的作用;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及控制;病毒的结构、复制、防治;了解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综合”生物学的科学思想,从而使学生能够运用“综合”思想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为学生学习有关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发展中的作用;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及控制;了解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绪论 1.教学基本内容: (1)微生物与人类; (2)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 (3)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 (4)微生物学研究对象与任务; (5)本课程的目的、要求及范围。 2.要求: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世界,了解微生物的概念和作用以及它们与人类的特殊关系;明确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展望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肩负的重任。 (二)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原核微生物 1.教学基本内容: (1)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细菌的群体形态; (2)放线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放线菌的群体形态; (3)蓝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3~5部分用图表形式概要描述)

(4)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和繁殖; (5)古生菌的概念、细胞形态和细胞结构。 2.要求:掌握细菌、放线菌的个体形态、细胞结构、化学组成、群体形态特征、繁殖方式。了解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及古生菌的基本结构特点和生活特性。 (三)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真核微生物 1.教学基本内容: (1)真核微生物的概述; (2)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酵母菌的群体形态; (3)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重点以青霉和曲霉为主,霉菌的群体形态; 2.要求:掌握酵母菌、霉菌的个体形态、结构、群体形态特征、繁殖方式。 (四)病毒 1.教学基本内容: (1)病毒的定义和特点; (2)病毒的形态、种类、结构和化学组成与功能;(重点) (3)病毒的复制和感染;(重点) (4)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重点与难点) (5)亚病毒因子; (6)病毒与实践: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 2.要求:了解病毒类群的划分,掌握病毒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重点掌握病毒的复制及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五)微生物的营养 1.教学基本内容: (1)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和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 (2)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光能营养型微生物和化能营养型微生物); (3)微生物吸收营养的方式(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送和膜泡运输); (4)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培养基的类型及应用。(重点与难点) 2.要求:掌握微生物所需营养素、微生物营养类型、吸收营养的方式,学会培养微生物的各类型的培养基配制原则及其应用。 (六)微生物的代谢 1.教学基本内容: (1)微生物产能代谢 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光能营养微生物的能量转换过程,能量转换方式(2)微生物特有的耗能代谢——二氧化碳的固定,固氮作用,肽聚糖的合成及其它

资料分析精选100题 (1)

卧龙光线资料分析 一、增长率问题 资料分析最基本的,最离不开的就是增长率问题,这类问题有考察计算能力,有考察计算技巧,也会设置陷阱让你去踩,其实考察的都是基本功。也许你觉得这种题型并不难,但是千万不要忘了,简单题是给你节约时间去做复杂问题的,一分钟一题的资料分析,很多人时间不够用,就是因为没能从送分的题目中攒出时间。 增长率问题在真题中往往就通过下面四种方法来考察,一份真题中至少出现其中的两题,希望你们能踏踏实实地把这几个技巧牢记。 1、名义增速与实际增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统计都在用实际增速来统计,实际增速又称之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增速”,而名义增速则是用两年的绝对数值计算得出。比如在13和14年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14年国民生产总值为636463亿元,增速为7.4%,而13年国民生产总值为568845亿元。其中7.4%就是实际增速,用636463除以568845计算出来的11.9%的增速就是名义增速。将这两者关联的是价格指数,公式表示为: 名义发展速度/实际发展速度=价格指数 写通俗了就是:(名义增速-1)/(实际增速-1)=价格增速-1 2、当月增速与累计增速 近年来的资料分析题考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即累计增速。如果已知某年1-5月的产值累计量为x,增速为a,1-4月的累计量为y,增速为b,我们可以得到: 今年5月产值为x-y 去年5月产值为x/(1+a) –y/(1+b) 5月产值的增速为(x-y)/( x/(1+a) –y/(1+b))-1 前三者都是需要计算的,而目前考的最多的知识点常常是比较,若5月产值的增速为c,则a一定介于b和c之间。 3、年均增长率(量)的问题 《中国统计年鉴》(2013)内所列的平均增长速度,除固定资产投资用“累计法”计算外,其余均用“水平法”计算。从某年到某年平均增长速度的年份,均不包括基期年在内。如建国四十三年以来的平均增长速度是以1949年为基期计算的,则写为1950-1992年平均增长速度,其余类推。 所以这类题目考的就是概念,比如问你2005-2009年的年均增长量,其实05年的增长量要用05-04年增长量来算,因此这个年均增长量应该是09-04年的增长量除以(9-4),切记带一个“增”字一定要用到上一年数据,带年份跨度的增长率计算同样也是这样。而这类题型通常以增长率不变,算下期数据的方式来考察考生。 题目中如果给出了2005年和2010年的数据,如保持年均增长率不变,十二五期末(2015年)的值就是2010年数据的平方除以2005年。 适用情形:这里的2010年正好是2005年和2015年的中间年份。 4、增长量计算技巧 很多资料分析第一题会给出当年数据及增长率,让你算增量。 如果我们把增长率写成1 a 的形式,增量=今年的值× 1 a+1 。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1)五行学说的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运动。我国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自然界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它反映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五行的特性。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朴素认识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论概念,用以分析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和研究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法则 1、木的特性:木曰曲直。 .曲,屈也。直,伸也。曲直,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屈能伸的特性。引申为凡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2、火的特性:火曰炎上。 炎上,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引申为凡有温热、向上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3、土的特性:土爰稼穑。 爰,通曰。稼,种植谷物。穑,收获谷物。稼穑,泛指人类种植收获谷物的农事活动。引申为凡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4、金的特性:金曰从革。 从,由也。革,变革。从革,说明金是通过变革而产生的。 引申为凡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5、水的特性:水曰润下。 润,滋润、濡润。下,向下、下行。引申为凡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3. 论,也是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相互联系的规律与根源。 行的生克乘侮是五行学说用来解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理金生水, 和资生的作用。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生我”者为“母”, 和“我生”两方面的关系,《难经》中将它比作“母子”关系,故 火为木之“子”。 “我克”两方面的关系, 金,金克木。在相克关系中,五行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和约的作用。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克木,则“我克”者为木,火克金,则“克我”者为火。 “克我”者是“所不胜”,“我克”者是“所胜”。以金为例,就没有事物的发展和成长; 常现象。 和发展。因此,必须是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才是事物发展的正界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都存在着相互滋生、 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这说明自然种关系称为生克制化关系。 且只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相反相成,事物才能变化发展,这相乘和相侮

资料分析一些重要的统计学概念

资料分析一些重要的统计学概念 1、“番”与“倍”N番= 2n 倍(一番是二,二番是四,三番就是八) 1980年国民生产总值为2500亿元,到2010年要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翻三番的目标,即2500×2^3=20000亿元。 2、“百分数”与“百分点” 当两个百分数比较时,如果是用“和”或“差”表示的,称为百分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占的比重由1992年的20.8%下降到1993年的18.2%,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占的比重,1993年比1992年下降3.6个百分点,但不能说下降3.6% 3、成数相当于十分之几 4、倍数某地最低生活保障为300元,人均收入为最低生活保障的4.6倍。则人均收入为300×4.6 =1380元。 5、百分数 完成数占总量的百分之几=完成数÷总量×100% 比去年增长百分之几=增长量÷去年量×100% 6、增长率 增长率=增长量÷基期量×100% 某校去年招生人数2000人,今年招生人数为2400人,则增长率为400÷2000×100%=25% 增长率相关速算方法总结 1、两年混合增长率: 00年销售额为100,01年增长了5%,02年增长了10%,则02年比00年增长了多少? 如果第二年(月、季、期)与第三年(月、季、期)增长率分别为r1与r2,那么第三年(月、季、期)相对于第一年(月、季、期)的增长率为: r1+r2+r1×r2 2、增长率化除为乘: 如果第二年(月、季、期)的值为A1增长率为r,则第一年(月、季、期)的值A0:A0=A/(1+r)≈A1×(1-r) A=A0*(1+R) 假设A国经济增长率维持在2.45%的水平上,要想GDP明年达到200亿美元的水平,则今年至少需要达到约多少亿美元?() A.184 B.191 C.195 D.197 200/1+2.45%≈200×(1-2.45%)=200-4.9=195.1 所以:02年比00年增长= 5%+10%+5%*10%=0.155 8、基期和现期 和2006年相比较,2007年的某量发生某种变化 2006年的量在比较中用来做基准量,2006年是基期,2007年则为现期,即现在时期。需要明确的是基期和现期的量做对比后得到的“变化率”属于“现期”,“和2006年相比较,2007年的某量增长了50%”,这里的“增长了50%”是属于2007 年的,而不是属于2006年的。 9、年平均增长率(复合增长率) n年数据的年均增长率:【(本期/前n年)^(1/(n-1) )-1】×100% 1、本期/前N年:本年年末/前N年年末,其中,前N年年末是指不包括本年的倒数第N年年末,比如,计算2005年底4年资产增长率,计算期间应该是2005、2004、2003、2002四年,但前4

微生物的定义

微生物的定义https://www.doczj.com/doc/8a13711032.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现代定义: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通常要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微生物是一类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其面目的生物。它们既包括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蓝细菌等原核微生物,也包括酵母菌、酶菌、原生动物、微型藻类等真核微生物,还包括非细胞型的病毒和类病毐。因此,“微生物”不是分类学上的概念,而是一切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的特点 (一)个体小、种类多、分布广生物的大小用微米来量度,如细菌的:儿微米至几微米;病毐小于0.2um,酵母菌为几微米至十几微米,原生动物为几十微米到几百微米。总之,它们都需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由于微生物极微小、极轻,易随灰尘飞扬,因此它们分布在江河湖海、高山、寒冷的雪地、空气、人和动植物体内外以及污水、淤泥、废物堆中目前已确定的微生物种类只有10万种左右,其中细菌、放线菌约约1500种。近些年来,由于分离培养方法的改进,微生物新种类的发现速度正以飞快的速度增长。地球、微生物的中水回用分布可以说是无孔不人,无远不达。微生物只怕“火”,地球上除了火山的中心区域外,从生物圈、岩石、土壤圈、水圈直至大气圈到处都有微生物的足迹。 (二)代谢强度大、代谢类塑多样由于微生物形体微小,表面积大,有利于细胞吸收营养物质和加强新陈代谢。利用这一特性’可使废水中的污染物质迅速地降解。微生物的代谢类型极其多样,其“食谱”之广是任何生物都不能相比的。凡自然界存在的有机物,都能被微生物利用、分解。在废水处理中,很容易找到用于处理各种污染物质的微生物菌种。 (三)繁殖快在生物界中,微牛物具有最高的繁殖速度。尤其是以二分裂方式繁殖的细菌,其速度更是惊人。在适宜的环境中,微生物繁殖一代的时间很短.快的只有20min,慢的也不过几小时(专性厌氧菌繁殖速度慢些》。据此,人们能很快地理废水中污染物质的微生物加以繁殖(培菌〉,使之达到所需的数量。 (四)数量多由于微生物的营养食谱极广,生长繁殖速度快,代谢强度大,因此,凡有微生物生存的地方’它们通常都拥有巨大的数量。 (五)易变异微牛物的个体一般呈单细胞或接近于单细胞,它们通常都是单倍体,由于大多数微生物为无性繁殖,整个细胞直接与环境接触,易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因此,微生物具有易变异的特点。在污水处理中,随着水质的不同,出现的微生物种类、数最有明显差异。当环境变化时,微生物会废水处理批死亡,但存活下来的微生物往往会发生结构和生理特性等方面的变异,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利用微生物易变异的特点,在环境保护中的废水生物处理时可进行活性污泥驯化。此外,选育特定的微生物,以分解难降解有机物等工作,也是这一特点的实际应用。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

整理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2009年医学考研中医综合题型变化

2009年医学考研中医综合题型变化 拿到中医大纲之后变动不大。深入分析以后,发觉今年很有可能按照七版教材出题了,建议大家按照七版教材进行复习。关于政治部分可以说是完全没变化,部分内容甚至又改回了07年的语句表述。英语部分一字未动。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中医基础理论30题 中医诊断学30题 中药学30题 方剂学30题 中医内科学35题 针灸学25题 四、试卷题型结构 A型题8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20分 B型题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X型题60小题,每小题2分,共120分 考查目标、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I.考查目标 中医综合考试范围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六部分。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辨证论治,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攻读中医药学各专业硕士学位课程之需要。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 1.熟悉记忆:根据试题,要求考生联想所熟悉、记忆的有关中医药学基础理论、诊法辨证、常用药物和方剂的效用特点、配伍运用,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等知识,运用科学、明晰的中医学术语,准确地表述其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理,并对不同的药物、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 3.综合运用:通过对所学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

2019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资料分析题中常出现的概念以及考点

2019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资料分析题中常出现的概念以及考点 在行测考试中,资料分析是各位考生最应该拿分的一个版块,难度稍微小了一些,知识点 虽然多,但是并没有特别难的知识点存在,都是我们能够吸收和理解的。今天 就给大家介绍一些在 当中经常考察的考点,希望大家能够把我们的知识点学会,提高考试的正确率。 资料分析中几乎所有的数据均是以量和率两种形式体现的,量指有一定计量单位的绝对数,率指两个相关数在一定条件下的比值,一般为百分数。 例题:2011年某省广电产业实际创收收入达192.98亿元,同比增长32.33%。 例题中192.98亿元即为量,32.33%即为率,这个很容易判断,不过有很多题目的问法或 者通过看选项是否有单位,我们就可以判断出这道题目考察的是量还是率的问题了,这一 点很容易也很关键,希望大家要熟练掌握。 基期:统计中把作为参照标准的时期,描述基期的具体数值,叫做基期值。 现期:相对于基期而言的,是与基期相比较的后一时期。描述现期的具体数值叫现期值。 换句话说,现期值指统计期的值,基期值指我们需要进行比较的时期的值。 例题:2011年末某省有线电视用户达1970.12万户,比上年末净增84.24万户。 此题中2011年为现期,现期值为1970.12万户,2010年为基期。并且给出增长量84.24 万户。 同比:以最大的时间概念为标准向过去循环一个周期。 环比:以最小的时间概念为标准向过去循环一个周期。 在实际做题过程中,同比一般指与上年同一时期相比的情况,环比指与相邻的同一个统计 周期相比的情况。 例题:2016年某量同比的话是与2015年该量的值做比较,不做环比比较。2016年5月 某量的同比的话是与2015年5月的该量的值做对比,月份不变,年份向前推一年,环比 是与2016年4月份该量的值做比较,年份不变,月份向前推一个月。 百分点表示百分数作比较的单位,读作百分点。即百分数做差之后,用百分点来表示。在 实际考察过程中,往往会在选项中同时设置了百分数和百分点的答案,那么同学们要注意 区分,题干所要求的是一个相对量,还是百分数之间做差。

微生物基础知识

微生物基础知识 去除废水中的BOD直接有用的微生物的代表是细菌。细菌是最微小的微生物,在形态学上是最简单的。虽然用光学显微镜能确认其存在,但是,一般如果不进行生理学试验就不能鉴定。 在处理污水的活性污泥中存在着大量的原生动物和部分微型后生动物,其重量可占总生物量的5%-10%,由于他们的形体较细菌大的多,借助显微镜可将他们容易区别开来。 根据这些动物的种类,他们的营养物性与净化程度之间的一定关系可来判断系统的运行状况,也就是在处理中起着指标的作用。 第一部分细菌 1.1、细菌的形态和构造 细菌是最小的微生物,形态学上最简单,最低等的单细胞生物。 1.2、细菌细胞的构造 细胞质膜:内外界物质交换的半透膜。 细胞膜(壁) 荚膜 1.3、菌胶团 荚膜物质相融合成一团块,内含许多细菌时,就形成菌胶团。 1.4、菌胶团的作用 ①对动物的吞噬起保护作用,同时也增强了微生物对环境的抵抗能力。 ②是活性污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较强的吸附和氧化有机物的能力。 1.5、菌胶团的效果

活性污泥的处理性能的好坏,可以从菌胶团的含量的多少,大小及结构的紧密程度来判断。 新生的菌胶团:颜色浅,氧化能力强 老化的菌胶团:颜色深,氧化能力弱 第二部分细菌的生理特性 2.1、营养成分: 细菌种类繁多,各种细菌要求的营养物质不尽相同,但是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几乎都可以被这种或者那种细菌所利用,甚至对一般机体有害的某些物质也可以被某些细菌所利用。 因此,细菌的营养物质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对某一微生物来说,它对营养物质也是有一定要求的。 2.2、呼吸作用 微生物呼吸作用的本质:吸收氧气-氧化体内有机物-释放能量整个呼吸作用包括: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氧化与还原的统一。 好氧细菌:需要溶解氧大于2mg/L;兼性细菌:大于0.2-0.3mg/l时进行好氧代谢;厌氧细菌:小于0.2-0.3mg/l时进行厌氧代谢 2.3、影响因素

资料分析笔记整理

资料分析笔记整理 一.资料分析基础概念与解题技巧 1.资料分析核心运算公式 2.资料分析常用基本概念 同比和环比均表示的是两个时期的变化情况,但是这两个概念比较的基期不同。 同比,指的是本期发展水平与历史同期的发展水平的变化情况,其基期对应的是历史同期。 环比,指的是本期发展水平与上个统计周期的发展水平的变化情况,其基期对应的是上个统计周期。【注】环比常出现在月份、季度相关问题。 四、公式运用与练习 资料分析的考察离不开对于两个时期的数值的比较,由此得出四个概念, 即基期(A),本期(B),增长率(R),增长量(X)。 增长量=基期量*增长率=本期量-基期量=本期量-本期量/1+增长率 增长率=增长量/基期量=(本期量-基期量)/基期量=本期量/基期量-1

本期=基期+增长量=基期+基期*增长率=基期*(1+增长率) 基期=本期-增长量=本期/1+增长率 【习题演练】 【例一】2012年1-3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8593.7亿美元,同比增长7.3%,其中:出口4300.2亿美元,增长7.6%;进口4293.6亿美元,增长6.9%。3月当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3259.7亿美元,同比增加216亿美元,其中:出口1656.6亿美元,增长135.4亿美元;进口1603.1亿美元,增长5.3%。 1、2011年一季度,全国进出口总值约为多少? 2、2012年一季度,全国出口额同比增长多少? 3、2011年三月份,全国进出口总值约为多少? (2)表 在 (2)在 12.5%。 着翻了两番,依此类推。所用的公式为:末期/基期=2n,即翻了n番。 【注】注意“超过N倍”“是xx的N倍”两种说法的区别。超过N倍,说明是基数的N+1倍。【例1】2010年,各类企业投入R&D经费5185.5亿元,比上年增长22.1%;政府属研究机构投入1186.4亿元,增长19.1%;高等学校投入597.3亿元,增长27.6%。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73.4%、16.8%和8.5%。 分执行部门看,2010年企业投入R&D经费约是政府属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经费总和的(???)。A.2.9倍?????B.2.6倍?????C.2.5倍???????D.2.2倍 【例2】2011年累计出国留学人数比1978年规模扩大了375倍。 问题:2011年当年出国留学人数较1978年翻了。() A.接近3番 B.接近4番

微生物学总结复习提要

绪论 1 微生物、微生物学的概念 1.微生物:一群形态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的低等生物的统称。 2 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 微生物有哪些共性 1 个体小,形态简单; 2 分布广,种类多; 3 繁殖快,数量大; 4 比值大,代谢强(表面积与体积比值大);5.适应强,易变异。 3 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中有那些应用? 土壤与土壤肥力的形成与发展;有机物的分解和生物固氮;引起病害并对植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产生植物生长刺激素(赤霉素)有机肥料的腐熟 4 细胞生物的三界元系统? 三元界系统:真细菌或称细菌 古细菌或称古菌 真核生物 5 微生物学的两个重要奠基人对微生物学科发展的主要贡献? 1.微生物学的开山鼻祖——列文虎克 1673年用自己制造的显微镜观察到了被他称为“小动物”的微生物世界。 2.奠基人之一——法国的巴斯德 卓越贡献:彻底否定了“自生说”学说;免疫学——预防接种;证实了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发明巴斯德消毒法 3.奠基人之二——德国的柯赫 ▲微生物基本操作技术: 配制培养基 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微生物技术 ▲病原细菌的研究: 证实炭疽病的病原菌是炭疽病菌。 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获得诺贝尔奖) 提出了柯赫法则 第一章原核微生物 1 有哪些染色法可以用于细菌的染色? 细菌是透明或半透明,染色后宜于观察。常用的染色法有: 1 简单染色:常用来观察细菌的形态、大小和排列方式。 用一种染液染色菌体。一般菌体被染上染料的颜色。 2 负染色法:用衬托的方法将无色的观察对象显现出来,如对荚膜的染色。 3 革兰氏染色法:细菌的鉴别性染色。是一种经验染色法。 2 为什么说细菌的形态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影响细菌形态的因素: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培养基成分、浓度、pH值 细菌形态易受环境影响,如培养时间、温度、培养基成分、PH值等。但同一种菌:幼龄和条件适宜,细菌形态正常;老龄或有药物、抗生素等不正常条件存在,细菌出现畸形,如果转到合适新鲜的培养基中培养,又可恢复原有形态。 3 细菌的基本形态有哪几种? 球状、杆状、螺旋状 G+菌细胞壁一层:20-80nm的肽聚糖层(含磷壁酸)【由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

公考行测资料分析必懂基本知识

* *基期与现期1.经常是一个时期的量相对于另一个时期的量在资料分析中,涉及某个统计指标发生变化时,发生变化。此时,作为对比基础的时期称为基础时期(简称基期),而相对于基期的时期为现在时期(简称现期)。年毕业人数同比增长10%。2014年某高校毕业人数为12400人,2015【例题】2015年为现期。【解析】2014为基期,增长率与增长量2.. 增长量是指现期量与基期量之差,其中现期量高于基期量,用以表示具体量的绝对变化增长增长率是增长量与基期量之比值,用以表示具体量的相对变化,又称增长幅度、增幅、速度、增速。25%,求增量。2015年某高校毕业人数为12500,同比增长【例题】12500-人。【解析】去年的毕业人数就为人,增长量即为,求增2500年某高校毕业人数为201512500,今年与去年相比毕业人数增长了【例题】长率。100% 【解析】增长率就为×3.同比与环比 同比是指与上一年的同一个时期相比,用以反应本期与上一年同期相比的情况。 环比是指与上一个统计周期相比,用以说明逐期的发展情况。(环比常出现在月份、季度相关问题)。 例如: 同比:2015与2014年,2015年3月与2014年3月 年第二季度2015年第三季度与2015月,2年2015月与3年2015环比: * *4.百分数与百分点”的形式表示,在资料分析中,百分数指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百分之几的数,通常采用“% 通常用来表示数量增加或减少的相对比例;在资料百分点是指不同时期以百分数形式表示的相对指标(如增速、比重等)的变动幅度,分析中,通常用来表示百分数增加或减少的量。例如:33.3% 百分数:同比增长33.3个百分点百分点:同比增长倍数与翻番5.倍,则另一个量,若另一个量为基础量的An倍数是一个量与另一个量的比值;基础量为nA;的值为A。,若另一个量是基础量翻n翻,则另一量的值为A翻番是指数量翻倍;

浙江大学浙大微生物笔记

武汉大学微生物学讲义 微生物学教学组 (二00三年八月二十七日)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为生物学各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 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多样性,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二、教学要求与教学方法 1.以现代观点审视和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使课程的内容和结构、概念的提法、名词的解释和语言运用等都适合现代生物学迅速发展的要求,建立新的、优化的微生物学课堂教学体系。 2.在课堂教学中以“打开窗口”、“安装接口”的方法反映当代微生物学科的成就,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一定的“窗口”看到学科发展的前沿,通过“接口”看到目前学的基础知识与前沿的接轨,看到基础知识的延伸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得一定量的最新信息,满足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学习的兴趣。 3.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4.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后复习、讨论及专题讲座相接合,并注意通过各种渠道保持与学生的联系,随时了解他们对教学的意见和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三、教学学时分配和安排: 本课程讲授按每周4学时安排,全学时共54学时。 教学内容及具体学时分配如下: 一、绪论(4) 二、纯培养和显微技术(3) 三、微生物类群与形态(10) 四、微生物的营养(3) 五、微生物的代谢(4) 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4) 七、病毒(4) 八、微生物遗传(8) 九、微生物与基因工程(2) 十、微生物的生态(4) 十一、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与分类鉴定(4) 十二、感染与免疫(4) 四、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1章:绪论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世界,了解微生物是什么?做什么?以及它们与人类的特殊关系;明确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展望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肩负的重任。 〖教学内容〗 1、武汉大学“微生物学” 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2、本学期的教学安排 3、微生物与我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