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子平真诠评注——徐乐吾

子平真诠评注——徐乐吾

子平真诠评注——徐乐吾
子平真诠评注——徐乐吾

子平真诠评注——徐乐吾

月令用神。配以四柱固有每字之生克以分吉凶。然有同此生克,而先后之间,遂分吉凶者,尤谈命之奥也。

先后地位,最为紧要。有同此八个字,而在此为吉,在彼不可用者。贫富贵贱,寿夭截然不同。此中变化无定,非程式可以说明。盖生克制化,如官忌伤,印忌财等。皆呆法也。而先后顺序则活法也。呆法可说,而活法无从说起,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在于学者熟习而已。如鄙人贱造,丙戌、壬辰、丙申、丙申,生于清明后一日。乙木余气可用,以印化煞。若生在清明十二日后,土旺用事,即非此论。舍亲某甲,为丙戌、丙申、丙申、壬辰,八个字完全相同,而生于七月,乙木休囚不能为用,财党煞以攻身,青年夭折,此其一例耳。

如正官同是财伤并透,而先后有殊,假如甲用酉官,丁先戊后,则以财为解伤,即不能贵,后运必有结局,若戊先而丁在时,则为官遇财生,而后因伤破,即使上运稍顺,终无结局,子嗣亦难矣。

正官格见伤,透财可解,然有可解有不可解者。即先后顺序之别也。兹以原文所述之例,列式以明之。

丁年、己酉、甲日、戊辰,是为财旺生官之局,伤官之气泄于财,丝毫无损于官星,若易其地位,如下例:戊年、辛酉、甲辰、丁卯,即为财生官而遇伤破局也,亦有虽是丁先戊后,亦不能解者。如:辛年、丁酉、甲午、戊辰,辛金透出在年,酉金盖头丁火,虽戊土在时,亦不能解。盖火金贴近也。又如:壬年、己酉、甲辰、丁卯,虽丁火伤官在时,亦不害官星。盖得己土化伤,壬印合伤以解也,丁年壬时同。

以财化伤如此,以印制伤护官,其理相同,如:甲年、癸酉、甲辰、丁卯,丁火伤官,为癸印所制,不害官星也,如易以己年,则印被财破,火伤官星矣,又如:癸年、辛酉、甲辰、丁卯,虽有癸水之印,丁火仍伤官星,以其相隔也,官星先受其伤,印不及救护矣。

印格同是贪财坏印,而先后有别,如甲用子印,己先癸后,即使不富,稍顺晚境,若癸先而己在时,晚景亦悴矣。

月令印绶而见财星,非必不吉,所谓贪财坏印者,必也印轻财重,日元需要印绶滋生。而为财所破,又无比劫救应。方为坏印(参阅论财论印中财印并用节)同为坏印,而先后有别者,时为归宿之地,时逢喜神生旺,晚福必佳,时遇忌神生旺,晚景必悴,故甲用子印,己先癸后,是虽逢财破,仍得印生,若癸先而己在时,是印之结局,为财所破也。然亦须看四柱之配合,如浙西某富翁子造:庚申、戊寅、丙申、乙未,财星坏印,虽乙印在时,财先印后,而乙庚化合,得气于申,有救应而不解,如中年后运佳,尚有结局,再行财运,必无善果也。

食神同是财枭并透,而先后有殊,如第三例用甲食,庚在丙后,晚运必亨。格亦富而且贵。若丙先而庚在时,晚运必淡,富贵两空矣。

食伤生财,以枭印夺食制伤为病,若枭印在前而食伤生财在后,则枭印滋生日元,日元旺而泄秀,与印旺用食伤相同,(参阅论印用食伤节)格取富贵,盖食伤喜行财地,而财能制印枭以护食伤也。若无丙财,则为有病无药,如庚申、戊寅、壬子、甲辰,枭夺食而无财为救应,运行财地,虽可补救一二,终嫌原局无财,一至申运,庚金得地,即难挽救。(参阅滴天髓卷四真假节)斯乃无财之病也,若丙先而庚在时,则始而秀发,终被裁夺,富贵两空矣,势所必至也,如一女造:丁未、壬寅、乙印、己卯,乙木身旺,丁火泄秀,以丁为用神,壬水为病。己土制壬水为药,惜丁壬合而化木,去水虽美,去火则不相宜,用神在年被损,故出身寒微,己土在时为救,故帮夫与家,子嗣继美,运行南方得地,福泽悠长,男女一理也。(参阅滴天髓徵义卷六女命章)

七煞同是财食并透,而先后大殊,如己生卯月,癸先辛后,则为财以助用,而后煞用食制,不失大贵,若辛先而癸在时,则煞逢食制,而财转食党煞,非特不贵,后运萧条,兼难永寿矣。

煞用食制者,以煞为用,以食为相,透财为破格,然先后之间,有破格有不破格者,列式以明之。

癸年、乙卯、己日、辛未,虽财生煞旺,而得时上食神制煞,不失富贵之局。如易为癸卯月,如下:丁年或壬年、癸卯、己日、辛未,同为财先食后,亦不免食神生财党煞矣。至若食先财后,格局更迥然不同。如:丙年、辛卯、己亥、癸酉,丙火合去食神,酉金生财党煞,无救应之神矣,以食制煞如此,以印化煞亦同,如癸年、乙卯月、己日、丁卯时,财不破印,煞虽重,印可化也,若丁年、癸卯月、或甲己年丁卯月,而癸酉时,均为财破印以党煞也。

他如此类,可以例推,然犹吉凶之易见者也,至丙生甲寅月,年癸时戊,官能生印,而不怕戊合,戊能泄身为秀,而不得越甲以合癸。大贵之格也。假使年月戊癸而时甲,或年甲而月癸时戊,则戊无所隔而合癸,格大破矣。此亦地位之殊也,列式观之,即甚明显。

癸年、甲寅、丙日、戊时,官能生印,戊不能越甲以合癸也,假使如下列两式,癸年、戊午、丙日、甲午,甲年、癸酉、丙日、戊时,第一式得甲木隔开,戊癸不能合,各得其用以成格。第二第三式,戊癸之合,非甲木所能隔,而格破矣。

此亦地位先后之殊,列式如下。

癸年、辛酉、丙日、己时,丙火日元,以癸为官,以己为伤,中得辛金财星间隔,则为伤生财,财生官,富中取贵,假使如下式:己年、癸酉、丙日、辛时,辛金不能化伤,己土直

接伤官,格局尽破矣。

辛生申月,年壬月戊,时上丙官,不愁隔戊之壬,格亦许贵,假使年丙月壬而时戊,或年戊月丙而时壬,则壬能克丙,无望其贵矣。

辛日丙时,以官为用,以伤为病,以戊为救应之药也,列式如下:壬年、戊申、辛日、丙时,壬丙之间,得戊隔之,则壬水不能伤害官星也,设或丙年、壬辰、辛日、戊时,戊土在时,官伤并列。戊年、丙辰、辛日、壬时,上两式壬水直接伤丙火官星,戊不能救也。

以上举官星为例,余如印畏财破,财惧比劫,食伤忌枭印,意义相同,救应之法,可例推矣。

如此之类,不可胜数,其中吉凶似难猝喻,然细思其故,理甚显然,特难为浅者道耳。

本篇所论生克先后分吉凶,专举天干为例,而地支之重要,更有甚于天干者,试举例如下:癸酉、甲子、丁卯、丙午,子午卯酉,四冲也,而此造则非但不冲,反为四助,卯酉之间,隔以子水,子午之间,隔以卯木,金水木火以次相生,以印化煞为用,遇水得木引化,遇金得水引化,不伤印绶用神,虽冲而不冲也。

辛卯、丁酉、戊子、戊午,此造土金伤官用印,然卯酉冲,官星不能生印,子午冲,印之根为财所破,地支木火被子冲,天干火土亦成虚脱,不免一生落拓,有志难伸矣。

更有喜其冲克者,如逊清乾隆皇帝造:辛卯、丁酉、庚午、丙子,阳刃格局,以煞制刃为用,但秋金无印,不作旺论,而官煞通根卯午,制刃太过,妙在卯酉冲,使卯木不能生火,子午冲,使午火不破酉金,而丙丁官煞仍得通根,抑其太过,入于中和,是则玄之又玄。更难猝喻者。

以上举子午卯酉为例,更有会合因先后而变其性质者,亦有非冲非合,而先后生克之间,吉凶迥殊者,非可备举,学者熟习之后,自能领悟耳。

曾国藩评价(我眼中的曾国藩)

我眼中的曾国藩 历史似一幕绚烂的烟火,稍纵即逝,却始终萦绕在我们心中,像是音乐,或婉转,或悲戚;像是影像,或宏伟,或俾小。它慢慢汇聚成一条大河,看不见,却流淌在每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骨髓里,于是,我们有了同一种语言,用一种经历,同一种信仰。 历史的过程看似宏伟,却也是由一个个故事组成的,而故事的中心永远是人。今天本文的中心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曾国藩。 说起对曾国藩评价,正如辛亥革命中的怪杰章炳麟对所说,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处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汉奸、卖国贼、杀人不眨眼换刽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曾国藩的研究逐步深入,对他的评价也相对客观。随着有关曾国藩的小说和传奇故事的出版,越来越多的人对其产生兴趣,他们希望能透过作家描述的人物形象更多的了解曾国藩的学识、见解和主张,更直接、更清晰、更深入地窥见他的内心世界。历史是各种复杂因素的有机组合体,历史从物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应该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与环境,从多个角度对曾国藩进行评价。 曾国藩与金田起义 时势造英雄,汉末出了个奸雄曹操,清末出了个忠臣曾国藩。太平天国起义是清朝由胜及衰的必然结果,只是不早不晚,发生在了曾国藩所在的年代,于是一介书生开始了自己的戎马生涯,走上了自己人生的巅峰。治国、平天下,无数英雄人物的未完之梦,曾国藩做到了,是时代选择了他,而也是他,选择了这个时代,偶然中的必然,这就是命运,这就是历史。 金田起义的历史功过究竟如何呢? 首先,从功绩方面看,第一,极大地冲击了整个封建统治秩序。它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松动了板结的封建秩序。清朝政权从此一蹶不振,中央集权大大削弱。这就有利于新的政治经济的因素的产生。如中央集权的削弱,即部分权力下移,地方督抚则有可能利用这些权力来推动近代化。 第二,太平天国虽然在形式上没有超出旧式农民起义的框框,却显露出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趋向,洪仁歼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近代工

对曾国藩的历史简评 也更改

曾国藩的历史简评 汽车维修工程教育(中职升本) 组长:莫庚桦 组员:黄爱志黄毅峰杨永昭赖桂宏黄志明卢华近黄帆 摘要:曾国藩是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引人注目而又颇有争议的人物。本文试通过曾 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发起洋务运动这两件事,历史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历史作用。 关键词:曾国藩;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历史功过和作用。 一、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曾国藩评价的问题上的分歧更显得突出。曾国藩在世时就兼有“中兴第一名臣”的桂冠和“曾剃头”、“增屠户”、“卖国贼”的徽号;曾国藩死后,清政府称他“学有本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然而也有人说他倡“就地正法之制”,兴“抽离聚敛”之风,“以夷狄攻中国”,“杀人割地”,取媚洋人,实为祸国殃民的“罪魁戎首”。之所以出现这些片面的评价,很大原因是人们以自己的眼光去评价曾国藩,而没有设身处地地考虑曾国藩的立场。评价历史人物,就应以人物当时所处的时代的角度客观地去看待他。下面就举两个例子,让大家比较全面地认识曾国藩。 论者普遍认为,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有的论者甚至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如果说,儒家文化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发展时期,并有与之相应的三个代表人物的话,那么早期为孔子,中期为朱熹,而末期就是曾国藩了。曾国藩确实继承了中国以儒学的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这次提交大会的许多论文都涉及这一点。曾国藩完全按照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恪守“三纲五常”之道,认为“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他本身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执两用中”,“持盈保泰”,“刚柔相济”,“勤、俭、谨、信”的自我修养,其家训的“八本”、“八字”、“四条”、“四败”等等,均反映了曾国藩地道是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成。对于“三纲五常”的评论,论者之间是有分歧的。有的论者视“三纲五常”为糟粕,甚至认为它是最不适应时代,最称糟粕者,有的论者则有异议,认为既然对中国传统文化要一分为二,为什么对这个传统文化的核心三纲五常就不能一分为二呢?能否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全是糟 粕呢?只有非核心部分里才有一些精华呢?显然,不能如是说,如果这样说,岂不是从全体上否认了传统文化吗?事实上,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里,把忠、孝、悌、仁、义、礼、智、信视为糟粕,或不讲,或不提倡,并没有给我们社会带来什么好处,反而深受其害。有的论者说,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为了维护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有的论者则说,曾国藩维护的首先就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是它的糟粕。

读曾国藩心得体会

读《曾国藩》心得体会 在全区深入开展“我的梦〃中国梦”大讨论活动同时,我单位积极响应区里的精神,立即开展布置“我的梦〃中国梦”读书大讨论活动,要求每人读一本好书并写一份心得体会,下面我就对读《曾国藩成功真经》一书浅谈一下体会: 曾国藩劝诸弟学习的篇章字字句句令人心生敬意。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之所能从湖南一个农家子弟修炼成一代名臣大儒,功业,道德、文章令后世钦仰不已,他所靠的就是他一生恪守读书学习观。 关于读书求学的目的,曾国藩认为读书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读书可以修身养性,使道德达到至美至善之境;二是通过读书来增强学识,获取专长,以便在社会谋求必要的生存和发展。他把读书的两个目的总结为“进德修业”。 读书讲“德业”,但对于“德业”,曾国藩把“德”放在“业”的前面。曾国藩告诫他的弟弟们:“读书必须体贴到人身上去”,也就是说用读书来匡正自己,把读书这一行为当成涵养自身道德的一个过程,在勤奋刻苦读书中修炼中通晓道德、开阔眼界、解放思想,使自己的精神境界达到完美。和我们所说的“读书完善自我”、“读书温暖人生”同一个道理。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

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最初知道曾国藩,是在初中历史课本上。其一:他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发起者和推动者,由他支持修建了最早的军事工业,他是创建中国近代海军第一人;其二: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他兵败靖港,欲投水自尽。 近来,读《曾国藩》,对曾国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方知道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巨大的存在,他是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培育出来的最为优秀的成功者。他的成功经验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成功的关键在于是自我修炼,自强不息。 他可以启示我们,平民子弟照样可以成大事,改变命运的关键在自我奋斗。他是一个农家子弟,没有任何靠山,完全靠自己的奋斗来成就事业。培养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是教育之本。中国的教育,从古至今都是应试教育。古代教育是为了应付科举考试,取得功名来换得一官半职。现代的教育是为了应付各级考试,以获取文凭学位来谋职谋生。应试教育最大缺陷是忽视了对人的自身的培养。其实,世间的一切事都是人做出来的。人本身素质的强弱,才是决定事情成败的最主要因素。我们从他后半生的戎马生涯中,可以看到早期人格修炼对他的影响。 中年以后的人格修炼重在修心,修心的要点在一个“静”字。人到中年,见闻增多,阅历渐丰,人脉繁富,办事有方,这是好事。但同时人也变得思虑过重,欲望太多,精力分散,神志纷披,则又不是好事。如何让复杂变得简单,让纷披变得清澈,让分散变得集中?这需要修心。修心最重要的就是一个“静”字。看好一个大目标,心无旁骛。 做事要开张,做人宜收敛。他做事轰轰烈烈、大气磅礴,但在做人上却很收敛,他处处谦退,不露锋芒,甚至韬光养晦。他对自己的家人,也总是喋喋不休地告诉他们不要逞能逞强,不要招人闲言,要知福惜福。

对曾国藩整体评价

对曾国藩整体评价 一,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 论者普遍认为,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有的论者甚至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如果说,儒家文化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发展时期,并有与之相应的三个代表人物的话,那么早期为孔子,中期为朱熹,而末期就是曾国藩了。曾国藩确实继承了中国以儒学的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这次提交大会的许多论文都涉及这一点。曾国藩完全按照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他恪守?三纲五常?之道,认为?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他本身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执两用中?,?持盈保泰?,?刚柔相济?,?勤、俭、谨、信?的自我修养,其家训的?八本?、?八字?、?四条?、?四败?等等,均反映了曾国藩地道是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成。对于?三纲五常?的评论,论者之间是有分歧的。有的论者视?三纲五常?为糟粕,甚至认为它是最不适应时代,最称糟粕者,有的论者则有异议,认为既然对中国传统文化要一分为二,为什么对这个传统文化的核心三纲五常就不能一分为二呢?能否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全是糟粕呢?只有非核心部分里才有一些精华呢?显然,不能如是说,如果这样说,岂不是从全体上否认了传统文化吗?事实上,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里,把忠、孝、悌、仁、义、礼、智、信视为糟粕,或不讲,或不提倡,并没有给我们社会带来什么好处,反而深受其害。

有的论者说,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为了维护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有的论者则说,曾国藩维护的首先就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是它的糟粕。 二,曾国藩与太平天国 曾国藩有近20年与太平军长期作战,打败太平天国是他一生事业的顶峰。对他的评价不能不与对太平天国的评价相关联。有些论者坚持传统观点,认为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历史的罪人,刽子手。因为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起义,而农民起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但有些论者的看法则有所不同,认为,?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无论是文化观念决定一切的观点或农民战争是历史发展动力的观点,都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与片面性。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主要是看它对社会的发展是起推动作用或阻滞作用。洪秀试图引进西方宗教的教义来发动一场推翻满清王朝的农民战争,但所引进的并不是新教伦理精神,而是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并使之同中国本土的封建迷信与农民起义的朴素平等观念相糅合,成为太平天国神权政治的精神支柱,因此,太平军如若取得全胜,洪秀全的神权政治得到巩固,有可能会把中国拉回到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时代去。曾国藩作为传统文化与封建政权的捍卫者,他的立场显然是保守的?。?但是,洪秀全的神权政治比曾国藩所维护的封建政权更落后,两害权取其轻,曾国藩镇压太平军获胜,缩短了瞎折腾的时间,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反而较为有利?。这与冯友兰对太平天国的看法是一致的。但不同意冯友兰认为镇压太平军起到

曾国潘反面评价

?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外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 “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偶。 ?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不力,曾被辛亥革命后的部分革命党人斥为“开就地正法之先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各种政治原因,对曾国藩等封建时期的人物大加斥责。天津教案发生之时,曾国藩已患重病,李扬帆认为“曾国藩实际上死于处理天津教案导致的精神打击。在如履薄冰的对外关系处理中,他的忠、信、笃、敬四字秘诀,未能挽救自己的名声乃至生命。” ?

?曾国藩也是心狠手辣之军事家,他在家书中即自称“自以杀贼为志,何必以多杀为悔”。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能静居日记》有详细记载南京城破:“……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彭玉麟见状不满,先后二次(1861年安庆之围与1864年金陵之围)致函曾国藩,要求大义灭亲。 当时金陵士大夫有隐语:“昨夜诸侯今庶人,江宁民家尽死人!”(昨夜诸侯今庶人,指“曾”为“国藩”)。南京百姓至今仍以“曾剃头”“曾屠户”等词称呼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形容曾国藩、曾国荃兄弟攻打南京时,屠杀平民无数。

?“汉奸”和“刽子手”是范文澜对曾国藩的基本评价,他这一认识出自谭嗣同和孙中山等抗清志士,结合曾国藩的一生,范老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

对曾国藩家书的评价.doc

《曾国藩家书》内容广博,既有治军为政之道,又有人生处世之谈,自1879年初刊以来,广为流传,是研究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的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曾国藩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教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国藩的家书,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他一生强调立志,常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他为自己写下座右铭道:“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在其家书家教中,立志之论甚多。立志之后,据此求过,自律自勉。他说:“余身旁须有一胸襟恬淡者,时时伺吾之短,以相箴规,庶不使‘矜心’生于不自觉。”曾国藩原先嗜好吸水烟,后来他要戒绝,但也不太容易,他对其弟说:“自戒潮烟以来,心神彷徨几若无主。遏欲之难,类如此矣!不挟破釜沉舟之势,讵有济哉?”曾国藩硬是凭律己的毅力将烟戒绝。 在为人处世上,曾国藩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他在致其弟信中说:“吾自信亦笃实人,只为阅历世途,饱更事变,略参些机权作用,便把自家学坏了!……贤弟此刻在外,亦急需将笃实复还,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日趋日下也。”至于坚忍功夫,曾国藩可算修炼到了极点。他说:“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余庚戌辛亥间,为京师权贵所唾骂;癸丑甲寅,为长沙所唾骂;乙卯丙辰为江西所唾骂;以及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盖打脱牙之时多矣,无一次不和血吞之。”曾国藩崇尚坚忍实干,不仅在得意时埋头苦干,尤其是在失意时绝不灰心,他在安慰其弟曾国荃连吃两次败仗的信中说:“另起炉灶,重开世界,安知此两番之大败,非天之磨炼英雄,使弟大有长进乎?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费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徒然自馁也。” 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他在家书中写道:“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弟每用一钱,均须三思,诸弟在家,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弟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他希望后代兢兢业业,努力治学。他常对子女说,只要有学问,就不怕没饭吃。他还说,门第太盛则会出事端,主张不把财产留给子孙,子孙不肖留亦无用,子孙图强,也不愁没饭吃,这就是他所谓的盈虚消长的道理。 在治军用人方面,曾国藩更是有其独到之处。对于武器和人的关系,他认为“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杀之要在人而不在兵”。在军队治理上主张以礼治军:“带勇之法,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我辈带兵勇,如父兄带子弟一般,无银钱,无保举,尚是小事,切不可使他扰民而坏品行,因嫖赌洋烟而坏身体,个个学好,人人成材”。为使官兵严守纪律,爱护百姓,曾国藩亲做《爱民歌》以劝导官兵。在战略战术上,他认为战争乃死生大事,应“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在用人上,讲求“仁孝,血诚”原则,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选人标准是“崇实黜浮,力杜工巧之风”,因而石达开说“曾国藩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曾国藩的幕府就是一所人才培训基地,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华蘅芳等都在其左右共事。 关于曾国藩的与弟书,刘伯承对薄一波说过:“这位‘曾文正公’,其人不可取,但也不要因人废言。他的家书,也并非都是腐儒之见,其中有些见解,我看

曾国藩的评价问题

曾国藩的评价问题 关于曾国藩在太平天国中和洋务运动中的功过是非是非问题,在史学界一直是广泛关注的问题,也是学生们关注的问题。 1、曾国藩的简要情况介绍 1811-1872,号涤生,谥号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的创立人。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2、后人对他的评价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百年来,后人对曾国藩的评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褒贬不一。 民国著名的清史学家萧一山在《清代通史》中将曾国藩与左宗棠对比:“国藩以谨慎胜,宗棠以豪迈胜。” 梁启超称“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梁启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内指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据说,他点名的方式,静坐养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国藩。曾国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这是因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在清朝独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历史学范文澜在其所著的《中国通史》一书中,对曾国藩的一生做出了“汉奸、刽子手、卖国贼”的定性。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偶。 被誉为“中国研究曾国藩第一人”、编辑《曾国藩全集》,著有长篇小说《曾国藩》的当代著名学者唐浩明说:“曾国藩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最后一个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他,都有值得借鉴之处。”

评论曾国藩

是“圣贤”还是“汉奸”? ——我看曾国藩 《礼记》中记载:“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我看来,曾国藩的一生就是遵循着这条道路走过来的。曾国藩应该算是中国近代最有争议的人之一。有人评价他是“一代古今完人”、“同治中兴诸名臣之首”,也有人说他是“对外投降对内反革命的侩子手”、“汗臣”。有人认为他走的是一条歧途;也有人认为他带领封建社会的中国走出了一条振兴之路。在这些激烈的争辩背后,曾国藩究竟有着一副怎样的真实面孔? 我认为曾国藩是走了一条犹豫矛盾不幸的道路。我个人认为他是个值得同情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具有一定价值的人。 他对封建中国所做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首先在修身方面,他每天坚持写日记,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从开始的戒烟到后来的戒色,他说到做到。他坚持静坐,端正平静心态。在为人处世上,曾国藩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他经常以沉默来回应他人。他在《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弟曾国荃说“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费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徒然自馁也。其次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他认为交友贵雅量。“处事沉着、冷静、多思”,“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这些至理名言他不但躬身立行,还成了后人借鉴的真理。他堪称是中国古代传统知识分子自我修炼的一个典型。 在齐家方面,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他教育子女,遵循八字家训:“早、扫、考、宝、书、蔬、鱼、猪”。他在《曾国藩家书》中写到:“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弟每用一钱,均须三思,诸弟在家,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弟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传说曾国藩吃饭的时候,碰到饭里面有带壳的谷物的话,他不把它扔掉,他要把这个壳磕开,把里面的谷物吃掉,这就是曾国藩修身的功夫。他将这些品德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并以之鞭策下一代。他所推崇的“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至今为止,仍具有重要价值的。 “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这句话用来评价曾国藩的修身齐家方面的才能一点也不为过。他的严格要求自己甚至导致自己身体受损,有时你会对他的苛刻而产生怜悯之情。他留下的文学著作《奏议》、《家书》、《家调》等对后人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现在社会许多人都想借鉴他的品德,利用在处世交友,商场职场上的规则。 在治国平天下方面,他才能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首先体现在他的慧眼识人。李鸿章就是他识人的一个得意之作,还有在清朝的外交上起过很重要的作用的薛福成等等。他的善用人才帮助他在官场上游刃有余。他的最突出的才能应该是建立地方团练--湘军,镇压了当时看起来势不可挡的太平天国运动。他以身作则遵守军纪,使得湘军将帅之廉勇,军纪之严格,于是有了“天下无湘不成军”之说。 然而在他镇压太平军,南京后,他搞了三光政策,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于是他也因而获得“曾剃头”,“曾屠户”的称号。据说,南京小孩夜哭,妈妈说“曾剃头”来了,小孩就不哭了。经过1870年的“天津教案”,

名人评价

林则徐是“最早抵抗外国侵略的伟大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在中国历史上的功绩主要有三项; 第一,领导禁烟运动,主持了气吞山河的虎门销烟壮举,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和尊严。第二,在鸦片战争中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坚持抵抗英国的侵略,极大地发场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正气。第三,倡导睁眼看世界,积极了解和研究资本主义世界各方面的情况,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成为冲破长期闭关锁国、主张对外开放的先驱者。这三项功绩,从根本上看:都是为了维护中国的独立自主,谋求中国的繁荣富强,是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密切关联着的。不仅如此,林则徐的这些作为,还在国际上产生巨大的影响。 曾国藩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声;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一、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二、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 三、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四、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稳之楷模 五、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的第一高手 六、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 七、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 八、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李鸿章 (1)功绩 【1】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2】兴办洋务,建立北洋水师 【3】维护国家利益。 【4对维新派及革命者的宽容态度 (2过失 【1】在太平军的战斗中曾经杀降。 【2】指挥失误致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康有为他领导了中国知识界的启蒙运动。先是1895年的“公车上书”,其后,他以进书和进谏的方式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体制改革。在我国历史上,他首次倡导了政治体制上的中西结合,最早在中国提出了立宪政体,并提出了具体的宪政方案:兴民权、设议会、进行选举和地方自治,在坚持儒家传统和帝制的前提下,逐步学习西方的立宪经验。康有为的立宪思想有很多保守的成份,但作为我们民族思想文化成果的组成部分,仍然应当重视。 一、康有为对中国宪法发展的贡献

功过是非曾国藩

功过是非曾国藩 ---读曾国藩有感 [内容摘要] 中兴名臣曾国藩,生时叱咤风云,功勋卓著;死后却成为数百年来争议不断的人物。是什么让他飞黄腾达,成就一生?是什么让他大权在握,傲视群雄?又是什么,让这位不可一世的文臣名将惹来永不停息的争论?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历史的玩笑?让我们解读这位一生传奇的人物。 [关键词] 中兴名臣太平天国是非功过 清朝末年,列强侵略,社会动乱,百姓暴乱,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风雨飘摇.中国历史运行的巨轮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巨大的转折,一个新兴的时代呼之欲出. 正是这样的时代也是出英雄的时代,“时势造英雄”。在中国历史的这个转折点上就走出了一个又一个永载史册的名字.他们生前叱咤风云,死后亦是风光无限。曾国藩就是这样的人物。 “满清重臣”,“中兴名臣”,这些便是后人对曾国藩的评价。若左宗棠是“焊将”、李鸿章是“名臣”、那么曾国藩便是“圣相”!一个“圣”字,道尽了他一生的荣耀。他之于大清便是半个江山,应该说他创造了一个时代,一个他的时代。那么,他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物? 曾国藩生于1811年,名子城,又名国藩,字伯涵,号涤生。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他科甲出身,后又授翰林院检讨,开始了漫长的仕宦生涯。1847年即超擢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1849年又升

授礼部右侍郎,此后九年中,遍兼兵、工、刑、吏各部侍郎,掌管机枢军政大事,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从七品一跃而为二品大员,创造了清廷任官的奇迹。而铸造曾国藩政治生涯顶峰的就是剿杀席卷全国的太平天国运动。综观曾国藩的一生,他以儒家“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训示严格砥砺自己,他一面笃于修身,精研理学,格物致知,雅好诗文,自成一格;一面又适应时势的要求,探讨解决内忧外患的治国方略,同时接受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倡导洋务。 曾国藩的一生是和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分不开的,他1853年借助清政府给予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作为一支地方官僚的私人武装,湘军在军事素质落后的清朝武装力量中成为中国南方地区与太平天国军事力量作战的主力之一。他治军有方,率领着他的湘军与太平天国军交战无数,终于战胜了这个有史以来中国最大的农民起义,从此名望大增,一度成为满清政府举足轻重、响当当的人物,就连李鸿章、左宗棠都喊他老师。应该说曾国藩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而理应为人称道的。然而似乎所有的英雄都会受到非议,曾国藩也不例外。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

中国历史人物鉴赏之论曾国藩

中国历史人物鉴赏 之 论曾国藩 系别: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班级:B10521班 学号:20104052125 姓名:刘冲

论曾国藩 曾国藩简介: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 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主要事迹:镇压太平天国,攻克天京 著作:《曾国藩家书》,《冰鉴》,《曾国藩从政为官方略》,《求阙斋文集》、《诗 集》、《读书录》、《日记》、《奏议》、《家书》、《家调》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不下百数十卷,名曰《曾文正公全集》,传于世。另著有《为学之道》、《五箴》等著作 关键词:太平天国,晚清?第一名臣? 曾国藩历来是被很多人极力推崇,又被很多人所唾骂。越是有争议的人物都是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 曾国藩事迹:23岁考取秀才,25岁会试落第,28岁会试中贡士,29岁谒 杜工部祠,31岁入翰林院,33岁升翰林院侍讲,35升翰林学士,37岁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39岁升礼部侍郎,42岁任江西乡试正考官,44岁任兵部侍郎,50岁任两江总督,并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51岁督办四省(苏,皖,浙,赣)军务,52岁任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54岁大败太平天国,赏加太子太保,一等侯爵,55岁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师剿捻,60岁办理天津教案,62岁卒自幼被视为神童,在朝廷为官官运亨通,从得罪咸丰帝开始,走上历史舞台,无论是洋务运动,镇压太平天国,还是最后的围剿,办理天津教案,他都表现出天才的胆略与智慧,忧国忧民,是中国历史运动与世界近代化运动合流。历史的步履不管何其艰难,但历史并不是倒退,而是前进。曾国藩在外事的处理上,表现了能审时度势应付巨变的才能,他坚持民族正义立场,忍辱负重,力保和局,避免了新的战祸,使中国有了一个喘息之机,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里,进行‘图强求富’的建设。 曾国藩为自己立下课程十二条: 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读史:念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易溺心丧志。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_描写作文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他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下面是橙子跟大家分享的曾国藩生平事迹及评价,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曾国藩的人物生平 1.组建湘军 1851年(咸丰元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事。5月,曾国藩在刘蓉、罗泽南等人的推动下,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批评咸丰皇帝。咸丰帝没有读完,就愤怒地将奏折摔到了地上,立刻召见了军机大臣要定他的罪,若非祁寯藻、季芝昌等人苦苦为他求情,他很可能陷于不测之罪。曾国藩了解这一情况后,心里非常紧张,立刻对此次谏争之举上奏自责,从此再不敢对皇帝本人和朝廷的根本决策说长道短。 1852年(咸丰二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军、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已不堪一战。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太平军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 1853年(咸丰三年),借着清政府急于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1 / 17

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8月,曾国藩获准在衡州练兵,“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 ,并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 在团练湘勇期间,他严肃军纪,开辟新的军队,他先后将5000人的湘勇分为塔、罗、王、李等十营,先后将团练地点由长沙迁至湘潭,避免与长沙的绿营发生直接矛盾。 2.大战太平军 1854年(咸丰四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在这篇檄文里,他声称太平天国运动是“ 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曾国藩命褚汝航为水师总统、塔齐布为陆军先锋,统率17000人,挥师北上。5月,在靖港水战中被太平军石祥贞部击败,投水自尽,被部下所救。七月二十五日,重整水陆各军后,出师攻陷岳州。10月14日取武昌。咸丰帝大喜过望,令曾国藩署理湖北巡抚。然而,大学士祁隽藻进言,称“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耳,匹夫居闾里,一呼,蹶起从之者万余人,恐非国家福也。”咸丰帝收回成2 / 17

曾国藩传 读后感两篇经典

曾国藩传读后感两篇经典 曾国藩其人,“一生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至中堂。少时有 志匡华夏,老来失策亲虎狼。马关喋血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辛丑叠恨终呕命,至死屈身背骂名。曾国藩传读后感 读后感一 曾国藩其人,“一生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至中堂。少时有 志匡华夏,老来失策亲虎狼。马关喋血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辛丑叠恨终呕命,至死屈身背骂名。”爱之者言——中国近代政 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 称“曾文正”。 通过阅读,我认为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和认识,首先要有历 史之同情,在保有时代的分析。曾国藩传读后感 近年关于“曾国藩”的书籍和讨论,不断热议。热议人身历 程的励志、热议他一封家书“保全”曾家一段时间的繁荣、热议 到诸多名人伟人的赞赏。 阅读,并非简单的看看古人是有什么故事,阅读是希望能汲 取他人的经验,完善自身。 通过阅读《曾国藩传》,我回顾了曾国藩的一生,了解到这个先天“不聪”的顽童,一路荣至天下重臣。其中故事自然精彩,

但让我影响最为深刻的是曾国藩对于自我的严格要求。早年他给 自己定了修身十三条,规范自身的行为规范,他对于人格的淬炼 归纳核心为:“诚、敬、静、谨、恒”。这放置当下依然有很优 秀的现实意义。 “诚”——为人表里如一,依信守诺。这也我们现在倡导的 核心价值观,关于个人8个字就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诚信”是一个社会层面的个人价值要求。“以诚立人”、“依信为人”是一个共同的社会要求。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认为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这也是为人的基本要求。 “敬”——既是尊敬的态度,更是敬畏的心态。我们应该有 对人尊敬的态度,平等的思想,这是为人的基本态度。而一个无 所畏惧的人,是最为恐怖的。敬畏不是怯懦,是自律。为人应敬 畏道德,以道德为身准则;为事应敬畏法律,以法律为为事的准则。“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把“规矩放在心间”才能真正做 到“有凭有依”有章可循。曾国藩传读后感 “静”——理解很多,我理解是一种冷静和从容。“静”只 是表象,其后是对人对事的深刻准备。只有为人做事有了充足的 准备才能冷静的因对,读后感https://www.doczj.com/doc/8a3698007.html,只有在事情发生时, 冷静处理才能做到最好反馈甚至在危机时创造价值。“从容”不 同于冷静,他是一种生活态度,不为外事烦扰,不为繁华所遮掩,仅守本心。

曾国藩心得体会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领导们、同事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这本书名字叫《曾国藩家书》,如果说曾经读过的哪一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给我的感触比较深的话,那么我一定会说是这本书,初读此书在我上大二的时候,我们的哲学老师向我们推荐这本书,看完以后也明白了其中一些道理但理解的没有那么深刻。参加工作以后在看中央十台播出的百家讲坛节目时,那几期正好是由郦波老师评说《曾国藩家训》,看完这个节目以后我又重新的阅读了一下此书,看完以后结合自己实际的生活和工作,让我对此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关于曾国藩,也许大家都知道这个历史人物,他是晚清的四大名臣之首,是一个政治家、战略家、文学家。他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是一个很显赫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大家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因为他成了毁誉参半的人,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或者是鄙视他的人,都赞扬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就连毛主席都曾在书信中写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毛主席对曾国藩的评价是如此之高。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看似是一部记录平淡家常的书信集,其实是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智慧书,

在《家书》中,曾国藩主要和他的亲人谈了修身、治家、劝学、交友、从政等这样一些内容。因为内容过多,所以今天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享下一下我的心得体会。第一方面是自省。自省这一篇幅在家书中占了很多部分,他主张自省,一个人德行的进步,与意志坚定与否、与知识渊博程度高低有密切关系,但是也与他能否时刻反省自己有直接关系。曾国藩提出了“悔缺”之道,即通过反省自己的缺点过错,坚决彻底地加以改正。现在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我们都做不到尽善尽美,但我们要敢于面对自己的缺点,要在自省上下功夫,并有改过勇气,去面对它,去努力改变它,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进步,才会有幸认识那个最好的自己;第二方面是恒心。“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往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选自家书中《致九弟·做人须要有恒心》),这句话告诫着我们无论做何事都要去坚持,要持之以恒。也许在别人看来,我们街道和社区的工作是平凡的,是最基层的,但是在和老百姓的接触中,我们也在不断接受着各种考验,在接触着不一样的人,在工作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或者经历着多少辛苦,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自己不平凡的岗位坚持着,我们都在为自己定下的小目标努力着;第三方面是学习。“些小得失不足患,特患业之不精耳。”(选自家书中《禀父母·劝两弟学业宜精》)这句话告诫我们做工

对曾国藩的一些评价

曾国藩的成功及现代启示 有这样一幅挽联“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这是写给谁的呢?答案是曾国藩,曾国藩是一个大成功者,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用章太炎的话来概括他很准确“誉之为圣相,谳之为元凶”,一方面许多人对他推崇备致,包括毛泽东、蒋介石、梁起超等。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潜心研究过曾氏文集并给予高度评价。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曾说:“阅曾文正全集一书,实不愧为当世之名将,足为吾人之师资”。梁起超说“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岂惟我国,亦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也有不少人对他有否定性的评价,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汉奸、卖国贼、杀人不眨眼换刽子手等等,但曾国藩确是一个大成功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价值,每一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对曾国藩可以作出不同的解读,而且能从曾国藩身上学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对自发有所帮助,老人可以学习曾国藩的养生之道,文化人可以学习他的治学之方,妇女们可以学他的持家教子之术,官员可以学他的为官从政之法等,今天主要讲他的治学与持家之道。 一、曾国藩的生平及人生的几大阶段

1811年(嘉庆16年)11月26日(农历10月11日)曾国藩生于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 乳名宽一。 1833年(道光13年)23岁,秋,参加湘乡县试,考取秀才。1834年(道光14年)24岁,,参加乡试中举人。 1838年(道光18年)28岁,会试中进士出身。 1840年(道光20年)30岁,授翰林院检讨 1847年(道光27年)37岁,7月,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街。 1853年(咸丰3年)43岁,开始编练湘军。 1854年2月25日,奉命率师出征太平军。 1860年(咸丰10年)50岁,委授两江总都,并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 1864年7月19日,湘军攻恰陷天京,太平军宣告失败。7月,曾国藩赏加太子太保、一等侯爵。 1869年(同治8年)59岁,任直隶总督 1870年(同治9年)60岁,奉命处理天津教案,9月曾国藩调任两任总督。 1872年(同治11年)62岁,。3月12日逝世 他的一生大概有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作为一个艰苦力学的农家子弟,第二个阶段是北京城里的太平京官,第三个阶段是与太平军作战的军事首领,第四个阶段就是直隶、两江最高行政长官,也就是直隶总督和两江总督。

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作用

简评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作用 摘要:曾国藩是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引人注目而又颇有争议的人物。本文试通过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发起洋务运动这两件事,历史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历史作用。 关键词:曾国藩;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历史功过和作用 历史人物评价从来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曾国藩评价的问题上的分歧更显得突出。曾国藩在世时就兼有“中兴第一名臣”的桂冠和“曾剃头”、“曾屠户”、“卖国贼”的徽号;曾国藩死后,清政府称他“学有本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然而也有人说他倡“就地正法之制”,兴“抽离聚敛”之风,“以夷狄攻中国”,“杀人割地”,取媚洋人,实为祸国殃民的“罪魁戎首”。之所以出现这些片面的评价,很大原因是人们以自己的眼光去评价曾国藩,而没有设身处地地考虑曾国藩的立场。评价历史人物,就应以人物当时所处的时代的角度客观地去看待他。下面就举两个例子,让大家比较全面地认识曾国藩。 一、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曾国藩有近20年与太平军长期作战,打败太平天国是他一生事业的顶峰。因此,对他的评价不能不与对太平天国的评价相关联。 (1)有些论者坚持传统观点,认为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历史的罪人,刽子手。因为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起义,是为了推动历史发展而起义的。不可否认,曾国藩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用刑苛酷,史称“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审匪类,解到重则立决,轻则毙之杖下,又轻则鞭之千百。……案至即时讯供,即时正法,亦无所期待迁延”。湘军攻破南京城时,“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尸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如此残忍地镇压农民军,其中曾国藩的个人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为维护清王朝,为立下大功,曾国藩不惜屠杀太平军和老百姓,如此残忍的行为的确令人发指,说他是杀人狂也不为过。此外,太平天国虽然在形式上没有超出旧式农民起义的框框,却显露出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趋向,如洪仁歼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近代工商业和交通业。但是,曾国藩为了维护封建制度,却把资本主义近代化扼杀在摇篮中,使得中国得不到更大的发展,以至于远远落后于世界。由此可见,曾国藩的过错的

曾国藩生平简介与评价

曾国藩生平简介与评价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对于曾国藩这个历史人物,可能了解的人没多少,毕竟他处于中国近代史的开始,清王朝的衰落时期,与此同时,在封建王朝的腐败堕落时期当代人民只能记得清王朝的腐朽,没人了解这些官员的功勋业绩。曾国藩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且是之后洋务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

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 曾国藩被誉为修身齐家治国中华第一完人,平天下之言,对于晚清而言可能是正确的,毕竟他拯救了晚晴,打败了太平天国。让苟延残喘的清王朝在此之后又得以统治中原一段时间,保住了大清江山。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 师夷长技以自强,当然曾国藩只是想借助外来技术来达到自强的想法是错的,因为拯救民族危亡最根本的东西是在于推翻陈旧的封建制度.当然洋务运动再拯救民族危亡方面对中法战场上中国的胜利,对一再挫败日本吞并朝鲜近二年侵略中国的阴谋,对推迟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