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佛教基础知识认识法宝上.doc

佛教基础知识认识法宝上.doc

佛教基础知识认识法宝上.doc
佛教基础知识认识法宝上.doc

认识法宝(上)

法宝的主要内涵:见地与方便。

经典的结集

结集,梵文梵samigi^ti,意为合诵或会诵,即集合僧众,诵出佛陀遗教,并加以审订、编次的集会。

结集的过程,大致可分三阶段:

1.诵出:由圣弟子就其记忆所及而诵出;

2.共同审定:大众共同审定诵出的文句,判定是否佛说,是否佛法。

3.编成次第:将诵岀的内容,分为部类,编成次第,甚至结为唱拖南颂(“录

十经为一偈”(《分别功德论》)),以便忆持。

关于佛教史上的几次结集,北传佛教和南传佛教文献的记载并不一致,但综合两传文献,可以认为,佛教史上先后共有四次结集。

第一次结集大迦叶尊者为首的五百阿罗汉,由在阿阍世王护持,在王舍城外毗婆罗山的七叶窟进行了第一次结集。

第二次结集佛灭百年时,毗舍离附近的跋耆族比丘对戒律产生了异见,行“十事非法” O为此,以耶舍为上首的七百比丘集会于毗舍离城,举行结集。

第三次结集佛灭二百余年,在阿育王吋期,在阿育王的支持下,以目犍连子帝须为首的一千僧众,在华氏城(即波多厘子城)进行了第三次结集,重新整理佛教经典,并编辑了一部《论事》。

第四次结集贵霜王朝的迦腻色迦王时期,以胁尊者为首的五百人在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进行的。首造十万诵《优婆提舍论》注释经藏,次作十万颂

《毗奈耶毗婆沙论》注释律藏,后造十万颂《阿毗达磨毗婆沙论》注释论藏,

共计三十万颂,九百六十万言。

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年代,普遍认同的是“汉明感梦,初传其道”为佛法传入中国之始。

《高僧传》载有此事:“汉明帝梦一金人于殿廷,以占所梦,傅毅以佛对。帝遣郎中蔡惜、博士弟子秦景等往天竺。惜等于彼遇见摩腾、竺法兰二梵僧,乃要还汉地,译《四十二章经》,二僧住处,今雒阳门口马寺也因此佛教史上多以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以白马驮经像来华,为佛教传入中国的开始。

译经简史:

1、东汉末:

据《开元释教录》载,从桓帝到献帝(189-220)的四十年中,译有经典187 部379卷,这说明中国佛教开始了较大规模的发展。

在来华展开弘法事业的诸多梵僧中,安世高与支娄迦谶是两大代表。

安世高共译出《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四谛经》、《八正道经》等三十余部,多为小乘禅数“阿毗昙”之学,属于部派佛教上座系统。

支娄迦谶(简称支谶),大月氏人,东汉桓帝末年(167)从月氏来到洛阳。

译籍的种类儿乎全属于大乘,其中以《道行般若经》、《首楞严三昧经》和《般舟三昧经》最为重要。

2、三国:

三国魏地相继有昙柯迦罗、昙无谛、康僧铠等译经僧东来。

吴地译经代表人物是支谦与康僧会。

3、西晋

西晋佛教界中,最为活跃的是竺法护,总计译有《光赞般若经》、《正法

华经》、《维摩诘经》、《宝积经》、《涅槃经》等约150部300卷。

4、南北朝

1)北朝:

佛图澄

道安大师鸠摩罗什东入长安在公元401年,从此北方佛教进入了一个新的吋代。被誉

为中国四大翻译家之一。他翻译的《大品般若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第一次有系统地介绍了根据般若经类而成立的大乘性空缘起之学,使得龙树般若性空之学文备义明。

罗什后,著名的译经师菩提流支译出了《入楞伽经》、《往生论》、《十

地经论》等经论三十多部。

随着研究的深入,佛经不全,尤其是戒律不全的问题日益突出,于是再度

掀起西行求法的热潮,其中最著名的是法显。

2)南朝:

南朝的译经事业十分隆盛,数量与范围皆相当可观,在中国佛教译经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晋宋之交,集聚建业译经高僧有沮渠京声、佛陀什、匮良耶舍.求那跋陀罗等。

5、隋朝:

隋朝在短短三十多年屮,共译经典170部700卷,主要的翻译家有那连提耶舍、阖那崛多、达摩笈多、彦琮等。

6、唐朝:

唐代的译经,由于得到国家的支持,加上有以前历代的经验为基础,可以说在量上、质上皆为历朝之冠。著名译师有玄奘、义净、不空、菩提流志、实叉难陀、般若三藏、善无畏、金刚智等,其中尤以前玄奘、不空最为杰出,列名“四大翻译家”之中。

玄奘总计译有76部1347卷佛典,其中600卷的《大般若经》是集诸部般若的大成。善无畏译有《大LI经》,金刚智译《金刚顶经》,进而由不空三藏集其大成,译出大量密宗经典。经过唐代的译经,印度大乘佛教的精华基本上已全部传入中国。同吋唐代的译经,比较前朝,选择性、系统性与完整性也更为突出。

7、宋朝:

从唐德宗(780-805年在位)起,佛教译经事业屮断了将近二百年之久,直至

宋初才得以恢复

大藏经:宋太祖开宝四年,使张从信于益州(今四川成都)雕刻大藏经版,称《开宝藏》,这是中国佛教史上全藏刻版印刷的开始,也是一切官、私刻藏及高丽刻藏的共同依据。后来又有《崇宁藏》、《毗卢藏》、《圆觉藏》和《资福藏》等相继问世,影响后世刻藏事业甚钳。这是宋朝佛教的一大伟业。

宋太宗决定效法唐太宗支持玄奘译经之事,设立译经院,开创宋代的译经事业。译经院创建于太平兴国七年(982) o

从译经院设立之日起,至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在半个多世纪内,共译出经

论五百六十四卷(见《佛祖统纪》卷四五)。在宋代译家中,较为著名的有印度僧法天、天息灾、施护等,以及汉僧惟净、慧询、绍德等。

宋代所出译经大多数是密教典籍。

佛教建筑的特点

佛教建筑的特点 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影响的同时,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 明、清佛寺的布局,一般都是主房、配房等组成的严格对称的多进院落形式。在主轴的最前方是山门——整个寺院的入口。山门内左右两侧分设钟、鼓楼。中央正对山门的是天王殿,常做成三间穿堂形式的殿堂。穿过天王殿,进入第二个院落,座落在正中主轴上的是正殿,常名为“大雄宝殿”。正殿对于整个佛寺建筑群体是中心建筑物,它不论在建筑体积和质量,都在其他单体建筑之上。正殿左右配殿或作二层楼阁形式。正殿后一进院落,常建筑二层“藏经楼”。另外,多在主轴院落两侧布置僧房、禅堂、斋堂等僧人居住的房屋。北京的大型佛寺,如西四牌楼的广济寺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小型的寺庙,一般只有一进院落——进山门迎面就是大殿,两厢为僧房。 佛寺建筑群组中常布置一系列附属建筑,如山门前的牌坊、狮子雕刻、塔、幢、碑等。 中国佛教寺院,脱胎于宫殿的模式,但它既异于印度的伽蓝,也异于中国的宫殿,它是以中国宫殿的外观,增加了佛塔、祖塔、佛像、壁画等的内容。佛灭后的印度伽蓝,初以佛塔为主体,由于僧人向佛塔礼敬,逐渐以佛殿为中心,僧众由礼佛舍利而改为礼佛圣像;寺院以大殿为中心,周围建有小殿,小殿各有东西两轩,及东西两廊,各殿之间,均以回廊互相连接,寺之东侧有钟楼。寺院设置重重的大门;此外有南西门及东西门,均名为三门。此三门是指牌楼形的大门,均用四柱三门的形式,门顶采用楼阁的形状,若比照宫殿规矩,皇宫的三门是七楼四柱,王宫五楼四柱,一般寺观多用三楼四柱仍是三门,最简单的一楼二柱,则仅一门了。后来的一般人不知三门是由四柱三洞构成的原由,便易名山门了。也有以高大的楼阁为三门的,例如京都知恩院的三门,高耸入云,楼上供有国宝级的释迦等十九尊圣像。 寺院在大型的佛教道场,总院之下,别设分院,每院在总院之内又各具一个格局,如弥勒院、文殊院、观音院、地藏院、华严院、戒坛院、翻经院等。在五台山的显通寺,相传于北魏孝文帝时代,即有「置十二院」的记载。在中等的大寺院,将分院之名改为殿名,同时设有堂口,如法堂、禅堂、客堂、斋堂、讲堂、念佛堂、如意寮等。不过不论寺院大小,必建有僧寮、大寮(厨房)、库房、厕所等的配置。 根据唐代道宣律师的《戒坛图经》(《卍续藏经》册105,新文丰版)介绍印度祇桓精舍的建筑规模及其布局,是以后殿为中轴线之中心,后佛殿之最前部

中国佛教寺院建筑的历史与发展历程

中国佛教寺院建筑的历史与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佛教在传入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与华夏文明交汇融合,形成独特的建筑形制。 佛教建筑气势恢宏雄壮,融汇了佛教与中国传统古建筑的特色,寺院建筑之美展示出宗教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韵味,佛教建筑映射出的美学精神蕴藏在精密的土木结构与宗教艺术风韵之中,谱就出建筑深邃的精神境界。 建筑是土木构建的无字史书,中国寺院的建筑之美在于殿堂亭廊与青山流水和蓝天白云间的相互呼应,含蓄蕴广,大气庄严,认知寺院,就是学习佛教历史;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感受殿堂,就是聆听历代高僧大德心声的歌咏;建筑是永恒的诗篇,读懂塔阁,也就理解了宗教精神中的人文情怀。 自殷周至唐代的一千多年中,建筑制式从宫殿、王府、署衙、宅第等,逐步形成以宫殿为主、由层层院落组合而成的传统模式。殿的位置是崇高的、神圣的、显赫的,是帝王定夺国家大事的场所,也是祭祀天地,社稷、神灵和祖宗牌位的地方。所以佛教寺院中,供奉佛像、礼佛、诵经的地方也应该是殿,这是中国人早已习惯并经常采用的形式。

唐代著名僧人道宣(596~667年),在制定的僧团制度中,确定了僧人行为准则、仪式、以及僧人出家去除俗姓等,并规定寺院的建筑标准,明确提出殿是寺的中心。 佛教传入中国后,皇帝及王公贵族们,出于对佛教的崇敬,往往“舍宅为寺”。促进了佛寺形制的彻底转变。以“前厅为大殿,后堂为讲堂”,由此出现了以佛殿为主的佛寺类型。 这些宅第都以大殿为主体建筑,改成寺院后,对佛教建筑的布局和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塔式的佛堂不利于节约建筑材料和建造工时。这种佛殿制式完全采用了我国传统建筑的中轴线对称布置的多进式院落布局,主要建筑物山门、主殿等都布置在中轴线上。到了宋代,以殿为中心的佛教建筑,又被禅宗发展成“伽蓝七堂”的建筑形式。七堂,即指佛堂、法堂、僧房、库房、山门、西净、浴室等。自此,佛教建筑已全部中国化了。 佛教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重要的门类,以始建洛阳白马寺的东汉明帝时算起,汉传佛教建筑的发展约有2000年的历史。佛教建筑历史的遗存跨越年代久,覆盖类型广,在造型形式上变化最多。

佛教基本常识

寺庙建筑 一、寺庙朝向: 中国大部分寺庙都是坐北朝南的。只有个别的寺庙朝向特殊:如: ①杭州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 ②西藏(zàng)大昭寺向西,小昭寺向东。 ③北京的大觉寺向东。 下面不做特殊说明,默认寺庙朝向为:坐北朝南。 二、寺庙大概布局 大雄宝殿为寺庙中心主体建筑。 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pí)卢殿或藏(zàng)(zàng)经楼(阁)、方丈室等。 (1)三门: 佛寺一般多建于山上,所以寺院的外门叫“山门”。又称“三门”,一般由并列的三扇门组成。中间一扇大门,两旁两扇小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总称“三解脱门”。(中门:空门;东:无相门;西:无作门) 许多寺院将山门建成殿堂式,至少中间那座大门盖成殿堂式,叫“山门殿”。殿内塑有两尊金刚力士像,形貌雄伟,怒目想向,手持金刚杵以镇慑妖魔鬼怪。左边的力士怒目张口,右边的力士怒颜闭唇。 在后期的某些中国佛寺内,金刚力士又换成了“哼哈二将”,那是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影响的缘故。(闭嘴吧的是“哼”将,张嘴巴的是“哈”将) 寺院的门槛绝对不要踩,非常罪过。 进寺院时,走哪个门就看你在哪个门的位置了,一般不走中间门而走边门表示谦卑、不功高我慢。在左边就走左门,先迈左脚;在右边就走右门,先迈右脚。进寺礼拜或参观一般以顺时针方向走就可以。因为在古印度以顺时针右绕为吉祥。 (2)钟楼、鼓楼: 进山门之后,有钟、鼓二楼相对。左(东)为钟楼,右(西)为鼓楼。一般早晨先敲钟,以鼓相应;傍晚则先击鼓,以钟相应。 钟楼悬有洪种。有的寺院钟下供奉地藏(zàng)菩萨,道明为其左胁侍,闵公为其右胁(xié)侍(shì)。 鼓楼置有大鼓。有的寺院供有伽(qié)蓝神关羽,关平为其左胁侍,周仓为其右胁侍。 (3)天王殿:

中国佛教建筑史浅析

中国佛教建筑史浅析 ——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摘要:从佛教的传入的文化历史背景及其所倡导的精神实质出发,通过三个方面(佛教建筑的历史发展阶段,佛教建筑的三大分类,佛教建筑的平面布局、空间、装饰、外部环境等)来探讨中国佛教建筑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体现出的特点以及不同的思想。 关键词:佛教文化思想建筑发展特点 2500 多年前, 伟大的释尊创立了佛教, 从 此, 佛教沿着漠漠黄沙的丝绸之路, 于公元 前2 年向北传入东方文明古国中国, 形成了 灿烂的中国佛教文化.佛教根据流行的地区可 分为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及南传之小乘佛教。 一.佛教的文化思想 总所周知,任何事物的出现与消亡都与其所处时代的文化、经济、历史背景静 精密相关。梁思成在《中国的佛教建筑》 一文中说道:佛教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纯粹 的精神建筑也是,也是一种政治、经济、 社会环境的产物。佛教所追求的是觉悟, 由大彻大悟而脱离轮回之苦,最终进入涅 槃世界。“四圣谛”、“十二因缘”、“六 道轮回”都是佛教倡导的理念。佛教主要 分为三大类: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以及南 传佛教。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为大乘佛教, 而南传佛教为小乘佛教。 二.佛教建筑发展时期与布局特点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 段:萌芽期、融合器、昌盛期、衰落期。 1.东汉——三国时期:佛教的传入,

佛教建筑的萌芽期。 佛教于东汉末年开始在中土流传,三国的乱世时期客观上促进了它的发展和传播。东汉末年的战乱使关中的经济衰落。佛教建筑主要分布于洛阳附近且农业比较发达的地方。 “寺”本是汉朝的一种官署的名称,当时皇帝以为天竺高僧驮经的白马命名了中国最早的一个佛教建筑——白马寺。白马寺寺院的布局是以佛塔为中心的方形庭院平面布局。 在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中国佛教建筑的平面布局都带着明显的印度及西域式样。白马寺的平面布局就说明了中国佛教建筑的雏形是来自西域的。佛教建筑都沿袭了古雅利安人的曼陀罗宇宙图示。这种佛教思想用于建筑的基本形制就是以佛殿为中心,周边布置走道及房间,通常是以圆或者方为基本图形重复出现,数字4和8被重复运用于几何构图规则中。中心的佛殿或者佛塔既是象征着宇宙中心的须弥山。 这种思想在早期的藏传佛教中体现的更为明显。例如,西藏山南地区扎囊县江北岸的桑耶寺是把宇宙的中心以及4大洲和8小洲作了分开的平面布置。这种佛教形制体现了佛教密宗的坛城、曼陀罗等思想。 汉末时期,在徐州兴建的浮屠寺也是这一时期的典型建筑,既是以塔为中心的的庭院式布局,这种布局仍然采用的是印度样式。但是浮屠寺的特殊之处就在于此塔的木楼隔式结构与周围的回廊殿阁却逐渐改为中国建筑的传统样式。 这是最早期佛教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初步融合。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 传授与发展,佛教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 的融合期。 佛教建筑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快速的发 展。“南朝四百八十寺”就是由此而来。 由于这一时期佛风盛行,因此北方崇佛 以石窟造像为主,除了丝绸之路沿线上 分布的建筑遗址外,北方以平城到洛阳 一带区域佛寺最多;南方四朝均以建康 为都,因此佛寺也在这一区域广为发展。 中国石窟的开凿始于动荡的五胡 十六国,并且在北朝时期达到了高潮。 从石窟的形制上看,这一时期的石窟, 多为一种中心柱式的洞窟形式。敦煌、 龙门、天龙山、云冈都造就于这一时期。 这一时期寺庙的主要有两种平面布局。 一是以塔为中心的中轴对称的平 面布局。在这种寺庙中,塔的绝对的重 要性依旧沿袭了印度及西域的模式。北魏洛阳的永宁寺是皇室兴建的极富盛名的大刹。永宁寺的主体部分由塔、殿

佛教基础知识一百问答题

佛教基础知识一百问答题 1.信仰佛教具备的条件? 应先皈依三宝。三宝是唯一依靠。 2.何为三宝? 佛、法、僧为三宝,以能利益世间,稀有难遇故喻三宝。3.什么是佛宝? 佛宝者,得无上正遍知之人,教主之德号,其义为觉者,所谓:自觉 、觉他、觉行圆满。 4.什么是法宝? 法宝者,具救度世人之道,载于经藏,佛的教育、教授。5.什么是僧宝? 僧宝,是学佛言行,传佛教化之人,其义是和合众。 6.为什么要皈依三宝? 因为佛有无量功德智慧,佛的法有大利益,修之可以解脱生死之苦,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 7.皈依三宝有何功德利益? 皈依佛不下地狱,皈依法不堕餓鬼,皈依僧不堕旁生。 8.除皈依法式外,还有何式? 除皈依法式外,还有礼拜、赞叹、供养、忏悔、发愿等方式。 9.什么是礼拜?

对着佛像、或心想佛前,五体投地,顶礼稽首。 10.什么是赞叹? 以偈颂或诗句,赞扬三宝功德,叹美三宝利益。 11.什么是供养? 以香、花、灯、烛、幢、幡、宝盖、供献于佛,而敬养之。于法僧亦然供养僧众,尚有以衣服、卧具、饮食、汤药等。 12.何为忏悔? 于三宝前,发露己罪,痛责悔改,哀求证明,决不复作。13.什么是发愿? 于三宝前,陈述己愿,立志修行利乐众生,请求加持,令圆满。 14.什么是回向? 此包括在发愿内,以自己所修善行功德,回转向自己发愿处,令速成就有三方面:一.回向佛果,令所行作为成佛之资。二.回向众生,以自己的修行功德施与众生。三.不执事相。15.佛是何国人? 印度古国迦吡罗王子。 16.迦吡罗之国,今为何地? 当今印度境内,名哥尔克波尔,为佛本生地。 17.佛何时出生? 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年生,四月八日诞生。 18.佛的父母是谁?

佛教建筑特点

佛教建筑特点 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 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影响的同时,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 明、清佛寺的布局,一般都是主房、配房等组成的严格对称的多进院落形式。在主轴的最前方是山门——整个寺院的入口。 山门内左右两侧分设钟、鼓楼。 中央正对山门的是天王殿,常做成三间穿堂形式的殿堂。 穿过天王殿,进入第二个院落,座落在正中主轴上的是正殿,常名为“大雄宝殿”。正殿对于整个佛寺建筑群体是中心建筑物,它不论在建筑体积和质量,都在其他单体建筑之上。 正殿左右配殿或作二层楼阁形式。 正殿后一进院落,常建筑二层“藏经楼”。 另外,多在主轴院落两侧布置僧房、禅堂、斋堂等僧人居住的房屋。 北京的大型佛寺,如西四牌楼的广济寺等都属于这种类型。小型的寺庙,一般只有一进院落——进山门迎面就是大殿,两厢为僧房。 佛寺建筑群组中常布置一系列附属建筑,如山门前的牌坊、狮子雕刻、塔、幢、碑等 大雄殿供奉主尊释迦牟尼像。供一尊佛,或释迦佛或毗卢佛或接引佛,有的供三尊佛,或三世佛(中释迦佛、左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右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或三身佛(法身、报身、化身)。主尊两侧,常有左右胁侍,即老“迦叶”、少“阿难”,或塑文殊、普贤两菩萨。殿内东西两侧面,多塑十八罗汉像或二十诸天。佛去背后多塑一堂“海岛观音”。法堂是演说佛法、皈戒集会之处,是寺中仅次于大殿的主要建筑。最后是藏经楼,珍藏佛经的地方。大雄宝殿两旁的 伽蓝神。东为祖师殿,多供奉达摩或当寺开山祖师。其它尚有库房、客房、厨房、浴室等等,分布四周。此外,园林式建筑格局的佛寺也较普遍。以寺为主,或包以园林,或附缀园林,或穿插园林。与寺庙均衡、对称、封闭相反,园林的配置则追摹自然,灵活多变,园林中水涧溪流,似源头无尽;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似境界无穷。这两种相反的艺术格局构成了中国寺院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又有自然情趣、意境层深的欣赏。如苏州的灵岩寺、杭州的灵隐寺、夫台山、广东、湖南、湖北、成都文殊院等等,都属于此类格局。

佛教寺庙布局常识

佛教寺庙布局常识 一、寺庙朝向:中国大部分寺庙都是坐北朝南的。只有个别的寺庙朝向特殊:如:①杭州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②西藏(zàng)大昭寺向西,小昭寺向东。③北京的大觉寺向东。下面不做特殊说明,默认寺庙朝向为:坐北朝南。 二、寺庙大概布局 大雄宝殿为寺庙中心主体建筑。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pí)卢殿或藏(zàng)(zàng)经楼(阁)、方丈室等。 (1)三门: 佛寺一般多建于山上,所以寺院的外门叫“山门”。又称“三门”,一般由并列的三扇门组成。中间一扇大门,两旁两扇小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总称“三解脱门”。(中门:空门;东:无相门;西:无作门)许多寺院将山门建成殿堂式,至少中间那座大门盖成殿堂式,叫“山门殿”。殿内塑有两尊金刚力士像,形貌雄伟,怒目想向,手持金刚杵以镇慑妖魔鬼怪。左边的力士怒目张口,右边的力士怒颜闭唇。在后期的某些中国佛寺内,金刚力士又换成了“哼哈二将”,那是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影响的缘故。(闭嘴吧的是“哼”将,张嘴巴的是“哈”将)寺院的门槛绝对不要踩,非常罪过。进寺院时,走哪个门就看你在哪个门的位置了,一般不走中间门而走边门表示谦卑、不功高我慢。在左边就走左门,先迈左脚;在右边就走右门,先迈右脚。进寺礼拜或参观一般以顺时针方向走就可以。因为在古印度以顺时针右绕为吉祥。

(2)钟楼、鼓楼: 进山门之后,有钟、鼓二楼相对。左(东)为钟楼,右(西)为鼓楼。一般早晨先敲钟,以鼓相应;傍晚则先击鼓,以钟相应。钟楼悬有洪种。有的寺院钟下供奉地藏(zàng)菩萨,道明为其左胁侍,闵公为其右胁(xié)侍(shì)。鼓楼置有大鼓。有的寺院供有伽(qié)蓝神关羽,关平为其左胁侍,周仓为其右胁侍。 (3)天王殿: 较大的佛寺都有天王殿。进山门之后,两旁的钟楼、鼓楼和中间的天王殿构成寺庙的第一重院落。天王殿有三个重要元素:弥勒佛、四大天王、韦驮菩萨。 ①、弥勒佛 天王殿正中为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佛,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既定接班人(“竖三世”里的“未来佛”,正确的应该叫“弥勒菩萨”才对。因为他还没有接班,所以还没有成“佛”)。 ②、四大天王 弥勒佛的两侧有四大天王护卫(注:不是四大金刚啊,)佛教里的四大天王和《封神榜》里的不一样,佛教的四大天王不叫魔礼青,魔礼海,魔礼红,魔礼寿。他们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身青色,名提多罗吒(zhā),手拿宝珠,有的说拿大刀,有的说拿琵琶。统率毗(pí)舍阇(dū)(癫狂鬼)。西方增长天王:身紫色,有的说青色,名毗(pí)流驮(tuó)迦(jiā),手拿金刚杵(chǔ),有的说拿剑,统率鸠(jiū)盘荼(tú)和饿鬼。南方广目天王:身肉色,名毗(pí)流博叉,手持龙(好像也有持蛇的),统率臭饿鬼。北方多闻天王:身青黑色,名毗

中国佛教建筑赏析

中国佛教建筑赏析 摘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文化又 是旅游的灵魂。佛教在历史的长河中,与民风相交汇融合,其寺院建筑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也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佛教寺院建筑精美、壮丽,不仅具有佛教的特征,还体现出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特色,是中华文化宝藏的一部分。中国寺庙的建筑之美展示出文化与自然所赋予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宁静与韵味,佛教建筑在东方地平线上已经投下了磅礴而巨大的历史侧,。它映射出的美学精神以及对人生的终极关怀,都蕴藏在了高超的土木结构科技成就与迷人的艺术风韵之中,铸就了高雅的理性品格和深邃的哲学境界。 关键词:佛教;建筑;审美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 互融互补的文化,宗教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挥了极其重 要的作用,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文化与旅游接下了不 解之缘,其中佛教建筑的庄严肃穆、雄伟大气更是给旅游者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和极大的审美享受。 佛教建筑包含了丰富的人文内容,当它们成为古迹为我们所欣 赏时,其人文内涵亦融进山水风景之内,成为山水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建筑以其特有的形式美给山水增添了特异的声色和韵致。在我 国,五台山、峨眉山等佛教四大名山、莫高窟、龙门窟)等四大石 窟名扬天下,陕西宝鸡法门寺等佛教圣地都是旅游文化精品,都放 射着历史文化灿烂的光芒,展示出佛教文化与旅游的完美结合 一、佛教建筑历史 寺庙是中国佛教建筑之一。起源于印度的寺庙建筑,从北魏开始在中国兴盛起来。这些建筑记载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宗教的兴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中国历史上修建的第一座寺庙---洛阳白马寺。从早期佛教到唐朝初,中国的佛家寺庙主要是以佛塔为中心的廊院式建筑群。据《魏书·释老志》,“自洛中构白马寺,盛势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式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从西晋到唐末共建寺院10万座左右。据《广弘明集》上说,当时的普通佛寺有500多人左右,小寺有百余人,最大的寺院有上万人,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寺院在我国分布甚广,从繁华的城市一直到广大的乡村,都建有寺院。山寺一般都建在山林之间,有的建在山下,有的建在山腰,还有的建在山顶端,这由各寺选择相宜之

中国佛教建筑特点

2016—2017学年第2学期广东工业大学公选课(慕课)发言稿 序号姓名课程名称学院专业提交时间授课教 师 142许钰璇中国古建筑文化与 鉴赏经贸学院15级国贸 专业 5月18日贾蕊华 题 目:中国佛教建筑特点 要 求: 中国的寺院建筑样式与宫殿相似,更多地融会了中 国宫殿建筑的美学特征,在时间进程和空间的形式上都 具有共同的特征:屋顶的形状和装饰占重要地位,屋顶 的曲线和微翘的飞檐呈现着向上、向外的张力。配以宽 厚的正身、廓大的台基,主次分明,升降有致,加上严 谨对称的结构布局使整个建筑群显得庄严浑厚,行观其 间,不难体验到强烈的节奏感和鲜明的流动美。 基座,分为普通基座与高级基座;以显示建筑寺庙 的等级和风格。普通基座一般用在天王殿,随着院落的 进深,基座逐渐升高。大雄宝殿的基座,人们常称为须 弥座,须弥是佛教中“位于世界中心的最高之山”,把 大雄宝殿置于须弥座上,借助于台基高隆的地势,周围 建筑群体的烘托,以显示佛殿的宏伟庄严。 开间,平面组合中的佛寺院落大多数开间都是单 数,这也是中国古代以单数为吉祥。开间越多,等级越 高,如大雄宝殿用九、五开间,以象征“帝王之尊”。 其余大殿一般为三间。间的纵深为进深,开间与进深形 成一定的比例关系,使整体建筑取得和谐统一的效果。 屋顶,寺院建筑的体身部分,体型都显得庞大笨 拙,但在屋顶上却利用木结构的特点把屋顶做成曲面 形。寺院屋顶造型有底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 顶、攒尖顶等,庑殿、歇山屋顶又有单据和重檐两种。 宫殿形的佛教建筑,在梁柱交接点上,都用木雕的斗栱 承托。若用天花板,便有藻井、平綦、平闇;以彩绘及浮 雕构成的图画故事为藻井,以方椽施素板为平闇,以平 板贴花为平綦。四周墙面有绘画,为壁画。由于中国佛 教以禅宗为主流,禅佛教是比较倾向于自然朴素而不重 油彩形像。中国的寺院之中,若系禅寺,则比较朴素, 并无天花板的藻饰,也无壁画与天花板。 分 数

佛法基础知识

问:佛法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我前面说过释迦牟尼当初出家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当时印度许多教派都是有最后解脱的理想的。佛教教义的基本内容简单地说来,就是说世间的苦苦谛Dukkha”sacca和苦的原因因谛或称集谛Samudayasacca,说苦的消灭灭谛Nirodha”sacca 和灭苦的方法道谛Magga”sacca。佛教经籍非常繁多,其实不超出这四圣谛Cattāriariya”saccāni,谛的意义就是真理,而四谛所依据的根本原理则是缘起论Paticcasamuppāda。佛 教的所有教义都是从缘起论这个源泉流出来的。 佛法的基本内容和佛教经籍 问:缘起是什么意思? 答:“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简单地说,就是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待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因Hetu、缘 Paccaya,一般地解释,就是关系和条件。佛曾给“缘起”下了这样的定义: 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 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 这四句就是表示同时的或者异时的互存关系。 问:什么是同时的互存关系? 答:举一个简单例子来说明。如师生关系:有老师则有学生,有学生则有老师,无老师则不 成其为学生,无学生则不成其为老师。这是同时的互相依存的关系。 问:什么是异时的互存关系? 答:如种子和芽的关系:因为过去先有了种子,所以今天才能有芽生;也因为今天有芽生,过去的种子才名叫种子,这是异时的互相依存的关系。从另一方面看,种子灭的时候也正是芽生的时候,芽生的时候也正是种子灭的时候,在这里,芽和种子的生与灭现象又是同时的互存关系。总之,无论其为同时或异时,一切现象法必然是在某种互相依存的关系中存在的, 没有任何一个现象可以说是绝待绝对的存在。 问:异时的互存关系是否就是因果关系? 答:照佛教的说法,所谓互存关系,都是因果关系。从异时的互存关系来说,种子是因,芽是果,这是异时因果。从同时的互存关系来说,如以老师为主,则老师是因,学生是果;如以学生为主,则学生是因,老师是果,这是同时因果。这当然是简单地举例,其实因果关系是极其错综复杂的。从这一个角度看,这样的因产生这样的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同是这个

佛教建筑艺术之中国佛教建筑赏析

佛教建筑艺术之中国佛教建筑赏析 作者:陈晓霞 宗教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地域性,随着历史的发展它不断地从民间及域外建筑中吸收营养,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建筑风貌。宗教建筑包括佛教寺院、道观、清真寺、石窟、古塔等,他们建在中国的山川大地上,以大量的木构、砖、石建筑体系,为世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无论是在风景秀丽的名山大川,还是在繁华热闹的都市村镇,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红墙青瓦的佛殿和高耸入云的宝塔。这些佛教寺院建筑大都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是我们古代建筑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佛教是世界闻名的三大宗教之一,也是世界上信徒最多的宗教,佛教寺院作为佛教信徒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供奉佛祖与菩萨的神圣的殿堂,还是曾任居住,修行之地,由此可见,佛教寺院同时具有供养、祭拜、念经、修行和僧人居住、生活等多种功能。佛教传入中国,大致可追溯到东汉时期,东汉白马寺的建立,标志着佛教正式的传入,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传播将近四百年的时间里,出现了一大批接触的佛教人士,他们是佛教流传更广,影响更大,把佛教更详尽的传播到中国,为佛教在中韩国的推广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佛教的信徒日渐增多。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历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期,基于朝野对佛教的普遍信仰和频繁的译经,讲经等佛事活动,中国的佛寺开始大规模的兴建。相传东汉明帝时(公元一世纪),印度

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应邀来到洛阳,住在专门负责接待各国使节的鸿胪寺中,因为鸿胪寺不便久住,就在洛阳西门外另建一座房屋,专供两位高僧居住以及安置佛像和经书,并以驮载经书佛像的白马命名,取名白马寺,这就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 僧人的修行和居住之地,称为“寺院”,也称“寺庙”。中国的佛教寺庙大都建在远离繁华都市的幽静秀美的自然名胜处。寺院主要除了从事主要佛事活动的殿堂外,还设有塔院、禅房、僧舍等多处附属建筑,组合成建筑形式丰富的佛寺建筑群,并且每座院内,大都分别供奉着佛像,以表达多他们的忠诚,而且还方便对佛教交易的阐述。佛寺的建立,与外来僧人的活动地域以及当地统治者对佛教的态度直接的相关。佛寺的布局以及单体建筑的形式,不仅受到外来佛教艺术的影响,而且受到本土建筑式样以及传统价值观念的的制约,佛教中的寺,既包括通常中的寺庙、寺院,还包括石窟寺。还有一些纪念性的寺院,如造像塔、墓塔等以及独立于从林间的佛教精舍,僧舍等,均应归于宗教建筑的范畴,佛教传入中国后,全国各地修建许多寺院,其中佛塔作为一种特殊的佛教建筑形象成为了佛剑寺哦难怪的朝代,建筑的风格不同,有的高达挺拔,有的院中不可缺少的建筑类型。佛塔一般都修建于寺院的中央,但随着佛教从原来的习经到后来佛教的发展,佛塔逐渐从中央一想寺庙的后部,甚至建在寺院外,也有些佛塔与寺庙脱离,各种不同造型的塔建立在中国的山河大川上,不同的朝代,建筑的风格也不同,有的高大挺拔,有的纤小秀丽,精巧别致,有的高高耸立在山巅,有的则与优美的园林相伴,这些古老的佛塔,虽然历经岁月的流转,仍然耸立在中国的大地上,几乎每一座塔都是古建,雕刻、绘画、宗教艺术鸽一体,每一座塔都有名人的传说和故事,可

易经入门基础知识

易经入门基础知识 《周易》就是我们要终生学习的,绝对不能认为自己能够全部弄懂《周易》,我们只要能懂《周易》的一点点,就很了不起了。 但就是这一点点对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很重要。本文出自大成国学研究院张成。转载请说明出处。《周易》就是智慧之海,《周易》的每一卦每一爻每一个字,可以说都就是充满智慧,只不过我们有没有这个能力,能不能“悟”到的问题。 周易学习如何入门说明周易重要性的第四句话,就是“生命宝藏”。 在历史上,孔子对《易经》的评价就是相当高的。 还有很多人对《易经》也有很高的评价,像医圣孙思邈就说:“不知易,无以言太医。”一个医生没有学过《易经》,不懂《易经》的原理,她就是不配做真正的医生的。 唐代的名相虞世南,她也说过一句话:“不知易,不可为将帅。”所以之后的统帅,基本上都就是精通《易经》的。 这一句话可以扩展到很多地方,“不知易,无以言军事”,“不知易,无以言外交”,“不知易,无以言教育”。 历史上下几千年,因为《易经》而成就的杰出人物真就是太多了。 我们回顾历史,去瞧瞧周文王、姜太公、孔子、孟子、刘伯温、诸葛亮、毛泽东,她们都学了《易经》。 我们读书,杂七杂八的书您读1000本都不如读一本《易经》,叫做杂书万卷,不如经书一部。 我们现在所读的《易经》,也就就是《周易》。 “周”字本身有三层含义,第一就是周全,它写的东西非常周到、全面。第二就是周期,说这个天地之道,变化的规律,就就是七日来复。第三指朝代,代表周朝。 “易”字也有三层含义,即有“三易”之说,第一就是变易,周易最重要的思想,就就是变易,它认为世界上一切事情都在变化之中, 里边有很多话进行阐述: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现矣。”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就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第二就是简易,《易经》把世间万事万物讲得很清楚,很简单,但就是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很多事情我们就是在不断地复杂化。 《易经》把“简单”写得很清楚:“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刚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告诉我们,只有容易的,我们才会亲近它,只有简单的,我们才能做得长久,才能做得有功! 第三个就是不易,世界上万事万物都会变化,但不就是乱变,会遵守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就是不变的。什么事都有规律,什么事都会变化,这就就是不易之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在我们生活当中,处处都有《易经》的影子,但就是我们普通人,普通老百姓只就是日用而不知; 天下也没有什么特殊的,不过就是“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

浅谈中国现代佛教建筑设计

一114一一城市地理浅谈中国现代佛教建筑设计 钟淇宇 (广东海外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一广州一510000)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高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国各地大规模的开始兴建或重建佛教建筑,使我们更加有必要的探讨现代佛教建筑的一些设计问题,分析中国现代佛教建筑面临的问题以及探讨中国佛教设计场所精神的设计思路三 关键词:中国佛教建筑;设计;场所精神 1.引言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口袋鼓了,开始在全国各地大肆修建或者重建佛教建筑,有些是在原址重建,有些则是另寻新地修建,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下中国现代佛教建筑设计的指导思想三第一,在原址上重建或者修建的一般都是历史遗迹,具有历史保护价值,我们要遵循 修旧如旧 ,保持其原真性和历史性,充分反映其历史价值三第二,在城市中心高密度地区修建,可能是在高层内建佛殿也可能是多层佛教建筑,尽量 补新以新 ,创造新的形式,我们要充分考虑其场所感与宗教氛围,营造出感人的光与空间,采用现代的形式来呼应周边的肌理,而不是做假古董,当然也不要忘记消防安全等必要的设计三第三,在较为空旷的地方,如郊区二山林等地方,则可以考虑信徒的需要二当地建筑特色二传统佛教建筑布局等综合起来规划建造,充分反映地域性与时代特色三 2.现代佛教建筑功能的调整 2.1社会教育功能三现代佛教建筑不仅需要满足佛法僧三宝,还需要考虑社会教育功能的需要三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信徒和游客来寺庙必定有所需求,如旅游休闲二求子求财二学术交流等;因此有必要新增符合现代社会的休息室,供研究交流之用的会议室二报告厅以及佛教纪念馆等三 2.2社会救助功能三现代佛教寺庙是一个规模较大的法人机构组织,兴办了各项事业,如养老院二慈善募捐场所等,日常管理二维护与对外宣传和联络交流等,需要配套相应的接待二管理和办公用房三同时,寺庙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义工和信徒,作为协助现代佛寺正常运作的核心力量,他们往往需要长时间在佛寺生活二活动三因此,必须合理安排其住宿空间三 2.3交通功能三第一,现代社会交通工具的停放,停车场(库)成为必须设置的功能空间,甚至要考虑地下空间的开发三第二,现代佛教建筑很多都是知名景点,游客大增,寺庙内停车路线二参观路线二礼佛路线二后勤路线二商业服务路线等多种交通功能相互渗透相互叠加,设计时要科学合理的设计,避免造成公共安全隐患三 2.4商业功能三现代佛教建筑伴随着旅游事业发展,信徒与游客急剧增长,住宿二餐饮二纪念品二娱乐设施等这些都需要考虑进去,满足信徒与游客的需求,同时也算是寺庙的一项营收产业三总之,现代佛教寺庙在功能构成上,在保持寺庙基本功能不变的基础上,各寺庙根据各自的发展定位,顺应社会发展,做出相应的功能调整,与时俱进三 3.现代佛教建筑的形式问题 目前,我国佛教建筑大多是使用砖石二混凝土材料对传统佛教建筑的形式和细部构件进行简单的模仿,钢筋混凝土的斗拱二大屋顶二山门等比比皆是,以此来塑造佛教场所,塑造的场所缺乏宗教性与神圣性三事实上,佛教场所的塑造和建筑形式并没有非常严格的对应关系三佛教大殿的形式要充分考虑地域性二传统性和现代佛教教义等,佛教的场所精神是人们对自然理解的神化或者隐喻,精妙的建筑设计和环境景观必然激发信众们强烈的宗教情感三 众所周知,古代的佛教建筑布局需要较大的用地,要是再增加佛教建筑后面的花园与景观,用地就更加庞大了三在人口密集,城市用地不断减少的现代,古代的建筑形制早已不在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三所以,当今佛教建筑形式和场地也变得多样了,有的在高层建筑中,有的建成多层建筑如新加坡居士林,也有修建于地下的,如日本安藤忠雄设计的水御堂,有的则是园林式布局,如漳州龙海普照寺三虽然国内外对建筑形式作出了有力的探索,但是国内尚无较新的的突破,常在形式上简单的模仿,缺乏在宗教神性空间与光二新材料和新技术的探索三 4.现代佛教建筑材料的现代性表达 柯布西耶在现代建筑兴起的时候,歌颂新技术新材料,实际上,现代佛教建筑的设计也离不开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当然也可以思考旧材料的现代性表达,寻找到新的应用方式,更有利于节能环保三在设计佛教建筑的时候,用木头来建造不仅浪费有限的森林资源,还耗费巨大的人力与社会资源三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材料的现代性表达,还要向标准化二工业化二组装化结合在一起全方面考虑三 5.现代佛教建筑的 绿色性 与地域性 随着2014版本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颁布实施,今后各类公建的绿色评价标准也随着完善,对于佛教建筑这类特殊的建筑其 绿色性 需要认真慎重研究,佛教建筑一般都是占地面积大,容积率低,这点就难以符合国标中高于0.5的容积率,至于从结构二设备二暖通等角度考虑,也不好参与评估,因为现代佛教建筑功能越来越复杂,信徒给予的香火钱不少也一点都不吝啬,各类佛事用品综合造价都不低,制造生产过程未必达到低碳环保要求三总之,其 绿色性 有待研究考证三 佛教建筑自中国落地生根后就随着自身教义的发展变化与地方建筑特色相融合,适应了当地文化与气候,满足当地人的需求,富有当地的特色,地域色彩浓重,因此在现代佛教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而不是做个钢筋混凝土盒子或是奇奇怪怪的建筑出来三 6.结语 较早的佛教建筑是由僧人舍宅为寺而建的,在魏晋南北朝时就已经开始了佛教建筑的本土化设计,引入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可以说从古至今中国的佛教建筑设计本身就综合了中国多种思想的碰撞而融合在一起的三儒释道,三者本身就融合在建筑设计之中了,而在佛教建筑的景观设计中更是把中国书法艺术和写意山水画的手法融入进去三中国现代佛教建筑的设计,我们要从多维角度进行研究与探索,其设计指导思想二形式二平面功能布局二材料二构造做法等,我们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同时深刻领悟与学习现代佛教的教义二佛法礼仪,使我们设计出来的现代佛教建筑能满足广大信徒所喜闻乐见的礼佛场所,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广大设计人员共同学习探讨进步 三 参考文献: [1]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8 [2]吕江坡张琦.当代中国佛教寺庙建筑的设计思考 以台湾中台禅寺和法封山为例[J].华中建筑.2011.9 [3][日]香山寿夫著.宁晶译建筑意匠十二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0

佛教基础知识认识法宝上.doc

认识法宝(上) 法宝的主要内涵:见地与方便。 经典的结集 结集,梵文梵samigi^ti,意为合诵或会诵,即集合僧众,诵出佛陀遗教,并加以审订、编次的集会。 结集的过程,大致可分三阶段: 1.诵出:由圣弟子就其记忆所及而诵出; 2.共同审定:大众共同审定诵出的文句,判定是否佛说,是否佛法。 3.编成次第:将诵岀的内容,分为部类,编成次第,甚至结为唱拖南颂(“录 十经为一偈”(《分别功德论》)),以便忆持。 关于佛教史上的几次结集,北传佛教和南传佛教文献的记载并不一致,但综合两传文献,可以认为,佛教史上先后共有四次结集。 第一次结集大迦叶尊者为首的五百阿罗汉,由在阿阍世王护持,在王舍城外毗婆罗山的七叶窟进行了第一次结集。 第二次结集佛灭百年时,毗舍离附近的跋耆族比丘对戒律产生了异见,行“十事非法” O为此,以耶舍为上首的七百比丘集会于毗舍离城,举行结集。 第三次结集佛灭二百余年,在阿育王吋期,在阿育王的支持下,以目犍连子帝须为首的一千僧众,在华氏城(即波多厘子城)进行了第三次结集,重新整理佛教经典,并编辑了一部《论事》。 第四次结集贵霜王朝的迦腻色迦王时期,以胁尊者为首的五百人在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进行的。首造十万诵《优婆提舍论》注释经藏,次作十万颂 《毗奈耶毗婆沙论》注释律藏,后造十万颂《阿毗达磨毗婆沙论》注释论藏,

共计三十万颂,九百六十万言。 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年代,普遍认同的是“汉明感梦,初传其道”为佛法传入中国之始。 《高僧传》载有此事:“汉明帝梦一金人于殿廷,以占所梦,傅毅以佛对。帝遣郎中蔡惜、博士弟子秦景等往天竺。惜等于彼遇见摩腾、竺法兰二梵僧,乃要还汉地,译《四十二章经》,二僧住处,今雒阳门口马寺也因此佛教史上多以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以白马驮经像来华,为佛教传入中国的开始。 译经简史: 1、东汉末: 据《开元释教录》载,从桓帝到献帝(189-220)的四十年中,译有经典187 部379卷,这说明中国佛教开始了较大规模的发展。 在来华展开弘法事业的诸多梵僧中,安世高与支娄迦谶是两大代表。 安世高共译出《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四谛经》、《八正道经》等三十余部,多为小乘禅数“阿毗昙”之学,属于部派佛教上座系统。 支娄迦谶(简称支谶),大月氏人,东汉桓帝末年(167)从月氏来到洛阳。 译籍的种类儿乎全属于大乘,其中以《道行般若经》、《首楞严三昧经》和《般舟三昧经》最为重要。

易经入门基础的知识点整理

易经入门基础知识 《周易》是我们要终生学习的,绝对不能认为自己能够全部弄懂《周易》,我们只要能懂《周易》的一点点,就很了不起了。 但是这一点点对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很重要。本文出自大成国学研究院张成。转载请说明出处。《周易》是智慧之海,《周易》的每一卦每一爻每一个字,可以说都是充满智慧,只不过我们有没有这个能力,能不能“悟”到的问题。 周易学习如何入门说明周易重要性的第四句话,是“生命宝藏”。 在历史上,孔子对《易经》的评价是相当高的。 还有很多人对《易经》也有很高的评价,像医圣孙思邈就说:“不知易,无以言太医。”一个医生没有学过《易经》,不懂《易经》的原理,他是不配做真正的医生的。 唐代的名相虞世南,他也说过一句话:“不知易,不可为将帅。”所以之后的统帅,基本上都是精通《易经》的。 这一句话可以扩展到很多地方,“不知易,无以言军事”,“不知易,无以言外交”,“不知易,无以言教育”。 历史上下几千年,因为《易经》而成就的杰出人物真是太多了。 我们回顾历史,去看看周文王、姜太公、孔子、孟子、刘伯温、诸葛亮、毛泽东,他们都学了《易经》。 我们读书,杂七杂八的书你读1000本都不如读一本《易经》,叫做杂书万卷,不如经书一部。 我们现在所读的《易经》,也就是《周易》。 “周”字本身有三层含义,第一是周全,它写的东西非常周到、全面。第二是周期,说这个天地之道,变化的规律,就是七日来复。第三指朝代,代表周朝。 “易”字也有三层含义,即有“三易”之说,第一是变易,周易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变易,它认为世界上一切事情都在变化之中, 里边有很多话进行阐述: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现矣。”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第二是简易,《易经》把世间万事万物讲得很清楚,很简单,但是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很多事情我们是在不断地复杂化。 《易经》把“简单”写得很清楚:“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刚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告诉我们,只有容易的,我们才会亲近它,只有简单的,我们才能做得长久,才能做得有功! 第三个是不易,世界上万事万物都会变化,但不是乱变,会遵守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是不变的。什么事都有规律,什么事都会变化,这就是不易之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

中国佛教建筑概述

幻灯片1 英教学院 11级11班 张金朵 幻灯片2 佛教建筑虽然起 源于印度,在中国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渐演变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建筑艺术。“寺”一词最初与佛教无关,是官府之称,《说文解字》云:“寺,官舍也。”东汉时

建的白马寺,为中国最早的佛教建筑,后来僧徒所居之处,渐渐得到寺院之名。 幻灯片3 最早的寺院或由官舍改建,或由信徒捐出私人住宅,没有固定的建筑格局。直到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广泛流行,佛寺日益增多,佛寺建筑才趋于成熟,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院落式建筑格局。 幻灯片4 典型的汉地佛寺一般是对称结构,以南北为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东西两侧,是两条侧轴线,依次有迦蓝殿、祖师殿、观音殿、罗汉堂等,最后还有僧房、禅房等设施。 幻灯片5 一、山门: 山门是佛寺最外边的大门。因寺院多居山林之中,故有此名。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故又称“三门”。即使仅与一门,也通称为“三门”。幻灯片6 广东顺德宝林寺山门 幻灯片7

洛阳白马寺幻灯片8 北京广济寺幻灯片9

大兴善寺山门幻灯片10

较大的寺院山门外塑两座金刚像,是佛经中的护法神“密迹金刚”,但中国人根据《封神演义》的传说,俗称哼哈二将,其实佛经里没有这个名字。 幻灯片11 二、天王殿: 进入山门后,第一重殿即为天王殿,大殿正中供奉弥勒菩萨,东西两边供四大天王像。弥勒菩萨是未来佛,佛经上说佛陀涅槃后一万年,世间道德提高,就不会再有佛教,佛教渐渐消亡。 幻灯片12

大兴善寺天王殿 幻灯片13 广东顺德宝林寺天王殿

佛教基本常识

佛教基本常识 佛教基本常识 一、寺、院、庵 寺,在古代本是朝庭机构的名称,如“大理寺”“太常寺”,又引申为官署。汉代设有鸿胪寺,用以招待四方宾客。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从西域来的僧人渐多,遂在洛阳建白马寺,专供外来僧侣居住。这就是佛教僧人居住修行之处所,都可总称为寺的由来。 院,本是寺内的一部分,寺内的别舍。后来佛教僧人也单独用院作为居住处所的名称,但院的规模一般比寺略小。 庵是专指佛教出家的女众居住的处所。 佛教的寺、院、庭不能与宫、观、庙混为一谈。宫、观、庙不用在佛教上称沙弥,受俱足戒的称比丘;出家的女子受10戒的庆友尊者作的《法住记》记载了十六位罗汉的姓名,这本书由我国玄奘法师译出。后代画家画像时不知为什么却画成了十八罗汉,据推测可能是把庆友与玄奘也画了进去,但在标姓名时,虽把庆友标为第十七位住世罗汉,却重复地把第一位罗汉的名字标在第十八位罗汉上。宋代即有人指出这一错误,然而十八罗汉却已经在我国广泛流传开了。 菩萨,是梵文菩提萨缍的简译音。菩提意思为觉悟,萨缍意译为有情意的生物或众生。大乘佛教认为,以阿罗汉果为修行的目标还不够,应修持佛果,即达到成佛的境地。但在成佛前,应先作菩萨,即一面修持佛果自度,一面教化众生,度众生到极乐彼岸。佛经中常提到的及在我国汉族地区影响较大的菩萨,有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和弥勒菩萨。 佛,是佛陀的简称,梵文的意译。意思为觉者,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觉有三个意思: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据称,阿罗汉辟支佛缺后二项,菩萨缺后一项,只有佛才三项俱全。小乘佛教所说的佛一般是指释迦牟尼,大乘佛教除指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大乘佛教认为,三界十方,到处有佛,其数如恒河之沙。过去有七佛、燃灯佛,未来有弥勒佛,东方有阿閦佛、药师佛,西方有阿弥陀佛。 从佛身上说,还有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 四、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神,俗称四大金刚。佛教传说东南西北各有一神守护,故此得名。我国汉族地区寺院,常常在山门两侧塑上他们的像。其中,身为白色,手指琵琶的是东方持国天王;身为红色,手缠绕地龙的是西方广目天王;身为青色,手持宝剑的是南方增长天王;身为绿色,一手持伞、一手持银鼠的是北方多闻天王。 韦驮,也是佛教传说中的护法神。在我国汉族地区佛寺中,常被塑在天王殿弥勒佛之后,面对释迦牟尼像,其形象为身穿古代武士服,手持金刚杵。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载,唐代高僧道宣梦见一神,自称:“弟子是韦将军,诸天之子,主领鬼神。如来欲入涅盘,教弟子守护赡部,是致敬归命,归依礼敬的意思。佛教徒常用来加在佛、菩萨或经典名称之前,表示对佛、法的尊敬与虔诚。阿弥陀佛简称弥陀佛,是大乘净土宗的主要信仰对象。佛经上说,西方有个极乐净土,所居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阿弥陀佛就是这片极乐世界的教主,能接引念佛之人往生该处。 六、念珠、木鱼、山门 念珠,又叫佛珠或数珠,佛教徒在念佛诵经持咒时用它来计数和收摄心意。念珠质地有多种,佛教认为菩提子所做念珠功德最大,粒数也有多种,大都有其含意。 木鱼是佛教法器之一。相传佛教认为鱼昼夜都不合眼,因此用木制成鱼形,击之以警戒僧众昼夜思道。木鱼有两种:一为园状,刻有鱼鳞,诵经礼佛时叩之,以调音节,一为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