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促进大中小高精尖产业企业融通发展行动方案 (一)

促进大中小高精尖产业企业融通发展行动方案 (一)

促进大中小高精尖产业企业融通发展行动方

案 (一)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促

进高精尖产业创新和升级。对于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制定具体的行动

方案。

一、建立平台和机制

首先,应建立大中小产业融通发展的平台和机制,通过政府引导和市

场驱动,协调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企业间的合作和融合,打造互联互

通的产业生态系统。

二、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政府应在产业政策、金融、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引导作用,制定优惠政策,为企业提供创新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服务,并

加强对区域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指导。

三、建立融通机制

要鼓励大中小企业之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分享资源,互通市场信息,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推进共同发展。建立跨区域和跨领域的融

通机制,实现不同企业、不同产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和链条衔接,协同

推进创新和升级。

四、鼓励并购重组

为鼓励大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应大力支持合并重组、股权投资等多种融投资方式,通过股权并购、重组、入股等方式,大企业引领中小企业的发展,带动优质资源的向中小企业流转,提高企业整体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五、加强人才培养

高精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具有全球视野和高端人才资源的支持,因而应加大对人才的支持力度。政府应通过各种形式,鼓励企业对人才进行投资和培养,建立多元化的人才管理体系,引入更多高端人才,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总之,促进大中小高精尖产业企业的融通发展是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任务。只有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引导下,实现不同企业的协同发展和优势互补,才能最终实现全产业链的创新升级,推动中国经济健康发展。

安徽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做法和成效

安徽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做法和成效 安徽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做法和成效 一、政府支持和政策引导 1. 强化政府引导,制定相关政策: 安徽省政府积极推动大中小 企业融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供融资担保、降低税费负担等,为企业融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 搭建平台促进对接: 政府积极打造了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 平台,如安徽省融通发展促进中心、安徽大中小企业联盟等,为 企业提供信息交流、项目对接、资源共享等服务,推动企业之间 的合作发展。 二、大中小企业融通合作 1. 产业链上下游衔接: 大企业通过与中小企业合作,实现产业 链各环节的衔接和优势互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效益的最大化。 例如,大型制造企业与中小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合作,促进了制 造业的升级和转型。 2. 技术创新合作: 大中小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合作,共同研发和 推广新产品、新技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大 型企业与科研机构和中小科技企业合作,加快技术成果的转化和 市场应用。

3. 资金支持和融资渠道拓展: 大企业通过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 支持,帮助其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提高其发展能力。同时,大企 业可以与金融机构合作,拓展融资渠道,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 融资机会和便利条件。 三、中小企业带动就业和地方经济发展 1. 中小企业创造就业机会: 中小企业是安徽省就业的主要来源,通过融通发展,中小企业能够扩大规模,增加就业机会,带动更 多的人就业和增加工资收入,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2.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能够促进地方经济 的发展。中小企业的发展,会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增加地方 的税收收入,推动地方经济的增长。同时,大企业通过与中小企 业合作,能够为地方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稳定收入。 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成效 1. 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能力提升: 大中小企业通过融通发展, 实现了产业链的全面衔接和优势互补,推动了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2. 加快了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 中小企业通过与大企业合作, 获得了更多的资源支持和市场机会,加快了发展速度。大企业的 品牌影响力和市场渠道,能够帮助中小企业实现快速扩张,打破 发展瓶颈。

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工作机制

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工作机制 一、政策支持 政策支持是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基础。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促进创新和技术转移。同时,政府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提供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平台搭建 平台搭建是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核心。政府和企业应共同搭建一个平台,为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合作对接等服务。通过平台,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可以更好地进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 三、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保障。政府和企业应加强人才培养和培训,提高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应加强人才交流和合作,促进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金融服务

金融服务是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关键。政府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提供贷款、担保、保险等金融服务,为中小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同时,应鼓励金融机构与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开展合作,推动金融服务的创新和发展。 五、产业协同 产业协同是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重要途径。政府和企业应加强产业协同和创新链的合作,推动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通过产业协同,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可以更好地实现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六、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源泉。政府和企业应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合作,推动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通过技术创新,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七、市场拓展 市场拓展是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重要环节。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市场拓展和营销合作,推动产品和服务的市场推广和销售。通过市场拓展,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可以更好地拓展市场份额,提高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

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案例(开发区版本)

黄骅市经济开发区 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案例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黄骅经济开发区结合全面落实工信部等四部委《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立足区域内产业布局和行业特点,聚焦汽车和模具等主导产业,通过打造融通型特色载体,推动大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升级和融通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汽车制造业为支撑,以河北新林坡孵化器有限公司和黄骅市新林坡创业服务中心为平台,大中小企业和相关行业产业之间集聚创新、资源共享、协同联动、互利互补、共生共赢的新型产业生态格局,促进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区域内经济高质量发展。 案例背景与总体情况 一、案例背景 (一)开发区基本情况 河北黄骅经济开发区位于黄骅市区南部,处于环渤海、环京津“双环”经济圈核心地带,是1992年7月经河北省政府批准设立的首批10个省级开发区之一,是沧州市唯一入选第三批河北省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的县市,总规划面积31.87平方公里。开发区现有各类注册企业3727家,涉及汽车装备制造、塑料模具、五金制造等12大行业,从业人员6万人。2018年,开发区生产总值90亿元,同比增长12.97%,其中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0%;完成

工业总产值595亿元,同比增长13.55%;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99亿元,同比增长67.14%;完成固定资产投入125亿元,同比增长78.57%;实现财政收入24.5亿元,同比增长35.47%。 黄骅经济开发区先后荣获河北省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业绩突出开发区,全省经济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单项奖,国家级众创空间等称号。(二)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目前河北黄骅经济开发区已形成汽车装备、塑料模具、五金制造、化工四个主导产业,2018年主导产业产值完成479亿元,主导产业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80%。 汽车产业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已形成了集研发设计、模具制造、整车生产、专用车改装、零部件制造、回收再利用的完整产业链。2018年开发区拥有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418家,年生产各类汽车10万辆,各类配件2000多万套,产值达156亿元,汽车产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动能。2018年,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黄骅分公司在黄骅成立,顺利完成北汽新能源黄骅分公司紧凑型汽车项目搬迁导入、产能提升等系列任务,当年实现14472台的产量业绩。2019年预计可完成新能源汽车产量4万辆,至2020年达到10万辆,整车销售收入近百亿元。 模具产业是开发区的主导特色产业,享有“南有黄岩,北有黄骅”之美誉。目前,黄骅模具城入驻企业1000余家,从业人员8000余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400余人,全行业拥有各类机床设备上万台套,形成了以塑料模具为主导,辅以玻璃模具、冲压模具、压铸模具、

为大中小企业融通 创新发展指明道路

为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指明道路 作者:庄红韬 来源:《科学导报》2022年第29期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2022~2025年)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到2025年,引导大企业打造一批大中小企业融通典型模式;激发涌现一批协同配套能力突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动形成协同、高效、融合、顺畅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有力支撑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固链强链。《通知》提出了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新目标、新任务、新举措,也是对创新引领发展的有力强化。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创新才能为企业提供旺盛的生命力,使企业占据先机,赢得市场。在如何创新上,大企业和中小企业拥有各自的优势。大企业实力雄厚、资源充沛,创新的物质条件更充足;中小企业贴近市场、反应迅速,对创新有良好的“嗅觉”。二者的有机结合,将为创新成果的产生提供更好的环境条件。 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可以优化创新条件。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创新已不再是少数人在实验室或车间里埋头钻研就可以完成的事。具有重大价值的创新,往往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和时间才能获得,投入大、风险高、结果不确定,让实力不足的企业难以承担。通过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可以弥补中小企业这方面的短板,为其创新插上“翅膀”。 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可以更好地应对竞争。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普遍对科技领域创新高度重视,竞争十分激烈。很多国际上的大型企业,深耕相关领域数十乃至上百年,拥有大量的专利技术和创新经验,底蕴深厚。我国要想弯道超车、迎头赶上,就需要打破常规,通过横向联合,充分挖掘潜力,发挥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战胜对手、脱颖而出。 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可以更快地抓住机遇。创新的成果只是第一步,还需要将其与市场有机结合才能发挥促进生产力的巨大效力。通过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可以在更短的时间里,让创新面向市场,并在市场的检验中找到其能最好发挥作用的“用武之地”。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此次《通知》的出台,则提出了更加细化的步骤和规划,为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是释放大企业创新活力、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潜力的有效渠道,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通过部门联动、上下推动、市场带动,促进大中小企业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链、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鏈全面融通,着力构建大中

促进大中小高精尖产业企业融通发展行动方案 (一)

促进大中小高精尖产业企业融通发展行动方 案 (一)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促 进高精尖产业创新和升级。对于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制定具体的行动 方案。 一、建立平台和机制 首先,应建立大中小产业融通发展的平台和机制,通过政府引导和市 场驱动,协调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企业间的合作和融合,打造互联互 通的产业生态系统。 二、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政府应在产业政策、金融、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引导作用,制定优惠政策,为企业提供创新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服务,并 加强对区域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指导。 三、建立融通机制 要鼓励大中小企业之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分享资源,互通市场信息,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推进共同发展。建立跨区域和跨领域的融 通机制,实现不同企业、不同产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和链条衔接,协同 推进创新和升级。 四、鼓励并购重组

为鼓励大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应大力支持合并重组、股权投资等多种融投资方式,通过股权并购、重组、入股等方式,大企业引领中小企业的发展,带动优质资源的向中小企业流转,提高企业整体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五、加强人才培养 高精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具有全球视野和高端人才资源的支持,因而应加大对人才的支持力度。政府应通过各种形式,鼓励企业对人才进行投资和培养,建立多元化的人才管理体系,引入更多高端人才,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总之,促进大中小高精尖产业企业的融通发展是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任务。只有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引导下,实现不同企业的协同发展和优势互补,才能最终实现全产业链的创新升级,推动中国经济健康发展。

2024年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案例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2024年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案例,探讨龙头企业引领模式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引入龙头企业,大中小企业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发展生态系统,促进了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第一部分:介绍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背景和意义(500字) 1.1融通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大、中、小企业之间资源共享与合作的重要性 1.2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意义 -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缩小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发展差距 -培育大中小企业新型合作模式 第二部分:2024年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案例分析(800字) 2.1案例一: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融通发展 -引领企业:大型汽车制造企业 -合作形式:与中小企业建立供应链合作关系 -案例分析:通过合作,引领企业将自身的技术和市场优势向中小企业分享,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和提升,同时提高龙头企业的市场份额。 2.2案例二:地区农业生产融通发展 -引领企业:农产品销售企业 -合作形式:与农民合作社建立供应链合作关系

-案例分析:引领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共同开发农业市场,建立了“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通过技术培训、销售渠道优化等方式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2.3案例三:城市文创产业园区的融通发展 -引领企业:知名文化创意企业 -合作形式:与小型创意企业建立联盟合作关系 -案例分析:引领企业通过设立创意基地,引进小型创意企业,共享资源和市场渠道,共同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和市场,促进了整个文创产业的发展和创新。 第三部分:总结和启示(200字) 3.1案例总结: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重要性和效果 3.2启示:如何借鉴这些案例的经验 -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 -促进企业间的合作共赢 -建立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平台 结论:龙头企业引领模式是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有效路径,推动了整体竞争力的提高。政府、企业和各界应共同努力,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注:本文长度已超过要求,可根据需求适当调整篇幅。

数字经济驱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模型

数字经济是指在信息化、网络化的基础上,以数字化生产、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营销为特征的现代经济形态。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 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经济正深刻影响着传统产业 和商业模式。在这一背景下,数字经济如何驱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成为了当下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一、数字经济对大企业的驱动作用 数字经济对大企业的驱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升企业运营效率 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大企业可以更加精准地了解 用户需求,优化生产流程,提升供应链管理效率,降低成本,增加企 业利润。 2. 改变商业模式 数字经济的发展促使大企业转变传统商业模式,创新科技应用,加速 产业升级。传统零售企业通过互联网销售、无人零售等方式拓展业务,提升市场竞争力。 3. 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数字经济促使大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开拓国际业务,增强企业国际竞 争力。 二、数字经济对中型企业的驱动作用 数字经济对中型企业的驱动作用同样显著: 1. 拓展市场

中型企业通过数字化营销、电商评台等手段拓展海内外市场,实现更 大范围的业务覆盖。 2. 降低成本 数字化生产、企业管理软件等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中型企业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 3. 提升品牌影响力 借助数字经济的发展,中型企业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上线广告等方式 提升品牌曝光度,扩大企业影响力,增加客户数量。 三、数字经济对小型企业的驱动作用 数字经济的发展也为小型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1. 降低进入门槛 数字经济时代,小型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评台,直接接触到更多的潜 在客户,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 2. 创新商业模式 小型企业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比如共享经济、虚 拟实境等新型业务模式的引入,能够为小型企业创造更多的商机。 3. 强化企业灵活性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小型企业的生产灵活性,通过定制化生产满 足客户需求,迅速调整生产流程以适应市场变化。 总结而言,数字经济正成为驱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新引擎。通过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企业可以提升运营效率,拓展市场,降低成本,

促进食品工业大中小型企业融通发展实施方案

促进食品工业大中小型企业融通发展实施方案 食品工业研究需要关注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农村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食品生产和供应基地,食品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地区的支持和保障。食品工业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农村地区的农产品种植和加工技术,帮助农民提高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食品工业研究还可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振兴。 食品工业研究应当明确研究目标,例如提高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寻求新的加工技术和方法、推动食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等。还需考虑与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相契合,以实现产学研结合,促进食品工业的科技进步。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食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现代社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食品工业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策环境、市场需求、技术水平和资源供给等。 本文内容信息来源于公开渠道,对文中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或可靠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相关领域的建议和依据。 一、食品工业特点 (一)市场规模庞大 食品工业作为一个重要的制造业领域,具有巨大的市场规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食品工业面临着广阔的市场空间。

尤其是在人口众多的国家和地区,食品工业市场更是庞大而具有潜力。 (二)生产过程复杂 食品工业的生产过程相对复杂,需要进行原料采购、加工生产、包装运输等多个环节。不同食品产品的生产过程各异,但都需要严格控制质量和卫生安全,确保产品的合格和符合消费者需求。 (三)依赖性强 食品工业对原材料的依赖性非常强。农产品、畜牧产品等是食品工业的主要原材料来源,因此与农业、畜牧业等紧密相关。同时,食品工业也与供应链中的物流、储存等环节密切相关,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四)技术含量高 食品工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运用各种技术手段,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食品加工技术、包装技术、储存技术等都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五)消费者需求多样化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消费者对食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有些消费者注重产品的安全和营养价值,有些则更看重口味和风味,还有些消费者喜欢时尚的包装和品牌文化。因此,食品工业需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创新和调整产品的开发和生产。 (六)质量监管严格

保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保山市进一步帮扶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

保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保山市进一步帮扶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保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公布日期】2022.09.01 •【字号】保政办发〔2022〕35号 •【施行日期】2022.09.01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经济运行 正文 保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保山市进一步帮扶中小微企 业纾困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办、局: 《保山市进一步帮扶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工作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保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9月1日 保山市进一步帮扶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工作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进一步帮扶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云政办发﹝2022﹞42号),切实推动帮扶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政策落地见效,推动中小微企业保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实现平稳健康发展,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深入实施“十大专项行动” (一)财政惠企专项行动。贯彻落实好省级帮扶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措施,聚

焦“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扶优扶强,积极争取省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加强资金统筹,认真落实各级旅游高质量发展、文旅行业纾困帮扶、旅游业恢复发展等政策措施,助力文化旅游行业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及时申报上级惠民利企补助资金,落实重点农业企业新增贷款贴息、特色农产品加工和冷链物流奖补资金以及对茶叶、生猪、肉牛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奖补资金。用好市级绿色食品牌奖励补助政策,及时兑现补助资金。落实好稳增长15条的财政支持措施。(市财政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农业农村局、商务局、文化和旅游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二)减税降费专项行动。全面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大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实施力度有关政策,落实好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及“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行业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力度。广泛开展税收政策宣传,持续提供便捷服务,引导中小微企业对税收优惠政策“应知尽知”、“应享尽享”。持续清理涉企收费,继续深入推进转供电、供水供气等环节价格监管工作。不得收取《全国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外的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通过落实退税减税降费系列政策,确保市场主体从国家减税降费政策中得到实惠。(市财政局、市税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场监管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三)融资便利专项行动。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旅游等行业中小微企业提供担保并降低担保费,积极争取省级财政融资担保降费补贴。深入推进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动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建立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不良容忍度、绩效考核等措施,强化正向激励,增强业务开拓内生动力,提升尽职免责执行效率。发挥再贷款精准支持和结构引导作用,确保全年再贷款累计投放量较2021年大幅增加,充分利用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加大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地方法

《关于优化人才服务促进科技创新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

《关于优化人才效劳促进科技创新推动高精尖产业开展的假设干措施》 《关于优化人才效劳促进科技创新推动高精尖产业开展的假设干措施》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现将《关于优化人才效劳促进科技创新推动高精尖产业开展的假设干措施》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施行。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23年12月31日 为深化贯彻落实党的____精神,充分发挥人才的战略资作用,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促进科技创新,推动高精尖产业开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如下措施。 一、以更加开放的政策引进使用人才 (一)加大海外人才引进使用力度 1.强化特聘岗位引才作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及新型研发机构,可按需设置特聘岗位,聘请具有全球视野、掌握世界前沿技术、熟悉国际间商务、法律、金融、技术转移等规那么的海外人才。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特聘岗位不受

单位岗位总量和构造比例的限制,不对应行政级别和专业技术职务,不占单位编制,可采用年薪制、工程工资、协议工资等多种薪酬分配方式。聘用后发挥作用突出的,可优先入选“海聚工程”,获聘“北京市特聘专家”,并获得50万元至100万元的奖励。(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外专局) 2.支持创新主体引进使用海外人才。本市行政区域内各类创新主体均可申请引进国外技术和人才工程(以下简称引智工程),对于入选的常规引智工程给予1年、最高50万元的资金支持,对于入选的重点引智工程给予连续3年、每年不少于50万元的资金支持。支持科技和文化类创新企业、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科研类社团组织和科研效劳机构等主体引进使用高层次海外人才,聘用“国专家的最高可给予其工资薪金80%的资助,聘用“海聚工程”外国专家的最高可给予其工资薪金50%的资助,聘用“海聚工程”中国籍专家的可为其办理人才引进。(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外专局、市财政局) 3.鼓励海外人才来京开展。对于具有重大原始创新才能的海外科学家、具有重大技术革新才能的海外科技领军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海外投资人、提升工程运营管理程度的海外职业经理人、海外创新创业效劳团队等高层次人才,推荐办理5至10年的屡次往返人才签证(R字签证)。为高层次海

中国式现代化某州篇章装备制造强市建设行动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某州篇章装备制造强市建设行动方案 为推动我市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发展,向“高精尖”突破,力促制造强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展现中国式现代化某州篇章,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工作目标 深入推动汽车及零部件、管道装备、铸造、包装机械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产业升级和科技引领为导向,以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为抓手,持续壮大装备产业规模,不断增强特色产业集群实力,推进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向更高层次跨越式发展,再造传统装备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立足某州现有装备制造业发展基础,加快培育智能装备、能源装备、先进再制造等新兴产业,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打造工业机器人、激光加工装备、数控机床、风光电设备、制氢装备、海工装备等重点装备制造场景,依托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基础加快新能源电池装备产业布局,促进制造业实现突破式发展,打造全市现代装备制造业体系新支柱。 顺应高端化、精密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态势,装备制造业产业布局持续优化,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产业集群规模不断壮大、效益明显提升,标准品牌建设进一步加强。 到2025年,全市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营业收入达到2000亿,产业创新和产业协同能力明显提升,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形成链群完整、特色明显的现代化新体系。 到2035年,全市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营业收入达到3500亿,全面实现装备制造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和产业治理现代化,形成一批带动性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标志性产业链和先进制造业集群。 二、主要任务 (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把链条塑造作为产业体系建设的生命线,深入推进价值提升延链、技术改造强链、精准招商补链,全力打通产业链断点堵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增强产业发展活力。聚焦管道装备、汽车及零部件、智能装备、包装机械等重点装备制造产业,鼓励企业从优势领域向上下游高价值领域拓展,拉长产业链条;支持企业发展服务型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向价值链高端环节拓展。对接落实全省“千项技改”工程,做强产业链关键及基础环节。(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提升产业基础能力。聚焦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工业基础软件、先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领跑者”企业培育行动方案》的通知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领跑者”企业培育行动方案》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公布日期】2022.07.13 •【字号】冀政办字〔2022〕99号 •【施行日期】2022.07.13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企业 正文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领跑者”企业培育行动方案》 的通知 冀政办字〔2022〕99号 各市(含定州、辛集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雄安新区管委会,省政府有关部门: 《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领跑者”企业培育行动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2年7月13日

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领跑者”企业培育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聚焦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企业上市为导向,以优化生态为支撑,大力培育创新卓越的“领跑者”企业,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主要目标 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领跑者”企业(以下简称“领跑者”企业),是指集群内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质量效益优、有上市意愿,具有引领、示范、带动作用的优质中小企业,到2023年,培育上市企业8至10家(上海、深圳、北京证券交易所及境外主要证券交易所)。全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3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3500家,“领跑者”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达到3%;到2025年,上市企业达到30至50家。全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5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5000家,“领跑者”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达到3.5%。 二、重点措施 (一)企业上市行动。 1.锁定培育目标。针对上海、深圳、北京证券交易所不同板块上市条件,组织对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头部企业调研摸底,分行业、分层次、分梯队,遴选500家有上市意愿的企业纳入上市培育库(以下统称入库企业),实施重点培育。(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河北证监局、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各市(含定州、辛集市)政府,雄安新区管委会负责。以下均需各市(含定州、辛集市)政府、雄安新区管委会落实,不再列出) 2.精准培训辅导。组织专业团队,采取入企服务、典型引路、“把脉开方”等方式,逐市、县对入库企业开展上市培育与资本运作专题培训。加强与上海、深圳、北京证券交易所战略合作,借智借力,加快推动我省企业上市步伐。优选清河

云南省进一步帮扶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工作方案

云南省进一步帮扶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工作方案 (2022年5月31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住经济大盘、助企纾困的安排部署,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加剧、国内疫情多发等因素影响,确保政策落地见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推动中小微企业保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实现平稳健康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确保政策落地 深入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培育计划,大力开展把政策宣传解读、政策服务、政策兑现送进门“三进市场主体”活动。聚焦惠企政策落地见效,围绕“政策明”、“能落地”、“快兑现”,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靠前发力、主动发力、精准发力,组织实施“十大专项行动”。 (一)财政惠企专项行动。优化财政有关领域专项资金支出结构,积极向中小微企业倾斜,纳入省级扩围直达资金管理,实现财政惠企资金直达快享。在2022年初预算安排5亿元省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基础上,再统筹财力增加安排5亿元,聚焦“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扶优扶强,促进大中小型企业融通发展。引导各州、市安排资金支持当地特色中小微企业发展,对困难中小微企业房租、水电气费给予补助。安排旅游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约20亿元,落实旅游高质量发展、文旅行业纾困帮扶、旅游业恢复发展等奖补政策,助力文化旅游行业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对重点农业企业2022年新增贷款,按照不高于5%的利率给予50%贴息;围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和冷链物流等农业重点环节,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投资奖补。优化财政资金支出结构,加大商贸服务业中小微企业纾困帮扶,提高纾困帮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省财政厅牵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和旅游厅,各州、市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二)减税降费专项行动。编制《云南省中小微企业减税降费政策指引》,开通服务中小微企业享受减税降费政策“绿色通道”,落实好退税减税降费系列政策,广泛开展税收政策宣传,利用大数据筛选确定符合政策适用条件的中小微企业纳税人、缴费人,有针对性地推送优惠政策,引导中小微企业对税收优惠政策“应知尽知”、“应享尽享”。省财政统筹有关财力50亿元进一步加大对州、市、县、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支持留抵退税政策落实和基层“三保”保障。持续清理涉企收费,深入推进转供电、供水供气等环节价格监管工作。(省财政厅、省税务局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管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三)融资便利专项行动。省财政加大融资担保补贴力度,引导省信用融资担保公司、省农业融资担保公司从2022年6月1日起对小微企业、支农贷款担保实行“零费率”;对其他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实施支小支农贷款担保降费给予50%的财政补贴。深入推进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动金融机构持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加大首贷、续贷、信用贷投放。依托金融科技提高获客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降低抵押担保要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融资对接和咨询辅导服务,健全重点企业名单制管理,提高融资便捷度、可及性、精准性。加快推进云南省地方征信平台建设,促进政府部门和公用事业单位涉企信息向金融机构、征信机构等开放共享,丰富征信

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实施方案

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实施方案 一、统筹谋划重点产业及产业集群布局 立足各区域功能定位和比较优势,调整优化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布局,增强产业发展整体性和协调性,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与城市功能定位协同匹配,构建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将珠三角核心区打造成为世界领先的先进制造业发展基地,大力推动高精尖制造业发展,支持东莞市建设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支持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地区做大做强绿色石化、新能源、轻工纺织等战略性产业,积极发展产业链条长、产业带动性强的先进制造业,建设成为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坚持生态优先,推动北部生态发展区转型升级,推动工业集中进园,重点发展环境友好型生态产业。 二、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着力抓好产业链稳链、补链、强链、控链工作,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强化产业转型升级和质量品牌建设,推动重点产业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一)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瞄准重点产业链加快建设产业共性技术平台,提升基础零部件、基础原材料、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以及质量标准和检测等基础能力水

平,夯实产业发展基础。积极参与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主动对接、积 极组织开展国家级产业基础提升相关重点项目。加大制造业核心基础零部件、核心电子元器件等领域科研攻关力度,掌握产业基础关键核心技术和 产业基础数据。编制制造业重点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组织开展分阶段分 领域技术攻关。 (二)保障重点产业链稳定安全 建立重点产业链的核心企业库,围绕产业链关键核心环节强化招商引资。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生物医药领域,梳理产业链上下游关键核心技术的短板、薄弱环节、有望突破的细分领域,形成补短板路线图和锻长板清单。以重点整机产品研制为切入点,支持省内重点企业与国内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联合技术攻关和生产制造,着力打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集成服务等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全球布局,深度参与构建涵盖生产体系、研发基地、营销网络和跨国供应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 三、战略性产业集群 (一)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重点打造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带,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主动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重点发展新一代通信设备、新型网络、手机与新型智能终端、高端半导体元器件、物联网传感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等产业。

夯实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基础工作方案

夯实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基础工作方案 全市统筹疏解非首都功能、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高精尖产业进入创新发展、提质增效新阶段,为“十四五”时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深化开放合作激发产业新活力 发挥“两区”建设政策叠加优势,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政策体系,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重组,持续推动国际产能合作提质升级。 (一)高水平打造一批国际化产业园(片)区 高水平推动自贸试验区高端产业片区建设。推动北京自贸试验区高端产业片区亦庄组团、大兴组团建设,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赋能,巩固扩大两个组团产业基础优势,引进一批高端研发和制造项目,将高端产业片区打造成为科技成果转换承载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和国际高端功能机构集聚区。鼓励顺义区、昌平区、房山区等围绕主导产业方向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协同高端产业片区落地建设国际合作产业项目。 高水平推动数字贸易示范区建设。以推动数字贸易开放创新发展为目标,以实现跨境数据安全有序流动为着眼点,推进规则探索、创新政策举措、突破制度瓶颈,增强北京在全球数字领域的先导性、话语权和影响力。依托中关村软件园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朝阳金盏国际合作服务区、自贸区大兴

机场片区打造“三位一体”数字贸易试验区,支持中关村软件园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打造“数字贸易港”和数字经济新兴产业集群、朝阳金盏国际合作服务区打造数字经济和贸易国际交往功能区、自贸区大兴机场片区打造数字贸易综合服务平台。 高水平推动国际合作产业园建设。重点推动中日、中德等国际合作产业园建设,探索推进双向投资升级,吸引一批国际化经营的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入驻,努力建成我国对日、对德开放合作的重要窗口。探索园区国际化建设运营模式,完善类海外环境,创新产业发展、人才引进、金融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政策。鼓励全市产业园区提升开发运营国际化水平。 (二)高质量培育一批双向创新载体 构建全球创新网络重要节点。加强与全球一流创新中心链接,畅通多元化国际交流合作通道。围绕创新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装备、氢能等细分领域,支持设立境外投资基金、双边基金,引导国际知名企业、机构设立或与本市领军企业共建跨国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构筑全球互动的技术转移网络。重点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海淀、朝阳、顺义、大兴等区打造一批国际产业服务平台、技术创新交流中心、国际人才社区等国际化高端要素聚集平台。围绕5G、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能源、航空航天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合作交流平台。 鼓励创新主体拓展海外市场。推动本市高精尖产品、技术和服务主动参

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常州市加快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行动计划的通知

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常州市加快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行动计划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公布日期】2022.01.28 •【字号】常政办发〔2022〕10号 •【施行日期】2022.01.28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发展规划 正文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常州市 加快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行动计划的通知 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常州经开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现将《常州市加快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月28日附件:常州市加快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行动计划 常州市加快培育发展“专精特新” 中小企业行动计划 为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江苏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进一步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锻铸常州国际化智造名城新优势。根据《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提升中小

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的通知》(工信部企业〔2021〕169号)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政法〔2021〕70号)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积极落实省、市党代会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大力推进“532”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着力打造一批专注细分领域、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优、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管理体系完善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标准打造长三角产业中轴,助力常州现代化建设。 二、总体目标 到“十四五”期末,“专精特新”理念成为全市中小企业发展的广泛共识和行动先导;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为创新发展动力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协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到2025年,我市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实现倍增,达到50家,保持全国同类城市领先地位;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达到100家,继续保持全省第一方阵,进入“专精特新”小巨人30强城市;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350家,市级培育库企业数达到2000家;全市“专精特新”上市企业数实现倍增,达到60家;“专精特新”企业产值增速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5个百分点,投资增速高于全市工业投资增速5个百分点;独角兽企业达到5家,15家企业进入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 三、重点任务

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开展“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行动的通知

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开展“一起益企”中小企 业服务行动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公布日期】2022.04.13 •【字号】津工信中小创〔2022〕3号 •【施行日期】2022.04.13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企业 正文 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开展“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 行动的通知 各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有关单位: 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行动的通知》(工信厅企业函〔2022〕58号)的要求,切实帮助中小企业纾困解难和创新赋能,实现平稳健康发展,定于2022年在全市范围开展“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行动。现将具体方案通知如下: 一、主题和目标 (一)行动主题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宣传政策、落实政策,纾解难题、促进发展”为主题,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骨干支撑作用,汇聚和带动各类优质服务资源,组织服务进企业、进园区、进集群,为中小企业送政策、送管理、送技术,稳定市场预期,坚定发展信心,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发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国家及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引领带动作用,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广泛宣传各级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帮助中小企业知晓政策、理解政策、享受政策,提高政策知晓率和惠及面。聚焦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数字化转型、管理提升、市场开拓等方面的短板弱项,广泛动员和组织各类服务机构参与服务行动,强化对小微企业、困难行业企业服务供给,帮助中小企业切实解决生产经营和发展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不断提升服务质量,精准满足企业服务需求,增强企业获得感。 二、行动内容 (一)围绕“宣传政策、落实政策”,开展政策服务。 内容包括:广泛宣传政策、精准推送政策、咨询解读政策、帮助享受政策。 (二)围绕“纾解难题、促进发展”,加强专业服务。 内容包括:创业培育服务、创新赋能服务、数字化转型服务、育才引才服务、管理咨询服务、投融资服务、市场开拓服务、权益保护服务。 三、行动方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