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学概论复习

生态学概论复习

生态学概论复习
生态学概论复习

生态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

尺度:某种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有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

生境:特定生物个体或群体栖息的生态环境,或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食物或其他生物等。

生态幅: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即该生物的生态幅。

生态位(基础与实际):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描述了某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基础生态位:物种所能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即潜在的生态位空间就是基础生态位。实际生态位:一物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空间。)

光周期:在陆地上不同地理区域和季节里,昼夜长短的周期性变化。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该定律成立的条件:一、生物的内环境和外环境处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衡;二、考虑生态因子间的可补偿性。)

耐受性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生态因子。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阿利氏规律:动物有一个最适宜的种群密度,种群过密或过疏都可能对自身产生不利影响。

阿仑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贝格曼规律: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动物大。

驯化(自然/人工):生物个体对环境变化所表现出来的形态或生理的可逆变化过程(人工驯化:有机体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生理调节反应。气候驯化:有机体对自然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生理调节反应。)

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关于植物的物种内的密度效应,目前有两个基本规律:最后产量恒值法则、-3/2自疏法则。最后产量衡值法则: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植物的最后产量总是差不多一样的。–3/2自疏法则:同种植物因密度引起的个体死亡。自疏导致的密度和个体重量之间的关系在双对数图上曲线的斜率为-3/2。

领域与领域行为:领域:指由个体、家庭或其它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它成员侵入的空间。领域行为:动物保卫领域的方式很多,如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异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其领域范围;或威胁、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等,称为领域行为。

社会等级: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意义:影响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促进群落的形成和演替。)

高斯假说/竞争排除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生物群落:在特定时间中,聚集在同一地段(空间)上的不同种群的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种生物群落。

生态交错区:亦称群落交错区、生态过渡带。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指在群落边缘的生物个体因得到更多的资源而生长特别旺盛的现象。

中度干扰假说:不同程度的干扰,对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是不同的,群落在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

群落演替: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依次取代的过程(通常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原生演替:原生裸地是指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包括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没有任何植物繁殖体存在的地段。开始于原生裸地上的演替称为原生演替。

次生演替:次生裸地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有曾经生长在此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段。发生在次生裸地上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林得曼效率:n+1营养级所获得的能力占n营养级获得能量之比。能量沿营养级移动时,逐渐变小,后一营养级大约只占前一营养级能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新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渐扩展的现象。

生态足迹: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容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

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㈠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㈡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有哪些?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从分子到生物圈。一、生物:呈等级组织的,分子、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和生物圈。二、环境:包括3大圈层,即大气圈、水圈和

岩石圈。(从分子到生物圈。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生物群区→生物圈)

㈢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有观察法、实验法、模拟法。

野外的研究方法是首先的,并且是第一性的;实验研究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研究是理论研究最常用的方法。

三、环境因子

㈠掌握水分、温度、土壤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与影响

(1)水的生态作用:(1)水是任何生物体生存的重要条件。水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对稳定环境温度有重要意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还能使生物保持一定的状态。(2)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水分对植物生长有最低、最适合最高值3基点;水分不足时,引起动物的滞育和休眠。(3)影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降水量最大的赤道热带雨林种的植物比降水量较少的大兴安岭红松林的要多很多;年降水量比较:森林>400mm,草原、荒漠<400mm。

(2)气态水:(1)保持湿度(2)液化形成液态水(3)大气中气态水的存在能够阻挡地面长波辐射向宇宙空间逸散,因而对地面有保暖作用。(4)气态水的相变,不仅伴随着能量的吸收和释放,也是大气中云雾雨雪的基础。

(3)固态水:(1)融化成液态水(2)冬季,水从上向下结冰,冰作为绝热体阻止冰下水进一步降温,从而减少了水体的冻结,保护了水生生物的生存。冬天覆盖在植物上的厚厚的雪层能减少植物热量向外散失,从而起保温的作用。(3)大的冰雹常常会毁坏植物和砸伤人畜。(4)冰川是部分物种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它对生物多样性的延续有一定的作用。

(2)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许多重要生态过程发生的场所;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场所;是陆生植物的基质和营养库。其物理性质有质地与结构、水分、空气、温度,化学性质有酸碱度、有机质、矿质元素。

(1)物理性质:土壤质地与结构,通过影响土壤的其他理化性质来影响生物的活动;土壤水分,土壤的矿质营养必需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过多或过少对植物、土壤动物、微生物菌不利,影响土壤动物的生存和分布;土壤空气,氧气含量较大气低,二氧化碳含量较大气高,它的通气程度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活动情况进而影响植物的营养状况;土壤温度,直接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和根系的生长、呼吸及吸收能力,限制养分的转换来影响根系的生长活动,土温的变化导致土壤动物产生行为的适应变化、大多数土壤无脊椎动物随季节变化进行垂直迁移。

(2)化学性质:土壤酸碱度,与土壤微生物活动、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营养元素的转化与释放、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土壤保持养分的能力及生物生长等有密切关系,土壤酸碱度对土壤动物区系及其分布有重要影响;土壤有机质,包括腐殖质和非腐殖质,影响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分布;土壤矿质元素,植物生命活动需要9种大量元素和7种微量元素,影响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限制养分的转化而影响根系的生长活动。

(3)土壤的生物特性。土壤生物种类多;生物活动产生土壤;土壤动物的生命活动,影响土壤肥力和植物的生长。

(3)温度对生物的作用和影响:

温度与生物生长:温度是最重要的生态因子之一,参与生命活动的各种酶都有其最低、最适和最高温度,即三基点温度;不同生物的三基点不同;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生物生长的速率与温度成正比;外温的季节性变化引起植物和变温动物生长加速和减弱的交替,形成年轮;外温影响动物的生长规模。

温度与生物发育:温度与生物发育最普遍的规律是有效积温。

温度与生物的繁殖和遗传:植物春化,动物繁殖的早迟。

温度与生物分布:许多物种的分布范围与温度相关。

㈡几个基本定律:最小因子定律、限制因子定律、耐受性定律

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限制因子定律:生态因子低于最低状态时,生理现象全部停止;在最适状态下,显示了生理现象的最大观测值;最大状态之上时,生理现象又停止。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四、种群生态学

㈠种群的定义与意义

定义: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的集合;即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同种个体的总和。

意义: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㈡种群动态研究的内容?

研究种群大小或数量,在时间、空间的分布与变动规律,以及引起这些分布与变动的原因。包括种群的密度和分布、种群统计、种群增长模型、种群的数量变动。

㈢种群的空间结构特点?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的内分布型。其类型有:随机的、均匀的和成群的。原因:资源分布、繁殖方式、行为。随机:个体在种群中出现的机会是相等的,个体间互相不影响,在自然界中不常见;均匀:个体呈等距离的分布格局,竞争引起,在自然情况下,最为罕见;成群:个体呈块状或呈簇、成群分布,由资源分布不均、植物种子传播方式、动物的集群行为引起。成群分布最常见,原因有:资源分布不均匀、繁殖方式:植物种子传播方式一母株为扩散中心,行为:动物的集群行为等。

㈣种群增长的类型?

1、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前提:种群不受资源限制,即不受密度变化的影响。分为世代不重叠离散型和世代重叠连续型,即指数式增长——“J”行曲线。

世代不重叠离散型

假设:种群增长是无限的;世代不重叠。

模型:N t=N0λt

世代重叠连续型

假设:种群增长是无限的;世代重叠、连续。

模型:N t=N0e rt(马尔萨斯/Malthus 方程或指数增长模型)

模型的意义:根据r值的大小判断种群大小。正、负或零时,分别表示种群的正增长、负增长或零增长。

2、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即逻辑斯蒂增长模型。

自然情况下,随着种群密度增加,会导致资源缺乏等,影响种群增长率r。

前提:有一个环境容纳量(K),当可Nt=K时,种群为零增长;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是成比例的。

根据假设,种群在有限环境下的增长将不是“J”型,而是“S”型。

逻辑斯谛方程

逻辑斯谛曲线的特征

–增长曲线接近K值,但不会超过这个最大值的水平

–曲线的变化是逐渐的、平滑的,而不是骤然的

–五个时期

·开始期:种群个体很少,密度增长缓慢,这是因为种群数量在开始增长时基数还很低

·加速期:随着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

·转折期: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K/2)时,密度增长最快

·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

·饱和期:种群密度达到环境容纳量,数量饱和

逻辑斯谛曲线的意义

–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是渔业、牧业、林业等领域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

–模型中两个参数r和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㈤了解种群的季节消长、种群波动、种群爆发

(1)种群的季节消长

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可区分为年内(季节消长)和年间变动。不同生物其季节消长规律不同。具有季节生殖的物种,尤其是动物与草本植物季节消长规律明显。

(2)种群波动

种群波动的原因

–环境的随机变化

–时滞(延缓的密度制约)

–过度补偿性密度制约

波动类型

–不规则波动:植物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其数量相对稳定,如大型木本植物。动物尤其是昆虫则年际变化大,如落叶松毛虫经常泛滥成灾,其大发生一般有规律,有周期性爆发现象,但周期由于各地种群世代(一年一代、二年一代)、外界因子影响及立地条件等差异性而不一致。

–周期波动:通常由捕食或是食草用导致的延缓的密度制约造成;可能发生在食物链的不同营养级中,但食草动物和食物的变化最基础。

(3)种群爆发

具有不规则或周期性波动的生物都可能出现种群的爆发,如蝗灾、鼠害、赤潮。

㈥了解物种形成的方式

种群形成的方式:一般分为三类:

1.异域性物种形成:与原来种由于地理隔离而进化形成新种。

2.同域性物种形成:新种从原来种群分布区内出现,没有地理隔离。

3.邻域性物种隔离:新种形成在相邻种群,存在部分地理隔离。

㈦r选择与K选择

将生物按栖息环境和进化对策分为两类:r-对策者和K-对策者,前者属于r-选择,后者属于K-选择。r-选择:种群增长率最大,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高的繁殖能量分配和短的世代时间(周期),适应不稳定环境。K-选择:种群竞争能力最大,生长缓慢、大型成体、数量少但

体型大的后代、低繁殖能量分配和长的世代时间,适应稳定环境。

r-选择和K-选择相关特征的比较

不利环境,有利于建立新的种群和形成新的物种。K-选择:竞争能力强、数量稳定、大量死亡的可能性小;由于r低,种群数量下降后恢复困难。

㈧种内关系有哪些?

种内关系:各种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竞争,自相残杀,性别关系,动物的领域性与社会等级,植物的他感作用。

㈨种间关系有哪些?

种间关系: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包括:种间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

㈩捕食对猎物的影响及其意义(作业)

1. 捕食作用对猎物种群的影响:

①. 任一捕食者的作用,只占猎物种总死亡率的很小一部分,因此去除捕食者对猎物种仅有微弱影响。

②. 捕食者只是利用了对象种中超出环境所能支持的部分个体,所以对最终猎物种群大小没有影响。

③. 影响很明显。

2. 捕食的意义:

①.捕食者与猎物的协同进化:

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

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

捕食者适于捕食的特征:锐齿、利爪、尖喙、毒牙等工具。

猎物逃避捕食的对策(防御机制):保护色、警戒色、拟态、假死、集体抵御、刺、硬皮等。

捕食者与猎物协同进化的结果常常是使有害的“副作用”减弱。

②.捕食者通过捕食直接获得营养以维持自己生命。捕食者与猎物的关系在调节猎物种群数量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被捕食者往往是体弱患病的个体,从而阻止了不利基因的延续。捕食者的捕食降低了被捕食者的种间竞争,从而更多的被捕食者可以生存,故被捕食者的多样性得以维持。

五、群落生态学

㈠生物群落的定义

在特定时间中,栖息在同一地段上的所有种群的集合。

㈡生物多样性及其含义

生物多样性:生物种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地球上生物个体中所包含的遗传信息的总和;物种多样性:地球上的生物类型及种类;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圈中生物群落、生境和生态过程的丰富程度。

物种多样性具有两种涵义:

1.种的数目或丰富度:群落所含有的物种数目的多寡。

2.种的均匀度: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

㈢了解优势种、建群种、关键种

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

建群种优势层中的优势种。

关键种对群落具有重要影响的物种,移出对群落影响严重。

㈣了解生物多样性指数

多样性指数反映物种丰富度和均匀性,包括三个层次:α多样性:

辛普森指数,基于在一个无限大小的群落中,随机抽取两个个体,它们属于同一物种的概率是多少这样的假设而推导出来的。

计算公式

S为物种数目,Pi为种i 的个体在全部个体中的比例,Ni为种i 的个体数,N为群落中全部物种的个体数。

香农-威纳指数,描述种的个体出现的紊乱和不确定性。不确定性越高,多样性也就越高。

计算公式

S为物种数目,Pi为种i 的个体在全部个体中的比例。

β多样性:γ多样性。

㈤掌握群落演替→演替的实质?

演替: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依次取代的过程,通常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演替的实质:新物种迁移/入侵→定居→竞争的过程。

迁移/入侵:植物繁殖体传播的过程。

定居:植物繁殖体到达新地点后,开始发芽、生长、繁殖的过程。

竞争:随着植物个体增加,个体之间以及种与种之间对光、水、营养等资源的分配过程。

㈥裸地的概念

原生裸地是指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包括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没有任何植物繁殖体存在的地段。

次生裸地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有曾经生长在此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段。

㈦了解水生、旱生演替系列

演替系列:从植物定居开始,到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为止,这个过程叫做演替系列。

水生演替系列:从水生环境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一般都发展到陆地群落,如淡水湖或池塘中水生群落向中生群落的转变过程。

旱生演替系列:从干旱缺水的基质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如裸露的岩石表面上生物群落的形成过程。㈧了解演替的方向以及演替顶极学说

生物群落的演替,按其演替方向可分为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

进展演替:群落沿着简单到复杂、从先锋群落经过一系列阶段的演替,到达中生性顶级群落的过程。逆行演替:从稳定较大、结构较复杂的群落向结构简单、稳定性小的群落的演替,有时甚至倒退到裸地。

进展演替与逆行演替的特点

演替顶极学说:

演替顶极:每一演替系列都是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不同的演替阶段,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单元顶极论:在一个气候区域,不论初始演替条件如何,植物群落的差异逐渐缩小,最终都将发展为

一个相对稳定的气候顶极;

多元顶极论:在一个气候区域,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一定都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气候顶极终点,还可能有土壤顶极、地形顶极,或存在一些复合型顶极,如地形-土壤。

顶极格局假说:在任何一个区域,随着环境梯度变化,各种类型的顶极群落是连续变化的,不是截然离散的,因而构成一个顶极连续变化的格局,格局中分布最广泛且位于格局中心的顶极群落,构成优势顶极,最能反映该地区气候特征。

六、生态系统生态学

㈠生态系统的定义、构成,及其基本功能

定义: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构成:总分为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生物又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1.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组成。非生物环境:包括参加物质循环的无机元素和化合物,联系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物质和气候或其他物理条件。生产者:自养型植物,包括所有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蓝绿藻和光合细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食物来源。消费者:只能依赖生产者生产的有机物为营养来获得能量。分解者:将动植物体的复杂的有机物还原为无机物,把养分释放出来,归还给环境中,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蚯蚓等。

2.关系:非生物环境为生物的生长、繁殖物质和能量。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复杂的有机物,使生产者的生物量增加。消费者摄食植物已经制造好的有机物,通过消化、吸收并再合成自身所需有机物,增加动物的生物量。分解者将动植物体的复杂的有机物还原为无机物,把养分释放出来,归还给环境中。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这3个亚系统的生物成员与非生物环境成分间通过能流和物流而形成的高层次的生物学系统,是一个物种间、生物与环境间协调共生,能维持持续生存和相对稳定的系统。基本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㈡食物网、食物链

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

食物网: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形成一个网状结构。

食物链的类型

捕食食物链:绿色植物为起点到食草动物进而到食肉动物的食物链。

碎屑食物链:动、植物的遗体被食腐性生物(小型土壤动物、真菌、细菌)取食,然后到它们的捕食者的食物链。

寄生食物链:以大型动物为食物链的起点,继之以小型动物、微型动物、细菌和病毒,后者与前者是寄生关系。

生物放大:指在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㈢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

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如,作为生产者的绿色植物和所有自养生物都位于食物链的起点,共同构成第一营养级。所有以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为食的动物都属于第二营养级,即植食动物营养级。第三营养级包括所有以植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以此类推,还可以有第四营养级(即二级肉食动物营养级)和第五营养级。

生态系统中营养级数目:

各营养级消费者不可能100%利用前一营养级的生物量;各营养级同化率也不是100%,总有一部分排泄出去;各营养级生物要维持自身的活动,消耗一部分热量。

能流在通过各营养级时会急剧减少,食物链不可能太长。因此,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一般只有四、五级,很少超过六级。

生态金字塔:各个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可用生物量、能量和个体单位来表示,分为: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

能量金字塔:各营养级所固定的总能量值的多少来构成的生态金字塔。以相同的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内的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所积累的能量比率来构造。

生物量金字塔:以相同单位面积上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的生物量即生命物质总量建立的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单位面积内生产者的个体数目为塔基,以相同面积内各营养级位有机体数目构成塔身及塔顶。

能量金字塔表达营养结构最全面,确切表示食物通过食物链的效率,永远是正塔型;数量金字塔过分突出小生物体的重要性;生物量金字塔过分突出大生物体的重要性。

㈣初级生产力

自养生物的生产过程称为初级生产。初级生产力指自养生物(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净初级生产量:初级生产量中扣除植物呼吸消耗而余下的产量。

初级生产的生产效率:生产效率=初级生产量(被固定的光能)/ 入射光能

自然情况下,初级生产效率<3%;全球平均为0.2~0.5%;人工农业系统可达6~8%。

地球上初级生产力的分布及特点:

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初级生产力不同。陆地>水域;河口>大陆架>大洋区。

初级生产力(陆地)随纬度增加而逐渐降低;

初级生产力(生态系统)随群落的演替而变化;

水体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有垂直变化;

初级生产力随季节变化。

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陆地生态系统):光、CO2、水、营养物质、温度,食草动物的捕食减少光合作用生物量。

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水域生态系统):光是限制水域初级生产量的一个重要因子。

富养化:N、P是造成湖泊水库富养化的主要营养物质。

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

1.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动是单一方向的。能量以光能的形式进入生态系统后,就只能以热的形式不断地散逸于环境中。

2.从太阳辐射到被生产者固定,再经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能量是逐级递减的过程。各营养级消费者不能百分之百地利用前一营养级的生物量;各营养级的同化作用越是百分之百的;生物的新陈代谢要消耗一部分能量。

㈥了解三种类型的物质循环以及C、N、S、P循环的特点,掌握物种循环的特点与全球环境问题的关系?

水循环:陆地、大气和海洋中的水,形成了一个水循环系统。

气体型循环:物质以气态分子形式参与的循环,如CO2、N2。

沉淀型循环:物质以非气态分子形式、非水分子形式参与的循环;通常循环物质以风化的岩石和沉积物为主,如P、Na)

C、N、S、P循环的特点_

碳循环:碳是生命骨架元素,碳循环研究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核心问题。人类大规模使用化石燃料,大大加速了CO2 的再次释放,对碳循环造成重大影响,可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

氮循环:氮元素是生命代谢元素,是蛋白质的基本成分。氮的固定途径有生物固氮、自然界高能固氮,如闪电和火山喷发;还有人工固氮。在生态系统中,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硝酸盐,合成蛋白质,并沿食

物链传递下去,动植物排泄物或残体等含氮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CO2、H2O和NH3返回环境。

磷循环:磷循环属典型的沉积循环;磷的主要贮存库为不活跃的地壳。岩石经土壤风化释放的磷酸盐和农田中施用的磷肥,被植物吸收进入植物体内,沿食物链传递,翰林有机物经微生物的分解,转变为可溶性的磷酸盐,可再次供植物吸收利用;还有部分磷进入了地质大循环:动植物遗体在陆地表面的磷矿化、磷受水的冲蚀流入海洋。

硫循环:硫的重要性:硫是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基本成分;硫库为岩石圈,岩石库中的硫主要通过生物的分解和自然分化作用进入生态系统;硫循环包括长期的沉积型循环(有机或无机沉积物中的硫)和短期的气体型循环。

掌握物质循环的特点与全球环境问题的关系?

物质循环的特点1.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相伴发生;2、物质可以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和反复利用,但能量流动只有一次,且在流通过程中逐渐以热量的形式耗散。

水体富营养化、酸雨、温室效应:

水体富营养化污染:水体中由于氮;磷等营养元素的过量排入,引起各种水生植物异常繁殖和生长,水体溶解氧量下降,导致水质恶化的现象。水体富营养化时,由于浮游生物(主要是藻类)大量繁殖,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中则叫作赤潮。

酸雨化石燃料的燃烧、汽车尾气的排放产生的SO2和NOx,导致酸雨

温室效应人类大规模使用化石燃料,大大加速了CO2 的再次释放,对碳循环造成重大影响,可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

㈦了解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主要有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生态系统(包括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冻原/苔原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包括:淡水生态系统(可细分为:湖泊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可细分为:河口生态系统、浅海生态系统、大洋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的水平分布:①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植被类型呈现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或沿经度方向从高到低的有规律的分布现象;纬度地带性(植被沿纬度有规律的更替现象)和经度地带性(植被海向内陆有规律的更替现象)。②陆地生态系统的垂直分布:垂直地带性: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引起自然生态系统有规律地垂直交替;③陆地生态系统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和冻原/苔原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类型:淡水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河口生态系统(陆海两类生态系统交错区)、浅海生态系统(海滨潮间带,其深度在200米之间的浅水区)和大洋生态系统(大陆架之外的整个水体和海底)。——供参考】

七、应用生态学(将生态学原理和法则应用于特定领域,如生态保护、生态管理和生态建设,或同其他学科结合,指导实践,使之符合自然生态规律,最终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应用生态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应用生态学与人类生产、生活与环境等诸多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是人类认识自身生产的环境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产效率、维持全球生态良性循环的科学基础,也可以说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科学基础之一。

㈠了解目前地球面临的主要全球性问题

气候变暖、能源短缺、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有毒化学物质和重金属污染、空气污

染、废物处理、臭氧层空洞、过度的海洋捕捞、过度森林砍伐

㈡ 理解并掌握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本质关系,为什么需要可持续发展?

本质关系: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所需的一切资源直接或间接来自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基础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良性运行。

但地球上适合人类和生物生存的空间和资源也是有限的。更多的人意味着需要更多的食物和资源,不论是石油、矿物等非再生资源还是鱼类、森林等可再生资源都会遭遇更大的压力,导致水资源、土地资源(粮食/耕地)及其它自然资源和能源危机。

地球环境是脆弱的。地球环境均受到人类干扰或影响。有毒物质(人类活动导致大量富集)增加生物(包括人类)的风险,如:酸、重金属、有毒有机物(DDT 等杀虫剂)、放射性物质。人类影响严重的地区,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如生物自净过程)已不能应付日益增多的工业废物和生活污染物的排放量。

人类应该认识这种生态限制,使人类的生产和活动服从于地球环境所能承受的限度,不能凭自己意志为所欲为,必须服从和运用生态学规律,否则人类也能破坏自己的栖息环境。社会发展应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即可持续发展。

人的特点:人是地球上众多生物中的一个种,具有自然属性;但是人是高等动物,既有能动性,即非被动地依赖自然环境;按照人类的主观意志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人口现状:自文艺复兴以来,世界人口长势未减,总人口已超过70亿。饥饿、工业污染、贫穷和生态破坏等问题随之而来。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所需的所有食物来自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人类所需的一切能量直接或间接来自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基础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良性运行。自然资源:人类可以利用、自然生成的物质与能量,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分为可枯竭资源和不可枯竭资源。人口与资源问题:更多的人意味着需要更多的食物和资源,不论是石油、矿物等非可再生资源还是鱼类、森林等可再生资源都会遭遇更大的压力;导致水资源。土地资源(粮食/耕地)及其它自然资源和能源危机。环境现状:地球环境均受到人类干扰或影响;有毒物质(人类活动导致大量富集)增加生物的风险;人类影响严重的地区,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如生物自净过程,已不能应付日益增多的工业废物和生活污染物的排放量。

㈢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物种丧失或生物灭绝:物种灭绝是自然过程,但目前物种灭绝/减少的速度不论是局部区域还是全球尺度都过于快速。原因:①背景灭绝;②大量灭绝;③人为灭绝。栖息地丧失、过度利用、外来物种的影响、污染等因素使物种变成小而分散的孤立种群,引起种群数量不稳定性、近亲繁殖,种群减少,甚至消失或灭绝。

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1.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

2.迁地保护,如建立遗传资源种质库、植物基因库,以及野生动物园和植物园及水族馆等。

3.制定必要的法规,对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损失的活动进行打击和控制。

㈣ 我国人口调节的生态学原理?

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率低;管理对策——计划生育政策,原理依据:种群生态学r=T Ro ln ,r 表示种群增长率,R 0表示世代净增殖率,T 表示世代时间。使r 变小的途径有两条:降低Ro 的值或者T 值增大,这就分别是我国实施计划生育里强调的“少生/晚育”。

㈤ 了解其它相关生态学理论的应用

应用生态学理论框架:①个体生态学:生态因子相互作用原理、生物生长定律、最小因子定律和耐受性定律;②种群生态学:种群密度和种群空间分布理论、种群增长与动态理论、种群竞争理论、生态

位理论;③群落生态学:群落组成和结构、群落稳定性、多样性与边缘效应、群落演替理论;④生态系统生态学: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理论、食物链/食物网理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理论、系统功能最优理论、系统/环境承载力理论、生态平衡理论

复旦,陈斌斌,心理学导论,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笔记

WEEK 1 求异与批判意识 ?批判思维是对知识的反思与评价。?创造力来自于批判思维活动。?没有永恒的真理,没有不变的权威。?研究需要批判精神。研究者的纰漏是机会,不是“威胁”。 1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属于心理科学的范畴。?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是把人作为社会成员,在社会相互作用情境下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过程的一门心理学分支学科。 社会心理学同时在社会学与心理学领域出现,导致了社会心理学研究倾向的不同传统。主要接受社会学训练的学者倾向于强调群体心理研究,称为“社会学家的社会心理学”;而主要接受心理学(实验)训练的学者倾向于强调个体社会心理的研究,称为“心理学家的社会心理学”。 关于社会心理学理解的分歧 ? Aronson(1980)说:“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之多,几乎如同社会心理学家的人数之多一样。” –所谓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是采用心理学方法,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真实的和想象的他人存在影响”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则采用社会学方法,“研究不同水平的交往,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组织机构与个人之间、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交往。” 2 社会心理学分析的独特性 社会心理学之所以具有独立学科的地位,是由它分析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独特视角带来的。(例如,星座)在社会心理学的分析中,”环境-人-行为”构成了一个互动系统。行为不再简单被理解为一种心理过程的终极,而是另一个始点。行为在这种互动中获得了动态的意义。 3 人类社会心理产生的根源 (1)达尔文的演化论 ?达尔文的演化论不仅为生物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科学的解释,而且也为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提供了历史的和生物学的视角。?达尔文的演化论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生物进化层面的背景。特别是在研究攻击行为、利他行为时,演化论在帮助理解人的“本性”和一些社会行为方面,提供了解释的依据。 ?演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 ?自然选择使得有利于物种生存的基因会逐渐增多。 (2)麦独孤的本能论 ?麦独孤认为,人的行为——无论是个体的还是群体的——都发自本能。 ?策动与维持行为的根本动力是本能,而不是客观外界的刺激物,一切事物都在于努力实现一定的目的。 ?这些本能是一种先天的或遗传的倾向,是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的源泉和动力,是个人、民族性格及意志形成、发展的基础。?重要的本能包括:逃避(害怕的情绪)、好奇、好斗(愤怒)、生存、饥饿、合群 (3)鲍德温的社会化论?“人是一种社会成果而不是社会单位”?自我、道德是社会的产物。 ?面对社会化时,我们就要面临社会价值观问题 ?我们往往会面对“是”(描述)和“应该”(是准则)。 4 科学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一般认为,科学实验是“科学”社会心理学建立的重要标志,是以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Allport)在1924年在出版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社会心理学》为标志的。这本书的出现宣告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历史正式开始。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奥尔波特被誉为科学或实验社会心理学创始人。 个人与社会责任---社会心理学展望: “人不只是像一个个体那样经历着他个人的生活,而且也自觉或是不自觉地经历着他的时代及同时代人的生活。” 5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方法有三大来源。 ?观察、实验、统计是来自心理学传统的方法。 科学的本质是揭示因果关系 ?第一类是发现问题的方法,以观察方法为代表。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值得研究的心理现象,提出问题。 ?任何科学家研究的“灵感”始于观察。科学家建构理论来解释与预测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最新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1.阐述你对生态圈各圈层关系的认识 生态圈由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组成,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大气圈是动植物最直接的生命系统,没有大气圈提供氧气和CO2,无法进行氧循环和碳循环;水循环通过大气圈运动而实现的,大气环流还调节了气候,使之较适合生物生存。水圈中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水循环保证地球水量的动态平衡。岩石圈的表层即土壤层,是一个特殊的生命子系统,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初级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3.你认为环境生态学与经典生态学有何不同?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 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第二章 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①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形成;②土壤结构、养分代谢和分解过程;③系统中水分的分布、循环和平衡;④景观结构与性质;⑤系统中物种的相互作用与关系。 5.请举例说明“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和虫害防治中的作用? 有效积温法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某一特定的生物类别各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8.环境因子生态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哪几个方面。 (一)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它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而生态因子更侧重于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部分。 (二)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①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②主导因子及特点;③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④环境因子作用的阶段性;⑤环境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三)环境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资料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性质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研究人的意识经验,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因此被誉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旗手”。 3、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其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既研究个体的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对象:正常成年人领域:个人现象: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性质:静态的角度 4、分类: 心理过程:通常把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认知、情感、动机)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心境、灵感) 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能力、气质、性格)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联系密切,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的进行,受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影响。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5、阐述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选择课题和提出假说(二)设计研究方案(三)搜集资料(四)整理与分析资料(五)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说 第二节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一(一)描述研究 1、个案研究2、调查法(问卷调查、晤谈法)3、自然观察法(二)相关研究 (三)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1、教育实验2、实验室实验 二科学性的标准㈠可复制性㈡可证伪性㈢系统性 三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可公开检验原则 (二)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 刺激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机体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反应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三)人文关怀原则 四当代心理学的特点 (一)多种研究取向的综合(生物学、行为、认知、社会文化、心理动力学取向)

生态学概论

第一讲概论2 第一堂课前言、生态学概念与发展2 前言2 1生态学的概念3 2生态学思想的简单回顾3 2.1“田园主义”和“浪漫主义”生态学思想4 2.2“帝国主义生态学”思想5 3二十世纪生态学上的重要事件5 3.1 成立生态学会5 3.2创立群落演替的气候学派5 3.3把经济思想(如生产者、消费者)运用到对大自然的研究中6 3.3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7 3.4生态学时代的到来(1960年代)7 第二节课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7 1生态学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7 1.1生态学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孕育和产生起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7 1.2生态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8 ,并将其提高到整体性和系统性的高度8 ,生态学的思想与方法为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奠定了基础8 2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对生态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9 2.1生态学在社会中重新定位9 2.2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融汇与分化9 2.3从局部的孤立的研究到整体的网络化研究10 2.5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改善和提高10 3我国生态学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任务(研究热点)11 3.1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机理和评价方法研究11 3.2加强生态安全理论、生态预报方法和生态安全预警监控系统的研究11 3.3强化区域生态评价、生态规划、生态管理和生态工程研究,积极参与国家的重大生态环境 建设11 3.4加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科学研究12 3.5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学机理与方法12 3.6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关系的生态学研究13 3.7生态学理论和交叉学科的研究13 3.8环境污染过程中的重要生态学问题13 3.9受损(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研究13 3.10全球变化引发的生态学问题研究13 结语:努力前程14

生态学概论复习题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相互关系,个体、种群、群落等不同等级的生命体系。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遗传、生理、行为和分布)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及分布起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环境因子。 生态因子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土壤:岩石风化后,在生物参与下形成的生命与非生命的复合体。生态因子综合作用定律:1、综合作用(交互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或间接作用4、阶段性作用5、不可替代和补偿作用。 主导因子:在诸多环境因子中,总有1~2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这就称为主导因子。 最小因子法则:每一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如果其中一种营养物质数量甚微则植物的生长受到不良影响,若这种营养物质完全缺失则植物不能生长。缺点:只考虑了对植物的影响,只考虑了植物与营养物质的关系,有局限性。补充:只适用于稳态条件下,还要考虑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 限制因子: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必须得到生存和发展的多种生态因子,当某种生态因子不足或过量都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

展,该因子即为限制因子。 耐性定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存在的耐受范围的法则。 光饱和点: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产物也就不再增加或增加的很少,该处的光照强度就是光饱和点。 光补偿点:光补偿点的光照强度是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光和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 按光强可把植物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耐阴植物。按日照长度,可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间性植物。 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摄取一定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个常数。K=N?(T-C) 。K为有效积温N为发育历期,T为平均温度,C为发育起点。 温度的生态学意义:1、生物是存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2、地球上的生物在进化中有应对温度变化的特性。 水的生态学意义:1、生命起源于水环境2、是任何生物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3、生物的新陈代谢是以水为介质进行的4、水是生命代谢中的重要原料5、水对植物的具体生态作用:(01、水分能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02、为生物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温度环境03、土壤含水量三基点04、水对陆生生物热量调节和热能代谢的生态作用)6、各种生物之所以能够生存至今依赖水在3.98℃时密度最大7、水的间接生态作用。 有效积温法则的应用:1、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2、预测生物

心理学导论笔记2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Dr. Paul Bloom Lecture 2 Foundations: This is Your Brain Nobel Prize winning biologist Francis Crick “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 is summarized like this: You, your joys and your sorrows, your memories and your ambitions, your sense of personal identity and free will are in fact no more than the behavior of a vast assembly of nerve cells and their associated molecules. As Lewis Carroll’s Alice might have phrased it: “You’re nothing but a pack of neurons”.(你不过是一堆神经元罢了) Most people are dualists. Dualism is a very different doctrine. It’s a doctrine that can be found in every religion and in most philosophical systems throughout history. Plato(柏拉图) Philosopher Rene Descarts (勒奈.笛卡尔) explicitly asked a question “Are human merely physical machines, merely physical things?” And he answered “No”. He agreed that animals are machines, but people are different. There’s a duality of people. Like animals, we possess physical material bodies, but unlike animals, what we are is not physical. We’re immaterial souls that possess physical bodies. The claim is for humans at least, there are two separate things, there’s our material bodies and there’s our immaterial minds. Descarts made two arguments for dualism:

生态学概论习题集

. 《生态学概论》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 2、可持续发展 二、问答题 1、什么是全球变化?论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2、论述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三、填空题 1、当前生态学发展的主流是研究及生态系统不同层次的组成、属性、结构、功能、生态过程及调控。 2、在全球变化中,目前比较严峻的、最引人关注的是、、、、及等生态问题。 3、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的状态。 第二章生态系统 一、名词解释 1、系统 2、生态系统 二、问答题 1、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组成。 2、论述生态系统中的基本生态学过程及生态系统的功能。 三、填空题 1、系统的整体功能不等于它各组分功能的相加,而是一种,既有各组分 的功能,又有各组分之间交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 .

. 2、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通过、 、构成一个功能整体。 3、生态系统包括环境组分和生物组分。生物组分包括、、三大 功能类群生物。 4、按照人类干扰的方式和程度,生态系统可分为、和。 5、生态系统健康不仅是指的健康,而且还包括的健康和健康。 6、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是保持和维护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可持续性,保证 生态系统健康,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 第三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因子 2、生态作用 3、生态适应 4、生态幅 5、胁迫 6、生态位 7、阳性植物 8、阴性植物 9、耐阴植物10、生活型 11、生态型12、光周期 二、问答题 1、主要生态因子、限制因子、最小因子的区别? 2、简述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 3、三基点温度与积温的生态学意义? 4、森林的主要生态作用? 5、以沙漠植物为例,论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 三、填空题 1、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将生态因子分为、、、及 5类。 . .

心理学导论学习笔记

心理学导论学习笔记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也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的 本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其中认识过程主要是指(1)感觉(2)知觉(3)记忆(4)思维和想象;情感过 程只要是指情绪和情感。 个性心理又分为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表现为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方面;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个性:具有一定意识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1879年,德国著名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宣告心理学的独立。(重点填空) 5、心理学流派(1)构造主义学派 (2)机能主义学派———机能主义学派的鼻祖是美国心理学家詹 姆斯 (3)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行为主义的最高原则是刺激——反应即S———R。 (4)格式塔心理学派 (5)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6)现代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注意:后面有注解的流派是需要重点记忆的,而没有注解的流派简 单了解一下 就可以了。 6、现代心理学认为,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7、(名解)反射: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的规 律性的应答。 8、(名解)反射弧:实现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反射弧。 9、反射可以分为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指遗传的、不学而会的反射。

生态学概论复习资料

生态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尺度:某种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有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 生境:特定生物个体或群体栖息的生态环境,或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食物或其他生物等。 生态幅: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即该生物的生态幅。 生态位(基础与实际):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描述了某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基础生态位:物种所能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即潜在的生态位空间就是基础生态位。实际生态位:一物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空间。) 光周期:在陆地上不同地理区域和季节里,昼夜长短的周期性变化。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该定律成立的条件:一、生物的内环境和外环境处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衡;二、考虑生态因子间的可补偿性。) 耐受性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生态因子。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阿利氏规律:动物有一个最适宜的种群密度,种群过密或过疏都可能对自身产生不利影响。 阿仑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贝格曼规律: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动物大。 驯化(自然/人工):生物个体对环境变化所表现出来的形态或生理的可逆变化过程(人工驯化:有机体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生理调节反应。气候驯化:有机体对自然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生理调节反应。) 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关于植物的物种内的密度效应,目前有两个基本规律:最后产量恒值法则、-3/2自疏法则。最后产量衡值法则: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植物的最后产量总是差不多一样的。–3/2自疏法则:同种植物因密度引起的个体死亡。自疏导致的密度和个体重量之间的关系在双对数图上曲线的斜率为-3/2。 领域与领域行为:领域:指由个体、家庭或其它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它成员侵入的空间。领域行为:动物保卫领域的方式很多,如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异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其领域范围;或威胁、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等,称为领域行为。

心理学导论复习笔记教学文案

心理学导论复习笔记 第四章人的毕生发展 1. 人的毕生发展的概念(名词解释) 人的毕生发展是指人从胚胎到死亡,整个生命过程中那些关于年龄的变化,这里的变化是指有序的、模式化的和相对持久的,可以从多维度,多方面进行描述的变化。影响人毕生发展的因素有与年龄相关的,在特定年龄段发生的事件,有关历史的时间和偶然事件等。随着社会和科学的进步,人的毕生发展逐渐发展成为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范畴,即对生命全程进行研究。 2. 人的毕生发展的研究方法 (1)横断研究(名词解释):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或较短时间内,对某一年龄或某几个年龄层次的个体或个体群组进行观测和研究,并进行比较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优点在于,一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不同年龄阶段研究对象的研究资料,较为经济;二是对几个连续的年龄阶段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发展规律进行归纳和概括。缺点在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水平有质的不同。 (2)纵向研究(名词解释):纵向研究是对某一特定个体或某一组特定的个体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对其每个发展阶段系统地进行反复观测,以获得连续性的发展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优点在于对个体的变化发展历程进行追踪,所得到的资料反映了个体实际的发展变化过程,使得研究可以系统而详细地了解连续的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的规律。缺点在于由于在长时间的研究过程中,各种支持条件发生变化的可能性较大,使纵向研究开展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纵向研究的使用要大大少于横断研究。 (3)断代-序列研究(名词解释):这是一种结合断代研究和纵向研究的做法,是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研究对象进行追踪。其优点在于可以获得更为全面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同时克服了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不足,保留了长处。缺点在于,研究过程可能会更难操作,并且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不足可能会同时发生作用。 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 (1)认知发展的动力

2017心理学:《心理学导论》第四章复习笔记(1)_毙考题

2017心理学:《心理学导论》第四章复习笔记(1) 第四章个性 第一节性格 一、性格(06年考过):性格是指人对现实具有评价意义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性格是个性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起核心作用的心理特征。 个性的核心性格。 性格有好坏之分,具有社会评价意义,能代表一个人的个性,是个性的核心。 二、性格与气质、能力的关系(一般性考题) (一)性格与气质的区别:(1)两者的生理基础不同。(2)在稳定性方面的不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气质)(3)在评价方面的不同。 就气质对性格的影响来看:特定的气质类型可以有力地促进某些性格特征的形成和发展。在性格的表现上,又带有各自气质的特色。 性格在个性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性格对气质有更大的、更深刻的影响:首先,气质特征受性格的意志特征的制约;其次,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再次,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以培养成为具有积极性格特征的人。 (二)性格与能力的关系 良好的性格特征能弥补某些能力的不足。比如说勤能补拙、笨鸟先飞。

三、性格的结构(1)(2)(3)(4)(性格是由许多特征所组成的复杂的心理结构) (1)性格的态度特征表现在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态度的性格特征; 表现在劳动、工作、学习以及劳动成果方面的态度的性格特征; 表现在对自己的态度的性格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行为目标明确程度的特征;行为自觉控制水平的特征;在紧急和困难情况下表现的意志特征; 对已作出决定贯彻执行方面的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情绪强度方面的性格特征; 情绪稳定性方面的性格特征; 情绪持久性方面的性格特征; 主导心境方面的性格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表现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方面的性格特征属于性格的理智特征。 四、性格的类型(了解即可) (1)心理技能类型说;(培因、里波特) (2)向性类型说(容格)内倾性和外倾性 (3)社会文化类型学说(斯普兰格) (4)独立顺从说(魏特金)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 (5)特质分析说(阿尔波特、卡特尔)卡特尔发明了16项人格因素测量表16 PF量表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1.说明生态学的定义 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研究生态学采用的方法: 野外的/实验的、理论的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 一.生物与环境 1.概念与术语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态幅(生态价):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大环境: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小环境: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所决定 小气候:小环境中的气候,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密度制约因子:如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其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了种群数量。 非密度制约因子:指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它们的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2.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 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级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3.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哪些方面? 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作用的,它 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 3)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 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都很重要,一个 都不能缺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 也可以使间接的。有时还要经过几个中间因子。

生态学概论试题答案

生态学概论开卷考试试题 一、简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15分 按研究对象的层次划分 有发展相当成熟的个体生态学和生理生态学、种群生态学 还有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 正在发展并受到高度重视的分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 按生物分类类群划分 有成熟的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昆虫生态学 还有正在快速发展的微生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 按栖息地类型划分 有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河口生态学和陆地生态学 此外湿地生态学和热带生态学也受到重视。 与生物学和其他学科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边缘学科有 行为生态学、进化生态学、化学生态学、数学生态学、地生态学等 二、简述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15分 温度与生物生长任何一种生物 其生命活动中每一生理生化过程都有酶系统的参与。然而 每一种酶的活性都有它的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 相应形成生物生长的“三基点”。一旦超过生物的耐受能力 酶的活性就将受到制约。例如 高温将使蛋白质凝固 酶系统失活 低温将引起细胞膜系统渗透性改变、脱水、蛋白质沉淀以及其他不可逆转的化学变化。不同生物的“三基点”是不一样的。一般地说 生长在低纬度地生物高温阈值偏高 而生长在高纬度的生物低温阈值偏低。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 生物的生长速率与温度成正比 温度与生物发育生物完成生命周期 不仅要生长而且还要完成个体的发育阶段 并通过繁衍后代种族得以延续。最明显的例子是某些植物一定要经过一个低温“春化”阶段 才能开花结果 它就像信号开关一样 这个关不过 就不能完成生命周期。温度与生物发育的最普遍规律是有效积温 三、比较k-r两种生物对策的特点 15分 R对策生物的个体较小 繁殖能力较强 但寿命较短 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一般缺乏保护后代机制 竞争力弱 但具有很强的扩散能力 种群易爆发 比如老鼠。而k 对策生物的个体大 个体通繁殖率低、寿命长具有较完善的保护后代机制 一般扩散能力较弱 但竞争能力较强较大 比如大象 老虎。 四、论述你所知道的生态学原理 20分 1.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环境影响动物的形态 生理 和生活习性 动物通过进化改变各方面来更好的适应环境 2. 动物的行为反过来会影响和改变环境。 3. 生物之间的关系 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 同种个体之间有互助有竞争 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 五、论述我国与西方生态农业的不同内涵 15分 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是 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 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 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 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 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 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大效益的统一。西方国情类型及针对性体现西方发达国家 石油农业的替代者指导思想与价值取向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 强调生态效益经济上有生命力 社会可接受理论依据生态学原理介面层次侧重侧重生态农业模式介面和生态农业技术介面 漠视生态农业区域介面。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 意识和注意_毙考题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意识和注意 第四章意识和注意 一、意识与无意识 (一)意识的含义 意识:是指人所持有的反映现实的高形式,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反映,也就是说意识是人的心理,是人自觉的,有目的高级心理部分。 无意识:是个体未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过程,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 意识是心理的过程和属性。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意味着清醒、警觉、觉察、注意等。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的一些东西,如对幸福的体验、对周围环境的知觉、对往事的回忆等。在行为水平上,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与自动化的动作相反。例如,早晨起床后,一个人在选择穿哪一件衣服时,是受意识支配的,而穿衣服的动作本身通常是自动化的,不受意识的控制。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立的精神实体,由思想、幻想、梦等构成。综上,意识是一种觉知,是一种高级心理机能,是一种心理状态。 无意识又称潜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它指的是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常见的无意识现象有以下几种: 1.无意识行为:有时人的行为,特别是那些已经自动化了的行为,不受意识的控制。例如,在骑自行车时,一个人可以毫无困难地思考其他的问题,或与别人交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如何维持车的平衡的。 2.对刺激的无意识:人在活动时,有时没有觉察到对他们产生了影响的事件,而实际上,这些事情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3.盲视:由于脑损伤引起的无意识觉察。

(二)意识的分类 意识从无意识到意识,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它还存在着一般性的变化,如觉醒、惊奇、愤怒、警觉等。 (三)意识的功能 意识具有能动性,它不仅被动地觉察和感知信息,而且对个体的身心起着调节的作用。意识以三种重要方式帮助人们把握由感官所接触到的纷繁世界的意义。其一,通过限制人们的注意,减少不断涌入的刺激能量;其二,使人们依据知觉组织规律,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空间模式)和事件(时间模式);其三,使人们能利用过去记忆对现时输入信息做佳判断和行为。意识也是一种能力,它使人们在经验基础上,开展高级的心理过程。 (四)睡眠与梦(意识的特殊状态) 1. 睡眠 睡眠是一种与觉醒对立的意识状态。当一个人从清醒状态进入睡眠状态时,其大脑的生理活动会发生复杂的变化。 在清醒状态下脑电波是高频低幅(14~30Hz)的波,安静时变为波(8-13Hz),在睡眠过程中脑电波从高频低幅向低频高幅变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混合的,脑电波的频率和振幅都比较低的浅度睡眠阶段,持续10分钟; (2)第二阶段:偶尔出现睡眠锭(短暂爆发的高频高幅的脑电波),持续20分钟; (3)第三阶段:出现波,有时会出现睡眠锭,持续40分钟; (4)第四阶段:大多数脑电波呈现为波时,即进入深度睡眠阶段,这个阶段持续的时间前半夜长后半夜短。

生态学概论

生物入侵的危害及治理 随着国际贸易、餐饮业以及旅游业等的迅猛发展,由有害生物入侵而引发的各种灾害问题日益严重,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有害生物已有400多种,其中大面积发生、危害严重的多达100多种。同时新的入侵疫情还在不断突发,近10年来相继发现了三叶草斑潜蝇、西花蓟马等20余种世界危险性与暴发性物种的入侵,平均每年增加1至2种,这些物种的入侵给农林业生产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生物入侵是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因素被引入新的生态环境,并对新的生态系统、物种及人类健康带来威胁的外来物种。全球因生物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千亿美元,我国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至少有1000亿元人民币,除了经济损失外,其危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加不容忽视。据研究表明,在全世界濒危物种名录的植物中,大约有35%至46%是由外来生物入侵引起的。我国已经成为遭受外来入侵生物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外来生物入侵途径有四类:有意引进,无意引进,自然入侵,辅助入侵。其中有意引进是主要途径,我国目前一致的外来入侵植物中超过一半的种类是由于人为引种造成的。 有意入侵是指人类出于观赏、药用、食用、饲料、引种等目的引进新物种,该物种在新生态环境内成长,繁殖并迅速扩散成为优势种群,对该境内的其他种群构成生存威胁。例如水葫芦,作为观赏花卉从南美引进我国,以后又发现它可作为猪的饲料,并可净化水域重金属元素污染而广为种植,但因为它繁殖能力强、生长迅速,遍布一些河道和湖泊,结果成为恶性杂草。如大米草曾分别从英国美国作为改善环境植物种类引进我国,最初是为了抵御风浪、保滩互岸。但因其密集生长,抗逆性与繁殖能力强,导致滩涂生态失衡、航道淤塞、海洋生物窒息致死,因而被称为“害人草”。与其相似的还有互花米草。还有90年代云南大理洱海引入13个外来鱼种,定殖后与土著种争食、争产卵场所以及吞食土著种的鱼卵等,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福寿螺原产于南美亚马逊流域,上个世纪70年代末,台湾水产养殖业者将之当成美食引进到台湾,后因其肉质太松而失去市场,养殖户纷纷弃养,将其抛进水沟、池塘,现已成为我国危害水稻等作物的恶性水生生物。这些入侵种由于被改变了物种的生存环境和食物链,在缺乏天敌制约的情况下泛滥成灾,全世界大多数的有害生物都是通过这种渠道而被引入世界各国的。 无意引进是指物种伴随着进出口贸易、海轮或入境旅游在无意间被引进的。如航行在世界海域的海轮,其数百万吨的压舱水的释放也成为水生生物无意引进的一种主要渠道。来自美洲的松材线虫随国际贸易中使用的木质包装传入中国,在江苏、安徽、广东和浙江一带对松树造成严重危害。中国蟹随远洋船舶进入俄罗斯伏尔加河,其吃掉鱼虾、扯烂渔网、危及拦河大坝的安全,进而威胁到莫斯科河原有的生态平衡。此外,入境旅客携带的果蔬肉类甚至旅客的行李,都可能成为外来生物无意入侵的渠道。 自然入侵指生物靠自身的扩散传播能力或借助自然力入侵,薇甘菊和美洲斑潜蝇入侵我国便是典型的实例。 辅助入侵主要是由于人类不经意及至恶意行为或自然气候等生存条件变化,造成生物入侵或原有生物疯长,进而威胁生态环境的物种平衡。 外来物种在短时间内渡过适应期,依靠自身的繁殖优势和扩张能力,大量繁殖迅速生长,使自己挤进生态系统并占据重要地位,与当地物种竞争食物,直接杀死或抑制当地物种的生长,严重影响本地物种的生存,打破当地生态系统平衡,最终导致本地物种的濒危和灭绝。 外来入侵物种往往是暴发性的,危害本土生产和生活,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用于控制其危害、扩散蔓延的代价极大,费用相当昂贵。例如疯长的水葫芦,它堵塞河道,影响

生态学概论习题集

《生态学概论》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 2、可持续发展 二、问答题 1、什么就是全球变化?论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2、论述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三、填空题 1、当前生态学发展的主流就是研究及生态系统不同层次的组成、属性、结构、功能、生态过程及调控。 2、在全球变化中,目前比较严峻的、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及等生态问题。 3、生态安全就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秩序与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的状态。 第二章生态系统 一、名词解释 1、系统 2、生态系统 二、问答题 1、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组成。 2、论述生态系统中的基本生态学过程及生态系统的功能。 三、填空题 1、系统的整体功能不等于它各组分功能的相加,而就是一种 ,既有各组分 的功能,又有各组分之间交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2、生态系统就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通过、 、构成一个功能整体。

3、生态系统包括环境组分与生物组分。生物组分包括、、三大 功能类群生物。 4、按照人类干扰的方式与程度,生态系统可分为、与。 5、生态系统健康不仅就是指的健康,而且还包括的健康与健康。 6、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就是保持与维护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可持续性,保证 生态系统健康,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 第三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因子 2、生态作用 3、生态适应 4、生态幅 5、胁迫 6、生态位 7、阳性植物 8、阴性植物 9、耐阴植物10、生活型 11、生态型12、光周期 二、问答题 1、主要生态因子、限制因子、最小因子的区别? 2、简述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 3、三基点温度与积温的生态学意义? 4、森林的主要生态作用? 5、以沙漠植物为例,论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 三、填空题 1、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将生态因子分为、、、及 5类。 2、生物与环境的基本关系主要表现为环境因子对生物的、生物对环境的 与生物对环境的三种形式。 3、生物所在环境中的某种生态因子或都会影响生物的生存与发展,该 因子就就是限制因子。 4、生物保持内稳态、增强对胁迫的耐受性而适应环境的方式包括、

耶鲁–公开课心理学导论笔记11.情感

耶鲁–公开课《心理学导论》笔记11. 情感(一) 错误情感理论 ?有许多有常识的人,也许会想,“要是我能用我的理性合理思考,不让情感指导行为,我会做的更好”。事实证明,这种思考情感的理念,严重错误,事实上毫无意义。 ?失去情感(大脑皮层部分损伤)的人,当他们失去了大部分情感能力,结果,他们失去了理性...情感可以设定目标并区分事物优先级,没有情感,你什么也不能做,你不能做任何事。。。你所做任何事情的优先级由情感设定,没有情感就没有生活。 ?首先,情感是基本机制,设定目标及事物优先级。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情感触发点,和应对的情感底线;但同时,情感在全球是相通的,被所有的人类和动物共享。 我们将要讲的: 1.面部表情——我们在情感中的交流方式,不是唯一,但很重要; 2.非社会情感案例分析,关于恐惧; 3.对我们家族的情感分析; 4.同家族无关的情感。 面部表情 微笑——人们微笑与情感有关,这是世界性的语言 ?微笑不是学习的; ?不是人类特有的,灵长类动物也可以微笑;

?微笑是社交信号,人们微笑是渴望能开心的交流; ?真正开心的微笑:杜乡式(Duchenne)微笑,重点在眼睛,而不是嘴巴,包括眨眼睛。。。还有一种问候式微笑:泛美式的微笑,典型表现在嘴动但眼睛不动。。 ?只有10%的人可以伪装真正的微笑........你对某人微笑,你很讨厌他们,但你要对他们微笑,除非你很有天赋,很难去假笑,伪装真正的微笑。 John Gottman 研究结婚夫妇,尝试预测他们的婚姻是否会长久。 ?其中一个线索:对他来说,婚姻结束的标志是互相蔑视,而不是吵架很多,不是互相喊叫,甚至不是互相憎恨。 ?另一个线索:如果是开心的微笑,则对这段感情是个好兆头。30年后大学年鉴上人们的照片,给出的微笑照片 ?事实证明,现在很开心的关系,30年后也是。 第三类微笑:腼腆的微笑或者安抚的微笑 ?一种特殊的微笑,这种微笑处于尴尬或者压力,当你想让人喜欢你时,你会有这种微笑...你想让人们对你有好印象....你所做的是把头转开,没有眼神接触; 情绪感染

耶鲁心理学导论笔记

第一讲:课程介绍 教材:彼得.格雷《心理学》第五版;阅读书目:格雷.马库斯主编的《诺顿读本》。 科学的心理学研究能让你们更多地了解与我们日常面对的真实问题有关的真实世界。 该课程的总目标:向大家介绍在人文领域里,对最重要主题,也就是对我们人类的研究现状、人类大脑如何运作、我们如何思考、是什么让我们变成了现状的样子… 心理学通常分为一下五个子领域:神经科学:通过观察大脑反应来研究心理;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是如何成灾、发育以及学习的;认知心理学:用计算机方法来研究心理,通常将心理比作计算机,并探究人类如何行动,如言语理解、物体辨认、游戏等;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的群体行为、如何与他人交流;临床心理学:研究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 经济学和博弈论如今已经成为理解人类思维和人类行为的重要方法。16 该课程将讨论的问题:我们如何获得这些知识的,特别是,这其中有多少是固有的、内在的、天生的,又用多少是文化的产物、语言的产物、教育的产物;试图找出人性的基本成分究竟是什么;你的人生又有多少是由命运决定的;什么让我们成为了如今的样子,这可以从基因和环境的角度加以理解; 是什么使一个人如此迷人;道德: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心理疾病:主要的心理障碍:抑郁和焦虑,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多重人格障碍、。 诗人威廉.华兹华斯:the child father to the man(三岁定终身) 菲尼亚斯.盖奇病例:菲尼亚斯〃盖奇是一个美国采矿医师,1842年,他用铁橇填塞炸药。当炸药爆炸时,这个铁棍横空飞来,穿过了他的左颊,从头骨中飞出,带出了大脑中大部分前皮层飞出一百多英尺,盖奇浑身是脑浆和血。在去医院的路上盖奇和他朋友居然还去了一个酒吧喝了点苹果酒。 他并没有失明、没有失聪、也没有变成弱智。但在他身上却发生了一些其它变化,他失去了辨别是非的能力,无法再控制自己了。他曾经是个努力工作的好男人,而经历了那场事故后,他完全变了,他无法再工作,无法再对自己的爱人忠诚,超不过五分钟就会咒骂一句,他经常打架、经常吵架、经常酗酒,已经完全失去了对自己的控制。最终,在一个全国巡游的马戏团里,大钢管打烂了他的脑袋,结束了他的生命.这又是一个说明大脑如何引起心理的非常典型,并且说明了大脑的损伤,将会严重影响我们的日常行为。 卡普格拉综合征:通常是由于受到某种打击而产生的。1923年由法国的精神科医生卡普格拉(J.Capgras)首先描述,也称卡普格拉综合征(Capgras syndrome)。核心表现是患者认为一个现实的人(多数是亲属)被另外一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