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复习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复习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复习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复习

填空题

1.唐宋时期云梦泽消失,为一系列小湖取代。

2.我国现存最好且较为完整的地理总志是唐朝时期的《元和郡县志》。

3.西周时期,我国主要地区的气候处于寒冷期。

4.元朝初年,第一次在澎湖列岛上设置澎湖巡检司行政机构,进行管辖。

5.秦汉时期北方的匈奴势力对中原政权的威胁最大。

6.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我国东北地区疆域形势影响最大的是高句丽(政权名)。

7.明朝时期的大规模移民运动主要发生在朱元璋在位时期。

8.清朝末年的杨守敬使我国传统沿革地理学的集大成者。

9.汉武帝时期,通过七郡的设置,是汉代西南边界达今四川邛崃山和云南高黎贡山和哀牢

山一线,版图大大超过秦朝。

10.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规定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沿外兴安岭至

海为两国边界。

11.20世纪研究历史城市地理学的一代宗师是侯仁之先生。

12.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是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

13.宋元时期我国主要地区气候处于问暖期。

14.我国古代最稳定的基本行政区划制度是县制。

15.传统地图学的奠基人是魏晋时的裴秀。

16.东汉时期在王景主持下,对黄河下游的河道进行全面整治,实现800年安澜。

17.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经历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迁移。

18.公元前214年,秦朝将于拓至阴山,沿河筑城,在河套地区设九原郡,加强对北方地区

的行政管辖。

19.隋朝时期对中原政权产生最大威胁的是北方的突厥。

20.元朝建立的地方行省中辖区面积最大的是岭北行省。

名词解释

1.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现象分布、变迁及其所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西北五郡

西海、河源、鄯善、且末、伊吾

3.行省制度

封建社会后期元明清时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萌芽于金朝,元一统后与京师设中书省,于地方置行中书省,总揽该地区行政大权,下辖路、府、州、县,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划,故此制始于元朝。明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但性质未变,仍习称行省。清复行省之名,简称省。

4.《历代與地图》

由传统沿革地理学的集大成者、清代学者杨守敬主编,绘制了自春秋至明代的历代疆域政区,并辅以山川形势,历代正史地理志中的县级以上地名基本全收,并绘制了一级政区的界线,是历来历史地图中最详备的一种。

5.河西四郡

霍去病为隔断匈奴与羌人的联系设酒泉郡,后又设张掖郡、敦煌、武威郡

6.历史人文地理学

历史人文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的分支学科。研究历史时期人文地理现象分布、演变及其发展规律。按研究内容分为:历史政治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历史人口与居民地理、历史军事地理、历史文化地理、它不仅是历史学与地理学间的边缘科学,也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间的边缘科学。

7.羁縻府州

唐政府任命当地少数名族原部落首领为羁縻府州都督、刺史、县令,颁发印信,可以世袭,且户籍不上中央户部,这种府州与普通府州不同,称为“羁縻府州”。

8.《汉书·地理志》

中国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地理著作。由东汉学者班固撰写,成书于公元54~92年间,为《汉书》十志之一。它对汉代郡县封国的建置,以及各地的山川、户口、物产、风俗和文化等作了综述,保存了汉代及其以前的许多珍贵的地理资料。是中国地理学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它是中国最早以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地理著作,开创了疆域地理志(以一个朝代一定时期的疆域政区为主体、分录各区山川物产)和沿革地理的体例。汉以后的15种正史地理志和各种地理总志,都是以其为典范编纂的。

简答论述

1.简要分析历史时期缓和下游频繁改道的影响。

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灾难

对华北平原的地理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洪水过后,留下大片流沙,在风力作用下,形成许多断续的沙丘和沙垄,阻塞了道路交通;直接改变了黄淮海平原的水系面貌;使华北平原地面普遍升高。

2.什么是“仰韶温暖期”?举例说明这一时期气候特点。

根据多年来地理学和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可知,更新是最胡一次冰期以后,进入全新世中期,曾出现过世界性的气候回暖期,在中国大致相当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时期,故亦称“仰韶温暖期”,距今约8000~3000年。

气候特点:(1)距今8000年至5000年间,我国气候较为温暖;

(2)距今5000年至4500年间,相当于屈家岭文化时期,气候有短暂的降温过程;(3)距今4500年至3000年间,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至殷墟时代,我国的气候又转温暖。

3.简要分析先秦时期我国疆域变化的总趋势。

一方面是华夏地区由中原乡南向北,逐渐扩展。夏时主要统治区在黄河中游地区;商时南至淮河,北至河北中部;周时南面到了长江南岸,东北到了辽宁南部;春秋时南到洞庭湖,北至山西中部;战国时南至五岭,北至阴山。另一方面是从下游向上游发展,商时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周时向西发展到渭河上游,春秋时发展到河。

4.简述近现代时期中国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四个阶段。

禹贡学会的产生使传统的沿革地理学向现代历史地理学发展转变;建国以后各高等院校开设中国历史地理学课程;20世纪历史自然地理学兴起;20世纪末历史人文地理学的全面兴盛。

5.简述《禹贡》的基本内容及其进步性。

成书年代:战国时期写作方法:区域对比法文章体系:包括九州;导山;导水;五服。“九州”分别记述各地的山川、湖泊、物产、贡赋、交通及少数民族居住等,区分土壤的颜色、肥力以及田赋的等级。进步性:比《山海经》更具体科学。

6.简述西汉时期我国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

秦朝的郡演变为汉朝的郡国

基层区划的县制

“十三刺史部”演变为“州制”

7.评述清帝国对中国版图形成的历史贡献。

清代的疆域是由三大部分组成:以狩猎为主的女真区以畜牧为主的蒙古区以农耕为主的明朝区.

主要的功绩有:

a.统一大漠南北蒙古诸部:清廷在入关前已经将漠南蒙古收入版图,至1689年"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漠北蒙古全属清朝直属版图

b.统一天山南北:经康雍乾三代与漠西蒙古和回部的战争和1771年吐尔扈特蒙古回归后,天山南北西北疆域完全在清廷的统治下.

c.对西藏开始行使正式管辖: 清朝前期对西藏的统治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顺治、康熙时"政教分立"的间接管辖时期;(二)康熙末年开始向西藏派遣官员至雍正五年正式设立驻藏大臣,由间接管辖过渡到直接管辖的时期;(三)乾隆时"政教合一"的实行与各项管辖措施的进一步健全与完善.

d.东北疆域: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东北边境长期稳定

e.西南疆域:由于西南边境当时为大小土司所控制,经乾隆朝大小金川之战,西南疆域向清廷称臣

f.东南和南部海疆:1684年台湾置府.台湾东北钓鱼列岛均属中国版图.并划定了南海的中国归属权.

8.举例论述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意义。

一、研究历史地理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需要。

二、历史地理学在历史科学中的重要作用

三、研究历史地理也是改造自然和生产斗争的需要

初中历史大事年表(全)精编版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古代部分 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距今约70万~20万年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距今约30000年山顶洞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距今约7000~5000年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代 距今约5000~4000年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和尧、舜、禹时期 夏(约前2070~约前1600年)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商(约前1600~前1046年) 约公元前1600年,汤朝灭夏,商朝建立 西周(前1046~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771年戎族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前770~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战国(前475~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前221~前207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西汉(前202~9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9年西汉灭亡 东汉(25~220年) 公元25年东汉建立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壁之战 三国(220~280年) 220年魏国建立。东汉灭亡。 221年蜀国建立 222年吴国建立 西晋(266~316年) 266年西晋建立,魏亡。 316年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 东晋(317~420年) 317年东晋建立 383年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589年)

420年南朝宋建立 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 先秦 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距今约七十万至二十万年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山顶洞人进入民族公社时代距今七千至五千年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距今约四五千年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时期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春秋后期孔子在世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公元前206~前202年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公元前138年张骞首次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公元9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西汉灭亡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200年官渡之战208年赤壁之战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魏国建立266年西晋建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南北316年匈奴兵攻占长安,西晋灭亡317年东晋建立383年淝水之战420年宋朝建立,南朝开始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北朝开始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知识提纲:第六章变化的地形

新版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第六章变化的地形 第1节、火山与地震 1、地形及其变化 (1)地形:即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有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 ①山地: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也较大,坡度较陡,峰峦高耸,沟谷 幽深。 ②丘陵:相对高度较小(一般不超过200米),地势起伏较小,坡度较缓。 ③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④高原:高原特点是海拔高,内部相对高度小,范围比较大,周围常有明显陡坡。 ⑤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周围是山地或高原,中间是平原或丘陵。 (2)地形的变化:地壳是运动和变化着的,因而地表形态也是不断变化的。所 谓“沧海桑田”的成语,正是人们对自然界地形变化的生动描述和感叹。 (3)地形变化的原因:引起地形变化的原因有来自地球内部的内力作用和来自 地球外部作用力二个方面。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是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等。外力作用有: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海浪、冰川作用等,其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另外,生物和人的作用也会引 起地形变化。 (4)地形变化的速度:地质作用有些非常激烈,地形会发生剧变,如火山喷发、 地震、山崩、泥石流等。有的地形变化却非常缓慢,不易被人们觉察,但年长日 久仍会显露出“沧海桑田”的明显变化。 2、火山 (1)火山喷发:是由于地壳内部灼热的岩浆从地壳裂口处或地 壳脆弱的地方猛裂冲出地面造成。其现象常常是惊心动魄,十分壮观 的。图4-1表示火山的构造。 (2)火山喷出物:有气态、液态和固态物质三类。气态物以水 蒸汽为主,还有氢气、二氧化硫等。液态物是从火山口溢出的高温岩 浆。 固态物有火山弹、火山砂和火山灰等。 (3)火山的分类:一般将火山分为三类。 ①活火山:是指目前正在喷发或经常喷发的火山。世界上现有500多座活火山。 ②死火山:是指在人类历史以前爆发过的火山。 ③休眠火山:是指在人类历史上曾经爆发过,以后长期处于平静,但仍可能爆发的火山。 (4)火山的利与弊:强烈的火山喷发会造成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和局部气候变 化,有很大危害性。但另一方面,火山喷发也可能带来新的矿产和地热资源,为 我们所利用。 3、地震 (1)地震:地震是指地壳的突然震动。地震是常见而对人类威胁最大的一种地 质灾害。地球上每年约有500多万次地震发生,其中能被感觉到的地震约有5万多次。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平均每年约十多次。 (2)地震原因:产生地震主要原因是来自地壳内部力量,使地壳坚硬的岩石产 生断裂和移动而引起。另外,某些人类活动如修大型水库、爆炸等也会引发局部地震。

地形的变化

地形的变化 通过分析褶皱、断层的示意图和景观图,使学生初步了解海陆变迁、火山、地震等形成的原因,使学生对火山、地震都分布在板块构造带上及对全球构造理论有了更深的认识。阅读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图,使学生了解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带。 通过读外力作用的四幅景观图,使学生初步认识外力作用的基本形态,初步认识地形的变化是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通过读图分析,和组织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节教学内容的海陆变迁的事例和现象,,培养学生从现象追踪本质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段内容,“地形的变化”这部分,是在前节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动态”的观点认识陆地地形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中抽象而难于理解的知识较多,为全章教学的难点。教学中应注意加强直观性,突出重点,不再扩大讲授内容的范围和深度。教材首先从现象入手,以喜马拉雅山区和台湾海峡的海陆变迁的实例引入。以生动、鲜明的例子,使学生得出地形是经过漫长地质年代不断演变而成的,而且目前仍在不断变化着。 “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段内容,用质疑的方式,提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然后从实例入手,使学生进入问题情景,提的问题要具有很大的悬念,吸引学生思考,通过分析证据,启发学生自己得出海陆不断变迁的结论。1.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这是什么原因?这些事实说明今天的地表形态,也就是我们目前看到的地表形态如陆地和海洋,陆地上的高山、平原、高原、盆地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变而成的,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从而自然引出“地形为什么变化”。

七年级【上】第四章_变化的地形(绝对经典)

第四章变化的地形 一、火山与地震 1、地形及其变化 (1)地形:即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有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 ①山地: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也较大,坡度较陡,峰峦高耸,沟谷幽深。 ②丘陵:相对高度较小(一般不超过200米),地势起伏较小,坡度较缓。 ③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④高原:高原特点是海拔高,内部相对高度小,范围比较大,周围常有明显陡坡。 ⑤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周围是山地或高原,中间是平原或丘陵。 (2)地形的变化:地壳是运动和变化着的,因而地表形态也是不断变化的。所谓“沧海桑田”的成语,正是人们对自然界地形变化的生动描述和感叹。 (3)地形变化的原因:引起地形变化的原因有来自地球内部的内力作用和来自地球外部作用力二个方面。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是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等。外力作用有: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海浪、冰川作用等,其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另外,生物和人的作用也会引起地形变化。 (4)地形变化的速度:地质作用有些非常激烈,地形会发生剧变,如火山喷发、地震、山崩、泥石流等。有的地形变化却非常缓慢,不易被人们觉察,但年长日久仍会显露出“沧海桑田”的明显变化。 2、火山 (1)火山喷发:是由于地壳 内部灼热的岩浆从地壳裂口处或 地壳脆弱的地方猛裂冲出地面造 成。其现象常常是惊心动魄,十分 壮观的。图4-1表示火山的构造。 (2)火山喷出物:有气态、 液态和固态物质三类。气态物以水 蒸汽为主,还有氢气、二氧化硫等。 液态物是从火山口溢出的高温岩浆。图4-1 固态物有火山弹、火山砂和火山灰等。 (3)火山的分类:一般将火山分为三类。 ①活火山:是指目前正在喷发或经常喷发的火山。世界上现有500多座活火山。 ②死火山:是指在人类历史以前爆发过的火山。 ③休眠火山:是指在人类历史上曾经爆发过,以后长期处于平静,但仍可能爆发的火山。 (4)火山的利与弊:强烈的火山喷发会造成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和局部气候变化,有很大危害性。但另一方面,火山喷发也可能带来新的矿产和地热资源,为我们所利用。 3、地震

第四章 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1)

第四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一、历史时期人口总数与空间分布的变迁 1、历史时期(过去两千年)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1)增长缓慢 根据公元二年到道光三十年(1850 年)以来近两千年的人口增长来看,即从近6000 万增加到4.3 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平均年增长率仅约1‰。原因是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国生产力发展方式变革缓慢和水平不高,制约着人口的增长。具体讲,出现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增长模式有以下一些原因:如初婚年龄比较早、妇女的真正有偶率及净生育率、家庭规模很小、传统文化观念(如迷信、守节、修养等)的影响、制度,如赋役制度、赋税制度、刑罚制度的不利影响、战争、天灾如旱灾、传染病的影响,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决定了,尽管出生率比较高、但是最后的死亡率也高,这就造成了人口长期的低增长率。(2)大起大落和人口变化的阶段性 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变化虽然总体上是增长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出现过大起大落的现象,大落指短时期之内人口数量的急剧下降。如一遇动乱(战乱、灾荒等),人口则急剧减少,即有的阶段增长较快,有的阶段则急剧减少。 中国人口的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总体来讲,人口倍增的时间缩短了,增长的幅度在增加。原因一是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的人口基数越来越庞大,二是中国人口的发展又实现了一个转变,由高高低向高低高转变,原因一是医药公共卫生取得了一些进展,二是出现了新式接生方法,降低了婴儿和孕产妇的死亡率,三是物质条件的改变降低了灾害发生时人口的死亡率。(3)人口增长的阶级、阶层、民族的不平衡性 从汉到清,构成人口大多数的是地主与农民这两个阶级,两者的人口增长速度由于种种原因在多数情况下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还存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出生率及人口增长率差异。 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包括汉族与其它民族的差异和其它民族之间的不平衡性。少数民族的生育率比较低,增长率也比较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民族之间人口增长的不平衡,生产方式、宗教等也会对人口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2、人口空间分布的变迁及原因 (1)人口分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不平衡性,亦有“人满东南”的趋势。 从秦汉以来至19世纪以前,人口高度集中在东部季风地区,全国30%的土地集中了98%左右的人口,呈现为“人满东南”的趋势。这种趋势在近2000年间呈现十分明显的稳定性。原因:人口分布与气候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发展在传统社会里明显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从秦汉以来,中国东南季风气候区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中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这个区域内。这实际上是传统农业社会里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依赖性极强的体现,到了20世纪,东南季风区的人口比重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这一则可能是政策的影响,一则可能是气候因子在工业化时代的影响减弱的体现。 (2)人口分布的变动方面,从公元2年至1840年,人口分布重心基本保持向东南移动的趋势,14世纪是中国人口分布重心分布东南的极点。14世纪后,中国政治中心居于华北平原的北京,影响了人口分布重心向东南推移。 具体分析中国南北人口比重的演变可看出,西汉至唐天宝年间,北方人口呈下降趋势,但多数时间占全国半数以上;从唐中叶至元代,北方人口比重持续下降,南方人口普遍超过50%以上,元代达到顶点;明清时期北方地区人口比重有所恢复,但已经难以改变“人满东南”的大趋势。 原因:人口分布及其变动的影响因素有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因素, 这种人口分布变动的结果,有人为(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技术等)的因素,但在更大的范围内,在更大的程度上,还是受到自然条件(地貌、气候、土质、水文等)的制约,尤其是中国历史气候的冷暖交替的周期性变化的制约。 人口分布变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因历史时期南北气候变化的纬度差异而带来的南北人口移动压力。由于历史气候的周期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北方地区气候变化幅度更大更明显,加上北方游牧民族呈现周期性南移和西迁,相应北方地区呈现经济周期性兴衰和移民周期性南北移动。近200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是前1000年相对温暖,而后1000年相对寒冷,相应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在不断南移,故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人口比例总的来看在不断增加。清代南方地区经过太平天国战争而人口一度损耗十分严重,但同时期北方地区的农业生态已经十分恶化,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战争,南北人口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格局。总之,整个传统时代,人口分布受环境的影响或制约极大,传统时代中国人口重心从西北向东南推移是由近5000年来中国天地生大背景所决定的。

地形的变化.doc

地形的变化 教学目标通过举例分析,使学生得出地形是不断变化的通过分析褶皱、断层的示意图和景观图,使学生初步了解海陆变迁、火山、地震等形成的原因,使学生对火山、地震都分布在板块构造带上及对全球构造理论有了更深的认识。阅读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图,使学生了解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带。通过读外力作用的四幅景观图,使学生初步认识外力作用的基本形态,初步认识是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读图分析,和组织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节教学内容的海陆变迁的事例和现象,,培养学生从现象追踪本质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通过学习本节,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教学建议关于“地形是不断变化的”的教材分析“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段内容,“”这部分,是在前节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动态”的观点认识陆地地形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中抽象而难于理解的知识较多,为全章教学的难点。教学中应注意加强直观性,突出重点,不再扩大讲授内容的范围和深度。教材首先从现象入手,以喜马拉雅山区和台湾海峡的海陆变迁的实例引入。以生动、鲜明的例子,使学生得出地形是经过漫长地质年代不断演变而成的,而且目前仍在不断变化着。关于“地形是不断变化的”的教法建议“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段内容,用质疑的方式,提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然后从实例入手,使学生进入问题情景,提的问题要具有很大的悬念,吸引学生思考,通过分析证据,启发学生自己得出海陆不断变迁的结论。1.我国科学考

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这是什么原因?这些事实说明今天的地表形态,也就是我们目前看到的地表形态如陆地和海洋,陆地上的高山、平原、高原、盆地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变而成的,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从而自然引出“地形为什么变化”。关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教材分析第二部分从地球内部力量和地球外部力量两个方面讲述了地形变化的原因。这是相当复杂的问题,因此初中教材只选择了其中最简单的知识,用了大量的景观图和示意图,通过形象和直观的方式,让学生对此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从知识要求上,主要有五个方面:①促使地形变化的力的来源(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②力的表现形式(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风等);③各种表现形式的形成原因(只以教材提出的为准,不必展开);④力作用于地球表面的结果(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⑤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和分布地区。最后总结了陆地表面形态是两种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有两点说明:第一,为了避免难点过分集中,教材在编排时,有意把有关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的知识,分散到世界分区地理中讲述,这里并未详述(流水地形安排在“东南亚”中讲述,风成地形安排在“西亚和北非”中讲述,冰川地形安排在“西欧”讲述)。第二,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把褶皱和断层的内容安排为选学。教师可在教学中可以灵活掌握。关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教法建议“地形为什么变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 第1 章单元测试 1、什么是历史地理?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2、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答案:历史文献 3、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答案:南京 4、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答案:1300 万平方公里 5、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 答案:了解世界的资源分布 6、历史时期的地理与今天的地理,。 答案:不一定相同,但有演变的关系、必定有演变关系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 答案:轻于空气的航空器能够飞行是因为其比重比空气轻;、飞机和滑翔机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是否有动力装置;、直升机是通过其动力装置直接驱动旋翼旋转而产生升力的航空器; 8、使用无人机,可以拍到: 答案:古城遗址的轮廓、建筑物的鸟瞰图 9、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应该: 答案:多作实地考察、多看文献资料、掌握地理学原理、关注新技术 10、下面哪本书的内容与历史地理知识无关: 答案:《平凡的世界》、《西游记》 11、什么是历史地理?历史地理是____。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第2 章单元测试 1、“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答案:正确 2、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答案:正确 3、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答案:对 4、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答案:错误 5、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答案:正确 6、中国历史上基本统一、疆域范围较大的政权有: 答案:西汉、唐、清 7、说中国的领土像一张秋海棠叶子,是指哪一阶段? 答案:未承认外蒙古独立前的中华民国 8、以下哪一阶段属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

《高考中外历史大事年表》高中历史高考复习资料整理

高考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兰溪一中 童和刚
中 国 时 间 世 界
1488 1492 1498 1517 1519-1522 1553 1624 1640 1644 1662 1683 1684 1687 1688 1689 1765 1775 1776 1782 1781 1787 1789 1792 1804 1807 1814 1815 1836-1848 1839 1840 1842 1848 1851-1864 1856-1860 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好望角 哥伦布在西班牙支持下发现美洲 葡萄牙人达·伽马发现到印度的新航路 马丁·路德揭开宗教改革运动序幕 麦哲伦在西班牙支持下进行环球航行
葡萄牙侵占澳门 荷兰侵占台湾 明朝灭亡;清军入关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派施琅统一台湾 清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英国光荣革命,标志革命结束 英国颁布《权利法案》 ,确立君主立宪制 珍妮纺纱机发明,揭开工业革命序幕 来克星顿枪声—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独立宣言》发表,标志美国建国 瓦特改良蒸汽机 约克镇战役—美国独立战争胜利 美国制定 1787 年宪法 美联邦政府成立;法国大革命爆发; 颁布《人权宣言》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拿破仑颁布《拿破仑法典》; 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美国富尔顿制成汽船 英国史蒂芬孙发明火车; 拿破仑第一次下台 滑铁卢战役失败,拿破仑再次下台 英国宪章运动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
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爆发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地形的变化

地形的变化 教学目标 通过举例分析,使学生得出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通过分析褶皱、断层的示意图和景观图,使学生初步了解海陆变迁、火山、地震等形成的原因,使学生对火山、地震都分布在板块构造带上及对全球构造理论有了更深的认识。阅读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图,使学生了解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带。 通过读外力作用的四幅景观图,使学生初步认识外力作用的基本形态,初步认识地形的变化是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通过读图分析,和组织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节教学内容的海陆变迁的事例和现象,,培养学生从现象追踪本质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通过学习本节,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教学建议 关于“地形是不断变化的”的教材分析 “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段内容,“地形的变化”这部

分,是在前节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动态”的观点认识陆地地形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中抽象而难于理解的知识较多,为全章教学的难点。教学中应注意加强直观性,突出重点,不再扩大讲授内容的范围和深度。教材首先从现象入手,以喜马拉雅山区和台湾海峡的海陆变迁的实例引入。以生动、鲜明的例子,使学生得出地形是经过漫长地质年代不断演变而成的,而且目前仍在不断变化着。 关于“地形是不断变化的”的教法建议 “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段内容,用质疑的方式,提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然后从实例入手,使学生进入问题情景,提的问题要具有很大的悬念,吸引学生思考,通过分析证据,启发学生自己得出海陆不断变迁的结论。1.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这是什么原因? 这些事实说明今天的地表形态,也就是我们目前看到的地表形态如陆地和海洋,陆地上的高山、平原、高原、盆地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变而成的,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从而自然引出“地形为什么变化”。 关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教材分析 第二部分从地球内部力量和地球外部力量两个方面讲

2019中国历史地理概况智慧树知到最新满分单元测试答案

什么是历史地理? 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 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儒家曾经建立一种什么制度? 县是从什么时期出现的? 行政区划是哪种制度的产物: 省制形成于: ______时期将所有的郡撤销。 确定首都需要考虑的因素表述不正确的是_____。 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是: 中国历史首都迁移的主要轨迹是: 首都要统治全国需要通过______来保证信息、人员、重要的物资上通下达。 宋朝时期的开封称为_______。 出现城市的条件不包括哪些? _______时期,曾经下命令要天下的县城都建城墙。 中国从什么时期把做买卖的人称为商人? “车同轨”的意思是: 以下哪些城市是近代交通路线的产物: 长城功能是什么? 明代长城东起________,西至_________。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沟通湘江水系跟漓江水系是哪条河流? 京杭运河沟通的水系不包含的是: 京杭大运河形成于: 近年来的遗传学家认为世界上人基本上都是来自非洲。 从科学的原理分析,每个地方的人只有一种就是外来的。 中国历代留下来的户口登记是真正的人口数字。 中国人口突破4亿是在清朝时期。 “胡焕庸线”是从:满洲里——阿里。 炎黄子孙这是文化认同 双方军事上、政治上是对立的,无法通婚。 所谓百越不是100个越族,就是很多越族,有山越、瓯越、骆越、闽越。 云南大学已故的著名历史学家方国瑜先生是纳西族。 孔子教他的弟子六艺,六门主要的课程,其中有一门叫驭,就是赶车。 下列哪个选项正确地描述了农具的发展过程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中国的气侯大多数地方实际上是季风气候 移民跟农业生产相互促进,人口增长跟农业生产也是相互促进。 很多农作物带个洋字,带个西字,带个番字这些作物,这些品种好多都是外来的。长平之战要把几十万俘虏全部杀掉,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俘虏威胁大。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学设计 潘建鸟 教材分析: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的第二课。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复杂多样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变化的原因:一个是地球内部的力量,主要由地球内能所引起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在其作用力下创造了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即海陆的分异和大的地形起伏;另一个是地球外部的力量,主要是指地表受太阳能和外力作用而产生的各种作用,如风化、流水、冰川、海流、波浪、潮汐以及风力等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等。 本课内容主要分为“火山和地震”、“地球内部的运动”两部分,主要通过火山和地震的事例来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火山和地震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特别是去年的汶川大地震让学生对地震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然而对火山和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等知识则是学生所欠缺的。本课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直观地感受到地球内部运动会造成火山和地震以及地形地貌的变化。教学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中,主要通过火山地震等现象寻找原因,从而认识地球内部运动改变地形地貌的事实。由于地球内部运动对于学生来说是难以察觉的,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本课主要通过是资料阅读、讨论交流和模拟实验等方式进行,特别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本课在设计时采用模拟实验与多媒体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内部运动改变地形地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2、过程与方法: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七年级科学上变化的地形检测

七年级上科学同步检测(四) (上册第四章变化的地形)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中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每题2分,共40分) 1.下列事例中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是( ) A.太阳光能照到地球上B.月食时月面边缘是圆弧形 C.船在海上航行1个月没有看到彼岸D.看到远方开来的火车渐渐变大 2.下面对地球形状的四种描述中,比较符合实际的是( ) A.赤道稍扁,两极略鼓的扁球体B.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扁球体 C.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稍长的扁球体D.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得多的扁球体 3.在毛泽东的著名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中,“八万里”指的是( ) A.地球的半径B.地球的直径 C.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周长D.地球赤道的周长 4.关于火山喷发,下面不正确的是( ) A.是由于灼热的岩浆从地壳裂缝中喷出 B.喷出物全是高温岩浆 C.喷出的岩浆冷凝后,常形成圆锥形的火山丘或火山岛 D.火山喷发也有对人类有利的方面 5.地中海上有一座火山,每隔两三分钟喷发一次,夜间在150千米外都能看到它喷发的红光,被誉为“地中海的灯塔”,此火山属于( ) A.活火山B.休眠火山C.死火山D.都不是 6.下面与地震预兆无关的是( ) A.遍地干旱,作物枯萎,用水紧张 B.鸡鸣狗叫、蚂蚁搬家、老鼠出洞等,一些动物行为反常 C.仪器测得该地的地球磁场、电场异常,地形发生变化 D.地下水位突然升高,井水冒泡,地温明显升高 7.下列各项中与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无关的是( ) A.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大陆轮廓非常吻合,几乎可以拼合起来 B.被大洋分隔的两岸大陆上,古生物化石许多是同类,岩层也是连续的 C.大洋分隔的两岸都有繁华的城市 D.被大洋分隔的两岸大陆上,生物都有亲缘关系 8.关于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震动现象 ②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绝大部分的地震是会造成破坏的 ③地震中破坏最严重的地点是震中 ④地震发生时躲到小房间的房屋里和桌子底下是一种有效措施 ⑤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区和地震频繁的地区在分布上没有相同之处 A.①②④B.①③⑤C.①③④D.②④⑤9.世界的火山和地震带分布是( ) A.环太平洋——喜马拉雅——地中海带B.环太平洋——印度洋带 C.环太平洋——喜马拉雅——大西洋带D.环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带10.公元前780年,我国陕西地区发生了一次大的自然灾害,古籍《诗经》上有这样的记录:“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这是发生了( )

最全高中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年代外国 禹建夏公元前2070年 商公元前1600年~1046年 周武王伐纣灭商,建西周公元前1046年~771年 周平王建东周(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8~6世纪城邦出现 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基 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 主政治 鲁国实际上承认土地私有公元前594年 (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 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黄金时代” 智者学派(普罗泰格拉) 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秦始皇嬴政建秦朝公元前221年 汉武帝兴办太学公元前124年 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 蔡伦改进造纸术105年 6世纪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北宋毕升胶泥活字印刷术11世纪中叶 14~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 15世纪前后西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1380年 1487年迪亚士到达风暴角(好望角) 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 1497年达·伽马到达印度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 1517年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1519年~1522年麦哲伦环球航行 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惨败,失去海 上霸主地位 17世纪初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17世纪荷兰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国家 17世纪初英国成立东印度公司 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17世纪中期英国《航海条例》,战胜荷兰 1687年英国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 学原理》 1688年光荣革命,议会邀请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 18世纪启蒙运动 1721年英国第一位首相沃尔伯尔 18世纪中期英国胜法国,建立日不落帝国 1765年英国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

1776年美国独立 1785年英国瓦特改良蒸汽机 1787年美国1787年宪法颁布 1789年美国第一次总统选举(两届) 法国大革命爆发 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 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在欧洲兴起 1807年美国富尔顿蒸汽机驱动轮船 1814年英国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19世纪30年代以后现实主义文学 1831年英国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1837年美国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 林则徐虎门销烟开1839年 眼鸦片战争爆发看1840年前后 6月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英国鸦片战争 魏源完成《海国图志》世《南京条约》界1842年 8月《南京条约》 1848年底《共产党宣言》发表19世纪中叶浪漫主义音乐鼎盛时期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洪秀全)1851年1月 太平军定都天京(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冬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56年英法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1858年《天津条约》 洪仁玕颁布《资政新篇》1859年英国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俄国民族音乐兴起 洋务派提出“自强”19世纪60年代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俾斯麦领导德国统一 《北京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 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1863年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1864年 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发电机 洋务派提出“求富” 洋务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福建巡抚在台湾设有线电报19世纪70年代 初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 1871年初 3月~5月 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 巴黎公社 上海创办《申报》1872年 1875年初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 1876年美国贝尔发明电话

最新自然地理教案《地形的变化》精品版

2020年自然地理教案《地形的变化》精品 版

自然地理读本(上教版) 《第三单元第七课地形的变化》 教学案例 自然地理读本(上教版) 第三单元第七课地形的变化 ★教学要点

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知道褶皱、断层、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2.了解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关注人类如何提高防震抗灾能力。3.了解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4.培养学生识读地图的能力,把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落实到图上。5.收集有关火山地震的图文影视资料,讨论如何提高防震抗灾的能力;通过应急避震的演习训练,提高学生的应急避震能力。 6.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初步形成探究、求真求实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7.科学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形成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提高学生的应急避震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难点内、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 引入:很多同学都爱看动画片,对不对?下面老师请大家看一个小动画片。(放动画片《沧海桑田》)谁能给这个小动画片起个名?(沧海桑田)非常准确,你真棒。沧海能变成桑田,桑田也能变成沧海,说明了什么?(地形变化)非常好,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地形的变化。(板书:第七课地形的变化) 师:沧海桑田是古代的神话传说,在现实生活中谁知道有关地形变化的事例? 生1:喜马拉雅山过去是一片汪洋大海。 生2: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 ······ 师:答的真好,同学们知道的比老师都多,老师也应该多增加知识积累了。谁能告诉老师你一年身高增长几厘米? 生:我一年长3——4厘米。 师:恭喜你,你比喜马拉雅山“长”高的速度还快,科学家经过测量发现喜马拉雅山还在慢慢地升高,和同学们一样,大约每年“长高”几厘米。通过喜马拉雅山在“长高”,同学们发现什么了吗? 生:地球表面的地形在不断变化。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答案

第1章单元测试 1、什么是历史地理?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2、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答案:历史文献 3、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答案:南京 4、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答案:1300万平方公里 5、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答案:了解世界的资源分布 6、历史时期的地理与今天的地理,。答案:不一定相同,但有演变的关系、必定有演变关系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答案:轻于空气的航空器能够飞行是因为其比重比空气轻;、飞机和滑翔机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是否有动力装置;、直升机是通过其动力装置直接驱动旋翼旋转而产生升力的航空器; 8、使用无人机,可以拍到: 答案:古城遗址的轮廓、建筑物的鸟瞰图 9、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应该: 答案:多作实地考察、多看文献资料、掌握地理学原理、关注新技术 10、下面哪本书的内容与历史地理知识无关: 答案:《平凡的世界》、《西游记》

11、什么是历史地理?历史地理是____。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第2章单元测试 1、“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答案:正确 2、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答案:正确 3、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答案:对 4、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答案:错误 5、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答案:正确 6、中国历史上基本统一、疆域范围较大的政权有: 答案:西汉、唐、清 7、说中国的领土像一张秋海棠叶子,是指哪一阶段? 答案:未承认外蒙古独立前的中华民国 8、以下哪一阶段属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 答案:十六国、五代十国 9、历史统一的范围是指:

第四章 变化的地形试卷

【思考与练习】 1、在人和生物生活的地球上,分布着高低起伏,多种多样的_________,有:高原、山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形也是会发生_________的,这改变有的剧烈,有的却很__________________。 2、火山喷出物中,气态物质主要是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____等;液态物质是_________;固态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3、火山有_________火山、_________火山和_________火山三种类型。 4、地震是一种对人类威胁很大的自然灾害,地球上每年发生能被人感觉到的地震约_________次,造成严重破坏的平均每年约有_________次。绝大多数的地震是由于_________的力量使坚硬的地壳产生_________、_________而造成的。 5、一旦地震发生,人们应立即作出正确的反应,以减小伤亡和损失。在家中应立即_________煤气,_________火炉,_________电源。迅速跑到_________,并应高压线和陡坡。若来不及跑出家时则应躲在_________空间或牢固物下面。 6、尽管火山给人类带来灾难,但是人们发现火山灰中有丰富的,火山岩又是优质的_________材料。在火山中还常有_________,而且有丰富的_________形成温泉,成为旅游胜地。 7、世界上火山、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_________带和_________带。这与板块分布有关。 8、下列不属于地形概念的是() A、山地、高原 B、城市、农村 C、平原、盆地 D、丘陵、平原 9、关于地形变化,下面正确的是() A、地形一般都是稳定不变的 B、地形如果发生变化,都是剧烈的 C、地形变化与人类无关 D、地形是不断变化的,有的剧烈,有的缓慢 10、“灼热的岩浆从裂口喷向天空,高达上千米,形成一片火海,空气中充满灰烟和水汽……”这是发生了哪种地质现象?() A、地震 B、火山喷发 C、泥石流 D、滑坡 11、下面不属于地震发生时情况的是() A、遍地干旱、作物枯萎 B、大地上下颠簸,左右摇晃,房间中吊灯激烈摆动 C、大地褶皱开裂,地面隆起或陷落 D、山体发生滑坡,河水翻滚 12、地震前常有一些异常现象发生,据此可作为预报地震参考。下列几项中与地震预兆无关的是() A、地下水位突然升高,井水冒泡,地温明显增高 B、老鼠出洞、蚂蚁搬家,鸡犬不宁 C、家庭电路电压降低,电灯变暗,电风转速减慢 D、仪器测量到地形有微小变化 13、我国目前已经发现的火山,大部分是() A、活火山 B、休眠火山 C、死火山 D、间歇火山

中国历史地理(北大)资料整理

开宗明义 2011年2月21日 18:37 教材: 没有一本特别好的教材 重点推荐的参考书:《中国历史地理概述》邹逸麟 并不通俗 课件: Ftp ftp://urban:urban@162.105.149.18/教学专用/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 只有一次期末考试 38%优秀率一个名额都不会浪费,都是90分以上。 助教说,复习时不仅要看课件的文字部分,也要注意图! 历史时期的地理。 古人在这样的问题中渗透了多少谋略和智慧。 历史自然地理:重点研究江河湖泊和气候的变化——探讨自然变化的规律 历史人文地理:人口军事城市农业文化聚落等等 中国历史地理的历史: 这个学科历史悠久 例:左冯翊,《汉书》:故秦内史。《禹贡》

近代,中国历史地理的创始人:张相文 八卦:光华新楼中间的四合院:顾颉刚30年代的故宅顾颉刚:每月拿出600大洋赞助禹贡学会,《禹贡》半 月刊 组织青年学者到西北(包括河套)考察。 华北沦陷后组织就解体。《禹贡》成为今天这门学科的 基础。 今天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人几乎都源自这个组织。 《中国历史地图集》。毛泽东个人倡议(不是国家意 志),谭其骧主编,历时二三十年,囊括当时最优秀的历史学家。 侯仁之:历史地理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停止在静态的时空变化中,要与人类活动的足迹联系在一起。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际关系应该是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方向。这个论点又将历史地理推向现代发展阶段。 目前,全国属于这个领域的正式从业者,不到五十人。 为什么要学这门课呢? 古人的事情在今天能有什么样的启迪呢? 例一战国策中战国时东周和西周 东周公对苏秦说:我想种水稻,但西周公不放水。可 见,两国依同一条河,即伊洛河。 苏秦说西周公放水。 例二,九鼎 例三,金庸中胡编辣椒 例四,电视剧各种胡掰,神马汉武帝沏茶啦

读《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读《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在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既久远又新近的学科。说它久远,是因为从《尚书·禹贡》开始,到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开辟了一个传统——沿革地理,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然而,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它只是其一部分,所以真正的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建立,它不仅包括历史人文地理,还有历史自然地理以及地图编绘等方面。从那以后,实现了由沿革地理到历史地理的转变,现代地理学为人类作出独特的贡献。 邹逸麟教授的《中国历史地理概述》是一本相当详尽的中国历史地理教材,它讲述了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变化与变迁。在全书开头略为不足的是,它并没有去强调“中国”这个概念的具体含义,应当指出,这里的“中国”并非指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国”,而是历史上的中国,它的范围是历史上中国的疆域范围,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化。 全书并不只局限于区域沿革地理,而是与自然地理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上篇首先讲述的是自然地理的变迁。分气候和植被、水系、海岸线、沙漠四方面来讲述,每一方面都按照时间来分析。总的来说,它是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选取几个地区进行剖析,然后加以总结,其实本来这样很好,因为由于资料缺乏等原因而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其中的确存在着一个问题,先看几个例子,作者对于植被变迁选取的是华北平原、黄河中游地区、太行山区及晋北地区和豫鄂川陕交界区,水系变迁选取的是黄河下游、长江中下游、海河和黄淮海平原湖沼,海岸线变迁选取的是辽东湾、渤海湾、苏北海岸、长江口和杭州湾,我并不是否认作者所选取的区域的重要性和代表性,但看看上面例子的无一例外是中原王朝严格控制的范围,那时看来的蛮夷地区一个都没有,没有珠江、没有岭南,也没有青藏地区,或许这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但的确不是个别现象,它造成的不仅是分析的不全面,更是反映在潜意识中所谓正统地区和边远地区的分野存在,中原与江南等区域仍然有着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重要性。 中篇讲的是疆域与政区的变迁,也就是悠久的沿革地理。疆域部分由先秦开始一直写下来,对于重大的由于扩张或战争等造成的边境的改变都叙述得很详细,但稍微缺少总体的分析,而且没有深入探究在这个表面领土扩展趋势下,结合各代的历史地理著作,人们的空间表达有着怎样的观念的变化。政区部分,先秦的较为粗略,对于重要的著作诸如《尚书·禹贡》《周礼·职方》《尔雅·释地》《吕氏春秋·有始览》都只是简单一提,尽管这些都不是夏商周的行政区划,但它们实际上也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人们的政区观念,这里完全忽略了。由秦开始,郡县制施行,一直到元明清三朝的行省时代的区划的改变,都记录得很详尽,而具体到每一部分的统辖范围则没有多说。这个部分一个很突出的特点是不仅仅将中央王朝的政区罗列,对中央王朝外的少数民族政权的架构也有具体分析,突破了以汉族为中心的狭隘观念,以更广阔的目光看待历史上中国的疆域变迁。 下篇讲述社会经济环境变迁,首先阐述农牧界限变迁,再分析农业、纺织业的产业发展,但缺少了对畜牧业的讨论,最后进行一系列历史人口地理、历史城市地理、历史交通地理的研究,特别是交通部分,不仅讲国家内的状况,还涉及对外的,极大地扩展了我们的思维空间。 最后,我觉得在结尾应该讲述一下自古以来的历史地理学的已有成绩,或者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