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时讲义(全册_共224页)

最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时讲义(全册_共224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课时讲义

目 录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一章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加试要求) 第一章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第二章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第二章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第二章 第三节 大气环境 第二章 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

第三章 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第三章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三章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四章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第四章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四章 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第四章 第四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做“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半径约140亿光年。 2.光年是天文学中的距离单位,1光年约等于9.460 8×1012

km 。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天体

(1)概念:宇宙间的星云、恒星、行星、卫星等各种物质的通称。 (2)类型

⎪⎨

⎪⎧

自然天体:星云云雾状、恒星能发光、行星绕恒星运转、卫星绕行星运转人造天体:人类发射进入太空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实验室、各种探测器等

(3)特点:在宇宙中分布不均匀,处在不停的运动中。

2.天体系统

天体在宇宙中分布是不均匀的,在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下,共同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3.银河系及河外星系

4.太阳系和地月系

(1)太阳系

①组成:太阳系的中心天体为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包括行星、矮行星和其他小天体等。

②八大行星:按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A→H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③小天体:包括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其他行星际物质,其中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天体M是小行星。

(2)地月系

①组成:指地球与其卫星月球组成的天体系统。

②月球的同步自转:指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自转的方向和周期与公转完全一样。

[温馨提示]

(1)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如恒星、行星等)和人造天体(如在太空中进行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

(2)天体之间构成天体系统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相互吸引,二是相互绕转。

(3)总星系不等于宇宙,它是我们目前已知的宇宙范围。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普通性

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性

地球是目前所知道的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天体,因此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地球上所具备的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1)充足的水分。

(2)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3)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

知识点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情景导入先思考———————

下图为摄影爱好者拍摄到的双子座流星雨划过星空的美丽画面,请思考:

(1)双子座的流星和地面上的陨石是天体吗?为什么?

提示:①流星是天体。流星运行在太空中,存在于大气层外,因而是天体;②陨石不是天体。陨石是流星体未燃烧尽落在地球上,而不存在于大气层以外,所以陨石不是天体。

(2)双子座主星北河三及其卫星是否构成了天体系统?

提示:北河三及其卫星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了天体系统。

———————核心要点掌握好———————

一、天体的判断

二、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

总星系⎩⎪⎨⎪⎧

河外星系

银河系⎩⎪

⎨⎪⎧

太阳系⎩⎨⎧ 地月系⎩

⎪⎨⎪⎧ 地球

月球其他行星系

其他恒星系

三、太阳系示意图

1.组成

太阳系的中心天体为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包括行星、矮行星和其他小天体等。 2.八大行星分类

3.运动特征

——————— 1.下列属于天体的是( )

解析:选B 位于宇宙空间是判断物体是否是天体的重要条件。A 、C 、D 三项中的物体都位

于大气层内,不是天体。

2.河外星系、太阳系、地球三者之间的关系符合下列示意图中的( )

解析:选D 地球属于太阳系,地球和太阳都属于银河系,河外星系与银河系是同等级的天体系统。

如图为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自动交会

对接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

3.运行在太空中的“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属于( )

A.银河系B.河外星系C.地月系D.太阳系

4.对“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正确的认识是( )

A.都属于天体

B.“神舟十号” 是天体,“天宫一号”不是天体

C.“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构成了天体系统

D.都是行星

解析:3.C 4.A 运行在太空中的“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围绕地球运动,成为地月系的一部分;“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属于人造天体,它们没有相互绕转,不能构成天体系统;它们像月球样围绕地球运动,不是行星。

知识点二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情景导入先思考———————

太阳系“家庭会议”纪要

太阳——我是家长,我的质量占了太阳系总质量的99%以上,你们在我的引力下,都要围绕我旋转,都要听我的,八兄弟姊妹公转运动要同向,要和我的自转方向一致,运动要大致共面,轨道要近圆,否则我们的家庭就没有秩序。

金星——我是星光大道上的明星,我的最佳创意是“太阳从西边出来”。

火星——人们一直怀疑我是地球失散多年的孪生兄弟。

地球——我是特殊的又是普通的,我的运动和结构与七仙女姐妹有许多相同之处。

木星和土星——别看我们身形如此庞大,实际上是虚胖罢了。

天王星和海王星——天高皇帝远,我们躲在寒冷阴暗的角落里。

(1)太阳的发言中透露出地球和七仙女姐妹共同的运动特征有哪些?

提示:八颗行星共同的运动特征是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2)为什么说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提示:地球的运动特征与其他七颗行星十分相似,结构特征与水星、金星、火星有许多共同之处。

———————核心要点掌握好———————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是一颗普通行星,也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存在生命的行星,这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地球自身的条件密切相关,具体如下:

(1)宇宙环境——“安全”和“稳定”

①“安全”——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②“稳定”——稳定的太阳光照:亿万年以来,太阳光照条件没有明显的变化。

(2)自身条件——三个适中

———————应用体验不可少———————

1.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能够证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特殊行星的是( ) A.地球上形成了适宜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大气条件和液态水

B.地球恰好位于太阳系的中心位置

C.只有地球处在一个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利于生命形成、发展

D.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卫星绕转的大行星

解析:选A 地球是目前所知道的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天体,因此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行星。结合选项可知A项正确。

读下表中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回答2~3题。

有关的是( )

①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周期较适中

②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

③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A.①④B.①②

C.②③ D.②④

3.人类首先选择火星作为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行星,是因为火星上的一些地理现象与地球上的一些地理现象相似,主要表现为( )

①火星和地球一样被厚厚的大气层所包围

②火星上和地球上都有四季变化且长度一样

③火星、地球自转周期的长度比较适中

④火星、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都比较适中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2.A 3.C 第2题,液态水的存在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而和地球适宜的温度有关的条件是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较适中以及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第3题,火星与地球相比自转周期长度以及与太阳的距离都比较适中。

一、选择题

“太阳大,地球小,太阳带着地球跑;地球大,月球小,地球带着月球跑。”重温儿时的童谣,完成1~2题。

1.童谣中出现的天体,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恒星、行星、卫星B.星云、恒星、行星

C.恒星、行星、小行星 D.恒星、小行星、流星体

2.儿歌中涉及的天体系统共有( )

A.1级 B.2级

C.3级 D.4级

解析:1.A 2.B 第1题,太阳是恒星,地球是行星,月球是卫星。第2题,儿歌中涉及的天体系统分别是太阳系和地月系,共有2级。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包括的天体系统有( )

A.银河系、太阳系 B.太阳系、地月系

C.银河系、地月系 D.太阳系、河外星系

4.图中A属于( )

A.恒星 B.星云

C.卫星 D.行星

解析:3.B 4.A 读图可知,月球绕B运转,B应为地球,地球与月球组成地月系;B绕A 运转,A应为太阳,太阳是一颗恒星;太阳与地球组成太阳系。

读天体系统示意图,回答5~6题。

5.在包含太阳和地球的天体系统中,最高一级和最低一级天体系统分别是( )

A.银河系、太阳系 B.河外星系、地月系

C.太阳系、地月系 D.总星系、太阳系

6.与地球上存在生命无关的因素是( )

A.日地距离适中 B.昼夜交替周期不长

C.形成了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D.存在地转偏向力

解析:5.D 6.D 第5题,图中显示出的天体系统由小到大依次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其中地月系不包括太阳,所以包含太阳和地球的天体系统中,最高一级的是总星系,最低一级的是太阳系。第6题,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自身条件是:适宜的温度是由日地距离适中和昼夜交替周期不长来决定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是由地球的质量和体积决定的;液态水的存在是由适宜的温度决定的。只有地转偏向力不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

读图,回答7~9题。

7.图中所示天体系统层次中的最低一级的是( )

A.地月系B.总星系

C.银河系 D.太阳系

8.图中的M天体可能是( )

A.月球或水星 B.水星或金星

C.金星或木星 D.火星或土星

9.与地球相比,天体M没有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

①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液态水②没有坚硬的地表③距日较近,表面温度较高④体积和质量很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7.A 8.B 9.C 第7题,结合图示与所学知识可知,图示天体系统中的最低一级的是地月系。第8题,M居于地球公转轨道内,为地内行星,很可能是水星或金星。第9题,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物质的天体,而M位于地球公转轨道内,没有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可能是由于距日较近,表面温度较高,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水。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天文学家发现一颗绕昏暗恒星运转的类地行星,距地球仅40光年(银河系的主体直径是8万光年)。它是一个热气腾腾的“水世界”,体积是地球的6倍。据推测,这个“水世界”同样拥有大气层,且75%的表面区域被水覆盖,但由于温度太高,它无法支

持地球型生命的存在。结合材料回答10~11题。

10.“水世界”类地行星所在的天体系统是(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11.天文学家推测“水世界”类地行星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据是( )

A.该行星上没有水B.该行星距离恒星太近

C.该行星温度太低 D.该行星不存在大气层

解析:10.C 11.B 第10题,距离太阳最远的海王星距离太阳约4.5×109 km,1光年约为9.5×1012 km,说明太阳系的半径远小于1光年,而银河系的主体直径是8万光年,“水世界”类地行星距离地球仅40光年,说明该行星在银河系中。第11题,结合材料可知,该行星不存在生命是由于其距离恒星太近,温度太高造成的。

二、综合题

12.读太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八大行星中,B表示________,D表示________。

(2)按运动特征,八大行星绕日公转有同向性,即都是自________向________,呈________时针方向运动。另外,还具有________性和________性。

(3)若地球在 H 行星的轨道上运行,则会发生的现象有( )

A.变为寒冷的“冰球” B.变为炽热的“火球”

C.大气层将会消失 D.体积将会变小

(4)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关系密切,此图所反映的有利宇宙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几个自身条件中,此图反映出来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2)题,掌握八大行星距太阳远近的关系,其运动特征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第(3)题,地球上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如果地球在H行星轨道上运行,因距离太阳太遥远,地球会变成“冰球”。第(4)、(5)题,根据所学知识归纳总结。

答案:(1)金星火星

(2)西东逆近圆共面(3)A

(4)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5)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与地球

1.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2.太阳辐射的能量分配

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约占总能量的

3.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1)太阳辐射经植物的生物化学作用,可以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生物化学能。

(2)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

(3)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

二、太阳活动与地球

1.太阳活动

(1)概念:指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

(2)现象及位置:

①太阳的外部结构:A日冕层、B色球层和C光球层。

②太阳活动的类型:太阳风(出现在A层)、耀斑和日珥(出现在B层)、黑子(出现在C层)。

(3)周期:太阳活动的强弱有周期性变化,活动周期约为11年。

2.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扰动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2)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3)高能带电粒子流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

(4)极端天气现象出现的几率增加。

知识点一太阳辐射与地球

———————核心要点掌握好———————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为地球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光和热。

(2)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动力和能源。

2.太阳辐射影响地球环境的形成和变化

———————应用体验不可少———————

将一张白纸置于阳光下,观察投到纸上的阳光,结合太阳各种辐射的波长范围图。回答1~2题。

1.投射到纸上的阳光,主要属于图中的( )

A.①区B.②区C.③区D.全部区域

2.有关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辐射能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裂变反应

B.太阳辐射能量巨大,很容易被人类直接利用发电

C.太阳辐射是人类生活和生产主要的直接和间接能量来源

D.太阳辐射能量是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变化的主要动力

解析:1.B 2.C 第1题,根据题意“观察投影到白纸上的阳光”说明肉眼能见,因此为可见光,根据光谱的划分②区为可见光。第2题,太阳辐射能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由于比较分散,不易集中起来发电。自然环境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太阳辐射能只是一种形式,但是它是我们生活和生产的能量的主要来源。

知识点二太阳活动与地球

———————情景导入先思考———————

《汉书·五行志》中对太阳的表面状况有这样的描述:“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

材料中说到的“黑气”你知道是什么吗?在太阳大气的哪一层?

提示:黑子。光球层。

———————核心要点掌握好———————

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结构

太阳活动形式黑子:周期约为11年耀斑:激烈的显示,周期

约为11年

太阳风

活动规律①高速旋转的气体漩涡,温

度相对较低;②带电荷,能

产生磁场;③存在太阳活动

高峰年与低峰年的交替

①激烈的能量爆发;②以

射电爆发和高能带电粒

子等形式放出辐射能

带电粒子脱离太

阳飞向宇宙空间

对地球的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不同纬度

的年降水量与黑子多少有一

定的相关性;②太阳活动高

峰年极端天气现象出现的几

率增加

耀斑爆发时产生的强烈

射电扰乱地球大气层,使

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

衰减或中断

在地球的两极地

区产生极光

高能带电粒子使地球上的磁场受到扰动,产

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

1.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有:①黑子,②耀斑,③太阳风。它们所对应的太阳外部大气层,从外到里排列分别是( )

A.①②③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③①②

解析:选C 根据太阳活动与太阳大气的关系,黑子对应光球层,耀斑对应色球层,太阳风对应日冕层。分别由外到里为日冕层、色球层、光球层。

太阳活动爆发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太阳发脾气”。2012年正值太阳活动的高峰期。据此完成2~3题。

2.如果2011~2012年是“太阳发脾气”强烈的时段,那么上一个“太阳发脾气”强烈时段约是( )

A.2000~2001年B.2022~2023年

C.2006~2007年 D.2087~2088年

3.本次太阳活动所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后,对地球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

①地球各地出现极光现象

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③GPS定位系统将受到干扰

④我国北方会出现极昼现象

A.③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③

解析:2.A 3.D 第2题,太阳活动爆发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太阳发脾气”,它的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活动,这两者的活动周期约为11年,如果2011~2012年是“太阳发脾气”强烈的时段,那么上一个“太阳发脾气”强烈时段约是2000~2001年。第3题,太阳活动所产生的带电粒子到达地球后,主要会造成极地地区出现极光现象,产生磁暴,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以及与自然灾害有关系。

一、选择题

1.下列能源中,形成和来源于太阳辐射的是( )

①地热、核能②煤炭、石油③潮汐能④风能、水能

A.①②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D 地热能、核能来源于地球内部;潮汐能来源于月球的引力;而煤炭、石油、风能、水能等都是太阳辐射形成。故选D。

2.太阳辐射的主要作用是( )

①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动力③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④太阳内部核反应的能量源泉

A.①②B.③④

C.②③ D.①③

解析:选D 根据题意“太阳辐射的主要作用”,一是提供能源,二是促进地球环境的大气运动与水运动等。故选D。

如图屋顶的黑色“硅板”,就是太阳能屋顶。风和日丽的白天,

“屋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把富余的电能送入电网。我国有关专

家指出:上海没有油田和煤矿,但有两亿平方米的屋顶,不能辜负了

屋顶上这片免费的阳光。回答3~4题。

3.下列自然现象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 )

A.生物出现 B.水体的运动

C.风的形成 D.火山的喷发

4.上海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是因为( )

A.常规能源短缺,能源需求量大

B.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C.太阳能资源清洁、可再生、能量集中

D.上海经济发达,能源蕴藏量大

解析:3.D 4.A 第3题,植物的生长能量来自太阳辐射,大气和水体的运动能量也来自太阳辐射,煤炭、石油是在地质历史时期储存下来的太阳辐射能;火山的喷发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与太阳辐射没有关系。第4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上海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的主要原因是常规能源短缺,能源需求量大,所以A正确。

读太阳的外部圈层结构特征变化图,回答5~6题。

5.下列有关太阳大气层结构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最高的是色球层 B.亮度最大的是太阳内部

C.厚度最厚的是色球层 D.温度最高的是日冕层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黑子和耀斑都产生在太阳色球层上

B.前一次太阳活动极大年到再一次太阳活动极大年的平均周期约为11年

C.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会扰乱地球大气层,影响地面无线电短波通信

D.新加坡的小朋友在晚上做作业时看到了美丽的极光现象

解析:5.D 6.B 第5题,由图示可知,太阳大气层温度由内往外逐渐升高,亮度由内往外逐渐降低,厚度由内往外逐渐加厚。第6题,太阳活动中的黑子出现在光球层,耀斑出现在色球层,它们的活动周期约为11年;太阳活动会影响地球大气的电离层,从而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极光出现在两极地区,位于赤道附近的新加坡不可能看到极光。

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

A.太阳活动加强将导致荒漠化日益严重

B.带电粒子流可以引发地球上的磁暴

C.耀斑的强辐射会产生极光

D.太阳黑子增多会导致地表平均气温下降

解析:选B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①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②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③在两极上空产生极光;④地球上地震、水旱灾害等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读太阳黑子与温带乔木年轮相关性曲线图,完成8~9题。

8.图中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的关系是( )

A.正相关B.负相关

C.成反比 D.没有相关性

9.此图所反映的问题是( )

A.太阳活动影响地球的降水变化,进而影响树木生长

B.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扰动地球电离层,影响树木生长

C.太阳活动时,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进而影响树木生长

D.太阳活动时,太阳风会在两极地区产生极光,进而影响树木生长

解析:8.A 9.A 第8题,黑子数较多的年份,树木年轮较宽,黑子数较少的年份,树木年轮较窄,其成正相关的关系。第9题,年轮的宽窄与气候相关,说明黑子数目的变化引起气候的变化,进而影响树林生长。

二、综合题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拥有世界上最早的黑子记录,但人类系统观测黑子的历史不足300年。黑子数量高峰年称为太阳活动峰年,人类系统记录的第24个太阳活动周期于2007年开始。

材料二太阳活动周期预报图。

(1)黑子发生在太阳大气的________层,它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________年是第24个太阳活动周期的峰年。

(3)与黑子活动同步的太阳活动还有________,因此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4)太阳活动是太阳风暴的诱发因素。请举例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第(1)题,黑子发生在太阳大气的光球层,由于黑子的温度比周围低而显得较暗。第(2)题,可直接从图中读出。第(3)题,耀斑往往与太阳黑子同步发生,太阳黑子的多少、大小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第(4)题,太阳活动对地球电离层、磁场、气候都有影响,同时还可能在两极地区形成极光。

答案:(1)光球黑子的温度比周围低,所以看起来比较黑,其实黑子并不黑只是暗一些

(2)2011

(3)耀斑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

(4)耀斑爆发会发射强烈的电磁波,这些电磁波传播到地球附近,会强烈干扰地球高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甚至使各类无线电通信发生短暂的中断。此外,电离层发生强烈扰动,可能使宇航员受到辐射伤害;电磁遥感测量在磁暴期间常常发生错误;电波路径发生位移,全球定位系统(GPS)定位、导航产生误差;大磁暴使电网超载,造成输电线路中断;卫星衰老并过早陨落,星载电子仪器受到严重损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加试要求)

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

一、地球的自转运动和昼夜交替

1.地球自转的特点

(1)自转轴:地轴(北端永远指向北极星的方向)。

(2)方向:

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3)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是以距离地球遥远的同一恒星为参考点,它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是以太阳为参考点。

(4)速度⎩⎪⎨⎪⎧ 角速度:除极点为零外,各地均为15°/h 线速度:因纬度而变化,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赤道线速度为1 670 km/h

2.昼夜交替

地球的自转导致昼夜交替的产生,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

[温馨提示]

若地球不自转,也不公转,有昼夜现象,但无昼夜交替现象;若地球只公转不自转,既有昼夜现象,也有昼夜交替现象,只不过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年。

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 地方时

1.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

(1)原因: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2)规律: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2.地方时

(1)定义: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时的时间为正午12时,将连续两个12时之间等分为24小时,这样形成的时间系统,称为地方时。

(2)特点:①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②地理位置越靠东边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大。

3.时区和区时

(1)划分: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15个经度。

(2)区时:把某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又称标准时。

(3)区时换算:

①同一时区,区时相同;②不同时区,采用各自时区;③相邻时区的时间相差1个小时;④同一日期内,东早西晚。

4.国际日期变更线

(1)定义:一条大体沿180°经线穿行的折线。

(2)作用:

①为了消除因地球是球形而导致的日期换算中的不同结果。

②为了保持180°经线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方日期相同。

[温馨提示]

180°经线与日期变更线并不完全重合,所以日期分界线是国际日期变更线,而不是180°经线。

知识点一地球的自转运动和昼夜交替

———————情景导入先思考———————

送瘟神

毛泽东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你理解“坐地日行八万里”这句诗的含义吗?是否有科学依据?

提示:赤道的周长约四万千米。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即使地球上的人不动,一天也会跟着地球转八万里。

———————核心要点掌握好———————

一、地球自转速度的分布及影响因素总结

1.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0。

2.纬度相同的两点,自转的速度相同(海拔相同的情况下)。

3.60°纬线上的线速度是赤道上线速度的一半。

4.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运行的角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角速度相同,均为15°/h,卫星运行的线速度大于地面上的对应点的线速度。

5.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的因素:

因素影响关系

纬度纬度相同,线速度相同

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

负相关

6.

二、晨昏线

1.概念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如下图所示:

2.构成

3.特点

(1)晨昏圈平分地球,其所在平面经过地心,因而是一个大圆。

(2)晨昏圈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

(3)晨昏圈永远平分赤道,但不一定平分其他纬线。

(4)晨昏圈不断向西移动,西移的速度与地球的自转速度一致。

(5)晨昏圈只有春、秋分日与某一经线圈重合,与所有纬线圈垂直。

(6)晨昏圈上太阳高度为0°,但地方时不一定相同。

(7)晨昏圈上晨线、昏线各占一半,纬度最高点为其分界点。

(8)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该交点分别是晨线、昏线的中点。

———————方法技巧很重要———————

晨线、昏线的判定方法

方法一——自转法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线是晨线。如图一,这是以北极为中心的图,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BC线是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线,为昏线;AB线是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线,为晨线。

方法二——时间法

图一中A、C是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它们的时间是一定的,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如A点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如C点为18时,据此也可以判断是晨线还是昏线。

方法三——昼夜半球法

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因此在常见的侧视图中,我们可以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和昼夜半球的位置判断晨线或昏线。由夜半球转向昼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晨线左边一定为夜半球,右边一定为昼半球,如图二左图,昏线正好相反。所以口诀是“左夜为晨,右夜为昏”。

———————应用体验不可少———————

如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 )

A.北半球中纬度

B.北半球低纬度

C.南半球中纬度

D.南半球低纬度

2.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原因是( )

A.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B.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C.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D.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解析:1.A 2.A 第1题,从图中的指向标看,该区域自南向北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不断减小,这说明南为较低纬度,北为较高纬度,符合北半球的情况。根据数值大小可

确定在中纬度。第2题,自转线速度随海拔增加而增加,随地理纬度增加而减小。

3.在下面四幅图的a、b、c、d四点中(阴影为黑夜),处于黎明的是__________(a、b、c、d),处于黄昏的是________(a、b、c、d)。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讲义风成地貌

第二节 风成地貌 [学生用书P27] 一、概述 1.风是干旱、半干旱区地表形态的主要“雕刻师”。 2.风成地貌? ????风蚀地貌 风积地貌 二、风蚀地貌 1.风蚀作用 (1)定义:地面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脱离原地,称为风蚀作用。 (2)分类 ①吹蚀作用:风吹过地面时,带走细颗粒物质,造成地面的破坏。 ②磨蚀作用:挟带沙粒的风吹过地面物体时,风中运动的沙粒对经过的物体进行磨蚀,造成地面物体的破坏。 2.风蚀地貌 (1)定义:由风蚀形成的地表形态。 (2)常见风蚀地貌 ①风蚀蘑菇:突起的孤立岩石,尤其是裂隙比较发育的不太坚实的岩石,遭受风蚀后呈现出上部宽大、下部狭小的蘑菇状形态。 ②风蚀柱: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或土体,在长期的风蚀作用下,形成一些孤立的石(土)柱。 ③风蚀壁龛:陡峭的岩壁遭受风蚀后,岩壁表面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凹坑,呈现出蜂窝状形态。 ④风蚀残丘:风蚀作用形成的岛状高地或孤立的小丘。

⑤风蚀沟槽:风力沿着岩石之间的裂隙不断吹蚀,形成的沟槽地形。 ⑥雅丹地貌:风蚀柱、风蚀残丘和风蚀沟槽等风蚀地貌的组合,泛指干旱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 三、风积地貌 1.定义:风中挟带的沙粒,在风速降低时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 2.常见的风积地貌——沙丘 (1)定义:风力作用下沙粒堆积而成的丘状或垄状地貌。 (2)影响因素:受风力大小、地表形态的变化,以及植被、沙源等条件的影响,往往形成形态多种多样的沙丘。新月形沙丘是其中的基本形态。 新月形沙丘的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个夹角,称为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 四、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 1.风沙的危害 (1)破坏建筑物。 (2)降低土壤肥力。 (3)掩埋房屋、农田、道路等。 (4)影响当地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严重时会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 2.防沙措施 (1)设置障蔽或植树种草。 (2)采取草方格、石方格、高立式沙障、防护林带等。 草方格沙障的功能 (1)可以增大地面的粗糙度,削减风力。 (2)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 一、判断题 1.风成地貌仅存在于气候干旱半干旱地区。() 2.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有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和沙丘等地貌。() 3.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4.灌丛沙丘多出现在绿洲边缘,往往作为土地退化的标志。() 5.为防治风沙危害,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宜选择杨树等高大乔木作为防护林。() 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画出天体系统图: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和木星之 间。 画出太阳系示意图: 星是自西向东运行的。 (3)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普通性在于八大行星绕日公转方向具有同向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 最厚) 阳辐射总量的到达地球。 观南北更替。 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拉萨(日光城)。 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2

阳大气层的光球层和色球层,其活动周期为11年,它们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画出太阳外部结构示意图: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的主要表现。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 (1)、方向:、、。(2)、周期:{ 、、 (3)、线速度: 同一纬度, 赤道两极点。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4)、地球的自转的地理意义: 、、。(5)、一天中,气温最高出现在,气温最低出现在 (6)、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南半球偏,北半球偏 (7)、地方时:经度相同的地方,,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的计算公式: 时间计算:东加西减。 如:600E为10时,则80 0E为 11时20 24个时区。 时区的计算公式: 如:本初子午线为8时,则北京时间为16时,纽约为3时。

180 o 三种越过日界线的情况: 2、地球的公转 (1)比较自转公转 (2)、地球的公转的地理意义: 、 、 、 、 (3)、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地球公转的平面叫黄道平面。黄赤交角为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66°34′。 画出黄赤交角示意图: (4)、画出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运动示意图: 原因:黄赤交角存在,地球的公转(自转或公转)运动。 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新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5篇

新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5篇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正确把握地理学科特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积极地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新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新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1 【教学重点】①土壤的肥力特性;②土壤的形成 【教学手段】土壤标本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教材“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思考)什么是土壤 (板书)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阅读教材“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思考)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板书)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承转)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体现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板书)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观察土壤标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这些组成物质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物质形态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中各组成物质的比例是多少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板书)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 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阅读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思考)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与其形

成之间有什么关系哪种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响 (板书)三、土壤的形成过程 1.形成过程 ①-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 3.人类活动的影响 【设计思想】 由于学生对本节教材涉及的内容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利用学生对土壤的感性认识,并迁移已有的关于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知识,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中通过对土壤标本的观察,或实地土壤剖面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中列举实例的目的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人类应如何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 板书设计 第五节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 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三、土壤的形成过程 1.形成过程 ①-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最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时讲义(全册_共224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课时讲义 目 录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一章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加试要求) 第一章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第二章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第二章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第二章 第三节 大气环境 第二章 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 第三章 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第三章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三章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四章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第四章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四章 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第四章 第四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做“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半径约140亿光年。 2.光年是天文学中的距离单位,1光年约等于9.460 8×1012 km 。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天体 (1)概念:宇宙间的星云、恒星、行星、卫星等各种物质的通称。 (2)类型 ⎩ ⎪⎨ ⎪⎧ 自然天体:星云云雾状、恒星能发光、行星绕恒星运转、卫星绕行星运转人造天体:人类发射进入太空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实验室、各种探测器等 (3)特点:在宇宙中分布不均匀,处在不停的运动中。

2.天体系统 天体在宇宙中分布是不均匀的,在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下,共同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3.银河系及河外星系 4.太阳系和地月系 (1)太阳系 ①组成:太阳系的中心天体为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包括行星、矮行星和其他小天体等。 ②八大行星:按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A→H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③小天体:包括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其他行星际物质,其中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天体M是小行星。 (2)地月系 ①组成:指地球与其卫星月球组成的天体系统。 ②月球的同步自转:指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自转的方向和周期与公转完全一样。 [温馨提示] (1)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如恒星、行星等)和人造天体(如在太空中进行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 (2)天体之间构成天体系统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相互吸引,二是相互绕转。 (3)总星系不等于宇宙,它是我们目前已知的宇宙范围。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普通性 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性 地球是目前所知道的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天体,因此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新教材)2019-2020学年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讲义:2.3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Word版含答案

第三节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学生用书P31] 一、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1.定义: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2.分类 (1)喀斯特溶蚀地貌 ①溶沟: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的过程中,对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 ②石芽:凸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云南石林就是发育比较好的石芽群。 ③峰林:指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山坡陡峭,相对高度可超过100米,远望如林。 ④孤峰:岩溶地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平原或岩溶盆地中。广西桂林的峰林和孤峰地貌发育良好。 ⑤溶斗(喀斯特漏斗):喀斯特地区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也有的地方称为天坑。 ⑥地下溶洞:富含CO2的水在地下沿裂隙流动时,将灰岩溶解后随水带走,形成溶洞。 (2)喀斯特沉积地貌 ①钙华:在合适的条件下,富含Ca(HCO3)2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因CO2大量逸出,导致CaCO3沉积,形成钙华。常见的有钙华坝、钙华湖等。 ②石钟乳、石笋、石柱 在溶洞内,富含Ca(HCO3)2的水中,CO2逸出,CaCO3在洞顶、洞壁和洞底发生沉积,形成石钟乳、石笋和石柱等。 a.石钟乳:由洞顶向下发育。 b.石笋:由洞底向上发育。 c.石柱:石钟乳与石笋连接起来。 二、海岸地貌

1.海岸带:指陆地与海洋互相接触和互相作用的地带。 2.海岸地貌:海岸带在构造运动、海水运动、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分为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 (1)海蚀地貌 ①海蚀崖:海水不断冲击岸边基岩,淘空下部的岩石,使上部的岩石塌落,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 ②海蚀平台:在波浪作用下海蚀崖不断后退,形成微微向大海倾斜的基岩平台。 ③海蚀柱:在海蚀平台上,有些抗蚀能力强的部分保留下来,成为海蚀柱。 (2)海积地貌:泥沙来源比较丰富的海岸,在波浪和沿岸流的共同作用下,泥沙发生堆积,形成各种海积地貌,如海滩、沙嘴、离岸堤、水下沙坝等。 三、冰川地貌 1.冰川 (1)定义:指极地或高山地区地面上多年存在并沿地面缓慢运动的天然冰体。 (2)分类——按形态和规模分 :冰川对地球表面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3.冰川地貌:冰川作用导致地表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地貌。 (1)冰川侵蚀地貌:冰斗、冰川槽谷(U形谷)、角峰和刃脊等。 (2)冰川堆积地貌:冰碛平原等。 4.冰川地貌的分布 (1)现代冰川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高纬高山地区。 (2)第四纪大冰期,冰川地貌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北美大陆,留下了大量冰蚀湖(北美五大湖)和峡湾海岸(挪威西海岸)。 一、判断题 1.溶洞及溶洞内的石钟乳、石笋、石柱是流水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 2.地表喀斯特地貌演化顺序一般是峰丛→峰林→孤峰→残丘。() 3.U形谷和峡湾海岸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 4.山岳冰川的面积小但厚度大。()

(新教材)【湘教版】2020版地理新导学必修一讲义:第5章+第1节 主要植被和自然环境及答案

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学习目标:1.能结合图示等相关资料,识别主要的植被类型。2.了解掌握主要植被的分布、生长特征。(重点)3.理解植被与环境的关系,掌握不同尺度上植被变化规律。(重难点 ) 一、主要植被 1.植被的含义:植被是覆盖一个地区的各类植物群落的总称。 2.植被分类⎩⎨⎧ 自然植被:森林、草原、荒漠、苔原、草甸、沼泽等类型人工植被:各种农作物、人工林、人工草场、城市绿地等 3.森林 (1)分布: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2)类型: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泰加林)等。 (3)热带雨林:是世界上发育最繁茂的植被类型,植物种类丰富,群落结构复杂。 (4)温带落叶阔叶林:乔木一般具有宽阔的叶片,夏季盛叶,冬季落叶,以减少水分及能量流失。 4.草原 (1)分布: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2)类型:热带草原、温带草原等。 (3)热带草原:禾本科植物占优势。湿季,草木葱绿,生机盎然;干季,万物

凋零,满目枯黄。 (4)温带草原:通常以丛生禾草植物占优势,植物普遍存在旱生结构,季相变化明显。 5.荒漠 (1)分布:干旱区。 (2)类型:热带荒漠、温带荒漠等。 (3)特点:植被稀疏,地表大面积裸露,植物种类贫乏,群落结构简单。 二、植被与环境 1.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1)环境影响植物 ①必然性:植物在生活过程中,始终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②表现:环境影响植物的形态和生活机能,以及它们的分布等。 (2)大尺度上 ①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条件,特别是其中的热量和水分条件,以及二者的组合状况。 ②表现⎩⎨⎧ 从赤道向两极:太阳辐射提供给地球的热量递减→形成不同的气候带→植被带状分布从沿海向内陆:水分条件不同→植被依次为森林、 草原、荒漠 (3)中尺度上 ①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地形。 ②表现: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变化→山地垂直气候带→植被出现垂直分带现象。 2.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破坏植被会发生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退化;恢复植被可以改善整个生态环境。 (1)植被就是指植物。 ( ) (2)人工植被与天然植被的自然特征完全相同。 ( ) (3)所有森林中,热带雨林的垂直结构最丰富。 ( )

2021 2021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学案:4 2(含答案解析)

2021 2021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学案:4 2(含答案解析) 2021-2021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学案:4-2(含答案解析) 课堂互动与探究 抓要点 详细知识 知识点一全球气候变化 1.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22-10000年前) (1)全球气候冷暖交替。大冰期和间冰期相间分布,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 (2)全球气候在干湿交替。湿润期和干燥期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 2.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近1万年)气温呈波动变化,温暖期与寒冷期交替。3.近现代气候变化(近100年―200年)(1)气温波动上升 减少积雪和冰川面积;平均海平面上升;降水量因地而异;它在热带地区增加,亚热带减少,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增加。 (2)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科学家们认为,过去一个世纪的全球变暖与工业革命以来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造成的温室效应有关。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温室气体的增加趋势与地球表面平均温度的增加趋势一致。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臭氧、氟氯烃、四氯化碳和一氧化碳。全球变暖的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和热带雨林的破坏。 【例1】读图①、图②和图③,回答下列问题。 (1) 20世纪60年代后() a.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呈波动上升趋势b.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增加了五倍c.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d.我国气温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2)与三幅图示信息相吻合的结论是()a.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寒冷期 b、目前,我国正处于冷暖交替的暖期,与二氧化碳含量无关 c.近五千年来,我国气温波动值在2℃以内 d、从1970年到1995年,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趋势与温度的变化趋势大致相似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 一、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是对前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 择内容的深化,同时也为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学习做铺垫,在教材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教材分成两大块: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工业分散与工业联系 在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这部分第一、二自然段讲授了工业联系的类型,这是后面学习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基础,所以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三四自然段介绍了工业集聚的优势和工业集聚的类型,并用惠州音响产业的发展来说明什么是专业化的工业集聚;五六自然段介绍了工业地域按照成因分类和按照发育程度分类,在这里需要学生理解自发形成与有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以及发 育程度高低不同的工业地域与工业联系之间的关系所以这是本 节课的一个难点。

在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这一部分,重点介绍了工业分散的类型和原因,其次介绍了工业分散的动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初步学会分析工业集聚和分散的利与弊。 (2)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尝试对某一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核心工业部门以及各工业部门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工业地域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一个工业区的发展规模、主要发展方向形成的内在原因,提高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由工业地域的形成认识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意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工业联系、工业分散 2.教学难点:联系实际,让学生能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 3.解决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结合乡土地理,进行案例分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地理新课程标准》倡导让课程走向生活,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课堂充满创新的活力;要把教学过程当作师生交流、交往的过程,当作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说课:《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教材内容:高一地理下册第五单元第八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二、授课类型:电脑辅助教学课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新教材高中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一学案-第五章-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含解析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一、自然环境的组成 1.组成: 2.自然地理要素: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 二、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1)整体性的含义。指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 (2)自然环境的内在联系。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

(3)表现。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可形象地比喻为“牵一发而动全身”。 2.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1)表现。自然地理系统具有组成要素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整体性效应。 (2)强弱。取决于各组分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 3.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当演变强度超过稳定阈限时,系统结构就会遭到破坏,重新建立起新的系统结构,产生新的功能,形成新的平衡。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在自然地理组成要素中,最容易受人类干扰而发生变化的要素是地形。(×) 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 ③生产新的功能是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独立完成的。(×) ④大气本身具有减缓CO2增加的功能。(×) 三、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2.人类对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依据:

结合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思考流域开发应注意什么问题。 提示:因地制宜,综合开发;统筹上、中、下游用水,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关系;控制资源开发规模;调整产业结构;节约合理利用水资源。 关键能力·合作学习 能力1 理解地表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1.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 自然地理环境主要由气候、水文、地貌、土壤、生物等要素组成,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有机整体。自然界中各要素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主要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三大 过程完成。如下图所示: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 结 篇一: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 地理期末复习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可见宇宙的含义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2、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①天体系统的层次结构 ②八大行星的名称及其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3、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b) 内因:1、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 2、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质量体积适中 3、充足的水分 外因:4、太阳光照稳定 5、空间运行轨道安全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4、太阳辐射与地球 ①太阳辐射的组成 太阳辐射分为可见光、红外光和紫外光三部分。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约占总能量的50%。 ②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维持生物的生长;(2)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和大气运动及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3)为人类提供能源,如能被直接利用的太阳能,地质历史时期生物转化太阳能积累下来的煤、石油。 5、太阳活动与地球 ①太阳外部结构及太阳活动类型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②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6、地球的自转 ①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 ②地球自转的速度(b)

角速度: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为0);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同;赤道1670Km\h,两极为0。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2)地球上长距离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 (3)产生地方时。 ③昼夜交替现象及晨昏线的判定 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晨昏线的判定见教材23页。 ④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 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⑤地方时和区时的简单计算 1 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 1 2 时,经度位置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东早西迟。两地地方时差=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 2 时区和区时: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有15个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区时,又称标准时。中国统一用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的地方时),称为北京时间。 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 时区差的求法:在0时区两侧相加,同侧相减 加减号的确定:所求地在已知地东取加号,反之取减号

2022年新教材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一全册分课时教学案(共21课时)

第一章地球的运动 第一节地球的自转 第1课时地球自转 【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素养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区域认知) 2.结合示意图,正确判读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综合思维、地理 实践力) 知识导引 一、地球自转 概念: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在不停地旋转。 二、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1.方向 (1)侧视:________________。

地轴是穿过地心和南北极点的连线,是人们假想的一条轴,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因此在地球上看来,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几乎是不动的,而且北半球各地看北极星的仰角就是该地的地理纬度(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 2.周期

特别强调:南北两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或者说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为0。 [思维拓展]航天发射基地为什么多选择在低纬度地区,并且选择海拔较高的地区? 提示:(1)纬度越低,自转线速度越大;(2)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发射时节省燃料。 3.速度 (1)角速度: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同,约为________。 (2)线速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上自转线速度最大,为1 670千米/时;南、北纬60°纬线上自转线速度约为赤道的一半。 探究点一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核心归纳] 1.自转轴(地轴) 自转的绕转轴为地轴,是通过地心连接南北两极的假想轴,其北端延长线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地轴的空间位置和指向是始终不变的。 2.自转方向 侧视,自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 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状元随笔地球自转只有一个方向 (1)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这并不意味着南北半球的自转方向不同,地球自转只有一个方向,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描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公开课教案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第二章地球的表面形态 第3节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本节课选取的是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这一节是地形地貌的第一节,包括“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三部分内容。其中“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成因”“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是重点也是难点内容,要求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料和小组协作学习、探究、讨论,让学生对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的形态、成因和特点有个初步了解,从而了解不同的外力作用可以产生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学生清楚知道自然地理环境对人文环境的影响,人文地理要以自然地理为基础,因地制宜。 本节课的设计尽量体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思想。通过学习,达到指导学生工作生活,将来工作和生活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利用开发河流,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采取正确的发展策略和措施,达到可持续发展。 1.地理实践力:学生能运用地图或视频观察、识别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进而具备一定的观察、调查意识和能力。 2.综合思维:能运用基础知识,说明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3.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能在一定程度上识别特定区域(如居住周边、旅游地区等)的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并简单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 1.运用资料,理解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成因。(重难点) 2.掌握并能说明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重点) 1.导学案(预习、探究、拓展)2.教学技术和教学仪器:多媒体手段、图片资料、文字资料等。 课堂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卡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引起学生感官上的兴趣,并介绍我国山川壮美,地表形态多姿多彩。有的地区怪石嶙峋,发育喀斯特地貌;有的地区怒涛拍岸,发育海岸地貌;有的地区高山巍峨,发育冰川地貌。 请学生思考问题: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导学案11地球的宇宙环境(1)

【学习目标】 1.识记天体概念、天体类型。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性。 3.能够运应用相关资料证明地球的特殊性。 3.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能具体分析存在生命的“金锁链”条件。 【预习案】自主学习、识记要点,夯实基础! 1、天体概念?常见天体类型? 2、天体系统概念? 3、天体系统的层次性: (1)银河系与河外星系 银河系由1000多亿颗 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具有铁饼状的扁平外形。 直径约10万光年。 在银河系以外,有许许多多看似星云的天体,实际上是与银河系同级别的恒星系统,称为河外星系。迄今为止,人类观测到的河外星系有数百亿个。大多数河外星系由几十亿到上万亿颗恒星组成,直径从几千光年到几十万年光年不等。 (2)太阳系和地月系 太阳系:①太阳系物质构成: 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约占质量约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其家族成员主要有太阳、行星、矮行星和卫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太阳系小天体组成。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位置:A ,B ,C ,D 火星,E ,F 土星,G ,H 。小行星带位于 轨道和 轨道之间。 行星:环绕着太阳运行、质量足够大、呈球形或近似球形,并能通过引力清除轨道附近碎物的天体。 矮行星:环绕太阳轨道运行,质量足够大,呈球形或近似球形,不是卫星。不能清除轨道附近碎物的天体。 小天体:围绕太阳运转但不符合行星和矮行星条件的天体,主要包括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 高一地理学案 GAO YI DI LI XUE AN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编辑: 审阅: 2022.8.30 太阳系示意图

小行星:一大批质量小得多、环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其运行轨道基本位于在火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 彗星:由气体和尘埃组成。在扁长轨道上环绕太阳运行,质量很小,呈云雾状外貌,“彗尾”背向太阳。 ②八大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更靠近太阳,有固体表面,体积较小;巨行星:木星和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地内行星:水星和金星;地外行星:火、木、土、天王、海王星。 ③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形。 地月系:地球与其卫星月球组成的天体系统。 思考:在茫茫宇宙中,地球可以称得上是一颗普通的行星,可以用哪些材料来证明,试列举材料证明?(提示:可从运动特征、结构特征方面证明) 【探究案】合作探究,相信自己,展我风采! 探究一:天体与天体系统: 1.结合下图思考:判断天体的方法? :分布在宇宙空间的细小物体和尘粒。 (流星):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层,与地球大气摩擦燃烧而出现的 发光现象。 (陨星):未燃烧尽的流星体落在地表,成为地球的一部分,不是天体。 看位置:是否存在于以外 看实质:是不是宇宙中的物质 看运转:是否在独自运转 (2)任何天体之间都能构成天体系统吗?试举例说明。 探究二:地球上产生了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高级智慧生命——人类。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特殊行星。地球上拥有可供生物生存所需的液态水、适宜的温度和比较厚的大气层。这些条件被科学家称之为“金锁链条件”。试从日地距离及其体积和质量的大小等方面,分析地球具有这些有利条件的原因? 【反馈练习】巩固训练,查漏补缺,加深理解!

精校版师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课时作业:1.3.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Word版含解析

精品地理资料·精校版 1.3.1 课时作业 1.一恒星昨晚20时位于观测者头顶,今晚同一地点再次位于观测者头顶的时间为() A.20时B.20时56分4秒 C.19时56分4秒D.19时 【解析】本题考查地球自转的周期。该恒星连续两次经过头顶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因此该恒星次日位于同一空间位置的时间为19时56分4秒。 【答案】 C 2015年6月,有甲、乙、丙、丁四架飞机以同样的速度沿所在纬线自西向东飞行(如下图)。据此回答2~3题。 2.四架飞机运动角速度最慢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3.在丙飞机上空俯视地球绘制的地球运动的投影图正确的是() 2~3.【解析】本题组考查地球的自转速度和方向。第2题,根据纬线长度分布规律: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越高纬线长度越小,赤道地区纬线最长,同样的速度沿所在纬线自西向东飞行,纬度越低,飞机飞行跨过的经度越小,即角速度越小。第3题,在乙飞机上空俯视地球,应为斜俯视地球,其投影图应为A;B图为在赤道上空俯视地球所绘制的投影图;C图为北极上空俯视图;D图为南极上空俯视图。 【答案】 2.C 3.B 北京时间2013年8月3日上午9时,在杭州钱江新城的江面上,一年一度的横渡钱塘江活动启动。2013年杭州国际马拉松赛于北京时间11月3日8时在黄龙体育中心鸣枪开跑,全程42.195千米。读图,回答4~6题。

4.从“横渡钱塘江”到“国际马拉松赛”活动期间,地球公转速度变化的趋势是() A.越来越慢B.越来越快 C.先变慢后变快D.先变快后变慢 5.从“横渡钱塘江”到“国际马拉松赛”活动期间,地球沿公转轨道运行的区间大约对应图示中() A.甲→乙B.乙→丙 C.丙→丁D.丁→甲 6.若图中甲、乙、丙、丁四点将轨道均匀分成四等份,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动所用时间最少的一段是() A.甲→乙B.乙→丙 C.丙→丁D.丁→甲 4~6.【解析】本题组考查地球公转的特点。第4题,地球公转速度最慢是7月初,最快是1月初,因此活动期间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第5题,活动期间介于远日点和近日点之间,结合公转方向,地球沿公转轨道运行在图示中的丙→丁段。第6题,近日点附近的公转速度较快,因此用时最少的时段是近日点所在的丁→甲段。 【答案】 4.B 5.C 6.D 下图甲、乙表示地球公转轨道上一分点和一至点。读图,回答7~8题。 7.当地球公转到甲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并向北移动 B.为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并向南移动 C.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90° D.黄赤交角变为0° 8.地球由甲处公转到乙处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移动过的纬度数为() A.等于23°26′B.小于23°26′ C.大于23°26′D.等于46°50′ 7~8.【解析】本题组考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第7题,首先想象还原完整的地球公转轨道,还原后观察到,地球公转到乙位置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因此是北半球的冬至。又从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均呈逆时针,这样根据地球绕日公转方向可知,地球公转到甲位置时为北半球的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并向南移动。黄赤交角的数值不因季节而变化,目前数值为23°26′。因此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34′。第8题,地球由甲处公转到乙处的过程中,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习目标:1.了解地震波的概念、分类及特点。2.了解地震灾害的危害及防御措施。3.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特点及划分依据。(重点)4.理解地球外部圈层及其相互关系。(重点 ) 一、地震与地震波 1.地震 (1)含义:地震是指大地突然发生的震动,是地球内部能量快速释放的一种形式。 (2)特点:突发性。 (3)危害 ①造成人员伤亡。 ②破坏房屋和其他工程设施。 ③引发次生灾害。 2.地震波 1.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2.地壳(A)

(1)范围:地球表面以下、a 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2)厚度: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为5-10千米。 (3)分层:⎩ ⎨⎧ 上层:硅铝层,密度相对小些,不连续下层:硅镁层,密度相对大些,连续 3.地幔(B) (1)范围: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在莫霍面与b 古登堡面之间,深度从地壳底界到2900千米。 (2)分层: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3)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合称,平均厚度100~110千米。 4.地核(C) (1)范围: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 (2)分层⎩⎨⎧ C 1外核:高温高压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C 2内核:一般认为呈固态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1)组成: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2)特点: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减小。 2.水圈⎩⎨⎧ 组成: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 分类:海洋水、大气水、陆地水和生物水意义:与人类社会关系密切,尤其是陆地水 3.生物圈 (1)组成: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地壳的表层。 (1)地震波可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 ( ) (2)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两部分。 ( ) (3)地球的外部圈层中,不断转化和循环运动最明显的是大气圈。 ( )

2.1流水侵蚀教学设计(第一课时)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

《流水侵蚀地貌》教学设计(第1课时) 课型授课人班级 梁爱莲211 新授 课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的第一课,对之后风成地貌、喀斯特地貌等的学习有很强的借鉴意义。高一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对基础地貌类型经有了基本认识,但是对于典型地貌的类型、分布及形成过程缺少科学认知,只停留于表面的特征区分;对于不同地貌的区域分布差异,内在的形成机理认识不足。本节内容的安排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地貌景观图入手,让他们观察其典型特征,推理其地理形成过程,并分析该地貌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仅更好地促进学生地理逻辑思维的形成,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人地协调观。 【学情分析】 在第一章学生已经知道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初中具备一定的区域地理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旅游、纪录片等形式,接触过大量典型的地貌景观,对风力、流水作用有基本认识。学生已经具备通过观察模拟真实环境的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能够借助工具模拟真实环境,并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课标要求】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教学设计思想】 1.融入乡土地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家乡的热爱;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知识生成过程。 【核心素养目标/教学目标】 1.通过对我国常见的河流地貌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2.理解不同河段的外力作用方式及不同河段的分布的侵蚀地貌类型及能描述常见的侵蚀地貌的特点从而提高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重点) 3.通过野外模拟实验和竞赛的形式,利于学生能认出河流的凹、凸岸;理解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及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难点)(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 不同河段的外力作用方式及河流地貌特点; 难点: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具】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演化智慧课堂课时导学案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演化 智慧课堂课时导学案 高中地理第_______周第_______个主编:____评审:____姓名 _____班级 _____使用日期____年____月____日【学习目标】 1.理解地质年代的概念。 2.明确地层和化石对研究地球演化的意义。 3.能利用地质年代简表,综合描述不同地质时期地球的演化过程。【知识清单】 知识点一地层和化石: 1. 地层和化石

[知识点] 地层与演化 [答案] 带状遗体遗迹下上复杂高级书页古生代中生代氧化还原浅海滨海 [解析] 本题以地层和化石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层、化石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地层 (1)含义:地壳上部呈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或堆积物。是地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2)特征:具有层理构造;岩层上部新下部老;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地层中生物化石上部复杂高级,下部简单低级。 (3)意义: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根据地层组成物质的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以及包含的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化石 含义:由于自然作用在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地史时期古生物的遗体、遗迹,以及生物体分解后的有机残余等,如骨骼、贝壳、足迹等。 特点:生物是从简单向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地进化的。 意义:一般不同年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相同年代的地层里往往保存着相同或相近的化石。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科学工作者可以根据地层中保存下来的生物化石,确定地层的顺序和年代。 案例:含三叶虫、大羽羊齿化石的,为古生代地层;含恐龙化石的,为中生代地层。红色岩石层指示氧化环境,黑色页岩并含黄铁矿指示还原环境,珊瑚化石指示清澈温暖的浅海环境,破碎的贝壳指示滨海环境。 2. 地质演化史: 【小题1】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讲义地球的演化

第四节 地球的演化 [学生用书P18] 一、地层和化石 1.地层——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 (1)概念:地壳上部成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或堆积物。 (2)特征 不同时代的地层往往保存有不同时代的生物遗体或遗迹,遗留下环境变化的物质凭证。 2.化石——记录地球历史的“文字” (1)概念:指地层在形成中,保存下来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2)特点 ①生物是从简单向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地进化的。 ②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相同时代的地层往往保存着相同或近似的化石。 ③可根据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化石,来确定地层的时代和顺序。 3.根据地层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化石特征,可以追溯地层沉积时的环境特征。 二、地球的演化史 科学家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地壳运动和岩石年龄等,将地球历史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在宙之下,又分出代;在代之下,再分出纪。 地质年代:地壳中不同地质时代地层的具体形成时间和顺序。 1.前寒武纪 (1)时间:古生代寒武纪以前的时期,大约经历了40亿年的时间。 (2)分段:按照早晚顺序依次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 冥古宙⎩ ⎪⎨⎪⎧①初生地球阶段②地球经历了复杂而有序的发育和变化

太古宙⎩⎪⎨⎪⎧①地球上是一片深浅多变的广阔海洋,没有宽广 的大陆 ②岩浆活动剧烈,火山喷发频繁 ③太古宙早期,地球上无生命现象④太古宙中期出现最原始的生物 元古宙⎩⎪⎨⎪⎧①现在的陆地仍大部被海洋所占据 ②地壳运动剧烈,元古宙晚期,出现了若干大片 陆地 ③海水中的生命活动明显增强,除单细胞生物外, 还出现了藻类、海绵等低等的多细胞生物 ④地球进入了生命大发展阶段:从单细胞到多细胞, 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 2.显生宙 (1)时间:指寒武纪以来的时期。 (2)特点⎩⎨⎧①生物逐渐向较高级的发展阶段进化 ②动物已具有外壳和清晰的骨骼结构 (3)分段:按早晚顺序依次划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代⎩⎪⎪⎪⎪⎨⎪⎪⎪⎪⎧①地壳发生剧烈变动,许多地方反复上升和下沉 ②古生代早期,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的 时代,如三叶虫、珊瑚等 ③古生代中期,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④古生代后期,鱼类逐渐演化成两栖类, 动物从海洋向陆地发展 ⑤古生代中后期,陆地上出现大片植物, 特别是蕨类植物繁生 ⑥古生代后期:重要的造煤时期 ⑦古生代末期,发生了地球历史上最大的灭绝事 件: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 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也全 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