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院食物中毒报告管理制度

医院食物中毒报告管理制度

医院食物中毒报告管理制度

1. 背景

医院是人们就医的重要场所,其食品安全与居民的生命健康密切相关。合理的

食物中毒报告管理制度是保障医院餐饮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是健全医院管理体系的必要环节。

2. 目的

制定医院食物中毒报告管理制度的目的是提高医院食品安全管理水平,防范食

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及时有效地处理食物中毒事件,切实保障就医患者和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

3. 内容

3.1 报告对象

医院食物中毒报告的对象是指出现食物中毒症状的患者和受影响的医护工作者。

3.2 报告流程

3.2.1 患者报告

出现食物中毒症状的患者应该立刻向医护工作者报告,并向治疗医师进行必要

的诊断和治疗。在诊断确诊为食物中毒病例后,病人护理部门应当在8小时内向

医院卫生管理部门上报,并在24小时内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同时,医

院卫生管理部门也应当对有疑似食物中毒症状的患者及时进行监测,确保全面掌握疫情动态。

3.2.2 医护工作者报告

一旦有医护工作者发现有患者出现食物中毒症状,应当立即通知病人护理部门,并立刻进行必要的救治。同时,也应当向医院卫生管理部门及时报告,并根据工作指引开展所需的调查及控制工作。

3.3 处理流程

3.3.1 急救处理

对于因食物中毒导致的急危患者,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进行急救处理。尽

量避免抢救过度,尤其要注意不使用已经过期的治疗药品和不规范的抢救方法。

3.3.2 病例调查

出现食物中毒事件后,应当尽快展开相关的病例调查工作,明确病因,控制病

情传播。在调查过程中,应当注重搜集患者的就餐信息、食品配送信息、仓储过程信息,以及相关人员的接触史、用餐情况等重要信息。

3.3.3 疫情隔离

对于出现病例的食堂、餐厅等地方,应当立即对其进行隔离并进行必要的消毒。对于相关事故人员需要进行及时隔离并跟踪管理,避免疫情扩散。

3.3.4 汇报协调

医院卫生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向上一级主管部门、公安机关、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部门汇报疫情情况,并依据相关法规进行必要的协调处理。

4. 总结

医院餐饮服务涉及人数众多,食品安全保障责任重大。意外事故因为任何一个

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发生。建立完善的食物中毒报告管理制度,健全医院食品安全管理机制,才能确保医院的食品安全,保护就医患者和医护人员生命健康。

医院食源性疾病管理制度

医院食源性疾病管理制度 1、目的: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我院作为三级乙等医院,需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包括就诊腹泻病例监测、食源性中毒性/感染性病例监测和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监测。 2、参考文件: 《2017 年浙江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的通知》(浙卫发[2017]17 号) 3、内容: 3.1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 3.1.1 监测科室:内科门诊、儿科门诊、儿科急诊、内科急诊为食源性疾病重点监测科室。 3.1.2 监测内容: 3.1.2.1 就诊腹泻病例监测:对所有就诊的腹泻病例进行监测,就诊病例年龄、性别、职业、发病、住院和死亡等信息,需准确和详细填写。 3.1.2.2 食源性病例报告:对有可疑食物暴露史的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引起的感染性(以腹泻症状为主诉就诊)或中毒性病例,以及食源性异常病例进行监测。 3.1.3 监测数据报告: 3.1.3.1 就诊腹泻病例监测:防保科每月及时将收集数据上报至疾控中心。 3.1.3.2 感染性或中毒性病例报告:医生需诊断为“食源性疾病”并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24小时内上报给防保科,防保科应在病例就诊后2 个工作日内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报送病例息。 3.2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报告 3.2.1病例定义:可能与食品有关并且具有以下一个或数个特征的异常病例,以及由两例或两例以上异常病例构成的异常健康事件。 3.2.1.1 疾病的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及病程)和流行病学特征(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和地区分布等)与现有的诊疗经验和专业判断明显不符,用现有的临床专业知识和经验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3.2.1.2 病情/健康损害严重或导致死亡,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3.2.1.3 同一医疗机构接诊的类似病例数异常增多,超过既往水平且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医院食物中毒登记报告制度

医院食物中毒登记报告制度 概述 食物中毒是指人类摄取了含有病原性、有毒或其他有害物质的食物而导致的疾病。在医院中,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很容易对病患的健康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对食物中毒进行登记报告,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置。 登记报告管理 为了及时有效地控制和管理食物中毒事件,医院应当建立食物中毒登记报告管 理制度。该制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登记报告的时限 医院应要求相关人员在发现食物中毒事件后及时进行登记报告。标准时限为发 现事件后4小时内完成报告,但此时限应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报告项的内容 医院应明确报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病患的姓名、性别、年龄和住院科室等基本信息; 2.中毒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摄入了哪些食物; 3.进一步诊断结果、处理方案及效果; 4.相关原材料、食品的来源以及厨房、餐厅工作人员等信息; 5.医院职工、治疗医生或相关部门的处理情况和使用药物、器材等的记 录。 登记报告的流程 医院应制定明确的食物中毒登记报告流程。一般情况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事件发生后及时通知医院感染控制科,由感染控制科负责协调相关科 室的抢救措施; 2.医院单位应当在发现食物中毒事件后立即启动内外信息转达机制,确 保上级、下级医院能够及时得知信息; 3.由医院安排专人负责所述内容的登记报告并将信息录入电子信息系统, 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4.医院应当对登记报告的信息加以保密,确保不应公开的信息及时删除 或加以保密。

报告的审核 医院应当设立一个专门机构负责审核食物中毒登记报告。主要目的是确保所填 写的信息的准确性在核实并在必要时进行改正。审核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审核组对医院登记报告进行审核; 2.审核结果包括核实登记报告中涉及的信息的准确性、登记报告中的污 点、矛盾情况等; 3.在审核过程中,如果发现信息违反法规、以欺诈手段取得的或泄露的, 审核组应当提前报告。 4.通过审核的登记报告可以进入到下一阶段工作中。 总结 医院食物中毒登记报告制度能够帮助我们及时有效地控制和处理食物中毒事件,保护病患的健康。医院在制定食物中毒登记报告制度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逐步完善该制度,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加以改进。

医院食物中毒报告管理制度

医院食物中毒报告管理制度 1. 背景 医院是人们就医的重要场所,其食品安全与居民的生命健康密切相关。合理的 食物中毒报告管理制度是保障医院餐饮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是健全医院管理体系的必要环节。 2. 目的 制定医院食物中毒报告管理制度的目的是提高医院食品安全管理水平,防范食 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及时有效地处理食物中毒事件,切实保障就医患者和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 3. 内容 3.1 报告对象 医院食物中毒报告的对象是指出现食物中毒症状的患者和受影响的医护工作者。 3.2 报告流程 3.2.1 患者报告 出现食物中毒症状的患者应该立刻向医护工作者报告,并向治疗医师进行必要 的诊断和治疗。在诊断确诊为食物中毒病例后,病人护理部门应当在8小时内向 医院卫生管理部门上报,并在24小时内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同时,医 院卫生管理部门也应当对有疑似食物中毒症状的患者及时进行监测,确保全面掌握疫情动态。 3.2.2 医护工作者报告 一旦有医护工作者发现有患者出现食物中毒症状,应当立即通知病人护理部门,并立刻进行必要的救治。同时,也应当向医院卫生管理部门及时报告,并根据工作指引开展所需的调查及控制工作。 3.3 处理流程 3.3.1 急救处理 对于因食物中毒导致的急危患者,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进行急救处理。尽 量避免抢救过度,尤其要注意不使用已经过期的治疗药品和不规范的抢救方法。

3.3.2 病例调查 出现食物中毒事件后,应当尽快展开相关的病例调查工作,明确病因,控制病 情传播。在调查过程中,应当注重搜集患者的就餐信息、食品配送信息、仓储过程信息,以及相关人员的接触史、用餐情况等重要信息。 3.3.3 疫情隔离 对于出现病例的食堂、餐厅等地方,应当立即对其进行隔离并进行必要的消毒。对于相关事故人员需要进行及时隔离并跟踪管理,避免疫情扩散。 3.3.4 汇报协调 医院卫生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向上一级主管部门、公安机关、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部门汇报疫情情况,并依据相关法规进行必要的协调处理。 4. 总结 医院餐饮服务涉及人数众多,食品安全保障责任重大。意外事故因为任何一个 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发生。建立完善的食物中毒报告管理制度,健全医院食品安全管理机制,才能确保医院的食品安全,保护就医患者和医护人员生命健康。

食源性疾病报告工作管理制度

食源性疾病报告工作管理制度 本实施方案的目的是全面提高我院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识别、处置能力和报告意识,以早发现、早诊治食源性异常病例,避免健康危害,保护公众健康。 监测内容包括食源性疾病和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任何疾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指难以解释的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或事件,涵盖范围是可能与食品有关并且具有以下一个或数个特征的一些疾病/事件。 监测对象为年龄14周岁的婴幼儿和儿童、年龄65周岁的老年人以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应特别关注内科和儿科的就诊者。 报告流程包括医务人员及时向上级医院和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卫生行政部门及时组织调查并采取措施,及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情况。

本监测不包括国家法定传染病、原因明确的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个案或事件、诊断不清的疑难杂症、未经医院会诊、也未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会诊确定的异常病例/事件、与食品不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每天下班前,我们需要了解各科室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情况,特别关注感染性疾病科、儿科、内科、急诊科等科室。如果发现有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报告,分管院长应组织食源性疾病监测专家小组进行院内专家会诊。会诊结束后的1个工作日内,我们需要向XXX提交《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我们需要在会诊结束后的1个工作日内,向公共卫生科提交以下资料并及时上报至山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纸质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和患者的病历复印件(含全部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 当山亭区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需要进行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时,我们应积极配合疾

食物中毒报告制度

食物中毒报告制度 食物中毒是一种常见的公共卫生问题,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威逼。为了保障公众餐饮安全,广泛订立食物中毒报告制度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将探讨食物中毒报告制度的目的、适用范围、流程及必要性,以及如何有效推动食物安全管理工作。 一、食物中毒报告制度的目的 食物中毒报告制度旨在确保公众用餐的安全卫生,适时掌控和防止食品中毒疫情的发生和扩散,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社会安靖。 二、食物中毒报告制度的适用范围 食物中毒报告制度适用于餐饮服务单位、生产经营者、监管部门和消费者等全部相关人员。 三、食物中毒报告制度的流程 1、发觉食品中毒病例:当显现有消费者食用同一餐饮场所、生产经营者、流通单位的食品后显现呕吐、腹泻等病症时,应立刻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 2、医疗机构报告:就医的患者及其家属、相关保健机构应自动报告食品中毒相关信息。 3、卫生部门责任:地方卫生部门适时成立食品中毒疫情的调查小组,调查相关线索、确定食品中毒的病原菌和来源,并实行适时有效的掌控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4、责任追究:对餐饮服务单位、生产经营者在卫生安全管理方面存在违规行为的,相关部门应依据相关法规予以惩罚;对有意或重点过失造成群众中毒的,应当追究其法律责任。 四、食物中毒报告制度的必要性

1、提高公众健康意识:食品中毒报告制度的建立可以让公众更 加关注健康饮食,适时了解食品中毒的情况,实行相应的防备措施。 2、供给有效的预警:通过食品中毒报告制度,可以适时了解最 新的食品中毒疫情和监管情况,为公众供给有效的预警和保障措施。 3、加强监管和管理:建立食品中毒报告制度可以加强监管部门 对餐饮服务单位、生产经营者的管理和监督力度,加强对食品从生 产到销售环节的监管,防范食品中毒疫情的发生。 五、如何有效推动食物安全管理工作 1、订立相关政策、法律、条例和规范:政府应加大对食品安全 管理的关注,订立相关的政策、法律、条例和规范,强化食品安全 管理工作的法律制度基础。 2、实施分级管理:分级管理制度是保障食品安全的紧要措施之一,应依据餐饮服务和食品生产经营规模,并依据其风险等级分类 进行管理。 3、加强协作和沟通:政府、企业、媒体、专业机构等各方应加 强沟通和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食品安全管理工作。 4、加强技术支持:应提高技术水平,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提高 产品检测水平,保障食品安全。 综合来看,食物中毒报告制度可以帮忙我们适时了解食品中毒 情况,加强对食品安全管理的监督与管理,更好地保障公众的健康 和生命安全。同时,为了实现食品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真正保障 公众的健康,应持续推动餐饮服务、生产经营等相关部门的改革和 规范化进展,重视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形成 多元化的保障体系,提高食品安全整治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食物中毒报告制度

食物中毒报告制度 一、背景介绍 食物中毒是指由于食用受污染或者变质的食物而引起的一系列消化道疾病。为了保障公众的食品安全,各国纷纷建立了食物中毒报告制度,以便及时掌握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保护公众的健康。 二、报告制度的目的 食物中毒报告制度的目的是及时掌握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情况,以便迅速采取措施,防止食物中毒事件的扩散和蔓延,保护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通过建立完善的报告制度,可以有效地监测和控制食物中毒事件,提高食品安全管理的水平。 三、报告对象和范围 食物中毒报告制度的对象包括食品生产企业、餐饮服务单位、食品经营者、医疗机构、监测机构等。报告范围涵盖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病例数量、病因分析、风险评估等相关信息。 四、报告流程 1. 发现食物中毒事件:当浮现食物中毒事件时,相关单位应即将发现并确认事件,包括病例人数、症状表现等。 2. 报告上级部门:相关单位应及时向上级食品监管部门报告食物中毒事件,提供详细的事件信息,包括事件发生地点、时间、食物来源等。 3. 调查和病原分析:上级部门收到报告后,将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调查和病原分析,确定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

4. 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根据调查和病原分析结果,上级部门将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防止食物中毒事件的扩散和再次发生。 5. 信息发布和警示:上级部门将及时发布食物中毒事件的信息和警示,提醒公 众注意食品安全,避免食物中毒的发生。 五、报告内容和要求 食物中毒报告制度要求报告内容详细、准确,包括以下要素: 1. 事件信息:包括事件发生地点、时间、食物来源等。 2. 病例信息:包括病例人数、症状表现、就诊情况等。 3. 调查和病原分析:包括调查过程、病原分析结果、食物污染源等。 4. 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包括风险评估结果、控制措施的制定和实施等。 5. 信息发布和警示:包括食物中毒事件的信息发布渠道、警示内容等。 六、报告制度的效果评估 为了确保食物中毒报告制度的有效性,需要进行定期的效果评估。评估内容包 括报告制度的运行情况、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等。评估结果将为进一步完善食物中毒报告制度提供依据。 七、总结 食物中毒报告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于保障公众的食品安全至关重要。通过及时、准确地报告食物中毒事件,可以迅速采取措施,防止食物中毒事件的扩散和蔓延,保护公众的健康。同时,通过对报告制度的评估和总结,可以进一步完善制度,提高食品安全管理的水平,确保公众的食品安全权益。

食源性疾病报告工作管理制度(二篇)

食源性疾病报告工作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____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规范做好食源性疾病病例的登记和报告工作。 一、成立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分管院长任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任成员,办公室设在公共卫生科;公共卫生科负责监测工作的综合协调,并设置专职管理员负责具体____实施;内科、急诊科等重点科室要设立兼职管理员。 二、病例报告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任何科室和个人不得瞒报、谎报、缓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迟报、谎报。 三、临床医生在接诊过程中对发现所有食源性疾病病例或疑似病例都要及时登记并报告。临床医生发现主诉由食品或怀疑食品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的就诊病例,必须按规定做好门诊或住院日志的登记工作,并手工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不得有缺项、漏项。公共卫生科专管人员负责收集汇总、审核、网络上报和资料存档等工作。 四、临床医生在日常诊疗中一旦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应当及时报告医院公共卫生科,并及时联系检验科等相关科室,留存相关生物样本。公共卫生科在确认属实后做好登记,并及时上报属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五、公共卫生科负责对本院门诊和住院登记薄进行核对。对食源性疾病病例或疑似病例未按要求及时上报,构成瞒报、缓报、谎报

的,一经查实,要给予批评教育或一定的经济处罚,并及时补报;对情节严重者要按规定追究其行政、法律责任。 六、公共卫生科负责____医院临床医生开展全员培训,每年至少培训一次,对重点科室,要适当增加培训频次。 七、公共卫生科要配合所在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相关食源性疾病病例的调查和样本采集等工作,并提供相应的诊疗记录。 食源性疾病报告工作管理制度(二)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制度 根据《食品安全法》、《____年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等要求,我院作为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哨点医院负责监测食源性疾病病例和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为做好我院相关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1、分管院长负责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领导,预防保健科、首诊医师具体负责监测工作,预防保健科负责全院临床医师的全员培训工作。 2、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报告对象包括疑似与食品有关的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病例。 3、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上报实行首诊医师负责制。首诊医师发现食源性疾病病例应及时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并上报预防保健科,预防保健科专管人员在____个工作日内将病例信息表录入“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进行上报。

食物中毒报告制度

食物中毒报告制度 一、引言 食物中毒是指由于摄入含有有害物质的食物或饮水而导致的健康问题。为了保护公众的食品安全和健康,建立食物中毒报告制度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食物中毒报告制度的标准格式,包括报告的内容、报告的流程和报告的影响。 二、报告的内容 1. 报告的目的 食物中毒报告的目的是及时掌握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保护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2. 报告的基本信息 食物中毒报告应包括以下基本信息: - 报告人的姓名、联系方式和职务; - 发生食物中毒事件的时间、地点和规模; - 受影响的人数和症状; - 可能引起食物中毒的食物或饮水样本。 3. 报告的详细描述 食物中毒报告应包括以下详细描述: - 食物中毒事件的起因和可能的原因; - 受影响人群的特征和健康状况; - 食物中毒事件的传播途径和扩散情况;

- 已采取的应对措施和效果评估。 4. 报告的附加信息 食物中毒报告可以包括以下附加信息: - 相关实验室检测结果; - 相关监测数据和统计分析; - 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 三、报告的流程 1. 报告的发起 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后,相关单位或个人应立即发起食物中毒报告。报告人可以是食品生产企业、餐饮服务单位、监管部门、医疗机构或公众。 2. 报告的接收 食物中毒报告应由专门的机构或部门接收,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卫生部门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收报告的机构应及时确认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 报告的调查 接收报告的机构应立即展开调查,包括实地勘察、样本采集和病例调查等。调查结果将作为报告的重要依据。 4. 报告的整理和分析 接收报告的机构应整理和分析调查结果,编制详细的报告。报告应包括食物中毒事件的起因、影响范围和应对措施等内容。 5. 报告的发布

食物中毒报告制度

食物中毒报告制度 食物中毒报告制度是一项重要的食品安全管理措施,旨在及时发现和报告食品中毒事件,保障公众的食品安全和健康。下面将详细介绍食物中毒报告制度的标准格式文本。 一、报告目的和背景 食物中毒报告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确保食品安全,及时掌握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公众健康。该制度的背景是为了应对食品中毒事件频发的挑战,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提高食品监管部门的应急处置能力。 二、报告内容和要求 1. 报告事件基本信息:包括事件发生地点、时间、涉及食品种类等基本信息。 2. 报告人信息:报告人的姓名、联系方式等信息,以便监管部门与报告人进行沟通和核实。 3. 受害人信息:受害人的人数、症状、就医情况等信息,以便评估事件的严重程度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4. 食品来源信息:涉及食品的来源、供应商、生产日期等信息,以便追溯食品的流向和查找问题食品。 5. 相关证据和调查情况:报告人可以提供相关证据,如食品样品、照片等,以及调查情况的描述,有助于监管部门进行进一步调查和处理。 6. 采取的应急措施:报告人可以描述已经采取的应急措施,如就医、隔离食品等,以便监管部门了解当前的处置情况。 三、报告流程和渠道

1. 报告流程:报告人发现食物中毒事件后,应第一时间拨打食品安全报警电话 或联系当地食品监管部门,提供事件的基本信息和相关证据。 2. 报告渠道:报告人可以通过电话、邮件、网站等渠道向食品监管部门报告食 物中毒事件,监管部门应及时受理并进行处理。 四、报告后续处理 1. 监管部门的责任:食品监管部门收到报告后,应及时组织调查,核实事件的 真实性,并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如封存问题食品、追溯食品来源、通知相关部门等。 2. 反馈和通报:监管部门应向报告人反馈处理结果,并及时向公众通报食物中 毒事件的相关信息,以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度。 五、报告制度的改进和完善 1. 定期演练和培训:食品监管部门应定期组织食物中毒报告制度的演练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和专业水平。 2. 政策法规的完善: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立法和政策制定,完善食物 中毒报告制度的法律依据和操作规范,提高监管部门的执法效能。 3. 公众参与和宣传教育:加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食品安 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鼓励公众积极参与食物中毒事件的报告和监督。 总结: 食物中毒报告制度是一项重要的食品安全管理措施,通过及时报告食物中毒事件,可以保障公众的食品安全和健康。报告制度的标准格式文本包括报告事件基本信息、报告人信息、受害人信息、食品来源信息、相关证据和调查情况、采取的应急措施等内容。报告流程和渠道应便捷和及时,监管部门应及时受理并进行处理,并向报告人反馈处理结果和向公众通报相关信息。为了进一步完善报告制度,需要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管理 制度 一、成立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由院领导任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和门诊大夫任成员。领导小组负责监测工作的综合协调和具体组织实施。 二、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 医院内接诊病例的第一位临床医生对该例病例及其涉及的疑似食源性疾病事件信息报告工作负全部责任。任何科室和个人不得瞒报、谎报、缓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迟报、谎报。 三、规范病例信息登记与报告制度。 临床医生在全年接诊过程中对发现的所有食源性疾病病例或疑似病例都要及时登记并报告。临床医生发现主诉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的就诊病例,必须做好登记工作,并手工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不得有缺项、漏项。信息管理人员负责《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的收集、汇总、审核、网络上报和资料存档等工作。 四、建立健全疑似食源性疾病事件报告制度. 临床医生在日常诊疗中一旦发现接诊的病例构成疑似食源性疾病事件(每起出现2例及以上发病,或1例及以上死亡)时,应当立即报告公卫科,并立即医嘱病例留取龚便、呕吐物或进食剩余食物等标本。重点诊疗科室和检验科等相关部门,要注意留

存病例抢救过程中排出的和临床检测完成后剩余的相关生物样本,并提供给疾控中心开展进一步的病因学检测。领导小组在确认事件属实后,要填写《医疗机构疑似食源性疾病事件信息报告登记表》,并在2小时内上报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卫生健康局办公室:、卫健局综合监督与食品安全科电话:、区疾控中心办公室电话:、区疾控中心食品安全科电话:市场监管局办公室电话)。 五、建立健全日常检查和通报机制. 领导小组负责每周对门诊和各项就诊记录进行一次检查核对。对食源性疾病病例或疑似病例未按要求及时上报,构成瞒报、缓报或谎报的,经查实向全院予以通报,给予适当的批评教育或一定的经济处罚,并要求立即补报;对情节严重者,要按规定追究其行政、法律责任。 六、建立健全培训制度。 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医院临床医生开展全员培训,每年至少培训一次,对重点科室临床医生及兼职管理员,要适当增加培训频次,新员工入职培训要有食源性疾病监测方面的相关内容。 七、配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领导小组要配合所在地区疾控中心开展相关食源性疾病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样本采集等工作,并提供相应的门诊登记和病历等诊疗记录。

食源性疾病报告工作管理制度

食源性疾病报告工作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食源性疾病的报告工作,及时掌握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情况和传播趋势,做好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分析和防控工作,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食品安全相关工作的单位和人员。 第三条食源性疾病的报告工作包括食源性疾病的发现、报告、监测、分析、处置和宣传等环节。 第四条食源性疾病报告工作的目标是及时发现和报告食源性疾病,迅速采取控制措施,防范和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第五条食源性疾病报告工作应依法、科学、规范的进行,确保信息的准确、完整和及时。 第二章食源性疾病的报告制度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或怀疑食源性疾病疫情应及时向所在地的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报告。 第七条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要及时接收、收集和记录食源性疾病的报告信息,并及时向上级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报告。 第八条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要设立疫情报告电话和网上报告平台,方便公众和单位报告食源性疾病疫情。

第三章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分析 第九条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要定期开展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工作,掌握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情况和传播趋势。 第十条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要建立食源性疾病的监测网络,与相关单位和机构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第十一条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要对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发布监测报告和警示信息。 第四章食源性疾病的处置 第十二条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要组织专业人员对发生的食源性疾病进行处置。对患者进行救治,对病原进行分离和检测,对感染源进行清除和处理。 第十三条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要及时组织调查和追踪食源性疾病的传播源和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第十四条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要组织食品企业进行食源性疾病的防控工作,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和食品生产、加工、储存过程的监督。 第五章食源性疾病的宣传 第十五条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要定期开展食源性疾病的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食源性疾病的认识和防控意识。 第十六条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要建立食源性疾病的宣传教育体系,加强对食品从业人员和公众的培训和指导。

食源性疾病报告管理制度

食源性疾病报告管理制度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中摄入病原微生物、毒素或有害物质而引发的一类疾病。为了保障公众的食品安全,加强疾病的监测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报告管理制度应运而生。本文将介绍食源性疾病报告管理制度的基本概念、目的、原则和具体实施措施。 一、基本概念 食源性疾病报告管理制度是指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监测食源性疾病发病情况的报告制度,以保障公众的食品安全和健康。它旨在及时发现、报告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爆发和流行,减少疾病对人民群众的危害。 二、目的 食源性疾病报告管理制度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及时掌握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情况:通过报告制度,可以快速、准确地掌握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情况,为相关部门采取措施提供依据。 2. 及时发现和报告食源性疾病的爆发和流行:通过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及时发现和报告食源性疾病的爆发和流行,以便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疾病的扩散。 3. 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精准度:通过食源性疾病的报告管理,可以帮助相关部门更准确地分析和评估食品安全风险,制定针对性的食品安全监管措施。

4. 保障公众的食品安全和健康:通过食源性疾病的报告管理,可以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疾病的传播,减少公众食品中毒的风险,保障公众的食品安全和健康。 三、原则 食源性疾病报告管理制度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及时准确:食源性疾病的报告应及时准确,能够真实反映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情况和流行趋势。 2. 全面覆盖:报告管理制度应涵盖所有食品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保证信息的全面性和全局性。 3. 多部门合作:食源性疾病的报告管理需要相关部门之间的紧密合作,共同推进食品安全和疾病控制工作。 4. 数据统计和分析:食源性疾病的报告管理应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统一的信息数据管理系统,便于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分享。 四、实施措施 为了实现食源性疾病报告管理制度的目标,可以采取以下几个具体措施: 1. 设立报告机制:建立健全食源性疾病的报告制度和机制,规定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应如何进行报告。 2. 加强监测力度:加强对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力度,建立健全监测网络,包括食品生产企业、流通环节和消费者的监测和报告。

食源性疾病报告管理制度范本

食源性疾病报告管理制度(辣爸当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特制定《食源性疾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希望相关科室严格遵照执行。 1、中心分管副主任负责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领导,医务科、全科门诊、首诊医师具体负责监测工作。 2、医务科负责中心临床医师的全员培训、食源性疾病健康宣教以及辖区内卫生服务站的督导工作,各项工作每年至少开展二次。 3、门诊医生必须按规定做好门诊日志的登记工作,发现食源性病例填写好'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要项目齐全、字迹清楚,不得有缺项、漏项及时通知疫情报告人员。疫情报告人员核实信息,并登记到食源性疾病登记本.上,2个工作日内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进行网络报告。 4、中心相关人员发现食物中毒群体性事件,除采取抢救措施外,还应及时向同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门和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做好记录,同时告知检验科等相关科室,封存相关标本,做好登记、抢救记录等资料保存。 5、医务科每2日对门诊日志进行一-次检查核对,做到无漏报,无误报,发现漏报的食源性性病例,应及时补报。 6、食源性报告记录资料要保存3年,网络直报的疫情信息和相关资料定期导出,制成电子文档双重备份。食源性疾病管理相关资料分类归档保存并对疫情信息资料做好保密工作,不得泄密。

7、疫情管理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信息报告系统操作账号和密码。 8、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9、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对疑似或确诊食源性疾病不按要求上报,瞒报、缓报、谎报者,一经查实将给予教育、经济处罚,并及时补报,情节严重者按《食品安全法》、《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等规定追究行政、法律责任。 XXX公司XXX门诊部

食源性疾病报告工作管理制度

食源性疾病报告工作管理制度 是指针对食源性疾病报告工作的规程和要求的一套管理制度,旨在确保食源性疾病的及时报告、快速响应和有效控制。以下是一个具体的食源性疾病报告工作管理制度的范例: 1. 责任和权限: - 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和监督实施食源性疾病报告工作管理制度; -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公共卫生机构负责组织和实施食源性疾病报告工作; -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公共卫生机构应设立食源性疾病报告工作的专门机构或岗位,并明确其职责和权限。 2. 报告要求: -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发生的食源性疾病疫情; - 医疗机构应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发现的食源性疾病病例; - 疾控机构应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食源性疾病监测、调查和疫情分析结果。 3. 报告流程: - 食品生产经营者报告流程:发现疫情后,立即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同时采取措施控制疫情蔓延;

- 医疗机构报告流程:发现食源性疾病病例后,立即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提供完整的病例信息; - 疾控机构报告流程:疫情监测、调查和疫情分析结果应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确保信息畅通。 4. 数据管理和分析: - 卫生行政部门应建立完善的食源性疾病报告数据库,对报告的疫情和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和监测; - 卫生行政部门应定期发布食源性疾病报告的公告,向公众和相关部门通报疫情和控制措施。 5. 监督和评估: - 卫生行政部门应对食源性疾病报告工作进行定期监督和评估,确保各级机构和人员按照制度要求履行报告责任; - 对于未及时报告或虚报食源性疾病的单位和个人,卫生行政部门应进行批评、教育、处罚等处理。 以上是一个食源性疾病报告工作管理制度的简要范例,具体实施细节和程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食源性疾病报告工作管理制度范本

食源性疾病报告工作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食源性疾病报告工作,确保及时、准确、完整的报告信息,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食源性疾病监测和报告工作的相关人员。 第三条食源性疾病报告工作应遵循科学、公正、便捷、高效的原则。 第四条食源性疾病报告工作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并密切配合相关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第五条食源性疾病报告工作是一项涉及公共卫生和人民健康的重要工作,相关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素质,并接受培训和考核。 第二章食源性疾病的分类和报告要求 第六条食源性疾病按照病因可分为细菌性、病毒性、寄生虫性等不同类型。 第七条食源性疾病的报告要求如下: (一)应主动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时报告,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 (二)应提供完整的病例信息,包括疾病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联系方式等;

(三)应提供有关疾病症状和发病情况的详细描述和时间轴; (四)应提供疾病患者的病原体检测结果和相关实验室报告。 第三章食源性疾病报告工作流程 第八条食源性疾病报告工作主要包括接收报告、核实信息、登记备案、报告上级、汇总分析等环节。 第九条接收报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设立专门接收食源性疾病报告的窗口或联系人,接收来自各级单位和个人的报告信息。 第十条核实信息:接收到食源性疾病报告后,应进行信息核实,核实内容包括报告人身份、报告内容准确性等。 第十一条登记备案:核实无误后,应将报告信息进行登记备案,包括报告人的联系方式、报告时间、疾病类型等。 第十二条报告上级:核实登记完备案后,应将报告信息及时上报上级单位,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 第十三条汇总分析: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定期进行食源性疾病的汇总分析,总结并评估食源性疾病的流行趋势和病原体变化情况,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章食源性疾病疫情的报告与处置

食源性疾病报告制度

食源性疾病报告制度 第一篇:食源性疾病报告制度 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制度 根据《食品安全法》、《2017年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等要求,我院作为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哨点医院负责监测食源性疾病病例和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为做好我院相关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1、分管院长负责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领导,预防保健科、首诊医师具体负责监测工作,预防保健科负责全院临床医师的全员培训工作。 2、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报告对象包括疑似与食品有关的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病例。 3、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上报实行首诊医师负责制。首诊医师发现食源性疾病病例应及时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并上报预防保健科,预防保健科专管人员在2个工作日内将病例信息表录入“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进行上报。 4、预防保健科负责食源性疾病病例网络直报、食源性疾病病例上报统计、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上报质量反馈等工作。 5、食源性疾病病例上报执行奖惩制度,对及时上报且上报信息填写完整的临床医师进行奖励,对迟报、漏报、上报卡填写缺项严重的临床医师进行相应处罚,奖罚情况报分管领导,每月统计一次。 6、发现食物中毒群体性事件,首诊医生除填写报告卡外同时报告医疗总值班,还应及时联系预防保健科、检验科等相关科室,封存相关标本,做好登记、抢救记录等资料保存。 7、所有发病人数在2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并及时报县疾控中心,配合其做好流调工作。 8、对因疑似食源性疾病病例漏报、迟报、瞒报等造成不良后果的,根据相应制度进行处理,对触犯法律的移交司法部门处置。 第二篇:食源性疾病制度

XX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制度

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制度 1.目的: 为规范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管理工作, 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食源性疾病管理办法》及《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2.标准: 2.1本制度适用于食源性疾病报告、监测、信息核实与通报、预警、医疗救治等工作的管理。在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中, 发现属于食源性疾病或者疑似食源性疾病的, 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执行外, 应依照《食源性疾病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在食源性疾病管理工作中, 发现属于传染病的, 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执行外, 还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要求进行处置。 2.2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发现食源性疾病病例或疑似病例应当 2 小时内向防保科报告。医院防保科应及时报主管院长组织会诊, 一旦确认病例为食源性疾病病例或疑似食源性疾病病例, 防保科要及时向卫生计生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发现散发的食源性疾病, 应当每日报告; 怀疑为聚集性

或严重危害健康的食源性疾病, 应当在首诊病例后的两小时内报告。 2.3凡确诊食源性疾病病例医生需及时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表》并报告防保科。填写时字迹清晰,地址要写到具体的门牌号,要留联系方式及联系人,不得缺项、漏项。 2.4临床医生应当对食源性疾病或疑似食源性疾病病例提供医疗救治, 按照有关规定做好病历记录。收治病区应当协助食源性疾病调查、核实工作, 提供相关信息。如该食源性疾病超出本院的诊疗范围,需及时将病人转往定点医院治疗。 2.5发现食源性疾病事件, 首诊医生除及时报告外, 还应及时联系防保科、检验科等相关科室,并立即封存相关食物标本,维护好现场秩序。 2.6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必须按规定如实报告食源性疾病信息, 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一旦查实有隐瞒、缓报、谎报等情况, 将按《食品安全法》、《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严肃追究个人责任。对食源性疾病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和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