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因子分析的湖南省城市竞争力研究文献综述

基于因子分析的湖南省城市竞争力研究文献综述

基于因子分析的湖南省城市竞争力研究文献综述
基于因子分析的湖南省城市竞争力研究文献综述

06地理科学张园园(48号)

基于因子分析的湖南省城市竞争力研究文献综述

前言

湖南省地处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中下游行列,城市化进程较慢,缺乏有效配置和利用资源的能力,由于地理位置、交通等多方面的原因,各城市发展差异较大。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创造财富和推动地区、国家或世界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能力,是某城市在某阶段的生产能力、生活质量、社会进步程度及对外影响力的综合反映[3]。因子分析是一种较为有效的信息浓缩技术,将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综合为数量较少的几个因子,而这少数几个因子包含了大量的原始信息,以再现原始变量与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31]。希望通过对湖南省各城市竞争力进行评价和分析,了解其基本概况,并提出增强竞争力的若干对策措施,促进城市及其所在区域社会经济的高效运行和持续发展,使全省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城市之间的竞争。提升城市竞争力是提高区域经济发展实力、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对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成为热门的选题。

国内外研究综述

1 国内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概况

国内关于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其主要从构建城市竞争力模型、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地域的竞争力评价及提升战略研究以及城市竞争力与城市经营、城市规划、城市定位理论、企业竞争力等相互关系出发,从理论和实证方面进行探讨。

1、1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1、1、1 宁越敏等的研究。宁越敏等人认为参与竞争力的主体是城市,城市竞争力受经济、社会文化、政策制度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同时城市竞争力受金融环境、政府作用、基础设施、国民素质、对外对内开放程度、城市环境质量等支撑,他们构建了39个具体的城市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2]。

1、1、2 徐康宁的研究。徐康宁从城市竞争力的环境要素、经济要素、体制要素出发,组建具有69个指标的城市竞争力测度体系[3]。

1、1、3 郝寿义的研究。郝寿义选择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资金实力、开放程度、人才及科技水平、管理水平、基础设施等6个方面共21个指标并构建城市竞争力计量模型,对7大城市进行实证分析,后来又将指标体系分为显示性指标与解释性指标两大类73个指标[4]。

1、1、4 于涛方等人将城市竞争力看作是城市“竞争资本”和“竞争过程”的统一,竞争资本指城市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环境资本,竞争过程指城市的城市资本创造增加值的过程,城市竞争资本积累与竞争过程密切相关[5]。从城市的集聚功能方面对城市竞争力研究冯云廷认为城市竞争力是城市聚集效应作用的基础,城市竞争力强,它的吸聚力或能量释放力也高;竞争力弱的城市,难以吸引人才或其他生产要素向城市聚集,城市能量释放能力也差[6]。

1、2 国内的城市竞争力模型

1、2、1唐礼智的竞争力模型。该模型认为城市竞争力在一定的环境中加以培育的,受企业管理、经济综合实力、基础设施、国民素质、科技实力、对外开放度、金融环境、政府作用等环境因素推动或制约[7]。

1、2、2 IUD竞争力理论及模型。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IUD),2002年提出的城市竞争力评价系统和“城市价值链模型”,其核心是指标体系,其实质在建立高度区域一体化的全球资源配置机制和运行模式,该模型由实力、能力、活力、潜力、魅力5个子系统构成。共设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23个,三级指标140个,包括统计指标和调查指标两类。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该系统成为中国城市竞争力评价的专业工具[8]。

1、2、3 倪鹏飞的“弓弦箭”模型。倪鹏飞从城市价值收益角度研究,认为城市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转化资源和争夺、占领、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城市竞争力是环境的函数,城市竞争力=F (硬环境竞争力+软环境竞争力)。硬环境竞争力=人才竞争力+资本竞争力+科技竞争力+结构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区位竞争力+集聚力;软环境竞争力=秩序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制度竞争力+管理竞争力+开放竞争力,并建立了城市竞争力“弓弦箭”模型[4]。

1、2、4 从制度环境营造研究城市竞争力仇保兴博士在比较城市定位理论与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认为综合竞争力概念只适应于产业和功能多元化的大城市,而城市

核心竞争力更适用于量大面广的中小城市[9]。王勇、于涛方等学者强调城市管理、城市经营和城市规划等制度环境对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作用。

1、4 国内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不同区域的研究成果

谢守红对湖南省中心城市竞争力分析,主要从城市经济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科技文化竞争力、对外开放竞争力、环境竞争力5个方面共选取34项指标,对湖南省13个区域中心城市进行评价,并对各市竞争力的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和分类,并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的若干建议[10];许东对我国典型案例城市竞争力进行分析与评价[14];张兵、郭思智、徐孟晓对云南省地级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提出了提高云南各地级城市竞争力的途径与出路[15];李仁安、申家峰对中部地区城市群城市竞争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27]等等。如此众多研究者对我国有影响的城市和区域进行了综合城市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2 国外关于城市竞争力的研究

国外关于城市竞争力的研究主要有以Douglas-Webster为代表的学者,他们主张从城市竞争的物质环境塑造和城市竞争的制度环境营造两方面来提升城市竞争力,他认为,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能够生产和销售比其他城市更好的产品的能力,提高城市竞争力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评价竞争力的4个因素是经济结构(产业构成、生产力水平、国内外投资等)、区域禀赋(区位、基础设施、适宜性、生活商务成本等)、人力资源(价值链移动的活度和范围)和制度环境[38]。英国Paul Cheshire (1998)认为,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城市在其边界内能够比其他城市创造更多的收入和就业。这意味着一个城市的竞争力是城市之间在区位、所在企业的优势与劣势相互比较中体现出的能力。如果市场是完善的,城市间的比较优势决定它们之间的分工格局,而比较优势又会通过城市之间的成本差异表现出来。所以,说一个城市有竞争力,意味着在一些关键性的经济指数上而持续存在不均衡,这种不均衡作为一种系统性差异使得一个城市相对其他城市而言具有更强的吸引力[39]。美国巴克内尔大学Peter Karl Kresl (1999)认为,城市竞争力是指城市创造财富、提高收入的能力。他强调,在评估城市竞争力时,指标的选择至关重要,并且对城市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加以区别是评价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其城市竞争力及评价框架是显示性框架和解释性框架的结合。Peter用多变量把抽象的竞争力显示成具体的可比较的竞争力,是对城市竞争力研究

的一个重要贡献[40]。

3 研究成果

国内外关于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成果为以后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启发和参考。

3、1 当前城市发展出现以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为代表的三大趋势。突破传统城市体系研究或规划局限于行政区划的小框子的局面,要放在经济区的大范围内考虑问题,避免以行政力对抗经济力和逆客观规律而行的现象。城市竞争的主体更多时候是城市群或群体内部,关于城市竞争力研究也应转换视角,不仅要研究城市群体竞争力,也要研究城市内部城市竞争力,进一步要研究群体内部城镇竞争力与群体竞争力的关系从城市群内部城市竞争合作到城市群与外部功能互补的协调发展进行研究。

3、2 在新形势下,及时掌握竞争力研究的最新成果,关注城市面临的新问题,把握城市发展的新动态,把影响城市竞争力的新要素补充进去,构成更加完整的研究框架体系,保持理论的先进性和适合城市发展的需要。

3、3 对现有城市竞争力的研究进行批判性研究总结并进行发展,对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层面创新,推动城市竞争力研究的新发展。

结论

本文主要对这次毕业论文撰写所引用的参考文献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说明。为这次的毕业论文准备了丰富的资料,通过对其阅读,借鉴其研究方法,对自己所要撰写的毕业论文具有启示作用,构造出自己所要撰写的毕业论文大体轮廓。其中谢守红对湖南省中心城市竞争力分析,作为我毕业论文的重要论述依据的文献,对湖南省各中心城市的竞争力进行了详细分析,但其研究方法过于简单,难以体现出各指标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各城市的优势与劣势表现不明显。提出的方案实际运用性不强。为此,希望在这些方法有所改善,提高其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宁德券,龙扣银.城市竟争力指标的构建与应用[J].经济师,2004(04).

[2] 宁越敏,唐礼智.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和指标体系[J].现代城市研究, 2001,(03) .

[3] 徐康宁,施海洋,臧新.国内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环境与竞争力比较研究[J]科技与经济, 2001,(05) .

[4] 郝寿义,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以若干城市为案例[J]. 经济科学, 1998, (03) .

[5] 于涛方,顾朝林.论城市竞争与竞争力的基本理论[J].城市规划汇刊,2004,(06) .

[6] 冯云廷.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聚集机制[J].经济地理, 2005,(06).

[7] 唐礼智,黄旭成.城市竞争力理论浅析[J].福建地理, 2001,(02) .

[8] 关于中国城市竞争力评价系统的解释[J].领导决策信息, 2002,(24).

[9] 仇保兴.城市定位理论与城市经营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J].城市开发, 2003,(11).

[10] 谢守红.湖南省中心城市竞争力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 2003,(06) .

[11] 陈国生,康健,唐世龙,张平.中心城市竞争力研究——以湖南为例[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04) .

[12] 陈国生.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方兴未艾——评《湖南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J].经济地理, 2007,(01).

[13] 谢庭生.评《湖南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J].经济地理, 2007,(01).

[14] 许东.我国典型案例城市竞争力的分析与评价[D]河南大学, 2003 .

[15] 张兵,郭思智,徐孟晓.云南省地级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09,(06) .

[16] 陈大鹏,刘小红.城市竞争战略研究——以陕西省中心城市为例[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 2006 .

[17] 徐俊杰.城市竞争力研究——以西安为例[D].西安理工大学, 2004 .

[18] 阎川,林炳耀,颜涛. 城市竞争力发展战略初步研究——以无锡市为例[J].地理科学, 2002,(06) .

[19] 冯嘉茹.广州城市综合竞争力研究[D].暨南大学, 2003 .

[20] 邱旭辉.浙江省城市竞争力实证分析[J].现代商业, 2008,(35) .

[21] 左继宏.湖北省城市竞争力实证分析——以地级城市为例[J] .科技管理研究, 2007,(12) .

[22] 王阿妮,葛幼松.江苏省地级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1) .

[23] 南京城市竞争力研究——基于南京与苏州、无锡城市竞争力的比较[J]. 2009,(07) .

[24] 崔东旭,刘兆德,韩青.山东省城市竞争力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 2007,(03) .

[25] 王礼燕.武汉市城市竞争力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3 .

[26] 谢守红,罗红梅. 我国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竞争力比较分析[J].城市问题, 2006,(02) .

[27] 李仁安,申家峰.中部地区城市群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8):164-169.

[28] 敖丽红,宋玉祥,满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以东北四城市为例[J].商业研究, 2009,(03) .

[29] 万秋成.省域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以新疆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09,(08) .

[30] 黄文华.江西省城市竞争力评价及提升之对策建议[J].江西省人民政府公报, 2009,(03) .

[31] 刘耀彬.江西省城市群的城市竞争力动态演化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 2008,(12) .

[32] 刘政永,孙娜.基于因子分析的福建城市竞争力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08,(02) .

[33] 张旭亮.基于因子分析的浙中城市群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2009(2).

[34] 衡骏遥.基于因子分析的江苏省各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12) .

[35] 张志新.关于城市竞争力及提升中国城市竞争力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 2007,(01) .

[36] 胡永红,张沛.我国城市竞争力研究的现状评析与创新思考[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1) .

[37] 于涛方.国外城市竞争力研究综述[J].国外城市规划, 2004,(01) .

[38] Douglas Webster and Larissa Muller·Urban Competitiveness Assess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y Urban Regions: The Road Forward〔J〕·Paper Prepared for Urban Group, INFUD, The World Bank, 2000.

[39] Paul Cheshire, Gianni Carbonaro and DennisHay·Problems of Urban Decline and Growth in EEC Countries: or Measuring Degrees of Elephantness〔J〕·Urban Studies, 1998, 23,(2).

[40] Peter Karl Kresl and Balwant Singh·Competitiveness and the Urban Economy: Twenty-four Large US Metropolitan Areas〔J〕·Urban Studies, 1999, 36, (5/6).

股权资本成本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股权资本成本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摘要】资本成本是现代财务理论的核心,在企业投资决策、融资决策、营运政策、股利政策中起着重要作用。而股权资本成本又是资本成本的核心,只有实现了股东要求的报酬率水平,才能实现理财目标即股东财富最大化。因此,了解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因素十分必要。本文将通过梳理国内外涉及股权资本成本的主要学术文献来分析这些影响因素。 【关键词】股权资本成本;影响因素 股权资本成本就是权益资本的投资者即股东根据其投资风险程度而提出的要求报酬率。只有实现了股东要求的报酬率水平,才能实现理财目标即股东财富最大化。投资风险越大,要求报酬率也就越高。那么,决定股东要求报酬率水平即股权资本成本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本文将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股权资本成本的文献,重点分析国内外学术界对于股权资本成本影响因素的看法。 1.贝塔 理论和实证研究一般支持贝塔与股权资本成本呈正相关关系。贝塔被当作公司系统性风险的代表指标。CAPM模型的贝塔因素在资本市场理论和估价实践中起着核心作用。该模型认为贝塔与预期风险溢价存在正相关关系,因而与股权资本成本有正相关关系。大多数实证研究也支持了这一关系。 贝塔计算时一般采用市场模型回归,具体而言一般采用五年即60个月的月收益率与相应的市场指数进行回归,且一些研究要求月收益率的个数至少不少于24个,一些研究则要求月收益率的个数至少不少于30个。其中比较特殊的是Botosan和Plumlee(2005),他们采用了无杠杆贝塔,而非前述的有杠杆贝塔。他们认为,“当有杠杆贝塔包含在模型中时,有杠杆贝塔系数的解释不清晰,因为有杠杆贝塔同时包含了杠杆风险和市场风险。 2.规模 实证研究一般支持规模与股权资本成本呈负相关关系。第一种解释认为,规模是信息环境的一个替代变量,大公司的自愿性信息披露更多,流动性更强,其投资者面临的信息风险更小,故其股权资本成本更低。Banz(1981)实证结果表明,公司规模与股权资本成本存在负相关关系。Fama 和French(1992)提出的三因素模型中也明确的将权益市场价值这个因素考虑在内,并验证得出权益市场价值的自然对数与已实现股票收益率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Berk (1995)认为除非预期收益的实证模型放入了所有的负风险因子,否则公司规模与预期收益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总能被观测到,因为权益市场价值与风险一般是负相关的。第二种解释认为,规模大的企业相比小企业业务己经成熟、市场比较稳定,再加上业务量比较大,所以抗风险能力更强,有理由认为规模大的企业股权资本成本比较低。例如姜付秀和陆正飞(2006)等。 公司规模的替代变量通常有两种。其一,采用总资产作为公司规模的替代。大多数的国内文献采取了此指标,而仅有少数国外文献文献采用了此指标。其二,采用权益市场价值作为公司规模的替代。大多数的国外文献文献都采用了此指标,相对而言,仅有少数国内研究采用了此指标。 3.账面市价比 实证研究大多支持账面市价比与股权资本成本呈正相关关系。Fama和French (1993)认为,账面市价比可能是“困境因子”的一个替代变量,因为处

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会计研一20101311 黄晓纯 股利政策一直是理论界及实务界研讨的问题,现金股利又是股利分配的主要方式,对现金股利的行为研究非常重要,特别是自米勒和莫迪利安尼1961年提出股利与企业价值无关理论以来,学术界不断对他们的理论提出挑战。用代理理论解释股利政策是现代股利理论研究中的主流观点。学者对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集中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和股东意愿方面,其中在公司内部因素颇多,多采用实证研究,多选取一些可量化的指标上,如盈利能力、资本成本、现金流量、控股股东、上年的现金股利、资本结构、流动比率、市盈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 刘淑莲,胡燕鸿(2003)以上市公司派现能力和投资机会的角度分析现金分红决策的影响因素为切入点,以2002年6月深沪两地上市的1179公司中,按照25%的比例共随机选取了在2000年底以前上市的299家公司作为样本,并剔除该年已经被ST、PT的股票。提出派现能力假设和投资机会假设,选取了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每股经营净现金流量、每股股权自由现金流量、每股净现金流量、每股红利、股利与经营现金流量比例、股利与股权自由现金流量比例、资产负债率、非流通股比例、资产总额12个变量,分析了这些变量与现金分红的相关性,主要采用分类统计和回归分析方法,利用SPSS统计软件和EXCEL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以验证我们提出的假设。首先对每股收益、股权自由现金流量、经营净现金流量、每股现金流量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又按照现金分红大小排序,分成11个子样本组,并且按照不同的股利支付比率(EPSR、FCFER)进行分类统计,发现上市公司是通过配股融资和发行新股解决分红现金不足的问题,最后将个样本的均值对个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又得出结论中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一般不超过会计收益或账面利润,但相当一部分公司的现金分红超过其股权自由现金流量,其分红的现金来源于配股融资,且中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和决策当期的每股收益和资产规模呈正相关,与资产负债率呈负相关。在与现金流量指标的关系上,现金分红和经营现金净流量的关系相对较密切,股权自由现金流指标的解释性很差,以及相对来说,高ROE、高ONCF和高分红的公司,大多为传统产业,高ROE 和低ONCF公司中分红较少的公司一般属于高科技行业,这表明现金分红与投资收益率和投资机会有关。 尹憬(2006)以沪市2004年度发放了现金股利的492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来研究影响中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发放的因素,假设股权集中度、盈利能力、上年度现金股利的发放情况、公司规模、每股净资产、负债比率为主要因素,即假设股权越分散,每股现金股利越高,以及盈利能力越强,每股现金股利越高,上年度每股现金股利越高,当年每股现金股利越高,公司规模越高,每股现金股利越高,每股净资产越高,每股现金股利越高,负债比率越高,每股现金股利越低六大假设,选取了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第二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差来反映股权集中度,用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来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用03年发放过现金股利反映现金股利的持续性,用总资产的对数来表示公司的规模,每股净资产和资产负债率用相应的公式来表示,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运用多元回归方法,运用了多重共线性检验、异方差检验、以及自相关检验,在对假设作出判断的基础上,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接受假设盈利能力越强,每股现金股利越高,每股净资产与现金股利正相关,负债比例

城市形象传播文献综述20120506

“城市形象传播”文献综述 目录 一、相关文献整理............................... - 1 - (一)期刊论文......................................... - 1 -(二)新闻学领域的知名期刊论文的数据分布 ................. - 1 -(三)学位论文......................................... - 1 -(四)相关著述......................................... - 2 - 二、城市形象传播的相关概念 ...................... - 4 - (一)城市形象的定义................................... - 4 -(二)城市形象的概念延伸................................ - 5 -三、城市形象传播的多元研究视角................... - 6 - (二)不同理论视角下的城市形象传播研究................... - 7 - 四、城市形象传播的业务研究 ...................... - 8 - (一)城市形象传播与传媒................................ - 8 -(二)城市形象传播与大型活动、赛事...................... - 12 -(三)城市形象传播与文化............................... - 12 - 五、城市形象传播的相关策略研究................... - 13 - 六、其他...................................... - 15 -参考文献...................................... - 16 -

浙江省对外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报告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开放的贸易政策与和平的环境推动了浙江省对外贸易和经济的高速发展。1986年全市生产总值仅为502.47亿元,2012年达到34665.33亿元,26年间基本翻了69倍,浙江省的经济发展速度在我国大陆始终处于前列;进出口总额从1986的12.93亿美元激增到2012年的3124.03亿美元,增长了240多倍,远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由于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对外贸易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对外贸易的变动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浙江省作为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省份之一,在开辟国际市场方面也走在全国前列。无论是从纵向的增长速度,还是横向的国内比较,以及结构性的产品升级,浙江省的对外贸易堪称中国外贸奇迹的典型代表。因此,对浙江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方面的研究: 尽管国际贸易理论十分丰富,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按照大多数文献的处理办法,依据理论产生和发展的演进过程可将国际贸易理论大致分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三个阶段(佟家栋,2000) 1.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该理论产生于 18 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Smith 认为,国与国之间只要按照绝对优势的原则进行分工,就可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贸易和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生产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绝对优势”的产品,这样贸易双方才能在国际贸易中获利。 (2)比较优势理论

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导读:本文是关于论文文献综述范文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刑法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一、有许多学者认为我国现行仲裁法中的“其它财产权益纠纷”的规定应当更加明确化。谭兵在《中国仲裁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一书中认为:调整中国现行仲裁范围的主要思路是明确、统一、扩大和规范。对于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中的“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应有更加明确的解释。其认为“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解释,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首先,“财产权益争议”一词,是指交付仲裁的事项应是与财产有关的事项,与财产无关的争议则不可以仲裁。其次,对“其他财产权益纠纷”中的“财产权益”的范围,存在着界定不清的情况。为有利于仲裁实践,建议在修改仲裁法前,司法机关及时对“其他财产权益纠纷”作出统一的司法解释。 二、现行的仲裁实践中所通用的有关“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界定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仲裁制度本身的发展。许多的学者建议将更多的民事纠纷纳入到仲裁中来。 乔欣、李莉在《争议可仲裁性研究》一文中提到破产程序中的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债权债务纠纷具有可仲裁性。认为争议的可仲裁性不因破产而改变,仲裁协议仍可执行,裁决所确定的权益可作为破产财产或破产债权向法院申报。同时还认为应将因侵权行为产生的争

议纳入到仲裁。其认为:民事权利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侵权行为也是一个开放型的概念。由侵权行为而产生的争议,当事人双方是平等的民事主体,争议不涉及财产权益,但涉及的权利内容是当事人可以自由处分或可以和解的,这样的争议应具有可仲裁性。 同时,很多学者建议将知识产权中的更多纠纷纳入到仲裁中来。郑书前、宋新宇在《论知识产权侵权纠纷之可仲裁性》一文中谈到:目前我国有关法律只规定了“著作权合同纠纷”可以申请仲裁。但对于其他的知识产权纠纷如专利权、商标权有关的纠纷并未规定其可以提请仲裁。仲裁方式在解决知识产权纠纷方面和其他方式相比有其独到的优势。如果不充分利用这种优势,会造成知识产权保护的成本增加、资源浪费。其认为:长远的考虑是在对《仲裁法》进行修改时扩充仲裁的受案范围,明确规定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的一部分事项可以仲裁;鉴于《仲裁法》的修改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以及立法者对修改时机会合理把握,目前可先由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相关司法解释,明确任命法院在对仲裁裁决进行司法审查时,不得将裁决事项时知识产权纠纷作为仲裁委员会无权仲裁的情形而裁定撤销或不予执行该知识产权侵权纠纷仲裁裁决,应当执行该裁决结果,这是可采取的权宜之计。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国家对于民商事案件可仲裁性的态度将变的更为开放,知识产权侵权纠纷被仲裁机制所扩充容纳,承认其具有可仲裁性将在我们的意料之中。马明虎在《论我国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的可仲裁性》一文中谈到,承认更多的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的可仲裁性符合世界仲裁立法的发展趋势。其认为:按照我

第1章 城市竞争力文献综述.概要

第2章城市竞争力研究文献综述 经济全球化的深化、信息技术革命以及全球经济结构转型使城市之间竞争日益剧烈(陈倚伟,1985年;Iain Begg,1999)。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城市竞争和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受到国内外经济学家、地理学家、城市规划专家以及其它政策决策者的关注。 一、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研究 (一)从城市综合实力的研究到城市竞争力的研究 1、国外城市综合实力排序 国外的一些机构关于城市综合实力排序的研究常常定期公布、出版。在英国,有专门组织政府统计部门进行城市排序(urban rating/ranking)。美国城市地位评价年鉴(place rated almanc)也进行城市地位排序,从1981年开始,这个出版物每4年对美国343个城市进行一次综合评述。它们通过选取指标,运用相关统计资料进行标准化和量化处理,然后进行城市综合得分比较并对其地位进行排名。另外自1989年以来,财富(Fortune)杂志每年出版“贸易的最佳城市”(表1-1)。该杂志对60个美国的最大的都市区进行评价排序,其主要的依据是经济因子,来自各统计年鉴或者企业的上报调查资料1。每年的评价焦点有一定的变化,如最近是“知识工人的最佳城市”。至上个世纪80年代,城市综合实力排序的相关研究达到高潮。 资料来源:Borden,2000;Murphy,2000 2、国内城市综合实力排序研究 国内关于城市排名或城市综合实力研究最早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对中国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随后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 1它们采用的资料来自于标准的统计机构,其排名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给公司的经理作参考。由于它们选取的指标是可以有效取得数据的指标,因此一些不太重要的指标往往包含,而重要的不易获得的数据则往往省略,另外它们关于最好城市的定义也不像学者们那么考究。

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胜任力模型研究: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

Research on Competency Model:A Literature Review and Empirical Studies Abstract Western countries have applied competency models to addressing problems existed in their administrative and managerial systems since 1970s,and the findings is positine and promising. However, competency model hasn’t been introduced to China until 1990s and it is still unknown and mysterious to many Chinese managers. This paper aims to uncover the mysterious veil of competency model in order to broaden the horizon of Chinese managers and boost China's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as well as management. Keywords:Competency,Competency Models,Empirical Studies of Competency Models It has been more than 30 years since competency model was utilized to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In western countries,competency model first displayed its effectiveness in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meanwhile many multinationals and their branch companies applied the competency model to their daily business management and their business was a great success. As the notion of competency is gradually come to light and accepted by people all around the world,more and more enterprises have been trying to build their own competency model under the help of professional consultant firms. As a result,competency model has gradually been a very fashionable phrase in the field of management and quite a few enterprises are thus benefited from it. In recent years, competency model has become a hot spot in the Chinese academia as well as big-,middle- and small-sized enterprises alike,many relevant writings and books have also been translated and published. However, competency and competency model are still mysterious to many Chinese scholars, business managers as well as government administrators.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ims to make a critical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competency model,clarify some confusion related to it and explore its application.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re employed to guide this study:What is competency? What is competency model? What are th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findings related to competency model?

撰写综述性论文提纲

怎样撰写综述性论文提纲(09.7.11)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陶建生本科毕业专题要求撰写论文,这是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1.综述性论文的含义与特点 综述性论文是作者针对某一方面的专题,对某一时期内某一学科,某一专业或技术的研究成果、发展水平以及科技动态等信息资料进行搜集、整理、选择、提炼,并做出综合性介绍和阐述的实用文体。 一般综述性论文可以是述而不评,即只对文献的观点、数据、事实等作客观的分析和介绍,在文章中不加作者本人的见解和评论,作者的倾向性只能潜在地反映在对他人的观点、材料的取舍和引用上。 2. 综述性论文的作用 2.1综述性论文可为科研人员研究课题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2.2综述性论文能帮助人们有效地进行知识更新 2.3 综述性论文后所附的参考书目可为读者提供已确定课题的参考文献线索 2.4撰写综述性论文能培养收集材料、综合分析的能力。 3.综述性论文的类型 根据写作的目的,通常可分以下4种: ①简介式综述:按内容特点分别综合介绍原文献所论述的事实、数据、论点等,一般不加评述。 ②动态性综述:就是对某一领域或某一专题的发展动态,按照其自身的发展阶段,由远及近地介绍其主要进展。 ③成就性综述:就是将有关文献汇集分类,把某一方面或某一项目有关的

各种内容从原始文献中摘出,不管时序先后,分门别类地进行叙述。 ④争鸣性综述:就是对某一领域或某一专题学术观点上存在的分歧,进行分类归纳和综合,按不同见解分别叙述。 根据写作的形式,通常可分以下3种: ①专题性综述这类综述的目的是对一定时期内围绕某一专题的论文加以汇集和解释。 ②回顾性综述主要是分析某一课题的发展概况,可按年代顺序进行组织。 ③现状综述这是较常见的科技综述类型,其主要目的是对某一发展领域的新知识、新情况迅速进行收集、整理而写成的综述。 4.综述性论文的结构 综述性论文基本由前言(引言)、正文、结论和参考文献四大部分组成。 4.1 前言(引言):简要介绍所综述的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4.2 正文:是综述的主体部分,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 4.3 结论:结论是综述的结束语。一般包括研究的结论,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存在的分歧,有待解决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等,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4.4 参考文献:注明作者所引用的资料。 5.综述性论文的写作步骤 5.1 选题这是文献综述的关键,选题要有明确的目的,一般选题都是近年进展较大而切合实际将要的课题。文献以近3—5年学术性期刊的论文为主。 5.2收集和阅读文献主题确定后,就要有针对性地广泛收集文献资料,

”单亲家庭“文献综述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研究背景:当今社会离婚率的提高以及意外事故增加,导致单亲家庭越来越多,也就引起单亲家庭的孩子越来越多,导致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同龄人群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研究原因:单亲家庭是指由于丧偶、离异、分居等原因导致的家庭主体成员不齐全的家庭,由母亲或父亲单独承担抚养责任的孩子,即为单亲家庭的子女。据有关社会学家估计,进入2000年后我国大陆的离婚率以每年200万对的速度递增,由此便产生对单亲家庭所引起的心理等问题的关注与研究。人们发现单亲家庭子女在认知、情感等方面与双亲家庭子女有很大差异,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也较高,在教育界是一个重要的关注群体。 现在对单亲家庭子女心理状况研究综述如下: 一、家庭教育 家庭的教育对子女人格情感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Beck抑郁问卷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等对1393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单亲子女都较少的体验到完整的家庭情感温暖和理解,且离异家庭中45.51%的子女有不同成程度的自杀倾向。李翔和朱相华对334名中学生应用症状自评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进行调查发现,消极的养育方式容易使青少年形成焦虑。抑郁、敏感、偏执等不健康的心理,一部分还会产生躯体化和敌对情绪。 二、心理健康 马迎教等采用了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122单亲中学生和122名双亲中学生进行调查,单亲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完整家庭的学生。由此,单亲家庭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低。周敏娟等应用SCL-90、EPQ、社会回避苦恼量表等调查110名离异家庭初中生心理、人格、社交、学习等状况,得出离异家庭学生不良心理、社会交往及学习困难发生率高,应对方式、父母养育方式和监护人心理状况等影响他们的再适应能力。 李学容等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对187名离异单亲子女和931名完整家庭子女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表现的较为广泛,在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和冲动倾向等多个方面,并且心理问题所引起的身体症状也非常明显。然而,有些研究得出的结论却恰好与之相反,杨丽等对63名单亲大学生和189名双亲大学生进行了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应对方式问卷,结果发现,两组各量表因子分均无明显差别。SCL-90各因子、精神病性(p)以及自责、退避、幻想等消极应对方式都与单亲时间呈负相关,单亲时间越长越倾向于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同时这项研究也分析了可能的原因:(1)单亲大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很强,是同龄单亲群体中的特殊部分。(2)大学生已成年,文化层次较高,单亲时间很长,所受的影响已经淡化。(3)研究对象中父母离异者少(仅占24%),家庭气氛和谐,所受心理影响小。 三、语言和行为 Bohm B为了探讨离异家庭儿童言语功能进行了此项试验。他对28名来自离异家庭在10-13岁的男孩和26名完整家庭的男孩进行访谈,分析其语言的连贯性、处理情感问题的能力,结果发现,来自离异家庭的男孩语言不连贯,反应能力差,情感处理不到位,并在其他多个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这说明离异家庭的男孩相较之下更缺乏安全感。Liu X等对58名离异家庭儿童和116名完整家庭对照组进行研究,应用儿童行为问卷(父母版和教师版)调查儿童行为,父母版问卷的总分及各因子分,除了躯体症状外的其他症状离异家庭儿童均高于对照组。教师版的总分。社交和注意力问题的发病率两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都说明单亲家庭孩子在语言和行为上存在更多的问题和缺陷。 四、心理干预的研究 周敏娟等探讨干预对离异家庭青少年个性特征和不良心理影响的问题,综合干预包括个体心

内部控制质量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质量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由来已久,对内部控制质量影响因素的归集更是日趋完整。从检索到的文献看,相关研究主要是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内部控制质量进行评价,即判断内部控制缺陷的定性分析、建立规范式定量评价指标的定量分析。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概括说可分为公司特征、治理特征、评价与信息披露、构建与执行四类影响因素。 一,公司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 1.公司规模 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公司规模越大,投入内部控制建设的资源越多,内部控制质量也越高。徐菁忆C2014认为,财务杠杆越高,外债角度力度越大,公司内部控制水平也越高。但是,当企业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盈利能力下降甚至出现亏损而触及退市临界点时,企业为了降低退市风险、转亏为盈,易于出现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王芸等(201D认为,财务状况与内部控制质量呈正相关关系。 2.公司的成长阶段与上市年限

蔚风英等(2015)的研究表明,公司的成长阶段、上市年限与内部控制间的影响并不显著。张颖等(2010采用Likertscale,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处于成熟期的企业会显著改善遵循法律法规的情况,更易于提供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促进经营业绩并与战略目标呈正相关。因此,成熟期的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也越高。 3.企业的自身特征 李越冬等(2014以2007—2011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企业的自身特征对内部控制质量有重要影响。上市时间越久的企业,由于早期较为宽松的监管,以及为拯救国企而建立的中国证券市场的特殊性、适应新颁布法规的滞后性,使得内部控制存在较多缺陷,有效性较低。周川楣C201f)认为,经营复杂程度越高的企业,内部控制风险也越大,内部控制质量越低。 二,治理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 1.所有者影响 程晓陵等(2008)以沪深股市1162个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发现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出具的财务报

关于影响师幼关系的因素的文献综述

关于影响师幼关系的因素的文献综述 09学前(2)邵冰青00915517 国内外学着对影响师幼关系的因素做了很多研究。幼儿自身特点、家庭、教师的特点以及幼儿和教师的互动环境都影响着师幼关系的形成。 一、与幼儿相关的影响因素 幼儿作为互动的主体,其自身的特点以及所处家庭的特点影响着互动的形成。研究表明,开朗、外向、行为积极地幼儿易与老师形成良好的互动。Fein,Gariboldi,Boni(1993)的研究结果表明,幼儿气质内向或是外向直接关系着他们和老师的互动情况。Brophy,Good认为,教师会格外关心那些与自己亲近的幼儿,而这些幼儿多是积极行动,成绩优异,能够表现自己的孩子。除了幼儿自身的气质外,幼儿与父母的亲子关系也影响着互动的结果。Erickson,Pianta(1989)指出,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幼儿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依恋情况,影响着幼儿的学习与环境适应能力,从而影响到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二、与老师相关的影响因素 师幼关系还受到教师自身的特征,教师的教育观念等地影响。Rimm-kaufman(2002)的研究显示,教师对儿童的敏感反应是与儿童在课堂的积极调节紧密相关的,并且儿童与更敏感的老师进行互动比与不太敏感的老师互动显示出更多的主动行为。此外,奉行“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的老师更能幼儿形成良好的互动。Kagan,Smith(1988)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奉行“儿童中心”的教师比奉行“教师中心”的教师进行互动的时间更长,频次更多,对幼儿行为更为敏感。 三、与互动环境相关的影响因素 国外新进研究表明,班额的大小会对师幼互动发生影响。Rimm-kaufman(2002)研究显示,初期被划分为勇敢的儿童在班额较大的课堂中更容易出现拒绝任务的行为,更可能讲话,更可能向教师提出请求。Blatchford(2003)研究显示,在小班教学中,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更为流畅,更富有个性化,但在大班教学中,幼儿更可能与同伴进行互动,而与老师互动减少。此外,幼儿园处于的环境中的噪音,卫生情况也对师幼互动的形成有一定影响。贾克(2000)研究表明,幼儿园处于的地区往往噪音级别很高,容易影响幼儿的情绪,老师也更易产生怠倦感。

关于城市旅游的文献综述

关于城市旅游的文献综述 摘要:现代城市旅游的发展如火如荼,对于城市旅游的研究越来越多,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建设对于城市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提升城市形象,城市旅游对城市文化建设的巨大促进作用以及城市旅游与城市文化建设相互间的负面影响三方面深入探析城市旅游和城市形象建设、城市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城市旅游;城市形象;城市文化建设 作为各个时代人类聚落的最高形式,城市往往是各个国家区域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也在进行着变化,使其在传统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经济中心等功能之外,又增添了许多新功能。而城市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进入旅游视野,成就了一种新的功能——旅游。随着城市综合能力的增强,环境的进一步美化,各种旅游设备的逐步完善,使得现代化的城市以其方便的交通,发达的经济,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优越的商务及购物环境吸引了许多的游客。使城市在传统的功能之外,发展了新型功能——城市旅游。城市旅游是以城市的功能、性质及特色为基础,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的旅游吸引体系,吸引、推动、促进旅游者在城市地域内所进行的富含城市文化内涵的所有旅游现象和过程的总和。 城市旅游研究在西方国家发展较早,Stansfield在其著作《美国旅游研究中的城乡不平衡》中首次提出了旅游业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领域:城市旅游的研究。与国外相比,我国城市旅游研究起步较晚,尽管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了及少量的城市旅游方面的文献,并且基本停留在简单介绍、描述层面。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旅游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因此研究的领域和范围不多扩大,研究成果也日见增多。而这里通过城市形象提升和城市文化建设这两方面分析城市旅游。 一、城市形象提升 在当今这样一个所谓“眼球经济”的时代,形象以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城市旅游发展的核心就是要建立起鲜明的形象,从而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需求。良好的城市形象会使游客充分感受到这个城市的文化底蕴,进而游客会感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旅游城市。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一次好的旅游经历,一个旅行者至少要向五个人进行宣传;而一次坏的旅游经历,一个旅行者至少会向十一个人进行宣传。这些宣传,可能导致的后果就是直接影响旅游者对一个目的地进行取舍的选择。 1.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是社会公众与广大市民对一个城市的整体感受、评价与印象,是城市现实的或历史的情况总和,是城市外部表现、内在素质、文化内涵的综合直观反映,是该城市有别与其他城市的特别之处。 2.城市旅游与城市形象的关系 (1)城市旅游的发展可以促进良好的城市形象的塑造 城市旅游是城市经济发展下的产物,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开始追求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活。人民不再局限于温饱,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城市旅游成了人们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随着旅游人数的激增和旅游需求的多样化,新的旅游城市不断涌现,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竞争也日渐激烈。城市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其良好的城市形象。城市旅游的发展不仅仅需要丰富的旅游资源,还需要城市本身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城市旅游的快速发展需要城市有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并且需要人才素质、市民素质和社会风尚的发展和完善。这些是城市形象的一部分,因此,城市旅游的发展可以促进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

当代大学生生活消费的调查文献综述

当代大学生生活消费的调查 湛吾委行管2班201207064099 之文献综述 【摘要】当代大学生消费是我国青年问题研究的热点之一。根据1999 ~2011年发表在经管类核心期刊上的大学生消费研究文献,将大学生消费调查分为以下四个研究领域:“大学生消费特点”、“大学生消费影响因素”、“大学生不同消费领域”和“大学生群体消费”【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消费情况文献分析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现状和价值取向。作为在当代中国社会巨大变迁和经济高速发展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群体,其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具有许多鲜明的特征。对中国当代大学生消费问题的研究,对于合理引导大学生消费行为,顺应国家启动内需、扩大消费的经济转型战略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消费研究的基本状况及研究方法 经过笔者统计,在大学生消费的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的63%。其中,一手实证数据的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的51% ; 二手实证数据占全部研究文献的9% ; 非数据实证研究的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的3% 。非实证研究的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37%。 通过实证研究采取选取一定数量的大学生作为样本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对回收问卷获得的第一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并且辅以对部分研究对象进行访谈或文献研究作为实证研究的补充,也可参考一些权威机构公布的数据或其他论文的调查数据。通过对研究内容进行分类统计发现,对大学生消费观、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进行一般性

研究的文献占全部研究文献数量的49.0%,主要涉及对全国或部分地区大学生消费的现状特点、影响因素、问题误区等方面的研究。关于大学生消费领域的研究文献占全部研究文献数量的40.1%。以上文献基本是将大学生视为一个整体的研究对象。此外,还有6. 8%是专门针对大学生的不同群体展开研究的,以女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有3%,以贫困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有1%,以90 后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有2%。根据对文献内容的初步统计,我们对“大学生消费特点”、“大学生消费影响因素”、“大学生不同消费领域”和“大学生群体消费”这四大研究领域的文献做进一步的归纳和梳理。 二、研究的主要方向及结论 A.大学生消费特点分析 纵观知网的论文数据库,大多的知名论文在大学生消费这个方面都会涉及到消费特点分析,笔者对其中5篇进行了简单的归纳与总结如下: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消费总体水平也在上升。父母“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观念,助长了大学生的消费能力。 2010 年,禹小英对湖南省长沙市部分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通过对回收的504 份有效调查问卷分析得出结论: 2010 年与2006 年相比,大学生月平均消费支出整体水平呈上升趋势,以相对中等的501 ~1000 元这一区间最为普遍,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状况。 2004 年,由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承担的调查显示: 大学生的月平

影响师幼关系形成因素研究的文献综述

影响师幼关系形成因素研究的文献综述 南京晓庄学院 09学前(2)班巢云 00915504 师幼关系,即在班级及日常交往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形成的心理上的关系,即心理距离,健康的师幼关系有利于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鉴于其对幼儿的发展意义重大,研究影响师幼关系形成的因素理所当然成为师幼互动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 (一)幼儿自身所具有的特征影响师幼关系的形成 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幼儿自身所具有的特征是影响师幼关系形成的首要因素。从巴甫洛夫对气质类型的四种分类(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看,不同气质类型的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交往情况不同。Fein,Gariboldi,Boni(1993)的研究结果证明:开朗、外向、且行为积极的幼儿受到教师关注与反馈的机会最多,而比较内向、不爱表现的孩子得到的关注、反馈最少。 (二)教师人选的稳定性影响师幼关系的形成 国外学者研究发现:教师人选的稳定性也是影响师幼关系形成的重要因素。Howes和Hamilton(1992)对4岁幼儿的研究发现,在1到4岁经常更换教师的班级中侵犯性强的幼儿比例高,师幼关系不和谐的也相对较多。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 (一)影响师幼关系形成的因素——倾听 冯新芝(2003)认为倾听是教师教学的一门艺术,影响着师幼关系的形成。一位优秀的教师未必是一位优秀的演讲者,通常却是一位最佳的倾听者。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过:“教育是雕琢心灵的艺术,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 曹莉(2006)认为教育始于倾听,教育过程就是师幼通过说与听去思去悟,实现彼此精神的相遇与相通,促进相互理解与认同,并在这个过程中凸显人的主体价值,弘扬人的真、善、美,最终共同获得生命意义的过程。幼儿教师倾听有助于教师全面地了解儿童,有效地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有助于教师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促进师幼共同成长。 (二)影响师幼关系形成的因素——回应 刘英(2009)认为师幼互动是教师与幼儿双方共同参与,“敞开”与“接纳”的过程。这个过程如同教练与教员之间相互“抛球”与“接球”的过程一样,不仅需要彼此接住对方

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前言 本人毕业设计的论题是《后危机时代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早前有些国内外学者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规划分析,但如今经济已经步入了“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风险加剧,其波动情况值得关注,并且在美联储启动二次量化宽松政策和各国竞相压低本国汇率的外部情况下,中国人民币汇率问题再次被推到了漩涡中心。因此基于“后危机时代”这个大背景,本文的论述对今后把握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情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根据早前国内外学者对人民币汇率的研究成果,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大胆地将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情况置于“后危机时代”背景下来进行研究,对当前理论界和学术界的各种观点进行了全面梳理。本文主要查阅了近几年有关人民币汇率、汇率决定理论及人民币汇率理论的文献期刊。

1 后危机时代 1.1后危机时代的概念 所谓后危机时代(后金融危机时代),就是指随着危机的缓和,而而进入相对平稳期。但是由于固有的危机并没有,或是不可能完全解决,而使世界经济等方面仍存在这很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是缓和与未知的动荡并存的状态。 2009年下半年以来,在全球大规模的经济政策刺激下,世界经济逐渐走出衰退,开始缓慢复苏。主要世界组织和预测机构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趋于乐观,连续几次上调预测结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10年1月26日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预测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3,9%,高于该组织2009年10月预计的3.1%;预计2011年全球经济会继续加速增长,预计增幅,预计增幅为4.3%,也高于上次预计的4.2%。其中,2010年美国增长2.7%,欧元区增长1.0%,日本增长1.7%。在金砖四国中,中国增长10.0%,印度增长7.7%,巴西增长4.7%,俄罗斯增长4.0%。全球经济正在进入好于预期的复苏期,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表现出不同的经济增长速度。预计未来几年,发达国家经济将保持平稳低速增长,发展中国家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报告中显示,2010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2.1%和6.0%,2011年增速将达到2.4%和6.3%。 1.2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一是世界市场比危机之前变得更加拥挤。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在这次危机后会提高储蓄,减少消费。 二是新兴市场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危机之后,发达国家将有可能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美国、西欧经济不会衰退或者负增长,但会有一段时间的零增长。而发展中国家势头强劲,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8%,印度明年要达到9%,拉美国家明年会有5%左右的增长。 三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在回归实体经济。金融永远是和风险相联系的,过去片面强调金融,过度依赖金融。现在各国开始认识到,要积极保持和发展实体经济,才是经济的基础。

城市旅游形象研究的文献综述

城市旅游形象研究的文献综述 前言 城市旅游形象是指城市的内外部公众(城市居民、城市旅游从业者、现实旅游者、潜在旅游者)对城市外在景观特征和内在、历史、文化底蕴体验所形成的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认识与评价,是对城市旅游地的历史印象、现实感知和未来信念的一种理性综合。城市旅游形象是城市的历史和现实发展实践与多方面功能所形成的、所表现出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城市综合素质的反映。[1]塑造城市旅游形象,不仅能增加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提高旅游经济效益,而且能促进一个城市的社会文明和进步。旅游城市的旅游形象是该城市总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城市的总体形象。而我国当前的对城市旅游形象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实践,无法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进一步探讨很有必要。 一、城市旅游形象的概念 保继刚等认为,城市旅游形象是指旅游者在游览城市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的观赏游览和对民俗民风、市民素质、服务态度等的体验所产生的城市的总体印象。[5] 袁霄梅认为,所谓城市旅游形象是指城市游览者在旅游城市的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硬件) 的观赏和市民素质、民风民俗、服务态度等(软件) 的体验所产生的城市的总体印象。[6] 卢晓认为,城市旅游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和旅游者对城市旅游的整体印象和评价,包括人们对该城市旅游产品、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功能等的总体、抽象、概括的认识和评价,是城市的历史印象、现实感知和未来信念的一种理性综合。 [7]熊礼明认为,城市旅游形象是指旅游者在游览城市的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硬件)的观赏和市民素质、民俗民风、服务态度等(软件)的体验所产生的总体印象。它是城市旅游吸引物、城市景观风貌、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在旅游产品生产中对旅游者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城市综合要素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反映。总的说来,每个城市对旅游者都有一个趋于一致的感知形象。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形象几乎固化在旅游者的心目中。[8] 从以上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学界在对城市旅游形象的内在机理与模式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