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2011年6月9日,由麦可思研究院(MyCOS Institute)、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2011年就业蓝皮书《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正式发布。此次蓝皮书发布得到了诸多教育专家、学者、关心高等教育和大学生发展的社会知名人士的关注,他们都对2011年就业蓝皮书给予了高度评价。

《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是自2009年以来的第三次年度报告。就业蓝皮书首度出版以来,受到政府、高校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是一份基于科学的数据调查来研究高等教育的权威报告。报告通过对毕业生的就业数量、就业质量、就业流向、能力与知识的满足程度、为读研所做的本科学术准备的分析,来反映社会需求与就业质量。就业质量是大学生培养质量的最主要的社会评价指标。

大学生就业状况既反映了大学生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状况,也反映了大学生培养质量。2011年就业蓝皮书基于麦可思公司对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抽样调查以及对2007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后的抽样跟踪调查研究撰写。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调查抽样达到46万余人,回收问卷约22.7万份;大学生毕业三年后职业发展调查对象为曾经在其毕业半年后参与过调查的2007届毕业生群体(回收问卷约20.3万份),本次调查为该答题群体三年后的连续跟踪调查,回收问卷约10.95万份。

今年的年度报告共分为三个子报告:“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大学毕业生中期职业发展报告”和专题研究“高等教育人口流动分析”。其中,“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是对全国层面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需求与就业质量的分析。就业率、薪资、专业对口率、职业期待吻合度、毕业半年内离职率、毕业生满意度是主要的分析指标。“大学毕业生中期职业发展报告”是本年度报告的全新部分,是基于对2007届大学毕业生的半年后和三年后两次跟踪调查而得。“高等教育人口流动分析”分析了各地区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吸引力、大学教育引起的区域性人才流动、家庭的职业阶层上升和“北上广”地区的流动。

一、2010届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跟踪调查结果

1、法学、生物、计算机等高考报考“热门”专业连年就业爆冷

地矿、交通等工科专业就业率与薪资持续走高

2011年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 红牌专业: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且薪资较低的专业中的前10个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包括: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

国际经济与贸易。2011年高职高专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包括:临床医学、法律文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金融、工商管理、法律事务、汉语言文学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以上专业与2010年的红牌专业基本相同,表明就业不好的专业具有持续性,这些专业失业量较大、就业率低,且薪资较低。部分红牌专业是供大于求造成的;部分红牌专业如计算机类是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产业的要求造成的,一方面应届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岗位,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

2011年本科就业绿牌发展专业[ 绿牌专业:薪资、就业率持续走高,且失业量较低的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包括: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审计学。2011年高职高专就业绿牌发展专业包括: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以上专业与2010年的绿牌专业基本相同,这些专业的就业率持续走高,薪资走高。

2、临床医学和法律事务“领衔”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半年后失业率最高专业“看上去很美”:美术学、音乐学为2010届本科毕业半年后失业率最高专业2011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半年后失业率[失业率:失业率=1-就业率,其中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已就业本科毕业生数/需就业的总本科毕业生数;需要注意的是,按劳动经济学的就业率定义,已就业人数不包括国内外读研人数,需就业的总毕业生数也不包括国内外读研的人数。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已就业高职高专毕业生数/需就业的总高职高专毕业生数;其中,已就业人数不包括专转本人数,需就业的总毕业生数也不包括专转本人数。]最高的为临床医学(30.7%),其次为法律事务(19.2%)。医学和法律类专业对应的医生和律师等职业的学历门槛较高,通常要求从业者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和知识水平,并通过执业资格考试。刚毕业的高职高专毕业生要达到这些要求还很困难。同时,高职高专的医学类毕业生更多是面向基层,而与部分高职高专医学类毕业生的就业期待地区可能不符合。

2011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0届本科毕业半年后失业率最高的专业为美术学(15.6%),其次为音乐学(15.0%)。这与这两个专业的供应高于、超前于社会需求有关。

3、2010届本科、高职高专毕业生专业对口率有所上升

历史学、法律大类分列2010届本科、高职高专毕业生专业对口率最低的专业门类2011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0届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 专业对口率:在“受雇全职工作”中包含两类:一类是有全职工作,与专业有关;一类是有全职工作,与

专业无关。专业对口率=有全职工作并且与专业有关的大学毕业生数/有全职工作(包括与专业有关及无关)的大学毕业生数。]为69%,高职高专为59%,均比2009届上升了2个百分点,但仍然低于2008届(本科71%,高职高专61%)。

2010届本科专业门类中,专业对口率最高的是医学(88%),其次是工学(75%),最低的为历史学(47%)。而高职高专对口率最高的专业门类为材料与能源大类(86%),其次是土建大类(81%),最低的为法律大类(33%)。

4、六成2010届大学毕业生认为目前工作不符合职业期待

34%毕业半年内就有离职经历

2011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0届大学毕业生中,有60%的人认为目前的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不吻合,其中本科这一比例为56%,高职高专为63%。在认为工作与职业期待不吻合的2010届大学毕业生中,有36%的人认为目前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还有22%的人认为目前工作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

2010届全国大学毕业生有34%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其中本科为24%(“211”院校为16%,非“211”本科院校为26%),高职高专为44%。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可能是造成毕业生离职的主要原因。

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的人群中,有98%发生过主动离职,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30%)和薪资福利偏低(22%)。

需要注意的是,频繁离职并不利于毕业生以后的职业发展。2011年就业蓝皮书中显示,2007届本科毕业生中毕业三年内一直为1个雇主工作的毕业生月收入最高,为5463元。毕业三年内工作过的雇主数越多,其月收入反而越低;为5个及以上雇主工作的本科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最低,仅为4624元。高职高专毕业生的月收入呈现同样的趋势,雇主数为1个的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最高,为3549元;雇主数为4个的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最低,为3245元。

7、销售:2010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比例最高的职业

销售与营销:是最重要的知识,却满足度最低

2011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0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从事的主要职业类是销售,就业比例为12.0%,其后为财务/审计/税务/统计(9.6%)和金融(银行/基金/证券/期货/理财)(8.8%)。高职高专毕业生从事的主要职业类是销售(15.3%)、财务/审计/税务/统计(11.3%)和行政/后勤(9.0%)。

值得注意的是,2007届本科毕业生毕业三年内转换过的职业类中,最热门的是销售,有17.1%的人转换职业后从事销售;高职高专毕业生转换职业中最热门的职业类也

是销售(19.9%)。

2011年就业蓝皮书中显示,2010届大学毕业生最重要的核心知识是销售与营销知识,然而毕业生在大学学到的销售与营销知识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满足度[ 核心知识满足度:离校时掌握的核心知识水平满足社会初始岗位的工作要求水平的百分比,100%为完全满足。满足度计算公式分子是离校时掌握的核心知识水平,分母是工作要求的核心知识水平。]为78%,是各项核心知识中满足度最低的一项。

8、2010届大学生毕业时对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优秀人才认为“有效的口头沟通”是大学生最重要工作能力

2011年就业蓝皮书发现,2010届毕业生中无论是本科毕业生还是高职高专毕业生,其毕业时对基本工作能力[ 工作能力:从事某项职业工作必须具备的能力,分为职业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能力。职业工作能力是从事某一职业特殊需要的能力,基本工作能力是所有工作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基本工作能力分为35项。根据麦可思的工作能力分类,中国大学生可以从事的职业共721个,对应的职业能力一共近万条。]掌握的水平(本科53%,高职高专50%)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 工作岗位要求的工作能力水平:用于定义毕业半年后正在工作的大学生所理解的工作对35项基本工作能力的要求级别,从低到高分为一级到七级,一级代表该能力的最低水平,取值1/7,七级代表该能力的最高水平,取值1,最高水平是初级和中级职业人员达不到的。以上取值均折算为百分比。为了帮助答题人自评级别,问卷在一到七级中分别举了3个例子,以帮助答题人理解能力差别。](本科62%,高职高专58%)。本科毕业生的能力满足度[ 工作能力的能力满足度:离校时掌握的水平达到社会初始岗位的工作要求水平的百分比。]和高职高专基本持平。

2010届本科毕业生在理解交流能力中最重要的是有效的口头沟通和积极学习能力,而其满足度则均为86%。科学思维能力中最重要的是科学分析能力,其满足度为86%。管理能力中最重要的是说服他人,其满足度为78%。

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在理解交流能力中最重要的是有效的口头沟通和积极学习能力,而其满足度则分别为86%和84%。科学思维能力中最重要的是科学分析能力,其满足度为86%。管理能力中最重要的是说服他人,其满足度为78%。

2007届大学毕业生工作三年后认为重要的工作能力包括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积极聆听、协调安排、科学分析。优秀人才(毕业三年内晋升次数在3次及以上的2007届大学毕业生)认为,有效的口头沟通是最重要的工作能力。因此加强沟通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大学生未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

2010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人群认为创业最重要的基本工作能力前3位的是有效的口头沟通、谈判技能、判断与决策,其中判断与决策的满足度最低。

2010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人群认为创业最重要的知识前两位的是销售与营销、消费者服务与个人服务,其中销售与营销的满足度最低。

9、2010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上升,主要动机是自身创业理想

梦想照进现实:创业起步资金八成来自亲友资助和个人储蓄

2011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2.2%)高于本科毕业生(0.9%)。中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连续两届略有上升,2010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达到了1.5%,比2009届(1.2%)高0.3个百分点,比2008届(1.0%)高0.5个百分点。2010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最集中的专业是艺术设计(6.2%),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最集中的专业是机电一体化技术(4.5%)。

2010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者自己当老板的比例占首位,主要集中在总经理和日常主管(本科7.7%,高职高专6.2%)。

2010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集中在小学和中学教育行业(3.0%)、互联网运营和网络搜索门户业(2.7%)。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集中在服装零售业(3.6%)和建筑装修业(2.8%)。

创业理想是2010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最重要的动力(本科41%、高职高专42%),只有7%的本科毕业生因为找不到工作才创业,高职高专这一比例为6%。加强创业意识的培养才是提升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有效途径。

2010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资金主要依靠父母/亲友和个人储蓄(本科80%,高职高专82%),来自商业性风险投资(本科4%,高职高专1%)和政府资助(本科2%,高职高专2%)的比例较小。因此有创业意愿但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大学毕业生并不容易实现创业梦想。政府资助的比例虽然比2009届(1%)有所上升,但依然很低。

2007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有1.2%的人(本科0.7%,高职高专1.6%)自主创业,三年后有4.9%的人自主创业(本科2.8%,高职高专6.9%),说明有更多的毕业生在毕业一段时间后才开始自主创业。

半年后自主创业的2007届本科毕业生仅有36.4%的人三年后还在继续自主创业,有59.1%的人选择了全职工作,还有2.7%处于无工作状态;半年后自主创业的200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仅有36.6%的人三年后还在继续自主创业。

2007届本科毕业生三年后自主创业人群的月收入为7717元,高于同届本科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5296元)46%。2007届高职高专三年后自主创业人群月收入为4790元,

高于同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3480元)38%。

10、2010届大学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满意度均有较大提升

毕业生认为大学专业教学最大问题是缺乏实践

毕业三年后对母校校友服务最大的期待是使用母校图书馆和建立校友联系网

2010届本科院校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是61%,高于2009届10个百分点;高职高专院校为51%,高于2009届8个百分点。各类型院校的校友推荐度[ 校友推荐度:在同等分数同类型学校条件下,2010届大学毕业生是否愿意推荐母校给亲朋好友去就读。推荐度计算公式分子是回答愿意推荐的人数,分母是回答愿意推荐、不愿意推荐、不确定的总人数。]均比2009届有很大的提高。大学毕业生对母校的认同度有所提高。2011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0届大学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 校友满意度:被调查的2010届大学毕业生给自己所毕业的大学进行满意度打分。选项有“非常满意、很满意、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无法评估”共6项,其中“满意、很满意、非常满意”属于满意的范围,“不满意”、“很不满意”属于不满意的范围,选择“无法评估”的人群比例相对较小,所以本报告中的满意度分析集中在回答了“满意”或“不满意”的人群。]与2009届相比,总体上升7个百分点。其中本科院校校友满意度为82%,高于2009届6个百分点;高职高专院校校友满意度为76%,高于2009届8个百分点。大学毕业生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有所提高。

2010届大学毕业生认为专业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本科50%,高职高专46%)、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本科20%,高职高专18%);其中本科毕业生认为实习和实践环节最主要的是加强专业实习(85%),高职高专毕业生认为最主要的是加强专业技能相关实训(69%)。对于已毕业三年的2007届大学毕业生来说,认为母校专业教学中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的比例更高(本科72%,高职69%)。这一方面可能由于几年前的大学专业教学中更加缺乏实践环节,另一方面是因为工作三年后,更高的工作要求使得毕业生更多地发现到当初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的不足。可见,加强教学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已经成为大学毕业生对学校教学的最主要的要求。

有68%的2007届本科毕业生希望可以使用母校的图书馆系统,其他较受本科毕业生欢迎的校友服务有建立校友联系网(61%),组织在本人所在地的校友聚会活动(46%),组织在母校的校友聚会活动(如校庆活动)(45%)。200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希望母校提供的校友服务类型[ 校友服务类型:指母校对毕业后的大学毕业生提供的一系列的服务项目,这代表大学对人才的培养拓展到校园之外;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校友的更多关怀。]前两位是建立校友联系网(59%)和使用母校的图书馆系统(52%)。

2007届本科和高职高专毕业生在毕业三年后都认为基础知识面的扩展(本科62%,高职高专54%)、人生观的建立(本科45%,高职高专39%)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本科39%,高职高专41%)是母校对事业和生活帮助最大的前3位的活动。

11、2010届大学毕业生求职难度降低,月收入期待底线连续两届上升

2010届毕业生最主要成功求职渠道:本科与高职高专大不相同

2011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0届大学毕业生求职成本[ 求职成本:指的是大学毕业求职活动的总花费(服装、差旅、印制简历及其他)。](1057元)相较2009届(1134元)下降,但仍然高于2008届(998元)的求职成本水平。2010届求职份数(8份)也比2009届(9份)有一定的下降,可以看出2010届大学毕业生求职难度降低。

2010届大学毕业生的月收入期待底线[ 月收入期待底线:是指大学生对自己毕业时第一份工作能够接受的最低月收入。]连续两届上升。2009届大学毕业生的月收入期待底线比2008届上升了约500元,2010届这一上升趋势略有缓和,但仍比2009届上升约300元。这个月收入期待变化可能与物价上涨有关。

2010届本科毕业生最主要的求职成功渠道是通过本大学的招聘活动或发布的招聘信息(32%);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最主要的求职成功渠道是通过朋友和亲戚得到招聘信息(23%)。

12、2010届大学毕业生读研比例较去年下降,读研首要动机是就业前景

“211”院校留学比例上升,非“211”本科院校留学比例下降

高职高专毕业生专转本比例最高的专业类为法律实务类、临床医学类

2011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0届本科毕业生读研比例比2009届下降。“211”院校毕业生的读研比例为10.6%,比2009届(11.9%)下降1.3个百分点;非“211”本科院校毕业生的读研比例为5.9%,比2009届(7.7%)下降1.8个百分点。在今年就业明显好转的形势下,可能更多的毕业生选择直接工作,而不是一毕业就读研。2010届本科专业类中读研比例最高的是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为22.7%;读研比例最低的是艺术类(2.7%)。2010届本科毕业后就读研的毕业生中,有30%研究生转换了专业。其中,转换专业比例最高的专业类是环境与安全类,有79%的读研学生转换了专业;转换专业比例最低的是法学类,为1%。

2010届本科毕业生读研最主要的动机是就业前景好(31%)和职业发展需要(27%),有7%的人因为就业难暂时读研。读研时转换专业的人群最主要的动机是符合兴趣爱好(27%)和就业前景好(23%)。读研人群选择研究生院校时最关注的因素是所学专业的声誉(44%)和学校的牌子(24%)。

2010届本科毕业生读研的人群认为,母校本科学术准备最需要改进的前3项分别是学术批判性思维能力(26%)、专业课程知识(23%)和研究方法(19%)。批判性思维是核心的创新能力。

“211”院校2010届留学比例为2.21%,比2009届(1.64%)上升0.57个百分点,相比其国内读研比例减少的情况,可以看出,“211”院校毕业生选择出国继续深造有明显上升。非“211”本科院校2010届的留学比例为0.65%,比2009届略有降低。2010届出国留学的毕业生有近一半选择工商管理学作为研究生专业(45.1%)。

2010届专转本比例最高的高职高专专业类是法律实务类(6.7%),其次为临床医学类(6.0%)。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选择读本科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职业发展需要(32%)和就业前景好(29%)。

二、大学毕业生中期职业发展跟踪

13、大学毕业生毕业三年收入翻番

为提升学历而中断就业并不会带来收入劣势

2011年就业蓝皮书显示,2007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后平均月收入为4388元,其中本科为5296元,高职高专为3480元。2007届大学毕业生在其半年后的月收入为2109元,其中本科为2483元,高职高专为1735元,属金融危机前较高水平。2007届大学毕业生三年来月收入涨幅平均达到2279元,涨幅比例超过了一倍;其中本科涨幅达到2813元,涨幅比例为113%,高职高专涨幅为1745元,涨幅比例为101%。

2007届本科毕业生毕业三年后有8.1%学历提升为硕士学历,200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有25.1%学历提升为本科学历。

2007届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三年后学历提升的人群月收入为4445元,接近于学历一直未提升的人群(4375元)。本科毕业三年后学历为硕士研究生的人群月收入为5369元,学历仍然为本科的人群月收入为5289元,我们可以注意到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很快就追上了一直工作的同届本科毕业生。高职高专毕业三年后学历为本科的人群月收入为3521元,学历仍然为高职高专的毕业生月收入为3461元,专转本的毕业生收入也不低于一直工作的同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提升学历所中断的就业并未带来明显的收入劣势。并且,学历提升还会在将来带来更大的回报。

14、金融业为大学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最高行业

大学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最高用人单位类型为外企

2011年就业蓝皮书显示,2007届本科毕业生三年后从事金融(银行/基金/证券/期货/理财)职业类的人群三年后月收入最高,为7508元,比半年后从事该职业类的

本科毕业生月收入(3213元)上升了4295元,月收入涨幅比例达到了134%。三年后月收入最低的是从事中小学教育的本科毕业生,月收入为3499元。200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最高的职业类是矿山/石油(4450元);月收入涨幅最大的是从事销售职业的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为4276元,涨幅为2270元,涨幅比例达到113%。月收入最低的也是从事中小学教育的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为2366元,涨幅为1053元。

2007届本科毕业生三年后在金融、银行、保险、证券业就业的人群月收入最高,为7119元,月收入涨幅也是最高,高于毕业半年后在该行业类就业的人群月收入(3187元)3932元;月收入最低的是教育行业类的本科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为3724元,涨幅比例不足一倍,仅为1690元。200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在金融、银行、保险、证券业就业的人群月收入最高,为4215元,高于毕业半年后在该行业类就业的人群月收入(2202元)2013元;月收入最低的也是教育行业类的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为2676元,涨幅仅为1201元。

在中外合资/外资/独资单位就业的2007届本科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最高,达到6111元,比2007届半年后在该类型用人单位就业的毕业生月收入(2939元)高3172元,月收入涨幅最大,涨幅比例超过一倍(108%)。200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在中外合资/外资/独资单位就业的人群三年后月收入最高(3742元),比2007届半年后在该类型用人单位就业的毕业生月收入(2026元)高1716元;在民营企业/个体单位就业的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内月收入涨幅最大,涨幅达到1793元,涨幅比例约为一倍(99%)。

15、近六成大学毕业生三年内获职位晋升

课外自学知识和技能对职位晋升最有帮助

2011年就业蓝皮书显示,2007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内有59%的人获得职位晋升[ 职位晋升:由已经工作的毕业生自己判断在工作过程中是否获得晋升和晋升的次数。学生是工作者,可以自己判定转换的职位是否升迁。升迁是比之前一个工作承担的责任更大以及享有的职权更多。职位晋升可以发生在为同一个雇主工作的过程中,也可以发生在转换雇主时职位的转换过程中。]。其中本科这一比例为58%,略低于高职高专毕业生的晋升比例(60%)。

2007届本科毕业生管理学专业门类三年内获得职位晋升的比例最高,为63%;医学专业门类获得职位晋升比例最低,为44%。高职高专旅游大类毕业三年内获得职位晋升的比例最高,为74%;医药卫生大类最低,仅为39%。

2007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内平均获得职位晋升1次,其中本科为0.9次,略低于高

职高专毕业生(1.1次)。有35%的本科毕业生获得过1次晋升(高职高专为30%);有7%的本科毕业生获得过3次及以上的晋升,高职高专这一比例为11%。

2007届本科管理学专业门类的毕业生三年内获得职位晋升的次数[ 职位晋升次数:每个答题者回答的自己获得职位晋升的总次数。分子是所有大学毕业生获得职位晋升次数之和,没有获得职位晋升的人记为0次;分母是所有大学毕业生,但不包括三年内一直没有就业的毕业生。]最多,平均为1.0次;医学专业门类的本科毕业生三年内获得职位晋升的次数最少,平均为0.6次。2007届高职高专旅游大类毕业生三年内获得职位晋升的次数最多,平均为1.4次;医药卫生大类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内获得职位晋升次数最少,平均为0.6次。

2007届本科从事经营管理职业类的毕业生三年内获得职位晋升的次数最多,平均为1.5次;职业类为社区工作者的本科毕业生职位晋升次数最少,平均为0.5次。2007届高职高专从事酒店/旅游/会展职业类的毕业生三年内获得职位晋升的次数最多,平均为1.7次;从事医疗保健/紧急救助职业类的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内获得职位晋升的次数最少,平均为0.5次。

2007届本科在住宿和饮食行业就业的毕业生三年内获得职位晋升的次数最多,平均为1.4次;在政府及公共管理行业就业的毕业生获得职位晋升的次数最少,平均为0.5次。2007届高职高专在住宿和饮食行业就业的毕业生三年内获得职位晋升的次数最多,平均为1.6次;在政府及公共管理行业就业的毕业生获得职位晋升的次数最少,平均为0.6次。

2007届本科毕业生认为对职位晋升有帮助的大学活动主要是课外自学的知识和技能(45%)、扩大社会人脉关系(35%)和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34%)。高职高专毕业生认为课外自学的知识和技能和扩大社会人脉关系(均为41%)最重要,其次是假期实习/课外兼职(32%)。

16、三年后专业对口率略有降低

法学专业毕业生毕业三年内专业对口率不降反升

2011年就业蓝皮书显示,2007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后专业对口率为63%,低于2007届半年后(66%)3个百分点。其中本科三年后专业对口率为68%,低于半年后(70%)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三年后专业对口率为58%,低于半年后(62%)4个百分点。多数专业的对口率会随职业的发展而降低。

本科专业门类中,三年后专业对口率最高的是医学(88%),其次是工学(73%);三年后专业对口率最低的是法学(55%),但法学专业比毕业半年后的专业对口率(50%)

提高了5个百分点,这可能是因为部分毕业生三年内通过了司法考试,有更多的毕业生从事了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文学专业门类的专业对口率三年后下降最多,下降了7个百分点(2007届半年后76%,三年后69%)。高职高专专业门类中,三年后专业对口率最高的是土建大类和公安大类(均为81%),最低的是旅游大类(38%)。高职高专的旅游大类专业对口率三年内下降最多,下降了38个百分点。

17、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三年内工作稳定性低于本科毕业生

近七成2007届大学毕业生毕业三年内发生过离职

2011年就业蓝皮书发现,2007届大学毕业生毕业三年内平均为2.3个雇主工作过,其中本科的平均雇主数[ 雇主数:指毕业生从第一份工作到三年后的调查时点,一共为多少个雇主工作过。雇主数越多,则工作转换的越频繁。雇主数可以代表毕业生工作稳定的程度。]为2个,低于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平均雇主数(2.6个)。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工作稳定性相对较差。

2007届本科专业类中,环境生态类和艺术类毕业生三年内更换雇主最为频繁,其平均雇主数均为2.4个;本科地矿类毕业生平均雇主数最少(1.4个),工作最为稳定。2007届高职高专的艺术设计类、农业技术类和旅游管理类的平均雇主数最多,均为2.9个;高职高专中电力技术类和护理类毕业生平均雇主数最少(均为2.0个),工作最为稳定。

过于频繁地更换雇主并不能为大学毕业生带来收入的增加。2007届本科毕业生中,毕业三年内一直为1个雇主工作的毕业生月收入最高,为5463元;工作过的雇主数越多,其月收入反而越低,为5个及以上雇主工作的本科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最低,仅为4624元。200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的月收入呈现同样的趋势,雇主数为1个的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最高,为3549元;雇主数为4个的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最低,为3245元。

2007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内为第一个雇主工作持续的时间[ 为第一个雇主工作的时间:毕业生为第一个雇主工作的时间,以月为计算单位。这代表毕业生第一份工作的质量和毕业生初入职场的忠诚度。]平均为20个月,其中本科平均为23个月,高职高专平均为17个月。有18.6%的本科毕业生为第一个雇主工作的时间少于半年,有接近三分之一(32.7%)的高职高专毕业生为第一个雇主工作的时间少于半年。

2007届本科专业类中,地矿类和护理学类毕业生为第一个雇主工作的时间最长,平均都为30个月;艺术类毕业生为第一个雇主工作的时间最短,平均为18个月。2007届高职高专电力技术类毕业生为第一个雇主工作的时间最长,平均23个月;艺术设计

类为第一个雇主工作时间最短,平均为13个月。

从事矿山/石油、公安/检察/法院/经济执法、航空机械/电子职业类的2007届本科毕业生毕业三年内为第一个雇主工作持续的时间最长,平均都为31个月;从事餐饮/娱乐职业类的本科毕业生为第一个雇主工作的时间最短,平均为15个月。从事公安/检察/法院/经济执法职业类的200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三年内为第一个雇主工作的时间最长,平均为26个月;从事美术/设计/创意和媒体/出版职业类的高职高专毕业生为第一个雇主工作的时间最短,平均为12个月。

2007届大学毕业生毕业三年内有69%发生过离职,其中本科这一比例为59%,高职高专为78%。离职过的毕业生中有99%的毕业生发生过主动离职,有11%的本科毕业生曾经被解雇,高职高专为14%。无论是本科还是高职高专毕业生,其主动离职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和薪资福利偏低。

18、超过四分之一的2007届大学毕业生主动参加自费培训,多为从业资格证书培训

2011年就业蓝皮书显示,2007届本科毕业生三年内有74%接受过雇主提供的培训[ 培训:已经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接受的各项旨在提高工作技能水平、增强工作竞争力的培训活动。分为自费培训和雇主提供的培训。],25%接受过自费的培训,其中16%既接受过自费培训又接受过雇主提供的培训,还有17%的人两类培训都没有接受过。而200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内有61%接受过雇主提供的培训,29%接受过自费的培训,其中14%既接受过自费培训又接受过雇主提供的培训,还有24%的人两类培训都没有接受过。

2007届本科和高职高专毕业生主动接受自费培训前3位的原因都是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需要、在现有工作单位做好工作或晋升、为转换职业和行业做准备。

2007届大学毕业生接受的自费培训主要都是从业资格证书培训(本科64%,高职高专68%)。还有26%的本科毕业生接受了外语培训,而高职高专毕业生更多的是接受在职学历教育(24%)和IT技能培训(23%)。本科和高职高专毕业生接受的最主要的雇主培训都是岗位技能和知识培训、公司文化和价值观的培训。

三、专题研究:地区人才吸引力和高等教育人口流动

19、孔雀依然东南飞:东部和沿海地区对毕业生的人才吸引力指数远高于中西部

2011年就业蓝皮书显示,东部和沿海地区对本科毕业生的人才吸引力指数[ 人才吸引力指数:代表某区域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的大小。计算方式是三个指标的平均数,包括本区域生源的毕业生在外区域就学后返回到本区域就业的比例、在本区域就

学的毕业生留在本区域就业的比例、非本区域生源在外区域就学的毕业生然后到本区域就业的比例。]为67.3%,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人才吸引力指数为67.1%。两倍于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吸引力指数(本科、高职高专均为32.3%)。

东部和沿海地区对本科毕业生人才吸引力最大的前5个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从高到低依次是深圳、上海、北京、厦门、广州。东部和沿海地区对高职高专毕业生人才吸引力指数最高的前5个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从高到低依次是北京、上海、广州、宁波、青岛。

从2008~2010三届大学毕业生的流向来看,中西部地区对东部和沿海地区生源的2010届大学毕业生吸引力没有增加,低于2008届的水平。

中西部生源但在东部沿海就学的2008~2010届本科毕业生只有33.9%回到了本区域就业(高职高专为31.3%)。在中西部就学的本科毕业生(包括本区域生源和非本区域生源)有55.8%毕业后留在本区域就业(高职高专为62.0%),在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中仅有7.3%既不是中西部生源也没有在中西部地区就学过(高职高专为3.7%)。可以看出,相对于东部和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吸引和保留人才的能力都较弱,属于人才净流出地区。同时大学毕业生对就学地有着较高的就业偏好。

中西部地区对本科毕业生人才吸引力最高的前4个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从高到低依次是成都、重庆、西安、武汉,对高职高专毕业生人才吸引力指数最高的前4个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从高到低依次是成都、武汉、重庆、西安。

20、逾两成毕业时留守“北上广”的2007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内离开“北上广”

坚守“北上广”的2007届毕业生薪资涨幅更大,却无购买力优势

2011年就业蓝皮书发现,2007届毕业时在“北上广”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有22.2%的人三年后离开了“北上广”,去往其他地区就业。其中本科毕业生这一比例为17.1%,高职高专毕业生为27.3%。

2007届本科“北上广”就业的男性毕业生三年后20%离开了“北上广”,比女性毕业生(12.8%)高出7.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北上广”就业的男性毕业生三年后离开比例为29.9%,女性为21.4%。可以看出,无论是本科还是高职高专院校,男性毕业生离开“北上广”的比例都要明显高于女性。男性遭遇了更大的“北上广”生存压力。毕业半年后月收入为2000元以下低收入阶层的2007届本科毕业生离开“北上广”比例最高,该收入阶层中有22.0%的人三年后离开了“北上广”。毕业半年后月收入越高,离开“北上广”的比例越低,但毕业半年后月收入在9000元以上的收入阶层离开“北上广”的比例较高(20.9%),仅次于2000元以下收入阶层的比例。高职高专毕业生毕

业半年后月收入越低,离开“北上广”的比例越高,有29.8%的毕业半年后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低收入阶层离开“北上广”。可以看出,经济压力会更迫使低收入阶层离开“北上广”,而最高收入阶层的本科毕业生又因其能力强,选择空间更广,可能为更好的职业选择而离开“北上广”。

2007届本科毕业生三年后离开“北上广”的人群在其半年后月收入为3081元,三年后去往其他地区就业后月收入为5620元,上升了2539元,涨幅比例82%,要高于2007届本科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5296元)。而一直留在“北上广”的本科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为3272元,三年后月收入为6781元,上升了3509元,涨幅超过了一倍。尽管一直留在“北上广”就业的毕业生收入涨幅更大,但由于“北上广”的物价水平更高,因此相较离开“北上广”人群,其实际购买力并没有明显优势。200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离开“北上广”的人群月收入为3568元,留在“北上广”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月收入为4136元,相差仅568元,与本科毕业生相比,差距更不明显,但均高于200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3480元)。

值得注意的是,2007届本科毕业生离开“北上广”的人群三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为 6.0%,明显高于一直留在“北上广”的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2.6%),也高于全国2008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4.9%)。高职高专毕业生这一差距更为明显,离开“北上广”的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为12.8%,明显高于一直留在“北上广”的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6.8%)。离开“北上广”可能会增加自主创业的机会。

21、85.2%的2010届大学毕业生是家庭第一代大学毕业生

67.5%的2010届大学毕业生通过高等教育使其家庭职业阶层上升

2011年就业蓝皮书发现,2010届全国大学毕业生中有85.2%的人是其家庭第一代大学毕业生,其中本科这一比例为81.8%,高职高专为88.5%。从三届趋势来看,这一比例逐年降低,说明中国父母接受过大学教育的比例逐渐上升。中国家庭的教育程度由于新一代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而发生巨大提升,是中国近年来最深刻的社会进步之一。

2010届大学毕业生有67.5%的人通过高等教育使其家庭职业阶层上升[ 家庭职业阶层上升:将毕业生的职业所在阶层和其父母的职业阶层进行对比,如果毕业生职业阶层知识含量更高,工作复杂程度更高,则判断其为家庭职业阶层上升。],其中本科为64.4%,高职高专为70.5%,这一比例高于2009届大学毕业生(65.4%)2.1个百分点(2009届本科为63.8%,高职高专为66.9%)。

家庭教育背景为小学及以下程度的2010届本科毕业生通过高等教育使家庭职业阶层上升的比例最高(89.0%);父母是研究生教育背景的2010届本科毕业生通过高等教育使家庭职业阶层上升的比例最低(12.6%)。家庭教育背景为小学及以下程度的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通过高等教育使家庭职业阶层上升的比例最高(85.9%);父母是研究生教育背景的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通过高等教育使家庭职业阶层上升的比例最低(18.8%)。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正在迅速地提升中国家庭的职业知识含量。

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问题,人类社会正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前进的。我国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是伴随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而逐步产生并日益凸显的,是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一个现实国情。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关注自己毕业以后就业的形势与问题。看着这些即将毕业的师兄师姐们,他们的脸庞上流连着对校园的不舍,还有对未来的茫然与失措。而即将进入大三的我们,越来越开始疑惑今后工作跟升学的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很多 一是教育与生产相脱离。我国现在生产模式是“世界加工厂”,主要需要的是廉价劳动力的“血汗工人”和有经验的技工,是体力劳动者,而大学教育培养的是高价劳动力的脑力劳动者。所以,要说“头脑还缺乏市场经济意识”,那不是大学生,而是指责大学生的专家、学者和领导者自己。但这不是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应当是:中国不应该是降低大学生的价值体现,而是要尽快改变我国的生产模式,使大学生的价值能够充分体现;使中国能够走上自主创新,科学生产的道路。 二是观念问题。中国是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国家。因此,中国的教育应当是“公有制为主体”,不应该是个人的投资,而应当是社会对发展的投入,是一种社会积累。教育费用应当由国家、社会承担,从物质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为祖国、为社会“回报”而学习的思想观念。教育费用由国家、社会承担之后,还缩小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劳动力的生产价值的个人差别。这不仅有现实的意义,而且有很深远的意义。 三是大学生自身素质因素。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1)、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2)、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3)、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4)、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 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四、用人单位误区。(1)、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2)、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 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3)、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认识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以2006—2007年大学生就业情况为例,200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30%没有找到工作,就是有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2007年有100万左右毕业生未实现就业,加以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即便政府每年提供900万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全国劳动力资源由20世纪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 250万人预计到1996—2010年平均新增1 450万人,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可以建立两个海南省,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 [1]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达到280万,2005年将超过300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2] 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3]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

关于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黄淮学院 2015-2016 学年第下半学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题目:《我校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 院系:动画学院 专业:动画 年级: 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2016年 6月 1日

我校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主要了解在校大学生就业期望,自身素质的评价,学校就业指导,对就业形势的看法,旨在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影响;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调查,更好地调节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供需关系;为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作一个新的描述;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引导,使学生能谋取理想职业。为同学们在今后的求职就业过程中提供参考。 二、调查时间 2016年5月1日——2016年5月25日 三、调查形式 问卷调查并结合网上资料 四、调查论文 高校扩招的政策使大学生的人数飙涨,同时也对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就业难早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毕业就失业”似乎也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普遍心理。对每个大学生来说,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对决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奋斗目标,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我们展开了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问卷。首先,对企业招聘大学生现状及需求分析得知:在企业人士看来,最主要的是要学生调整就业心态,而学生提高职业素质提高学生技能反倒其次,而在学生看来提高技能及提高职业素质是最主要的,调整就业心态反而并 不主要。企业和大学生在这方面的认知有很大差距,但是现在人才市场是供大于求,而这这种情况不会在短时间内有所缓解,所以大学生就业时还是应该参考一下企业人士的看法,更多的来调整一下自己的就业心态。如今,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是困扰大学生求职的最主要因素,在这个因素上,企业人士和大学生有一定相同点。另外,企业人士认为对社会缺乏了解及能力不足也是困扰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这与大学生的选择有一定区别。大学生更倾向于求职方法技巧欠缺及对企业的用人标准不太了解是困扰他们的主要因素。 其次,在大学生个人心态及能力方面也进行了调查,由此得知以下几点:

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报告(完整版)_2

报告编号:YT-FS-4979-69 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报 告(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报告(完整 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 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修改和使用。 昨天(25日),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发布了xx 年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对全国11所普通大学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截至7月底,毕业生就业率(“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达62.07%;普通大学的研究生就业时和本科生相比优势并不明显。 据介绍,该所已连续两年对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去年不同,今年将毕业的研究生和大专生也列入调查对象。 男女生就业差距在缩小 【调查】男性毕业生的“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52.14%,女性毕业生的比例为46.62%,两者相差不到6个百分点,相比去年14个百

分点的差距有所缩小。此外,两者对于可接受的工资起点也很一致,都主要集中在1000元—3000元。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分析认为,随着政府在消除就业歧视和实现平等就业方面政策导向性的增强,性别差异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影响尽管依旧存在,但程度已大为减轻。此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和女大学生比例增加有关。 研究生就业优势不突出 【调查】大专毕业生“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49.16%,本科毕业生为65.52%,硕士研究生为66.66%。大专毕业生和本科生中分别有61.93%和60.14%的受访者将预期薪酬定位在1000元—xx元,仅有19.77%和25.31%的调查对象将xx元—3000元作为自己的薪酬预期;而硕士研究生中的大多数将可接受工资起点定位于xx元—3000元,为54.12%。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发现,普通大学的研究生就业时和本科生相比优势并不突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虽然有来自人才市场的压力以及用人单位对

麦可思研究院调查编著的《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麦可思研究院调查编著的《2014中国大 学生就业报告》 麦可思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共155页) 学校不正干,市场说了算!四川那个师傅看的是学校,我看市场。 一、中国高等教育社会需求数量年度指标 2013届就业率较高的主要本科专业(前50位) 2013届就业率较低的主要本科专业(前10位) 2013届就业率较高的主要高职高专专业(前50位)2013届就业率较低的主要高职高专专业(前10位) 二、专业就业质量年度指标 2013届平均月收入最高的50个主要本科专业 2010届毕业三年后薪资较高的主要本科专业(前10位)2013届薪资较低的主要本科专业(前10位)

2010届毕业三年后薪资较低的主要本科专业(前10位)2013届平均月收入最高的50个主要高职高专专业 2010届毕业三年后薪资较高的主要高职高专专业(前10位)201 3届薪资较低的主要高职高专专业(前10位) 2010届毕业三年后薪资较低的主要高职高专专业(前10位)2013届较2012届薪资增长较快的主要本科专业类(前5位)2013届较2012届薪资增长较快的主要高职高专专业类(前5位)2010届三年内薪资增长较快的主要本科专业类(前10位)2010届三年内薪资增长较快的主要高职高专专业类(前10位)2013届半年后就业满意度较高的主要本科专业(前50位)2013届半年后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主要本科专业(前10位)2010届三年后就业满意度较高的主要本科专业(前10位)2010届三年后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主要本科专业(前10位)2013届半年后就业满意度较高的主要高职高专专业(前50位)2013届半年后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主要高职高专专业(前10位)2010届三年后就业满意度

中国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姓名:崔志颖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产业经济学指导教师:任燕燕20091020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1999年高校第一次扩大招生规模,2003年扩招后第一批大学生毕业,毕业生人数是212万,从这一年开始,我国的高校毕业生数量每年都在增长,到2009年毕业生人数已达到611万,这个数字相比2003年翻了近三倍之多,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非常普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我国的GDP也一直以世界最快的速度增长,2008年就已经跻身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然而,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也就是说奥肯定律在中国并不适用,那么,在我国经济增长与大学生就业存在着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本文结合大学生就业现状和经济发展现状,运用1978年-2008年的城镇人口失业率数据并结合当年的DGP 数据对奥肯定律进行了验证,并进一步运用扩招后(1998年-2009年)的大学生就业率数据结合当年的DGP数据对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尝试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指导意义。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经济增长和就业问题的研究文献很多,但是关于研究大学生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的文献却非常少,并且国外学者对此问题

现有的研究更多的是围绕各种非经济因素,采用不同的计量方法对其影响程度进行评价,而国内学者除了对非经济因素的研究以外,对经济因素的研究主要验证奥肯定律在中国适用性,且大多只是对奥肯定律是否适用做了一个验证,极少有对奥肯定律加以修正的研究。本文不仅对奥肯定律的两种经典表达式进行了验证,而且建立了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二次曲线模型,经计算得出二次曲线的拐点出现在经济增长率为8.5%的附近,当经济增长率处于8.5%以下,经济增长的就业率弹性就为正,当经济增长率处于8.5%以上,则经济增长的就业率弹性为负。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文章主要内容和结构,以及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主要列举国内外学者对奥肯定律的研究及对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成果。第三部分是现状分析,根据权威部门已经公布的大学生就业的有关数据和经济增长情况的有关数据,运用理论和案例相结合的方法,对扩招后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及经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因素分析,对公开发表的文献中提到的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各种经济因素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第五部分是奥肯定律在中国适用性的实证分析,利用1978~2008年城镇人口失业率对奥肯定律的两种表达式进行验证,结

最新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建议

2011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 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或就业问题,按其性质划分,大致表现为三种类型,即一般性就业问题、结构性就业问题和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在我国,一般性就业问题不仅过去存在,现在和将来也不可能完全消失。同时,结构性就业问题和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又日趋严重。 (一)一般性就业问题 一般性就业问题是指缺乏足够的工作岗位而产生的就业问题,即人多岗位少,基本特征是“人找事”。从总体上来说,中国目前仍属人才奇缺的发展中国家。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非常大的差距。因此,从理论和实际上说,中国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急需大量大学生,也就是说,在我国相当长时间内,大学生并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 (二)结构性就业问题 结构性就业问题是由于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不对应而形成的工作岗位与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不相适应而产生的就业问题。具体说来,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不同学校和专业之间的需求冷热差距相当明显。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主要瞄准的是全国重点大学的学生,甚至非北大、清华的不要。另外,一些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被用人单位以“批发”方式要走,而许多文科专业的大学生则只能“零售”。二是学历需求越来越高。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学历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研究生比较“抢手”,本科生的需求基本持平,专科生则比较明显地呈现供过于求的态势。三是不同地区需求反差明显。越是经济发达、人才密集的地区,对于大学生的需求越急迫,接收的量越大;越是经济落后、人才稀少的地区,反而越不好安排大学生,接收也不积极。 (三)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 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是指由于个人出于对职业的选择未能就业而导致的就业问题。它与结构性就业问题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一定的区别。相同的是:它们都表现为“人找事”与“事找人”。区别在于:结构性就业问题表现为有空闲的岗位,劳动者也有意去填补,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和技术,不能适应这项工作的需要,因而不能就业;个人职业选择性就

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

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

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引发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麦可思公司连续两年调查应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状况,对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描述。调查发现,虽然应届毕业生在毕业时的就业率较低,但半年后的就业率有明显上升。不同专业和学校类型毕业生的就业率有所差异,不同地域和不同类型企业或单位接受毕业生就业的数量不同,不同专业、职业、就业单位的毕业生薪资水平不同。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率工资水平 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中国实行大学扩招政策,导致 2003 年以来大学毕业生数量猛增,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当前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为了能较深入、准确地了解大学生就业的状况,麦可思公司的“中国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课题组从 2007 年开始,每年对毕业半年后大学生的就业状态和工作能力进行全国性调查。本文是 2008 年 2-3 月对毕业半年后的 2007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分析①。 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 (一)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远高于毕业时的就业率 图 1 为 2007 届大学毕业半年后的流向图。按图 1

就业率最低的本科专业前10 名为:音乐表演(72.1%)、运动训练(73.9%)、中医学(77%)、美术学(79.5%)、音乐学(83.9%)、生物技术(84.2%)、体育教育(84.3%)、生物工程(84.3%)、农学(84.6%)、应用心理学(85%)。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主要集中在两大类专业,一个大类是艺术类专业,包括美术、音乐和音乐表演专业;另一个大类是生命科学类专业,包括医学、生物学和农学专业。就业率最低的本科专业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都在85%以下(含85%);绝大多数月薪都在2000 元以下,只有三个专业刚刚超过2000 元, 大大低于本科应届的2483 元的平均水平。这说明,就业率最低的本科专业,“薪情”也不乐观。 (五)热门和冷门专业的就业率 图 3 所列是最热门本科专业(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的供应量和就业量。从图中可见,这10 个热门专业的半年后的失业人数达 6.7 万,占本科总失业人数的 32.9%。其中三个专业的毕业生在半年以后失业人数在万人以上,另外,这 10 个热门专业的半年后就业率分别为 9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91%(英语)、95%(会计学)、91%(国际经济与贸易)、91%(工商管理)、86%(法学)、92%(电子信息工程)、96%(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89%(汉语言文字)、90%(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另外,由于上述

中国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精选

中国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精选 昨天,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发布了XX年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对全国11所普通大学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截至7月底,毕业生就业率达62.07%;普通大学的研究生就业时和本科生相比优势并不明显。 据介绍,该所已连续两年对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去年不同,今年将毕业的研究生和大专生也列入调查对象。 男女生就业差距在缩小 男性毕业生的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52.14%,女性毕业生的比例为46.62%,两者相差不到6个百分点,相比去年14个百分点的差距有所缩小。此外,两者对于可接受的工资起点也很一致,都主要集中在1000元3000元。 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分析认为,随着政府在消除就业歧视和实现平等就业方面政策导向性的增强,性别差异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影响尽管依旧存在,但程度已大为减轻。此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和女大学生比例增加有关。 研究生就业优势不突出 大专毕业生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49.16%,本科毕业生为65.52%,硕士研究生为66.66%。大专毕业生和本科生中分别有61.93%和60.14%的受访者将预期薪酬定位在1000元XX元,仅有19.77%和25.31%的调查对象将XX元3000元作为自己的薪酬预期;而

硕士研究生中的大多数将可接受工资起点定位于XX元3000元,为54.12%。 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发现,普通大学的研究生就业时和本科生相比优势并不突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虽然有来自人才市场的压力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不恰当使用,但更多的是与当前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之间培养特色不明显、可替代性较强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高学历人才抢占低学历人才就业岗位的现象,实质上凸现的是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问题。 大学生对政策知晓率低 在涉及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时,有21.62%的学生将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视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但是大学生却往往对政策的知晓率非常低,例如,在被问及学生对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与鼓励措施的了解程度时,分别有11.18%和51.62%的学生表示不了解和不太了解。 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认为,政策的宣传力度有待提高。 表达能力欠缺成求职难题 有24.93%的学生表示个人能力不足而成为制约成功择业的首要问题,另有17.26%的学生认为求职技巧的缺失是求职过程中最为头痛的问题。对这些能力进行分解发现,求职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自我表达能力欠缺,比例高达40.23%,比去年的调查数据高出近5个百分点,其次分别是外语能力、专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认为,虽然大学生已开始重视自身能力的全

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当今社会,科技经济发展飞速,市场竟争日益激烈。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社会需要的人才概念也随着这一发展潮流而产生变化,掌握当今社会真正需要什么类型的大学生,对大学生以后就业大有裨益。并且有利于在校大学生了解最新社会人才动态需求,做好准备; 二、调查人:XXX等三人; 三、调查对象:各行各业; 四、调查时间:2017年4月25日--2017年5月9日; 五、调查方法:通过派发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共50份,收回有效问卷50份; 六、调查内容:通过对乡村、城市、企业及社会各行各业各年龄段人员的问卷调查,了解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的要求,社会人士对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及期待,以及刚毕业已从业大学生给在校大学生的良好建议,对大学生的未来全面发展,成为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的人才,实现人生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七、调查结果:本次调查中70%的被调察者属于25-45岁年龄段的各个学历层次各个行业的人。从调查中发现,大部分人对大学生关注度还是挺高的。80%的人对大学生未来的发展趋势比较乐观,70%的人认为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得十分努力,20%的人认为困难很大。我们不得而知,大学生的的就业前图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社会人士观念还是比较开放的,90%的人认为名牌大学学生的能力并不比一般大学学生强,。只有保持这种客观的态度,社会、企业才会给大学毕业生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普通大学的毕业生们才会抛弃那些没有必要的包袱,减轻思想压力,以更加自信的心态在应聘面试的激烈竞争中完整的展示自我。 调查显示,不同的人对“您认为现在什么专业的大学生更容易就业”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例如:经济类、管理类,机械类、工程类,教育类、语言类,医学类、法学类,其他。这就说明,社会并不偏向任何单独某一类专业,俗话说的好“行行出状元”,只要我们肯虚心好学,脚踏实地的奋斗,都会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不能老是抱怨自己没选对专业了或者是对所学专业失去兴趣了,其实,无所谓什么专业不专业,只要自己爱学习,不是专业的也能成为自己的专业。 社会上认为,大学生的最大优势在于“自信,有理想抱负,可塑性强”、“有创新精神,思维活跃”。当代大学生最缺乏的必备精神是“勤俭节约,爱岗敬业”,在“诚实守信、责任奉献”方面也有待提高。让大学生清楚的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缺点,有利于扬长避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严格要求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调查表明,现代社会对大学教育相对满意,当代大学生极少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大学校园不只是从前人们赞美吟诵的“象牙塔”,更是一个锻炼能力、展示才干的舞台。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认真掌握专业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制定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圈子”。大学生不应该在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现代书呆子,而应该接触社会,开阔视野,“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早点涉及。

2011年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大学生就业背景: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据统计,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40万,这些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新的一年中,在高手如云的求职大军中,如何脱颖而出,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是每个毕业生都在思考的问题。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

1.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从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 2. 企业用人的时候,首选是相关专业,其次是高潜质的人,因为企业在 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的,这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 3. 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普遍实行的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财政 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 的费用也大幅减少,在招聘的时候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 优。经济危机造成的结果是,无论是从结构看,还是从总量上看,大学生的数量都是供过于求。 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非常缺乏,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 企业是非常现实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而纸上谈兵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给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现在很多企业都停止了招聘新员工,尤其是大学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的优中选优的战略性人才储备;而有些有实力的公司,在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希望通过现在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变化,招募和储备一批中高端

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计算机类专业月收入最高 高考渐近,志愿填报再度成为考生和家长关注的话题。麦可思以最新本科毕业生就业数据为依据,分别对毕业生规模较大的人文、理工、商科类专业的就业前景进行解析,供考生和家长填报志愿参考。 需要提醒的是,以上数据均展示的是往年对毕业生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未来发展如何还未可知。建议考生在选择专业时,综合考虑月收入、职业发展前景、社会需求、个人兴趣偏好等多个因素,切不可盲目跟风。 《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将于7月9日发布,敬请期待! 人文 教育学类专业就业满意度、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双料冠军 外国语言文学类收入最高 教育行业是人文毕业生就业主要方向 2019届本科毕业生人数较多的人文专业类中,外国语言文学类以5336元位居月收入榜首,其次是设计学类(5137元)和中国语言文学类(5050元)。 就业满意度方面,教育学类、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的就业满意度最高,均为73%。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方面,教育学类专业同样高居榜首,将近九成毕业生(89%)能够学以致用。尽管月收入并不抢眼,但教育学类毕业生就业质量综合较高,可见收入多少并非决定就业质量的唯一因素。

从数据来看,教育行业是人文类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或许与近年来教育行业不断发展,专业人才需求极速上升有关。 注:本文中“人文”包括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等本科学科门类。

理工 计算机类专业月收入、就业满意度、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均名列前茅 数学类专业就业满意度最高 毕业生人数较多的10个理工专业类中,计算机类专业就业质量综合较高,月收入(6858元)、就业满意度(71%)、工作与专业相关度(77%)均位居各项指标榜的前三位。在就业方面,除了IT行业等计算机类毕业生“理所当然”的就业去向外,教育业也吸引了不少计算机专业人才,随着在线教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行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或将持续增长。 电子信息类和自动化类专业月收入也较高,分别为6145元和5899元。数学类则位居就业满意度之首(76%)。毕业生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比例最高的是土木类,为88%。 从数据中不难发现,伴随人工智能、5G通信等高新技术迅速发展,IT、互联网相关专业人才需求旺盛,相关工作收入与满意度也普遍较高。 注:本文中“理工”包括理学、工学等本科学科门类。

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光明日报)

《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自主创业持续上升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麦克斯研究所 文章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9011555960.html,/dybg/gqdy_ttxw/201507/t20150722_2089598.shtml 自主创业持续上升“重心下沉”趋势初显 2015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 麦可思—2014届较2013届月收入增长较快的主要本科专业类(前5位)

编者按 又是一年毕业季。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近750万,再创历史新高。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怎样?大学生毕业后职业发展如何?毕业生需求有哪些新的趋势?这些问题牵涉千千万万毕业生和家长的心。今天,我们特别编发麦可思研究院日前发布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该报告基于麦可思研究院对2014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调查研究,以及对2011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的跟踪调查研究,其中的数据及结论,期望能对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大学生就业创业具有参考价值。 1.近三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稳定 1.近三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稳定

2014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92.1%)比2013届(91.4%)略有上升,比2012届(90.9%)上升1.2个百分点。其中,本科院校2014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2.6%,比2013届、2012届(分别为91.8%、91.5%)均有所上升(分别上升0.8、1.1个百分点);高职高专院校2014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5%,比2013届(90.9%)略有上升,比2012届(90.4%)上升1.1个百分点。近三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呈现稳定趋势。 2.选择创业、升学的毕业生比例持续增加 2014届大学毕业生“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79.2%)与2013届、2012届(分别为80.6%、81.3%)相比有所下降,但总体就业情况能保持稳定。主要是因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比例从上届的2.3%上升到了 2.9%;同时本科毕业生读研比例从上届的10.8%上升到11.7%,高职高专读本的比例从上届的 3.8%上升到 4.2%。 3.各专业就业状况具有持续性 根据就业状况,可以把各专业分为“红、黄、绿牌”专业。红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黄牌专业指的是除红牌专业外,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绿牌指的是失业量较小,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高的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 2015年大学毕业生红牌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与2014年相比,部分专业一致,各专业就业状况具有持续性。2015年本科就业红牌专业有生物工程、美术学、生物科学、应用物理学、应用心理学、法学、音乐表演,其中法学、生物工程、美术学专业上届也是红牌专业。高职高专红牌专业有法律事务、语文教育、初等教育、投资与理财、应用日语、国际金融,其中法律事务、语文教育专业上届也是红牌专业。2015年本科就业黄牌专业有体育教育、动画、英语、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高职高专黄牌专业有会计电算化、工商企业管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2015年本科绿牌专业有建筑学、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车辆工程、矿物加工工程。高职高专绿牌专业有:铁道工程技术、电气化铁道技术、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供用电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出现红、黄牌专业的原因既可能是供大于求,也可能是培养质量达不到岗位需求,反映的是全国本专业的总体状态。 2.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持续上升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教育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摘要:大学生就业形势偏紧和就业层面下移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生就业是世界性的难题,关系着大学生本人的发展、家庭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因此政府、社会、家庭要高度重视,尤其是高校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与环境,要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占据有利地位。 一、引言 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关系着大学生本人的成长成才与发展、家庭的稳定幸福、社会的和谐。大学生就业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大学生就业难的呼声近年来持续上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陡增,人才市场中竞争力度越来越大。2013年我国经济形势不乐观,2013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毕业生人数达699万,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然而,这个数字在不断刷新,20l4年的毕业生人数729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毕业生数量非常大。据权威机构数据统计显示,美、英等国大学生就业也不乐观,青年人就业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因此高校教师和学生一定要对就业形势、环境,要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走向市场化,为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奠定良好基础。但随着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就业大环境中,机遇与挑战都有。 (一)从统计方面看,社会人才供给总量与社会需求总量差距较大,

未能落实就业的大学生总人数持续增多,就业压力巨大 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每年平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2000万,但是“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2300万,每年将会有300万多余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估计我国未来几年内在人才需求总量上将出现供大于求、人员过剩的现象。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与就业的大环境联系密切,大学生就业也呈现出数量不匹配的特点。10年来,因为高校扩招力度加大,大学生数量增加走高,加上毕业时间、就业程序的同步造成了“一致”效应。统计显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稳中有所下降,随毕业生数量增加而有所下降。如2010年到20l5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人数由630万增加到了729万,6年里,毕业生数量增加幅度很快。 (二)从地域视角看,随着国家促进就业优惠政策的大量出台,二线、三线城市人才吸引能力将逐步增强 近几年,由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开始面临土地和环境承载力的制约,城市的公共服务发展水平与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精英移民在一线城市的增加速度无法实现同步发展,如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供给不足,尤其是房价上涨等造成一线城市生活成本加大。与此同时,由于政府相关政策的宏观调控,大量“西部开发、中部掘起’’等政策出台,促进了一批二、三线城市的发展,经济规模、创业环境等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水平的提高,二、三线城市就业机会增多,对人才的吸引力将显着增强。 (三)从就业产业结构视角看,三大产业的就业空间各有优势,战

麦可思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麦可思研究院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 《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2012年6月9日,由麦可思研究院(MyCOS Institute)独家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2012年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正式发布。此次蓝皮书发布得到了诸多教育专家、学者、关心高等教育和大学生发展的社会知名人士的关注,他们都对2012年就业蓝皮书给予了高度评价。 《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是自2009年以来的第四次年度报告。就业蓝皮书首度出版以来,受到ZF、高校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是一份基于科学的数据调查来研究高等教育的权威报告。报告通过对毕业生的就业数量、就业质量、就业流向、能力与知识的满足程度、为读研所做的本科学术准备的分析,来反映社会需求与就业质量。就业质量是大学生培养质量的最主要的社会评价指标。 大学生就业状况既反映了大学生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状况,也反映了大学生培养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中国近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其职业和能力需求变化已属世界最快的行列,中国需要跟踪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为调整高校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提供科学依据。 2012年就业蓝皮书基于麦可思公司对2011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抽样调查以及对2007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后的抽样跟踪调查研究撰写。2011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调查抽样达到46万余人,回收问卷约22.7万份;大学生毕业三年后职业发展调查对象为曾经在其毕业半年后参与过调查的2007届毕业生群体(回收问卷约20.3万份),本次调查为该答题群体三年后的连续跟踪调查,回收问卷约10.95万份。 今年的年度报告共分为三个子报告:“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大学毕业生中期职业发展报告”和专题研究“高等教育人口流动分析”。其中,“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是对全国层面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需求与就业质量的分析。就业率、薪资、专业对口率、职业期待吻合度、毕业半年内离职率、毕业生满意度是主要的分析指标。“大学毕业生中期职业发展报告”是本年度报告的全新部分,是基于对2007届大学毕业生的半年后和三年后两次跟踪调查而得。“高等教育人口流动分析”分析了各地区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吸引力、大学教育引起的区域性人才流动、家庭的职业阶层上升和“北上广”地区的流动。 一、2011届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跟踪调查结果 1、 2011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超过了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就业率和月收入持续上升 2012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09届和2011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 就业率: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已就业本科毕业生数/需就业的总本科毕业生数;需要注意的是,按劳动经济学的就业率定义,已就业人数不包括国内外读研人数,需就业的总毕业生数也不包括国内外读研的人数;ZF教育机构统计的就业率通常包括国内外读研人数,也就是本报告中的非失业率。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已就业高职高专毕业生数/需就业的总高职高专毕业生数;其中,已就业人数不包括专转本人数,需就业的总毕业生数也不包括专转本人数。]连续两届呈现上升,2011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增长趋势更为明显。2011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全国总体就业率为89.6%,比2009届全国总体(86.6%)上升了3个百

最新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1岗位不足 2009年,我国有610万大学毕业生,而今年,这数字更将达到630万。此数字为历年之最。大学连年扩招,导致近年来大学生人数激增,由此也带来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出现。虽然国家推出许多政策以促进大学生就业,可是许多大学生扔就找不到工作。人保部门表示,去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今年力争使应届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就业率达到70%左右,当年底总体就业率达到80%以上。然而,毕业生就业率真的有那么高么?统计数据真的准确么?今年春节后,我们沿海地区出现了罕见的民工荒,大学生却就业难,此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前段时间,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到2020年,我国大学学历人数预计要达到2亿人,而现在,我国大学学历大约有9400多万人。未达到1亿人就已经出现就业难,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 1.2人才结构不合理 就业难就难在人才供需结构的不合理。这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目前一些大学盲目地开设专业,结果输出的人才大大超过了实际需求量,举个例子说,现在很多大学都在开设中文系、法律系。结果造成这些学科的学生严重地供大于求,在人才市场上一旦有公司招聘文秘、法律顾问就一拥而上。很多同学意识到自己的“软肋”,于是开始想方设法弥补,开始丢下自己的专业书,逃离课堂去考各种证书,削尖脑袋找实习单位以强化自己的工作经验,以便在应聘时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由此造成了大学校园中日益普遍的“离巢”现象,然而,长远看来这种做法是否有利于自身的成长还是个未知数。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第二个方面表现在:人才饱和客观地来说是大、中城市人才达到饱和,但是各州市对人才的需求量仍然很大,特别是一些稀缺专业。然而绝大部分毕业生普遍愿意留在省会等大中城市,他们认为就算在大城市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不愿意到州、市、县,因此这就造成了省会城市人才饱和、僧多粥少,很多毕业生无法就业,然而州市人才匮乏,需求量得不到满足的畸形现状。 2影响就业的原因分析 2.1宏观经济的影响 (1)结构升级和资本构成提高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造成就业弹性的下降。一般来说,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会带来就业机会的减少。在中国由粗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