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历史要籍简介

中国历史要籍简介

中国历史要籍简介
中国历史要籍简介

中国历史要籍简介

一、先秦历史相关典籍

(一)文献汇编

1、尚书《尚书》又称《书》、《书经》,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记载自尧舜到夏商周,跨越两千余年。它以记言为主,主要有典、谟、训、诰、誓、命六种。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

2、逸周书《逸周书》,原名《周书》,隋唐以后亦称《汲冢周书》。旧说《逸周书》是孔子删定《尚书》后所剩,是为“周书”的逸篇,故得名。记载了上起周文王,下讫春秋末灵王的历史。在性质上与《尚书》类似,是我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二)编年体

1、春秋鲁国的编年史,孔子修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开了我国编年体史书的一个先河。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左传《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的历史,命、誓、盟、祷、谏、让、书、对等八种。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它完成了我国编年体史书的创造。

2、竹书纪年亦称《汲冢纪年》,相传为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记载自夏商周至战国时期的历史。编年体史书,记载先秦时期的历史,与传统正史记载多有不同,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

(三)国别体

1、国语《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相传为春秋末鲁国左丘明所撰,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记事。记事时间,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五百年。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2、战国策又称《国策》。国别体史书,西汉末刘向编定。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

籍。

3、战国纵横家书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一部类似于今本《战国策》,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该书共27篇,其中11篇内容和文字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大体相同。另外的十六章,不但可以补充《战国策》、《史记》等书之不足,还可以订正这些书籍的一些错误。本书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战国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四)其他

1、世本又作世或世系。相传为战国时赵国史官所作,记载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列国诸侯大夫的氏族世系,兼述其居处、制作、谥法等,开创专题史研究的先例。

2、山海经作者不详。先秦古籍,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

(五)考古文献

1、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2、金文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是中国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金文可略分为四种,即商朝金文、西周金文、东周金文和秦汉金文。内容一般是记载祀典、颂扬武功、盟约训诰等,笔划凝重粗浑,字体比甲骨文整齐、艺术化。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800多年。

二、秦汉历史相关典籍

(一)纪传体

1、史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该书分为12本纪、70列传、30世家、8书、10表五部分,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3000年的历史。《史记》开创了“纪传体”体例,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纂史方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2、汉书又称《前汉书》,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全书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3、东观汉记原名《汉记》,含纪、表、志、传、载记五个部分,记事起自光武,讫于灵帝,为东汉时人所撰之本朝史著作,故在记述东汉历史方面,保存了丰富的史实,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影响和史学价值。

4、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所作,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记载了东汉建武元年至建安二十五年的历史。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二)编年体

1、汉纪东汉荀悦著。记述西汉历史《汉纪》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促进了《春秋》和《左传》所用的编年体形式的成熟化,是中国第一部编年断代体史书。

2、后汉纪东晋袁宏著,编年体史书,记事溯自新莽元凤四年绿林起义,止

于汉献帝延康元年曹魏代汉。《后汉纪》的史料价值很高,与范书同为研究东汉史的必需之书。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相关典籍

(一)纪传体

1、三国志西晋陈寿著。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记载了从魏黄初元年(220)到西晋太康元年(280)的历史。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2、晋书唐房玄龄等编撰,记载了西晋泰始元年至东晋元熙二年的历史,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二十四史之一。

3、宋书南沈约撰,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宋书》在反映时代特点方面是很突出的,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宣扬天命、佛教、预言。

4、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撰,记述南朝萧齐王朝自齐建元元年(479年)至中兴二年(502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

5、梁书唐姚思廉编撰。包含本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无表、无志。主要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其叙梁朝史事在内容上比较全面,文字简练,它的史论除一般评论人物的功过、长短之外,往往还顾及到对于社会风气和时代特点的概括。

6、陈书唐姚思廉著,记载自陈武帝陈霸先即位至陈后主陈叔宝亡国前后三十三年间的史实,是南朝陈的纪传体断代史著作。

7、魏书北齐魏收撰,纪传体史书,记载了北魏登国元年至东魏武定八年的历史。是我国封建社会历代正史中第一部以少数民族上层集团为统治者的封建皇朝的皇朝史。

8、北齐书唐朝李百药撰,传体断代史,记载上起北魏分裂前十年左右,接续北魏分裂、东魏立国、北齐取代东魏,下迄北齐亡国,前後约五十余年史实,而以记北齐历史为主。二十四史之一。

9、周书唐令狐德棻主编。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纪传体史书,记载了北周宇文氏建立的周朝。《二十四史》之一

10、南史唐李延寿撰,纪传体,上起宋永初元年,下迄陈祯明三年,记载南朝宋、齐、梁、陈四国一百七十年史事。《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二十四史》之一。

11、北史唐李延寿撰,记述北魏登国元年到隋义宁二年(618)的历史。作为研究北朝历史的资料,《北史》与魏、齐、周、隋四书有互相补充的作用,不可偏废。

(二)国别体

1、华阳国志东晋常璩撰。记录了从远古到东晋永和三年巴蜀史事,这些地方的出产和历史人物。是一部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洪亮吉认为,此书与《越绝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

2、十六国春秋北魏崔鸿,纪传体史书,记载十六国的历史。

(三)笔记

1、世说新语原名《世说》,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

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四)地理、方志

1、水经注北魏郦道元著,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全面而系统的介绍了水道所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诸方面内容,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2、洛阳伽蓝记又称《伽蓝记》,北魏杨炫之所撰。中国古代佛教史籍,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历史和人物故实类笔记。与郦道元《水经注》一起,历来被认为是北朝文学的双璧。

四、隋唐五代历史相关典籍

(一)纪传体

1、隋书唐魏征等编修,记录了隋开皇元年至大业十四年的史事。全书贯串了以史为鉴的思想,比起其它同类史书来,它较少隐讳,而且保存了南北朝以来大量的典章制度。是现存最早的隋史专著,也是《二十五史》中修史水平较高的史籍之一。

2、旧唐书五代后晋时官修的《旧唐书》,原名《唐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编写的《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

3、新唐书北宋宋祁、欧阳修等撰。记载唐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新唐书》所增列传多取材于本人的章奏或后人的追述,碑志石刻和各种杂史、笔记、小说都被采辑编入。《新唐书》在体例上第一次写出了《兵志》、《选举志》,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

4、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官修史书。按五代断代为书,梁书、唐书、晋书、汉书、周书各十余卷至五十卷不等。因此这部书虽名为五代史,实为当时整个五代十国时期各民族的一部断代史。

5、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宋欧阳修撰,记载了自唐乾符二年(875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共86年的历史。是北宋设馆修史以后唯一的私修正史。

(二)史论要籍

1、史通唐朝刘知几。全书内容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以及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两大类。《史通》总结唐以前史学的全部问题,因而拥有极高史学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中国及全世界首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

(三)政论性史书

1、大唐创业起居注唐温大雅撰。中国记录隋末李渊自起兵反隋直到攻克长安、废除隋帝、正式称唐帝为止共357日史事的史书,共3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起居注。

2、贞观政要唐吴兢。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时的问题,大臣们的争议、劝谏、奏议等,以规范君臣思想道德和治同军政思想,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书中提出了”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重民思想,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四)典制体

1、通典唐杜佑撰,记述唐天宝以前历代经济、政治、礼法、兵刑等典章制度及地志、民族的专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十通”之一。《通典》以分门囊括制度,以会通贯穿古今,以论议指陈得失,开拓了历史撰述的新领域,奠定了中国典制体史书发展的宏伟基础。

2、唐会要始称《新编唐会要》,北宋王溥续补、编订,记述唐代各项典章制度沿革变迁的史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会要》专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断代典制体史籍。

3、五代会要北宋王溥撰,是《唐会要》续作,汇编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典章制度及其损益沿革的史书,是关于五代典章制度的最早撰著。

(五)地理、方志

1、元和郡县志常简称为《元和志》,唐李吉甫纂修,以唐宪宗元和年间诸道所属四十七镇为篇,记述了诸镇所属州县的历史、地理沿革、户籍财赋、名胜山川等内容。此书是流传至今最早而又较完整的地方总地志。(六)行记

1、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唐玄奘口述,辩机撰文。为玄奘游历印度、西域旅途19年间之游历见闻录。该书对研究古代中亚及南亚的历史,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五、宋辽金元历史相关典籍

(一)纪传体

1、宋史《二十四史》之一,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记载了北宋建隆元年至南宋祥兴二年的史事,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其特点是史料丰富,叙事详尽,是研究两宋三百多年历史的基本史料。

2、辽史元脱脱等人所撰之纪传体史书,中国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记载上自辽太祖元年,下至保大五年的辽朝历史(907-1125年),兼及耶律大石所建立之西辽历史,是现存唯一的一部比较系统、完整地记载了辽朝历史事实的著作。

3、金史元脱脱等主持,记载了上起金收国元年(1115年)阿骨打称帝,下至天兴三年(1234年)蒙古灭金,共一百二十年的历史。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是宋、辽、金三史中编撰得最好的一部。

4、元史元末明初宋濂、王濂主编,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

亡的历史。《元史》以比较完全的纪传体断代史皇朝史的形式记述了元代的史实,视野宏大,内容丰富。

5、新元史清末民初柯劭忞撰,他以《元史》为底本,斟酌损益,重加编撰。《新元史》成书于1920年,1922年刊行于世,成为第二十五史。

(二)编年体

1、资治通鉴简称《通鉴》,北宋司马光所主编,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2、续资治通鉴长编南宋李焘,仿司马光著《资治通鉴》体例﹐断自宋太祖赵匡胤建隆﹐迄于宋钦宗赵桓靖康﹐记北宋九朝一百六十八年事。中国古代私家著述中卷帙最大的断代编年史,。

3、三朝北盟会编南宋徐梦莘。“三朝”,指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宋高宗赵构三朝。记载宋代徽宗钦宗高宗三朝宋金和战史事的编年体历史巨著本书。史料丰富,记述详赡,为研究辽、宋、金史的基本史籍之一。

4、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南宋李心传,记述了建炎元年(1127)至绍兴三十二年(1162)共三十六年的史事,是记述宋高宗赵构一朝时事的编年史体书。

5、续资治通鉴清毕沅撰,本书为宋、辽、金、元史,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960),止于元顺帝至正三十年(1370),共四百一十一年史事,是仿《资治通鉴》体例编写一部较完备的宋辽金元编年史。

(三)纪事本末体

1、通鉴纪事本末南宋袁枢。这是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开创以“事”为纲的本末体史书。

2、宋史纪事本末明陈邦瞻撰,用纪事本末体裁记载宋代(960—1279年)三百多年历史的史书,共109卷。

3、元史纪事本末明陈邦瞻撰,用纪事本末体编撰的记载元朝历史(1206--1368)的史书。

(四)典制体

1、通志南宋郑樵,记上古至隋唐的制度。《通志》当今称其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中国通史,但传统史学将其归入典章制度的政书,列入“三通”之一(另两部为《通典》和《文献通考》)。《通志》集中反映出作者以“会通”为主的史学思想。

2、文献通考简称《通考》,宋末元初马端临编撰。从上古到宋朝宁宗时期的典章制度通史,是继《通典》、《通志》之后,规模最大的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著作。《通考》扩大了典制体通史的范围。

3、宋会要辑稿清徐松根据《永乐大典》中收录的宋代官修《宋会要》加以辑录而成。内容丰富,十之七八为《宋史》各志所无,是研究宋朝法律典制的重要资料。

4、元典章全名《大元圣政国朝典章》,是至治二年(1322)以前元朝法令文书的分类汇编,是地方胥吏汇抄法令的一种坊刻本。它反映了元代经济、政治、军事、法制、教育、宗教等多方面历史状况,且未经文饰,保存着原始面貌,因而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五)笔记

1、梦溪笔谈北宋沈括,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

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

2、容斋随笔南宋洪迈著的史料笔记,被历史学家公认为研究宋代历史必读之书。该书与沈括的《梦溪笔谈》、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是南宋三大最有学术价值的笔记。

(六)传记

1、宋元学案明末清初黄宗羲、全祖望等撰。全书共立91个学案,记载宋元学者二千余人。

(七)方志

1、太平寰宇记北宋乐史撰,中国地理志史,记述了宋朝的疆域版图。宋太宗赵炅时地理总志,是继《元和郡县志》后又一部现存较早较完整的地理总志。

2、元丰九域志北宋王存主编,北宋汉族历史地理名著。书中记述州县沿革,以元丰以前为主,涉及唐、五代只一笔带过。

六、明清历史相关典籍

(一)纪传体

1、明史清张廷玉等编修,全书记载了从明太祖至崇祯十七年(1352—1644)的明朝历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

2、清史稿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的记载清朝历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主编赵尔巽。全书记载了自清太祖至宣统三年(1559—1911)的历史。

(二)编年体

1、明实录明代历朝官修的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共十五代皇帝、约两百五十年的大量资料,具有重要史学价值,是研究明朝历史的基础史籍之一。

2、国榷明末清初谈迁撰,记明代318年的历史,其特点有二:一是对统治者避讳之事,敢于直书;二是根据邸报、方志和口头材料,补编崇祯朝十七年史事。

3、清实录全称《大清历朝实录》,它主要包含清太祖至清德宗十一朝实录。清代历朝实录的总称,是清代官修史书最重要的成就。

(三)纪事本末

1、明史纪事本末清谷应泰撰。记事始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朱元璋起兵﹐迄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是纪事本末体史书。

2、明季南略明计六奇。上起清顺治元年(1644,明弘光元年),止于康熙四年(1665),记述南明史略与郑成功事迹。

3、明季北略明计六奇。记载明万历至崇祯时期北方地区史实的史书。《北略》《南略》两书编纂特点是编年为纲,杂以纪事本末、传记形式。(四)传记、笔记

1、明儒学案黄宗羲撰,一部系统总结和记述明代汉族传统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及其流派的学案体学术史著作。

2、清儒学案近代徐世昌等编纂。中国清代学术思想史著作,分为“正案”、“附案”和“诸儒案”。本书搜罗人物众多,材料丰富,收录清代学者著作在万种以上,但编纂不精密,内容也很芜杂。

3、日知录明末清初清顾炎武撰。本书是作者自少读书积三十余年编成的一部考史笔记著作,编撰不分门目,大抵以类相从。

4、读通鉴论明末清初王夫之。借引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载史实系统地评论自秦至五代之间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分析历代成败兴亡,盛衰得失,臧否人物,总结经验引古鉴今探求历史发展进化规律,寻求汉族复兴的大道。

5、廿二史考异清钱大昕撰。《廿二史考异》运用实证的方法,对历代正史作了系统的考辨,补充遗漏,订正讹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它最突出的成就,在于它一一考订了诸史志表。

6、十七史商榷清王鸣盛,史考类史书,是汉族传统史学走向总结时期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考证学著作。其成就突出表现在史书文字的考订、历史事实的考订。

7、廿二史札记清赵翼撰。采用以史证史的方法,对历代正史(实涉及二十四部正史)作整体考察,对史著和历史现象、史实、事件、人物进行客观评价。

(五)史论要籍

1、文史通义清章学诚撰。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与刘知几的《史通》一直被视作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双璧。

(六)地理、方志

1、天下郡国利病书明末清初顾炎武撰。记载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

2、读史方舆纪要原名《二十一史方舆纪要》,常简称《方舆纪要》。清初顾祖禹撰,以末清初的政区为根据,致详于古今郡县的沿革变迁、山川险要和攻守形式,是一部历史的军事地理著作。

近代名人简介

1:梁启超——他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公车上书,并参与了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民国后成为著名教授、社会活动家: 2:林则徐——他是封疆大吏,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其亲身参与了虎门销烟,被人们誉为民族英雄 3: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 :4:曾国藩——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曾经镇压过太平天国运动。 5:左宗棠——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他修建的福州船政局(又称马尾船政局)成为中国第一个新式造船厂 6:洪秀全——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7:李鸿章——李鸿章是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8:王韬——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 9:康有为——康有为是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同时他也是戊戌变法主要参与者 10:袁世凯——北洋军阀的领导人,在辛亥革命时期,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 11:谭嗣同——清末百日维新著名人物,维新四公子之一;谭曾著《仁学》一书,维新派代表人物,变法失败后,甘愿流血牺牲,英勇就义。 12:孙中山——是医师、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家、中国民族主义者、中国国民党总理、第一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亦为中华民国国父。 13:蔡元培——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14:陈独秀——思想家、政治人物,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之一及首任总书记。 15: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评价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6:蔡锷——中国政治家、军事家。湖南宝庆(即今邵阳市)人。发动反对袁世凯洪宪帝制的护国战争,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 17:汪精卫——早期革命家,青年时代加入孙文的革命组织,成为孙文的得力助手。18:蒋介石——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 19:李大钊——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20:胡适——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著《天演论》,是早期的共产主义者。 21:毛泽东——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22:朱德——中央人民政府第一副主席;军委第一副主席;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十大元帅第一。 23 :刘少奇——中央人民政府第二副主席;军委第二副主席;曾拟授元帅。 24 ;周恩来——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军委第叁副主席;政协副主席;曾拟授元帅。 25 :任弼时——七大中央书记处第5书记兼书记处秘书长,政治局委员。 26 :彭德怀——军委第四副主席;十大元帅第二;西北政府主席,中共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区司令员。 27:林彪——十大元帅第叁;中南政府主席,中共中南局第一书记;中南军区司令员 28:邓小平——人民政府委员;军委委员,曾拟授元帅;西南政府第二副主席;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区政委。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 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通过科学、系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中国历史要籍方面的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古代史的能力;初步具备运用一手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 二、授课对象 大学本科一年纪师范班、文科基地班、世界史班和城市文化管理班,周三学时,一学期,总60学时,3学分。 三、教学环节、学时安排 1、课堂教学:40学时以上。 2、课堂讨论:经常化、随时进行。 3、课外作业:3次,占总成绩30%左右。 4、期末复习考试:4学时。占总成绩70%左右。 5、其他教学环节:参观图书馆古籍部。 四、教学手法与教学方法 1、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 2、贯彻少而精的原则,重要史籍重点讲授。 3、向学生多展示历史要籍,多提问,多作古文今译练习。 五、教学内容 导言(1课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的一般情况,课程特点、教学目的、课程要求、学习方法等,提高对该课程学习的自觉性。 二、大纲细目: 1、历史、历史学和历史要籍 2、课程建设与教材简介 3、学习目的与方法 三、复习题: 1、何谓历史、历史学和历史要籍? 2、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何在? 第一讲《尚书》(2课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最早的史书的同时也是儒家经典之一的《尚书》成书经过,体例与内容,价值与问题以及重要注释本,并通过《牧誓》篇的选读加深对该书的认识。 二、大纲细目: 1、成书及流传经过 2、体例与内容 3、价值与问题 4、重要注释 5、《牧誓》讲解 三、复习题 1、简答《尚书》的成书经过及流传经过。 2、《尚书》内容、价值简介。 3、《牧誓》今译。

中国历史朝代简表(全)

中国历史朝代简表(全)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 夏朝:约公元前2029 年-约公元前1559 年,共计:471 年商朝:约公元前1559 年-约公元前1046 年,共计:438 年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 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共计:867 年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 年,前221 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首称皇帝,共计:16 年西楚:公元前206 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共计:5 年 西汉:公元前202 年-公元8年,汉高祖刘邦,共计:210 年 新朝:公元8 年腊月-公元23 年10 月6 日,新太祖建兴帝王莽,共计:16 年玄汉:公元23-25 年,汉更始帝刘玄,共计:3 年 东汉:公元25-220 年,汉光武帝刘秀,共计:196 年 三国:公元220-280 年,魏、蜀、吴三足鼎立,共计:61 年 晋朝:公元265-420 年,分为西晋(265-316 年)、东晋(317-420 年) ,共计:156 年南北朝:公元420-589 年,(南朝:刘宋、南齐、南梁、南陈,420-589 年;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386-581 年)共计:170 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共计:38 年唐朝:公元618-907 年,唐高祖李渊,共计:290 年 五代:公元907-960 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计:54 年 十国:公元891-979 年,南吴、南唐、前蜀、后蜀、南汉、南楚、吴越、闽国、荆南、北汉,共计:89 年 宋朝:公元960-1279 年,分为北宋(960-1127 年)、南宋(1127-1279 年),共计:320 年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共计:98年 明朝:公元1368-1644 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计:277年 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共计:268年注:南朝是南方的政权,北朝是北方的政权;五代是北方的政权,十国是南方及巴蜀地区的政权。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勘误 一、上册74~110页《史记》节选,参考本:岳麓书社出版的《史记》2001年9月第二版。 ①《秦始皇本纪节选》原文: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 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①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改正:下划线上的双引号应去掉。 ②廷尉李斯议曰:?②周文武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 疏远,相攻击如……,周天子弗能禁止。改正:下划线上的“文武”之间应加顿号,即为“周文、武王”。 ③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③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 功臣,自为枝辅。改正:下划线上殷周之间加顿号即为“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 ④《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原文:而内地北距山以东尽 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臵百官,④宫观僭於天子。

改正:下划线上的应该为“置百官,宫观,僭於天子。” ⑤吴楚时,前后诸侯或以谪削地,⑤是以燕代无北边郡,吴、 淮南、长沙无南边郡,齐、赵、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纳馀汉。改正:下划线上应为“是以燕、代无北边郡,” 二、下册162~180页《资治通鉴》节选,参考本:岳麓书社出版的《资治通鉴一》。 原文:《党锢之祸》[延熹九年秋七月],初,帝为蠡吾侯,受学於甘陵周福,及即位,擢福为尚书。时同郡河南尹房植有名当朝,乡人为之谣曰:?天下规矩房伯武,①因师獲印周仲进。?②譏二家宾客,互相譏揣,遂各树朋徒,渐成尤隙。由是甘陵有南北部,③党人之议,自此始矣。 汝南太守宗资以范滂为攻曹,南阳太守成以岑为功曹,皆委心听任,使之褒善纠违,肃清朝府。滂尤刚劲,疾恶如雠。④滂甥李颂素无行,中常侍唐衡以属资,⑤资用为吏,滂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今日宁受笞而死,滂不可违。?资乃止。郡中中人以下,莫不怨之。 于是二郡为谣曰:?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阳宗资主画诺;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但坐啸。? 太学诸生三万余人,郭泰及颍川贾彪为其冠,与李膺、陈蕃、王畅更相褒重。学中语曰:?⑥天下模楷李元礼;⑦不

中国历史朝代年表(完整版)

中国历史朝代年表夏商约公元前2070—约公元前1600 约公元前1600—约公元前1046年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东魏公元534年—公元550年南北 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北北齐公元550年—公元577年朝朝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西魏公元535年—公元557年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北周公元557年—公元581年隋 唐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周秦西汉 汉新 东汉xxxxxx西晋 东晋 十六 国十六国宋南xx北朝朝xx xx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 公元9年—公元24年 公元25年—公元220年 公元220年—公元265年 公元221年—公元263年 公元222年—公元280年

公元265年—公元316年后梁公元907年—公元923年五后晋公元936年—公元946年代 十后汉公元947年—公元950年国 后周公元951年—公元960年十国公元902年—公元979年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宋 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辽 西夏金元明清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后唐公元923年—公元936年公元317年—公元420年 公元304年—公元439年 公元420年—公元479年 公元479年—公元502年 公元502年—公元557年 公元557年—公元589年 [注]十国包括: 前蜀、后蜀、xx、闽、xx、 xx、xx(xx)、xx、xx、南唐 xx公元1912年—公元1949年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2)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专业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2》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2》是历史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 (二)教学目的: 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国历史文献方面的基础知识; ②提高学生阅读古典文献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从专业角度运用史料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内容: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史籍介绍和选文。 (四)教学时数:全部课程的教学总时数约54个课时(一学期,周3课时) (五)教学方法:1、教师课堂讲授为主。 2、展示图书,多作阅读、检索、翻译等练习。 3、课上增加学生发言、参与讨论的机会,应占总课时数的20%以上。 二、课程内容 第三编隋唐宋元时期史籍介绍及选文 第八章纪传史的大量编修 教学要点: 隋唐宋元时期的社会背景、史籍编修概况、对后世的影响。唐修纪传体史书及选文《牛弘传》、《刘毅传》、五代、宋修纪传体史书及选文《通志总序》、元修纪传史举要及选文《王安石传》。 教学时数: 10学时 教学内容: 1.1 隋唐宋元时期史籍介绍(1) 1.2 唐修纪传史举要(4) 1.3 五代、宋修纪传史举要(3) 1.4元修纪传史举要(2) 第九章编年体的发展 教学要点: 《资治通鉴》介绍及选文、《资治通鉴》续编介绍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1 《资治通鉴》介绍(1) 1.2 选文《魏孝文帝迁都》(2) 1.3 《资治通鉴》续编介绍(1)

第十章政书体的创始与发展 教学要点: 政书体的概念及发展源流,《通典》及续编、《文献通考》及续编介绍,会要体概念及《唐会要》、《五代会要》等介绍,选文《文献通考总序》、《朱敬则请择史官》。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1.1 《通典》及续编介绍、选文(2) 1.2 《文献通考》及续编介绍、选文(2) 1.3 《唐会要》、《五代会要》及其他会要介绍、选文(2) 第十一章纪事本末体的创始 教学要点: 纪事本末体的概念,纪事本末体的发展过程,代表性著作,优缺点,纪事本末体的续编和仿作,选文。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1.1 《通鉴纪事本末》及续编和仿作(2) 1.2 选文《杨氏之宠》(1) 第十二章唐宋时期方志地理名著 教学要点: 方志地理书的发展源流,唐宋时期方志地理书的体例特征和编修状况。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1 《元和郡县图志》介绍(2) 1.2 《太平寰宇记》介绍唐(1) 1.3 《元丰九域志》介绍(1) 第十三章中国第一部史学评论著作《史通》的产生 教学要点: 史学评论的概念及发展过程,《史通》的内容及影响,选文《二体》、《曲笔》。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1.1 史学评论及《史通》介绍(1) 1.2 选文《二体》、《曲笔》(2) 第四编明清时期史籍介绍及选文 第十四章纪传史的续修 教学要点:

中英文对照-中国历史简介

中国历史简介 Brief History of China 在我国古代,国家有时统一,有时分裂,中国一词的含义在不同时代也不同,大致统一时期略指全国,分裂时多指中原。随着皇帝统治疆土的变化,中国一词所包括的范围也相应有所不同。“中国”这一名称在西周周武王时期意为“中央之国”。相传3000年前,周公在阳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测度日影,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谓之中国。 In ancient China, the National Unity sometimes, and sometimes separatist, the Chinese meaning of the word in different times different, generally refers to a unified national strategy, the split means more when the Central Plains. With the territory of the emperor rule changes, the Chinese word, including its coverage varies accordingly. "China" in the name of King Wu of Zhou period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agreed to "central country." Passed in 3000, the Duke of the Yangcheng (today Henan Dengfeng) with Tugui measure the shadow of the sun, measured Next day noontime, Bachimen's table in the surrounding landscape are not the shadow of the sun, we think this is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so that goes to China. 汉朝以后,虽然有些外族入侵中原后建立的政权也自称“中国”,但是并不代表它们就是中国政权。因为他们这个自称的“中国”通常指地理概念上的“中原”而不是国家意义上的“中国”。即使历史上的某个政

历史名人介绍

1:穆罕默德伊斯兰教创始人,政治领袖 2:牛顿发现日光十七色混合的人;发明反射式望远镜的人;微积分,二项式创始人;四大运动定论创始人;《原理》作者;恒星起源学创始人 3:耶稣基督基督教创始人;《圣经》作者 4: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 5:孔丘儒教创始人 6:保罗基督教最伟大的使徒;《新约》作者 7:蔡伦纸的发明人 8:古登堡活字印刷及活字印刷法的创始人,推广人 9:哥伦布美洲大陆发现者 10: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相对论,相对论学创始人,核能发现者 11:巴斯德生源说创始人,细菌学创始人,疫苗创始人 12:伽利略“无阻力时不同重量物体下落速度一样”定理创始人,惯性定律创始人,太阳黑子,卫星论创始人;日心说创始人之一 13:亚里士多德古代史中最伟大的科学家,哲学家;天文学,动物学,胚胎学,地理地质学,物理学,解刨学,生理学,形而上学创始人14:欧几里的《几何原本》作者 15:摩西犹太教创始人,率领希伯来人走出埃及的人 16:达尔文进化论奠基人 17:秦始皇统一中国者 18:奥古斯都古罗马第一任皇帝 19:哥白尼日心说创始人 20:拉瓦锡基本化学理论创始人,元素说创始人,“呼吸等于燃烧”重要理论创始人

21:君士坦丁大帝第一位信奉基督教的罗马帝国皇帝 22:瓦特蒸汽机发明人 23:迈克尔法拉第发电机创始人 24:迈克斯韦创立了一组有四个方程式的表达电磁间基本定律的方程组25:路得欧洲宗教改革的发起者 26:华盛顿美利坚合众国开国总统,美国解放者 27:卡尔马克思社会主义学说创始人 28:莱特兄弟飞机发明人 29:成吉思汗古元国开国皇帝 30:亚当斯密经济理论学奠基人 31:爱德华德维尔(莎士比亚)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 32:约翰道尔顿将原子假说引入主流科学的人 33:亚历山大大帝世界上最著名的征服者 34:拿破仑伯纳巴著名的征服者,法国皇帝 35:托马斯爱迪生发明大王 36:安东尼凡列文虎克微生物发现者,高倍率显微镜发明人 37:威廉默顿将麻醉引入手术的人 38:马可尼无线电发明人 39:希特勒著名独裁者,征服者,前德国元首 40:柏拉图西方主流哲学创始人 41:克伦威尔英国议会民主制奠基人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先後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其优点是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能够完整地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可补编年体与纪传体之不足。缺点在于不能表明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按年记载了春秋时鲁国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前722-----前481或前479)的历史大事。该书略有残缺,尚保留一万六千多字。其纪年依据鲁国,但记述范围却遍布当时整个中国。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天文气象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是当时时有准确时间地点人物的原始记录,但其记述事件简约。 《今文尚书》:儒家经典《尚书》的一种,我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古《尚书》经秦焚书亡失。汉初秦博士伏胜传二十九篇。后学者递相授受,分大小夏侯及欧阳三家。因其以汉隶书写,区别于古《尚书》,故称今文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份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内容涉及原始公社末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的史实。 《古文尚书》:西汉武帝时鲁共王从孔壁中发现,因其由古字写成,故称《古文尚书》。相传有二十九篇,其中包含《尧典》《禹贡》《洪范》《微子》《金滕》等诸书。今本《古文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但也存在争议。 5 《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后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此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 6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7 《史记》:《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8 纪传体: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纪是帝王本纪,列在全书前面,传是其他人物的列传,始于汉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 9 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子,

中国历史古代名人录大全

中国历史古代名人录大全 先秦时期 黄帝——华夏始祖 大禹——开启新天的治水英雄 周武王——建立八百天下 周公旦——礼仪之邦的建制人 管仲——中国最早的经济改革家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万世师表的至圣先师 孔子 孙武——百世兵家之祖 公输般——中国土木工匠的祖师 墨子——主张兼爱的哲学家 扁鹊——春秋神医 孟子——吾善养吾浩然正气 庄子——万世逍遥 庄子 商鞅——锐意变法的政治家 屈原——伟大的爱国诗人 韩非子——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李冰——卓越的水利专家 秦汉时期 秦始皇赢政——千古第一帝 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汉高祖刘邦——大汉王朝的 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 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韩信——中国历杰出的军事家 汉武帝刘彻——雄才大略盛世主 董仲舒——创立三纲五常的*学家 司马相如——琴台绝调 韩非子 张骞——沟通西域的探险家 李广——不叫胡马度阴山 霍去病——马踏匈奴 司马迁——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王昭君——汉匈和平使者 王莽——复古改制的篡权者 刘秀——中兴大汉的伟大政治家 王充——伟大的唯物思想家 班固——信史照尘寰

班超——投笔从戎,深入虎穴 张衡——东汉文化巨人 蔡伦——造纸术的改进者 张仲景——中华医圣 魏晋南北朝时期 曹操——乱世枭雄 秦始皇 诸葛亮——智慧与忠诚的化身 曹植——才高八斗 华佗——外科鼻祖 马钧——曹魏时期的大发明家 王羲之——中国书圣 陶渊明——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顾恺之——*三绝 祖冲之——通才科学家 北魏孝文帝——伟大的少数民族改革家郦道元——卓越的地理学家 贾思勰——杰出的农学家 隋唐五代时期 杨坚——隋唐盛世的奠基人 李春——的桥梁工匠

河南省历史名人简介资料

河南省历史名人简介资料 1、黄帝-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军事家,中华民族的共同的祖先 2、元稹-唐代著名文学家,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河南洛阳人; 3、石守信-宋代大将,河南开封人; 4、戚继光-明代抗倭名将,河南卫辉人; 5、史可法-抗清名将,河南开封人; 6、仓颉-黄帝的史官,传说中的文字创立者,有“仓颉造字”之说 7、杜康-夏朝第五代国王 8、商汤-商朝开国帝王 9、姜子牙-周朝宰相,助周武王灭商,河南许昌人 10、老子-原名李耳,著有《道德经》,道教创始人,河南鹿邑人; 11、庄子-原名庄周,道家集大成者,著有《庄子》,河南民权人; 12、墨子-名翟,墨家创始人,河南鲁山人; 13、商鞅-秦国的著名改革家,河南濮阳人; 14、范蠡-春秋末年越国大夫,著名的军事家、

政治家,世称陶朱公,河南南阳人; 15、吴起-战国著名军事家,河南濮阳人; 16、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河南郑州人; 17、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河南洛阳人; 18、李斯-秦国丞相,是秦朝统一六国的关键人物,河南上蔡人; 19、韩非-战国时思想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河南郑州人; 20、吕不韦-编著《吕氏春秋》,河南省濮阳市人; 21、陈胜-大泽乡起义领导者之一,河南登封人; 22、吴广-大泽乡起义领导者之一,河南上蔡人; 23、张良-西汉初年政治家、军事家,河南郏县人; 24、陈平-刘邦主要谋士之一,河南原阳人; 25、张释之-西汉时执法不阿的知名清官; 26、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代表作《过秦论》,河南洛阳人; 27、程颢-世称明道先生,北宋著名理学家,河南嵩县人。

中国历史要籍 试题1

四川省2006年4月《文献学》自考试题 一、单选 1、我国第一部分类编目的国家藏书目录是:() A、《汉书·艺文志》 B、《七略》 C、《七录》 D、《隋书·经籍志》 5、恩格斯曾谈到法国《人间喜剧》的作者巴尔扎克,要知道出自恩格斯的哪能篇文献,应查:() 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主题索引》B《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名索引》C《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名目索引》D《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短句速查手册》 …… 10、作为我国近代图书馆目录的先驱,力图统一目录中新学与旧学分立的倾向的图书目录是:() A《西学书目表》 B《古越藏书楼书目》 C《崇文总目》 D 《书目答问》 …… 15、我国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检索的研究工作始于:() A1966年,B、1971年,C、1975年,D、1987年 二、多项选择题: 16、文献检索步骤心要包括:() A、分析检索课题,B选择检索工具,C索取原文,D选择检索方法或检索途径,E鉴别文献真伪 …… 20、要换算古代某年为公元年,可使用:() A《中国历史纪年表》,B《大众万年历》,C《公元干支推算表》,D《新编中国三千年历日检索表》,E《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 三、名词解释: …… 25、“四分法” 四、简答题: 26、《十三经索引》编排有什么特点? …… 29、直接检索法有什么优缺点? 五、论述题: 30、举例分析文献检索的意义和作用。 …… 六、综合应用题: 32、要进行《苏州园林》的教学,请说说应查阅哪些资料?并具体说明检索内容。 参考答案 1、B 5、B 10、B 15、C

16、ABCD 20、ACDE 21、检索语言:检索语言是根据文献信息检索的需要创造出来的一种人工语言,由词汇和语法组成,可分为:分类检索语言、主题检索语言、代码检索语言三种。分类主题一体化语言和自然语言代表了未来检索语言的发展方向。 25、“四分法”:四分法是我国古籍图书的分类标准,西晋初年,荀勖撰《中经新簿》,改 六分法为甲乙丙丁四部。唐代魏征撰《隋书.经籍志》,以以经、史、子、集类名标示四部,奠定了四分法的基础。清代纪昀等编纂《四库全书》时对四部分类又加以整理,使四分法日臻完善。 四分法:是古代图书的一种分类法,始于晋代“荀勖”编的《中经新薄》,把群书分为“甲、乙、丙、丁”四类。后来,唐的《隋书·经籍志》分为“经、史、子、集”四部,逐渐成为我国类分古籍的主要方法。

中国近代史人物简介(图文版)

中国近代史人物简介 中国近现代史 林则徐:封建地主阶级代表。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伟大的爱国者。 (1)上书道光帝,请求严禁鸦片。 (2)到达广州暗访密查,缉拿烟贩。 (3)强迫外商交出鸦片二百多万斤。 (4)1839年6月3日,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 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 坚强意志。 (5)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积极防御,使英军 无隙可乘。 (6)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7)学习他以国家危亡为已任的爱国主义精神。 左宗棠:清朝地方官员。 (1)参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2)洋务运动的代表之一,创办福州船政局,掀起了 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 (3)1875年,被清政府任命为钦差大臣,率兵打败阿 古柏,收复新疆;根据他的建议,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 省,不仅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而且还维护了国家的利 益、民族的尊严,同时对新疆的建设和开发有着重要的 意义。 (4)作为爱国者的左宗棠在收复新疆和建设新疆上功不可没,纵观左宗棠的一生,功大于过。 (5)与其相关的诗句:“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6)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奏稿》 (7)“天地正气”——左宗棠题字刻石。(藏陕西西安碑林) (8)学习他为了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而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事迹P15 1.力主收复新疆。 2.1876年,率领清军分路进入新疆,先后收复乌鲁木齐、吐鲁番、南疆。

3.协助曾纪泽收复伊犁。 4.1884年,清政府根据他的建议,设立新疆行省。 邓世昌:清朝将领,致远舰的管带。爱国民族英雄。 (1)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中,为保护旗舰,沉着应战, 最后壮烈牺牲。 (2)名言:“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们虽然牺牲 了,但可以壮国家的声威。” (3)光绪帝为其题词:“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4)学习他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李鸿章:清朝官员。(1)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后, 被慈禧太后任命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1895年4月,与日 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全权 议和大臣。(2)洋务运动的地方代表之一。1865年,与曾国藩 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工 业。在上海民用工业创办轮船招商局。(3)甲午战败后,李鸿 章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 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曾国藩:清朝官员,洋务运动的地方代表。1861年创办了军事工 业安庆军械所。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张之洞:清朝官员,洋务运动的地方代表。创办民用工业汉阳铁 厂和湖北织布局。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普遍兴办学校。促使清政 府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 程的新式教育体制,并于1905年宣布复出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 科举制度。

中国历史要籍最终版剖析

中国历史要籍 一.名词解释 1.【跋文】 跋文是文体的一种。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后面,多用以评价内容或说明写作经过等,又称题跋或跋尾。最早见于宋代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若干篇。 起源::跋文在中国汉晋时代还没有,唐代称“题某后”或“读某”,如《题燕太子丹传后》,《杜荀子》等,称“跋”,最早见于宋代欧阳修,欧阳修有《集古录》跋尾若干篇,是附在他所珍藏的碑文之后,考订和说明每篇碑文情况的。 用途:一般说来,跋文要比序文简括,主要是附于书或文章之后的说明性文字。但有的跋文带有记叙性,如宋代陆游的《跋李庄简公家书》,就是一篇简洁生动的记叙文。 分类:跋文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术性的,其中包括读后感和考订书、文、画、金石碑文的源流、真伪等的短文;一类是文学性的,实际是优秀的散文小品。 现状:今人多将书后、文后的说明性文字署为后记,性质同于跋文。 2.【史学评论】 史学评论是历史学内部诸学科中的一个比较特殊的分支学科。从研究的对象来说,史学评论所关注的对象是史学,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历史;是史学家对自身的史学研究活动及其成果的研究,而不是对外在的历史想象的研究。所以,史学评论属于历史学的反思学科一类,是反思学科内的一个分支。 3.【三通】 “三通”指宋代郑樵所作的《通志》,唐代杜佑所作的《通典》,和南宋马端临所作的《文献通考》。《通志》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的又一部纪传体通史。《通典》是一部专门记载历代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沿革变迁的史书。《文献通考》是以《通典》为蓝本,重编的一部叙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 4.【十通】 十通,是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这十部政书的总称。「十通」系统完整地记录了中国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发展。「十通」再加上汇编某一朝代各项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会要,如《唐会要》、《宋会要》等,统称为「典志」。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 第一篇:先秦时期史籍介绍及选文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史籍丰富。中国古代史学的发达,在世界上是比较突出的,这和我国古代史官制度的健全、史官设置之早是分不开的。 一、史官的出现:(史官:历代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 因为要有史籍须先有史官,而中国古代的史官,在夏代的奴隶制国家机构中已经出现了。《吕氏春秋.先识篇》“夏桀荒淫无道,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进行劝谏,劝谏无效,即弃而奔商”。这说明,在夏代的国家机构中,是设有史官的。 三代时期的史官,其职能如下: 1、夏之史官:其职能含有劝谏,主要掌管天时星令,或者说是掌管法典的大臣。 2、商之史官:其职能主要是职掌记录时事、起草公文、保管文书的官吏。 3、周之史官:周朝史官规模日渐扩大,并且有了较细的分工: ⑴、大史:职位很高,参加新王册命典礼,王为国家大事,还要访问大事。此外,大史还掌记录时事,保管文书等。 ⑵、小史:秩卑(秩是指俸禄,也指官的品级。)“小史”在古代是一种礼官,其职务是“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若有事,则诏王之忌讳。大祭祀,读礼法,史以书叙昭穆之俎篮。大丧、大宾客、大会同、大军旅、佐大史,凡国事之用礼法者,掌其小事。其职务是佐大史。 ⑶、内史:其位最尊,西周始置,常奉王命策命臣下。掌策命诸侯及孤卿大夫,凡四方之事书则读之。内史掌册命诸侯及孤卿大夫,掌名王命,并将副本加以保存。有时也奉命出使诸侯国。 ⑷、外史:秩亦卑。》:《周礼·春官·大宗伯》:“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泛指古代文献资料)。”即掌管当代和古代的的文书档案材料。 ⑸:御史:秩亦卑,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也就是说,御史主要是记录时事。 五史其共同点都有记载时事和掌管文书的职能。总之,从夏代起,在夏、商、周的奴隶制国家机构中,便开始设置了史官。他们当时所记载的时事和掌管的文书,就成了异日极可宝贵的历史资料。这种资料经过一定时期的积累,就可以加工整理,编纂成为史书。这样就产生了我国初期即先秦时期的史籍了。 第一章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 第一节:《尚书》介绍 一、《尚书》简介: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原意是“上古的史书”,见P5.是商周两代统治者的讲话记录及东周战国时期根据远古材料加工编成的虞夏事实记载。它又称为《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汉武帝时被列为儒家五经之一。(《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加上《乐》则称之为六经。)唐宋以后更是士子科举进身的必读之书。故又称《书经》。 《尚书》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汇编,它记载了虞夏商周的一些重要的历史事实,保存了上古大量的政治、哲学、天文地理、刑法等方面的资料。因此历代学者都非常重视对它的学习和研究。

中国历史概况

远古时期与奴隶社会(170万年前-公元前476年)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发现于云南元谋的猿人 化石表明,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中国境内已知最 早的原始人类。距今近60万 年前居住在北京周口店一带的“北京人”,能直立行走, 能制造、使用简单的工具,并 知道了用火。距今一万年前后 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遍布中国 各地。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浙江 余姚河姆渡和西安半坡遗址, 发现了人工栽培的稻谷和粟 粒及农耕工具。 最古老的王朝夏朝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夏王朝的中心地区,在今河南省西部和 山西南部一带,其势力和影响 已达到黄河南北,并开始进入奴隶社会。继夏而兴起的商、西周进一步发展了奴隶制度。之后是王室势力衰微,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被认为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阶段。 商朝陶罐 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遗址出土的直径51厘米的彩陶圆底鱼纹盆

大约在5000年前,中国人已知道了冶炼铜的技术。3000多年前的商代,开始使用铁器;在制陶方面,有了白陶和彩陶;丝织生产也相当发达,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提花丝织技术。到了春秋时期,制钢技术已经出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空前活跃,涌现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著名的哲学家老子、孔子、孟子和军事学家孙武等人物。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和他的 帝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结束了长达 250多年诸侯纷争的战国时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秦始皇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货币,建立了郡县制度。由他奠定的封建国家框架在以后的2000多年中一直被人们延用着。他在十几年的时间里组织30多万人在中国北部修建了绵延5000公里的长城,并生前就开始修筑庞大的坟墓。1974年发现的、守护秦始皇陵的秦兵马俑震惊了世界。8000个如真人大小的陶俑、陶马和战车 栩栩如生,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和“丝 绸之路” 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了强大的汉王 朝。汉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极大发展,人口达到5000万。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公元前140—前87年)是汉王朝最为强盛的时期,他使中央政权实际控制的地方从中原扩展到了西域(今新疆及中亚一带)。他派使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从长安(今陕西西安)经新疆、中亚直抵地中海东岸的道路,被称为“丝绸之路”,中国绚丽的丝织品经此

中国古代历史名人

中国古代历史名人 春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战国: 屈原(约公元前前342—前278),名正则,字灵均,一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汉族,出生于东周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政治家就是屈原。他创立了“楚辞”,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并在夷陵(今宜昌)焚烧楚先王陵墓。忧国忧民的屈原在汨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中国历史要籍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选读 一、名词解释及填空 1、《尚书》: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尚书》自西汉初年分为今文、古文两种版本。今文传自伏生,《古文尚书》出自孔子壁中。伪《尚书》是指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严格的说《尚书》只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是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它记事上起于尧,下至秦穆公。,基本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故司马迁作《史记》,采用了《尚书》的大部分,足见其史料价值很高。 2、《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为左丘明所作。其在体例上有4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同《春秋》一样,同属编年体史书(起于鲁隐公元年);第二个特点是用史实疏证《春秋》;第三个特点是《左传》叙事,不仅详明当时事件的原委,还在记载人物对话当中,集录了很多有关《春秋》以前的史料,这是研究春秋以前历史的重要资料;第四个特点是《左传》虽然为传释《春秋》而作,但与《春秋》经文并不完全一致。《左传》对中国史学的最大贡献,是为我们保存了大量史料,在思想观点上较《春秋》也有很大突破,比较集中的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重人事,轻鬼神”的社会思想解放运动。描写人物细致生动,特别善于写战争。 3、《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记载了上起周穆王西征犬戎,下讫韩赵魏三家共灭智伯约500多年的史事。在体例上有3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按照国别叙述史实,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第二个特点就是以记言为主;第三,它是史料汇编性质的史书,不是著述体的历史著作。思想上虽然接近儒家,但对其它各家的观点并不排斥。其对中国史学的贡献主要有2点:从体例上说,它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为国别体史书的发展开创了先例;为我们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证。 4、《战国策》:原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记载的有关策士们游说各国诸侯的言论自由,由西汉刘向和北宋曾巩整理成型。体例与《国语》相同,是按照国别、按时间顺序记事。其内容是记载战国时期策士们游说各国诸侯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战国策》是一部历史书,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也有很多记载失实。 5、《史记》: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记》。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史学独立地位,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 6、《汉书》:班固所作,内容上起汉高祖,下终汉平帝、王莽之诛,包括西汉一代230年的史事。它开创了以记传断代为史的先例,成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从思想观点来讲,它充满封建神学思想,多用古文古义,文字艰深难懂。但《汉书》开创了我国以纪传断代为史的编纂体例;在编排方法上,远比《史记》整齐、严密;《汉书》的十志,虽然本于八书,但远比《史记》八书丰富完备;文赡而事祥;增传也不少。 7、《三国志》:作者陈寿,体例属于纪传体的分国史,全书记事上起东汉末黄巾起义,下至吴灭亡西晋统一全国,近100年的历史。《三国志》以帝王将相为中心,记载人物事迹的纪传。叙事条理清楚,质朴无华,取材谨慎,不苟下笔,评论人物基本上准确。 8、《后汉书》:作者范晔,全书共十纪、十志、八十列传,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的195年历史,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本书的首要价值在于保存了后汉一代的史料,它将有关治道的论文及重要的词赋都收入在每个作者的传中。《后汉书》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