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象基础知识..

气象基础知识..

气象基础知识..
气象基础知识..

气象基础知识

一,人工影响天气

1. 概述

2. 人工降水

3. 人工消雾

4. 人工防雹

5. 人工消云

6. 人工防霜冻三,大气科学

1.概述

2.厄尔尼诺现象

3.什么是天气预报

4.什么是气象、天气和气候

5.天气学, 天气图, 副热带高压, 天气, 天气系统, 气团, 锋面,

温带气旋, 温带反气旋, 切变线, 大气环流, 大气动力学

人工影响天气

根据人们的意愿,通过人为干预,使某些局地天气现象朝有利于人们预定目的的方向转化,以克服或减轻恶劣天气引发的灾害,这种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措施称人工影响天气。由于天气过程的能量十分巨大,一个10立方公里的云体,其含水量的凝结潜热相当于10万吨煤燃烧发出的热量,而一个台风的水汽每分钟释放的潜热,便相当于20个百万吨级核弹爆炸所释放的能量数。因此直接制造和消灭一个天气过程是不可能的,比较现实的作法是在云、降水和其他过程中某些关键环节,施放一些催化剂,因势利导,促使天气过程按预定方向发展,以少量代价换取巨大经济效益。

中国人从17世纪至今的土炮、火炮消雹,便是人工影响天气的例子。目前正在各国试验的人工影响天气项目有:人工降水、人工消雾、人工防雹、人工削弱台风、人工消云、人工防霜冻、人工抑制雷电等。我国从50年代开始,至今已在大多数省(自治区)开展了人工影响天气试验。世界上第一次对自然云作人工催化试验则是1946年美国V.J. 谢费尔等进行的,从那时起至今,全世界已有80多国家与地区开展过人工影响天气试验。

i) 人工降水也称人工增雨,是根据不同云层的物理特性,选择合适时机,用飞机、火箭弹向云中播散干冰、碘化银、盐粉等催化剂,促使云层降水或增加降水量。人工增雨常分为暧云催化剂增雨与冷云催化剂增雨。欲要暧云(温度高于0℃的云)降水,就得使云中半径大于0.04毫米的大云滴有足够的数密度,让它们迅速与小云滴碰并增长,成为半径超过 1.0毫米的雨滴形成降水,因此在那些大云滴数密度小而无法形成降雨的云中,用飞机、炮弹携带等方法,播撒盐粉、尿素等吸湿性粒子,使形成许多大云滴,便可导致形成或增加降水。欲要冷云降水,就得使冷云上部的冰晶数密度超过1个/升,对那些冰晶数密度不足的冷云,用飞机等播撒干冰、碘化银等催化剂,便可产生大量冰晶,促成或增加降水。为了弄

清楚人工催化剂的效果,弄清人工增雨量的多少,常常要进行检验。由于云和降水过程十分复杂,使人工降水和降水检验的方法措施还都很不完善,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ii) 人工消雾

大雾降低能见度、影响飞机起降、容易引发严重交通事故,人类希望能适时进行人工消雾。我们把用人工播撒催化剂、人工扰动空气混合或在雾区加热等方法,使雾消散,称为人工消雾。人工消雾分为人工消暧雾(雾区温度高于0℃)和人工过冷雾(雾区气温高于0℃,雾滴为过冷却水滴等)。目前有三种消暧雾试验方法:①加热法:对小范围区域雾区如机场跑道等,大量燃烧汽油等燃料、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②吸湿法:播撒盐、尿素等吸湿质粒作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水汽在凝结核上凝结长成大水滴,雾滴会蒸发并在大水滴上凝结,使雾消失。③人工扰动混合法:用直升飞机在雾区顶部搅拌空气,把雾顶以上干燥空气驱下来与雾中空气混合,雾便消失。人工消过冷雾的方法是用飞机或地面设备,将干冰、液化丙烷等催化剂播撒到雾中,产生大量冰晶,它们通过贝吉龙冰水转化过程,夺取原雾滴的水分、雾滴便蒸发而冰晶不断长大降落地面,雾便消失。这种方法效果显著,已能实际应用。

iii)人工防雹用人工方法使雹云不能降冰雹,或减弱雹强度的措施,称人工防雹或人工抑雹。中国人很早以前就使用土炮防雹,17世纪末清代的“广阳杂记”对土炮防雹就有明确记载。20世纪50年代以后,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开展了防雹试验。通过气象雷达或有经验的观测者目视,识别出冰雹云(比一般雷雨云发展更旺盛、厚度更大、闪电更频繁等),然后采用如下两类方法防雹:①播催化剂法,用火箭、高炮、飞机等把碘化银播撒到雹云中,产生大量冰核进而形成大量人工雹胚胎,它们与云中原来的冰雹胚胎争夺水分,使大家都不能长大成对人畜与作物产生危害的大雹块,在落出云底后还可能逐渐融化成雨滴。②爆炸法,用高射炮、土炮或火箭等,向雹云的中、下部轰击,往往亦可使雹云不降雹,或在下风向区降小雹,这样便能抑制雹灾。这种方法在国内被较普遍采用,其防雹的物理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iv) 人工消云

用人工方法使局部区域云层消散的措施,称人工消云。大型运动会或某些航空活动等,有时希望晴朗无云,便可进行人工消云试验。人工消云分为:人工消冷云和人工消暧云。人工消冷云的方法是:播撒碘化银等人工冰核或播撒干冰等催化剂,产生大量冰晶,再通过贝吉龙冰水转化过程,原云中的过冷却水滴(云滴)蒸发失,水份转移到冰晶上经凝华冻结,冰晶长大成降水粒子,下降离开云体,使云消散。人工消暧云的方法是:向云中播散盐粉、尿素等吸湿性粒子,这些吸湿性凝核吸收水汽凝结长大,然后与原来云滴碰并长大,降出云外,使云消散。此外,还试验过消除积云的方法:在积云顶部摇撒盐粒、水滴、沙子等质粒,有时也观测到云消散,其原理尚待研究。一般说来所有人工消云方法均不够完善,尚没有达到实际应用阶段。

v) 人工防霜冻

用人工方法提高近地面气层和土壤表面温度,使作物和苗木等免受冻害的措施,称人工防霜冻。常有五类方法:

①烟雾法,用柴草或废柴油等燃烧产生烟雾,以抑制地表面长波辐射降冷,还使水汽在烟粒上凝结而释放潜热,从而达到增温防霜冻。

②扰动合法,晴夜的近地层常为逆温层,用吹风机吹风搅动,把上面暧空气搅动向下混合,达到提高下层温度以防霜冻。

③灌水法与洒水法:寒潮来临前,给作物灌水,可防霜冻。可在作物表面连续洒水,使作物表面一层水膜在结冰时释放潜热,以达到保护作物不受霜冻之害。

④加热法,在果园或珍贵作物园,摆许多加热炉直接加热空气以防霜冻。此法成本较高。

⑤覆盖法,用农用薄膜覆盖小区域作物,阻止长波辐射降冷,可防霜冻。

vi) 播云(雾)催化剂

人工影响天气过程中,为改变云(雾)微结构与演变过程,向云(雾)中播撒的物质,称播云(雾)催化剂。选用催化剂必须考虑有效、经济、不污染环境、容易播撒、安全无毒害等。当今所用催化剂有三类:①吸湿性巨核,包括盐(NaCl)、氯化钙、尿素和液水等,它们常用于对暧云的催化剂。②致冷剂,包括干冰(固体CO2)、液态丙烷、液氮、液态空气等,它们常用于对冷云作催化。投入冷云后,将使它们周围空气急速降冷,产生大量冰晶胚胎,并进一步生成冰晶。以干冰为例,实验室结果是:每1克干冰可产生1万亿个冰晶。③人工冰核,包括碘化银(AgI)等无机冰核及介乙醛等有机冰核,其中以碘化银最常用。它们常用于冷云增雨和防雹试验中,把它们播入云层,使云增加大量冰核,进而生成大量冰晶,造成增雨或消雹的效果。

大气科学

在地球表层有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雪圈、生物圈五大部分,组成了一个综合的系统。研究发生在大气圈中各种现象的演变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服务于人类的科学称为大气科学。由于大气圈中发生的各种现象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不受限制,还因地表的水圈、岩石圈、冰雪圈、生物圈的影响,其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是自然界最为突出的,因此,大气科学的研究必然具有观测点高度分散(全球范围),观测方法高度协调统一(以利比较),观测资料高度集中(迅速交换集中),国际间高度合作(任何一个地区、一个国家都无法孤军作战,反过来世界气象工作也少不了任何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真诚合作)的特点。

大气科学在它的发展进程中已逐渐形成了若干分支,比较成熟的有大气探测学、大气物理学、天气动力学、气候学、农业气象学等。

包围在地球外部的一层气体总称为大气或大气圈。大气圈以地球的水陆表面为其下界,称为大气层的下垫面。地球大气在重力场的作用下,保持在地球的外表面上,其密度随高度升高呈指数递减,越向上越稀薄。大气上界约在1000─2000公里高度。大气的总质量为5.14E8千克,约为地球质量的百万分之一。大气质量的一半位于500hPa 以下,平均约为5.5公里,大气质量的99%位于30公里以下,所以大气圈只是地球的一层簿壳,而天气变化仅发生在大气底层十几公里范围内。大气分层:按大气温度的垂直结构,可把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层和热层。

对流层:

地面以上大气的最低层称为对流层,对流层顶的气压约为200hPa,对流层顶的高度夏季高于冬季,在赤道附近约17─18公里,中纬度平均约10─12公里,高纬度为8─ 9公里。对流层对整个大气圈而言只是很浅薄的一层,但它集中了大气质量的80%以上,几乎全部水汽、云和降水,主要天气现象和过程如寒潮、台风、雷雨、闪电等都发生在这一层。对流层的主要特征是:

i)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因为大气不能吸收太阳短波辐射,但地面能吸收太阳辐射而升温并放出长波辐射,大气主要通过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和通过对流、湍流等方式从地面吸收热量才能升温,因而越接近地面的大气得到的热量越多,造成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ii)有强烈的垂直混合。低层空气由于从地面得到热量使之受热上升,高层冷空气下沉,从而造成对流层内存在强烈的垂直混合作用。热带地面温度高,垂直混合能到很高高度,对流层顶高度高;极地地面温度低,垂直混合作用弱,对流层顶高度低。

iii)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由于各地纬度和地表性质的差异,地面上空空气在水平方向上具有不同物理属性,压、温、湿等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从而产生各种天气过程和天气变化。

平流层:

对流层顶向上到50公里左右为平流层。平流层顶的气压约1hPa。平流层下部温度随高度变化很小,平流层上部因为存在臭氧层(22─35公里处),臭氧吸收太阳紫外辐射使大气温度增加,这种下部冷上部热的逆温结构使平流层大气稳定,对流很弱,空气大多作水平运动,大气污染物如核爆炸残留碎片,火山喷发的火山灰等,能在平流层内滞留很长时间。平流层中水汽和尘埃很少,也没有对流层中的云和天气现象。

中层:

平流层顶到85公里左右称为中层。中层顶气压约0.01hPa。中层大气中温度随高度递减,水汽极少,有相当强的垂直混合,60公里以上大气分子开始电离,电离层的底就在中层内。

(4)热层:中层顶以上的大气称为热层。这一层温度又随高度升高而增加。这是由于热层的分子氧和原子氧能吸收0.17微米的太阳紫外辐射和太阳微粒辐射。但由于热层很难有对流运动,大气的热量主要靠热传导,而且由于分子稀少,热传导率很小,造成巨大温度梯度和昼夜温差,白天太阳活动期温度高达2000°k,夜间太阳宁静期仅500°k。热层空气处于高度的电离状态。热层上部由于空气稀薄,大气粒子很少互相碰撞,高速运动的空气质点可能克服地球引力,向星际空间逃逸,又称逸散层。

大气边界层:

在对流层下部靠近地面的1.2─1.5公里范围内的薄层大气称为大气边界层或行星边界层。因为贴近地面,空气运动受到地面摩擦作用影响,又称摩擦层。

大气边界层内根据空气受下垫面影响不同又可分为:(1)紧贴地表面小于1厘米的气层,为粘性副层。此层以分子作用为主。(2)50─100米以下气层(包括粘性副层)称为近地面层。这一层大气受下垫面不均匀影响,有明显的湍流特征。(3)近地面层以上至1─ 1.5公里为上部摩擦层。这一层除了下垫面的湍流粘性力外,还有气压梯度力和科里奥利力的作用,三力量级相当。

自由大气层:

大气边界层以上,地面摩擦影响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只受气压梯度力和科里奥利力的影响,称为

自由大气层。

气象要素:

表示大气宏观物理状态的物理量称为气象要素,它是大气科学研究的基础。在气象站测定的气象要

素多达数十种,其中主要的有:

气温:表示大气冷暖程度的物理量,常用摄氏温标t或华氏温标F或绝对温标T表示。它们之间的换

算关系为:

T=273.15+t

t=5/9(F-32)

F=9/5t+32

气压:表示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在单位面积上垂直空气柱的总重量,常用单位百帕,即每平

方厘米面积上受到一千达因力的压强值。

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多寡的物理量,有绝对湿度、相对湿度、露点、比湿等。

风:表示空气水平运动的物理量,包括风向、风速,是个二维矢量。

关于各气象要素的涵义,测定方法等详见气象观测部分。

什么是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有哪几种?

天气预报就是对未来时期内天气变化的预先估计和预告。

“天有不测风云”,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天气预报的难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在不断提高,人们根据天气预报,可以适时安排生产和生活,使气象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减少气象灾害的损失。

天气预报是根据大气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对某一地区未来的天气作出分析和预测,这是大气科学为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的重要手段,准确及时的天气预报对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趋利避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有极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天气预报的时限分:1—2天为短期天气预报,3—15天为中期天气预报,月、季为长期天气预报,1—6小时之内则为短临预报(临近预报)。天气预报的主要方法,目前有天气学方法(以天气图为主,配合气象卫星云图、雷达等资料)数值天气预报以计算机为工具,通过解流体力学,热力学,动力气象学组成的预报方程,来制作天气预报;统计预报,以概率论数理统计为手段作天气预报。以上各种有时互相配合、综合应用,并广泛采用计算机作为工具。

什么是气象、天气和气候

地球上覆盖着很厚的空气层,叫做大气。在大气中我们看到阴、晴、冷、暖、干、湿、雨、雪、雾、风、雷等各种物理、化学状态和现象,气象就是它们的通称。

天气和气候是互相联系的。天气是指一个地区较短时间的大气状况。我们从广播和电视中收听收看到的24、48小时天气预报说的是天气;而气候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平均天气状况及其变化特征。世界气象组织规定,30年记录为得出气候特征的最短年限。我国古代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一年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各有气象、物候特征,合称为气候。

天气学

是研究大气中的天气现象和天气过程的物理本质及其演变规律以及运用这些规律制作天气预报的科学。是大气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现代天气学以数学、物理学、流体力学为基础,以天气图为主要研究工具,通过对气象观测资料、气象卫星和雷达资料的分析,广泛采用计算机作计算工具。对各种尺度天气系统的物理结构及其发生、发展、移动、演变过程的物理机制的分析研究,从而建立各种天气学概念模式或理论模式,据此进行天气预报。

天气图

是指填有各地同一时间气象要素的特制地图。在天气图底图上,填有各城市、测站的

位置以及主要的河流、湖泊、山脉等地理标志。气象科技人员,根据天气分析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主要的天气系统,天气现象的分布特征和相互的关系。是目前气象部门分析和预报天气的一种重要工具。天气图分地面天气图及高空天气图主要层次如850百帕、700百帕、500百帕、300百帕、200百帕等天气图,同一时刻上、下层次配合,可了解天气系统的三度空间结构,根据需要可选用不同范围的天气图,在我国通常用欧亚范围的天气图,有时也用北半球范围,或低纬度(30°N ─30°S)图或某一省,地区范围的小图作辅助分析用。

副热带高压

是指存在于副热带地区一般指南、北纬20—40°之间广大地区.的深厚的暖性高气压系统,它是全球大气环流的一个重要成员。副热带高压的水平范围可达数千公里,几乎占了全球面积的1/5—1/4。它们在对流层中,低部约500hpa.表现明显。在北半球主要有三个中心。即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大西洋副热带高压,北非副热带高压。对我国有重要影响的是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侧,习惯上称西太平洋副高。

西太平洋副高随季节变化而有季节性移动。在春季高压脊线还在北纬15°以南。到5月北移到15°N左右。6月上旬到7月上旬则北移到20—25°N左右。7月上、中旬—8 月初脊线到达30°N左右。9月上旬后脊线又南撤25°N左右。10月上旬以后即南撤至2 0°N以南,转入冬季副高即全部退到海上,对我国影响就明显减少。

由于副高的季节性变动,其西北侧一方面可从洋面上输送大量水汽,另一方面与北方冷空气交汇,可形成大范围降雨天气并有大暴雨出现。所以,西太平洋副高活动又与我国汛期有密切关系,如4—5月份的华南的前汛期,6—7月份的江淮地区的梅雨。以及7—8月份的华北、东北的雨季,都与副高季节性活动有密切关系。但当受到西太平洋副高控制时,由于高压内有下沉气流,天气晴好。往往形成干旱。如长江流域梅雨过后出现的伏旱就是受西太平洋副高控制造成的。因此,副热带高压的活动对我国及全球天气气候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天气

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时段内由各种气象要素所综合体现的大气状态,大气中发生的阴、晴、风、雨、雷、电、雾、霜、雪等等都是天气现象,它们的产生都与天气系统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天气与人类的生活、社会、经济活动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天气系统

是指具有一定的温度、气压或风等气象要素空间结构特征的大气运动系统。如有的以空间气压分布为特征组成高压、低压、高压脊、低压槽等。有的则以风的分布特征来分,如气旋,反气旋,切变线等。有的又以温度分布特征来确定,如锋。还有则的以某些天气特征来分,如雷暴,热带云团等。通常构成天气系统的气压,风,温度及气象要素之间都有一定的配置关系。大气中各种天气系统的空间范围是不同的,水平尺度可从几公里到1—2千公里。其生命史也不同,从几小时到几天都有。

气团

是指在水平方向上大气的物理属性主要指温度、湿度和稳定度.对比较均匀的大块空气块。其水平尺度达到几百至几千公里,垂直尺度约几公里到十几公里。气团的形成必须

具有范围大,性质均匀的下垫面,还须有合适的环流条件。气团的分类,若按形成的地理位置分,则有极地气团(又可分为极地大陆气团和极地海洋气团)。热带气团(又可分为热带海洋气团和热带大陆气团)。此外,还有中纬度气团它们主要来自极地或热带的变性气团。若按热力分类,则可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

活动于我国的主要气团,随季节而有变化。冬季以极地大陆气团为主,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则会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夏季主要受热带海洋和热带大陆气团影响,在我国北方则仍会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春、秋季则主要有变性极地大陆气团和热带海洋气团。

锋面

也称为锋面。是指分隔冷、暖两种不同性质气团之间的狭窄的过渡带。这个过渡带自地面向高空冷气团一侧倾斜。过渡带在近地面的宽度只有几十公里,到高层可达到20 0─400公里。锋的长度一般可有几百公里到几千公里,垂直方向可伸展十多公里。在这一过渡带里温度变化特别大。

按照热力学分类方法,若冷气团主动推动暖气团,则称为冷锋。反之称为暖锋。若冷暖气团相当,则称为准静止锋。若冷锋追上暖锋,则会形成锢囚锋。由于锋是冷暖气团交界地区,空气活动十分活跃,可以形成一系列的云、雨、大风、降水等天气。在我国一年四季都有锋的活动,其中冷锋活动最为经常,且能在全国广大地区出现。在春夏之交,往往会有准静止锋活动。锋的活动常经历着生成,加强,消亡的过程。一般历史3-5天左右。

温带气旋

是指生成和活动于中高纬温带地区的低气压系统。从气压场看,是中心气压低于四周,并有闭合等压线的低压系统。从风场看,在北半球低压区内,风绕低压中心作逆时针旋转。气象上将这种风逆时针旋转系统称为气旋。温带气旋往往由冷、暖气团组成并伴随有冷、暖锋活动。这种温带气旋也称为锋面气旋。

温带气旋的平均直径约1000公里左右,有的可达2—3千公里,并大体呈园形。其生命史可有初生波动阶段,发展成熟阶段,锢囚消亡阶段。在我国活动的温带气旋主要有:北方气旋,包括蒙古气旋,东北低压,黄河气旋。南方气旋包括:

江淮气旋,东海气旋等。温带气旋的活动往往带来风雨天气。如东北低压,蒙古气旋,往往在当地造成大风雪天气,而南方气旋在初夏,可造成暴雨,大风等激烈的天气现象。

温带反气旋

是指生成和活动于中高纬、温带地区的高气压系统。从气压场看是中心气压高于四周,并有闭合等压线的高压系统。从风场看,在北半球高压区内,风绕高压中心作顺时针旋转。因此也称为反气旋。温带反气旋一般生成在高纬地区并由冷气团组成,在合适的大气环流引导下,向南或东南移动。影响中、低纬地区,成为一次冷空气活动。有时可达到寒潮强度。所以,也称冷性反气旋。

温带反气旋的水平范围一般达几千公里,有时可占据我国大部地区。其生命史大体分为:

初生阶段,发展阶段和消亡阶段。温带反气旋从高纬向东南移动时,其前部由于与暖气团相交,常常形成冷锋。所以,常有云系或风、雨天气。但当冷锋过境,受温带反气旋控制时,特别在反气旋中心附近,则主要是晴好天气。冬季常会形成霜冻。

切变线

是指一条近于东西向的风向不连续线,线的两侧风存在明显的气旋性切变。根据风场的切变型式大体分为:

冷锋式切变,即偏北风和西南风的切变;暖锋式切变,即东南风和西南风的切变,准静止锋式切变即偏东风和偏西风的切变。切变线一般主要出现在中、低空即3000米和1500左右的空中.。在我国东部地区常会出现和维持准静止锋式的切变线。

如初夏在江淮流域到长江以南的江淮切变线。夏季即会在华北地区出现切变线。由于切变线是一种风的不连续线,往往会使空气辐合上升。所以,常能形成云雨天气。是造成夏半年我国降水的一个重要天气系统。

大气环流

是指大范围大气运动状态。就水平尺度而言,有某一大地区如欧亚地区.,某半球或全球范围的大气运动状态。就时间尺度而言,有某时刻的,也可以有一天或几天,一月或一季,半年或全年的平均大气运动状态。从垂直尺度而言,可以有对流层,平流层或整个大气圈的大气运动状态。了解大气环流的特征及其转换规律,对于提高和改进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研究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

从全球平均的纬向环流看,在对流层里,最基本的特征是:大气大体上沿纬圈方向绕地球运行,在低纬地区常盛行东风,称为东风带,又称为信风带北半球为东北信风,南半球为东南信风.。中纬度地区则盛行西风,称为西风带。其所跨的纬度比东风带宽。西风强度随纬度增加。最大风出现在30°—40°上空的200百帕附近,称为行星西风急流。在极地附近,低层存在较浅薄的弱东风,称为极地东风带。

从全球径向环流看,在南北方向及垂直方向上的平均运动构成三个经圈环流:1.低纬度的正环流,即哈得来环流。在近赤道地区空气受热上升,在高层向北运行逐渐转为偏西风,在30°N左右有一股气流下沉,在低层又分为两支,一支向南回到近赤道,另一支北移。2.中纬度形成一个逆环流或称间接环流,费雷尔环流.。3.极区正环流,即极地下沉而在60°N附近为上升,从而形成一个正环流,但较弱,在中纬地区与低纬区之间,则常有极锋活动。

大气环流的主要成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太阳辐射,这是地球上大气运动能量的来源,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表面接受太阳辐射能量是不均匀的。热带地区多,而极区少,从而形成大气的热力环流。二是地球自转,在地球表面运动的大气都会受地转偏向力作用而发生偏转。三是地球表面海陆分布不均匀。四是大气内部南北之间热量、动量的相互交换。以上种种因素构成了地球大气环流的平均状态和复杂多变的形态。

大气动力学

是将包围地球的大气作为运动着的流体,应用流体力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大气的运动。它从分析地球大气受力状况入手,研究这些力与大气运动的关系,从而探索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和机制。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分析大气中受力情况,可知空气质点主要受气压梯度力(G),地转偏向力(A),重力(g)和摩擦力(F)的作用。气压梯度力G是由于大气压力不均匀而作用在空气质点上的压力,其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面,也可以分解成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垂直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A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柯里奥利力,在北半球,它使运动着空气质点运动方向发生右偏,在南半球则产生左偏,g

为重力,指向地球中心,F为摩擦力和大气粘性力。

在地球大气中,大气运动系统的水平尺度是不同的。既有大尺度系统也有中尺度和小尺度系统,分析各种尺度大气运动系统中空气受力的情况,抓住主要因子,就能得到大气运动的主要特征,例如大尺度水平运动中,一般遵循地转风原理等等。

地转风

在大尺度自由大气中(不考虑摩擦力的作用),空气质点所受的水平气压梯度力(G)和水平地转偏向力(A)达到平衡时的匀速直线平衡运动,G=A。地转风的表达式:Vg=(9.8/f)/()式中f=2ωSinφ是地转参数,-()为高度梯度(相当于气压梯度)。地转风方向平行于等压线,在北半球,背地转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南半球则相反,地转风速度大小与水平气压梯度成正比,即等压线越密(疏)地转风风速越大(小)。地转风风速还与地球纬度成反比。

在中高纬地区,高空的实际风十分接近地转风,风压关系大体遵循上述地转风原理,这是中高纬地区在分析天气和预报天气中应遵循的原则。

梯度风

当等压线呈弯曲时,空气质点运动不仅受G和A作用,还要受惯性离心力C.作用。当此三力达到平衡时的圆周运动时,就称为梯度风。在北半球,高压内G+C=A。即空气质点绕中心作顺时针旋转运动,在低压内A+C=G。即空气绕低压中心作逆时针旋转运动,这就是梯度风原理。

热成风

是指上、下两层等压面上地转风的矢量差称为热成风(Vt)。这是一种与两个气层间温度分布不均匀有密切关系的。热成风的方向与气层间的平均等温线平行,背热成风而立,高温区在右侧,低温区在左侧。热成风的大小与气层间的水平温度梯度成正比。即等温线越密集(疏),热成风就越大(小),这就是热成风原理。

应用热成风原理,可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天气分析,如根据某站风随高度变化的情况作温度平流的分析,当风随高度作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可判断这个气层间有冷平流,当风随高度作顺时针旋转时,则有暖平流。

地转偏差

是指实际风与地转风的矢量差。我们所说的地转风,梯度风都是一种理论上存在的风,而不是实际风。实际风与地转风的差异总是存在的,这种差异的存在往往是各种因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有,近地层的摩擦作用,这是由于空气运动时与地表面产生摩擦而出现的,它的方向与空气运动方向相反,又总是使风速减小。应用热成风原理,可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天气分析,如根据某站风随高度变化的情况作温度平流的分析,当风随高度作逆时针方向旋转时互平衡。

考虑了摩擦力后,在低压内就有空气绕中心边作逆时针旋转边向中心辐合。从而产生上升运动;

在高压内则有空气绕中心边作顺时针旋转边从中心向外辐散,从而产生下沉运动。

在自由大气中,还有许多别的因素,可以造成地转偏差,例如空气运动突然产生加速运动,或者气压场发生突然变化等等。

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

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 1.总则 1.1地面气象资料是探索气候演变规律、预测气候变化趋势的基础,是我国天气监测网收集的最重要的资料之一。为了适应我国大气探测自动化采集仪器的更新,确保及时收集到可靠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有必要统一我国已有的各类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 1.2本模式主要根据1979年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的“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气表-1)和“基准气候站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气表-1(基准))的格式,除包括“全国地面气象资料信息化基本模式暂行规定及补充规定”、“全国基准气候站地面气象资料信息化基本模式暂行规定”字符文件(A0、A1、A6/A7)格式内容外,还将自动观测基本数据统一归入本模式,并命名为文件A格式。本模式与配套的“气表-1封面、封底V文件格式”相结合,其内容涵盖了气表-1的全部内容。 1.3为了适应新仪器采集的时间分辨率更高的数据的需要,制定了单要素分钟数据文件格式,作为文件A格式的补充。1分钟降水量文件格式命名为文件J格式,其它单要素文件格式,将根据需要及业务技术发展另行制定。 1.4本模式与历史资料信息化模式相兼容,其文件框架、要素指示码排列顺序、方式位、特殊字符的表示等与原信息化模式完全相同,历史资料中有关的技术规定请参照“全国地面气象资料信息化基本模式暂行规定”和“补充规定”,本模式不再赘述。同时为适应投入业务运行的我国自行研制或引进国外的自动气象站采集的数据,增添了部分要素的方式位和数据内容。每个要素在同一文件中方式位的设置是唯一确定的。 1.5本模式适用于我国地面气象观测各类台站、各种类型观测仪器采集的数据。 2.A文件编制技术规定 2.1文件名编制规定 A文件为地面气象资料基本数据文件,由地面19个要素一个站一个月的原始数据构成。文件类型为文本(或称作字符)文件。 文件名以字母“A”打头,由11位字母、数字组成。文件名的结构为: AIIiiiMM.YYY 其中“A”为文件类别标识符(保留字),用大写字母表示。“IIiii”为区站号。“MM” 为资料月份,位数不足,高位补“0”。“YYY”为资料年份,取年后三位。 2.2文件结构 A文件由文件首部、尾部和文件体三个部分构成(见附表一)。 2.2.1文件首部

2020年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气象部门事业单位招聘《气象专业基础知识》 真题库

2020年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气象部门事业单位招聘《气象专业基础知识》真 题库 注意事项 1、请用钢笔、圆珠笔或签字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填涂准考证号。 2、本试卷均为选择题,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题本上作答一律无效。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选择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违反本条例规定,危害气象探测环境的,由气象主管机构责令 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拆除或者恢复原状,情节严重的,对违法单位处()罚款。 A、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 B、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 C、5万元以下 D、200元以上5000元以下 【答案】B 2、卫星云图上当观测到下列哪种云系时预示地面会出现强风?() A、层状云系 B、急流云系 C、弧状云线 D、逗点状云系 【答案】C 3、当大气处于绝对不稳定状态时,容易形成()。 A、积雨云 B、浓雾 C、连阴雨 D、波状云 【答案】A

4、龙卷风多发生在()。 A、下半年 B、上半年 C、冬半年 D、夏半年 【答案】D 5、以下关于MD。S质量控制说法错误的是()。 A、MD。S质量控制使用方法包含了气候学界限值检查,没有通过该检查的一般为显性错误 B、MD。S质量控制使用方法包含气候极值、内部一致性、时间和空间一致性等、没有通过检查的数据一般为可疑数据 C、MD。S中文件级快速质量控制在通信系统中完成 D、MD。S中数据库级的滚动质量控制包含了QC1,QC2和QC3,其中QC1和QC2时间相隔为24小时 【答案】D 6、绝热直减率为1℃/100米的干空气团,其周围空气温度直减率为1.2℃/100米,则该气层是()。 A、绝对稳定 B、绝对不稳定 C、中性 D、条件不稳定 【答案】B 7、虹是圆心位于对日点上鲜艳夺目的彩色圆弧带,颜色排列为内紫外红,角半径为()。 A、52° B、45° C、45° D、42° 【答案】D

常见的天气系统知识点归纳精编版

常见的天气系统知识点 归纳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 1、定义: 气团: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 暖气团:温度高,湿度大,气压低,单一暖气团控制下以晴暖天气为主。 冷气团:温度低,湿度小,气压高,单一冷气团控制下以晴冷天气为主。 锋面:冷暖气团的交界面 锋线: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 锋: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 2、锋面的特征 ①锋面是一个狭窄而倾斜的过度地带,锋面上方一定是暖气团,锋面下方一定是冷气团; ②锋两侧是个温度和湿度差异很大的地带,锋两侧气团温度、湿度等性质差别愈大,锋面的倾角愈小; ③锋面附近是个天气变化剧烈的地带 3、锋的分类与天气特征 歌诀法记忆冷锋、暖锋及准静止锋的主要区别: 黑色三角冷冰冰,降温下雨刮大风。(冷锋)

符号半圆暖融融,连续降水锋前成。(暖锋) 三角半圆线居中,阴雨连绵慢移动。(准静止锋) 比较冷、暖锋控制下形成的锋面雨带(雨区)位置的差异:冷锋(降水位置在锋后)、暖锋(降水位置在锋前) 锋前和锋后的判断方法: 主动气团移动的方向是锋前,反之,是锋后 二、低(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1、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 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 2低压(气旋):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 高压(反气旋):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 2、低压、高压控制下大气的垂直运动特征与天气的关系

3、气旋与反气旋控制下的不同地区大气的水平运动特征(左、右手法则) 用手势判断气旋与反气旋 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用右手表示,右手半握,大拇指向上,表示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其他四指表示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拇指向下,表示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其他四指表示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如上图所示) 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用左手表示,方法与北半球类同。 歌诀记忆气旋,反气旋的主要区别: 中低周高气涡旋,低空辐合高空散。 北逆南顺中间升,气旋过境天难晴。 中高周低反涡旋,高空辐合低空散。

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 A格式

四、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 1、总则 1.1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是认识和预测天气变化、探索气候演变规律、进行科学研究和提供气象服务的基础,是我国天气气候监测网收集的最重要的资料之一。为适应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的发展,有必要对2001年版的“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简称2001 年版A格式)进行补充、修改。 1.2 本格式以中国气象局2003年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的“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为依据,对2001年版A格式作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并将格式命名为“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作为原“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的2003年版。 1.3本格式由一个站月的原始观测数据、数据质量控制标识及相应的台站附加信息构成,包括A文件和J 文件两个文件,附加信息即2001年版的“气表-1封面、封底V文件”,作为A文件的一部分。因此本格式涵盖了气表-1的全部内容。 1.4 根据2003年版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本格式在2001年版A格式基础上增加了相关的要素项目;

为了更好地表述数据质量,增加了数据质量控制标识。观测数据部分历史资料中的技术规定可参照“全国地面气象资料信息化基本模式暂行规定”和“补充规定”,本格式不再赘述。 1.5 根据2003年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规定,本格式将2001年版单要素分钟降水量J文件更改为多要素分钟观测数据文件,作为A文件的补充,简称J文件。 1.6 2001年版与2003年版A、J格式具体变动内容见附件“2001年版与2003年版格式变动对照表”。 1.7 本格式适用于我国现行各类地面气象台站和不同观测仪器采集的数据。 2、A文件 2.1 文件名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简称A文件)为文本文件,文件名由17位字母、数字、符号组成,其结构为“AIIiii-YYYYMM.TXT”。

气象领域的GIS应用

气象领域的GIS应用 1 GIS在气象领域的应用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气象的时空分布差异大,自然灾害频繁。从古到今我国人民既受益于天气,也受害于天气,与自然灾害进行了长期的斗争。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口的增加、环境的变化,气象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及人民的重视。因此在传统调查、规划、管理技术的基础上引进先进的技术,将更有助于加快信息的获取、更新,促进气象行业的发展。 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一门重要的空间信息技术,在越来越多的信息系统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气象信息既包括空间地理信息,又包括大量与空间密不可分的气象属性信息。气象数据本质上也是地理信息,因为气象中的风速、温度、气压等都是相对于具体的空间域和时间域而言,没有地理位置的气象要素是没有任何意义的。GIS技术优势在于可以海量管理和查询气象信息,可以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与数值模型计算相结合,还可以形象直观的可视化表达模型计算结果;GIS空间分析能力还可以与气象信息技术相结合,提供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并采用一定模型为决策服务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在气象领域中引入GIS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GIS在气象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并不觉限于空间数据的管理发布,它辐射到整个系统的各个环节,从数据组织、存储、管理到功能的实现与应用,能够与气象业务充分结合,为整个气象信息化系统提供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GIS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平台,针对气象领域的特点,提供数据组织策略、强大的GIS功能集成、丰富的Web展现、三维渲染和遥感处理等功能。 2 基于GIS的数据组织 GIS平台数据管理机制能够克服异构和分布式带来的气象数据使用障碍,建立一个理想的应用环境,既可以保留数据异构和分布性的优势,同时也可以为更多资源共享、处理协同与任务合作方面的用户提供一致化的服务接口和方式。 2.1 分布式数据管理 基于GIS的气象数据可以实现分布式数据管理,采取“纵向多级、横向网格”的组网方案。分布式数据的存取操作、增量式订阅和发布技术均采用面向“服务”方式进行,充分体现“面向服务”的最新设计思想。通过面向“服务”设计思想和面向“地理实体”的数据模型相结合,增量式订阅和发布技术使网络节点之间、父节点与子节点之间,因不同操作系统、不同数据库平台、不同数据大小而产生的“异构数据库”可实现增量更新与同步。

航空气象电报基础知识

航空气象电报基础知识 第一组报告名称 METAR或SPECI METAR是日常航空天气报告名称, SPECI是选定的特殊天气报告名称。 第二组国内常用四字地名代码 首都国际ZBAA 上海虹桥ZSSS 广州白云ZGGG 兰州中川ZLLL 成都双流ZUUU 武汉南湖ZHHH 昆明巫家坝ZPPP 四川广汉ZUGH 乌鲁木齐地窝铺ZWWW 第三组(YYGGggZ) 观测时的日期、小时、分 “220800Z”意为 22日世界时08时正。 第四组风向风速 KMH或dddffGfmfm MPS或KT dndndnVdxdxdx VRB表示风向不定 第五组能见度 VVVVDv VxVxVxVxDv “0000”,表示能见度<50米; “9999”,表示能见度≥10千米。 第六组跑道视程 RDrDr/VrVrVrVri RDrDr/VrVrVrVrVVrVrVrVri 例如:“R12L/”指“12号左跑道”。 ①“U”表示观测时跑道视程有明显上升趋势;②“D”表示观测时跑道视程有明显下降趋势; ③“N”表示观测时跑道视程没有明显变化。 跑道视程举例 “R27R/0800V1200D” 表示27号右跑道跑道视程最小800?m,最大1?200?m,在观测时跑道视程有明显下降的趋势。 “M100”表示跑道视程小于100?m。 第七组天气现象

第八组云组 “FEW”(1~2个8分量、少云); “SCT”(3~4个8?分量,疏云); “BKN”(5~7个8分量,多云); “OVC”(8个8分量,阴天)。 “SKC”为碧空 云高等于电码乘以30m 第九组CAVOK 好天气,其条件是: (1)有效能见度10千米或以上; (2)1500米以下无云,且无积雨云、浓积云 (3)无降水、雷暴、沙暴、吹雪等天气现象。 第十组温度/露点 “05/M04”表示 温度5?C,露点-4?C。 11.第十一组气压 QNH—修正海压 QFE —场面气压 Q0989”意为修正海平面气压989hPa。 知识点:日常航空天气报告 电报的翻译 METAR ZBAA 101000Z 36008G12MPS 0400 +SS VV010 05/M05 Q1008 = 知识点:日常航空天气报告 电报的翻译 METAR ZSSS 191000Z 30003MPS CAVOK 15/02 Q1005 NOSIG = 特殊报告 特殊报告是指在两次正点观测之间,当某一对飞行有较大影响的天气现象出现(终止或消失)时而进行的报告 1.说明: “SPECI”作为特殊报告的起头; 各项编报方法和METAR中相同 2.举例: (1)SPECI ZUGH 220615Z TSRA SCT040(Cb)= (2)SPECI ZWWW 140315Z 28014G20MPS 0300 BLSN =

数值天气预报基础

数值天气预报基础教学大纲 开课院系:海洋环境学院 教学大纲撰写人:贾英来撰写时间: 2008 年 3 月15 日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数值天气预报基础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推荐使用教材:数值天气预报编者:沈桐立,田永祥,葛孝贞,陆维松,陈德辉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9-15 , ISBN:7502919724/P.0751, 课程总学时:34 总学分:1.5 含上机学时:17学 分:0.5 周学时: 2 学期安排:三年级第二学期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是否双语教学): 教学目标:掌握数值天气预报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包括σ垂直坐标系以及地图投影坐标系下的大气运动方程组;几种常用的地图投影(麦卡托、兰勃脱、极射赤面投影);数值差分方法;时间积分方案;采用差分近似所带来的各种问题,比如线性计算不稳定,有限网格下的误差,非线性计算不稳定等;以及减小计算误差和克服计算不稳定常用的方法—平滑和过滤。教学目的是为了向学生传授数值天气预报基本知识,培养学生根据大气运动微分方程组构建数值预报方程的能力,能够对所建立的差分方程组进行稳定性及误差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小计算误差,提高稳定性。 基本要求:汉语教学 考试形式:考试(其中理论课成绩占50%,编程实践课成绩占35%,课堂表现占15%)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章节授课内容授课模式学时 绪 论数值天气预报的诞生、发展及现状多媒体教学 1 第三章数值计算方案 §1 差分方法 §2 时间积分方案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 1 2 §3 线性计算稳定性 讨论+多媒体教学 4 §4 三层格式的计算解 §5 有限网格下的误差 §6非线性计算不稳定 §7平滑和过滤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 1 1 2 2 第一章大气运动的基本方程组 §1 旋转坐标系中的基本方程组 §2 球坐标系中的基本方程组 §3局地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方程组 §4 P坐标系中的基本方程组 §5 σ坐标系中的基本方程组 §6 大气运动基本方程组的简化 §7涡度方程和散度方程及其简化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 1 1 第二章 地图投影坐标系中的大气运动基本方程组 §1 地图投影 §2 普遍的正交曲线坐标系中的基本方程组§3普遍的地图投影坐标系中的基本方程组讨论+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 4 上机实习1编写计算兰勃脱地图投影放大系数和科氏参 数的FORTRAN程序 上机实习 2 上机实习2编写计算mecartor地图投影放大系数的 FORTRAN程序 上机实习 2 上机实习3:用欧拉后差和中央差方法求解一维线性平 流方程 上机实习 2 上机实习4对给定的时间序列和空间场进行平滑并绘图上机实习 2 上机实习5编程把σ坐标系下的数据转换到p坐标下上机实习 2

气象大数据资料

1 引言 在气象行业内部,气象数据的价值已经和正在被深入挖掘着。但是,不能将气象预报产品的社会化推广简单地认为就是“气象大数据的广泛应用”。 大数据实际上是一种混杂数据,气象大数据应该是指气象行业所拥有的以及锁接触到的全体数据,包括传统的气象数据和对外服务提供的影视音频资料、网页资料、预报文本以及地理位置相关数据、社会经济共享数据等等。 传统的”气象数据“,地面观测、气象卫星遥感、天气雷达和数值预报产品四类数据占数据总量的90%以上,基本的气象数据直接用途是气象业务、天气预报、气候预测以及气象服务。“大数据应用”与目前的气象服务有所不同,前者是气象数据的“深度应用”和“增值应用”,后者是既定业务数据加工产品的社会推广应用。 “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这是《大数据时代》的作者舍恩伯格的名言。天气和气候系统是典型的非线性系统,无法通过运用简单的统计分析方法来对其进行准确的预报和预测。人们常说的南美丛林里一只蝴蝶扇动几下翅膀,会在几周后引发北美的一场暴风雪这一现象,形象地描绘了气象科学的复杂性。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天气预报在数十年前便已被气象科学界否决了——也就是说,目前经典的大数据应用方法并不适用于天气预报业务。 现在,气象行业的公共服务职能越来越强,面向政府提供决策服务,面向公众提供气象预报预警服务,面向社会发展,应对气候发展节能减排。这些决策信息怎么来依赖于我们对气象数据的处理。

气象大数据应该在跨行业综合应用这一“增值应用”价值挖掘过程中焕发出的新的光芒。 2 大数据平台的基本构成 2.1 概述 “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换言之,如果把大数据比作一种产业,那么这种产业实现盈利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 从技术上看,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关系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一样密不可分。大数据必然无法用单台的计算机进行处理,必须采用分布式架构。它的特色在于对海量数据进行分布式数据挖掘(SaaS),但它必须依托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PaaS)和云存储、虚拟化技术(IaaS)。 大数据可通过许多方式来存储、获取、处理和分析。每个大数据来源都有不同的特征,包括数据的频率、量、速度、类型和真实性。处理并存储大数据时,会涉及到更多维度,比如治理、安全性和策略。选择一种架构并构建合适的大数据解决方案极具挑战,因为需要考虑非常多的因素。 气象行业的数据情况则更为复杂,除了“机器生成”(可以理解为遥测、传感设备产生的观测数据,大量参与气象服务和共享的信息都以文本、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存储,符合“大数据”的4V特点: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

航空气象知识点

第1-4章选择填空,名词解释;5、6章简答 选择 10个(20分);填空 10个(20分);名词解释 15分;电码翻译 30分;简答 10个(30分) 第一章大气的状态及运动 1、本站气压:气象台气压表直接测得的气压。由于各测站所处地理位置及海拔高度不同,本站气压常有较大差异。 2、场面气压:指航空器着陆区(跑道入口端)最高点的气压。场面气压也是由本站气压推算出来的,为了准确计算飞机起降时相对于跑道的高度。 3、场面气压高度:指飞机相对于起飞或着陆机场跑道的高度。在起飞和着陆阶段为了使气压高度表指示场面气压高度,需按场压来拔正气压式高度表,使得高度指针位于零值刻度。 4、测高仪表:无线电高度表、气压式高度表 无线电高度表:测高原理:天线向地面发射无线电波,经地面反射后,再返回飞机。测高是测量电波往返传播的时间Δt。 特点:较精确地测得飞机距地表的距离,对地形变化敏感,既是优点也是缺点。 用途:①用于校正仪表②复杂气象条件下的飞机起飞和着陆 气压式高度表:高灵敏度的空盒气压表 注意:高度表刻度盘是在标准大气条件下按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规律而确定的。 含义:在标准海平面上(气压为1个标准大气压)高度值为零。 5、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气温、气压和空气湿度的变化都会对飞机性能和仪表指示造成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它们对空气密度的影响实 现的: 6、密度高度 指飞行高度上的实际空气密度在标准大气中所对应的高度。密度高度表示了密度随高度变化的特征。 密度高度对飞行的影响:低密度高度能增加飞机操纵的效率;高密度高度则降低飞机操纵的效率。 飞机操纵的效率:指飞机的操作性能,这种操作性能受大气密度影响很大。机翼的升力(或螺旋桨的推力)受其周边的空气速度和空气密度所影响,在高密度高度的地区,需要额外的动力来弥补薄空气的不足,升力下降,发动机功率下降,喷气发动机的推力下降,飞机性能变坏且起飞和降落的距离加长,上升率和升限也降低。根据实测结果,当气压维持不变,气温每升高10℃,起飞所需跑道长度增加13%,落地增加5%;反之亦然。因此同一机场,夏季所需起降距离将比冬季长。 7、基本气象要素变化对飞行的影响 (1)对高度表指示的影响 气压:实际中标准大气“零点”气压不是标准气压时

天气图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天气图的一般知识 天气图底图投影方式:天气图底图是用来填写各测站气象观测资料而特制的空白地图。常用的天气图底图有:南、北半球天气图、中纬度区域天气图、热带低纬地区天气图等。制作底图的投影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兰勃特投影 兰勃特投影法又称等角正割圆锥投影。将地球体的30?和60?纬圈与圆锥面相割,经纬线及地形投影到圆锥形的图纸上,展开后经线呈放射形直线,纬线是同心圆弧。这种图最适宜作中纬度地区的天气图底图。我国、日本等国的天气图底图均采用这种投影。 2.极地平面投影 用这种投影法制成的底图,其经线为一组由极地向赤道发出的放射形直线,纬线为一组围绕极地的同心圆。这种投影适宜作北(南)半球天气图底图。 3.墨卡托投影 用一圆筒套在地球体上,地球赤道表面与圆柱面相切(或相割),光源放在地球中心进行投影。把圆筒展开便制成一张图,其经、纬线都为平行直线。由于低纬地区用这种投影与实况较为接近,而在高纬地区投影面积放大倍数太大。所以这种图主要适用于作赤道或低纬地区的天气图。 天气图的种类和图时: 1.天气图的种类 天气分布是三维空间的,为了比较全面地揭示天气状况,在气象分析和预报中,通常绘制三种类型的天气图,即地面天气图、高空天气图和辅助图。天气图的制作过程依次为观测、编报发送、收报、填图、分析。 地面天气图是根据地面观测资料绘制的,它是一种综合性天气图,是天气分析和预报中最基本的天气图。高空天气图就是等压面上的形势图,它是根据高空观测资料绘制的。辅助图是配合地面天气图和高空等压面图而使用的特定图。 2.天气图的图时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的规定,通常地面天气图每天制作4次,分别在世界时00时、06时、12时、18时,即北京时08时、14时、20时、次日02时。此外,中间还有4次补充观测时间,所以实际上每隔3 h就有一地面天气图产生。高空天气图一天制作两次,世界时00时、12时,即北京时08时和20时。 第二节地面天气图 地面天气图的填绘:各地同一时刻观测的地面资料,传递到各大气象通信中心,然后再由通信中心向各地气象台传播。气象台接收到各地气象观测报文之后,要按照国际规定的统一格式,把收到的电码译成数字或符号填入天气图底图。由于观测资料的来源不同,又分为陆地测站填图格式和船舶测站填图格式。 1.陆地测站填图格式(图4-2-1)

气象气候学基础知识

一.解释概念 冰晶效应在有冰晶和过冷却水滴共存的云中,由于冰面的饱和水汽压比过冷却水面的饱和水汽压小,当空气中的实有水汽压介于两者之间,即大于冰面饱和水汽压而又小于水面饱和水汽压时,过冷却水滴会因蒸发而减小,水分子不断由水滴向冰晶上转移,冰晶则因凝华而增大。这种由于冰水共存引起冰水间的水汽转移的作用称为冰晶效应。 大气的保温效应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温;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却是隔热层,把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还给地面。人们把大气的这作用,称为大气保温效应。(地面吸收大气辐射增温,放出地面长波辐射,被对流层水气和CO2吸收,使大气增温;在通过大气逆辐射补偿地表损失热量的过程为大气的保温效应。) 温室效应通过空气对流和湍流方式的热交换使得温室内温度高于室外的一种物理现象。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二氧化碳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 风海流盛行风长期作用于海面所形成的稳定流叫风海流。 信风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的风向是比较衡定的,在海洋上,这些定向风与海洋表层水之间就会发生摩擦,通过摩擦方式,风即可将其一部分能量传递给表层海水,除形成波浪外,还使表层海水发生移流,从而形成风海流。 雾凇由于雾中无数零摄氏度以下而尚未结冰的雾滴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粘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粒状结构沉积物。 雨凇雨凇超冷却的降水碰到温度等于或低于零摄氏度的物体表面时所形成玻璃状的透明或无光泽的表面粗糙的冰覆盖层,叫做雨凇。 霜当物体表面的温度很低,而物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温度却比较高,那么在空气和物体表面之间有一个温度差,如果物体表面与空气之间的温度差主要是由物体表面辐射冷却造成的,则在较暖的空气和较冷的物体表面相接触时空气就会冷却,达到水汽过饱和的时候多余的水汽就会析出。如果温度在0°C以下,则多余的水汽就在物体表面上凝华为冰晶,这就是霜。因此霜总是在有利于物体表面辐射冷却的天气条件下形成。

气象数据处理流程

气象数据处理流程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气象数据处理流程1.数据下载 1.1.登录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 1.2.注册用户 1.3.选择地面气象资料 1.4.选择中国地面国际交换站日值数据 选择所需数据点击预览(本次气象数据为:降水量、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平均湿度、辐射度、积雪厚度等;地区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 下载数据并同时下载文档说明

1.5.网站数据粘贴并保存为TXT文档 2.建立属性库 2.1.存储后的TXT文档用Excel打开并将第一列按逗号分列 2.2.站点数据处理 2.2.1.由于站点数据为经纬度数据 为方便插值数据设置分辨率(1公里)减少投影变换次数,先将站点坐标转为大地坐标 并添加X、Y列存储大地坐标值后将各项数据按照站点字段年月日合成总数据库(注意:数据库存储为DBF3格式,个字段均为数值型坐标需设置小数位数) 为填补插值后北部和东部数据的空缺采用最邻近法将漠河北部、富锦东部补齐2点数据。 2.2.2.利用VBA程序 Sub we() i = 6 For j = 1 To 30 Windows("").Activate Rows("1:1").Select Field:=5, Criteria1:=i

Field:=6, Criteria1:=j Windows("").Activate Rows("1:1").Select Windows("book" + CStr(j)).Activate Range("A1:n100").Select Range("I14").Activate ChDir "C:\Documents and Settings\王\桌面" Filename:="C:\Documents and Settings\王\桌面\6\" & InputBox("输入保存名", Title = "保存名字", "20070" + CStr(i) + "0" + CStr(j)), _ FileFormat:=xlDBF4, CreateBackup:=False SaveChanges:=True Next j End Sub 将数据库按照日期分为365个文件 3.建立回归模型增加点密度 由于现有的日辐射值数据不能覆盖东三省(如图),需要对现有数据建模分析,以增加气象数据各点密度。 已有数据10个太阳辐射站点,为了实现回归模型更好拟合效果,将10个样本全部作为回归参数。利用SPSS软件建模步骤:

气象基础知识资料

气象基础知识 一,人工影响天气 1. 概述 2. 人工降水 3. 人工消雾 4. 人工防雹 5. 人工消云 6. 人工防霜冻三,大气科学 1.概述 2.厄尔尼诺现象 3.什么是天气预报 4.什么是气象、天气和气候 5.天气学, 天气图, 副热带高压, 天气, 天气系统, 气团, 锋面, 温带气旋, 温带反气旋, 切变线, 大气环流, 大气动力学 人工影响天气 根据人们的意愿,通过人为干预,使某些局地天气现象朝有利于人们预定目的的方向转化,以克服或减轻恶劣天气引发的灾害,这种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措施称人工影响天气。由于天气过程的能量十分巨大,一个10立方公里的云体,其含水量的凝结潜热相当于10万吨煤燃烧发出的热量,而一个台风的水汽每分钟释放的潜热,便相当于20个百万吨级核弹爆炸所释放的能量数。因此直接制造和消灭一个天气过程是不可能的,比较现实的作法是在云、降水和其他过程中某些关键环节,施放一些催化剂,因势利导,促使天气过程按预定方向发展,以少量代价换取巨大经济效益。 中国人从17世纪至今的土炮、火炮消雹,便是人工影响天气的例子。目前正在各国试验的人工影响天气项目有:人工降水、人工消雾、人工防雹、人工削弱台风、人工消云、人工防霜冻、人工抑制雷电等。我国从50年代开始,至今已在大多数省(自治区)开展了人工影响天气试验。世界上第一次对自然云作人工催化试验则是1946年美国V.J. 谢费尔等进行的,从那时起至今,全世界已有80多国家与地区开展过人工影响天气试验。 i) 人工降水也称人工增雨,是根据不同云层的物理特性,选择合适时机,用飞机、火箭弹向云中播散干冰、碘化银、盐粉等催化剂,促使云层降水或增加降水量。人工增雨常分为暧云催化剂增雨与冷云催化剂增雨。欲要暧云(温度高于0℃的云)降水,就得使云中半径大于0.04毫米的大云滴有足够的数密度,让它们迅速与小云滴碰并增长,成为半径超过 1.0毫米的雨滴形成降水,因此在那些大云滴数密度小而无法形成降雨的云中,用飞机、炮弹携带等方法,播撒盐粉、尿素等吸湿性粒子,使形成许多大云滴,便可导致形成或增加降水。欲要冷云降水,就得使冷云上部的冰晶数密度超过1个/升,对那些冰晶数密度不足的冷云,用飞机等播撒干冰、碘化银等催化剂,便可产生大量冰晶,促成或增加降水。为了弄

气象数据一体化平台设计方案

项目编号:RJ20150020 气象数据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 设计方案 2016年1月 南京助事达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气象数据一体化平台-设计方案 目录 1概述 (3) 1.1背景与预期 (3) 1.2建设内容 (4) 2设计方案 (5) 2.1系统架构 (5) 2.1.1.平台总体架构图 (5) 2.1.2.数据流概览 (6) 2.2分布式解析引擎 (6) 2.2.1.分布式解析引擎概述 (6) 2.2.2.分布式解析设计架构 (7) 2.3气象分布式数据库设计 (12) 2.3.1.气象一体化平台分布式数据库设计概述 (12) 2.3.2.分布式数据库设计架构 (15) 2.4气象资料云服务引擎 (17) 2.4.1.应用授权机制 (17) 2.4.2.授权认证机制 (17) 2.4.3.服务请求基础参数体系建立 (17) 2.5服务版本管理体系建立 (18) 2.5.1.版本管理设计 (18) 2.5.2.建立服务API帮助文档 (18)

1概述 1.1背景与预期 针对以往基础数据库建设分散、标准不统一、服务能力差等问题,按照“系统集成,数据集中,资源集约,功能完善,突出特色”的思路,经过两年半的努力,依托江苏预报业务一体化平台项目建设,初步建成全省统一的基础数据环境,有效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数据服务能力,为本省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信息中心在全省气象信息业务建设的基础上,先后出台几十项标准或规范,为一体化体系提供标准支撑,完善了我省气象信息的标准规范体系;优化数据传输流程,时效性可靠性提升显著,省内区域自动站可实现60秒内、雷达数据8分钟之内、省际共享上海市区域自动站100秒内到达预报员桌面;通过“软CAST”同步机制,省市间数据实现了秒级流转;完成了自动站、土壤水份、精细化等50多类数据的解析入库,数据解析的种类和覆盖范围在不断扩充,确保了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架设全省云平台实现硬件资源的统一管理与分配,达到资源集约化、应用多样化的目标。 为进一步提高和增强气象数据服务能力,科学准确的做好数据服务工作,结合前期预报业务一体化平台使用和市县推广应用情况,在气象数据传输、数据存储和数据应用方面,提出诸多改进措施和方案,旨在不断的提高气象数据服务能力和质量。

气象基本知识

第一章气象基本知识 第一节降水 降水:从云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水(雨等)和固态水(雪、雪粒、冰粒、冰雹等)都称为降水。 降水量:是用来衡量降水多少的概念,毫米是它的计量单位。通过计算,下一毫米的降水,相当于在一亩田里浇了大约66公斤的水。 降水强度:按降水量的大小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六个强度等级。24小时雨量:小于10毫米为小雨,10至25毫米为中雨,25至50毫米为大雨,50至100毫米为暴雨,100至200毫米为大暴雨,超过200毫米的称为特大暴雨。 降水强度等级表 第二节气温

气温:气温是用来表示大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一般用摄氏度(℃)表示。气象上所说的气温是指距离地面1.5米高度上百叶箱内不受太阳直接照射,而又保持空气流通处的温度。 平均气温:某一段时间的平均气温是指这一段时间里气温的平均数值。例如日平均气温是指一天中02时、08时、14时、20时四个时次气温的平均值。 最高气温:某一段时间的最高气温是指这一段时间里气温达到的最高数值。 最低气温:某一段时间的最低气温是指这一段时间里气温达到的最低数值。 第三节风 风:空气在水平方向的运动称为风,风包括风向和风速。 风向:风向是指风的来向,一般用十六方位来表示。 风速:风速是指空气流动的速度,一般用米/秒为单位来表示风速的大小。气象上通常所讲的风速是指二分钟内的平均风速。 阵风:阵风就是指最大的瞬时风速。 风力:风力是表示风速大小的度量单位。风力划分为13个等级,见下表。 风速等级表

第四节气压 气压:地球周围是一层厚厚的大气,由于大气自身的重量,对地球表面产生的压力,叫大气压,简称气压。气压随着大气的运动而变化。 高压和低压:在海拔相同情况下,中心气压高于毗邻四周气压的区域,叫高压,又称反气旋。相反,叫低压,又称作气旋。通常,风总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高压地区的空气,往往有下沉运动,故天气晴朗。低压区的气流自外向中心流动,风一阵阵刮进低压区。低气压地区的空气,往往有上升运动,常有云、雨和降水出现。深低压区的气压极低,常常会刮八级以上的大风,在海上掀起巨浪。 低压槽和高压脊:通常,空气也和水一样,能够流动,在地球中高纬度上空的大气是呈波动状的高空西风气流,气流的波谷对应的是低压槽,槽前暖空气活跃,多雨雪天气,槽后冷空气控制,多大风降温天气。气流的波峰对应的是高压脊,高压脊内多晴好天气。 第五节蒸发 蒸发:蒸发是由于太阳辐射、风等因素的影响,地面液态和固态水转化为气态水(水汽)的过程。 蒸发量:由于蒸发而消耗的地面水量称为蒸发量,蒸发量以毫米为单位。 第六节雷暴 雷暴:雷暴是积雨云在不稳定的潮湿情况下,当云中正负电荷蓄积到足够量时,云中、云间、云地之间的放电现象。雷暴常伴有大雨、冰雹、雷击和闪电,是一种小范围的天气系统。

Meteonorm7.3气象数据查询入门

Meteonorm7.3气象数据查询入门 以meteonorm7.3.3版本介绍基本的查询方法。 以中国北京为例,查询北京1990-2010年的典型气象年的水平面总辐射量,输出格式为PVsyst。 1)Locations selection form: 打开软件,在“Available locations”找到“Locations”按钮,这里面主要是数据库中默认的站点,大部分都是气象站。在搜索框中输入北京的拼音“Beijing”,出来2个结果,第一个是默认的气象站的位置,第二个是通过某特定年份插值计算得到的,这个我们后面会介绍。选中第一个。点击右上角的绿色“+”,将其添加到左侧的选择框,最多支持100个站点。点击下一步。 图1站点搜索 图2站点添加 2)Modifications&data import form: 如图3,设置方位角(Azimuth)和倾角(Inclination),因为是水平面,因此都默认即可。如果是想查询光伏斜面45°倾角的总辐射量,那将Inclination设置为45。点击下一步。

图3倾角方位角设置 3)Calculation settings form(计算模式设置): 可设置数据是否使用“Use Meteonorm7climate data”(默认为1991-2010年份),或者“Use imported data”(导入的数据)。辐射时间段“Period radiation”为1991-2010 或1981-1990,一般选择前者默认,温度时间段默认为“2000-2009”。 图4时段选择 4)Output formats form(输出格式): 选择输出格式:目前有标准格式、建筑能耗、光伏、光热等4大类。可根据需要选 择,对于PVsyst格式,可在“PV”大类选择。鼠标在每一种输出格式上悬停,会自动弹 出输出的数据类型,如PVsyst,主要是输出水平面总辐射G_Gh、水平面散射辐射G_Dh、

气象数据集说明文档

气象数据集说明文档 1.数据集信息 数据集中文名称:中国地面气候标准值数据集(1981-2010年) 数据集代码:SURF_CLI_CHN_MUL_19812010 数据集版本:1.0 数据集建立时间:20120816 2.数据来源:中国2160个国家基准、基本气候站地面月报信息化文件。 3.数据集实体 3.1.数据集实体内容说明 3.1.1.数据集实体文件名称: 中国地面气候标准值数据集(1981-2010年)数据文件命名为: SURF_CLI_CHN_IIiii_MDAY_19812010[kYYYYyyyy].txt 日气候标准值 SURF_CLI_CHN_IIiii_MMON_19812010[kYYYYyyyy].txt 月气候标准值 SURF_CLI_CHN_IIiii_MYER_19812010[kYYYYyyyy].txt 年气候标准值 3.1.2.数据集实体文件的内容描述: 数据集为中国2160个基本、基准地面气象观测站1981-2010年,数据集包括气压、气温、空气湿度、云、降水、天气现象、能见度、蒸发、积雪、风、地温、冻土、日照等13个要素的日、月、年气候标准值。 3.1.3.特征值说明: 数据集中特征值的定义参考了CIMISS内部技术规范,具体特征值信息见"Documents"目录下文件:SURF_CLI_CHN_MUL_19812010_Characteristic_Code.doc 3.2.数据存储信息 3.2.1.存储格式和读取:

所有数据文件类型均为ASCII码文件,文件格式见"Documents"目录下文件:SURF_CLI_CHN_MUL_19812010_Format.doc 3.2.2.数据集在介质中的放置 存储介质及数量:光盘,1张。 存储目录结构: 1) datasets:存放数据实体文件。 2) description:存放数据集说明文档。 3) documents:数据集台站信息、数据格式说明、特征值定义、分段说明文件、整编统计方法及统计项目。 4)metadata:存放数据集元数据文档 3.3.时间属性 时间范围: 起始时间:19810101 终止时间:20101231 时间分辨率:累年日、月、年值 3.4.空间属性 3.4.1.地理范围 地理范围描述:中国 最西经度:73.66E 最东经度:135.08E 最北纬度:53.52N 最南纬度:4.00N 3.4.2.台站信息: 见"documents"目录下"中国地面资料1981-2010年气候标准值数据集台站信息(基准站、基本站)",文件名为SURF_CLI_CHN_MUL_19812010_Station.xls。

2020年重庆市璧山区气象部门事业单位招聘《气象专业基础知识》 真题库

2020年重庆市璧山区气象部门事业单位招聘《气象专业基础知识》真题库 注意事项 1、请用钢笔、圆珠笔或签字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填涂准考证号。 2、本试卷均为选择题,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题本上作答一律无效。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选择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下列哪种条件有利于热带气旋的形成?() A、广阔的冷洋面 B、地转偏向力很小 C、风的垂直切变小 D、无扰动流场 【答案】C 2、《全国气象灾情收集上报技术规范》规定,“水毁中型水库数”指本次灾害造成的总库容()的 水库损毁数量。 A、10-1000万立方米 B、1000-5000万立方米 C、1000万立方米至1亿立方米 D、1亿立方米以上 【答案】C 3、温度传感器测量时能给出被测量温度值的最小间隔,称为温度传感器的()。 A、线性度 B、灵敏度 C、响应时间 D、分辨率

【答案】D 4、测得真风向为225°,用16点方位法表示的风向是()。 A、NE B、NW C、SE D、SW 【答案】D 5、《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迁移气象台站的,应当按照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的规定,在新址与旧址之间进行至少()的对比观测。 A、1年 B、半年 C、3个月 D、基准、基本站1年,一般站3个月 【答案】A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重要气象设施建设项目,在()报批前,应当按照项目相应的审批 权限,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审查同意。 A、项目建议书 B、可行性研究报告 C、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报 D、以上都不对 【答案】C 7、槽线的移动速度与变压()成正比,与槽强度成()。 A、梯度正比 B、梯度反比 C、升度正比

气象学基本知识

1.降水量: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未经蒸发、渗透和散失,在水平面上所积聚 的水层深度。 2.天气:一个地区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和变化过程。 3.光和有效辐射:太阳辐射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 4.温度年较差:一年中,最高的月平均温度与最低月平均温度之差。 5.大气活动中心: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割断了气压带,而形成的高低气压中心。 6.赤纬:是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地球的位置,用阳光直射点的地理纬度来表示。 7.逆温:在对流层中。总的看来,温度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的,就其中某一层而言,有时 可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 8.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那一部分,由于刚好和地面辐射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 9.露点温度: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且气压一定时,通过降低温度,使不饱和的空气达到饱 和时的温度。 10.梯度风:在自由大气中,当空气做曲线运动时,作用在空气上的力除了水平气压梯度力 和水平地转偏向力外,还有惯性离心力,这三个力达到平衡时所形成的风。 11.太阳常数:当日地间处于平均距离时,在大气上界垂直太阳入射光线表面的太阳辐射的 辐照强度。 12.相对湿度:空气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13.切变线:是指1500米高度上的风向、风速发生气旋性逆时针方向变化的不连续线。 14.气团:在水平方向上存在的物理性质比较均匀的一大块空气。 15.影响我国的主要气团:变性极地大陆气团、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变性热带大陆气团。 16.气旋:是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大尺度水平空气涡旋,在气压场上,又称低压。 17.辐射:以电磁波或离子的形式向外放射能量,这种放射能量的方式。 18.活动积温:高于生物学下限的日平均温度。 19.气候:一般的讲,气候指一定的范围在一个较长时段内的大气的统计状态。 20.光补偿点: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达到相等的光强值 2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气压与实际水气压之差 22.寒潮:是冬半年,由强冷空气活动引起的大范围剧烈降温的天气过程 23.蒸发量:植物蒸腾耗水量和植物下土壤表面蒸发耗水量的总和 24.霜冻:在作物生长期内,土壤和植物表面的温度下降到足以引起植物遭受伤害或者死亡 的短时间低温冻害 25.对流层的特点:1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2有强烈的垂直运动和不规则的乱流运动3气 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4.集中了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所有的水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