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魏高原教授“拉胀”研究史

魏高原教授“拉胀”研究史

魏高原教授“拉胀”研究史
魏高原教授“拉胀”研究史

魏高原教授“拉胀”研究史

(1990.01.01-2005.10.10)

1990.01在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接到著名凝聚态物理学家、高分子物理学家山姆. 爱德华兹(Prof Sir Sam Edwards, FRS)自英国剑桥大学打出的越洋电话,告知有一博士后工作可提供,是研究一种神秘新材料。略加思索,便欣然接受。尔后,只得推迟应北大教授冯新德院士之邀回国到北大化学系任教的日期至2年后。

1990.07获得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化学博士学位并留校做了2个月博士后之后,赴英国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卡文迪什实验室(Cavendish Laboratory)凝聚态理论组(Theory of Condensed Matter Group)做为期2年的博士后(Research Associate)。研究课题为“负泊松比高分子网络的分子设计、人工合成及理论模型”。

1990.11向博士后研究资助方ICI公司(ICI Chemicals & Polymers Ltd)的Dr I J Hutchinson 提交题为“Synthesis of Negative-Poisson-Ratio Molecular Networks”的研究方案(Research Proposal),并获批准。

1991.05应ICI公司的Dr I J Hutchinson之邀,全免费在ICI Chemicals & Polymers Ltd所在的Runcorn研究院做了为期一月的负泊松比分子网络的分子设计或构象优化工作,首度使用了当时还未上市的MSI的Discover商用分子模拟软件。结束时提交了题为“A Feasibility Study on the Chemical Synthesis of …Auxetic? materials --- A Novel Class of Molecular Networks with Negative Poisson Ratios”的研究报告,也是全球第一个人工合成负泊松比分子的研究报告。之后被收入ICI公司机密报告(报告号:I C 15657, 2 September 1991)。

1992.02在美国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期刊上单独署名发表第一篇有关拉胀的论文“Negative and conventional Poisson?s ratios of polymeric networks”(Gaoyuan Wei, J Chem Phys 96(4),3226-3233,1992)。

1992.04在美国Computational Polymer Science期刊上与Sir Sam Edwards联名发表第二篇有关拉胀的论文“Polymer networks with Negative Poisson?s ratios”(Gaoyuan Wei and S F Edwards, Cmput Polym Sci 2(1),44-54,1992)。

1992.05回国前在英国向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部邮寄了题为“负泊松比高分子网络的合成路线选择及制备”的青年基金基础研究申请书,并获批准(5.0万元人民币,1993.1~1995.12)。在该申请书中首次给出新出现的英文科学术语“Auxetic”的中译文“拉胀”。

1992.06与Sir Sam Edwards一同参加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美国化学会年会,并顺访母校康奈尔大学、华盛顿大学及Ithaca、Boston、San Francisco、Seattle等地的中国留学生、华侨及美国朋友。在西雅图将在美国7年的全部学习资料海运回国。

1992.07回到阔别9年的祖国,在北京机场见到父亲魏象富、二妹魏代英、三妹魏红英及代表冯新德院士前来接机的北大教师黄兰。暂时安顿于北大勺园留学生楼,与美国等国留学

生一起住了3个月,后搬往新落成的燕东园外的东大地(即现在的北京大学4-7公寓)七甲606,直到2001年元旦。也正于此,与栾巍巍于1994年11月结婚,并孕育了独生子魏恺寰(1997年3月出生)。

1992.08应邀赴长春出席中国化学会1992年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8月15-19日),并作邀请报告“负泊松比高分子网络的理论模型”。会议期间首次结识许多祖国高分子学界名家及普通教师与科研人员。

1992.09开始了在北京大学的教学与科研生涯。

开的第一门本科生/研究生选修课是“高分子材料(化学系,1993春季学期)/高分子统计理论(高分子专业,1993秋季学期)”。

指导毕业的第一个本科、硕士、博士生(含工作年限与毕业论文题目)分别是:陈晖(1994.2~ 6,一种制拉胀高分子用聚醚的合成/Synthesis of a Special Type of Polyether for Making Auxetic Polymers);王宇红(1993.9~ 1996.6,几种制拉胀聚合物用聚芳醚的合成/Synthesis of a Series of Polyarylethers for Making Auxetic Polymers);吴红枚(1999.9~ 2003.7,拉胀网络、拉胀基元及拉胀超分子与聚合物的分子设计/Molecular Design of Auxetic Networks, Auxegens, and Auxetic Polymers and Supermolecules)。

陆续开设的其他课程有:化学专业英语(化学系/学院本科生选修,1993秋季学期),高聚物结构与性能(高分子研究生必修,1994春季学期),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本科生必修,2000秋季学期)。

指导出站的第一批博士后有:徐旭荣(浙江大学博士,工作年限:2000.4~ 2002.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拉胀基元和拉胀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袁金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工作年限:2000.7~ 2002.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利用可控组装制备拉胀聚合物),以及提前出站的傅宏刚(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工作年限:2000.1~ 2001.1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包埋式拉胀复合材料的物理制备)。

指导毕业的其他北京大学化学系高分子教研室/高分子系/化学学院硕士生有:胡慧勇(拉胀高分子复合材料的计算机模拟/Computer Simulation of Auxetic Polymer Composites,论文工作年限:1995.9~ 1998.6)、林建平(含特殊包埋体拉胀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uxetic Composites Containing Special Inclusions,工作年限:1997.9~ 2000.6)

先后指导毕业的其他北京大学化学系高分子教研室/高分子系/化学学院本科生有:王棣(星爆形高分子形体因子的计算/Calculation of Shape Factors for Starburst Polymers,论文工作年限:1995.2~6)、恽丽霞(二维空间中环链高分子尺寸和形体的理论计算/Theoretical Calculation of the Size and Shape for Ring Polymers,工作年限:1996.2~ 6)、林建平(端接短链线型高斯链形体因子的理论计算/Theoretical Calculation of the Shape Factors of the End-branched Gaussian Chains,工作年限:1997.2~ 6)、吴旭(端接环链的高斯链形体因子的理论计算/Theoretical Calculation of the Shape Factors of the End-looped Gaussian Chains,工作年限:1997.2~ 6)、孟繁宇(高分子复合材料泊松比的模拟计算. I. 理论推导/Simulation and Calculation of Poisson Ratios for Polymer Composites. I. Theoretical Derivation,工作年限:1999.2~ 6)、陈亚坤(高分子复合材料泊松比的模拟计算. I. 理论推导/Simulation and Calculation of Poisson Ratios for Polymer Composites. II. Programming and Calculation,工作年限:1999.2~ 6)、贾炳南(二维和三维凹状分子的设计与拉胀性/Molecular Design and Auxeticity of 2D and 3D Inverted-hexamer-like Molecules,工作年限:2000.2~ 6)、刘洋(含特殊包埋体复合材料的泊松比与拉胀性/The Poisson Ratios and Auxetic ity of the Composites

Containing Special Inclusions,工作年限:2000.2~ 6)、黄莹(含拉胀球复合材料泊松比的模拟计算/Computer-Simulation Calculation of Poisson Ratios of the Composites Containing Spherical Inclusions,工作年限:2000.2~ 6)、张燕峰(计算机模拟复合拉胀材料负泊松比的产生条件/Computer-simulation-determined Conditions for Producing Negative Poisson Ratios in Composites of Auxetics,工作年限:2001.2~ 6)、廖炜(具有特殊微结构的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尝试制备及拉胀性研究/Preparation and Auxeticity Study of Polymer Composites Possessing Special Microstructures,工作年限:2001.2~ 6)、张罡(拉胀聚合物在分离中的应用初探/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Auxetic Polymers in Separation,工作年限:2001.2~ 6)、袁自冰(拉胀复合拉胀材料的有限元法计算机模拟/FEM Simulation of Auxetic Composites,工作年限:2002.2~ 6)、史朝胜(自编程实现分子结构优化初探/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Programming of Energy Minimization of Molecular Structures,工作年限:2004.2~ 6)、王胜地(拉胀聚滤膜的制备和性能测试/Preparation of Auxetic Filter Membranes and Examination of Their Separation and De-fouling Properties,工作年限:2004.2~ 6)。

1992.12获得国家教委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5.0万元人民币的资助(负泊松比高分子材料及高分子形体理论,1993.1~1996.12)。

1994.10获得北京大学北大方正基金1.5万元人民币的资助(大分子形体理论及拉胀高分子合成,1995.1~1995.12)。

1995.08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基金8.0万元人民币的资助(拉胀高分子的分子设计与计算机模拟,1996.1~1998.12,主持)。

1995.10获得国家教委优秀青年教师基金7.5万元人民币的资助奖励(拉胀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1996.1~1998.12)。

1995.12在中国《高分子通报》期刊上单独署名发表回国后第一篇有关拉胀的(中文)论文(知识介绍或综述)“拉胀聚合物/Auxetic Polymer”(魏高原,拉胀聚合物,高分子通报,(4),234-236,1995/Gaoyuan Wei, Polym Bulletin (Beijing) (4),234-236,1995)

1996.12获得英国皇家学会王宽诚基金(国际合作)约20.0万元人民币的资助(拉胀分子的合成及复合材料拉胀性理论分析,1997.5~ 1998.4,合作者:Professor Sir Sam Edwards, FRS and Dr Stephen C Moratti;Royal Society KC Wong Fellowship & A University of Cambridge-Peking University Joint Research Program)

1998.10获得国家科委攀登项目“高分子凝聚态物理中的基本问题”基础研究基金(横向合作)2.0万元人民币的资助(拉胀复合材料理论研究,1999.1~ 2000.12,合作者:中科院化学所赵德禄研究员)。

1998.08发表短文:拉胀聚合物,《当代化学前沿》,1998,676-477

1998.10在荷兰Physica期刊上与Sir Sam Edwards联名发表第一篇有关拉胀复合材料的论文“Auxeticity windows for composites”(Gaoyuan Wei, S F Edwards, Physica 258,5-10,1998)。

1998.11在美国Physical Review E期刊上与Sir Sam Edwards联名发表第二篇有关拉胀复合材料的论文“Poisson ratio in composites of auxetics”(Gaoyuan Wei and S F Edwards, Phys Rev E58,6173-6181,1998)。

1998.12发表词条:拉胀高分子,《高分子辞典》,1998,418-419

1999.02 获得美国宝洁公司亚洲总部(P&G Asia)基金(横向基金)约65.0万元人民币的资助(拉胀纤维的设计、合成与性能,1999.6~2001.9,合作者:冯新德院士,曹维孝教授)。

1999.08在荷兰Physica期刊上与Sir Sam Edwards联名发表第三、四篇有关拉胀复合材料的论文“Effective elastic properties of composites (I/II) Nearly spherical/disk- and needle-like inclusions”(Gaoyuan Wei, S F Edwards, Physica 264,388-403/404-423,1999)。

1999.12应邀出席于1999年12月12-14日在杭州召开的“高分子凝聚态物理中的基本问题”(基础研究)攀登项目汇报会,并作报告“无序复合材料平均场理论的高次项修正”。

2000.06发表词条:拉胀高分子,《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卷)》,2000,000-000

2000.07在《中华新论》第1卷中发表回国后第二篇有关拉胀的(中文)综述论文:魏高原,拉胀性高分子材料及其研究现状,《中华新论》,第1卷,武京湘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2000,第260页。

2000.08与博士生吴红枚一起出席在黄山召开的国际高分子物理学术会议,并作学术报告“The poisson ratio of molecular auxegens”(G Y Wei, H M Wu, B N Jia,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olymer Physics, Preprints, p. 50, Huangshan, CHINA, September 13-17, 2000)

2001.08应邀出席于2001年8月13-15日在北京西郊宾馆召开的国家“863项目-高性能结构材料技术发展战略”研讨会,并作报告“高性能拉胀聚合物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

2001.09在《二十一世纪中国改革发展论坛文集》中发表综述论文:魏高原,拉胀性高分子材料及其研究现状,《二十一世纪中国改革发展论坛文集》,2001,第482-3页。

2001.10与博士生吴红枚一起出席在杭州召开的国际功能超分子体研讨会,并作学术报告

(魏高原G “Approaches to self-assembly of linear chains into auxetic macromolecular networks”

Y Wei,吴红枚H M Wu,贾炳南B N Jia,袁金颖J Y Y uan,徐旭荣,X R Xu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Functional Supramoelcular Systems,浙江大学邵逸夫科学馆,杭州Huangzhou,CHINA, 2001年10月28-29日, Preprints, p.86)

2002.08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基金22.0万元人民币的资助(功能性高分子介关体系的计算机模拟,2003.1~2005.12,主持)。

2002.10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基金75.0万元人民币的资助(环境下聚合物亚稳定态相结构的演变研究,2003.1~2006.12,北大部分的主持人,合作者: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部分的主持人何天白、美国Akron大学程正迪/S Z D Cheng)。

2003.01在中国《材料导报》期刊上单独署名发表回国后第三篇有关拉胀的(中文)论文(综述)“拉胀材料研究进展/Advances in Research on Auxetic Materials”(魏高原,材料导报,17(1),8-10,2003/Gaoyuan Wei, Mater Rev (Beijing) 17(1),234-236, 8-10,2003)

2004.02在中国《高分子学报》期刊上与博士生吴红枚联名发表回国后第四篇有关拉胀的(中文)论文(也是第一篇正式中文研究论文)“几种自组装拉胀分子网络的分子模拟

/Molecular design of several types of self-assembly auxetic networks”(吴红枚魏高原,高分子学报,(2),201-207,2004/WU Hongmei, WEI Gaoyuan, Acta Polymerica Sinica (2),201-207,2004)

2004.04在中国《高分子学报》期刊上与博士生吴红枚联名发表回国后第四篇有关拉胀的(中文)论文(也是回国后第一篇正式中文研究论文)“几种自组装拉胀分子网络的分子模拟/Molecular design of several types of self-assembly auxetic networks”(吴红枚魏高原,高分子学报,(2),201-207,2004/WU Hongmei, WEI Gaoyuan, Acta Polymerica Sinica (2),201-207,2004)

2004.05在《庆祝北大高分子5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发表题为“A Brief Review on Auxegen-Based Molecular Design of Auxetics”的综述论文(Gaoyuan We, in: Contemporatory Topics in Advanced Polym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ited by Q F Zhou and S Z D Che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Beijing, 2004, pp. 132-134)。

2004.06应邀赴英国剑桥大学物理系、化学系访问并在Moratti组做学术报告,尔后经法国巴黎、德国柏林赴波兰出席首届国际“拉胀物及相关系统”研讨会,并作主旨报告“Modelling of one, two and three dimensional molecular auxetics”。

2004.08在中国英文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上与博士生吴红枚联名发表回国后第五篇有关拉胀的论文(也是回国后第一篇英文拉胀研究论文)“Molecular design of new kinds of auxetic polymers and networks”(Hong-mei Wu and Gao-yuan Wei,Chin J Polym Sci 22(4),355-362,2004)

2004.12在波兰英文期刊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上与博士生吴红枚联名发表回国后第六篇有关拉胀的论文(也是回国后第二篇英文拉胀研究论文)“An approximation method for simulating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Poisson?s ratios of self-expanding auxegens”(Hongmei Wu and Gaoyuan Wei,Comput Methods Sci Tech 10(2),229-234,2004)

2005.03在德国英文期刊Physica Status Solidi上单独署名发表回国后第七篇有关拉胀的论文(也是回国后第三篇英文拉胀研究论文)“Design of auxetic polymer self-assemblies”(Gaoyuan Wei,Phys Stat Sol (b) 242(3),742-748,2005)

2005.08应邀赴波兰出席第二届国际“拉胀物及相关系统”研讨会,并作邀请报告“Simulation of the first man-made re-entrant organometallic network”。

2005.10组建“北京球环拉胀科技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总经理。

附录一:会议报告及摘要

"柔体形体及复合材料拉胀性理论:⒈最大形体不对称效应;⒉'拉胀性窗口的存在",魏高原,北京大学化学学院1999年学术交流会,北京,1999年8月26-270日,第91-92页。

"拉胀基元的分子设计",魏高原,吴红枚,贾炳南,北京大学化学学院-药学院2000年学术交流会,北京,2000年8月23-25日,第76页。

"The Poisson ratio of molecular auxegens ",G Y Wei, H M Wu, B N Jia,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olymer Physics, Preprints, p. 50, Huangshan, CHINA, September 13-17, 2000。

"拉胀基元及其聚合物的分子设计:Minimizer 和Mechanical Properties 模块应用体会",魏高原,吴红枚,MSI、MDL用户研讨会论文集(材料科学),北京,2000年10月29-31日,第104页。

"高性能拉胀聚合物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魏高原,高性能结构材料技术发展战略研讨会,北京,2001年8月13-15日。

"拉胀基元的分子设计与人工合成",吴红枚,徐旭荣,袁金颖,魏高原,北京大学化学学院-中科院化学所2001年学术交流会,北京大学交流中心,北京,2001年8月22-24日,第P106页。

"An approach to self-assembly of linear chains into an auxetic macromolecular network",魏高原,吴红枚,贾炳南,袁金颖,徐旭荣,国际功能超分子体系研讨会(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Functional Supramoelcular System),浙江大学邵逸夫科学馆,杭州,2001年10月28-29日。

“Modelling of one, two and three dimensional molecular auxetics”, The Workshop on Auxetics and Related Systems, Bedlewo-Poznan, Poland, June 27-30, 2004, Preprints, p.132

附录二:出访及会议报告

"Negative Poisson ratios in a network of randomly oriented microstructures",Theory of Condensed Matter Group, Cavendish Laboratory, University of Cambridge,Cambridge, England,1991年11月5日。

"负泊松比高分子网络的理论模型"(大会报告),中国化学会1992年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长春,1992年8月15-19日。

"高分子形体分布和负泊松比高分子网",北京大学力学系,北京,1993年3月。

"柔体形体和尺寸及拉胀高分子网络的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教研室,北京,1993年9月。

"柔性高分子的形体及高分子拉胀性",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广州,1994年4月18日。

"拉胀高分子网络的理论模型",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南京,1995年10月16日。

"Ten years of auxetics research: where we are and are heading",Polymers & Colloids Group, Cavendish Laboratory, University of Cambridge,Cambridge, England,1997年8月。

"The Poisson ratio in auxetic composites",Polymers & Colloids Group, Cavendish Laboratory, University of Cambridge,Cambridge, England,1997年10月3日。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拉胀性理论及高斯链形体因子的精确计算"(开题报告),"高分子凝聚态物理中的基本问题"(基础研究)攀登项目汇报会,北京,1999年2月2日。

"Theory of auxetic composites ",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化学动力学组,北京,1999年3月。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of the auxeticity windows for different models of two-phase disordered composites",The 6th Conference of the Pacific Polymer Federation,广州,1999年12月7-11日。

"无序复合材料平均场理论的高次项修正","高分子凝聚态物理中的基本问题"(基础研究)攀登项目汇报会,杭州,1999年12月12-14日。

"环状分子的泊松比与拉胀基元设计",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上海,2000年9月4日。

"拉胀性纳米多孔滤膜在油田领域中的应用:水、油和高聚物的分离",纳米技术在油田领域应用座谈会,中石化集团公司科技委,2001年9月21—23日,北京。

"拉胀性窗口与高性能拉胀复合材料的研制",新世纪学术成果评选暨交流大会,发现杂志社-未来研究学会-中国经济科技管理交流学会,2001年9月26—28日,哈尔滨。

"The auxeticity windows of several theoretical models of two-phase disordered composites",首届中德高分子物理学术会议,北京,2002年8月。

“高分子体系的分子模拟:思路、方法与拉胀性计算实例”,首届分子模拟与化学、生物、材料信息学软件应用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创腾科技用户大会, 中国化学会计算化学专业委

员会、创腾科技有限公司主办,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协办, 2004年4月9日 - 4月12日, 上海青松城大酒店。

“拉胀材料的研发”, 北京球环拉胀科技有限公司首次筹备会议, 2005年07月17-19日,深圳蛇口。

“Simulation of the first man-made re-entrant organometallic network”,The 2nd Workshop on Auxetics and Related Systems, Bedlewo-Poznan, Poland, August 19-24, 2005,

“自组装多孔拉胀性聚合物薄膜在油井灭菌中的应用”,第2届纳米技术在油田中的应用”研讨会,2005年9月8-10日,北京昌平九华山庄。

“倒插蜂窝状配位高分子网络的分子模拟初探”,第二届全国分子模拟与信息技术软件应用研讨会暨第四届创腾科技用户大会,2005年9月15-17日,北京友谊宾馆。

中北大学《信号与系统》实验报告

信号与系统实验报告 班级: 姓名: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实验一 系统的卷积响应 实验性质:提高性 实验级别:必做 开课单位: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学 时:2 一、实验目的:深刻理解卷积运算,利用离散卷积实现连续卷积运算;深刻理解信号与系统的关系,学习MATLAB 语言实现信号通过系统的仿真方法。 二、实验设备: 计算机,MATLAB 软件 三、实验原理: 1、 离散卷积和: 调用函数:conv () ∑∞ -∞ =-= =i i k f i f f f conv S )()(1)2,1(为离散卷积和, 其中,f1(k), f2 (k) 为离散序列,K=…-2, -1, 0 , 1, 2, …。但是,conv 函数只给出纵轴的序列值的大小,而不能给出卷积的X 轴序号。为得到该值,进行以下分析: 对任意输入:设)(1k f 非零区间n1~n2,长度L1=n2-n1+1;)(2k f 非零区间m1~m2,长度L2=m2-m1+1。则:)(*)()(21k f k f k s =非零区间从n1+m1开始,长度为L=L1+L2-1,所以S (K )的非零区间为:n1+m1~ n1+m1+L-1。 2、 连续卷积和离散卷积的关系: 计算机本身不能直接处理连续信号,只能由离散信号进行近似: 设一系统(LTI )输入为)(t P ?,输出为)(t h ?,如图所示。 )t )()(t h t P ??→

)()(lim )(lim )(0 t h t h t P t =→=?→??→?δ 若输入为f(t): ??-?= ≈∑∞ -∞ =? ?)()()()(k t P k f t f t f k 得输出: ??-?= ∑∞ -∞ =? ?)()()(k t h k f t y k 当0→?时:?∑∞ ∞-∞ -∞ =? →??→?-=??-?==ττδτd t f k t P k f t f t f k )()()()(lim )(lim )(0 ?∑∞ ∞ -∞ -∞ =?→??→?-= ??-?==τττd t h f k t h k f t y t y k )()()()(lim )(lim )(0 所以: ? ?-?=-==∑?→?)()(lim )()()(*)()(21 2121k t f k f d t f f t f t f t s τ ττ 如果只求离散点上的f 值)(n f ? ] )[()()()()(2121 ∑∑∞ -∞ =∞ -∞=?-??=? ?-??= ?k k k n f k f k n f k f n f 所以,可以用离散卷积和CONV ()求连续卷积,只需?足够小以及在卷积和的基础上乘以?。 3、 连续卷积坐标的确定: 设)(1t f 非零值坐标范围:t1~t2,间隔P )(2t f 非零值坐标范围:tt1~tt2,间隔P )(*)()(21t f t f t s =非零值坐标:t1+tt1~t2+tt2+1 根据给定的两个连续时间信号x(t) = t[u(t)-u(t-1)]和h(t) = u(t)-u(t-1),编写程序,完成这

第八届(2013)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学术年会会议日程

第八届(2013)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学术年会会议日程 1月20日 1月20日上午 大会报告(912会议室) 08:30-09:00 开幕式致辞:姚檀栋,柴育成,张鸿翔等 20日上午 主持人:钟大赉 滕吉文 09:00-09:30 许志琴 印度-亚洲碰撞:从挤压到物质侧向逃逸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09:30-09:50 王二七 藏南冈底斯山隆升机制研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09:50-10:10 侯增谦 青藏高原南部岩石圈三维架构及其对成矿系统的控制:Hf同位素填图结果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10:10-10:30 张培震 青藏高原现今构造变形过程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10:30-10:40 茶歇 主持人:吴福元 王成善 10:40-11:00 王椿镛 环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岩石圈-软流圈变形的新视点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11:00-11:20 徐锡伟 青藏高原运动学模型讨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11:20-11:40 丁 林 可可西里-松潘-甘孜盆地分析与古特提斯洋演化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11:40-12:00 沙金庚 青藏高原中生代喜暖和喜冷软体动物的地质地理分布模式及其构造意义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午餐(二楼) 1月20日下午 专题报告: 大地构造、地球物理、盆山演化(会场一:912会议室) 主持人:张进江李海兵 付碧宏 13:00-13:20赵俊猛 青藏高原东西向构造差异及其对中国西北部盆山系统的影响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13:20-13:40李亚林 唐古拉山新生代构造特征与山脉隆升过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3:40-14:00付碧宏 新生代的东昆仑山脉何时崛起?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青藏高原隆升研究进展

青藏高原隆升研究进展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地球的“第三极”,其隆升机理和过程以及对周边乃至全球环境的影响,是当今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关键,涉及到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变化及多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牵涉到地球科学的方方面面,凝炼着地球科学的许多重大问题,其中青藏高原的隆升机制和过程就是众多问题的基础。 青藏高原抬升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强烈碰撞的结果。印度洋海底扩张研究揭示,大约于70Ma的白垩纪末,印度板块开始快速北进,最高速度达17cm/a。早期,印度大陆板块前端的大洋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简称“海-陆碰撞”),大洋板块厚度小、密度大,俯冲于欧亚大陆板块之下(图7-15左);晚期,大约在43Ma的中始新世,印度大洋板块俯冲殆尽,使印度大陆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接触和碰撞(简称“陆-陆碰撞”(图7-15右),大陆板块厚度大、密度小,很难俯冲。有学者把“海-陆碰撞”称为“软碰撞”(soft collision),“陆-陆碰撞”称为“硬碰撞”(hard collision)。从“软碰撞”到“硬碰撞”,印度板块北进阻力加大,速度明显降低(下降至5cm/a),但传递的力量更大,影响更深远,最终导致青藏高原大规模隆升。 图7-15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软碰撞(左)和硬碰撞(右) 关于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有许多不同的认识,例如:①青藏高原从40Ma前后的始新世开始隆升,至14Ma的中中新世左右达到5000m多的最大值,此后逐渐下降到现在的高度(Coleman等,1980)。②青藏高原在中新世晚期已经接近现今的高度,此后高原抬升缓慢(Harrison等,1992)。③青藏高原从40Ma开始缓慢抬升,至4Ma前后加速上升(徐仁等,1973)。④青藏高原在40Ma、20Ma分别有过1000m多的隆升,后又经准平原化作用使地面降低,最后于4Ma以后才急剧隆升到4000m的海拔高度(李吉均等,1979,1998)。 关于青藏高原的隆升机制,也有多种不同的假说,较有影响的有以下几种: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发展趋势_龙立荣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发展趋势* 龙立荣方俐洛凌文辁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100101)暨南大学人力资源研究所(广州 510031) 摘要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国外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常用方法、职业生涯管理的有效性评价方法、职业生涯管理应用时的注意事项等,并针对职业生涯管理实施的现实价值问题所引发的争论进行了介绍,通过对职业生涯管理的修正论、过时论、折衷论的比较和分析,最后,作者主张组织和个人共同对职业生涯发展负责,实现双赢。? 关键词组织,职业生涯管理,方法 分类号 B849:C93 1 引言  许多企业如IBM 、Xerox、Hewlett-Packet、Disney等都相继在企业中实施了组织职业生涯管理,而且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成为许多企业纷纷仿效的榜样。所谓组织职业生涯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成组织和个人的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旨在开发人的潜力的措施。职业生涯管理主要包括两种:一是由组织主动实施的职业生涯管理,简称组织职业生涯管理(organizational career management);二是由个人主动进行的职业生涯管理,简称自我职业生涯管理(individual career management)。这里主要介绍组织职业生涯管理。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对组织和个人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组织的作用表现在,第一:使员工与组织同步发展,以适应组织发展和变革的需要;第二:经过职业生涯管理,一旦组织中出现了空缺,可以很容易在组织内部寻求到替代者,以减少填补职位空缺的时间;第三:从组织内部选择的员工在组织适应性方面比从外面招聘的强;第四:满足员工的发展需要,可增加对组织的承诺,使员工特别是优秀员工能留在组织中。对个人的作用表现在,第一:通过组织职业生涯管理,能获得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机会,为发挥自己的潜力奠定基础;第二:通过职业管理活动,可在组织中学到各种有用的知识,从而增加员工自身的竞争力;第三:能满足个人的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进而提高生活质量,增加个人的满意度[1,2]。 2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方法  Gutteridge(1986) [3]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方法。其操作思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组织对个人的职业生涯管理  第一,给个人提供自我评估工具和机会。具体方法有:①职业规划讨论会。员工参与 收稿日期:2001-03-21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9700011)资助。

中北大学信号及系统历年考题

09/10 学年 第 二 学期末考试试题(B 卷) 课程名称 信号与系统 使用班级: 08050941/42 一、填空题(共 20 分 每小题 2 分) 1、 =? -dt t 232 3))(sin(ππδ( )。 2、已知某系统的频率响应函数()H j ω,则系统输入为0()cos()x t A t ω=时,系统的稳态响应为y(t)=( )。 3、若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单位冲激响应 h(t)=)2(-t δ, 则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 g(t)=( )。 4、已知频域信号X(ω),则时域信号x(t)在t=0处的表达式为( )。 5、 连续信号x(t)的最大频率为100kHz,经均匀采样后变为理想数字信号,由样值序列不失真地恢复出x(t),则采样周期的最大值不得超过( )。 6、经测试某理想低通滤波器的其阶跃响应的上升时间r t 为20us ,则此理想低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c f =( )。 7、无失真传输系统的时域特性为( )频域特性为 ( )、( )。 8、减小混叠失真的措施有:( )、( )。 9、离散系统的单位样值响应h(n)满足( )时,系统是稳定的。 10、连续信号的卷积可按( )、( )、( )、( )、 ( )五步进行。

二、分析题( 共 15 分 ) 已知某线性时不变系统传输函数的零极点图为图1所示,且()20=+h ,试分析: 图1 1)系统的稳定性。 2)系统的传输函数。 3)系统的频率响应函数。 4)输入()()t t x sin =作用下的稳态响应。 三、计算题( 共 30 分 每小题 15 分 ) 1. 已知线性时不变系统''()5'()6()3'()8()y t y t y t x t x t ++=+,当激励为()()t x t u t e -=时,其完全响应为235()(3)()2 t t t y t u t e e e ---=+-。 求: 1) 系统的冲激响应函数、传输函数; 2) 系统的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 3) 系统模拟框图和起始状态。 2.系统的差分方程为()4(1)3(2)()y n y n y n x n --+-=,试求()()2n x n u n =, 1 (1)0,(2)2 y y -=-= 时的零状态响应、零输入响应和单位样值响应。

95后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研究 (2)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_ 95后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研究 学院_________ 管理学院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及班级________ 工商管理1501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刘香君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150205010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 __________ 张秋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在当代已经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职业生涯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里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因此具有了重要的意义。当前新生代的95后员工出入职场,对其职业生涯管理问题进行探究对企业以及员工个人均有重要的作用,故而本文以重庆江渝建筑有限公司为例对95后员工职业生涯管理情况进行探究。本文应用文献分析法,在分析我国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揭示了职业生涯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进行了相关分析,提出了改善职业生涯管理的对策,旨在为企业提供借鉴,帮助企业在职业生涯管理中上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达到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双赢。 关键词:职业生涯管理;95后员工;个人发展;企业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career managemen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t present, the post-95 employees of the new generation enter the workplace, and the exploration of their career management issu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for enterprises and individual employee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take Chongqing Jiangyu Construction company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career management of post-95 employe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areer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n China, this paper focuses on revealing the common problems in career management and analyzes them. It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career management and aims to provide enterprises with strategies. Learn from, help companies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ir management level in career management, and achieve a win-win situation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employees. Key words:career management; post-95 employees; personal development; enterprise development

信号与系统大作业

中北大学 信号与系统综合性报告 学院:仪器与电子学院 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 学号姓名:王鹏 学号姓名:张艺超 学号姓名:郭靖锋 学号姓名:蔡宪庆 学号姓名: 指导教师: 张晓明 2019年5 月13 日

1 设计题目时频域语音信号的分析与处理 2 设计目标对语音信号进行时频域分析和处理的基本方法 3 设计要求 1)分别录制一段男生和女生语音文件及相应有明显高频或低频干扰的语音文件*.wav,并将文件导入Matlab中; 2)分别分析各段语音的频谱,绘制其频谱图,分析语音信号和干扰信号的频段; 3)设计相应的滤波器,剔除含干扰的语音段的干扰信号,并分析滤波信号的频谱; 4)生成滤波后的语音文件,分析听觉效果。 4 理论分析 声音作为一种波,频率在20 Hz~20 kHz之间的声音是可以被人耳识别的 通过查阅资料显示,实际人声频率范围 男:低音82~392Hz,基准音区64~523Hz 男中音123~493Hz,男高音164~698Hz 女:低音82~392Hz,基准音区160~1200Hz 女低音123~493Hz,女高音220~1.1KHz 声音作为波的一种,频率和振幅就成了描述波的重要属性,频率的大小与我们通常所说的音高对应,而振幅影响声音的大小。声音可以被分解为不同频率不同强度正弦波的叠加。这种变换(或分解)的过程,称为傅立叶变换(Fourier Transform)。傅里叶变换之后可以得到男女声的频谱,从而分析男女声的特点,观察男女声频率集中的区域,在声音中加入高频噪声,分析高频噪声频率的分布,从而设计巴特沃斯滤波器进行滤波。 5 实验内容及步骤 5.1 获取音频文件 5.1.1 通过手机录音可直接获取wav音频文件,对于噪声的添加,我们选择单独录制高频 件,读取音频数据,在时域领域上相加,便获取到含有高频噪声的音频 5.2 音频的时域处理 5.2.1 wav属于无损音乐格式的一种,其文件包含采样频率,左右声道数据,在处理时, 由于我们使用的是matlab2012a,且录制时只有一个声道,可使用函数wavread()读取到一个一维数组,使用plot函数即可获取其音频时域图像 5.3 音频的频域处理 5.3.1 对于音频数组,我们采用fft函数进行傅里叶变换,获取到的是对称的复数数组,数组的前一半即为其频域,同样使用plot将其画出。 5.3.2 观察频域图,分析男女声特点。 5.4 噪声的去除 5.4.1 分析高频噪声频谱,找到合适的截止频率,设计巴特沃斯滤波器对高频噪声进行过滤。 5.4.2 将去除噪声的数组转换成音频文件

承诺升级研究述评_邓子鹃

承诺升级研究述评 邓子鹃1,徐富明2 ,李 斌 2 (1.淮阴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江苏淮安223001;2.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0079) 摘要:承诺升级是指决策者面对前期投入的消极后果,仍然坚持向某一项目投入资源的现象。多重现象有多种理论解释,其影响因素包括决策者变量、投资变量和环境变量。为了避免管理者承诺升级使组织的资源遭受重大损失,可以采取管理措施来预防承诺升级的发生或者降低承诺水平。关键词:承诺升级;理论解释;过程模型;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C9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961(2010)06-0047-07 A Review of Escalation of Commitment DENG Zi -juan 1,XU Fu -ming 2,LI Bin 2 (1.Faculty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Jiangsu 223001,China ; 2.School of Psychology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China ) Abstract :Escalation of commitment (EOC )refers to a phenomenon in which decision -makers persist to invest resources to a failing action.Organizations often suffer losses from Managers'EOC.So de -escalation is impor-tant for managers and organization.Based on the review of EOC's implication ,explanation theories ,process model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some suggestions for managers'de -escalation in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are provided. Key words :escalation of commitment ;explanation theory ;process model ;influencing factor 收稿日期:2010-09-25 作者简介:邓子鹃(1977-),女,湖北孝感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组织行为与管理心理研究。 0引言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经济全球化和竞争白热 化,商业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多变,管理决策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因素和风险。Certo 等人(2008)指出,正确的决策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以及个人的职业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管理者需要慎重作出决策,他们能否做出快速的、广泛支持的、 有效的决策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组织的绩效。虽然经济学家主张决策应该是理性的,但是,现实中的决策者却容易将经济学原理抛到脑后,跌入“行为陷阱”中。斯科特在《判断与决策》中指出,行为陷阱(behavioral trap )指个人或群体从事一项很有前景的工作,最后却变得不尽人意并且难以脱身。有一种典型的行为陷阱称作“投入陷 阱” (investment trap ),指个体因为过去的投资而不得不继续向失利的项目投资。组织管理者在决策 过程中也倾向于向失利的项目继续投入资源, 即“承诺升级”。 1承诺升级的含义与研究范式 Staw (1976)首次提出承诺升级(Escalation of Commitment ,EOC )的概念(亦有人译为“承诺续扩”),并将其定义为“决策者在面对失败的结果 时,却仍然决定向先前的行动继续投入资源的现象” 。Brockner 和Rubin (1985)将“承诺升级”称做“决策嵌陷”(decision entrapment ),认为它是一种“个人面对失败时却仍然扩大其对先前选择的承诺,试图以持续的行动使先前的投资转变成正面结果的决策历程。”此外,承诺升级还是“沉没成本 效应” (Sunk Cost Effect ,SCE )的一种特殊形式。Arkes 和Blumer (1985)对沉没成本效应的定义是“先前投入的时间、金钱或其他资源会影响个体后来的决策” 。虽然承诺升级和沉没成本效应都是第19卷第6期淮阴工学院学报Vol.19No.62010年12月Journal of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c.2010

中科院高原生物适应与进化重点实验室简介

中科院高原生物适应与进化重点实验室简介 实验室简介 中国科学院高原生物适应与进化重点实验室是在1994年建立的“青藏高原生物适应性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开放实验室”基础上,以我所40余年对青藏高原进行的长期考察、监测和取得的成批研究成果为基础建立起来的。2008年12月,经中国科学院正式批准建立,并定名为“中国科学院高原生物适应与进化重点实验室”。本实验室是目前以青藏高原生物及生态系统为专门研究对象的首家实验室,本实验室的建立为国际、国内科学家开展高原生物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平台,也是我国高原生物科学研究走向国际的纽带。 研究队伍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65人,包括研究人员55人,技术人员7人,管理人员2人,研究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43人。学术

带头人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4人,博士生导师17人。实验室现有在站博士后3人,研究生90人,博士研究生37人,硕士研究生53人。已形成了老中青结合,以中青年研究人员为核心、以研究生为主要力量的研究队伍。 研究方向 通过对高原生物物种的进化过程,适应性与抗逆性的遗传及繁殖、生理生态特征、化学成分特征,生物与极端环境耦合关系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阐明高原生物的起源模式、种群分布式样与生存适应机制、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发现对人类有用的新生物学性状及其基因资源,为建立该地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进而保障该地区和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 研究领域 1.高原生物适应机制与基因资源利用 利用野外观察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开展:(1)高原动植物的繁殖对策和生存机制;(2)生物对高原环境的生理生化应答及其化学成分特征;(3)高原习服的分子生物学机制;(4)功能基因的进化、表达与调控。 2.高原生物进化与多样性形成机制

青藏高原研究论文合集

A review on applying ventilated double-skin facade to buildings in hot-summer and cold-winter zone in China 生态发展2010-08-17 11:08:33 阅读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中国通风双层幕墙在夏热冬冷地区建筑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Volume 14, Issue 4, May 2010, Pages 1321-1328 Juan Zhou, Youming Chen 建筑节能和可持续发展,是造成对被动式太阳能系统的新的兴趣。其中,双幕墙(DSF)的证明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和有希望的。色散位移光纤是由两种不同的建筑,是由通风玻璃幕墙空气腔分隔层形成的信 封。 The need to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buildings is causing a new interest towards passive solar systems. Among them, double-skin facade (DSF) proves to be extremely attractive and promising. DSF is building envelope formed by two layers of different glazing facades which are separated by a ventilated air cavity.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experiences from the Hai Hua ecological industry pilot zone (HHEIPZ) project in China 生态发展2010-08-17 11:09:25 阅读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资源:经验,从海华生态产业试验区(HHEIPZ)在中国的项目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Volume 18, Issue 5, March 2010, Pages 447-453 Changhao Liu, Kai Zhang, Jiaming Zhang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its ecological impacts in the Qinghai–Tibet region 生态发展2010-08-17 11:10:57 阅读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青藏地区的能源消费对生态的影响:现状和未来前景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In Press, Uncorrected Proof, Available online 30 July 2010 Xiaoge Ping, Zhigang Jiang, Chunwang Li

[职业生涯,路径,大学生]基于自我管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自我管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路径研究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和复杂,这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提出了迫切要求。本文通过调研对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进行探讨,同时从自我管理视角来分析其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运用,最后提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具体路径,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自我管理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路径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ath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Based on Self-management XIAO Min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61006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ollege students increasingly severe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the complex,which is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made an urgent request. Through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tudents to discuss career planning, b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lf-management to analyze its use in the career planning. Finally,the specific path of development of career planning, provide reference for university personnel training. Key words self-management; career planning; development path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重要时期,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和就业形势的变化来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帮助大学生在校期间开展积极有效的职业规划,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水平,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重要的问题。 1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1.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模糊 本文对四川某高校一文科学院238名学生进行调研,调研显示(图1):从长期目标来看,对“自己未来三到五年的学习与工作计划非常清楚”的只有 4.13%的同学,49.59%的同学对于未来3~5年的目标是不太清楚。学生普遍存在缺乏正确的自我定位和长远合理的路径目标,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时缺乏前瞻性。 图1 调研显示(图2),“非常清楚自己的能力、性格等方面的优势和劣势”的只有7%的同学,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等课程教育后仍有27.7%的同学对自己能力、性格等方面的优势和劣势

青藏高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青藏高原对全球变暖的三方面响应 摘要: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积雪却出现了增加, 但是各地区积雪变化趋势可能并不一致,或者存在差异;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敏感区,变暖幅度可能比周围平原地区高出一倍;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正在发生变化。 关键词:全球变暖高原积雪气候变化生态环境 引言:积雪的增加必然对气候变化特别是区域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在青藏高原的高度上,如此大范围的积雪增加,对气候变化尤其是对中国的天气气候有什么影响?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积雪增加的原因是什么?西方工业国家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肇事者,而青藏高原是受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导致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又表现出了哪些响应呢? 1、全球变暖引起的高原积雪变化是气候系统中比较活跃的因子,对气候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它既是最活跃的环境影响因素,也是最敏感的环境变化响应因子,青藏高原地处纬度低,平均海拔4 000 m以上,积雪是高原下垫面的一个重要特征,一方面它反射能力强,热传导性差;另一方面融化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量及其水文学效应,使土壤增湿降温,将会改变积雪地表面的辐射平衡和大气热状况,引起大气环流变化,从而对区域气候产生影响[1] 。气候变化总是伴随着冰雪的演变。监测积雪的变化,检验积雪的变化趋势,在探测全球气候变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欧亚大陆积雪出现了减少[2],而青藏高原积雪却在增加[3]。作为一种重要的陆面强迫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 80 年代, 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大约 0.6℃[4], 以

全球变暖为突出标志的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可能对生态系统及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已经引起了科学家、各国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作为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已成为继南、北极之外又一个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地区[5], 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不仅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部分, 而且对全球气候波动也可能起到触发器和放大器的作用。随着80年代以来全球迅速增温,北半球积雪面积十分显著地减少,达到NOAA卫星观测以来的最低值;而高原积雪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则表现为增长趋势,年振幅从60年代到80年代明显加大。随着80年代全球迅速增温,北半球春、秋、夏三季积雪面积自1987年以来在显著减少,并且与北半球气温呈负相关,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近20年来北半球温带春季积雪面积的减少导致那里春季增温。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冬季积雪仍维持在多年平均值上下,并未出现减少趋势,虽然冬季升温最为显著。与此同时,雷达测高结果表明格陵兰冰盖表面高程在增加,南极冰盖从60年代中以来雪积累率也在增加。降雪量增加是极寒冷地区气候转暖的特征。根据李培基文章[3]所述, 青藏高原积雪和两极地区积雪一样,它与气候相互作用的性质与温带地区截然不同,这里增温将导致降雪量的增加。这种气温一降雪量之间的正反馈作用将不同程度地抵消积雪反射率一气温正反馈作用。虽然高原作为一个整体,积雪量是随全球增温而增加,但是各地区积雪变化趋势可能并不一致,或者存在差异。那么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之下,北半球春、秋、夏季积雪面积减少,但是青藏高原积雪却出现了增加趋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刘华强等[6]认为东亚冬季风的减弱、高原南侧冬春季西风的增强及西风扰动的活跃是造成青藏高原冬春积雪显著增多的主要原因。只有弄清楚高原积雪增加的原因,才能预测积

中科院各所自然地理考研真题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1号 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专 自然地理学6554 8814 一、分析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课 二、分析植被对水循环影响的主要途径。院 三、根据蓄库不同,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主要可以分为几种主要类型?每种类型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业 四、举例分析地方气候对地域分异的意义。200092 五、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2010年 纬度对流层季风河流地下水矿化度地貌土壤质地生物群落生态平衡地域分异规律 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土壤的一般形态自然区划的原则气候变化的原因水循环气候系统的五个组成部分(25)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25)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所研究生试题自然地理学试题 2003年一名词解释 大气环流洪积扇土壤结构沙漠化植物群落定振波俯冲型板块干洁空气雪线潜水 二简答 1 简述地球的圈层构造。 2 图示大气的垂直分层。 3 简述地貌的成因。 4 简述主要的成土过程。 5 简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三论述 1 试述影响流域水量平衡的因素及水量平衡方程? 2 论述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未来气候可能的变化? 2004年 一名词解释 承压水雅丹林德曼效率准平原3S ENSO 生物圈种群土地流量干燥度泥石流非地带性牛轭湖 二简答题 1、简述气候变化的原因 2、简述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简述自然区划的原则 4、简述大气中水汽凝结的基本条件 5、简述风蚀作用的过程 6、影响土壤发育的因素 三综述题 1、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调节作用

2、论述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在水土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调控对策 中科院地理所自然地理 2004年 名词:1.生物圈2.气候3.太阳辐射4.降水5.径流6.风蚀作用7.植物群落8.土地退化9.土壤剖面10.地域分异规律 简答:1.气候变化 2.基本地貌类型 3.水量平衡 4.成土学说 5生态系统的组分与结构 论述:1.试述地带性学说 2.试述中国自然界的最基本特征 2005年 名词:1.矿物2.地下水的总矿化度3.季风4.河流5.地域分异规律6.生物群落7.对流层8.土壤9.(忘了)10.(忘了) 简答: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2.自然区划原则 3.土壤的物质组成 4.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5.影响地貌形成因素 论述:1.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分科以及各学科的联系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0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自然地理 一、分析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30分) 二、简述土壤发育的气候因素。(30分) 三、举例说明陆地生态系统空间分布格局及形成因素。(30分) 四、简述不同尺度的地域分异。(30分) 五、简述河流补给的形式及各自特点。(30分) 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 1999年生态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试题 (综合自然地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节律性 2、地域分异 3、垂直带谱 4、自然区划

青藏高原冰芯研究进展

第14卷第2期1999年4月 地球科学进展 ADVANCE I N E ARTH SCIE NCES Vol.14 No.2 Apr.,1999青藏高原冰芯研究进展 杨 保 ,施雅风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08) (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00) 摘 要:青藏高原冰芯研究是恢复该地区古气候、环境变化的有力手段,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对青藏高原冰芯研究在稳定氧同位素、冰川积累量、冰芯的断代以及冰芯记录的环境指标等四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的评述,总结了冰芯记录所恢复的气候、环境变化研究成果,并对当前青藏高原冰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青藏高原;冰芯研究;环境变化 中图分类号:P343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166(1999)02-0183-06 冰盖和冰帽是研究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最可靠的天然档案馆。从冰川上的适当部位钻取冰芯加以分析,是目前重建高分辨率古气候、环境的重要手段。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是冰芯研究最早的地区,在气候变化研究中起领先的作用。但是,仅仅依靠南北极冰芯来解释全球气候环境变化是不够的,必须以中纬度地区的冰芯研究作桥梁,才能最终解决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机制。作为 世界第三极 的青藏高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中纬度)和海拔高度(平均4 5km),成为两极之外人们最感兴趣的冰芯研究热点地区。在此种背景下,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与美国俄亥俄大学Byrd极地研究中心合作,分别于1986、1987年在祁连山敦德冰帽成功地钻取了三根各长140m左右的深孔冰芯,揭开了青藏高原冰芯研究的序幕。从1990年开始,又于西昆仑山古里雅冰帽、希夏邦马冰帽多处钻取冰芯,最深达309m。1997年,中国、美国、俄罗斯、秘鲁、尼泊尔国合作,在西夏邦马峰达索普冰川钻取了三根长分别为159 62m、149 23m、167 14m的深孔冰芯 1 。青藏高原冰芯研究的大规模展开,标志着青藏高原冰芯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1 青藏高原冰芯记录所反映的气候环 境信息 从气候变化的角度看,青藏高原是一个 敏感区 和 启动区 。由于发生于地质历史上的气候事件没有仪器观测记录,故研究古气候时常用一些代用指标来进行。在冰芯研究中,以 18O指示温度、冰川积累量代表降水,已成为冰芯研究中的基本方法。下面从 18O、冰川积累量以及冰芯的断代方面阐述青藏高原冰芯所反映的气候信息。 1 1 18O是指示温度的良好指标 18O能否正确反映温度效应,是研究青藏高原古气候变化要解决的首要环节之一。围绕敦德冰芯,姚檀栋等 2~9 对此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综合其研究方法,可归为两类:一是对每一次降水事件进行 18O 和温度的同步观测。通过对西宁(101 45 E,36 37 N)、德令哈(97 22 E,37 22 N)和沱沱河(96 26 E, 34 13 N)3个气象台站进行每次降水事件发生时的气温和 18O分析,发现二者具有正相关关系,尤其在德令哈最为显著,可表示为: 18O( )=0,66T a-13.5,R2=0.69(1)其中,Ta为温度,R为相关系数。它与地球上其他高山或极地气象台站具有相似性。 18O和温度关系说明,当 18O增减1 ,相当于温度增减1 5 。二是将个别降水事件汇总成逐月的平均状况进行研究。可得出类似的结论。不同之处在于 18O-T a的相关关系更加明显。同时,利用这种关系可以推断青藏高原地区的温度变化史。姚檀栋等 10 不仅对敦德冰 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 亚洲地区气候变迁与全球变化 (项目编号:KZ951-A1-202-04)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杨保,男,1971年5月生,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古气候的重建。 收稿日期:1998-05-25;修改稿:1998-08-18。

职业生涯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职业生涯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1.美国的研究 美国最著名的职业生涯管理研究者当属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研究院的E·H·施恩(Edgar H. Schein,又译雪恩)教授。他于1978年出版的《职业动力论》(Career Dynamics,中译名为《职业的有效管理》)一书中率先从职业发展观出发,勾勒出了个人与组织相互作用的基本图式,为我们认识个人成长和发展,组织发展与变革,管理角色与管理功能等领域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工具,该书由于首次提出了“职业锚”概念而成为职业生涯管理的经典著作。他在这一概念中指出,职业锚清晰地反映出当事人进入成年期的潜在需要和动机,它也反映了个人的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反映出被发现的才干。因此,在工作实践以前,职业锚是不存在的,在某种程度上由实际经验决定,不只是取决于个人的潜在才干和动机。 美国著名人力资源专家、犹他州立大学管理学系教授布鲁克林.德尔 (C. Brouklyn Deer)1986年出版了专著《管理新职业者—当代工作者的多种职业生涯成功向导》。书中论述了职业生涯的多样化,将职业生涯定位分为进取型、安全型、自由型、攀登型、平衡型五种类型,并对这五种类型职业者的特点及其管理进行了研究。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约翰B·米纳教授(John B. Miner)和佐治亚州立大学的唐纳德P·克莱思教授(Donald P. Crane)在1995年出版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前景》一书中作为影响绩效的因素之一论述了职业生涯开发,但其对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的观点不甚正确且缺乏信心。他们认为,通过职业计划和发展,使个人可以学会创造机会扬长避短。但公司究竟能够达到什么结果,还是个未知数.只有一些大的公司,在职业生涯方面作了些事情,但是这些公司目前也趋向于减少他们在这方面的工作力度。该书作者忽略人生发展的需求,以企业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看待职业生涯管理,对此工作的发展前途持保守、消极态度。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心理学教授亚瑟·谢尔曼(Arthur Sherman)等人认为:“七十年代越来越多的企业雇主认识到要使员工对个人职业生涯感到满意,他们倾向于建立能使员工在组织内达到个人目标的职业生涯计划。八十年代关注的焦点发生了变化,即:组织内的职业生涯开发被看作是能够在发生巨大变化的组织环境中满足业务需求的一 种工具。到了九十年代这一问题的焦点转移到两者的平衡上。现在,企业内的职业生涯开发被作为一种战略过程,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职业中个人的潜能,而且也是强化组织成功的一种途径。”与米纳教授的观点截然相反,谢尔曼教授的观点充满信心,因为他已经认识到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潜能,强化组织成功。最为宝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