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教材分析的基本框架

小学数学教材分析的基本框架

小学数学教材分析的基本框架
小学数学教材分析的基本框架

小学数学教材分析的基本框架

分析小学数学教材,首先要进行语言信息分析,弄清教材中语言和图表的含义,以求掌握教材的信息;其次,要进行逻辑分析,弄清教材中的概念、规律和方法的逻辑结构,以求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第三,要进行价值分析,对教材内容作出价值判断,以便确定某一具体内容在完成教学目标方面所起的作用;第四,要进行决策分析,即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以便进行教学设计。

一、言语信息分析

小学数学课文是由语言、图表和习题组成的。言语信息分析就是对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语句、图表的含义和习题的情境进行分析以求理解教材中每个词、每句话、每个图和每一段及每一题的内容。一般包括语义分析、图表分析和题意分析。

1.语义分析

语义分析,就是对教材中的语句进行分析,以求理解教材中每个词、每句话和每一段的内容。一般按照词义分析、句义分析、段意分析的顺序进行。

词义分析的目标是理解每个词的含义。在分析过程中,要注意区分常义与专义,如“梯形”、“高”;原义与现义,如“分数”;本义与近义,如“1米”和“l米的1”;广义与狭义,如“比例尺”。

句义分析的目标是理解每句话的含义。在分析过程中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抓住关键词语,如分数概念中的“单位1”和“平均分”;二是要考虑正、反两面,如分数定义中的“这样的”;三是要考虑如何将书面语言转换成儿童喜闻乐见的口头语言。

段意分析的目标是理解该段的含义。在分析过程中,首先要判明该段是何种性质的(引语、解说语、启示语、结语);然后要考虑用何种语速、语调、音量表达出来,是否需要面部表情和手势配合等等。

总之,语义分析是掌握理解语言含义的过程,又是对语言进行加工转换的过程。

2.图表分析

图表分析就是对教材中各种图表的含义进行分析,以掌握它提供的全部信息。它包括图画分析、图形分析和表格分析。

小学数学教材,特别是低年级教材中配有很多图画,这些图画大都是用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认识法则的。它是实物直观到语言直观的中介和桥梁,是学生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转折。充分发挥这些图画的教学功能,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因此,分析

小学数学教材时,必须对这些图画进行分析。图画分析要求弄清两个基本问题:⑴这是什么图形?⑵图中所揭示的数学知识是什么?

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特点之一是数形结合。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大量图形,这些图形是教材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对这些图形进行言语信息分析要求弄清:⑴图中画了些什么?

⑵它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如果作进一步的分析,还要弄清:它具有哪些特征?本质特征是什么?如果图形比较复杂,还要弄清组成这个图形的基本图形是哪些?它们是怎样组合的?有哪些对应的数量关系?等等。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多种形式的表格。如加减法口算表、乘法口诀表、数位表、统计表、表格式应用问题、表格式计算题,等等。对这些表格进行言语信息分析,要求弄清:⑴这是什么内容的表格?⑵它揭示或概括了哪些数学知识。

3.题意分析

题意分析就是对小学数学教材中配备的习题的内容含义进行分析。从形式上看,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题目有三种,即式题、文字题和综合应用问题。分析题意时,对于前两种题,重点在于弄清题目的要求。如,教材中经常出现下列两种题目:一是“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二是“用相同的时间,看谁算得又对又多”。这两种题有两个共同要求:一是《标准》中所说的,要求学生正确地迅速地计算;二是引入竞争机制,要求学生比一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两者又有差异,前者是指对于相同的内容,看谁算对全部题目所用的时间最少;后者是指在相同的时间内,看谁算对的题目最多。分析综合应用问题的题意,主要是弄清题材内容。即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给了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等等。

在对教材进行言语信息分析时,一般是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

二、逻辑分析

逻辑分析就是对教材的基础知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求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逻辑分析一般按要素分析、结构分析和过程分析的顺序进行。

1.要素分析

要素分析就是把教材内容分解为知识点,以求对这些知识点深入认识。它一般按两个层次进行。

第一层次,分析教材中有哪些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例如“元、角、分的认识”这一单元的基本概念有:人民币、元、角、分;基本规律有:1元=10角,1角=10分;基本方法:化聚。

第二层次,分析每一个概念、规则、方法内部的要点。一般地说,对于概念可作四个方面的分析:⑴这个概念的名称是什么?它与学生已有的概念有哪些联系和区别?⑵教材是怎样列举这个概念的正例和反例的?⑵这个概念的本质属性是什么?⑷这个概念在教材中的表现形式是怎样的?

对于规则,一般也可作三个方面的分析:⑴这是一条什么规则?它的表达形式是怎样的?

⑵教材是通过怎样的例证而揭示这一规则的?⑶这一规则在教材中的表现形式是怎样的?

对于方法,至少可进行两个方面分析:⑴这个方法应该怎样表述?⑵引用这个方法有哪几个步骤?

2.结构分析

数学教材应该用结构的观点来分析。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全部数学都可以按结构的建构来考虑。”所谓结构,就是一种不断重复的、相对不变的关系和联系。就是教材中各个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关系的方式。结构分析就是揭示组成教材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方式。

小学数学教材有三种基本结构,即知识结构、题目结构和教学结构。相应地,小学数学教材的结构分析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知识结构分析、题目结构分析和教学结构分析。(1)知识结构分析

知识结构就是小学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则、基本方法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它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按概念、规则、方法的包含关系组成的层次结构,另一种是按概念、规则、方法的推理关系组成的网络结构。因此,知识结构分析有两种形式,即层次结构分析和网络结构分析。

知识的层次结构分析就是理清概念、规律、方法的组成次序。例如,对一个单元教材的概念进行层次分析的方法是:先把这一单元的概念全部列出来,然后分析各概念之间组织的次序。拿“角的初步认识”来说,这一单元的概念有角、直角,直角是角的下位概念,角是直角的上位概念,它们的关系是上下关系,组成纵向层次。

知识结构的网络分析,就是理清概念、规则、方法之间的逻辑关系,一般有两个步骤:第一步,找网点,也就是找出一个单元或一册教材所有的概念、规则、方法;第二步,分析网点之间的连接方式,也就是分析各知识点是怎样联系成一个网络的。

⑵题目结构分析

教材的题目结构就是题目的分类与作用。从编排的角度来看,小学数学教材中题目有三

类:准备题、例题和习题。准备题的作用是为了引入新知识,使新识与旧知建立联系;例题的作用是为了阐明新知,使学生理解与掌握新知,习题的作用是巩固新知,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并发展学生的智能。教材中的习题又有三个层次:练习题、整理与复习题、总复习题。从知识的含量来看,练习题一般是针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而设计的问题,它解决一个一个“点”的问题;整理与复习题一般是针对一个单元知识而设计的问题,它解决把一个一个“点”串成一条“线”的问题;总复习题是针对一册教材中几个单元知识而设计的习题,它解决把几条“线”织成一个“面”的问题。各个层次的习题中,一般又有几个台阶。如练习题这个层次中就有三个台阶:①基础性练习题,其作用是巩固新授的知识;②综合性练习题,其作用是加深对概念、规律、方法及其系统的理解;

③思考性练习题,其作用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题目进行结构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每道题是属于何种类型,它处于哪个层次,是属于哪级台阶;二是与每道题目同步的数学知识是什么,也就是说,要解答这道题目需要哪些数学知识。

(3)解说结构分析

用来说明和解释各知识点(概念或命题)的发生过程的所有语句组成的结构,就是教材的解说结构。教材的解说结构由下列语句组成:

①引语,即引入新知识(包括新概念、新规律和新方法)的语句。或者从旧知的发展引入,或者从新知的作用引入。

②解说语,即解释和说明新知的语句,解说语包括举例、说明、解释和推断。举例就是举出能概括或归纳出新知的例子:说明就是指出新知的内涵、意义或作用;解释就是叙述新知的来源或根据;推断就是从新知直接推出另一些新知。

③启示语,即启发学生思考的语句。它不象解说语那样直接说出新知的内涵或根据,而是对学生提出要求或问题,或提供接近答案的提示,启发学生自己思考。

④结语,即叙述新知内容的语句。用它描述或定义一个概念,或者叙述一条数学规律或一个数学方法。

教材的解说结构分析就是分析每一语句(或语言段)属于何种类型,为合理地选择语气、语调、语速和音量提供依据。一般地说,引入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语气应亲切和蔼,语调应微微上扬,语速应适中;解说语应充分揭示新知识的内涵,语言要干净利落、清楚明白;启示语要饱含期待、关切、信任、理解和鼓励,语气要亲切、语调要和问题的内涵吻合,语速应稍慢;结语要简洁、便于记忆,语气应

带有强调的色彩,语调应随内容而变化,语速应放慢。

3.过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不但要反应知识本身的性质,还要反应求知者的素质和知识获得过程的性质”,要变结论教学为过程教学,使学生在发现中获得理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知识成品的仓库里走出来,进入生产这个产品的车间,观察并体验科学生产的真实过程,从而成长为一个能对这个过程加以利用和发展的人”。为此,教师在分析教材时,必须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重视对过程进行教学法加工。首先要重视思维思考的过程,比如问题是怎样发生,怎样发现,怎样提出的;怎样对问题进行观察、分析、研究、探索、推演,使问题得到解决,怎样由问题的解决得出结论等等;其次,要充分启发、引导、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这个过程,放手让他们提出问题,研究解决问题,进行概括,并作出结论。

一般地说,分析教材时要注意概念的形成过程,规律的发现过程,方法的总结过程,解题的思维过程,知识的整理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等。

(1)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分析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数学概念是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智能的首要条件。采取正确、有效的方法,使学生获得清晰、明确的概念是提高数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分析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对于提高概念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其目的在于弄清概念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从而为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提供依据。

例如,“乘法”这一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大致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结合乘法口诀,使学生了解到乘法是同数相加的简便算法。这是学生对乘法概念的初步认识;第二阶段,使学生认识乘数分别是1和0的乘法的特殊含义,懂得一个数乘以1就得这个数本身,O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同时,结合应用问题教学,使学生认识乘法就是求一个数的若干倍是多少。这是学生对乘法概念的进一步认识;第三阶段,结合乘法的运算,正式给出整数乘法的定义,即“求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这是对整数乘法概念的小结;第四阶段,由学生们熟悉的数量关系引出乘数是小数的乘法,使学生知道一个数乘以小数就是求这个数的若干倍;第五阶段,在分数四则运算教学时,阐明了乘法的意义,使学生懂得一个数乘以分数,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规则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分析

同认识数学概念一样,小学生认识数学规则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反映在教材上,每一条规则必然有一个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我们要搞好教学,必须通过教材分析把握这一个过程。一般地说,对于一些抽象程度较高,迁移范围较大,应用价值较高的重要规则,教材按照“渗透一初步认识一系统结论”的次序作了合理编排。我们要通过教材分析,把握编写者的意图,加深理解。

(3)解答习题的思维过程分析

由于习题的性质和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解答习题的过程也是多种多样的。对解答习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分析是指找出每一道习题的不同思考角度和思维过程并推测学生解题时可能选择的思考角度和过程。例如,计算“8+7”这道题的思考角度和过程有如下几种: ①运用“数数法”。把8根小棒(或其它可操作的学具)与7根小棒合起来,再用数数的办法从第一根数到最后一根,从而得出答案。或者在8根小棒的基础上,接着往下数,数到增加7根为止,从而得出答案。

②运用“凑十法”。先“想”:8和2凑成10;再“拆”:把7分成2和5;后“合并”;8和2合成10,10和5合成15。

③运用“顺推法”。因为8+6=14(前面己计算了的),7是在6的基础上增加了1,8+7也应该在8+6的基础上增加l,所以8+6=14。

通过对解答习题思维过程的分析,一方面可为学生提供解题的方法,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在解题中的思维过程,检验学生的思维水平。

此外,还应注意方法的总结过程和知识的整理过程等过程的分析。

三、价值分析

价值分析,就是对小学数学教材中各个内容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它包括德育价值分析、智育价值分析和美育价值分析。

1.德育价值分析

随着当代教育学、德育理论的不断发展,“德育”的外延已经超越了狭义的道德教育,扩大为涵盖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大德育”,它既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个性心理品质教育,也包括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环境教育,人口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国防教育,学风教育,审美教育,理想教育等。“德育”价值取向从一元向多元发展,从原来的“把道德教育的过程仅仅看作是对学生施加外部道德影响的过程(施加的道德影响又主要是既定的道德规范,强调的是学生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向价值取向“生活化、个性化和社会化”发展。即首先是有生活能力的人,再到有个性的人,最后是社会

需要的人。在学校中,通过各科课堂教学进行德育工作是最有效、最经常的形式。古人云“智德”,即智中有德,也即智的发展促进了德的提高,就是这个道理。

德育价值分析就是对小学数学教材中各个内容的德育因素和功能进行分析。作为主要教学科目的数学对学校德育工作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把握好《标准》的情感与态度等德育方面提出的培养目标)

2.智育价值分析

智育价值分析,就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某一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发展学生智能方面的功能进行分析。它包括知识价值分析和智能价值分析。

(l)知识价值分析

知识价值分析就是对小学数学教材中每一具体的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整册教材或整个单元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它是在知识结构的逻辑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其步骤为:第一步:画出知识结构网络图;第二步:确定哪些知识是关键,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知识是难点。

教材的重点是教材知识体系中的主要矛盾,是知识结构的枢纽,学生认识中的转折。确定教材的重点依据两条原则:一是基础性原则。一般地说,教材的逻辑结构中占据相对重要地位的“前提判断”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定律、法则、性质、公式)是教材的重点。例如,整数、小数、分数、比和比例的概念,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四则计算的主要法则,应用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常见图形的基本特征等。这些内容,承上启下,承前启后,对进一步学习起着决定性的奠基作用。二是迁移性原则。一般地说,教材中蕴含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是贯穿数学教学内容的中心线索,具有广泛的迁移性,是数学能力的核心成份,因此,也是教材的重点。例如分析法、综合法、化归法等;集合的思想、函数的思想等。这些思想方法对学生数学观念、数学思维等数学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教材的重点是一个相对概念。有范围的大小和层次的高低之分。它一般是和一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联系在一起的。

教材的难点指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或是最易引起混淆和产生错误的内容。教材的难点是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来确定的。因此,它具有差异性。同一段教材,对学生甲是难点而对乙可能不是难点。一般情况下,教材难点是指大部分学生难理解掌握和易混淆出错的知识点。如,多位数除法中的试商方法,应用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几何中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等。分析教材时把握难点就是要找出教材中哪些地方是学生难理解和掌握的,并对这些内容作深入研究,找出处理难点的对策。

教材的关键是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解决某一类问题起决定作用的知识点。例如,认清数位,熟记数位顺序表是读、写多位数的关键;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是掌握分数四则运算法则的关键;通过典型事例,讲清正反比例的关系是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量的关键。

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是教材知识网络中重要的“结”、难解的“结”。把握住这些“结”,就能使知识网络撒得开,收得拢;就能删繁就简,以简驭繁,执一绳百,举一反三;就能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2)智能价值分析

智能价值分析,就是对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在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方面的功能进行分析。

按照《标准》的要求,要着力培养学生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推理能力、应用意识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核心能力。这些能力要求必须落实到每一单元乃至每一课的教学中。要落实能力要求,我们在分析教材时,就要分析每一内容蕴育了哪些智育因素,能培养学生什么能力。

3.美育价值分析

美育价值分析,就是对小学数学教材在培养学生美感、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方面的功能和作用进行分析。

小学数学教材的美育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二是形式。从内容上看,小学数学教材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它具有逻辑的严密性、应用的广泛性和一定的抽象性。它能够不断地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感受到克服困难、得到新知的欢乐。从形式上看,小学数学教材的文字可读性强、编排科学、布局合理、结构美观,给学生营造了一个美的情境、美的氛围。

教师在分析教材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数量关系的和谐美,几何图形的对称美,解题方法的简捷美,数学公式的统一美,创造活动的新颖美,游戏故事的激趣美和语言文字的生动美等美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以满足学生求美爱美的心理需要,培养和提高学生欣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为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

四、决策分析

决策分析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程序,为教学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它包括目标分析、策略分析和程序分析。

1.目标分析

目标分析就是分析每一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所应达到的要求。小学数学教育的教学目标一般包括认识目标和情意目标。

(1)认识目标分析

单元教材的认识目标分析就是弄清通过单元教学,应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哪些基础知识,形成哪些基本能力。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将认识领域的教育目标分成六类,即认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它们的内涵是:

①认识。这是指记忆和回忆信息的智力过程。要求学生记住所学的知识,即在与以前的教学情境(就是课堂上己呈现过的那种情境)相同的情况下,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忆、再认或再现(回忆、再认或再现都是记住了的表现)。这主要是对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的要求。

这里所说的知识,包括具体的知识;处理具体事物的方式方法的知识;学科领域中的普遍原理和抽象概念的知识以及理智能力与理智技能。

②领会。这是最低层次的理解。它指这样一种理解或领悟:个人不必弄清它的最充分的含义,便知道正在交流的是什么,并能够运用正在交流的这种材料或观念。它要求学生在与以前的教学情境有些不同的情况下把握知识的实质(或特征),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转化、解释和推断。这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提出了一定的但不很高的要求。转化、解释和推断都是对知识理解的表现,但它们又属于三个不同的层次。

转化。包括语言的变化(即“换一句话”),例如,把“6是2与3的积”说成“6是3个2的和”或“6是2的3倍”等等。还包括表现形式的变化(这是数学的特点),例如,数学语言“6是2与3的积”可转化为“6=2x3”。还可包括位置的变化或形态的变化等,所有这些转化都遵循一个原则:实质不变。学生能实施这些转化,说明他们能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下把握知识的实质。

解释。包括说明知识的内涵、来源或根据。例如,要求说明“什么是平行四边形”,能够从正面叙述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列举各种平行四边形的实物,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分类等;能够从侧面说出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列举象平行四边形而又不是平行四边形的实物等等。又如,能够回答“为什么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长与宽之和的2倍?”,指出它来源于“长方形周长就是四边之和”与“长方形对边相等。”

推断。包括利用己学过的结论进行简单的推理。例如,能从“长方形的面积二长x宽”

推出“长方形的长=面积÷宽’,,等等。

领会比认识的要求高。能认识不一定就能领会,而领会了的知识必然能更好的认识。认识只要求回忆、再认或再现,领会则进一步要求转化、解释和推断。认识只是在“相同的情境下”的表现,领会则是在“有些不同的情境下”的表现。认识主要是对记忆力的要求,而领会是对理解力的要求。

③应用。是对知识较高层次的理解。要求学生在有些类似于以前的教学情境但又带有几分陌生的新情境中,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但是,“对课堂上解答过的问题和情境,仅在数量、符号上作些变化,冠以新的名称或稍微改变形式,都不能算作新问题、新情境。”它要求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独立性。

应用比认识和领会的要求更高。认识和领会只要求在与以前的教学情境没有多少变化的情境中解决问题。而应用则要求在新情境,即有几分陌生的新情境中解决问题,学生必须独立思考和探究。

例如,教师在课内讲了“9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还剩下几个?”,并演示了放苹果的方法和结果,然后要求学生解答“35个桃子,每袋装8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学生解答这个问题只需达到认识水平,因为这个“桃子问题”和“苹果问题”有相同的情境,学生只要记住了苹果问题的解答方法,通过对它的回忆或者再现,就可套用这个方法去解答“桃子问题”。又如,学生在学习“苹果问题”之后,解答“把18张画片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人分得几张?还剩几张?”这就需要达到领会水平。因为这个“画片问题”和“苹果问题”相比,情境有些不同。“苹果问题”与包含除法的知识有关,它的算式是9÷4=2…1(个),商与余数的单位不同,而“画片问题”与等分除法的知识有关,它的算式是18÷5=3(张)…3(张),商与余数的单位相同。学生解答“画片问题”,必须先理解“苹果问题”的解题原理和方法,然后经过转化、解释和推断,才能仿用这个方法去解决“画片问题”。再如,学生在学习“苹果问题”之后,解答“一件衬衣,正面要钉5个纽扣,袖口要钉2个纽扣。现有45个纽扣,能钉几件衬衣?”这就需要达到应用水平,因为这个“纽扣问题”和“苹果问题”相比,带有几分陌生的情境:纽扣问题没有直接给出“钉一件衬衣要7个纽扣”这样的条件,要求学生先进行探索,得到这个条件后,才能运用苹果问题的解答方法来解答。

顺便指出,所谓“应用”,不仅是解答应用问题,而且也包括“将所学的知识用于新情境”,学生解答式题也可能要将所学的知识用于新情境。

④分析。是指将知识(或问题)分解为各种组成要素,或组成部分,分清它们的层次,弄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一、教学内容: 二、要点解析: 小数乘整数:知识点——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例1) 小数乘小数:知识点——积中小数末尾有0的乘法(例2)——小数乘小数与整数乘法的关系。(例3)——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关系(例4)——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例5)——需要求近似数的实际问题,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例6)——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应用;小数四则运算顺序(例7)——乘法运算定律的推广;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简便计算。(例8) 引导学生总结出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方法:小数乘法有技巧,按照整数计算好,因数小数有几位,积就要有几位别忘掉,积的末尾出现0,去掉化简最重要。 三、小数乘法的教学目标: 1、能探索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笔算。

2、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要点。 3、能说出小数乘小数的算理;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4、熟练掌握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位置确定方法,正确计算。 5、掌握取积近似数的方法。 6、会用“四舍五入”法去积是小数的近似数。 7、能说出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8、能准确计算连乘、乘加、乘减式题。 9、能运用连乘、乘加、乘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0、知道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11、准确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教学重点: 1、能正确进行小数乘整数的笔算。 2、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进行笔算。 3、会用“四舍五入”法去积是小数的近似数。 4、掌握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5、准确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五、教学难点: 1、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要点。 2、掌握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方法。 3、能准确计算连乘、乘加、乘减式题。 4、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六、重点强调: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教材分析及归纳总结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积的近似值。 3.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4.解决问题。 和原实验教材相比,变化有:一是,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例3后增加概括总结法则的活动,给出不完整的计算法则文本。二是,不再安排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运算例题,直接迁移应用到小数四则运算。三是,增加运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例题,分别是估算和分步计费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法的计算和验算。 ⒉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小数)的近似值。 ⒊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⒋让学生在解决有关小数乘法的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中,理解估算的意义,初步形成估算意识,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⒌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和解释算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编排特点 1.选择“进率是十的常见量”作为学习素材,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 对于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言,“元、角、分”“吨、千克、克”“米、分米、厘米”是他们熟悉的计量单位。根据学生已有的这些知识基础,教材从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中,选择“买风筝”(与元、角有关)“刷油漆”(与米、分米和千克、克有关)的活动为背景,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这样的学习背景,不但能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能促成学生利用常见的计量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顺利沟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利于学生将新知纳入已有的认知系统中。 2.应用转化和对比的方法,概括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小数的书写方式、进位规则均与整数相同,所以,教材紧扣两者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 ①用转化的方法,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 ②用对比的方法,处理积中小数点的位置问题。教材在例3的“做一做”后,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分别观察因数和积中小数的位数,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这一关系,准确找到积中小数点的位置。

(完整版)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何凤琼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二、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6.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4. 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5.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

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6. 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7.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8. 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9. 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2.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除法。2、万以内数的认识。3、用数学解决问题。 难点:培养生学会独立审题的能力;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 五、教学措施 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2.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 3.改进表内除法教学的编排,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4.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5.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最新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 级下册培训提纲 整体内容分布: (一)数与代数(三)统计与概率 1.因数与倍数统计 2.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四)数学思想方法 3.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数学广角――找次品 (二)空间与图形(五)综合应用 1.图形的变换1.粉刷围墙 2.长方体和正方体2.打电话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 一、教学内容 轴对称 旋转 欣赏设计 数学游戏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

形。 2.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 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o。 3.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 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编排特点 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探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 特征和性质。 在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它的另一半,这里是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本单元教材先设计了画对称轴,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索新知识。 2. 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图形的旋转。 本单元联系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钟表的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的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再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o。 3.通过大量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对称和旋转变换,增强空间观念。 本单元不仅设计了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等操作活动,

经验交流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分析总结

经验交流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分 析总结 本学期我校数学组组织教材分析活动,使老师们受益匪浅。给老师找到促进教师研读教材的切入点:通过“说教材”来提高教师对教材、课标的理解与把握。我们要求每个学段的教师,不管是教哪个年级的,都要把本学科的整个学段的教材拿到手,对照新课标认真的研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勾画出任教年级教材知识结构图,并写出教材分析。我校在教材分析方面进行了两个阶段的学习活动:第一阶段:组织教师以年级组为单位分析任教的教材,不分年龄大小,每位教师都承担若干单元的分析任务,从教材的编排特点、地位及作用、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等方面梳理了教材。老教师参与活动给予指导,这个阶段的学习有效的促进教师研读课标、理解教材,也使教师受益更多。 第二阶段:开展了“说教材”的活动,是在第一阶段的学习基础上回头看,如果说第一阶段仅仅是对教材浅层次的理解,那么第二阶段的研修就是深钻教材,不仅要求教师说教材,还要说怎样教,

不管教哪个年级的,都要从到整个学段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从教材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价值系和价值系三个层次面来把握教材。写完教材分析后,以年级组为单位登台演讲,讲解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设想。这项活动并不是一遍就完成的,而是经过反复讨论,研读教材,吃透教材,真正理清教材的体系并熟能成诵。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教师的学习积极被充分调动,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不仅增强了教师的团队意识,更使教师理清了教材的脉络,掌握了教法、理顺了思路。 全体教师在课堂上都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落实新的教育教学思想,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使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为引领教师更好地熟悉和把握新教材,让老师对学科知识体系心中有数,做到有的放矢,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每位教师都认真的知识结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逻辑线索。教师们态度认真、制作精细、体现了严谨的工作作风;齐心协力、互学共促、体现了团结协作精神。

小学数学三个版本教材分析

依据《标准》精心打造求新务实各具特色 ——小学数学三个版本教材内容结构 的对比分析 陕西省榆林市教研室丁玉明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颁布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分别出版了一套体现新课程理念且各具特色的小学数学实验 教材(以下分别简称北师大版、人教版、苏教版)。这三套实验教材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并面向全国发行,现已基本成为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实验的主流教材。笔者现就三套教材的内容结构加以简要对比分析,供广大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参考。 第一学段(1—3年级) 一.数与代数 “数与代数的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与传统的小学数学的有关部分相比,三个版本“数与代数”部分的内容结构都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一)数的认识

《标准》要求第一学段认识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 1.万以内的数的认识,根据我国的计数特点和第一学段学生的学习特点,三个版本将万以内数的认识分阶段循环安排在几个学习时段,具体安排如下表: 版别 册别 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 一上l 10以内 数的认识 l 20以内 数的认识 同前同前 一下 l 100以 内数的认识 同前同前 二下 l 万以内 数的认识同前 l 千以内 数的认识 三上 l 万以内 数的认识

显见,三个版本对“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分段和学习时段的安排完全一样,即继承了传统的做法。另,苏教版教材编者认为,“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较大数的机会比较少,缺乏感性材料和直接经验是他们认识较大数时往往有困难的主要原因,”因而增加“千以内数的认识”这一认数循环。这样安排虽延长了认数教学的时间,但“缩小认数范围扩展的跨度”和“降低教学的难度”。这是他们“仔细研究了第一学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发展水平后作出的科学安排。” 2.分数的初步认识,原来安排在四年级(上册),三个版本依据《标准》的要求,安排在三年级。人教版安排在三年级(上册),北师大版安排在三年级(下册),苏教版安排在三年级(上、下册)。三个版本对分数初步认识的安排不仅是学习时段的不同,更主要的是具体的学习内容有较大差异。人教版采用传统的做法,只安排认识一个物体(图形)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北师大版较人教版有所突破,适当渗透了认识整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内容,而苏教版则大胆创新,将分数的初步认识分为两个循环阶段,即在三年级(下册)安排“认识整体的几分之一与几分之几和求整体的几分之一与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内容,意在进一步发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认识。 对于小学阶段分数的认识,传统的编排方式是分成两段,先初步认识,再系统教学。有人认为“这种编排比较符合数学的逻辑顺

小学数学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教材是编者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 结合数学学习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编写而成的。它系统地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内 容, 选编并配备了相应的图形和习题, 渗透了一些数学思想与方法。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如何分析教材、处理教材、用好教材,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一、教材分析的意义 教学过程中的教材分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教材分析又是教师熟悉教材、把握教材并逐步达到驾驭教材的重要途径。同时,教材分析也成为帮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开发智力和发展数学能力的源泉。 我们知道, 教材分析的目的是按照教学要求, 努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等预定的目标, 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 教材分析也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教师深入了解课程标准,使教材分析即按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全面深入地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落实数学教学的各项目标。为本人所教的年纪阶段的数学教学选择一个恰当的起点。教师了解相关学科的内容和进度安排,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的次序,选择合适的习题,教师要善于发现各学科的相同性,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分析教材的准备工作。 二、分析教材的基本依据 教师深入了解课程标准,使教材分析即按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全面深入地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落实数学教学的各项目标。分析教材时,主要应以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为依据。 (一)数学知识体系 在分析教材时,充分认识小学教学知识体系,才能看清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把各部分教材内容放在物理学知识体系中来理解。同时明确它们各自的地位和作用,能从知识方面居高临下,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容,深入浅出,为所教的年纪阶段的数学教学选择一个恰当的起点,避免教学中的绝对化和片面性。(二)学生学习的状况:接受水平、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一)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暑期听华应龙教授的教材培训记录) 第一部分本册教材的整体介绍 一、主要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自然数,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在100以内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知道质数、合数;经历2、3、5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和偶数;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在探索数的特征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猜想、验证等探索方法,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2、第三单元“分数” 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认识真分数、假分数与带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能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一)” 知道比较面积大小方法的多样性;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运用计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探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中,获得探索问题成功的体验。 2、第五单元“图形的面积(二)” 在探索活动中,认识组合图形,并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能正确运用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能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大小,并能用不同方法计算面积。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六单元“可能性的大小”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能按指定可能性的大小,设计相关的方案,在活动过程中,体验获得设计方案成功的愉悦。 (四)综合应用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多边形的面积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一、教学内容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三角形的面积。 3.梯形的面积。 4.组合图形的面积。 5.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和原实验教材相比,变化主要是增加方格纸上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估算。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 2.让学生会用面积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认识简单的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4. 让学生会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三、编排特点 1.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材以图形内在联系为线索,以未知向已知转化为基本方法开展学习。安排顺序 2.体现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各类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均采用让学生动手实验,先将图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再通过合作学习探索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联系,发现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一个过程。同时按照学习的先后顺序,探索的要求逐步提高。 教材在编排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增加了一个小组讨论活动:观察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和转化后的长方形,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哪些等量关系?这是推导面积公式的关键,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材这里适时给出了相应的引导,帮助学生思考。在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分别增加了转化过程的示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究和推导面积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渗透估测意识、策略。

教材新增来一个解决问题的例题,教学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在生活实际中,经常会接触到不规则图形,它们的面积无法直接用面积公式计算。那么如何估测它们的面积呢?教材安排了借助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树叶)面积的内容,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具体编排 (一)主题图 设计了一幅街区图。由小精灵提出观察的要求:“你发现了哪些图形?你会计算它们的面积吗?”引入面积计算的教学。 (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材分以下三个步骤安排。 (1)从主题图中的两个花坛(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出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问题。 (2)先用数方格的方法试一试。在方格纸上呈现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长方形让学生数,说明不满1格的按半格计算。完成填表后,发现等底等高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为转化作准备。 (3)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突出转化思想,用割补的方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教材用直观图展示了这一过程,通过观察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最后结合平行四边形的图示,用字母表示面积计算公式。 例1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教学中注意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三角形的面积 1. 继续用转化的方法探究。有了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经验,这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继续渗透转化思想,帮助学生理解把未知转化为已知,就能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就是把三角形转化为已经知道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转化的方法可以割补,也可以拼摆。教材通过拼摆两个同样的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方法,这种方法推导过程简单,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便于推导公式。 2. 推导过程学生独立完成。转化以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写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特别要强调除以2的理解。最后用字母表示出面积计算公式。 3.例2同样是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四)梯形的面积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报告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介绍实验教材从2001年秋季开始使用,经过国家级实验区和省级实验区实验使用证明,这是一套我国城乡广大地区普遍适用的小学数学教材。从2011年7 月开始,根据新颁布的《课程标准(2011版)》对实验教材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修订,于2013年3月全部通过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查,并已于2012年秋季开始陆续替换实验教材。到今年已经使用到三年级,其它年级同步进行。 三年级修订后的教材,既具有原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同时又呈现出一些新 的特色。 本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和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有关倍的概念及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性与周长,时、分、秒,千米和吨的认识,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和修订后教材调整的内容:《有余数除法》上移到二下,万以内的加减法(一)下移到三上(这册),《可能性》下移到第二学段五上。将二年级《倍的认识》下移到三上,乘除法已经教学,再讲倍的知识,认识更充分,体现系统化、结构化。 有变化的内容是:根据十余年教材使用的 经验和一线教师教研员的意见,将教材“四边 形”单元的内容和出现的位置进行了调整。 第一,调整教学内容,并将单元的名称改

为“长方形和正方形”。删去了“四边形的分 类”的内容。将“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内容 前移至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增加 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 的内容,让学生在一年级直观认识图形的基础 上进一步认识长、正方形的特征,为后面学习 长、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打好基础;最后还增 加利用所掌握的长、正方形知识“解决问题” 的内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图形 特征以及与周长之间的关系。经过这样的调 整,使知识出现的顺序更具逻辑性和严密性, 便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第二,将这一单元从“多位数乘一位数”之前移到了它之后。因为在这一单元中要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其中计算周长的题目,特别是联系实际的计算题目,往往涉及多位数乘一位数。这个单元位置的调整,不仅使设计习题的范围加大,也给教师教学和联系实际出题都带来方便,为学生探索解决有关长、正方形周长的实际问题提供了更丰富的素材。 “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改进概念教学的编排,让学生在应用概念解决问题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增加了“分数的简单应用”小节,安排了“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获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的教学内容(例1),加深了学生对分数含义的理解,学会用简单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接着教学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的问题(例2),让学生利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代课教师:朱以军 一、教材概述 本册教材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原通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编者一方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既要反映当前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二、教学内容 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与代数安排了第一单元负数和第三单元比例;空间与图形安排了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统计与概率安排了第四单元统计;综合应用安排了数学广角、自行车里的数学和节约用水 三、本册教材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会用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认识圆柱与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与圆锥的体积。 5、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二)能力目标: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3、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册教学重点: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习的教学 本册教学难点:圆柱与圆锥、比例的教学 五、编排特点: 1.增加认识负数的教学,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知识的理解。 认识负数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 学生以往所认识的数--整数、分数、小数等都是算术范围之内的数,建立负数的概念则使学生认数的范围从算术的数拓展到有理数,从而丰富了小学生

浅谈对小学数学教材分析的理解

浅谈对小学数学教材分析的理解 一本好的教科书要体现出它的真正价值,取决于我们的“执行者”——老师。因为教材只是一个文本,是一个载体,我们老师要解压缩文本,活用教材,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上每一节课之前认真研究、感悟、领会教材,吃透教材的各个知识点。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和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才能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材理念,也才能备出高质量的课,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 1、教材结构分析。 既分析教材整体结构,把握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又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全貌。特别是弄清本册教材与前后册教材相关部分的内在联系。分析本册教材,有哪几个单元,涉及哪几个领域,哪几个单元是本学期的教学重点。然后深入每个单元分析这一单元内容的承前启后,也就是搞清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基础是什么,它又能为学习哪些后继内容提供基础或作出铺垫。教师只有熟悉教材的体系,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才有可能设计出合理、可行的教学方案。 2、教学内容分析。 (1)从科学性的角度去分析教学内容。 教师不仅理解每个知识点的内涵,还要求教师掌握如何准确而又浅显地表达这些内容的方式。很多教学内容,必须考虑其特定的阶段性和发展性,既要确切表达现阶段的含义,又要避免讲得过死,与以后的学习产生矛盾。这是数学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 (2)从思想性、智力性的角度去分析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与科学精神。现实意义,如某一具体的数学知识与社会、与自然的联系,它可以从怎样的现实背景中

抽象出来,又可以解决哪些现实问题;科学精神,如实事求是的态度,思辨、质疑的意识等。二是数学知识的人文内涵与一般的教育意义。人文内涵,如人类认识数学的某些史料;一般的教育意义,如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机地渗透哪些思想品德教育,可以有意识地培养那些良好学习习惯等。 教学内容的智力性是指在该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哪些环节可以展开怎样的智力活动,如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哪些地方可以进行怎样的引申、开拓,或展开进一步的探索、思考等。 (3)从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的角度去分析教学内容。 所谓教学重点,是指某一范围(如一册、一个单元或一节课)内容中举足轻重的、最重要的内容,或最基本、最精华的部分。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中,边的特征是学习的重点。以往,小学数学的教学重点,不是基础知识,就是基本技能。现在,随着数学教学目标呈现多样性的趋势,教学的重点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双基”,数学的某些基本思想方法、探究过程的某种体验、感悟,同样可能成为教与学的重点。 3、习题分析。 数学习题是数学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解答习题是学习课本正文的延续。学数学,历来有“做数学”之说。必要的、恰当的练习,对于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都是不可缺少的。同时,习题解答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学习的反思过程,可以起到纠正错误理解,深化正确认识,锻炼数学思维、提高应用能力的作用,以及拓展学习空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作用。 习题分析的基础是教师亲自解题。一个认真、负责的数学教师,应当自己验算全部习题,当然过于简单的、一眼就能看出答案的习题除外。对于新教师来说,通过解题的思考与验算,获得切身体验,了解习题的难易程度和前后联系,了解练习的分量和重点,做到心中有数,这是十分必要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分析内容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说明 一、内容安排 这一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应用等。 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基于小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本册教材也包含“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部分。 在数与代数方面,包括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第二单元:小数除法、第四单元:简易方程,一共三个单元的内容。一、二单元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简易方程是小学阶段集中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包含有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图形与几何方面,包括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与概率方面,教材安排了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各自的统计意义、特征和适用范围;进一步体会统计和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综合与实践)方面,教材先是结合小数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外还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初步的数字编码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数字的有规律排列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及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1.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6.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本学期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的乘法,小数除法,观察物体,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总复习等八个单元。 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1、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作出合理的解释。 2、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理解整数乘、除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4、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第二单元、小数除法 1、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会用“四舍五入”法,结合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3、能借助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4、体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1、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第四单元、简易方程 1、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1、利用方格纸和割补、拼摆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 2、认识简单的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1、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能按照指定的要求设计简单的游戏方案。 3、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的方法。 4、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各自的特点。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1、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学会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3、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4、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第八单元、总复习 通过总复习,把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使学生对所学的概念、计算法则、规律性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代数思想、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得以进一步发展,获得自身数学能力提高的成功体验,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单元教材分析

1单元:负数的认识 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含义刚好相反的两种数量。如,向左边运动的路程与向右边运动的路程,温度的上升与下降,企业的盈利与亏损,人数的增加与减少……怎样区分两种含义相反的数量?人们往往用正数表示一种数量,用负数表示含义相反的另一种数量。小学生经常会接触到像上述那些具有相反含义的数量,他们能够接受用正、负数区分具有相反含义数量的方法。也就是说,学生具备初步认识负数的需要与条件。 本单元只涉及负整数,不给负数下定义,不进行有关负数的计算。教学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了解负数的含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数量。全单元编排四道例题,具体内容的安排如下表: 例1用负数表示低于零度的温度例 2用负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海拔高度 负数的初步含义 例3用负数表示亏损的金额 例4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方向运动的路程 在数轴上表示并认识负数 从表格里可以看出,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编排。第一部分是例1和例2,联系低于零度的温度和低于海平面的高度教学负数的知识,包括负数的具体含义,表示负数的符号以及负数的读写方法等内容。学生在这两道例题中,初步接触负数,初步体会负数的含义,了解有关负数的一些基础知识。第二部分是例3和例4,教学负数的一些实际应用,用正数与负数区分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含义的数量。学生在这两道例题中,进一步感受负数的含义。练习一配合四道例题的教学,既有分别与各道例题配套的练习题,也有综合应用四道例题教学内容的练习题。 (一)联系温度和海拔高度的表示方法,初步教学负数的知识 本单元教学负数知识的重点是它的含义,认识负数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例1选择学生经常接触的气温,例2选择具有形象特征的海拔高度为素材,逐步教学负数的知识。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能自主体会负数的含义,初步形成负数的概念。 1. 用负数表示低于零度的温度,引导学生首先感知负数。 例1精心选择我国的三个城市同一天的最低温度,设计了“创设问题情境——讲解负数知识”的教学线索,让学生意义接受负数。教材编写了三个教学环节,先是营造一种需要,使用不同的数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然后讲解负数的知识,包括表示正数与负数的符号,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等;最后通过“练一练”让学生写出一些正数和负数,巩固例1所教学的知识。 教材用图画呈现三个最低气温,营造教学负数的氛围。某一天,南京的最低气温是0度,三亚的最低气温是零上20度,哈尔滨的最低气温是零下20度。这是三个很典型的温度,都在温度计上表示出来,一个刚好0度,一个在零度以上,一个在零度以下,而且三亚和哈尔滨的最低气温是两个不同意义的20度。怎样用数学方法分别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怎样让人一目了然地区分两个不同的20度,而不致于混淆?这就是首次教学负数的氛围。为了营造这种浓厚氛围,教材问学生“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报告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2010-03-27 15:59:37 作者:cj_ycx来源:浏览次数:2458 网友评论0 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要求编写,体现了新世纪《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二学段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基本框架和呈现形式。下面结合本册教材的学习容,作一些具体分析和说明。 第一部分本册教材的主要容 (一)“数与代数”领域 1.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元、角、分和小数”的基础上,扩展对小数的认识,把小数和分数初步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结合具体情景,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小数乘法”。结合具体情景,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五单元“小数除法”。本单元包括小数除法,积商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容。结合具体情景,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了解在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求积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法,培养估算意识。初步了解循环小数,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第七单元“认识程”。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可以用字母表示数;通过直观教具,初步了解程;通过游戏活动,初步了解等式性质,并能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程。 (二)“空间与图形”领域 1.第二单元“认识图形”。通过分类活动,梳理已学过的一些图形;通过对三角形分类,了解各类三角形的特点;通过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梯形的特征;会运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一些简单的图案。 2.第四单元“观察物体”。能辨认从高低、远近不同观察点拍摄到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通过实际观察,使学生体会到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拍摄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观察由5个小正体搭成的物体,能画出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形状。 (三)“统计与概率”领域 第六单元“游戏公平”。通过游戏,使学生初步体验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设计公平、简单的游戏规则。 (四)“综合应用”领域 本册教材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容中,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安排了“数图形中的学问”“激情奥运”,“图形中的规律”三个专题活动,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位置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23页。 教材简析: 本课主要学习的内容是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以及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学生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用行、列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了,本单元的学习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已有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之后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呈现确定教室中学生的座位这一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学习内容。教学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原有知识及经验,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然后,要使学生明确如何用数对表示位置,结合学生的实际座位,将教学搬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教材除了从数的角度刻画点在平面上的位置,还有意安排了一些素材,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如例2的教学,在让学生明确方格纸上数对的含义时,教师应设法促进学生知识与经验的迁移,引导学生把例1中学习的列、行的概念和使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应用到例2中来。同时要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加深学生对用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表示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并会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与练习,让学生熟练地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发展其空问观念初到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数对的过程,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掌握借助方格图用数对表示和物体位置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现: 1、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