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孔留矿法采矿方法设计

浅孔留矿法采矿方法设计

浅孔留矿法采矿方法设计
浅孔留矿法采矿方法设计

摘要

本设计针对山东某矿山进行开采毕业设计,主要是针对该矿山V-1矿体和V-4矿体的开采方法设计。根据矿体的地质和赋存条件选择竖井开拓作为本设计的开拓方案;采矿方法选用浅孔留矿法;通风系统为抽出式通风,新鲜风流从阶段运输巷道经人行天井及联络道进入采场内部到达上回风平巷排出地表。

关键词:竖井开拓;浅孔留矿法;抽出式通风

Abstract

This design for a mine in Shandong mining graduation, mainly designed for the mine mining methods V-1 and V-4 orebodies orebody. Select shaft development as a pioneering program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esign of geological and ore occurrence conditions; mining method selection shrinkage stoping method, divided along strike rule room and pillar mining, room and pillar mining arranged alternately; ventilation system exhaust ventilation, fresh air flow from the stage by the people's Bank of haulage access road into the interior patio and stope reaches back to the wind drift on the surface discharge.

Keywords: shaft development, shrinkage stoping method, exhaust ventilation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 i i 1. 矿山概况.. (1)

1.1. 矿区的位置、交通及气候条件、隶属关系及企业性质 (1)

1.2. 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 (1)

1.3. 设计范围 (1)

1.4. 建设条件 (2)

1.5. 地区地质 (2)

1.6. 地质储量 (2)

1.7. 地质条件 (3)

1.8. 开采技术条件 (3)

2. 开拓设计 (4)

2.1. 开拓方案选择的原则 (4)

2.2. 开拓方案选择的要求 (4)

2.3. 开拓方法的分类 (5)

2.4. 开拓方法初选 (6)

2.5. 开拓方法初选 (7)

2.5.1. 中段 (8)

2.5.2. 提升 (8)

2.5.3. 运输 (8)

2.6. 本章小结 (8)

3. 采矿方法(专题) (9)

3.1.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9)

3.2. 选择采矿方法的准则 (9)

3.3. 采矿方法初选及确定 (10)

3.3.1. 浅孔留矿法: (11)

3.3.2. 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 (12)

3.3.3. 初选采矿方法具体综合对比 (13)

3.3.4. 采矿方法确定 (17)

3.4. 浅孔留矿法 (17)

3.4.1. 浅孔留矿法结构参数 (17)

3.5. 采准切割 (18)

3.5.1. 采准切割工程 (19)

3.5.2. 工程量 (20)

3.5.3. 采准切割时间安排 (20)

3.5.4. 矿块中的可采工业储量 (20)

3.5.5. 矿房回采出矿石量 (21)

3.5.6. 千吨采切比 (21)

3.5.7. 采矿方法三视图 (22)

3.6. 回采 (22)

3.6.1. 凿岩爆破 (22)

3.6.2. 装药爆破 (23)

3.6.3. 矿石的搬运设备和放矿 (24)

3.6.4. 采场顶板管理 (25)

3.6.5. 采场通风 (26)

3.6.6. 回采作业组织和时间表安排 (27)

3.6.7.采矿方法技术经济指标 (28)

3.7. 本章小结 (28)

4. 通风系统 (29)

4.1. 拟定矿井通风系统方案的基本要求 (29)

4.2. 拟定矿井通风系统进回风方案 (29)

4.3. 风量的确定 (29)

4.4. 主扇安装 (30)

4.5. 通风设备 (30)

4.6. 通风制度 (30)

5. 矿山三废处理 (31)

5.1. 废水 (31)

5.2. 固体废弃物 (31)

5.3. 粉尘及废气 (31)

5.4. 噪声 (32)

5.5. 绿化 (33)

5.6. 环境影响评价 (33)

总结: (34)

参考文献: (35)

附图 (36)

Ⅰ上向水平分层干式充填法 (36)

Ⅱ浅孔留矿法 (36)

Ⅲ通风设计图 (36)

致谢

1.矿山概况

1.1. 矿区的位置、交通及气候条件、隶属关系及企业性质

本金矿位于山东省某市下一村镇。矿区某市市约12Km,交通便利,均有公路相接,交通方便,见图1-1。

采矿证范围共有四个个拐点圈定,面积0.271km2,开采深度:160m~260m标高,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见表1-1。

表1-1

点号X坐标Y坐标

1 4094862.00 21371244.00

2 4095782.00 21371372.00

3 4095746.00 21371595.00

4 4094802.00 21371596.00

1.2. 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

区内地形起伏不大,为低山丘陵区,山丘多呈北北东向分布,矿区西高东低,最高海拔标高+182.0m,最低处标高+67.0m,相对高差115m。本区基岩裸露情况较好,第四系覆盖面积较少,厚度一般小于2m,局部厚度达10m;区内多为季节性河流及冲沟。本区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1.8℃,年最高气温35.2℃,多年平均降水量858.4mm,年最大降水量1211.4mm。

区内人口、居民点密度中等,自然地理条件较好,农业发达,机械化程度高。工业主要有机械工业、化工业、建筑业;农业以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以及花生、苹果、梨、葡萄等经济作物为主;区内矿产资源主要以金为主,次为建筑石材、建筑砂等,其中金矿是区内最主要的矿产开发业,是乳山市经济支柱产业。

1.3. 设计范围

本次设计范围为本金矿区范围内的所有矿体。

本次设计利用资源储量(122b+333+低品位)矿石量179353t,金平均品位2.81×10-6,金金属量504.80kg。伴生铜金属量189t,铜平均品位0.11×10-2。伴生纯硫量6600.75t,硫平均品位3.68×10-2,折合硫标矿18860t。

1.4. 建设条件

(1)区内交通十分方便,供水、供电条件优越,当地材料供应充足,建设条件较好;

(2)矿山已生产多年,道路、供水、供电、生活福利设施等已形成,满足本次设计要求。

1.5. 地区地质

该金矿床2003年核实报告圈定矿体14个,通过近几年矿山采矿、探矿,截止2008年底,矿区保有矿体9个,分别为V-1、V-3、V-4、V-4(2)、V-4(4)、V-5、VI-1、VI-1(1)、VI-2号矿体,其中V-4、VI-1号矿体规模较大,分别占保有矿体资源储量总量的29%和19%。主要矿体特征叙述如下:

(1)V-4矿体

V-4矿体赋存在V-1号矿脉中,矿体分布在82~85线之间,保有矿体赋存标高+12~-125m。矿体呈脉状,最大长度70m,最大斜深125。走向20°,倾向南东,倾角52°~65°。矿体厚度0.45-7.28m,平均厚度1.82m,平均品位2.85×10-6,属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类型矿石。矿石类型为黄铁矿化石英脉型。矿体内无夹石,为单一脉状,矿体内部结构简单。

(2)Ⅵ-1矿体

Ⅵ-1矿体赋存在Ⅵ-1号矿脉中,由南北两个矿体组成,矿体分布在68~72线之间,保有矿体赋存标高+70~-62m。矿体呈脉状,最大长度130m,最大斜深112m。走向30°,倾向南东,倾角53°~57°。矿体厚度0.40~5.91m,平均厚度1.25m,矿体金品位在1.05~17.25×10-6,平均品位3.19×10-6,属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类型矿石。矿石类型为黄铁矿化石英脉型。矿体内无夹石,为单一脉状,矿体内部结构简单。

1.6. 地质储量

根据矿床成矿规律、矿体规模,以及矿区地质勘探工作,通过进行补充地质探矿、基建探矿和生产探矿,既可提高资源量级别,又可增加矿床资源量。

根据矿床矿体特征及其分布并参照矿山实际情况,资源储量核实较上一次核实,矿石量减少2976t,负变1.31%,金金属量减少451kg,负变39.05%。因此对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设计利用系数0.85,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设计利用系数0.75,低品位(333)设计利用系数0.6。

本次设计利用资源储量(122b+333+低品位)矿石量179353t,金平均品位2.81×10-6,金金属量504.80kg。伴生铜金属量189t,铜平均品位0.11×10-2。伴生纯硫量6600.75t,硫平均

品位3.68×10-2,折合硫标矿18860t。

1.7. 地质条件

矿区地处丘陵山区,主要地层为胶东群古老变原岩系和大面积和混合花岗岩,地表水系不发育,无大水体,地表沟谷发育,大气降水排泄条件好,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地下水主要为裂隙潜伏水面形成存在,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是大气降水。矿区主要含水岩层有第四系孔隙含水层、基岩风化裂隙含水层及构造裂隙含水层。地表无大的水体,大气降水是主要补给源。矿床主要充水因素是构造破碎带构造裂隙水。预计井下正常涌水量为500m3/d,最大涌水量为800m3/d。

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

1.8. 开采技术条件

矿区矿体属含金黄铁矿石英脉型。矿石结构有自形及半自形粒状结构,固熔体分离结构,压碎结构和角砾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等。矿石构造有块状构造、浸染状及细脉浸染状构造、蜂窝状构造角砾状构造等。岩石普遍发育有不同强度的蚀变现象。矿体顶底板围岩为硅化花岗岩、黄铁矿化硅化花岗岩、黑云斜长角闪片麻岩,其次为煌斑岩,岩石为中粗粒结构,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及片麻状构造。岩石致密坚硬。

矿体及顶底板围岩均属于相当硬的岩石,岩石质量等级属一般,岩体质量属中等。从探矿坑道观察,除少量断裂发育的地段,特别是矿体上下盘破碎地段与煌斑岩沿北东向断裂出露地段,岩石较为破碎,需要进行支护,其它大部分巷道壁及顶岩石稳固,不需要支护。坑道围岩稳固,多年来井下开采无大面积坍塌、冒顶现象,对采矿没有产生较大的影响。属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类型矿床。

2.开拓设计

2.1. 开拓方案选择的原则

(1)确保安全生产、创造良好的劳动卫生条件,建立完善的通风、提升、运输、排水、充填等矿山服务系统;

(2)技术可靠,满足矿山生产能力的要求,以保证矿山企业的均衡生产并能顾及到矿山发展远景;

(3)基建工程少,投资省,经济效益好;

(4)不留和少留保安矿柱,以减少矿石损失;

(5)地表总平面布置应不占或少占农田。

2.2. 开拓方案选择的要求

(1)要保证井口、平硐位置的构筑物不受地表塌陷等自然灾害的破坏,建造井口时其标高要高于历年水位2-3米左右。

(2)通常稳固的岩石中更适合主要井巷的选取,避免开凿在含水层、断层或受断层破坏的岩组中,特别是在岩溶发育的地层和流砂中更应避开。竖井、斜井、长溜井等通常应打检查孔以查明工程地质情况。长平硐、长斜井所通过的地段应有工程地质纵剖面图,以利更好确定主要井巷位置、方向和支护型式,同时应考虑有关施工方法和措施等问题;

(3)井筒(或平硐)位置尽量避开移动带,如果不可避开时要留保安矿柱。

(4)主要井巷出口位置的布置时要考虑到各种建筑物、构筑物、调车场、堆放场地和排弃场等设施的便利条件,同时不能占用农田或不用农田。

(5)井巷位置应选在地表或坑内,保证工程量少;建设快;和到选厂(破碎站)的总运输功小。

(6)每个矿井应有至少两个独立安全出口通往地表。并且这俩个安全出口的距离要大于或等于100米;大型矿井、矿体条件复杂,走向超过1000m时,应在端部设安全出口。

(7)矿井的主要出口(平硐、竖井、斜井、斜坡道)一般应考虑留有一定的备用提升能力和运输能力,对于远景储量大的矿山,更应要保留有较大的空地。

(8)一般情况下为了保证长期使用主要井巷均应布置在矿体下盘,只有在下盘工程地质处于比较恶劣条件条件时,才考虑将主要井巷布置在上盘。

2.3. 开拓方法的分类

依据矿床地质赋存特点、地表构造条件、主要井巷布置位置的选择和井巷的形状的不同等,开拓方法可按来年各种情况分类,见下表2-1:

表2-1各种开拓方法的情况分类

开拓方式分类井巷型式典型开拓方案

单一开拓法

斜井开拓法斜井

脉内斜井开拓

下盘斜井开拓

侧翼斜井开拓

竖井开拓法竖井竖井多水平分层分区式开拓

竖井阶段分区式开拓

斜坡道开拓法斜坡道

直线式斜坡道开拓

螺旋式斜坡道开拓

折返式斜坡道开拓

平硐开拓法平硐

沿矿床走向平硐开拓

垂直矿床走向上盘平硐开拓

垂直矿床走向下盘平硐开拓

联合开拓法

平硐或井筒与斜坡道

联合开拓法

平硐竖井斜井斜坡道

平硐与斜坡道开拓

斜井与斜坡道开拓

竖井与斜坡道开拓

明井与盲井联合开拓

明竖井明斜井盲竖井盲

斜井

明竖井与明盲竖井开拓

明竖井与盲斜井开拓

明斜井与盲斜井开拓平硐与井筒联合开拓

平硐与竖井或斜井

平硐与竖盲井或斜盲井。

平硐与斜井开拓

平硐与竖井开拓

平硐与盲竖井开拓

2.4. 开拓方法初选

本矿区的整个矿体都位于基准面以下,矿体的倾角40°~70°之间,大多集中在在50°~70°之间,平均60°,由此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两种可行的开拓方案:

方案1:斜井开拓法方案2:竖井开拓法

斜井开拓法

斜井开拓法就是以斜井为主要开拓巷道来开拓矿床的方法。适用于开采缓倾斜或倾斜矿体(倾角15~45°),矿体赋存在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埋藏又不深的中小型矿山。利用高强度胶带输送机和钢绳牵引胶带输送机作为斜井提升设备时斜井的适用范围更加广泛,矿体倾角为缓倾斜到急倾斜,开采规模可在中性以上的矿山,斜井设计为倾斜45度。

斜井开拓的主要优点分别是:斜井初期经济人力等投资较少、开拓所需要的时间短、石门长度较短、运输的路程比较短等。

缺点主要是:斜井的提升速度较竖井慢、提升矿石量相对较少、其井巷的维护消耗较高、斜井中矿车安全系数比竖井小,导致事故相比之下较多等。

竖井开拓法

当矿体赋存在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采用,是我国矿山开拓系统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开拓方法。竖井开拓主要适用于矿体在地面以下的矿山,且当矿体埋藏比较深而矿体的倾角小于15°,或者矿体的倾角大于45°时,我们首先考虑使用竖井开拓。一般竖井的提升能力比斜井大,且易于维护,故金属矿山广泛采用竖井开拓方法。

竖井开拓的主要优点是:矿石的提升速度快、井巷中管道电缆等铺设相对较短。

缺点主要是:工程初期的投入较大、开拓初期准备比斜井复杂、石门的开拓距离较长、施工所用人员设备多等。开拓方案工程量比较见表2-2:

表2-2矿床开拓方案工程量比较表

程项目

竖井开拓斜井开拓工程量

规格(m)面积

(m2)

长度

(m)

体积

(m3)

规格

(m)

面积

(m2)

长度

(m)

体积

(m3)

开拓巷

主井Φ4

副井Φ4.5m

28.473008542Φ412.57710 8924.7

井巷工

13.2140001321013.21400013210

合计21752 22134.7-382.7

二种开拓方案经济比较见表2-3:

表2-3

2.5. 开拓方法初选

通过斜井开拓与竖井开拓之间的比较,再结合本矿山的实际情况,从矿山生产能力、竖井的提升能力大小、运输的安全性等出发,再根据该矿山的设计生产能力为3.3万吨/年,所以在此选择竖井开拓法

在采用双翼竖井开拓方案时,矿体井下开采运输通风线路和各个阶段巷道的开拓就只能是单以方向的。

掘进及运输线路较长,掘进速度受一定限制。 此开拓法通常适用于下列情况:

(1)上下盘岩体工程地质条件较坏,不利设置竖井。而侧翼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2)上下盘地表工业厂地或井口布置上受地形限制。而矿体侧翼有合适的工业场地时。 (3)当地下矿体倾角比较平缓时适用。因为竖井如果布置在上盘或下盘会导致石门的掘进量较大。

(4)当矿体在走向方向长度较短时适用,因为开拓的掘进量小,从而使运输费用降低。 (5)在矿体侧翼应该布置尾矿处理设施和选矿厂,需要注意的是地表矿石的运输应该与

指标名称

竖井开拓

斜井开拓

两者差 基本建设投资

开拓巷道(包括掘进和安装)(万

元)

236.4

246 -9.6 地面工程(包括土石方)(万元)

40 30 +10 合计:金额(万元)

276.4 276 0.6 百分比(%) 0.22 100 0.22 金额(万元) 750 780 -30 百分比(%) 96.2 100 -3.8 基建时间(月)

5

6

-1

地下矿石运输方向相同。

2.5.1.中段

为完善矿区的开拓系统,确保矿区井下必需的安全出口,设计将原79线竖井的-10m中段与原69线竖井的+5m中段相贯通,-40m、-80m中段相贯通,形成统一的开拓系统。

2.5.2.提升

竖井采用2JTP-1.6/20提升机,2#轻型单层罐笼配平衡锤的提升方式,担负矿区矿、岩、人员、设备、材料等提升任务,井筒内设梯子间,作为井下安全出口。

2.5.

3.运输

设计采用下盘脉外加穿脉运输方式,坑内采用电机车和人工推车相结合的运输方式。-80m 水平为集中运输中段,采用有轨运输,3t电机车牵引0.7m3翻斗式矿车运输矿、岩,重车下坡。其它中段均采用人工推车运输方式。-80m水平以上,采用人工推车将矿、废石运至矿、废石溜井内下放到-80m集中运输中段;-80m水平以下,采用人工推车将矿、废石运至79线竖井车场,然后由79线竖井提升至地表。

2.6. 本章小结

本设计开拓方式:69线井为地表明竖井开拓,79线、82线井采用明竖井+盲竖井联合开拓,根据矿山实际,经与矿方结合,本次设计推荐中央竖井(79线井),两翼风井(69线和82线)的开拓方式。

3.采矿方法(专题)

3.1.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主要矿体V-4矿体、Ⅵ-1矿体的倾角大致在50°~70°之间,矿区矿体属含金黄铁矿石英脉型。矿石结构有自形及半自形粒状结构,固熔体分离结构,压碎结构和角砾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等。矿石构造有块状构造、浸染状及细脉浸染状构造、蜂窝状构造角砾状构造等。岩石普遍发育有不同强度的蚀变现象。矿体顶底板围岩为硅化花岗岩、黄铁矿化硅化花岗岩、黑云斜长角闪片麻岩,其次为煌斑岩,岩石为中粗粒结构,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及片麻状构造。岩石致密坚硬。

矿体及顶底板围岩均属于相当硬的岩石,岩石质量等级属一般,岩体质量属中等。从坑道围岩稳固,多年来井下开采无大面积坍塌、冒顶现象,对采矿没有产生较大的影响。属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类型矿床。

矿石主要技术参数:

松散系数:1.6 硬度系数:f=8~14

矿石体重:3.00t/m3岩石体重:2.70t/m3

金平均品位:2.81×10-6

3.2. 选择采矿方法的准则

选择一个合理的采矿方法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1)首要条件是工作条件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矿石开采过程中,当发生地下地质灾害时要全力保证工人以及设备的安全;保证地下设备与人员的安全;需要保护的地标建筑和构筑物不因采矿而受到破坏等。

(2)具有合理的、高的采矿强度。

(3)满足选矿工艺要求,并要求贫化损失小。应尽可能地提高矿石回收率,降低贫化率。

(4)满足矿山产量要求,要求生产能力大,劳动效率高。采准切割工作量小,生产率高,消耗低、成本少。

(5)达到良好的经济效果,尽量采用高效率、低成本的采矿方法。考虑采矿技术合理性,积极采用新的采矿方法,最新开采掘进设备。

(6)合理利用并开发矿产资源,坚持“贫富兼采、厚薄兼采、大小兼采”的原则。

3.3. 采矿方法初选及确定

根据采场方法选择的因素条件和分析统计的资料及矿体条件和回采工艺条件,分析研究选择的否决条件和控制条件,就可以优选出二种或三种可行的方案,在按其倾角和厚度就容易进行采矿方法的分组而分组一般又与辅助条件有某些对应性的关系。对照有代表的方案,绘制采矿方法方案标准图,并选定有关技术经济指标。根据各项指标采矿方法初选比较见表3-1。

表3-1

序号主要地质及开采技术条件较适合的采矿方法

可排除的

采矿方法主要考虑因素该矿床特征特征

1

地表允许崩落

的可能性允许

空场法;

崩落法

2

矿石和围岩的

稳固性矿石稳固

围岩稳固

空场法;

充填法

崩落法

3

矿体的厚度和

倾角平均厚度 1.5m, 倾

角50-70°属急倾斜

薄矿体;,

浅孔留矿法;

沿矿体走向布置的上向

水平分层充填法

房柱法;

全面法;

分段矿房法;

阶段矿房法;

矿房垂直矿体走

向布置的上向水平分

层充填法;

分采充填采矿法;

单层充填采矿法;

方框支架充填采矿法;

4

矿床及矿石类

型及产量

黄铁矿化石英

脉型,日产量100t

留矿法;

沿矿体走向布置的上向

水平分层充填法

经过上面采矿方法的初步比较,从中选出了两种较为可行的方案,分别是浅孔留矿法和分沿矿体走向布置的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并将这两种方法再进行系统的比较。

3.3.1.浅孔留矿法:

留矿法广泛适用于有色金属矿山,该采矿方法应用历史久远,开采技术成熟。它适用于开采矿体产状稳定,形状比较规整;不具氧化性,结块性和自燃性等物理性质;矿石和围岩均稳固的倾斜或急倾斜薄矿脉。该采矿方法具有如下特点:

(1)浅孔留矿法可分为空场法中,矿块划分成矿房和矿块两部分,先将矿房回采完成后,再对矿柱进行回采;

(2)浅孔留矿法采矿方法采矿工人可以直接在矿房中大暴露面下工作;

(3)浅孔留矿法是自下而上分层回采矿房,使用浅孔崩薄矿石;

(4)矿房中每次采切下的矿石,将其中大约1/3的矿石从矿房底部的放矿漏斗放出,所剩下的矿石不放出而是作为下一次工作的平台。最后再将所剩矿石一次性放出。

(5)凿岩工人是站在留矿堆上进行作业的。

主要优点为:

(1)浅孔留矿法结构简单,工程管理方便,开采工艺简单,生产技术易掌握;

(2)不需要使用机械设别进行放矿,直接利用矿石自身重力达到放矿目的。

(3)无论矿体地薄厚,采场中采切量都比较小,生产能力大;

(4)矿石损失贫化比较低,无粉矿损失,采矿成本低。

主要缺点为:

(1)所留矿柱的矿量占的比重较大;

(2)矿块中所进行的工作量较大,而且不容易进行机械化操作,在留矿法回采工艺中,象凿岩、平常、顶板管理、出矿等都难以全部实现机械化。由于这个原因许多国家的留矿法仅用于采用机械化开采较难、品味矿极高的薄矿脉的开采;

(3)对于那些矿体较薄以及围岩不稳固的矿体时,矿石的贫化率较大;

(4)工人直接在暴露的矿石下工作,安全性较差;

(5)出矿受到薄矿等作业的限制,日出矿能力低;

(6)矿石要进行合理破碎块度要求不大于350 mm,不然方矿漏斗会容易卡堵。

(7) 机械化水平较低,应推广放矿机的应用,以及爬罐法掘天井等技术的应用。

浅孔留矿法采矿方法如图3-1:

1:上阶段运输巷道 2:炮孔 3:崩落的矿石 4:间柱

5:放矿漏斗 6:底柱 7:阶段运输巷道 8:拉底巷道

9:天井 10:天井人行联络道

图3-1

3.3.2.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

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属于干式充填法的一种。它也是两步骤回采,向下而上分层回采。随着工作面以向上推进,逐层充填采空区,用以支撑上、下盘围岩并造成不断上采的作业条件。当矿房采到最后一个分层后,要进行接顶充填。矿房采完后,再有计划地回采矿柱。

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的特点是:将矿块划分为矿房和矿柱,先采矿房,后采矿柱;回采矿房时,自下向上水平分层进行,随工作面推进,逐层充填采空区,并留出继续上采的工作空间;充填体维护两帮围岩,并作为上采的工作平台;崩落的矿石用机械方法将矿石运至溜井中;矿房回采到最上分层时,进行接顶充填。

优点是:

(1)矿石损失贫化小;可使用无轨设备。采用充填法能保证实现降低损失贫化的各种措施,其损失率一般只有在4%~10%,贫化率只有在10%~15%。

(2)防护条件较好。能够加强通风,减少辐射物质对人体的危害。

缺点是:充填成本高;充填系统复杂;矿柱回采困难;效率较低,劳动强度大。

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采矿方法如图3-2:

1:沿脉平巷 2:天井 3:联络通道 4:充填井 5:矿块放矿溜井

矿房的宽度50m 长度44 m

顶柱4.4 m 底柱6m

图3-2

3.3.3.初选采矿方法具体综合对比

(1)采准切割量比较

a.典型的浅孔留矿法采准切割布置包括运输巷道、人行通风天井、天井联络道、漏斗颈、拉底、扩漏。

运输巷道一般沿矿脉靠下盘掘进。矿块人行通风天井通常设在间柱内,从阶段运输巷道开始,沿矿脉下盘接触面掘进回风平巷。联络道用来联络矿房和天井,一般从天井内每个5米到6米垂直高度掘进一条,矿块俩侧的人行联络道彼此交错布置。

拉底平巷位于底柱之上,俩个间柱内的最下一个联络道相向掘进形成,漏斗颈自阶段运输平巷向上开掘,每隔5~7米布置一条。

切割包括拉底和辟漏,它的作用是为回采工作开辟自由面,为爆破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形成受矿漏斗。在留矿柱的矿块中,拉底的高估为2米,面积与矿房一致。

浅孔留矿法采切工程量表如图3-2:

表3-2浅孔留矿法采切工程量表

目名称工作阶段

巷道长度巷道断面

(m2)

体积

(m3)

工业矿

量(t)

采出矿

量(t)

标准掘进米

数(m)

单长

采准切割人行天井 1 50 4 200 540 540 50

联络道15 2.1 4 126 340 340 31.5 运输平巷 1 50 6.5 325 877.5 877.5 81.25 漏斗颈和

扩漏

228.6 228.6 228.6

拉底平巷 1 50 4 200 540 540

采切合计1079.5 2486.1 2816.2 162.85

说明:以人行天井采准工程量为例:

其中断面面积为2×2=4

体积:50×4=200

工业矿量:200×2.7=540 2.7为岩石的体重

采切阶段的工业矿量和采出矿量相等。

因采切巷道断面大小不同,计算时按照2×2㎡的标准断面折算成标准掘进米数,以此计算千吨采切比。

计算采切比:采切比=162.85m÷10.125kt=16m/kt;

10.125kt为一个矿块的工业储量。

b.典型的上向水平干式充填法采准切割布置包括运输巷道、人行通风天井、天井联络道、充填井、拉底、溜矿井。

沿脉平巷:一般靠近矿体下盘脉外布置。

天井:一般布置在间柱中央紧靠下盘处,以便维护,探矿和矿柱回采。充填井:一般布置在矿房中央紧靠上盘。

c.体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的采切工程量详见表3-3

表3-3 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采切工程量表项

目名称工作阶段

巷道长度巷道断

面(m2)

体积

(m3)

工业矿

量(t)

采出矿

量(t)

标准掘

进米数

(m)

单长

采准切割人行天井 1 44 4 176 475.2 475.2 44 沿脉平巷 1 50 4 200 540 540 50 联络道15 2 3 90 243 243 22.5 溜矿井 2 6 1.44 8.64 22.5 22.5 2.16 充填井 1 38 4.8 182.4 492.48 492.78 45.7 采切合计657.04 1774.98 1774.98 194.36

因采切巷道断面大小不同,计算时按照2×2㎡的标准断面折算成标准掘进米数,以此计算千吨采切比。

本设计矿块的工业储量为 Q

=H×L×M×γ=9.9m/kt

计算采切比:采切比=164.34m÷9.9kt=19.63m/kt。

通过典型方案比较可知:浅孔留矿法的采准切割量小于上向水平分层干式充填法的采准切割量。

(2)回采工艺比较

留矿法的回采工作包括:凿岩、爆破、通风、局部放矿、撬顶平场、大量放矿等。

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的回采工作包括:凿岩、爆破、通风、出矿、矿块充填等。

比较可知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的回采工艺比留矿法复杂,而且单循环放矿量大于留矿法再加上充填工作的的工班消耗会导致其矿块生产能力不如留矿法。

矿山留矿采矿技术流程

矿山留矿采矿技术流程 留矿采矿法的特点是:将阶段分成矿块,矿块再分为矿房和矿柱二次回采。矿房自下而上分层回采,每次崩落的矿石放出三分之一左右,其余的贮存于矿房中作为继续上采的工作台,待矿房采完以后再放出。 一、方法特点 留矿采矿法的特点是:将阶段分成矿块,矿块再分为矿房和矿柱二次回采。矿房自下而上分层回采,每次崩落的矿石放出三分之一左右,其余的贮存于矿房中作为继续上采的工作台,待矿房采完以后再放出。矿房采完后回采矿柱和处理采空区。 二、适用条件 留矿采矿法主要用来开采矿石和围岩稳固的矿体。矿体厚度虽不受限制,但超过5m时,技术经济效果不如深孔和中深孔落矿的阶段

矿房法,一般应用较少。矿体倾角:在薄矿脉中,一般要求不小于60°,在中厚矿体中,一般要求不小于55°。倾角越小,放矿越困难,粉矿损失和平场工作量也越大。由于矿房中贮存有大量矿石,贮存期往往长达1~3年,因此矿石和围岩不能具有自燃性、氧化性和结块性;高硫矿床,矿石有放射性等应慎重采用。 三、结构参数 在薄和极薄矿脉中,阶段高度大多数矿山采用40~50m;在矿脉倾角很陡(60°以上)、矿石和围岩很稳固、赋存要素较稳定的条件下,也有采用50~60m的;矿脉倾角在50°~60°左右、矿石和围岩稳固性较差、或者矿体产状有突变现象,则采用30~40m。顶柱厚3m左右;如果矿石品位高,上部回风巷道不需要保留,也可以不留。 底柱高度,一般在运输巷道顶板上留3~3.5m;如果围岩稳固,木材来源广泛,可以不留,而用坑木架设的假底代替底柱。漏斗间距,用木漏斗时,取4~6m;用振动出矿机时,取 6~7m。矿块长度一般为40~60m,也有采用100~120m的。如果围岩和矿石都很稳固,矿块中部布置一中央天井,两端布置顺路天井。矿房宽度一般与矿脉厚度一直,但不应小于0.8m。拉底空间的宽度不应小于1.2m,并应按次规格上采一分层,然后逐渐缩小到设计的采幅宽度。

采矿方法适用条件要点归纳

采矿方法适用条件要点归纳 1)、空场采矿法 适用于开采水平、微倾斜、缓倾斜的矿体。其采矿法不仅能开采薄矿体,更适合于开采厚矿体和极厚矿体。 特征:将矿块划分为规则的矿房和矿柱,并根据矿体的厚度及采矿设备、技术条件的不同,选用浅孔、中深孔或深孔落矿方案进行矿房的回采,因而有浅孔房柱和中深孔房柱之分。 1.浅孔房柱采矿法 (1)主要适用于矿石和围岩稳固与较稳固的矿体。 (2)矿体倾角30°以下。 (3)矿体厚度小于8-10m。 (4)价值不高或品位较低的矿石。 2.中深孔房柱采矿法 (1)矿石稳固和中等稳固。当顶板围岩稳固或中等稳固时,采用不切顶或不预控顶;当顶板不太稳固或局部不稳固时,可采用切顶与预控顶; (2)矿体倾角≤30°; (3)厚度≤6-8m的矿体,采用不切顶房柱法;厚度8-10m的矿体,可采用浅孔切顶房柱法;厚度11-12m的矿体;可采用中深孔切顶房柱法; (4)顶板接触面平整,可采用不切顶房柱法;顶板接触面不平整,可采用切顶房柱法;

(5)使用于低品位、价值低、凿岩性较好的矿石中。 2)、全面采矿法 适用于开采矿石围岩均较稳固,矿体厚度小于5-7m的水平至缓倾斜矿体;也适合于开采矿体底板起伏较大或矿体厚度变化较大以及矿石品味不均匀的矿体。 1.普通全面采矿法(又称全面采矿法) (1)一般要求矿岩中等稳固以上;顶板的暴露面积应大于200-500m; (2)矿体倾角≤30°; (3)矿体厚度在5-7m以下,国内大部分矿山开采1.5-3.0m的矿体; (4)一般矿体产状较稳固; (5)该法留有采场内矿柱,最好在贫矿中应用。 2.留矿全面采矿法 (1)矿石和顶板岩石为稳固或中等稳固;矿石不粘结,不自然;(2)矿体倾角由缓倾斜到倾斜(即26°-55°),以倾斜矿体为主; (3)厚度由薄至中厚的矿体,以薄矿体为主; (4)可用于形态较复杂,厚度和品位变化较大,以及底板沿走向和倾斜均有起伏的不稳定矿体。 3)、浅孔留矿采矿法 适用于开采矿石中等稳固和围岩稳固的急倾斜矿体,并要求矿石

浅孔留矿法采矿

左拔坑口浅孔留矿法采矿有关事项 采场结构参数 采场布置 长度(一般为两勘探线之间,特殊情况40-60米)、高度(40米)、采幅(1.2-4米)、顶柱(3-5米)、底柱(2.7-3.5米)、间柱(4-6米)、漏斗间距(4-6米) 采准和切割 ①运输巷道(沿脉巷道):断面形状(三心拱)、规格(2.4×2.8㎡) ②天井 天井布置、天井断面形状(长方形)和规格(通风天井1.4×3㎡、顺路天井1.2×2㎡) 天井掘进方法:普通法掘进天井 ③小斗 小斗布置小斗断面形状(正方形)、规格(1.5×1.5×4.5m3) 小斗掘进方法 ④切割 拉底巷道断面形状(长方形)、规格(1.2×1.8㎡) 漏斗规格(1.5×1.5×4.5 m3) 拉底、扩漏方法 回采 ①凿岩:钻机型号YSP-45钻、孔径(0.38mm~0.42 mm)_、孔深

(1.8-2.0m)、炮孔布置(排距(0.8-1.0m)、孔距(0.6-0.8m))、钻孔倾角(75°-80°)等 ②爆破:炸药、装药、起爆、爆破 ③通风:通风方式、通风线路、风机型号 ④局部放矿:放矿量40% ⑤采场准备:平场、处理松石、破碎大块和架设顺路天井等做法 4、空区处理 空区处理方式 充填井断面形状(矩形)、规格(1.5×2㎡) 充填井间距(15-20m) 一个采场充填井数量(3-4个) 充填井掘进方法(采用上掘切割漏斗方法) 5、采场回采顺序、回采作业循环、进度计划 ①采场回采顺序 一个采场作业回采顺序:前进式,先取矿脉密集品位高处于地压活动中心部位的矿脉为开采起点线,回采工作面向东西两翼推进,先采上盘,后采下盘。 ②回采作业循环 回采作业循环图表 ③进度计划 一个采场采准、切割、回采时间 6、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采场生产能力(t/d)

采矿方法浅孔留矿法

留矿采矿法 留矿法在我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根据1971年有色金属矿山统计,留矿法 述 点 ( 采。 (2)这种采矿方法工人可以直接在矿房中大暴露面下工作。 (3)浅孔留矿法是自下而上分层回采矿房,使用浅孔崩薄矿石。Array留下 的

暂留下的矿石并不能作为地压管理的主要手段。 (5)凿岩工人是站在留矿堆上进行作业的。 (二)浅孔留矿目前使用情况 (1)有些书中将留矿法不列为空场采矿法的一种,而是专门列为一类与空场法平行。又将留矿法分为浅孔留矿法和深孔留矿法二类。实际上,深孔留矿法在矿块结构上,在回采工艺等方面,与阶段矿房法基本相同,回采矿房时,工人并不在采场中作业,对放矿量没有严格要求,可以全部放出,也可以暂时留一部分,以调节出矿量,无必要单列一类。 留矿法就应指的是浅孔留矿法,留矿的作用就是起临时工作台作用,并不起支撑围岩的作用。因而留矿法应该属空场法一种。 (2)当矿石和围岩稳固矿体厚度小于5~8米的急倾斜矿体,在我国广泛地采用浅孔留矿法开采。 二、浅孔留矿法典型方案 (一)构成要素 (1)阶段高度——一般为30~60米,以30~50米居多。 影响阶段高度的主要因素有: ① 矿床勘探类型(探采结合) 一般情况下,矿床的勘探类型越高,坑探网度就越密,抗探阶段的高度越小。为了充分利用坑探巷道作为采矿巷道,原则上应当使采矿阶段与坑探阶段高度一致起来。因此,矿床的勘探类型越高,阶段高度越小。根据我国的经验,用留矿法开采第四类型的矿床,宜采用40~50米的阶段高度。 ② 围岩的稳固程度 一般地说,当围岩的稳固性好,可以采用较高的阶段高度;当围岩的稳固性不太稳固时,则应采用较小的阶段高度,这是因为:矿房上盘岩石的暴露面积不宜太大,暴露的时间不宜太长,因此应采用较低的阶段高度。 上盘岩石的暴露面积是由阶段高度和矿房沿走向的长度决定的,因而阶段高度大,一方面矿房量大,另一方面回采工作面的推进速度随着阶段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漏斗采矿法

采矿用漏斗 将采下的大部分矿石暂留矿房内,工人站在矿石堆上作业,主要用于开采围岩和矿石都稳固的急倾斜薄及中厚矿体(图3)。本法结构简单,采准工作量小,易于掌握。中国广泛用于开采急倾斜薄和极薄金、钨矿床。将矿块划分矿房和矿柱,在矿柱中掘进天井,从天井下部向上每隔4~5m掘联络道与矿房连通,供通风、行人、运料之用(见天井掘进)。在矿房下部开掘放矿漏斗。自漏斗水平开始拉底,形成回采工作面。开采薄矿脉时,常用横撑支柱或框式支架架设天井、平巷及底部放矿结构,不留底柱和间柱。矿房自下而上用浅眼分层落矿。每次落矿后通过底部放矿漏斗口放出约1/3的崩落矿量,称部分放矿。其余暂留矿房内,使矿石堆表面与工作面之间保持高2m左右的工作空间。部分放矿后,平整矿石堆表面,继续落矿,直至矿房回采完毕,然后将暂留矿石全部放出,称最终放矿或大量放矿。在回采矿房过程中,暂留的矿石经常移动,因此对围岩只起部分支撑作用。围岩容易片落时,将增大矿石 防止留矿堆中形成空洞的措施有: 1.选择合理的爆破参数,减少爆破产生大块或粉矿,尽可能保持上盘围岩不遭破坏。 2.平整采场时,应仔细进行大块矿石的二次破碎工作。 3.局部不稳固的矿体可留不规则矿柱,防止大块片帮。粉矿较多、含有黏土夹层、矿石湿度大时,应预先确定采用较小的漏斗间距,并做到经常且均匀地放矿。放矿时,要注意以下安全要点: (1)放矿过程中,仔细观察各漏斗矿石堆表面下降程度是否与放矿量相适应,以便及时发现并防止矿堆中形成空洞。 (2)放矿时,采场内不得有人作业,观察人员应站在天井两侧的联络道中。一旦发现矿堆中有空洞,必须及时处理。处理空洞时禁止人员进入溜矿井或漏斗内处理堵塞。常用的处理方法如下: a.自空洞的两侧漏斗放矿,破坏空洞周围矿石的平衡,使悬空的矿石掉落。

浅孔留矿法采矿方法设计

2014-2015学年秋季学期“采矿学I”课程 考试改革试题 题目:浅孔留矿法采矿方法设计 学生姓名: 班级:11 采 3 学号:201114410314 专业:采矿工程 2014年 12 月 22日

目录 1、所选题目及要求 (1) 2、方案的选取 (1) 2.1、方案初选 (1) 2.2、方案确定 (2) 3、浅孔留矿法的地压管理办法及采空区处理 (3) 3.1、地压管理办法 (3) 3.2、采空区处理 (3) 4、标准矿块图 (3) 5、矿块的参数及相关工艺 (3) 5.1、矿块的参数 (3) 5.2、采准工艺 (3) 5.4、回采工艺 (5) 6、采准系数的计算 (8) 6.1、矿块采准、切割工作量计算 (8) 6.2、采出矿量计算 (10) 6.3、采准比计算 (10) 7、矿井生产能力与采场生产能力的关系 (11) 7.1、班产量 (11) 7.2、班产量分配 (11) 7.3、同时生产矿块数及矿柱数 (12) 8、矿块技术经济指标相关计算 (12) 8.1、采掘设备 (12) 8.2、运搬设备 (13) 8.3、矿块技术经济指标 (14) 9、参考文献 (14) 10、附录 (15) 10.1、试题题目 (15) 10.2、考试要求 (16) 附图(1) (16)

1、所选题目及要求 某矿山年产铁矿石25万t,矿体埋深300m,地表为山地,地表允许崩落,矿体沿走向长度1000m,矿体平均厚度5-7m,矿体平均倾角70°,上盘围岩稳固,矿体稳固,下盘围岩稳固,试论述: (1)该矿体开采采用的采矿方法,并指出所选采矿方法的地压管理方式; (2)按1:1000比例尺设计所选择采矿方法的标准矿块图; (3)计算所选择采矿方法的采准系数; (4)矿块技术经济指标相关计算; (5)矿井生产能力与采场生产能力的关系; (6)设计说明书一份,主要论述采准、切割、回采、(充填)、通风各项工艺,以及上述各项问题。 2、方案的选取 2.1、方案初选 首先矿石和围岩稳固,采空区在一定时间内,允许有较大的暴露面积,故可以选用空场采矿法。而本次设计的矿体属于急倾斜、中厚矿体,所以排除全面采矿法、房柱采矿法和阶段矿房法。 由于矿区地标允许崩落,可以采用崩落法,由于矿体为急倾斜、中厚矿体且矿体稳固,所以排除单层崩落法和分层崩落法和阶段崩落法。 充填采矿法里面:单层充填采矿方法适用于水平或缓倾斜薄矿体、顶板围岩不允许崩落的矿体,而本次设计矿体厚度较大,且属于急倾斜矿体,故可以排除此开采方法;下向分层充填采矿法,用于开采矿石很不稳固或矿石和围岩很不稳固,矿石品位很高或价值很高的有色金属或稀有金属矿体,所以排除;分采充填采矿法适用于矿体厚度很小、急倾斜和极薄矿体,故也可以排除分采充填采矿方法。详细可参考下表一。

静态留矿采矿法在缓倾斜矿体开采中的应用

静态留矿采矿法在缓倾斜矿体开采中的应用研究 覃丰魁 (广西德保铜矿有限责任公司)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在工业生产和 日产生活中对于矿产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也加大了矿产开采的 工作量,加大了矿产开采的难度,由于开采技术的选择不当,造 成很多的资源浪费,甚至还频频发生安全事故,人们在经验和 教训中逐渐懂得了开采技术的科学化对矿产开采的重要性,如 何更快捷更合理的开采矿产,解决实际操作中的难题,首先应 该探寻矿产开发的合理途径,优化其开采方法。目前我国矿产 的方法在不断的增多,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矿产开采机械化 越来越高,而静态留矿采矿法作为新应用的技术,利用其优势, 更好的开展矿产开采工作。 1静态留矿采矿法 留矿采矿法是指在采矿过程中,采集的矿石不立即全部运 出,而是暂时留在采矿区,采矿机械或者工人,借助矿石,寻找到更方便的位置继续开采的矿产开采方法。留矿采矿法在我国应用非常广泛,占有相当的比重,达到1/3左右,它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改进,已经是一项比较成熟的采矿技术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采矿方法就是浅孔留矿采矿法,1960~1969这十年间,浅孔留矿采矿法是开采矿产是采取的主要方法,它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1)采场结构和回采工艺简单; (2)工作量小,节省坑木材料; (3)开采设备简单,开采技术容易掌握; (4)工作效率高,节省开采成本。 它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在我国矿产开采中依然能够存活,占据矿产开采中重要的位置,浅孔留矿采矿法通过不断的变化,其中一个变种就是静态留矿采矿法,静态留矿采矿法没有明显的特点,应用范围也不是很广,在我国矿产的开发使用不是很多,经验不是很丰富,但它相比较普通浅眼留矿采矿法,它的优势在于它对崩落矿石的运输上,它提高了采矿采集场地的稳定性,更好的降低了采矿的损耗,使得采集的矿石质量更高了,因此在对缓倾斜矿体开采中经常用到,静态留矿采矿法是一种适合缓倾斜矿体开采的有效地辅助采矿方法。如图1为静态留矿采矿法的示意图。 2缓倾斜矿体 缓倾斜矿体是矿产中非常不易采集的矿产,它的倾角在30°以下,倾角较小,崩落,因此在矿石的运输上非常不方便,矿石不能自行流出,要借助搬运设备进行搬运,加大了开采的成本,而且因为顶部没有保护设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它的开采难度影响了开采的进度,它是一块非常难啃的骨头。缓倾斜矿体的主要开采方法是房柱采矿法和分段空场采矿法,在开采的过程往往遇到很多的问题,主要问题有:2.1开采环境比较困难,不易开采 由于缓倾斜矿产的地理位置和所处环境,倾斜度过小,不利于开采机器和工人的操作,增大了矿产开采的难度,降低了矿产开采的效率。 2.2开采成本较大,而且开采过程中矿石损耗较大 困难而复杂的开采过程决定了开采的费用,它过大的开采成本也使得矿产开采的价值缩小,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其中的采集工艺,爆破是很多矿石无法收集,且让采集的矿石在过程中有较大的损耗,开采出来的矿石品位降低,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2.3开采的过程中危险较大 在缓倾斜矿产的开采过程中,矿体的坡度较缓,很多设施无法进入,安全措施无法一步到位,且爆破对矿房顶板造成破坏严重,使得有些地方变得松弛,容易松动,工人始终在遭破坏的顶板下进行回采作业,安全生产受到严重威胁。 3静态留矿采矿法在缓倾斜矿体开采中的应用静态留矿采矿法结合普通留矿采矿法和削壁充填采矿法的优势,经过发展变化,而发展的新型采矿方法,它既有普通留矿采矿法的简单、效率高的优点,也借鉴了削壁充填采矿法的架设溜矿井,矿石由溜矿井放出的做法,静态留矿法运用的采准工艺是普通留矿采矿法的,它在这基础上,在漏斗上架设溜矿井,回采过程中,矿石由溜矿井放出,也可采用间隔漏斗架设溜矿井。一般情况下,由架设溜矿井的漏斗放出矿石,未架设溜矿井的漏斗在回采过程中不放矿,统一放矿在回采结束之后,回采结束后再架设溜矿井的漏斗,把溜井内的矿石放空后,把溜井的里面隔板炸开,使溜井之间的矿石流到漏斗内,再放矿。回采过程中,留矿堆处于静止状态,能够对上下盘的软岩层起到良好的支护作用,保证采场正常上采。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对矿产力度的加大,矿产开采工作日益激烈,虽然目前我国的采矿技术和手段日益丰富,但是如果不根据矿体的特点采取合适的开采方法,很有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甚至出现安全事故,通过介绍静态留矿采矿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缓倾斜矿体的特点介绍了静态留矿采矿法的采场结构及回采工艺,分析静态留矿采矿法在缓倾斜矿体开采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静态留矿采矿法;缓倾斜矿体;应用 地质勘测 174 广东科技2012.12.第23期

矿体赋存状况分类及相应采矿法

矿体赋存状况分类及相应 采矿法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1、矿体赋存分类 网上采矿设计手册 1)按倾角分类 (1)水平和微倾斜矿床,倾角小于5° 0°-3° (2)缓倾斜矿床,倾角为5°-30° 3°-30° (3)倾斜矿床,倾角为30°-55° 30°-50° (4)急倾斜矿床,倾角大于55°大于50° 2)按厚度分类 (1)极薄矿体:小于米小于米 (2)薄矿体:米米 (3)中厚矿体:4-10米 5-15米 (4)厚矿体:10——30米 15-50米 (5)极厚矿体:大于30米大于50米 2、根据矿体厚度划分的采矿方法 1)极薄采矿方法(矿体厚度小于米) (1)留矿采矿法 该法适用于倾角大于55°的急倾斜矿体,及围岩稳固到中等稳固,矿体产状较规整,矿石不结块,无不自然现象 (2)削壁充填及选别充填采矿法

该法适用于矿石品位较高,极薄的贵金属或稀有金属矿床,以及附产其他矿物的矿床。 该法采下损失率低,工作面手选能有效地提高出矿品位、减少提升、运输、选矿费用;废石充填采区,有利地压管理和防止地表陷落,安全上合理,对于稀有、贵重金属极薄矿体,特别是深部开采矿山中,经济上合理,有一定适应性。缺点是生产能力低下,工艺及管理较复杂,工作面劳动强度大,采矿成本高,难予实现机械化。 2)薄矿体采矿法(矿体厚度在米之间) (1)壁式崩落采矿法 该法主要适用于矿体厚度米至米的缓倾斜矿体,大于米厚的矿体,支护困难,一般留米护顶矿石不采,控制采高实际为米,另一方式采用锚杆矿柱联合护顶,将壁式法转为房柱法。 (2)房柱采矿法 该法主要适用于矿体厚度小于8-10米范围,大于10米的矿体是偶尔采用。要求矿石及围岩稳固和中等稳固,矿体倾角以缓倾斜矿体为主,倾斜矿体次之。由于留矿柱损失金属和矿石,所以一般用于低价或贫矿之中。 (3)全面采矿法 该法适用于围岩较稳固,矿体倾角小于40°-45°,矿厚2-4米的矿床(矿厚大于4-5米,相比看建筑加气块。一般应用房柱法) (4)其他采矿方法 薄矿体留矿采矿法,其采场结构和采准切割工程布置及落矿工艺基本同极薄矿体留矿法,但有几个明显的技术发展。第一是电耙留矿法的采用,使留矿法适应的范围扩大到30°以上的倾斜矿体。第二是各种新型锚杆用于采场支护,使留矿法从适用于较稳固的岩石,扩大到中等稳固以下的岩石。第三是振动放矿技术用于留矿法采场,节约漏斗木材,大大提高放矿效率,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有利实行快采快放。

浅孔留矿法采场管理暂行办法(最新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浅孔留矿法采场管理暂行办法 (最新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浅孔留矿法采场管理暂行办法(最新版) 第一章总则 1.1采场是矿山组织生产的基本单元。采场的管理关系到矿山的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为了加强采场管理,确保安全、优质、高效地采矿,特制定本办法。 1.2每个采场都必须有完整的单体设计。设计应根据开采技术条件,从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采矿方法。采矿方法的选择应遵循安全、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和最佳经济效益的原则,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并进行试采或试验后确定。 第二章施工安全技术管理 2.1采矿单体设计必须经过地质、测量、采矿、安全等专业技术管理人员会审、会签,并经总工程师和总经理批准后,方可下发。 2.2施工前,设计者必须向一线作业人员、采矿队队长、施工技术员和采区生产安全副经理或外包施工队队长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并安排专人做好交底记录。 2.3浅孔留矿法采场必须坚持分层验收制度,其分层高度以不超过2.5米为原则。每分层回采完毕,验收条件创造好以后,由采矿施工单位提出验收申请,生产技术部组织地质、测量、采矿、安监,企管、采矿施工单位有关负责人等进行分层现场验收(东五份子铁矿、固阳分公司、大千博分公司可由其经理组织分层验收)。各专业对采场管理既要明确分工,又要协作配合。 2.3.1地质测量技术人员负责检查、监督采场内矿石是否采剥到边,上下盘围岩是否丢掉,严格控制矿柱界限,确认矿柱是否超欠挖,实测分层现状图并装订成册,计算采矿量。同时做好地质素描、取样、编录,计算分层采矿品位、贫化率和损失率指标并及时登入台帐。必要时应向采矿施工单位提出降低贫化、损失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并监督执行。 2.3.2采矿技术人员负责检查、监督回采工作是否符合设计和生产技术规程要求,采场顶板在短轴上是否形成拱形,矿石块度是否控制在500毫米×500毫米以下等采矿安全技术问题。

浅孔留矿采矿法生产技术规程

浅孔留矿采矿法生产技术规程 浅孔留矿法的特点是工人直接在大暴露面积的顶板下面作业。采用浅孔落矿,自下而上的分层回采,每次采下的矿石靠自重放出三分之一左右,其余暂留在矿房中作为继续作业的工作平台;矿房全部回采完毕,进行大量放矿;然后采用其他方法回采矿柱和处理采空区。采切工程主要有:阶段运输巷、上水平回风巷、采准天井、采场联络道、电耙道、漏斗、切割拉底巷等。为了进一步规范浅孔留矿法生产技术工作,特制定本规程, 请大中矿业各生产矿山遵照执行。 1.浅孔留矿法主要适用于矿石和围岩中等稳固以上,厚度薄至中厚的急倾斜矿体,倾角变化小,矿石无氧化、结块和自燃性。 2.采场沿矿体走向布置,长度为40~60米,阶段高度为40~60米,采薄矿脉时可适当降低。 3.间柱宽度为6~10米,顶柱高度为3~6米,底柱高度根据底部结构确定。 4. 阶段运输平巷可采用脉内或脉外布置方式,运输量小时, 可采用脉内布置。 5. 人行天井一般布置在间柱中,每隔4~6米开掘人行联络 道。作业面与两端人行天井必须畅通。

6.采场底部结构可采用漏斗自重放矿、振动放矿、平底装矿和电耙底部结构。漏斗间距为5~7米,采用振动放矿时可为6~10米。 7.采用无轨设备装矿时,装矿进路应与出矿巷道成45°~50°交角,其间距为10~15米,长度应不小于无轨出矿设备长度与矿堆占用长度之和。 8. 采用电耙出矿时,电耙道间距为10~15米;采用倾斜电耙道时,倾角应不大于25°。 9.放矿漏斗在采场中应均匀分布,可采用单侧或双侧漏斗布置。双侧漏斗呈对称或交错布置。 10.漏斗穿必须垂直电耙道开凿,其间距为5~7米,漏斗穿和漏斗颈的尺寸应大于矿石最大块度的3倍,但不得小于1.8×1.8m。 11.开采第一分层前,应将下部漏斗扩完,并充满矿石。 12.矿房落矿可采用上向炮孔和水平炮孔。矿房顶板在短轴方向上应略呈拱形。 13.采场上、下盘局部不稳固时,可采用锚杆支护,以确保作业安全。 14.采场局部放矿时,必须加强管理,严格控制每

浅孔留矿法作业安全规程通用版

操作规程编号:YTO-FS-PD316 浅孔留矿法作业安全规程通用版 In Order T o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Of Daily Behavior, The Activities And T asks Are Controlled By The Determined Terms, So As T o Achieve The Effect Of Safe Production And Reduce Hidden Dangers. 标准/ 权威/ 规范/ 实用 Authoritative And Practical Standards

精品规程范本 编号:YTO-FS-PD316 2 / 2 浅孔留矿法作业安全规程通用版 使用提示:本操作规程文件可用于工作中为规范日常行为与作业运行过程的管理,通过对确定的条款对活动和任务实施控制,使活动和任务在受控状态,从而达到安全生产和减少隐患的效果。文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 1、在开采第一分层时,应将下部漏斗扩完充满矿石。 2.每个漏斗都应均匀放矿,使作业面水平下降,发现悬空,上部要停止作业,消除悬空,方准继续作业。 3.放矿人员和采场内的人员,要密切联系,在放矿影响区域内,禁止上下人员同时作业。 4.每回采一个层的放矿石量,应控制在采下矿石量的三分之一左右,矿房暂留矿石与回采工作面的高度应保持在2 m 左右。 5.浅眼留矿法的采场构成要素,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矿脉为薄矿时,矿块长度为40—60 m ,顶柱厚3—5 m ,底柱高2.5—4 m ,间柱2—6 m ,计间距5—7 m ,采幅控制在0.8—1 m 。 该位置可输入公司/组织对应的名字地址 The Name Of The Organization Can Be Entered In This Location

浅孔留矿法采矿方法设计

摘要 本设计针对山东某矿山进行开采毕业设计,主要是针对该矿山V-1矿体和V-4矿体的开采方法设计。根据矿体的地质和赋存条件选择竖井开拓作为本设计的开拓方案;采矿方法选用浅孔留矿法;通风系统为抽出式通风,新鲜风流从阶段运输巷道经人行天井及联络道进入采场内部到达上回风平巷排出地表。 关键词:竖井开拓;浅孔留矿法;抽出式通风

Abstract This design for a mine in Shandong mining graduation, mainly designed for the mine mining methods V-1 and V-4 orebodies orebody. Select shaft development as a pioneering program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esign of geological and ore occurrence conditions; mining method selection shrinkage stoping method, divided along strike rule room and pillar mining, room and pillar mining arranged alternately; ventilation system exhaust ventilation, fresh air flow from the stage by the people's Bank of haulage access road into the interior patio and stope reaches back to the wind drift on the surface discharge. Keywords: shaft development, shrinkage stoping method, exhaust ventilation

浅孔留矿法的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

浅孔留矿法的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 1 浅孔留矿法的采场管理技术标准 1.1 采切技术标准 无底柱浅孔留矿法,采切工程主要是脉外巷、出矿穿,矿房两侧行人通风井,单个采场长度一般为40-50米。 1.1.1人工装矿,脉外巷布置在下盘距沿脉巷5~6m处,与沿脉巷近乎平行。 1.1.2 一般在采场中央部位施工一沿脉天井,用作采场通风天井(采场高度较高时可用作行人),两侧顺路井(边采矿边施工)与其形成采场通风和行人系统。 1.1.3 出矿穿间距一般为6m(中对中),如遇围岩不稳或是设备出矿的需要,可适当增大。 1.2 回采技术标准 浅孔留矿法按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分层回采,分层高度一般为2米,回采工作包括:凿岩、爆破、支护、通风、局部放矿、撬顶平场及二次破碎等。矿房全部回采完后对所留矿石进行大量出矿;采场回采时必须做到:底板平整,顶板形成拱形,保证两个行人与通风的安全出口,采场空间保持在两米左右。 1.2.1 凿岩 凿岩站在留矿堆上进行。依矿石稳固性的好坏,采用上向炮孔,倾角不小于60度。工作面的炮孔排列形成应根据矿脉的厚度和矿岩分离的难易程度来确定采用“之”字形排列、“梅花”形排

列、“交错平行”排列、“交错排列”等形式布孔。布孔原则要多打孔少装药。 1)当矿脉厚度小于0.7m,矿石爆破性好,矿石与围岩容易分离,宜取一字形排列。 2)当矿脉厚度大于0.7m,为控制采幅宽度,可取之字形排列。 3)当矿石坚硬、矿岩接触线不明显或难于分离,厚度又较大应取平行排列。 4)只有当矿体厚度很大,矿石又坚硬,为求崩下的矿石块度均匀,才取交错排列。 后者在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 1.2.2 采幅控制 采场矿脉小于1米时,采幅控制在1米,如矿脉厚度大于1米时,按照矿脉实际厚度进行回采。 1.2.3 爆破 单位炸药消耗量可按实际情况选取。炮孔内装药要均匀布置,防止大块率过大的现象发生。 1.2.4 支护 为保证采场采矿及大量放矿过程中,围岩不脱落。在采矿过程中要采用Φ22的螺纹钢结合锚固剂,锚杆以梅花形方式布置,间距为1 ×1米。 在锚杆支护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增加横撑木支护(支护密度不

无底柱浅孔留矿法在某金矿采矿的应用

文章编号:1672-4461(2005)03-0113-01 无底柱浅孔留矿法在某金矿采矿的应用 赵亚斌 (甘肃洛坝集团公司鸿远矿业公司,甘肃 徽县 742300) 摘 要:根据某金矿的矿床的赋存条件,结合矿山现有的技术队伍和采掘设备装备情况,采用无底柱浅孔留矿采矿法,解决了矿石的贫化和损失等问题,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实践证明是一种适合我矿特点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金矿床;无底柱;浅孔留矿法 中图分类号:TD853 33+1;TD853 31 文献标识码:B 某金矿位于甘肃境内,矿区地处西秦岭分水岭的南侧,矿区海拔标高为1600~2000m,地形切割大,山势陡峻,沟壑纵横,植被发育。矿区内部有矿用公路,与外界有乡村公路相通,交通较方便。 1 采区地质概况及开采技术条件 该采区由I~IV号矿体组成,其中Ⅳ号矿体规模最大,I 号矿体次之。现主要开采Ⅳ号矿体。该矿属于浸染型矿床,矿体大多数为不连续的小型孤立矿体。单个矿体的形状亦不规则,一般呈豆荚状、条状、脉状等。矿石主要有致密块状、浸染状、脉状、条带状及星散状构造。矿石中除金之外还伴生有银、铁、铅、锌等元素。 Ⅳ号矿体平均走向为110 ~114 ,走向长约500m,倾角一般为86 ~90 ,矿体厚度一般为0.8~6m,个别达10~ 18m。沿倾向自下而上,矿体厚度逐渐变薄,矿石品位逐渐变高。矿体与围岩接触界线明显,易于区分;矿石与围岩极坚硬,顶、底板的稳固性均在中等以上。矿石的平均体积质量为3.22t/m3。矿区水文地质简单,1350m中段以上无地表水体,1350m中段以下仅矿区东部有一天然季节小河。该河冬季完全结冰干涸,夏季仅存储少量地表水,对采矿影响不大。 2采矿方法的选择 由于该矿属新建矿山,且无详探报告,只能边探边采,探采结合。因此选择合理的采矿方法,对该矿区的开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该矿床的赋存条件,拟初步选择分段采矿法和浅孔留矿采矿法。经过对两种采矿方法技术经济比较,结合矿山现有的施工队伍技术水平和设备情况,最终选择了无底柱浅孔留矿采矿法。该采矿方法结构简单,施工队伍易于掌握,采切工程量小,矿块回采率高,矿石贫化容易控制,对矿体的变化适应力强,但劳动强度大。随着施工队伍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引进先进的采掘设备,寻求一种更高效的采矿方法是完全必要的。3采场布置及构成要素 矿块沿矿体走向布置,矿块长度50m,中段高度30m,间柱宽6m,不留顶、底柱。在矿体的下盘距矿体5m处沿矿体走向掘进脉外运输大巷,在运输大巷内,每隔50m掘进一个探矿穿脉,兼做行人、通风联络道。然后在探矿穿脉内沿矿体倾向向上掘进通行人天井,沿天井整个高度方向每隔6m掘进联络道与矿房相通。在运输大巷内,沿矿体走向每隔6m掘进一个出矿进路与矿房相通,兼做探矿穿脉。 4回采工艺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4.1回采工艺 4.1.1回采顺序 沿矿体倾向自上而下依次回采,首先回采矿体最上一个中段的采场。如需两个中段同时回采,只有当上中段采完2 ~3个矿块以上时,才允许回采下中段第一个矿块,上中段采场必须超前下中段采场100~150m距离。 4.1.2 落矿 在矿房内,用YT28型凿岩机向上掘凿平行炮孔,炮孔直径 38~ 42mm,炮孔深2.0m,炮孔间距0.75m,炮孔排距0.8m。每排6个炮孔,每循环共爆破30个孔。爆破落矿采用2#岩石铵梯炸药,火雷管起爆。药卷直径 32mm,长度190mm,重量150g。 4.1.3采场通风 新鲜风流经脉外运输大巷进入天井,再由天井联络道进入采场,新鲜风流清洗工作面炮烟后,污风由回风天井排至上中段回风巷,经总回风井排出地表。 4.1.4采场出矿 每次崩下的岩石,通过人工或装岩机出矿,出矿量为崩下矿量的30%,使采场回采作业空间保持在2m以内的高度;当整个矿块完全采完后,开始大量出矿。每个出矿进路分两班出矿,每班6人作业,每人每班劳动定额为5~10t,每个矿块日产量为80t。

金属矿床采矿方法归纳

采矿方法要点归纳 一、空场采矿法 适用于开采水平、微倾斜、缓倾斜的矿体。其采矿法不仅能开采薄矿体,更适合于开采厚矿体和极厚矿体。 特征:将矿块划分为规则的矿房和矿柱,并根据矿体的厚度及采矿设备、技术条件的不同,选用浅孔、中深孔或深孔落矿方案进行矿房的回采,因而有浅孔房柱和中深孔房柱之分。 1.浅孔房柱采矿法 (1)主要适用于矿石和围岩稳固与较稳固的矿体。 (2)矿体倾角30°以下。 (3)矿体厚度小于8-10m。 (4)价值不高或品位较低的矿石。 2.中深孔房柱采矿法 (1)矿石稳固和中等稳固。当顶板围岩稳固或中等稳固时,采用不切顶或不预控顶;当顶板不太稳固或局部不稳固时,可采用切顶与预控顶; (2)矿体倾角≤30°; (3)厚度≤6-8m的矿体,采用不切顶房柱法;厚度8-10m的矿体,可采用浅孔切顶房柱法;厚度11-12m的矿体;可采用中深孔切顶房柱法; (4)顶板接触面平整,可采用不切顶房柱法;顶板接触面不平整,可采用切顶房柱法; (5)使用于低品位、价值低、凿岩性较好的矿石中。 二、全面采矿法 适用于开采矿石围岩均较稳固,矿体厚度小于5-7m的水平至缓倾斜矿体;也适合于开采矿体底板起伏较大或矿体厚度变化较大以及矿石品味不均匀的矿体。 1.普通全面采矿法(又称全面采矿法) (1)一般要求矿岩中等稳固以上;顶板的暴露面积应大于200-500m; (2)矿体倾角≤30°; (3)矿体厚度在5-7m以下,国内大部分矿山开采1.5-3.0m的矿体;

(4)一般矿体产状较稳固; (5)该法留有采场内矿柱,最好在贫矿中应用。 2.留矿全面采矿法 (1)矿石和顶板岩石为稳固或中等稳固;矿石不粘结,不自然; (2)矿体倾角由缓倾斜到倾斜(即26°-55°),以倾斜矿体为主; (3)厚度由薄至中厚的矿体,以薄矿体为主; (4)可用于形态较复杂,厚度和品位变化较大,以及底板沿走向和倾斜均有起伏的不稳定矿体。 三、浅孔留矿采矿法 适用于开采矿石中等稳固和围岩稳固的急倾斜矿体,并要求矿石无自燃性、氧化性,破碎后不易再结块。 1.普通浅孔留矿采矿法 (1)矿岩基本稳固的急倾斜矿体; (2)适用于任何厚度的矿体,但多用于开采2m厚度以上,以及中厚度矿体; (3)极薄矿体多脉合采; (4)要求矿石不结块,不自然。 2.极薄矿脉留矿法 (1)一般用于矿脉平均厚度在0.8m以下的急倾斜矿体; (2)矿石及围岩在中等稳固以上; (3)矿石无氧气、结块及自燃性。 3.无矿柱留矿采矿法 开采矿岩稳固、厚度在2-3m以内的高价矿体,为提高矿石的回采率,可使用无矿柱留矿采矿法。 4.倾斜矿体留矿采矿法 矿体倾角较缓,矿石不能借自重在采场内搬运,此时可用香花岭锡矿电耙耙矿留矿采矿法。 (1)矿石与围岩中等稳固以上,无大的构造与破碎带。矿体的厚度越大对矿岩的稳固性要求越高; (2)矿体厚度原则上可以由极薄到极厚,但主要用于中厚以下矿体,尤以薄与极薄矿体使用留矿采矿法最为有利;

浅孔留矿法采场安全操作规程

浅孔留矿法采场安全操作规程(编号:026) 为确保采场在整个作业过程中安全可靠、技术施工方便,使采场生产趋于程序化、规范化,结合公司实际情况,针对公司主要采矿方法—平底进路式底部结构、浅孔留矿法回采工艺。制定如下采场安全、技术管理规定。 一、采矿方法技术规定 1、中段高度一般为30—60米,薄矿脉可适当降低。 2、采场沿走向布置,采用中央天井的,长度一般为80—100米;无中央天井的采场长度一般不超过60米,但一端必须有天井通至上中段,无法与上中段贯通时,采场两翼顺路天井应超前回采面5米;采场宽度一般不超过15米。 3、采场需留顶柱时,一般不小于3米,间柱为6—8米,不设二次破碎巷道的底柱高度为5—8米(从运输巷道底板算起)。 4、出矿进路长度不小于3米,出矿进路间距一般为5—7m。 5、矿房回采按阶梯或水平分层推进,保证工作面与两端行人天井畅通。 6、矿石大块率应控制在5%以下,大块应在采场内及时处理。 二、回采作业工序安全技术要求规定 (一)、凿岩 1、采场外爆破参数:炮孔深度L=1.2—2.5米,最小抵抗线W=0.8—1.2米,炮孔间距a=(1—1.5)W。 2、炮眼排列的原则:尽量使每行炮眼间距近似地等于最小抵抗线,炮眼行与列间的排列应尽量错开使其均匀,让每个炮眼担负的爆破量大致相等,以减少大块的产生。炮眼方向应尽量采取向上垂直或倾斜,也可水平,炮眼方向应尽量与自由面平行,从平面布置上炮眼的排列按平行、交错和之字排列方式。 3、作业过程中严格按凿岩工安全操作规程执行。 (二)、爆破 1、装药前应对炮眼进行清理和检查,装起爆药包时禁止抛扔或冲击。 2、使用起爆器起爆,其导爆管网络中不得有死结,炮孔内的导爆管不得有接头;禁止将导爆管对折180度和损坏管壁、异物入管、将导爆管拉细等。 3、其他遵照公司爆破工安全操作规程作业。

留矿采矿法

留矿采矿法 第四节留矿采矿法 一、使用留矿法德矿山技术进步和主要科研成果 近20年来,由于岩金矿山采矿技术不断进步,留矿采矿法在结构参数、采准布置、回采工艺以及使用范围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完善,形成不少留矿法德变形方案,大幅度的降低矿石损失和贫化。扩大该采矿方法的使用范围。 留矿法的技术进步和科研成果,可归纳为几个方面: (1)完善矿房的底部结构,减少卡漏事故,提高出矿效率和降低底柱的矿石损失。 (2)完善矿柱回采方法和无矿柱回采。矿房和矿柱同步回采,简化了工艺流程,改善了矿柱回采的作用条件,提高了矿柱回采的回采率。 (3)应用控制爆破技术回采矿房。当矿石顶板不稳固,用上向炮孔落矿后,撬渣量大且不安全,改进用水平炮孔控制爆破或平立交替控制爆破落矿,效果良好,提高了采矿工效,降低了大块产出率,改善了矿房作业条件。 (4)研制适应矿脉形态变化的变形方案。在矿体倾角局变缓部位布置双层耙道出矿或用水力冲运矿石出矿,以减少矿石在倾角较缓部位的滞留和损失。对分支复合复杂矿脉或端部三角形矿脉,提出与之相适应的采准布置方式和回采方法或斜电耙道出矿方法。创造出适应围岩不稳固的留矿法变形方案。 静态留矿法,矿房回采过程的局部放矿不是从采场底部,而是从矿堆表面耙入位于矿房一端的局部放矿溜井中放出,在采场中间设置钢板溜井进行局部放矿,利用存隆矿石或局部废石,支撑围岩防止其脱落的留矿法变形方案。使留矿法适用于围岩(特别是上盘)不稳固的条件,扩大了留矿法的适用范围。 (6)创造出适用于极薄矿脉的削壁留矿法。 (7)矿石悬顶的处理。在矿房回采时期,由于某种原因,局部放矿经常出现悬顶现象,使在矿堆表面的作业人员造成安全隐患,提供了实际经验。 二、留矿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矿房回采时期,撬顶、二次破碎,平场量大,劳动强度高,作业安全性差,现阶段几乎不可能实现机械化作业。 (2)回采厚度较大的薄矿脉(2--5m),时,一般必须留矿柱(如构筑人工底柱时需留间柱和顶柱)。矿房留矿大放矿后,再用大爆破方法回采矿柱,则矿石损失和贫化皆很大。(3)目前地下岩金矿山用留矿法回采后,在地下残留大量的采空区,一般都未做任何处理,这是极大地安全隐患。 三.进一步完善留矿法的途径 由于我国金矿赋存特征所决定(急倾斜薄矿脉占较大比重), 根据留矿法当前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 (1)根据矿体的开采技术条件,正确的选用留矿法。矿体倾角大于60°,矿厚0.4--4.0m,矿岩稳固为使用留矿法的最佳条件。倾角变缓时,由于矿石在下盘滞留放矿困难,应演变为留矿全面法,倾角局部释缓时,采用水力冲矿,双层耙道出矿的变形方案,矿厚低于0.4米时,

浅孔留矿法采场管理暂行办法详细版

文件编号:GD/FS-3978 (管理制度范本系列) 浅孔留矿法采场管理暂行 办法详细版 The Daily Operation Mode, It Includes All Implementation Items, And Acts To Regulate Individual Actions, Regulate Or Limit All Their Behaviors, And Finally Simplify The Management Process.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浅孔留矿法采场管理暂行办法详细 版 提示语:本管理制度文件适合使用于日常的规则或运作模式中,包含所有的执行事项,并作用于规范个体行动,规范或限制其所有行为,最终实现简化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第一章总则 1.1 采场是矿山组织生产的基本单元。采场的管理关系到矿山的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为了加强采场管理,确保安全、优质、高效地采矿,特制定本办法。 1.2 每个采场都必须有完整的单体设计。设计应根据开采技术条件,从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采矿方法。采矿方法的选择应遵循安全、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和最佳经济效益的原则,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并进行试采或试验后确定。 第二章施工安全技术管理

2.1 采矿单体设计必须经过地质、测量、采矿、安全等专业技术管理人员会审、会签,并经总工程师和总经理批准后,方可下发。 2.2 施工前,设计者必须向一线作业人员、采矿队队长、施工技术员和采区生产安全副经理或外包施工队队长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安排专人做好交底记录。 2.3 浅孔留矿法采场必须坚持分层验收制度,其分层高度以不超过2.5米为原则。每分层回采完毕,验收条件创造好以后,由采矿施工单位提出验收申请,生产技术部组织地质、测量、采矿、安监,企管、采矿施工单位有关负责人等进行分层现场验收(东五份子铁矿、固阳分公司、大千博分公司可由其经理组织分层验收)。各专业对采场管理既要明确分工,又要协作配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