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小专题复习

高考历史小专题复习

高考历史小专题复习
高考历史小专题复习

高考历史小专题复习:宋朝的历史

一、课程标准

列举宋朝政治制度史实,说明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概述宋朝商业发展的情况、特点及影响,了解手工业与海外贸易发展的史实。

知道宋词的文学成就及其特色。

概述三大发明在宋朝发展完善的情况,认识其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贡献

列举宋代理学、心学的代表,说明儒学的发展。

二、近年高考真题及模拟题方向分析

宋朝政治制度与唐朝政治制度的比较

宋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原因的分析

综合认识、全面认识宋朝

宋朝文化发展情况、特点及原因

宋朝科技发明外传概况、科技发展与文化教育、政治管理的关系

宋朝所处的时段及时代特征、科技发展与经济、政局关系

宋朝经济特点、宋朝商业革命的综合认识

三、宋朝历史重要知识点整合

综观宋朝

(一)宋朝政治:

1.北宋初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1)加强中央集权:兵权收归中央,各地精兵强将

抽调充实中央禁军;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2)加强皇权: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行政)、枢密使(军权)、三司使(财权)分割相权。

2、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

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

2.北宋王安石变法:(见选修一)

(二)宋朝经济:

1.农业:宋朝以后,我们经济中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高转筒车(宋)等灌溉工具

2.手工业:宋朝时,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定窑、汝

窑、哥窑、官窑和钧窑;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3.商业:北宋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没有了严格的地域

限制和时间限制;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并推广;海外贸易发达。

(3)宋朝思想文化

(一)思想:宋朝是中国传统儒学的复兴时期。此时期,儒、道、佛三教汇合,形成了理学这一哲学形态。它有理学和心学两个流派。理学形成后,被统治阶级奉为官方哲学,成为六七百年间(宋、元、明时期)居于正统地位的社会思潮。

1、理学:

(1)背景: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儒家学者的努力(儒学复兴运动)。

(2)思想来源: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道教思想。

(3)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理学集大成者,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4)思想主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2、心学

(南宋)陆九渊的思想主张: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二)科技:几乎在所有中国传统科学技术领域都留下了新的记录。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完成于宋朝,即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及火药配方的改进与完善,为推进世界历史的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经使用了彩色套印技术。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

活字印刷术

2、宋朝为了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3、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三)文学: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奇葩。

1、宋词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

辛弃疾

2、宋词繁荣的原因:宋代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

3、宋朝,民间兴起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即散曲。

(四)艺术

1、北宋著名的书法家有苏轼、黄庭坚等。

2、两宋宫廷画最活跃,画学兴起,风俗画为最大亮点,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是风俗画的代表作。

侧观宋朝

当代学术界认为宋朝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等。

农业革命:租佃关系普遍,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成熟,高转筒车应用,麦稻轮作下一年两熟或三熟,农作物产量大大提高。同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等。

信息革命:宋朝雕版印刷术普及与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加速了信息的存储与信息的传播。

金融革命:商业发达使得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北宋有交子,南宋有会子。

商业革命:商业兴旺超越了唐朝,商业活动不受时间地域限制,街市制取代坊市制,一批商业名镇兴起,城市的经济文化职能有增强。对外贸易发达。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商税,能源革命:宋朝煤作为生活与生产的燃料应用范围扩大,尤其是煤开始应用于生活。

四、配套训练

一、选择题

1、(10年广东卷14.)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

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2.(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10题)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3.(2008年上海高考A7题)中国历史上推行重文轻武、大将不得据地拥兵政策的朝代是

A.西汉

B.隋朝

C.宋朝

D.清朝

4.(2007年高考宁夏文综28题)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六部,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仍与唐代相同的是

A.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B.设置“中书门下”为宰相的办公机构

C.由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声审议

D.尚书省统领六部,为全国最高的政务部门

5.(2010年高考四川文综14题)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完善科举程序②创立行省制度③强化文化政治④世俗文学兴起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2010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14题)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7.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

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8.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A.逐渐平民化B.逐渐贵族化C.逐渐神秘化D.逐渐宗教化

9.(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13题)图4为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有评价说,枝干“虬(qiu,盘曲)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能体现其风格的是

A.“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B.“笔才一二,像已应焉”

C.“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

10.(2007年高考宁夏文综31题)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些时代特点,如“宋人尚意”,即通过字体书写,表现自己追求的意境。图7为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局部),就很能体现“尚意”的特征。这幅作品字体的特点是

A.字形方整,笔画平直稳重

B.字形扁方,笔画平稳舒展

C.字形严谨。笔画密集繁复

D.字形多变,笔画简约流畅

11.(2009年上海高考13题)1814年11月29日,正当《泰晤士报》的手工印刷工人准备工作时,社长竟向他们出示了一份印好的报纸,并骄傲地对工人们说:“本期报纸在一个小时内就印刷完毕,这是印刷术发明以来的最大成就。”四位同学对这则材料发表了如下的意见

甲说:这不可能.活字印刷术在19世纪还没有传人西方呢。

乙说:这太夸张了,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印好报纸。

丙说:这是可能的,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的效率明显优于传统手工方式。

丁说:我也认为是真实的,因为我听说这则材料来自于一位学者的著作。

哪一位同学的意见最为合理?

A.甲B.乙C.丙D.丁

12.(2010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15题)宋人邢昺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这说明

A.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

B.儒者地位迅速提高

C.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

D.儒学得到广泛传播

13.(2010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13题)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14.(2008年上海高考A8题)中国古代有许多重大发明,下列发明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司南、纸、火药、活字印刷

B.纸、火药、活字印刷、司南

C.火药、活字印刷、司南、纸

D.活字印刷、司南、纸、火药

15.(2010年高考重庆文综14题)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与“学士词”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A.李煜B.李清照C.陆游D.辛弃疾

16.(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13题)中国古代生产和科技在不断进步中,中外交流也十分频繁。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耕作技术大体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耦犁、一牛挽犁的发展过程

B.纺织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麻和葛、家蚕丝、棉花

C.指南针在明清时期经由海路传入阿拉伯

D.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

17.对右图所提供的各阶段信息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A.中西方世俗政权的专制均强化导致①

B.中国经济的新变化和军事需要导致②

C.东方的专制与西方的文艺复兴导致③

D.西方的启蒙运动与东方的专制导致④

18.(2012江苏3).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右图场景的是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清明上河图》(局部)

19.(2012安徽)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

20.(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14题)右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

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唐 B.宋 C.元 D.明

21.(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5题)辛弃疾说:“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

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A.北方农业比南方发达

B.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

C.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

D.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

22.(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2题)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计中反映了宋代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二、材料题

23.阅读材料:

材料一、宋代中国在重要技术、生产、商业发展方面和经济发展方面尤为突出。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中心·······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德国经济学史家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材料二、:“上一个中国世纪是11世纪。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成功的国家。······从技术上的发明到工业企业的兴起和管理良好的农业,从普遍的教育和行政管理试验的传统到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上一个1000年的中国,是世界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美国耶鲁大学乔纳森?斯彭斯在2000年1月1日《新闻周刊》材料三、“10世纪、11世纪、12世纪的后起蛮族,也强烈地为中国文明所吸引”“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

“我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

--------------中国文化学者余秋雨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层次分明,史论结合)

24. 阅读材料: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把宋朝商业称之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商业革命;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土球通史》中指出:宋朝除了在文化成就之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商业上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革命,对整个亚欧大陆有重大意义;

漆侠在《宋代经济史》中认为:宋朝商品流动有两种形式,一是农副产品的球心运动,即粮食、布帛来自农村的产品通过市镇向城市集中,二是手工业产品的辐射运动,即手工业产品在某一产地大批量生产以后,由商人运往各地经销;

樊树志在《国史概要》中指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城市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时代,北宋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20.1%,南宋则高达22.4%。在《国史十六讲》中也指出:宋朝商业方面的收入要占到整个中央财政收入的1/3强。其纸币发行比欧洲纸币的发行使用早600年(欧洲瑞典为最早发行纸币的国家时间为1661年);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认为:宋朝商品交换的价值合计相当于1500-1800万盎司黄金,折合成现在的价值,约合60—70亿美元,如此庞大的财货流通,在当时世界上绝无仅有。

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宋朝的“商业革命”(要求:层次分明,史论结合)

附:配套训练参考答案

1-5DCCBC 6-10BBAAD

11-15CCDAD 16-22CBDABCA

23.材料中的观点有理有据,我赞成。宋朝经济繁荣、政治环境宽松、科技发达文化繁荣,是一个令人向往的朝代。

两宋时期从科技上看,中国古代科技进入大发展时期,指南针、火药、印刷等技术等得到发展完善,它既是中国文明高度发达的标志,它的外传也推动了西欧社会的进步和社会转

型。从经济上看农业产量提高,手工业兴盛除纺织外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商品经济城市经济比前代有重大发展,街市制取代坊市制,商品活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产生,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经济文化职能增强,开封是世界上最大城市。此时中国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城市化远远领先。从政治上看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政策结束了长期藩镇割据社会动荡,开创了社会稳定政治清明新局面,以文治国、科举制完善又造就了政治环境宽松,文化教育发达的气象。两宋高度发达的文化同时也传入到周边地区,带动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和东亚邻国文明的进步。

总之,11世纪宋朝达到了中国农耕文明的高峰,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个中心,是世

界上最强大最成功的国家。它对推动了周边民族由狩猎文明向农耕文明进步,推动了欧

洲由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作出了重大贡献。

24.评价角度及史实梳理:

表现:

农副产品向城市集中,手工业产品行销各地;城市人口比例较高;商业收入在政府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纸币成为商业流通中的支付手段;财货流通量庞大;市与坊的界限被打破,出现早市与夜市,昼夜相接;出现一大批经济繁荣的城市,如东京开封,杭州,扬州,江宁等;海外贸易频繁;

原因:

北宋政治制度的变革,中央集权加强,促进社会稳定;南宋偏安一角,政局相对稳定;

土地流转和租佃制发展,促进农业的发展,手工业技术革新,促进手工业生产;

影响:

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加强了欧亚大陆的经济文化的联系;

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兴起,市民阶层扩大,文学艺术日渐世俗化;

商业革命仅仅是农耕文明下的商业活动,推动社会变革和转型的作用十分有限。

(完整版)图表类选择题技巧(高考历史专项训练)

【图表类选择题】 一、地图 如何读地图,就是要先看图例,通过图例来了解和寻找地图内容,这是我们看地图的角度。许多考试用地图选用局部,这第一要高度重视城市地名等标注,第二要高度重视箭头领域范围等线条,这是引导我们发现特点的关键之处。 1、(2010年安徽卷)图4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 与此对应 的时代主题是() A.“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 B.“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 C.“共赴国难” D.“将革命进行到底” 2、(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 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二、漫画 历史漫画往往凸出重大历史事件中各方力量之间关系的焦点冲突。 处理漫画要注意充分挖掘所有信息,以利于更准确表达,从而形成全局认识。要避免只见局部不看全局的错误。 7、(2010年全国Ⅱ卷)图3是反映古巴导弹危机 的漫画。漫画中的两个人物是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 (左)与美国总统肯尼迪。从漫画中可以提取的正 确历史信息是() A.美苏两国力量平衡 B.美苏两国相互制衡 C.苏联掌握使用核武器的主动权 D.美国拥有制约苏联的绝对实力 11、(2010年安徽卷)图3 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漫 画《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它表明() A.清朝统治面临崩溃 B.保路风潮已被镇压 C.武昌起义即将爆发 D.革命派的实力强大 三、图片 含大量照片在内的图片是考试常用材料,用以考察对历史特征 的判断。 处理该类材料要注意:①通过上面的文字信息判断相关的历史 事件;②通过图形风格推敲历史时间;③通过其中人物事物判 断历史归属;④通过画面场景理解相关历史;等等。 12、(2010年安徽卷)邓小平曾将 一张飞乐音响公司股票作为礼物赠 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 霖。依据图5中的信息判断,当时 的中国() ①已经出现了股份制企业 ②开始建立股票交易市场 ③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 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2020年高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

2020年高考复习专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1.《说文解字》中说:“宗,尊祖庙也。”这说明维系宗法制的纽带是() A.宗教信仰 B.财产制度 C.血缘关系 D.地域联系 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追尊秦庄襄王,并通过营建极庙、陵墓、刻碑等措施反复强调其“始皇”的身份,将自己置于“帝者之祖”的位置。其主要目的是( ) A.恢复周朝的宗法制度 B.强化政权的合法性 C.消除前朝的政治影响 D.开创新的皇帝制度 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郡守)宰,不制其侯王。”汉朝为解决这种现象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国并行制 B.颁布“推恩令” C.设立刺史巡行郡县 D.分封同姓诸侯国 4.明制,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以往,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明宣宗不仅改了这个规矩,而且在他的鼓励下,宫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明宣宗这一做法在当时最可能是为了() A.提高官员素质 B.牵制内阁权力 C.减少决策失误 D.完善办事程序 5.近年来,福建和台湾两岸的中华儿女定期进行祭拜“妈祖”的大型民间活动。“妈祖”文化现象与宗法制有密切联系,在宗法制中,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 ( ) A.家族等级关系

B.政治隶属关系 C.家族血缘关系 D.既有家族血缘等级关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 6.(明)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卷八中讲了一个宦官对权势变化的亲身体会。嘉靖年间的一位宦官说:“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昔日张先生(内阁大学士中的首辅张璁)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后至夏先生(首辅夏言),我们只平着眼看望。今严先生(首辅严嵩)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这则材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内阁首辅在朝臣中的权威逐渐下降 C.明朝的礼仪制度日益规范 D.明朝宦官权势膨胀 7.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还有不少学者认为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若以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话题是( ) A.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制度 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似 C.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D.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8.《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材料表明() A.秦始皇统一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B.郡县制为秦始皇传位服务 C.“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D.封建帝王以天下为一人的私产最终确立 9.1402年,刚从自己的侄子手里夺过皇位的明成祖,为了巩固权力,做出了两个重大决定:一是把首都迁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北京,二是正式建立了一个国事咨询机构。其中“正式建立了一个国事咨询机构”的影响是() A.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B.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C.进一步削弱了相权 D.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10.历史人物传记《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中记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弘瞻是乾隆帝最小的弟弟,有一天到皇太后宫中请安,在皇太后座旁膝席跪坐,该处正好是皇帝平日跪坐之地。结果弘瞻被

新课标高考历史41题历史图片题专题训练完善版含参考答案或解析

新课标高考历史41题历史图片题专题训练 (含参考答案或解析)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两幅示意图,提取两项相关唐、宋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信息:唐代海陆并举宋代海路发达。 说明:唐朝国家统一,北方经济发展,南方得到开发,国力强盛,国际威望很高,保障了海陆丝绸之路的畅通。宋朝民族政权并立,路上丝绸之路衰落,经济重心南移,制瓷业、丝织业、茶叶等生产发达,造船航海技术发达,促动海路交通。 信息:宋朝出现了少数民族的建立的政权,如辽、西夏、金。唐朝没有出现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说明:唐朝国家统一,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宋代时期我国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信息:清代南北大运河通州段上,河上行船往来穿梭,桥上行人来往持续,岸上人群熙熙攘攘,一片繁忙景像。 清代北京鼓楼前,店铺林立,百货竞陈。 说明:清代的北京,不但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全国重要的商业城市。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从上面图表中分别提取这两国历史变迁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41、浏览旧报纸和网络资源是学习历史的有效途径。

阅读1921年《申报》和2009年“凤凰网”资讯频道中洋务运动专刊的节选材料,回答问题提取《申报》、“凤凰资讯”网中相关洋务运动的信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信息:①李鸿章为中国现代化做出了贡献。(2分) 说明:他是洋务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具有改革思想,受到当时开明知识分子的尊重;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促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2分) 信息:②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2分) 说明:洋务运动中的近代企业的创办和近代企业制度的引进,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新式学堂的创办推动了教育近代化;近代海军的建立推动了军事近代化。(2分) ③洋务运动遇到的阻力大,发展艰难。(2分) 说明:技术水平落后,造成事故;工厂开办与旧风俗习惯相冲突;引进西学教育,引起责难。(2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高考复习]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十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2011·沈阳四校期中“苏联变脸快、美国封锁严、领袖压力大、百姓生活苦.”此情况应发生在中国() A.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 B.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C.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D.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1.B【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苏美三国关系变化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就奉行对华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威胁政策,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撕毁与中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我国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的危害以及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可谓内外交困.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2.2011·唐山模拟2009年美国国家领导人在上海科技馆与中国青年对话时指出:“上海在中美关系的历史中是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城市,在37年前,《上海公报》打开了我们两国政府和两国人民接触交往的新篇章.”之所以对《上海公报》给予高度评价是基于() A.美国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B.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实行“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 C.美国政府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揭开了中美关系新篇章 D.美国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维护了亚太地区稳定 2.C【解析】材料中“在37年前”即1972年,当时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2011·增城模拟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在亚洲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他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咨文反映出的新动向是() A.美国强调中美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 B.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道路 C.美国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D.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 3.C【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美关系发展历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美国由于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考虑对华采取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政策,故应排除A和D;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道路,故应排除B;由于当时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而且中苏关系恶化,美国想通过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对苏联施压,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 4.2011·台州中学期中围绕以下《外交大事记》的一块展板,四位同学展开讨论,其中观点正确的是() 外交大事记 错误! 甲:中国发展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乙: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 丙: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丁:为中国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A.甲、丙、丁B.乙、丙

69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69

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附参考答案) (10年新课标卷)4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中、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国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防皇机,克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西晋)陈寿:《三国志》材料二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诸葛亮)只得从之。——(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公平地说来,曹操对于当时的人民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在我看来,曹操在这些方面的贡献,比起他同时代的人物来是最大的。例如诸葛亮是应该肯定的人物,但他所凭措的西蜀,在当时没有遭到多大的破坏,而他所成就的规模比起曹操来要小得多。然而诸葛亮却被后人神化,而曹操被后人魔鬼化了。这是不公平的。——《郭沫若全集》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答案来源于材料,注意答题项和答题方式即可,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9分) 答:态度:陈寿:尊曹;朱熹:贬曹。原因:陈寿:西晋尊曹魏为正统;曹操确有历史功绩。朱熹:曹操窃国,名分不正;有违“三纲五常”。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6分) 答:标准:对人民、民族和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指导思想: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方法:比较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 (10年新课标卷)46.(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远东国际法庭法官既为由日本投降书上签字受降各国所派遣,法官们的席次当然应该以受降签字国的先后为序,即以美、中、英、苏、澳、加、法、荷为序。但庭长不喜欢这个安排。由于他想使与他亲近的英、美法官坐他的两侧,便提议应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强为中心安排,即以美、英、苏、中、法为序。但是有人指出:按照联合国宪章,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以中、法、苏、英、美(按照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这样,中国和法国法官将坐在他的两旁。于是庭长又提议:可以用一般按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办法。但马上发现,居中的将是中、加等国的法官,英、美法官离庭长更远了。1946年5月2日正式开庭的前一天,庭长宣布,经过盟军最高统帅同意,坐席安排是,庭长右侧为美、中、法等国法官,左侧为英、苏等国法官。这样,英、美两国法官居中。中国法官表示:“这个安排是荒谬的,它既非按照受降签字的次序,又非按照联合国安理会五强排列的次序,亦非按照一般国际会议以国名字母先后排列的次序,用意何在,殊属费解。”说毕便愤然离开。第二天,远东国际法庭正式开庭。开庭前庭长宣布,最高统帅已经同意,法官行列和坐席的顺序以受降签字国的顺序为准。——摘编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以材料提供新情境,对探究性学习进行考查。概括背景时从战争形势、美国、日本多角度思考;第二问分析原因,要把中国放在世界大背景中考虑;评价时注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高中历史词语解释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高中历史词语解释 一、一些常见词语的理解 1、简述、简要述评、简要评述、简要说明、概括说明、概括指出、概述、试述(1)“述”,就是叙述,即摆事实。“评”,就是评论、评价,即讲道理,谈观点。“述评”或“评述”,就意味着既要摆事实又要讲道理。 ★评价:评定价值高低。(包括正与误、得与失、优与劣、好与坏等。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 ★评述与评价二者的区别在于评述偏重于叙述,评价偏重于结论。历史问答题中,常用“评述”作提示语。例如,评述罗斯福新政。 (2)说明(表明),一般来说就是从事实(材料)得出结论的意思。 如2005年江苏卷工业化题第②问“就政府作用而言,以日本为例结合史实加以说明,并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此外,“说明”有时相当于“表明”的意思,或相当于从所给材料可得出什么结论(有时题目直接用“表明”)。例如:1995年高考三大发明材料题第④问“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就相当于问“表明了什么?”或“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表明什么,说明什么,就是结论是什么。此外还有阐述、分析的含义。 指出:是直接说出某个(或某些)史实或结论; ★“说明”、“指出”,实际就是评述、解答问题的依据是什么,怎么样? ★列举(举出):一个一个的举出来。一般应全部列出(史实或结论)。 (3)“简”“简要”“概”“概括”,说到底意思差不多,都包含两层要求:一是要求“简”,就是要求全面综合,高度概括;二是“简要”,简单扼要,既要简单、精炼,又要准确抓住要点,亦即抓主干去枝节,点到为止,否则是面面俱到或简而不要。 例如,“……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各举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此题只要简明扼要地答出有哪三股潮流,每股潮流写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就行了。当然写出“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必须先回顾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世界政治领域内的重大历史事件,然后进行归纳、提炼,书写虽然简单,但思维过程并不简单。而学生往往拿到题目总是力求在头脑中直接想出答案(一般很难做到,除非是史实直接再现),一旦想不出就会将记忆库中与之相关的内容和盘托出或想起老师“多多益善”的谆谆教导后,一开始就盲目的下笔如有神,结果长篇大论、离题万里,即使有那么一些沾边的内容也因为卷面拥挤、不清楚而成了水草中隐匿的小鱼。 2、体现、反映、表现、意味 体现、反映和说明、表明在历史试题中意思相近,都有由甲而得乙的意思。 体现是某种性质或者某种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反映是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因此,它是间接说明、深层说明、本质说明,而不是直接、表面、现象的说明。换句话说,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或者透过此现象看到彼险象。表面的能直接看到现象的东西,觉不是体现、反映的东西。 表现,则是就历史情况、历史事实而言,是历史事物本身具体情况外在的表现。与“反映”、“体现”不同,不是由现象而本质,而是由本质而现象。……。“表现”部是多方面的,若干点的。 3、结合、联系、据、依据、根据 联系,是联络,结合相关的人或事。结合在这里与“联系”意思差不多。

2017年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练习(一)及答案解析

2017年高考历史专题练习(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卷共25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祖先崇拜从远古时代起就一直是中国宗教独有的重要特征,对一个人的姓十分重视与这一点有密切的联系。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名字之后。中国人的祖先崇拜()A.推动了宗教的产生 B.强化了家庭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 C.是宗法制的必然结果 D.调和了贵族在爵位继承上的矛盾 2.谢维扬在《周代家庭形态》中说:“(宗法制度)就是国家承认血缘团体的领袖对其成员有代替法律来实施的管理和处置权,承认这种血缘团体是国家行政及司法的基本单位。”他认为,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A.强化国家管理B.提高族长权力 C.均衡权力分配D.维护贵族特权 3.中国古代社会有“出妇之道”:女儿出嫁后,娘家的户口、土地、生活用品一律清除;不能继承娘家财产;改姓氏;不在传统伦理的三族(父族、母族、妻族)中;若一个家族因罪连坐,嫁出去的姑娘也不必受牵连。对以上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 A.古代社会重男轻女B.三纲五常束缚女性 C.妇女家庭地位低下D.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4.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骊山下。周避犬戎难,东徙(迁徙)洛邑,(秦)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岐、丰是周族祖先发源之地,周平王将之赐给秦襄公。以上史实说明当时() A.随从作战是诸侯对周王应尽的义务B.商鞅变法后秦国迅速成为诸侯霸主 C.周天子无力自保须依赖诸侯国保护D.秦襄公劳苦功高理应受封富饶之地 5.商代的统治者在封赏贵族时,往往会冠以相应名号。例如,血缘相近而辈分低者称为“子”;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这说明商代() A.宗法分封制已完善B.存在贵族爵位等级 C.统治秩序尚未稳固D.神权色彩比较浓厚 6.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A.禅让制B.分封制C.宗法制D.中央集权制 7.《左传》载:“周公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尚书·大传》又载: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上述材料说明()

2020高考历史热点小专题: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热点剖析】 一、中国古代“东学西传” 1.秦汉文明:中华文明开始走向世界 (1)表现 ①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②制铁技术和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分别传往日本、朝鲜和越南。 (2)影响:以秦汉文明为中心的东亚文明和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方文明的首次交往,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初步确立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系统中举足轻重的地位。2.隋唐文明:基本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 (1)表现:儒学的传播;造纸术8世纪传到中亚,后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 (2)影响 ①地位:全面繁荣、博大精深、承前启后、源远流长、影响深远。②对新罗、日本、印度、大食的影响。 3.宋元文明:西传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1)表现 ①活字印刷术,西传埃及和欧洲,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成为科学复兴的手段。 ②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③火药在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冶金业的发展,瓦解骑士阶层。 (2)影响:促进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二、中国历史上“西学东渐” 1.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 (1)途径: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进入中国。 (2)表现:传播基督教教义;也大量传播了科学技术。如当时传教士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著作介绍给中国。 (3)影响:西学传入,对当时中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天文学、数学和历法方面,由于只在少数士大夫阶层中流传,没有能够很好地普及。 2.近代的“西学东渐” (1)阶段 ①从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 ②从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主要学习以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 (2)表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3)影响: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前期主要局限于“器物”层面,

最新高考历史图片题设计

最新高考历史图片题设计 [1]名桥是技术与艺术的结晶,是力与美的展现。每一座名桥上都铭刻着让人无法忘记的历史。 材料一赵州桥(安济桥) 材料二卢沟桥(位于北京西南,始建于1189—1192年,原名广利桥) 材料三钱塘江大桥(茅以升设计,1937年建成,为铁路公路两用桥) 材料四南京长江大桥(1968年建成) 请回答 1、材料一所示赵州桥是何时由何人主持修建的?它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据什么样的地位?此桥设计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2、材料二所示卢沟桥是由哪一个王朝修建的?该王朝为什么要在今北京西南修筑这样一座大型桥梁? 3、简述1937年7月,在卢沟桥发生的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及其影响。 4、依据材料三、四,说明钱塘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的使用功能上的相同之点。 5、钱塘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所用建筑材料与赵州桥和卢沟桥所用建筑材料有何本质差别?试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说明形成这种差别的根本原因。 6、本题材料展示的四座桥及其相关故事,昭示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 [参考答案]

1、隋朝李春主持修建。世界现存时代最早的大型石拱桥。科学性:主拱跨度大;大拱套小拱既减轻了桥自身的重量,节省了材料,又便于排水泄洪;桥面平缓,便于人车通行等。艺术性:线条优美,体态轻盈,如长虹卧波。 2、金朝。1153年,金以燕京(今北京)为中都。为加强中都与外地的联系,修建了此桥。 3、7月7日夜,日军借日士兵失踪,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还击。从此,日本全面侵华,中国进入全国抗战时期。 4、同为铁路、公路两用桥。 5、赵州桥、卢沟桥使用天然材料(主要是石头)建成,钱塘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主要使用人造材料(钢铁和水泥等)建造。前二桥建造于农业文明时代,后二桥建造于工业文明时代。 6、创造(创新)、自力更生、勇于反抗侵略等精神。 [2]标语、口号是时代的产物。它以特殊的方式记录历史跳动的脉搏,勾勒社会演进的轨迹。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口号:“扶清灭洋” 材料二:五四运动时期口号:“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劳工神圣” 材料三:口号:“打倒屠杀上海工人的蒋介石” 材料四:口号:“自已动手,丰衣足食”(毛泽东书写) 材料五:口号:“民主、团结、和平建国”(同恩来书写) 材料六:口号:“反内战,反饥饿”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口号是谁提出的?试分析此口号提出的原因 及其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的两个口号,具体分析五四运动的导因、性质 和特点。 3、简要说明材料三中的口号提出的历史背景。 4、简要说明材料四中的口号提出的原因及其所起到的历史 作用。 5、材料五中的口号书写于民国三十四年,折算为公历应是哪一年?当时,周恩来为什么要 题写这一口号? 6、材料六中的口号,什么时间响彻于哪些城市? 7、作为历史的印记,本题材料提供的口号,为我们研究中国近代哪一方面的历史提供了重 要且相当系统的信息? [参考答案] 1、义和团。提出原因: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中国面临危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是要矛盾。局限性:“扶清”容易让人民群众放松对清王朝的警惕;“灭洋”有明显的笼统排外色彩。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专题

2013届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精练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专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 1.(2012年2月枣庄五校高三联考8题)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中国历史上符合这种现象的时期有() ①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②7世纪初期③20世纪初期 A.①②③B.②③C.①② D.①③ 2.(2012年2月枣庄五校联考14题)下列人物中哪一位最有可能被称为中国的马丁·路德() A.康有为 B.毛泽东 C.孙中山 D.陈独秀 3.(2012年1月温州八校期末联考9题)新思想萌发的原因有( ) ①民族危机的出现②封建制度的衰落③鸦片战争的震醒 A.①②③B.①③C.①③D.②③ 4.(2012年1月山东东营十校联合体7题)风云激荡的百年中国,康有为曾被指“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陈独秀则宣称“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两者反映的共同问题是()A.儒家学说已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 B.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C.儒家学说成为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阻碍 D.儒家学说已成为维新变法的有利工具5.(2012年1月山东东营十校联合体10题)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新民主主义思想和理论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接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竞的事业,又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表现了新旧革命的嬗变,同时,它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以社会主义的未来前途。”材料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 ①革命目标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一致②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③革命性质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④未来前途是社会主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2012年1月温州八校期末联考17题)“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陈独秀这一观点( ) ①体现了彻底反封建的决心②矛头直指儒家传统道德 ③为文学革命指明了方向④存在着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倾向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②③ 7.(2012年3月青岛质检14题)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的过程中,清政府陨落了。但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清政府也不断地进行自我拯救,力求跟上工业文明的脚步。下列的说法,正确的是() A.海禁政策的实施表明清政府自我拯救的决心 B.洋务运动的开展说明清政府完成了自我拯救 C.维新变法运动使自我拯救深入到制度的层面 D.护国运动加速了清政府自我拯救的步伐 8.(2012年3月杭州外国语学校高三月考18题)“西洋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年,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西洋人在思想领域里拥护德、赛两先生的重大事件是指() A.文艺复兴运动 B.宗教改革运动C.启蒙运动 D.新文化运动

高考历史小专题复习

高考历史小专题复习:宋朝的历史 一、课程标准 列举宋朝政治制度史实,说明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概述宋朝商业发展的情况、特点及影响,了解手工业与海外贸易发展的史实。 知道宋词的文学成就及其特色。 概述三大发明在宋朝发展完善的情况,认识其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贡献 列举宋代理学、心学的代表,说明儒学的发展。 二、近年高考真题及模拟题方向分析 宋朝政治制度与唐朝政治制度的比较 宋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原因的分析 综合认识、全面认识宋朝 宋朝文化发展情况、特点及原因 宋朝科技发明外传概况、科技发展与文化教育、政治管理的关系 宋朝所处的时段及时代特征、科技发展与经济、政局关系 宋朝经济特点、宋朝商业革命的综合认识 三、宋朝历史重要知识点整合 综观宋朝 (一)宋朝政治: 1.北宋初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1)加强中央集权:兵权收归中央,各地精兵强将 抽调充实中央禁军;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2)加强皇权: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行政)、枢密使(军权)、三司使(财权)分割相权。 2、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 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 2.北宋王安石变法:(见选修一) (二)宋朝经济: 1.农业:宋朝以后,我们经济中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高转筒车(宋)等灌溉工具 2.手工业:宋朝时,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定窑、汝 窑、哥窑、官窑和钧窑;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3.商业:北宋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没有了严格的地域 限制和时间限制;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并推广;海外贸易发达。 (3)宋朝思想文化 (一)思想:宋朝是中国传统儒学的复兴时期。此时期,儒、道、佛三教汇合,形成了理学这一哲学形态。它有理学和心学两个流派。理学形成后,被统治阶级奉为官方哲学,成为六七百年间(宋、元、明时期)居于正统地位的社会思潮。 1、理学: (1)背景: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儒家学者的努力(儒学复兴运动)。 (2)思想来源: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道教思想。 (3)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理学集大成者,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4)思想主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练习(一)有答案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卷共25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祖先崇拜从远古时代起就一直是中国宗教独有的重要特征,对一个人的姓十分重视与这一点有密切的联 系。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名字之后。中国人的祖先崇拜()A.推动了宗教的产生 B.强化了家庭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 C.是宗法制的必然结果 D.调和了贵族在爵位继承上的矛盾 2.谢维扬在《周代家庭形态》中说:“(宗法制度)就是国家承认血缘团体的领袖对其成员有代替法律来实 施的管理和处置权,承认这种血缘团体是国家行政及司法的基本单位。”他认为,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A.强化国家管理B.提高族长权力 C.均衡权力分配D.维护贵族特权 3.中国古代社会有“出妇之道”:女儿出嫁后,娘家的户口、土地、生活用品一律清除;不能继承娘家财 产;改姓氏;不在传统伦理的三族(父族、母族、妻族)中;若一个家族因罪连坐,嫁出去的姑娘也不必 受牵连。对以上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 A.古代社会重男轻女B.三纲五常束缚女性 C.妇女家庭地位低下D.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4.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骊山下。周避犬戎难,东徙(迁徙)洛邑,(秦)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封 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岐、丰是周族祖先发源之地,周平王将之赐给秦襄公。以上史实说明当时 () A.随从作战是诸侯对周王应尽的义务B.商鞅变法后秦国迅速成为诸侯霸主 C.周天子无力自保须依赖诸侯国保护D.秦襄公劳苦功高理应受封富饶之地 5.商代的统治者在封赏贵族时,往往会冠以相应名号。例如,血缘相近而辈分低者称为“子”;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这说明商代() A.宗法分封制已完善B.存在贵族爵位等级 C.统治秩序尚未稳固D.神权色彩比较浓厚 6.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 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A.禅让制B.分封制C.宗法制D.中央集权制 7.《左传》载:“周公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尚书·大传》又载: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 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上述材料说明()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方法.doc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方法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方法: 在掌握住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为了提高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必要在第二轮复习期间进行关于历史知识的整合、迁移和运用的训练,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总结重要的历史专题 (1)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国古代赋税制度,重要兵制,重大战事。 (2)中国古代经济史:古代生产技术的进步,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货币发展。 (3)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历代各少数民族的演变,中央对周边地区的管辖,民族融合的发展,少数民族的重要制度。 (4)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中国古代各个朝代与周边国家的位置关系,交通路线,友好交往的史实,相互间科技文化的影响。 (5)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儒家思想发展史),科举制度发展史,文学艺术发展史,政治经济背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将教材上的知识依据一些专题重新组织起来,最好不要做成流水账的样子,高考不会出那样低水平的问题,应该根据历史发展的内在特点,找到发展的重大阶段和规律性的东西。 也可以把中国近现代史分为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将世界近现代史部分分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国际关系、国际共产主义史等专题。 2.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会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来,这些阶段性呈现给我们一个一个重要的历史横断面,这些横断面既是我们

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相应的也就会成为考查我们历史知识和对历史现象认识的重要切入点。与考查历史发展的线索相比,考查一个历史横断面在命题上自由度更大,也就是说命题者在这种命题思路下有更多的思考和选择的余地,同时,多数这类题目的难度也要高于依据历史线索形成的题目。 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要求我们正确划分历史阶段,然后根据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近代现代史的不同特点来确定应该从哪几个领域分析其特征。 中国古代史通常包括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个方面。中国近代现代史的近代史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可以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中国人民的救国和革命斗争三个方面来分析;建国以后部分主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世界近代现代史部分主要是三条线索:资本主义发展史、殖民地问题和民族解放运动、社会主义运动;而其中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涵盖了世界近现代史的大部分内容,在每一个阶段,可以根据情况涉及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科技文化几个方面。 3.把握热点与历史知识的有机联系 一方面要联系时政热点,以史鉴今,古为今用,以历史知识、观点为基础,使热点和历史知识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另一方面应针对题型变化、能力要求提高的趋势,在具备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可以通过剪报、阅读、摘记、写概要等方法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提高文字表述能力。 有关历史复习方法推荐: 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每一个专题前的导语和每一节前面的课前提示。这两部分往往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材所涉及的历史阶段特征和主要内容。比如我国春秋战国时期,16世纪前后的西方世界等,考生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来进行概括归纳其历史特征。

高考历史题型分析历史图画类选择题

题型3 历史图画类选择题 1.(2018·山西太原高中检测试题)下图为汉代画像石中的《周公辅佐成王图》(左三为周公,左四为成王)。对该图解释合理的是( ) A.周公跪拜说明集权色彩异常明显 B.四方来朝体现政权与族权相结合 C.画像石对研究周代历史有借鉴价值 D.画像石完全还原了周公辅政的情景 解析:选C。分封制下君主还未实现中央集权,仍然是地方分权,故A项错误;四方来朝只体现出政治上的君臣关系,与家族内部族权无关,故B项错误;画像石反映出汉代对西周历史的追记,对研究周代历史有借鉴价值,故C项正确;画像石的记录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并不能 完全还原了周公辅政的情景,故D项错误。 2.(2018·陕西榆林一模)文化史学家布克哈 特把图像称为“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 证”。如图是明朝仇英的《观榜图》(局部),该图所见证的制度( ) A.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弘扬儒学正统,约束官吏言行 C.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系 D.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 解析:选A。明朝仇英的《观榜图》所见证的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度打破了隋唐以前地方势力掌握选官权的局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科举制是选拔官吏的制度,不是管理官吏的制度,故B项错误;防范武将专权是文官当地方官,重视文官的作用,与材料科举制的作用不符,故C项错误;科举制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说能起到强化君主专制的作用,但培养忠臣顺民体现不出科举制的特殊作用,故D项错误。

3.(2018·湖北黄冈高三调研考试题)下图为汉代推行的一项政策“推恩令”示意图,此图比较形象地说明了汉代初年的政治变化。关于此图的解释正确的是( ) A.七国之乱的教训是促使推恩令出台的根源 B.推恩令以一种中央与地方相互妥协的方式解决了王国问题 C.推恩令下的政治改革与“独尊儒术”的思想改革目的具有背离性 D.推恩令体现出了汉武帝及其统治集团的政治智慧 解析:选D。推恩令推行的根源在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A项错误;推恩令在对地方的削弱的基础上建立,故B项错误;独尊儒术是思想统一维护政治统一,而推恩令是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即政治统一,所以两者之间是不谋而合的,故C项错误;推恩令是兵不血刃的方式,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4.(2018·北京东城区高中检测题)某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搜集到以下图片资料,它们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A.铁制农具的发展演变 B.小农经济的重要因素 C.江南经济的迅猛发展D.精耕细作的不断扩展 解析:选B。材料体现的是当时的耕种、灌溉和纺织情景,A项仅仅是铁制农具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小农经济下耕织结合的场景,故B项正确;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不能体现精耕细作的发展,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15 选修12

2016年高考试题精编版之分项(历史)15高中历史选修1-2 考点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 01.(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37)中华民族(14分) 中华文明是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运用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角度叙述“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答案】史实: 水平1:能围绕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 中华文明的发展是在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中实现的。在中华文明的初始阶段,中原是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秦汉时期,通过开边移民、开通两域,在华夏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中,汉民族开始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孝文帝推行改革,汉族与少数民族双向交流,取长补短,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隋唐时期,推行开明宽容的民族政策,加强了与西藏等地少数民族的交往,成就了文化的繁荣与恢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臻巩固。宋辽夏金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在冲突中融合。蒙元时期,疆域扩大,行省制的创置、宣政院及澎湖巡检司的设立,使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全国各地区都被置于重要的统一管辖,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明清时期,设伊犁将军、驻臧大臣等,注重对周边地区的防卫与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总之,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文明区域不断扩大,民族联系不断加强,多元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水平2:仅运用与问题缺乏关联度的边缘知识进行回答 其他答案。 组织: 水平l:叙述育逻辑、时序感强 水平2:叙述较连贯、时序感较强 水平3:语句通顺 其他答案。

【考点定位】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唐蕃关系;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康乾盛世(上)·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名师点睛】中国是多民族统一国家,多元民族文化是中国和平发展的社会资本,也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大厦的基石。也就是说,中国的文化格局是一个多元的,所谓多元,就是说每一种文化都有他自己的独立发展性,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是一种哲学上的思辨问题,我们往往都会把这个问题归结成为民族团结问题,其实他更是一个文化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02.(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7分) 【答案】 (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8分) (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7分)

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历史能力综合运用

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历史能力综合运用 19.“我们不把任何未经验证的意见接受作为真理,而是遵照必要的次序,从一步推演到下一步……不论多么深奥,最终都能发现。”与这句话的理念一致的说法是 A. “信仰即可得救”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D. “我们茫然于新事物,并对未来充满了恐惧” 题眼:“经验证”,“一步推演到下一步……不论多么深奥,最终都能发现。” 考点:哲学思想史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材料信息的解读与知识迁移能力。依据材料““经验证”,“一步推演”可以看出,要运用你自已的理智出发现真理。A为宗教改革思想,强调信仰;D 认为世界不可知;B “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个人的感觉,三选项都是错误的。 答案:C。 (10年新课标卷)35.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解析: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并进行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体现研究性学习的方向。中方研究是倭舰击我船,我船还炮;日本则是济远发炮,吉野迎战。故选A。 (10年新课标卷)31.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解析: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举人、贡生、生员、监生仍是以求取功名为主。其余则是教育的近代化,故选D。 37.(32分)人的尊严意味着对人本身的尊重。随着时代发展,其内涵也不断丰富: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公平、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更有效的保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孟子》)朱熹注:俑,从葬木偶人也。……有面目机发(使木偶活动的机关)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后代)也。(《孟子集注》) (1)根据材料一分析孔子对用“俑”随葬的态度及其理由。这反映了他的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