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民俗课程标准

中外民俗课程标准

中外民俗课程标准
中外民俗课程标准

《中外民俗概论》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教学大纲说明

课程性质

民俗学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而《中外民俗概论》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主要是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以及物质生产民俗、服饰民俗、饮食习俗、居住民俗、人生仪礼民俗、社会关系民俗、社会交往礼仪、岁时节日民俗、象征民俗、信仰民俗、民间语言文学、民间科技工艺、民间游娱竞技等各类民俗事象的分门别类的简扼介绍,为旅行社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外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生。

课程设置目的

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也需要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了解、熟悉中外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于国家间、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开展国际、国内文化旅游都极其重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以及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力争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深入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使学生既能对中外各国的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中外众多民俗现象进行分析理解。为从事旅游相关专业工作及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中外民俗》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专业课程,它与旅游管理专业的其他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旅游地理学》是本课程的基础,并与《导游基础知识》、《客源国概况》、《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等课程相互衔接配合。

本课程的学分为4学分,其推荐教材为石应平编著的《中外民俗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

四、课程学习要求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要从学习方法、基本知识点、基础理论考核和有关民俗实例等几个方面综合起来,对民俗学全面加以把握。在本科阶段,旅游管理专业学习民俗学,强调其中基本知识点是主体,学习与考核的目标是对其的阐述与说明。

(一)学习要求

学习要求是对知识点所应掌握的深度的概况。根据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的目标,对考核知识点的深度掌握,本大纲在第二部分第一项“学习要求”中,分别对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作了不同的表述。

对基本理论的深度要求,采用了“了解”、“理解”和“深刻了解”这些存在递进关系的词汇来描述。

对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采用了“掌握”、“熟练掌握”三个词汇来描述。(二)基本知识点

基本知识点是对课程知识体系在广度上的概括。根据课程的特殊性而言,其知识广度主要包

括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础知识。本课程的基本理论,是指构建民俗学的一些基础理论;基本方法是指运用民俗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指导旅游实践活动的方法论;基础知识是指中外民俗的一些典型例子,其既是基础的知识点,又是扩展知识面的重要一环。本课程主要限于讲授民俗学的理论、方法和中外民俗的一些基础知识。在本大纲第二部分“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中的第二项分列了十四章,它们都是基本知识点,也是考试的范围。

(三)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按照认知过程将基本知识点的深度、广度和难易程度转化成认知能力的概括。本大纲在学习目标中,按照“识记”、“熟悉”、“领会”、“应用”四个能力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其含义是:

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是低层次的要求。领会:在了解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它包括:一是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述已学过知识的要点,或对它们作出既有要点又有精神实质的较为全面的叙述,或对它们进行举例说明和叙述;二是能对存在多种表达方式的知识点作出不同的表述;三是能根据知识的科学内涵,在不同的条件下作出简单的判断。

熟悉:能够熟知和理解各类民俗事象的表现,并对此作出准确判断,结合理论知识进行简单的分析。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一般分为"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其中"简单应用"指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一两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综合应用"指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学习目标的四个认知能力及其难易程度的量化之间的递进关系是:领会包括识记,熟知包括前两者,而应用则是最高层次。每一个层次中又都包含着区别易、中、难的不同程度。在本大纲第二部分第三个项目下,都是按这种递进关系来表述的。加上这四个层次还与学习要求中的五个层次发生交叉的对应关系,就使本大纲第二部分的“学习要求”、“基本知识点”、“学习目标”之间,在知识的广度、深度、难易程度和认知能力的转化方面,形成一个定性的和量化的有机整体,从而使教学、自习、考试都能达到可测量的程度。这是在使用本大纲时必须注意的。

(四)有关本课程考试的几个具体问题

考试本身是检验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点的把握情况,同时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教学的重点,实际上就是考试的重点。

1、内容结构

本课程的参考书籍较多,但课程考核的内容不能超出教材。各章内容均有覆盖,学生必须按照教材,全面系统学习。根据本课程的性质和内在的知识结构,重点章为第一、二、三、四、

五、九、十四章,六、七、八、十章为次重点,此外第十一、十二、十三章可作一般了解。

2、考试题型

本课程考试题型,原则上可以选用名词解释题、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六种类型。

3、考试分数和难易比例

在试卷中分章控制的分数比例原则是:第一章15%;第二章至第五章45%;第九、十四章15%;第六章至第八、第十章15%;第十一、十二、十三章10%。在试卷中对能力层次要求控制的分数比例原则是:识记20%;领会35%;熟悉15%;应用30%。要强调的是,能力层次与难易程度不是一个概念,因此配卷时,各能力层次中还应搭配不同难易程度的试题。本课程试卷中能力层次易、中、难的比例大致可控制在1:3:1的幅度内。

4、其他

(1)考试形式和时间:

本课程采用闭卷笔试形式,时间为150分钟。

(2)评分制度和及格线:

本课程采用百分制计分,60分为及格线。

五、学习方法指导

1、正确处理教材和参考书籍的关系。

《中外民俗概论》的配套读物较多。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对课程知识体系的广度、深度和难易程度,按照认识规律所作的全面规范。参考书籍是补充、完善知识结构的辅助资料,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深化理解、加深印象。在阅读教材时,应先翻阅教材中有关这一章的思考题,这是各章的基本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材料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要注意从内在逻辑关系上理顺与掌握知识体系。

本课程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着密切的内在逻辑联系,总体上由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础知识三个有机部分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全书甚至每一章节的编制一般都是先总说,再分说;都采取先阐述基本理论,然后教授基本分析方法,再介绍基础知识的顺序,以便读者能够循序渐进的掌握各种民俗事象。学习时,必须首先抓住知识体系,纵横联系,全面系统地消化和吸收,切忌孤立地死记硬背某些概念和结论。

3、要融会贯通,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体会并逐步掌握本指定教材的理论体系和书中的一些理论观点,为理解分析问题时所运用,特别是将这些观点应用到做好民俗与旅游的结合,并合理地利用民俗事象开发创造新的旅游产品等实际的应用问题上。还要注意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解题时应注意培养逻辑性,针对问题围绕相关知识点进行层次分明的论述,明确各层次间的逻辑关系。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

第一章民俗概论

一、学习要求

本章为概论,主要介绍了一些有关民俗学的基础知识,重点掌握民俗的概念、分类,明确民俗特征与社会功能,懂得民俗是如何构成、养成与传承,理解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进而掌握民俗的一般理论。其学习的基本要求为:

了解: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

理解:民俗的概念、分类。

深刻理解: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

二、基本知识点

(1)民俗的基本含义

1、“民俗”概念的几种理解(教材第1——5页)

(1)钟敬文的定义,分别从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从民俗与文化

的关系、从民俗内部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2)中国古代对“民俗”的解释。

(3)外国对“民俗”的定义:文化遗留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

2、民俗的分类(教材第5——8页)

(1)乌丙安的四种分类:经济、社会、信仰、游艺

(2)钟敬文的四个部分分类: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

3、民俗的特征(教材第8——21页)

(1)民俗的集体性:从民俗的依存关系、民俗创造的集体性、民俗流传过程中的充实、演变和发展来加以分析。

(2)民俗的民族性

(3)民俗的阶级性(阶层性)

(4)民俗的普同性

(5)民俗的历史性

(6)民俗的地方性

(7)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

(8)民俗的稳定性和变异性

(9)民俗的类型性

(10)民俗的规范性与服务性

4、民俗的社会功能(教材第21——24页)

民俗主要有五种社会功能:教化、规范、维系、调节、审美

(2)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

1、民俗的构成要素(教材第24——29页)

构成民俗的要素有民俗质、民俗素、民俗链、民俗系列、民俗系统等,具有层次性,并存在递进关系。

民俗质,构成民俗事象最基本的质材

民俗素,构成民俗的基本要素

民俗链,构成一连串密切相关的民俗组合关系

民俗系列,同类民俗的所有民俗链形成同一民俗系列

民俗系统,民俗系列根据同类题材和内容的相关性加以概括和归纳,形成更大的系统

2、俗民与群体、习俗惯制与习俗规则的含义(教材第30——31页)

(1)俗民的定义:民俗社会中的成员,既可是群体,也可以是个体,确定其俗民属性主要看以其文化代表特色。

(2)群体的定义:指两人以上、不论以何种关系与方式组合成的、具有共同认同和分享的民俗文化传统的民众团体。

(3)习俗惯制——民俗的“约定俗成”

(4)习俗规则——习惯体系的规范

3、民俗养成与传承的过程(教材第31——33页)

民俗养成与人生相伴而行,处于“习俗化”与“使之习俗化”状态

民俗的传承是通过“习俗化”与“使之习俗化”即教化得以实现。

(3)民俗的调查与研究

1、民俗调查的方法。(教材第34——38页)

(1)田野作业方法,五个“W”、“参与观察法”

(2)文献学方法

2、民俗学研究的发展过程及主要民俗学流派。(教材第38——43页)

中外民俗研究简况

神话学派、语言学派、人类学派、心理学派、社会学派、历史地理学派、结构学派

3、民俗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教材第43——45页)

分别从考古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美学、文学艺术等与民俗学的关系来加以说明。

(4)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1、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范畴、分类及特点。(教材第45——56页)

(1)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范畴包括了民俗信仰、民俗技巧、民俗艺术、民俗体育、民俗生活五个大类。

(2)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的标准有:按民族分类、按地域分类、按行业分类、按语言分类、按信仰分类等五种。

(3)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包括历史性、现实性、可理喻性、相对稳定性变异性。

2、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原则。(教材第56——58页)

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必须遵循的原则包括:保持民俗文化原貌的原则、尊重民俗文化习惯的原则、获得效益的原则。

三、学习目标

(一)民俗的基本含义

识记:民俗的概念、分类。

领会:民俗的特征、社会功能。

具体要求:

1、能正确表述民俗的概念、民俗的分类;

2、能完整简述民俗的基本特征及社会功能。

(二)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

识记:民俗构成的基本要素;俗民与群体的概念;习俗惯制与习俗规则的含义。

领会:民俗养成与传承的过程。

具体要求:

1、能准确表述俗民与群体,习俗惯制与习俗规则的含义;

2、能完整简述民俗构成的基本要素。

(三)民俗的调查与研究

识记:民俗调查方法;民俗研究的主要学术流派

领会:民俗与不同学科的关系

具体要求:

1、能完整表述民俗调查的方法及民心研究的主要学术流派。

2、能叙述民俗与不同学科的关系。

(四)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识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念、范畴与分类

领会: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原则

具体要求:

1、能准确表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念。

2、能简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范畴与分类。

3、能完整简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

4、叙述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要遵循的原则。

四、教学参考书

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乌丙安著《民俗学原理》,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

3、童恩正著《文化人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

一、学习要求

本章研究各国各地区大众民俗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物质生产民俗,重点阐述物质生产民俗的定义与特征,以及其分支自然生态民俗、农业生产民俗、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与交通民俗的特点。其学习的基本要求为:

了解:我国汉族、主要少数民族以及世界各主要国家的物质生产民俗。

理解:物质生产民俗的定义、特征;农业生产民俗的产生;自然生态民俗、农业生产民俗、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与交通民俗的特点与表现。

二、基本知识点

(一)物质生产民俗概论

1、物质生产民俗的定义。(教材第59——60页)

2、物质生产民俗的特征:地域性、季节性、功能性、科学性。(教材第60——61页)(二)自然生态民俗和农业生产民俗

1、自然生态民俗(教材第61——62页)

动物生态民俗的表现(教材第62——66页)

植物生态民俗的表现(教材第66——70页)

2、农业生产民俗(教材第70——85页)

农业生产民俗的特征、类型;影响农业生产民俗的因素;中外农业生产民俗的表现。(三)狩猎、牧业和渔业、工匠民俗

1、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教材第86——95页)

狩猎、游牧和渔业生产的特点;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的特点;中外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表现。

2、工匠民俗(教材第96——101页)

工匠民俗的特点;工匠的技艺传承;工匠的行业民俗。

(四)商业与交通民俗(教材第101——110页)

商业的民俗特点;交通运输的民俗特点。

三、学习目标

(一)物质生产民俗概论

识记:物质生产民俗定义。

领会:物质生产民俗的特征;农业生产民俗的产生。

基本要求:

能够准确表述物质生产民俗概念,完整简述物质生产民俗的特征。

(二)自然生态民俗和农业生产民俗

识记:生态民俗;农业生产民俗;农业生产民俗的类型。

熟悉:中外农业生产民俗。

领会:农业生产民俗的特征;影响农业民俗的因素。

具体要求:

1、能够准确表述生态民俗、农业生产民俗的含义。

2、能够完整简述农业生产民俗的六个特征,简述影响农业民俗的因素。

3、能了解并判断中外农业生产民俗的表现。

(三)狩猎、牧业和渔业、工匠民俗

熟悉:中外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

领会: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的特点;工匠民俗的特点;工匠的行业民俗。

具体要求:

1、能完整简述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的特点;简述工匠民俗的特点。

2、能掌握并判断中外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表现。

(四)商业与交通民俗

识记:集市交易活动的四种民俗形态;市、商民俗标志的表现。

具体要求:

1、能完整简述集市交易活动的四种民俗形态。

2、能知晓商店招幌的不同类型。

第3章第4章服饰民俗

一、学习要求

本章要求认识服饰民俗形成的主要因素,了解服饰民俗的发展历程,理解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外各国在服饰民俗事象上的特点、流变及其文化内涵,增强自身的鉴赏能力。

了解:服饰的构成;中外服饰民俗。

理解:服饰民俗的发展历程;影响服饰民俗构成的主要因素。

深刻理解:服饰民俗体现的社会文化观念。

二、基本知识点

(一)服饰民俗的构成及发展

1、服饰的构成。(教材第111——113页)

2、影响服饰民俗构成的主要因素。(教材第113——118页)

共有12种主要因素。

3、服饰发展变化的阶段。(教材第118——121页)

(二)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

服饰的民俗习惯。(教材第121——123页)

服饰民俗体现的社会文化观念。(教材第123——125页)

(三)中外服饰民俗(教材第125——157页)

汉族服饰民俗;少数民族服饰民俗;外国服饰民俗。

三、学习目标

(一)服饰民俗的构成及发展

识记:服饰;服饰的四种类型;服饰演变的四个阶段。

领会:影响服饰民俗构成的主要因素。

1、能简述服饰演变的四个阶段。

2、能够叙述影响服饰民俗构成的主要因素。

(二)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

识记:服饰的民俗习惯。

领会:服饰民俗体现的社会文化观念。

具体要求:

1、能简述服饰的四种民俗习惯。

2、能叙述服饰民俗体现的社会文化观念。

(三)中外服饰民俗

熟悉:中国汉族、少数民族的服饰民俗;外国的服饰民俗。

具体要求:

能够掌握并判断中外服饰民俗的表现形式。

第5章饮食习俗

一、学习要求

本章主要是研究饮食民俗形成与发展的历程,阐述饮食民俗的功能、范围与类别,介绍中外各国的饮食民俗。其学习的基本要求为:

了解:中国汉族、少数民族及国外各国的饮食民俗。

理解:饮食民俗的含义;饮食民俗的形成原因及发展过程;饮食民俗的功能、范围与类别。

二、基本知识点

(一)饮食民俗的形成与发展

1、饮食民俗的形成。(教材第158——160页)

2、饮食民俗的发展阶段。(教材第160——162页)

(二)饮食民俗的功能、范围与类别

1、饮食的功能。(教材第162——163页)

2、饮食民俗的范围与类别。(教材第163——170页)

(三)中外饮食民俗

1、中国饮食民俗。(教材第171——181页)

2、外国饮食民俗。(教材第181——204页)

三、学习目标

(一)饮食民俗的形成与发展

识记:饮食民俗的定义;饮食民俗的发展阶段。

领会:饮食民俗形成的原因。

具体要求:

1、能表述饮食民俗的定义。

2、能简述饮食民俗发展的三个阶段。

3、能简述饮食民俗形成的原因。

(二)饮食民俗的功能、范围与类别

领会:饮食的功能;饮食的习俗惯制。

1、能简述饮食的功能。

2、能简述饮食的习俗惯制。

(三)中外饮食民俗

识记:中餐习俗;中国汉族八大菜系特点。

领会:日本、韩国、美国的食俗。

熟悉:中外各国饮食民俗。

具体要求:

1、能表述中餐习俗。

2、能简述中国汉族八大菜系特点。

3、能掌握并判断中外各国饮食民俗,尤其是日本、韩国、美国的食俗。

第6章居住民俗

一、学习要求:

本章主要研究居住民俗的形成过程及居住类型,居住民俗的各种表现,介绍中外居住民俗。其学习的基本要求为:

了解:居住房屋的设施和格局、造型和工艺、分布与坐落;中外居住民俗。

理解:居住民俗的概念、形成和居住的类型;中国民居建筑的基本特点。

深刻理解:居住与环境的关系。

二、基本知识点

(一)居住民俗概论

1、居住民俗的概念、形成和居住的类型。(教材第205——211页)

2、居住与环境的关系。(教材第211——212页)

3、中国民居建筑的基本特点。(教材第212——213页)

(二)居住民俗的表现

1、居住房屋的设施和格局、造型和工艺、分布与坐落。(教材第213——217页)

2、居住的特点。(教材第21856——220页)

(三)中外居住民俗

1、汉族居住民俗。(教材第220——226页)

2、少数民族居住民俗。(教材第226——230页)

3、外国居住民俗。(教材第230——236页)

三、学习目标

(一)居住民俗概论

识记:居住民俗的概念;居住民俗形成的三个阶段。

领会:居住的类型;居住与环境的关系;中国民居建筑的基本特点。

具体要求:

1、能表述居住民俗的概念。

2、能简述居住民俗形成的三个阶段的特点。

3、能简述中国民居建筑的基本特点。

(二)居住民俗的表现

领会:居住房屋的设施和格局、造型和工艺、分布与坐落;居住的四个特点。

具体要求:

能简述居住的特点。

(三)中外居住民俗

识记:北京胡同“四合院”;“土楼”的类型;少数民族居住类型;日本居住民俗。

熟悉:汉族、少数民族以及外国居住民俗。

具体要求:

1、能简述北京胡同“四合院”。

2、能简述“土楼”的类型。

3、能掌握并灵活运用居住与环境的关系理论来分析汉族、少数民族以及外国居住民俗。第7章人生仪礼民俗

一、学习要求

人生礼仪是社会民俗事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章学习,认识人的一生中的几个重要阶段--诞生、成年、婚姻以及死亡,它们是每个人必须经过的过程,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这四个阶段中所举行的仪式,为学习和运用其中一些礼仪民俗为服务奠定基础。其学习的基本要求为:

了解:求子、孕期、诞生习俗;中外婚姻仪礼习俗;中外丧葬习俗。

理解:人生仪礼的概念、类型;婚姻的概念、发展、形态;成年礼的规范与特征。

二、基本知识点

(一)人生仪礼概论

人生仪礼的概念、类型;中国汉族的“红白喜事”。(教材第237——240页)

(二)诞生仪礼和成年仪礼

1、求子、孕期、诞生习俗。(教材第240——248页)

2、成年礼的规范与特征。(教材第248——253页)

(三)婚姻仪礼民俗

1、婚姻仪礼民俗的概述。(教材第254——267页)

婚姻的概念、发展、形态。

2、中外婚姻仪礼习俗。(教材第267——273页)

(四)寿辰、丧葬仪礼

1、汉族习俗“做寿”。(教材第273——276页)

2、中外葬礼类型。(教材第276——280页)

3、中外丧葬习俗。(教材第280——287页)

三、学习目标

(一)人生仪礼概论

识记:人生仪礼的概念;人生仪礼的四个类型;“红白喜事”的含义。

具体要求:

1、能准确表述人生仪礼的概念、“红白喜事”的含义。

2、能简述人生仪礼的四个类型。

(二)诞生仪礼和成年仪礼

识记:求子仪式的三种主要类型;“满月”习俗。

领会:成年礼的意义;成年礼的规范与特征。

具体要求:

1、能表述求子仪式的三种主要类型。

2、能正确表述成年礼的意义。

3、能简述成年礼的规范与特征

(三)婚姻仪礼民俗

识记:婚姻的概念;婚姻的不同形态。

领会:婚姻的发展阶段;中国传统的婚姻仪式过程。

熟悉:中外婚姻习俗。

具体要求:

1、能准确表述婚姻的概念。

2、能知晓婚姻的不同形态。

3、能简述婚姻的发展阶段。

4、能掌握并运用婚姻理论来分析中外婚姻习俗。

(四)寿辰、丧葬仪礼

识记:汉族习俗“做寿”;丧葬习俗的含义;葬礼的类型。

熟悉:中外丧葬习俗。

具体要求:

1、能表述丧葬习俗的含义。

2、能简述葬礼的类型。

第8章社会关系民俗

一、学习要求

本章对社会关系民俗做了基本的概述,阐述了家庭、家族和村落组织的民俗,介绍了亲属称谓。其学习的基本要求为:

了解:我国传统的家庭、家族民俗;中外亲属称谓民俗。

理解:社会关系民俗、民间社会组织民俗的概念;家庭、家族的含义及职能、类别;家庭与婚姻的民俗关系;亲属分类的原则;亲属与亲属称谓;村落组织的习俗。

二、基本知识点

(一)社会关系民俗概论

1、社会关系民俗、民间社会组织民俗的概念。(教材第288——289页)

2、民间社会组织民俗的分类。(教材第289——291页)

(二)家庭、家族的民俗

1、家庭、家族的含义及职能、类别。(教材第291——294页)

2、家庭与婚姻的民俗关系。(教材第294——296页)

3、家族关系的基本构造。(教材第296——298页)

4、我国传统的家庭、家族民俗。(教材第298——304页)

(三)亲属与亲属称谓

1、亲属与家属、家庭成员的区别。(教材第304——309页)

2、亲属分类的原则。(教材第309——311页)

3、亲属称谓的系统。(教材第311页)

4、中外亲属称谓民俗。(教材第312——314页)

(四)村落组织的民俗

1、村落组织的概念、类型、内部构成。(教材第315——316页)

2、村落组织的习俗。(教材第317——319页)

三、学习目标

(一)社会关系民俗概论

识记: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民俗;民间社会组织;民间社会组织民俗。

领会:民间社会组织民俗的分类。

具体要求:

1、能准确表述社会关系民俗、民间社会组织民俗。

2、能简述民间社会组织民俗。

(二)家庭、家族的民俗

识记:家庭;家族;家族关系的基本构造。

领会:家族的职能;家庭与婚姻的民俗关系。

基本要求:

1、能正确表述家庭、家族的含义。

2、能简述以血缘关系和以婚姻关系为重心的家族关系结构的特点。

3、能简述家族的职能。

(三)亲属与亲属称谓

识记:亲属称谓;亲属;亲族

领会:亲属与家属、家庭成员的区别;亲属分类的原则;亲属称谓方法的特点。

应用:中外各国姓氏、亲属称谓。

具体要求:

1、能够正确表述亲属称谓、亲属和亲族的含义。

2、能简述亲属与家属、家庭成员的区别。

3、能掌握并灵活运用亲属称谓理论来分析中外亲属称谓。

(四)村落组织的民俗

识记:村落组织的概念、类型、内部构成。

领会:村落组织的习俗。

具体要求:

1、能正确表述村落组织的概念。

2、能简述村落组织的概念。

第9章社会交往礼仪

一、学习要求

本章阐述了关于礼仪的一些基本知识,并介绍了中外各国的礼仪礼节。其学习的基本要求为:了解:中外各国社交礼仪。

理解:礼的起源与发展;礼仪的性质和作用;基本礼节形式及日常交往中的礼仪礼节。二、基本知识点

(一)礼仪礼节的基础知识

1、礼的起源与发展。(教材第331——333页)

2、礼仪的性质和作用。(教材第334——335页)

(二)中外各国社交礼仪

1、基本礼节形式及日常交往中的礼仪礼节。(教材第335——344页)

2、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社交礼仪。(教材第344——347页)

3、外国和地区的社交礼仪。(教材第347——357页)

三、学习目标

(一)礼仪礼节的基础知识

识记:礼;礼貌;礼节;礼仪。

领会:礼的起源与发展;礼仪的性质和作用。

具体要求:

1、能够正确表述礼和“三礼”的含义。

2、能简述礼仪的性质和作用。

(二)中外各国社交礼仪

领会:几种基本礼节形式;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应用:基本礼节形式。

具体要求:

1、能简述基本礼节形式。

2、能了解并灵活运用中外各国社交礼仪。

第10章岁时节日民俗

一、学习要求

本章介绍了岁时节日及其民俗的一般概况,讲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节日及其民俗的相关知识。其学习的基本要求为:

了解:中国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外国节日民俗。

理解:岁时节日的形成与发展;节日的性质与类型。

二、基本知识点

(一)岁时节日的概况

1、岁时节日的形成与发展(教材第359——363页)

2、节日的性质与类型(教材第363——369页)

(二)中外各国节日习俗

1、中国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教材第369——378页)

2、外国节日民俗(教材第379——389页)

三、学习目标

(一)岁时节日的概况

识记:岁时节日;节日的五种类型。

领会:岁时节日的形成与发展;汉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与民俗特点。

具体要求:

1、能表述岁时节日的含义。

2、能简述节日的五种类型。

3、能完整的简述汉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与民俗特点。

(二)中外各国节日习俗

熟悉:中国的传统节日;我国少数民族的节庆习俗;外国的节庆习俗。

具体要求:

能够掌握并在实际中遵守中外各国节日习俗。

第11章象征民俗

一、学习要求

本章主要阐述了象征民俗的基本理论,并对花语民俗及寓意纹样进行了介绍。其学习的基本要求为:

了解:花语民俗的范畴;寓意纹样的内容与分类;中外花语民俗。

理解:象征民俗与民俗象征的含义;确立民俗象征符号的原则;民俗象征的结构;中国花卉文化的特点。

二、基本知识点

(一)象征民俗概论

1、象征民俗与民俗象征。(教材第390——391页)

2、确立民俗象征符号的原则。(教材第391——392页)

3、民俗象征的结构。(教材第392——400页)

(二)花语民俗

1、花语民俗的范畴。(教材第400——401页)

2、中国花卉文化的特点。(教材第401——402页)

3、中外花语民俗。(教材第402——417页)

(三)寓意纹样

寓意纹样的内容与分类。(教材第418——434页)

三、学习目标

(一)象征民俗概论

识记:民俗象征;象征民俗。

领会:确立民俗象征符号的原则;民俗象征的结构。

具体要求:

1、能正确表述民俗象征和象征民俗。

2、能简述民俗象征符号的原则。

(二)花语民俗

识记:花语的定义。

领会:中国花卉文化的特点;中外花语民俗的共性。

应用:中外花语民俗。

具体要求:

1、能正确表述花语的定义。

2、能简述中国花卉文化的特点以及中外花语民俗的共性。

3、能掌握一些中外花语民俗,在实践中能灵活运用。

(三)寓意纹样

识记:寓意纹样的定义、内容与分类。

具体要求:

能正确表述寓意纹样的定义,掌握一些寓意纹样代表的含义。

第十一章信仰民俗

一、学习要求

本章重点阐述了信仰民俗的特征,介绍了民间信仰的崇拜对象、媒介、行为习惯与相应仪式,并举例说明了一些中外信仰习俗。其学习的基本要求为:

了解:民间信仰的崇拜对象;民间信仰的媒介;民间信仰的方式;中外信仰习俗。

理解:信仰民俗的定义;信仰民俗与宗教信仰的区别;信仰民俗的特点。

二、基本知识点

(一)信仰民俗概况

1、信仰民俗的定义(教材第436——437页)

2、信仰民俗与宗教信仰的区别(教材第437——438页)

3、信仰民俗的特点(教材第438——440页)

(二)民间信仰概况

1、民间信仰的崇拜对象(教材第440——457页)

2、民间信仰的媒介(教材第457——460页)

3、民间信仰的方式(教材第460——468页)

(三)中外信仰习俗

原始宗教习俗;禁忌习俗;巫术和祭祀(教材第468——479页)

三、学习目标

(一)信仰民俗概况

识记:信仰民俗的定义;

领会:信仰民俗与宗教信仰的区别;信仰民俗的特点

具体要求:

1、能正确表述信仰民俗,并能完整简述信仰民俗与宗教信仰的区别。

2、能简述信仰民俗的特点。

(二)民间信仰概况

识记:民间信仰的崇拜对象的种类;图腾;巫术;禁忌;祭祀;民间信仰的三种主要方式。领会:巫的职能。

具体要求:

1、能表述图腾、巫术、禁忌和祭祀的含义。

2、能简述巫的职能。

(三)中外信仰习俗

熟悉:中外原始宗教习俗、禁忌习俗、巫术和祭祀习俗。

具体要求:

能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在实践中能尊重并遵守特殊的习俗。

第十二章民间语言文学

一、学习要求

本章主要是阐述一些民间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并介绍一些中外民间语言民俗。其学习的基本要求为:

了解:民间语言定义;民间语言类型;民间口头文学的分类;民间熟语;中外民间语言民俗。理解:民间语言性质。

二、基本知识点

(一)民间语言与民间口头文学

1、民间语言概论:定义、性质、类型;汉语的七大方言(教材第481——486页)

2、常用型民间熟语与特用型民间熟语(教材第486——490页)

3、民间口头文学按文体分的三大类(教材第490——501页)

(二)中外民间语言民俗

中国民间语言民俗;外国民间语言民俗。(教材第501——505页)

三、学习目标

(一)民间语言与民间口头文学

识记:民间语言;语言的四种类型;汉语的七大方言;谚语;常用型民间熟语;特用型民间熟语;民间口头文学按文体分的三大类;民间歌谣按内容分的六类;歌节活动的类型。领会:民间语言的性质;歌节的演化过程。

具体要求:

1、能正确表述民间语言、谚语、常用型民间熟语、特用型民间熟语。

2、能简述民间语言的性质。

(二)中外民间语言民俗

应用:中国民间语言民俗;外国民间语言民俗。

具体要求:

能够熟悉中外一些民间语言民俗,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第十三章民间科技工艺

一、学习要求

本章主要是介绍一些民间科学知识、民间工艺技术及民间医学的基础知识。其学习的基本要求为:

了解:民间工艺技术的门类;中外民间科技工艺;医药民俗和养身民俗;中外民间医学。理解:民间科技与民俗的关系民间科技与民俗的关系;民间工艺技术的形成与发展。

二、基本知识点

(一)民间科学知识与民间工艺技术

1、民间科技与民俗的关系。(教材第507页)

2、民间科学知识的主要方面。(教材第508——512页)

3、民间工艺技术的形成与发展。(教材第512——513页)

4、民间工艺技术的门类。(教材第513——518页)

5、中外民间科技工艺。(教材第522——526页)

(二)民间医学

1、医药民俗和养身民俗(教材第519——522页)

2、中外民间医学(教材第526——529页)

三、学习目标

(一)民间科学知识与民间工艺技术

识记:民间工艺技术的门类。

熟悉:中外民间科技工艺。

领会:民间科技与民俗的关系;民间工艺技术的形成与发展。

具体要求:

1、能简述民间科技与民俗的关系。

2、能简述民间工艺技术的门类。

(二)民间医学

识记:中医的基础理论。

熟悉:中外民间医学。

领会:中医理论的特点;养身民俗的两类

具体要求:

1、能简述中医理论的特点及中医的基础理论。

2、能掌握一些关于中外民间医学的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第十四章民间游娱竞技

一、学习要求

本章通过研究游娱竞技的一些基本理论,以更好的认识游娱竞技民俗的特色和旅游价值,了解国内外游娱竞技民俗事象,理解各种游娱竞技民俗的文化内涵,为游娱竞技民俗的旅游开发与管理打下基础。其学习的基本要求为:

了解:游娱竞技的分类;游娱竞技的形成;中外游娱竞技民俗。

理解:游娱竞技的概念;游娱竞技民俗的特征与功能;民间曲艺的特点与分类;民间戏曲的特点与分类。

二、基本知识点

(一)游娱竞技民俗概论

1、游娱竞技的概念及形成。(教材第530——531页)

2、游娱竞技民俗的特征与功能。(教材第532——5534页)

3、游娱竞技的分类。(教材第535——544页)

(二)民间曲艺与戏曲

1、民间曲艺的特点与分类。(教材第544——547页)

2、民间戏曲的特点与分类。(教材第547——548页)

(三)中外民间游娱竞技习俗

1、中国游娱竞技民俗。(教材第548——555页)

2、外国游娱竞技民俗。(教材第555——559页)

三、学习目标

(一)游娱竞技民俗概论

识记:游娱竞技的概念;民间竞技;游娱竞技的分类;民间游戏、民间竞技、民间杂艺的类别;歌舞活动的三种表演形式。

领会:影响游娱竞技民俗形成的因素;游娱竞技民俗的特征与功能。

具体要求:

1、能正确表述游娱竞技、民间竞技的概念。

2、能简述影响游娱竞技民俗形成的因素。

3、能完整简述游娱竞技民俗的特征与功能。

(二)民间曲艺与戏曲

识记:民间曲艺;民间戏曲。

领会:民间曲艺、民间戏曲的特点和分类。

具体要求:

1、能表述民间曲艺和民间戏曲的含义。

2、能简述民间曲艺、民间戏曲的特点。

(三)中外民间游娱竞技习俗

应用:中国游娱竞技民俗;外国游娱竞技民俗。

具体要求:

能够熟悉并掌握一些中外游娱竞技的活动内容与技巧。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以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有一定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为根本,将教案、科研、产业紧密联合,以教案为中心,以加强实践教案为宗旨进行专业办学。主要服务于旅游企事业单位、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 培养面向世纪,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具有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专业能力,能在旅游企事业单位、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中、高级专门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技能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努力学习,积极上进,具有高尚品质;系统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旅游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技能训练,懂得一定的经济学理论,掌握有关旅游管理问题研究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运用旅游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熟悉我国有关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动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与外语水平;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能力及与人合作的能力;具有科学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个性鲜明,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 三、主要课程 管理学、西方经济学、旅游学、旅游市场营销、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导游业务、旅游资源与开发、旅游公共关系、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专业英语、旅游管理信息系统 四、实践教案环节 集中实践:军事训练、导游业务实习、旅游资源开发实习、酒店服务实习、旅游专业英语实习、旅行社管理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分散实践:旅游管理信息系统、会计学、财务管理、统计学、旅游公共关系、餐饮管理、饭店前厅与客房管理、旅游地形象设计等课程实践。 五、学制、修业年限、学位授予 学制:年 修业年限:~年 学位授予:管理学学士 六、学期设置 实行三学期制,课程及实践环节进度按秋、春、夏三学期设置。

浙江7月自考中外民俗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精品自学考料推荐?????????????????? 浙江省 2018 年 7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外民俗试题 课程代码: 00199 一、名词解释 (每小题 4 分,共12 分 ) 1.胡服 2.交通民俗 3.民间曲艺 二、填空题 (每空 1分,共 20 分 ) 1.民俗的英文是 _______,是英国学者 _______于 1846 年创用的。 2.西汉时,上下联体的长衣统称_______,成为贵族服饰的主流。 3._______是日本人的传统服饰,它源于中国的_______,已有1000 多年的历史。 4.古往今来,人类饮食民俗文化的形成大致经历了生食、熟食和_______三个阶段。 5.在农业定居时代,居住点的选择意义重大,所以自古以来,我国人民依靠“_______ ”形成了一系列的选址规则。 6.在水道中,航运安全,使用频繁的水道,又被称为_______。 7.越南在平原农村普遍推广了_______经济模式,农民把种地、养鱼、饲养牲畜结合起来,形 成互补性的生态农业。 8.日本的 _______和我国的 _______堪称世界金属珐琅工艺中的一对姊妹花。 9._______,是我国汉族在小孩周岁生日时举行预卜其前程的重要仪式。 10.西班牙人视 _______为“国粹”,不能容忍外国人发表批评性意见。 11.春节是我国绝大多数民族通行的节日,时间是_______。 12.我国端午节的来历,各种传说很多,在民间流传最广的却是纪念_______的说法。 13._______是我国南方各省对民歌的统称,是民歌中风格最强的品种。 14._______是哈萨克族民间最流行的传统弹拨乐器。 15.禁忌,又称 _______,这一名称来自于南太平洋波里尼西亚汤加岛人的土语。 16.满族固有的宗教是 _______。 17.澳大利亚人主食喜面包、面食,尤其喜欢中国的_______ 。 三、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 1.服饰习俗产生的第一要因是()。 A. 遮羞 B.装饰 C.炫耀 D.保护 2.糌粑是我国 ()族的日常主食。 A. 蒙古 B.维吾尔 C.藏 D.苗 3.苗族住房是以 ()最具特色。 A. 碉房 B.吊脚楼 C.竹楼 D.半边楼 4.我国最长的石桥是 () 。 1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外民俗课程代码:00199 I课程的性质及其设置目的 本课程是高等院校、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之一。从民俗学和旅游学交叉的的角度论述民俗的定义与种类,民俗与旅游关系,民俗的旅游价值;阐释民俗诸方面的特性,以及应注意事项;探索民俗旅游区的划分,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进行理论思考。对民俗、服饰民俗旅游、饮食民俗旅游、居住民俗旅游、交通民俗旅游、节日民俗旅游、游艺民俗旅游、农业民俗旅游、民俗资源、民俗开发、民俗旅游区划等进行了全面阐述。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紧紧围绕中国民俗旅游这一主题,致力于体现教学改革的最新理念,在结构、内容等方面有所创新,给学生提出更多、更新、更系统、更富于指导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使自考学生更多、更好的了解中国民俗的基本知识。 II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什么事民俗旅游,在对民俗了解基础之上,对民俗、民俗旅游类型进行分类 1、重点:民俗旅游应该具备条件 2、难点: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3、学习应注意:本章是基础环节的学习章节,通晓本章的基本内容,对民俗旅游特点、民俗旅游框架和民俗、风俗、习俗、礼俗的相互关系对可以有深刻的认识。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民俗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一、民俗 二、风俗 三、习俗与礼俗 四、民俗、风俗、习俗、礼俗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民俗的类型划分

一、物质民俗 二、社会民俗 三、意识民俗 第三节民俗旅游的诠释 一、民俗旅游的含义 二、民俗旅游的类型 三、民俗旅游特点 第四节民俗旅游框架 一、民俗旅游的构成 二、民俗旅游系统 第五节民俗与旅游关系 一、旅游为民俗资料的传承做出了贡献 二、旅游丰富了民俗内容 三、察风观俗是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 四、民俗充实了旅游内容 五、民俗能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第一手资料 三、考核知识点 1、民俗具体内容 2、民俗旅游应该具备条件 3、民俗旅游的架构 4、民俗旅游特点 四、考核要求 1、识记:民俗、风俗、习俗、礼俗、民俗旅游的相关概念及相互关系 2、领会:民俗、民俗旅游的类型划分 3、简单应用:。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4、综合应用:民俗旅游分类及其对发展旅游的意义 第二章服饰民俗旅游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1. 了解服饰的构成。 2. 掌握形成服饰民俗差异的因素。 3. 熟悉各朝代代表民俗服饰。 4. 学会从旅游地理的角度论述某些民族服饰特色以及服饰民俗的旅游价值。 二、课程内容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英语教学论 课程类别: 考核类别: 适用专业: 总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一、课程教学目的 该课程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西方文化 的不同层面有所了解,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在 传统的外语教学中,人们往往忽视文化的重要作 用,只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而未能顾及交际能力 的提高。近年来国内学者认识到外语教学必须引 进文化知识的对比,训练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知识, 更好地与外国人沟通,减少和避免误解。 二、课程教学要求 该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 性,更有效地与外国人进行交际,为英语专业课 程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专业必修课 考试 适用对象: 本科

三、先修课程 跨文化交际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是在完成了精读、泛读、综合英语、写作等基本技能训练后开设的,旨在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有助于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学生先期完成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基本课程,如《基础英语》、《英国文学选读》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该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

了解及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驾驭英语语言的能力,从而使其能得体地运用语言与操英语的外国人士进行交流。教师的讲授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 中西文化的异同,分析文化差异的根源,帮助学 生深化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表 层上很容易识别,但对造成差异的原因却需追根溯源。东西方在历史,思维方式以及哲学等方面的差异则是造成中国学生对西方文化不解的主要原因,也是该课程的难点。 五、课程教学方法(或手段)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 六、课程教学内容 Unit 1 Communi cati on Across Cultures ( 4 学时)

中外节日教案

中外节日教案 【篇一:快乐地节日教案】 第一节 一、老师写出课题后让学生齐读,课题中的“节日”指的是什么节?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图。出示挂图(即课文中的插图。) 1.先让学生整体看一看图,用一句话说出图上的意思。(不要强求 学生说得一致。时间、地点说得不够准确也没关系,要让学生大胆 地练说。) 2.让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问题细致观图。 (1)图上有谁?他们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2)他们为什么这样高兴? (3)图上还有哪些景物? 这几个问题,老师事先可以写在小黑板上,也可以用投影仪显示出来。 3.分小组看着图讨论以上三个问题,然后练习回答问题,老师要适 时地加以引导。 二、初读课文,创设情境 1.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小声地自己练习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说说诗歌共有几小节。用1、2、3、4标出序号,标在每小节第一 行的前边。 3.请四个同学每人读一小节,要注意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发音。 4.老 师范读课文,特别要让学生听清老师读的语气和每小节之间的停顿。学生把不理解的词语提出来,全班一起通过查字典(或词典),联 系上下文弄懂词语的意思。 6.指导学生一小节一小节地朗读,要读得亲切,表达出快乐的心情。通过声音的轻重,声调的高低、停顿时间的长短不同,读出本课的 语气。 7.这首诗歌是根据歌词改编的,放这首歌的录音,激发学生的阅读 兴趣。 8.学生分小组练习朗读。 9.全班开展比赛,看谁读课文最有感情。 作业: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节

每年的六月一日,是少年儿童最高兴的日子,是你们的节日。在我 们的国家里,少年儿童受到党和政府的极大关怀,被称作祖国的花朵。这首歌表现了少年儿童在节日里的愉快的心情。 二、理解课文内容 1.一个同学朗读全文,其它同学体会一下少年儿童的心情。 2.边默读课文边找一找哪小节写出了少年儿童的快乐心情。(一、 二、四小节)请三个同学每人读一小节。 3.分小节学习,体会快乐的心情。 第一小节写了哪些景物?画在书上(小鸟、风、花园、草地、红领巾、衣裳)学生边回答,老师 边板书。老师指着板书说:在小鸟的带领下,在微风的吹拂中,少 年儿童来到了什么地方?(花园,草地)这里景色非常优美,少年 儿童们打扮得什么样?(戴着鲜艳的红领巾,穿着美丽的衣裳)老 师板书:鲜艳、美丽。让学生说这两个词的意思。接着问:少年儿 童像什么?(一朵朵美丽的鲜花。) 齐读第一小节,边读边想:这一小节作者是通过什么写出少年儿童 的快乐心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创设情境,表达了少年儿童的 快乐心情。 默读第二小节,想:谁向我们唱歌?谁和我们说话?(花儿、小溪)老师板书这两个词。 少年儿童在欢度自己节日的时候太高兴了,所以看到花儿在微风中 摆动就觉得是在向自己点头祝贺。看到小溪哗哗地流淌,就觉得是 在唱歌,在和自己说话。 以上三小节贯穿一条线——快乐。读课文时一定要表达出这种感情。男生读第一小节,女生读第二小节,全班齐读最后一小节。 三、学习第三小节,畅谈自己的理想 1.小声读第三小节,看看有几句话?每句所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1.感激之情; 2.报答之情。)老师板书后问:为什么要感谢祖国?(党和祖国就像妈妈一样,哺育着少年儿童幸福成长,没有祖国妈 妈的培养、爱护,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怎样报答祖国呢?齐 读第二句。这一句里把少年儿童比作什么?(小鸟)“羽毛丰满”是 什么意思?(小鸟的羽毛长大,长全才能飞得高,飞得远。本课的 意思是:学好知识,掌握本领。)小鸟的成长靠的是妈妈的哺育和 自己刻苦地练习飞翔。少年儿童的成长靠什么?(靠祖国的培养, 更要靠自己的努力学习,增长知识,长大才能为祖国服务。)

中外民俗试卷,附答案

2006年10月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外民俗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 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面的()内) 1、朝鲜族最富民族特色的传统食品是 () A打糕B冷面C五谷饭D松饼 2、维吾儿族人的标志是 () A绣花长袍B绣花帽C巴珠D则羔利 3、有“金孔雀”之称的民族妇女是 () A壮家女B畬家女C白族女D傣家女 4、下列属于布依族主要传统节日的是 ( A牛王节B赶年节C春节D火把节 5、下列哪种帽子是哈萨克族少女出嫁时戴的 () A吐麻克B沙吾克烈C克依米赛克D麦克尔 6、维吾尔人民最喜爱的主食是 () A拉面B包子C面筋D抓饭 7、回族的“斋月”是指回历 () A八月B九月C十月D十一月 8、在藏族服饰中,“邦单”属于 () A围裙B帽子C藏靴D藏袍 9、在迷信方面,英语民族普遍认为主凶的动物是 () A黑猫B白猫C兔子D狗 10、“冰雪王国”是指 () A丹麦B卢森堡C挪威D芬兰 11、下列国家中不属于英语民族国家的是 () A意大利B美国C英国D加拿大 12、下列国家中,以东斯拉夫民族为主体的国家是 () A波兰B捷克C乌克兰D芬兰

13、西斯拉夫三民族最主要的宗教信仰是() A天主教B东正教C新教D穆斯林 14、世界上阿拉伯人最多的国家是() A沙特B伊朗C埃及D阿联酋 15、世界上穆斯林最多的国家是() A印度尼西亚B马来西亚C巴基斯坦D孟加拉 16、在伊斯兰教的众多派系中,信众最多的是() A逊尼派B什叶派C哈瓦立及派D苏非派 17、素有“黄袍佛国”、“千佛之国”称誉的国家是() A泰国B印度C缅甸D斯里兰卡 18、下列国家中没有少数民族的国家是() A巴基斯坦B韩国C泰国D印度 19、在一天的饮食中,德国人比较看重的是() A早餐B午餐C晚餐D夜宵 20、“稻作民族”是指() A韩国B日本C泰国D印度尼西亚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面的()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下列方言属于汉藏语系的有() A北方方言B吴方言C湘方言D客家方言E闽方言 2、下列宗教信仰中属于满族宗教信仰的有() A萨满教B祖先崇拜C檀君D大宗教E佛教 3、下列食品中属于藏族农区主要食物的有() A糍粑B卓花包子C奶品D酥油E蕨麻米饭4、维吾尔族的饮食禁忌包括() A猪肉B驴肉C骆驼肉D骡子肉E羊肉 5、下列节目中属于傣族传统节目的有() A关门节B开门节C浴佛节D十月节E祭母节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外民俗 授课时数:72学时(课内理论教学64学时,课内实训8学时)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中外民俗》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民俗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本课程主要从民族与宗教两个角度对中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民俗进行介绍,旨在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的居住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宗教信仰民俗和禁忌民俗,了解国外信仰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的部分国家的民俗民风。 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渗透职业素质与社交礼仪的重要性。运用一些案例和资料中有教育意义与专业相关的有价值的东西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与教育,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了解社会大的方向以及健康向上的社会现象,展现社会的阳光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为学生是旅游专业,是导游的预备军,在教学当中随时渗透导游职业的道德取向,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从一个旅客的角度思考如何去做一名合格的导游,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与职业素质。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三、课程的教学要求 (一)基本要求及重点、难点 本课程从旅游行业自身性质与特点出发,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的,在教学中,理论以够用为主,知识以适用为度,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以教师讲授、指导与学生实训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数据、图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法,突出应用性特点,力求精讲博收,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与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导论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民俗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掌握民俗的分类分类,同时理解民俗,在旅游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旅游对民俗的影响。教学的重点是民俗的概念、民俗的特征、民俗的分类、民俗与旅游的关系,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具体的民俗事象进行分析,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第一章主要让学生了解汉族的形成历史与基本情况,熟悉汉族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和主要社会成就,掌握汉族的居住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宗教信仰及禁忌民俗等。 第二章主要让学生了解蒙古族与鄂伦春族的风土人情及富有特色的民俗事象,重点把握蒙古族的民居、饮食、服饰和岁时节日等民俗事象,并能理解其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掌握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民俗旅游的特色和旅游价值,同时培养自身的欣赏能力和文化情趣,提高旅游的品味。 第三章了解东北地区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朝鲜族和满族的民俗常识。了解朝鲜族、满族的概况,掌握朝鲜族与满族的居住、饮食、服饰、人生礼仪等民俗。 第四章了解我国华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及富有特色的民俗事象,重点把握畲族和高山族服饰文化的特征,并能理解民族服饰中所寄予的图腾崇拜

(完整word版)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英语教学论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考核类别:考试 适用对象:本科 适用专业:英语 总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一、课程教学目的 该课程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西方文化的不同层面有所了解,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 人们往往忽视文化的重要作用, 只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而未能顾及交际能力的提高。近年来国内学者认识到外语教学必须引进文化知识的对比,训练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知识, 更好地与外国人沟通, 减少和避免误解。 1

二、课程教学要求 该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更有效地与外国人进行交际,为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三、先修课程 跨文化交际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 是在完成了精读、泛读、综合英语、写作等基本技能训练后开设的,旨在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有助于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学生先期完成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基本课程,如《基础英语》、《英国文学选读》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该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 2

了解及跨文化交际意识, 提高驾驭英语语言的能力, 从而使其能得体地运用语言与操英语的外国人士进行交流。教师的讲授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中西文化的异同,分析文化差异的根源, 帮助学生深化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表层上很容易识别,但对造成差异的原因却需追根溯源。东西方在历史,思维方式以及哲学等方面的差异则是造成中国学生对西方文化不解的主要原因,也是该课程的难点。 五、课程教学方法(或手段)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 六、课程教学内容 Unit 1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4学时) 3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000007 课程性质:公共课 学分:2.0 计划学时:32 适用专业:高职各专业 1.前言 1.1课程定位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院各高职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一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传 承中国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校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本课程以 高等职业教育为切入点,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 相统一。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文化涵养,丰富校园文化,发挥文化传承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 文素养。 通过学习本课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领略传统文化的魅 力,解读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引领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取向。 学生通过初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知识。该课程开设 于第一学期,为后续课程《沟通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实用美学》的学习,打下坚 实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 1.2 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必备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旨,以各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围绕“人文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 社会能力,成为有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2.1课程设置的依据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 新的重要途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 基。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 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 .

第一章 民俗文化概述

民俗文化第一次课 导入:课堂讨论 一、你学习民俗文化的原因是什么? 二、你心目中的民俗文化是什么? 三、你学习民俗文化的期望是什么? 新授: 一、明确课程性质与任务 中国民俗文化是一门以中国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 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民族、民俗常识,教学内容既包括了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也注重民俗文化内涵的揭示,同时也适当介绍了本学科的研究与最新发展。 民俗实体部分的介绍构成了课程的整体框架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民俗学、民俗文化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一定的欣赏和分析评价民俗文化的能力,加深对中国民俗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二、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1.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地域广阔,中国的民俗文化涉及范围 极其广泛,本课程本着取其精要、删繁就简的原则,重点介绍、整理并研究一些相关的民俗种类,在教学上,必须坚持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达到培养能力,了解国情,学以致用的目的。2.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 三、课程的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章中国民俗文化概说第二章中国服饰民俗第三章中国饮食民俗(上)(日常饮食习惯、饮食习俗、地方菜系)第四章中国饮食民俗(下)(各地风味小吃、饮茶习俗、饮酒习俗)第五章中国居住民俗第六章中国交通出行民俗

第七章人生交际礼仪民俗第八章中国岁时节日民俗第九章中国生产商贸民俗第十章中国社会组织民俗第十一章中国民间信仰民俗(民间诸神、民间禁忌、民间消灾)第十二章中国娱乐民俗第十三章中国语言民俗第十四章中国民间文艺(民间文学、民间艺术) 共十六周的课,机动一周,考试一周,教学14周 四、参考书目 《中外民俗》吴忠军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年10月 《中国的民俗文化》李萍司卫平著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 《中国民俗文化》柯玲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8月 五、有关注意事项 1、考勤:会不定时的点名,缺勤扣分,第一次3分,第二次6分,第三次12分,第四次24分,依次类推。 2、保持教室卫生,意思大家都知道吗 3、学期中会留几次作业,作业发我邮箱里,抄袭及雷同者,0分 4、课程的最终成绩是平时考勤分、平时作业分、期末课堂考试成绩的平均值。 第一章民俗文化概论 一、什么是民俗? 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在1846年首次提出的 民——folk(民众、民间)

2020年7月浙江自考中外民俗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7月自考中外民俗试题 课程代码:00199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饮食结构 2.居住惯制 3.民间口承文学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民俗的______是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快乐和愉悦的调剂作用。 2.当今世界,每当人们提起服装,首先想到的就是______。 3.在我国,粮食作物是作为主食的重要原料的。种植稻米的地区,以米饭为主食;种植小麦的地区,则以面食为主食;还有些地方,日常生活以杂粮为主食。总之,不同地方的饮食结构取决于当地的______。 4.蒙古包古时称作______,又叫“毡帐”或“毡包”。 5.栈道是我国交通史上的一大奇迹,大致有三种:木栈、______、______。 6.石桥主要有______、梁桥和拱桥。 7.布依族的染印工艺有______、______、蜡染三种。 8.一般从50岁时起开始称寿,60岁为下寿,70岁为中寿,80岁为上寿,90岁为______,百岁为______。 9.和服是日本人的传统服饰,它源于中国的______。 10.傣族人民古老的传统节日______,亦称浴佛节,也是傣历新年,公历四月即清明节后第七天开始举行,历时三至四天。 11.印度的灯节是印度教最隆重的节日,公历10~11月举行,主要迎接______下凡。 12.根据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的内容与方式,游艺民俗可以分为七类,即口承文学活动类、 1

民间歌舞活动类、民间______活动类、民间曲艺活动类、民间______活动类、民间杂艺活动类、民间游戏活动类。 13.北方地区比较著名的四大秧歌是山东秧歌、东北秧歌、陕北秧歌、______秧歌。 14.民间曲艺按表演手段不同,曲种分成说、唱、______、说唱兼有四大门类。 15.哈萨克族民间最流行的传统弹拨乐器是______,它流行于新疆阿勒泰、伊犁、巴里坤等,由音箱、琴杆、琴头等部分构成。 16.根据各种禁忌所涉及的范围,具体可分为宗教禁忌、生产禁忌、______禁忌、生活禁忌。 三、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对社会成员约束最广的行为规范是() A.法律 B.道德 C.纪律 D.民俗 2.福建泉州流行喝______之风俗。() A.功夫茶 B.三香茶 C.盖碗茶 D.八宝茶 3.新疆维吾尔族住宅的一种常见形式是() A.毡帐 B.阿以旺住宅 C.干栏式建筑 D.船形屋 4.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是() A.赵州桥 B.安平桥 C.风雨桥 D.泸定桥 5.以下哪项不是黎族的农业特色?() A.种植山栏稻 B.锄耕旱地 C.犁耕水田 D.饲养塘鱼 2

《中外民俗概论》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概论》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教学大纲说明 课程性质 民俗学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而《中外民俗概论》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主要是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以及物质生产民俗、服饰民俗、饮食习俗、居住民俗、人生仪礼民俗、社会关系民俗、社会交往礼仪、岁时节日民俗、象征民俗、信仰民俗、民间语言文学、民间科技工艺、民间游娱竞技等各类民俗事象的分门别类的简扼介绍,为广大旅游专业的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外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生。 课程设置目的 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也需要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了解、熟悉中外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于国家间、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开展国际、国内文化旅游都极其重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

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以及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力争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深入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使学生既能对中外各国的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中外众多民俗现象进行分析理解。为从事旅游相关专业工作及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二、学时分配

三、课程学习要求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要从学习方法、基本知识点、基础理论考核和有关民俗实例等几个方面综合起来,对民俗学全面加以把握。在本科阶段,旅游管理专业学习民俗学,强调其中基本知识点是主体,学习与考核的目标是对其的阐述与说明。 (一)学习要求 学习要求是对知识点所应掌握的深度的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优秀推荐] 中华文化的勃兴北戴河第三中学张春 茹 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标准解读:1、怎样认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性?相比之下,观念的遗物比物的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还要多的多,单从数量上,就不能忽视观念遗产的重要性;此外,三者又不可能是各自孤立的,事实上,他们是统一的,互相渗透,无法分开的。任何古代的文化遗产都不可能没有观念的影响和支配。从理论上说,思想文化与当代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留给现代的最丰富,最富有生命力的遗产,是今日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觉地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必须的修养。 2、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什么只单列孔子一人之名?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在当今的世界,这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的许多重要内容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而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它的潜在价值将不断地被重新发现、认识和评估。诚然,中国古代有着众多的思想家,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只有孔子,因此,他被公认为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要了解中国思想,必须了解孔子 3、“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指的是什么?“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大概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没有证据表明当时的学派或学术流派有百家之多,所谓“百家争鸣”,表示当时流派的众多和学说的纷争。何谓“主要史实”?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要知道,除了儒家外,主要的还有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兵家等,最好能知道各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如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商鞅、韩非,墨家的墨翟,阴阳家的邹衍,名家的惠施、公孙龙,兵家的孙武、孙膑,如有可能,最好讲述与其中某些人有关的历史故事,如,孙膑赛马之类,通过生动形象的情节,加深对这些思想家的印象。二是初步了解,所谓“百家争鸣”是“各家争鸣”是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灵活运用随堂小品、知识竞赛、故事会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分组这一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重点难点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课前准备:预习教材本课内容,阅读相关课外知识评价方式:观察评价法、调查评价法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是一个称霸争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图强的时代。这一社会现实付诸于意识形态领域,使得这一时期又成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各个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从而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代!(过渡说明)本课侧重介绍了当时5个主要的思想学派和9位代表人物,我们将这9位代表人物与8个纵向小组分别对应起来。(对应见下)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课程名称:中外民俗课程代码:00199 I课程的性质及其设置目的 本课程是高等院校、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之一。从民俗学和旅游学交叉的的角度论述民俗的定义与种类,民俗与旅游关系,民俗的旅游价值;阐释民俗诸方面的特性,以及应注意事项;探索民俗旅游区的划分,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进行理论思考。对民俗、服饰民俗旅游、饮食民俗旅游、居住民俗旅游、交通民俗旅游、节日民俗旅游、游艺民俗旅游、农业民俗旅游、民俗资源、民俗开发、民俗旅游区划等进行了全面阐述。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紧紧围绕中国民俗旅游这一主题,致力于体现教学改革的最新理念,在结构、内容等方面有所创新,给学生提出更多、更新、更系统、更富于指导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使自考学生更多、更好的了解中国民俗的基本知识。 II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什么事民俗旅游,在对民俗了解基础之上,对民俗、民俗旅游类型进行分类 1、重点:民俗旅游应该具备条件 2、难点: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3、学习应注意:本章是基础环节的学习章节,通晓本章的基本内容,对民俗旅游特点、民俗旅游框架和民俗、风俗、习俗、礼俗的相互关系对可以有深刻的认识。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民俗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一、民俗 二、风俗

三、习俗与礼俗 四、民俗、风俗、习俗、礼俗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民俗的类型划分 一、物质民俗 二、社会民俗 三、意识民俗 第三节民俗旅游的诠释 一、民俗旅游的含义 二、民俗旅游的类型 三、民俗旅游特点 第四节民俗旅游框架 一、民俗旅游的构成 二、民俗旅游系统 第五节民俗与旅游关系 一、旅游为民俗资料的传承做出了贡献 二、旅游丰富了民俗内容 三、察风观俗是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 四、民俗充实了旅游内容 五、民俗能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第一手资料 三、考核知识点 1、民俗具体内容 2、民俗旅游应该具备条件 3、民俗旅游的架构 4、民俗旅游特点 四、考核要求 1、识记:民俗、风俗、习俗、礼俗、民俗旅游的相关概念及相互关系 2、领会:民俗、民俗旅游的类型划分 3、简单应用:。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ENGL2046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程 授课对象:英语专业、俄英双语、法英双语学生 开课学期:英语第6学期、双语第8学期 学分:2 学分 主讲教师: 指定教材:《跨文化交流入门》,浙江大学出版社,许力生主编,2004年。《文化与交际》,暨南大学出版社,胡穗鄂编。 教学目的: 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文化交流、旅游业蓬勃发展。江、浙、沪地区外国独资、合资企业数量增多,与国际人员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增多。跨文化交际现象已经成为苏州本地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在众多的跨文化交际中,一些人员出现文化误解,或者表现出不自信,降低了交际的效益,直接的后果往往导致经济效益的降低。苏州大学作为本地的人才高地,有责任、有条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的毕业生主要从事文化、教育、经济活动,我们的课程也应适应这社会需要,帮助学生通过知识的获取、情感的开放和技能的培养形成以自我文化又和他国文化保持一定距离的跨文化意识,也就是说一种能以局外者的眼光看待自己文化的能力;局内者的眼光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文化意识;培养学生在交际中对他国文化和本土文化怀有好奇、开放和宽容的态度。从而在国际交往中提高交际的效益,提升个人的自信心。 本课程采用课堂教学、学期作业和网络平台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法综合进行教学。课堂语言为英语。采用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与学生互动探讨理论。参插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的活动方式,进行情景模拟实验、引导学生发表观点。另外有录音、录像供学生观摩讨论。学期作业的形式是一篇千字以上的论文,内容是运用学到的某些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概念对现实生活案例、本土文化和外国文化进行阐释、分析、比较和反思。学生必须自己选题、规划。文章材料包括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教师的工作是建议、修改、监督和评估,创造机会,帮助学生完成学期论文。 该课程有两个网站:一个是在外国语学院服务器上的课程资源网站,网站上有该课程的教学大纲、进度表、备课教案,另设有通知板、网上跨文化交际咖啡俱乐部、学习工具等帮助学生完成科目的服务性网站。另一个网站是新浪博客上的学期作业网站。所有学生的学期作业从开题、大纲创建开始,就直接与课程教师、同班同学见面。所以,学生论文的完成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地修改、同学建议、学生本人反馈、修正的过程,直至最后作业完成。 此外,该课程联系了国外大学跨文化交际专业的师生,进行网络实时联合授课,每学期四次,让师生们有真实的跨文化交际体验。 此教学设计的目的是提高发挥教师的主动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具有开阔视野的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外语专业人才。 考试方式: 学期论文(70%)(课本内容)+平时成绩(30%)(上课讨论发言、出勤率、网上参与率) 第一课Communication in Global Village 课时:第一周,共2课时 教学内容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现代礼仪教学大纲

现代礼仪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现代礼仪》 二、课程类别:本课程是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课 三、总学时:40课时 四、课程性质与任务 《现代礼仪》是介绍社交礼仪以及财会与饭店服务等专业礼仪知识的一门基础应用性学科。 本课程主要要求师生按照课堂讲授与实际训练相结合的方式来 理解、掌握基本礼仪知识和技能。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现代礼仪在个人发展和今后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使学生能够成为懂礼貌、守规矩、善于沟通与协调的有用之才。 五、课程教学目标 《现代礼仪》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教师的系统讲授、示范操作与训练,使学生掌握社交及旅游服务礼仪的基本概念、常识、基本原理及方法技巧,掌握人际交往中的基本礼仪规范,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为今后从事旅游服务工作及其他相关工作、提高服务艺术,增强 沟通技巧,提高交际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绪论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礼仪的本质 第二节礼仪文化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礼仪的功能和原则 (二)教学要求 了解礼仪文化的历史演变,掌握礼仪的本质、功能、原则。 二、礼仪修养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礼仪修养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礼仪修养的过程和方法 (二)教学要求 理解礼仪修养的含义、一般特征,了解礼仪修养的基本内容 掌握礼仪修养的过程和方法。 三、个人礼仪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仪表礼仪 第三节言谈礼仪 第四节仪态礼仪 (二)教学要求: 了解个人礼仪的涵义、功能、原则,掌握仪表、言谈、仪态的涵义及礼仪规范、禁忌等方面的内容。 、、家庭礼仪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家庭成员礼仪 第三节家庭交往礼仪 第四节人生礼仪 (二)教学要求 了解家庭礼仪的涵义,掌握家庭成员、家庭交往及人生礼仪规范。 、、社交礼仪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跨文化交流课程标准

跨文化交流课程标准

————————————————————————————————作者:————————————————————————————————日期: ?

表1. 课程名称跨文化交流课程编码 实施学期总学时34理论学时34 实践学时课程类型纯理论课(√)、(理论+实践)课()、纯实践课( ) 先修课程 后续课程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和习俗,避免文化冲突,克服文化障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和矛盾,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学内容概述;美洲主要旅游国家地区;欧洲主要旅游国家地区;不同文化中的称呼礼仪;中东主要旅游国家地区;东南亚主要旅游国家地区;东北亚主要旅游国家地区;西亚主要旅游国家地区;大洋洲主要旅游国家地区;非洲主要旅游国家地区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不同国家的习俗和文化特色;东西方主要的文化差异表现。难点:克服文化障碍,提高跨文化合作能力。 教学组织小班课堂教学 教学手段 和方法 多媒体;传统教学与微课等信息化教学手段相结合 教学资料教材;微课;网站资源 考核要求过程评价与期末最终考查相结合 表2.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跨文化交流 适用专业:酒店管理 1.课程定位 《跨文化交流》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岗位导向课程。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帮助学生解决

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种种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之间的关系;适应各类交际形式。同时,对世界上其他各国文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更有效地进行交流;预料和避免由于不同的文化期望而产生的误解;进一步讨论有关文化适应和相容的问题,最终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课程设计 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融英语语言知识、文化差异及交际能力与一体,引导学生将理论运用到跨文化交际实践中。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岗位是酒店服务岗位,特别是在涉外酒店,很多时候都需同来自各国的客人打交道,势必会与不同国家的客户进行沟通交流。而客户的特点因国家不同而不同,与他们的交流也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因此,研究不同国家的文化,有针对性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显得尤为重要。本课程根据职业导向的要求,相应设计学习项目,选择教材和编排教学内容。根据本课理论性较强的特点,灵活运用多媒体、启发引导、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据此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先从总体上向学生传授跨文化交际的综合理论知识体系,让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视野、思维、知识架构、实际运用能力等;其次,分单元介绍亚、欧、美等国家文化,如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以帮助学生将来有效从事与外国客人跨文化交流的工作。其次,探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并阐述语言交际的内容特点及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真正将跨文化交际所具备的思维、素养与能力落到实处。 3.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习俗,避免文化冲突,克服文化障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跨文化交际中

第一章 民俗概述

中外民俗课程单元设计 教案首页 第 1 单元第9周 2 学时单元标题: 模块一:民俗概述 课堂类别: 理论讲授 教学地点:教室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民俗的概念和分类 (2)了解民俗的特征与功能、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2、能力(技能)目标: (1)能理解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并能通过丰富旅游活动,提高经济效益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民俗的特征与功能 2、难点:民俗的特征与功能 教学方法与手段:案例分析法、讲授法、ppt演示法 教学材料及工具:无

教案正页 主要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新课内容 (一)导入任务,明确要求(10分钟) 播放红莓花儿开、康定情歌、山歌好比春江水等三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民歌;观看我国旗袍图片;观看有趣的民谣,引起学生对民俗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 1、民俗的定义及分类(15分钟) (1)民俗的定义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从民俗与人类的关系上看,民俗是人类的伴生物,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展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 (2)民俗的分类 民俗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宝库,它的内容在不断的变化或扩展着。但是,民俗亦有它自身独特的类型和构架。按民俗的内容划分,我们将民俗划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这是通常民俗学的分类方法。 经济民俗,指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等等。 社会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主要包括家庭乡里民俗、人际交往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等等。 信仰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禁忌等等。由宗教信仰派生出来的信仰民俗已经融人日常生活的迷信与俗信,民俗研究则有兼顾的使命,加上宗教旅游有着广阔的客源市场,故本书把道教和世界三大宗教内容列人。 游艺民俗,指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包括口头语言民俗、民间歌舞民俗、游戏竞技民俗等等。 社会生活是一个整体,为广大民众生活服务的民俗也有其整体性与系统性。在经济民俗、信仰民俗、社会民俗、游艺民俗四类民俗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有机联系,它们相互影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2、民俗的基本特征(20分钟) (1)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 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民俗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首先,民俗是集体创造的。也有的民俗是先由集体中的个别人创造,经集体的认可或加工而形成的。其次,民俗的流传、完善和创新是依靠集体的行为来完成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